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及其评论

新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及其评论

一、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及其评议(论文文献综述)

王金明,高铁梅[1](2006)在《经济周期波动理论的演进历程及学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于经济周期波动现象出现的原因,各个经济学流派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本文阐述经济周期波动理论研究的演进,分析各个流派理论的产生背景、主要结论和缺陷。对经济周期波动本质原因的研究有益于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周期波动的理解,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和谐地发展。

那艺,贺京同[2](2017)在《从“宏观经济学的麻烦”看行为宏观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文中认为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学界对主流宏观经济学是否陷入"麻烦"的讨论。对此,本文回顾了现代宏观经济学体系下新兴古典主义与新凯恩斯主义相继兴起的历程,并对近年来新兴的行为宏观经济学的缘起、发展与演进趋势做出评述。本文认为,所谓的"麻烦"仅是主流宏观经济学在各个时期所遭遇的无法解决实践问题的暂时性困难,而其近30多年的发展演变恰是不断对其微观基础进行修正以解决各种"麻烦"的过程。如果说新兴古典主义实现了基于个体理性的微观建模,那么新凯恩斯主义则是在其中加入了市场摩擦因素,行为宏观经济学又将之推进至个体背离理性的异质性认知层次,这充分体现了层层递进式的理论演进规律。可以预料的是,行为宏观经济学也并非主流宏观经济学的终极版本,必将随着新的社会经济问题的出现而得到进一步改进。

王红玲[3](1997)在《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及其评议》文中研究说明 本文的新凯恩斯主义是指80年代以来新形成与发展的凯恩斯主义,英文为NewKeynesianism;新凯恩斯主义最突出的成就就是“以理性代理商、灵活的制度、不完全信息和非完善市场为主要因素的信息研究方法,建立起凯恩斯理论的微观基础,其理论研究的重心在于解释工资、价格以及利率刚性的成因;同时在这些理论基础上,也试图解释产出和就业的周期性。

