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甜椒雄性不育系AB_(91)选育及研究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杨中周[1](2017)在《我国辣椒品种选育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辣椒种植面积与产量第一的国家,全国辣椒产值和效益居各类蔬菜之首。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育种家们分别利用系统选育、杂种优势选育、雄性不育系选育、花药离体培养技术、航天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技术,培育出各具代表性的品种,促进了我国辣椒产业的发展。笔者对我国辣椒品种选育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辣椒育种工作提出了展望。
邵元健,吴雯雯[2](2016)在《辣椒不育系3198A雄性不育性状的遗传分析》文中认为辣椒(Capsicum annuum L.)是我国第二大蔬菜作物,而雄性不育性状是辣椒杂交种选育中最重要的性状之一。该研究利用辣椒不育系3198A和恢复系3414-3-5的杂交后代F2分离群体249个植株,在观察花药形态的基础上,对花粉育性的分离情况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不育系、恢复系、保持系三者的花药形态存在明显的差异,不育系的花药瘦小无花粉,恢复系、保持系的花药大而饱满,成熟花粉中充满淀粉粒;F2代花粉育性分离结果分析表明,辣椒雄性不育系3198A的雄性不育性状受到3对隐性核基因的控制,且存在光温敏不育基因。该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辣椒光温敏雄性不育的遗传特性,分离并选育出光温敏不育系,加速辣椒杂交种的推出。
吴国平[3](2012)在《甜椒CMS育性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筛选与应用》文中提出辣椒(Capsicum annuum L.)是中国第二大蔬菜作物,栽培面积仅次于大白菜。辣椒作为常异花授粉作物,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优良一代杂种比常规种一般能够增产30%-50%。利用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生产一代杂交种,可以省去人工去雄手续,简化制种程序,提高种子纯度等。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研究一直受国内外广泛重视,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配制杂交种也成为了当今世界甜辣椒育种的热点。本研究以甜椒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5-2R1和相应的保持系5-2为试材,利用SRAP、SCAR标记技术,以期筛选与甜椒CMS恢复基因相关的SRAP标记以及SCAR标记,利用SCAR特异引物对多份甜辣椒材料进行恢复基因验证,并对含有恢复基因的材料进行田间育性恢复调查;结合SRAP分子标记技术,比较分析甜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T6A及其相应的保持系T6B的基因组差异,筛选与甜椒不育基因相关的特异片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甜椒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SRAP及SCAR标记分析以甜椒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5-2R1和相应的保持系5-2为试材,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筛选与甜椒恢复基因相关的分子标记。128对SRAP引物组合共扩增获得了3796条从100bp至800bp大小不同的条带,平均每对引物组合可扩增出30条清晰的条带,共检测到4个多态性位点,其中恢复系材料仅有1个。对该特异片段进行回收、克隆和测序,结果表明该片段全长为259bp。经BLAST比对分析表明,该片段与烟草线粒体中的NADH脱氢酶第5亚基(GenBank:EF151914.1)具有81%的同源性;同时,该片段与辣椒BAC克隆PEPBAC158K24(GenBank:FJ597540.1)的部分序列高度同源。根据序列特点设计特异SCAR220引物,对恢复系和保持系进行扩增验证,仅在恢复系中扩增出目的条带,表明已成功地将此SRAP标记转化为简单、稳定的SCAR标记。我们推测本研究获得的SCAR220标记可能与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相关。2.甜椒恢复基因SCAR220标记的应用本文采用SCAR220标记对国内外引进的96份辣椒材料和34份甜椒材料进行分析,其中在32份甜(辣)椒材料中扩增出了220bp大小的特异条带。以上述130份甜(辣)椒材料和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21A以及辽A为试材进行杂交,并对其杂交后代的育性进行田间鉴定。结果表明,96份辣椒材料中,有21份检测到了特异条带,但是仅有6份具有育性恢复能力,其中4份材料得到了SCAR220标记验证;14份转育的甜椒恢复系材料中,有8份检测到了特异条带;另外20份甜椒材料中,有3份材料扩增出了特异条带,但是仅有1份具有育性恢复能力,并且得到了SCAR220标记验证。说明恢复基因SCAR220标记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用作甜椒恢复系早期筛选手段之一。3.甜椒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的SRAP标记旨在筛选出甜椒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连锁的SRAP标记,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甜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本研究以甜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T6A和相应的保持系T6B为试材,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筛选与甜椒雄性不育基因相关的特异片段。对特异片段进行回收、克隆和测序,并用blastn和blastx程序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检索和相似性比对。128对SRAP引物组合共扩增获得了3844条100~1000bp的条带,平均每对引物组合可扩增出31条清晰的条带,共检测到3个多态性位点,其中不育系中仅有一个多态性条带,命名为CMS T6A201.用blastn程序进行核苷酸同源序列比较,此片段与Ty3-gypsy类逆转座子的部分序列高度同源;用blastx程序与蛋白质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比对,由该片段推测的氨基酸序列与水稻假拟Ty3-gypsy逆转座子蛋白、蒺藜苜蓿的反转录酶、水稻gag-pol蛋白以及马铃薯的假拟gag-pol蛋白等相似性较高。由此推测,甜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特异片段CMS T6A201的功能可能与逆转座子有关。
