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油菜籽低硫代葡萄糖甙材料简便快速筛选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黄界颍,马友华[1](2003)在《油菜硫甙特征功能及其测定方法》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油菜硫甙的结构和组成、影响硫甙水平因素以及测定方法等。
刘念,蒙大庆,汤天泽,李芝凡,胥岚[2](2011)在《油菜硫代葡萄糖苷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硫代葡萄糖苷是衡量油菜子粒品质的一个主要指标,油菜品质育种依赖于检测技术的发展。作者对硫代葡萄糖苷的测定方法进行了分类与分析,并提出了现有技术所存在问题与改进设想。
张寒俊[3](2002)在《油菜籽和油菜饼粕中硫代葡萄糖甙的定量测定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硫代葡萄糖甙 (简称硫甙 )降解化学的分析 ,将油菜籽 (饼 )中的硫甙测定方法作了科学的分类 ,并对其可行性和可靠性进行了讨论。在实际分析中 ,可根据条件和要求的不同 ,对已有的硫甙测定方法加以选择
吴新杰,李强生,陈凤祥,侯树敏,费维新,黄晓荣,胡宝成[4](2003)在《油菜籽(饼)中硫代葡萄糖甙测定方法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对已建立的有关油菜籽 (饼 )硫代葡萄糖甙的测定方法进行分析 ,综合考察其方法原理和实践经验 ,并重点就这些方法中影响硫甙分析的若干因素进行探讨 ,以求最大限度地减少试验误差 ,使获得的结果更加可靠。
王建清,陈曼玲[5](1994)在《蒽酮比色法快速测定油菜籽中硫代葡萄糖甙》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一种新的测定油菜籽中硫代葡萄糖甙的方法─蒽酮比色法。该法具有快速简便、准确度和精密度均高的特点,适用于育种中低世代材料的分析。
潘雷[6](2009)在《不同制油工艺对菜籽饼粕营养价值的影响及其微生物脱毒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利用同一批菜籽经预榨浸出法和新建立的脱皮热榨浸出法及脱皮冷榨浸出法三种不同的制油工艺得到菜籽饼粕,对其营养价值及毒素的变化规律、高效降解菜籽饼粕毒素硫甙菌株的筛选及菜籽饼粕生料固态发酵脱毒的最佳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试验一不同制油工艺对菜籽饼粕营养价值的影响对三种不同制油工艺菜籽饼粕常规营养成分和毒素含量的研究表明:脱皮冷榨菜籽饼(粕)与预榨浸出菜籽饼(粕)相比,粗蛋白含量分别提高了7.4%、6.08%,粗纤维含量分别降低了33.22%、17.15%(P<0.01)。其KOH溶解度均高于预榨浸出制油工艺菜籽饼粕。脱皮热榨饼(粕)介于二者之间;推导出用硫脲紫外法测定ITC的计算公式为:ITC=1.018 *–0.891*OZT,经t检验,硫脲紫外法测得的ITC、OZT与国标法测得的ITC、OZT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硫脲紫外法与GB/T 13089-1991测定OZT时相关性R2=0.9972,硫脲紫外法推导公式与GB/T 13087-1991测定ITC时相关性R2=0.9985,从而建立了一种快速同时测定菜籽饼粕中硫甙、ITC和OZT的方法。按照饲料用菜籽饼(粕)分级标准,脱皮冷榨制油工艺菜籽饼粕质量要优于其它两种,但按照饲料用低硫甙菜籽饼(粕分级标准,其ITC+OZT含量都超过了4000 mg/kg未达到标准要求,仍需脱毒处理。试验二菜籽饼粕生料固态发酵脱毒菌种的筛选采用微量富集法,以自制粗提硫甙物为唯一碳氮源,从总共20种菜籽饼粕和土样中筛选到7株菌;利用这7株菌,以印度菜粕为发酵底物,水料比1:1,生料发酵4天,筛选得到两株脱毒率较高的菌株n-8-1和m-5-2,n-8-1的ITC+OZT脱除率为66.5691%,绝对脱毒率4.6781mg/g,(与未接种对照组比); m-5-2的ITC+OZT脱除率为80.8806%,绝对脱毒率为5.6838mg/g,(与未接种对照组比);根据细胞形态和生理生化数据及rDNA序列数据,确定n-8-1为:Pichia guilliermondii季也蒙毕赤酵母;m-5-2为:Geotrichum candidum白地霉。试验三菜籽饼粕生料固态发酵条件优化及其效果评价以n-8-1和m-5-2复合生料发酵脱皮冷榨浸粕,采用四因素四水平正交实验,摸索出了n-8-1和m-5-2复合生料发酵的最佳脱毒条件:水料比3:2(含水量60%),接种量10%,接种比1:1,发酵时间5d。各因素主次关系为水料比(v:w)>发酵时间(d)>接种量(%)>接种比,最佳发酵条件下,发酵后菜籽饼粕相比于原料对照组, ITC+OZT脱除率为88.95%,粗蛋白含量增加13.39%,蛋白消化率增加14.72%。
尚毅[7](2003)在《影响甘蓝型双低油菜籽粒中硫代葡萄糖苷含量稳定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不同地区种植对油菜种子中硫苷的影响试验、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繁殖对种子中硫苷的影响及后效性试验、硫肥对油菜种子中硫苷含量的影响试验和油菜个体植株间的硫苷含量的差异试验等研究,取得如下主要结论: 1、不同地区种植对种子中硫苷有如下影响:(1)不同地区的生态条件对双低油菜总硫苷含量有显着的影响,相差达13.14μmol/g, CV为13.30%, 5 个试验地区硫苷含量的顺序为宝鸡>安康>咸阳>大荔>汉中,地区间达极显着差异,品种间的稳定性也有明显的差异,以P01-10品种稳定性最好;(2)在测定的8个硫苷组分中,变幅最大的5个组分依次为2-羟基-3-丁烯基硫苷、4-羟基-3吲哚甲基硫苷、4-戊烯基硫苷、3-丁烯基硫苷和2羟基-4-戊烯基硫苷,极差分别为:5.7、2.69、1.70、1.31和1.03μmol/g,变异系数分别为:17.59%、16.41%、58.84%、10.21%、50.32%,其中以3-丁烯基硫苷稳定性最好,4-戊烯基硫苷稳定性最差;(3)籽粒中硫苷与含油量、千粒重及容重均有显着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83、-0.948和0.656,通径和偏相关分析表明,仅硫苷与千粒重偏相关显着为-0.859,含油量和容重是通过千粒重来影响硫苷的。