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足部病变临床X线表现

糖尿病患者足部病变临床X线表现

一、糖尿病患者足病变的临床X线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闫宁[1](2021)在《基于机器学习的伴病理性乳头溢液导管内恶性病变临床特征分析与预测》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伴病理性乳头溢液(pathological nipple discharge,PND)患者早期导管内恶性相关病变的临床危险因素,并进一步通过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数据挖掘技术构建预测模型了解PN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导管内病变结果进行预测,以指导临床诊疗工作。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1日至2019年4月30日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乳腺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300例PND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石蜡病理将病变乳房分为导管内良性病变组及早期导管内恶性相关病变组,行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以及Logistic回归统计学分析,探讨早期导管内恶性相关病变的临床危险因素。将PND患者所有病变乳房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纳入Python机器学习库Py Caret模块,通过14种机器学习模型比较,最终选择AUC值最高的随机森林分类器(Random Forest Classifier,RF)构建预测模型。对RF模型进行参数调整,并对数据集进行训练和测试。最后通过ROC曲线和AUC值、混淆矩阵及特征重要性对模型性能进行评估及临床分析。结果:共收集300例PND患者,包含355侧病变乳房,其中导管内良性病变乳房259侧(72.96%),早期导管内恶性相关病变乳房96侧(27.04%)。卡方分析发现年龄、BMI、高血压病史、绝经状态、溢液性质、是否伴溢液性质改变及乳管镜下肿物表面情况、超声下肿物的大小、形状、边界,超声及钼靶BI-RADS分级、钼靶恶性钙化征象在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49岁(OR=6.836,p=0.024)、≥50岁(OR=8.473,p=0.032)、血性溢液(OR=4.253,p=0.001)、肿物大小>1cm(OR=4.246,p=0.024)是早期导管内恶性相关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机器学习结果显示随机森林(RF)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ROC曲线示,RF模型对良恶性分类的AUC值均达到0.88;混淆矩阵示RF模型预测准确率=85.2%,精确度=91.7%,灵敏度即召回率=61.1%,特异度=97.2%,F1值=73.3%;特征重要性分布提示乳腺X线摄影伴恶性钙化征象、乳管镜下肿物散在分布、乳腺X线摄影BI-RADS分级≥4类等因素在RF模型预测伴PND患者导管内病变结果的过程中,对良恶性结果正确分类均显示出明显的重要性。结论:对于年龄≥35岁、血性溢液及超声提示病变大小>1cm的PND患者,应警惕早期导管内恶性病变的可能;随机森林模型对预测PND患者导管内病变性质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辅助临床医师鉴别早期导管内恶性病变。

赵宁[2](2021)在《大剂量碘克沙醇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肾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非离子型二聚体等渗碘对比剂碘克沙醇,是目前唯一在临床上获准血管内应用的等渗碘对比剂,具有对心脏和血管内皮刺激性小、肾脏毒性小、临床安全性高、患者舒适度好、对循环系统干扰性少等诸多优点。受到国内外众多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的认可和推荐。既往国内外多项研究证实了其良好的肾脏安全性,特别是合并糖尿病和(或)肾功能不全的高风险患者使用时,发生肾脏功能损害的风险更低。出于对比剂肾毒性的担忧,大部分研究大都评价指南推荐使用对比剂剂量内的碘克沙醇对肾功能的影响,鲜见大剂量碘克沙醇对肾功能的影响的评价。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人们对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认识和干预越来越多,由于复杂冠脉病变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往往需要大剂量对比剂,因此有必要对PCI术中使用大剂量对比剂的肾脏安全性进行评估。本研究通过对比PCI术中使用大剂量碘克沙醇(>300ml)患者术前、术后肾功能变化情况,评估大剂量碘克沙醇对肾功能的影响。资料与方法:本临床试验是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通过临床病历系统筛选2015年10月—2017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四所医院心脏病中心在PCI术中使用大剂量碘克沙醇(>300 ml)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整理患者住院及门诊病历和相关手术资料,分析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功能损伤(Contrast induced acute kidney injury,CI-AKI)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本研究共筛选出676例PCI术中使用大剂量(>300ml)碘克沙醇患者符合纳入标准,排除25例符合排除标准的患者后,最终纳入651例患者。2.全部纳入患者中CI-AKI发生率为3.5%(23/651),合并糖尿病患者中,CI-AKI发生率为3.9%(8/204)。所有纳入患者中,1例慢性肾功能不全(CKD 4期)患者术后行血液透析治疗,余纳入患者均未发生因病情需要紧急行血液净化治疗(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无少尿或无尿情况出现。3.按使用碘克沙醇剂量分为300-500ml组和>500ml组,全部纳入患者中,两组之间CI-AKI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9%vs 1.7%,P=0.405);合并糖尿病患者中,两组之间CI-AKI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4.3%vs 2.3%,P=0.469)。4.在全部纳入患者中,e GFR<60 m L/min/1.73 m2患者CI-AKI发生率为2.6%(2/76),根据Mehran评分风险分层,各分层之间CI-AKI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低危5.1%vs中危2.6%vs高危3.3%vs极高危4.3%,P=0.332);在合并糖尿病患者中,e GFR<60 m L/min/1.73 m2患者CI-AKI发生率为6.9%(2/29),根据Mehran评分风险分层,并没有低危患者纳入,其他各分层之间CI-AKI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中危3.8%vs高危3.5%vs极高危5.9%,P=0.777)。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全部纳入患者中,女性(OR:4.044,P=0.004)及慢性肾脏病(OR:9.556,P=0.005)是CI-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患者中,贫血(OR:7.524,P=0.033)及慢性肾脏病(OR:30.942,P=0.046)作为独立危险因素有统计学意义。而对比剂剂量并不是CI-AKI的危险因素。结论:PCI术中使用大剂量碘克沙醇(>300ml),CI-AKI发生率并不高。

