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疾病研究的一些新观点

消化疾病研究的一些新观点

一、消化系疾病研究的一些新观点(论文文献综述)

本刊编辑部[1](2021)在《《胃肠病学》杂志征订启事》文中研究表明《胃肠病学》杂志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和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编辑出版,房静远教授任主编。《胃肠病学》创刊于1996年,首任主编为萧树东教授,1999年起正式对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CN 31-1797/R,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8-7125,邮发代号:4-624。

本刊编辑部[2](2021)在《《胃肠病学》杂志征订启事》文中认为《胃肠病学》杂志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和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编辑出版,房静远教授任主编。《胃肠病学》创刊于1996年,首任主编为萧树东教授,1999年起正式对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CN 31-1797/R,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8-7125,邮发代号:4-624。

刘洋[3](2019)在《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脾胃病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现代岭南名中医具有许多宝贵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特别是岭南名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理论与临床均具有一定的特色,是中医药在传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岭南名中医运用中医药治疗脾胃疾病的学术思想、辨证思路和临床经验多以医案的形式存在医案书本和各种期刊中,其中蕴涵着海量的信息。随着中医现代化的开展,运用数据挖掘手段揭示中医药隐含的信息已成为总结、传承名老中医经验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各大出版社出版的医案书籍、大型网络数据库中有关岭南名中医脾胃病医案文献作为数据收集来源,从中提取出中医脾胃病医案信息,并将其规范化。同时借助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图理论对数据进行形式背景构建和可视化展现,对结构图中显示的现代岭南名中医辨证、用药规律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而为学习、继承岭南名中医辨证、用药思路提供借鉴和方法,并为临床脾胃病的诊治提供新的依据。方法:本文收集建国以来公开出版名中医医案书籍、大型网络期刊数据库中有关岭南名中医脾胃病医案文献。通过医案的筛选和整理,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医案图片化电子化保存。进行规范化处理,将规范化的医案信息构建成医案数据形式背景。然后以医案为对象,以患者的年龄、症状、舌象、脉象、证型、方剂组成等为属性,建立偏序结构形式背景数据和属性偏序结构图,将医案数据中的复杂信息可视化展现出来。最后通过分析形式背景数据和属性偏序结构图进行经验总结和规律知识发现,并总结现代岭南名中医诊治脾胃病的规律和思路。结果:共收集到现代岭南名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医案409份,有明确西医病理诊断的医案206份。并通过属性偏序图的方法将复杂的医案数据信息可视化展现(完整属性偏序图见附录1-附录17),下面选取属性偏序图展现的部分关键信息予以罗列。1.症状分布胃痛优先度较高的症状有:纳差,反酸,嗳气,胃脘胀痛,口干。其中纳差与反酸,纳差与嗳气,纳差与胃脘胀痛,反酸与嗳气,反酸与胃脘胀痛,反酸与胃脘痛,嗳气与胃脘胀痛,口干与口苦常合并出现;泄泻优先度较高的症状有:大便溏,大便次数增多,纳差。其中大便溏与纳差,大便溏与胃胀常合并出现;便秘医案中优先度较高的症状有:大便秘结,大便干,排便艰难,纳差,腹胀,口干等,其中便秘与大便干,大便干与纳差,排便艰难与口干常合并出现;慢性胃炎医案优先度较高的症状:纳差,胃脘胀痛,嗳气,反酸,口干,其中胃脘胀痛与纳差,纳差与嗳气,胃脘胀痛与嗳气,胃脘胀痛与反酸,嗳气与反酸,嗳气与口干,口干与大便干常合并出现;消化性溃疡医案文献优先度较高的症状:反酸、胃脘痛、纳差、口干、口淡,其中反酸与嗳气,反酸与纳差,纳差与嗳气常合并出现。