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农学派“经济表”的历史作用及其对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重农学派“经济表”的历史作用及其对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一、重农学派“经济表”的历史作用和它对社会再生产理论提出的方法论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王峰明,周晓[1](2022)在《生产性劳动的转化及其理论效应辩难——从马克思《资本论》看奈格里和哈特的非物质劳动理论》文中研究说明奈格里和哈特认为,生产性劳动在后工业时代发生了从马克思时代的物质劳动向"非物质劳动"或"生命政治生产"的转化,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值得重视的理论效应。衡量商品价值的标准不再是劳动时间,取而代之的是"共同性"成为价值衡量的"质"的标准;相应地,无偿占有共同性成为资本剥削的主要形式",诸众"成为资本剥削的主要对象。他们由此提出了新的生产劳动理论、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剥削理论。通过深入研读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可知:(1)奈格里和哈特的非物质劳动概念,不仅混淆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而且混淆了物质生产和体力劳动以及精神生产和脑力劳动。(2)其生产劳动理论由于无视生产关系对生产目的的决定作用,无视生产目的对生产性劳动标准的决定作用,所以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性劳动的前提条件与本质规定的混淆。(3)其基于共同性和诸众的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剥削理论,混淆了不同质的社会关系,用非剥削关系模糊和遮蔽了剥削关系,从而用非阶级关系模糊和遮蔽了阶级关系。

胡莹,卢斯媛[2](2021)在《《剩余价值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为什么要围绕剩余价值来撰写政治经济学史?因为剩余价值是马克思本人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剩余价值这一范畴蕴含了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基本方法和重要结论。在《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关于剩余价值的观点进行了回顾与批判。对这些关于剩余价值观点的批判又是与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利润理论、地租理论和利息理论等的分析结合在一起的,于是,《剩余价值理论》就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史的初稿。我们可以把《剩余价值理论》对经济思想史进行研究的具体方法简要概括为三点:第一,掌握经济学不同研究方法的继承和流变;第二,强调经济现实对经济思想的塑造和制约;第三,立足于重要代表人物,以点带面地对经济思想史展开研究。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为基础,展开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的研究。

杨春学[3](2021)在《欧美经济思想史的意识形态谱系——基于自由主义类型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主旨在于提炼自由主义的共识,分析和比较自由主义的三种具体历史形态,用它们来识别历代主流经济学派在意识形态类型上的差异;展示这些意识形态类型在经济学中的表现形式,包括与之对应的政策倾向、理论结构及其特设。这些学派都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辩护者,脱胎于各自时代的历史困境。它们的理论既受相应的自由主义类型的影响,本身又是构成这种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以古典自由主义作为经济哲学基础,喊着"自由放任"的口号,赞美私有财产、自由竞争和有限政府,为资本冲破阻碍其自由发展的封建主义和重商主义而摇旗呐喊。信奉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派,举着实现"积极自由"的旗帜,力图改革自由资本主义,解决自由巿场内生的贫富悬殊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则力图回归"消极自由",把批判的矛头对准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日益广泛的干预,倡导最小政府,力主"重塑自由巿场"。这些学派都曾对西方社会的政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有其自身的限度,既因为经济理论与政治实践存在天然的差距,也因为理论自身存在内在缺陷。

聂锦芳[4](2021)在《马克思的“突围”——重思他对古典经济学思想图景和演变脉络的理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本论》的核心问题是在对资本的探究中如何完成对古典经济学的"突围"和超越。按照马克思着述提供的线索,本文对古典经济学的思想图景和演变脉络进行了清理,依次探究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演变与功过、"庸俗经济学"何以"庸俗化"以及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的理论困境,最后反思了过去学界对马克思与古典经济学之间关系的理解,认为古典经济学为马克思展开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了背景、议题和参照,经济学家们基于时代问题和国情状况而生发的思考,为他在《资本论》中的"突围"和超越提供了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古典经济学也就没有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

彼得·比格尔,赵千帆[5](2021)在《比格尔《先锋派理论》选译》文中提出第一章先锋派理论和批判的文学科学1.审美范畴的历史意义"历史内贯于美学理论之中。美学理论诸范畴具有激进的历史性。"(阿多诺)1诸种美学理论即使全力以赴要在其对象上获得以超历史的方式发挥效用的认识,本身依然打着它们所受惠的那个世代2的烙印:这一点大多数时候要在事后才相对容易看出。