(4)5月温度和3月光照是影响籽粒中硫苷含量的主要气候因素,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780和0.736。2、不同地区或不同年份繁殖对种子中硫苷含量有显着的影响,但在同一地区同一年份种植后,各材料之间种子中硫苷含量差异不显着,其后代与亲代硫苷的相关也不显着,表明不同地区或不同年份繁殖对种子中硫苷影响无后效性。3、在硫肥含量较高的土壤上,施硫仍可以提高种子中硫苷含量,较对照增加10.31%,但不显着。4、油菜个体植株间硫苷有较大差异,个体间CV为31.43%,个体内不同分枝和不同部位上的角果硫苷含量也有差异,主花序上角果硫苷含量>分枝上角果硫苷含量、分枝的上部角果硫苷含量>同一分枝的下部角果硫苷含量,均达到极显着差异,平均变异系数为12.24%,但各一次分枝之间差异不显着。
徐东辉[8](2009)在《白菜类作物硫代葡萄糖甙的自然变异及QTL定位》文中提出白菜类作物(Brassica rapa,syn. campestris)是我国重要的芸蔓属蔬菜作物和油用作物,由于它具有复杂的遗传基础,使得一些重要农艺性状的改良非常困难,同时,由于其悠久的栽培历史,形成了很多的栽培种群和丰富的遗传变异,也为重要农艺性状的改良提供了广阔的资源材料。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品质育种逐渐得到重视,但是,许多重要商品品质性状和硫代葡萄糖甙含量等营养品质性状遗传规律缺乏系统分析,因此有必要从代谢和分子水平上对白菜类作物进行营养性状的遗传分析,为改良白菜类蔬菜的营养品质和培育高有益硫代葡萄糖甙的白菜类作物新品种提供理论基础,为发掘并利用关键性基因资源奠定基础。本研究采用HPLC方法,对白菜类作物苗期植株硫代葡萄糖甙含量进行了评价,为进一步开展硫代葡萄糖甙在白菜类作物中的积累和遗传研究提供信息;在筛选合理亲本的基础上,创建了遗传信息丰富的遗传研究分离群体,构建了白菜类作物遗传连锁图谱框架图;并进一步开展了硫代葡萄糖甙含量的QTL定位和遗传效应分析。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HPLC分析了8种硫代葡萄糖甙的含量,白菜类作物苗期植株体硫代葡萄糖甙含量存在一定的自然变异。种群间的硫代葡萄糖甙含量和所含的的硫代葡萄糖甙的类型均有差异,在所研究的五个白菜类群体中就有四种群体的总脂肪族硫代葡萄糖甙比例超过80%(只有大白菜种群的为75%),芜菁的总脂肪族硫代葡萄糖甙比例最高为95%,平均含量为6.98μmol/gDW,占总硫代葡萄糖甙含量的87.7%,可见白菜类作物总体上还是以含脂肪族硫代葡萄糖甙为主;材料间差异最大的是NAP含量的差异,高含量材料比低含量材料高出4372倍,其它个硫代葡萄糖甙组分含量差异分别为:GBN为1053倍,GBC为126倍,NAS为57倍,4ME为212倍,NEO为174倍,总硫代葡萄糖甙为141倍。此外,各个群体内的各材料间所含的硫代葡萄糖甙总量和类型比例也不同,像在大白菜中脂肪族硫代葡萄糖甙含量比例的变化范围为13.6~98.9%,吲哚族硫代葡萄糖甙含量比例的变化范围为0.8~80.4%,芳香族硫代葡萄糖甙含量比例的变化范围为0.0~72.0%。可见,不同白菜类作物种群间硫代葡萄糖甙含量有一定差异,同一栽培种群不同材料间硫代葡萄糖甙含量也存在一定差异。2.应用内标法及影响因子(或响应因子)精确测定了不同白菜类作物硫代葡萄糖甙的含量。在HPLC对脱硫硫代葡萄糖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应用近红外光谱测定技术,分别对各种硫代葡萄糖甙成分进行扫描,建立定标预测模型。各个指标的预测模型的性能指标以交叉验证得到的标准差(SECV)和相关系数(1-VR)分别是PRO:0.36、0.69; NAS:0.55、0.83; GBN:0.62、0.84; NAP:1.87、0.87;4OH:0.0、0.82; GBC:1.22、0.93;4ME:0.04、0.71; NEO:0.44,0.86; Total:2.97、0.92。通过盲样预测验证证明,硫代葡萄糖甙组分NAP、GBC、NEO、Total的预测模型效果最好,可以准确和可靠地预测实际样品含量3.利用欧洲油用型白菜L144(Rapid Cycling)和菜心品种L58亚种间杂交建立的BILs群体,在实验室已有的1017个标记的基础上增加了76个SSR标记。利用1093个标记进行图谱构建,分析得到了一张包含16个主要连锁群的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包括85个SSR标记、102个SRAP标记和357个DART标记,共544个标记。覆盖基因组总长度为1326.1cM,标记间平均图距为2.44cM,连锁群的长度变幅为17.6-137.8cM。连锁群上的标记数为最少为2个,最多为69个,平均标记数0.41maker/cM。标记的偏分离比率为97.1%。4.采用区间作图和多模型作图法对白菜类作物各种硫代葡萄糖甙含量进行了QTL及遗传效应分析。在BILs群体遗传连锁图谱的6个连锁群上,共发现了8个QTL位点。其中控制单一脂肪族硫代葡萄糖甙的QTL有3个,控制单一吲哚族硫代葡萄糖甙的QTL有4个,控制单一芳香族硫代葡萄糖甙的QTL有1个。贡献率范围在16.7%-82.0%之间。脂肪族硫代葡萄糖甙的3个QTL的贡献率都大于40%,吲哚族的3个QTL的贡献率大于25%,芳香族的1个QTL贡献率最低,为16.7%。所有的QTL都为减效位点,效应值在-0.094099--4.53636之间。
