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针对家兔胃牵拉反应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陈进城,何坚,张圆芳,陈乐春,江煜,张幻真,蒋晶晶,林志刚,陈水金[1](2021)在《推拿手法对颈型颈椎病兔痛阈值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推拿手法对颈型颈椎病炎性痛痛阈值及血清、背根神经节(DRG)TNF-α、IL-1β、IL-6炎症因子的影响,探讨可能的镇痛机制。方法 40只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触摸组、推拿手法组,每组各10只。模型组、触摸组、推拿手法组采用无创颈型颈椎病动物模型制备方法造模。触摸组和推拿手法组在造模成功后分别施以推拿手法及触摸手法,每日1次,每次10 min,连续干预18 d,空白组、模型组不予任何推拿手法及触摸手法。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完成时和治疗后采用神经电生理仪检测4组家兔痛阈值,并于造模后第2天和治疗结束第2天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1β、IL-6的浓度。治疗结束第2天处死家兔后,用ELISA法检测兔DRG中TNF-α、IL-1β、IL-6的浓度。结果造模结束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触摸组、推拿手法组痛阈值均明显降低(P<0.05),血清TNF-α、IL-1β、IL-6的浓度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推拿手法组较模型组和触摸组痛阈值升高(P<0.05)。模型组、推拿手法组、触摸组血清及DRG中TNF-α、IL-1β、IL-6的浓度较空白组明显提高,推拿手法组较模型组和触摸组低(P<0.05)。结论推拿手法可改善颈型颈椎病炎性痛疼痛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表达水平有关。
杨郁鹏[2](2021)在《针刀干预兔膝骨关节炎韧带的TGF-β1/Smads信号转导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针刀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兔膝关节处韧带进行干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各组兔膝关节软组织形态学变化、韧带病理变化以及韧带中TGF-β1和Smad2、Smad3蛋白含量以及m RNA表达的情况,以此阐明针刀在KOA治疗中对韧带的恢复机制,为针刀治疗KOA组织损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健康的成年日本大耳白兔40只,雌雄各半,体重(2.25±0.1)kg,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刀组、电针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其与各组均进行左后肢伸直位石膏制动造模6周,造模结束次日开始治疗,电针组隔日针刺,一周3次,治疗3周。针刀组,每周1次,治疗3周。治疗结束后统一取材,分别用Western Blot法以及RT-PCR法检测韧带中TGF-β1、Smad2/3的蛋白含量以及m RNA表达,用HE染色法观察组织中细胞以及纤维的变化。结果1.兔子的一般情况:造模结束后,动物的Lequesne MG评分上升,与空白组相比评分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造模组动物出现了膝关节的肿胀,关节活动度下降,患肢不能参与正常的行走,不能触底,蹬地等,患肢压痛明显伴随全身反应,挣扎剧烈,造模结束后根据Jessica Badendick大体形态评分标准解剖发现造模成功,符合KOA的表现。2.各组韧带中TGF-β1、Smad2/3的蛋白表达(1)TGF-β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TGF-β1蛋白表达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和针刀组TGF-β1蛋白表达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均有显着差异(P<0.01)。(2)Smad2/3: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Smad2/3蛋白呈现低表达,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Smad2/3蛋白表达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各组韧带中TGF-β1、Smad2/3中m RNA的表达(1)TGF-β1m RNA: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韧带中TGF-β1m RNA含量明显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和针刀组韧带中TGF-β1m RNA含量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针刀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更为显着(P<0.01)。另外针刀组与空白组相比,无差异(P>0.05)。(2)Smad2/3m RNA: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韧带中含量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与电针组中Smad2/3m RNA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均有显着差异(P<0.01)。4.韧带中纤维与细胞变化:空白组染色完整无脱落,纤维排列整齐有序,分层明显,细胞核细胞质清晰可见且均匀分布于纤维网中。模型组染色出现了大面积的脱落,纤维排列混乱,各层纤维之间混乱交汇,细胞核只有少数部分杂乱的分布于混乱的纤维网中,且分布疏松。针刀组染色呈现小块状分布整齐有序,仅有少部分脱落,纤维的排列整齐有序,可见清楚地分层结构,细胞均匀分布于各小块中,数量较多,排列也紧密,细胞核细胞质均可见。电针组可以较清晰的区分纤维分层,细胞核细胞质分布明显增多但仍有部分排列混乱。结论1.针刀和电针治疗均可以有效改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使得韧带和软组织的形态发生良性改变,且针刀相比电针组疗效更为显着。2.针刀干预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后,韧带中TGF-β1、Smad2/3蛋白表达以及m RNA的含量均发生改变,针刀的治疗机制可能是通过对TGF-β/Smads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实现的。
张雪薇[3](2021)在《夹脊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对坐骨神经损伤兔腓肠肌萎缩肌肉湿重比、肌细胞凋亡、Bcl-xL、Bad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夹脊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对坐骨神经卡压伤后腓肠肌细胞凋亡、肌肉湿重比、Bcl-xL、Bad表达的影响,探讨夹脊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抑制兔坐骨神经损伤后肌细胞凋亡,延缓肌肉湿重比下降速度的相关调控机制,为失神经肌萎缩的临床治疗手段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8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雌雄各半,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神经松动术组、夹脊电针组、夹脊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简名结合组),每组36只。每组再按时间点(治疗后1、2、4周)分为3个亚组,每个亚组12只动物。采用坐骨神经钳夹法制备兔坐骨神经急性损伤模型。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模型对照组造模后不进行任何干预治疗,夹脊电针组、神经松动术组、结合组在术后第3天开始分别给予夹脊电针、神经松动术以及夹脊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的治疗。