董健[6](2021)在《作为立法根基的自然秩序 ——法国重农学派法律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孙敏[7](2021)在《《反杜林论》政治经济学编的主要内容及其当代启示》文中研究指明

刘雷[8](2021)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数理思想及其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运用数理分析方法分析经济现象、论证经济规律、推断结论或定理已经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工具。习近平十分重视数学发展,并对马克思的数学研究给予极高评价,多次强调现代数学工具对分析经济问题的重要性。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对现代社会科学积累的有益知识体系,运用的模型推演、数量分析等有效手段,我们也可以用,而且应该好好用。”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提到,马克思写下了数量庞大的数学等学科笔记,并引用恩格斯的话讲,马克思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习近平在“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中肯定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撰写的《21世纪资本论》并指出:“他用翔实的数据证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不平等程度,得出的结论值得我们深思”。现实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明显不足,而习近平为“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指明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发展的方向。首先,马克思对数学有丰富的研究,数理分析方法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理逻辑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内在属性之一,马克思研究数学的目的在于撰写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借助数学方法科学抽象了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并借助数理逻辑推动政治经济学理论建构,这一过程是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对象具有“量”和“质”统一性和数学的根本属性决定的。马克思是精通数学的,马克思数学研究的进阶路径符合人对事物认知的一般规律,马克思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是其钻研数学的根本前提,马克思开创了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方法研究数学先例,在研究高等数学中推动唯物辩证法与政治经济学实践统一。马克思为高等数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时代贡献,马克思推动了高等数学的发展,提出“无穷小量”与“0”之间的辩证关系,独创了求导法,系统梳理了“神秘微积分”“理性微积分”“纯粹代数微积分”的特点和不足,敏锐发现了代数学向微分学转化的环节,创造性提出马克思微积分关键理论、辩证方法、通用公式,揭示了微积分的本质,突破了初等数学向高等数学跨越的关键理论。其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再生产理论、转形问题以及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地租理论等蕴含着丰富的数理思想,体现了严谨性、简易性、可推理性特点,据此完成了经典数理分析表达,研究其数理分析的发展逻辑具有明显的时代假设前提、问题局限和意识形态差异,可进一步切合实际针对假设条件、计量单位、公式模型进行数理表达重构。第一,马克思对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定义和计算蕴含了“大数定律”思想,运用平均值规律的数理性质,阐释了价值规律的科学性,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过程中,敏锐发现货币转化为资本体现的“无形增值”,存在特殊商品才能使流通成立的等价逻辑,从数理逻辑发现了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根本载体,体现了数理“剪刀差”和传递的数理思想;马克思阐释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转形问题都是建立在不断赋予“质”和“量”的内在数理含义上的,都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从数理的角度推进了理论逻辑的展开。第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经典数理分析是以初等数学公式、文字逻辑及举例实现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经典剩余价值论、再生产理论和转形问题的数理表达体现了严谨性、简易性及可推理性特点。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本观点、马克思所属时代基本前提假设,尝试建立了经典劳动价值论包含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生产总量数理模型”、“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及其变化之间的数理模型”、“部门生产率与价值量变化之间的数理模型”、“企业劳动生产率变化与价值量变化的数理模型”、“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变化和该企业单位劳动时间形成价值量变化之间关系的数理模型”等;尝试建立了经典剩余价值论所包含的“马克思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模型”、“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模型”、“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模型”等;尝试建立了“经典简单再生产”、“经典扩大再生产”、“经典价值转形问题”、“平均利润和平均价格”、“商业资本”、“地租”等理论的数理模型。