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岛——鸟的乐园(论文文献综述)
孙文浩[1](2020)在《长岛渔家民居建筑风貌特色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滨海旅游业的兴起,作为山东省唯一一个海岛县的长岛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但在其开发建设过程中,长岛民居的建筑风貌特色逐渐缺失,整体呈现出比较单调、文化符号不突出、建筑特征丰富程度不足等现象。独特的地理位置属性和社会文化背景共同作用决定了长岛地域特色的特殊优势,而民居建筑风貌的塑造却对此有所忽视,为长岛传承地域特色文化、满足居民和游客日益提高的需求增大了难度。并且相关研究明显欠缺,也影响其进一步发展。因此,以长岛渔家民居建筑风貌为切入点,在充分挖掘和理解长岛的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利用所学针对现阶段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提升策略是本研究的重点。本文以长岛渔家民居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长岛南北长山岛现有15个村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进行资料收集、调研访谈、实态观察等方法对长岛地域特色现状、长岛渔家民居建筑风貌现状、及建筑风貌现存问题缺陷展开深入剖析,进而归纳目前亟待提升和改善的渔家民居建筑风貌核心问题;其次,通过对渔家民居的构成要素、建筑风貌的物质载体,以及建筑风貌特色成因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明确地域特色如何作用于民居建筑风貌特色的形成,再通过对长岛渔家民居建筑风貌特色提升进行价值分析以明确其特色提升要素及思路;最后,基于前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以上总结的核心问题,提出长岛渔家民居建筑风貌特色提升的“承、续、忆、家、变”五大原则,再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提出长岛渔家民居特色建筑风貌提升的具体策略,即从规划布局上进行特色风貌分区打造、从村落街巷上进行特色场景重塑、从建筑单体上进行特色符号转译,以期在提升长岛渔家民居建筑风貌的同时,也为具有类似生产生活模式和地域风格的海岛民居建筑风貌特色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顾晓军[2](2012)在《鸟儿的天堂——长岛》文中认为长岛是着名的观鸟胜地,这里有许多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鸟类,还有数不清的猛禽。鸟儿在这里找到了可靠的落脚点。迁徙时节,每天飞临长岛的候鸟就有几万只,它
韦荣华[3](2012)在《山东半岛的候鸟》文中研究指明2011年3月,我绕着中国最大的半岛——山东半岛对山东省境内的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了采访。可以说,这是一次候鸟探访之旅,领略到了山东半岛确实是中国极其重要的候鸟乐园。山东开发历史悠久,人类活动强度大,因此纯粹的自然环境已经很难找到。荣成大天鹅国家级
韦荣华,顾晓军[4](2011)在《长岛:候鸟圣地》文中研究说明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之间的茫茫海水中,长岛的32座大小岛屿连成的长条型岛链成为沟通两个半岛的一座天然陆桥。这些散落在大海中的岛屿是每年数百万只候鸟在万里迁飞中的一个个"天然跳板"、一处处"海上驿站"。
司祥芹[5](2011)在《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可以在拓宽农民创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收入、改善村容村貌、提升农村文明程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充分利用各种农业资源,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吸纳更多的农民就业,从而增加农民收入,缓解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道路、住宿、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保护力度,改善乡村的面貌,促进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基础条件保障。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带薪休假制度的推行,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与此同时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日益显现,直接威胁着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索如何合理开发与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山东省是我国着名的农业大省,自然和人文资源十分丰富,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乡村旅游发展迅速。然而,山东省乡村旅游还处在起步阶段,发展中还存在着盲目开发利用,产品开发低层次、规模小,对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开发管理水平低,缺乏专业人才等诸多问题,既有悖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要求,也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研究从可持续发展视角,立足省情,对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分类、结构、特征、开发模式等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打造五大乡村旅游区,实现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思路,为促进山东省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新途径。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乡村旅游资源的理论基础研究。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界定,并分析其内涵、特征;界定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指出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义;阐述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理论等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关理论。2、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搜集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的资料,从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状况、结构、特点及开发利用模式四个方面对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系统分析。