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工实习应走实验室与工厂相结合之路(论文文献综述)
李晖浩[1](2020)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筑复合化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的发展方向。然而,作为高职院校最重要的教学场所,实训基地在国内的许多案例中,表现出缺乏对区域产业考虑和缺少大学校园人文内涵等的问题。这既有校园规划层面的原因,也有内部功能和空间组织上的原因。所以,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筑设计,需要在教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进行重新思考。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根据实训基地建设的国外趋势及国内不足,将复合化设计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对国内外三十多个实训基地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其中包括了笔者读研前亲身参与的多个项目。本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案例调研法和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分别从规划布局复合化设计、功能整合复合化设计和空间组织复合化设计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并且总结出三个维度下的设计策略。最后,通过将设计策略运用到设计实践中验证,得出一套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筑复合化的设计策略。本文的研究内容总共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旨在提出问题,包括文章的第一、二章。首先明确研究背景、相关概念,结合时代背景确定研究的意义,其次根据国外实训基地的发展趋势和国内实训基地存在的不足,引入复合化设计的方法,并提出相应的设计目标。第二部分是分析问题的核心章节,包括论文的第三、四、五章。第三章从宏观视角出发,从产教融合和校园规划两个方面,对实训基地规划布局复合化设计进行研究。第四章从中观视角出发,从实训功能、复合功能及功能复合类型三个方面,对实训基地功能整合复合化设计进行研究。第五章从微观视角出发,从空间组织模式和公共空间要素两个方面,对实训基地空间组织复合化设计进行研究。第三部分是解决问题部分,包括文章第六章。首先对前文的复合化设计策略进行了总结,然后把设计策略运用到实践项目中验证。第四部分为结论部分,对本文所做的设计策略研究进行了回顾,并总结了论文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创新点。本文分析了国内外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现状及分类,针对现阶段国内实训基地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不足,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展开研究,并提出了相对应的设计策略,期待对日后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设计创作提供参考与启发。
李立[2](2019)在《中职学校混合所有制校企协同育人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发布以来,混合所有制办学已经从对新生事物的早期研究转变为有目的、有设计的实践。在此情形下,已经实践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学校遇到了什么问题,出现了何种变化,是否渗透到了校企协同育人环节中?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深化混合所有制认识、改进校企协同育人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混合所有制校企协同育人的具体实践里“小中看大”,透视社会多元办学、校企协同育人的具象,不失为是一种观察和研究的角度。为此,本文主要采取案例研究方法,以全国103个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案例的分析为基础,为建立研究问题,选择访谈案例提供了线索。通过选择3所案例学校作为样本,对办学主体构成、举办者投入履责、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及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等方面进行了数据采集,并对典型案例院校进行访谈和实地调研。从案例学校中发现,在实施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及推进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缺乏持续办学投入”“法人治理结构虚置”“校企协同育人囚徒困境”等问题。这些问题相互作用和影响,最终造成了混合所有制学校在办学和教学两个层面上都无法达到预期的合作目的。经过分析,产权制度不完善是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是贯穿混合所有制学校从办学到教学的主线,而组织、个体彼此之间博弈策略则是影响校企协同育人集体理性形成的主要原因。为此,本文借助产权理论对混合所有制学校的产权特点及产权对办学主体的影响进行了原因分析,并借用博弈模型对组织和个人的行为策略进行了分析。据此提出了建构产权制度的三个核心机制、建立“以利益相关者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转向“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配套实施教学制度改革等改进策略,以促进混合所有制校企协同育人。
郑新强[3](2017)在《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汽修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汽车产业的大繁荣、汽车后市场的大发展,汽车维修行业对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大增,同时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作为汽车技能人才供应的主力军,中等职业学校虽然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仍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模式落后、教学评价体系单一等诸多问题,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既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缺乏竞争力,也没有表现出新型技能人才应有的综合素质。