第三,辩证探研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再生产理论和转形问题的发展逻辑和路径体系看,西方学者虽看似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表达解析内容,但也暴露了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数理发展的意识形态偏见问题,西方学者过于强调数学工具的重要性,经常出现“数理逻辑大于理论逻辑”的错误,而国内学者的研究基本集中在对西方学者研究述评和经典理论的数理建构上,还缺乏比较系统、全面的创新。第四,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现代重构必须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规律、新变化、新现象,以此对现代假定条件、计量单位与公式表达体系进一步重构,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本观念、方法前提,切合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推进数理模型建构。最后,科学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要科学看待数学工具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发展的能动作用,辩证分析国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演进逻辑,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本质属性和时代需要的角度出发,创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数理分析研究,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科学性、解释力,形成科学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有效路径、方法体系,不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李佳怡[9](2021)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私有财产扬弃逻辑》文中研究指明“私有财产”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前提概念,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核心批判对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为《手稿》)除了被普遍认为是马克思树立自己政治经济学立场观点的正式起点,更涌动着对私有财产的扬弃。作为经济着作,扬弃私有财产的内容是《手稿》的主要内容。在《手稿》的序言,马克思针对文本逻辑结构提出了自己的设定。明确《手稿》“只限于国民经济学本身专门涉及的这些题目范围”[(16)],是国民经济学的专着。这主要表现在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因为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是国民经济学的前提,而要实现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彻底性,就要抛开不彻底性,对国民经济的前提——私有财产进行扬弃。所以,有必要围绕《手稿》的私有财产扬弃内容展开梳理。整理私有财产的扬弃逻辑是研究《手稿》私有财产批判内容的必需。《手稿》的很多议题是马克思在阅读其他政治经济学家的着作过程中提出并展开论述的,并没有完整逻辑。想从全篇论证中透彻地析出马克思在《手稿》扬弃私有财产的逻辑,则必须要整理出马克思当时在写《手稿》时的头脑环境,以《手稿》排版顺序为主要依据,但不完全依照排版顺序。本文在透彻把握《手稿》私有财产内容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与逻辑的方法和比较分析等方法,以私有财产的现实演进、理论发展两条进路,以《手稿》私有财产相关论述为依托,透彻研究《手稿》扬弃私有财产的逻辑。在此基础上,总结《手稿》中私有财产扬弃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当代启示。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的序章,绪论。该部分交待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综述国内外关于本文研究主题的研究成果,并阐述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指出本次研究的创新之处和不足。第二部分是研究的开始,私有财产的现实演进和理论发展。在私有财产现实演进的研究部分,以时间的先后顺序,说明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历史形成,指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和《手稿》所处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情况,并点明资本主义社会私有财产的实质。在私有财产理论发展的研究部分,首先介绍《手稿》私有财产扬弃的理论背景,把《手稿》之前的私有财产理论分为“肯定的声音”与“否定的声音”,从哲学和经济学两个方面,梳理论述私有财产的相关理论;之后,梳理《手稿》之前,马克思、恩格斯扬弃私有财产的理论进路;最后,介绍《手稿》的文本结构和内容。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核心,《手稿》私有财产扬弃的逻辑展开。本部分结构就是按照马克思在《手稿》私有财产扬弃的逻辑展开的。首先,从私有财产的国民经济现实入手;然后,分析私有财产现象的本质并抓住私有财产关系的主要矛盾;之后,对私有财产的本质矛盾进行辩证地否定,这也就是共产主义;最后,对私有财产扬弃的全过程进行再认识。第四部分是研究结尾,总结《手稿》中私有财产扬弃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当代启示。《手稿》的私有财产扬弃逻辑对于马克思整个政治经济学的确立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有必要专门地去研究。一方面,在《手稿》之后漫长的研学思考中,马克思对《手稿》批判私有财产中涉及的一些具体问题、具体定义可能有修正、甚至否定,但《手稿》私有财产扬弃的逻辑对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说的贡献是基础性的,预示着理论的高度;另一方面,《手稿》中异化、人本主义、人与自然的生态理论以及共产主义等内容更为现今学术热点,私有财产的扬弃更多只是掺杂其中作为研究。因此,本文对《手稿》私有财产的扬弃逻辑进行系统地梳理和研究,具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价值和实践价值。

