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镜系统的光学图像处理

反射镜系统的光学图像处理

一、反射镜系统的光学图像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唐正[1](2019)在《液晶屏边缘检测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液晶屏是目前移动设备信息显示的重要载体,其应用十分广泛。但在生产和运输中可能产生各种类型的线路和外观缺陷。其中边缘的微小“崩”、“裂”两种类型缺陷可能引起后续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液晶屏的破裂,这将成为质量隐患,造成用户的不满意和厂家生产维修成本的增加。本文以液晶屏边缘微小缺陷检测为目标,以光学检测为方案途径,对相应的检测方案进行研究与实现。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针对液晶屏边缘特点,分析相应的光学成像系统,实现高效的拍摄。提出使用双反射镜成像方式,同时针对屏幕边缘的正面、背面及侧边进行同步拍摄。2.分析液晶屏照明特点,对屏幕边缘的“崩”、“裂”小缺陷实现较高对比度的呈现,达到对相关缺陷的有效读取。3.分析液晶屏边缘图像特征,使用灰度变换、阈值分割、形态学处理和边缘检测等对缺陷图像进行处理与特征提取,对多个实际液晶屏边缘样本图样提取了疑似缺陷区域轮廓并标定出区域特征参数。4.分析各类缺陷的参数指标,通过轮廓区域的面积和长宽比等参数去除图像中镜面眩光等非特征区域,判断缺陷的类型并获取最终处理结果。最终在实验环境下分别采用直接拍摄法和双反射镜拍摄法得到特征良好的液晶屏边缘崩缺陷和裂缺陷的图像,对多个实际液晶屏边缘样本图像经图像处理后提取出疑似缺陷区域,建立判断准则并有效排除干扰,成功判定多个样本边缘的“崩”、“裂”缺陷类型,建立判据避免重复判断,可同时检测多个缺陷。对多个样本的检测结果显示,“崩”缺陷检测灵敏度最小可达1个像素,并且实现对样本中“裂”缺陷的良好识别。

杨龙[2](2017)在《红外面阵搜索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外搜索成像系统具有探测距离远、被动工作的特点,能实现一定空域范围的成像,并形成全方位的全景图像,并能实现对全景图像内的目标进行探测。国内外针对红外搜索系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目前采用线列探测器的红外搜索系统技术上已经较为成熟,为了进一步提高红外搜索系统的探测距离、提高成像质量、以及提高红外搜索系统的全方位扫描成像效率,本文采用了基于红外面阵探测器的红外搜索系统,并对其展开了相关关键技术研究,通过在红外面阵搜索系统中引入了快速反射镜,在红外面阵探测器进行搜索扫描成像过程中,控制快速反射镜进行反向运动补偿,来解决面阵探测器扫描成像中的拖尾的问题。搭建了红外面阵搜索系统实验样机,进行了全方位搜索成像实验。本文首先介绍了红外搜索系统的组成部分并对各组成部分的功能进行了描述,接着阐述了红外搜索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之后提出快速反射镜系统的组成和总体设计方案,并对其在红外面阵搜索系统中的像移补偿原理进行了分析,对比了红外面阵搜索系统步进凝视方案和本文中采取的通过快速反射镜动态补偿方案的优缺点,充分利用了红外面阵探测器的高帧频成像的特点,在保证红外面阵探测器成像质量的情况下,提高了红外面阵探测器的搜索效率。本系统中影响成像质量的关键机构是快速反射镜子系统的控制性能的好坏。为了得到较好的控制性能,本文对快速反射镜系统进行了建模与分析,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快速反射镜模型进行了分析,并对影响快速反射镜控制性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包括机械谐振和数字控制器等对控制性能的影响。为了得到对快速反射镜较好的控制精度,本文摒弃了传统的PID控制方法,采用了本文提出的结合干扰观测器和零相差控制器的控制方法,提高了快速反射镜的控制精度和控制带宽。最后,完成了红外面阵搜索系统的实验样机搭建,并进行了像移补偿实验和全方位搜索成像实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研究的基于快速反射镜运动补偿的红外面阵搜索系统满足成像指标要求。

周子云[3](2014)在《多波段激光发射方向直接监测与校正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大型激光发射系统具有结构响应速度快,瞄准精确,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且正朝着高能量、多波段的方向发展。由于外界环境和内部构造等诸多原因,激光发射系统所发出的光束与预定方向相比会有一定偏差,为了保证激光发射系统的准直精度,需要对激光光束方向进行监测,并对其产生的指向误差进行校正。在系统方案设计方面,运用齐次坐标变换,分析了光束从激光器出光口到进入监测系统前这一段传播光路中可能引入的误差,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和灵敏度矩阵,为进行光束方向的监测与校正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比以往对光束方向间接监测方法的不足,提出了新的直接监测方案。在光束方向监测方面,基于所提直接监测方案,提出了一种分时监测的研究方法,拟通过同一监测机构,实现对中、长波激光束发射方向的直接监测。针对四象限探测器对光斑的采集要求,设计了一组光学镜头,保证长波、中波两种波段的红外激光束经过透镜组后,均能以合适的尺寸和位置成像在探测器靶面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椭圆模型的光斑中心定位算法,并采用正交微动算法获得椭圆光斑的长短轴参数。在光束校正方面,设计了一种新型快速反射镜结构,应用于校正系统中。在现有结构的基础上,首次将柔性铰链应用于两轴系快速反射镜中,采用序列二次规划法对铰链的关键尺寸进行优化,并对系统的运动传递精度进行了理论计算及仿真分析。分别以长波监测校正光路和中波监测校正光路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四象限探测器接收光斑中心位置与快速反射镜旋转角度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光束监测校正系统的闭环调节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监测系统的指向精度实验,验证了光束监测精度可达2″;快速反射镜性能实验验证了校正系统对发射光束方向的控制精度能达到0.95″,计算出了快速反射镜的闭环传递函数,通过实验验证了系统的一阶谐振频率在工作频率之外。以长波激光器光束方向监测与校正系统为例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了所设计的光束方向监测校正系统对激光光束方向漂移的监测与校正精度可达2″。综合各项实验结果,证明了所提出的将光束方向监测与快速反射镜相结合的监测校正系统,能够对激光发射方向实现快速检测和调整,设计方案可行,校正精度可靠。