2.舌象分布胃痛优先度较高的舌象:苔白,舌淡,舌红,舌暗,苔黄腻,其中舌暗,苔黄腻为主要病理舌象。舌淡与舌暗,舌淡与苔腻,舌红与苔黄,舌红与苔黄腻,舌淡红与苔腻为常合并出现;泄泻优先度较高的舌象:苔白,舌淡,舌红,苔黄,苔薄,苔黄腻,舌暗出现的几率最大,其中舌暗,苔黄腻为主要病理舌象。舌淡与苔白,舌红与苔黄常合并出现;便秘优先度较高的舌象:舌红,苔黄,舌淡。其中舌红与苔黄是便秘最常见的舌象组合;慢性胃炎优先度较高的舌象:苔白,舌淡,舌红,舌暗,苔黄腻,其中舌暗,苔黄腻为主要病理舌象。舌淡与舌暗,舌淡与苔腻,舌红与苔黄,舌红与苔黄腻,舌淡红与苔腻为最常见的舌象组合。消化性溃疡优先度较高的舌象:舌淡,苔白,舌红优先度最高。舌淡苔白,舌淡苔薄白,苔薄白为常见舌象组合。3.脉象分布胃痛优先度较高的脉象:脉弦,脉细,脉弱,其中脉弦与脉细常合并出现。泄泻优先度较高的脉象:脉弦,脉细,脉沉,其中脉弦与脉细,脉细与脉沉常合并出现;便秘优先度较高舌脉象:脉弦,脉细,脉弦细常合并出现;慢性胃炎优先度较高的脉象:脉弦,脉细,其中脉弦与脉细常合并出现。消化性溃疡优先度较高的脉象:脉弦,脉细,其中脉弦细常合并出现。4.证型分布胃痛共涉及证型16种,肝郁证,气虚证,湿热证优先度较大,其中肝郁与气虚,肝郁与湿热,气阴两虚常合并出现;泄泻所涉及证型17种,阳虚证,湿热证,气虚证,湿滞证和肝郁证五种证型优先度较大;便秘涉及9种证型,其中气虚证,阴虚证,实热证,气滞证等证型优先度较大;慢性胃炎涉及证型16种,肝郁证,气虚证,湿热证优先度较大,肝郁气虚,肝郁与湿热,气阴两虚常两证合并出现。消化性溃疡医案文献中,涉及证型10种,气虚证,阳虚证,肝郁证优先度最大。5.用药规律分析胃痛共涉及242味中药,其中优先度较高的中药有:白术,甘草,党参,茯苓,半夏,郁金,延胡索,柴胡,厚朴,白芍。药对中优先度较高的有:白术与党参,白术与茯苓,党参与半夏,茯苓与半夏,半夏与郁金,郁金与延胡索,其中白术与党参药对优先度最高;三药合用中优先度较高的有:白术,茯苓,党参三药组合,茯苓,半夏,郁金三药组合。泄泻共涉及143种中药,白术,茯苓,党参,甘草,木香,黄连,肉桂,半夏优先度较高,而常用药对中优先度较高的:白术与茯苓,白术与陈皮,白术与党参。三药合用优先度较高的有:白术,茯苓,陈皮三药,白术,茯苓,党参三药;便秘医案中共涉及91种中药,优先度较高的:火麻仁,枳实,厚朴,黄芪,当归,郁李仁,木香,生地黄,大黄。药对中优先度较高的有:火麻仁与枳实,火麻仁与厚朴,枳实与厚朴。三药合用中火麻仁,枳实,厚朴优先度较高。慢性胃炎共涉及172种中药:白术,茯苓,党参,柴胡,半夏,陈皮,白芍优先度较高。白术和茯苓,白术和党参,白术和白芍为优先度较高的药对;白术,茯苓等,党参三药,白术,茯苓,柴胡三药,茯苓,党参,半夏三药组合优先度较高;消化性溃疡共涉及125种中药,白术,党参,茯苓,甘草,半夏,郁金优先度较高,白术和茯苓药对,白术和党参药对是优先度较高;白术,茯苓,党参三药组合优先度较高。结论:通过对形成的医案属性偏序图中的信息进行详细分析、讨论,总结出现代岭南名中医在诊治脾胃疾病时秉承了祖国医学脾胃学说的思想和理念,并具有鲜明的现代特色和岭南地区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1.病证结合,标本兼治。坚持辨证为主,病证结合,发挥中医辨证优势的基础上注意利用现代医学辨病以确诊,坚持“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互为辅助的诊治原则。积极利用现代医学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在脾胃疾病治疗上,着眼于辨证求本的原则,面对岭南脾胃病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特点。以补脾安胃为基础,并同时运用化痰、活血、祛湿等方法时,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2.三因制宜,四诊合参。岭南名中医治疗脾胃病时重视岭南气候、地理环境对人群体质的影响,善于利用符合岭南地域特点治法和道地药材进行诊疗,治法上重视顾护脾胃,同时重视湿邪和湿热等病因对人体的影响。因脾胃病多虚实夹杂,在具体诊断时重视四诊合参,详细诊察病情,力求诊断准确。3.顾护脾胃,多法齐用。在治法上,现代岭南名中医治疗脾胃病多从脾论治,以补虚为主,补虚固本。对于虚实夹杂者,健脾养胃法与活血化瘀清热祛湿等多种方法并用,以顾护脾胃为本,同时又注重清热药、祛湿药、活血药的应用。4.调理肝气,重视情志。在治疗方面重视调肝理气、疏通气机,同时兼顾脾胃,补肝的同时注重解郁。在用药调理疏肝健脾的同时,也重视舒畅情志中药的运用,并佐以心理疗法、饮食、睡眠、运动等辅助疗法。5.寒热并调,升降得宜。现代岭南名中医治疗脾胃病时重视辨清寒热虚实,用药用量恰当,以调节寒热。辨证治疗上,重视气机的调理,使升清和降浊同步,一升一降,升降平衡,气机调畅。6.道地用药,效廉而优。现代岭南名中医在治疗脾胃病遣方用药过程中常就地取材,运用取药方便、价格合理、效果显着的道地中药。不但丰富了脾胃病的治疗手段,同时提升了疗效,使岭南脾胃病治疗更具鲜明的地区特色。