张鷟[10](2021)在《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观的双重意蕴》文中研究说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历史唯物主义最根本的理论基石。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生产力既是一个贯穿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概念,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学概念,因而使得生产力的内涵十分丰富。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生产力观的研究,占主导地位的见解是:他们的生产力观是科技生产力观,其主要依据是马克思曾说过“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这可以看作是他们生产力观的显性逻辑线索,即他们生产力观的第一重意蕴;但通过文本梳理便会发现,他们生产力观也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或者简称为生态生产力方面的思想,如马克思将“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界”,因而可以将其看作是他们生产力观的隐性逻辑线索,并且在他们生产力观中更具有核心的、基础性的地位与作用,这是他们生产力观的另一重意蕴。两条逻辑线索互相影响、互相塑造、互为补充,使马克思和恩格斯生产力观呈现出清晰的理论轮廓与丰富的理论内涵。只有完整而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态生产力观这一意蕴,才能对他们生产力观做出更为科学的理解和阐释;同时也只有正确地理解生态生产力观在他们生产力观中的基础性、核心性地位,才能真正地实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部理论体系的终极价值关怀——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当前,在全球各国生产力发展陷入瓶颈期和全球性生态危机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性日益突出的发展现实下,深入挖掘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产力观,对于在当代坚持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打破生产力发展的瓶颈期和降低生产力发展的生态限制,从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基于此,本文除绪论外,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观的内在逻辑与历史生成。本部分首先通过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相关文本的梳理,对他们生产力观的双重意蕴进行了界定。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不同文本中多次明确阐述了科学技术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并认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因而本文将科技生产力观称之为他们生产力观的显性逻辑线索,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同生产劳动、科学技术同资本主义批判以及科学技术同共产主义之间的关系上。其次,在对相关文本和论述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驳斥了部分国内外学者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生产力观是缺乏生态关怀的“技术决定论”观点。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明确使用过生态生产力概念,但通过梳理发现,他们的生产力观是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的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蕴的理论,本文将之称其为他们的生态生产力观,并构成了他们生产力观的隐性逻辑线索,主要表现在生态生产力与生产劳动、生态生产力与资本主义批判以及生态生产力与共产主义之间的关系上。最后,分析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生产力观的历史生成,主要阐述了他们生产力观双重意蕴的内涵,并分析了这双重生产力观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与个人条件,从而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他们生产力观的理解。第二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观的历史演进。本部分在文本分析考察的基础上,深入梳理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科技生产力观与生态生产力观两条逻辑线索的历史演进轨迹,对两条逻辑线索的各个发展阶段进行了概括总结。一方面,认为他们科技生产力观有三个发展阶段,即:第一阶段是对科技在工业生产中的推动作用与科技异化的初步认知,主要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工人阶级现状》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早期文本中;第二阶段是对科技异化的深入分析与提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的论断,主要体现在《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共产党宣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等文本中;第三阶段是对科技整体效应的全面考察与科技生产力观的系统概括,主要体现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蒸汽、电、机械的和化学的因素)》与《资本论》之中。另一方面,认为他们生态生产力观也有三个发展阶段,即:第一阶段是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及其二者矛盾的基本认知,主要体现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伍珀河谷来信》、《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论犹太人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文本中;第二阶段是对人和自然界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的初步论证,主要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之中;第三阶段是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与提出“自然生产力”概念,主要体现在《资本论》及其手稿和《自然辩证法》等文本中。在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生产力观演进阶段的详细考察之后,他们生产力观的双重意蕴就呈现出了一个较为清晰的理论轮廓。第三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观的主要内容。首先,就科技生产力观而言,其主要内容总体表现为其生产力促动效应与异化效应的统一。具体表现为:其一,科学是以知识形态为基本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其二,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其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其次,就生态生产力观而言,其主要内容总体表现为对外部自然之于人类生产发展的前提性与基础性的肯认。具体表现为:其一,外部自然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前提;其二,自然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天然基础;其三,自然界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创造的天然源泉;其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和人与人的和解就是要发展生态生产力。最后,本章阐述了科技生产力观与生态生产力观的内在关联,认为两条内在逻辑线索绝非相互对立的关系,生态生产力观更非是对科技生产力观的否定,而是互相影响、互相塑造、互为补充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构成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生产力观的整体性视阈。第四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观的当代中国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产力观在当代中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被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所继承与发展,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一方面,他们科技生产力观的影响相对来说更为突出,在国内先后形成了毛泽东的“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论断、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江泽民的科技创新和“科教兴国”战略、胡锦涛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习近平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另一方面,他们的生态生产力观在国内先后形成了毛泽东的绿化祖国思想、邓小平的生态治理思想、江泽民的“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论断、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习近平的“两山”理论。可以说,这些思想和理论都是在今天的时代背景、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生产力观的传承、丰富与发展。第五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观的重要价值。当前,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生产力发展陷入“瓶颈期”和面临的生态限制愈益突出的发展现实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产力观既为当代中国和世界各国发展科技生产力,从而为生产力发展注入新增长动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与理论支撑,也为当代中国和世界各国发展生态生产力,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生态恶化对生产力发展的限制、实现更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与理论支撑。

