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功能原理推导动力学方程(论文文献综述)
梁立孚,郭庆勇,宋海燕[1](2019)在《连续介质分析动力学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国内和国外学者研究连续介质分析动力学问题的进展,阐明了本文主要论述将Lagrange方程应用于连续介质动力学的问题.论文采用Lagrange-Hamilton体系,分别论述了非保守非线性弹性动力学、不可压缩黏性流体动力学、黏弹性动力学、热弹性动力学、刚–弹耦合动力学和刚–液耦合动力学的Lagrange方程及其应用.论述了应用Lagrange方程建立有限元计算模型的问题.最后,展望了将Lagrange方程应用于连续介质动力学问题的研究前景.
孙棕檀[2](2013)在《刚柔耦合系统分析动力学建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航天器大部分都是刚柔耦合系统,由于其刚柔耦合效应的存在,会对航天器的动力学特性和行为造成很大的影响,带来动力学建模和运动控制上的难题。假若能对带有柔性构件的刚柔耦合航天器进行精准的动力学建模,并且充分地考虑到刚柔耦合效应对航天器结构动力学造成的干扰和影响,将有利于对航天器结构动力学进行全局的把握。因此,开展对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建模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及理论价值。本文首先简单归纳了各个领域中的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建模的学术研究成果,大部分的研究成果都集中在航天领域,并且各国学者们都在努力寻求能够精准反映刚柔耦系统动力学特性和行为的数学模型。而对刚柔耦合系统的研究可以先从单刚柔耦合体开始,只有把单刚柔耦合体的动力学建模研究透彻,才能为刚柔耦合系统的动力学建模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对刚柔耦合系统中存在的动力刚化现象进行分析,作者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对一简单连杆柔性机构进行了动力学方程的推导并进行了简单的仿真(Matlab/Simulink),涵盖了笛卡尔直角坐标系、角坐标系、广义坐标和能量原理等方法。通过理论推导和仿真分析揭示了动力刚化项的物理意义,并得出了用广义坐标和分析力学的方法对刚柔耦合系统进行动力学建模会有较强的普适性和精确性。作者运用了分析动力学中的Kane方程,对挠性航天器(单刚柔耦合体)的两种简化模型:刚性主体加悬臂梁式以及刚性主体加悬臂板式模型,建立起了一次近似动力学方程,并对两种模型在刚性主体采用加速度旋转规律进行运动的情况进行了简单的仿真分析(Matlab/Simulink)。仿真结果表明用Kane方程推导得到的刚柔耦合系统的动力学方程与真实情况是大致符合的,并且表明了动力刚度项的存在对动力学方程的影响。作者然后运用分析动力学中泛函分析的方法,对刚柔耦合系统(单刚柔耦合体)拟哈密顿原理动力学方程以及单刚柔耦合体拟哈密顿原理的拟驻值条件和先决条件进行了推导。通过应用拟驻值条件和先决条件对导弹实例进行研究,揭示了刚柔耦合系统弹性变形和刚体位移之间相互耦合的物理意义,得到了导弹的动力学方程组在特定情况下可以简化成杆纵向振动以及空间自由梁动力学方程的结论。
马烁[3](2020)在《自平衡张拉整体索穹顶结构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索穹顶结构是一种轻质高强的大跨度索杆结构体系,需要支承于钢筋混凝土圈梁或环形钢桁架上,因此不是严格意义的自平衡张拉整体结构。论文采用新型张拉整体环作为索穹顶的环梁,生成一种真正“张拉整体式的”、完全自平衡的索穹顶。其中新型张拉整体环结构具有较好的环向刚度,可平衡内部索穹顶施加的径向力,同时内部索穹顶也提升了张拉整体环的面内面外刚度,两者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共同工作的整体。论文对自平衡张拉整体索穹顶结构的找形、优化、静动力性能、施工过程等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设计制作了实体模型并对其进行张拉成形与静力加载测试,为该类结构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张拉整体结构的静力学与动力学分析理论以结构整体坐标为变量,根据变分原理推导张拉整体结构静力平衡方程。将平衡方程线性化,对切线刚度矩阵进行分析,可得到张拉整体结构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特征值屈曲的理论解。使用拉格朗日方程,从系统层面推导张拉整体结构动力学方程的显式表达,可方便地处理边界约束条件、结构大变形、弹塑性问题,也可用于模态分析、动力时程分析。(2)张拉整体结构的找形方法提出了 Levenberg-Marqudart(L-M)找形方法,将非线性平衡方程的求解问题转换为不平衡力的最小二乘问题,使用L-M方法进行求解,可解决刚度矩阵奇异导致平衡方程的求解困难。提出了基于广义逆的找形方法,使用最小二范数解作为平衡方程的解,可解决张拉整体结构的平衡方程有无穷多解的问题。提出基于能量最优化的找形方法,将非线性平衡方程的求解转化为结构最小势能的无约束优化问题,使用修正的牛顿法进行求解,可解决张拉整体结构收敛于非稳定平衡态的问题。对带刚体的广义张拉整体结构,推导了以力密度为变量的线性平衡方程和广义坐标为变量的非线性平衡方程,通过力密度和广义坐标迭代求解的方法对广义张拉整体结构进行找形。(3)自平衡张拉整体索穹顶结构的优化设计对张拉整体环结构进行拓扑优化,以环向力作用下结构刚度最大为优化目标,使用遗传算法对张拉整体环的拓扑、形状、预应力与截面积进行优化。进而提出一种新型张拉整体环的拓扑和形状,使用两阶段最小质量设计方法得到满足应力与稳定性约束条件的最小质量设计方案,并对结构的形状参数进行优化。对索穹顶结构的设计概念进行解析,使用两阶段最小质量设计方法进行截面积设计,并对索穹顶的形状参数进行优化。最后,将索穹顶支承于张拉整体环的内圈节点上形成自平衡张拉整体索穹顶结构,并对二者进行预应力协同设计。(4)自平衡张拉整体索穹顶结构的力学性能研究和张拉成形分析对一个跨度100m、矢高15m的自平衡张拉整体索穹顶结构施加满跨、半跨竖向荷载以及半跨水平荷载,考察结构的静力性能。进而考察结构的动力特性,对稳定杆长度、角度、结构复杂度、预应力和截面积对结构自振频率的影响进行参数分析,对结构施加1940 El-C entro波进行地震时程分析。最后,分别对张拉竖索、环索、斜索的施工张拉方案进行有限元施工模拟。(5)自平衡张拉整体索穹顶结构的试验研究基于张拉整体结构非线性平衡方程的求解,结合数学归纳法,推导了预应力索杆结构模型试验的非线性静力相似理论。根据动力学方程和量纲分析法,推导了预应力索杆结构模型试验的动力相似理论。进一步设计和制作了直径为5m的自平衡张拉整体索弯顶结构模型,对其进行了张拉成形过程和静力加载测试,并与有限元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类结构的可行性和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4](2017)在《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促进中国汽车工程学科的发展,从汽车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NVH)控制、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汽车电子化、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以及汽车碰撞安全技术5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汽车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汽车NVH控制方面综述了从静音到声品质、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主动振动控制技术等;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方面综述了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等;汽车电子化方面综述了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转向电控技术、汽车制动电控技术、汽车悬架电控技术等;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方面综述了中美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复杂交通环境感知、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并给出了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车联网和人机共驾等典型应用实例解析;汽车碰撞安全技术方面综述了整车碰撞、乘员保护、行人保护、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等。该综述可为汽车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郑棋棋,汤奇荣,张凌楷,黎杰,谢宗武,刘宏[5](2017)在《空间机械臂建模及分析方法综述》文中认为综述了国内外空间机械臂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空间机械臂运动学及动力学建模和分析方法,比较了主流的空间机械臂及其多体系统(含多刚体,多柔体及刚柔耦合)范畴的方法,指出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得出了浮动坐标系下Lagrange法结合有限元方法更加适合考虑柔性的空间机械臂的动力学建模及分析的结论。