3、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的问题。主要从旅游规划、开发层次、保护力度、保护意识、管理水平、专业人才等六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4、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思路。在阐明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开发利用原则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总体开发思路,正确处理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因地制宜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突出资源特色,保持乡土性,重点建设“五大乡村旅游区”,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实现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5、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主要从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保持乡村旅游资源的乡土性、突出文化内涵,加强对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重视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提高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水平,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论文对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分类、结构、特点、开发利用模式及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提出了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思路,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有助于促进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张丛[6](2009)在《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究 ——以烟台市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海洋经济研究越来越成为经济研究的重要领域,海洋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的核心是协调海洋旅游经济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其固有特征和显着标志是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本文以海滨城市烟台为例,结合烟台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和实际,对烟台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战略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海洋生态旅游是实施海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形式和途径,海洋生态旅游地有着与内陆生态旅游地明显不同的景观特征。在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海洋科学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承载力理论和环境经济学理论等指导海洋资源开发实践,尤其要全面导入环境伦理、清洁生产和生态友好等发展理念,并用系统思维的方法来进行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合理、科学地评估海洋生态旅游资源是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关键环节。为此,在传统海洋旅游资源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海洋生态旅游的特点和开发实际,建立新的海洋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烟台海洋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得出了比较合理的评价结果,从而为科学评价海洋生态旅游资源价值,预测其开发利用前景,确定其开发强度和开发规模提供了方法和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发符合烟台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战略思路以及相关的保障体系。通过对烟台市海洋自然旅游资源,包括海水、沙滩、湿地、植被、海蚀地貌等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对其存在的生态与环境胁迎及开发利用不合理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协调解决的各种对策措施,使各种海洋旅游资源能够在烟台市海洋生态旅游开发中得到持续利用,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与环境各项效益的统一。
王震[7](2006)在《山东省海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性能源减少和环境危机的加剧,世界经济逐步向滨海地区集聚。海洋旅游业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当今学术界及旅游管理部门备受关注的课题。为提高海洋经济效益、维护社会公平、保证生态环境的非消耗性,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必然。但是目前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多关注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类型以及实现途径上,对于可持续发展整体框架的认知,特别是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的相关研究则少有探讨者,难以使可持续发展理念从理论付诸于实践。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本文明确了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系统全面的探讨和梳理了支撑山东省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系统,并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支持能力作出诊断,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海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定量方法测度出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得出山东省海洋旅游业仍处于可持续发展初级阶段的评价结果,推动山东海洋旅游业进入全面可持续发展阶段成为必然。