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组织工作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正确把握组织工作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一、正确把握组织工作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导向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录全[1](2019)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过上殷实、安定的小康生活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的向往,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接续奋斗的目标。自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首次用“小康”诠释中国式的现代化以来,我们党始终紧紧扭住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正在逐步变成现实。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到二〇二〇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仅保持了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连续性,而且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难点都在农村,“三农”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体人民的小康,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采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发展一体化、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举措,不断推进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取得了显着的成效。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说到底还是需要人来实现的。农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既需要党的强农富农惠农政策,也需要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农村要解决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必须首先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农民素质,使其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进而推动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小康社会建设的发展历程为背景,以当前我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状况为出发点,以促进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思想政治素质为落脚点,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历史经验和借鉴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方法,针对我国农业农村的主要特点和工作对象的实际情况,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问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研究,以期对提高我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前瞻性和实效性有所助益。本文绪论部分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相关研究现状做出梳理和述评,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等。论文内容共六章。第一章概述篇,主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涵及特点进行解读,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章理论基础篇,主要从学理上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其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论述、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核心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第三章历史考察篇,主要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小康社会建设初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的社会背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要求,以及各个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状况的梳理,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历史依据。第四章现状篇,主要以天津市蓟州区为例,归纳总结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已取得的进展,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剖析其主要原因。第五章认知策略篇,主要提出加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路径,即提高领导干部、思政工作者、广大农民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原则。第六章实践策略篇,主要提出加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路径,即丰富工作内容、创新工作载体、完善工作机制、提升队伍素质、构建社会环境。

于瑶[2](2020)在《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研究》文中提出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国无德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问题可谓是时代所需、现实所急、党之所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员领导干部的政德观及其培育问题,强调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新时代只有切实做好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工作,才能不断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境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锻造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队伍。本文针对新时代如何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问题,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进路,在思想基础研究、历史经验反思和现实境遇关照的基础上,从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三个层面系统勾勒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实践理路,给新时代如何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问题以积极的理论回应和现实回应。第一章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基本问题。主要内容包括政德及政德观的涵义,政德观培育的要素及特征,政德观培育的现实意义等。本文认为,对政德的涵义,可以从三个维度加以把握:从主体维度看,政德是“从政之德”;从内容维度看,政德是“为政之德”;从功能维度看,政德是“用权之德”。政德以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为价值取向,主要功能在于规范公权力的行使。政德观是对政德的态度和看法,它由一定的政治信仰统摄,通过从政行为表现出来,体现了党员领导干部对一定政德规范认同、遵循和践履的自觉性。从应然层面看,党员领导干部应当树立以“为公”为价值方向的政德观。政德观培育是一种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将应然层面的、以“为公”为价值方向的政德观转化为党员领导干部实然的政德观的实践活动。政德观培育包含培育主体、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培育保障和培育环境等要素,具有意识形态性、人民性、时代性和系统性等特征。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有助于锻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形成讲政德立政德的党风政风,引领崇德向善的社会文明风尚。第二章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基础。本文认为,思想基础分为“灵魂”、“根基”和“源流”三个层次。新时代培育政德观,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又要有民族风格和发展眼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纲领,新时代培育政德观,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思想为灵魂。中国优秀传统官德文化和官德培育思想是中国古代先贤政治智慧的结晶,在传承中积淀成为党员领导干部从政心理结构的一部分,是新时代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根基。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用中国话语体系解释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承继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丰富着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是新时代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源流。第三章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经验借鉴。主要梳理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期间政德观培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过渡时期的良好开端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曲折探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政德观培育逐渐向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经验主要有: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主导作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方向,将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发挥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作用,重视环境对政德观的塑造作用。第四章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积极举措与现实挑战。进入新时代,政德观培育在一系列积极举措下取得了很多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其一,培育主体重视程度增强;其二,培育内容愈加广泛深入;其三,培育方式趋于多样化;其四,培育保障制度不断更新;其五,培育环境在调适中得以改善。但是,仍然存在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其一,政德观培育诸要素尚未并轨,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和明确的负责部门,存在整体合力不足问题。其二,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设计,尚未对政德教育或者政德观培育的具体内容作出明确的规范和说明,理论界也没有形成共识。其三,培育方式存在路径依赖下的低效性弊端问题,单向教条式的灌输难以对党员领导干部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口号式”的提要求往往让政德教育流于形式。其四,培育保障制度实施机制不健全,选择执行、片面执行、变通执行,甚至不执行等制度执行不力问题依然突出。其五,外部场域环境存在干扰因素,“四风”问题、官僚主义问题、新形式主义问题仍旧存在,各种社会思潮错杂交织,滋生出不少干扰性、对抗性、破坏性因素。第五章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逻辑遵循与目标原则。本文认为,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有其内在的逻辑遵循,这种逻辑从理论、现实、实践三个向度展开,表现为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德观培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培养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以实现政德观培育诸要素的同频共振为方法论要求三个方面,三者分别构成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实践逻辑。理论逻辑明确指导思想,现实逻辑定位目标方向,实践逻辑解锁原则要求,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应当以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目标,遵循主体维度的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内容维度的时代性内容与继承性内容相融合、方式维度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淬炼相统合、保障维度的教育引导与制度约束相耦合、环境维度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整合等原则,以实现政德观培育的高质量发展。第六章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实践路径。本文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对新时代的政德观培育进行加强和优化。第一,整合政德观培育主体,实现主体间良性互动。一方面是培育实施者之间的互动,要求党组织加强集中统一领导,从顶层设计入手,将政德观要求嵌入干部教育、选任、监督、考核、惩处等各个环节,引导各要素协同向政德观培育聚集。另一方面是培育实施者与培育对象之间的互动,尊重党员领导干部的主体性,调动党员领导干部主动修养政德的积极性。第二,优化政德观培育内容,契合新时代培育目标。培育内容要兼顾“政”和“德”两方面的个性,既要讲求政治性,也不能脱离人文性,本文认为,可以从政治观、权力观和修身观三个维度构建政德观培育内容体系,分别契合新时代“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政德观培育目标。其中,政治观反映了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政德观培育的主导性内容;权力观反映了权力行使的基本要求,是政德观培育的主体性内容;修身观反映了个人品德的基本要求,是政德观培育的基础性内容。培育政治观,要重点抓好政治理想教育、政治理论教育、政治忠诚教育、政治担当教育、政治纪律教育。培育权力观,重点要抓好宗旨意识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实干意识教育、法治意识教育、廉洁意识教育。培育修身观,应当重点抓好集体主义道德观教育、传统修身文化教育、艰苦奋斗优良传统教育、人文精神教育、清廉家风教育。第三,创新政德观培育方式,提升政德教育实效。可采取的措施有:一是丰富理论教育形式以充分透彻说理,二是强化政德实践锻炼以力促知行合一,三是加强网络平台建设以发展线上教育,四是发挥榜样示范效应以消解情感困惑。第四,加强政德观培育保障,健全政德赏罚机制。通过落实“以德为先”的选拔任用制度、细化“奖优扬善”的考评激励制度、完善“失德必查”的监督问责制度,将“以德为先”的干部评价标准贯穿从“入口”到“出口”的全过程,形成政德观培育制度保障的闭环,实现政德观培育与赏罚回报之间的良性互动。第五,澄清政德观培育环境,注入场域动力支持。通过淬炼端正严明的党风政风,多措并举繁荣发展政德文化,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社会价值观共识,提高全社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不断防范、过滤、削减政德观培育环境中的干扰性、破坏性、对抗性因素,以持续净化的政治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为政德观培育注入场域动力支持。总之,本文认为,政德观培育是一个多要素、复杂的系统工程,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有赖于各环节的整体推进和诸要素的协同发展。新时代加强政德观培育,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实现培育主体、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培育保障、培育环境等各要素的同向而行。