曾震湘[4](2017)在《全息光电三维显示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息显示技术能够完整地记录和重建三维(3D)物体的波前,提供人眼视觉系统所需的全部信息,因而成为国内外真3D显示技术的研究热点。由于能够灵活地对光波前进行调制,基于空间光调制器(SLM)全息光电3D显示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为了实现高质量真彩色宽视角的全息光电3D显示,本论文在对该技术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在对两种典型3D物体全息图计算方法的原理和优缺点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3D物体全息图计算的新方法—点源菲涅耳衍射算法,该算法能够抑制SLM零级对再现像的影响,消除再现像的畸变,且在彩色再现时能消除倍率色差。对该算法的最短记录距离和最优记录距离进行了分析,通过对3D物体进行全息图计算、数值再现和光电再现,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为了实现彩色3D物体的全息光电显示,采用点源菲涅耳衍射算法实现了彩色3D物体的全息图计算和数值再现。全息再现像中散斑噪声的存在将严重影响再现像的成像质量,因此需要对散斑噪声进行抑制。本文对全息再现像中散斑噪声的产生机理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散斑噪声的快速抑制方法—时间平均+旋转散射板方法,采用散斑指数作为评价指标对再现像的散斑噪声的抑制效果进行了分析。分别搭建了基于时间平均法和时间平均+旋转散射板方法抑制散斑噪声的全息光电显示实验系统,通过实验比较分析验证了时间平均+旋转散射板方法能够快速抑制再现像的散斑噪声。在全息光电3D显示中,加载全息图的SLM作为衍射光学元件使得3D再现像的可视角度较小,无法达到理想的3D显示效果。本文对基于SLM不同拼接方式拓展再现像视场角的原理进行了分析,针对透射式和反射式液晶空间光调制器(LC-SLM)光读出方式的不同,分别设计了基于LC-SLM曲面无缝拼接的全息光电3D显示视角拓展系统。为了进一步增大再现像的视场角,提出了一种基于倍焦4F凹面反射镜系统的全息光电3D显示视角拓展方法,分析了经过4F凹面反射镜系统后LC-SLM再现像视场角、曲面拼接角度、总再现像视场角以及再现像的再现距离和成像大小的变化,并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该方法能够将全息3D再现像的视场角由使用单个SLM时的3.8°增大到14.8°。针对全息3D再现像的实像承载问题,本文提出用一个特殊设计的圆柱形的3D雾屏作为空间承载介质,并构建了基于纯相位LC-SLM的动态全息投影显示实验系统,实现了大尺寸全息3D实像的空间承载显示,且能在较大的视场范围内观察到清晰的全息3D再现像。在进行全息再现像视角拓展的基础上,为了实现彩色3D物体的宽视角全息显示,本文构建了基于4F凹面反射镜系统和时空复用同步控制技术的彩色宽视角全息光电3D显示系统,提出了RGB激光器-SLMs时空复用同步控制方法并设计了同步控制程序,对实现彩色全息显示过程中RGB分量再现像存在的横向位置色差、纵向位置色差和颜色串扰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补偿。再现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再现得到真实的漂浮于空中的彩色宽视角全息3D再现像,彩色再现像的视场角达到12.8°。

何钺,黄乐天[5](1990)在《反射镜系统的光学图像处理》文中研究表明在文章中,对凹面反射镜在光学图像处理领域中的应用作了概述,并证明了反射镜对入射光场的影响可用一个只考虑其几何开头引起的位相延迟函数来表示,该函数类似于薄透镜

庄雯[6](2019)在《单芯片360°全景成像光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智能监控技术逐渐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人们对大视场、高分辨率图像的需求日益提高,全景成像系统已成为当代的研究热点。本文对单芯片360°全景成像光学系统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研制出一款小型化、低成本、大视场、高分辨率的折反射全景相机,实现小范围内360°全景成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和成果:首先,对全景成像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分别介绍单视点和非单视点两种折反射全景成像系统的工作原理,通过分析比较最终选取单视点折反射系统进行设计与仿真,并初步确定折反射成像系统的基本参数和外形尺寸。然后,采用反射镜和成像透镜组相结合的方式,选取非球面作为反射镜,设计一款焦距为0.5mm,F数为2.3,视场角为360°×(40°105°)的折反射成像系统,系统的工作波长范围为486nm656nm。实验结果显示,不同视场的传递函数曲线值在143lp/mm处均高于0.5,成像质量良好,满足高分辨率成像要求,同时系统总长满足长度小于55mm的要求,实现系统的小型化设计。为了进一步增大系统的视场角,同时考虑自由曲面具有更多的自由度,在非球面折反射系统设计指标的基础上,将反射镜替换为Zernike多项式自由曲面,设计一款视场角为360°×(30°115°),分辨率大于500万像素的自由曲面折反射系统。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的传递函数曲线在143lp/mm处均高于0.7,满足系统的设计要求。最后,综合考虑两个成像系统的仿真结果与加工成本,选取非球面折反射系统进行公差分析与加工装调。通过实际全景视图的采集,验证系统方案的可行性,实现低成本、小型化360°高清成像。