王依依[3](2021)在《基于热敏灸联合针刺评价艾灸热敏态足三里治疗气血虚型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以气血虚型肩周炎患者为观察对象,观察艾灸热敏态足三里对热敏灸联合针刺治疗气血虚型肩周炎的临床疗效的影响,为临床优选不同针灸疗法治疗肩周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符合气血虚型肩周炎诊断标准的60例受试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热敏灸联合针刺治疗,热敏灸选取在肩井穴、阿是穴、膏肓俞三个穴区探查出的热敏态腧穴进行操作,针刺选取肩髃、肩髎、肩贞、肩前、阿是穴、曲池、阳陵泉进行操作,而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艾灸热敏态足三里穴。两组热敏灸时长皆为45分钟,针刺均采用平补平泻行针手法,留针30分钟。两组治疗皆是治疗6天后休息1天,此为1个疗程,总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结束2个月后随访各组受试者复发情况。选择应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表、Constant-Murley肩功能评定表来对相关指标进行评分,并将评分纳入疗效评判标准,试验结束后进行数据录入,以SPSS26.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治疗前后各指标评分对比分析(1)VAS评分两组各自治疗后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评分皆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在改善疼痛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皆有疗效。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组间相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皆能改善气血虚型肩周炎的关节疼痛症状,而在热敏灸联合针刺的基础上,对患者的足三里穴进行热敏灸干预疼痛症状改善更明显。(2)ROM评分两组治疗后ROM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评分皆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皆可改善肩关节活动受限情况。两组治疗前后ROM评分差组间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式皆能改善气血虚型肩周炎关节活动障碍情况,而在热敏灸联合针刺的基础上,对患者的足三里穴进行热敏灸干预改善更明显。(3)CMS评分两组治疗后CM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评分皆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对于肩周炎的疼痛、肩关节活动障碍、患者生活质量以及三角肌肌力等的综合情况,治疗组与对照组皆可改善。两组治疗前后CMS评分差组间相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两组治疗方式皆能改善气血虚型肩周炎的关节疼痛、肩关节活动障碍、三角肌肌力以及患者生活质量等综合情况,而在热敏灸联合针刺的基础上,对患者的足三里穴进行热敏灸干预改善更明显。2.疗效对比分析四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显示,痊愈1例,显效13例,好转14例,无效2例,愈显率46.67%,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显示:痊愈1例,显效6例,好转16例,无效7例,愈显率23.33%,总有效率76.67%。两组疗效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于气血虚型肩周炎,相比于热敏灸联合针刺治疗,在其基础之上对足三里进行热敏灸干预更能有效提高愈显率及疗效。3.2个月后随访复发率对比分析治疗结束2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了解各组患者的复发情况,结果显示,治疗组复发1例,复发率3.33%,对照组复发3例,复发率10.00%,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结束2个月后复发率无明显差别。结论:1.在热敏灸联合针刺的基础上,对气血虚型肩周炎患者的足三里穴进行热敏灸干预,其关节疼痛及活动障碍改善明显,适合临床推广。2.相比于热敏灸联合针刺治疗,在其基础之上对足三里进行热敏灸干预,更能有效改善气血虚型肩周炎患者关节疼痛及活动障碍的临床症状,提高愈显率及疗效。

全红玉[4](2021)在《膝骨关节炎关节置换术后便秘中医证型分布及其危险因素的初步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便秘为临床常见病,尤其是高龄人群多发,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特别是易于诱发心肌梗塞、脑出血等心脑血管意外。手术后便秘的发生率显着增加,尤其是脊柱手术、髋关节置换和膝关节置换等大手术,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术后康复,然而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中医药在便秘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被临床广泛应用。骨科术后便秘方面的研究较少,绝大多数文献为术后便秘防治护理经验的总结。关节置换可以有效缓解关节疼痛、矫正关节畸形、恢复关节功能,成为重度关节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后便秘的防治已经列为关节置换术后快速康复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关节置换术后便秘方面的研究极少,且仅限于髋关节置换术后,而膝关节置换术后便秘的中医证型分布和相关危险因素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研究目的初步观察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关节置换术后便秘的发生率、证候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为术后便秘的预防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同时为膝骨关节炎关节置换术后便秘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KOA关节置换患者,55例,来源于2020年9月至2021年4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关节二科。2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高血压病、冠心病、病程、骨关节炎X线分级、手术方式、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后3天的VAS评分、术后3天的血红蛋白等情况。3观察时间:为KOA关节置换术后2周内。4观察术后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作为疼痛的评分标准,对术后疼痛进行评分。