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差动变压器位移传感器在液压压下位置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博宇[1](2021)在《隔离型电磁轴承控制系统关键问题研究》文中提出
龚政[2](2021)在《固结金刚石磨粒线锯张力的控制及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在众多硬脆性材料的加工方法中,线锯切割技术由于其切割工件时所产生的切缝较窄、对工件损伤小,加工所得工件的质量良好的优点,得以广泛应用。在线锯切割工件时,从最开始的线锯预紧力到线锯切割工件时的张紧力,线锯张力对工件的表面质量和切割过程中的切割力影响巨大。为了准确获得线锯张力在切割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本文在分析切割变化的同时,对线锯张力进行分析和建模,在此基础上,对线锯切割系统中的张力进行控制,使其达到稳定状态,从而获得线锯切割过程中合适的张力控制值和较好的工件表面。本文根据实际实验环境搭建了张力测量平台,设计了符合实验条件的张力采集装置,避免由于结构设计,仪器选型等外在原因导致实验结果的不理想。通过LabVIEW编写搭建软件平台,连接了硬件部分与软件部分、机床部分与上位机系统,实现了张力与切割力数据的实时采集,对比分析张力与切割力之间的关系。通过受力分析,在不考虑摩擦力、相对位移等系统误差的情况下,建立了线锯张力与张紧轮位移之间的理想物理模型,并对其进行了误差分析,且误差较大,因而通过实验进行模型的拟合。在建立的张力与张紧轮位移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张紧轮位移的实时调整。采用LabVIEW编写张力控制的软件。设计了 PI控制器,计算出了控制参数,并对控制参数进行实验校正,确定最终的控制参数值。根据控制参数进行多组控制实验,将定参数实验与PI控制实验的张力波形图、切割力波形图、切片的表面粗糙度以及表面形貌进行对比,可以得出本课题实验系统中较为合适的切割张力值为17N。张力控制实验实现了较好的控制效果,完成了切片的表面质量的改善。
于鑫[3](2021)在《发动机主轴轴承材料抗疲劳性能衰退的高通量实验方法》文中研究表明
曹智[4](2021)在《天然气发动机动圈式燃气压力调节阀的开发》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愈加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节能减排技术,这对燃气机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国内燃气发电机组所用的燃气供给系统多为单点喷射或混合器,也有单位尝试过采用时间控制式多点喷射技术,但是存在缸内混合气不均匀的现象。课题组前期提出了压力控制式多点喷射技术,但是由于没有合适的压力调节阀,而难以实际应用。本文开发了一种燃气发动机动圈式燃气压力调节阀,可实现气轨压力的迅速、精准调节。本课题围绕燃气发动机动圈式燃气压力调节阀的开发,完成了以下几项工作:依据压力控制式多点喷射系统的需求,分析了气动调节阀、液动调节阀和电磁驱动调节阀等各种驱动方式,以及先导阀和直动阀的控制特点。提出了动圈式电磁驱动的直动阀的设计思路,通过对阀门驱动机构的耦合方程分析,确定了阀门的设计方案。进行了阀门机械结构的设计,阀门将密封和流通面积调节功能分开设计,提高了阀门可控性。完成了阀门各部件的加工,采用了 Halbach的磁体排列方式,优化了永磁体磁场的结构。开发了用于阀门驱动的控制系统,根据动圈式燃气压力控制阀的控制特性,提出了基于DMC控制算法调整轨压和基于PID控制算法稳定轨压的控制策略;并基于Simulink仿真工具分别建立了基于两种控制算法的阀门动子机构控制模型并进行了响应特性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基于DMC控制算法可提高调节速度,从而可实现更迅速的压力调节。基于仿真结果开发了应用于阀门驱动的控制软件。在模拟试验台上,对比了先导式膜片压力控制阀和动圈式燃气压力调节阀的压力调节效果,并优化了控制策略;实验结果验证了动圈式调节阀和控制系统的有效性。该调节阀的开发,为今后压力控制式多点喷射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郑西洋[5](2021)在《LVDT参数化建模仿真分析与神经网络非线性矫正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各国工业化的持续深入发展,工业生产的自动化越来越高,因此控制也越来越重要,作为控制系统一环的执行元件之一LVDT(Linear Var iable Differential Transformer)的研究也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液压用LVDT为研究对象,根据比例阀对LVDT的静态特性要求,对影响LVDT静态特性的电气、结构参数做理论、仿真和实验分析,以优化LVDT的静态特性。