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重要而成功的访问——江泽民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

一次重要而成功的访问——江泽民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

一、一次重要的成功的访问──江泽民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论文文献综述)

张俊琳[1](2020)在《国际关系文本中流水句隐性逻辑关系的转换 ——《中国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关系史》(第五章第3-4节、第六章第1-2节)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翻译实践报告原文选自导师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合作的无参考译文的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国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关系史》,笔者以该书第五章第三、四节以及第六章第一、二节作为翻译材料进行研究。该书第五章主要内容为中拉关系的稳步发展,其中第三、四节具体讲述了中拉经贸关系的发展、中拉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合作,第六章主要内容为国际新格局下的中拉关系,其中第一、二节具体分析了国际格局与中拉关系以及中拉关系获得的新发展,对以后分析政治类文本、国际关系类文本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与价值。笔者在翻译过程中发现,原文流水句的出现频率较高,是本翻译实践报告的显着突出特点。由于英汉句子的表达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各式各样流水句的出现及其英译成为本翻译实践报告的难点。基于当下对汉语流水句的研究,笔者以汉语流水句的隐性逻辑关系为线索,运用区别主从信息、增补省略信息、增译词项、简化重复结构、顺译处理以及解构重组的转换技巧处理汉语流水句中的隐性逻辑关系。笔者列举了具有代表性的译例并进行了分析,希望此翻译实践报告能对其他研究此类选题的学者提供参考。

冯帆[2](2020)在《从属与独立 ——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与对华战略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与“修正主义者”,中美战略竞争加剧。与此同时,美国对台政策也经历着较大调整。国内学界普遍解读为美国在打“台湾牌”,利用台湾的战略价值作为与中国进行利益交换的筹码,或是以此遏制中国崛起,继续“以台制华”。这种观点认为美国对台政策是从属于美国对华战略的。但是,国外学界多有不同声音,不认为美国对台政策只是对华战略的从属,反对将台湾视为中美之间可交易的筹码或是遏制中国的工具。本文认为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基本从属于对华战略,但也存在一定的独立性,用“从属”、“以台制华”等说法来概括美国整体对台政策失之简单。本文通过对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与对华战略的历史回顾,发现美国对台政策基本从属于对华战略,但也存在不从属于对华战略的案例。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中美关系、美台关系、美国政治、台湾政治的角度解释了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基本从属于对华战略,但也存在一定独立性的原因。应该认识到美国对台政策的复杂性,不能简单认为美国对台政策的调整就是因为对华战略的变化,需要更加重视美台关系、美国政治与台湾政治的复杂作用。

陶文钊[3](2017)在《建交以来的中美关系:回顾与思考》文中指出本文回顾了中美建交以来双边关系的演变历程,指出38年来两国关系的发展趋势,并对21世纪中美关系与国际秩序的发展走向进行了思考。建交以来,中美关系总体上是在波折中向前发展。冷战时期,对抗苏联的战略扩张是两国关系发展的基本驱动力;冷战结束之初,虽然美国出现了"中国崩溃论",但鉴于双方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两国关系经受住了冷战结束的冲击,重归正常化。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美国转向"亚太再平衡"战略,却已难以束缚中国。从两国关系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塑造中美关系的能力日渐增强,并取得了较大成功,具体表现为同美国合作应对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提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等。进入21世纪,中美两强并立将成为国际政治的重要特征之一,两国关系也将越来越多地涉及国际秩序。在今后的几十年里,中美之间将经常进行相互调适与顺应,两国之间仍会有分歧与摩擦,但将沿着建交以来的主要方向向前发展。

拉木苏仁[4](2017)在《中蒙俄经济走廊视阈下中蒙贸易发展模式研究 ——基于引力模型的分析》文中指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9月11日参加中俄蒙三国国家元首会晤,此次会晤中国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需要三国的共同努力,由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和俄罗斯的跨欧亚大铁路以及蒙古国的草原之路是连接的,通过三国的共同发展定会将经济走廊打造出来。这一提议得到了俄罗斯和蒙古的高度赞同。"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发展与周边国家经济关系、实现跨区域合作的重大战略。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导下,中国提出了发展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议,因为经济走廊和经济带的实施会给中蒙俄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优势,同时会给实施"一带一路"的相关城市带来巨大的发展前景,比如会加强实施国家的周边外交的强化作用。同时也推动"一带一路"这一经济战略目标逐步成为现实,这其中就包括中蒙俄经济走廊。当然,在推动和落实经济走廊的建设等方面也面临巨大的挑战。中蒙边界东起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西北的646.7高地,西至新疆阿勒泰北面的奎屯山,全长4677公里,从地理位置上看,蒙古国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合作中心。加强对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监督和跨区域合作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中之重。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首先根据中国与蒙古国在2002年至2011年的对外贸易数据加上分析中蒙两国的外贸现状,运用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等分析方法,找出了中蒙两国贸易商品的不同性,最后通过分析得出了两国在贸易过程中较大互补性的商品门类找出未来适合两国贸易发展的商品门类。广袤的内蒙古大草原和热情的内蒙古人民,正以热情、开放的新风貌,打造北疆亮丽的风景线,争取早日将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同时将其打造成中国向北开放的一个重要城市。论文从中-蒙-俄经济走廊视阈下来整体分析中蒙经贸合作发展必要性及可行性,中蒙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历程悠久,目前两国的经贸合作发展还受到中蒙两国各种政策的支持。同时两国间的互通有无为两国今后更加密切的贸易往来奠定了基础。中蒙两国在进行贸易往来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障碍,如贸易结构单一、受到历史和国际因素的影响,两国的贸易发展不顺畅。针对以上存在的贸易过程中的障碍得出了两国应加强贸易结构的转换,从长远角度出发制定更加适合两国贸易发展的战略规划。论文研究的重点在于运用引力模型加入新变量来分析两国贸易过程中必要性及可行性,针对中蒙两国各自的贸易优势和特点来加强两国间的贸易合作,为两国建立长久的战略合作伙伴国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本论文还在规范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于中蒙两国贸易往来的互补性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两国间的贸易合作可以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实现共赢。