5观察患者排便情况:观察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排便时间、排便频率、排便困难或费力程度、排便不尽感、腹痛、每次有效的排便时间、排便辅助方式、每24 h不成功排便的次数等信息。6便秘的诊断及其严重程度判断:参照罗马Ⅳ标准,诊断便秘;根据Wexner量表,计算总的Wexner评分,进行便秘的分度。7中医辨证:采用中医证候采集量表收集患者中医症状、体征、舌象和脉象等证候信息,据此进行辨证。由3名经过统一培训的研究者分别进行。8中医证型确定方法:3名研究者中2名以上辨证结果一致,则证型确定。3者辨证不一致时,由另1名研究者进行辨证,与前3名研究者中1名辨证一致,则证型确定。9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版进行数据分析。基本资料采用频数描述,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量资料中不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非参数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P<0.05为两样本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膝骨关节炎关节置换患者的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共纳入55例KOA关节置换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40例,男女比例为1:2.7;年龄范围为58-85岁,平均年龄为69.64岁;身体质量分数(BMI):低于正常:1例,正常:18例,超重:27例,肥胖:9例;高血压病病史38例:1级:11例,2级:17例,3级:10例;糖尿病病史16例,病程为2个月-40年,平均为8.91年;X线分级:3级:20例,4级:35例;膝关节置换方式:单间室置换术:26例,全膝关节置换术:29例。2膝骨关节炎关节置换术后便秘的发生情况55例KOA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便秘的患者为22例,便秘的发生率为40%。22例KOA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便秘的患者中术后首次排便时间为2-6天,平均排便时间为3.95天,具体时间分别为:术后第2天,1例;术后第3天,6例;术后第4天,9例;术后第5天,5例;术后第6天,1例。22例KOA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便秘患者的Wexner量表评分在4-11分,平均为6.23分,均小于15,为非严重性型便秘。22例KOA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便秘的患者中仅有1例患者通过改变饮食结构后大便逐渐好转,构成比为4.55%;11例便秘患者经口服乳果糖或便通片有效,构成比为59.00%;10例患者还需要开塞露灌肠治疗,构成比为45.45%。3膝骨关节炎关节置换术后便秘的中医证型分布22例KOA关节置换术后便秘的患者中虚证为14例,其中阴虚证为8例,气虚证6例;实证为8例,其中湿热证4例,血瘀证3例,湿盛证1例。33例KOA关节置换术后未发生便秘患者的虚证为22例,其中阴虚证为12例、气虚证10例;实证为11例,其中湿热证5例、血瘀证1例、湿盛证5例。KOA关节置换术后便秘和术后未发生便秘的虚实证的卡方检验P=0.365,KOA关节置换术后便秘和虚实证之间未见显着差异。4膝骨关节炎关节置换术后便秘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1)术后首次排便时间:便秘组:3.95天,非便秘组:3.06天,非参数秩和检验,z=-3.436,P=0.001,存在显着差异;(2)性别:便秘组:男6例,女16例;非便秘组:男9例,女24例;卡方检验,P=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年龄:便秘组:69.41岁,非便秘组:69.79岁,t检验,t=0.622,P=0.5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BMI:便秘组:超重16例,未超重6例;非便秘组:超重20例,未超重13例;卡方检验,P=0.2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合并高血压病:便秘组:有高血压病史15例,无高血压病7例;非便秘组:有高血压病史23例,无高血压病10例,卡方检验,P=0.9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合并糖尿病:便秘组:无糖尿病7例,有糖尿病病史15例;非便秘组:无糖尿病10例,有糖尿病病史23例;卡方检验,P=0.8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X线分级:便秘组:3级7例,4级15例;非便秘组:3级13例,4级20例;卡方检验,P=0.5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手术方式:便秘组:单间室置换10例,全膝关节置换12例;非便秘组:单间室置换16例,全膝关节置换17例;卡方检验,P=0.8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手术时间:便秘组:130.32分钟,非便秘组:128.39分钟,t检验,t=-0.219,P=0.8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麻醉时间:便秘组:187.36分钟,非便秘组:180.61分钟,t检验,t=-0.706,P=0.4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膝关节VAS评分:便秘组:5.32分,非便秘组:5.03分,非参数秩和检验,z=-0.435,P=0.6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术后3天HGB:便秘组:113.91 g/L,非便秘组:114.45 g/L,t检验,t=0.166,P=0.8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便秘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关节置换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40.00%,常发生在术后第3-5天,以轻度便秘为主。2膝关节骨关节炎关节置换术后便秘中医证型分布虚证和实证同时存在,以气虚证和阴虚证为主,其次是湿热证和血瘀证。3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关节置换术后便秘的原因比较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4术后排便时间延长可能是KOA关节置换术后便秘的发生独立危险因素。研究的不足本研究样本量较小,致使该研究准确性受到一定的影响。本研究原计划样本量为96例,目前实际纳入研究病例数为55例。其原因为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医院临床工作直到2020年8月以后方逐步恢复正常,学校2020年9月开始复课,期间疫情又多次出现反复,对临床工作又造成了进一步的影响,这样整个研究时间减少了 2/3,所以无法完成原计划的样本量。