陈亮[4](2011)在《后凯恩斯主义货币金融理论及其新进展研究》文中指出在经济学领域中一直存在着主流与非主流之分。我们在学习、研究、吸收和借鉴西方经济学时,应该首先关注主流经济学,主流经济学所具有的前沿性、综合性、通俗性以及实践性使得其主张的理论与方法在当今的经济学界备受推崇,这也是“主流”为何能成为“主流”的原因。但是,我们在关注主流经济学的同时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非主流经济学的发展。世界是多元的,经济学理论也是呈多样化发展的,对于同一经济问题各个学派提出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解释是非常正常的。正如约翰·希克斯①所言:经济活动过程就像是一座房子,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得出不同的理论结果。主流经济理论虽然居于主导地位,但并不意味着它对所有经济现象都具有完美的解释力,此时,非主流经济学就成为了一个有力的补充来帮助我们更加完善地认知真实世界的经济运行。从理论发展方面看,对于非主流理论的关注也有利于我们把握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全貌,使西方经济理论更好地为我所用,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提出建设性的指导。在当今的经济学理论流派中,新古典综合派是当前主流经济学派的代表。“新古典综合”这一概念于二战后由萨缪尔森提出,他将新古典主义理论同凯恩斯的思想结合在一起。由于在这种综合的体系里凯恩斯主义学说已经被纳入到新古典主义的一般分析框架,故就其基本的理论特征而言,当今的西方经济学主流实际上就是新古典主义传统。新古典主义主张市场拥有自动调节机制,自由的市场能够自动解决失业、经济衰退等问题,同时反对政府干预。后凯恩斯经济学是当代西方一个主要的非主流经济学派。这一经济学派形成于战后50年代,主要的思想导向是反对将凯恩斯主义学说与新古典主义学说的综合,主张摈弃新古典传统,恢复古典主义传统。后凯恩斯学派继承了凯恩斯在《通论》中的理论传统,继续强调有效需求,并且对原有的凯恩斯主义理论进行了改进与发展。本文立足于后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金融理论进行研究分析,其货币金融理论旨在提出一种全新的理念,它强调货币的内生供给以及利率的外生性,强调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的不稳定性,坚持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的理念,从多个角度对新古典理论中主张的自由市场理念提出批判。后凯恩斯学派的理论主张对于“别无选择”②这个说法是一个有效的更正,它为抨击主流思想及其紧缩政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并且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替代意义的可行性政策。本文就后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金融理论做了广泛深入的跟踪性研究,旨在系统梳理后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的发展脉络和最新进展。本文主要研究这样几个问题:第一,究竟什么是后凯恩斯主义货币金融理论,其基本内容如何,具有哪些非主流特征;第二,后凯恩斯学派一直强调自身反对新古典的特征,那么这一特征它的货币金融理论方面体现的如何,它与新古典理论还存在哪些藕断丝连的地方;第三,后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从其他非主流学派当中借鉴和汲取了哪些理论营养;第四,后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在自身坚持的方法论基础上又产生了哪些新的贡献,同时对现实发生的金融危机又有怎样的解释和建议。从上面几个问题出发,本文的结构和研究思路如下:本文主要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第1章:导言。主要阐述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第2章:后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的基本内容及主要特征。包括后凯恩斯主义者对货币定义及职能的讨论,内生货币理论的主要内容,关于内生货币供给和利率决定的适应主义以及结构主义方法,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等后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的基本内容。随后,文章对后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中体现出的非主流特征进行了总结,突出了其对抗新古典经济学的特性。第3章:后凯恩斯早期货币理论综述。在这部分,本文对后凯恩斯学派主要奠基人的早期货币理论进行了考证,包括对明斯基,卡尔多,戴维森,罗西斯,罗宾逊和卡恩早期文献的考察和梳理。本文考察的结果发现,这些后凯恩斯学者所认定的先驱者们,其理论思想也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这些学者最初都是成长于主流新古典经济理论的背景之下的,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地对主流理论产生了质疑。通过对这些学者早期文献的考察,我们发现明斯基,卡尔多,戴维森以及罗西斯这些原先认为的后凯恩斯学派代表人物,实际上并不能称之为后凯恩斯货币理论的创立者,在他们的着述中或多或少地都残留着正统理论的痕迹,就此我们对后凯恩斯货币理论奠基人的问题有了新的解答。而罗宾逊和卡恩的货币理论可以被看作是后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的基石和出发点,特别是卡恩有关货币理论的文献通常为研究所忽略,而正是他们二者同主流理论决裂得最为坚决,也最为彻底。第4章:后凯恩斯货币理论与其他学派的比较。在这部分,本文将后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同其他学派的相关理论加以比较,主要同新古典理论、循环学派货币理论、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理论以及奥地利学派的信用货币周期理论进行了对比。其中,同新古典理论的比较最为深入和详细。从这种比较中,我们不仅仅是要考察后凯恩斯理论同新古典理论之间的差别,我们更需要看到作为非主流的货币理论,其理论根源仍然是来自于主流理论的,或者说后凯恩斯货币理论想要同主流理论决裂的目标还远远没有实现,目前后凯恩斯学者们所能做的工作只能是先从外围慢慢去修正去“蚕食”主流理论的领地,想要推翻或者重建它则是非常漫长的任务。至于同循环学派的比较,我们大可将其视为后凯恩斯货币理论的一场寻根之旅。两个学派属于近亲关系,或者说后凯恩斯货币理论中关于货币流通的相关部分是来源于循环学派货币理论的,只不过由于这个学派主要是由一些法国和意大利的学者发展起来的,不属于经济学核心国家的范畴之列,不容易被世人所关注罢了。对于后凯恩斯同新凯恩斯理论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做了概括性的分析,比较了一下两个学派在宏观货币理论以及货币政策方面存在的异同点。通过后凯恩斯学派同奥地利学派的信用货币周期比较,我们看到了两个学派在不确定性以及时间问题上的相似性,但二者关于政府职能的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奥地利学派坚决反对不必要的政府干预,而后凯恩斯学派主张政府应积极主动的干预经济,而且认为政府干预总是不够。第5章:后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若干最新研究进展。在这部分,本文考察了后凯恩斯在一些货币金融理论具体分支方面的进展。这一章的内容主要由三部分构成。首先我们对后凯恩主义利率决定理论进行了考察和追踪。在传统意义上,后凯恩斯内生货币供给理论存在着两个对立的分支,即水平主义和结构主义,原先有学者认为二者是截然对立的。但在本文的论述中我们会看到水平主义和结构主义观点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最新的文献表明,有后凯恩斯学者将两者的差异归结为所使用的时间维度不同,水平主义对应着短期分析,而结构主义对应着长期分析。我们可以把前者看作是后者的特例。其次,在这一章的第二部分内容中,我们对当前十分流行的新共识宏观理论进行了批评,后凯恩斯主义并不认同在新共识理论中盯住通胀率的政策目标,并且提出了自己的一些不同的应对建议。在这一章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中,我们对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的模型化最新进展进行了追踪分析,从而使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到该假设的最新发展,论证了利率、利润率、储蓄倾向等因素对明斯基提出的企业三种融资方式整体和局部的影响,使我们对该假说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第6章:次贷危机的后凯恩斯视角阐释。在这部分,本文对近三年来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进行了后凯恩斯主义视角下的全新阐释,分析了危机发生的表层原因、以及各个学派对于根本原因的探讨,重点内容则是用后凯恩斯学派主张的根本的不确定性以及金融不稳定性假说解释了次贷危机,论证了次贷危机是对明斯基不稳定性假说在实践中的应用和验证。在这一章的最后部分也提出了次贷危机的爆发带来的理论以及实践上的启示和意义。最后一章,也即第7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在前面几章的基础上,我们尝试对后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进行概括性的分析和评价,指出了其尚且存在的若干不足,同时也阐述了其对于研究我国经济问题的借鉴意义。同时在这一章的最后也指出了后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的发展趋势以及本人今后努力的方向。若试图用区区十几万字的篇幅梳理一个学派理论近二十年的发展是不现实的,希望本文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够引起世人对主流经济学教材之外的学派和理论引起重视。