陈玉龙[4](2016)在《慢性胃肠疾病的心身医学观》文中研究指明慢性胃炎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主要是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虽然从18世纪已经有了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但它仍旧存在许多临床上的困惑,缺乏客观的、容易执行的诊断标准。功能性胃肠病(FGIDs)是一组功能性胃肠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FGIDs其中之一,与慢性胃炎从临床症状上不能鉴别。难治性慢性胃炎(CG)和FD因为医源性应激—过分夸大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癌变常常合并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抑郁和焦虑),实际上都是心身疾病。对于难治性慢性胃炎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用常规治疗是无效的,可以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身医学)观点看待CG和FD就可以得出不同结论和新的治疗方法,可以用这一新观点解决CG和FD诊断和治疗上的困惑,从临床实践证明抗抑郁/焦虑疗法是有效的。

刘剑[5](2016)在《中医整体观及阴阳五行在消化系病诊治经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总结中医整体观及阴阳五行在消化系疾病的经验,为以后临床上更有效治疗消化系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4月近两年来本院门诊观察定期随诊病人33例的消化系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归性分析。通过西医先进的现代检查技术,将疾病进行明确判断,包括致病的机理、临床病理的特征、病情的演变规律和发病的原因等。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整体观及阴阳五行进行证论治。观察记录上述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临床症状如面色萎黄、肢倦便溏、腹胀纳呆、懒言食少、内脏下垂、乏力神疲等轻重程度及临床治疗效果,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患者临床症状面色萎黄、肢倦便溏、腹胀纳呆、懒言食少、内脏下垂、乏力神疲等程度分别为(3.71±1.11)分、(3.88±1.23)分、(4.21±1.32)分、(4.18±1.25)分、(3.57±1.29)分、(3.64±1.25)分;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面色萎黄、肢倦便溏、腹胀纳呆、懒言食少、内脏下垂、乏力神疲等程度分别为(2.47±0.29)分、(2.46±0.25)分、(2.39±0.27)分、(2.63±0.32)分、(2.55±0.11)分、(2.24±0.23)分。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面色萎黄、肢倦便溏、腹胀纳呆、懒言食少、内脏下垂、乏力神疲等程度明显轻于治疗前(P<0.05)。经治疗患者中治愈者18例(54.55%),好转者9例(27.27%),无效者6例(18.18%),临床总有效率为81.82%。结论通过本此实验可知西医先进现代检查技术结合中医整体观及阴阳五行进行辩证论治突破实现了中西医在深层次相结合关键,中心指导思想为阴阳五行说及中医的整体观念,进一步证实现代中医临床消化系疾病的确诊治疗模式需在中西医合理结合下进行审病、辨证、治病。能有效减轻患者面色萎黄、肢倦便溏、腹胀纳呆、懒言食少、内脏下垂、乏力神疲等临床症状,显着提高临床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提高其生活质量,减少疾病带来的危害,值得应用于临床治疗。