张玉[5](2017)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东南亚外交政策研究》文中提出东南亚国家是中国重要的周边国家。中国的发展与稳定也离不开周边国家的支持。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山水相连,对中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改革开放以来,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交往提供良好的条件。受内外因素的影响,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曾断绝外交关系。但是在改革开放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恢复来往,外交关系呈现阶段性特征。并且,在将近四十年的发展中,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金融等方面的合作硕果累累,但同时双方的交往也面临一些问题。抓住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交往的特征,分析双方关系变化的原因,有利于为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以后的合作交流提供实践经验,并且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双方面临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将近四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长为一个大国,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处理对外关系。从现在的外交局势看,中国外交基本成熟。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呈现新常态。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长期交往中,中国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原则,如重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周边国家是首要,特别是重视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重视地缘因素的影响,等。

宛程[6](2016)在《上海合作组织非传统安全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且管理机构——即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设在中国的国际组织,也是中国参与的有关中亚地区安全议题的唯一一个区域多边合作机制。自2001年成立以来,上合组织的安全合作不断扩展和深入,在维护中亚地区安全和稳定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如此,上合组织以“上海精神”为合作理念,不断提高了成员国之间的政治互信,有效地推动了成员国之间关系民主化的进展。更为重要的是,上合组织是中国安全战略和对外交往战略的重要实施平台,在维护国家的安全、稳定和领土完整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立足安全研究这一目前学术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客观要求出发,考察上合组织成立前后所面对的主要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并在“三股势力”等非传统安全因素对中亚地区和我国威胁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分析和解释了中国同周边上合组织成员国范围内保持了稳定的成绩;探讨了上合组织如何在中国新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和强化其安全功能建设。这对总结中国参与或主导地区性国际机制的经验和教训,探讨上合组织同中国新国家安全观的关系,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冷战后,非传统安全威胁取代了国家之间的对抗、冲突、战争等形式的传统安全威胁,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要安全威胁。其中,以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为代表的“三股势力”、毒品犯罪、跨国有组织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凸显严重威胁着中亚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也严重制约着该地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在共同的安全威胁下,中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形成了应对威胁的共同意愿,并在相互协作的基础上形成了重要的多边合作机制——上海合作组织。但同时要指出是,虽然上述共同安全威胁的出现和共同合作意愿的产生在上合组织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它们并不是上合组织得以成立的全部动因。除了上述原因之外,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边界问题的解决是上合组织得以成立的前提,而成员国之间双边关系的提升尤其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确立则对上合组织的成立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上合组织成立后所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依然严峻,在当前,“伊斯兰国”向中亚地区的渗透和阿富汗安全局势的持续恶化都对上合组织形成了严峻的挑战。为了应对上述威胁,上合组织不断强化合作,使其保持向深度和广度推进:反恐机制日趋完善,不断健全打击恐怖主义的法律,执法、情报、司法等部门的合作稳步开展,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范围不断拓展,同其他国际安全机制的互动也不断加深。成立15年来,上合组织的安全职能发挥保障了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为其他领域合作的开展提供了安全的外部环境。冷战后复杂的地缘安全环境的变化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凸显也促使着应对这一问题的新安全理念——中国新安全观的产生。中国新安全观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立足于冷战后国际和周边形势以及中国自身安全需求的基础上提出的安全理论。中国新安全观摒弃了旧安全观在安全主体的单一性、安全内涵的贫乏性、安全手段的对抗性以及安全目标的利己性,实现了对安全关注的综合性、共同性、普遍性和合作性。中国新安全观在安全主体、安全内涵、安全手段和安全目的等各个方面实现了对旧安全理论的更新和升级,顺应了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满足了中国自身安全的需要,它的提出和发展也促进了上合组织的形成,对上合组织的安全功能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导。反过来,上合组织确立了“上海精神”为新安全观的核心内容,并通过发展经贸合作等措施实践了中国新国家安全观。上合组织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平台,同时可以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发挥重要的安全保障作用。在目前“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尤其是在境内外两个核心区——中亚和新疆的建设中,存在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值得指出的是,境内外核心区建设中存在着诸多安全威胁,例如“三股势力”、毒品走私、非法移民、跨国犯罪、边界纷争、战争以及国家政权非制度性更迭等。必须说明的是,不将“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安全问题特殊化,在坚持上合组织原则和“上海精神”的前提下,在上合组织安全功能范围内,以上合组织安全功能特点对上述安全问题进行分类,不仅是上合组织为“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的前提,还可以有效增加上合组织安全功能的实施效率。此外,在上合组织实施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安全保障过程中,要重视和强化上合组织的非传统安全功能建设,加强对中亚地区安全威胁因素的研究,有针对性地提高上合组织公共安全供给能力,切实制定、完善和落实打击“三股势力”等威胁相关法律法规,做好去极端化和网络反恐工作,使上合组织能够更加有效地为“一带一路”保驾护航。目前,上合组织还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挑战: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的发展;扩员造成的以中亚为中心的地缘中心的变化和争议;乌克兰危机对成员国关系的影响;与其他国际组织的竞争(主要是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和欧亚联盟);国际安全中的某些领域所造成的成员国的意见分歧;以及成员国关系改善缓慢,中亚地区合作水平不高的状况无明显改善等。面对上述问题,我们要坚持在中国新安全观的指导下,以打造命运共同体为目的,推动上合组织的发展。主要建议如下:在安全目标上,要以“三股势力”为长期坚持打击的对象,在核心区上,要以中亚(包括新疆)为核心区,不宜扩大,要坚持以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为核心功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应也不可能应对所有安全问题,要以总体安全观为指导全面考虑安全问题,要处理好核心安全问题同其他问题的关系;进一步加强与俄罗斯在上合组织框架内的协作;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促进上合组织经济合作;妥善应对和处理随着丝路经济带建设中“三股势力”扩散所带来的新安全挑战。本文以上海合作组织的非传统安全功能为研究视角和基本论述框架,讨论了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和上合组织及其成员国在应对和打击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关系,以及如何强化上合组织安全功能以推进中国对外战略的实施。选取上合组织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时所取得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为研究案例,在上合组织十余年来应对和打击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发展历程中阐述并验证关于上合组织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总结了上合组织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斗争中的经验和教训,在当前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日益对我国形成严峻挑战的背景下提出强化上合组织安全功能的方案,其最终目的是尝试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以及其他对外战略的实施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对策思考。