雷宗恒[5](2021)在《跖痛症患者足底压力及步态特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一、对比跖痛症患者与正常受试者的足底压力分布和步态特征的差异;二、观察跖痛症患者穿着定制矫形鞋垫治疗前后足底压力和步态特征的改变,探讨跖痛症患者应用定制矫形鞋垫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将符合标准的跖痛症患者30名入组实验组,30名健康人作为正常受试者组,收集两组受试者足底压力和步态特征数据进行对比。收集患者治疗前疼痛、足部功能评分及跖痛症临床治疗观察表数据。给予患者穿着定制矫形鞋垫,在治疗一个月后收集患者疼痛和足部功能评分。在一个治疗周期(3个月)结束后收集患者疼痛、功能评分、跖痛症临床治疗观察表以及足底压力和步态特征等指标。对比治疗前、治疗一个月和三个月后,疼痛和功能评分改变;对比一个治疗周期前后患者足底压力和步态特征指标变化。研究结果:(1)跖痛症患者足底压力和步态特征与正常人存在差异。自然站立状态,患足比健康人承受更大的足底压力,并且出现单足负荷过多的现象,过多的负荷更多被分配到前足。后足负荷则明显减低,中足负荷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不显着。跖痛症患者足弓高度减小,足弓指数增大。自然行走步态下,跖痛症患者前足承受较大的压力,同时承受更大的单足、前足负和中足负荷,对应的后足负荷则明显减少。患者在步态周期中支撑时间增加,摇摆时间减少,加速度增大,步伐长度变短。后足/前足载荷减小,荷载变化和合力COF增大。(2)经矫形鞋垫治疗后,跖痛症患者疼痛症状、足部功能及足底动、静态生物力学指标改变。主要表现在:①患者VAS疼痛评分在治疗后显着降低(P<0.01)。②患者AOFAS踇趾跖趾-趾间关节活动评分治疗后显着增加(P<0.01)。③患者足底胼胝体面积在治疗后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足部静态指标:治疗后患者足底最大压力、平均压力、单足负荷、前足负荷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足负荷提高,差异显着(P<0.01);中足负荷减小,无统计学意义(P=0.12)。足弓高度增加,足弓指数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足底动态指标:治疗后患足最大压力、平均压力、单足负荷、前足负荷、中足均明显减小(P<0.05),后足负荷、后足/前足荷载变化显着增大(P<0.05)。治疗后患足支撑时间减小,摇摆时间增大,加速度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速减小无明显差异(P=0.15)。步伐宽度减小不显着(P>0.05),步伐长度则明显增大(P<0.05)。荷载变化减小、合力COF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跖痛症患者异常足底压力和步态特征可导致前足疼痛、胼胝体增生等症状,影响患者足部功能及日常生活。(2)矫形鞋垫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症状和前足功能状态,纠正患者双足负荷分布不平衡、足底压力分布紊乱的状态;改善步行时足部支撑与摇摆时间分布不均的情况;提升内侧纵弓的高度,增强全足的稳定性。(3)长时间佩戴矫形鞋垫,可有效纠正足底生物力学紊乱导致的疼痛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矫形鞋垫治疗跖痛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吕黎明[6](2021)在《两种固定方式在治疗成人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中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在三关节融合术治疗成人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中,内外两种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9年12月运用三关节融合术治疗31例(31足)成人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患者资料,男20例,女11例,平均年龄31.58±9.41岁,年龄范围18-47岁。按照秦泗河马蹄内翻足畸形分度标准[1],其中Ⅰ型16例(16足),运用内固定患者9例(9足),运用外固定患者7例(7足)。Ⅱ型15例(15足),其中运用内固定患者5例(5足),运用外固定患者10例(10足)。测量每位患者术前的正侧位距跟角度数,内固定组距跟角,正位:11.45±5.60°,侧位:18.00±8.75°;外固定组距跟角,正位:14.97±3.27°,侧位:21.37±6.04°。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2]。结果:获得随访的患者有31例,平均随访时间12.68±4.53月,两种固定方式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骨愈合时间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均存在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随访时的AOFAS评分优良率,术前的正位距跟角和侧位距跟角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患者正位距跟角和侧位距跟角均显着大于术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三关节融合术治疗成人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时,内外两种固定方式的治疗效果相当,均能有效改善患足的畸形状态,术后功能良好,而外固定装置在减少手术创伤方面更具优势,不需二次手术,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手术带来的痛苦。笔者认为,在临床工作中从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伍乃俭[7](2020)在《膝三针配合易罐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膝骨关节炎作为临床常见骨关节炎之一,是引起中老年患者行动不便的主要原因,而且导致身体残障的比例十分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现代医学对本病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具体的发病机制也不清楚,一旦发病,病情持续进展,不可逆转。目前尚没有特效药物能显着延缓膝骨关节炎的病情进展,临床上尚未发现根治该病的确切治疗方案。因此治疗本病,早期确诊并进行针对性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中医在治疗膝骨关节炎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更有大量的研究证实膝三针疗法及易罐疗法(在经筋理论指导下,融合拔罐、运动、推拿于一体的疗法)用于治疗膝骨关节炎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副作用少,因此极具有临床研究价值。目的:现今社会高速运转,患者追求在尽可能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相当多一部份患者并不满足于单一疗法的疗效,因而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察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在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有效性及时效性,是否优于单纯膝三针疗法或易罐疗法,从而对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初步的探讨分析,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一种优化的治疗方案,并为今后临床推广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的所有受试对象均来源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香港旺角区精诚中医专科诊所门诊的膝骨关节炎患者。