罗湘明[3](2012)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功能拓展研究》文中认为建设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如何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功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如何抓住机遇,在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同时实现自身学科原理和方法理论的现代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当前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亦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的历史使命。因此,找准和谐社会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定位,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原有功能,大力拓展其新功能,切实解决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为构建和谐社会“做什么”、“如何做”等问题,就是本选题研究的重大意义与价值所在。学术界对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作用的必要性、重要性的看法高度一致,但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相应功能的系统研究则很鲜见,给本文的研究留下了很大空间,也留下了较大难度。和谐社会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拓展,本质上是思想政治工作地位、作用在新的社会需要中的新彰显,是传统政治优势与当今时代要求的辩证统一。其功能拓展的理论依据,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功能的学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地位与作用的学说、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原理与方法理论,还需借鉴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以及西方在社会建设方面的相关理论与做法。顺应和谐社会的时代需求和学科理论的本质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大力拓展自身在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方面的系列功能,即服务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服务个体身心的和谐发展,服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当前,拓展思想政治工作时代功能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具体指向包涵:着眼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注重和谐社会的发展导向,倾心和谐社会的矛盾调节,致力和谐社会的运行保障。首先,要大力弘扬中华和谐神韵,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导向功能。既要承继“以和为贵”思想底蕴,建树社会和谐的共同愿景;又要努力开掘“仁和中庸”的时代内涵,导引人际关系和合友善;还要彰显“和谐社会”时代魅力,导航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其次,要着眼全面和谐发展,大力开发思想政治工作的素质培育功能。既要推进思想观念更新,促进思维与时代同步发展;又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品格与行为和谐发展;还要注重开发人的内在潜能,促进智力与技能协调发展。第三,要坚持核心价值取向,大力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意志凝聚功能。既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凝铸主体灵魂;又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整合群体意志,还要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主导社会思潮鼓舞全民斗志,以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行为引领时代新风。第四,要彰显公平正义,大力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激励功能。既要彰显公平理念,注重弱势群体的精神激励;又要推进民主建设,注重各级干部的政治激励;还要弘扬社会正气,注重社会和谐的行为激励。第五,要注重统筹兼顾,大力开发思想政治工作的矛盾协调功能。既要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环境和谐;又要注意化解思想矛盾,维护群体行为和谐;还要注重身心冲突的调适,维护个体内在的和谐。第六,要加强和谐人格的塑造,大力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转化功能。既要以情感人,增进思想与态度的认同;又要以情动人,推进观念与认知的变革;还要以理服人,促进个体与整体相一致。第七,要注重人文关怀,大力拓展思想政治工作和谐保障功能。既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保障思想前进方向;又要强化以人为本宗旨,保障人民心情舒畅;还要贯彻民主法治精神,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功能的拓展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其功能效应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本质上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他们辩证统一于一个新型的思想政治工作功能体系,即“和谐型”功能体系之中。该功能体系的理论架构至少包含基础因子、手段因子、和目标因子三个组成部分。前者包括社会导向功能与素质培育功能;后者包括意志凝聚功能、精神激励功能与矛盾协调功能;再者包括观念转化功能与和谐保障功能。“和谐型”思想政治工作功能体系具有自身特色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三个相互支撑、协调互动的具体操作机制,即和谐目标的制导机制、体系功能的共振机制、功能运行的协控机制。

刘尧[4](2019)在《习近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对意识形态工作甚为重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无数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当今中国发展的客观实践,辩证地继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本文横向对新时代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论述进行梳理,概括,归纳,总结,并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具体实践路径剖析论述。第一篇,基本概念阐释(第一、二章)。第一章,意识形态及相关概念梳理归纳,剖析习近平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涵的论述,阐释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重要地位、主要功能的论述。第二章,详释习近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论述的理论来源,并分析当下的国内外背景。第二篇,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立场论述(第三、四章)。第三章,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首先,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论述;其次,根据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高度凝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一元指导地位所面临的各种挑战;最后,对习近平提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具体做法展开研究。第四章,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阐述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和外延界定;其次,分析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最后,对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方法进行研究。第三篇,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目标任务论述(第五、六、七章)。第五章,对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概括进行详细阐述,并研究其实现路径。第六章,马克思主义引导社会思潮。论述习近平对一些错误思潮的批驳,使人民明确自己的立场,与错误思潮作斗争,更好运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第七章,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论述。鉴于当前对意识形态工作存在不同程度地认识误区,威胁到意识形态工作的安全,对此,必须正本清源、以正视听,全方位,多角度展开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工作。第四篇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途径论述。即第八章,分别对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路径进行阐释论述。综上所述,本文根据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结合国内外现状,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研究和探讨了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规律,目标任务,实现路径,以期为新时代的党、国家构建完整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新时代意识形态理论工作贡献一份力量,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保障。

李宗建[5](2013)在《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研究》文中指出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运动进程中,“宣传工作”从来就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发生了巨大变化,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作为中国共产党重要执政资源的宣传思想工作也应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变和调整,以适应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及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从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进程中持续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本文以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转变为主要线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内容体系、表达方式、运行机制及与外部环境的协调等方面发生转变的过程进行系统的学术梳理和理论分析。将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进程作为宏大的历史背景,将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这一实践活动本身作为相对独立开放的系统,着重考察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发生转变的实践历程和基本脉络,重点把握宣传思想工作为何转变、转变什么及转变轨迹,即理念内容有无重大转换,表达方式有无重大变化,运行机制有无重大调整,与外部环境是否动态协调。基于宣传思想工作实践本身,寻找宣传思想工作发生转变的节点,进而对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实践历程作出阶段划分,从而在历史动态中把握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转变过程和运作逻辑。首先,对中国社会主义运动进程中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理论问题作出分析和说明。将“宣传”视作一种国际现象和世界运动,探究“宣传”在西方的演变轨迹,并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探寻理解“宣传思想工作”的思想渊源。同时以“革命导向”、“价值重塑”、“凝聚共识”为线索在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实践中找寻“宣传思想工作”概念演变的轨迹,从对历史的梳理和分析中全景式把握中国马克思主义语境中“宣传思想工作”概念的本质属性。其次,对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内涵和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向度和效度,既受到宣传思想工作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的影响,更受到该实践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操作性和导向性的制约,而这往往又是通过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内在构成要素与系统功效体现出来。文章将对宣传思想工作转变内涵的分析解构为内容体系的解释力、表达方式的亲和力、运行机制的现代性以及与外部环境的协调性等四个方面。同时,从党面临执政考验的直接反应、实现社会主义阶段性目标的思想保证、社会历史环境变动的客观要求等三个方面对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再次,对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探索和转变进行历史梳理,划分为改革开放以前与改革开放以来两个大的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以服务“革命”为导向的宣传思想工作理论与实践基本成熟和定型,这是分析建国后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起点;1949年到1957年,中国共产党开启并拓展了执政条件下“价值重塑型”宣传思想工作的探索与奠基;1957年到1978年,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呈现出以“阶级斗争”为导向的运动式宣传的特殊景象,经历了宣传思想工作与阶级斗争“互强”的一个过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宣传思想工作的转变大致经历四个基本的阶段:1978年到1989年,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在“拨乱反正”中开启“转轨”之路,进入随改革开放进程而“转轨变型”的阶段;1989年至1992年,“政治风波”凸显宣传思想工作“极其重要的地位”,宣传思想工作进入全面反思和整顿时期;1992年到2002年,宣传思想工作开启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调整与重大变革;2002年以来,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宣传思想工作坚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实现新的跨越,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最后,对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基本路向进行分析和判断。在总结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经验教训和提炼对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宣传思想工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进而提出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未来转变的基本趋向和路径选择。将考察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转变历程所得到的启示提炼成“四个理性认识”,即理性认识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基本规律,理性认识宣传思想工作中执政党与大众传媒的关系,理性认识宣传思想工作中体现党的意志与表达人民群众心声的关系,理性认识党的“宣传形象”与执政能力提高的关系。将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未来转变.的路径选择概括为四个方面,即构建扎根中国实践的宣传话语体系,积极拓展宣传思想工作的辐射范围,切实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方法手段,逐步完善宣传思想工作的体制机制。

王海霞[6](2019)在《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保证、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它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结晶和升华,为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坚实的实践基础。首先,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理论、马列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理论以及我国历代党的领导人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精髓要义,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其次,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是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经验教训和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实践经验、科学回答为什么加强和怎样加强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等实践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解决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教育问题、探求意识形态教育规律的过程中,对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原则、方针、内容、途径、方法等进行客观认识和安排部署的理论成果,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习近平作为主要创立者,对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形成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教育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维护党和国家政治稳定大局的根本要求,具有固本铸魂的重要作用;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习近平强调,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教育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他还针对党员干部、学生、农民、军人等不同人群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意识形态教育具体目标;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任务,习近平提出,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并提出“四个讲清楚”、“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坚定“四个自信”等意识形态教育具体任务;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方针,习近平提出,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方针是四个“服务”,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原则,习近平主要提出了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坚持以正面宣传教育为主、坚守意识形态教育阵地、遵循意识形态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实效等原则。