王琼[7](2016)在《中国共产党在大国博弈中的执政方略定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执政方略是政党治理国家的总体政治决策和战略布局,是执政党为了实现一定的执政目标,而采取的执政思维和执政布局的总和。执政方略决定着执政党执掌国家政权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行动导向,是执政能力和执政智慧的全景式展现。然而,执政方略在形成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不可移易的,它会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内部状况的改观进行完善。执政方略定位就是基于治国理政内外部条件变化而作出的战略抉择,包括目标的确定、思维的转变和布局的调整等。本文以中国共产党在大国博弈中的执政方略定位研究为题(特指全面执政时期,局部执政时期不在本选题的研究范畴内),考察大国博弈作为一项严峻的外部环境考验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定位产生的深刻影响,探寻大国博弈中提高执政方略定位准确性的重要思路。政治系统分析方法是本文主要运用的分析框架。试图通过逻辑的辨析、历史的实证、要素的分析来厘清执政方略定位与大国博弈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最后从认识规律走向运用规律,以历史纵深和全球视野来思索执政中国的重要命题。在执政方略行为系统分析模型中,世情、国情和党情是对执政方略定位产生影响的外部压力源和扰动力,基于环境改变确立的执政方略定位又会“反转”改变系统的外部环境。在作用与反作用的循环交互与动态平衡中,执政方略定位不断调整,才能够从容应对外部环境考验。在所有的世情因素中,大国博弈格局变化当属最重要的考量,各国以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念和自身利益的维护获取为导向进行策略选择,形成博弈中的冲突较量。大国博弈合纵连横,牵引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多根神经,是纷繁复杂的领土纠纷、军备竞赛、贸易冲突等国际争端背后最重要的主导力量。并且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互动明显,国际微小的动向往往会映射到国内,引起执政方略定位的重大变化。历史的实证分析,在两极格局演化期、新旧格局转换期和全球秩序重构期,中国共产党曾经以准确的执政方略定位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社会主义低潮中经受住了和平演变的考验,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取得了一系列执政成就。但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略定位也曾经有过失败的教训,由于对内外部环境压力判断失误或反应过激而形成的“左”倾理论与实践,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回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探索历程,正是那些符合时代特征、国情国力和民心诉求的执政方略定位推动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向前。在从立国、富国走向强国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不断完善”,以自身的转变和提高来回应外部环境的考验。基于要素的分析总结,政治摩擦、利益冲突、军事较量、文化渗透和制度竞争是影响执政方略定位的大国博弈要素。大国博弈要素影响执政方略定位的方式是多样的,如单一要素构成的挑战、要素集合体形成的冲击、博弈胜出者的示范效应、博弈失利方的经验教训等。面对严峻的外部环境考验,中国共产党必须通过提高自身的适应性来予以回应,趋利避害、独立自主和争取支持是中国共产党在大国博弈中的主要行为选择。如何在大国博弈中提高执政方略定位的准确性,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基于历史和要素的分析梳理总结,要从以下四方面做起:一是要全面总结执政历史经验,包括执政目标的确定要紧紧抓住治国理政的主要矛盾、执政思维的转变要体现政党现代化的趋势、执政布局的调整要以维护国家利益为依据;二是理性分析大国博弈格局,既要分析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也要分析大国关系和中国的周边环境;三是客观评估自身综合实力,包括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的博弈能力;四是着力构建大国战略观念,自信从容的大国心态、韬光养晦的智慧谋略、和平崛起的路径选择和全球治理的责任担当,是中国在大国博弈中实现执政方略准确定位所应有的态度和责任。世界上几乎没有人能够逃避国际关系对其生活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更不可能孤立于全球化浪潮而关起门执政。关注全球热点,回应世界关切,是在全球化条件下执政的基本要求。在复杂的大国博弈中适应、改变、创新、胜出,是确立执政方略定位的重要遵循。从革命到执政,从计划到市场,从封闭到开放,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决策者和执行者,党的建设是国家建设的重要推动力,执政方略定位体现着政党意志与国家治理体系的紧密联系。大国博弈中的执政方略定位,是从规律层面对国家发展进路的全盘构思,是“治理什么样的国家,怎样治理国家”的整体计划。虽然不能够选择执政环境,但是中国共产党却可以通过道路的抉择、模式的转换、方略的定位,建立起真正有助于实现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架构,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萨其如呼[8](2014)在《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跨境民族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跨境民族,顾名思义就是跨界而居的民族。在我国学术界,目前将这种特殊的族体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称谓也不尽相同,广义者多称“跨境民族”,“既指紧靠边界两侧,居住地直接相连,分居于不同国家的同一民族,又指在相邻国家边界附近地区活动的那些同一民族。多数跨境民族分布地区连在一起的,也有少数同一民族之间可能会有其他民族相隔,居住地没有直接相连”;狭义的跨境民族是指“那些因传统聚居地被现代政治疆界分隔而居住与毗邻国家的民族。也就是说,跨境民族具有两个不可缺少的特征,一是该民族为政治边界所分隔,二是该民族传统聚居地为政治疆界分隔”。跨境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涉及到政治学、民族学、国际关系学等等多个学科。众多跨境民族问题热点的发生以及各国处理跨境民族问题的实践,为人们提供了充足而又珍贵的经验和教训。中国的跨境民族多达34个,分布地域非常大、人口数量非常多、语言和宗教信仰复杂,跨境民族问题相对来说十分敏感以及严重化。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国和俄罗斯国交界,地理位置重要而且特殊,主体民族蒙古族在境外有着自己独立的国家,再加上近年来“三蒙统一"思潮的兴行,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蒙跨境民族的关系以及中蒙关系的发展和中国边疆安全问题。系统研究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跨境民族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学术界关于跨境民族与跨境民族问题的研究着作很多,但是关于内蒙古自治区的跨境民族问题的研究却几乎没有专门的着作或文章。本文选择内蒙古这一具体的地区,独特的民族蒙古族为研究内蒙古自治区这一具体地区的跨境民族问题对中蒙跨境民族问题的影响及其思考与对策。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法、深度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来研究,尝试着从内蒙古自治区跨境民族问题研究对中蒙地区的内外蒙古分治后蒙古族民族过程的分化问题的影响——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分离性、国际政治因素对中蒙关系的影响、中蒙经济差异对跨界民族关系的影响、蒙古族跨境移民对中蒙关系及内蒙古自治区社会发展与稳定的影响;中蒙跨境蒙古族民族问题的思考与对策来针对跨境蒙古族认清现实,集中力量发展本民族;制定相应的民族政策、针对内蒙古蒙古族民族问题,应具体制定相应措施、加强国际合作。在此基础上,本文中认为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跨境民族问题、行动上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原则上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来解决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跨境民族问题。