赵忠[6](2020)在《基于逆动力学前馈系统的并联机器人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4.0的背景下,机器人在航空航天、海洋装备制造等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现有的通用型装配机器人大多以串联关节型工业机器人为本体,该类型机器人仅适用于轻小型工件的对接和装配,由于外界环境对机器人末端施加力和力矩,致使其在对接与装配过程中运动不平稳、精度不高。本文针对此问题,结合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具有自主定位导航的大工件柔顺装配对接机器人”,搭建以并联六自由度机器人为本体的实验平台,设计一种逆动力学前馈系统,并完成系统的仿真和相关实验,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分析国内外现有动力学建模方法和动力学控制技术,对建模方法和控制技术的优缺点做出总结,根据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具有自主定位导航的大工件柔顺装配对接机器人”,提出了基于逆动力学前馈并联机器人控制系统方案,依据系统方案选取系统硬件,设计了电气连接图,完成了系统硬件平台的搭建和调试。(2)构建并联六自由度平台的逆动力学模型。首先,通过逆运动学公式推导平台和电动缸的速度、加速度、角速度、角加速度等参数,应用平行轴定理推导出平台和电动缸的转动惯量。此外,采用牛顿-欧拉法构建并联六自由度平台逆动力学模型,并将该模型整理成矩阵形式。最后,分别由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与ADAMS仿真模型解算出各个电动缸轴向力,并通过比较二者的差异,验证其逆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3)设计逆动力学前馈系统。首先基于粒子群算法对逆运动学三环(位置环、速度环、力矩环)控制系统中的PID参数进行整定,并设计包含阻抗控制模型的逆动力学前馈系统的总控制系统。然后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包含逆动力学前馈的控制系统与运动学闭环的系统仿真模型,得出包含逆动力学前馈的系统不仅可大幅提高电动缸的位置跟踪精度及响应速度,同时可有效抑制了外界环境对系统的干扰。(4)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验。在windows系统下通过VS2013与Qt软件编写控制程序和操作界面,并在机器人末端受到环境干扰情况下对其进行定位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采取的方法能够有效抑制外界环境对系统的干扰,保证系统运行的平稳性,并提高运动的精确性。
樊建领[7](2020)在《梯度泡沫材料结构力学性能及非线性力学行为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全球范围内都在积极发展各种新型功能材料,新型材料是各国竞争的重点,也是决定国家高端制造业及国防安全的关键因素。国内外关于新型材料的研究日新月异,尤其是功能材料的研究,而梯度泡沫材料作为功能材料的一种,已成为广大学者研究的重点之一。由此,本文以梯度泡沫材料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总结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梯度泡沫金属材料的基本力学物理量进行了数学表征,并对均匀泡沫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主要包括拉伸试验、冲击试验和弯曲试验,结合理论分析,得到了不同密度的泡沫材料的力学性能试验结果;同时,采用理论与数值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梯度泡沫金属梁和圆板在机械载荷、热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模型,采用参数退化的方式验证了梁的屈曲问题,利用梁结构的弯曲试验结果与数值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了理论分析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采用轴线可伸长Euler梁理论和圆板的经典理论推导了梁和圆板的控制方程,采用打靶法对不同边界条件的控制方程进行了求解,获得了大量数值结果,以期为梯度泡沫材料的工程应用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首先分析了梯度泡沫材料物性参数的基本力学表征关系,包括泡沫材料的孔穴尺寸和形状与相对密度的关系;泡沫材料相对密度、孔隙率、泡沫梯度等参数对于力学物理量(弹性/剪切模量、屈服强度等)的数学表征。2.采用试验的方法对相对密度不同的泡沫铝在不同条件下的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均匀泡沫材料的拉伸、冲击、弯曲性能对试验速率、温度、相对密度均有一定的依赖效应,其中对密度和温度的依赖效应明显;以及利用试验的结果对泡沫材料的基本力学关系式进行了拟合求解。3.对于不同孔隙率的泡沫材料梁结构,利用参数退化和弯曲试验结果比较验证的基础上,基于轴线可伸长的Euler梁理论,首先建立了横向稳态温度场条件下泡沫材料梁的自由振动的动力学控制方程;然后把控制方程的解分解为静态解和动态解两部分,考虑温度场的横向非均匀性,研究了温度载荷下梯度泡沫材料梁结构在非线性静态平衡构形附近的微幅振动,在此基础上采用打靶法求解了静态热屈曲变形及静平衡构形附近的小振幅自由振动,数值分析了温度载荷、材料孔隙率0e等因素对泡沫材料梁静态平衡路径、自振频率的影响。4.基于圆板的经典理论,建立了纵横向机械载荷作用下梯度泡沫材料圆板的非线性弯曲及屈曲控制方程。研究了两种边界条件下梯度泡沫材料圆板的静力学稳定性问题,采用打靶法获得了静弹性变形和屈曲问题的数值解。定量地分析了材料梯度指数n、边界条件等因素对梯度泡沫材料圆板静态弯曲及屈曲平衡路径的影响。5.基于圆板的经典理论,首先建立了横向一维稳态热载荷作用下梯度泡沫材料圆板在热屈曲平衡构形附近自由振动的动力学控制方程;然后把控制方程的解分解为静态解和动态解两部分,同时考虑温度场横向非均匀性,研究了温度载荷下梯度泡沫材料圆板结构在非线性静态平衡构形附近的自由振动问题;最后采用打靶法求解了热弹性变形和静平衡构形附近的小振幅自由振动问题。数值分析了不同边界条件、热载荷、材料相对密度梯度等因素对梯度泡沫材料圆板临界屈曲热载荷、屈曲变形以及自由振动的影响。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8](2014)在《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4》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促进中国桥梁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各国桥梁工程领域(包括高性能材料、桥梁作用及分析、桥梁设计理论、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桥梁防灾减灾、桥梁基础工程、桥梁监测、评估及加固等)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在总结了中国桥梁工程建设成就的同时对未来桥梁工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然后分别对上述桥梁工程领域各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细化和疏理:高性能材料方面重点分析了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和CFRP材料,桥梁作用方面分析了车辆荷载和温度,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方面分析了钢桥抗疲劳设计与维护技术和钢-混凝土组合桥梁,桥梁防灾减灾方面分析了抗震、抗风、抗火、抗爆和船撞及多场、多灾害耦合;最后对无缝桥、桥面铺装、斜拉桥施工过程力学特性及施工控制、计算机技术对桥梁工程的冲击进行了剖析,以期对桥梁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马英群[9](2020)在《基于结构声强可视化的航空发动机转子-支承-机匣耦合系统振动能量传递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航空发动机作为最复杂的旋转机械,同时受到转子不平衡力等多种载荷的激励作用,部件及整机振动问题突出。为了进一步提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向轻量化、大推力的方向发展,导致转子振动情况恶化以及转、静子部件间振动耦合加强。为了保障航空发动机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整机振动特性研究得到广泛关注。目前,在航空发动机整机动力学研究中,整机建模技术、复杂动力学模型高效、精确求解技术、线性/非线性动力学响应分析以及整机振动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基于直接线性/非线性瞬态及稳态动力学响应分析,其仅能提供瞬态/稳态振动位移、速度、加速度、应力以及模态振型等有限信息来预测、分析及判断整机振动情况。对于振动在航空发动机各转、静子部件间的传递、耦合特性和振动控制及抑制机理难以从本质上给出合理的解释。为了突破上述局限,本研究将结构声强法应用到航空发动机整机动力学研究领域,在时域/频域中可视化了航空发动机整机转子-支承-机匣耦合系统中看不见、摸不着的瞬态/稳态振动能量,分析了瞬态/稳态振动能量在转子和机匣等部件间的传递特性和耦合规律。基于此,从瞬态/稳态振动能量传递控制的角度研究分析了航空发动机部件及整机振动抑制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减振措施。本文所涉及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理论基础:本研究从振动波的角度切入,从理论上分析了结构中振动波的类型和传播特点。基于此,将通用结构声强表达式改写为适用于不同类型振动波和不同类型结构单元的形式,并将其拓展为矩阵的表达形式,实现了对不同类型振动波结构声强矢量场的分解,为本文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实现途径:本研究结合具有强大的有限元建模及求解功能的ANSYS二次开发程序APDL和具有强大的矩阵计算、处理能力的MATLAB软件编译开发了结构声强矢量场求解及可视化程序,并基于本研究所提出的FLAG通讯机制,实现了航空发动机转子-支承-机匣复杂耦合系统瞬态/稳态结构声强矢量场的全自动化求解及可视化,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功能强大的实现途径。(3)瞬态/稳态振动能量传递特性研究:基于以上理论基础和实现途径,建立了航空发动机整机转子-支承-机匣耦合系统模型,实现了瞬态/稳态总振动能量以及不同类型振动波所携带的振动能量分量在转子、支板和机匣间传递及耦合特性的可视化分析。