袁稳[4](2012)在《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研究》文中认为辣椒(Capsicum annuum L.)原产中南美洲,是一种世界性的蔬菜和加工调味品,据农业部统计,从2000年起全国每年栽培面积在140万公顷左右,是我国第二大蔬菜作物。作为常异花授粉植物,辣椒的杂种优势极为显着,F1代杂交品种在生产上已得到广泛应用。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是杂种优势利用的基础和重要途径,是当今世界辣椒育种的主攻方向。为了更好地利用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进行杂种优势育种,进一步阐述和丰富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相关机理,本文以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21A及其相应的保持系21B为材料,采用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蔗糖沉淀与差速离心相结合的方法提取线粒体DNA,运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和分析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DNA差异,寻找与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的分子标记,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找到的不育相关特异片段的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基因组DNA-SRAP分子标记研究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21A及其相应保持系21B的基因组DNA进行比较分析,64对SRAP引物组合共扩增获得了1792条从100bp-1000bp大小不同的条带,平均每对引物组合扩增出28条清晰的条带,共检测到4个多态性位点,其中不育系材料中2个,将差异片段进行回收、克隆测序,特异片段Me7Em4-280和Me2Em7-230序列全长分别为283bp和236bp,经NCBI数据库比对分析表明,Me7Em4-280核苷酸序列与多种植物的NADH dehydrogenase subunit D (ndhD) gene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片段Me2Em7-230与Oryza sativa Indica Group strain WA-CMS mitochondrion基因同源性为74%。根据差异片段序列特点设计特异SCAR引物,在不育系和保持系单株DNA中进行扩增验证,都仅在不育系中扩增出目的条带,从而推测本研究获得的两个SCAR标记很可能与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紧密连锁。2.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线粒体DNA-SRAP分子标记研究以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21A及其保持系21B为材料,采用差速离心与蔗糖沉淀相结合的方法提取辣椒黄化苗线粒体DNA,进行SRAP分子标记,结果表明:(1)128对引物组合共扩增获得了3072条100-1000bp的条带,多态性位点仅有9个,占0.29%,其中7条多态性条带位于21A中。(2)对多态性条带回收、克隆和测序,分析比对后发现,9个克隆在Genbank中找到了相似的功能,绝大部分与能量代谢有关。(3)根据21A中的多态性序列特点设计特异SCAR引物,在21A和21B的单株基因组DNA中进行扩增验证,4对引物在21A中扩增出目的条带,表明已成功地将SRAP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是新发现的与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相关的片段。3.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技术作为一种精确的基因表达分析技术而广泛应用于多种植物的表达研究中。本文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从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21A线粒体DNA分离出的与不育性状相关的基因CMS721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只在不育系中表达,并且在所检测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表达量差异很大,基因表达量在中花蕾时期迅速下降,推测该基因控制辣椒花药中与能量代谢相关的蛋白的表达,中花蕾时期表达量减少,能量代谢异常,引起小孢子发育障碍,最终导致雄性不育。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探讨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杨高强[5](2012)在《辣椒细胞核雄性不育育性相关基因分离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文中指出本研究以沈阳市农业科学院辣椒育种课题组的辣椒雄性不育两用系‘AB23’为材料,采用cDNA-AFLP技术,研究辣椒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用系可育株和不育株的花器官发育过程中基因转录组表达差异,并克隆辣椒育性相关基因,对其进行信息学分析,将得到的育性相关基因进行了RT-PCR验证。