5组家兔分别于治疗1、2、4周后取材,测量双侧腓肠肌湿重并计算其湿重比;采用TUNEL法观察腓肠肌肌细胞凋亡;RT-PCR法观察Bcl-xL、Bad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观察Bcl-xL、Bad蛋白表达。结果1.腓肠肌湿重比正常对照组的湿重比为正常值1,在1、2、4周三个时间点中,各组(正常对照组除外)湿重比都随时间延长而不断下降,在四周时达到最低值;同一时间点上,三组治疗组的湿重比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结合组高于神经松动术组和夹脊电针组(P<0.05);同一时间点上神经松动术和夹脊电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Tunel检测细胞凋亡指数1、2、4周三个时间中,各组(正常对照组除外)的细胞凋亡指数均随时间延长而不断上升,在4周达到最高值;同一时间点上,三组治疗组的细胞凋亡指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且结合组低于神经松动术组和夹脊电针组(P<0.05);同一时间点上的神经松动术组和夹脊电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Bcl-xL的mRNA及蛋白表达1、2、4周三个时间点中,各组(正常对照组除外)B cl-xL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随时间延长而不断下降,在四周时达到最低值;同一时间点上,三组治疗组的Bcl-xL表达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且结合组高于夹脊电针组和神经松动术组(P<0.05);在同一时间点上,夹脊电针B cl-xL的表达高于神经松动术(P<0.0 5)4.Bad的mRNA及蛋白表达1、2、4周三个时间中,各组(正常对照组除外)Bad的 mRNA及蛋白表达均随时间延长而不断下降,在四周达到最低值;在同一时间点上,三组治疗组的Bad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且结合组Bad的表达均低于夹脊电针组和神经松动术组(P<0.05);在同一时间点上,夹脊电针Bad的表达低于神经松动组(P<0.05)结论夹脊电针和神经松动术均可以减少腓肠肌肌细胞凋亡,延缓坐骨神经损伤后兔腓肠肌萎缩程度,二者结合的治疗效果更好。夹脊电针和神经松动术能延缓坐骨神经损伤后兔腓肠肌萎缩,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腓肠肌肌细胞中Bad的表达,上调Bcl-xL的表达有关。
赵乐乐[4](2021)在《Netrin-1、Slit2在夹脊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调节兔坐骨神经损伤后Rho GTPases失衡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夹脊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疗法对兔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传导速度及Netrin-1、Slit2和Rho GTPases表达的影响,探讨夹脊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疗法通过调控Netrin-1、Slit2的表达,抑制Rho GTPases失衡,促进轴突再生的作用机制,为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新西兰家兔216只,随机分为6组,包括正常对照组、病毒空载组、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Netrin-1组、Slit2组、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再按术后1、2、4周三个时间点分为3个亚组,每个亚组12只。钳夹法对兔左侧坐骨神经造成Sunderland Ⅲ度损伤模型。正常对照组按时抓取不做任何处理;各病毒组在模型制备时即完成病毒注射,分别在损伤神经上3mm和下3mm处进行目的病毒注射,每个注射点注射5uL。病毒空载组注射空载病毒;Netrin-1组注射Netrin-1腺病毒(滴度为1.2×108个病毒颗粒·mL-1);Slit2组注射Slit2腺病毒(滴度为1.6×108个病毒颗粒·mL-1);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注射结合腺病毒(滴度同单独病毒注射组)。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术后第3天进行治疗,先进行夹脊电针治疗,30min/次,1次/天,6天/周;后进行神经松动术治疗,拉长1s,放松5s,10个/组,1组/天,6天/周。各组按相应治疗时间点取材,神经传导速度评定兔神经电生理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荧光双染检测神经生长导向因子Netrin-1、Slit2表达;Western Blot检测Rho GTPases中三个主要分子Rac1,Cdc42和RhoA蛋白的表达。结果:1.神经电生理评定在1、2、4周各时间点各治疗组神经传导速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的神经传导速度高于Netrin-1组和Slit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和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神经传导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Netrin-1组与Slit2组神经传导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在1周时,病毒空载组神经传导速度高于其他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4周时,病毒空载组神经传导速度低于其他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总体趋势来看,除正常对照组和病毒空载组,其余各治疗组神经传导速均在4周组最高。2.Netrin-1 的表达在1、2、4周各时间点,各治疗组坐骨神经及L4-L6脊柱节段对应的节段脊髓中Netrin-1 mRNA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etrin-1 组和 Netrin-1+Slit2 腺病毒结合组 Netrin-1 mRNA的表达高于病毒空载组、Slit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空载组与Slit2组Netrin-1 mRNA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Netrin-1组与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Netrin-1 mRNA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Netrin-1 mRNA的表达升高,与Netrin-1组及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的趋向一致,均高于病毒空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etrin-1 mRNA的表达随时间推移逐渐上调,以4周组表达最佳。3.Slit2的表达在1、2、4周各时间点,各治疗组坐骨神经及L4-L6脊柱节段对应的节段脊髓中Slit2 mRNA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lit2组和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Slit2 mRNA的表达高于病毒空载组、Netrin-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空载组与Netrin-1组Slit2 mRNA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Slit2组与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Slit2 mRNA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Slit2 mRNA的表达升高,与Slit2组及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的趋向一致,均高于病毒空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lit2 mRNA的表达随时间推移逐渐上调,以4周组表达最佳。