从基本运动方程出发,理论推导了振动能量传递特性与结构振动特性的内在物理联系,分析了不同模态振型转子中瞬态振动能量与机械能和阻尼耗散能之间的传递、转换和平衡过程。此外,本研究提出并定义了振动能量通量比和振动能量传递率,实现了振动能量传递特性的量化分析。(4)瞬态/稳态振动能量传递控制研究:基于以上对转子-支承-机匣耦合系统中瞬态/稳态振动能量传递、耦合特性的认识,从振动能量涡流场分流、耗散机制的角度,提出了应用转轴周向环槽诱导的瞬态涡流场以及安装节和周向加肋筋诱导的稳态涡流场来降低转子和机匣振动;从振动能量耦合特性的角度,提出了应用附加反相激励载荷来阻滞振动能量传递并降低结构振动,并分析了这些措施对航空发动机部件及整机振动抑制的作用机理及效果。(5)非线性振动能量传递特性研究:基于一个螺栓预紧法兰连接的平板组件,初步探究了瞬态振动能量在非线性结构中的传递特性,为后续复杂非线性耦合结构中振动能量传递特性的分析奠定研究基础。此外,结合相平面法与结构声强法,对应分析了系统宏观运动状态变化过程与微观振动能量传递过程,实现了仅通过位移和速度这两个状态量对结构振动能量传递特性的预测,避免了瞬态结构声强矢量场实验测量带来的困难。本研究将结构声强法应用到航空发动机整机动力学研究领域,实现了转子-支承-机匣复杂耦合系统中瞬态/稳态振动能量传递特性的可视化分析。从振动能量传递的角度研究了转子不平衡力作用下航空发动机整机振动问题,揭示了瞬态/稳态振动能量在航空发动机各部件间的传递、耦合特性。此外,从瞬态/稳态振动能量传递控制的角度提出了有效的减振措施,可为航空发动机各部件及整机振动抑制方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工程指导。
刘晓坤[10](2018)在《基于陀螺飞轮的航天器姿态角速度测量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一个角动量体,陀螺飞轮可通过改变其角动量幅值和指向,实现航天器三轴姿态控制力矩的输出。若同时对改变陀螺飞轮角动量指向的控制力矩及其它相关量进行测量,并通过算法解算,可以实现对航天器两轴姿态角速度的测量。这一实现方式将显着提高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的集成度,减小系统的质量和体积。本文以航天器执行器与敏感器一体化实现为研究背景,针对具有多自由度动量交换功能的陀螺飞轮系统,以如何实现航天器两维姿态角速度测量功能为目标,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研究:首先,针对陀螺飞轮的理想模型建立及验证问题,在给出坐标系定义的基础上,分别从矢量力学和分析力学角度,基于牛顿-欧拉法和拉格朗日法建立了陀螺飞轮本体理想动力学模型。同时,利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SimMechanics搭建了陀螺飞轮本体仿真平台,通过仿真平台与动力学模型的相互比较,验证了所推导的陀螺飞轮本体理想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其次,针对陀螺飞轮实现中必然存在非理想因素影响和倾侧转子动力学特性复杂的问题,综合利用牛顿欧拉法、拉格朗日法、达朗贝尔原理,分别建立了陀螺飞轮存在正交支撑不垂直、不共面以及转子质心偏移等非理想因素的数学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主要非理想因素对转子动力学特性的影响。进一步,利用陀螺进动理论,揭示了陀螺飞轮大角度进动倾侧过程中产生的非线性耦合机理,并通过力学分析,揭示了陀螺飞轮对航天器两轴姿态角速度的敏感特性。再次,针对陀螺飞轮实现航天器姿态角速度的测量方案问题,考虑到陀螺飞轮动力学方程具有多变量约束、强非线性的特点,利用差分演化算法完成了复杂陀螺飞轮动力学方程的合理简化。利用简化后的动力学方程,结合直接微分法,建立灵敏度方程,对航天器姿态角速度灵敏度的进行了数值分析。依据灵敏度分析结论,建立了姿态角速度静态测量方程,并提出了基于分时复用策略的姿态角速度静态测量方案。为使陀螺飞轮的测量与执行功能可同时实现,进一步基于动量交换原理,提出了姿态角速度动态测量方程,并论证了所提动态测量方程的非线性可观性。然后,针对陀螺飞轮实现航天器姿态角速度静态测量的误差补偿及应用问题,分析了系统误差对姿态角速度静态测量精度的影响,并结合误差传播分析,给出了各传感器测量精度需求。在此基础上,对姿态角速度静态测量方程的系统误差补偿进行了分析,并分别利用速率法、多位置法对静态测量方程中不同的系统参数实现了分类标定。为在实现姿态角速度静态测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陀螺飞轮三轴力矩输出功能,基于冲量等效原理和力矩指令规划,提出了陀螺飞轮测量功能与执行功能分时复用设计,给出了分时时间约束,保证了在单位采样时间区间内,陀螺飞轮可实现两轴姿态角速度测量和三轴力矩输出功能。最后,针对陀螺飞轮倾侧运动过程中实现航天器姿态角速度测量的问题,分析了动态测量方程中所存在的系统模型误差,并利用蒙特卡罗法,对动态测量方程中传感器测量噪声的影响进行了仿真分析。在误差分析基础上,基于中心差分理论,对传统的非线性预测滤波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改进非线性预测滤波方法,并结合动态测量方程特点,将所提出的滤波方法应用于姿态角速度动态测量中,抑制了系统模型误差和传感器测量噪声影响,并实现了在陀螺飞轮倾侧运动状态的航天器姿态角速度实时估计。
二、应用功能原理推导动力学方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功能原理推导动力学方程(论文提纲范文)
(1)连续介质分析动力学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非保守非线性弹性动力学的Lagrange方程 |
2.1 非保守非线性弹性动力学的Lagrange方程 |
2.2 应用Lagrange方程推导非保守非线性弹性动力学的控制方程 |
3 不可压缩黏性流体动力学的Lagrange方程 |
3.1 不可压缩黏性流体动力学的Lagrange方程 |
3.2 应用Lagrange方程推导黏性流体动力学的控制方程 |
4 黏弹性动力学的Lagrange方程 |
4.1 非保守黏弹性动力学的Lagrange方程 |
4.2 应用Lagrange方程推导非保守黏弹性动力学的控制方程 |
5 热弹性动力学的Lagrange方程 |
5.1 非保守系统热弹性动力学的Lagrange方程 |
5.2 应用Lagrange方程推导非保守系统热弹性动力学的控制方程 |
6 非保守非线性刚–弹耦合动力学的Lagrange方程 |
6.1 刚–弹耦合动力学的Lagrange方程 |
6.2 应用刚–弹耦合动力学Lagrange方程推导其控制方程 |
7 非保守刚–液耦合动力学的Lagrange方程 |
7.1 刚–液耦合动力学的Lagrange方程 |
7.2 应用刚–液耦合动力学Lagrange方程推导其控制方程 |
8 应用Lagrange方程建立有限元模型 |
8.1 应用Lagrange方程建立位移协调元模型 |
8.2应用Lagrange方程建立位移杂交元模型 |
9 展望 |
(1) 连续介质分析动力学在学科性科学研究方面的前景 |
(2) 连续介质分析动力学在近似计算研究方面的前景 |
(3) 电磁连续介质分析动力学 |
(2)刚柔耦合系统分析动力学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
1.2.1 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建模成果 |
1.2.2 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建模原理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分析动力学基础 |
2.1 引言 |
2.2 基本概念 |
2.2.1 约束和约束方程 |
2.2.2 自由度和广义坐标 |
2.2.3 虚位移和虚位移原理 |
2.3 动力学方程 |
2.3.1 动力学普遍方程 |
2.3.2 拉格朗日方程 |
2.3.3 哈密顿正则方程 |
2.3.4 Kane 方程 |
2.4 力学的变分原理 |
2.4.1 变分法简介 |
2.4.2 哈密顿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动力刚化问题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惯性坐标系下典型实例的研究 |
3.2.1 一次耦合模型 |
3.2.2 零次耦合模型 |
3.3 非惯性坐标系下典型实例的研究 |
3.3.1 考虑惯性力影响下的典型实例研究一 |
3.3.2 考虑惯性力影响下的典型实例研究二 |
3.4 均衡定律下典型实例的研究 |
3.4.1 质点系动量矩定理推导典型实例 |
3.4.2 质点系动能定理推导典型实例 |
3.5 仿真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刚柔耦合 Kane 方程动力学建模研究 |
4.1 引言 |
4.2 刚柔耦合航天器悬臂梁式简化模型 |
4.2.1 运动学描述和位移场离散 |
4.2.2 广义惯性力的推导 |
4.2.3 广义主动力的推导 |
4.2.4 动力学方程的推导 |
4.3 刚柔耦合航天器悬臂板式简化模型 |
4.3.1 运动学描述和位移场离散 |
4.3.2 广义惯性力的推导 |
4.3.3 广义主动力的推导 |
4.3.4 动力学方程的推导 |
4.4 仿真分析 |
4.4.1 梁式简化模型动力学方程仿真分析 |
4.4.2 板式简化模型动力学方程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刚柔耦合拟哈密顿原理动力学建模研究 |
5.1 引言 |
5.2 刚柔耦合拟哈密顿原理 |
5.2.1 刚柔耦合体一类变量拟哈密顿原理 |
5.2.2 刚柔耦合体两类变量拟哈密顿原理 |
5.3 刚柔耦合拟哈密顿原理的拟驻值条件 |
5.3.1 刚柔耦合体一类变量拟哈密顿原理的拟驻值条件 |
5.3.2 刚柔耦合体两类变量拟哈密顿原理的拟驻值条件 |
5.4 应用举例 |
5.4.1 先决条件和拟驻值条件的物理意义 |
5.4.2 导弹发射段动力学方程讨论 |
5.4.3 导弹机动段动力学方程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自平衡张拉整体索穹顶结构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张拉整体结构找形研究现状 |
1.2.2 张拉整体结构拓扑优化研究现状 |
1.2.3 张拉整体结构动力学研究现状 |
1.2.4 张拉整体环研究现状 |
