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和维修医疗设备,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

管理和维修医疗设备,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

一、管理维修好医疗器械 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论文文献综述)

程瑜,胡新宇,何裕隆[1](202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医精神及其借鉴意义》文中提出为推动中国当前的医学人文事业,加快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医精神,以期进一步发扬其精神内涵,挖掘其时代意义。具体来说,革命时期的红医精神既继承了古代传统医学人文精神,讲究医患互惠和一视同仁,又学习了现代医学人文精神,致力于精进技术,救死扶伤,并且还弘扬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坚持实践至上,救人救国。讨论了红医精神的丰富性和宝贵价值,提倡当代医疗卫生从业者也应该将红医精神的核心特质运用于具体的医疗实践之中。既要发挥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又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更要处理好技术与人文之间的关系,进而确保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事业这一目标的实现。

毛雅琪[2](2021)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公立医院的接管研究(1949-1950年)》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对上海公立医院进行了接收、管理与改造,使其在管理方式、组织系统、工作作风等多个方面都发生了极大变化,最后顺利转变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院。这不但改变了公立医院在许多方面不适应新政权的状况,促进了自身的科学发展,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生命与健康的重视,同时对于新生政权的巩固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之所以选择把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公立医院的接管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是由于目前学术界对于公立医院的接管并无深入研究,没有细致体现中国共产党接管城市及其具体事业的全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接管上海是中国共产党接管政策成熟的标志,而上海公立医院的发展在全国属于领跑者,因此对其的接收、管理与改造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较高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相关档案史料、报纸及其他文献资料的扒梳整理,较为详细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接管上海公立医院的过程。内容分为四章:第一章是介绍上海公立医院的接管背景,包括解放前上海公立医院的概况,中国共产党医院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及接管公立医院的经验借鉴。第二章阐明接管上海公立医院前,医疗卫生接管人员在丹阳进行的集训以及上海医务系统地下党员的配合工作。第三章是接收阶段中,通过初步快接和全面细收完成了对上海公立医院的物资清点及人员安置,为后续工作打下基础。第四章阐述在管理和改造交错进行的阶段中,通过成立多种管理组织、调整人事与组织架构,以及对医务人员展开思想改造,从而使公立医院的发展逐渐走上正轨,并转变成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医院。通过较为详细的爬梳、整理、研究,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在接管上海公立医院前认真地开展了各项准备工作,为接管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接管过程中,则严格遵循“按照系统,整套接收,调查研究,逐步改造”的方针和相关政策,坚持群众路线,因而实现了公立医院的平稳交接,人心得以稳定,从而确保了公立医院的正常运转,还促进了其在本质上的转变和自身的良性发展,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姜荔雯[3](2021)在《新时代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然发生改变,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质量已成为其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个基本单元。尽管健康话题涉及领域较大,但是医疗卫生领域是其核心事业。医务人员是医疗卫生事业的从业者,是医疗卫生领域的核心角色,也是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向前发展、适应新时代变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使得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一线实践者。在新时代,我国医务人员职业道德主要围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救治理念展开,摒弃“以治病为中心”的救治理念,充分体现出当下的医疗服务中加大了对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质量的珍视和关爱。发生在2020年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事件,充分折射出了新时代医务人员应当坚持生命至上的人道主义精神、夜以继日的严谨敬业精神、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等职业道德,经此一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再次得以升华,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也必将因此随之深化,以致力于培养更多符合时代发展、社会需要、服务全体人民的新时代医务工作者。本文依照医学职业道德及其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规范内容、目前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式这一逻辑框架,分为四部分开展论述。第一部分重点阐释和辨析医学职业道德及其教育的基本内涵,并且对医学职业道德及其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外异同进行了剖析和梳理。第二部分重点探讨医学职业道德规范,以求体现出医学与社会关系的日益加深,以及时代变化、社会发展对医德的影响。第三部分主要分析新时代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及其教育的发展现状。第四部分重点针对当前新时代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矛盾现象和各类挑战,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提出相应对策。对策包括:充实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创新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方法;拓宽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途径三大层面,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合力推进我国新时代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迈上新台阶。