房殿春[6](2014)在《重庆消化病学发展30年回眸——写在第14届全国消化系疾病学术会议在重庆召开之际》文中认为过去的30年是知识爆炸的年代,在这知识迅速更新的年代里,重庆消化病学随着基础科学和相关应用技术的不断进步而有了很大发展。无论是在消化系疾病临床诊治方面,还是在基础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甚至在概念上也有所更新。说到重庆消化病学的发展,我们不能不提到重庆消化病学的两位先驱,即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的刘为纹教授和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李宗明教授。两位宗师献身医学科学,励精图治,辛勤耕耘,勇于创新,奖掖后进,甘为人梯,为

张压西,石松[7](2012)在《中医“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与消化系疾病及失眠的关系》文中提出基于中医"胃不和则卧不安"经典理论,本文综述国内外近年来中西医从消化系统入手对失眠的理论探讨、科学研究和临床治疗的文献,分析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失眠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探讨"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理论内涵.睡眠障碍并非一个独立的疾病,对睡眠障碍的研究视角已突破神经科学本身,其与多种疾病有密切联系.消化系统中的胃、肠器官有丰富的自主神经纤维分布,心理应激与生理反应之间通过自主神经、激素、神经递质等中介物质沟通调节胃肠功能,这将为"胃不和则卧不安"消化系疾病患者睡眠相关性研究,提供一个好的思路.