本文以变压器主磁通和漏磁通分布原理为基础,通过安培环路定理对LVDT进行电磁场分析,根据LVDT的差动输出特性分析其灵敏度、零点残余电压等静态特性与电气、结构等参数之间的关系。根据电磁场理论,结合电磁场有限元分析软件Ansoft Maxwel l,详细介绍了该软件中指定求解器类型、创建几何模型并指定材料属性、施加边界条件和激励源、网格划分和设置求解选项、验证模型和分析求解、后处理等二维电磁仿真分析的基本步骤。应用二维制图软件AutoCAD建立LVDT的二维仿真模型。应用Maxwell有限元分析方法对LVDT进行仿真研究分析,利用建立的模型,分别改变LVDT的线圈外径、线圈轴向长度、铁芯长度等结构参数,对不同的模型进行仿真分析,探讨结构参数对LVDT静态特性的影响。利用LabVIEW的图形化编程语言优势,编写LVDT的输出测试系统,对LVDT的静态特性,如线性度、输出特性、滞后等进行测量分析,分析激励信号对LVDT的静态特性的影响,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利用MATLAB的神经网络工具箱的拟合函数对LVDT的输出特性进行优化,最终得到较为理想的输出特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对LVDT及其所适用的比例阀的优化设计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蒲建伟[6](2021)在《基于L1自适应控制的音圈电机闭环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提出
蒲建伟[7](2021)在《基于L1自适应控制的音圈电机闭环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认为
张善猛[8](2021)在《基于磁轴承一体化的电感传感器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对旋转机械小型化、工作环境清洁化、转速高速化、控制精确化等要求越来越高,磁悬浮电机因其高转速、无摩擦、体积小等优点,近年被大量应用。磁悬浮电机的关键部件主动磁轴承需要实时检测转子位置来改变定子铁芯施加的电磁力,电感传感器是利用线圈的自感或互感系数的变化,线性度好、抗干扰能力较强。首先,对磁轴承和传感器进行一体化结构设计,以适用于磁悬浮电机为目的,设计了传感器结构的尺寸、线圈匝数以及传感器激励等参数。在SolidWorks中建立其三维模型,再导入ANSYS Maxwell中,对一体化磁轴承结构进行磁路的仿真分析,确定控制线圈与传感器线圈单独形成磁回路,且线圈之间无相互干扰,验证了一体化结构的可行性。其次,对电感传感器进行了电路设计,选用MAX038芯片来产生激励信号,设计了信号检测与处理电路,加工了传感器驱动和调理电路板。因MAX038芯片带负载的能力有限,其最大工作频率只能调谐到0.94MHz,所以设计两种优化电路方案,MIC 1555芯片产生方波信号;4MHz晶体振荡器产生方波信号。最后,搭建了电感位移传感器静态标定实验平台,研究了磁轴承的气隙、转子材料、线圈匝数对位移测量的影响,以及电路参数对传感器检测范围的影响。实验分析表明,在量程1mm和0.6mm的有效的测量范围内,得出径向灵敏度曲线图(绝对值);对比了铝和不锈钢两种材料轴向、径向位移检测精度。本文设计的磁轴承一体化电感位移传感器结构简单、磁极间耦合作用弱,能够满足磁悬浮电机测量精度的要求,为磁轴承位移传感器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王巍[9](2020)在《基于香豆素460的可调放大器及其放大特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放大器(Optical Amplifier)是一种基于发光增益材料在外界能量泵浦下的受激辐射现象为设计原理,并保持原光信号频率和相位并将光信号强度放大的光信号放大器件。光纤光放大器(Optical Fiber Amplifier,OFA)作为光放大器中的一种,广泛并成熟的应用于各个行业,例如显示、激光雷达、传感器、医疗、通信。尤其是在通信领域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掺杂稀土离子(Er,Yb,Pu等)纤芯的光纤放大器已经已经作为非常成熟的光纤通信应用技术。