李全平[4](2020)在《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文中研究表明医疗社会史是史学界的一个新型领域和分支学科,国内外已有不少成果。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我国集体化时代的农村医疗卫生。目前医疗社会史对这一时期的医疗卫生给予的关注不够。事实上,集体化时代的医疗史既承续着几千年中国传统医疗史的积淀以及近代中国医疗多元型变的复杂头绪,又是新中国大规模开启医疗卫生整体改造工程的奠基段落,亦与当代健康中国建设的现实状况紧密相连。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乡村社会内部从医疗卫生的方方面面实施了一系列变革,不仅迅速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和独具特色的集体保健医疗制度,同时有力地发动了遍布城乡的爱国卫生运动,使得乡村卫生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民众整体健康水平大幅跃升。那么,医疗史应该对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作出自己的阐释和理解。山西地区在整个集体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熔铸了鲜明的时代表征。集体化时期的山西不仅有西沟和大寨这样的模范村,而且在医疗卫生方面也不乏全国典型。1955年成立的高平县“米山乡联合保健站”,以全国第一个农村卫生保健站的记录,成为我国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发祥地;稷山县董家庄乡太阳村是集体化时代爱国卫生运动闻名全国的红旗单位。由于这两个地方的医疗卫生经验当时在山西和全国多个地区推广,因而其医疗史价值和历史经验颇值得挖掘。山西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这种独特性又同山西在近代中国的独特历程紧密相连。本文选取山西在集体化时代医疗卫生方面的历史实践,尝试以医疗社会史的视野开展区域性专题研究,努力通过区域认识整体,通过医疗观察集体化时代的中国乡村社会。为克服当前大量相关研究成果惯于将集体化时代的医疗框定在卫生系统和制度史范畴内,以及由宏大叙事治史路径造成的空疏之弊,本研究尝试引入“场域”概念构建长时段、立体性和多元化的理论分析框架,依此把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相关问题回置到历史现场,突破过去研究偏重合作医疗的制度和卫生政策的梳理之单一维度,通过医疗场域的总体呈现,解读和阐发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生发与展开的具体机制,把握国家话语与乡村社会融入医疗场域的内在理路,挖掘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的历史语境和底层逻辑,弥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研究路径的分野,从而展示历史图景的丰富复杂性。传统农村医疗场域扎根于以家族、父系、亲属和熟人互惠规则为特征的乡村社会之中,与传统乡村社会有机糅合并镶嵌一体。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医的传入,医学、教会与商品相结合很快挤占和打破了传统医疗的结构分布,传统医疗中固有的生产和再生产机制之维续迎来较大挑战。在医疗多元型变的时代,医场中的医学、技术和医者围绕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资本等竞相角逐。逮至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军队进驻山西农村,大面积开辟抗战根据地,通过革命的底层深进直接触及乡村传统医疗,新政权努力对传统乡村医疗进行再塑,开了农村医疗集体化的先声。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推动了乡村整个社会场域的急骤变化,这既为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也使得医疗卫生的相当部分与传统医疗形成脱嵌后而被归纳到新的国家政治社会情势之中。场域更变使得医学技艺习得、行医方式和医药空间均被重新改塑,中西医关系的历史意涵在激烈变动时代不断被拉扯和重构。面对强大的传统医疗的惯性、特别是传统医疗所依附的传统社会结构以及无数个经过传统社会浸润过的医者与乡民,负载着新的社会文化意义的医疗卫生改造充满艰辛,于是国家诉诸于社会运动力量来推动医疗卫生的变革。社会史视野使我们更清晰地关照到不同医者、干部、医务人员和普通乡民等面对医疗场域发生更变时的抉择和向背以及新旧观念的冲突,也展示了国家如何通过各种符号、话语、组织网络、资源动员等策略将广大民众组织参与到医疗卫生改造中的丰富实践面相。在集体化时代,广大民众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医疗卫生运动的同时,也参与了国家新的意识形态之内化学习和行为实践、参与了国家新的政策主张以及新的道德评价规则的认知和运用之中,并从中获得了新的身份和体验。传统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纽带被新的负载着国家话语、民族主义以及新型意识形态的社会运动反复动员、感召、冲击和改造,最终不仅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和卫生观念薄弱的落后状况,同时实现了国家新政权建设、意识形态重塑和整个医疗社会的改造,这是一个紧密交糅的动态过程。另一方面,传统乡村社会在变革中既有适应也有变迁。在国家努力重构医疗卫生与乡村社会的过程中,传统乡村社会发挥作用的机制由显性而变为隐性,但传统医疗场域的机制和惯习始终潜藏背后并在极为细腻的环节里隐现出来,而合作医疗最终的解体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新旧体制的交冲和妥协,折现出医疗演变的复杂性所在。

张日晓[5](2019)在《军民融合背景下军队医院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研究 ——以武警G总队医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15年以来,军队进入调整改革重要时期,为了理清新时期军民融合背景下军队医院卫勤保障的能力建设问题,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具体做法,为军队医院全面稳妥推进改革顺利进行,建设一支快速高效的卫勤保障力量提供参考。本文以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和深化军队改革相关政策为依据,以武警G总队医院卫勤保障能力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个案研究、问卷调查和专题访谈等方法,对军队医院卫勤保障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概括总结,以参与者和当事人对军队改革的认识为参考,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国外成功经验,发现了军队医院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存在“人才流失严重”、“综合能力偏弱”、“装备器材落后”、“后勤保障不强”、“军民发展不畅”等一系列主要问题,在对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的基础上,结合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新要求,就如何抓住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一支快速高效的卫勤保障力量,从内部“自身能力建设”和外部“环境支撑建设”等方面给出了相关具体措施和政策建议。