4.Rac1的表达在1、2、4周各时间点,正常对照组坐骨神经及L4-L6脊柱节段对应的节段脊髓中Rac1的表达高于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和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Rac1的表达高于病毒空载组、Netrin-1组及Slit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etrin-1组Rac1的表达高于病毒空载组和Slit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空载组和Slit2组Rac1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坐骨神经中Rac1的表达:在1周时,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Rac1的表达高于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4周时,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和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Rac1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L4-L6脊柱节段对应的节段脊髓中Rac1的表达:在1、4周时,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Rac1的表达高于Netrin-1+Slit2腺病毒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周时,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和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Rac1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总体趋势上4周组表达效果最佳。5.Cdc42的表达在1、2、4周各时间点,正常对照组坐骨神经及L4-L6脊柱节段对应的节段脊髓中Cdc42的表达高于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和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Cdc42的表达高于病毒空载组、Netrin-1组及Slit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etrin-1组Cdc42的表达高于病毒空载组和Slit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空载组和Slit2组Cdc42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坐骨神经中Cdc42的表达:在1周时,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Cdc42的表达高于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4周时,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Cdc42的表达高于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4-L6脊柱节段对应的节段脊髓中Cdc42的表达:1、4周时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Cdc42的表达高于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周时,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Cdc42的表达高于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趋势上4周组表达效果最佳。6.RhoA的表达在1、2、4周各时间点,正常对照组坐骨神经及L4-L6脊柱节段对应的节段脊髓中RhoA的表达低于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和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RhoA的表达低于病毒空载组、Netrin-1组及Slit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lit2组RhoA的表达低于病毒空载组和Netrin-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空载组和Netrin-1组RhoA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坐骨神经中RhoA的表达:在1、4周时,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RhoA的表达低于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周时,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RhoA的表达低于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4-L6脊柱节段对应的节段脊髓中RhoA的表达:在1、4周时,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RhoA的表达低于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周时,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组RhoA的表达低于Netrin-1+Slit2腺病毒结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趋势上4周组表达效果最佳。结论:夹脊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促进轴突再生的可能机制是通过调节Netrin-1、Slit2的表达,使下游分子Rac1、Cdc42表达上调,RhoA表达下调,调整Rho GTPases酶系统失衡状态,促进细胞骨架重组,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再生。
刘逸阳[5](2021)在《电针治疗LDH疗效与神经缺损程度的相关性及上调Netrin-1表达的阿片肽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明确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探讨临床疗效与神经缺损程度之间的相关性。2.研究电针对退变腰椎间盘模型兔L2脊髓背角的甲硫脑腓肽、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及其与模型兔背根神经节中Netrin-1表达的相关性,探讨电针上调Netrin-1表达的阿片肽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纳入符合受试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在治疗前对受试者进行体格检查,明确其责任病灶;参照神经功能评定表及ODI评分量表分别对受试者的神经功能及临床症状进行评估。选择受试者责任病灶上下椎体的双侧夹脊穴进行电针治疗,1次/天,6次/疗程,隔1天,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使用ODI评分量表评估受试者的临床症状,比较治疗前后受试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比较分析ODI评分改善率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的相关性。2.实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只健康成年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假模型组、电针组、假电针组,每组4只实验兔。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对实验兔进行自然饲养4周;模型组在实验兔L4、L5椎体间置入克氏针,并在椎体间进行纵向加压处理;假模型组克氏针置入方法同模型组,但不予以椎体加压处理;模型兔L4/L5节段椎体进行连续加压4周后,对各组实验兔行MRI检查,观察各组实验兔在造模后椎间盘退变情况。电针组在造模成功后,取L4/L5双侧夹脊穴进行电针治疗,1次/天,6次/疗程,隔1天,共治疗4个疗程;假电针组的L4/L5夹脊穴连接电针但不予以通电处理,余治疗同电针组。