这些传统的光纤放大器的工作波段主要集中于晶体光纤的损耗低谷区域(1.3μm和1.5μm),并且随着密集型光波复用(Dense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DWDM)技术的应用可以传输大量的数据,但对可见光波段的光放大并没有很明显的优势。与传统的无机材料制成的光放大器不同,有机增益材料在可见光波段拥有更具有竞争能力的优势和极具研究与应用的价值。而且塑料光纤(Plastic Optical Fiber,POF)在近几年发展迅速,目前已有满足三基色(蓝:450 nm-520nm,绿:560nm,红:650nm)的低损耗区,这就为可见光传输和制作相应的有机光器件创造了机遇。在本论文中,希望通过对有机蓝光材料香豆素460(Coumarin 460,C460)的基础光学性能和光增益性能相关特性的深入研究后,在传统光放大器原理的基础上,对它在蓝光部分波段(448nm-461nm)范围内的放大能力和放大质量进行测试,并对材料随着泵浦距离光学性能发生变化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有:(1)对有机蓝光材料C460的基础光学性质进行了测试与研究,分析了溶液浓度的变化对它们的影响。(2)对有机蓝光材料C460的放大自发辐射(Amplified Spontaneous Emission,ASE)性能进行了测试与研究,分析了溶液浓度的变化对它们的影响。(3)并搭建了对光放大性能进行测试的光路,选出C460放大性能最优浓度并进行了光放大测试,以及根据测试结果对其放大性能和放大质量进行了分析。(4)最后根据研究了发光材料C460材料特性测试了光泵浦的距离和波长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C460作为一种性能优良的蓝光发光材料,在对其进行测试了基础光学性能、ASE增益能力和放大能力之后,并且根据基础光学性能、ASE增益能力的测试结果选出了最佳浓度为1×10-3M的C460溶液在448nm-461nm这13nm波段范围内的光放大倍数均超过了7d B,448nm和455nm-461nm的放大倍数大于10d B,最大的光放大倍数为12.25d B,信噪比(Signal-Noise Ratio,SNR)最大为11.1d B。光谱半高宽(Full-Width Half-Maximum,FWHM)在放大过程中没有因为泵浦能量特别明显的变化。并且对光泵浦的距离和波长变化关系进行了研究,在使用光谱的变化标定了5mm的机械位移过程。
于海超,徐冬,咸婉婷,毕可明,胡宇涵[10](2020)在《基于差动变压器的快堆专用压力传感器优化设计》文中认为针对核能系统钠冷快堆及钠试验回路中压力测量问题,设计了一种波纹管复合差动变压器式压力传感器。由于感压元件自身存在固有刚度,致使传感器在测量范围内有一小部分测量盲区。为了减小测量盲区,提高传感器的线性精度,对比分析了波纹管弹簧式感压元件和多层波纹管填充式感压元件,介绍了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案,着重介绍了两种感压元件的结构设计和仿真计算。此类传感器特别适合环境恶劣、介质复杂、工作温度高的条件下压力的测量。
二、差动变压器位移传感器在液压压下位置检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差动变压器位移传感器在液压压下位置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固结金刚石磨粒线锯张力的控制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1.2 硬脆性材料切割方法的概述 |
1.2.1 圆片锯切割与带锯切割 |
1.2.2 线锯切割 |
1.2.3 电火花线锯切割 |
1.2.4 其他加工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金刚石线锯切割技术研究现状 |
1.3.2 线锯张力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张力测量系统的搭建 |
2.1 张力实验系统分析 |
2.2 张力测量平台的搭建 |
2.2.1 张力测量硬件平台设计 |
2.2.2 张力测量软件平台设计 |
2.2.3 测量平台的测试 |
2.3 本章小结 |
3 线锯张力与位移的模型建立 |
3.1 线锯张力的分析 |
3.2 物理模型与实验模型的建立 |
3.2.1 物理模型的建立 |
3.2.2 实验模型的拟合 |
3.3 本章小结 |
4 线锯张力的PI控制 |
4.1 张力控制平台的搭建 |
4.1.1 张力控制系统的设计 |
4.1.2 张力控制硬件平台设计 |
4.1.3 张力控制软件平台设计 |
4.2 张力的PID控制器设计 |
4.3 控制参数的计算与校正 |
4.4 本章小结 |