詹琪琪[9](2020)在《菜籽饼中硫代葡萄糖苷的提取、分离及稳定性与抗氧化性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西兰花、萝卜籽、芥菜等中的硫代葡萄糖苷及降解产物有抗癌、抗氧化、抑菌等功能。菜籽饼中硫代葡萄糖苷含量较高,但是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菜籽饼中硫代葡萄糖苷有毒,这极大地制约了我国菜籽饼资源的开发利用。所以,加强对菜籽饼中硫代葡萄糖苷的研究和开发,不仅可以提高菜籽饼的利用价值,还可以为深入开发硫代葡萄糖苷这一传统意义上的“毒物”提供基础,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基于此,论文以菜籽饼中硫代葡萄糖苷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硫代葡萄糖苷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稳定性及抗氧化性试验。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首先采用传统“脱毒”用得最多的水与乙醇作为溶剂进行对比试验,优选最佳溶剂,再进行超声强化提取。结果表明,水提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液料比6:1(mL/g),60℃水浴,每次25 min,提取3次,此条件下硫代葡萄糖苷的得率为31.044mg/g;乙醇提取菜籽饼的硫代葡萄糖苷的最佳条件为:液料比4:1(mL/g),70%乙醇,80℃水浴,每次30 min,提取4次,此条件下硫代葡萄糖苷的得率为63.08 mg/g。在此基础上,选择乙醇进行超声强化提取试验,得到最优条件为:超声功率150 W,液料比4:1(mL/g),70%乙醇,60℃、每次15 min,提取5次,此条件下硫代葡萄糖苷的得率为62.06 mg/g。可见,超声强化,达相近的得率,可以大大缩短提取时间,为较佳方法。(2)试验采用吸附解吸分离的方法,通过树脂种类、吸附温度、树脂质量与硫代葡萄糖苷的体积比、吸附时间和解吸液种类、树脂质量与解吸液体积比、解吸时间、pH因素进行了单因素优化试验,得到最优的吸附剂为D201GF树脂,最佳吸附条件为:温度为40℃,树脂质量与硫代葡萄糖苷体积比为1:10(g/mL),吸附时间9 h;最佳解吸条件为:解吸液是1 mol/L NaCl,树脂与解吸液体积比为1:10(g/mL),解吸时间45 min,pH为6。解吸液经旋转蒸发浓缩再冷冻干燥得产物,经测定,硫代葡萄糖苷回收率76%,纯度89%。(3)研究了温度、pH、超声功率和时间、光照对产物硫代葡萄糖苷稳定性的影响。试验表明,乙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在80℃以下的中性环境稳定性较好,超过80℃以及酸性碱性条件下不稳定;进行超声处理,声功率为200 W时,醇提物和水提物中的硫代葡萄糖苷含量减少了30%50%,而纯化产物在超声功率为300 W时候含量有所减少;随着超声作用时间的延长硫代葡萄糖苷含量减少;光照也会使醇提物和水提物中硫代葡萄糖苷的含量减少。(4)对菜籽饼中硫代葡萄糖苷的提取物以及高温、强酸、超声、光照处理的产物做了红外结构表征,结果显示,尽管提取物中的硫代葡萄糖苷含量在高温下减少,但其红外光谱与低温相比没有明显变化;强酸导致硫代葡萄糖苷含量降低,红外表明C=N、C-O-C等基团发生变化,超声处理后产生了N=C=S特征吸收峰;光照下红外显示与避光无明显变化。对纯化产物以及高温、酸处理的产物采用红外、紫外、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高温作用下,纯化产物的C-S部分分解,产生了异硫氰基以及氰酸酯化合物;酸处理下,C-S、C-O-C等发生变化,同时产生了异硫氰基。(5)对菜籽饼中硫代葡萄糖苷的醇提物、水提物以及纯化产物进行了抗氧化性试验,选择DPPH·、·OH、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以及对Fe的还原能力为指标来衡量抗氧化性。结果显示,不管采用哪种抗氧化指标,硫代葡萄糖苷的抗氧化能力都呈现剂量依赖效应。对DPPH·的清除率,在浓度均为0.3 mg/mL时,醇提物为76.9%,水提物不到60%,纯化产物为68%,而Vc为95%;对·OH的清除,当浓度均为4 mg/mL时,三者分别达到48.5%、75%、91.8%,而Vc接近100%;对Fe的还原力,在浓度为5 mg/mL时,醇提物、水提物均为0.5左右,而纯化产物为1.7,超过Vc(1.2);对ABTS的清除,浓度为0.7 mg/mL时,三者的清除率分别为61.8%、56.3%、97%,而Vc在浓度为0.06 mg/mL时,清除率就达到86%。由以上试验结果可知,对于DPPH·的清除,醇提物最好,而对于·OH、ABTS自由基的清除以及对Fe的还原力,纯化产物最好,除了对Fe的还原力外,醇提物、水提物及纯化产物的抗氧化性均比Vc差。
宋志荣[10](2008)在《甘蓝型油菜硫苷性状的生理学及遗传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硫苷是油菜籽粒品质的主要指标之一。油菜籽粒饼粕中的硫苷在水解酶的作用下,产生硫氰酸脂、恶唑烷硫酮及腈等有毒物质,可能造成牲畜中毒,降低饼粕的饲用效果及实用价值。但是油菜植株中的硫苷对抵御病虫害、增强植株抗性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更好地利用低硫苷性状,本研究以硫苷特性差异大、而农艺性状和其他品质性状相似的油菜品系967H和967L,以及不同硫苷特性的246009—2和04068—4为试验材料,从生理学和遗传学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油菜全生育期叶片和种子硫苷含量呈现变化动态,高硫苷材料967H、246009-2叶片硫苷含量苗期最高,分别为29.08μmol.g-1和32.50μmol.g-1;从苗期到盛花期保持下降,从盛花期到座果期Ⅱ保持增加,从座果期Ⅱ到座果期Ⅴ又保持下降。而低硫苷材料967L、04068-4现蕾期的硫苷含量最高,分别为16.94μmol.g-1和15.77μmol.g-1,从苗期到现蕾期升高,从现蕾到抽薹降低,从抽薹到始花有所升高,从始花到盛花又有所降低,而从盛花到座果期Ⅴ保持升高。