本研究共纳入90例患者,通过STATA 11.0软件设置产生随机数字表,将90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进入随机数表中对应的组别,随机分为观察组(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膝三针组(膝三针疗法)、易罐组(易罐疗法),每组各30例。疗程为隔天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总共治疗2个疗程,两疗程间休息3日。每天坚持功能锻炼,2个疗程结束后1个月进行随访。本次研究疗效评定的主要指标选用膝骨关节炎指数量表(WOMAC)评分评价,次要指标包括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膝骨关节炎治疗效果判定标准量表(JOA)评分、抑郁短量表(CDS-15)评分。三组受试者在治疗前、治疗1疗程后、治疗2疗程后、治疗结束后1月分别进行四次评分,收集三组的临床资料数据,运用STATA 11.0软件进行分析,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自身评分差异及三组之间评分的差异,从而对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分析。结果:(1)基线资料:本研究共纳入病例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膝三针组、易罐组,每组各30例。研究治疗过程中,无脱落剔除病例,最终90例完成治疗。三组完成情况基本一致。治疗前,三组受试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膝关节X片经K-L分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膝骨关节炎指数量表(WOMAC)评分、膝骨关节炎治疗效果判定标准量表(JOA)评分、抑郁短量表(CDS-15)评分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基线一致,组间具有可比性。(2)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组间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膝三针组与易罐组VAS评分无差异(P>0.05),观察组VAS评分小于易罐组(P<0.05),与膝三针组无差异(P>0.05)。但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治疗结束后1月,膝三针组与易罐组VAS评分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VAS评分均明显小于膝三针组及易罐组(P<0.01)。说明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膝三针或易罐疗法;膝三针或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的疗效相当。组内比较:三组患者VAS评分随着治疗进行,均明显降低(P<0.01),说明三种治疗方案分别在治疗1疗程后、2疗程后、治疗结束后1月对改善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均有明显的疗效。三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月VAS评分均与治疗2疗程后VAS评分无差异(P>0.05),说明以上三种治疗方案均能延缓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的复发。(3)膝骨关节炎指数量表(WOMAC)评分:①WOMAC疼痛评分:组间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膝三针组与易罐组WOMAC疼痛评分无差异(P>0.05),观察组WOMAC疼痛评分小于易罐组(P<0.01),与膝三针组无差异(P>0.05)。但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治疗结束后1月,膝三针组与易罐组WOMAC评分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WOMAC疼痛评分均小于膝三针组及易罐组(P<0.05及P<0.01)。说明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膝三针或易罐疗法;膝三针或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的疗效相当。组内比较:三组患者WOMAC疼痛评分随着治疗进行,均明显降低(P<0.01),说明三种治疗方案分别在治疗1疗程后、2疗程后、治疗结束后1月对改善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均有明显的疗效。三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月WOMAC疼痛评分均与治疗2疗程后WOMAC疼痛评分无差异(P>0.05)。说明以上三种治疗方案均能延缓患者膝关节疼痛症状的复发。②WOMAC僵硬评分:组间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三组间WOMAC僵硬评分无差异(P>0.05),但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治疗结束后1月,膝三针组与易罐组WOMAC僵硬评分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WOMAC僵硬评分均小于膝三针组及易罐组(P<0.01)。说明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关节僵硬症状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膝三针或易罐疗法;而膝三针或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关节僵硬症状的疗效相当。组内比较:三组患者WOMAC僵硬评分随着治疗进行,均明显降低(P<0.01)说明三种治疗方案分别在治疗1疗程后、2疗程后、治疗结束后1月对改善患者膝关节僵硬症状均有明显的疗效。三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月WOMAC僵硬评分均与治疗2疗程后WOMAC评分无差异(P>0.05)。说明以上三种治疗方案均能延缓患者膝关节僵硬症状的复发。③WOMAC功能评分:组间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及治疗结束后1月,膝三针组与易罐组WOMAC功能评分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WOMAC功能评分均小于膝三针组及易罐组(P<0.05及P<0.01)。说明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膝三针或易罐疗法;而膝三针或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的疗效相当。组内比较:三组患者WOMAC功能评分随着治疗进行,均明显降低(P<0.01),说明三种治疗方案分别在治疗1疗程后、2疗程后、治疗结束后1月对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均有明显的疗效。三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月WOMAC功能评分均与治疗2疗程后WOMAC功能评分无差异(P>0.05)。说明以上三种治疗方案均能延缓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复发。④WOMAC总分评分:组间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及治疗结束后1月,膝三针组与易罐组WOMAC总分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WOMAC总分均小于膝三针组及易罐组(P<0.01)。