王鹏[5](2020)在《信贷视角下经济周期研究 ——基于奥地利学派经济思想的理论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的金融动荡,这次危机的爆发再次让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并引发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提问,即为什么没有人发现危机的来临?回顾这次危机,我们发现信贷扩张对这次经济周期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这次危机使得主流宏观经济学重新对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方向进行反思,即信贷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系。主流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一直将金融因素排除在外,而且由于金融因素的复杂性,很难将金融因素融合进主流的周期理论模型,从而阻碍了对于信贷与经济周期关系的更为深入的研究。随着普遍反思后,主流学界对经济周期理论研究中纳入了信贷、货币等金融因素,围绕信贷与经济周期关系进行理论上的改进和实践上的总结。总的来说,当前对于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依然是在一般均衡分析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的,其微观理论模型的基础假设与现实并不相符,由经济周期理论模型分析的结果与实际的经济发展状况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所以当前学界依然缺乏具有解释力的经济周期理论模型。所以,为了更好地理解经济周期发生的机制以及信贷在经济周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论文在对早期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引入奥地利学派的研究范式和微观理论基础,在人的行动学框架下分析不同经济行为主体的特征、行为目标和经济功能,并将经济系统视为一种复杂适应性系统,经济系统中的行为主体具有主动性和适应性,经济系统正是在行为主体之间以及行为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不断互动协调中演化发展的。由此,论文尝试构建一个由繁荣到萧条的完整的经济周期理论框架,并在微观理论与宏观现象之间建立连接,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和过程,从而采取针对性的经济政策应对由信贷扩张导致经济周期变动的影响。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就经济周期的研究提出问题,旨在说明为什么要进行经济周期的研究。其次,对经济周期理论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作出说明,同时阐述了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然后,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主要内容,构建文章逻辑框架。最后总结论文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对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演进发展做了一个概要的介绍。将经济周期的理论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即十九世纪早期、二十世纪初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末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分别介绍了各个时期中占主流地位的经济周期理论。对经济周期理论发展的脉络有一个清晰地认识,从而更好地把握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重点。第三章首先对经济周期作出明确的定义,阐述经济周期的研究目的和任务,并对经济周期研究中的三种事实进行介绍。然后,总结并梳理了至今对经济周期类型研究的成果。接着提出了经济周期阶段的划分方式以及衡量经济周期的指标选取。最后,对经济周期的宏观经济特征进行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对经济周期的经验事实进行分析。第四章首先确定论文研究的方法论视角,即个人视角和主观视角,并将经济理论的分析建立在以人类行为学为特征的方法论基础之上。然后,论文对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基本理论前提进行分析和解释,包含知识、时间、竞争和自发秩序四个方面。接着,论文引入了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并将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的思想应用于经济发展过程的分析,强调了经济系统中行为主体的主动性和适应性以及行为主体之间互动的协调性,分析行为主体经济活动之间的功能耦合关系,从而在微观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现象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第五章首先阐述了推导经济周期理论的微观经济理论,包括时间偏好原理、货币—价格的形成机制、企业家理论以及资本及生产结构。然后,论文对经济系统中的行为主体进行分析,并提出理论推导的关键假设,将经济行为主体分为金融部门、消费部门和生产部门,并对三个部门的要素组成、行为目标与经济功能分别进行分析。最后,基于前两部分的理论基础和假设,构建完整的经济周期理论分析框架。第六章首先总结经济周期理论分析框架的研究结论,并从经济周期理论分析框架中推导出针对不同经济周期发展阶段所适应的启示与政策建议。最后,并对未来的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李拉亚[6](2015)在《加利与格特勒对当代经济理论变革的贡献》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触发了欧美传统主流经济理论的深刻变革,经济理论开始吸收金融理论的思想,宏观审慎政策成为央行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稳定金融系统和经济系统成为央行政策的双重目标。由此,本文对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两位领军人物——加利与格特勒对经济理论变革的贡献进行分类梳理,分析他们在货币政策理论上的合作研究成果,阐释他们各自在金融加速器理论、DSGE模型和资产价格方面做出的贡献。同时,本文依据对两位经济学家经济思想的研究,探讨了当前经济理论变革几个重要方面的思想历程、研究重点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张广现[7](2006)在《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理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理论通过研究不同货币政策操作方式下所能实现的最优均衡结果,为评价不同的货币政策行为提供了分析框架。从其研究历史看,该理论主要包括两部分,本文分别称之为传统框架和现代框架。 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新凯恩斯主义(或者称为新新古典综合)模型成为货币政策分析的标准模型。这些模型在具有严格的微观基础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加入名义粘性,从而在丰富货币政策理论本身的同时也使该领域的研究和财政政策、经济增长等其他宏观领域的研究方法更为一致。我们称这种分析框架为现代框架,其核心是新凯恩斯主义Phillips曲线。新凯恩斯主义Phillips曲线具有明确的最优化基础,从而和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方向相一致,并能采用校准方法估计参数的具体值;新凯恩斯主义Phillips曲线引入了动态形式的名义粘性,合理解释了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说明了通货膨胀稳定的重要性,为通货膨胀目标制度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础;新凯恩斯主义Phillips曲线中包含有前瞻性预期变量,这使得系统性的货币政策通过影响公众的前瞻性预期而具有实际效应,不仅使货币政策的分析与现实更相符合,也更明确地说明了预期管理在货币政策操作中的重要性,更明确地说明了相机抉择下存在的稳定性偏差问题,从而进一步支持了依规则制定货币政策的优势。 与现代框架不同,1970年代—1990年代中期的货币政策分析文献大都采用卢卡斯供给曲线,我们称之为传统分析框架。与新凯恩斯主义Phillips曲线相比,传统框架虽然存在一些缺陷,但是能简单明了地说明理性预期下依规则制定货币政策可能存在的动态不一致性问题,说明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可能导致的通货膨胀偏差问题,不少文献基于传统框架论述了解决通货膨胀偏差问题的方法。 本文首先对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主要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并通过对货币政策操作方式与最优化基础的关系、规则的不完全性与相机抉择的灵活性的关系、前瞻性模型中规则的一般形式等方面的解释进一步说明了货币政策规则的本质。然后,结合国外中央银行的实践说明了该理论对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理论支持,同时从包容性和现代性两个角度考察了通货膨胀目标制度:所谓包容性是指这种制度可看作是分析各种类型的货币政策的通用框架;所谓现代性是指这种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和金融体系相适应,对经济、金融和中央银行制度等各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最后,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了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理论和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从货币政策的理论分析和研究方面看,本文在指出直接照搬西方框架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存在的局限性后,通过VAR方法估计得到一个以货币量为政策工具的非前瞻性宏