二、重农学派“经济表”的历史作用和它对社会再生产理论提出的方法论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农学派“经济表”的历史作用和它对社会再生产理论提出的方法论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2)《剩余价值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叙述方法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方法与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一)经济学研究方法与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二)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三)代表人物与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一)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
    (二)以资本主义经济史和社会主义经济史为线索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
    (三)以代表人物为重点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

(3)欧美经济思想史的意识形态谱系——基于自由主义类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意识形态与学说分类
    (一)经济学中的意识形态
    (二)基于思想“血缘”关系的分类图解
    (三)基于“意识形态”的分类
    (四)经济学中不同类型自由主义的分类和识别问题
二、自由主义及其三种历史形态
    (一)概说
    (二)自由主义的共识
    (三)古典自由主义
    (四)新自由主义
    (五)新古典自由主义
三、《国富论》:设置为参照点的解释
四、古典经济学(1750—1870)与“自由放任”
    (一)自由放任
    (二)重农主义
    (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 边沁:功利主义与“幸福计算”
        2. 马尔萨斯:人口论与贫困陷阱
        3. 李嘉图:地租理论、比较优势原则和自由贸易
        4. 萨伊定律
        5. 约翰·穆勒:综合与折衷主义
五、新古典经济学(1871—1930)与“自由放任”
    (一)英国学派
    (二)洛桑学派
    (三)奥地利学派
        1. 门格尔与方法论个人主义
        2. 庞巴维克
六、“积极自由”与凯恩斯主义阵营
    (一)“自由放任”的终结与经济学中的新自由主义
    (二)凯恩斯
    (三)新古典-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
    (四)后凯恩斯主义
    (五)新凯恩斯主义
    (六)最新的趋势:“新兴的新古典综合”?
七、“消极自由”与自由市场经济学阵营
    (一)芝加哥学派
        1. 弗里德曼与货币主义
        2. 卢卡斯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3. 科斯与产权经济学派(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一个分支)
    (二)布坎南与公共选择学派
    (三)新奥地利学派
        1. 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温和派
        2. 以米塞斯为代表的激进派
    (四)弗莱堡学派(4)(freiburg school):一种变异的新古典自由主义?
八、重商主义:国家主义经济学
九、国家主义与德国历史经济学派
十、余论
    (一)理念与实践的距离问题
    (二)理念的阴暗面
    (三)执念与政策方案的倾向

(4)马克思的“突围”——重思他对古典经济学思想图景和演变脉络的理解(论文提纲范文)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演变与功过
二、“庸俗经济学”(Vulgr9konomie)何以是“庸俗化”(Vulgarisierung)的
三、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的理论困境
四、结语

(5)比格尔《先锋派理论》选译(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先锋派理论和批判的文学科学
    1. 审美范畴的历史意义
    2. 先锋作为资产阶级社会中艺术的自身批判
    3. 对本雅明艺术理论的讨论
第四章先锋与介入
    1.阿多诺与卢卡奇之争65
    2.附注:对黑格尔的回顾

