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小学劳动课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张芳丽,蒋杰锐[1](2021)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以某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为例》文中提出创新是引领经济建设的源头活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能力显着提升"被确定为国家"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和挑战。以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为视角,通过调研应届毕业生创新能力市场需求,分析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提出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为抓手、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内在素质和外显能力为主线,有目标、有方向、有方法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以期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余孝军[2](2021)在《财经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水平大学内涵式发展的基础,是一流本科教育的核心内容。财经院校是培养创新型经济数学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和使命。通过分析财经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人才培养现状,发现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经济管理基础不实、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培养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有效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通过打通数学与财经学科间的壁垒,凸显财经特色;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改革,提高应用能力;通过搭建创新平台,培养创新能力。
杜蒙蒙[3](2021)在《面向创新思维培养的STEM教学模式建构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曲平[4](2020)在《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学需要创新,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我国对教师创新教学的提倡从20世纪80年代起延续至今,教师教学中依旧存在未有效落实创新教学,创新教学意识淡漠、理念不足,创新素质欠缺等诸多问题,这使得对教师创新教学的持续深入研究尤为必要。且由于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学又是小学教学基础中的基础,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综合性教学内容与特点,这些也使得我们对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相关研究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以创新教学为出发点,探究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政策、文献的梳理与分析,确定采用访谈法、课堂观察以及问卷调查法探究Q市M小学和J市D小学两所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首先,通过教师访谈,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现行的课堂教学方式;他们对创新教学的认知理解,其认为的语文创新教学的应然;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实然;影响他们创新教学的因素;他们对未来语文教学中想要做出的创新努力以及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期望等。其次,通过课堂观察,进一步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创新教学的施行现状,了解他们是否将他们对创新教学的理解真正落实于实际的教学施行中。最后,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一方面,通过教师问卷再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的创新教学动机、创新教学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具体的创新教学行为,以更全面地探析他们进行创新教学的影响因素、创新教学的施行现状以及他们对自身创新教学素质的自我认知。另一方面,通过学生问卷再更客观地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施行现状,了解学生对其语文教师实际课堂创新教学表现的评价。研究结果显示: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有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存在误解与不足;未将他们对创新教学的理解落实于教学实践;缺乏创新教学实效甚至未有教学创新等诸多问题。本研究进行相应的归因分析:一是创新教学环境的缺失,包括国家宏观方面教育教学政策与制度,教学改革与要求等与创新教学相关的具体教学指导;学校方面创新教学氛围的营造、条件的供给等的缺失;二是教师自身创新教学素质的欠缺;三是教学主体——学生,其个体差异、创新学习能动性方面的不足等,影响了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由此,本研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优化策略与建议:一是国家宏观教学要求具体明确,给予教师更多的创新教学指导;二是学校完善组织创新联动,营造创新教学的环境氛围条件;三是教师多方面自主提升创新教学专业素质,优化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本研究期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促进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积极探索与重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完善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认知理解,切实优化落实创新教学实践,营造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良好氛围;提升教师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的能力等,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
李汶桌[5](2019)在《卿平海语文创意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一世纪以来,为了探索语文科学持续发展的道路,改变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存在的“重功利轻人文”“重教法轻学法”“模式僵硬脱离生活”等积弊,诸多语文教育者在课程创新和改革的道路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四川省语文特级教师卿平海就是众多探索者中的一员。他主张进行语文创意教学,提倡用教师有创意地教,引导学生有创意地学,采用多样丰富的教育内容和多元活泼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具有全面语文素养的、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时代新人。为了对卿平海的教育思想有一个更为直观和全面的了解,本论文以“卿平海语文创意教学”为研究内容,在当下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对其“专业成长历程”“阅读和作文创意教学”等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给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些启示。本论文包括绪论和四个章节在内的正文部分:绪论中阐述本论文提出问题的缘由以及意义,简要介绍对语文创意教学的研究现状、重难点等,意在说明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意教学的重要性。第一章对卿平海专业成长历程进行纵向梳理,使读者对其专业成长历程和发展顺序有一个大致了解并形成初步印象;再对卿平海语文创意教学的内涵、理念及策略进行具体而详细的阐述,以期对其卿平海语文创意教学相关概念和基本主张进行全面认识和了解。第二章是对卿平海语文创意教学中的阅读创意教学基本形态展开论述。主要围绕趣味性阅读(课内和课外趣味阅读)、探究性阅读(自主合作和专题探究)、创造性阅读(对话和阅读课程)进行相关理论的阐释和实践的总结。最后对卿平海阅读创意教学的代表性课例《王几何》进行评析,力求对阅读创意教学基本形态的论述分析中得到对于实行语文阅读创意教学的有益指导。第三章是对卿平海语文创意教学中的作文创意教学基本形态展开论述。从“天天练笔”(游戏性、体验性、思考性和想象性练笔)和“创新作文”(立意、取材、训练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关于作文创意教学的专门研究,以此对卿平海的作文教学理念及实践进行系统总结。最后以卿平海作文创意教学经典课堂实录《纸随心飞》为例进行评析,意在对卿平海作文创意教学实践方法的探寻。第四章是在对卿平海的语文创意教学进行全面探讨之后,结合卿平海的教学策略与教学实践,详细阐述卿平海语文创意教学对阅读创意教学、作文创意教学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启示,以期为正在追求语文创意教学的教师们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有益指导。