主要结果如下:1.分别以可育株群花蕾和不育株群花蕾的cDNA为模板,选用128对E+2/M+3的选择性扩增引物进行AFLP分析,得到了21·条与辣椒细胞核雄性不育育性相关的TDFs,在NCBI的公共数据库中经Blastx或Blastn在线检索,16条可以找到较高同源性的序列,在其余的5条中,4个在NCBI中无同源序列,一条功能未知。这5个TDFs可能代表与辣椒育性相关的新基因;在16个有较高同源性的序列中,可育株群花蕾特异表达的15个,不育株群花蕾特异表达的1个。2.经Blast比对,CAF01与番茄花药绒毡层特异表达并编码富含甘氨酸蛋白的基因在核苷酸序列上同源性75%;CAF11与拟南芥果胶甲酯酶有76%的同源性;CAF12与拟南芥脂质转移蛋白也有76%的同源性,上述3个基因已被证明与植物的育性建成相关,说明CAF01、CAF11、CAF12可能是与辣椒育性相关的基因;CAS30与番薯衰老相关蛋白同源性86%,该基因片段在不育株群花蕾中特异表达,说明该基因可能是导致细胞核雄性不育的相关基因;CAF26编码的产物功能未知,CAF02、 CAF09. CAF15及CAS33经BlastX和Blastn检索没有同源系列,说明可能得到了与辣椒雄配子发育相关的新基因。3.获得的16个功能差异片段,涉及分泌(CAF01)、代谢(CAF05)、转录(CAF21)、细胞程序性死亡(CAS30)、蛋白质修饰(CAF16)、胞间运输(CAF07、CAF12)、信号转导(CAF08)、细胞黏附(CAF03)等多个相关过程。4.为进一步验证cDNA-AfLP结果的可靠性,对21个特意表达的TDF进行半定量RT-PCR分析。结果显示,在AFLP中,CAF01、CAF05、CAF11、CAF21,没有表达,但在RT-PCR验证中,都出现了弱带,但其表达趋势同AFLP相一致,可能与AFLP的染色方法有关,其它基因片段的验证结果与cDNA-AFLP结果一致。RT-PCR分析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利用cDNA-AfLP筛选差异基因的可靠性。
张玲玲[6](2012)在《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FS1030A小孢子发生细胞学观察和败育时期花药差异蛋白质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辣椒(capsicum annuum L)为常异花授粉作物,杂种一代优势明显。辣椒雄性不育系的发现和利用,不仅降低育种成本,提高育种效率,而且也提高种子纯度。特别是细胞质不育系(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CMS)的利用,可以避免辣椒雄性不育两用系必须要拔除50%可育植株的缺点,直接应用于辣椒的“三系”配套育种,促进了辣椒杂种优势的利用。在辣椒CMS利用过程中,恢复系主要分布在羊角椒和线椒中,灯笼椒类型恢复基因很难筛选到,就造成一部分CMS由于找不到恢复系而限制了其在育种中的利用。因此,对辣椒雄性不育发生的机理研究,有利于找出辣椒育性恢复规律,对辣椒CMS利用有着重要意义。对辣椒CMS败育机理的研究已经从细胞学、生理生化、分子水平等方面在败育时期和方式、线粒体嵌合基因的发现、mRNA编辑等方面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是国内外关于辣椒雄性不育系与其保持系花药蛋白质组中差异蛋白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在透射电镜细胞学观察的基础上,确定辣椒细胞质不育系FS1030A败育发生时期,又以败育时期花蕾为材料,提取花药总蛋白质组,经纯化,除盐处理,利用2D-DIGE技术进行蛋白质分离,Decyder6.5(GE)软件对凝胶图谱进行分析,选取13个差异蛋白质点进行MALDI-TOF/TOF-MS质谱鉴定,Mascot软件检索ncbi-green plant蛋白质数据库进行蛋白质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如下研究结果:(1)辣椒细胞质不育系FS1030A败育发生在四分体形成之前,花蕾外部形态表现为心叶半展开,花萼紧闭。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绒毡层细胞结构发生了两种异常变化:部分绒毡层细胞高度液泡化,径向过度伸长,后期生长为多层细胞,导致药室狭小,严重挤压小孢子母细胞致使其发育畸形,进而退化解体,不能形成正常的四分体小孢子,最终导致小孢子败育;部分绒毡层细胞过早解体,解体的绒毡层细胞与小孢子母细胞残迹在药室中形成了一条染色较深的带。绒毡层异化,中层不解体,不能为小孢子母细胞的进一步发育提供营养,从而造成花粉母细胞变形,降解,最终败育。(2)通过Decyder6.5(GE)软件分析,等电点在3~10范围内,可识别约1070个较为清晰的蛋白质点,共确定了13个差异表达蛋白质点,6个在FS1030A中上调表达,7个下调表达。采用MALDI-TOF/TOF-MS肽指纹图谱分析,并结合Mascot软件在ncbi-green plant数据库搜索,鉴定出的蛋白质分别是: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基转移酶、推定组蛋白H3和组蛋白H1、组成胞液80S核糖体和60S大亚基的核糖体蛋白L31和60S核糖体蛋白L13a、MADS相似蛋白AGL1、Ran结合蛋白1b、pollenless3、蛋白成熟酶K(maturase K)、AS-ZmSLR蛋白、推定的叶绿体RNA加工蛋白、胚胎缺陷蛋白2746(EMB2746)和一个未知蛋白。它们参与了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基因表达调控、配子体发育调控以及细胞分裂调控等生命过程,辣椒CMS FS1030A的败育可能可能与这些生命过程异常有关。