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习近平认为,意识形态教育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党史国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方法,习近平倡导并使用了宣传教育法、舆论斗争法、辩证分析法、示范警示法、滴水穿石法等;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途径,习近平主要从宣传教育、制度建设、教育队伍建设、重要支撑构筑等方面阐述了意识形态教育的途径,在宣传教育方面,他主张正面宣传教育和舆论斗争相结合、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集中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教育和分层分类教育相结合、教育“软约束”和制度“硬措施”相结合等,在制度建设方面,他主张建立健全宣传教育体制机制、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制度、意识形态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意识形态教育相关法规等,在教育队伍建设方面,他主张选拔和任用优秀教育人才、加强教育队伍培训和管理、增强教育者自我教育能力、加大对教育者的考核激励力度等,在重要支撑构筑方面,他分别从话语支撑、理论支撑、文艺支撑、环境支撑等方面构建起了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支撑体系。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具有丰富意蕴、重要价值和鲜明特征。首先,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蕴含丰富的哲学意蕴,体现了深邃的哲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并主张寓言于教,在形象生动的话语隐喻中彰显意识形态教育功能;其次,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重要价值,在理论方面,它继承了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理论,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理论,在实践方面,它为促进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提供行动指南,为解决意识形态教育问题提供科学方法,为意识形态教育理论创新提供方向指引;最后,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尤其是唯物辩证法贯穿始终,使其显示出独特而辩证的特征,实现了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整体性和针对性的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郭沅鑫[7](2012)在《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处于维护稳定、服务群众、调解处理矛盾的第一线。发展地区经济,建设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都离不开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都要靠基层党组织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去奋斗和拼搏。因此,无论是从新疆的现代化建设,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高度出发,还是巩固党在新疆各民族群众尤其是少数民族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的现实出发,都必须重视和加强新世纪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论文着眼于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介绍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础,回顾了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过程,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层组织建设的现状,总结了基本经验,并在此基础之上分别考察了农牧区和城市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状况。通过分析和研究,试图回答为了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根据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新要求,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应该如何改革和创新观念意识、领导方式、组织设置等,以建设成为具有相当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的坚强领导核心。论文整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建构和历史考察,主要阐明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新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历程,包括绪论、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部分为现实研究,主要分析了新世纪以来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并分别考察了农牧区和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包括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在第一部分中,绪论从基本概念入手,简要叙述目前学术界对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研究状况,并介绍了本文的逻辑结构与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学界关于组织建设的基本理论,尤其是公共组织建设等理论,以便为后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分析;总结和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思想,还特别阐述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的新贡献。第二章主要回顾了新疆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历程,分析了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新疆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状况。通过这些分析,既能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有所了解,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过去的建设为当前新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奠定的基础。第二部分中,第三章总体分析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当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以及新形势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与任务。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对农牧区、城市社区、高校和企业的基层党组织的建设重要性、建设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论文结束语部分在总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路。

卢旭东[8](2014)在《论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管理功能》文中指出当前,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部署,这一方面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全新平台、指明了发展方向。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它的科学性不仅要体现在其指导思想层面,而且要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工作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提高我国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化、协调、保证、整合和激励等功能的有效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也离不开社会管理这个重要的实践平台。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新时期社会管理实践中,进一步增强其实效性,彰显其时代价值。任何一个社会的正常有序运行都离不开扎实有效的社会管理工作。社会的现代化程度与社会管理工作息息相关。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后就开始了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的漫长征程,在六十多年的社会管理中,我们有过成功的经验,也经历过失败的教训。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们进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社会领域也呈现出了相应地变化,比如贫富分化加剧、群体性事件频发、社会不信任增强、个体行为“逐利性”增强、宗教极端势力沉渣泛起等,这导致社会的不和谐、不稳定因素被“激活”、放大。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是针对这些社会问题而提出的战略举措。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仅需要体制、机制层面的改革,也需要细致入微的教育引导工作。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十八大报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就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新时期增强实效性、体现时代价值的发展方向。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学范式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冲突事件频频发生,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迫在眉睫。伴随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战略任务的提出,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学的交叉研究再次成为热点。本文从拓展和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功能的视角出发,综合运用文献法、系统分析法和多学科交叉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从学理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入分析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功能的科学内涵、历史经验教训、衍生问题、强化策略等,以增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功能研究具备客观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管理工作的实践主体具有同一性,价值取向具有共同性,作用机制具有互补性,目标指向具有一致性。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管理功能具体包括社会教化、社会调节、社会整合、社会规范和社会激励等几个方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功能研究有利于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学范式研究,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转型和社会管理事业的科学化发展。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功能的社会实践由来已久。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六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建设中的“生命线”地位,强调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容的社会阐释,重视发挥大众传媒的社会宣传功能,重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利益协调功能,重视发挥榜样的社会示范功能等。与此同时,我们党也走过一些“弯路”,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管理功能发生了严重“错位”,造成恶劣的社会后果。从正反两方面总结我们党在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功能的经验和教训对于进一步强化其社会管理功能发挥具有积极意义。西方国家虽然不采用“思想政治工作”这一名词,但其所谓的公民教育、政治素养教育、政治社会化等都发挥着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国外“思想政治工作”发挥社会管理功能经历了上百年的实践,积累了诸多有益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比如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体系建设,重视发挥大众传媒的社会宣传作用,积极构建多主体教育的社会宣教格局,强调灌输渗透相结合的路径建设等。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管理功能发挥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深入剖析其影响因素是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功能发挥的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存在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结构和素质、工作对象的人格素质结构。客观因素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法、载体和社会环境等。当前制约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功能发挥的原因包括:多元价值选择的形成、社会结构“松散化”日趋明显、人员流动性增强、个体行为逐利性凸显、应急管理思维的流弊、网络虚拟社会的兴起等。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管理功能需要从理念原则、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和机制建设等几个层面着手。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功能首先要坚持方向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方法论原则和系统性原则等基本原则,还需要坚持服务为主、管理为辅;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特殊性与一般性相结合等具体原则。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覆盖面,一方面要对传统内容进行精简,另一方面需要增加时代内容,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新时期利益观念教育等。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管理功能亟需增强其可操作性,比如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引领党委、政府、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的社会管理理念实现根本性转变;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流动人口、特殊人群、未成年人、留守群体等特殊群体生存境遇的改善;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对社会风险的应急管理能力,建立重大决策防控机制,完善应急管理的舆论处置机制等;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社会管理事务有序运行,畅通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建立信息搜处机制、健全矛盾纠纷协调机制、完善社会舆论引导机制、优化民主参与决策机制等。

马珂琦[9](2019)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研究》文中认为创新是任何一种理论的生命力所在。理论的丰富、深化、完善与发展,以及在实践的推程中仍然能够发挥内在作用,能够占据社会一定的理论地位,尤其是主流与核心理论地位,都离不开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发展的新时期,也是重要时期。新时代所处的新背景、新条件,社会实践面临的新问题、新特征、新目标、新要求,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达到了新的思想高度与理论高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与实践起点,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对我国文化建设进行了新的思考、概括与总结,形成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题中之意,是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的全新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中国的最新成果。不仅极大地彰显了中国文化的传统与魅力,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先进性。无论在今天还是今后,都有着强大的理论意义与重要的理论价值。本文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我国全新的实践基础上,在文化软实力已经进入白热化竞争、世界文化多样性成为趋势、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当前我国文化领域存在发展短板的历史背景与时代条件下,在确立了对文化建设理论创新及其实践创新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本文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借鉴与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此为理论渊源提出了文化自信的全新概念,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这一系列创新型理论内容,从而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重要成果。这一成果凝结着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心血,对当前和今后进一步全面推进我国文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本文通过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成效的探析与概括,科学总结出了这一文化创新理论成果内在具有的,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继承性和创新性相融合、理论性和实践性相交织、主体性和包容性相一致的基本特点,提炼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基本经验。指出要在高度树立文化创新的使命感和紧迫感,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与发展要求,不断破除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党在文化领域的领导权的基础上,继续创新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而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研究朝着更加繁荣的方向前进。