5 张力控制的实验与分析 |
5.1 实验与分析 |
5.2 本章总结 |
6 结论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天然气发动机动圈式燃气压力调节阀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天然气发动机燃料供给系统研究现状 |
1.2.1 预混(单点喷射) |
1.2.2 进气道多点电控喷射 |
1.2.3 缸内直喷 |
1.3 燃气压力调节阀研究现状 |
1.3.1 阀的驱动方式 |
1.3.2 阀的结构形式 |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5 课题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动圈式燃气压力调节阀方案设计 |
2.1 动圈式燃气压力调节阀设计需求分析和工作原理 |
2.1.1 动圈式燃气压力调节阀轨压控制原理 |
2.1.2 燃气供给系统对燃气压力调节阀的设计需求 |
2.1.3 动圈式燃气压力调节阀工作原理 |
2.2 燃气压力调节阀的数学建模 |
2.2.1 机械运动方程 |
2.2.2 电路驱动方程 |
2.2.3 电磁驱动方程 |
2.2.4 动圈式燃气压力调节阀系统耦合建模 |
2.3 动圈式燃气压力调节阀机械部件设计 |
2.3.1 阀门执行机构设计指标 |
2.3.2 动圈式阀门永磁体材料选型和磁场结构优化 |
2.3.3 动圈式阀门动子机构设计 |
2.3.4 压力调节阀气道设计 |
2.3.5 阀门机械结构系统参数确定 |
2.4 阀门机械部件加工及装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磁驱动燃气压力调节阀电控系统开发 |
3.1 动圈式燃气压力调节阀电控系统设计需求 |
3.2 电子控制系统硬件开发 |
3.2.1 单片机控制器及电源模块设计 |
3.2.2 功率驱动模块设计 |
3.2.3 信号反馈模块设计 |
3.3 动圈式燃气压力调节阀的控制算法研究 |
3.3.1 动圈式燃气压力调节阀的动态响应原理 |
3.3.2 应用PID控制算法的动圈式阀门响应速度研究 |
3.3.3 DMC控制算法在动圈式燃气压力调节阀的应用 |
3.4 动圈式阀门动子机构运动规律的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 |
3.4.1 阀门动子在不同目标位移的响应状态 |
3.4.2 阀门动子处于不同环境扰动时的响应状态 |
3.4.3 阀门动子在不同线圈参数条件下的响应状态 |
3.4.4 应用DMC控制算法的实验结果分析 |
3.5 动圈式阀门控制软件开发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燃气压力调节阀有效性验证 |
4.1 燃气压力控制系统试验台设计 |
4.2 多点燃气喷射模拟试验台搭建 |
4.2.1 燃气共轨管道 |
4.2.2 燃气喷射阀 |
4.3 数据采集系统 |
4.3.1 数据采集卡 |
4.3.2 共轨燃气压力检测设备 |
4.3.3 数据采集系统监测软件 |
4.4 动圈式燃气压力调节阀验证实验和结果分析 |
4.4.1 燃气喷射阀单次喷射的轨压波动测试 |
4.4.2 不同压力条件下动圈式燃气压力调节阀轨压控制效果 |
4.4.3 动圈式阀门与先导式阀门轨压控制效果比较 |
4.4.4 负荷突变时的轨压控制过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课题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LVDT参数化建模仿真分析与神经网络非线性矫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ct |
第1章 绪论 |
1.1 LVDT的研究意义 |
1.2 LVDT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LVDT国内研究现状 |
1.2.2 LVDT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章 LVDT的技术基础 |
2.1 LVDT的结构 |
2.2 LVDT的工作原理 |
2.3 安培环路定理 |
2.4 带铁芯螺线管的磁感应强度分析 |
2.5 LVDT的主磁通和漏磁通及其分布 |
2.5.1 主磁通与漏磁通定义 |
2.5.2 主磁通和漏磁通的作用及性质 |
2.6 LVDT的静态特性 |
2.7 动态数学模型和动态特性指标 |
2.7.1 动态数学模型 |
2.7.2 动态特性指标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LVDT参数化建模仿真分析 |