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理论为指导,对中职汽修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把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思想引入到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活动中,为中职汽修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参考。本文着重探讨了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的构建问题,指出必须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出贴合实际的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任务驱动的行动导向教学法为基础,总结归纳出一套适合中职汽修专业的教学方法。最后以本校汽车维修专业的《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课程为例,把企业中实际的电控系统检测过程作为学习情境引入到教学中,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思维,展示了一个从任务引入到评价反馈的完整教学过程。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师生配合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过程知识为教学内容,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地缩短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从而更有利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本课题的研究也可以为同类学校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白露君[4](2015)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项目学习设计 ——以中职《电工基础》课程为例》文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担负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的综合性人才的重任。《电工基础》课程是中职学校电子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课程教学模式还多数是“讲授——演示——操作”的传统模式,使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电工基础》课程的特点,本人把项目学习法应用在教学实践中,并采用网络、多媒体、仿真软件等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来促进教学。让学生在项目探索钻研,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升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本文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了本人对项目学习法的理论研究和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全文共分为七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选题进行了论证,包括了课题的提出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等。第二章对项目学习法的相关概念、设计流程、理论基础做了探究。第三章从学生特点、《电工基础》课程内容、教学资源加以分析,结合项目学习法对课程进行设计整合。第四章介绍了《电工基础》课程开展项目学习详细过程第五章是研究结果及分析,从学生的兴趣,成绩等方面来比较项目学习法效果。第六章是总结,根据研究得出结论,进行反思和展望。
姜会林[5](2012)在《一位教育家的丰功伟绩》文中指出2011年7月21日,我国着名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创始人王大珩与世长辞。王大珩院士的去世,是我们国家的重大损失,我国光学界的重大损失,更是长春理工大学的重大损失。作为王大珩院士的学生,我们要缅怀他的谆谆教诲,弘扬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的崇高精神,完成他未竟的事业,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一、先避的办学思想(一)提出先进的办学思想1958年创办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时,王大珩十分鲜明地提出了"突出办学
张伟[6](2009)在《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析——以《外贸跟单实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为了能够加快我国《外贸跟单实务》课程建设,适应当前国内外贸企业跟单员需求逐渐增多的现状,培养出出色和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外贸跟单人才,笔者结合近几年在《外贸跟单实务》教学过程中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提出了对该课程教学模式的一些新思考。
朱晓刚[7](2007)在《我国大学课程观的反思与建构 ——基于从实践出发的理论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大学课程观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中一个亟待深入探讨的问题。作为我国传统大学课程观,它是如何形成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它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和挑战?在理论和实践上我们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基于从实践出发的理论研究范式,本研究对我国大学课程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我国大学课程的特征,对我国传统的大学课程观作出了归纳,反思了其时代弊病,并尝试建构一种新的大学课程观。论文首先对我国大学课程的历史发展进行了分期梳理。以新中国成立为界,我国大学课程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时期。