1.2.5 索穹顶结构研究现状 |
1.2.6 研究现状小结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张拉整体结构的静力学与动力学方程 |
2.1 引言 |
2.2 张拉整体结构的数学描述 |
2.2.1 张拉整体结构的形态 |
2.2.2 张拉整体结构的杆件信息 |
2.2.3 张拉整体结构的势能与动能 |
2.3 张拉整体结构的静力学方程 |
2.3.1 平衡方程 |
2.3.2 协调方程 |
2.3.3 平衡方程的线性化 |
2.3.4 特征值屈曲分析方法 |
2.3.5 算例分析 |
2.4 张拉整体结构动力学方程 |
2.4.1 整体节点坐标为变量的动力学方程 |
2.4.2 边界条件的处理 |
2.4.3 动力学方程的线性化 |
2.4.4 结构的自振特性分析 |
2.4.5 算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张拉整体结构的找形方法 |
3.1 引言 |
3.2 基于Levenberg-Marquardt的找形方法 |
3.2.1 非线性最小二乘问题 |
3.2.2 Levenberg-Marquardt方法 |
3.2.3 算例分析 |
3.3 基于广义逆的找形方法 |
3.3.1 平衡方程最小二范数解 |
3.3.2 算例分析 |
3.4 基于能量最优化的找形方法 |
3.4.1 无约束非线性优化问题 |
3.4.2 基于修正牛顿法的求解 |
3.4.3 算例分析 |
3.5 带刚体的广义张拉整体结构的找形 |
3.5.1 带刚体的广义张拉整体结构的数学描述 |
3.5.2 带刚体的广义张拉整体结构的平衡方程 |
3.5.3 带刚体的广义张拉整体结构的找形方法 |
3.5.4 算例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自平衡张拉整体索穹顶结构的优化设计 |
4.1 引言 |
4.2 基于遗传算法的张拉整体环拓扑优化 |
4.2.1 张拉整体环结构的设计方法 |
4.2.2 基于遗传算法的拓扑优化 |
4.2.3 算例分析 |
4.3 新型张拉整体环的形状优化 |
4.3.1 新型张拉整体环结构的形态 |
4.3.2 两阶段最小质量设计方法 |
4.3.3 形状优化与算例分析 |
4.4 索穹顶的形状优化 |
4.4.1 索弯顶结构的设计概念研究 |
4.4.2 索穹顶的两阶段最小质量设计 |
4.4.3 索穹顶结构的形状与拓扑优化 |
4.5 自平衡张拉整体索穹顶结构的协同设计 |
4.5.1 自平衡张拉整体索穹顶结构形状 |
4.5.2 结构预应力设计 |
4.5.3 构件截面积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自平衡张拉整体索穹顶结构的力学性能研究和张拉成形分析 |
5.1 引言 |
5.2 自平衡张拉整体索穹顶结构静力分析 |
5.2.1 全跨均布竖向荷载作用 |
5.2.2 半跨竖向荷载作用 |
5.2.3 半跨水平荷载作用 |
5.3 自平衡张拉整体索穹顶结构动力性能 |
5.3.1 自平衡张拉整体索穹顶结构自振特性 |
5.3.2 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响应时程分析 |
5.4 自平衡张拉整体索穹顶张拉成形分析 |
5.4.1 自平衡张拉整体索穹顶的张拉方案 |
5.4.2 张拉成形过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自平衡张拉整体索穹顶结构的试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张拉整体结构模型相似理论 |
6.2.1 结构静力相似理论 |
6.2.2 动力相似理论 |
6.2.3 算例分析 |
6.3 自平衡张拉整体索穹顶结构的试验研究 |
6.3.1 试验模型设计 |
6.3.2 试验前期准备 |
6.3.3 试验模型的张拉成形过程测试 |
6.3.4 静力加载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工作与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4)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
0引言 |
1汽车NVH控制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统稿) |
1.1从静音到声品质 (重庆大学贺岩松教授提供初稿) |
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1声品质主观评价 |
1.1.1.2声品质客观评价 |
1.1.1.3声品质主客观统一模型 |
1.1.2存在的问题 |
1.1.3研究发展趋势 |
1.2新能源汽车NVH控制技术 |
1.2.1驱动电机动力总成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林福博士生提供初稿) |
1.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2热点研究方向 |
1.2.1.3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1.2.2燃料电池发动机用空压机的NVH技术 (同济大学左曙光教授、韦开君博士生提供初稿) |
1.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2存在的问题 |
1.2.2.3总结与展望 |
1.3车身与底盘总成NVH控制技术 |
1.3.1车身与内饰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庞剑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
1.3.1.1车身结构 |
1.3.1.2声学包装 |
1.3.2制动系 (同济大学张立军教授、徐杰博士生、孟德建讲师提供初稿) |
1.3.2.1制动抖动 |
1.3.2.2制动颤振 |
1.3.2.3制动尖叫 |
1.3.2.4瓶颈问题与未来趋势 |
1.3.3轮胎 (清华大学危银涛教授、杨永宝博士生、赵崇雷硕士生提供初稿) |
1.3.3.1轮胎噪声机理研究 |
1.3.3.2轮胎噪声计算模型 |
1.3.3.3轮胎噪声的测量手段 |
1.3.3.4降噪方法 |
1.3.3.5问题与展望 |
1.3.4悬架系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
1.3.4.1悬架系NVH问题概述 |
1.3.4.2悬架系的动力学建模与NVH预开发 |
1.3.4.3悬架系的关键部件NVH设计 |
1.3.4.4悬架NVH设计整改 |
1.4主动振动控制技术 (重庆大学郑玲教授提供初稿) |
1.4.1主动和半主动悬架技术 |
1.4.1.1主动悬架技术 |
1.4.1.2半主动悬架技术 |
1.4.2主动和半主动悬置技术 |
1.4.2.1主动悬置技术 |
1.4.2.2半主动悬置技术 |
1.4.3问题及发展趋势 |
2汽车电动化与低碳化 (江苏大学何仁教授统稿) |
2.1传统汽车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同济大学郝真真博士生、倪计民教授提供初稿) |
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1替代燃料发动机 |
2.1.1.2高效内燃机 |
2.1.1.3新型传动方式 |
2.1.2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3重点研究方向 |
2.1.4发展对策及趋势 |
2.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教授、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
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存在的问题 |
2.2.3重点研究方向 |
2.3新能源汽车技术 |
2.3.1纯电动汽车技术 (长安大学马建、余强、汪贵平教授, 赵轩、李耀华副教授, 许世维、唐自强、张一西研究生提供初稿) |
2.3.1.1动力电池 |
2.3.1.2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驱动控制技术 |
2.3.1.3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技术 |
2.3.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重庆大学胡建军、秦大同教授, 彭航、周星宇博士生提供初稿) |
2.3.2.1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2.2存在的问题 |
2.3.2.3热点研究方向 |
2.3.2.4研究发展趋势 |
2.3.3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王震坡教授、邓钧君助理教授, 北京重理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高雷工程师提供初稿) |
2.3.3.1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 |
2.3.3.2关键技术及热点研究方向 |
2.3.3.3制约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 |
2.3.3.4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趋势 |
3汽车电子化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统稿) |
3.1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世春教授、陈飞博士提供初稿) |
3.1.1国内外研究现状 |
3.1.2重点研究方向 |
3.1.2.1汽车发动机燃油喷射控制技术 |
3.1.2.2汽车发动机涡轮增压控制技术 |
3.1.2.3汽车发动机电子节气门控制技术 |
3.1.2.4汽车发动机点火控制技术 |
3.1.2.5汽车发动机空燃比控制技术 |
3.1.2.6汽车发动机怠速控制技术 |
3.1.2.7汽车发动机爆震检测与控制技术 |
3.1.2.8汽车发动机先进燃烧模式控制技术 |
3.1.2.9汽车柴油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 |
3.1.3研究发展趋势 |
3.2汽车转向电控技术 |