单丽媛[6](2014)在《创新教育视域下青岛市普通高中学生减负调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全面展开,国家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负担和创新教育问题,而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普通高中阶段在这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和严重。本研究以创新教育的视角,选取青岛市普通高中学生减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运用观察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研究了青岛市普通高中学生减负和创新教育的情况。通过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存在如下问题:缺少学校减负和创新教育的浓厚氛围,减负和创新教育标准不明确,固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不利于学校减负和创新教育,教师减负和进行创新教育的动力不足等。针对上述普通高中学生减负存在的典型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其成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我国教育制度尤其是高考制度存在痼疾;我国教育行政管理模式需要改进;我国学校内部管理制度需要完善,并需强化其执行力;升学竞争激烈,各方压力巨大;教师整体素质需要提升。据此,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改革教育制度特别是高考制度,完善相应政策法规;改进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增强各项制度的执行力;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创造浓厚的改革氛围;完善创新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改进学校课程与教学体系;加大对减负及创新教育的舆论宣传。
冯红瑞[7](2013)在《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问题探析 ——以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能取得成功,具备创新精神的民族才能充满活力,具备创新精神的国家才能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国际竞争主要体现为具有创新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因此具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应用技术领域的创新水平。因此,高职院校应自觉的担负起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本论文以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明确了创新和创新素质的内涵以及创新素质的构成要素,阐述了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并以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掌握了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而提出了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对策。创新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特有的素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是人的思想和观念上的更新,表现了人的能动性。创新素质是指在人的内在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外在的文化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在创新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全面、相对稳定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素质,是指高职院校学生在已经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之上,在其生活、学习、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某种独特的、新颖的、有价值的产品的过程中具备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或素养。一般说来,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素质主要由积极的创新意识、敏捷的创新思维、良好的创新能力和优秀的创新人格四个要素构成。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高职院校特色办学的关键,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首先,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其次,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适应知识经济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需要。第三,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第四,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为了客观、全面、准确地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中分析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因素,寻求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以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的在校生为调查对象来进行了调研。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创新意识淡薄;创新思维不活跃;创新能力较低;创新人格不够健全。在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影响因素,既有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因素,也有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原因。社会方面的因素主要有:财政投入不足;应试教育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影响;教育评价体系的片面化。学校方面的因素主要有: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文化氛围不浓;传统教育理念的制约;教师的创新素质不高;社团建设缺乏专业指导;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家庭方面的因素主要有: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学生自身的因素主要有: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动手能力差;社会责任感不强;缺少探索精神;意志品质薄弱;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对策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营造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环境;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塑造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人格。