高硫苷和低硫苷材料种子硫苷含量都是先降低后升高;从座果期Ⅲ到座果期Ⅳ,高硫苷材料硫苷含量平均增加89.40μmol/g,而低硫苷材料仅增加9.17μmol/g。在种子发育时期,叶片和种子硫苷含量呈负相关(r=-0.3963~-0.6881)。(2)对967H、967L亲本,以及F1、F2、BCF1、F3等世代种子硫苷含量进行分析,发现母本植株基因型对F1代种子硫苷含量起决定作用,对F2和BCF1代种子的影响减弱,随着世代的增加,父本基因型的影响效应逐步增加,F3代种子硫苷含量主要由植株基因型决定的;F3代种子硫苷含量呈连续分布,中间出现一个峰值,经过卡方分析和基因数目的适应性检验,发现硫苷总量是由三对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高硫苷对低硫苷为部分显性。(3)高硫苷和低硫苷材料抽薹期和开花期都保持较高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成熟期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最低,苗期脯氨酸含量最低。这些物质在抽薹期和开花期保持较高的含量,这对满足植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对养分的需求,抵御冷害等逆境胁迫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不同生育期,高硫苷材料总体上保持较高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低硫苷材料则相反。从苗期到成熟期,MDA含量、质膜相对透性一直保持增加,而叶绿素含量则是先增加后降低,说明植株细胞内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在逐步增加;高硫苷材料保持着较低MDA含量、质膜相对透性和较高的叶绿素含量。从苗期到成熟期,各品系SOD、POD和CAT活性变化规律都是先升高后降低,高硫苷材料保持着较高的SOD、CAT、POD活性,低硫苷材料则相反。(4)通过对不同硫苷特性的种子进行辐射处理,结果显示低硫苷品系比高硫苷品系对辐射敏感。800Gy、1000Gy、1200Gy处理967L第3—7天的发芽率极显着低于967H,第3天的发芽率比967H分别低8.6%、8.1%和5.7%。800Gy、1000Gy、1200Gy处理967L的成株率也都极显着低于967H,分别低9.8%、19.8%和20.1%。相同剂量的辐射处理对967L的M1和M2植株农艺性状的影响要显着大于967H,对967L主要农艺性状都产生显着影响的辐射剂量为800Gy以上,而对967H主要农艺性状都产生显着影响的辐射剂量为1000Gy以上。(5)辐射处理对油菜籽粒品质指标的影响效应具有不确定性,与基因型、辐射剂量和指标特性有关;一些品质指标变化以正效应为主,而一些品质指标变化以负效应为主,有些品质指标两者兼有。辐射对967L品质指标的影响大于967H,967L各辐射处理的M2代植株品质指标变化幅度大于967H,967L品质指标突变株发生的频率要高于967H,967H的1000Gy辐射处理品质指标突变株率比967L低2.63%—7.37%。(6)通过田间调查和苗期接种鉴定菌核病发现,高硫苷品系抗菌核病的能力显着高于低硫苷品系,硫苷含量与自然条件下和接种条件下的病情指数均成显着负相关(R自=-0.8867*;R接=-0.9657*)。油菜高硫苷品系在7—8叶期保持较高的SOD、POD、CAT和PAL等防御酶活性,较低的PPO活性和MDA含量。接种菌核病后,各品系处理叶片的MDA含量和SOD、POD、CAT和PAL活性都比对照增加,而PPO酶活性比对照有所下降,但是高硫苷材料处理叶片MDA含量和SOD、POD、CAT、PAL等酶活性比低硫苷材料增加的幅度小,高硫苷材料处理叶片的PPO活性比低硫苷材料降低的幅度大。这表明接种菌核病对高硫苷材料的防御体系的影响比低硫苷品系小,酶活性增加幅度(或减少幅度)与感病性有关,不同酶的不同变化规律表明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防御酶在发挥主导作用。(7)以482条随机引物对967H、967L进行筛选,筛选出6条在两个亲本之间有差异的引物,采用BSA法在F2群体中建立由高硫苷单株组成的基因池和低硫苷单株组成的基因池,从有差异的6条引物中筛选出了1条在高硫苷基因池和低硫苷基因池之间特征带型稳定、清晰,具有多态性的引物S268,用该多态性引物对组合967H×967L的126株F2单株进行检验,群体单株只表现三种标记带型,经单标记方差分析,与低硫苷性状连锁的标记S268600bp对低硫苷性状的贡献率为29.51%。(8)以93对SSR引物对967H、967L进行筛选,筛选出8对在两个亲本之间有差异的引物,采用BSA法在F2群体中建立由高硫苷单株组成的基因池和低硫苷单株组成的基因池,从有差异的8对引物中筛选出了1对在高硫苷基因池和低硫苷基因池之间特征带型稳定、清晰,具有多态性的引物CB10364,用该多态性引物对组合967H×967L的180株F2单株进行检验,群体单株只表现三种标记带型,经单标记方差分析,与低硫苷性状连锁的标记CB10364230bp对低硫苷性状的贡献率34.36%。
二、油菜籽低硫代葡萄糖甙材料简便快速筛选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菜籽低硫代葡萄糖甙材料简便快速筛选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油菜硫甙特征功能及其测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油菜硫甙的品种特征和功能 |
2 硫甙的测定方法 |
2.1 定性分析 |
2.2 半定量硫甙及其降解产物分析方法 |
2.3 定量分析 |
3 几个影响油菜硫甙水平的因素 |
3.1 油菜品种和供硫水平 |
3.2 其他影响因素 |
4 结语 |
(2)油菜硫代葡萄糖苷检测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间接测定硫苷含量 |