电针治疗4周后,取出各组模型兔的L2背根神经节以及脊髓背角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方法检测退变椎间盘背根神经节中Netrin-1蛋白的表达以及脊髓背角中甲硫脑啡肽、β-内啡肽蛋白的表达,分析内源性阿片肽与Netrin-1蛋白含量的相关性。结果1临床研究电针治疗后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ODI评分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受试者的ODI评分改善率与神经缺损程度之间呈正相关性(R2=0.43)。2实验研究(1)观察电针对退变腰椎间盘模型兔背根神经节中Netrin-1蛋白表达的影响。Netrin-1蛋白在正常组及假模型组中均有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Netrin-1蛋白含量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Netrin-1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5);与电针组相比,假电针组Netrin-1蛋白表达未见明显增加(P<0.05)。(2)观察电针对退变腰椎间盘模型兔脊髓背角内源性阿片肽蛋白表达的影响。甲硫脑啡肽、β-内啡肽在正常组及假模型组均有少量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脊髓背角中甲硫脑啡肽、β-内啡肽的蛋白表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脊髓背角中甲硫脑啡肽、β-内啡肽的蛋白表达增加(P<0.05);与电针组相比,假电针组中甲硫脑啡肽、β-内啡肽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3)研究内源性阿片肽与Netrin-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Netrin-1的表达值与脊髓背角的甲硫脑啡肽、β-内啡肽含量均存在直线正相关性(R2=0.66;R2=0.51)。结论1临床部分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具有较好的疗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该结果提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能够为评估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预后提供指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实验部分电针可能通过促进脊髓背角中甲硫脑啡肽、β-内啡肽的释放,参与诱导退变腰椎间盘背根神经节中Netrin-1表达上调,逆转脊髓背角的生长环境变为抑制,从而抑制椎间盘有髓神经纤维内向生长。具体的作用机制,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朱黎[6](2021)在《体针结合腕踝针治疗气滞血瘀型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体针联合腕踝针治疗气滞血瘀型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比较体针联合腕踝针治疗气滞血瘀型急性腰扭伤的疗效和单纯体针治疗本病的疗效,观察体针结合腕踝针能否更好地促进急性腰扭伤患者腰部功能的恢复,为急性腰扭伤的临床治疗提供更优的选穴方案。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4月30日至2020年1月31日和2020年7月31日至2021年9月30日期间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花园山)门诊接诊的66例符合纳入标准且不符合排除标准的气滞血瘀型急性腰扭伤患者,对符合要求的病例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进行随机分组,分成2组,即体针组、体针结合腕踝针组(以下称结合组),每组各33例患者,66例患者均完成研究,无脱落。患者入组前先行血常规、肝肾功能、腰部CT等检查,筛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体针组常规取穴,结合组患者在常规体针取穴的基础上加用腕踝针的穴位,治疗1次/天,每次30分钟,治疗持续5天,在开始治疗前、初次治疗后及疗程结束后分别记录下患者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腰椎活动度量表(Range of motion,ROM)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ysfunction Index,ODI),并对比两组的疗效。运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研究所得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1.基线情况:本研究体针组和结合组的所有患者均完成了全部治疗。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包括中医证型、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的观察指标,包括VAS评分、ROM评分、ODI指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得出两组具有可比性。2.组内、组间比较:(1)体针组和结合组初次治疗后及疗程结束后的VAS评分、ROM评分、ODI指数比治疗前的评分均有不同幅度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体针组相比,结合组初次及疗程结束后的VAS评分、ROM评分、ODI指数下降程度更显着,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意义(P<0.05)3.总疗效对比:疗程完成后,体针组和结合组的总有效率均为100%;体针组与结合组对比,体针组的治愈率为51.52%,显效率为30.30%;结合组的治愈率为72.73%,显效率为24.24%,两组数据对比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体针及体针结合腕踝针均可以改善气滞血瘀型急性腰扭伤患者的腰部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都具有安全性,并且体针结合腕踝针组的效果更好更快,所以体针结合腕踝针是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更佳方案,能快速减轻患者的疼痛,促进其腰部活动等功能恢复,使其尽快回到正常社会生活。
李玮琳[7](2021)在《电针对EIMD大鼠股四头肌PI3K/Akt/mTOR通路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究电针“阿是穴”对EIMD大鼠股四头肌微损伤的疗效和对PI3K/Akt/m 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8周龄SD雄性SPF级大鼠54只,随机分为运动针刺组(EA组)、单纯运动组(E组)、空白对照组(C组),又根据造模后不同时间分为0h、48h、72h组,每组6只。采用“一次性大负荷运动”造模,E组及EA组完成离心跑台运动,C组不予干预。EA组在造模后即刻进行20min的单次电针治疗。对其它组大鼠进行单次20min的捆绑束缚。观察大鼠一般情况、HE染色观察骨骼肌组织形态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CK含量水平、WB法检测股四头肌组织中pax7、myod、PI3K、Akt、m TOR蛋白表达,采用spss19.0进行实验数据处理,结果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结果:1.一般情况观察:E组及EA组大鼠造模后运动能力下降明显,呼吸不均,皮毛湿润,偶见四肢轻微肿胀,针刺治疗后,EA组恢复情况优于E组。2.HE染色情况:C组各时间肌纤维排列整齐,无显着差异。E0组、EA0组查见炎性细胞浸润明显,部分肌原纤维排列紊乱,整体EA组优于E组。E48组炎性细胞浸润表现及肌纤维排列紊乱较前恢复,EA48组炎性细胞浸润表现减轻,肌原纤维排列紊乱较前恢复,EA组优于E组。E72组极少见炎性细胞浸润,肌原纤维排列基本恢复,EA72组肌纤维恢复正常。3.CK含量水平变化:E组、EA组大鼠血清CK浓度在造模后即可达到峰值,48h后下降,到72h基本接近C组水平,EA组较E组下降更加明显。EA48组较E48组大鼠血清CK浓度明显下降,具有显着差异(P<0.05)。4.Western Blot检测结果:(1)Pax7、Myod蛋白表达情况:与C组同时间相比,E组除0h时间外,其余时间大鼠股四头肌组织中Pax7、Myod蛋白表达显着升高,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同时间相比,EA0组、EA48组大鼠股四头肌组织中Pax7、Myod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具有显着的差异(P<0.05);与运动组各时间比较,运动针刺组大鼠股四头肌组织中Pax7、Myod蛋白表达均升高,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PI3k/Akt/m TOR信号通路各蛋白表达情况:PI3k、Akt、m TOR蛋白表达情况:与C组同等时间相比,运动组各个时间及EA0组、EA48组该信号通路蛋白表达量均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且EA0组、EA48组均显着高于E0组、E48组(P<0.05);E72组通路各蛋白表达量均显着高于EA72组(P<0.05)。结论:1.电针干预EIMD模型大鼠有效。2.电针可能通过上调股四头肌组织中Pax7、Myod蛋白及PI3k/Akt/m TOR信号通路蛋白表达,从而促进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修复。