罗跃全[6](2018)在《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军事变革冲击了传统的军事理念和军事安全观念,未来战争将发生巨大变化。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新材料等会聚发展并应用于军事领域,使得新边疆、高边疆、生物微边疆成为新的主权概念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面对新军事变革和新技术革命这一发展浪潮,我国安全风险呈累积态势。党中央作出了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组建陆军领导机构,加快陆军转型发展。战争形态的改变和陆军职能任务的深化拓展,对战斗力生成转化模式提出了全新命题,使得担负战斗力维护任务的军队卫勤从幕后走向台前,对卫勤建设在为战斗力提供科学性、系统性和效能性保障方面提出了更高标准和更大挑战。卫勤建设理念也在发生转型,由伤亡可承受性向“低伤亡”甚至“零伤亡”方向发展,战救技术由保“命”向保功能、保生活质量等“全健康”方面发展。随着未来高技术战争可以实现对致伤手段、打击范围、毁伤程度等多因素的可控,卫勤任务也将从救治能力向战斗力的提升及预先保护等方面转变,向有利于提高、更新战斗力保障机制发展。如何在新一轮变革中实现卫勤保全效能最大化是本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通过对全新作战理论和医学科技发展背景下“卫勤保全”思想的深化拓展,并以此为理论依据指导卫勤实战化建设,提高战救技术的发展突破和有效运用。陆军师级医院是我军卫勤体系中的核心力量,是执行我军战救、教学、训练、医疗和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等多样化任务的主要平台,在分级诊疗体系中处于卫勤要素涵盖最全的关键节点,是全面实践和发展卫勤保全理论的理想切入点。课题着眼陆军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与任务,探索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为实现实战化条件下的卫勤组织指挥提供科学决策支持。本文系统运用管理学、军事学、运筹学、统计学等相关理论、技术与方法,深入分析了“卫勤保全”理论相关概念、核心内涵及应用前景,结合专家论证和建模分析,分析了卫勤保全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构建了基于卫勤保全理论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借鉴引用军事建模中“多优先级列表作战资源调度方案建模与辅助决策方法”和虚拟仿真等技术手段,设计建设实战化卫勤战救模拟研训中心,开展能力体系建设实践并通过开展联合作战军事演训和非战争军事行动等卫勤实践进行建设效果的实证研究,最后对加强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进行了思考和展望。现状及理论研究部分,通过广泛调研国内外文献资料,分析外军和我军卫勤建设的基本概况、相关理论和发展优势;以既往实战卫勤保障任务为对象进行个案调查与类比分析,归纳军队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经验和问题不足。探索新形势下,特别是现代战争条件下陆军师级医院进行卫勤保障时的时间点、伤情特点、救治要点等新情况新问题;对卫勤保全、军队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等概念进行阐明,对卫勤保全与外军卫勤理论进行比较分析,对卫勤保全理论应用的新特点、新形势进行研究。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研究部分,通过情报分析、专家访谈、座谈讨论、“头脑风暴”等形式,深入了解新时期陆军转型发展战略、职能任务拓展以及新质作战力量建设布局。以此为基础和框架,根据广泛的文献研究情况和专家访谈意见,设计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研究调查问卷,采用Delphi法对全军相关单位管理、医学、生物、军事、工程等领域的60名专家进行两轮咨询,完成对卫勤保全理论构成要素、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等核心内容的问卷调研,采用层次分析法、探索性因子分析、熵值法分析等数学建模方法,研究确定了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指标及权重体系。结果显示:效能型卫勤能力、主动型卫勤能力、科技型卫勤能力关系紧密、缺一不可,是推动卫勤保全改革的核心要素。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部分,以能力体系为依据,聚焦基于卫勤保全理论的“效能型卫勤能力、主动型卫勤能力、科技型卫勤能力”三大领域,以多样化军事行动卫勤任务为牵引,运用“多优先级列表作战资源调度方案建模与辅助决策方法”进行资源到任务的科学配置,创新引入“卫勤蓝军”概念,指导建设卫勤战救模拟研训中心,形成循序渐进、优化整合的现场急救、转运后送、综合战救、野战手术、重症监护、控制评估等虚拟仿真合成训练资源集合。综合应用医学模拟、计算机仿真等技术,开展伤情不可预知的、对抗性的卫勤战救模拟训练,探索实战条件下的生理和心理适应、团队综合协作意识、复杂伤情处置技能、战救基本技能、战救思维等战救能力生成;通过“网络学习、模型操作、虚拟仿真场景演练”等手段,对机动卫勤分队进行“多任务场景仿真”的全维全程“对抗性训练”,创新“单元式、组合式、模块化”的组训模式,探索和实践满足新质作战力量战斗力生成模式需要的卫勤保全能力体系建设。实证研究部分,采用“多优先级列表作战资源调度方案建模与辅助决策方法”,依托卫勤战救模拟研训中心功能模块齐全、高度贴近实战的训练资源集合,对本单位受领的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医学救援行动、中外联合卫勤实兵演习、高原联合作战实兵演练等实战卫勤任务进行系统设计、科学组训和资源调度,形成优化的卫勤保障方案并加以模拟演练和实际运用,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科学验证能力体系建设效果并不断完善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生成模式。最后,本研究站在陆军使命任务历史性拓展、科学把握战略主动以遂行未来多样化军事行动的角度,特别是从满足陆军战斗力新生成模式的卫勤保全能力体系建设需求出发,提出三个方面的思考与建议: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实现卫勤效能的可持续性;二是建立作战牵引的卫勤支持机制,发挥主动卫勤的专业决策作用;三是重构科技创新平台和体系,助推先进科技在军事卫勤中的应用,为新时期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快速向卫勤保全转型创造条件。