1.1 测定解离产物葡萄糖 |
1.1.1 葡萄糖试纸法 |
1.1.2 麝香草酚法 |
1.1.3 蒽酮比色法 |
1.1.4 3, 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 |
1.2 测定解离产物硫酸根 |
1.2.1 重量法 |
1.2.3 电位滴定法 |
1.3 测定解离产物异硫氰酸酯及其衍生物、脱硫硫苷 |
1.3.1 硫脲紫外光谱法 |
1.3.2 国家标准方法 |
2 直接测定硫苷含量 |
2.1 氯化钯目测法 |
2.2 氯化钯定量测定法 |
2.3 纸色谱法 |
2.4 TMS气相色谱法 |
2.5 近红外反射谱测量法 |
2.6 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法) |
2.7 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 (HPCE法) |
3 小结 |
(3)油菜籽和油菜饼粕中硫代葡萄糖甙的定量测定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硫代葡萄糖甙的定量分析方法 |
1.1 半定量速测方法 |
1.1.1 葡萄糖试纸法 |
1.1.2 氯化钯法 |
1.2 硫代葡萄糖甙总量的测定 |
1.3 降解产物的测定 |
1.4 完整的硫代葡萄糖甙或其衍生物的测定 |
2 结束语 |
(4)油菜籽(饼)中硫代葡萄糖甙测定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直接测定硫甙 |
2 测定解离产物葡萄糖 |
3 测定解离产物硫酸根 |
4 测定解离产物异硫氰酸酯或其衍生物、脱硫硫甙 |
5 展望 |
(6)不同制油工艺对菜籽饼粕营养价值的影响及其微生物脱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文献综述 |
1 我国油菜种植产量及分布 |
2 菜籽饼粕的营养成分 |
2.1 常规营养成分 |
2.2 蛋白质及氨基酸 |
2.3 矿物质 |
2.4 维生素 |
3 菜籽饼粕应用的限制因素 |
3.1 现行菜籽制油工艺 |
3.2 硫代葡萄糖甙理化性质及分类 |
3.3 硫甙的含量与组成 |
3.4 硫代葡萄糖甙降解途径 |
3.5 硫甙降解产物毒性及致毒原理 |
3.5.1 异硫氰酸酯 |
3.5.2 恶唑烷硫酮 |
3.5.3 硫氰酸酯 |
3.5.4 腈类 |
4 硫甙降解产物的定量检测方法 |
4.1 异硫氰酸酯(ITC)测定方法 |
4.2 恶唑烷硫酮(OZT)测定方法 |
4.3 硫氰酸酯(TC)测定方法 |
4.4 腈类(Nitriles)测定方法 |
5 菜籽饼粕脱毒处理方法 |
5.1 物理脱毒法 |
5.1.1 热处理法 |
5.1.2 微波辐射法 |
5.1.3 挤压膨化法 |
5.1.4 微粉碎法 |
5.2 化学脱毒法 |
5.2.1 酶催化水解法 |
5.2.2 酸碱盐降解法 |
5.2.2.1 氨处理法 |
5.2.2.2 碱处理法 |
5.2.2.3 碱处理、酸中和法 |
5.2.2.4 酸浸取法 |
5.2.2.5 盐处理法 |
5.2.3 溶剂浸出法 |
5.2.3.1 水洗法 |
5.2.3.2 丙酮浸取法 |
5.2.3.3 醇类水溶液处理法 |
5.3 微生物脱毒法 |
5.3.1 固态发酵 |
5.3.2 发酵中和法 |
5.3.3 厌氧发酵 |
5.4 遗传育种法 |
6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7 拟采取技术路线 |
试验一 不同制油工艺对菜籽饼粕营养价值的影响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分析 |
1.3.1 常规营养成分测定结果 |
1.3.2 KOH 溶解度(PS 值)测定结果 |
1.3.3 毒素含量测定结果 |
1.3.3.1 硫脲紫外法粗芥子酶添加量 |
1.3.3.2 硫脲紫外法与国标法(GB/T 13087-1991、GB/T 13089-1991)换算公式 |
1.3.3.3 硫脲紫外法与国标法的相关性 |
1.3.3.4 不同制油工艺菜籽饼粕毒素含量变化规律 |
1.3.4 质量指标及分级标准 |
1.4 讨论 |
1.4.1 不同制油工艺对菜籽饼粕常规营养的影响 |
1.4.2 三种不同制油工艺菜籽饼粕蛋白质KOH溶解度变化规律 |
1.4.3 三种不同制油工艺菜籽饼粕毒素变化规律 |
1.4.4 硫脲紫外法分析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
1.5 小结 |
试验二 菜籽饼粕生料固态发酵脱毒菌种的筛选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分析 |
2.3.1 粗筛结果 |
2.3.2 复筛结果 |
2.3.3 生料固态发酵结果 |
2.3.4 菌种鉴定结果 |
2.4 讨论 |
2.4.1 微生物脱毒方法选择的依据 |
2.4.2 菜籽饼粕脱毒菌株微量富集筛选法的选择依据 |
2.4.3 菜籽饼粕微生物生料固态发酵的选择依据 |
2.5 小结 |
试验三 菜籽饼粕生料固态发酵条件优化及其效果评价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3 结果分析 |
3.3.1 正交实验结果 |
3.3.2 优化条件下的发酵结果验证实验 |
3.4 讨论 |
3.4.1 含水量对硫甙降解率的影响作用 |
3.4.2 发酵时间对硫甙降解率的影响作用 |
3.4.3 接种量对硫甙降解率的影响作用 |
3.4.4 接种比对硫甙降解率的影响作用 |
3.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研究项目 |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影响甘蓝型双低油菜籽粒中硫代葡萄糖苷含量稳定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硫苷的生化性质 |