黄炜[7](2012)在《辣椒核雄性不育两用系创制及其不育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辣椒(Capsicum annuum L.)是世界上主要的常异花授粉蔬菜作物之一,在熟性、产量、品质及抗病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目前我国辣椒杂交种已在生产上占据主要地位,大面积主推品种都是品种间或自交系间一代杂交种。这类杂交种子在生产上虽然增产潜力很大,但其制种时必须人工去雄,成本较高,而且由于辣椒生殖器官同花同位,种子纯度很难保证。目前国内外已将辣椒雄性不育成功应用在辣椒杂种优势育种及杂种一代种子生产之中,对于解决人工去雄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子纯度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前辣椒雄性不育应用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雄性不育源匮乏或其农艺性状难以改良,已选育的不育系母本遗传背景大多数基本一致,这些都不利于辣椒杂种优势的进一步充分发挥利用。本研究针对这一辣椒育种中出现的瓶颈,自2002年以来利用远缘杂交结合人工诱变技术创制了MS4辣椒雄性不育种质资源,在明确其遗传规律的基础上选育出HW58AB雄性不育两用系,并对其主要农艺性状、细胞学、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探索该辣椒核雄性不育两用系的不育机理,为进一步更好地利用这一新不育源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辣椒3个栽培种C. annuum、C. chinense、C. peruvianum远缘杂交结合人工诱变技术创制的MS4不育株花药干瘪皱缩,花粉量极少甚至无花粉,花粉无生活力,雌蕊具有正常的发育和异交授粉受精能力,不育性状典型,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利用价值。通过对MS4株系内成对兄妹交和父本自交,结果表明若F1代植株为全可育,F2代群体中可育与不育性状分离符合3:1分离比例;若F1代植株育性发生分离,则不育与可育性状分离符合1:1分离比例。因此认为该不育源不育基因对可育基因为隐性,且仅受单基因控制。通过MS4株系中不育株与6个高世代自交系间成对杂交、自交及测交结果分析表明:F1代表现均为全可育,未在供试自交系中发现保持系。因此MS4株系中出现的不育性状为细胞核单基因控制的隐性质量性状。2.采用株系内固定单株进行成对兄妹交,同时结合主要农艺性状选择,经多代选育获得辣椒核雄性不育两用系HW58AB。该两用系雄性不育性状典型,花粉败育彻底,不育度高,育性受环境影响较小,不育性状稳定,果实圆锥形,抗辣椒疫病。本研究还利用二环系法将其不育性状转育至甜椒自交系CK15中,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辣椒雄性不育机理及杂种优势利用奠定育种材料基础。3.利用石蜡切片和电镜技术对小孢子细胞学观察表明辣椒核雄性不育两用系HW58AB小孢子败育发生在小孢子母细胞末期,即四分体形成之前,部分绒毡层细胞过度膨大,液泡化现象严重,导致在药室内腔挤压小孢子母细胞破裂解体。在四分体时期,绒毡层细胞液泡化加剧膨大侵占了小孢子母细胞空间,不育株小孢子母细胞受绒毡层严重挤压解体自溶,并与绒毡层粘连在一起形成深着色带。不育株小孢子母细胞不能完成减数分裂,不能形成正常的四分体。4.利用酶联免疫检测技术研究不育株和可育株花蕾在小孢子不同发育时期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及激素平衡关系。结果表明:两用系中不育株花蕾组织中IAA、ZRs、GA3含量在小孢子发育的大部分时期均低于可育株,而不育株花蕾中ABA含量在小孢子发育各个时期均显着高于可育株。不育株花蕾ZRs/GA3均高于可育株,而IAA/ABA、ZRs/ABA、GA3/ABA均低于可育株,这说明辣椒花蕾发育过程中不育系中的内源激素的平衡关系发生了变化,ABA与IAA之间存在着相互拮抗的作用,IAA、ZRs及GA3供给失调导致雄性不育。5.利用cDNA-AFLP技术研究了辣椒核雄性不育两用系HW58AB不育株和可育株蕾期基因表达差异,共获得了93条阳性差异表达片段。经序列比对发现这些差异片段分别属于细胞壁合成及跨膜运输、电子传递与能量调控、防卫与胁迫反应、细胞周期、生理生化代谢、核酸代谢、信号传导、转录调控、未知或假定蛋白等,其中53条TDFs无同源基因功能或为假定蛋白,可能为新基因。在37条育性表达差异的TDFs中,27条在可育株花蕾中特异表达,其余10条在不育株花蕾中特异表达,不育株特有的差异片段数明显少于可育株,这可能是由于某些基因的沉默或特异表达导致不育株小孢子在发育途中败育,而可育株小孢子继续正常发育。6.通过半定量RT-PCR技术对小孢子发育过程中有代表性的差异片段时空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分别与果胶裂解酶基因、酰基辅酶A合成酶、精氨酸脱羧酶基因高度同源的差异片段在可育株花蕾发育过程中特异表达或表达量很高,而与过氧化物酶基因、脯氨酸氧化脱氢酶基因高度同源的差异片段在不育株花蕾发育过程中特异表达或表达量很高。结合两用系小孢子发育过程中蕾期IAA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分析,说明不育株小孢子败育与胞间连丝或胞质通道形成受阻,多胺等信号物质合成不足,过氧化物酶过量表达引起的IAA亏缺,以及脯氨酸大量降解引起的细胞膜系统完整性受到破坏密切相关。
李国琴[8](2011)在《辣椒雄性不育花器官败育特征的研究及辣椒CaCP26的cDNA克隆和分析》文中认为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辣椒遗传育种课题组提供的辣椒雄性不育材料HW200A~HW204A及其相应的保持系HW200B~HW204B为试材,对五组辣椒不育系和保持系的花器官性状进行了观察比较;选出三组辣椒不育系和保持系HW200A、HW201A、HW204A和HW200B、HW201B、HW204B,对这3组辣椒的小孢子发育过程进行细胞学观察;根据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对新型败育现象HW204A及其保持系HW204B进行了透射电镜的观察,测定了不育系和保持系的花粉生活力、单个花药的花粉量,用扫描电镜观察HW204A和HW204B的成熟花粉粒的外部形态。除此之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辣椒遗传育种课题组利用cDNA-AFLP方法在辣椒雄性不育两用系的可育株花蕾与不育株花蕾获得阳性差异TDF(transcription derived fragment),对该基因全长进行克隆,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花药长和宽、花朵开张度、花器官花瓣数、花柱长、花丝长、花托长和宽等6个性状进行了观察和对比,发现五组辣椒雄性不育系的花药均比相应保持系小,花丝比相应保持系短。2.对辣椒不育系HW200A、HW201A、HW201A和其相应保持系HW200B、HW201B、HW204B的小孢子发育过程进行石蜡切片观察,发现两种不同的败育类型。特征如下:(1)HW200A,HW201A可以形成正常的四分体,绒毡层细胞极度膨胀,解体后与四分体粘在一起,使四分体无法正常发育最终导致败育;(2)HW204A可以形成正常的单核小孢子,但是此时绒毡层完全解体后分散在花粉囊腔,与小孢子连成一片,最终小孢子无法形成成熟的花粉粒。3.