说明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骨关节炎症状(包括疼痛、僵硬、功能)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膝三针或易罐疗法;而膝三针或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骨关节炎症状(包括疼痛、僵硬、功能)的疗效差相当。组内比较:三组患者WOMAC总分随着治疗进行,均明显降低(P<0.01),说明三种治疗方案分别在治疗1疗程后、2疗程后、治疗结束后1月对改善患者膝骨关节炎症状(包括疼痛、僵硬、功能)均有明显的疗效。三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月WOMAC总分均与治疗2疗程后WOMAC总分无差异(P>0.05)。说明以上三种治疗方案均能延缓患者膝骨关节炎症状(包括疼痛、僵硬、功能)的复发。(4)膝骨关节炎治疗效果判定标准量表(JOA)评分:组间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及治疗结束后1月,膝三针组与易罐组JOA评分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JOA评分均小于膝三针组及易罐组(P<0.01)。说明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骨关节炎症状(包括疼痛、僵硬、肿胀)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膝三针或易罐疗法;而膝三针或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膝骨关节炎症状(包括疼痛、僵硬、肿胀)的疗效差相当。组内比较:三组患者JOA评分随着治疗进行,均明显升高(P<0.01),说明三种治疗方案分别在治疗1疗程后、2疗程后、治疗结束后1月对改善患者膝骨关节炎症状(包括疼痛、僵硬、肿胀)均有明显的疗效。三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月JOA评分均与治疗2疗程后JOA评分无差异(P>0.05)。说明以上三种治疗方案均能延缓患者膝骨关节炎症状(包括疼痛、僵硬、肿胀)的复发。(5)抑郁短量表(CDS-15)评分:组间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三组CDS-15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治疗结束后1月,膝三针组与易罐组CDS-15评分均无差异(P>0.05),观察组CDS-15评分均小于膝三针组及易罐组(P<0.01)。说明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抑郁情绪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膝三针或易罐疗法;而膝三针或易罐疗法在改善患者抑郁情绪的疗效差相当。组内比较:三组患者CDS-15评分随着治疗进行,均明显降低(P<0.01),说明三种治疗方案分别在治疗1疗程后、2疗程后、治疗结束后1月对改善患者抑郁情绪均有明显的疗效。三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月CDS-15评分均与治疗2疗程后CDS-15评分无差异(P>0.05)。说明以上三种治疗方案均能延缓患者抑郁情绪的复发。(6)临床疗效评定:完成2个疗程后,膝三针组总有效率为83%,分别为无效5例,占17%,有效17例,占57%,显效6例,占20%,痊愈2例,占6%;易罐组总有效率为83%,分别为无效5例,占17%,有效21例,占70%,显效3例,占10%,痊愈1例,占3%;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分别为无效1例,占3%,有效5例,占17%,显效19例,占63%,痊愈5例,占17%。各组间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膝三针组及易罐组间疗效无差异(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膝三针组及易罐组。(7)安全性评定:研究过程中只有4人,分别是膝三针组1人,易罐组1人,观察组2人,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轻微恶心、血肿或局部皮肤疼痛的情况,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很快缓解,未出现病情加重。三组均未出现其他严重意外及不良反应,提示三种治疗方式均比较安全。结论:(1)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较单纯膝三针疗法或易罐疗法更加显着,可有效缓解膝关节疼痛、减轻膝关节僵硬及肿胀、改善膝关节功能活动以及降低患者抑郁指数,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助于患者心理健康发展。(2)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长期维持效果较单纯膝三针疗法或易罐疗法更加显着,能更有效的降低该病的复发。(3)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安全性高,三组均无出现病情加重及明显不良反应,可见三种疗法均安全有效。

《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编写组[8](2020)在《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全版》文中研究表明《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是通过分析临床糖尿病足的实践过程,查询理论依据及其等级,给出的推荐意见。本共识主要阐述了糖尿病足的评估和诊断、治疗,以及高危足的保护与溃疡预防,内容涵盖内外科、护理和康复等学科,总共50条推荐意见,旨在为临床医师处理糖尿病足提供步骤和方案参考。

《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编写组[9](2020)在《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精华版(Ⅰ)》文中认为《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是通过分析临床糖尿病足的实践过程, 查询理论依据及其等级, 给出的推荐意见。本共识主要阐述了糖尿病足的评估和诊断、治疗, 以及高危足的保护与溃疡预防, 内容涵盖内外科、护理和康复等学科, 总共50条推荐意见, 旨在为临床医师处理糖尿病足提供步骤和方案参考。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10](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指出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二、糖尿病患者足病变的临床X线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尿病患者足病变的临床X线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机器学习的伴病理性乳头溢液导管内恶性病变临床特征分析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2.1 乳腺导管内病变
        2.1.1 导管内病变与乳腺癌
        2.1.2 早期乳腺癌识别的意义
        2.1.3 伴PND的导管内病变的诊断进展
    2.2 机器学习
        2.2.1 机器学习概述
        2.2.2 机器学习的分类
        2.2.3 机器学习分类算法预测模型的评估指标
        2.2.4 机器学习在医疗领域的应用
        2.2.5 机器学习在乳腺疾病中的应用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病例选择
        3.1.2 资料收集与分组