户菲菲[8](2009)在《通阳法改善肝窦毛细血管化大鼠痰瘀交阻状态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从阳气失于条达畅通的角度探讨痰瘀同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法则。期望建立一种中医“痰瘀交阻”状态的直观病理模型,观察通阳药物对模型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并进而通过观察其对模型大鼠胶原沉积、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肝功能、血脂等指标的影响从阳气的畅通和条达两个层面对通阳法改善痰瘀交阻状态的机制进行探讨。方法1.SD雄性大鼠50只,随机选取7只作为正常组,其余大鼠给予酒脂混合物灌胃至第111天后,对剩余大鼠改用40%CCL4 0.3ml/100g于大鼠大腿内侧皮下注射造模,连续4周后超微电镜下观察模型大鼠肝组织,以评价肝窦毛细血管化模型,作为后续研究的基础。2.在注射造模的同时,将3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9只、葱白提取物组(简称葱白组)9只、中药对照组7只、西药对照组9只,并立即分别予生理盐水、葱白混悬液、秋水仙碱混悬液、丹参注射液灌胃。给药19周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肝组织CIV的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肝组织MMP-2、TIMP-2的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肝组织中MMP-2mRNA、TIMP-2mRNA的表达,放免法检测大鼠血LN、HA、PIIIP、CIV的含量,样本碱水解法检测肝组织HyP含量,生化法检测大鼠肝功能和血脂的变化。结果1.免疫组化法显示CIV在正常组大鼠肝组织有弱表达,在模型组有非常强的表达;各治疗组CIV的表达明显弱于模型组。Western-Blot法显示模型组及各治疗组大鼠肝组织CIV的表达量较正常组均显着增加;各治疗组CIV的表达量较模型组均有明显降低;葱白治疗组大鼠肝组织CIV的表达量较中、西药对照组明显降低。2.样本碱水解法检测结果表明葱白提取物能明显降低模型大鼠肝组织HyP的含量;对照西药没有明显地降低模型大鼠肝组织HyP的含量。3.放免法检测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血中LN、HA、PIIIP、CIV的含量均较正常组均显着升高;各治疗组能显着降低此四项指标的含量。4.Western-Blot法和RT-PCR法的结果显示模型大鼠肝组织MMP-2的蛋白水平和基因水平较正常组显着增高,葱白提取物能降低其表达。模型大鼠肝组织TIMP-2的蛋白水平和基因水平较正常组显着增高,葱白提取物能降低其表达。5.生化法检测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血ALT、AST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ALB的含量及A/G值较正常组明显降低。对照中药及葱白提取物相比对照西药有更好的改善模型大鼠肝功能的作用。6.生化法检测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血TC、TG、HDL-C、LDL-C的含量较正常组明显降低。对照中药及葱白提取物均有升高模型大鼠血TC、TG、HDL-C、LDL-C的含量的作用,其中葱白提取物有非常显着的升高HDL-C的作用。对照西药未能改善上述指标。结论1.针对痰瘀同病的成因和治疗提出新观点:①关于痰瘀同病的成因,提出“阳气之失于条达畅通是痰瘀交阻状态发生和发展的关键机制之一”:②关于痰瘀同病的治法:通阳法不失为除化痰、活血之外治疗痰瘀同病的又一治法。③对通阳法的理解:通阳,一指畅通阳气的运行,对有形之痰瘀阻塞能起到推解、疏通的作用;二指通过恢复或激活阳气的条达,来阻断病情的循环加重、引导不良的病理机转向良性循环恢复,进而使各脏腑经络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2.率先从组织形态学层面建立了中医“痰瘀交阻”状态的直观病理模型;并围绕上述观点,通过病理学检测证实通阳药物葱白提取物能改善肝窦毛细血管化SD大鼠痰瘀交阻状态。进一步实验证明通阳药物葱白提取物对有形痰瘀的畅通机制可能与其减少模型大鼠肝组织CIV的过度沉积及降低模型大鼠肝组织HyP和血LN、HA、PIIIP、CIV的含量有关。通阳药物葱白提取物条达阳气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模型大鼠肝组织MMP-2、TIMP-2蛋白和基因的过度表达,促进MMP-2/TIMP-2建立新的平衡;及改善模型大鼠肝功能和脂质代谢有关。3.本实验为通阳法治疗痰瘀同病提供了直接而客观的证据,给临床治疗痰瘀同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张永锋[9](2005)在《益气活血健脾补肾法对小鼠结肠炎防治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炎症性肠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效果不够理想,是临床常见的难治病。中医药防治本病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总结和研究。尽管中医药在治疗UC的免疫功能紊乱和炎症反应方面做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但治疗方法仍为各家经验之谈,缺乏疗法的对比研究。中医药治疗UC的优势在于降低复发率及远期疗效的提高,根据中医理论,综观慢性UC(缓解期)临床治疗的有关方药,其治法基本属于益气、活血、健脾、补肾范畴。