雄性不育系HW204A及其保持系HW204B的电镜透射观察结果表明,雄性不育材料HW204A的小孢子败育发生在小孢子的单核靠边期,绒毡层解体后与单核小孢子粘在一起导致单核小孢子细胞核的解体,从而发生败育。4.雄性不育系HW204A及其保持系HW204B的花粉量、花粉生活力测定结果表明,不育系的小孢子花粉量为0,花粉生活力为0;保持系的小孢子花粉量为22625±2017.11,花粉生活力为92.41%±2.63%。5.雄性不育系HW204A及其保持系HW204B的花粉粒电子扫描结果表明,不育系的小孢子败育彻底,呈星星片状;保持系的小孢子发育成为正常的成熟的花粉粒。6.通过电子克隆的方法,获得大小为865bp的cDNA序列,并在辣椒雄性不育两用系HW58可育株花蕾中进行了RT-PCR验证,测序结果与电子克隆结果的一致性高达99.61%。经Blast N比对,所克隆基因与烟草CP26基因序列的同源性高达90%,命名为CaCP26(GenBank登录号:GQ999612)。该基因大小为871bp,包含864bp的完整开放读码框,编码287个氨基酸,所编码的蛋白质为疏水蛋白,分子量30710.47 Da,理论等电点为5.807,有跨膜域,无信号肽,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利用Swiss-Model得到CaCP26蛋白(65aa-285aa)的三级结构;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辣椒CaCP26与烟草CP26的亲缘关系最近。7.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CaCP26在小孢子单核期的辣椒雄性不育两用系可育株的表达量是不育株花蕾的表达量6.58倍。
彭婧[9](2009)在《辣椒(Capsicum annuum L.)雄性不育材料败育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辣椒遗传育种课题组利用远缘杂交和诱变技术所选育的22份辣椒雄性不育材料H1A~H22A及其相应的保持系H1B~H22B为试材,利用田间试验结合实验室分析,从植物形态学、细胞学、生理生化等方面对辣椒雄性不育性及其机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22份雄性不育材料的花器官性状进行了观察比较并对其聚类分析;测定了不育材料的花粉生活力;采用石蜡切片法,从细胞学角度研究了供试材料小孢子的发育过程;对不育性状和败育特征最好的材料H9A及其保持系H9B进行了透射电镜的观察和生理生化特性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花器官花瓣数,花朵开张度、花药长和宽、花丝长、花柱长、花托长和宽这6个性状的测量值为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22份雄性不育材料分为两大类。H1A,H4A,H20A三个材料为第一类,其余材料为第二类。两类相比较,第一类的花朵开张度较第二类小,花药小而且干瘪,花丝短。2.根据22份雄性不育材料的花粉生活力不同,可将其分为三类:(1)有少量花粉散出,并具有花粉活力;(2)有微量花粉散出,但无活力;(3)无花粉散出。3.对22份不育材料的孢子发育过程进行石蜡切片观察分析得出五类不同的败育特征。(1)绒毡层细胞极度膨胀,四分体受挤压后破裂并降解;(2)花药畸形,无法正常进行小孢子的发育;(3)细胞分裂未形成造孢细胞;(4)形成的单核小孢子细胞质内被降解成空壳;(5)绒毡层细胞膨胀,部分小孢子解体,能形成少量成熟花粉粒。4.雄性不育材料H9A成熟花药瘦小干瘪皱缩、淡紫色,开裂后无花粉;而其保持系H9B花药饱满,淡黄色,开裂后花粉散出布满整个花药。5.雄性不育材料H9A及其保持系H9B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雄性不育材料H9A的小孢子败育发生在单核前期,由于绒毡层细胞极度膨胀,四分体受挤压后破裂并降解,绒毡层细胞解体时不能产生乌氏体,营养物质不能正常释放,导致小孢子败育。6.雄性不育材料H9A花蕾中的过氧化物酶活性从四分体时期开始明显高于保持系H9B,游离脯氨酸含量从单核小孢子期开始保持系H9B明显高于不育材料H9A;不育材料H9A小孢子发育各时期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都明显低于保持系H9B,丙二醛含量均高于保持系H9B。
蒋成钢[10](2009)在《二氯异丁酸钠(FW-450)诱导辣椒雄性不育的效果及对辣椒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文中提出辣椒(CaPsicumannun?L.)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蔬菜作物,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很高。辣椒具有显着的杂种优势,杂种一代的生产主要利用自交系间人工授粉和雄性不育。但这两周年方法分别存在制种费工、种子纯度难以保证和不育系转育周期长,自然恢复系较少,对外界环境较为敏感等缺点。为了探索辣椒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本试验以多个辣椒高代自交系为材料,比较系统的研究了化学杀雄剂FW-450对辣椒的椒叶和花药中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质、脯氨酸基酸以及椒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对杀雄剂FW-450的杀雄机理进行了探讨,并对杀雄剂配方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探讨了化学杂交剂FW-450诱导不同遗传背景辣椒雄性不育的效果,结果表明::1. FW-450具有良好的诱导辣椒雄性不育的能力,在0.5%浓度的处理下,参试的7个辣椒品种的不育率全部大于98%,大部分品种的雄性不育率达到100%。2.不同基因型对FW-450的敏感性不同,在同一剂量处理下不同品种间的不育率存在着显着性差异FW-450最经济有效的剂量为0.3%。;3.FW-450的施用是引起辣椒叶片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是导致辣椒叶片失绿的原因之一4.喷施FW-450后辣椒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升高5.喷施FW-450后辣椒花蕾中游离脯氨酸含量明显降低于,花药中脯氨酸的缺乏,引起新陈代谢造成紊乱,从而导致雄性不育现象的发生。6.喷施FW-450后会导致辣椒花药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发生代谢造成紊乱,从而导致雄性不育现象的发生。