孙树彪[10](2019)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事关当代教育发展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述,深刻诠释了内涵式教育的本质使命是培养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所以在新形式下如何发挥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已成为当前高校发展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要求,它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对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立德树人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精神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基础的变革,先进的生产力必然产生先进的社会思想和文化,开辟了人的发展新路。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人”和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被提上了日程。具备社会主义觉悟,德才兼备的劳动者是民族振兴的重要资源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内涵式发展中立德树人工作显得非常重要。立德树人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会更好地弘扬中国精神,反对西方和平演变和改革开放中产生的功利主义等腐朽思想,能有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发展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持。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形态,而人的发展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内容,贯穿社会历史发展的始终,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最终目的。内涵式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精神资源,是教育最本质的精神力量和构建社会主义新文明的关键,显示了大学生命力的根本所在,贯彻了党的群众路线,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会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新时期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对新时期高校及相关社会领域的发展起到了价值导向功能。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和方法,创新点与难点。第二部分是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之路。主要阐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说明了内涵式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和科教兴国战略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履行教育本身立德树人使命的需要,对突破传统外延式教育发展模式局限有着积极作用。第三部分则为“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基本内涵。科学地分析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内涵,阐释了“立德树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和立德树人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第四部分是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承担的重大使命。结合现实需要论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培养人和人才的重要性。明确了高等教育中人是目的,人的价值导向等问题,并进一步阐明了人和人才二者的关系。第五部分论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要素。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新形势下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系统分析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问卷法和多学科综合研究法,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并结合现实需要,有针对性地探讨了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和优化途径,明确了新时期立德树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尝试从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大学精神角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正确把握组织工作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导向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确把握组织工作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导向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创新点
    (五)研究框架及基本思路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概述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概述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
    (二)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概述
        1.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概念
        2.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对象
        3.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点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2.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素质保证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2.列宁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1.毛泽东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2.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3.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历程
    (一)小康社会建设初期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1979 年-2002 年)
        1.小康社会建设初期社会发展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2.小康社会建设初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状况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2002 年-2012 年)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状况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2012 年-今)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状况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及问题原因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进展
        1.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体制比较健全
        2.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聚焦于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不断壮大
        4.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建设已初具规模
        5.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尽力贴近农民生活
        6.思想政治工作载体不断丰富
        7.思想政治工作取得较明显实效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工作“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未完全解决
        2.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时代性创新性针对性还不足
        3.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载体亲和力还不够
        4.思想政治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作用体现不明显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责任感尚需提高
        2.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还难以适应新时代农村发展要求
        3.新时代农村农民的变化增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4.适应新时代农村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还不健全
        5.社会各方面支持思想政治工作的氛围不够
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认知策略
    (一)提高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1.提高领导干部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提高思政工作者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3.提高广大农民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必要性的认识
    (二)明确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
        1.促进农民素质现代化
        2.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方向保证和精神动力
    (三)遵循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农民为中心
        2.解决思想问题与利益问题相结合
        3.喜闻乐见、简便易行
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策略
    (一)丰富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1.以“五信”为主线的理想信念教育
        2.以“三大战略”为重点的形势政策教育
        3.以“三治结合”为体系的乡村治理教育
        4.以“两山”理论为导向的生态文明教育
    (二)优化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
        1.在现代村规民约重构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2.在多样化的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
        3.在促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4.利用新媒体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覆盖面和实效性
    (三)完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1.完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机制
        2.完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机制
        3.完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机制
    (四)提升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
        1.新时代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2.提高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的主要途径
    (五)构建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环境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2.加强农村党的领导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3.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4.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5.加强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基本问题
    一、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相关概念
        (一) 党员领导干部
        (二) 政德与政德观
        (三) 政德观培育
    二、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要素
        (一) 培育主体
        (二) 培育内容
        (三) 培育方式
        (四) 培育保障
        (五) 培育环境
    三、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特征
        (一) 意识形态性
        (二) 人民性
        (三) 时代性
        (四) 系统性
    四、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现实意义
        (一) 锻造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队伍
        (二) 形成讲政德立政德的党风政风
        (三) 引领崇德向善的社会文明风尚
第二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基础
    一、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灵魂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思想
        (二) 列宁的相关思想
    二、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根基
        (一) 中国古代官德的主要内容
        (二)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的方法
        (三)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的保障
    三、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源流
        (一) 毛泽东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二) 邓小平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三) 江泽民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四) 胡锦涛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五) 习近平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思想
第三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经验借鉴(1949-2012)
    一、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
        (一)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良好开端
        (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曲折探索
        (三) “左”倾思想影响下的迂回波折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的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
        (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届四中全会时期的恢复发展
        (二)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时期的积极推进
        (三) 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时期的继续发展