魏鹏[8](2019)在《央行沟通、传导路径与货币政策有效性》文中指出央行沟通是指中央银行面向社会公众,以口头或书面方式传递关于自身货币政策、金融政策等相关信息的过程。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之后,国际金融体系和全球实体经济遭受巨大冲击,发达国家的名义政策利率甚至突破了零利率限制,中央银行被迫实施前瞻性指引和窗口指导等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目的是引导公众预期,恢复经济增长。随着全球经济运行不断面临各种新局面和新挑战,中央银行在引导公众预期、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和前瞻性方面的作用更加显着,中央银行沟通的方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频率更趋频繁。央行沟通已受到发达国家央行的高度重视,中国人民银行逐渐重视央行沟通在货币政策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面临多方面的改革和结构调整,这就要求货币政策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为顺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一个良好而稳定的经济环境。受金融创新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数量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已大幅下降,而价格型货币政策尚没有完全建立,这就使得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在稳定价格和产出方面的能力有所减弱。如果央行沟通确实可以有效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那么对于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和增强货币政策调控能力都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央行沟通、传导路径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基于传导路径的央行沟通与货币政策有效性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第一,本文详细论述了央行沟通的内容、渠道、目标、传导机制,分析了我国央行沟通现状,并从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两方面对央行沟通进行了数据统计。第二,在新凯恩斯DSGE模型中引入央行信息冲击,运用贝叶斯估计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研究央行沟通在稳定价格和产出方面的作用。第三,基于央行沟通影响货币政策传导路径的内在机理,运用EGARCH模型实证分析了央行沟通对不同期限利率的影响;运用VAR模型实证检验了央行沟通对货币供给及信贷渠道的影响。第四,采用SVAR模型实证检验了央行沟通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影响。最后,基于理论研究和实证结果,为我国央行沟通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第一,央行沟通信息冲击的最优消息期限选择为提前1期;央行沟通信息冲击能够使产出和物价波动幅度分别下降53.66%和67.78%,并能促使经济更快回归到稳态值;同时,福利损失分析结果表明,在基准模型下,央行沟通可以使产出方差、通货膨胀方差与社会福利损失分别下降36.00%、35.29%与35.71%,有利于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第二,从EGARCH模型均值方程分析,宽松沟通信号对市场预期的影响促使利率下降,紧缩沟通信号对市场预期的影响促使利率上升;从方差方程分析,除1年期Shibor利率外,央行沟通对短期利率的影响为负,且具有显着性,说明加大央行沟通可以减小利率波动幅度。第三,根据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结果,在给定央行沟通一个正向标准差的冲击之后,货币供应量与人民币贷款量当期产生正向冲击效应,口头沟通冲击的影响程度大于书面沟通;从方差分解的结果分析,央行沟通的贡献率相对较小;第四,央行沟通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在长期内宽松的央行沟通策略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可以保持通货膨胀率温和上涨;央行沟通在长期内能够通过预期渠道影响通货膨胀预期,使通货膨胀预期朝着货币当局合意的方向变化。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一,运用EGARCH模型从均值方程和方差方程两方面实证研究了央行沟通对不同期限市场利率的影响,并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第二,在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央行沟通信息冲击,讨论包含央行沟通的货币政策冲击和未包含央行沟通的货币政策冲击对产出和物价的影响,验证央行沟通是否可以有效减小物价和产出的波动幅度,并进一步分析央行沟通信息冲击对社会福利的定量影响。第三,选取通货膨胀、实际产出、通胀预期、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央行沟通等变量构建S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从书面沟通和口头沟通两方面实证分析了央行沟通行为对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影响效果。第四,在理论及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中国人民银行信息沟通改进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强化央行沟通公开透明机制;建立清晰的央行沟通战略;提高央行沟通水平和质量;规范央行沟通操作制度;完善我国利率传导机制等。