陈志东[7](2019)在《符合人眼视觉特性的近眼显示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眼显示,也称头戴显示或可穿戴显示,是一种通过特殊设计的光学系统在使用者的正常视野中创建数字图像的技术。基于近眼显示技术的近眼显示器(也称头戴显示器)是实现虚拟现实及增强现实应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其能够让使用者感受到沉浸式的虚拟现实体验或虚实融合的增强现实体验,因此在军事、教育、医疗、娱乐、广告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以近眼显示为基础的硬件更是被视为下一代的移动智能终端。尽管关于近眼显示技术的研究已经持续了数十年,目前仍然没有一项成熟的技术能够让设备足够轻便简单,以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符合人眼视觉特性的近眼显示方案应该具备体积小巧、重量轻便、大视角、高分辨率以及能提供无疲劳真三维显示效果等特征。本文对近眼显示技术的研究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并分析,在这基础上,重点在减少近眼显示系统的体积、提高图像清晰度、提升显示视角、增加深度线索方面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本文结合近年来出现的新技术,围绕了纯反射式的光学系统、数字光场、计算全息以及虚拟视网膜投影等技术展开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与探讨,并利用这些技术分别搭建了 4种相应的近眼显示光学系统。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性工作如下:(1)基于离轴三反结构的大视角近眼显示系统离轴式纯反射型结构是近眼显示系统实现的一种重要方法。当前,此类型结构具有无色差、光能利用率高、结构紧凑等特点。但是该结构存在显示视角窄小的弊端。针对该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离轴三反的光学系统设计方法。与传统采用的实际面型不同,本文的方法采用理想的反射面作为设计的初始面型,排除了实际面型像差带来的优化干扰,而着重对镜片的空间位置进行优化。该方法可用于大视角纯反射型系统的设计。基于该方法,本文采用三个自由曲面反射镜实现了一个满足人体头部生理结构的纯反射型近眼显示系统,系统的对角线显示视角为40度。在60 cycles/mm的空间频率下,系统最大畸变小于5%,调制传递函数(MTF)值大于0.1。(2)基于数字光场的高像素利用率实时近眼显示系统当前,近眼显示应用数字光场技术可实现多深度显示效果,但是数字光场存在计算速度慢,分辨率低的问题。因此本文对数字光场近眼显示系统的内容生成及显示过程进行分析,提出基于数字光场的高像素利用率实时近眼显示方法。该方法根据人眼瞳孔的位置,并行反向投射光线,高速生成相应的数字光场近眼显示图像。结合GPU硬件实现光线追踪算法的加速,并搭建相应近眼数字光场系统,实现了场景的实时渲染和近眼显示。该方法能让人眼观测到尽量多的像素,能够实现较高的像素利用率。该系统能够实现单眼640×360分辨率,每秒近60帧的三维场景渲染及显示,其光场生成效率是普通光栅化方法的7倍。(3)基于计算全息的紧凑型大视角快速近眼显示系统计算全息技术能够真正还原物体的三维光场,将其应用于近眼显示可实现连续深度的显示效果。但是当前的计算全息近眼显示系统存在系统长度长、视角小、计算消耗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计算全息的紧凑型大视角快速近眼显示方法。该方法采用发散光做为照明光源,结合傅里叶光学变换系统,实现了紧凑型的计算全息近眼显示系统,该系统对角线视角超过60度,光学长度40mm。另外,在生成计算全息图过程中,本文所提算法考虑了人眼视窗特性,大大降低了传统生成算法中存在的数据冗余。仅使用1.5%的计算资源就能实现接近于传统传统计算全息图的再现效果。(4)基于虚拟视网膜投影的超轻便近眼显示系统现阶段,为了解决辐辏调节问题,大多数近眼显示方案普遍具有头部冗余器件过于沉重复杂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基于虚拟视网膜投影的超轻便近眼显示方法。虚拟视网膜投影能够在解决辐辏与调节的矛盾的同时,不消耗计算资源及牺牲分辨率,极大简化了显示系统的复杂性。另外,本文将光学投影器件与电子控制器件分离,将显示无关的部件转移到手持设备终端,进一步减小了显示系统尺寸。该系统对角线视角超过60度,重量不超过30克,并能够提供深度线索的近眼显示系统。本文对4种近眼显示光学系统进行了综合像质评价和性能比较,总结了每种解决方案的优缺点。根据研究结果预见,利用体全息光学元件实现虚拟视网膜显示的近眼显示系统是未来最可行的方案。