        3.1.3 乳管镜、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
    3.2 统计学分析
    3.3 机器学习与预测模型
        3.3.1 数据预处理及资料分组
        3.3.2 构建模型-模型比较
        3.3.3 构建模型-模型评估指标
        3.3.4 构建模型-模型评估方法
第4章 实验结果
    4.1 临床特征分析结果
        4.1.1 术后病理结果
        4.1.2 PND患者导管内良性及早期恶性相关病变临床特点分析
        4.1.3 PND患者导管内良性及早期恶性相关病变溢液及乳管镜特点分析
        4.1.4 PND患者导管内良性及早期恶性相关病变影像学特点分析
        4.1.5 PND患者早期导管内恶性相关病变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2 机器学习的过程及结果
        4.2.1 数据预处理
        4.2.2 模型构建
        4.2.3 模型评估
第5章 讨论
    5.1 早期导管内恶性相关病变的危险因素分析
        5.1.1 早期导管内恶性相关病变的临床特征讨论
        5.1.2 早期导管内恶性相关病变的溢液与乳管镜特点讨论
        5.1.3 早期导管内恶性相关病变的超声及钼靶表现讨论
    5.2 机器学习对PND患者导管内病变的诊断价值
        5.2.1 机器学习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5.2.2 机器学习模型的选择
        5.2.3 随机森林模型的预测评估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大剂量碘克沙醇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肾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全部纳入患者不同剂量组比较
    3.2 全部纳入患者CI-AKI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3.3 糖尿病亚组不同剂量组比较
    3.4 糖尿病亚组CI-AKI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功能损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基于热敏灸联合针刺评价艾灸热敏态足三里治疗气血虚型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中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与研究
        1.1 中医病名认识
        1.2 中医证型研究
        1.3 中医疗法研究
    2.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与研究
        2.1 对肩周炎概念的认识
        2.2 发病机制研究
        2.3 肩周炎的西医治疗方式研究
    3.小结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受试对象来源
        1.2 受试对象分组
        1.3 诊断标准
    2.实验方案
        2.1 热敏腧穴探查
        2.2 治疗方式
        2.3 疗效评定
        2.4 不良反应及其应对措施
        2.5 质量控制与保证
        2.6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两组治疗前观察指标比较
        3.3 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及疗效比较
    4.讨论
        4.1 对肩周炎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4.2 阳明经治疗肩周炎的理论依据
        4.3 选穴依据
        4.4 热敏灸治疗肩周炎的理论依据
        4.5 试验结果分析
        4.6 艾灸热敏态足三里治疗肩周炎的机理探讨
        4.7 创新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4)膝骨关节炎关节置换术后便秘中医证型分布及其危险因素的初步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骨科术后便秘的研究进展
    前言
    1 便秘的西医研究进展
    2 便秘的中医研究进展
    3 骨科术后便秘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引言
    资料和方法
    研究结果
        1 膝骨关节炎关节置换患者的一般资料
        2 膝骨关节炎关节置换术后便秘的发生情况
        3 膝骨关节炎关节置换术后便秘的中医证型分布
        4 膝骨关节炎关节置换术后便秘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
    讨论
        1 便秘的概念及其对人体的危害
        2 中医对便秘的认识及其在便秘治疗中的优势
        3 术后便秘的特点及其研究现状
        4 膝骨关节炎关节置换术后便秘的中医证型分布
        5 膝骨关节炎关节置换术后便秘的危险因素
        6 不足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

(5)跖痛症患者足底压力及步态特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现代医学对跖痛症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 跖痛症概述及发病机制
        1.1.1 跖痛症的概念
        1.1.2 跖痛症足部相关解剖
        1.1.3 足底压力分布
        1.1.4 跖痛症步态特征
        1.2 跖痛症发病因素
        1.3 跖痛症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1.4 跖痛症的分类
        1.5 跖痛症的分度
        1.6 跖痛症西医治疗方法
    2.祖国医学对跖痛症的认识
        2.1 跖痛症概述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论治
        2.4 中医对跖痛症的治疗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正常受试者组排除标准
        1.6 脱落及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备及使用
        2.1.1 检测设备
        2.1.2 检测设备使用
        2.1.3 矫形鞋垫制作
        2.2 实验步骤及流程
        2.3 主要观察评价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跖痛症患者病症情况
    2.跖痛症患者与正常受试者对比结果
        2.1 一般资料情况对比
        2.2 足底静态指标对比
        2.3 足底动态指标对比
    3.跖痛症患者治疗前后结果对比
        3.1 疼痛及功能评分对比
        3.2 足底静态指标对比
        3.3 足底动态指标对比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1.跖痛症患者自身发病情况
    2.跖痛症患者与正常受试者之间比较
    3.跖痛症患者治疗前后对比
第五章 研究结论
    1.结论