刘建党,吴佳佳,刘杨[8](2021)在《针刺调节膀胱功能机制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排尿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并呈现出年轻化趋势,针刺在临床中治疗该类疾病获得较好疗效,且目前已开展一系列的作用机制研究。本文通过文献检索近10年针刺对膀胱功能生理和病理调控的机制研究,分析总结针刺在神经递质表达与释放、逼尿肌自发收缩活性、传入神经兴奋性、细胞凋亡以及脑内神经元活性等方向的作用特点,发现针刺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的效应机制对膀胱功能起到良好调节作用;但亦发现近年相关研究更侧重于对逼尿肌自发性收缩的调控,涉及高位中枢影响的研究较为空缺,而膀胱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所致,因此建立多学科、多维度交叉的研究模式,将更有助于探索针刺的起效机制。
杨守亲[9](2021)在《不同频率电针内关穴浅、深层次对心律失常家兔刺激效应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比较刺激“内关”穴浅层(肌肉表面的筋膜层)、深层(主要为正中神经)以及相应层次上以2Hz、20Hz、100Hz为代表的低中高频三种电针频率对由氯化钡诱导复刻的家兔快速性心律失常模型刺激效应的影响差异。明确“内关”穴浅层是否具有对抗家兔心律失常的效应;以及比较浅深层次上结合低中高频电针六种刺激方法哪种对氯化钡复刻的家兔心律失常模型刺激效应最佳,进一步试论“内关”穴针刺深度与刺激参数相结合的刺激量大小与针刺效应的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科研操作和临床实践的规范化和客观化提供实验数据的参考。方法:将50只健康的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内关穴浅层2Hz组、内关穴深层2Hz组、内关穴浅层20Hz组、内关穴深层20Hz组、内关穴浅层100Hz组、内关穴深层100Hz组共八组(分组的随机性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各组别的大耳白兔均采取腹腔注射(ip),麻药水合氯醛给药浓度为10%(按照体质量为0.5g/kg),等到大耳白兔麻醉成功后(有以下表现为麻醉成功的标志:肌肉放松无紧张收缩、牵拉家兔后足无反射、家兔腹壁肌肉松软按压时不僵硬、呼吸节律变得深慢、干棉球轻触睫毛无眨眼动作),以标准肢体Ⅱ导联的方式连接BL-420N生物信号采集与分析系统,观测家兔心电图300s排除掉各组有先天性心律失常的家兔,后持续监测心电图直至窦性持续心律300s以上,视为大致恢复正常心电图则停止记录。在心电监测第300s时,空白组的家兔按照体质量的每千克1 mL经耳缘静脉给予0.9%的生理盐水;模型组和各治疗组家兔则按照与空白组相同的体质量比,同样由家兔耳缘静脉注射给药氯化钡以复刻心律失常模型,浓度为0.4%(即家兔每千克体重给予4毫克的氯化钡)。确认造模成功后(示波器上出现连续高大畸形的QRS波群为造模成功的标志),治疗组则用绝缘针(无锡佳健,直径0.3mm×13mm、针尖裸露3mm,针身采用专利纳米涂层)75%酒精消毒后,直刺家兔左侧“内关”穴,浅层组进针深度为3mm,针尖处止于肌肉表面;深层组进针深度为5~8 mm,以针尖触碰正中神经引发家兔左上肢产生过电样抽搐为度;另一根绝缘针于“内关”穴上3 mm处的非穴点直刺进针,深度与前一根绝缘针保持相同。后各治疗组连接电针仪(SDZ-V),连接方式则是电流流入端接穴位点,电流流出端接临近的非经非穴点,按照组别分别选择2Hz、20Hz、100Hz电针频率,连续波,强度都为1.5mA,持续20min。空白组和模型组则在注射生理盐水和氯化钡之后不做任何刺激方法。观测完毕后,根据示波器显示记录计算各组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并取家兔左心室前壁心肌做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生化比色法、免疫蛋白印记检测法。以分别观察各组家兔心肌结构的形态学变化、细胞膜上Na+-K+-ATP酶(也称“钠钾泵”)活性或功能的改变以及心室肌中缝隙连接蛋白Cx43表达量的多少,并试论内关穴对抗心律失常的起效机制。结果:1各组家兔心律失常的持续时间1)空白组在注射1mL/kg 0.9%生理盐水后心电图无变化,模型组在注射浓度为0.4%氯化钡(剂量按照同空白组的体质量)后,组内家兔心电图均出现了 P波消失、QRS高耸宽大畸形的波群,提示心律失常家兔模型建模成功且与其他组别相比,模型组心律失常持续时间最长(P<0.05)。2)与模型组比较,2Hz浅层组心律失常持续时间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各组均有不同程度地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治疗组之间两两比较,心律失常持续时间由短到长依次为20Hz深层组<100Hz深层组/2Hz深层组/20Hz浅层组(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100Hz浅层组<2Hz浅层组。2各组家兔心肌形态变化1)空白组家兔心肌镜下观察心肌纤维呈长带状,细胞核1~2个位于细胞中央,外形近似于长方形(或椭圆形)。细胞核周围染色浅。能见到心肌组织清晰的周期性横纹,肌原纤维位于周边排列整齐,核周胞质染色浅,内含脂褐素,细胞之间有厚度均匀排列规则的闰盘,位于相邻的心肌细胞间。2)模型组切片中可以见到心肌肌纤维排列紊乱,甚至出现部分溶解的现象,细胞质的嗜酸性明显增强,闰盘厚度不规整并呈现增厚,细胞质中可见到大量空泡样改变,细胞核呈现肿大的状态。3)各治疗组心肌形态均有程度不一的病理变化,其中治疗组内关穴20Hz深层组损伤较轻。3各组大耳白兔心肌细胞膜上Na+-K+-ATP(钠钾泵)酶值变化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心脏组织Na+-K+-ATP酶值降低(P<0.05)。2)与模型组比较,内关穴2Hz、100Hz浅层组与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治疗组内关穴浅层20Hz组、内关穴深层电针2Hz、20Hz、100Hz组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有效治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差异,均值大小排列20Hz深层>20Hz浅层>100Hz深层>2Hz深层>2Hz浅层>100Hz浅层。4各组家兔心室肌缝隙连接蛋白Cx43相对表达量的变化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新西兰兔心室肌中的Cx43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2)与模型组相比,除2Hz浅层组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外(P>0.05),其余各治疗组均有提高(P<0.05),其中20Hz深层组提高最为明显(P=0.018)。3)各治疗组相比,Cx43相对表达量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20Hz深层组>100Hz深层组>2Hz深层组>20Hz浅层组>100Hz浅层组>2Hz浅层组。结论:1在对抗由氯化钡诱导的心律失常疾病模型上,刺激“内关”穴浅层与深层都能起到缩短心律失常持续时间,2Hz、20Hz、100Hz各个频率上内关穴深层刺激效应略优于浅层。2从频率与刺激效应关系上看,20Hz电针频率在穴位浅深层次上均为最佳刺激频率,2Hz低频在穴位浅层刺激量达不到治疗阈值表现为无效;100Hz高频虽然在浅层有效但是不及20Hz;深层也呈现同样地规律,但2Hz深层刺激效应强于浅层,能够起到对抗心律失常的作用。3穴位层次与频率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内关穴浅深层次及不同频率刺激效应综合来看,20Hz深层组>2Hz/100Hz深层组/20Hz浅层组>100Hz浅层组>2Hz浅层组,其中20Hz浅层有优于100Hz深层的趋势,这说明穴位浅层给予适宜的电针频率可以取得与穴位深层相当的刺激效应,而深层不及或超过适宜频率则会引起刺激效应的降低。4本次实验中,电针20Hz频率作用于内关穴深层在对抗由氯化钡诱发的家兔心律失常上刺激效应为最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钠钾泵功能、提高心室肌连接通道蛋白的数量相关。