因此,我们拟建立DSS诱导的小鼠UC模型,从细胞因子角度、mRNA转录及蛋白质翻译水平,进行益气活血健脾补肾法(代表方分别为保元汤、桃红四物汤、参苓白术散、金匮肾气丸)对实验性小鼠结肠炎防治作用及机制的比较研究,特别是对慢性炎症疗效的机制探讨,为发挥中医药防治UC的优势提供实验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及临床意义。 方法:(一)益气活血健脾补肾法对UC小鼠的防治作用及机制探讨:BALB/C小鼠100只,体重20±2g,雌性,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SASP对照组、益气法组、活血法组、健脾法组及补肾法组,正常对照组10只,其他各组15只。药物组(SASP对照组、益气法组、活血法组、健脾法组及补肾法组)预先给药,每天1次,共3天。第4天起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各组(模型组、SASP对照组、益气法组、活血法组、健脾法组及补肾法组)小鼠自由饮用3%DSS液7天,其中药物组(SASP对照组、益气法组、活血法组、健脾法组及补肾法组)继续给药,每天1次;同时观察各组小鼠的一般情况及称重,对各组(除正常对照组)小鼠进行DAI评分。第11天取小鼠血清、脾脏及结肠组织,分别进行处理:(1)小鼠眼球法取血,静置待凝,2500r/min离心15min,取血清-70℃冰箱冻存待测IFN-γ、IL-4及IL-10(ELISA法)(2)分别取小鼠脾组织及有严重炎症或溃疡结肠组织约200mg剪碎,加入生理盐水,用玻璃匀浆器制成20%匀桨,然后以5000r/min离心15min,取上清液,置-70℃冰箱冻存待测IFN-γ、IL-4及IL-10。(3)取小鼠肛门至回盲部的结肠,沿肠系膜纵向剖开,在近回盲部另取结肠(2mm×10mm),4%多聚甲醛固定,石腊包埋,切片HE染色评估组织学损伤,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TNF-α、iNOS的表达。(二)益气活血健湖北中医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脾补肾法对慢性UC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探讨:BALB/C小鼠100只,体重20士 29,雌性,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SASP对照组、益气法 组、活血法组、健脾法组及补肾法组;正常对照组10只,其他各组巧只。除正 常对照组外,各组小鼠自由饮用3%DSS液7天,第8天起自由饮用蒸馏水14天。第22天起药物组(SASP对照组、益气法组、活血法组、健脾法组及补肾组)分别给药,每天1次,共7天,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及称重,进行DAI评分。第29天处死各组小鼠取结肠(2二x1OJnm),4%多聚甲醛(含DEPC)固定、石腊包埋、切片HE染色评估组织学损伤,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分子杂交方法观察NF一‘BP65、TGF一p、COX一2、EGF及其mRNA的表达。 结果:(一)益气活血健脾补肾法对UC小鼠的防治作用及机制探讨:(1)模型组DA工评分(第4、5、6、7天)、组织学损伤积分(炎症、病变深度、隐窝破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SASP组、活血组、健脾组及补肾组DAI评分(第6、7天)、组织学损伤积分(炎症、病变深度、隐窝破坏)均低于模型组(均为P<0 .05)。(2)模型组结肠组织TNF一a、iNOS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SASP组、活血组、健脾组及补肾组结肠组织TNF一a、iNOS的表达低于模型组(均为P<0 .05)。(3)模型组结肠组织工FN一Y含量较正常对照组高,健脾组、补肾组结肠组织工FN一Y含量低于模型组;模型组结肠组织IL一10含量较正常对照组低,活血组、健脾组及补肾组结肠组织IL一10高于模型组(均为P<0 .05)。(二)益气活血健脾补肾法对慢性UC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探讨:(1)模型组组织学损伤积分(炎症、病变深度、隐窝破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SASP组、活血组及补肾组组织学损伤积分均低于模型组(均为P<0.05)。(2)模型组结肠组织NF一K BP65及其mRNA的表达(染色积分、平均光密度、平均灰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SASP组结肠组织NF一K BP65的表达(染色积分)低于模型组,活血组、健脾组及补肾组结肠组织NF一K BP65及其mRNA的表达(染色积分、平均光密度、平均灰度)低于模型组(均为P<O,05)。(3)模型组结肠组织COX一2及其mRNA的表达(染色积分、平均光密度、平均灰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SASP组、活血组、健脾组及补肾组结肠组织cox一2及其mRNA的表达(染色积分、平均光密度、平均灰度)低于模型组(均为尸<0 .05)。(4)模型组结肠组织TGF一pl及其mRNA的表达(染色积分、平均光密度、平均灰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活血及补肾组结肠组湖北中医学院博士学位论文织TGF一pl及其mRNA的表达(染色积分、平均光密度、平均灰度)低于模型组(均为P<0.05)。(5)益气组及健脾组结肠组织EGF及其mRNA的表达(染色积分、平均光密度、平均灰度)均高于模型组(均为p<0 .05)。 结论:(1)模型组DAI评分(第4、5、6、7天)、组织学损伤积分(炎症、病变深度、隐窝破坏)均明显高于正常