刘青函[8](2016)在《超宽视场成像光谱仪前置光学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大视场宽覆盖已成为光学遥感仪器重要发展趋势。为满足用于全球对流层大气监测的推扫式成像光谱仪超宽视场、宽波段和高分辨率的探测需求,本文主要研究和设计可实现超宽视场的离轴两反射镜和三反射镜前置光学系统。首先,阐述仪器遥感探测原理,依据仪器的光谱分辨率及信噪比要求,利用大气辐射传输模型MODTRAN数值分析光学系统F数和信噪比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前置光学系统的F数、视场和焦距等指标参数。接着,根据上述指标和轻量化要求,研究与设计结构简单的由两块凹面反射镜组成的离轴两反前置系统。基于高斯光学和杨氏公式,分析其像散特性,给出确定系统初始结构参数的方法;通过分析自由曲面对光瞳像差的影响,给出合理选择自由曲面多项式校正物方畸变方法;优化设计得到交轨视场108°、F数10、有效焦距34mm、工作波段0.272.4μm的离轴两反射镜前置望远物镜,主、次镜均为自由曲面,具有结构简单紧凑、像方远心、成像性能接近衍射极限和物方畸变小等优点。然后,研究与设计了可实现超宽视场、中等相对孔径的离轴三反射镜系统,其由一片凹面反射镜和凸面-凹面同轴两反射镜组成。基于凸面-凹面两反射镜远心望远系统的像散分析结果,给出逐步确定系统初始结构参量的方法;优化设计得到交轨视场108°、F数4、有效焦距17mm、工作波段0.272.4μm的离轴三反射镜前置望远物镜,主镜为球面,次镜、三镜均为二次非球面,同样具有像方远心、成像性能接近衍射极限和物方畸变小等优点。最后,对设计得到的离轴两反射镜和三反射镜前置望远系统进行公差优化分配,得到符合实际应用要求的公差分配结果。研究设计的两种前置光学系统在超宽视场、宽波段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成像结果,可将其应用于星载全球覆盖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成像仪中,以监测地球对流层大气成分时空变化,探测全球碳源碳汇。

徐田荣[9](2020)在《运动平台光电跟踪系统的前馈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光电跟踪系统的不断发展,其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在运动平台上,除此之外,跟踪目标的种类和特性也在发生改变,这都对光电跟踪系统的控制系统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运动平台目标跟踪的两个主要任务是视轴稳定与目标跟踪。视轴的惯性稳定需要增加额外的惯性传感器,构建稳定回路,隔离载体扰动。在系统惯性稳定的条件下,目标跟踪性能决定了系统最终的跟踪精度,其中,图像传感器的性能是影响系统跟踪性能的最主要的原因,传统的反馈控制主要是通过提高开环增益或者提高系统型别的方法来提高跟踪性能,但是这些方法会对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性能有影响,效果有限。理论上,目标信息的前馈是提高对机动目标的跟踪精度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但是,对于光电跟踪系统而言,大多数情况下,图像传感器器只能得到目标轴与视轴的之间偏差信息,不能直接实现基于输入的前馈控制。对于基座安装在地面的跟踪系统,通过传感器数据融合和预测滤波技术合成目标运动信息实现等效前馈的方法已经得到了应用和发展,而对于基座安装在运动平台的系统,由于还要额外受到载体扰动的影响,这些地基跟踪的方法并不能完全适用,与此相关的研究相对较少。另外,这种目标信息合成等效的前馈方法,其有效性依赖于目标信息合成的精度,受延时估计的准确性、被控对象模型辨识精度的等方面的影响。因此,探索新的控制方法,来进一步提高运动平台光电跟踪系统的目标跟踪性能是当前研究的一个重点。本课题提出在运动平台光电跟踪系统应用一种基于Youla参数化的前馈控制方法。它结合视轴偏差信息和控制器的输出,通过前馈滤波器前馈到原始反馈回路中,其误差抑制能力是传统反馈控制的误差抑制能力与1-Q(s)e-T1s之和。这种设计把控制器设计问题转化成了滤波器优化问题,并且Q(s)的低通特性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模型精度辨识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由于该方法对误差抑制和扰动抑制同时有效果,不依赖于额外增加的传感器特性,而仅仅利用图像传感器提供的偏差进行控制,所以同样的适用于运动平台上的光电跟踪系统。由于前馈滤波器的设计至关重要,本文设计优化了一种三阶Q31低通滤波器,进一步优化和调整跟踪性能。对该方法进行了Matlab Simulink模块仿真分析和基于快反镜系统的实验验证,结果都表明该基于Youla参数化的前馈控制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系统在低频段的误差抑制能力,当目标运动频率在1Hz以下时,其误差抑制能力与传统反馈控制相比可以提高3-4倍。

薛乐堂[10](2016)在《车载光电跟瞄系统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车载光电跟瞄系统能够在随载车运动的过程中实现对目标的跟踪、测量,并具备对特定目标进行光电跟踪瞄准的能力。信息战的不断发展、受保护的重要设施数量的增加、提高光电对抗效率和设备自身生存能力的现实需要,一方面将使车载光电跟瞄系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另一方面也对车载光电跟瞄系统的关键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跟踪转台、快速反射镜是车载光电跟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如何对其进行伺服控制并提高控制系统的性能,是目前迫切需要进行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围绕如何提高车载光电跟瞄系统的跟踪精度、动态特性、稳定性及指向精度等问题,在跟踪转台的高性能控制、快速反射镜的高精度控制、跟踪转台视轴扰动补偿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与研究,并对有关研究成果进行了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首先,介绍了车载光电跟瞄系统的机械结构、导光光路、跟踪转台与快速反射镜的伺服控制系统,在此基础上进行后续问题的研究。其次,以跟踪转台为控制对象,采用滞后超前校正方法设计了双闭环伺服控制器,介绍了模糊控制原理并设计了用于实现位置环校正的模糊控制器,构建了结合滞后超前校正器与模糊控制器优点的复合型控制器。通过仿真与实验对该复合型控制器的性能进行了验证分析。再次,简单介绍了快速反射镜的用途和结构形式,利用双模控制技术实现快速反射镜的控制。理论计算了快速反射镜方位轴和俯仰轴的被控对象传递函数,并完成了快速反射镜伺服系统的设计。推导了描述快速反射镜姿态角与转台跟踪误差之间关系的数学解析表达式。通过位置定点实验和跟踪实验,验证了快速反射镜伺服系统的响应速度、抗扰能力与跟踪精度。然后,分析了车体运动对转台的影响,建立了相关坐标系,推导了转台视轴的位置扰动模型与速度扰动模型。考虑到惯导安装误差,改进了视轴扰动模型。构建了基于视轴扰动速度前馈法的复合控制,对视轴扰动进行补偿,实现动基座条件下视轴稳定的目的。最后分析验证了转台伺服系统在补偿视轴扰动前后的跟踪精度。最后,在车载光电跟瞄系统上进行了相关实验,验证本文在跟踪转台复合控制问题、快速反射镜控制问题、视轴稳定问题上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本文所进行的研究能够改善车载光电跟踪设备伺服系统在跟踪精度、动态特性、稳定性及指向精度等方面的表现。