亚妮[10](2021)在《《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自身前后对照研究的方法,对比观察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后的ESCV评分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的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流速、收缩期峰值流速的变化情况,科学评价采取短刺手法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否快速有效地缓解眩晕及疼痛,改善功能,明确短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在实践中推广应用。方法:选择于2018年4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3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设计,治疗前采集患者的ESCV以及TCD相关指标,治疗时采用《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分别于治疗1周、2周后观察比较患者的ESCV以及TCD相关指标,TCD指标观察基底动脉和双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Vs)、血管搏动指数(PI)和血管阻力指数(RI)的变化。结果:通过对研究对象治疗前后(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ESCV)评分结果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比较,眩晕程度、眩晕频率、眩晕持续时间、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的评分结果均有所增加,平均总分也从16.47±2.461分提高至22.69±3.1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比较,眩晕程度、眩晕频率、眩晕持续时间、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的评分结果均有所增加,平均总分也从16.47±2.461分提高至25.83±2.44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2周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结果比较显示,除头痛外,眩晕程度、眩晕频率、眩晕持续时间、颈肩痛、日常生活、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以及总分均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的RVA-Vm、RVA-Vs、LVA-Vm、LVA-Vs、BA-Vm、BA-Vs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的 RVA-PI、RVA-RI、LVA-PI、LVA-RI、BA-PI、BA-RI,均 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二者无差异。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的RVA-Vm、RVA-Vs、LVA-Vm、LVA-Vs、BA-Vm、BA-Vs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的 RVA-PI、RVA-RI、LVA-PI、LVA-RI、BA-PI、BA-RI,均 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二者无差异。进一步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2周的LVA-Vm、BA-Vm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研究对象治疗后1周与治疗后2周的RVA-Vs、RVA-Vm、RVA-PI、RVA-RI、LVA-Vs、LVA-PI、LVA-RI、BA-Vs、BA-PI、BA-RI,均 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二者无差异。在安全性方面,试验全程均未有患者报告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一、通过临床试验可以得出初步结论: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穴少而精,具有较为确切、特异的临床效果;二、《灵枢》短刺法因其简单、直接、强刺激的手法操作特点,在临床用于治疗椎动脉型颈椎具有一定优势;三、在试验过程中,无不良事件发生,《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安全可靠。
二、电针对家兔胃牵拉反应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针对家兔胃牵拉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推拿手法对颈型颈椎病兔痛阈值及炎症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造模 |
2.2干预 |
2.3 取材 |
2.4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4.1 一般情况观察 |
2.4.2 兔颈后肌肉硬度变化 |
2.4.3 痛阈值测定 |
2.4.4 血清炎性因子的测定 |
2.4.5 DRG炎性因子的测定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兔颈后肌肉硬度变化情况 |
3.3 4组大白兔造模前、造模后、治疗后痛阈值比较 |
3.4 4组大白兔血清TNF-α、IL-1β、IL-6浓度比较 |
3.5 4组大白兔DRG中TNF-α、IL-1β、IL-6炎症因子浓度比较 |
4 讨论 |
(2)针刀干预兔膝骨关节炎韧带的TGF-β1/Smads信号转导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前言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动物实验分组 |
1.3 主要实验药物及试剂 |
1.4 主要仪器设备 |
1.5 其他材料 |
2.实验方法 |
2.1 KOA动物模型的建立 |
2.2 行为学判断标准 |
2.3 电针治疗穴位和针刀的相关操作确定 |
2.4 治疗方法 |
2.5 治疗结束后的取材与处理 |
3.指标的检测与方法 |
3.1 韧带组织形态检测 |
3.2 RT-PCR法检测 |
3.3 Western Blot法检测 |
3.4 实验结果分析方法 |
4.实验结果 |
4.1 行为学评分表量表(Lequesne MG评分标准) |
4.2 Jessica Badendick大体形态评分结果 |
4.3 各组韧带组织病理学观察 |
4.4 RT-PCR法检测各组韧带中TGF-β1m RNA、Smad2/3m RNA的表达 |
4.5 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韧带韧带中TGF-β1、Smad2/3 的蛋白表达 |
5.讨论 |
5.1 中医学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认识 |
5.2 动物实验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
5.3 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
5.4 针刀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
5.5 针刀对TGF-β1、Smad2、Smad3 的表达影响 |
6.不足和展望 |