二、甜椒雄性不育系AB_(91)选育及研究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甜椒雄性不育系AB_(91)选育及研究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辣椒品种选育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地方品种和固定品种(品系) |
2 杂种优势利用 |
3 雄性不育系利用 |
4 花药离体培养技术 |
5 航天育种 |
6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7 基因工程育种 |
8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2)辣椒不育系3198A雄性不育性状的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育性调查 |
1.2.2 2次结实处理 |
1.2.3 F3后裔株系鉴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三系雄性器官形态特性比较 |
2.2 花粉育性的分离特性 |
2.2.1 F2代花粉育性的分离特性 |
2.2.2 不育株F3后裔育性分离鉴定 |
2.2.3 花粉育性遗传分离分析 |
3 讨论 |
3.1 花粉雄性不育受到主基因的控制,同时表现一定的光温特性和遗传复杂性。 |
3.2 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和临界光照时长 |
(3)甜椒CMS育性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筛选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引言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植物雄性不育研究概况 |
1 雄性不育的概念 |
2 雄性不育的来源 |
2.1 自然突变 |
2.2 人工诱变 |
2.3 种间杂交 |
2.4 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 |
3 雄性不育的分类 |
3.1 根据表型特征分类 |
3.1.1 结构性雄性不育 |
3.1.2 孢子发生性雄性不育 |
3.1.3 功能性雄性不育 |
3.1.4 部位不育 |
3.2 根据基因型差异分类 |
3.2.1 核雄性不育型 |
3.2.2 质雄性不育型 |
3.2.3 核质互作雄性不育型 |
4 CMS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4.1 叶绿体与CMS的关系 |
4.2 线粒体与CMS的关系 |
4.2.1 线粒体特异开放阅读框与雄性不育 |
4.2.2 线粒体能量代谢相关基因与雄性不育 |
4.3 恢复基因与CMS |
4.3.1 影响CMS相关基因转录本 |
4.3.2 影响CMS相关基因转录加工和编辑 |
4.3.3 影响转录本的翻译 |
4.3.4 改变线粒体DNA组成 |
5 CMS在生产上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分子标记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1 遗传标记的发展概况 |
1.1 形态标记 |
1.2 细胞标记 |
1.3 生化标记 |
1.4 分子标记 |
2 分子标记的种类 |
2.1 基于DNA-DNA杂交的分子标记 |
2.1.1 RFLP |
2.1.2 VNTR |
2.2 基于PCR的分子标记 |
2.2.1 随机引物PCR分子标记 |
2.2.2 特异引物PCR分子标记 |
2.3 基于PCR与限制性酶切的分子标记 |
2.3.1 AFLP |
2.3.2 CAPS |
2.4 基于DNA芯片技术的分子标记 |
3 分子标记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3.1 遗传多样性分析 |
3.2 构建遗传图谱 |
3.3 数量性状基因位点分子标记应用 |
3.4 质量性状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参考文献 |
下篇 研究报告 |
第三章 甜椒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SRAP及SCAR标记分析 |
摘要 |
ABSTRACT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1.4 叶片基因组DNA的提取 |
1.5 基因池的构建 |
1.6 SRAP分析 |
1.6.1 SRAP扩增 |
1.6.2 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
1.7 特异条带的回收、纯化、克隆和测序 |
1.7.1 回收和纯化 |
1.7.2 克隆和测序 |
1.8 SCAR标记的转化 |
2 结果和分析 |
2.1 SRAP的PCR扩增分析 |
2.2 差异片段的测序及序列分析 |
2.3 SRAP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甜椒恢复基因SCAR_(220)标记的应用 |
摘要 |
ABSTRACT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1.3 叶片基因组DNA的提取 |
1.4 SCAR分析所有甜辣椒材料 |
1.4.1 SCAR扩增 |
1.4.2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1.5 田间育性恢复鉴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2.2 SCAR_(220)在甜(辣)椒材料中的扩增 |
2.3 杂种一代的育性调查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甜椒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的SRAP标记 |
摘要 |
ABSTRACT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1.3 叶片基因组DNA的提取 |
1.4 SRAP分析 |
1.5 差异片段的回收、纯化、克隆和测序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2.2 SRAP特异片段的筛选 |
2.3 SRAP差异片段的测序及序列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创新之处 |
论文发表 |
致谢 |