全文共分六大部分:(1)第一部分;绪论。首先阐述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创新点、研究思路和框架;其次对国内外海洋旅游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了解国内外海洋旅游研究的现状;最后,重点就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研究状况进行系统分析,为后面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和方法背景。(2)第二部分:山东省海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支持系统分析。构建山东省海洋旅游资源分类系统,对资源特点和地域分布特征以及开发与管理状况进行深入研究。(3)第三部分:山东省海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陆域支持系统分析。研究交通、信息网络、旅游接待设施和沿海岛屿等陆域支持系统对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和影响。(4)第四部分:山东省海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的环境支持系统分析。通过对社会经济环境、海洋科技教育环境以及所面临的环境发展机遇等多个层次的环境支持系统的阐释,探讨其对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联作用。
彭超[8](2006)在《我国海岛可持续发展初探》文中提出1994年11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它标志着世界海洋新秩序的诞生,在新的世纪里,海洋事务越来越国际化。岛屿制度作为国际海洋法中一项重要制度,是《公约》的重要内容,它明确地规定了岛屿的定义,以及在海域划界中的法律地位与作用,并且在国际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海岛巨大的经济、军事、科学和生态等价值使得对海岛管理的研究有着重要而深远的经济、政治、军事、科学等意义!国际上,岛屿国家以及海洋强国对海岛的研究都十分重视。我国海岛陆地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尽管岛陆面积不到全国土地面积的1%,但其海域范围却控制了我国相当陆域面积三分之一,约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对于有人居住的海岛,其数量尽管只占全部海岛数的6%,面积却占了海岛面积的98%!因此,就非常必要加强对海岛的相关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岛开发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然而由于多种原因,从总体上看,与国外发达地区海岛开发相比,我国海岛开发、保护和利用还很不够。海岛作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第二海岸带,在其开发建设中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在海岛地区如何实现海岛经济的可持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海洋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中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就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海岛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海岛经济的发展,并以“海岛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为重点,通过比较、归纳,吸取国内外有关海岛研究的成果,以发展生态、循环经济为目标,对我国海岛的可持续发展做了探索和研究,尤其对海岛经济的总体发展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对海岛产业结构及其产业内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海岛经济属于资源型经济,在我国,渔业通常是海岛的支柱产业,此外,还有一些富有海岛特色的工业,如海岛水、电力工业,以及发展迅速的海岛旅游业等。本文从现有主要海岛产业结构变化分析入手,并着重对山东长岛的发展做了详细、深入的研究,由此,提出应当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海岛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各个层面发展生态、循环经济,减少海岛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实现海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海岛主导产业的渔业发展,本文着重分析了它的重点产业链,即:捕捞业、海水养殖、水产加工,对它们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指出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这些密切相关的行业合理的结构以及产业链条的协
张文萍[9](2005)在《长岛县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山东省唯一的海岛县——长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海岛旅游开发理论和生态旅游理论研究阐述,在对长岛社会、经济状况、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了长岛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并对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了进一步地研究。最后针对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全文共分五部分: 前言部分说明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对海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阐述。可持续旅游的内涵、目标和实施体系;海岛的定义、海岛开发的一般性和基本策略研究;并对国外海岛成功开发进行了总结分析。 第二章 在对长岛进行调查研究和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探讨和分析了长岛县当前旅游业发展的状况以及长岛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三章 根据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旅游的关系,指出了长岛县未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应走生态旅游发展之路。并进一步分析了长岛县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第四章 针对长岛县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了长岛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王亲波[10](2004)在《认真抓好爱鸟活动 全面提升保护意识》文中提出长岛又称长山列岛,地处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的渤海海峡,是我国东部候乌南北迁徙的必经之地。鸟类资源极为丰富,每年途经的候鸟约百万只。享有候鸟"驿站"的美誉。据调查共有鸟类19目、58科、318种,占全国鸟类1244种的25.5%,占山东省374种鸟类的85%,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8种,二级保护的43种,还有列入国际濒危动植物种红皮书中34种。另外,有中