3.1 Ansoft Maxwell简介 |
3.2 Ansoft Maxwell2D电磁分析 |
3.2.1 理想LVDT有限元建模 |
3.2.2 网格划分 |
3.3 建模仿真的参数设置 |
3.4 仿真计算 |
3.4.1 单个线圈添加激励后对仿真结果的影响 |
3.4.2 全部线圈添加激励后对仿真结果的影响 |
3.5 LVDT结构对仿真结果的影响 |
3.5.1 初级线圈长度对输出电压的影响 |
3.5.2 初级线圈匝数对输出电压的影响 |
3.5.3 初级线圈绕线半径对输出电压的影响 |
3.5.4 次级线圈长度对输出电压的影响 |
3.5.5 次级线圈匝数对输出电压的影响 |
3.5.6 次级线圈绕线半径对输出电压的影响 |
3.5.7 铁芯直径对输出电压的影响 |
3.5.8 铁芯长度对输出电压的影响 |
3.5.9 初级线圈长度、匝数与灵敏度的关系 |
3.5.10 次级线圈长度、匝数与灵敏度的关系 |
3.5.11 铁芯直径、长度与灵敏度的关系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LVDT测试原理和测试界面 |
4.1 数据采集的原理基础 |
4.2 LVDT测试系统程序的构成 |
4.3 Lab VIEW测试程序在LVDT实验中的应用 |
4.4 LVDT静态特性实验测试步骤和过程 |
4.4.1 Lab VIEW测试程序在LVDT线性度上的应用 |
4.4.2 Lab VIEW测试程序在LVDT输出特性上的应用 |
4.4.3 Lab VIEW测试程序在LVDT滞后上的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神经网络在LVDT非线性矫正中的应用 |
5.1 神经网络概述 |
5.2 前馈神经网络结构 |
5.3 前馈神经网络预测误差的影响因数 |
5.4 前馈神经网络矫正后LVDT的输出特性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基于磁轴承一体化的电感传感器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磁悬浮轴承概述 |
1.1.1 磁悬浮轴承的特点 |
1.1.2 磁悬浮轴承的分类 |
1.2 磁轴承用位移传感器的性能要求 |
1.3 常用磁轴承位移传感器 |
1.4 磁轴承用位移传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位移传感器的基本理论 |
2.1 电感传感器简介 |
2.1.1 自感式电感传感器 |
2.1.2 互感式电感传感器 |
2.2 电感式位移传感器原理及数学模型 |
2.3 自感式电感传感器特性分析 |
2.3.1 电感变化特性分析 |
2.3.2 灵敏度特性分析 |
2.3.3 线圈电流变化特性分析 |
2.3.4 非线性分析 |
第3章 磁轴承与传感器一体化结构设计与仿真 |
3.1 基于磁轴承的电感式位移传感器设计 |
3.1.1 传统磁轴承结构 |
3.1.2 磁轴承结构设计及原理 |
3.1.3 电感式位移传感器材料选择和参数确定 |
3.1.4 径向磁悬浮轴承组件 |
3.1.5 径向磁悬浮轴承极对数 |
3.2 磁轴承仿真分析 |
3.2.1 有限元简介 |
3.2.2 电磁场有限元分析方法 |
3.2.3 结构模型建立 |
3.3 径向磁悬浮轴承磁场分析 |
3.3.1 不同磁极布置磁场分析 |
3.3.2 气隙磁密特性 |
第4章 传感器测量电路的设计 |
4.1 测量电路的整体设计方案 |
4.2 电感传感器电路 |
4.2.1 激励电路的设计 |
4.2.2 信号检测电路设计 |
4.2.3 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
4.3 电路优化方案一 |
4.3.1 电源电路 |
4.3.2 方波发生电路 |
4.3.3 方波缓冲与偏置电路 |
4.3.4 检波电路 |
4.4 输入信号与仿真分析 |
4.4.1 载波输入 |
4.4.2 信号输入 |
4.4.3 总体测量电路 |
4.5 电路优化方案二 |
4.5.1 位移检测电路 |
4.5.2 测量电路 |
4.5.3 测量电路仿真 |
第5章 传感器静态性能实验 |
5.1 测试平台搭建 |
5.2 转轴材料测试 |
5.3 线性度与量程 |
5.4 轴向与径向测量比较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论文发表的情况 |
致谢 |
(9)基于香豆素460的可调放大器及其放大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专用术语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1.1 光放大器的发展历史 |