韦宏思[8](2011)在《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 ——以广西高校大学生为例》文中提出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对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繁荣,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与东部发达地区仍存在较大差距,与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缺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成为制约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培养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民族地区高等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广西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第一,对创新、创新素质及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分析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在理论上正确的把握创新和创新素质的涵义以及发展概况,指出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第二,本文从国家层面、民族地区层面,阐述了民族地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第三,指出当前民族地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分析原因,指出问题的根源所在。第四,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特点和实际,从教育观念、教学改革、师资队伍、机制环境等四个层面,提出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的基本途径:一是转变高等教育思想观念,创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理念;二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四是健全大学生创新机制,营造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
孙巍巍[9](2010)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文中认为在当前知识经济背景下,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摆在我国高等教育面前的一道难题。大学校园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环境,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作为大学校园的重要文化现象——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可以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实施平台,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任务同样可以通过特定的校园文化中来实现。针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主体缺失和方法途径于局限的困境,以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功能的缺失的现状,我们应从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出发,研究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出一套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有机融合的新思路。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路径探索中,我们认为:首先,在校园精神文化创新建设方面,要凝练精神,激励创新,发挥大学精神的指引作用,要转变理念,以生为本,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发展,要尊重规律,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要注重实践,支持创新,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和勇于尝试;其次,在校园物质文化创新建设方面,要优化校园环境,体现大学创新精神,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要打造精品校园文化活动,实现特色办学;最后,在校园制度文化创新建设方面,要完善教师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创新教学,要改革学生评价体制,挖掘学生创新潜能,要加强创新队伍建设,全方位服务学生创新培养,要健全师生激励制度,调动全员创新热情。通过这些有效途径,在高校校园中逐步营造贯穿精神、物质和制度环境在内的浓郁创新文化氛围,从而实现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目标,这必将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陈莉[10](2010)在《创新型国家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进入新世纪,世界科技快速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面对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的现实情况,党中央、国务院于2006年1月9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要在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人才是科技的载体,是最大的战略资源。国务院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指出“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切实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高等学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任。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是从传统教育、创造教育和素质教育中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是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知识体系和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引导他们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从而成长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活动。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以创新为灵魂、与传统教育相对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新型的教育模式。本文对创新素质教育的有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分析了传统教育在创新型国家视域下面临的困境,指出了传统教育向创新素质教育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学习和借鉴了当前国外高校创新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成果,在此基础上,重点从系统观的角度对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提出了创新素质教育的系统模型。
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小学劳动课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小学劳动课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以某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财务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创新能力需求市场调研 |
三、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
(一)职业性格成阻力,创新思维有待培养 |
(二)双创教育不显着,传统观念有待转变 |
(三)课程体系不完善,日常渗透有待加强 |
(四)市场导向不充分,需求目标有待校准 |
四、财务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
(一)转变认识,激活重塑创新观念 |
(二)耦合联动,促进专创教育融合 |
(三)潜移默化,营造浓厚创新氛围 |
(四)搭建桥梁,跨学科跨院校合作 |
(五)实战实践,发挥竞赛指导作用 |
(六)需求导向,探索产教融合方式 |
(2)财经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方财经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人才培养改革的必要性 |
2 加强学科融合,凸显财经特色 |
2.1 开设经济类理论课程,打好经济学基础 |
2.2 在纯数学理论课程教学时,增加经济管理领域应用案例 |
2.3 改革实践环节教学内容,体现财经特色 |
3 进行教学改革,提升应用能力 |
3.1 增加课堂教学内容应用性 |