二、长岛——鸟的乐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岛——鸟的乐园(论文提纲范文)
(1)长岛渔家民居建筑风貌特色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建设“美丽乡村”的国家政策背景 |
1.1.2 留住“地域文化”的文化发展契机 |
1.1.3 加强长岛开发建设战略的时代背景 |
1.1.4 长岛建筑风貌的地域特色传承露危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创新点 |
1.4 研究框架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解读 |
2.1.1 建筑风貌的概念 |
2.1.2 特色提升的内涵 |
2.2 建筑风貌特色提升的相关理论 |
2.2.1 建筑符号学 |
2.2.2 共生理论 |
2.2.3 场所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国内研究现状 |
2.3.2 国外研究现状 |
2.3.3 研究述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长岛渔家民居建筑风貌现状调研分析 |
3.1 长岛概况 |
3.1.1 长岛规划建设概况 |
3.1.2 长岛社会发展概况 |
3.1.3 长岛自然环境概况 |
3.1.4 长岛历史人文概况 |
3.1.5 长岛概况小结 |
3.2 长岛渔家民居规划布局现状调研分析 |
3.2.1 长岛渔家民居周边规划现状分析 |
3.2.2 长岛渔家民居肌理形式现状分析 |
3.3 长岛渔家村落街巷体系现状调研分析 |
3.3.1 长岛渔家村落街巷格局现状分析 |
3.3.2 长岛渔村街巷空间尺度现状分析 |
3.3.3 长岛渔村街巷景观界面现状分析 |
3.3.4 长岛渔村街巷活动节点现状分析 |
3.4 长岛渔家民居建筑单体现状调研分析 |
3.4.1 长岛渔家民居建筑风格溯源分析 |
3.4.2 长岛渔家民居庭院布局现状分析 |
3.4.3 长岛渔家民居材料结构现状分析 |
3.4.4 长岛渔家民居主体外观现状分析 |
3.4.5 长岛渔家民居典型实例问题分析 |
3.5 长岛渔家民居建筑风貌现状总体评价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长岛渔家民居建筑风貌特色提升价值分析及提升要素研究 |
4.1 民居建筑风貌特色的成因研究 |
4.1.1 民居规划布局对建筑风貌特色的影响 |
4.1.2 村落街巷体系对建筑风貌特色的影响 |
4.1.3 民居建筑单体对建筑风貌特色的影响 |
4.1.4 长岛民居建筑风貌特色提升层次推导 |
4.2 长岛渔家民居建筑风貌特色提升价值分析 |
4.2.1 长岛渔家民居建筑风貌特色提升属性分析 |
4.2.2 规划布局方面民居建筑风貌特色提升价值:传承渔家文化 |
4.2.3 村落街巷方面民居建筑风貌特色提升价值:延续海岛情怀 |
4.2.4 建筑单体方面民居建筑风貌特色提升价值:彰显地域特色 |
4.3 长岛渔家民居建筑风貌特色提升要素研究 |
4.3.1 规划布局方面民居建筑风貌特色提升要素 |
4.3.2 村落街巷方面民居建筑风貌特色提升要素 |
4.3.3 建筑单体方面民居建筑风貌特色提升要素 |
4.3.4 长岛渔家民居建筑风貌特色提升要素小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长岛渔家民居建筑风貌特色提升策略 |
5.1 长岛渔家民居建筑风貌特色提升原则 |
5.1.1 “承”——渔家独特文化和海岛的地域风情 |
5.1.2 “续”——传统渔家村落和渔家院落的形态 |
5.1.3 “忆”——传统街巷和谐民风和热络的氛围 |
5.1.4 “家”——赋予生活气息和宜居的情景状态 |
5.1.5 “变”——迎合时代发展和现代的生活需求 |
5.2 宏观策略——规划布局:以特色风貌分区打造各区风情 |
5.2.1 传统渔家文化风貌区 |
5.2.2 渔家产业风情风貌区 |
5.2.3 现代滨海度假风貌区 |
5.2.4 现代海港老城风貌区 |
5.3 中观策略——渔村街巷:以特色场景重塑延续渔家情态 |
5.3.1 以继承本土形态完善街巷体系 |
5.3.2 以还原渔村尺度营建宜居渔家 |
5.3.3 以打造特色街景改善街景界面 |
5.3.4 以塑造记忆节点再现渔家氛围 |
5.4 微观策略——建筑单体:以特色符号转译对话时代审美 |
5.4.1 平面功能:以庭院优化满足现代需求 |
5.4.2 外观体量:以形体调整契合渔村尺度 |
5.4.3 屋顶样式:以传统沿用凸显海岛符号 |
5.4.4 外墙材料:以文化尊重体现地域气息 |
5.4.5 入口空间:以层次增加强化传统记忆 |
5.4.6 门窗装饰:以新旧搭配兼顾美观实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5)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基础 |
2.1 乡村旅游资源 |
2.1.1 乡村旅游资源的内涵 |
2.1.2 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 |
2.2 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 |
2.2.1 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 |
2.2.2 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义 |
2.3 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关理论 |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2.3.3 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理论 |
3 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
3.1 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
3.2 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的结构 |
3.2.1 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 |
3.2.2 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的等级结构 |
3.3 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 |
3.4 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
3.4.1 农家民俗型 |
3.4.2 自然生态型 |
3.4.3 科技示范型 |
3.4.4 现代乡村型 |
3.4.5 古村小镇型 |
4 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的问题 |
4.1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存在盲目性、无序性 |