二、反射镜系统的光学图像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反射镜系统的光学图像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液晶屏边缘检测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边缘缺陷分析及检测系统设计
    2.1 液晶屏显示原理
        2.1.1 液晶屏分类与结构
        2.1.2 液晶屏显示原理
    2.2 边缘缺陷形成及分类
        2.2.1 液晶屏制作过程
        2.2.2 边缘缺陷形成与分类
    2.3 边缘缺陷检测系统方案设计
        2.3.1 现有检测方式
        2.3.2 总体方案设计
        2.3.3 照明模块
        2.3.4 图像采集模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图像优化和处理
    3.1 图像采集与待检区域分析
    3.2 干扰因素分析与处理
        3.2.1 灰尘小颗粒
        3.2.2 液晶屏边缘的电容电极
        3.2.3 液晶屏侧边的透明贴边
    3.3 图像处理基本操作方案分析
        3.3.1 灰度变换
        3.3.2 图像二值化
        3.3.3 形态学处理
    3.4 液晶屏图像处理
        3.4.1 灰度变换
        3.4.2 图像二值化
        3.4.3 形态学处理
        3.4.4 图像处理流程
    3.5 裂缺陷最佳照明角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特征提取与缺陷分类
    4.1 边缘检测
    4.2 特征参数
    4.3 缺陷判定依据
        4.3.1 崩缺陷判定
        4.3.2 裂缺陷判定
    4.4 特征提取
        4.4.1 缺陷量化
        4.4.2 特征提取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反射镜系统处理结果与分析
    5.1 双反射镜系统处理崩缺陷
        5.1.1 样本选取及缺陷统计
        5.1.2 双反射镜系统采集崩图像
        5.1.3 图像处理结果及分析
    5.2 双反射镜系统处理裂缺陷
        5.2.1 样本选取及缺陷统计
        5.2.2 双反射镜系统采集裂图像
        5.2.3 图像处理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红外面阵搜索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红外搜索跟踪系统概述
    1.3 红外搜索跟踪系统研究概况
        1.3.1 国外发展概况
        1.3.2 国内发展概况
    1.4 像移补偿技术的研究现状
    1.5 快速放射镜及其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5.1 快速反射镜
        1.5.2 快速反射镜国内外研究现状
        1.5.3 快速反射镜的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6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6.1 研究内容
        1.6.2 章节安排
第2章 红外面阵搜索系统组成和总体方案设计
    2.1 功能描述
    2.2 系统组成
    2.3 设计思路
        2.3.1 光学系统
        2.3.2 红外探测器
        2.3.3 信号处理系统
        2.3.4 伺服控制系统设计
    2.4 系统工作过程
    2.5 关键技术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快速反射镜的动态扫描凝视成像系统研究
    3.1 引言
    3.2 工作原理
        3.2.1 步进凝视成像系统
        3.2.2 动态扫描凝视成像系统
    3.3 快速反射镜系统组成
        3.3.1 快速反射镜系统设计思路
        3.3.2 驱动原件选型
        3.3.3 电机控制器
        3.3.4 伺服驱动器
        3.3.5 反馈测量元件
    3.4 快速反射镜系统结构设计
    3.5 摆镜角度计算
    3.6 快速反射镜系统谐振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快速反射镜控制系统建模及分析
    4.1 引言
    4.2 快速反射镜控制系统建模
        4.2.1 基于音圈电机的快速反射镜模型
    4.3 快速反射镜控制系统模型辨识
        4.3.1 基于伪随机噪声信号的模型辨识原理
        4.3.2 快速反射镜控制系统的模型辨识
    4.4 影响快反镜控制性能因素
        4.4.1 机械谐振
        4.4.2 数字控制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快速反射镜控制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干扰观测器的研究
        5.2.1 基本原理与性能分析
        5.2.2 低通滤波器的设计
        5.2.3 基于干扰观测器的二自由度控制
    5.3 零相差跟踪控制器
        5.3.1 基本原理
        5.3.2 闭环系统传递函数辨识
    5.4 仿真分析
        5.4.1 干扰观测器的仿真试验
        5.4.2 零相差跟踪控制器仿真试验
        5.4.3 结论
    5.5 实验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快速反射镜补偿性能评估
    6.1 引言
    6.2 快速反射镜伺服控制系统性能测试与分析
        6.2.1 伺服性能测试与分析
        6.2.2 伺服系统误差分析
    6.3 像移补偿试验
        6.3.1 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6.3.2 红外靶标成像试验
        6.3.3 外场成像试验
        6.3.4 像移补偿误差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多波段激光发射方向直接监测与校正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激光发射系统简介
        1.1.2 激光发射系统的发展现状
    1.2 激光光束监测与校正方法概述
        1.2.1 激光光束监测方法
        1.2.2 激光光束校正方法
    1.3 课题研究意义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光束方向监测校正系统设计
    2.1 引言
    2.2 多波段激光发射系统
    2.3 激光发射光路误差建模及灵敏度分析
        2.3.1 齐次坐标变换介绍
        2.3.2 镜面反射的表示方法
        2.3.3 光束传播误差数学模型的建立
    2.4 光束监测校正系统方案设计
        2.4.1 设计路线
        2.4.2 间接监测方案