    三、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历史经验
        (一) 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主导作用
        (二)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方向
        (三) 将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四) 发挥制度的激励和约束作用
        (五) 重视环境对政德观的塑造作用
第四章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积极举措与现实挑战
    一、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积极举措
        (一) 培育主体重视程度增强
        (二) 培育内容愈加广泛深入
        (三) 培育方式趋于多样化
        (四) 培育保障制度不断更新
        (五) 培育环境在调适中改善
    二、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现实挑战
        (一) 政德观培育诸要素尚未并轨
        (二) 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设计
        (三) 培育方式存在低效性弊端
        (四) 培育保障制度实施机制不健全
        (五) 外部场域环境存在干扰因素
第五章 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逻辑遵循与目标原则
    一、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逻辑遵循
        (一) 理论逻辑: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德观培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
        (二) 现实逻辑: 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培养高素质党员领导干部
        (三) 实践逻辑: 以实现政德观培育诸要素的同频共振为方法论要求
    二、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目标
        (一) 国家层面的目标——明大德
        (二) 社会层面的目标——守公德
        (三) 个体层面的目标——严私德
    三、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原则
        (一) 主体维度: 组织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二) 内容维度: 时代性内容与继承性内容相融合
        (三) 方式维度: 理论教育与实践淬炼相统合
        (四) 保障维度: 教育引导与制度约束相耦合
        (五) 环境维度: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整合
第六章 新时代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的实践路径
    一、整合政德观培育主体,实现主体间良性互动
        (一) 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主导作用
        (二) 重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主体作用
        (三) 建立政德观培育的联动协作机制
    二、优化政德观培育内容,契合新时代培育目标
        (一) 培育政治观,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明大德”
        (二) 培育权力观,引导党员领导干部“守公德”
        (三) 培育修身观,引导党员领导干部“严私德”
    三、创新政德观培育方式,提升政德教育实效
        (一) 丰富理论教育形式,充分透彻说理
        (二) 强化政德实践锻炼,力促知行合一
        (三) 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发展线上教育
        (四) 发挥榜样示范效应,消解情感困惑
    四、加强政德观培育保障,健全政德赏罚机制
        (一) 落实“以德为先”的选拔任用制度
        (二) 细化“奖优扬善”的考评激励制度
        (三) 完善“失德必查”的监督问责制度
    五、澄清政德观培育环境,注入场域动力支持
        (一)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二) 建设健康积极的社会文化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当前S省领导干部政德状况问卷调查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和谐社会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功能拓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选题及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
    0.3 研究思路与方法
    0.4 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和谐社会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功能拓展概论
    1.1 功能拓展的本质与特征
        1.1.1 内涵:思想政治工作功能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新发展
        1.1.2 本质:思想政治工作地位作用的新彰显
        1.1.3 特征:传统政治优势与当今时代要求的辩证统一
    1.2 功能拓展的理论依据
        1.2.1 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功能的学说
        1.2.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
        1.2.3 中国共产党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地位与作用的学说
        1.2.4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原理与方法理论
        1.2.5 西方在社会建设方面的相关理论与做法
    1.3 功能拓展的基本原则
        1.3.1 以人为本 凸显思政功能的人本性
        1.3.2 和谐为核 凸显思政功能的服务性
        1.3.3 导向为先 凸显思政功能的意识形态性
        1.3.4 管用为要 凸显思政功能的实效性
    1.4 功能拓展前沿问题探讨
        1.4.1 构建和谐社会为什么要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
        1.4.2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哪些功能
        1.4.3 和谐社会建设中如何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
第二章 思想政治工作功能的社会定位及其拓展的价值取向
    2.1 社会定位: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2.1.1 服务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2.1.2 服务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1.3 服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1.4 服务个体身心的和谐发展
    2.2 价值取向: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2.2.1 着眼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
        2.2.2 注重和谐社会的发展导向
        2.2.3 倾心和谐社会的矛盾调节
        2.2.4 致力和谐社会的运行保障
第三章 弘扬中华和谐神韵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导向功能
    3.1 承继“以和为贵”思想底蕴 建树社会和谐共同愿景
        3.1.1 推崇“家和事兴”的和谐家园理念
        3.1.2 弘扬“亲族和邦”的和谐华夏思想
        3.1.3 升华“家国一体”的和谐共同愿景
    3.2 开掘“仁和中庸”时代内涵导引人际关系和合友善
        3.2.1 交往原则导引:从“仁和”到“人文关怀”
        3.2.2 交往方法导引:从“中庸”到“统筹兼顾”
        3.2.3 交往目标导引:从“大同”到“共同富裕”
    3.3 彰显“和谐社会”时代魅力 导航现代社会发展方向
        3.3.1 推崇人际和谐理念 导航文明有序的社会走向
        3.3.2 推崇社会和谐理念 导航安居乐业的社会走向
        3.3.3 推崇自然和谐理念 导航环境友好的社会走向
第四章 着眼全面和谐发展 开发思想政治工作的素质培育功能
    4.1 推进思想观念更新 促进思维与时代同步发展
        4.1.1 推进思想解放 帮助社会主体紧跟时代变革步伐
        4.1.2 推进理论创新 促使社会主体思想观念与时俱进
        4.1.3 推进实践创新 促进社会主体思维能力全面提升
    4.2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促进品格与行为和谐发展
        4.2.1 加强道德意识教育 促进个体行为与社会品质协调发展
        4.2.2 加强道德情操教育 促进主体行为与自身品格协调发展
        4.2.3 加强道德意志教育 促进行为意志与心理品质协调发展
    4.3 开发人的内在潜能 促进智力与技能协调发展
        4.3.1 培育问题意识 开发认知潜能不断提升学习技能
        4.3.2 启迪思辨心智 开发思维潜能不断提高思考技能
        4.3.3 激活内在兴趣 开发创新潜能不断提高创造技能
第五章 坚持核心价值取向 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意志凝聚功能
    5.1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凝铸主体灵魂
        5.1.1 用邓小平理论凝聚人们改革创新的意志
        5.1.2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人民奔小康的思想
        5.1.3 用科学发展观熔铸人民又好又快发展的精神
    5.2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整合群体意志
        5.2.1 积极诠释共同理想 逐步溶合个体意念
        5.2.2 大力宣传共同理想 努力形成社会共识
        5.2.3 着力内化共同理想 不断升华群体意志
    5.3 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主导社会思潮鼓舞全民斗志
        5.3.1 高举爱国主义旗帜 主导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
        5.3.2 发扬改革创新精神 激励刚健有为的进取意识
        5.3.3 弘扬自强不息气节 升华昂扬向上的民族斗志
    5.4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行为引领时代新风
        5.4.1 推崇“八荣”张扬正气 导引社会新风
        5.4.2 贬抑“八耻”抨击腐朽 摒弃社会陋习
        5.4.3 解析标准细化准则 导引和谐文明风尚
第六章 彰显公平正义 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激励功能
    6.1 彰显公平理念 注重弱势群体的精神激励
        6.1.1 营造公平正义氛围 优化弱势群体发展的社会环境
        6.1.2 培养公平正义意识 增强弱势群体参与公平正义的能力
        6.1.3 倡导公平正义理念 激励弱势群体自立图强的生活信心
    6.2 推进民主建设 注重各级干部的政治激励
        6.2.1 增强民主执政意识 以服务型政府职能强化社会责任激励
        6.2.2 倡导民主务实风尚 以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强化政治思想激励
        6.2.3 健全民主用人机制 以推进科学发展标准强化政策激励
    6.3 弘扬社会正气 注重社会和谐的行为激励
        6.3.1 张扬社会正气 以崇高的和谐社会期望强化行为目标激励
        6.3.2 维护和谐尊严 以严谨的法纪秩序观念强化行为竞争激励
        6.3.3 倡导见义勇为 以鲜明的惩恶扬善理念强化行为奖惩激励
第七章 注重统筹兼顾 开发思想政治工作的矛盾协调功能
    7.1 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环境和谐
        7.1.1 积极创设村民互惠互助活动 推进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
        7.1.2 持续开展居民和谐邻里活动 推进城镇社区和谐发展
        7.1.3 大力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工程 推进全面小康建设和谐发展
    7.2 化解思想矛盾维护群体行为和谐
        7.2.1 化解意识形态冲突 促使思想行为与主流意识形态一致
        7.2.2 破解改革过程难题 促使群体行为与改革方向一致
        7.2.3 理顺社会思想情绪 促使个体行为与社会要求一致
    7.3 调适身心冲突维护个体内在和谐
        7.3.1 培育和谐心理 优化个体德性品格
        7.3.2 加强危机干预 缓解个体内在冲突
        7.3.3 拓展心理疏导 促进个体身心和谐
第八章 塑造和谐人格 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转化功能
    8.1 以情感人增进思想与态度的认同
        8.1.1 积极关心人的发展 增强人们对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8.1.2 切实关心人的需求 增强人们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8.1.3 主动关心人的困难 增强人们对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支持
    8.2 以情动人推进观念与认知的变革
        8.2.1 持续关注解决老百姓的民生问题 推进生存观念的变革
        8.2.2 持续关注支持弱势群体的振兴 推进“等靠要”观念的变革
        8.2.3 持续关注帮助公务员的全面发展 推进执政理念的变革
    8.3 以理服人促进个体与整体相一致
        8.3.1 坚持讲事理明大局 以和谐理念促进个体与社会的融合
        8.3.2 坚持讲法理论和谐 以国泰民安理念促进家庭与社会的融通
        8.3.3 坚持讲道理通情理 以仁爱友善理念促进个体之间的融洽
第九章 注重人文关怀 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和谐保障功能
    9.1 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保障思想前进方向
        9.1.1 把握先进文化发展方向 牢固占领思想文化阵地
        9.1.2 坚定维护人民根本利益 导引人们思想前进方向
        9.1.3 坚持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保障和谐社会发展方向
    9.2 强化以人为本宗旨 保障人民心情舒畅
        9.2.1 维护人民当家作主权力 保障人民群众主人翁地位
        9.2.2 强化以人民为本的理念 保障人民群众幸福生活尊严
        9.2.3 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 保障人民共享社会发展美好成果
    9.3 贯彻民主法治精神 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9.3.1 倡导民主治国理念 保障社会和谐氛围
        9.3.2 彰显依法治国精神 强化和谐保障体系
        9.3.3 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确保社会长治久安
第十章 努力建构“和谐型”思想政治工作功能体系
    10.1 创设思想政治工作“和谐型”功能体系的理论架构
        10.1.1 基础因子:社会导向功能与素质培育功能
        10.1.2 手段因子:意志凝聚功能、精神激励功能与矛盾协调功能
        10.1.3 目标因子:思想转化功能与和谐保障功能
    10.2 构建“和谐型”思想政治工作功能体系的运行机制
        10.2.1 和谐目标制导机制
        10.2.2 体系功能共振机制
        10.2.3 功能运行协控机制
    10.3 展望思想政治工作“和谐型”功能体系的实践绩效
        10.3.1 服务于党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10.3.2 护航社会主义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0.3.3 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0.3.4 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和生态和谐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习近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难点与创新
第一篇 基本概念梳理阐释
    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本概念阐释
        1.1 意识形态理论
        1.1.1 意识形态概念及发展
        1.1.2 意识形态基本特征
        1.1.3 意识形态主要功能
        1.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1.2.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基本内涵
        1.2.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鲜明特征
        1.2.3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要功能
        1.3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重要地位论述
        1.3.1 事关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
        1.3.2 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及国家的长治久安
        1.3.3 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
        1.4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主要功能论述
        1.4.1 决定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1.4.2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1.4.3 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 习近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论述的理论基础和背景条件