4.2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层次低,内涵挖掘不足 |
4.3 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城市化、商业化倾向严重 |
4.3.1 传统民俗文化资源的生存环境受到冲击 |
4.3.2 破坏性开发使乡村旅游资源遭受毁损 |
4.4 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存在污染与破坏 |
4.4.1 过度开发,乡村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
4.4.2 农业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
4.5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水平低,资源利用效率低 |
4.5.1 管理机制不完善,各自为政 |
4.5.2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 |
4.6 专业人才缺乏 |
5 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思路 |
5.1 指导思想 |
5.2 总体目标 |
5.3 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
5.3.1 保持“乡土性”原则 |
5.3.2 可持续发展原则 |
5.3.3 社区参与原则 |
5.3.4 市场导向原则 |
5.4 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思路 |
5.4.1 总体开发思路 |
5.4.2 开发重点 |
6 实现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
6.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制定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 |
6.1.1 制定科学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规划 |
6.1.2 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提高旅游产品竞争力 |
6.2 保持乡村旅游资源的乡土性,突出其文化内涵 |
6.2.1 突出乡土性,因地制宜开发乡村旅游资源 |
6.2.2 重视对乡村民俗文化内涵的挖掘和保护 |
6.3 加强对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 |
6.3.1 加强对传统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 |
6.3.2 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 |
6.3.3 加强对森林公园资源的保护 |
6.4 重视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
6.4.1 加强政府对乡村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 |
6.4.2 重视生态环境教育,提高游客和当地村民的环保意识 |
6.5 提高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水平 |
6.5.1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健全管理机制 |
6.5.2 准确定位,突出乡村旅游资源的旅游特色 |
6.5.3 制定标准和规范,加大监督力度 |
6.6 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
6.6.1 培养乡村旅游专业人才 |
6.6.2 加强乡村旅游开发经营者和服务人员的培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究 ——以烟台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5.1 国外海洋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
1.5.2 国内海洋生态旅游研究进展 |
1.5.3 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进展 |
2 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的理论基础 |
2.1 海洋生态旅游 |
2.1.1 生态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
2.1.2 海洋生态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
2.2 海洋生态旅游开发战略的主要理论基础 |
2.2.1 旅游系统理论与生态旅游产业化模型 |
2.2.2 海洋科学理论与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的科学利用 |
2.2.3 景观生态学理论与海洋生态旅游区景观规划 |
2.2.4 环境伦理学与海洋生态旅游开发的核心价值文化 |
2.2.5 生态承载力理论与海洋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
2.3 小结 |
3 海洋生态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
3.1 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概述 |
3.1.1 海洋生态旅游资源 |
3.1.2 海洋生态旅游与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 |
3.2 海洋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概述 |
3.2.1 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
3.2.2 海洋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
3.2.3 海洋人文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
3.3 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
3.3.1 海洋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指导思想与基本程序 |
3.3.2 海洋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3.3 确定评价方法 |
3.3.4 综合指标的合成方法 |
3.3.5 使用评价指标时应注意的问题 |
3.4 小结 |
4 海洋生态旅游开发战略研究 |
4.1 海洋生态旅游开发现状与问题 |
4.1.1 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
4.1.2 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4.1.3 海洋旅游生态开发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 清洁生产与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战略 |
4.2.1 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过程推行清洁生产的意义 |