        2.4.3 直接监测方案
        2.4.4 系统工作过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波段光束监测系统
    3.1 引言
    3.2 光电探测器的选择
        3.2.1 CCD 图像传感器
        3.2.2 小面积光电探测器
        3.2.3 四象限光电探测器
    3.3 光束监测系统设计
        3.3.1 四象限探测器元件
        3.3.2 红外成像光学系统
        3.3.3 光路分析
    3.4 机械结构设计
        3.4.1 光学元件的安装固定
        3.4.2 透镜结构参数的确定
        3.4.3 机械结构设计
    3.5 四象限探测器的信号处理
        3.5.1 四象限光电探测器的工作原理
        3.5.2 四象限光电探测器通用定位算法
        3.5.3 光斑面积描述方法
        3.5.4 基于椭圆模型的正交微动算法
    3.6 监测实验与误差分析
        3.6.1 实验平台搭建
        3.6.2 实验结果
        3.6.3 误差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快速反射镜系统
    4.1 引言
    4.2 快速反射镜整体方案设计
        4.2.1 FSM 性能指标的提出及确定
        4.2.2 反射镜材料的选择及设计
        4.2.3 FSM 驱动方案的选择
        4.2.4 FSM 驱动元件的选择
        4.2.5 FSM 测角元件的选择
    4.3 柔性铰链
        4.3.1 柔性铰链的基础知识
        4.3.2 柔性铰链的关键尺寸确定
    4.4 FSM 机械结构设计
        4.4.1 内框架及外框架
        4.4.2 转动轴系
        4.4.3 基座
    4.5 机械结构分析
        4.5.1 运动传递精度分析
        4.5.2 柔性铰链分析
        4.5.3 反射镜组件模态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光束监测校正系统模型研究
    5.1 引言
    5.2 数学模型建立
        5.2.1 点的透镜成像
        5.2.2 光束方向监测校正坐标系的建立
    5.3 长波光束方向监测校正模型
        5.3.1 长波光束的监测光路
        5.3.2 快速反射镜转角与光斑中心位置关系
    5.4 中波光束方向监测校正模型
        5.4.1 中波光束的监测光路
        5.4.2 快速反射镜转角与光斑中心位置关系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实验结果与分析
    6.1 引言
    6.2 监测系统实验
        6.2.1 实验平台搭建
        6.2.2 指向精度实验
    6.3 FSM 系统验证实验
        6.3.1 实验平台搭建
        6.3.2 系统精度实验
        6.3.3 闭环带宽实验
    6.4 系统整体实验与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性工作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4)全息光电三维显示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3 全息光电显示概述
        1.3.1 全息技术
        1.3.2 全息光电显示概述
    1.4 全息光电显示关键技术的研究概况
        1.4.1 三维物体全息图计算方法的研究概况
        1.4.2 全息光电显示的散斑噪声抑制方法研究概况
        1.4.3 全息光电显示的视场角拓展方法研究概况
        1.4.4 彩色全息光电显示研究概况
        1.4.5 全息三维再现像的承载方法研究概况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5.2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三维物体全息图的计算方法研究
    2.1 三维物体全息图计算的典型方法
        2.1.1 点源法
        2.1.2 面元法
    2.2 三维物体全息图计算新方法—点源菲涅尔衍射算法
        2.2.1 点源菲涅耳衍射算法的原理
        2.2.2 全息图的加速计算
        2.2.3 点源菲涅耳衍射算法的最短记录距离
        2.2.4 点源菲涅耳衍射算法的最优记录距离
        2.2.5 点源菲涅耳衍射算法的优势—不同算法的比较实验
    2.3 点源菲涅耳衍射算法计算三维物体全息图及再现
        2.3.1 全息图加速计算的效率分析
        2.3.2 三维物体全息图的数值再现
        2.3.3 三维物体全息图的光电再现
    2.4 点源菲涅耳衍射算法计算彩色三维物体全息图及数值再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全息再现像的散斑噪声抑制方法研究
    3.1 全息再现像散斑噪声的产生原理
        3.1.1 激光散斑基本理论
        3.1.2 全息再现像的散斑噪声产生机理分析
    3.2 时间平均法抑制全息再现像的散斑噪声
        3.2.1 时间平均法的原理
        3.2.2 时间平均法抑制散斑噪声效果的评价
    3.3 全息再现像散斑噪声快速抑制方法—时间平均+旋转散射板方法
        3.3.1 时间平均+旋转散射板方法抑制散斑噪声的原理
        3.3.2 时间平均+旋转散射板抑制散斑噪声的数值再现分析
        3.3.3 时间平均+旋转散射板方法抑制散斑噪声的光电再现实验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息光电三维显示视角拓展方法研究
    4.1 基于SLM的全息光电三维显示视角拓展原理
    4.2 基于透射式LC-SLM的全息光电三维显示视角拓展方法
        4.2.1 基于透射式LC-SLM曲面拼接的全息光电三维显示视角拓展系统
        4.2.2 全息光电三维显示视角拓展实验结果
    4.3 基于反射式LC-SLM的全息光电三维显示视角拓展方法
        4.3.1 基于反射式LC-SLM曲面拼接的全息光电三维显示视角拓展系统
        4.3.2 基于 4F凹面反射镜系统的全息光电三维显示视角拓展方法
        4.3.3 全息光电三维显示视角拓展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息光电三维显示实验研究
    5.1 全息三维再现像的承载实验研究
        5.1.1 旋转三维物体的全息图计算
        5.1.2 圆柱形三维雾屏的设计
        5.1.3 全息三维再现像的承载显示实验结果
    5.2 彩色宽视角全息光电三维显示实验研究
        5.2.1 彩色宽视角全息光电 3D显示系统的组成
        5.2.2 彩色全息光电显示中的色差补偿
        5.2.3 彩色全息光电显示中颜色串扰的消除
        5.2.4 彩色宽视角全息光电三维显示实验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本论文的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致谢