王坤[9](2014)在《美国战略东移背景下的中美日三角关系互动研究》文中指出冷战结束后,亚太地区的力量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中美日关系的利益基础和结构性质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中美日新三角关系开始形成发展。尽管还不存在形式上的中美日三角机制,但并不意味着实际上的三角关系不存在。中美日关系的战略性调整和各国对外政策制定,无不以对方的外交政策和国家行为作为参照物,中美日三方在互动中都不自觉地具备了三角意识。这样,冷战结束后的一段较长时期内,中美日三角关系主要表现为:三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领域的摩擦和竞争呈现出时而激烈时而缓和的状态,为了不损害三国各自的长远利益又都注意加强对话和沟通,协调彼此间的关系,争取在激烈竞争中达成有效合作的正常关系。总之,冷战后的中美日三角关系互动虽然呈现一定的不对称性,三角机制也还不成熟,但仍然保持整体上的平稳。2008年奥巴马政府上台,高调宣布“重返亚太”战略,美国开始了全面战略东移,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领域展开了实质性的具体措施,中美日三角关系受到了巨大冲击,三角关系在这一时期的互动频繁、激烈,影响范围也空前扩大。美国为防止自身因中国力量上升而在亚太地区被边缘化,将平衡中国作为重要战略考量,中美博弈成为了亚太地区的主要矛盾。日本追随美国战略奉行对华遏制战略,在岛屿问题挑起争端,使得本身就充满脆弱性的中日关系由整体上的友好稳定滑向恶化崩溃的边缘,加之日本国内右倾化不断加剧,也使中美日三角关系未来互动发展充满了诸多不确定性,三角关系也更加复杂。文章以当前美国战略东移作为背景来研究中美日三角关系互动,所以不可避免在一定程度上会凸显美国的战略主动性,但这并不等同于中日两国将被动地接受美国的支配,三角互动始终是一个多向而非单一的互动。全文主要遵循以下思路:首先,简要回顾冷战后中美日三角关系互动的历史轨迹,在对三角互动的分析中揭示其本质及内在互动特征;其次,从历史角度来阐述美国东移战略的进程,对当前奥巴马政府的全面战略东移战略的原因、措施进行细致的分析;第三,通过美国战略东移对中日两国的不同战略指向和影响,对三角关系中的双边关系及整体互动进行分析,预测三角关系未来互动走向;第四,在对以上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实现中美日三角关系的良性互动提出合理建议。