依据大学课程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的主要特征,在新中国成立前,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清朝末年大学课程的创建,大致从1895年到1912年;民国初年大学课程的改革,大致从1912年到1927年;民国政府时期大学课程的整理,大致从1927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大学课程的历史发展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建国初期大学课程的社会主义改造,大致从1949年到1957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大学课程改革,大致从1957年到1966年;改革开放以来大学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时间从1978年至今。我国大学课程的历史发展,其基本脉络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从对外国大学依赖程度上看,我国大学课程走的是一条从移植和模仿,到学习和借鉴,再到独立和创新之路;从学习对象国的变化路径上看,经历了从学习日本、德国、美国,到苏联,再到美国的历史过程;从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上看,政府对大学课程的控制是伴随着政权的逐步稳定而呈逐渐增强之势。由此论文进一步分析得出我国大学课程的特征:其历史和现状表现为依附发展,价值取向表现为过激的社会本位,价值定位表现为“高级专门人才”,并表现出“公共框架”和“教学计划”的外显特征。我国传统大学课程观的理论基础,具体表现为社会本位的实用主义哲学、行为主义或认知心理学、结构功能社会学,突出地表现为“社会本位”。在其指导下的大学人文教育课程改革、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和大学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只能是对现有课程问题的一种修修补补,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种观念下的课程,是一种不见“人”的课程。重建大学课程观,成为了时代的紧迫课题。重建大学课程观,主要体现在大学课程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层次上,要解决大学课程是什么、如何认识和把握它、其目标如何得到实现三个问题。论文尝试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层次上建构新的大学课程观。大学课程的本体论,强调把大学课程看作为一种实践的存在,大学课程是动态的、进程的、经验的,处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大学课程的认识论,强调从实践中的人出发来认识和把握课程,大学课程具体体现为学生课程、教师课程、学校课程、国家课程,大学课程的实态是在多元实践主体的课程权利的博弈中表现出来。大学课程的方法论,从大学课程作为制度性一面存在的“中介”以及作为协调多元实践主体权利关系的“平衡器”来理解,强调其制度建设、对课程权力的协调要从实践出发的问题意识和反思行为。大学课程的三个层面,实践形态、实践主体性、反思性思维,都可以统一于“实践”之中,所以本论文尝试建构的大学课程观可命名为“实践课程观”。
潘岚,朱朝霞[8](2001)在《电子实习教学改革的实践》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对“电子实习”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 ,并提出了培养学生设计、开发电子产品能力的教学方式
郑明辉[9](1999)在《电工实习应走实验室与工厂相结合之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目前实习过程中的一些常见问题,提出了“工厂—实验室—工厂”这种实习模式,这种模式既能达到增加学生知识面,又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王富良[10](1992)在《打好基础 两个面向——电路实验教学改革的做法和体会》文中研究说明1 打好基础电路实验是我院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基础实验,根据教学大纲,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的技能要求:(1)培养正确使用常用电工仪表、设备的能力;(2)根据电路原理图,能独立正确联接实验线路,做到合理布线;逐步掌握分析、查找及排除实验故障的方法;
二、电工实习应走实验室与工厂相结合之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工实习应走实验室与工厂相结合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筑复合化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1.3.1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研究现状 |
1.3.2 复合化 |
1.3.3 高职院校教育产教融合 |
1.4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问题及设计目标 |
2.1 实训基地概述 |
2.1.1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概述 |
2.1.2 国外实训基地发展现状分析与总结 |
2.1.3 国内实训基地发展现状分析与总结 |
2.2 产教融合背景的要求 |
2.2.1 产教融合理念的内涵与发展 |
2.2.2 产教融合下的高职院校特征 |
2.2.3 产教融合理念下实训基地的特征 |
2.3 建筑复合化设计策略的概述 |
2.3.1 对复合化设计策略的呼唤 |
2.3.2 复合化设计的内涵 |
2.3.3 实训基地复合化设计的理论构建 |
2.3.4 复合化设计对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意义 |
2.4 产教融合背景下实训基地复合化设计的目标 |
2.4.1 规划布局复合化设计的目标 |
2.4.2 功能整合复合化设计的目标 |
2.4.3 空间组织复合化设计的目标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训基地的规划布局复合化设计研究 |
3.1 产教融合视角下的复合化设计条件分析 |
3.1.1 产业结构 |
3.1.2 区域产业经济 |
3.1.3 校园选址 |
3.2 校园规划视角下的复合化设计条件分析 |
3.2.1 实训基地位置分析 |
3.2.2 规划布局类型分析 |
3.2.3 交通系统分析 |
3.2.4 与周边功能区的距离 |
3.3 实训基地的规划布局复合化设计策略 |
3.3.1 根据产业和高职要求确定项目定位 |
3.3.2 结合使用功能突出建筑形象 |
3.3.3 根据校园规划条件选择布局类型 |
3.3.4 协同设计各类交通要素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训基地的功能整合复合化设计研究 |
4.1 实训功能研究 |
4.1.1 实训功能的涵义 |
4.1.2 实训室类型研究 |
4.1.3 对实训功能复合化的启示 |
4.2 复合功能要素研究 |
4.2.1 复合功能的组成要素 |
4.2.2 产教融合背景下各功能要素分析 |
4.2.3 复合功能配置原则 |
4.3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实训基地功能复合类型分类 |
4.3.1 通用生产型复合化实训基地 |
4.3.2 专业主导型复合化实训基地 |
4.3.3 产教共生型复合化实训基地 |