1.1 硫苷的结构 |
1.2 硫苷的命名和分类 |
1.3 硫苷的合成与降解 |
1.4 植物体中的硫苷 |
2 硫苷的遗传及其与其它性状的相关 |
2.1 低硫苷源的发现 |
2.2 硫苷的遗传 |
2.3 硫苷与其它性状的相关 |
3 影响硫苷的因素 |
3.1 生态条件对油菜种子中硫苷含量的影响 |
3.2 栽培技术对油菜种子中硫苷含量的影响 |
3.3 病虫害对硫苷含量的影响 |
4 硫苷的测试技术研究及进展 |
4.1 硫苷含量的单位 |
4.2 硫苷的测定方法 |
4.2.1 测硫苷的间接方法 |
4.2.2 硫苷的直接测定 |
5 硫苷的生物学意义 |
5.1 硫苷的基本功能 |
5.2 硫苷的不利影响 |
5.3 硫苷的生态意义 |
6 研究影响硫苷含量的因素的意义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1.1 不同地区种植对油菜种子中硫苷的影响 |
1.1.2 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繁殖对种子中硫苷的影响及后效性 |
1.1.3 硫肥对油菜种子中硫苷含量的影响 |
1.1.4 油菜个体植株间的硫苷含量的差异 |
1.2 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地区种植对双低油菜种子中硫苷含量的影响 |
2.1.1 不同地区种植对硫苷总量的影响 |
2.1.2 不同地区种植对硫苷组分的影响 |
2.1.3 在不同地区种植硫苷与种子特性的相关 |
2.1.4 影响硫苷含量的气候因素 |
2.2 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繁殖对种子中硫苷的影响及后效性 |
2.3 硫肥对油菜种子中硫苷含量的影响 |
2.4 油菜个体植株的硫苷含量的差异 |
2.4.1 个体植株间的差异 |
2.4.2 个体植株内的差异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白菜类作物硫代葡萄糖甙的自然变异及QTL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十字花科植物硫代葡萄糖甙的相关研究 |
1.1 硫代葡萄糖甙及其降解产物 |
1.2 硫代葡萄糖甙降解产物的生物活性 |
1.2.1 负营养效应 |
1.2.2 参与植物防卫反应和化学传导 |
1.2.3 调节生长素的代谢 |
1.2.4 抗癌作用 |
1.3 硫代葡萄糖甙的测定方法 |
1.3.1 直接测定硫甙 |
1.3.2 测定解离产物葡萄糖 |
1.3.3 测定解离产物硫酸根 |
1.3.4 测定解离产物异硫氰酸酯或其衍生物、脱硫硫甙 |
1.3.5 近红外光谱技术简介 |
1.4 硫代葡萄糖甙在拟南芥上的研究 |
1.4.1 拟南芥中的硫代葡萄糖甙 |
1.4.2 硫代葡萄糖甙的生物合成 |
2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白菜类作物硫代葡萄糖甙的自然变异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白菜类作物硫代葡萄糖甙的HPLC的测定 |
2.2 硫代葡萄糖甙在白菜类作物中的分布及变异程度 |
2.2.1 硫代葡萄糖甙在白菜类作物材料中的分布及变异程度 |
2.2.2 总硫代葡萄糖甙在白菜类作物中的分布及变异程度 |
2.2.3 脂肪族硫代葡萄糖甙在白菜类作物中的分布及变异程度 |
2.2.4 吲哚族硫代葡萄糖甙在白菜类作物中的分布及变异程度 |
2.2.5 芳香族硫代葡萄糖甙在白菜类作物中的分布及变异程度 |
2.2.6 白菜类作物中硫代葡萄糖甙的组成及与含量的初步评价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白菜类作物硫代葡萄糖甙近红外光谱快速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样品的制备 |
1.2.2 HPLC法测定硫代葡萄糖甙 |
1.2.3 硫甙模型建立及验证 |
2 结果与分析 |
2.1 HPLC法测定脱硫硫代葡萄糖甙 |
2.1.1 内标(TRO)的图谱 |
2.1.2 样品的HPLC图谱 |
2.1.3 脱硫硫甙的定量 |
2.2 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2.2.1 光谱预处理 |
2.2.2 硫代葡萄糖甙的校正模型 |
2.3 应用白菜类作物硫甙NIRS模型的预测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白菜类作物硫代葡萄糖甙含量主效QTL定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样品制备及DNA提取 |
1.2.2 SRAP分析 |
1.2.3 SSR分析 |
1.2.4 数据整理及连锁分析 |
1.2.5 性状测定及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SSR标记分析 |
2.2 分子标记的偏分离分析 |
2.3 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与分析 |
2.4 各种硫代葡萄糖甙含量的QTL分析 |
2.4.1 各种硫甙含量的表型值及遗传变异 |
2.4.2 各种硫甙含量的QTL分析 |
3 讨论 |
3.1 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
3.2 各种硫甙含量的QTL分析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博士后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基金支持 |
(9)菜籽饼中硫代葡萄糖苷的提取、分离及稳定性与抗氧化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硫代葡萄糖苷的概述 |
1.1.1 硫代葡萄糖苷的化学结构以及种类 |