        2.1 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2.1.2 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
        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2.2 国际背景
        2.2.1 国际政治领域
        2.2.2 思想文化领域
        2.2.3 全球化网络化领域
        2.3 国内背景
        2.3.1 中国进入新时代的发展时期
        2.3.2 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根本性变化
第二篇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立场论述
    3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3.1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历史必然性
        3.1.1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3.1.2 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3.1.3 马克思主义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
        3.2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
        3.2.1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挑战
        3.2.2 思想文化多元化并存的挑战
        3.2.3 网络信息化的挑战
        3.3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主要方法
        3.3.1 坚持党性原则
        3.3.2 党员、干部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3.3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4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
        4.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4.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
        4.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有机统一
        4.2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
        4.2.1 党和人民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
        4.2.2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4.2.3 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3 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4.3.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4.3.2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4.3.3 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特色”
第三篇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目标任务论述
    5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
        5.1.1 国家层面
        5.1.2 社会层面
        5.1.3 个人层面
        5.2 坚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5.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
        5.2.2 党与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指南
        5.2.3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思想指引
        5.3 找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点
        5.3.1 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3.2 重点关注相关领域
        5.3.3 注重大众化通俗化
    6 马克思主义引导社会思潮的论述
        6.1 新自由主义思潮
        6.1.1 新自由思潮的产生和基本观点
        6.1.2 习近平反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主要内容
        6.1.3 坚决抵制新自由主义思潮
        6.2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6.2.1 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特点
        6.2.2 习近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内容
        6.2.3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
        6.3 改革开放质疑论及其反思
        6.3.1 改革开放质疑论的基本观点
        6.3.2 习近平反对改革开放质疑论的主要内容
        6.3.3 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6.4 马克思主义引导社会思潮
        6.4.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6.4.2 科学处理“一元”与“多元”的关系
        6.4.3 增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话语权
    7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安全重要论述
        7.1 把握意识形态工作新态势
        7.1.1 新时代党组织意识形态现状
        7.1.2 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
        7.1.3 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领域的隐患
        7.2 坚守网络意识形态主战场
        7.2.1 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7.2.2 构建意识形态科技生态体系
        7.2.3 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7.3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方法
        7.3.1 一以贯之马克思集体主义的意识形态基础
        7.3.2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三权”的系统建设
        7.3.3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第四篇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途径论述
    8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路径
        8.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基本原则
        8.1.1 坚持一元化和多样性相统一
        8.1.2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8.1.3 坚持根本和创新发展相统一
        8.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主要路径
        8.2.1 坚持不懈加强思想理论武装
        8.2.2 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
        8.2.3 加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和系统建设
        8.2.4 坚持意识形态建设贯彻全过程
        8.2.5 巩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8.2.6 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建设
        8.2.7 增强宣传思想工作者队伍的“四力”
        8.2.8 讲好中国故事更好传播中国声音
结语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对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研究述评
        二、国外对中国共产党“宣传”的研究述评
        三、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第三节 研究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框架安排和主要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理论分析
    第一节 “宣传的时代”:国际视野与中国历程
        一、由“中性”走向“贬义”:20世纪西方社会的“宣传”
        二、从“斗争”走向“僵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宣传”
        三、从“革命”走向“改革”:中国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宣传”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宣传工作”的思想述要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宣传工作”的论述
        二、列宁关于“宣传工作”的思想述要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概念的演变
        一、“革命导向”:新中国成立前“宣传思想工作”相关概念的转换
        二、“价值重塑”: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宣传思想工作”概念的演变
        三、“凝聚共识”:改革开放以来“宣传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演化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内涵与动力机制分析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内涵解析
        一、增强宣传思想工作内容体系的阐释力
        二、提升宣传思想工作表达方式的亲和力
        三、把握宣传思想工作运行体制机制的转换力
        四、保持宣传思想工作与外部环境的协调性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动力机制分析
        一、推动宣传思想工作转变是党面临执政考验的直接反应
        二、推动宣传思想工作转变是实现社会主义阶段性目标的思想保证
        三、推动宣传思想工作转变是社会历史环境变动的客观要求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前宣传思想工作的奠基与探索
    第一节 1949年以前:以服务“革命”为导向的宣传思想工作
        一、中共成立初期:“激发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
        二、土地革命时期:“对内管理政治教育,对外发动群众斗争”
        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对共同思想进行联合,对敌对思想进行斗争”
    第二节 1949-1957:执政条件下“价值重塑型”宣传思想工作的奠基
        一、“马列主义的思想原则”:宣传任务的“轴心”
        二、全民范围的“思想改造”: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形式
        三、“整合——控制”型宣传机制:意识形态的“集中化”传输
    第三节 1957-1978:以“阶级斗争”为导向的运动式宣传思想工作
        一、宣传思想工作与阶级斗争“互强”的过程
        二、“运动——混乱”型宣传机制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宣传思想工作的转变与调整
    第一节 1978-1989:宣传思想工作的“转轨变型”
        一、宣传思想工作在“拨乱反正”中开启“转轨”之路
        二、服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
        三、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贯穿宣传思想工作的主线
        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思想工作的新布局
        五、宣传体制的改革与宣传媒介的现代化
    第二节 1989-1992:全面反思和整顿时期的宣传思想工作
        一、“政治风波”凸显宣传思想工作“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摆脱“姓资姓社”的争论,宣传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
        三、宣传思想工作“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四、不搞大批判,促进思想理论健康发展
        五、宣传思想战线坚持“团结、稳定、鼓劲”与“以正面宣传为主”
        六、加大改革开放宣传的分量,为经济建设“帮忙鼓劲”
    第三节 1992-2002:“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宣传思想工作
        一、宣传思想工作调整与转变的历史背景
        二、宣传思想工作基本理念与思路形成的过程
        三、新闻宣传的理念提升与功能拓展
        四、丰富和发展宣传思想工作的党性原则
        五、对宣传媒介管理与经营的新思路
    第四节 2002年以来:“以人为本”理念导向下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
        一、党的十六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的总体进程
        二、党的十六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的重点突破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基本路向
    第一节 考察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转变历程所得到的启示
        一、理性认识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的基本规律
        二、理性认识宣传思想工作中执政党与宣传媒介的关系
        三、理性认识宣传思想工作中体现党的意志与表达人民群众心声的关系
        四、理性认识党的“宣传形象”与执政能力提高的关系
    第二节 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转变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
        一、国际国内形势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新要求新期待
        二、当前宣传思想工作转变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未来转变的路径选择
        一、构建扎根中国实践的宣传话语体系
        二、积极拓展宣传思想工作的辐射范围
        三、切实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方法手段
        四、逐步完善宣传思想工作的体制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二、相关概念解析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思想溯源
    第一节 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一、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目标
        二、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任务
        三、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内容
        四、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教育方法
    第二节 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二、列宁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第三节 中共历代领导人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一、毛泽东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二、邓小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三、江泽民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四、胡锦涛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第二章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实践基础
    第一节 时代召唤: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时代背景
        一、历史方位
        二、国际背景
        三、国内背景
    第二节 历史借鉴: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历史依据
        一、对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成败得失的反思
        二、对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经验教训的借鉴
    第三节 现实需要: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现实依据
        一、顺应国内外意识形态教育形势发展的根本要求
        二、解决当前中国意识形态教育矛盾问题的必然选择
        三、十八大以来中国意识形态教育实践经验的理论提升
    第四节 发展历程: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发展脉络
        一、孕育阶段
        二、萌芽阶段
        三、探索阶段
        四、形成和发展阶段
第三章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宏观设计