姜金钟[10](2014)在《中印共赢性发展机制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的开局20年,对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正经历着快速上升期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无疑是历史最好的战略机遇期,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并存,但其发展进程却难以深入推进,世界体系变革趋势不明朗。世界各国纷纷开始转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务实合作上来,以谋求区域经济利益最大化,从而依靠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外溢效应”以及“战略红利”带给本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持续动力。“中国巨龙”和“印度大象”,以其独特的地缘政治经济战略地位、优越的资源禀赋、相互间巨大的互补性而使得两国各自追求复兴梦、大国梦的实践存在着合作共赢的巨大潜力。中印共赢性发展目标的实现最终还是要诉诸于两国合作机制的积极构建、平稳运行及成效收益。实际上早在本世纪初印度瓦杰帕伊总理和温家宝总理实现成功互访以来,就已经将两国关系定位提升至“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高度;2013年李克强总理与曼莫汉?辛格总理进行了开创历史的年内互访,无疑将双边关系推进到全面合作的高度和多领域发展的深度。经过十余年合作高速度、快节奏的发展,中印之间已经搭建起多层次、跨领域、广向度的对话、磋商与合作机制。中印合作的共赢性发展、机制化建设是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合理延伸,它建立在战略全局之上,是两国交往日益密切和相互依赖不断加深的良性互动产物。中印间全方位的合作共赢发展有力地保障了中印关系的稳步推进,促进了双方实力的提高,推动了中印两国同其他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更提升了中印两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成效显着。基于此背景,我们可以在今后一段历史时期内对中印共赢性合作的发展态势保持乐观的态度,因为通过对中印合作机制的深入分析以及对中印合作机制化轨迹的审视,即使中印战略合作机制建设面临诸多问题等,中印两国交流的领域和范畴也正在以超出双边关系的快车道节奏向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扩展。对中印共赢性发展合作机制的现状进行梳理,对其发展潜力深入分析,可以有效地对中印关系中的障碍进行风险控制、分歧规避,从而对两国利益契合、深化合作共赢进行理论探索。本文试图从梳理两国交往合作的历史入手,将中印合作机制置于双边关系、地区多边关系、全球体系这三个维度特质中去分析,重点剖析了两国间有着悠久合作历史和显着成效的经济贸易、能源领域合作在新时期的共赢。从现象的梳理、关系的演变历程去概括两国交往合作历程中的“变”与“不变”,厘清中印共赢性发展“新思维”,力图描绘出新时期中印关系模式的轮廓,最终为两国更加长远的合作共识达成、利益诉求协调、互利共赢发展的战略路径选择提供初步的政策建议和参考。

二、一次重要的成功的访问──江泽民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次重要的成功的访问──江泽民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关系文本中流水句隐性逻辑关系的转换 ——《中国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关系史》(第五章第3-4节、第六章第1-2节)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任务描述
    1.1 文本介绍
    1.2 文本分析
        1.2.1 文本内因素分析
        1.2.2 文本外因素分析
第2章 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2.1.1 确定文本
        2.1.2 查询资料
        2.1.3 制定翻译计划
    2.2 翻译过程
    2.3 译后事项
        2.3.1 自我校对
        2.3.2 他人校对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隐性条件关系的转换
        3.1.1 区别主从信息
        3.1.2 增补省略信息
    3.2 隐性承接关系的转换
        3.2.1 增译词项
        3.2.2 简化重复结构
    3.3 隐性目的关系的转换
        3.3.1 顺译处理
        3.3.2 解构重组
第4章 实践总结
    4.1 翻译问题总结
    4.2 翻译反思与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附录2 专有名词表
致谢

(2)从属与独立 ——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与对华战略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假设
    第四节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一、 论文结构
        二、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意义与存在的问题
        一、 研究意义
        二、 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与美国对华战略的关系:历史考察
    第一节 老布什政府时期
        一、 美国售台F16战机
        二、 美国对华战略走向“接触”
    第二节 克林顿政府时期
        一、 美国对台政策重新审议
        二、 李登辉访美与台海危机
        三、 克林顿的“三不承诺”与支持两岸对话
        四、 美国对华“接触”而非“遏制”
    第三节 小布什政府时期
        一、 美国对台政策:从“坚定协防台湾”到“反对单方面改变现状”
        二、 美国对华战略:从“战略竞争者”到“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
    第四节 奥巴马政府时期
        一、 美国对台政策:既鼓励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又要求维持现状
        二、 美国对华战略:从“战略再保证”到“亚太再平衡”
    第五节 特朗普政府时期
        一、 全方位的对台政策调整
        二、 美国对华战略竞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对台政策从属性的来源:中美关系
    第一节 中美关系正常化所确立的原则
    第二节 中美关系与美国对台政策的相关性
    第三节 战略需求与实力对比的复合作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对台政策独立性的来源:美台关系
    第一节 美台意识形态的靠拢
        一、 美台共享价值观
        二、 美国利用台湾推广民主制度
    第二节 美台利益的重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对台政策独立性的来源:美国政治
    第一节 美国选举政治的影响
    第二节 美国国会政治的影响
    第三节 美国利益集团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美国对台政策独立性的来源:台湾政治
    第一节 “台独”倾向的冲撞
    第二节 台湾对外政策的不确定性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专着
    中文论文
    外文专着
    外文论文
致谢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学术工作及获奖情况有

(3)建交以来的中美关系:回顾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美关系的历史演变
二塑造中美关系的中国因素
三中美关系与21世纪国际关系