    2.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AOFAS蹲趾跖趾-趾间关节评分
    附录C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两种固定方式在治疗成人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中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3.固定方式
        3.1 内固定
        3.2 外固定
    4.观察项目与指标
    5.统计学处理
    6.技术路线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成人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的诊断及治疗
    参考文献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7)膝三针配合易罐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研究概况
        1.1.1 膝骨关节炎的定义与流行病学分析
        1.1.2 膝关节的解剖结构及生物力学
        1.1.3 膝骨关节炎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1.1.4 现代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进展
        1.1.5 小结
    1.2 中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研究概况
        1.2.1 中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命名
        1.2.2 中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1.2.3 中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辨证论治
        1.2.4 中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进展
        1.2.5 小结
    1.3 靳三针的文献研究
        1.3.1 靳三针的起源
        1.3.2 靳三针的组穴原理
        1.3.3 靳三针的组穴特点
        1.3.4 靳三针的针法特色
        1.3.5 靳氏膝三针的穴位组成
        1.3.6 靳氏膝三针的临床治疗进展
    1.4 易罐的文献研究
        1.4.1 易罐的简介
        1.4.2 易罐的适应症
        1.4.3 易罐治疗的生物力学效应
        1.4.4 易罐的治疗特点
        1.4.5 易罐疗法的临床治疗进展
    1.5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2.1 病例来源
        2.2.2 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剔除标准
        2.2.6 中止标准
        2.2.7 研究流程图
        2.2.8 随机方法
        2.2.9 盲法
        2.2.10 治疗方法
        2.2.11 观察指标
        2.2.12 随访方式
        2.2.13 知情同意书
        2.2.14 疗效评价指标
        2.2.15 疗效评价标准
        2.2.16 安全性评价标准
        2.2.17 研究中相关问题的处理及解决方法
        2.2.18 统计分析
    2.3 基线资料情况
    2.4 评价指标结果
        2.4.1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
        2.4.2 膝骨关节炎指数量表(WOMAC)评分
        2.4.3 膝骨关节炎治疗效果判定标准量表(JOA)评分
        2.4.4 抑郁短量表(CDS-15)评分
        2.4.5 临床疗效比较
        2.4.6 安全性评价
第三章 讨论
    3.1 研究结果分析
        3.1.1 基线资料分析
        3.1.2 观察指标分析
        3.1.3 临床疗效分析
        3.1.4 安全性分析
        3.1.5 综合分析
    3.2 膝三针配合易罐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优势
    3.3 膝三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理论探讨
    3.4 易罐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理论探讨
    3.5 膝三针配合易罐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机制分析
    3.6 创新性
    3.7 不足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10)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四、糖尿病患者足病变的临床X线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机器学习的伴病理性乳头溢液导管内恶性病变临床特征分析与预测[D]. 闫宁. 吉林大学, 2021(01)
  • [2]大剂量碘克沙醇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肾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D]. 赵宁.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3]基于热敏灸联合针刺评价艾灸热敏态足三里治疗气血虚型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依依.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膝骨关节炎关节置换术后便秘中医证型分布及其危险因素的初步观察[D]. 全红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跖痛症患者足底压力及步态特征的临床研究[D]. 雷宗恒.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两种固定方式在治疗成人僵硬型马蹄内翻足畸形中的疗效分析[D]. 吕黎明.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7]膝三针配合易罐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伍乃俭.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8]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全版[J]. 《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编写组. 中华烧伤杂志, 2020(08)
  • [9]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精华版(Ⅰ)[J]. 《多学科合作下糖尿病足防治专家共识(2020版)》编写组. 中华烧伤杂志, 2020(08)
  • [10]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标签:;  ;  ;  ;  

糖尿病患者足部病变临床X线表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