4.2.2 在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推行清洁生产 |
4.3 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战略 |
4.3.1 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原则 |
4.3.2 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取向 |
4.3.3 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布局 |
4.3.4 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主要战略 |
4.4 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战略管理机制 |
4.4.1 以海洋科技创新为产业先导 |
4.4.2 科学规划,实施海洋功能区划制度 |
4.4.3 开展海洋生态保护宣传,创造海洋生态保护社会氛围 |
4.5 小结 |
5 烟台市海洋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
5.1 烟台市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分析 |
5.1.1 地理位置与旅游区位优劣势分析 |
5.1.2 社会经济状况 |
5.2 烟台市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
5.2.1 海洋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
5.2.2 海洋人文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
5.2.3 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状况总体评价 |
5.3 烟台市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
5.3.1 烟台市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
5.3.2 烟台市海洋旅游资源市场潜力分析 |
5.4 烟台市与山东省其他沿海城市旅游资源开发价值比较 |
5.5 小结 |
6 烟台市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战略探讨 |
6.1 烟台市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与问题 |
6.1.1 烟台市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
6.1.2 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6.2 烟台市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战略探讨 |
6.2.1 烟台市海洋生态旅游开发战略目标和任务 |
6.2.2 烟台市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功能分区 |
6.2.3 烟台市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战略选择 |
6.3 烟台市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战略保障机制 |
6.3.1 强化政府监管职能,构建大旅游发展格局 |
6.3.2 深化旅游管理体制创新,实行区域资源化统筹管理 |
6.3.3 打破海陆条块分割,建立统一的旅游交通与信息网络 |
6.3.4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建立功能互补的跨区域合作机制 |
6.3.5 面向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建立多层次旅游业投融资服务平台 |
6.4 烟台市海洋生态旅游环境管理对策 |
6.4.1 海洋生态旅游环境管理对策 |
6.4.2 海洋生态旅游保护区环境管理对策 |
6.5 小结 |
7 总结与讨论 |
7.1 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 |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7.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山东省海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框架 |
1.2.1 研究范围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3 国内外海洋旅游研究综述 |
1.3.1 国外海洋旅游研究进展 |
1.3.2 国内海洋旅游研究进展 |
1.4 海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
1.4.1 海洋旅游业 |
1.4.2 海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
1.4.3 海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
2 山东省海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支持系统分析 |
2.1 山东省海洋旅游资源分类系统 |
2.2 山东省海洋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
2.2.1 山东省海洋旅游资源的总体特点 |
2.2.2 山东省海洋旅游资源地域分布 |
2.3 山东省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
2.3.1 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状况 |
2.3.2 山东省海洋自然保护区 |
2.3.3 山东省海洋旅游环境质量状况 |
3 山东省海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陆域支持系统分析 |
3.1 山东省交通支持系统发展情况 |
3.1.1 铁路支持系统 |
3.1.2 公路支持系统 |
3.1.3 水路支持系统 |
3.1.4 航空支持系统 |
3.2 山东省信息网络系统发展情况 |
3.3 山东省沿海城市旅游接待设施状况及综合接待能力 |
3.3.1 山东省沿海城市饭店业发展状况及接待能力 |
3.3.2 山东省沿海城市旅行社经营发展状况及接待能力 |
3.4 山东省沿海岛屿支撑体系 |
4 山东省海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持系统分析 |
4.1 社会经济环境支持系统 |
4.1.1 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
4.1.2 经济地域结构分析 |
4.1.3 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
4.1.4 人口与城镇发展分析 |
4.2 海洋科技教育环境支持系统 |
4.3 海洋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环境机遇 |
4.3.1 “海上山东”建设的提出 |
4.3.2 2008 年奥运会带来的机遇 |
5 山东省海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系统调控 |
5.1 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 海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