3.2.1电动助力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
3.2.1.1国内外研究现状 |
3.2.1.2重点研究方向和存在的问题 |
3.2.1.3研究发展趋势 |
3.2.2主动转向及四轮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陈国迎博士提供初稿) |
3.2.2.1国内外研究现状 |
3.2.2.2研究热点和存在问题 |
3.2.2.3研究发展趋势 |
3.2.3线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郑宏宇副教授提供初稿) |
3.2.3.1转向角传动比 |
3.2.3.2转向路感模拟 |
3.2.3.3诊断容错技术 |
3.2.4商用车电控转向技术 (吉林大学宗长富教授、赵伟强副教授, 韩小健、高恪研究生提供初稿) |
3.2.4.1电控液压转向系统 |
3.2.4.2电液耦合转向系统 |
3.2.4.3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
3.2.4.4后轴主动转向系统 |
3.2.4.5新能源商用车转向系统 |
3.2.4.6商用车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 |
3.3汽车制动控制技术 (合肥工业大学陈无畏教授、汪洪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
3.3.1国内外研究现状 |
3.3.1.1制动系统元部件研发 |
3.3.1.2制动系统性能分析 |
3.3.1.3制动系统控制研究 |
3.3.1.4电动汽车研究 |
3.3.1.5混合动力汽车研究 |
3.3.1.6参数测量 |
3.3.1.7与其他系统耦合分析及控制 |
3.3.1.8其他方面 |
3.3.2存在的问题 |
3.4汽车悬架电控技术 (吉林大学庄晔副教授提供初稿) |
3.4.1电控悬架功能与评价指标 |
3.4.2电控主动悬架最优控制 |
3.4.3电控悬架其他控制算法 |
3.4.4电控悬架产品开发 |
4汽车智能化与网联化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共同统稿) |
4.1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概要 |
4.1.1美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美国得克萨斯州交通厅Jianming Ma博士提供初稿) |
4.1.1.1美国智能网联车研究意义 |
4.1.1.2网联车安全研究 |
4.1.1.3美国自动驾驶车辆研究 |
4.1.1.4智能网联自动驾驶车 |
4.1.2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进展 (长安大学赵祥模教授、徐志刚副教授、闵海根、孙朋朋、王振博士生提供初稿) |
4.1.2.1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规划 |
4.1.2.2中国高校及研究机构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
4.1.2.3中国企业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情况 |
4.1.2.4存在的问题 |
4.1.2.5展望 |
4.2复杂交通环境感知 |
4.2.1基于激光雷达的环境感知 (长安大学付锐教授、张名芳博士生提供初稿) |
4.2.1.1点云聚类 |
4.2.1.2可通行区域分析 |
4.2.1.3障碍物识别 |
4.2.1.4障碍物跟踪 |
4.2.1.5小结 |
4.2.2车载摄像机等单传感器处理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胡钊政教授、陈志军博士, 长安大学刘占文博士提供初稿) |
4.2.2.1交通标志识别 |
4.2.2.2车道线检测 |
4.2.2.3交通信号灯检测 |
4.2.2.4行人检测 |
4.2.2.5车辆检测 |
4.2.2.6总结与展望 |
4.3高精度地图及车辆导航定位 (武汉大学李必军教授、长安大学徐志刚副教授提供初稿) |
4.3.1国内外研究现状 |
4.3.2当前研究热点 |
4.3.2.1高精度地图的采集 |
4.3.2.2高精度地图的地图模型 |
4.3.2.3高精度地图定位技术 |
4.3.2.4基于GIS的路径规划 |
4.3.3存在的问题 |
4.3.4重点研究方向与展望 |
4.4汽车自主决策与轨迹规划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李升波副教授、忻隆博士提供初稿) |
4.4.1驾驶人决策行为特性 |
4.4.2周车运动轨迹预测 |
4.4.3智能汽车决策方法 |
4.4.4自主决策面临的挑战 |
4.4.5自动驾驶车辆的路径规划算法 |
4.4.5.1路线图法 |
4.4.5.2网格分解法 |
4.4.5.3 Dijistra算法 |
4.4.5.4 A*算法 |
4.4.6路径面临的挑战 |
4.5车辆横向控制及纵向动力学控制 |
4.5.1车辆横向控制结构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 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
4.5.1.1基于经典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PID) |
4.5.1.2基于现代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
4.5.1.3基于智能控制理论的车辆横向控制 |
4.5.1.4考虑驾驶人特性的车辆横向控制 |
4.5.1.5面临的挑战 |
4.5.2动力学控制 (清华大学李升波副研究员、李克强教授、徐少兵博士提供初稿) |
4.5.2.1纵向动力学模型 |
4.5.2.2纵向稳定性控制 |
4.5.2.3纵向速度控制 |
4.5.2.4自适应巡航控制 |
4.5.2.5节油驾驶控制 |
4.6智能网联汽车测试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黄武陵副研究员、王飞跃研究员,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刘跃虎教授、郑南宁院士提供初稿) |
4.6.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现状 |
4.6.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热点研究方向 |
4.6.2.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内容研究 |
4.6.2.2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方法 |
4.6.2.3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场地建设 |
4.6.3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存在的问题 |
4.6.4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研究发展趋势 |
4.6.4.1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地建设要求 |
4.6.4.2智能网联汽车测评方法的发展 |
4.6.4.3加速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及进程管理 |
4.7典型应用实例解析 |
4.7.1典型汽车ADAS系统解析 |
4.7.1.1辅助车道保持系统、变道辅助系统与自动泊车系统 (同济大学陈慧教授, 何晓临、刘颂研究生提供初稿) |
4.7.1.2 ACC/AEB系统 (清华大学王建强研究员, 华南理工大学游峰副教授、初鑫男、谷广研究生, 中山大学张荣辉研究员提供初稿) |
4.7.2 V2X协同及队列自动驾驶 |
4.7.2.1一维队列控制 (清华大学李克强教授、李升波副教授提供初稿) |
4.7.2.2二维多车协同控制 (清华大学李力副教授提供初稿) |
4.7.3智能汽车的人机共驾技术 (武汉理工大学褚端峰副研究员、吴超仲教授、黄珍教授提供初稿) |
4.7.3.1国内外研究现状 |
4.7.3.2存在的问题 |
4.7.3.3热点研究方向 |
4.7.3.4研究发展趋势 |
5汽车碰撞安全技术 |
5.1整车碰撞 (长沙理工大学雷正保教授提供初稿) |
5.1.1汽车碰撞相容性 |
5.1.1.1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1.2存在的问题 |
5.1.1.3重点研究方向 |
5.1.1.4展望 |
5.1.2汽车偏置碰撞安全性 |
5.1.2.1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2.2存在的问题 |
5.1.2.3重点研究方向 |
5.1.2.4展望 |
5.1.3汽车碰撞试验测试技术 |
5.1.3.1国内外研究现状 |
5.1.3.2存在的问题 |
5.1.3.3重点研究方向 |
5.1.3.4展望 |
5.2乘员保护 (重庆理工大学胡远志教授提供初稿) |
5.2.1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2重点研究方向 |
5.2.3展望 |
5.3行人保护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余泳利研究生提供初稿) |
5.3.1概述 |
5.3.2国内外研究现状 |
5.3.2.1被动安全技术 |
5.3.2.2主动安全技术研究 |
5.3.3研究热点 |
5.3.3.1事故研究趋势 |
5.3.3.2技术发展趋势 |
5.3.4存在的问题 |
5.3.5小结 |
5.4儿童碰撞安全与保护 (湖南大学曹立波教授, 同济大学王宏雁教授、李舒畅研究生提供初稿;曹立波教授统稿) |
5.4.1国内外研究现状 |
5.4.1.1儿童碰撞安全现状 |
5.4.1.2儿童损伤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
5.4.1.3车内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
5.4.1.4车外儿童安全法规和试验方法 |
5.4.1.5儿童安全防护措施 |
5.4.1.6儿童约束系统使用管理与评价 |
5.4.2存在的问题 |
5.4.3重点研究方向 |
5.4.4发展对策和展望 |