    第一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一、意识形态教育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二、意识形态教育是维护党和国家政治稳定大局的根本要求
        三、意识形态教育具有固本铸魂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目标
        一、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根本目标
        二、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具体目标
    第三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任务
        一、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根本任务
        二、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具体任务
    第四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方针和原则
        一、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方针
        二、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原则
第四章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具体部署
    第一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
        四、党史国史教育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第二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方法
        一、宣传教育法
        二、舆论斗争法
        三、辩证分析法
        四、示范警示法
        五、滴水穿石法
    第三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途径
        一、宣传教育途径
        二、制度建设途径
        三、教育队伍建设途径
        四、重要支撑构筑途径
    第四节 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多维视角及具体要求
        一、领域维度具体要求
        二、群体维度具体要求
第五章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意蕴、价值和特征
    第一节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意蕴
        一、哲理深邃: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哲学意蕴
        二、寓教于言: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话语隐喻
    第二节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价值
        一、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理论价值
        二、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实践价值
    第三节 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特征
        一、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二、整体性和针对性的统一
        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四、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7)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组织、政党和政党的组织结构
        (二) 中国共产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
    二、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发展和变迁
        (二) 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角色
        (三) 基层党组织与社会稳定
    四、研究重点、难点和拟创新之处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拟创新之处
    五、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
    一、关于组织建设的一般理论
        (一) 国外关于组织建设的基本理论
        (二) 国内学界关于组织建设的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观点
        (二)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观点
        (三) 毛泽东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想
        (四) 邓小平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想
        (五)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人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思想
        (六)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贡献
第二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考察
    一、和平解放前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一) 基层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二) 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党员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一) “踢开党委闹革命”,党的基层组织普遍瘫痪
        (二) 军队接管地方工作,加强社会稳定
        (三) 清理阶级队伍、精简机构及整党建党
        (四) 全面整顿中党的基层组织状况
    四、历史转折时期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一) 徘徊中整顿党的基层组织
        (二) 平反冤假错案,加强民族团结
        (三) 整顿基层党组织,加强党员发展的领导
    五、改革开放以来至西部大开发之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一) 加强党的领导,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二)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
        (三) 强化“双语”培训,提高基层干部群众工作能力
    六、新世纪以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层组织建设的实践和目标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
        (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存在的问题
    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
        (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地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新疆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发挥推进农牧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领路作用
        (二) 维护农牧区和谐稳定、抵御分裂渗透的战斗堡垒
        (三) 密切党同农牧民群众联系的桥梁
        (四) 农牧民共同富裕奔小康的主心骨
        (五) 建设社会主义文明乡风的组织者
    二、新疆地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 严峻复杂的稳定形势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有弱化趋势
        (三) 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不足
        (四) 党员干部的领导水平亟待提高
    三、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 巩固民族团结,确保边疆和谐稳定
        (二) 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
        (三) 促进村级经济发展
        (四) 创新党建工作机制
        (五) 提高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水平
第五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加强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一) 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需要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三) 推进城市基层民主进程的必要条件
        (四)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选择
    二、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 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并存使社区党组织建设复杂化
        (二) 城市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未能形成合力
        (三) 城市社区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工作难度较大
        (四) 城市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力量薄弱
        (五) 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经费和活动场所缺乏
        (六) 思想认识的滞后影响着社区党建的发展
    三、加强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党建的对策思考
        (一) 明确社区党组织加强各民族团结、维护社区稳定的政治责任
        (二) 调整社区党建职能定位
        (三) 形成共建合力,建立社区党组织和单位党组织的协调机制
        (四) 激发党员活力,健全党员分类管理机制
        (五) 坚持服务群众,创新社区党建内容和形式
        (六) 加强自身建设,巩固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第六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加强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 面对边疆地区复杂环境特殊要求
        (二)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文化的需要
        (三) 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
    二、当前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二) 领导体制有待完善
        (三) 党的执行能力有待提高
        (四) 基层组织建设亟待加强
        (五)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待加强
    三、加强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 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
        (二) 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三) 提高执行能力和治校水平
        (四) 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五)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七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地区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新疆地区企业党建的地位和作用
        (一) 推动企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 巩固党的政权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三) 加强民族团结,筑牢新疆地区社会稳定基础的迫切需要
    二、新疆地区企业党建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 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导致党组织边缘化
        (二) 对企业党建的认识仍然滞后
    三、加强企业党的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 科学定位企业党组织的作用
        (二) 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三) 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
        (四) 加强企业党员队伍建设
        (五)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结束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8)论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管理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管理的关联性研究
        二、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研究
        三、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管理的互动性研究
        四、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管理中的功用研究
        五、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功能的发挥
        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系统研究法
        三、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第四节 可能创新点及研究难点
        一、可能创新点
        二、研究难点
    第五节 研究思路及基本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第一章 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功能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功能的相关概念
        一、功能的内涵及相关概念
        二、社会管理的概念界定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
        四、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功能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功能的理论依据
        一、实践主体的同一性
        二、价值取向的共同性
        三、作用机制的互补性
        四、目标指向的一致性
    第三节 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功能的科学内涵
        一、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
        二、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功能的内涵
    第四节 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功能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学范式研究
        二、有利于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转型
        三、有利于推进社会管理事业的科学化发展
第二章 思想政治工作发挥社会管理功能的实践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功能的经验及教训
        一、中国共产党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功能的历史经验
        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功能错位的历史教训
    第二节 国外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功能的实践经验
        一、国外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功能的实践探索
        二、国外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功能的有益经验
    第三节 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功能发挥的启示
        一、要深刻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管理功能
        二、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吸收与借鉴的关系
        三、要注重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合力
第三章 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功能的影响因素及现实困境
    第一节 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功能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功能的主观因素
        二、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功能的客观因素
    第二节 制约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功能发挥的现实困境
        一、多元价值选择形成: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合法性危机
        二、社会结构“松散化”明显:思想政治工作丧失社会平台