(6)单芯片360°全景成像光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全景成像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单摄像机旋转系统
        1.2.2 多摄像机旋转系统
        1.2.3 鱼眼镜头系统
        1.2.4 全景环形透镜成像系统
        1.2.5 折反射全景成像系统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折反射全景成像系统
    2.1 全景成像系统的总体设计
    2.2 折反射全景成像原理
        2.2.1 单视点折反射全景成像原理
        2.2.2 非单视点折反射全景成像原理
    2.3 折反射成像系统设计的基本参数
        2.3.1 CMOS图像传感器
        2.3.2 焦距和视场角
        2.3.3 光圈和F数
        2.3.4 图像分辨率
    2.4 折反射全景成像系统尺寸的确定
    2.5 三种典型折反射系统的分析与比较
        2.5.1 抛物面折反射系统
        2.5.2 双曲面折反射系统
        2.5.3 球面折反射系统
        2.5.4 反射镜面型特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非球面反射镜的折反射全景系统设计
    3.1 非球面折反射成像系统的理论分析
    3.2 系统的设计方案
        3.2.1 系统参数的确定
        3.2.2 系统结构的建立
    3.3 系统的设计结果与分析
        3.3.1 调制传递函数
        3.3.2 点列图
        3.3.3 相对照度
        3.3.4 场曲和畸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Zernike多项式自由曲面反射镜的折反射全景系统设计
    4.1 光学自由曲面的表征形式
        4.1.1 NURBS自由曲面
        4.1.2 径向基函数描述的自由曲面
        4.1.3 Zernike多项式描述的自由曲面
    4.2 矢量像差理论
    4.3 自由曲面反射镜的折反射系统设计
        4.3.1 系统设计参数
        4.3.2 系统优化设计
        4.3.3 系统设计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非球面折反射系统加工装调及实验验证
    5.1 系统公差分析
    5.2 系统支撑结构
    5.3 系统元件加工与镀膜
    5.4 系统实物与效果展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7)符合人眼视觉特性的近眼显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NED技术的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专利情况
        1.2.2 NED实现方法和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研究目标、工作内容及章节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NED系统显示及设计原理
    2.1 基于几何光学的NED技术原理
    2.2 基于衍射效应的NED技术原理
    2.3 光学系统波像差理论
    2.4 光学系统的频域分析
    2.5 人眼的视觉特性分析
        2.5.1 人眼的构造
        2.5.2 人眼的分辨力及空间分辨率
        2.5.3 人眼的视场角
        2.5.4 人眼的立体视觉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离轴三反结构的大视角NED系统
    3.1 离轴反射式系统介绍
    3.2 三反光学系统结构形式
        3.2.1 同轴三反光学系统结构形式
        3.2.2 离轴三反光学系统结构形式
    3.3 基于离轴三反结构的NED系统设计方法
        3.3.1 同轴初始结构设计
        3.3.2 离轴理想反射镜系统
        3.3.3 离轴三反实际面型优化
    3.4 离轴三反NED光学系统实验及结果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数字光场的高像素利用率实时NED系统
    4.1 数字光场理论介绍
    4.2 近眼数字光场采集
    4.3 近眼数字光场显示
    4.4 基于光线追踪的三维场景实时近眼数字光场显示
        4.4.1 光线跟踪理论基础
        4.4.2 基于光线追踪的近眼数字光场显示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计算全息的紧凑型大视角NED系统
    5.1 计算全息术背景及原理介绍
    5.2 大视角近眼全息显示原理
    5.3 近眼全息显示光学系统设计
    5.4 大视角近眼全息实验及效果
    5.5 基于人眼特性的近眼计算全息加速方法
        5.5.1 近眼计算全息显示系统特点分析
        5.5.2 优化算法的数值实验
        5.5.3 优化算法的光学再现实验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基于VRD的超轻便近眼系统
    6.1 VRD技术介绍
        6.1.1 麦克斯韦观察法原理
        6.1.2 超轻薄VRD-NED系统原理
    6.2 改进的VRD核心部件
        6.2.1 光纤投影仪
        6.2.2 全息器件的物理模型
        6.2.3 大数值孔径HOE的制作
    6.3 超轻薄的VRD-NED系统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内容总结
    7.2 创新性工作说明
    7.3 不足与研究展望
缩略词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超宽视场成像光谱仪前置光学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内容
第二章 探测原理与指标分析
    2.1 探测原理
    2.2 指标分析
        2.2.1 探测波段
        2.2.2 相对孔径
        2.2.3 前置物镜视场、焦距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自由曲面的离轴两反射镜系统设计
    3.1 结构和原理
    3.2 理论分析
    3.3 光学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非球面的离轴三反射镜系统设计
    4.1 结构和原理
    4.2 设计思想
    4.3 光学设计
        4.3.1 确定初始结构参数
        4.3.2 优化设计结果
        4.3.3 成像质量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公差分析