5.5新能源汽车碰撞安全 (大连理工大学侯文彬教授、侯少强硕士生提供初稿) |
5.5.1国内外研究现状 |
5.5.1.1新能源汽车碰撞试验 |
5.5.1.2高压电安全控制研究 |
5.5.1.3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布局研究 |
5.5.1.4电池包碰撞安全防护 |
5.5.1.5动力电池碰撞安全 |
5.5.2热点研究方向 |
5.5.3存在的问题 |
5.5.4发展对策与展望 |
6结语 |
(5)空间机械臂建模及分析方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系统研究状况 |
3 运动学与动力学建模方法 |
3.1 空间机械臂运动学 |
3.2 空间机械臂动力学 |
3.2.1 多刚体动力学建模研究现状 |
3.2.2 刚柔耦合空间机械臂动力学建模 |
1)基于不同参考系的建模方法 |
(1)浮动坐标系方法 |
(2)随转坐标系方法 |
(3)惯性坐标系方法 |
2)描述柔性体变形的方法 |
(1)有限元方法 |
(2)集中参数方法 |
(3)假设模态方法 |
3)动力学方程建立方法 |
(1)Newton-Euler法 |
(2)Lagrange法 |
(3)Kane方法 |
(4)基于Hamilton原理方法 |
4 空间机械臂运动学与动力学分析方法 |
5 空间机械臂建模分析方法展望 |
5.1 接触碰撞动力学 |
5.2 符号化建模 |
5.3 变特性关节、智能材料臂杆结构建模 |
6 结语 |
(6)基于逆动力学前馈系统的并联机器人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并联机器人动力学建模 |
1.3.2 并联机器人动力学控制 |
1.4 研究思路与章节布局 |
第2章 平台逆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分析 |
2.1 Stewart平台逆运动学分析 |
2.1.1 Stewart平台坐标系定义 |
2.1.2 上平台角速度、角加速度推导 |
2.1.3 速度雅可比矩阵推导 |
2.1.4 电动缸加速度推导 |
2.1.5 电动缸角速度、角加速度推导 |
2.2 Stewart平台逆动力学建模 |
2.2.1 电动缸转动惯量推导 |
2.2.2 电动缸逆动力学建模 |
2.2.3 上平台逆动力学建模 |
2.3 逆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逆动力学前馈系统控制策略设计与研究 |
3.1 电动缸与伺服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
3.2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伺服系统参数的整定设计与研究 |
3.2.1 速度环的参数整定研究 |
3.2.2 位置环的参数整定研究 |
3.3 逆动力学前馈控制研究 |
3.3.1 单个电动缸的逆动力学前馈控制系统研究 |
3.3.2 Stewart平台逆动力学前馈控制系统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软硬件设计 |
4.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4.2 系统的硬件构成与选型 |
4.2.1 系统硬件构成 |
4.2.2 系统硬件选型 |
4.2.3 Stewart平台的结构参数 |
4.3 系统硬件通信接口布局 |
4.3.1 CANOpen通信 |
4.4 系统软件设计 |
4.4.1 系统控制框架设计 |
4.4.2 UI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4.4.3 控制算法模块功能设计 |
4.4.4 电动缸驱动模块功能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逆动力学前馈系统实验分析 |
5.1 实验平台 |
5.2 干扰下逆动力学力矩前馈系统的实验 |
5.3 包含阻抗模型的逆动力学前馈系统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工作总结和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梯度泡沫材料结构力学性能及非线性力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新型材料概述 |
1.2 多孔材料概述 |
1.3 泡沫材料制备 |
1.4 泡沫材料应用 |
1.5 功能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功能梯度材料的研究现状 |
1.5.2 梯度多孔材料力学行为研究现状 |
1.6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7 本论文的创新点 |
1.8 本论文的研究路线 |
第2章 泡沫材料物性参数表征及试验研究 |
2.1 引言 |
2.2 梯度泡沫材料物性参数表征 |
2.2.1 相对密度 |
2.2.2 弹性/剪切模量 |
2.2.3 屈服极限 |
2.2.4 结构基于梯度指标的物性表征 |
2.2.5 结构基于孔隙率的物性表征 |
2.3 梯度泡沫梁及圆板的整体相对密度 |
2.3.1 梯度泡沫梁的整体相对密度 |
2.3.2 梯度泡沫圆板的整体相对密度 |
2.3.3 密度沿厚度方向分布的两种典型模式 |
2.4 均匀泡沫材料的力学性能试验 |
2.4.1 拉伸试验 |
2.4.2 冲击试验 |
2.4.3 弯曲试验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同孔隙率梯度泡沫梁的热屈曲和自由振动 |
3.1 引言 |
3.2 问题描述 |
3.3 力学模型 |
3.3.1 几何方程 |
3.3.2 本构方程 |
3.3.3 泡沫材料梁的热传导方程 |
3.4 平衡方程 |
3.5 无量纲平衡方程 |
3.6 边界条件 |
3.7 数值方法—打靶法 |
3.8 数值结果与讨论 |
3.8.1 结果的验证 |
3.8.2 无温度场的临界屈曲载荷 |
3.8.3 稳态温度场的临界载荷及自由振动 |
3.8.4 非稳态温度场的临界载荷及自由振动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梯度泡沫材料圆板的非线性弯曲和屈曲 |
4.1 引言 |
4.2 问题描述 |
4.3 力学模型 |
4.3.1 几何方程 |
4.3.2 本构方程 |
4.4 控制方程 |
4.5 位移形式的控制方程 |
4.5.1 位移函数形式的控制方程 |
4.5.2 无量纲化的控制方程 |
4.5.3 边界条件 |
4.6 数值结果及讨论 |
4.6.1 梯度泡沫材料圆板的非线性弯曲行为 |
4.6.2 梯度泡沫板的屈曲及屈曲变形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梯度泡沫材料圆板的热屈曲和自由振动 |
5.1 引言 |
5.2 问题描述 |
5.2.1 温度有关的物性参数 |
5.2.2 一维稳态温度场 |
5.3 力学模型 |
5.3.1 几何方程 |
5.3.2 本构方程 |
5.3.3 自由振动的控制方程 |
5.4 控制方程组 |
5.5 数值求解结果及分析 |
5.5.1 周边夹紧梯度泡沫材料圆板 |
5.5.2 不可移简支梯度泡沫材料圆板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后期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4(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桥梁工程建设成就及展望 (同济大学肖汝诚老师、郭瑞、姜洋提供原稿) |
1.1 建设成就 |
1.1.1 设计水平的提高 |
1.1.2 施工技术的发展 |
1.1.3 桥梁工程防灾和减灾技术的改进 |
1.2 展望 |
1.2.1 桥梁全寿命与结构耐久性设计 |
1.2.2 高性能材料研发及其结构体系的创新[3] |
1.2.3 超深水基础建造技术 |
1.2.4 创新施工装备和监测设备的研发 |
1.2.5 桥梁设计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
2 高性能材料 |
2.1 超高性能混凝土 (湖南大学邵旭东老师、张哲博士生提供原稿) |
2.1.1 UHPC桥梁工程应用现状 |
2.1.2 UHPC在大跨桥梁上的应用展望 |
2.1.3 小结 |
2.2 纤维复合材料 (江苏大学刘荣桂老师提供原稿) |
2.2.1 CFRP材料在预应力大跨桥梁结构中的应用 |
2.2.1. 1 CFRP索 (筋) 锚具系统 |
2.2.1. 2 CFRP材料作为受力筋 |
2.2.1. 3 CFRP材料作为桥梁索结构 |
2.2.2 CFRP材料在桥梁结构补强加固中的应用 |
2.2.3 基于CFRP材料自感知特性的结构体系研发及应用现状 |
2.2.4 CFRP材料现代预应力结构应用研究展望 |
2.3 智能材料与纳米材料[49] |
3 作用及分析 |
3.1 汽车作用 (合肥工业大学任伟新老师、中南大学赵少杰博士生提供原稿) |
3.1.1 研究现状 |
3.1.1. 1 研究方法及阶段 |
3.1.1. 2 第1类模型 |
3.1.1. 3 第2类模型 |
3.1.2 各国规范的相关车辆荷载模型 |
3.1.3 研究重点和难点 |
3.1.4 研究发展方向 |
3.1.4. 1 基于WIM系统和实时交通要素监测的车辆数据调查统计 |
3.1.4. 2 基于多参数随机模拟技术的车辆荷载流模拟 |
3.1.4. 3 基于交通流的桥梁结构效应及安全评估技术 |
3.1.5 小结 |
3.2 温度作用 (东南大学叶见曙老师提供原稿) |
3.2.1 混凝土箱梁的温度场和梯度温度 |
3.2.1. 1 温度场 |
3.2.1. 2 梯度温度 |
(1) 沿箱梁高度的梯度温度分布形式 |
(2) 最大温差值 |
(3) 梯度温度的影响因素 |
3.2.2 混凝土箱梁温差代表值 |
3.2.3 混凝土箱梁温度场及温度应力的数值分析 |
3.2.4 小结 |
3.3 分析理论方法 (长安大学梁鹏老师提供原稿) |
3.3.1 单梁、空间梁格、空间网格建模 |
3.3.2 非线性分析 |
3.3.3 多尺度建模 |
4 桥梁设计理论与方法 (长安大学罗晓瑜、王春生老师, 同济大学陈艾荣老师提供原稿) |
4.1 桥梁及典型构件寿命的给定 |
4.1.1 桥梁结构寿命给定 |
4.1.2 国外桥梁及构件使用寿命 |
4.2 桥梁性能设计 |
4.2.1 安全性能设计 |
4.2.2 使用性能设计 |
4.2.3 耐久性能设计 |
4.2.4 疲劳性能设计 |
4.2.5 景观性能设计 |
4.2.6 生态性能设计 |
4.2.7 基于性能的桥梁结构设计方法 |
4.3 寿命周期管养策略及设计 |
4.4 寿命周期成本分析和决策 |