吴遵杰,陈勇[9](2017)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模型与问题》文中认为居于主流地位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未能预测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这表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存在重大缺陷。本文旨在指出和分析缺陷所在及产生的原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及其实际商业周期模型在研究假设、分析方法及政策推论方面有重大漏洞,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研究的所谓"科学化"追求以及意识形态偏见,由此可见,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已走入歧途,"修补"或"重建"困难重重。

方阳娥,张慕濒[10](2006)在《理论有效性与实施有效性:西方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货币政策有效性包含两层含义:理论有效性与实施有效性。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在正常情况下是理论有效的,但在经济危机期间,货币政策是无效的;大多数新古典综合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政策是理论有效和实施有效的;货币主义肯定了货币政策的理论有效性,但坚持认为货币政策是实施无效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从根本上否认了货币政策的理论有效性;新凯恩斯主义和新新古典综合经济学家同时肯定了货币政策的理论有效性和实施有效性。目前,经济学界的基本共识是:货币政策在短期对实际经济活动具有重要而持续的影响,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但是,货币政策的长期效果体现在物价水平的变动上。

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及其评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及其评议(论文提纲范文)

(2)从“宏观经济学的麻烦”看行为宏观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行为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从新兴古典到新凯恩斯主义
    (一) 从凯恩斯主义的“麻烦”到新兴古典主义
    (二) 从新兴古典主义的“麻烦”到新凯恩斯主义
三、行为宏观经济学的兴起背景及其早期内容
    (一) 行为宏观经济学的兴起背景:两个“麻烦”的典型事实
    (二) 行为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及其早期研究
四、行为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 微观基础的重构I:理性预期假定的修正
    (二) 微观基础的重构II:个体学习机制的引入
    (三) 实验方法的运用
五、结论与启示

(3)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及其评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旧凯恩斯主义的缺陷与新凯恩斯主义的补救
二、经济周期过程:失衡的产生与均衡的调整
三、实际的周期调整过程
四、新凯恩斯主义周期模型与其他周期模型的比较及评议

