一、韩国的金泽荣研究状况(论文文献综述)
王成[1](2018)在《朝鲜文人金泽荣研究综述》文中提出中国学界关于金泽荣的研究起步虽晚,却取得了大量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金泽荣的生平思想、诗文创作、社会活动等方面,尤其是对金泽荣社会活动的梳理,是讨论的重点。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整体研究,对其散文关注不够;多数成果沿袭成说,没有新材料的发现与分析,缺少创见等,从而影响了金泽荣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尹巍[2](2013)在《金泽荣汉诗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两千多年的朝鲜封建社会的汉文学史上,金泽荣(1850—1927年)是点缀诗坛最后一页的诗人和文学批评家。他一生创作了相当数量的诗歌、散文等作品,并留下了卷帧浩繁的史学着述。他的诗歌内容广博,主要涉及咏史、爱国、忧民、山水等方面,这些诗歌或歌颂祖国悠久的历史与文化,或以中国古人古事为题材讽谏时政,或表达作者对历史、对时空无限的感慨,或针砭时弊的反映民生,或抒发对祖国山山水水的热爱。探究金泽荣的汉诗,不但有助于我们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及当时朝鲜半岛历史的实况,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金泽荣汉诗创作的系统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与朝鲜半岛在文化上久已存在的交流与互动,尤其可以考察李朝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整个朝鲜半岛与中国在近代文明冲击下对西方文明的接受情况,并将有助于推动未来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的友好发展。金泽荣所处时代,朝鲜半岛正经历着暴风疾雨般的变化与不寻常的动荡: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与统治阶级两班内部矛盾的日趋激化,社会的政治、经济都处于极度混乱之中。朝鲜人民正经历着历史上罕见的民族受难期,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一直笼罩在大国竞相角逐的阴霾之下,大国因素对于一个国家内政、外交的影响从来没有像在19世纪末的朝鲜半岛那样深刻。这种处境也直接影响着金泽荣的生活与创作。身为一介文人,金泽荣也有着强烈的报国之心,他用一身为文的实践履行了自己“以文报国”的理想,他以汉诗为战斗檄文,为正处于危难之时的祖国呐喊。可以说,动荡不安的国内外环境推动并丰富了金泽荣汉诗内容的创作。此外,李朝后半期文学创作领域的辉煌成就、实学思想的复兴、民族文学的蓬勃发展以及中朝友人的频繁交流、对西方文明的汲取与学习,无疑也为金泽荣汉诗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语境。本文采用古典文学诗歌批评理论方法、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并结合接受美学、影响学等文学理论,以金泽荣汉诗创作为研究中心,阐述金泽荣汉诗创作特殊的时代背景及其对诗人的人生抉择——“以文报国”与逃亡中国的影响,探究金泽荣对中国诗歌理论的接受及其诗论的时代精神,系统深入地研究金泽荣汉诗的主题思想意蕴及其汉诗创作之艺术特色。归纳起来本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创新:1、系统地分析了金泽荣的诗歌创作理念与意义,阐述了他对中国诗论的接受与继承,批判与发扬。迄今为止,尚未有人对金泽荣的诗歌理论体系做出全面细致的研究,本论文填补了金泽荣诗论研究的空白。2、详细论述了金泽荣在汉诗艺术上对地名、色彩的选择,对山、梅等意象的运用,并由此透视一位历经坎坷的诗人的内心世界与高洁情操。3、发掘了金泽荣诗歌主题意蕴,他的咏史、爱国、忧民、山水等都是极为优秀的汉诗作品,通过对不同主题的书写,多角度地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与担忧。4、通过金泽荣诗歌中新词语的使用、意象密度的降低、对仗的弱化等现象的关注,突出了金泽荣是位从古代到近代转型期进步诗人的特殊地位。笔者深感要全面地把握金泽荣所有文本,并对其进行系统地研究绝非易事。因此,本文只选择金泽荣汉诗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力求突破以往单一研究模式,主要运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更深层次的系统研究,从而多维度、多视角地考察金泽荣汉诗创作。笔者相信本论文的研究成果能为中朝文学比较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案例,亦能为朝鲜汉文研究领域增添新鲜的内容。