        三、人员流动空前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对象不确定性增强
        四、个体行为逐利性凸显: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不足
        五、应急管理思维流弊:思想政治工作效果难以评估
        六、网络虚拟社会兴起: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尚未成型
第四章 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功能的路径建设
    第一节 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功能的原则
        一、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功能的基本原则
        二、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功能的主要原则
    第二节 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覆盖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三、新时期利益观念的宣传教育
    第三节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可操作性
        一、助推观念转型:思想政治工作引领社会管理理念转变
        二、促进社会公正: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特殊群体生存境遇改善
        三、应对社会风险:思想政治工作提高社会风险应急管理能力
        四、协调社会关系:思想政治工作助推社会管理事务有序运行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发表文章附表

(9)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1 选题背景
        1.2.2 选题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2.1 相关理论文章
        1.3.2.2 相关理论着作
        1.3.3 研究综述
    1.4 主要相关概念界定
        1.4.1 新时代
        1.4.2 文化创新
        1.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4.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难点和拟突破的重点
        1.6.1 研究的难点
        1.6.2 拟突破的重点
    1.7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1.7.1 可能的创新点
        1.7.2 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时代背景和实践依据
    2.1 文化软实力的白热化竞争
        2.1.1 新科技革命的继续推进
        2.1.2 知识爆炸时代的到来
        2.1.3 人才资源的激烈竞争
        2.1.4 国际话语权的广泛争夺
    2.2 世界文化多样性成为趋势
        2.2.1 西方文化中心论日益式微
        2.2.2 文化多样性成为国际共识
        2.2.3 中国坚持文化多样性的主张
    2.3 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强大的文化支撑
        2.3.1 新时代的到来孕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内容
        2.3.2 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助推人民更高的文化需求
        2.3.3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战略布局需要发达的文化事业
        2.3.4 文化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
        2.3.5 党的执政担负着文化建设新使命
    2.4 我国当前文化领域仍然存在发展短板
        2.4.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未深入人心
        2.4.2 人民文化享受不均等
        2.4.3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2.4.4 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有待提高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理论渊源
    3.1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灵魂
        3.1.1 历史唯物主义建构文化的必要性与多样性
        3.1.2 辩证法氤氲文化的平等性与发展性
        3.1.3 实践观指引文化的人民性与时代性
    3.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本
        3.2.1 “天人合一”的价值旨趣
        3.2.2 “家国同构”的崇高情怀
        3.2.3 “崇德向善”的道德情操
        3.2.4 “刚健自强”的精神追求
        3.2.5 “协和万邦”的宽广胸襟
    3.3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基础
        3.3.1 红色革命文化
        3.3.1.1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信念
        3.3.1.2 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3.3.1.3 永不止步的革命勇气
        3.3.1.4 依靠人民的革命宗旨
        3.3.2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3.2.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3.3.2.2 坚持“三个面向”
        3.3.2.4 坚持民族性和大众化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理论内容和基本特点
    4.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理论内容
        4.1.1 坚定文化自信
        4.1.1.1 文化自信的主要内涵
        4.1.1.2 以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步伐
        4.1.2 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1.2.1 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4.1.2.2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机制
        4.1.2.3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4.1.3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4.1.3.1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4.1.3.2 转化与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4.1.4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4.1.4.1 以马克思主义固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4.1.4.2 以党管原则加强阵地建设
        4.1.4.3 以互联网内容建设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4.1.5 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4.1.6 讲好中国故事
        4.1.7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4.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基本特点
        4.2.1 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4.2.2 继承性和创新性相融合
        4.2.3 理论性和实践性相交织
        4.2.4 主体性和包容性相一致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实践成效
    5.1 全民族理想信念和道德水平巩固提升
        5.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地位进一步加强
        5.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深入人心
        5.1.3 全民思想道德水平整体性提升
    5.2 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扎实推进
        5.2.1 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5.2.2 科技生产力活力迸发
        5.2.3 国家创新体系逐步完善
    5.3 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5.3.1 文化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5.3.2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着提升
        5.3.3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5.4 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
        5.4.1 人民群众的文化享受日益均等化
        5.4.2 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日益多样化
    5.5 中外文化交往成果显着
        5.5.1 中外文化交流合作更加频繁
        5.5.2 中外文化贸易来往日益活跃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基本经验
    6.1 高度树立文化创新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6.1.1 高度树立文化创新的使命感
        6.1.2 高度树立文化创新的紧迫感
    6.2 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6.2.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
        6.2.2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6.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与发展要求
        6.3.1 文化建设要依靠于人民
        6.3.2 文化建设要服务于人民
    6.4 不断破除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
        6.4.1 善于发现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
        6.4.2 不断探索解决文化体制机制问题的途径
    6.5 强化党在文化领域的领导权
        6.5.1 自觉维护党对文化领域的领导
        6.5.2 自觉落实党对文化领域的政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比较研究法
        1.3.3 问卷调查法
        1.3.4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1.4 创新点与难点
        1.4.1 创新点
        1.4.2 难点
第2章 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之路
    2.1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念界定
        2.1.1 “内涵式发展”概念的词源学考察
        2.1.2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概念的逻辑分析
        2.1.3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构成要素
    2.2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现实依据
        2.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立德树人”
        2.2.2 高等教育在新形势下承担的重大使命需要“立德树人”
        2.2.3 破除传统外延式教育发展模式的局限需要“立德树人”
    2.3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理论依据
        2.3.1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彰显“立德树人”
        2.3.2 科教兴国战略彰显“立德树人”
        2.3.3 “四个全面”的教育理论彰显“立德树人”
第3章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的基本内涵
    3.1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提出
        3.1.1 市场经济道德困境对教育的冲击
        3.1.2 教育的工具理性局限
        3.1.3 内涵式发展是提出“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前提
    3.2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内涵分析
        3.2.1 “立德树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3.2.2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立德树人”的理论依据
        3.2.3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
    3.3 “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基本原则
        3.3.1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原则
        3.3.2 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3.3.3 德育优先教育原则
第4章 “立德树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承担的重大使命
    4.1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培养“人才”
        4.1.1 高等教育服务社会需要“人才”
        4.1.2 科学技术是“人才”的内在规定
    4.2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需要培养“人”
        4.2.1 高等教育中“人是目的”
        4.2.2 人文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
    4.3 培养“人才”与培养“人”的关系
        4.3.1 “人”决定“人才”的价值导向
        4.3.2 “人才”是“人”的实践形态
        4.3.3 “德才兼备”是两者的统一
第5章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要素
    5.1 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文精神
        5.1.1 人文精神概念的界定
        5.1.2 内涵式教育发展的人文精神基础
        5.1.3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思想品德
        5.1.4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政治价值观
        5.1.5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培养审美价值观
    5.2 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科学精神
        5.2.1 科学精神概念的界定
        5.2.2 内涵式教育发展的科学精神标准
        5.2.3 培育“为真理而真理”的科学观
    5.3 内涵式教育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精神
        5.3.1 大学精神概念的界定
        5.3.2 内涵式教育发展的“大学精神”理想
        5.3.3 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精神的塑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四、正确把握组织工作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导向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 张录全.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8)
  • [2]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政德观培育研究[D]. 于瑶. 山东大学, 2020(12)
  • [3]和谐社会建设中思想政治工作功能拓展研究[D]. 罗湘明. 中南大学, 2012(12)
  • [4]习近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重要论述研究[D]. 刘尧.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5]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工作转变研究[D]. 李宗建. 南开大学, 2013(07)
  • [6]习近平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研究[D]. 王海霞.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7]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D]. 郭沅鑫. 武汉大学, 2012(05)
  • [8]论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管理功能[D]. 卢旭东. 中共中央党校, 2014(10)
  • [9]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研究[D]. 马珂琦. 西北大学, 2019(01)
  • [10]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D]. 孙树彪. 吉林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正确把握组织工作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