7.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录 综述 针刀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夹脊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对坐骨神经损伤兔腓肠肌萎缩肌肉湿重比、肌细胞凋亡、Bcl-xL、Bad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中医对失神经肌萎缩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中医对失神经肌萎缩的认识 |
1.2 中医治疗失神经肌肉萎缩的研究进展 |
2.现代医学对失神经肌萎缩的认识及治疗研究进展 |
2.1 失神经肌萎缩的发生发展机制 |
2.2 Bcl-2 家族 |
2.3 现代医学治疗失神经肌萎缩的研究进展 |
实验研究 |
1.材料与实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指标检测 |
1.4 统计学方法 |
2.实验结果 |
2.1 各时间点各组家兔小腿腓肠肌湿重比 |
2.2 Tunel检测细胞凋亡 |
2.3 各时间点各组家兔腓肠肌中Bcl-xL的蛋白表达 |
2.4 各组家兔腓肠肌中Bcl-xL的mRNA表达 |
2.5 各组家兔腓肠肌Bad的蛋白表达 |
2.6 各组家兔腓肠肌中Bad的mRNA表达 |
讨论 |
1.模型的构造 |
1.1 实验动物的选择 |
1.2 造模方法的选择 |
2.指标的选取 |
2.1 湿重比 |
2.2 细胞凋亡指数 |
2.3 Bcl-xL |
2.4 Bad |
2.5 Bcl-xL与Bad |
3.神经松动术对兔坐骨神经损伤后腓肠肌肌萎缩的影响 |
4.夹脊电针对兔坐骨神经损伤后腓肠肌肌萎缩的影响 |
5.夹脊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对兔坐骨神经损伤后腓肠肌萎缩的影响 |
6.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4)Netrin-1、Slit2在夹脊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调节兔坐骨神经损伤后Rho GTPases失衡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综述 |
1 周围神经损伤的中医认识与治疗研究进展 |
1.1 周围神经损伤的中医认识 |
1.1.1 痹症 |
1.1.2 痿症 |
1.2 周围神经损伤的中医治疗 |
1.2.1 夹脊电针疗法 |
1.2.2 推拿 |
1.2.3 中药 |
2 周围神经损伤的现代医学认识与治疗研究进展 |
2.1 周围神经损伤 |
2.1.1 周围神经损伤概述 |
2.1.2 周围神经损伤的再生机制 |
2.2 周围神经损伤的现代医学治疗研究进展 |
2.2.1 神经松动术疗法 |
2.2.2 物理因子疗法 |
2.2.3 作业治疗 |
3 神经传导速度 |
4 腺病毒 |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实验动物及其分组 |
1.2.2 实验模型制备 |
1.2.3 造模成功标准 |
1.2.4 各组实验动物干预方法 |
1.2.5 取材 |
1.3 指标检测 |
1.3.1 神经传导速度检测 |
1.3.2 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Netrin-1、Slit2基因的表达 |
1.3.3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Rho GTPases中三个主要分子Rac1,Cdc42和RhoA蛋白的表达 |
1.3.4 免疫荧光双染检测Netrin-1、Slit2蛋白定位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神经传导速度检测 |
2.2 Netrin-1、Slit2基因的表达 |
2.3 Rho GTPases三个主要分子Rac1,Cdc42和RhoA蛋白的表达 |
2.4 Netrin-1、Slit2蛋白定位 |
讨论 |
1 腺病毒的选择与构建 |
1.1 腺病毒选择 |
1.2 腺病毒构建 |
2 夹脊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对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
3 夹脊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对Netrin-1、Slit2的影响 |
4 夹脊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对Rho GTPases酶系统的影响 |
5 夹脊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对Netrin-1、Slit2/Rho GTPases酶系统信号通路的影响 |
6 不足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5)电针治疗LDH疗效与神经缺损程度的相关性及上调Netrin-1表达的阿片肽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观察指标 |
2.2 治疗方案 |
2.3 研究指标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受试者基本情况 |
3.2 受试者ODI评分的改善情况 |
3.3 神经功能评分与ODI评分改善率的相关性 |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内容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器材与实验试剂 |
2.3 动物造模 |
2.4 实验分组 |
2.5 治疗方法 |
2.6 Western Blot的实验内容 |
2.7 观察指标 |
2.8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动物模型的MRI检测结果 |
3.2 各组实验兔背根神经节中Netrin-1 蛋白含量比较 |
3.4 内源性阿片肽与Netrin-1 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
讨论 |
1 研究背景 |
1.1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2 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2 研究方法 |
2.1 夹脊穴的选择依据 |
2.2 针灸治疗的选择依据 |
2.3 电针疗法的选择依据 |
2.4 临床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
2.5 动物造模方法的选择依据 |
2.6 Netrin-1 的选择依据 |
2.7 内源性阿片肽的选择依据 |
3 研究结果 |
3.1 临床研究结果 |
3.2 实验研究结果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ODI评分量表(即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表) |
附录二 文献综述 电针对腰椎间突出症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体针结合腕踝针治疗气滞血瘀型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词缩略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及中止研究的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用具 |
2.3 治疗方案 |
2.4 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的处理 |
2.5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基线水平比较 |
3.2 两组VAS评分比较 |
3.3 两组ROM评分比较 |
3.4 两组ODI指数比较 |
3.5 两组总疗效比较 |
4 安全性评价 |
5 结论 |
讨论 |
1 中医对急性腰扭伤的研究进展 |
1.1 古代文献层面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治疗现状 |
2 西医对急性腰扭伤的认识 |
2.1 腰部解剖结构 |
2.2 病因病理 |
2.3 西医疗法 |
3 方案确立依据 |
3.1 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中西医依据 |
3.2 腕踝针法 |
3.3 选穴依据 |
4 体针结合腕踝针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优势 |