(4)中蒙俄经济走廊视阈下中蒙贸易发展模式研究 ——基于引力模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蒙古国学者的研究综述
        1.2.2. 中国学者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基本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
        1.3.3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定量分析法
    1.5 本文研究的创新及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不足
二、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政治内涵
        2.1.2 中蒙俄经济走廊的经济内涵
    2.2 国际贸易理论概述
        2.2.1 国际贸易理论
        2.2.2 要素禀赋比率论
三、中国和蒙古国贸易的历史与现状
    3.1 中国和蒙古国经贸合作的历史回顾
        3.1.1 蒙古国对中国经贸合作发展贡献的历史回顾
        3.1.2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与蒙古国经贸发展的回顾
        3.1.3 蒙古国对中国经贸合作发展贡献的历史回顾
    3.2. 中蒙经贸合作现状
        3.2.1 蒙古国贸易现状
        3.2.2 中蒙两国双方的对外贸易现状
    3.3 中蒙经贸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四、国际贸易中的引力模型
    4.1 贸易引力模型国外研究综述
    4.2 引力模型的研究现状
    4.3 引力模型的提出
        4.3.1 给定的数据及其解释
        4.3.2 引力模型引入新变量
    4.4 中蒙贸易对引力模型应用
        4.4.1 引力模型在对外贸易中的应用
        4.4.2 引力模型指标解释
        4.4.3 给定数据的概况
        4.4.4 引力模型评估
        4.4.5 中蒙贸易现状及其预测
五、中蒙两国贸易的有利政策与制约因素
    5.1 中国对蒙古国贸易政策优势
    5.2 蒙古国对中国的贸易政策优势
    5.3 中蒙两国贸易政策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5.3.1 中国与蒙古国贸易合作中的制约因素
六、推动中蒙贸易合作的政策建议
    6.1 双方分别制定长远战略规划
        6.1.1 多层面拓展交流,深化中蒙战略伙伴关系
        6.1.2 优化双边贸易政策
        6.1.3 扩大双方贸易合作领域
        6.1.4 调整产业结构,改善贸易结构
    6.2 积极适应蒙古国国情
        6.2.1 加强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化自身贸易竞争力
        6.2.2 自然保护意识强烈,努力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氛围
        6.2.3 加强经济发展与贸易建设
    6.3 提高双方企业的信誉度
    6.4 加强多层面多方位拓展交流
七、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组成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东南亚外交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以及文章结构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发展历程
    (一) 恢复发展阶段
    (二) 全面发展阶段
    (三) 成熟时期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东南亚外交政策的主要特征
    (一) 实行“双轨”外交
    (二) 侧重整体外交设计
    (三) 关注内容层次更广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东南亚国家政策转变的原因
    (一) 时代背景的改变
    (二) 亚太格局的转变
    (三) 中国自身的变化
四、关于推进未来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思考
    (一)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二) 坚持周边是首要
    (三) 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四) 重视地缘政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上海合作组织非传统安全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导言
        (一)作为马克思主义研究重要议题的非传统安全问题
        (二)作为马克思主义当代理论重要成果的中国新安全观理念
        (三)作为新安全观成功实践和当代中国对外战略重要实践的上海合作组织
    二、本文研究的主要价值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五、问题陈述
    六、研究方法和框架
        (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二)研究框架
第一章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的动因分析
    1.1 共同边界问题的解决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的前提
        1.1.1 中苏关系的缓和中苏边界谈判的重启
        1.1.2 五国两方谈判机制的形成
    1.2 共同安全威胁的出现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的基础
        1.2.1 恐怖主义威胁在欧亚大陆的凸显
        1.2.2 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的凸显
        1.2.3 阿富汗安全局势的外溢、毒品走私和枪支走私
    1.3 共同的安全需求是上海合作组织得以成立的关键
        1.3.1 冷战后中亚地区的地缘安全环境变化和俄罗斯的安全需求
        1.3.2 中亚国家共同安全需求的产生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加入
        1.3.3 中国的安全需求
        1.3.4 共同的安全需求和“上海五国”会晤机制的产生
    1.4“上海五国”会晤机制成员国关系的提升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的保障
        1.4.1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1.4.2 冷战后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的发展
    1.5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和发展
        1.5.1 上海合作组织形成过程中的特征
        1.5.2 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和发展
        1.5.3 上海合作组织的主要机构和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上合组织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及其特征
    2.1 长期活跃在中亚地区的“三股势力”及其代表性组织
        2.1.1 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
        2.1.2“阿克罗米亚”
        2.1.3“伊扎布特”
    2.2“伊斯兰国”的出现及其对中亚地区的安全威胁
        2.2.1“伊斯兰国”“哈里发工程”威胁下的中亚
        2.2.2“伊斯兰国”对中亚地区安全威胁的主要方式
    2.3 阿富汗安全局势的恶化和毒品犯罪失控
        2.3.1 阿富汗成为“伊斯兰国”渗透中亚地区的跳板
        2.3.2 阿富汗局势恶化对中亚国家的影响
        2.3.3 毒品犯罪的泛滥
    2.4 当前上海合作组织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的主要特征
        2.4.1 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威胁在中亚由南向北扩散
        2.4.2 域内域外势力勾结越来越密切
        2.4.3 毒恐结合越来越密切
    2.5 上海合作组织面临的挑战—安全功能范围外的非传统安全威胁
        2.5.1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后面临的主要挑战
        2.5.2 上海合作组织安全功能与组织原则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安全观与上海合作组织安全功能
    3.1 中国新安全观及其对上海合作组织安全合作的理论指导
        3.1.1 中国新安全观的提出
        3.1.2 中国新国家安全观的理论发展
        3.1.3 中国新安全观对上合组织安全功能的指导作用
    3.2 上海合作组织是对中国新国家安全观的成功实践
        3.2.1“上海精神”的提出及其理论内涵
        3.2.2 上合组织安全功能的发展和完善是对中国新安全观的重要实践