6 主要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及主要贡献 |
6.3 存在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 谢 |
(8)我国海岛可持续发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国内外海岛研究现状 |
1.1 海岛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海岛研究进展 |
2 我国海岛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
2.1 我国海岛开发进程 |
2.2 我国海岛开发与保护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
2.3 我国海岛开发与保护研究进展 |
3 海岛经济可持续发展 |
3.1 循环经济的发展 |
3.2 海岛循环经济 |
3.3 海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4 海岛经济与产业结构分析 |
4.1 主要海岛的经济与产业结构分析 |
4.2 实例——长岛海岛经济 |
5 海岛主导产业可持续发展 |
5.1 海岛渔业 |
5.2 海岛工业 |
5.3 海岛旅游业 |
6 海岛经济综合协调发展 |
6.1 海岛相关产业的发展 |
6.2 海岛区域经济的发展 |
7 海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
7.1 生态示范区建设 |
7.2 海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主题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 谢 |
(9)长岛县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二. 本文研究内容和思路 |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
1.1 可持续旅游的内涵、目标及实施体系 |
1.1.1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
1.1.2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1.1.3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体系 |
1.2 海岛旅游开发相关理论研究 |
1.2.1 海岛、海岛旅游的定义 |
1.2.2 国内外海岛旅游开发理论研究 |
1.2.3 海岛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一般特性 |
1.2.4 海岛旅游开发的特殊性分析 |
1.2.5 海岛旅游开发的一般原则 |
1.2.6 当前海岛旅游开发的主要类型研究 |
1.3 国外海岛旅游开发的成功分析 |
第二章 长岛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分析 |
2.1 一般环境分析 |
2.1.1 区位优势 |
2.1.2 自然资源状况 |
2.1.3 交通状况 |
2.2 长岛县旅游业发展的背景分析 |
2.2.1 社会状况 |
2.2.2 经济发展状况 |
2.2.3 长岛县旅游发展历史 |
2.2.4 旅游资源评价 |
2.3 长岛县旅游业发展现状 |
2.3.1 丰富的旅游资源 |
2.3.2 旅游接待能力 |
2.3.3 市场分析 |
2.3.4 主要旅游景区及旅游产品 |
2.4 长岛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及主要问题 |
2.4.1 自然因素 |
2.4.2 旅游和社会经济因素 |
2.4.3 技术因素 |
2.4.4 军事约束问题 |
2.4.5 环境、资源保护意识淡薄 |
2.4.6 管理体制因素 |
2.4.7 旅游资源、产品的开发现状 |
第三章 长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
3.1 长岛开展生态旅游的优势 |
3.1.1 资源优势 |
3.1.2 政策优势 |
3.1.3 发展状况 |
3.2 长岛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 |
3.3 长岛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及其开发研究 |
3.3.1 海上生态旅游 |
3.3.2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 |
3.3.3 海岛森林生态旅游 |
3.3.4 海岛渔村生态旅游 |
3.3.5 海岛其他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 |
第四章 长岛县实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
4.1 长岛县实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
4.1.1 用节约观、和谐观加强岛上基础设施建设 |
4.1.2 加强自然生态资源环境保护 |
4.1.3 旅游服务设施及商品生态化 |
4.1.4 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 |
4.1.5 加强旅游区的生态文化宣传 |
4.1.6 广拓资金来源 |
4.1.7 维护民俗,保持本真 |
4.2 长岛实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
4.2.1 强调政府职能,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开发体系和管理体系 |
4.2.2 制定科学规划,树立旅游开发规划先行的思想 |
4.2.3 增强法制观念,建立、健全各项环保制度 |
4.2.4 采用区域旅游合作观来指导旅游发展 |
4.2.5 采用多种旅游营销方式 |
4.2.6 实施精品战略,满足游客多元化旅游产品需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
四、长岛——鸟的乐园(论文参考文献)
- [1]长岛渔家民居建筑风貌特色提升策略研究[D]. 孙文浩.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2)
- [2]鸟儿的天堂——长岛[J]. 顾晓军. 文明, 2012(12)
- [3]山东半岛的候鸟[J]. 韦荣华. 广西林业, 2012(02)
- [4]长岛:候鸟圣地[J]. 韦荣华,顾晓军. 森林与人类, 2011(11)
- [5]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 司祥芹. 山东师范大学, 2011(08)
- [6]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研究 ——以烟台市为例[D]. 张丛.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1)
- [7]山东省海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与评价[D]. 王震. 中国海洋大学, 2006(02)
- [8]我国海岛可持续发展初探[D]. 彭超. 中国海洋大学, 2006(02)
- [9]长岛县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文萍. 青岛大学, 2005(09)
- [10]认真抓好爱鸟活动 全面提升保护意识[J]. 王亲波. 野生动物, 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