5 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综述 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电针对EIMD大鼠股四头肌PI3K/Akt/mTOR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研究进展 |
2.1.1 EIMD概述 |
2.1.2 EIMD发生机制学说 |
2.1.3 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手段 |
2.2 参与影响肌卫星细胞活化增殖相关通路的研究进展 |
2.2.1 PI3K/Akt/mTOR信号通路 |
2.2.2 Norch信号通路 |
2.2.3 Wnt通路 |
2.2.4 p38MAPK通路 |
2.3 针刺干预骨骼肌损伤的作用研究进展 |
2.3.1 针刺对骨骼肌损伤后肌纤维形态变化的影响 |
2.3.2 针刺对骨骼肌损伤修复相关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2.3.3 针刺对骨骼肌细胞内酶活性的调节作用 |
2.3.4 针刺对骨骼肌损伤后局部炎症反应的影响 |
2.3.5 针刺对肌卫星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3.2 动物模型的建立 |
3.2.1 运动方案 |
3.2.2 干预方案 |
3.3 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
3.4 材料与方法 |
3.4.1 实验仪器 |
3.4.2 实验耗材 |
3.4.3 实验试剂 |
3.5 实验指标及测定方法 |
3.5.1 大鼠股四头肌HE染色 |
3.5.2 ELISA法测定血清CK含量 |
3.5.3 Western Blot检测目标蛋白表达 |
3.6 统计学结果处理 |
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4.1 一般情况观察 |
4.2 大鼠股四头肌HE染色观察结果 |
4.2.1 造模后即刻各组大鼠股四头肌HE染色观察结果 |
4.2.2 造模后48h组大鼠股四头肌HE染色观察结果 |
4.2.3 造模后72h组大鼠股四头肌HE染色观察结果 |
4.3 大鼠血清CK含量 |
4.4 大鼠股四头肌Pax7、Myod、PI3k、Akt、mTOR的表达情况 |
4.4.1 大鼠股四头肌Pax7、Myod的表达情况 |
4.4.2 PI3k、Akt、mTOR蛋白表达情况 |
4.5 讨论 |
4.5.1 EIMD模型的建立 |
4.5.2 电针治疗股四头肌损伤的理论依据和疗效分析 |
4.5.3 关于血清CK变化的分析 |
4.5.4 电针通过mTOR信号通路干预EIMD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探讨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致谢 |
7 附件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针刺调节膀胱功能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控神经递质表达与释放 |
2 调节传入神经兴奋性 |
3 降低逼尿肌自发收缩 |
4 改善逼尿肌细胞凋亡 |
5 抑制脊髓组织细胞凋亡 |
6 调节脑内神经元活性 |
7 小 结 |
(9)不同频率电针内关穴浅、深层次对心律失常家兔刺激效应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穴位层次的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电针频率的相关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针灸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不同频率电针内关穴浅、深层次对心律失常家兔模型持续时间和心肌形态影响的比较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结论与讨论 |
实验二 不同频率电针内关穴浅、深层次对心律失常家兔模型钠钾泵以及Cx43表达影响的比较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结论与讨论 |
第三部分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10)《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风池穴的古典文献记载和现代医学研究概述 |
1 中医对风池穴的认识 |
1.1 风池穴的名称渊源、定位及归经 |
1.2 风池穴的作用功效与主治病症 |
1.3 风池穴的针刺手法 |
1.4 风池穴的其他外治疗法 |
2 现代医学对风池穴的研究 |
2.1 层次解剖结构 |
2.2 风池穴的作用机制 |
2.3 风池穴的安全性研究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
1 概述 |
2 流行病学调查 |
3 发病机制 |
3.1 椎动脉先天发育异常 |
3.2 机械性压迫学说 |
3.3 交感神经刺激学说 |
3.4 其他致病学说 |
4 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
4.1 非手术治疗 |
4.2 手术治疗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1 研究目标 |
2 研究内容 |
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二 研究方案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剔除标准 |
6 脱落标准 |
7 中止试验标准 |
8 治疗方案 |
8.1 选穴处方 |
8.2 器械 |
8.3 操作方法 |
9 疗效观察指标 |
10 观察时间 |
11 安全性指标 |
12 统计学方法 |
三 技术路线图 |
四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1.1 性别分布 |
1.2 年龄分布 |
1.3 病程分布 |
1.4 证型分布 |
2 试验结果 |
2.1 研究对象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ESCV)结果比较 |
2.2 研究对象治疗前后TCD结果比较 |
五 讨论 |
1 一般资料结果讨论 |
2 试验结果讨论 |
3 中医理论探讨 |
4 现代医学机制解释 |
5 《灵枢》短刺法的优势特点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电针对家兔胃牵拉反应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推拿手法对颈型颈椎病兔痛阈值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 陈进城,何坚,张圆芳,陈乐春,江煜,张幻真,蒋晶晶,林志刚,陈水金. 福建中医药, 2021(07)
- [2]针刀干预兔膝骨关节炎韧带的TGF-β1/Smads信号转导机制研究[D]. 杨郁鹏.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夹脊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对坐骨神经损伤兔腓肠肌萎缩肌肉湿重比、肌细胞凋亡、Bcl-xL、Bad表达的影响[D]. 张雪薇.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Netrin-1、Slit2在夹脊电针结合神经松动术调节兔坐骨神经损伤后Rho GTPases失衡的作用研究[D]. 赵乐乐.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电针治疗LDH疗效与神经缺损程度的相关性及上调Netrin-1表达的阿片肽机制研究[D]. 刘逸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体针结合腕踝针治疗气滞血瘀型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研究[D]. 朱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7]电针对EIMD大鼠股四头肌PI3K/Akt/mTOR通路的影响[D]. 李玮琳.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8)
- [8]针刺调节膀胱功能机制研究进展[J]. 刘建党,吴佳佳,刘杨. 陕西中医, 2021(05)
- [9]不同频率电针内关穴浅、深层次对心律失常家兔刺激效应的比较研究[D]. 杨守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10]《灵枢》短刺法针刺风池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亚妮.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