1.1.2 硫代葡萄糖苷在植物中的分布 |
1.2 国内外关于硫代葡萄糖苷的研究现状 |
1.2.1 硫代葡萄糖苷的提取及纯化方法 |
1.2.2 硫代葡萄糖苷的测定方法 |
1.2.3 硫代葡萄糖苷的稳定性与降解 |
1.2.4 硫代葡萄糖苷及降解产物的生物学活性 |
1.3 菜籽饼中硫代葡萄糖苷的研究现状 |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以及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2 菜籽饼中硫代葡萄糖苷的提取 |
2.1 引言 |
2.2 试验部分 |
2.2.1 试验原料及仪器 |
2.2.2 试验方法 |
2.2.3 数据处理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硫代葡萄糖苷的水提取 |
2.3.2 硫代葡萄糖苷的乙醇提取 |
2.3.3 超声强化乙醇提取硫代葡萄糖苷 |
2.4 本章小结 |
3 菜籽饼中硫代葡萄糖苷的分离纯化研究 |
3.1 引言 |
3.2 试验部分 |
3.2.1 试验原料与仪器 |
3.2.2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树脂的筛选 |
3.3.2 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3.3.3 树脂质量与提取液体积比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3.3.4 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3.3.5 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3.3.6 解吸液的选择 |
3.3.7 解吸时间对解吸率的影响 |
3.3.8 树脂质量与解吸液体积比对解吸效果的影响 |
3.3.9 pH对解吸效果的影响 |
3.3.10 吸附法分离硫代葡萄糖苷 |
3.4 本章小结 |
4 菜籽饼中硫代葡萄糖苷的稳定性 |
4.1 引言 |
4.2 试验部分 |
4.2.1 试验原料及仪器 |
4.2.2 硫代葡萄糖苷样品的制备 |
4.2.3 硫代葡萄糖苷稳定性试验 |
4.2.4 稳定性的测定 |
4.2.5 数据处理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温度对硫代葡萄糖苷稳定性的影响 |
4.3.2 pH对硫代葡萄糖苷稳定性的影响 |
4.3.3 时间对硫代葡萄糖苷稳定性的影响 |
4.3.4 超声功率对硫代葡萄糖苷稳定性的影响 |
4.3.5 超声时间对硫代葡萄糖苷稳定性的影响 |
4.3.6 光照对硫代葡萄糖苷稳定性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产物结构表征 |
5.1 引言 |
5.2 试验部分 |
5.2.1 试验原料与仪器 |
5.2.2 试验方法 |
5.2.3 表征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硫代葡萄糖苷提取液和降解产物红外光谱 |
5.3.2 硫代葡萄糖苷纯化产物与降解产物的结构表征 |
5.4 本章小结 |
6 菜籽饼中硫代葡萄糖苷的抗氧化性研究 |
6.1 引言 |
6.2 试验部分 |
6.2.1 试验原料及仪器 |
6.2.2 试验方法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硫代葡萄糖苷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6.3.2 硫代葡萄糖苷对O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6.3.3 硫代葡萄糖苷对Fe还原力作用 |
6.3.4 硫代葡萄糖苷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件 |
(10)甘蓝型油菜硫苷性状的生理学及遗传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油菜硫代葡萄糖苷性状研究进展 |
1.1 硫苷的种类和组成 |
1.2 硫苷的合成 |
1.3 硫苷的降解 |
1.4 硫苷的测定 |
1.5 硫苷的生物活性和生态学意义 |
1.6 硫苷性状的影响因子 |
1.7 硫苷性状的遗传效应 |
2 DNA水平的遗传标记的发展 |
2.1 RFLP标记技术 |
2.2 RAPD标记技术 |
2.3 SCAR标记技术 |
2.4 STS标记技术 |
2.5 AFLP标记技术 |
2.6 SRAP标记技术 |
2.7 SSR标记技术 |
2.8 ISSR标记技术 |
2.9 几种常见分子标记的比较 |
3 RAPD和SSR分子标记在油菜遗传育种上的研究进展 |
3.1 油菜品种纯度鉴定 |
3.2 遗传多样性评价 |
3.3 构建油菜遗传图谱 |
3.4 利用RAPD标记和SSR标记进行辅助育种 |
4 油菜重要性状的RAPD标记和SSR标记应用进展 |
4.1 油菜重要性状的RAPD标记技术应用研究 |
4.2 油菜重要性状的SSR标记技术应用研究 |
4.3 问题及讨论 |
5 辐射诱变育种及其在油菜遗传育种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
5.1 诱变育种的特点和意义 |
5.2 辐射诱变源的种类及特性 |
5.3 诱变效应 |
5.4 辐射诱变在油菜育种上的应用 |
5.5 油菜诱变育种的成就 |
第二章 油菜硫苷总量生长动态及硫苷性状遗传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油菜全生育期叶片和种子硫苷生长动态 |
2.1.1 油菜叶片硫苷含量的动态变化 |
2.1.2 种子硫苷含量的动态变化 |
2.1.3 叶片和种子硫苷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
2.1.4 种子硫苷积累的动态数学模型 |