(8)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数理思想及其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马克思数学研究与政治经济学数理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相关概述
        2.1.1 数理分析基本概述
        2.1.2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数理分析
        2.1.3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数理特性
    2.2 马克思数学研究的进阶路径
        2.2.1 马克思研究数学的根本前提
        2.2.2 马克思研究数学的直接目的
        2.2.3 马克思研究数学的递阶逻辑
    2.3 马克思数学研究的时代贡献
        2.3.1 马克思独创0/0求导法
        2.3.2 马克思合理化微分过程
        2.3.3 马克思突破数学跨越关键理论
    2.4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运用数学内在依据
        2.4.1 数学与经济学结合的发展必然
        2.4.2 数理分析抽象理论的基本方法
        2.4.3 数理逻辑推动政治经济学理论建构
    小结
第3章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数理分析及其发展
    3.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数理思想
        3.1.1 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数理思想
        3.1.2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数理思想
        3.1.3 货币的起源与价值形式数理思想
        3.1.4 价值规律与商品拜物教数理思想
    3.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经典数理表达
        3.2.1 经典劳动价值论的假设前提
        3.2.2 经典劳动价值论的数理分析
        3.2.3 经典劳动价值论的数理模型
    3.3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数理解析
        3.3.1 劳动价值论数理模型的解析发展
        3.3.2 劳动价值论数理方法的问题辩难
        3.3.3 劳动价值论数理分析的现代重构
    小结
第4章 马克思剩余价值论数理分析及其发展
    4.1 马克思剩余价值论数理思想
        4.1.1 货币转化为资本数理思想
        4.1.2 剩余价值生产数理思想
        4.1.3 资本主义工资实质和形式数理思想
    4.2 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经典数理表达
        4.2.1 经典剩余价值论的假设前提
        4.2.2 经典剩余价值论的数理分析
        4.2.3 经典剩余价值论的数理模型
    4.3 马克思剩余价值论数理解析
        4.3.1 剩余价值论数理模型的解析发展
        4.3.2 剩余价值论数理方法的问题辩难
        4.3.3 剩余价值论数理分析的现代重构
    小结
第5章 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数理分析及其发展
    5.1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数理思想
        5.1.1 资本循环和周转数理思想
        5.1.2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数理思想
        5.1.3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数理思想
        5.1.4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数理思想
        5.1.5 借贷资本和资本主义地租数理思想
    5.2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经典数理表达
        5.2.1 经典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的假设前提
        5.2.2 经典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的数理分析
        5.2.3 经典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的数理模型
    5.3 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数理解析
        5.3.1 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数理模型的解析发展
        5.3.2 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数理方法的问题辩难
        5.3.3 再生产理论与转形问题数理分析的现代重构
    小结
第6章 科学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
    6.1 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
        6.1.1 科学看待数学工具对学术研究的能动作用
        6.1.2 全面认识数理分析对理论发展的重要价值
        6.1.3 辩证分析国外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演进逻辑
    6.2 强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科学性
        6.2.1 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政治性
        6.2.2 深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学理性
        6.2.3 夯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基础性
    6.3 提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解释力
        6.3.1 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问题导向
        6.3.2 丰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应用领域
        6.3.3 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的理论体系
    6.4 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基本路径
        6.4.1 创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数理分析研究
        6.4.2 建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基本原则
        6.4.3 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理分析方法体系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9)《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私有财产扬弃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和不足之处
        1.4.1 创新
        1.4.2 不足
第2章 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历史形成
    2.1 原始和封建社会的私有财产
        2.1.1 原始社会的私有财产形式
        2.1.2 封建奴隶社会的私有财产形式
    2.2 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财产
        2.2.1 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财产形式
        2.2.2 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财产实质
第3章 《手稿》私有财产扬弃的逻辑证成
    3.1 《手稿》私有财产扬弃的理论背景
        3.1.1 对私有财产的肯定声音
        3.1.2 对私有财产的否定声音
    3.2 《手稿》私有财产扬弃的理论萌发
        3.2.1 《博士论文》《莱茵报》时期对现实问题的靠近
        3.2.2 《穆勒评注》中的私有财产论述
        3.2.3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私有财产论述
        3.2.4 恩格斯对私有财产的考察与批判
    3.3 《手稿》的文本结构
        3.3.1 笔记Ⅰ的主要内容
        3.3.2 笔记Ⅱ的主要内容
        3.3.3 笔记Ⅲ的主要内容
第4章 《手稿》私有财产扬弃的逻辑展开
    4.1 认识国民经济的私有财产现象
        4.1.1 工资是延续工人存在的费用
        4.1.2 利润是资本家获取额外收入的渠道
        4.1.3 地租是土地占有者的剥削
    4.2 认识私有财产现象的本质
        4.2.1 资本内部的运动发展
        4.2.2 劳动内部的运动发展(异化劳动)
        4.2.3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运动
    4.3 辩证否定私有财产的本质矛盾
        4.3.1 打破私有制的禁锢,扬弃私有财产
        4.3.2 打破异化劳动禁锢,扬弃人的异化
        4.3.3 打破理论禁锢,扬弃现实世界
    4.4 再认识对私有财产的辩证否定
        4.4.1 黑格尔辩证法促进异化劳动视角
        4.4.2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促成共产主义结论
第5章 《手稿》私有财产扬弃的理论价值和当代启示
    5.1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价值
        5.1.1 青年马克思转向唯物史观的关键性成果
        5.1.2 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成熟奠定基础
        5.1.3 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5.2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启示
        5.2.1 必须坚持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5.2.2 必须扎实有效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5.2.3 必须尊重劳动者在社会生产的主体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学术成果
致谢