江学良,潘伯荣,马景云,冀振华,马连生[10](2000)在《世纪之交的消化学——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 由世界消化学网(http://www.wd.org.cn)、《World Journalof Gastroenterology》和《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共同举办的第二届.世界消化学大会于2000-09-08~11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参加大会的来自美国,英国,德国,荷兰,加拿大,比利时,瑞典,希腊,拉托维亚,印度等境外代表43人,国内代表810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人,工程院院士3人,教授,主任医师182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93人,院长,研究员38人,副院长,副研究员28人,主治医师191人,医师139人,科室主任192人,科室副主任87人,参展公司21个.本次大会主题为:回顾20世纪消化学巨大成就,展望21世纪消化学更大发展.本次大会共收到论文1500篇,其中大会全会报告50篇(含国外报告23篇),分组报告100篇,壁报展示90篇,《世界

二、消化系疾病研究的一些新观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消化系疾病研究的一些新观点(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脾胃病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脾胃病研究概况
        1.1.1 源流发展
        1.1.2 病因病机
        1.1.3 治则治法
    1.2 岭南医学学术经验传承概况
        1.2.1 晋唐宋元时代岭南医学发展概述
        1.2.2 明清时期岭南脾胃学说发展概述
        1.2.3 近现代岭南脾胃学说发展概述
第2章 属性偏序理论的数学基础
    2.1 知识发现的基础知识
        2.1.1 大数据时代与知识发现
        2.1.2 知识发现对象及分类
        2.1.3 知识发现模式
        2.1.4 知识发现的步骤
    2.2 知识发现技术在中医药行业中的应用
        2.2.1 中医辨证分析
        2.2.2 专家诊疗系统
        2.2.3 中药方剂的研究
        2.2.4 中医脾胃病知识发现研究现状
    2.3 属性偏序结构模式发现方法的理论基础
        2.3.1 偏序结构图的哲学原理基础
        2.3.2 偏序结构图的数学理论基础
        2.3.3 形式概念分析基础
        2.3.4 属性偏序结构图
第3章 岭南名中医脾胃病医案数据收集和整理
    3.1 文献收集内容
        3.1.1 本研究中岭南名中医范围
        3.1.2 本研究中搜索文献资源范围
    3.2 知识库构建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准备
    3.3 数据规范化
        3.3.1 主要症状、舌脉、脉象规范化
        3.3.2 方剂、中药规范化
        3.3.3 其他规范化规定细则
        3.3.4 形式背景的建立
第4章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岭南名中医脾胃病医案知识发现
    4.1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岭南名中医中医脾胃病医案知识发现
        4.1.1 胃痛
        4.1.2 泄泻
        4.1.3 便秘
    4.2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岭南名中医消化系疾病医案知识发现
        4.2.1 慢性胃炎
        4.2.2 消化性溃疡
第5章 讨论
    5.1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胃痛证治规律分析
        5.1.1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胃痛诊断分析
        5.1.2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胃痛证型-用药分析
        5.1.3 小结
    5.2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泄泻证治规律分析
        5.2.1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泄泻诊断分析
        5.2.2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泄泻证型-用药分析
        5.2.3 小结
    5.3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便秘证治规律分析
        5.3.1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便秘诊断分析
        5.3.2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便秘证型-用药分析
        5.3.3 小结
    5.4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慢性胃炎证治规律分析
        5.4.1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慢性胃炎诊断分析
        5.4.2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慢性胃炎证型-用药分析
        5.4.3 小结
    5.5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消化性溃疡证治规律分析
        5.5.1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消化性溃疡诊断分析
        5.5.2 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消化性溃疡证型-用药分析
        5.5.3 小结
    5.6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件2:不涉及统计分析证明
致谢
详细摘要

(4)慢性胃肠疾病的心身医学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物-医学模式
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三、心身医学
四、心身疾病
五、消化心身疾病的常见症状名称及其含义[4]
    1. 疾患:
    2. 疾病:
    3. 疾患与疾病的关系:
六、消化心身疾病的诊断线索[6-7]
    1.
    2.
    3.
    4. 过度地关注打嗝、放屁, 担心去公共场合, 并为此苦恼不堪, 或想放屁放不出, 有时不得不去揉肚子。
    5. 咽部不适, 有异物感或紧缩感, 甚至有口腔异味, 如口苦, 口干, 口咸, 口甜, 口臭等各种异样感觉。
    6.
    7. 候诊不耐烦, 频频叩门, 言语滔滔不绝, 唯恐被打断, 反复询问同一问题。
    8.
    9.
    1 0.
    1 1.
    1 2. 容易发生晕车晕船, 害怕乘长途汽车。
    1 3.
    1 4. 容易发怒和他人或医护人员产生冲突, 显示出某型人格异常的特点。
七、消化道疾病的心身医学观点
    1. FGIDs:
    2. CG与FD[9]:
    3. 对FD的罗马3, 4标准的一点商榷:
    4. 从心身医学角度展望医学的未来:

(6)重庆消化病学发展30年回眸——写在第14届全国消化系疾病学术会议在重庆召开之际(论文提纲范文)