崔惠珠,徐梅[3](1998)在《韩国的金泽荣研究状况》文中研究指明 金泽荣(1850—1927),是韩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学家。他做过朝鲜王朝的史官,1905年亡命中国。他与中国文化名人俞樾、严复、屠寄、梁启超、郑苏堪、沙健庵、周曾锦等,有过交往。他的编着活动,不仅对于韩国,而且对于中国,也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从
江悦,陶一昕[4](2020)在《从金泽荣流亡经历中探究近代中国文化的向心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泽荣一生经历特殊,虽然生在韩国,但久居中国,并且与江苏有着不解之缘。从他的信件以及诗文中可以看出,他与当时中国文化界的名人,如实业家张謇、翻译家严复、思想家梁启超、史学家屠寄、吕思勉等,都有过广泛的交往。因此,研究金泽荣将有助于完整地理解文化转型时期的学者思想,亦利于深刻地认识金泽荣在近代中韩文化交流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
崔惠珠,徐梅[5](1998)在《韩国的金泽荣研究状况》文中认为 金泽荣(1850—1927),是韩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学家。他做过朝鲜王朝的史官,1905年亡命中国。他与中国文化名人俞樾、严复、屠寄、梁启超、郑苏堪、沙健庵、周曾锦等,有过交往。他的编着活动,不仅对于韩国,而且对于中国,也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从
徐乃为[6](2013)在《金泽荣离韩来华的目的与根因辨正》文中研究指明金泽荣以步入晚年的五十五岁之时离韩来华,其目的原因极须探究明白,此前学界多认定为"反抗日本殖民统治,为不作亡国奴",此说颇可商榷,充其量只是离韩来华的触媒与由头。其真正的目的原因当可概括如下:自许于自己的诗文着述,渴望于自己的声名传扬,恐惧于人生的来日无多,景仰于中华的儒家文化。于是,在日本殖民侵略致使祖国每况愈下态势的刺激触发之下,来华谋求诗文着述的刊印流传,与中国文士吟咏切磋,乃至徜徉山水,而度过余生。
庄安正[7](2005)在《金泽荣与近代南通文人群体交往考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通文人群体是指近代以南通籍文人为主组成的一个区域性优秀知识分子群体。金泽荣客居南通期间,因与之在诸多文化因素方面存在相近之处,导致双方产生了互吸作用;而金泽荣的长期客居又将交往的可能性变成了现实。金泽荣与南通文人群体联系密切,所交覆盖各式人等。其交往大致经历了一个由编校业务需要到慕名互访,由少到多与由个别到群体的发展过程。以文会友或因文结缘是金泽荣与南通文人群体交往的主要形式,具体则区分为对应的五种形式,均具有浓郁的汉学文化色彩。这一交往为双方带来了积极的效果。
邹振环[8](1998)在《近代中韩文化交流史上的金泽荣》文中研究表明 1927年5月8日的《南通报》文艺附刊上,刊出了一则"金沧江先生出殡狼山"的消息,报道了5月7日南通人民为一位旅居中国的朝鲜文化人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市内公善堂为金泽荣设立了灵堂。出殡当天,仪仗排列,沙弥引柩,宾朋云集,记者随行采访,警察维护秩序。殡葬队伍缓缓地通过南通的主要街道,金泽荣的遗体被安葬
邹振环[9](1998)在《近代中韩文化交流史上的金泽荣》文中认为 1927年5月8日的《南通报》文艺附刊上,刊出了一则"金沧江先生出殡狼山"的消息,报道了5月7日南通人民为一位旅居中国的朝鲜文化人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市内公善堂为金泽荣设立了灵堂。出殡当天,仪仗排列,沙弥引柩,宾朋云集,记者随行采访,警察维护秩序。殡葬队伍缓缓地通过南通的主要街道,金泽荣的遗体被安葬
邹振环[10](2000)在《金泽荣与近代中韩文化交流》文中研究指明1927年5月8日的《南通报》文艺附刊上,刊出了一则"金沧江先生出殡狼山"的消息,报道了5月7日南通人民为一位旅居中国的朝鲜文化人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市内公善堂为金泽荣设立了灵堂。出殡当天,仪仗排列,沙弥引柩,宾朋云集,记者随行采访,警察维护秩序。殡葬队伍缓缓地通过南通的主要街道,金泽荣的遗体被安葬在风