3.2 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
3.3 完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
3.4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
4 打造创新平台,培养创新人才 |
4.1 打造培养学生协同创新能力的学科竞赛平台 |
4.2 打造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科教融合平台 |
4.3 打造创新实践能力的校地企合作平台 |
4.4 打造培养创新技能与创新素质的第二课堂 |
5 结语 |
(4)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创新教学的要求 |
2.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要求 |
3.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创新教学的紧迫性 |
4.个人的研究兴趣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趋势 |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内涵、特点及价值 |
(一)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内涵 |
(二)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特点 |
1.创造性 |
2.研究性 |
3.智慧性 |
4.生成性 |
5.民主性 |
(三)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价值意义 |
二、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的研究分析 |
(一)研究设计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及内容 |
3.研究工具 |
(二)研究实施 |
(三)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1.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分析 |
2.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讨论 |
三、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存在问题 |
1.教师对创新教学存在误解 |
2.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不足 |
(二)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与施行存在不一致的问题 |
1.教师对创新教学准备的认知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2.教师对教学资源创新利用的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3.教师对教学内容创新设计的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4.教师对教学方法创新运用的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5.教师对创新教学评价的认知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三)教师对创新教学的施行存在问题 |
1.教师重教轻学,缺乏实质创新 |
2.创新流于形式,缺乏教学实效 |
四、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中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一)创新教学环境的缺失 |
1.国家宏观教学要求的偏失 |
2.学校创新氛围条件的薄弱 |
(二)教师创新教学素养的欠缺 |
1.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落后 |
2.教师自我教学反思的淡漠 |
3.教师创新教学素质的缺乏 |
(三)学生个体能动性的不足 |
1.学生个性差异的束缚 |
2.学生学习能动性的缺位 |
五、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优化策略与建议 |
(一)国家宏观要求具体明确,给予教师创新教学指导 |
1.创新教学内涵的正确清晰定位 |
2.新课改与新教材的切实明晰指引 |
3.教育考试制度的适时有效调整 |
(二)学校完善组织创新联动,营造创新教学氛围条件 |
1.创设良好的创新教学环境 |
2.完善教学资源条件的供给 |
3.改善教师评价与奖励体制 |
4.减轻教与学的双重压力 |
(三)教师自主创新提升,优化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 |
1.增强创新教学意识及理念 |
2.提高教师的创新教学素养 |
3.生成具体的创新教学实践 |
4.强化教师的学生主体意识 |
5.加强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 |
6.形成个性的教学艺术风格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课堂观察记录表 |
附录三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四 教师调查问卷 |
致谢 |
(5)卿平海语文创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难点 |
五、可能的创新点 |
第一章 卿平海与语文创意教学基本主张 |
第一节 卿平海专业成长历程 |
一、求解乐学方法 |
二、尝试智慧策略 |
三、自我更新和团队发展 |
第二节 卿平海语文创意教学基本主张 |
一、卿平海语文创意教学内涵 |
二、卿平海语文创意教学理念 |
三、卿平海语文创意教学策略 |
第二章 阅读创意教学的基本形态:构造平等对话的教学生态圈 |
第一节 趣味性阅读 |
一、课内趣味阅读 |
二、课外趣味阅读 |
第二节 探究性阅读 |
一、学生自主探究,重在独立思考 |
二、师生合作探究,重视互补互助 |
三、课外专题探究,强调内外联系 |
第三节 创造性阅读 |
一、在对话中进行创造性阅读 |
二、创造性地开发阅读课程 |
第四节 阅读创意教学课例评析——以《王几何》为例 |
一、创造性地开展多重对话 |
二、妙趣横生的课堂教学艺术 |
三、合作探究中落实主体地位 |
第三章 作文创意教学的基本形态:营造个性化表达的精神家园 |
第一节 天天练笔享受诗意生活 |
一、游戏性练笔 |
二、体验性练笔 |
三、思考性练笔 |
四、想象性练笔 |
第二节 创新作文享受快乐阳光 |
一、立意构思创新多换角度优选立意 |
二、取材选材创新利用教材作支架 |
三、训练方法创新成长作动力天天动笔 |
第三节 作文创意教学课例评析——以《纸随心飞》为例 |
一、问题聚焦、创新取材 |
二、情趣语言、游戏课堂 |
三、生命体验、启发想象 |
四、互评互改、训练有道 |
第四章 卿平海语文创意教学启示 |
第一节 关于阅读创意教学的启示 |
一、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
二、读写结合提升阅读效果 |
三、课堂评价讲究语言艺术 |
第二节 关于作文创意教学的启示 |
一、利用游戏调动生命体验 |
二、在想象中开发创造性思维 |
三、勤练是写作的法宝 |
第三节 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启示 |
一、进行教学反思,坚持教育总结 |
二、进行教学研究,创造教学作品 |
三、开展终身学习,提升教学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创新教育视域下青岛市普通高中学生减负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绪论 |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 概念界定 |
(三) 文献综述 |
二、 研究概述 |
(一) 研究假设、目标及内容 |
(二) 研究变量、思路和方法 |
三、 青岛市普通高中学生减负及创新教育现状调查 |
(一) 调查过程概述 |
(二) 调查内容和结果 |
四、 青岛市普通高中学生减负及创新教育实施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 存在问题 |
(二) 成因分析 |
五、 创新教育视域下青岛市普通高中学生减负对策探讨 |
(一) 改革教育制度特别是高考制度,完善相应政策法规 |
(二) 改进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增强制度执行力 |
(三) 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 |
(四) 完善创新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
(五) 改进学校课程与教学体系 |
(六) 加大舆论宣传 |
六、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 研究结论与分析 |
(二) 后续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后记 |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问题探析 ——以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问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1. 关于创新的定义和内涵的研究 |
2. 关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的研究 |