(4)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引言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植物雄性不育概述 |
2 辣椒雄性不育的来源 |
2.1 通过自然变异获取辣椒雄性不育系 |
2.2 通过引种和转育产生辣椒雄性不育系 |
2.3 人工诱变获得雄性不育株 |
2.4 通过种间杂交获取雄性不育株 |
2.5 通过基因工程获得雄性不育材料 |
3 辣椒雄性不育的遗传类型 |
3.1 细胞核雄性不育型(GMS) |
3.2 细胞质雄性不育型(CMS) |
3.3 核质互作不育型(G-CMS) |
4 辣椒雄性不育在各水平的表现 |
4.1 辣椒雄性不育在形态水平的表现 |
4.2 辣椒雄性不育的细胞学表现 |
4.3 辣椒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水平 |
5 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5.1 线粒体DNA与CMS |
5.2 线粒体蛋白与CMS |
5.3 叶绿体基因组与CMS |
5.4 核质互作与CMS |
6 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研究 |
6.1 辣椒CMS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6.2 辣椒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研究进展 |
7 辣椒雄性不育在生产中的应用 |
8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下篇 研究报告 |
第二章 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基因组DNA-SRAP分子标记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DNA提取 |
2.2 SRAP引物在不育系21A和保持系21B基因组DNA多态性 |
2.3 不育系21A和保持系21B基因组DNA特异片段筛选 |
2.4 SRAP差异片段的序列分析比对 |
2.5 SRAP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线粒体DNA-SRAP分子标记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mtDNA的提取 |
2.2 SRAP引物在不育系21A和保持系21B线粒体DNA多态性 |
2.3 不育系21A和保持系21B线粒体DNA特异片段筛选 |
2.4 mtDNA-SRAP差异片段序列的分析比对 |
2.5 SRAP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摘要 |
ABSTRACT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总RNA的提取 |
2.2 相对定量标准曲线的构建 |
2.3 CMS_(721)的qRT-PCR表达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创新之处 |
论文发表 |
致谢 |
(5)辣椒细胞核雄性不育育性相关基因分离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植物的雄性不育 |
1.1.1 植物雄性不育的来源 |
1.1.2 植物雄性不育的表型 |
1.1.3 植物雄性不育的类型 |
1.2 植物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的研究进展 |
1.2.1 核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
1.2.2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
1.3 辣椒雄性不育的研究进展 |
1.3.1 辣椒雄性不育机理的研究 |
1.3.2 辣椒雄性不育系的利用 |
1.4 CDNA-AFLP技术及其在雄性不育研究中的应用 |
1.4.1 CDNA-AFLP的技术特点 |
1.4.2 CDNA-AFLP技术在雄性不育研究中的应用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总RNA的提取与检测 |
2.2.2 CDNA的合成 |
2.2.3 CDNA-AFLP分析 |
2.2.4 差异条带的回收及二次扩增 |
2.2.5 PCR产物的纯化 |
2.2.6 CDNA差异片段的克隆 |
2.2.7 序列测定与分析 |
2.2.8 差异片段的RT-PCR验证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总RNA的纯度和质量检测 |
3.2 辣椒核雄性不育的CDNA-AFLP分析 |
3.2.1 CDNA-AFLP多态性分析 |
3.2.2 CDNA差异片段的回收及克隆 |
3.2.3 特异片段的测序与序列分析 |
3.3 RT-PCR验证 |
4 讨论 |
4.1 采样 |
4.2 cDNA-AFLP技术结果的可靠性 |
4.3 育性相关基因分析 |
4.3.1 富含甘氨酸蛋白与育性的关系 |
4.3.2 果胶甲酯酶与育性的关系 |
4.3.3 谷胱甘肽转移酶与与性的关系 |
4.4 CDNA-AFLP差异片段的研究展望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FS1030A小孢子发生细胞学观察和败育时期花药差异蛋白质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雄性不育的研究概况 |
1.1.1 植物雄性不育特点及其应用价值 |
1.1.2 植物雄性不育系获得途径 |
1.1.3 植物雄性不育生理生化研究进展 |
1.1.4 植物雄性不育基因及其育性恢复机理分子生物学研究 |
1.1.5 植物雄性不育细胞学研究进展 |
1.2 辣椒雄性不育系研究 |
1.2.1 辣椒雄性不育类型 |
1.2.2 辣椒雄性不育机理研究进展 |
1.3 植物雄性不育差异蛋白质研究 |
1.3.1 蛋白质组学研究概况 |
1.3.2 雄性不育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1.3.3 辣椒雄性不育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FS1030A 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形态学观察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保持系 FS1030B 小孢子发生的透射电镜观察 |