赵斐[7](2018)在《军队医院门诊服务流程优化研究 ——以H军队医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立医院为社会提供最基本的公共医疗服务,同时门诊诊疗工作与医院整体医疗服务密切相关,是医院展示自我形象的重要窗口,门诊服务流程直接影响医院的整体医疗质量及公共服务形象。军队医院作为公立医院的特殊类别更加应该参与到门诊服务流程优化的行列中。本研究通过定量问卷调查,以及对医院数据库分析的方式收集研究资料,发现目前H军队医院存在预约候诊不完善,空间结构不合理,候诊时间长,就诊时间短,排队等候环节多,信息化局限性以及军人门诊设施不足等一些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军地患者流无序性、信息化辅助就医局限性、发展理念滞后性和保障服务的特殊性。通过以患者为导向的原则入手,以人为本,服务创新,提高信息化水平的角度进行探讨,使得军地门诊服务流程得到优化,改善医院就诊环境,提高门诊诊疗效率,减少部队患者以及地方患者在除诊疗之外的时间消耗成本,从而更好的为门诊患者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增加医院的整体竞争力,为其他军队医院进行门诊服务流程优化提供借鉴。

陈彦[8](2016)在《M军队医院患者满意度调查及提升策略》文中认为我国医疗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医院若想要在激烈的医疗市场中站稳脚步,获得患者的认同,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是重要的途径。作为评判医疗服务质量重要指标的患者满意度,从患者的立场和视角检验医院的服务质量,可以较为客观地评价当代医院管理水平,衡量患者对医院的信赖度,并据此结果来改进医疗服务并制定出更好的适合自已的医院发展策略。M军队医院是一所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在当地医疗服务市场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但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原有的医疗体制与军队医院编制体制随之改变,M军队医院原有的医疗优势随之减弱,但患者的医疗需求却随之增长且日趋多样化。在全新的医疗市场下,为更好地满足军地患者需求,M军队医院迫切需要一系列科学的、能从患者角度出发的满意度测评分析,以期改善医院当前的经营管理和医疗服务。本文从M军队医院的实际出发,以满足患者日益变化的医疗需求为向导,以提高患者满意度为目的,通过检索文献和对M军队医院患者满意度现状的调查分析,归纳出影响患者满意度的相关因素,然后借鉴国内外经典模型,设计出M军队医院患者满意度问卷并进行了实地调查,接着通过统计分析调查数据,得出M军队在医院医疗服务上的优缺点,针对性提出提升医院患者满意度的建议和策略,指出其努力方向,为同类型的军队医院和M军队驻地医院在改进医疗服务质量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和遵循。最后,对论文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思路。