        3.2.3 经贸合作的开展是对中国新安全观的发展和完善
        3.2.4 上合组织的合作模式丰富了中国新安全观理念
    本章小结
第四章“一带一路”建设与上合组织的安全保障
    4.1“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及其意义
        4.1.1“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及其战略地位
        4.1.2“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下的上合组织经济合作
    4.2“丝绸之路经济带”境外核心区建设中的安全威胁
        4.2.1“三股势力”对“一带一路”建设的严重威胁
        4.2.2 武器扩散
        4.2.3 难民和非法移民
        4.2.4 领土争端和水资源争端
        4.2.5 政权的稳定性
    4.3“一带一路”国内核心区建设中的安全威胁
        4.3.1“一带一路”国内核心区建设总体布局和安全规划
        4.3.2 社会安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境内核心区建设中的短期威胁
        4.3.3 政治安全—“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核心区建设中的长期安全威胁因素
    4.4 上海合作组织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安全关系
        4.4.1 上海合作组织同“一带一路”战略对接的基础
        4.4.2 上合组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路径
        4.4.3 上合组织同“一带一路”建设安全关系的理论梳理
    本章小节
结论
    一、上合组织是对中国新安全观的成功实践,其成立具有重要意义
    二、上合组织在今后发展中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三、以中国新安全观为指导,推动上合组织的发展(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中国共产党在大国博弈中的执政方略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选题创新性分析
    五、写作思路和论文结构
第一章 执政方略定位与大国博弈的理论内涵及双向互动逻辑
    第一节 执政方略与执政方略定位
        一、执政方略
        二、执政方略定位
    第二节 大国博弈
        一、大国与大国博弈的概念
        二、大国博弈的内涵
        三、“二战”后大国博弈格局的基本态势及历史分期
    第三节 执政方略定位与大国博弈之间的双向互动
        一、政治系统分析框架中的执政方略定位与大国博弈
        二、大国博弈深刻影响执政方略定位
        三、执政方略定位重塑大国博弈格局
        四、在大国博弈中调整执政方略定位是各国的通行做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定位与大国博弈互动的历史分析
    第一节 两极格局演变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略定位 (1949-1991 年)
        一、两极格局演变期的大国博弈特征
        二、冷战思维给中国共产党执政造成的压力
        三、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略定位:积极探索,取得突破
    第二节 新旧格局转换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略定位 (1991-2001 年)
        一、新旧格局转换期的大国博弈特征
        二、新旧格局转变给中国共产党执政带来的契机
        三、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略定位:韬光养晦,稳步转变
    第三节 全球秩序重构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略定位(2001 年至今)
        一、全球秩序重构期的大国博弈特征
        二、全球化进程给中国共产党执政创造的机遇
        三、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略定位:抓住机遇,主动作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定位与大国博弈互动的要素分析
    第一节 影响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定位的大国博弈要素
        一、政治摩擦
        二、利益冲突
        三、军事较量
        四、文化渗透
        五、制度竞争
    第二节 大国博弈要素影响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定位的方式
        一、单一要素构成的挑战
        二、要素集合形成的冲击
        三、博弈胜出者的示范效应
        四、博弈失利方的经验教训
    第三节 大国博弈要素影响下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定位的行为选择
        一、趋利避害:在正负取舍中找准发展契机
        二、独立自主:在多方牵制中保持自立能力
        三、争取支持:在复杂博弈中加强广泛合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在大国博弈中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方略定位准确性的思路
    第一节 全面总结执政历史经验
        一、执政目标的制定必须紧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执政思维的转变必须体现政党现代化趋势
        三、执政布局的调整必须以维护国家利益为依据
    第二节 理性分析大国博弈格局
        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格局未根本改变
        二、大国博弈关系错综复杂
        三、周边环境的不稳定因素继续增加
    第三节 客观评估自身综合实力
        一、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成就与存在问题
        二、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未根本改变
        三、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未根本改变
        四、中国的博弈能力在稳步提升
    第四节 着力构建大国战略观念
        一、自信从容的大国心态
        二、韬光养晦的智慧谋略
        三、和平崛起的路径选择
        四、全球治理的责任担当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跨境民族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一) 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
        (二) 抽象归纳的方法
        (三)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四) 调查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中蒙关系史概况
    一、蒙古国独立到1949年
    二、1949年到至今中蒙双边关系史简况
        (一) 双边政治关系回顾
        (二) 双边经贸关系和经济技术合作
        (三) 文化、科技与教育等方面的双边交往与合作
        (四) 其他关系随着两国关系的发展,两国领事关系也不断发展
        (五) 主要双边协议
第三章 中蒙跨境民族概况
    一、蒙古国与内蒙古自治区概况
        (一) 蒙古国概况
        (二) 内蒙古自治区概况
    二、中蒙跨境蒙古族的状况
        (一)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概况
        (二) 蒙古国蒙古族概况
    三、中蒙跨境蒙古族的特征
        (一) 跨境民族整体性的共同性和部分的差异性
        (二) 民族过程的多样性
        (三) 民族认同与国家观念的分离性
        (四) 跨境民族的敏感性
        (五) 族际关系的跨境性
第四章 中蒙跨境民族问题
    一、政治经济差异导致的问题
    二、贸易发展问题
        (一) 中蒙之间的贸易往来
        (二) 克服不利因素,促进贸易发展
    三、跨界民族的移民问题
    四、“两泛”、“三蒙统一”的渗透
        (一) 中蒙地区“两泛”对我国的影响
        (二) “三蒙统一”思潮的渗透
第五章 解决中蒙跨境蒙古族民族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一、针对中蒙跨境民族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民族政策
        (一) 完善保障机制的政策
        (二) 多元文化政策,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化差异较大,生活习俗不同
        (三) 民族地区爱国主义教育政策
        (四) 加强对国外立法研究的政策
        (五) 稳定与周边国家关系,积极推行和平跨居政策
        (六) 跨境民族问题国际化对策