(4)后凯恩斯主义货币金融理论及其新进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本文的选题背景
    1.2 本文的研究意义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5 文章可能的创新点
    1.6 文章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2章 后凯恩斯主义货币金融理论概述
    2.1 后凯恩斯主义货币金融理论的主要内容
        2.1.1 关于货币的本质
        2.1.2 关于货币的职能
        2.1.3 内生的货币供给
        2.1.4 后凯恩斯主义利率决定理论
        2.1.5 后凯恩斯主义关于流动性偏好的分析
        2.1.6 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
    2.2 后凯恩斯学派货币金融理论的主要特征
        2.2.1 强调不确定性和历史时间
        2.2.2 强调有效需求
        2.2.3 认同基础利率的外生性
        2.2.4 拒绝自然利率
        2.2.5 强调非中性货币
第3章 后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的早期发展
    3.1 海曼·明斯基的早期货币理论
        3.1.1 明斯基在货币金融领域中的地位——结构主义的启发者
        3.1.2 明斯基早期货币理论的基本内容
        3.1.3 本节小结
    3.2 尼古拉斯·卡尔多的早期货币理论
        3.2.1 卡尔多在后凯恩斯经济学中的地位
        3.2.2 卡尔多学术思想发展的时期划分
        3.2.3 卡尔多早期货币理论的基本内容
        3.2.4 本节小结
    3.3 保罗·戴维森的早期货币理论
        3.3.1 戴维森在后凯恩斯经济学中的地位
        3.3.2 戴维森早期货币理论的基本内容
        3.3.3 本节小结
    3.4 史蒂芬·罗西斯的早期货币理论
        3.4.1 罗西基早期货币理论的基本内容
        3.4.2 对明斯基、卡尔多、戴维森、罗西斯早期货币理论的小结
    3.5 琼·罗宾逊和理查德·卡恩的早期货币理论
        3.5.1 卡恩和罗宾逊的货币理论贡献总述
        3.5.2 罗宾逊的早期货币理论
        3.5.3 卡恩的早期货币理论
        3.5.4 本节小结
    3.6 本章结语
第4章 后凯恩斯货币理论同其他主要经济学派货币理论的比较研究
    4.1 后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同新古典货币理论的比较研究
        4.1.1 《通论》同新古典理论之间的关系
        4.1.2 后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同新古典理论的详细比较
        4.1.3 本节小结
    4.2 后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同货币循环主义货币理论的比较研究
        4.2.1 货币循环学派货币理论的基本内容
        4.2.2 货币循环学派理论来源的多样性与理论共识
        4.2.3 货币循环主义分析的特点:注重阶级分析
        4.2.4 货币循环理论中的货币循环过程:四个阶段
        4.2.5 后凯恩斯货币理论同循环主义货币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4.2.6 本节小结
    4.3 后凯恩斯货币理论同新凯恩斯货币理论的比较研究
        4.3.1 新凯恩斯货币理论的主要内容
        4.3.2 后凯恩斯货币理论同新凯恩斯货币理论的比较
        4.3.3 本节小结
    4.4 后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同奥地利学派货币经济周期理论的比较研究
        4.4.1 奥地利学派货币经济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
        4.4.2 后凯恩斯学派与奥地利学派在货币经济周期理论方面的共识与分歧
        4.4.3 本节小结
    4.5 本章结语
第5章 后凯恩斯主义货币金融理论新进展
    5.1 适应主义方法和结构主义方法的新发展
        5.1.1 适应主义方法对信用货币创造过程的新解读
        5.1.2 结构主义方法的新发展——与流动性偏好理论充分融合
        5.1.3 关于适应主义方法和结构主义方法间关系的一个图示分析
        5.1.4 本节小结
    5.2 后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对"新共识"宏观经济学的批判
        5.2.1 "新共识"宏观经济学("New Consensus"Macroeconomics)基本内容
        5.2.2 后凯恩斯货币理论对"新共识"理论的替代
        5.2.3 后凯恩斯主义对"新共识"理论的替代模型
        5.2.4 本节小结
    5.3 金融不稳定性假说的模型化新进展
        5.3.1 金融不稳定性假说模型化的发展历程
        5.3.2 金融不稳定性假说模型化最新成果
        5.3.3 本节小结
    5.4 本章结语
第6章 后凯恩斯主义对次贷危机的解释及其启示意义
    6.1 次贷危机的概述
        6.1.1 次贷危机的缘起——房地产市场的繁荣
        6.1.2 次贷危机的形成过程
        6.1.3 次贷危机的影响
    6.2 次贷危机的表层原因
        6.2.1 美联储不当的货币政策
        6.2.2 监管者对金融创新的放松
        6.2.3 评级机构以及抵押贷款经纪人的的道德风险
        6.2.4 银行家们对金融监管的反对
    6.3 各经济学派对次贷危机的解释
        6.3.1 危机之前主流理论中对于金融市场的认识——有效市场假说
        6.3.2 当前对主流经济学的质疑
        6.3.3 非主流经济学派对次贷危机的解释
    6.4 后凯恩斯主义对次贷危机的解释
        6.4.1 内生货币引发的金融化趋势
        6.4.2 根本的不确定性的体现
        6.4.3 金融不稳定性假说与明斯基时刻的到来
    6.5 次贷危机的启示
        6.5.1 经济模型与分析变量需要重新建立和选择
        6.5.2 高消费和高负债主导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
        6.5.3 继续强调金融监管的重要性
        6.5.4 政府的财政刺激计划有效性得以证实
        6.5.5 重新审视主流经济学
第7章 对后凯恩斯主义货币金融理论及其新进展的总体评述与政策借鉴意义
    7.1 对后凯恩斯主义货币金融理论及其新进展的总体评述
        7.1.1 后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发展所呈现出的特点
        7.1.2 后凯恩斯主义货币金融理论的不足之处
    7.2 后凯恩斯主义货币金融理论的政策借鉴意义
        7.2.1 后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对传统货币政策的质疑
        7.2.2 后凯恩斯货币金融理论的政策含义——基于我国实际的分析
    7.3 后凯恩斯主义货币金融理论的未来发展方向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5)信贷视角下经济周期研究 ——基于奥地利学派经济思想的理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和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二章 经济周期理论的演进概述
    第一节 19世纪早期
    第二节 20世纪初叶
        一、消费不足论
        二、纯货币理论
        三、投资过度论
        四、心理理论
    第三节 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末
    第四节 20世纪70年代至今
        一、货币主义与新古典主义
        二、新凯恩斯主义时期
第三章 经济周期的主要特征与事实性描述
    第一节 经济周期的概念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
        二、经济周期研究中的三种事实
    第二节 经济周期的类型
        一、存货周期
        二、固定投资周期
        三、建筑周期
        四、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第三节 经济周期的阶段
        一、经济周期阶段划分
        二、经济周期定量划分方法
    第四节 经济周期指标
        一、经济周期指标的分类
        二、经济周期指标的选取标准
    第五节 经济周期的典型事实
第四章 方法论与理论前提基础
    第一节 方法论基础
        一、主流经济学方法论演进回顾
        二、主观视角的研究范式
        三、个人视角的分析模式
        四、以人类行为学为特征的方法论
    第二节 奥地利学派基本理论前提
        一、知识
        二、时间
        三、竞争
        四、自发秩序
    第三节 复杂适应性系统视角中的经济过程
        一、系统科学
        二、复杂适应性系统
        三、复杂适应性系统视角下的经济过程
第五章 信贷视角下经济周期的理论框架
    第一节 微观理论基础
        一、时间偏好原理
        二、货币—价格形成机制
        三、企业家理论
        四、资本及生产的结构
    第二节 经济系统主体分析与关键假设
        一、金融部门
        二、生产部门
        三、消费部门
    第三节 经济周期的形成机制
        一、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功能耦合分析
        二、信贷扩张的初始过程
        三、信贷扩张的经济效应
        四、信贷扩张的强化循环机制
        五、信贷扩张的自逆转性
        六、经济行为主体的跨期协调失衡
        七、经济危机的发生与传导
第六章 启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启示
        一、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
        二、经济周期中的货币政策
        三、市场自我调整机制的失灵
        四、经济周期中的财政政策
        五、国际贸易对经济周期的影响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6)加利与格特勒对当代经济理论变革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二、货币政策理论
    (一)对菲利普斯曲线的新探讨
    (二)货币政策规则:科学还是艺术
    (三)开放型经济的货币政策理论框架
    (四)货币政策模型的新框架
    (五)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金融变量的影响
三、经济波动
    (一)金融加速器
    (二)对经济波动的其他探讨
四、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
    (一)在DSGE模型中引入金融因素
    (二)在模型中引入劳动力市场摩擦因素
五、资产泡沫
    (一)央行是否要管理资产价格的两种观点
    (二)货币政策是否适用于管理资产价格
    (三)资产价格泡沫的继续争论与理性型资产泡沫
    (四)风险溢金难题
六、中国经济理论的某些类似思想
    (一)定价准则和非同一性预期
    (二)中国的货币政策规则
    (三)货币政策的科学与艺术
    (四)央行政策两分法
七、总结