王卫国[9](2016)在《城市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资源配置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唐山、日本等地震灾害的实证研究,揭示应急救援资源配置的基本规律,提出应急救援要素系统、复合灾害、合理配置、“三救”及其接续性等基本概念。探讨了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资源的类别、数量的定量计算方法,物力资源的储备方式与配置规划,特别是针对应急救灾资源流瓶颈及其产生原因与消除对策,灾害弱者与其救援资源配置规划进行深入研究。基于应急救援的实践经验与教训,创建了救援资源需求与满足需求模型、信息—灾情—决策模型、合理配置模型以及综合模型等配置模型。这些模型具有指挥功能、供需平衡与合理配置功能、重灾区定位与指向功能、决策依据功能等,从理性认识的高度指导制定城市配置规划。在此基础上,提出应急救援资源仓储、企业商业部门与家庭储备、城市群城市间协作储备等多种有效配置途径,有助于改变我国只有仓储的单一储备方式。通过研究应急救援人力资源的救援功能、在灾区的部署,并以唐山地震为基准,创立支援灾区部队、医务人员人数及救援物资需求等定量计算方法,所需参数灾前已有或灾后短期可获得,计算过程简捷,可操作性强,满足应急决策要求。城市不仅应储备应急救援资源,还必须保障灾后运输畅流,形成有“源”,有“流”且多“源”,畅“流”的储、运、用完整形象,有效提高应急救援的时效性。制定城市配置规划必须特别关注灾害弱者,研究他们的主要特征、灾害应激反应,提出相应的救援措施。基于上述研究,结合唐山市城市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资源配置规划实证研究,提出城市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资源配置规划要点,该要点为抗震设防区域的城市制定配置规划奠定基础,指明路向。其中应急救援要素系统、配置模型、支援灾区人员数量的定量计算方法等是应急救援资源领域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张磊[10](2015)在《中共十四大以来民生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生问题举足轻重,是各国公民最关心的问题,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事关执政党能否顺利执政。因此,民生问题是任何政府都不得不面对和正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当今世界,各国莫不将解决民生问题放到本国执政方针的重要位置,各政党莫不将改善民生作为本党政策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的代表,从成立之日起,就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己任,致力于民生的改善。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中共结合当时实际情况,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民生政策,有效解决了各种重大的民生问题,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很大提高。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加之人口众多,情况复杂,新老民生问题互相交织,解决民生问题仍是一项非常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认真分析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党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探索改善民生问题的规律,是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重要研究课题。本着这样的出发点,我选择对十四大以来党的民生政策作为博士论文题目。论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选题意义、基本概念、研究方法、研究现状、框架结构等内容。第一章中共十四大以前的民生政策。本章总结了从中共成立之日起至中共十四大以前,从教育、医疗、就业、收入分配、住房、社会保障六个方面,分析总结了中共制定民生政策的背景、内容、实施效果、存在的问题。第二至五章则分别从教育、医疗、就业、收入分配、住房、社会保障六个方面,分析总结了中共十四大以来民生政策的制定背景、内容、实施效果、存在的问题。第六章总结了当前中国存在的民生问题,为提出民生政策打好基础。第七章呼应第六章,提出了解决当前中国民生问题的对策建议。

二、管理维修好医疗器械 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管理维修好医疗器械 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医精神及其借鉴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医精神
    1.1 继承古代传统医学人文精神,医患互惠,一视同仁
    1.2 学习西方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精进技术,救死扶伤
    1.3 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实践至上,救人救国
2 借鉴意义
    2.1 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为人民的生命健康作出积极贡献
    2.2 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社会照护氛围
    2.3 正确处理医学技术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
3 结语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公立医院的接管研究(1949-1950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概念界定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标、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上海公立医院的概况及接管背景
    第一节 解放前上海公立医院概况
        一、解放前上海公立医院的发展变化
        二、解放战争时期上海公立医院的困境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医院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一、中国共产党的医院建设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的医院建设实践
    第三节 接管平津公立医院的主要经验
        一、制定科学接管政策与方针
        二、提升接管干部质量
        三、做好接管准备工作
        四、争取与团结旧人员
第二章 接管上海公立医院前的准备
    第一节 医疗卫生接管人员的丹阳集训
        一、接管干部集结
        二、思想转变教育
        三、入城纪律学习
        四、城市概况学习
        五、接管人员调配
    第二节 上海医务界地下党的配合工作
        一、进行策反
        二、搜集资料
        三、开展宣传
        四、进行护院斗争
第三章 上海公立医院的接收
    第一节 初步快接
        一、快接准备
        二、开展快接
    第二节 全面细收
        一、清点物资
        二、安置人员
第四章 上海公立医院的管理与改造
    第一节 成立管理组织
        一、建立医院党组织
        二、成立院务委员会
        三、筹建医务职工会
    第二节 调整人事与组织系统
        一、调整组织系统
        二、整编医务人员
    第三节 改造旧人员思想
        一、在教育活动中改造
        二、在医疗实践中改造
结语
    一、接管上海公立医院的经验
    二、接管上海公立医院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一、选集、文集、方志
    二、资料汇编、文史资料
    三、专着
    四、档案
    五、报纸
    六、期刊论文
    七、其他
致谢