3.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相关研究 |
4. 关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对策方面的研究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
2.主要研究方法 |
3.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一、 创新素质概述及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
(一) 创新素质概述 |
1.创新的涵义 |
2.创新素质的涵义 |
3.创新素质的构成要素 |
(二)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
1.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 |
2.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适应知识经济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需要 |
3.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
4.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
二、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
1. 创新意识淡薄 |
2. 创新思维不活跃 |
3. 创新能力较低 |
4.创新人格不够健全 |
(二)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1.社会方面的因素 |
2.学校方面的因素 |
3.家庭方面的因素 |
4.学生自身的因素 |
三、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对策 |
(一) 营造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环境 |
1. 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
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
3. 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 |
4. 建立多元的能力评价体系 |
(二) 激发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
1. 加强创新教育 |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3. 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
4. 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
(三)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
1. 加强实践性教学比重 |
2. 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
3. 成立专业社团 |
4. 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
5. 举办各种创新竞赛活动 |
6. 搭建创业平台 |
(四) 塑造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人格 |
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3. 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 |
4. 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及参加的科研活动 |
(8)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 ——以广西高校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创新以及相关概念的基本内涵、理论发展和研究目的 |
(一) 创新与创造的概念、本质及联系与区别 |
(二) 创新素质以及相关概念的基本涵义 |
(三) 创新的主要特征及其价值 |
(四) 国内外对创新的理论研究、发展概况及综述 |
(五) 课题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意义 |
二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 |
(一) 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紧迫任务 |
(二) 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激发民族创新精神的根本动力 |
(三)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振兴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客观需要 |
(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民族地区大学生素质的内在要求 |
三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现状调查 |
(二)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1. 教育理念比较陈旧,教育手段和方法落后 |
2. 教学模式相对落后,理论与实践脱节 |
3. 高等教育基础薄弱,教师和学生创新能力不强 |
4. 教育管理体制滞后,创新的机制不健全 |
四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途径 |
(一) 转变高等教育思想观念,创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理念 |
1. 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激发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
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
(二)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模式 |
1. 改革课程体系,构建民族地区特色教学体系 |
2. 改变教育模式,促进民族地区大学生全面发展 |
3. 改善学习方法,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新个性 |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 |
1.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
2. 改善高校办学条件,建设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 |
(四) 健全大学生创新机制,营造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 |
1. 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
2. 开展创新素质教育,培养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科学素质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9)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外关于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 |
1.2.2 国内外创新素质培养的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关于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素质培养二者关系的理论研究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
1.3.1 研究主要内容和总体思路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难点 |
1.3.3 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高校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理论概述 |
2.1 高校校园文化概述 |
2.1.1 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分类 |
2.1.2 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
2.2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概述 |
2.2.1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内涵及构成 |
2.2.2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特征 |
2.2.3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原则 |
2.3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关系 |
2.3.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有机联系 |