(7)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理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出现
        1.1.2 货币政策实践提出的两个理论问题
        1.1.3 实践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Phillips曲线的研究
        1.2.2 关于货币政策规则的研究
        1.2.3 对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理论总结
    1.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内容和框架
    1.5 主要创新和不足
2 货币政策分析框架
    2.1 货币政策操作框架
    2.2 货币政策规则
        2.2.1 泰勒规则
        2.2.2 通货膨胀目标规则
        2.2.3 其他货币政策规则
    2.3 宏观经济模型
        2.3.1 总需求曲线
        2.3.2 Phillips曲线
    2.4 两个例子
    2.5 不同货币政策规则之间的比较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传统框架的最优货币政策分析
    3.1 承诺与相机抉择
        3.1.1 模型结构
        3.1.2 承诺下的最优均衡结果
        3.1.3 相机抉择下的最优均衡结果
    3.2 动态化及稳定性偏差
        3.2.1 模型结构
        3.2.2 完全承诺下的最优均衡结果
        3.2.3 部分承诺下的最优均衡结果
        3.2.4 相机抉择下的最优均衡结果
    3.3 通过最优目标规则解决通货膨胀偏差问题
        3.3.1 保守中央银行家方法
        3.3.2 线性通货膨胀合约
        3.3.3 通货膨胀目标规则
        3.3.4 最优目标规则
    3.4 本章小结
    附录:动态模型的最优化
        3A.1 完全承诺下的最优化问题
        3A.2 相机抉择下的最优化问题
4 基于现代框架的最优货币政策分析
    4.1 数值分析方法
    4.2 基于新凯恩斯主义分析框架的最优货币政策分析
        4.2.1 新凯恩斯主义基本模型
        4.2.2 承诺下的均衡结果及历史相依性
        4.2.3 相机抉择时下均衡结果及稳定性偏差问题
        4.2.4 持续价格冲击对均衡结果的影响
        4.2.5 需求冲击对均衡结果的影响
    4.3 对新凯恩斯主义模型的扩展
        4.3.1 价格前定
        4.3.2 混合Phillips曲线
        4.3.3 习惯形成
        4.3.4 综合考虑各种情况
    4.4 不同目标规则下均衡结果的比较
        4.4.1 基于混合模型的数值分析
        4.4.2 一种特殊情况
    4.5 本章小结
5 货币政策规则的本质和内涵
    5.1 从一般意义上考察规则的含义和优势
        5.1.1 自由主义对规则的支持及和凯恩斯主义的争论
        5.1.2 动态不一致性研究对规则的支持
    5.2 从规则的具体形式的演变看其内涵的扩展
        5.2.1 弗里德曼规则
        5.2.2 麦卡勒姆规则
        5.2.3 泰勒规则
        5.2.4 通货膨胀目标规则
        5.2.5 货币政策规则的发展趋势
    5.3 规则的实质和内涵
    5.4 对货币政策规则的进一步说明
        5.4.1 货币政策的最优性与不同操作方式之间的比较
        5.4.2 相机抉择下的灵活性和现实中规则的非最优性
        5.4.3 现代框架中规则的一般形式及其应用
    5.5 本章小结
6 通货膨胀目标制度及其理论基础
    6.1 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实践
        6.1.1 通货膨胀目标制度产生的背景
        6.1.2 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主要特征
    6.2 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理论基础
        6.2.1 通货膨胀目标制度和一些基本的理论观点是一致的
        6.2.2 现代货币政策理论对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支持
    6.3 重新认识通货膨胀目标制度
        6.3.1 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多角度分析
        6.3.2 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两个重要特征
    6.4 本章小结
7 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7.1 我国货币政策制度的主要特征
    7.2 基于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理论的分析
        7.2.1 直接套用现代框架进行分析
        7.2.2 基于货币量的最优货币政策分析
    7.3 通货膨胀目标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7.3.1 中央银行的制度建设
        7.3.2 经济不平衡下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度——以多产业情景为例
    7.4 本章小结
    附录:本章所用到的原始数据
参考文献
后记