(3)新时代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 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第一章 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及其教育
    第一节 道德与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
        一 道德与职业道德
        二 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概述
        三 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的作用
    第二节 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及其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 我国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及其教育的历史演变
        二 国外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及其教育的历史演变
        三 中外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及其教育之比较
    第三节 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 有利于坚守医学崇高宗旨
        二 有利于树立医学职业观念
        三 有利于培养医学人文情操
        四 有利于提升医学服务质量
第二章 新时代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基本规范
    第一节 敬佑生命、心怀大爱
        一 救死扶伤,生命至上
        二 普同一等,尊重病患
    第二节 精益求精、甘于奉献
        一 至精至微,博极医源
        二 淡泊名利,无私无畏
    第三节 协同救治,全周期保障
        一 通力合作,科学施治
        二 预防为主,重视健康教育
第三章 新时代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的背景、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当前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的背景
        一 现代医学模式转变与“健康中国”战略等政策的提出
        二 现代医学科技的发展
        三 市场经济文化产生的负面效应
    第二节 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及其教育现状
        一 公立医院的医德状况
        二 民营医院的医德状况
        三 医德教育的总体状况
    第三节 当前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 新时代健康战略促使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革新
        二 医学科技理性抑制职业道德教育情怀
        三 市场经济文化削弱职业道德教育效果
第四章 新时代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对策分析
    第一节 充实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一 紧扣人民健康,教育体现社会化方向
        二 守正革故鼎新,汲取传统养分
        三 强化人文情怀,坚持预防为主
    第二节 创新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方法
        一 注重个体修养,培养医德情感
        二 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实际改造
        三 建设专业队伍,关注思想动态
    第三节 拓宽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途径
        一 创设文化氛围,进行隐性教育熏陶
        二 宣传榜样人物,引领业内新风范
        三 强调知行合一,激发医德评价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一 着作类
    二 中外期刊论文类
    三 硕博士论文类
    四 报纸类
    五 网络资料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对象及理论方法
第一章 传统医疗与乡村社会
    第一节 中国传统医疗场域诸题
    第二节 山西医疗场域的近代因素
    第三节 卫生防疫与近代山西医疗
第二章 革命深进与医疗型变
    第一节 空间融入:医政机构直接驻地乡村
    第二节 资源登册:在地资源的调鉴与整合
    第三节 关注苦痛:疾疫、伤亡与情感政治
第三章 集体生产与集体保健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
    第二节 全国首家联合保健站成立
    第三节 集体医疗体系的全面构建
第四章 医疗系统的全面改造
    第一节 医学技艺的习得
    第二节 行医方式的改变
    第三节 医药空间的改塑
第五章 医学转型与政治建构
    第一节 结合与冲突:中西医学
    第二节 “祖国医学”的历史意涵
    第三节 “新医学”与后殖民抵抗
第六章 医疗卫生与国家想象
    第一节 卫生动员的策略与机制
    第二节 米山医疗的典型化之路
    第三节 新中国典型治理的机制特征
第七章 透过医疗场域看乡村社会
    第一节 医疗场变的多面效应
    第二节 场域更变与合作医疗的终结
    第三节 乡村社会的适应与变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军民融合背景下军队医院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研究 ——以武警G总队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有关概念的界定
2 军队卫勤保障发展历程及现状
    2.1 军队卫勤保障体制的演变
    2.2 现行军队卫勤保障体系
    2.3 军民融合体系的历程和新发展
3 武警G总队医院卫勤保障建设现状分析
    3.1 武警G总队医院卫勤保障能力建设概况
    3.2 调研设计与实施
    3.3 调研结果分析
4 武警G总队医院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存在问题与原因
    4.1 武警G总队医院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存在问题
    4.2 影响武警G总队医院卫勤保障能力原因分析
5 军民融合背景下军队医院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的对策建议
    5.1 抓好军队医院卫勤卫勤保障自身能力建设
    5.2 抓好军民融合发展外部环境支撑能力建设
6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名词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发展现状研究
    2.1 外军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现状
    2.2 我军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现状
    2.3 新军事变革对我军卫勤保障能力建设提出新要求
    小结
第三章 卫勤保全理论及其应用前景研究
    3.1 相关概念及卫勤保全核心内涵研究
    3.2 卫勤保全与国外卫勤保障理论的比较分析
    3.3 新形势下卫勤保全理论应用前景分析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构建研究
    4.1 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构建模型的假设
    4.2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体系构建研究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实践研究
    5.1 用卫勤保全理论引领核心卫勤能力建设方向
    5.2 用作战资源调度方案建模统领卫勤保全战救研训资源构建
    5.3 卫勤战救模拟研训中心的特点与应用
    小结
第六章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效果实证研究.
    6.1 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医学救援行动
    6.2 中外联合卫勤实兵演习
    6.3 高原联合作战实兵演练
    小结
第七章 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建设思考
    7.1 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实现卫勤效能的可持续性
    7.2 建立作战牵引的卫勤支持机制,发挥主动卫勤的专业决策作用
    7.3 重构科技创新平台和体系,助推先进科技在军事卫勤中的应用
    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新军事变革对我军卫勤保障的影响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承担课题及获得奖项
致谢