    5.1 设计方案一公差分析
        5.1.1 公差分析参数和性能评价指标
        5.1.2 自由曲面表面不规则度公差
        5.1.3 公差优化分配
    5.2 设计方案二公差分析
        5.2.1 公差分析参数和性能评价指标
        5.2.2 公差分配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运动平台光电跟踪系统的前馈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影响跟踪精度的因素
        1.2.1 系统外部因素
        1.2.2 系统内部因素
    1.3 光电跟踪系统目标跟踪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光电跟踪系统目标跟踪原理与控制系统模型建立
    2.1 引言
    2.2 快反镜系统控制模型建立
        2.2.1 机理建模
        2.2.2 系统辨识
    2.3 运动平台光电跟踪系统跟踪原理
        2.3.1 运动平台光电跟踪系统视轴稳定与目标跟踪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信号合成的前馈控制技术分析
    3.1 引言
    3.2 影响目标跟踪性能的因素分析
        3.2.1 脱靶量延时的影响分析
    3.3 前馈控制原理
    3.4 跟踪系统中的信号滤波算法
        3.4.1 有限记忆滤波
        3.4.2 α-β-γ滤波
        3.4.3 粒子滤波
        3.4.4 Kalman滤波
    3.5 基于信号滤波合成的高精度前馈控制技术
        3.5.1 基于高精度编码器与视轴偏差合成目标信息的前馈控制方法
        3.5.2 增加惯性测量单元的等效前馈控制方法
        3.5.3 一种基于陀螺积分和传感器数据融合的等效前馈控制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Youla变换的前馈控制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Youla参数化原理
    4.3 基于Youla参数化的前馈控制方法
    4.4 控制参数设计
    4.5 仿真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平台与实验结果分析
    5.1 引言
    5.2 控制系统硬件组成
        5.2.1 PC104
        5.2.2 位置传感器PSD
        5.2.3 压电陶瓷驱动
    5.3 控制系统软件结构
        5.3.1 控制程序主结构
        5.3.2 FSM控制程序
    5.4 实验方案设计
    5.5 参数设计与实验结果分析
        5.5.1 应变片闭环
        5.5.2 CCD闭环
    5.6 结果对比分析
        5.6.1 仅有目标运动
        5.6.2 增加扰动时的误差对比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车载光电跟瞄系统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技术研究概况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车载光电车载光电跟瞄系统跟瞄系统跟瞄系统的伺服系统的伺服系统
    2.1 伺服系统的研究对象
    2.2 跟踪转台伺服系统原理与实现
    2.3 快速反射镜伺服系统原理与实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车载光电跟瞄车载光电跟瞄转台复合控制技术转台复合控制技术
    3.1 基于滞后超前校正法设计转台伺服系统
    3.2 模糊控制技术
    3.3 复合型控制器的设计
    3.4 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车载车载快速反射镜的高精度控制快速反射镜的高精度控制
    4.1 快速反射镜简介
    4.2 快速反射镜的伺服控制
    4.3 快速反射镜姿态角的解算
    4.4 快速反射镜伺服系统的软件实现快速反射镜伺服系统的软件实现
    4.5 实验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车载光电跟瞄系统车载光电跟瞄系统视轴扰动视轴扰动视轴扰动补偿补偿
    5.1 引言
    5.2 车体运动分析
    5.3 坐标系及车体运动参数定义
    5.4 车体坐标系下的目标位置扰动
    5.5 车体坐标系下目标角速度扰动
    5.6 考虑惯导安装误差时视轴位置扰动与速度扰动
    5.7 仿真验证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车载光电车载光电跟瞄系统跟瞄系统跟瞄系统实验研究实验研究
    6.1 车载光电车载光电跟瞄系统跟瞄系统跟瞄系统实验平台实验平台
    6.2 复合型控制技术实验
    6.3 出射激光指向精度实验
    6.4 外场动态跟瞄实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四、反射镜系统的光学图像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液晶屏边缘检测的研究与实现[D]. 唐正.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2]红外面阵搜索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杨龙.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2017(02)
  • [3]多波段激光发射方向直接监测与校正方法研究[D]. 周子云.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14(09)
  • [4]全息光电三维显示关键技术研究[D]. 曾震湘. 上海大学, 2017(02)
  • [5]反射镜系统的光学图像处理[J]. 何钺,黄乐天. 中国激光, 1990(01)
  • [6]单芯片360°全景成像光学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庄雯.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1)
  • [7]符合人眼视觉特性的近眼显示技术研究[D]. 陈志东. 北京邮电大学, 2019(01)
  • [8]超宽视场成像光谱仪前置光学系统设计[D]. 刘青函. 苏州大学, 2016(01)
  • [9]运动平台光电跟踪系统的前馈控制技术研究[D]. 徐田荣.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2020(08)
  • [10]车载光电跟瞄系统控制技术研究[D]. 薛乐堂.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16(08)

标签:;  ;  ;  ;  ;  

反射镜系统的光学图像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