(10)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观的双重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内研究述评
        1.2.2 国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及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观的内在逻辑与历史生成
    2.1 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观的内在逻辑线索
        2.1.1 显性逻辑线索:科技生产力观
        2.1.2 隐性逻辑线索:生态生产力观
    2.2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生产力观的历史生成
        2.2.1 科技生产力观的内涵
        2.2.2 科技生产力观生成的社会背景
        2.2.3 科技生产力观生成的个人条件
    2.3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生产力观的历史生成
        2.3.1 生态生产力观的内涵
        2.3.2 生态生产力观生成的社会背景
        2.3.3 生态生产力观生成的个人条件
第3章 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观的历史演进
    3.1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生产力观的历史演进
        3.1.1 对科技在工业生产中的推动作用与科技异化的初步认知
        3.1.2 对科技异化的深入分析与提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3.1.3 对科技整体效应的全面考察与科技生产力观的系统概括
    3.2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生产力观的历史演进
        3.2.1 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及其二者矛盾的基本认知
        3.2.2 对人和自然界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的初步论证
        3.2.3 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与提出“自然生产力”
第4章 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观的主要内容
    4.1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生产力观的主要内容
        4.1.1 科学是以知识形态为基本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4.1.2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4.1.3 “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
    4.2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生产力观的主要内容
        4.2.1 外部自然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前提
        4.2.2 自然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天然基础
        4.2.3 自然界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的天然源泉
        4.2.4 实现“两个和解”就是要发展生态生产力
    4.3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生产力观与生态生产力观的关系
        4.3.1 生态生产力对科技生产力的影响具有二重性
        4.3.2 科技生产力对生态生产力的影响具有二重性
第5章 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观的当代中国发展
    5.1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生产力观的当代中国发展
        5.1.1 毛泽东的“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论断
        5.1.2 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
        5.1.3 江泽民的科技创新和“科教兴国”战略
        5.1.4 胡锦涛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
        5.1.5 习近平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5.2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生产力观的当代中国发展
        5.2.1 毛泽东的绿化祖国思想
        5.2.2 邓小平的生态治理思想
        5.2.3 江泽民的“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论断
        5.2.4 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
        5.2.5 习近平的“两山”理论
第6章 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观的重要价值
    6.1 马克思恩格斯科技生产力观的重要价值
        6.1.1 为当代中国发展科技生产力提供了理论指导
        6.1.2 为当今世界发展科技生产力提供了理论支撑
    6.2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生产力观的重要价值
        6.2.1 为当代中国发展生态生产力提供了理论指导
        6.2.2 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支撑
结语 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观的双重意蕴——科技生产力观与生态生产力观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重农学派“经济表”的历史作用和它对社会再生产理论提出的方法论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生产性劳动的转化及其理论效应辩难——从马克思《资本论》看奈格里和哈特的非物质劳动理论[J]. 王峰明,周晓.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22(01)
  • [2]《剩余价值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J]. 胡莹,卢斯媛. 思想教育研究, 2021(09)
  • [3]欧美经济思想史的意识形态谱系——基于自由主义类型的分析[J]. 杨春学. 经济思想史学刊, 2021(03)
  • [4]马克思的“突围”——重思他对古典经济学思想图景和演变脉络的理解[J]. 聂锦芳. 马克思主义哲学, 2021(03)
  • [5]比格尔《先锋派理论》选译[J]. 彼得·比格尔,赵千帆. 新美术, 2021(04)
  • [6]作为立法根基的自然秩序 ——法国重农学派法律思想研究[D]. 董健.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7]《反杜林论》政治经济学编的主要内容及其当代启示[D]. 孙敏. 辽宁大学, 2021
  • [8]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数理思想及其发展研究[D]. 刘雷. 吉林大学, 2021(01)
  • [9]《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私有财产扬弃逻辑[D]. 李佳怡. 吉林大学, 2021(01)
  • [10]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观的双重意蕴[D]. 张鷟. 吉林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重农学派“经济表”的历史作用及其对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