(7)军队医院门诊服务流程优化研究 ——以H军队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第二节 相关理论
第二章 H军队医院门诊服务流程概况
    第一节 H军队医院概况
    第二节 医院门诊服务流程现状
    第三节 医院门诊量及患者需求
第三章 H军队医院门诊服务流程问题分析
    第一节 H军队医院门诊服务流程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H军队医院门诊服务流程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 H军队医院门诊服务流程优化的建议
    第一节 门诊服务流程优化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门诊服务流程优化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第三节 门诊流程优化的保障措施
    第四节 门诊服务流程优化预期成效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M军队医院患者满意度调查及提升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顾客满意度相关研究
        2.1.1 顾客满意度的概念
        2.1.2 国外顾客满意度研究
        2.1.3 国内顾客满意度研究
        2.1.4 国内外典型的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
        2.1.5 医院顾客满意度
    2.2 患者满意度相关研究
        2.2.1 患者满意度的概念
        2.2.2 国外患者满意度理论研究现状
        2.2.3 国内患者满意度理论研究现状
        2.2.4 患者的消费行为分析
        2.2.5 患者满意度测量工具研究
        2.2.6 患者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2.2.7 患者满意度调查方式、方法研究
    2.3 医疗服务质量相关研究
        2.3.1 医疗服务的概念
        2.3.2 医疗服务的特性
        2.3.3 医疗服务质量的概念
        2.3.4 医疗服务质量的评价
    2.4 患者满意度与医疗服务质量的关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M军队医院基本情况与问卷构建
    3.1 M军队医院基本情况
        3.1.1 发展现状
        3.1.2 组织结构
        3.1.3 就诊流程
        3.1.4 医院定位与服务人群
        3.1.5 医院投诉处理
        3.1.6 M军队医院患者满意度现状
    3.2 M军队医院调查问卷的构建
        3.2.1 调查问卷的构建原则
        3.2.2 调查问卷的构建假设
        3.2.3 调查问卷的设计
        3.2.4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2.5 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方法
        3.2.6 本章小结
第4章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4.1 患者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4.1.1 性别
        4.1.2 年龄
        4.1.3 入院次数
        4.1.4 文化程度
        4.1.5 家庭月平均收入
        4.1.6 付费方式统计
    4.2 患者自身因素与满意度关系分析
        4.2.1 文化程度与满意度
        4.2.2 来院治疗次数与营院管理满意度
        4.2.3 患者年龄与内部服务设施便捷度
    4.3 患者满意度统计分析
        4.3.1 影响M军队医院患者满意度因素的相关分析
        4.3.2 患者满意度均值分析
        4.3.3 满意度单样本T检验分析
        4.3.4 M军队医院患者满意度综合分析
    4.4 问卷建议部分统计分析
        4.4.1 选择我院原因
        4.4.2 患者忠诚度
        4.4.3 医院改善重点
        4.4.4 医护人员存在问题统计
        4.4.5 医院病房管理存在具体问题
        4.4.6 收费问题统计
        4.4.7 医德医风问题统计
        4.4.8 在处理医患纠纷上的建议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提升患者满意度建议和策略
    5.1 找准定位点
    5.2 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5.3 严格落实规章制度
    5.4 优化患者就医流程
    5.5 提高医院后勤保障水平
    5.6 加大医疗设备投入
    5.7 规范医疗费用
    5.8 加强医疗纠纷管理
    5.9 建好用好网络平台
    5.10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城市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资源配置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方向
        1.2.1 应急救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地震应急救援的关键问题研究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资源配置及典型灾害特征分析
    2.1 应急救援的基本方式——自救、互救与公救
    2.2 应急救援资源及其特征
        2.2.1 应急
        2.2.2 灾前储备
        2.2.3 城市自立储备为主
        2.2.4 合理配置
        2.2.5 畅流
        2.2.6 类别多与数量大
    2.3 典型地震灾害的救灾资源需求及特征分析
        2.3.1 唐山地震
        2.3.2 张北地震
        2.3.3 台湾集集地震
        2.3.4 汶川地震
        2.3.5 东日本地震
        2.3.6 其他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分析
第三章 应急救援资源储备的类别、数量与定量计算
    3.1 应急救援资源储备的类别
        3.1.1 仓储的应急救援物资类别与救援需求的重要性
        3.1.2 储备物力资源及避难人数的定量分析
    3.2 人力资源的功能、数量与定量计算
        3.2.1 兵力部署原则、救援功能
        3.2.2 救援部队所需人数的分析
        3.2.3 救援部队人数的估算
        3.2.4 医疗队人数的估算
        3.2.5 地震灾害志愿者
    3.3 救援资源的快速决策路向
        3.3.1 快速决策的主要依据
        3.3.2 快速决策的路向
第四章 地震应急救援物力资源的储备方式与配置模型
    4.1 救援物力资源的储备方式
        4.1.1 救援物力资源储备及其物流流向
        4.1.2 储备方式
    4.2 储备库的类型
        4.2.1 储备库类型与物力资源使用序
        4.2.2 中央级储备库
        4.2.3 其他储备库
    4.3 配置模型
        4.3.1 抗震救援指挥机构模型
        4.3.2 复合灾害与救援资源需求模型
        4.3.3 应急救援要素系统模型
        4.3.4 同心圆模型
        4.3.5 救援资源需求与满足需求模型
        4.3.6 信息—灾情—决策模型
        4.3.7 救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
        4.3.8 救援物力资源利用序模型
        4.3.9 综合模型
        4.3.10 模型功能分析
    4.4 地震应急救援资源配置的基本规律
        4.4.1 应急救援要素及其救援功能
        4.4.2 地震复合灾害特征
        4.4.3 合理配置应急救援资源
    4.5 应急救援物力资源配置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4.5.1 城市没有救援物力资源的储备或储备量不足
        4.5.2 抗震设防水准低
        4.5.3 储备库配置不合理
        4.5.4 物流不畅
第五章 地震应急救援物流与配置规划研究
    5.1 救援物流瓶颈
        5.1.1 瓶颈现象示例
        5.1.2 救援资源的供需关系
        5.1.3 形成物流瓶颈的原因分析
        5.1.4 消除、减少物流瓶颈的主要措施
    5.2 救援物资配置原则与规划要点
        5.2.1 基本原则
        5.2.2 法律法规依据
        5.2.3 配置规划要点
    5.3 城市群各城市间的协作配置规划
    5.4 避难场所配置规划
        5.4.1 配置原则
        5.4.2 规划内容
    5.5 灾害弱者与应急救援资源配置规划
        5.5.1 灾害弱者及其主要特征
        5.5.2 灾害弱者的灾害应激反应
        5.5.3 灾害弱者的救援规划
        5.5.4 灾害弱者避难场所
        5.5.5 救灾人力资源配置规划
        5.5.6 物力资源配置规划
        5.5.7 医疗设施与药品
第六章 地震应急救援资源配置规划实证研究
    6.1 引言
    6.2 唐山大地震灾后应急需求及救援经验分析
        6.2.1 唐山地震地质灾害特征分析
        6.2.2 唐山地震房屋倒塌统计分析
        6.2.3 唐山地震公共设施损害的统计分析
        6.2.4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组织与资源供给情况分析
    6.3 唐山市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资源配置实证分析
        6.3.1 救灾物质总量及有效性
        6.3.2 救援物资储备数量的计算示例
        6.3.3 唐山地震救灾部队人数定量分析
        6.3.4 不同地震灾害条件下相同基础设施受灾情况比较
    6.4 唐山市城市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资源配置规划方案
    6.5 唐山市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资源配置适宜性与有效性分析
    6.6 城市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资源配置规划建议
        6.6.1 应急救援物资供给信息平台的构建
        6.6.2 发挥第三方物流的功效,采取多渠道联合配送
        6.6.3 培养抗震救灾技术人员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附录 1:唐山“7.28”地震人员伤亡与房屋统计数据
    附录 2:唐山市地震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附录 3:唐山市城市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资源配置规划调查问卷