4.4 实训基地的功能整合复合化设计策略 |
4.4.1 根据产教融合和专业发展程度,选择功能复合类型 |
4.4.2 根据功能复合类型,拟定功能复合要素 |
4.4.3 根据功能复合类型特点,协调各功能关系 |
4.4.4 根据使用人群特点,安排交通流线 |
4.4.5 根据建设规模,选择功能复合方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训基地的空间组织复合化设计研究 |
5.1 空间复合化概述 |
5.1.1 空间复合化的含义 |
5.1.2 空间复合化的影响因素 |
5.1.3 空间复合化的特征 |
5.1.4 空间复合化设计的目标 |
5.2 空间组织模式分类 |
5.2.1 以点状为特征的空间组织模式 |
5.2.2 以线状为特征的空间组织模式 |
5.2.3 以面状为体征的空间组织模式 |
5.3 公共空间要素复合化设计分析 |
5.3.1 门厅空间复合化设计 |
5.3.2 院落空间复合化设计 |
5.3.3 楼梯与台阶复合化设计 |
5.3.4 廊道空间复合化设计 |
5.3.5 架空空间复合化设计 |
5.3.6 屋顶平台复合化设计 |
5.4 实训基地的空间组织复合化设计策略 |
5.4.1 合理选择空间组织模式 |
5.4.2 分层组织公共空间要素 |
5.4.3 弹性化设计的引入 |
5.4.4 文化性空间的表达 |
5.4.5 交往性空间的融入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训基地建筑复合化设计策略总结与实践 |
6.1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筑复合化设计策略总结 |
6.2 张家界高级技工学校实训基地项目设计实践 |
6.2.1 项目背景分析 |
6.2.2 规划布局层面的复合化设计构思 |
6.2.3 功能整合层面的复合化设计构思 |
6.2.4 空间组织层面的复合化设计构思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中职学校混合所有制校企协同育人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教育领域混合所有制从何而来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 |
一、经济领域的混合所有制研究 |
二、教育领域的混合所有制研究 |
三、文献述评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一、经济领域混合所有制的相关概念 |
二、教育领域混合所有制的相关概念 |
三、概念辨析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职业教育理论 |
二、产权理论 |
三、博弈论 |
第三章 混合所有制校企协同育人的案例分析 |
第一节 研究框架与方法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研究过程 |
一、研究案例选择 |
二、数据收集 |
三、全国基本数据分析 |
四、案例学校数据分析 |
五、访谈材料分析 |
六、案例学校校企协同育人问题分析 |
第三节 研究结论 |
一、产权问题是贯穿混合所有制学校从办学到教学的主线 |
二、校企协同育人走入囚徒困境 |
三、企业主体的激励缺失 |
第四章 混合所有制校企协同育人问题的原因探究 |
第一节 产权视角下的原因探究 |
一、混合所有制学校产权特点分析 |
二、混合所有制学校产权对办学主体行为的影响 |
第二节 办学主体的博弈分析 |
一、政府与企业在持续办学投入中的博弈 |
二、企业与企业在校企协同育人中的博弈 |
三、个体与个体在校企协同育人中的博弈 |
第五章 混合所有制校企协同育人问题的改进策略 |
第一节 完善混合所有制学校产权制度是协同育人的制度保障 |
一、认识混合所有制学校产权制度的三个核心关系 |
二、构建混合所有制学校产权制度的三个核心机制 |
三、建立以利益相关者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 |
四、帮助企业办学主体实现产业领域的利益诉求 |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校企协同育人问题的改进办法 |
一、确立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理念 |
二、建立合作伙伴的资质评价制度 |
三、建立“四共”机制培育师资队伍 |
四、配套实施学校教学制度改革 |
第三节 政府支持混合所有制校企协同育人的策略选择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汽修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课题背景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五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工作过程导向思想的理论基础与价值 |
第一节 工作过程导向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二节 工作过程导向思想的价值 |
第三章 中职学校汽修专业教学现状的调查及问题分析 |
第一节 中职学校汽修专业现状调查 |
一、中职学校汽修专业教学情况调查 |
二、汽修行业现状调查 |
三、毕业生反馈情况调查 |
四、在校生反馈情况调查 |
五、汽修专业教师情况调查 |
第二节 中职学校汽修专业现阶段存在问题分析 |
一、现有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
二、现有的教学模式与职业教育规律不相适应 |
三、现有的学生评价体系与行业要求不相适应 |
第四章 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的构建 |
第一节 过程导向教学模式的思路构建 |
第二节 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目标 |
第三节 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程序 |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
二、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实施过程 |
第四节 构建多样化的师生配合方式 |
第五节 建设全方位的教学条件 |
第五章 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的案例——东莞理工学校汽车维修专业 |
第一节 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 |
一、树立“开放性”的课程建设观念 |
二、构建以“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 |
三、实施“多元化、过程性”的教学评价体系。 |
第二节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
一、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标准 |
二、在调研的基础上作课程开发 |
三、结合教学环境来设计学习情境 |
四、改变传统的学生成绩考核方式 |
第三节 《热膜式空气流量计的故障检修》的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设计案例 |