1.1.2 光纤放大器的研究进展 |
1.2 有机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 |
1.2.1 有机激光材料的类型 |
1.2.2 有机发光材料的特性 |
1.3 材料光增益性质和光放大测试原理 |
1.3.1 材料光增益性质的测试原理 |
1.3.2 光放大测试原理 |
1.4 本论文的工作 |
第二章 实验使用材料及实验方案 |
2.1 实验材料信息 |
2.2 实验测试样品制备和制备方法 |
2.2.1 样品准备 |
2.2.2 溶液配制 |
2.3 样品的测试及表征方法 |
2.3.1 样品的吸收与发射光谱检测 |
2.3.2 样品的ASE性能测试光路 |
2.4 放大器的性能测试光路及方法 |
2.4.1 光放大器的检测光路 |
2.4.2 放大性能的表征和检测 |
2.4.3 数据处理及作图软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验材料的综合表征 |
3.1 引言 |
3.2 香豆素460溶液的基础表征 |
3.2.1 浓度对发光光谱和吸收光谱的影响 |
3.2.2 浓度对香豆素460的ASE光谱的影响 |
3.3 香豆素460溶液的ASE性能测试 |
3.3.1 香豆素460 溶液的ASE增益系数σgain测试 |
3.3.2 香豆素460 溶液的ASE损耗系数σloss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香豆素460溶液的放大性能 |
4.1 引言 |
4.2 可调谐波段的放大测试 |
4.2.1 可调谐波段的光放大 |
4.2.2 可调谐波段的信噪比 |
4.3 光放大器放大 |
4.3.1 不同浓度香豆素460溶液的最大光放大倍数 |
4.3.2 放大倍数和信噪比与泵浦能量密度的关系 |
4.3.3 放大倍数和与泵浦能量的关系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香豆素460的直线位移传感器 |
5.1 引言 |
5.2 线性位移传感器现状 |
5.2.1 传统线性位移传感器发展现状 |
5.2.2 传统线性位移传感器的原理 |
5.3 基于光波波长变化的线性位移传感器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10)基于差动变压器的快堆专用压力传感器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压力传感器测量原理 |
3 感压元件性能对比分析 |
3.1 波纹管弹簧并联结构 |
3.2 单层波纹管感压结构 |
4 感压元件设计优化 |
4.1 多层填充式波纹管设计方案 |
4.2 影响感压元件刚度的参数分析 |
5 两种传感器性能测试对比 |
6 结束语 |
四、差动变压器位移传感器在液压压下位置检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隔离型电磁轴承控制系统关键问题研究[D]. 王博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固结金刚石磨粒线锯张力的控制及实验研究[D]. 龚政.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3]发动机主轴轴承材料抗疲劳性能衰退的高通量实验方法[D]. 于鑫.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4]天然气发动机动圈式燃气压力调节阀的开发[D]. 曹智. 山东大学, 2021(09)
- [5]LVDT参数化建模仿真分析与神经网络非线性矫正研究[D]. 郑西洋.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6]基于L1自适应控制的音圈电机闭环控制系统研究[D]. 蒲建伟.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7]基于L1自适应控制的音圈电机闭环控制系统研究[D]. 蒲建伟.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8]基于磁轴承一体化的电感传感器性能分析[D]. 张善猛. 扬州大学, 2021(08)
- [9]基于香豆素460的可调放大器及其放大特性[D]. 王巍.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10]基于差动变压器的快堆专用压力传感器优化设计[J]. 于海超,徐冬,咸婉婷,毕可明,胡宇涵. 磁性材料及器件,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