    二、针对中蒙跨境民族问题,应具体制定相关措施
        (一) 要巩固和维护我国中蒙边疆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二) 大力促进边疆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 抓跨境民族文教、科技事业的发展,在培养、吸引、稳定各民族人才队伍上拓宽渠道、出新招
        (四) 有效利用中蒙地区特殊的地理、民族优势,加快中蒙边境贸易口岸的建设,推动边贸事业的发展
        (五) 充分开发和利用中蒙跨境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以民族旅游业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
        (六) 要抓好培养民族干部这个关键,切实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
    三、加强国际合作
        (一) 经济文化合作
        (二) 安全合作
        (三) 加强中亚地区的安全合作
        (四) 以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的典范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美国战略东移背景下的中美日三角关系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意义及目的
    二、论文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 论文的研究方法
        (二) 论文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第一章 冷战后的中美日三角关系
    一、国际格局的演变与中美日三角关系的形成
    二、中美日三角关系互动的历史轨迹
        (一) 90年代初期
        (二) 90年代中期
        (三) 90年代末期
        (四) 21世纪初期
    三、中美日三角关系互动分析
        (一) 中美日三国综合力量对比
        (二) 中美日三国各自国家利益及相互认知
        (三) 中美日三角关系互动的本质
    四、冷战后中美日三角关系互动的主要特征
        (一) 三角关系互动的两重性:合作与竞争长期共存
        (二) 三角关系互动机制尚不成熟,侧重单线双边互动
        (三) 三角关系互动呈“塔式”结构
        (四) 三角关系互动不平衡,存在互动效应
第二章 美国世界战略重心东移
    一、美国战略东移进程
        (一) 冷战结束后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日渐凸显
        (二) 奥巴马政府的全面战略重心东移
    二、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动因
        (一) 政治因素
        (二) 经济因素
        (三) 安全因素
        (四) 文化价值观因素
    三、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主要举措
        (一) 政治方面
        (二) 经济方面
        (三) 军事方面
        (四) 价值观外交方面
第三章 美国战略东移对中美日三角关系的影响
    一、美国战略东移对中日两国不同的战略指向
        (一) 对中国:防范与遏制大于合作与接触
        (二) 对日本:寻求配合为主,防范为辅
    二、美国战略东移对中国的影响
        (一) 中国地缘安全压力显着增大
        (二) 中国领土领海主权遭受挑战
        (三) 中国在外交上陷入两难境地
        (四) 中国睦邻关系受到严重干扰,“以经促政”的战略效果相对下降
    三、美国战略东移对日本的主要影响
        (一) 日本追随美国战略脚步,奉行对华遏制战略
        (二) 日本右翼活动猖獗,国家右倾化加剧
        (三) 日本对美战略自主性空前增强,国家“正常化“步伐加快
    四、美国战略东移背景下的中美日三角关系互动
        (一) 中美关系互动
        (二) 美日关系互动
        (三) 中日关系互动
        (四) 中美日三角关系互动分析
    五、未来中美日三角关系互动的前景
        (一) 第一种图景
        (二) 第二种图景
        (三) 第三种图景
第四章 探寻中美日三角关系良性互动的路径
    一、中美增进战略互信,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二、美国应正视日本政治右倾化
    三、中日在岛屿争端“搁置争议”,以经济互联深化利益交汇
    四、建立中美日三国对话机制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印共赢性发展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 中印关系发展的历史沿革
        2 中印合作不同层面的背景
        3 中印各领域合作机制探究
    (三)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四)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第一章 冷战以来中印两国合作的历史回顾
    1.1 冷战前后的中印关系
        1.1.1 冷战时期中印关系的长期激荡
        1.1.2 冷战结束以来中印关系的曲折发展
    1.2 冷战结束之后中印合作全面发展
        1.2.1 中印政治领域合作的深化
        1.2.2 中印经贸层面合作的繁荣
        1.2.3 中印军事及区域安全合作的突破
        1.2.4 中印文化交流合作渠道的丰富
第二章 国际合作视角及地缘政治背景下的中印合作机制
    2.1 中印两国在亚太地区的合作机制
        2.1.1 中印两国与东盟的区域性合作
        2.1.2 中印俄三方的良性互动
    2.2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中的中印关系
        2.2.1 “金砖国家”的产生
        2.2.2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分析
        2.2.3 中印合作机制对“金砖国家”合作的推动
第三章 中印共赢性发展合作机制:基于能源和经贸的维度
    3.1 中印能源战略的共赢性发展合作
        3.1.1 中印能源安全状况及国际战略
        3.1.2 中印能源战略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3.1.3 中印能源战略从竞争走向合作的实践
    3.2 中印双边经济贸易发展的合作共赢
        3.2.1 中印双边经济贸易发展的现状
        3.2.2 中印双边经济贸易的制约因素
        3.2.3 中印双边经济贸易发展的潜力分析
第四章 中印共赢性发展机制的效益评价和发展前景
    4.1 中印共赢性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4.1.1 影响中印关系的双边因素
        4.1.2 区域周边及国际环境中不利于中印共赢发展的因素
    4.2 中印共赢性发展机制的层次分析
        4.2.1 中印合作的协调机制
        4.2.2 中印合作的运行机制
        4.2.3 中印共赢性发展的保障机制
    4.3 中印合作共赢的发展前景
        4.3.1 中印共赢性合作的良性发展趋势
        4.3.2 中印共赢性合作的政策建议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四、一次重要的成功的访问──江泽民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关系文本中流水句隐性逻辑关系的转换 ——《中国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关系史》(第五章第3-4节、第六章第1-2节)的翻译实践报告[D]. 张俊琳.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8)
  • [2]从属与独立 ——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与对华战略的关系研究[D]. 冯帆. 国际关系学院, 2020(12)
  • [3]建交以来的中美关系:回顾与思考[J]. 陶文钊. 当代美国评论, 2017(01)
  • [4]中蒙俄经济走廊视阈下中蒙贸易发展模式研究 ——基于引力模型的分析[D]. 拉木苏仁. 内蒙古大学, 2017(08)
  •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东南亚外交政策研究[D]. 张玉.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 [6]上海合作组织非传统安全功能研究[D]. 宛程. 兰州大学, 2016(06)
  • [7]中国共产党在大国博弈中的执政方略定位研究[D]. 王琼. 中共中央党校, 2016(08)
  • [8]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跨境民族问题研究[D]. 萨其如呼. 西北民族大学, 2014(05)
  • [9]美国战略东移背景下的中美日三角关系互动研究[D]. 王坤.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3)
  • [10]中印共赢性发展机制研究[D]. 姜金钟. 上海师范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一次重要而成功的访问——江泽民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