二、韩国的金泽荣研究状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韩国的金泽荣研究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1)朝鲜文人金泽荣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 关于金泽荣思想的研究 |
二 关于金泽荣诗文的研究 |
三 关于金泽荣社会活动的研究 |
四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前景展望 |
(2)金泽荣汉诗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国内外金泽荣研究现状 |
二、论文的意义、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金泽荣的生平与时代 |
第一节 汉诗创作的时代氛围与文化语境 |
第二节 复杂的人生际遇及命运抉择 |
第二章 金泽荣汉诗之思想意蕴 |
第一节 咏史之怀与时代气息 |
第二节 爱国之情与异国情怀 |
第三节 忧国忧民与壮志难酬 |
第四节 寄情山水与书写乡愁 |
第三章 金泽荣汉诗之艺术特色 |
第一节 善择诗体 工于布局 |
第二节 长于修辞 巧择意象 |
第三节 重重叠叠 色彩纷呈 |
第四节 地名表情 诗艺渐新 |
第四章 金泽荣之诗论研究 |
第一节 诗人的品格与修养:性情论 |
第二节 诗人的创作与审美:自然论 |
第三节 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神韵说 |
第四节 诗歌的特色与生命:风格论 |
第五章 金泽荣的历史地位与独特贡献 |
第一节 诗人思想的升华——从遗民意识到爱国情怀 |
第二节 诸家眼中的金泽荣 |
第三节 对朝鲜民族文化的拯救与贡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韩国的金泽荣研究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一汉文学界的研究状况 |
二历史学界的研究状况 |
(一)与在汉文学史上受到的高度评价相比,在史学界,对金泽荣的评价却莫衷一是。 |
(二)1985年,出现了对金泽荣的古代史观进行批判的研究。 |
(三)崔惠珠的研究。 |
三课题与展望 |
(4)从金泽荣流亡经历中探究近代中国文化的向心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人研究概述 |
二、近代中国文化向心力的佐证 |
三、中华落笔下的跌宕人生 |
1、早期:金泽荣在韩国时期的作品中反映出对中国文化的认可与向往。 |
2、中期:金泽荣流亡中国时期(1905年以后)的创作以及与中国文人交往中反映出的思想感情。 |
3、晚期:金泽荣加入中国国籍后(1912年加入中国国籍)作品中体现的归属认同感。 |
四、结语 |
(6)金泽荣离韩来华的目的与根因辨正(论文提纲范文)
一、金泽荣对离韩来华的自我说辞 |
二、金泽荣离韩来华的直接目的 |
三、金泽荣离韩来华的深层根因 |
(7)金泽荣与近代南通文人群体交往考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8)近代中韩文化交流史上的金泽荣(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学与西学=感情与理智的两难 |
二金泽荣与南通翰墨林印书局 |
三《韩史綮》的出版与金泽荣之死 |
四简短的结语 |
四、韩国的金泽荣研究状况(论文参考文献)
- [1]朝鲜文人金泽荣研究综述[J]. 王成. 当代韩国, 2018(03)
- [2]金泽荣汉诗创作研究[D]. 尹巍. 中央民族大学, 2013(06)
- [3]韩国的金泽荣研究状况[J]. 崔惠珠,徐梅. 韩国研究论丛, 1998(S1)
- [4]从金泽荣流亡经历中探究近代中国文化的向心力[A]. 江悦,陶一昕. 2020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 2020
- [5]韩国的金泽荣研究状况[J]. 崔惠珠,徐梅. 韩国研究论丛, 1998(S1)
- [6]金泽荣离韩来华的目的与根因辨正[J]. 徐乃为.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4)
- [7]金泽荣与近代南通文人群体交往考评[J]. 庄安正.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 [8]近代中韩文化交流史上的金泽荣[J]. 邹振环. 韩国研究论丛, 1998(S1)
- [9]近代中韩文化交流史上的金泽荣[J]. 邹振环. 韩国研究论丛, 1998(S1)
- [10]金泽荣与近代中韩文化交流[J]. 邹振环. 韩国学论文集, 2000(00)
标签:金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