(8)央行沟通、传导路径与货币政策有效性(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央行沟通
        1.2.2 利率体系
        1.2.3 公众预期
        1.2.4 货币政策有效性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结构
        1.3.1 研究思路
        1.3.2 内容结构
    1.4 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央行沟通理论
        2.1.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2.1.3 理性预期理论
        2.1.4 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央行沟通与利率预期
        2.2.2 利率预期与货币政策
        2.2.3 央行沟通与货币政策有效性
        2.2.4 研究评述
第3章 央行沟通框架分析
    3.1 央行沟通的目标、渠道及内容
        3.1.1 央行沟通的目标
        3.1.2 央行沟通的渠道
        3.1.3 央行沟通的内容
    3.2 央行沟通的传导机制分析
        3.2.1 央行沟通传导机制的含义
        3.2.2 央行沟通传导机制的特点
        3.2.3 央行沟通传导机制的影响因素
    3.3 央行沟通现状分析
        3.3.1 中国人民银行沟通现状
        3.3.2 央行沟通数据测度
第4章 央行沟通、信息冲击与货币政策有效性
    4.1 央行沟通、信息冲击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分析
        4.1.1 央行沟通与预期管理
        4.1.2 信息冲击与DSGE模型
    4.2 基于信息冲击的DSGE模型构建
        4.2.1 家庭部门
        4.2.2 企业部门
        4.2.3 货币当局
        4.2.4 市场结清条件
    4.3 参数校准与贝叶斯估计
        4.3.1 参数校准
        4.3.2 消息期限选择与贝叶斯估计
    4.4 货币政策模拟
        4.4.1 冲击分析
        4.4.2 福利损失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央行沟通对货币政策传导路径影响分析
    5.1 央行沟通对市场利率的作用分析
        5.1.1 利率市场化的内涵和现状
        5.1.2 央行沟通影响市场利率的作用机理
        5.1.3 央行沟通影响市场利率的实证分析
    5.2 央行沟通对货币供给及信贷渠道的影响分析
        5.2.1 我国金融市场货币供给及信贷渠道现状
        5.2.2 央行沟通影响货币供给及信贷渠道的作用机理
        5.2.3 央行沟通影响货币供给及信贷渠道的实证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央行沟通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分析
    6.1 央行沟通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分析
        6.1.1 Morris-Shin扩展模型
        6.1.2 央行损失函数分析
    6.2 央行沟通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分析
        6.2.1 SVAR模型
        6.2.2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6.2.3 模型检验及实证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强化央行沟通的公开透明机制
        7.2.2 建立清晰的央行沟通战略
        7.2.3 提高央行沟通水平和质量
        7.2.4 规范央行沟通操作制度
        7.2.5 完善我国利率传导机制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参考文献
后记

(10)理论有效性与实施有效性:西方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货币政策有效性内涵的界定
二、凯恩斯及新古典综合经济 学家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
    (一) 凯恩斯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观点
    (二) 新古典综合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观点
三、货币主义关于货币政策“理论有效”和“实施无效”的观点
    (一) 货币主义关于货币政策“理论有效”的理论和经验证据
    (二) 货币主义关于货币政策“实施无效”的观点及其政策主张
四、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关于货币政策无效的命题
    (一) 理性预期的货币经济周期理论与货币政策的无效性命题
    (二)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及其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
五、新凯恩斯主义及新新古典综合派的货币政策有效论 (15)
    (一) 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有效论
        1.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
        2.货币政策有效的微观基础:粘性工资-价格机制
    (二) 新新古典综合学派的货币政策有效论
六、国外经济学界在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上的基本共识

四、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及其评议(论文参考文献)

  • [1]经济周期波动理论的演进历程及学派研究[J]. 王金明,高铁梅.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6(03)
  • [2]从“宏观经济学的麻烦”看行为宏观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J]. 那艺,贺京同. 经济学动态, 2017(07)
  • [3]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及其评议[J]. 王红玲. 经济学动态, 1997(01)
  • [4]后凯恩斯主义货币金融理论及其新进展研究[D]. 陈亮.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7)
  • [5]信贷视角下经济周期研究 ——基于奥地利学派经济思想的理论分析[D]. 王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6]加利与格特勒对当代经济理论变革的贡献[J]. 李拉亚. 经济学动态, 2015(02)
  • [7]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理论及应用研究[D]. 张广现.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6(08)
  • [8]央行沟通、传导路径与货币政策有效性[D]. 魏鹏.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9]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理论、模型与问题[J]. 吴遵杰,陈勇.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17(01)
  • [10]理论有效性与实施有效性:西方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述评[J]. 方阳娥,张慕濒. 经济评论, 2006(02)

标签:;  ;  ;  ;  ;  

新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及其评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