4.5 桥梁工程风险评估和决策 |
4.6 存在问题与建议 |
5 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 |
5.1 钢桥抗疲劳设计与维护技术 (长安大学王春生老师提供原稿) |
5.2 钢-混凝土组合桥梁 (中南大学丁发兴老师, 清华大学樊健生老师, 同济大学刘玉擎、苏庆田老师提供原稿) |
5.2.1 研究现状 |
5.2.1. 1 静力性能 |
5.2.1. 1. 1 承载力 |
(1) 钢-混凝土组合梁 |
(2) 钢管混凝土柱 |
(3) 钢管混凝土拱 |
5.2.1. 1. 2 刚度 |
5.2.1. 2 动力性能 |
5.2.1. 2. 1 自振特性 |
(1) 钢-混凝土组合梁桥 |
(2) 钢管混凝土墩桥 |
(3) 钢管混凝土拱桥 |
5.2.1. 2. 2 车致振动 |
5.2.1. 2. 3 风致振动 |
5.2.1. 2. 4 地震响应 |
(1) 钢-混凝土组合梁抗震性能 |
(2) 钢管混凝土柱抗震性能 |
(3) 钢管混凝土拱桥抗震性能 |
5.2.1. 3 经时行为 |
5.2.1. 3. 1 疲劳性能 |
(1) 钢-混凝土组合梁 |
(2) 钢管混凝土柱 |
(3) 钢管混凝土节点 |
5.2.1. 3. 2 收缩徐变性能 |
(1) 钢-混凝土组合梁 |
(2) 钢管混凝土柱 |
(3) 钢管混凝土拱桥 |
5.2.1. 3. 3 耐久性能 |
5.2.1. 4 状态评估 |
5.2.2 发展前景 |
(1) 新型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结构体系研究与应用 |
(2) 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结构体系经时行为研究 |
(3) 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结构体系动力学研究 |
(4) 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结构体系服役状态评估 |
6 桥梁防灾减灾 |
6.1 抗震 (同济大学李建中老师、北京工业大学韩强老师提供原稿) |
6.1.1 桥梁混凝土材料损伤本构模型 |
6.1.2 桥梁主要构件的抗震性能及分析模型 |
6.1.2. 1 RC桥墩抗震性能及分析模型 |
6.1.2. 2 桥梁剪力键抗震性能及分析模型 |
6.1.3 桥梁结构抗震分析理论和设计方法 |
6.1.3. 1 桥梁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 |
6.1.3. 2 桥梁结构多维地震动的空间差动效应 |
6.1.3. 3 桥梁防落梁装置 |
6.1.3. 4 桥梁地震碰撞反应 |
6.1.3. 5 结构-介质相互作用 |
6.1.3. 5. 1 土-桥台-桥梁结构相互作用 |
6.1.3. 5. 2 近海桥梁-水相互作用 |
6.1.4 桥梁减隔震技术 |
6.1.5 桥梁结构易损性分析 |
6.1.6 基于纤维增强材料的桥墩抗震加固技术 |
6.1.7 存在的问题分析 |
6.2 抗风 (长安大学李加武老师、西南交通大学李永乐老师提供原稿) |
6.2.1近地风特性研究 |
6.2.1. 1 平坦地形风特性实验室模拟 |
6.2.1. 2 特殊地形风特性 |
(1) 现场实测 |
(2) 风洞试验 |
(3) CFD方法 |
6.2.2 风致振动及风洞试验 |
(1) 颤振 |
(2) 涡激振动 |
(3) 抖振 |
(4) 驰振 |
(5) 斜拉索风雨振 |
6.2.3 临时结构抗风 |
(1) 设计风速 |
(2) 风力系数 |
6.2.4 大跨桥风致振动的计算分析 |
6.2.5 CFD分析 |
6.3 抗火抗爆 (长安大学张岗老师提供原稿) |
6.3.1 研究现状与目标 |
6.3.2 桥梁火灾风险评价 |
6.3.3 适用于桥梁结构高性能材料的高温特性 |
6.3.4 桥梁结构的火荷载特性 |
6.3.5 桥梁结构的火灾作用效应 |
6.3.6 火灾后桥梁结构的损伤评价 |
6.4 船撞 (长安大学姜华老师提供原稿) |
6.4.1 船撞桥风险分析 |
6.4.2 船撞桥数值模拟及碰撞试验校核 |
6.4.3 撞击力公式及船撞桥简化模型 |
6.4.4 桥梁防撞设施研究 |
6.5 多场、多灾害耦合分析 |
6.5.1 风-车-桥系统 (长安大学韩万水老师提供原稿) |
6.5.1. 1 研究回顾 |
6.5.1. 2 未来发展方向 |
6.5.1. 2. 1 风-随机车流-桥梁系统的气动干扰效应 |
6.5.1. 2. 2 风-随机车流-桥梁系统的精细化分析 |
(1) 风环境下汽车-桥梁系统耦合关系的建立和耦合机理研究 |
(2) 钢桁加劲梁断面的风-汽车-桥梁分析系统建立 |
(3) 风-随机车流-桥梁分析系统集成、动态可视化及软件实现 |
6.5.1. 2. 3 风-随机车流-桥梁系统的评价准则 |
6.5.2 多场、多灾害耦合分析与设计 (长安大学梁鹏老师提供原稿) |
7 基础工程 (湖南大学赵明华老师、东南大学穆保岗老师提供原稿) |
7.1 桥梁桩基设计计算理论 |
7.1.1 竖向荷载下桥梁桩基设计计算 |
7.1.2 水平荷载下桥梁桩基设计计算 |
7.1.3 组合荷载下桥梁桩基设计计算 |
7.2 特殊条件下桥梁桩基受力研究 |
7.2.1 软土地段桥梁桩基受力研究 |
7.2.2 岩溶及采空区桥梁桩基受力研究 |
7.2.3 陡坡地段桥梁桩基受力研究 |
7.2.4 桥梁桩基动力分析 |
7.2.5 高桥墩桩基屈曲分析 |
7.3 桥梁桩基施工技术 |
7.3.1 特殊混凝土材料桩 |
7.3.2 大型钢管桩 |
7.3.3 大型钢围堰与桩基复合基础 |
7.3.4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技术 |
7.3.5 大吨位桥梁桩基静载试验技术 |
7.3.6 偏斜缺陷桩 |
7.4 深水桥梁桩基的发展动向 |
8 监测、评估及加固 |
8.1 桥梁健康监测 (同济大学孙利民老师提供原稿) |
8.1.1 SHMS的设计 |
8.1.2 数据获取 |
8.1.2. 1 传感技术的发展 |
8.1.2. 2 传输技术的发展 |
8.1.3 数据管理 |
8.1.4 数据分析 |
8.1.4. 1 信号处理 |
8.1.4. 2 荷载及环境作用监测 |
8.1.4. 3 系统建模 |
8.1.5 结构评估与预警 |
8.1.6 结果可视化显示 |
8.1.7 维修养护决策 |
8.1.8 标准规范 |
8.1.9 桥梁SHMS的应用 |
8.1.1 0 存在问题与建议 |
8.2 服役桥梁可靠性评估 (长沙理工大学张建仁、王磊老师, 长安大学王春生老师提供原稿) |
8.2.1 服役桥梁抗力衰减 |
8.2.2 服役桥梁可靠性评估理论与方法 |
8.2.3 混凝土桥梁疲劳评估 |
8.3 桥梁加固与改造 |
8.3.1 混凝土桥梁组合加固新技术 (长安大学王春生老师提供原稿) |
8.3.2 桥梁拓宽关键技术 (东南大学吴文清老师提供原稿) |
8.3.2. 1 桥梁拓宽基本方案研究 |
8.3.2. 1. 1 拓宽总体方案分析 |
8.3.2. 1. 2 新旧桥上下部结构横向连接方案 |
8.3.2. 2 横向拼接缝的构造设计 |
8.3.2. 3 桥梁拓宽设计标准研究 |
8.3.2. 4 新桥基础沉降变形对结构设计的影响 |
8.3.2. 4. 1 工后沉降差的定义 |
8.3.2. 4. 2 梁格法有限元模型中沉降变形施加方法 |
8.3.2. 5 混凝土收缩徐变对新旧桥拼接时机的影响 |
8.3.2. 6 错孔布置连续箱梁桥的横向拓宽技术 |
8.3.2. 7 三向预应力箱梁横向拓宽技术研究 |
9 其他 |
9.1 无缝桥 (福州大学陈宝春老师提供原稿) |
9.1.1 研究概况 |
9.1.2 发展方向 |
9.2 桥面铺装 (东南大学钱振东老师提供原稿) |
9.2.1 钢桥面铺装的结构力学分析方法 |
9.2.2 钢桥面铺装材料 |
9.2.2. 1 铺装用典型沥青混凝土材料 |
9.2.2. 2 防水粘结材料 |
(1) 沥青类防水粘结材料 |
(2) 反应性树脂类防水粘结材料 |
9.2.2. 3 钢桥面铺装材料性能 |
(1) 级配设计 |
(2) 路用性能 |
(3) 疲劳断裂特性 |
9.2.3 钢桥面铺装结构 |
9.2.3. 1 典型的钢桥面铺装结构 |
9.2.3. 2 钢桥面铺装复合体系的疲劳特性 |
9.2.4 钢桥面铺装的养护维修技术 |
9.2.5 研究发展方向展望 |
(1) 钢桥面铺装结构和材料的改进与研发 |
(2) 基于车-路-桥协同作用的钢桥面铺装体系设计方法 |
(3) 施工环境下钢桥面铺装材料及结构的热、力学效应 |
(4) 钢桥面铺装养护修复技术的完善 |
9.3 斜拉桥施工过程力学特性及施工控制 (西南交通大学张清华老师提供原稿) |
9.3.1 施工过程可靠度研究 |
9.3.1. 1 施工期材料性质与构件抗力 |
9.3.1. 2 施工期作用 (荷载) 调查及统计分析 |
9.3.1. 3 施工期结构可靠度理论研究 |
9.3.2 施工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 |
9.3.2. 1 全过程自适应施工控制理论及控制系统 |
9.3.2. 2 全过程控制条件下的误差传播及调控对策 |
9.4 计算机技术对桥梁工程的冲击 (长安大学梁鹏老师提供原稿) |
9.4.1 高性能计算 |
9.4.1. 1 高性能计算的意义 |
9.4.1. 2 高性能计算的实现及算法 |
9.4.1. 3 抗震分析 |
9.4.1. 4 计算风工程 |
9.4.1. 5 船撞仿真 |
9.4.1. 6 高性能计算中的重要问题 |
9.4.2 结构试验 |
9.4.3 健康监测 |
9.4.4 建筑信息模型 |
9.4.5 虚拟现实技术 |
9.4.6 知识经济时代的桥梁工程建设特征[1] |
1 0 结语 |
(9)基于结构声强可视化的航空发动机转子-支承-机匣耦合系统振动能量传递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表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航空发动机振动问题研究与发展历程 |
1.2.1.1 转子系统 |
1.2.1.2 转子-轴承耦合系统 |
1.2.1.3 转子-支承-机匣耦合系统 |
1.2.2 航空发动机整机动力学研究现状 |
1.2.3 振动传递特性研究方法发展历程 |
1.2.3.1 传递路径分析方法 |
1.2.3.2 功率流法 |
1.2.4 结构声强法理论与实验研究现状 |
1.2.4.1 结构声强法理论与数值研究现状 |
1.2.4.2 结构声强法实验与测量研究现状 |
1.2.5 小结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第2章 结构声强法理论 |
2.1 概述 |
2.2 振动波理论 |
2.2.1 纵波 |
2.2.2 横波 |
2.2.2.1 剪切波 |
2.2.2.2 扭转波 |
2.2.3 弯曲波 |
2.3 结构声强法 |