2.2 油菜硫苷性状的遗传分析 |
2.2.1 亲本和各世代种子硫苷含量 |
2.2.2 F_3和RF_3代种子硫苷含量分布 |
2.2.3 各世代种子硫苷含量的遗传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油菜硫苷性状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硫苷含量品系及其杂交组合的可溶性糖含量 |
2.2 不同硫苷含量品系及其杂交组合的可溶性蛋白含量 |
2.3 不同硫苷含量品系及其杂交组合的脯氨酸含量 |
2.4 不同硫苷含量品系及其杂交组合的MDA含量 |
2.5 不同硫苷含量品系及其杂交组合叶绿素含量 |
2.6 不同硫苷含量品系及其杂交组合的质膜相对透性 |
2.7 不同硫苷含量品系及其杂交组合的保护酶活性 |
3 小结与讨论 |
3.1 不同硫苷含量品种及其杂交组合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 |
3.2 不同硫苷含量品种及其杂交组合的MDA含量 |
3.3 不同硫苷含量品种及其杂交组合的质膜相对透性和叶绿素含量 |
3.4 不同硫苷含量品种及其杂交组合的保护酶活性 |
第四章 油菜不同硫苷特性与对辐射敏感性关系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辐射对不同硫苷特性油菜种子发芽和植株成苗率的影响 |
2.1.1 辐射对不同硫苷特性油菜种子发芽的影响 |
2.1.2 辐射对不同硫苷特性油菜植株成苗率的影响 |
2.2 辐射对不同硫苷特性油菜植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
2.2.1 辐射对不同硫苷特性油菜M_1代植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
2.2.2 辐射对不同硫苷特性油菜M_2代植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
2.3 辐射对不同硫苷特性油菜籽粒品质性状的影响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油菜硫苷特性与对菌核病抗性关系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硫苷特性油菜品系对菌核病的菌核病敏感性的田间调查 |
2.2 不同硫苷特性油菜品系对菌核病敏感性的田间接种鉴定 |
2.3 不同硫苷特性油菜品系菌核病感染后防御酶活性和MDA含量变化 |
3 小结与讨论 |
3.1 油菜硫苷含量和抗菌核病性 |
3.2 油菜硫苷特性与相关酶活性的关系 |
第六章 油菜硫苷性状的分子标记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油菜基因组DNA的制备和检测 |
2.2 油菜硫苷性状的RAPD标记分析 |
2.2.1 RAPD引物筛选 |
2.2.2 RAPD标记的F_2群体检测及其与硫苷性状连锁关系分析 |
2.3 油菜硫苷性状的SSR标记分析 |
2.3.1 SSR引物筛选 |
2.3.2 SSR标记的F_2群体检测及其与硫苷性状连锁关系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
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2 本研究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1:RAPD引物CB10364在亲本、F_1和F_2单株的分布情况 |
附录2:SSR引物CB10364在亲本、F_1和F_2单株的分布情况 |
附录3:试验所用SSR引物 |
缩略词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油菜籽低硫代葡萄糖甙材料简便快速筛选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油菜硫甙特征功能及其测定方法[J]. 黄界颍,马友华.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3(05)
- [2]油菜硫代葡萄糖苷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 刘念,蒙大庆,汤天泽,李芝凡,胥岚. 湖北农业科学, 2011(07)
- [3]油菜籽和油菜饼粕中硫代葡萄糖甙的定量测定研究进展[J]. 张寒俊.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02(08)
- [4]油菜籽(饼)中硫代葡萄糖甙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 吴新杰,李强生,陈凤祥,侯树敏,费维新,黄晓荣,胡宝成.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3(01)
- [5]蒽酮比色法快速测定油菜籽中硫代葡萄糖甙[J]. 王建清,陈曼玲. 中国油料, 1994(04)
- [6]不同制油工艺对菜籽饼粕营养价值的影响及其微生物脱毒的研究[D]. 潘雷. 安徽农业大学, 2009(07)
- [7]影响甘蓝型双低油菜籽粒中硫代葡萄糖苷含量稳定性的研究[D]. 尚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04)
- [8]白菜类作物硫代葡萄糖甙的自然变异及QTL定位[D]. 徐东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07)
- [9]菜籽饼中硫代葡萄糖苷的提取、分离及稳定性与抗氧化性研究[D]. 詹琪琪.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7)
- [10]甘蓝型油菜硫苷性状的生理学及遗传特性研究[D]. 宋志荣.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