1 食管病变
2 胃部病变
3 小肠病变
4 大肠病变
5 肝病
6 胰腺疾病

(8)通阳法改善肝窦毛细血管化大鼠痰瘀交阻状态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1 对痰瘀同病的认识
    2 痰瘀交阻状态与肝窦毛细血管化
    3 对通阳法的认识
    4 特殊通阳药物葱白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葱白提取物对肝窦毛细血管化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实验二 葱白提取物对肝窦毛细血管化大鼠肝组织Collagen type Ⅳ的影响
    实验三 葱白提取物对肝窦毛细血管化大鼠肝组织羟脯氨酸的影响
    实验四 葱白提取物对肝窦毛细血管化大鼠肝外基质的影响
    实验五 葱白提取物对肝窦毛细血管化大鼠肝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MMP-2/TIMP-2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
    实验六 葱白提取物对肝窦毛细血管化大鼠肝功能的影响
    实验七 葱白提取物对肝窦毛细血管化大鼠血脂的影响
第三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研究生期间工作小结
致谢

(9)益气活血健脾补肾法对小鼠结肠炎防治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注释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现状及立题依据
三、实验性小鼠结肠炎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四、益气活血健脾补肾法方药的选择及制备
五、益气活血健脾补肾法对UC小鼠防治作用及机制探讨
    实验1 四种治法对UC小鼠防治作用的比较
    实验2 四种治法对UC小鼠结肠TNF-α及iNOS表达的影响
    实验3 四种治法对UC小鼠血清、脾及结肠组织IFN-γ、IL-4及IL-10的影响
六、益气活血健脾补肾法对慢性UC小鼠治疗作用及机制探讨
    实验1 四种治法对慢性UC小鼠治疗作用的比较
    实验2 四种治法对慢性UC小鼠结肠NF-κBP65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
    实验3 四种治法对慢性UC小鼠结肠COX-2及mRNA表达的影响
    实验4 四种治法对慢性UC小鼠结肠TGF-β1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
    实验5 四种治法对慢性UC小鼠结肠EGF及mRNA表达的影响
七、结论与探讨
八、附篇
    附1 研究图片
    附2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及发表论文题录
    附3 查新报告
    附4 实验室及实验动物合格证
九、致谢

(10)世纪之交的消化学——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消化系肿瘤研究成果显着
    1.1 肝癌
    1.2 胃癌
    1.3 食管癌
    1.4 胆系肿瘤
    1.5 大肠肿瘤
    1.6 胰腺肿瘤
2 消化系疾病研究不断深入
    2.1 胃十二指肠疾病
    2.2 炎症性肠病
    2.3 肝病
    2.4 胰胆疾病
3 消化内镜技术发展迅速
4 幽门螺杆菌和胃肠动力疾病仍是研究热点
    4.1. 幽门螺杆菌(H.pylori)
    4.2 胃肠动力疾病
5 中医中药得到继承和发扬
6 消化外科学研究具有中国特色
7 我国消化学期刊跻身世界先进行列——《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和《世界华人消化杂志》被国际着名的检索系统收录

四、消化系疾病研究的一些新观点(论文参考文献)

  • [1]《胃肠病学》杂志征订启事[J]. 本刊编辑部.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1(06)
  • [2]《胃肠病学》杂志征订启事[J]. 本刊编辑部.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1(05)
  • [3]基于属性偏序方法的现代岭南名中医脾胃病证治规律研究[D]. 刘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慢性胃肠疾病的心身医学观[J]. 陈玉龙.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2016(03)
  • [5]中医整体观及阴阳五行在消化系病诊治经验研究[A]. 刘剑. 2016年《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6
  • [6]重庆消化病学发展30年回眸——写在第14届全国消化系疾病学术会议在重庆召开之际[J]. 房殿春. 重庆医学, 2014(29)
  • [7]中医“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与消化系疾病及失眠的关系[J]. 张压西,石松.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2(05)
  • [8]通阳法改善肝窦毛细血管化大鼠痰瘀交阻状态的机制研究[D]. 户菲菲. 湖北中医学院, 2009(10)
  • [9]益气活血健脾补肾法对小鼠结肠炎防治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 张永锋. 湖北中医学院, 2005(04)
  • [10]世纪之交的消化学——回顾与展望[J]. 江学良,潘伯荣,马景云,冀振华,马连生.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0(10)

标签:;  ;  ;  ;  ;  

消化疾病研究的一些新观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