(10)中共十四大以来民生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共十四大以前党的民生政策
    第一节 重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第二节 普及大众的教育医疗政策
    第三节 就业和收入分配问题开始显现时期
    第四节 住房和保障政策的探索与发展
第二章 教育的大发展大变革
    第一节 加快教育改革
    第二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第三节 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第四节 全面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第五节 改革义务教育收费制度
    第六节 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第七节 注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第三章 医疗卫生工作从探索到蓬勃发展
    第一节 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工作
    第二节 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第三节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第四节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第五节 建立基本药物制度
    第六节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第四章 就业和收入分配政策的演变
    第一节 就业政策的逐步优化
    第二节 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及解决措施
第五章 住房和社会保障问题的深入探索
    第一节 日益严重的住房问题
    第二节 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第六章 当前存在的民生问题
    第一节 教育事业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医疗卫生工作面临的问题
    第三节 就业和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住房和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七章 解决民生问题的思考
    第一节 实现教育的公平公正
    第二节 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
    第三节 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和建立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
    第四节 提高住房质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管理维修好医疗器械 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医精神及其借鉴意义[J]. 程瑜,胡新宇,何裕隆.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21(07)
  •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公立医院的接管研究(1949-1950年)[D]. 毛雅琪.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新时代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研究[D]. 姜荔雯.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D]. 李全平. 山西大学, 2020(03)
  • [5]军民融合背景下军队医院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研究 ——以武警G总队医院为例[D]. 张日晓. 暨南大学, 2019(02)
  • [6]基于卫勤保全的陆军师级医院核心卫勤保障能力研究[D]. 罗跃全.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7]军队医院门诊服务流程优化研究 ——以H军队医院为例[D]. 赵斐. 青岛大学, 2018(12)
  • [8]M军队医院患者满意度调查及提升策略[D]. 陈彦. 南华大学, 2016(07)
  • [9]城市地震灾害应急救援资源配置规划研究[D]. 王卫国. 天津大学, 2016(07)
  • [10]中共十四大以来民生政策研究[D]. 张磊. 中共中央党校, 2015(01)

标签:;  ;  ;  ;  ;  

管理和维修医疗设备,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