2.3.2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
第3章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现状分析 |
3.1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难点及困境 |
3.1.1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主体缺失 |
3.1.2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方法途径过于局限 |
3.2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功能的缺失 |
3.2.1 校园精神文化缺少创新导向 |
3.2.2 校园制度文化缺少创新理念 |
3.2.3 校园物质文化缺少创新保障 |
第4章 基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 #23路径探索 |
4.1 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创新建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
4.1.1 凝练精神,激励创新,发挥大学精神的指引作用 |
4.1.2 转变理念,以生为本,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发展 |
4.1.3 尊重规律,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 |
4.1.4 注重实践,支持创新,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和勇于尝试 |
4.2 完善校园物质文化创新建设,营造学生创新氛围 |
4.2.1 优化校园环境,体现大学创新精神 |
4.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 |
4.2.3 打造精品校园文化活动,实现特色办学 |
4.3 促进校园制度文化创新建设,构筑学生创新平台 |
4.3.1 完善教师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创新教学 |
4.3.2 改革学生评价体制,挖掘学生创新潜能 |
4.3.3 加强创新队伍建设,全方位服务学生创新培养 |
4.3.4 健全师生激励制度,调动全员创新热情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创新型国家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的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点、难点及预期效果 |
1.5.1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1.5.2 本文研究的难点 |
1.5.3 本文预期效果 |
2. 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 |
2.1 创新素质 |
2.1.1 创新素质的含义 |
2.1.2 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基本要素及结构特征 |
2.1.3 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判据 |
2.2 创新素质教育 |
2.2.1 创新素质教育的涵义 |
2.2.2 创新素质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工程 |
3. 创新型国家视域下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当代困境及转向 |
3.1 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当代困境 |
3.1.1 强调人才培养的统一规格,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
3.1.2 过重的应试教育色彩,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
3.1.3 使用灌输式教育方法,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低下 |
3.1.4 过于偏重认知教育,忽略了存在教育 |
3.1.5 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了创新人格培养 |
3.1.6 文理分科,不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
3.1.7 采用终结性评价方式,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3.2 传统教育模式向创新素质教育模式转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3.2.1 转向的必要性 |
3.2.2 转向的可行性 |
4. 国外高校创新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
4.1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
4.1.1 从根本上变革本科教育 |
4.1.2 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 |
4.1.3 建立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 |
4.1.4 改革课程结构,消除学科间的隔阂 |
4.1.5 形成教学、研究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大教育 |
4.2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 |
4.2.1 创新学制和学位制度 |
4.2.2 拓宽专业口径,建设跨学科课程体系 |
4.2.3 重视社会实践 |
4.2.4 改革教学方法 |
4.2.5 改革学业评价制度 |
4.3 给我们的启示 |
4.3.1 将研究和教学融为一体 |
4.3.2 改革单一的教育模式 |
4.3.3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
4.3.4 注重创设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
5. 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系统的建构 |
5.1 系统建构的原则 |
5.1.1 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针 |
5.1.2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
5.1.3 坚持系统观原则 |
5.2 系统模型建构的方法 |
5.2.1 坚持系统观 |
5.2.2 教育教学过程实践与分析 |
5.2.3 建立反馈机制 |
5.3 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系统模型 |
5.3.1 创新素质教育目标 |
5.3.2 教育者 |
5.3.3 学习者 |
5.3.4 教学管理 |
5.3.5 教学模式 |
5.3.6 设计和实施形成性教学评价 |
5.3.7 修改教学 |
5.3.8 设计和实施总结性评价 |
5.3.9 创新环境建设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四、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小学劳动课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研究——以某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为例[J]. 张芳丽,蒋杰锐.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5)
- [2]财经院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 余孝军.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05)
- [3]面向创新思维培养的STEM教学模式建构与应用研究[D]. 杜蒙蒙.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4]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研究[D]. 曲平.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卿平海语文创意教学研究[D]. 李汶桌.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6]创新教育视域下青岛市普通高中学生减负调查研究[D]. 单丽媛. 延安大学, 2014(01)
- [7]高职院校学生创新素质培养问题探析 ——以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为例[D]. 冯红瑞. 河北师范大学, 2013(05)
- [8]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 ——以广西高校大学生为例[D]. 韦宏思. 广西师范大学, 2011(05)
- [9]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D]. 孙巍巍. 南昌大学, 2010(03)
- [10]创新型国家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系统的研究[D]. 陈莉. 西安理工大学,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