一、学习情境的创设 |
二、教学环境的准备 |
三、构建教学过程 |
四、教学效果反馈 |
第四节 教学改革保障措施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中职学校汽修专业调查问卷 |
附录B 企业调查问卷 |
附录C 毕业生调查问卷 |
附录D 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评价表实例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4)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项目学习设计 ——以中职《电工基础》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2 项目学习法及其研究理论基础 |
2.1 项目学习法概述 |
2.2 项目学习设计原则和一般过程 |
2.3 理论基础 |
2.4 信息技术对项目学习的支持 |
3《电工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 |
3.1 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
3.2 课程内容分析 |
3.3 教学资源分析 |
3.4 教学步骤 |
4 中职《电工基础》项目学习设计实践 |
4.1 安全用电宣传 |
4.2 触摸延时照明电路的设计与制作 |
5 教学评价 |
5.1 学习兴趣 |
5.2 学生成绩 |
5.3 学生能力方面的比较 |
6 结论与存在问题 |
6.1 研究结论 |
6.2 问题与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一位教育家的丰功伟绩(论文提纲范文)
一、先进的办学思想 |
(一)提出先进的办学思想 |
(二)实践先进的办学思想 |
(三)取得优秀的办学成果 |
(四)继承与发扬王大珩办学思想为进一步实践王大珩的办学思想,学校于2 0 0 5 年成立了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 |
二、严谨的治学作风 |
(一)英国留学期间成绩优异 |
(二)创建大连理工大学物理系实验室 |
(三)亲自给学生上课 |
(四)对学生严格要求 |
(五)对成果评价严谨准确 |
三、科学的发展理念 |
(一)创设光学仪器专业 |
(二)创建中国光学基地 |
(三)创办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和哈尔滨科技大学 |
(四)发展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长春理工大学) |
四、终生的学习精神 |
(一)培养在职科技人员 |
(二)重视全民科普教育 |
(三)指导研究生学习 |
(四)精学博学、知识丰富、贡献卓着 |
(五)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 |
(6)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析——以《外贸跟单实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高职院校国贸相关专业教学改革思路 |
1.1 调整课程设置, 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 |
1.2 加强实验室建设、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
2.2 人才培养 |
2.3 教材 |
3.“学能双效”教学模式探索 |
3.1 建设思路 |
3.2 建设方法 |
3.2.1 教师与学生相结合 |
3.2.2 学生与学生相结合 |
3.2.3 教室与实训室相结合 |
3.2.4 课堂与工厂相结合 |
3.3 师资团队 |
3.4 教材、教具和网络“三位一体”新模式 |
(7)我国大学课程观的反思与建构 ——基于从实践出发的理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的问题和价值 |
1.2 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4 有关概念的界定 |
2 我国大学课程的历史发展 |
2.1 新中国成立前大学课程的历史发展 |
2.2 新中国成立后大学课程的历史发展 |
3 我国大学课程特征的历史分析 |
3.1 我国大学课程发展的基本脉络 |
3.2 我国大学课程的基本特征 |
3.3 作为“公共框架”和“教学计划”的大学课程——基于案例的再认识 |
4 我国大学课程观的反思 |
4.1 传统大学课程观的历史形成 |
4.2 大学课程改革中的三大思潮 |
4.3 我国大学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5 我国大学课程观的建构 |
5.1 传统大学课程观的再审视 |
5.2 建构大学课程观的理论路径探讨 |
5.3 从实践出发,重建大学课程观 |
6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8)电子实习教学改革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
2 教学方式与特色 |
四、电工实习应走实验室与工厂相结合之路(论文参考文献)
- [1]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筑复合化设计策略研究[D]. 李晖浩.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2]中职学校混合所有制校企协同育人问题研究[D]. 李立. 天津大学, 2019(06)
- [3]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汽修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D]. 郑新强.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7(01)
- [4]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项目学习设计 ——以中职《电工基础》课程为例[D]. 白露君. 西北师范大学, 2015(01)
- [5]一位教育家的丰功伟绩[J]. 姜会林. 办公自动化, 2012(S1)
- [6]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析——以《外贸跟单实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为例[J]. 张伟. 现代企业教育, 2009(22)
- [7]我国大学课程观的反思与建构 ——基于从实践出发的理论探讨[D]. 朱晓刚.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8]电子实习教学改革的实践[J]. 潘岚,朱朝霞.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1(01)
- [9]电工实习应走实验室与工厂相结合之路[J]. 郑明辉.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1999(06)
- [10]打好基础 两个面向——电路实验教学改革的做法和体会[J]. 王富良. 电工教学, 19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