2.3.1 通用表述 |
2.3.2 不同类型振动波表述 |
2.3.2.1 纵波所传递的振动能量 |
2.3.2.2 剪切波所传递的振动能量 |
2.3.2.3 扭转波所传递的振动能量 |
2.3.2.4 弯曲波所传递的振动能量 |
2.3.3 不同结构单元表述 |
2.3.3.1 板壳单元 |
2.3.3.2 梁单元 |
2.3.3.3 实体结构单元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结构声强矢量场求解与可视化 |
3.1 概述 |
3.2 有限单元法基本原理与步骤 |
3.3 FLAG通讯机制 |
3.4 通用求解程序 |
3.5 物理空间与计算空间转换 |
3.6 振动能量流线可视化 |
3.7 可行性与准确性验证 |
3.7.1 算例一 |
3.7.2 算例二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双转子-支承-机匣耦合系统瞬态振动能量传递特性 |
4.1 概述 |
4.2 双转子-支承-机匣耦合系统 |
4.3 全局瞬态结构声强矢量场求解与可视化 |
4.3.1 通用求解程序预留接口命令输入 |
4.3.2 收敛性分析 |
4.3.3 准确性分析(网格无关性验证) |
4.4 耦合系统全局瞬态振动能量传递特性分析 |
4.4.1 瞬态结构声强场频响特性 |
4.4.2 转子、支板、机匣部件间瞬态振动能量传递特性分析 |
4.5 机匣不同类型振动波瞬态振动能量传递特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构声强与结构振动特性内在物理联系 |
5.1 概述 |
5.2 结构声强的量纲 |
5.3 内在物理联系的理论分析 |
5.4 转子模态振型对振动能量传递特性的影响 |
5.4.1 概述 |
5.4.2 一阶弯曲模态 |
5.4.3 锥动模态 |
5.4.4 平动模态 |
5.4.5 小结 |
5.5 基于瞬态振动能量传递控制的转子振动抑制研究 |
5.5.1 带有周向环槽的低压转子结构 |
5.5.2 周向环槽对瞬态振动能量传递特性的影响分析 |
5.5.3 验证周向环槽对转子弯曲振动的抑制作用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稳态振动能量传递特性及减振应用 |
6.1 概述 |
6.2 机匣稳态振动能量传递特性分析 |
6.2.1 航空发动机整机机匣耦合结构 |
6.2.2 机匣稳态结构声强矢量场求解及可视化 |
6.2.3 机匣模态分析 |
6.2.4 振动能量通量比 |
6.2.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6.3 机匣稳态振动能量耦合特性分析 |
6.3.1 理论分析 |
6.3.2 数值验证 |
6.3.3 附加反相激励载荷对振动能量传递控制及振动抑制的作用 |
6.3.3.1 概述 |
6.3.3.2 带孔板件结构模型 |
6.3.3.3 附加反相激励载荷对振动能量传递特性的影响 |
6.3.3.4 附加反相激励载荷对结构振动的抑制作用 |
6.4 稳态振动能量涡流场在振动抑制中的作用 |
6.4.1 安装节诱导的振动能量涡流场 |
6.4.1.1 单转子-支承-机匣耦合模型 |
6.4.1.2 安装节位置对振动能量传递特性的影响分析 |
6.4.1.3 时、频域中机匣组件减振有效性评估 |
6.4.2 机匣周向加肋筋诱导的振动能量涡流场 |
6.4.2.1 带有周向加肋筋的机匣-支承-转子耦合系统 |
6.4.2.2 振动能量传递率 |
6.4.2.3 机匣模态分析 |
6.4.2.4 加肋与未加肋机匣稳态结构声强矢量场 |
6.4.2.5 能量涡流场对稳态振动能量传递率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非线性结构中振动能量传递特性初步探究 |
7.1 概述 |
7.2 考虑非线性接触的螺栓预紧法兰连接平板组件 |
7.3 非线性瞬态结构声强矢量场求解与可视化 |
7.4 非线性瞬态振动能量传递特性 |
7.4.1 F1 沿+z方向加载 |
7.4.2 F1 沿-z方向加载 |
7.5 微观振动能量传递过程与宏观运动状态变化过程对应分析 |
7.5.1 阻尼及外部激励载荷作用下的相轨迹 |
7.5.2 相轨迹与瞬态结构声强矢量场映射关系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FLAG通讯机制APDL命令流及MATLAB脚本语言 |
附录B 瞬态转子不平衡力载荷表命令流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基于陀螺飞轮的航天器姿态角速度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陀螺飞轮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2 基于标定补偿的航天器姿态静态测量方法 |
1.2.3 基于状态估计的航天器姿态动态测量方法 |
1.2.4 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陀螺飞轮理想模型的建立 |
2.1 引言 |
2.2 陀螺飞轮组成及工作原理 |
2.2.1 陀螺飞轮基本组成 |
2.2.2 陀螺飞轮工作原理 |
2.3 坐标系定义及其转换关系 |
2.3.1 相关坐标系的定义 |
2.3.2 各坐标系间的相互转换 |
2.4 陀螺飞轮理想模型的建立 |
2.4.1 陀螺飞轮运动学方程 |
2.4.2 陀螺飞轮本体理想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2.4.3 陀螺飞轮系统模型的建立 |
2.5 陀螺飞轮理想模型的仿真验证 |
2.5.1 基于SimMechanics的陀螺飞轮仿真平台搭建 |
2.5.2 陀螺飞轮理想模型仿真验证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陀螺飞轮动力学特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陀螺飞轮主要非理想因素影响分析 |
3.2.1 力矩器失配角 |
3.2.2 正交支撑不垂直 |
3.2.3 正交支撑不共面 |
3.2.4 转子质心偏移 |
3.3 陀螺飞轮动力学特性分析 |
3.3.1 陀螺飞轮进动特性 |
3.3.2 陀螺飞轮敏感轴响应特性 |
3.4 仿真及实验验证 |
3.4.1 陀螺飞轮进动特性仿真及实验验证 |
3.4.2 陀螺飞轮多频振动特性仿真及实验验证 |
3.4.3 陀螺飞轮敏感轴响应特性仿真及实验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航天器姿态角速度测量方案的确定 |
4.1 引言 |
4.2 基于差分演化算法的陀螺飞轮动力学方程简化 |
4.2.1 差分演化算法 |
4.2.2 陀螺飞轮动力学方程简化 |
4.3 航天器姿态角速度静态测量方案 |
4.3.1 姿态角速度灵敏度分析 |
4.3.2 姿态角速度静态测量方程的建立 |
4.3.3 基于分时复用策略的姿态角速度静态测量方案 |
4.4 航天器姿态角速度动态测量方案 |
4.4.1 航天器姿态角速度动态测量方程的建立 |
4.4.2 姿态角速度非线性可观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标定补偿的航天器姿态角速度静态测量方法 |
5.1 引言 |
5.2 航天器姿态角速度静态测量误差分析 |
5.2.1 主要非理想因素引起的测量误差分析 |
5.2.2 测量噪声引起的误差分析 |
5.3 航天器姿态角速度静态测量误差标定补偿 |
5.3.1 姿态角速度静态测量误差补偿分析 |
5.3.2 航天器姿态角速度静态测量误差补偿 |
5.4 陀螺飞轮测量与执行功能分时复用设计 |
5.4.1 测量与执行功能分时复用设计 |
5.4.2 陀螺飞轮分时复用应用的仿真验证 |
5.5 仿真及实验验证 |
5.5.1 姿态角速度静态测量误差补偿的仿真验证 |
5.5.2 姿态角速度静态测量误差补偿的实验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非线性预测滤波的航天器姿态角速度动态测量方法 |
6.1 引言 |
6.2 航天器姿态角速度动态测量方程误差分析 |
6.2.1 系统模型误差分析 |
6.2.2 传感器测量误差分析 |
6.2.3 仿真分析 |
6.3 基于中心差分理论的改进非线性预测滤波方法 |
6.3.1 中心差分理论 |
6.3.2 非线性预测滤波方法 |
6.3.3 基于中心差分理论的改进非线性预测滤波方法 |
6.4 基于改进非线性预测滤波的航天器姿态角速度动态测量 |
6.4.1 姿态角速度动态测量误差补偿分析 |
6.4.2 基于改进非线性预测滤波的姿态角速度动态测量实现 |
6.4.3 仿真验证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应用功能原理推导动力学方程(论文参考文献)
- [1]连续介质分析动力学及其应用[J]. 梁立孚,郭庆勇,宋海燕. 力学进展, 2019(00)
- [2]刚柔耦合系统分析动力学建模研究[D]. 孙棕檀.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3(04)
- [3]自平衡张拉整体索穹顶结构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D]. 马烁. 浙江大学, 2020(01)
- [4]中国汽车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7[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7(06)
- [5]空间机械臂建模及分析方法综述[J]. 郑棋棋,汤奇荣,张凌楷,黎杰,谢宗武,刘宏. 载人航天, 2017(01)
- [6]基于逆动力学前馈系统的并联机器人控制技术研究[D]. 赵忠. 吉林大学, 2020(08)
- [7]梯度泡沫材料结构力学性能及非线性力学行为研究[D]. 樊建领.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1)
- [8]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4[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4(05)
- [9]基于结构声强可视化的航空发动机转子-支承-机匣耦合系统振动能量传递特性研究[D]. 马英群.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20(08)
- [10]基于陀螺飞轮的航天器姿态角速度测量方法研究[D]. 刘晓坤.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