2.2.2 不育系 FS1030A 小孢子发生的透射电镜观察 |
2.3 讨论 |
2.3.1 辣椒雄性不育材料 FS1030A 的败育时期及方式 |
2.3.2 辣椒材料 FS1030A 雄性不育与绒毡层的关系 |
图版说明 |
第三章 FS1030 保持系与不育系败育时期花药蛋白质组差异分析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主要仪器 |
3.1.4 辣椒花药蛋白质制备 |
3.1.5 双向凝胶电泳 |
3.1.6 蛋白质肽谱制备 |
3.1.7 质谱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2 D-DIGE 电泳图图谱构建 |
3.2.2 差异蛋白质的 MELDI-TOF/TOF MS 分析和数据库检索 |
3.3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辣椒核雄性不育两用系创制及其不育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雄性不育 |
1.1.1 植物雄性不育的由来与起源 |
1.1.2 植物雄性不育类型划分与遗传机理 |
1.1.3 植物雄性不育分子机理 |
1.2 辣椒雄性不育研究 |
1.2.1 辣椒雄性不育类型 |
1.2.2 辣椒雄性不育花器官形态学研究 |
1.2.3 辣椒雄性不育的细胞学机理 |
1.2.4 辣椒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机理 |
1.2.5 辣椒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研究 |
1.2.6 辣椒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 |
1.2.7 雄性不育在辣椒育种中的应用 |
1.2.8 辣椒细胞核雄性不育与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类型转换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辣椒雄性不育新种质创制及其遗传特性研究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辣椒雄性不育新种质 MS4 的创制过程 |
2.2.2 MS4 株系内成对杂交及自交结果分析 |
2.2.3 MS4 株系与自交系间成对杂交、自交及测交结果分析 |
2.2.4 MS4 雄性不育材料的遗传类型 |
2.3 讨论 |
2.3.1 雄性不育的产生途径 |
2.3.2 雄性不育的遗传规律 |
第三章 辣椒核雄性不育两用系选育及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核雄性不育两用系 HW58AB 的选育程序 |
3.2.2 核雄性不育两用系 HW58AB 育性稳定性研究 |
3.2.3 核雄性不育两用系 HW58AB 主要农艺性状研究 |
3.2.4 核雄性不育性状转育研究 |
3.3 讨论 |
第四章 辣椒核雄性不育两用系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学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辣椒花蕾外部形态与小孢子发育的关系 |
4.2.2 辣椒核雄性不育两用系可育株与不育株小孢子发育的细胞学特征 |
4.2.3 辣椒核雄性不育两用系不育株与可育株小孢子发育的电镜观察 |
4.3 讨论 |
4.3.1 小孢子败育的主要时期 |
4.3.2 小孢子败育的主要方式 |
4.3.3 绒毡层与雄性不育的关系 |
第五章 辣椒核雄性不育与内源激素变化的关系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1.3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辣椒两用系中不育株和可育株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分析 |
5.2.2 辣椒两用系中不育株和可育株内源激素平衡分析 |
5.3 讨论 |
5.3.1 植物内源激素变化与雄性不育 |
5.3.2 植物内源激素平衡与雄性不育 |
第六章 辣椒核雄性不育两用系不育株与可育株蕾期基因 cDNA-AFLP 分析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2 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辣椒雄性不育株与可育株花蕾总 RNA 的质量检测 |
6.2.2 双链 cDNA 合成 |
6.2.3 酶切、连接及预扩增 |
6.2.4 选扩引物的筛选 |
6.2.5 差异表达条带的回收、二次扩增及阳性克隆 |
6.2.6 两用系中不育株与可育株分级花蕾中的基因表达差异 |
6.2.7 差异片段序列比对及功能分析 |
6.3 讨论 |
第七章 辣椒核雄性不育两用系育性相关差异片段时空表达分析 |
7.1 材料和方法 |
7.1.1 材料 |
7.1.2 方法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差异表达片段半定量 RT-PCR 分析 |
7.2.2 两用系中不育株和可育株不同发育时期花蕾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分析 |
7.2.3 两用系中不育株和可育株不同发育时期花蕾游离脯氨酸含量分析 |
7.3 讨论 |
第八章 结论 |
8.1 结论 |
8.1.1 辣椒雄性不育新种质创制及其遗传规律 |
8.1.2 辣椒核雄性不育两用系的选育 |
8.1.3 辣椒核雄性不育两用系小孢子败育的细胞学机理 |
8.1.4 辣椒核雄性不育与内源激素变化的关系 |
8.1.5 辣椒核雄性不育两用系不育株与可育株蕾期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
8.1.6 辣椒核雄性不育两用系育性相关差异片段蕾期表达模式分析 |
8.2 创新点 |
8.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辣椒雄性不育花器官败育特征的研究及辣椒CaCP26的cDNA克隆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辣椒雄性不育的发现和定义 |
1.3 辣椒雄性不育的分类 |
1.4 辣椒雄性不育的研究概况 |
1.4.1 辣椒雄性不育的植株形态观察 |
1.4.2 辣椒雄性不育的细胞学观察 |
1.4.3 辣椒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研究 |
1.4.4 辣椒雄性不育的分子标记和遗传研究 |
1.4.5 辣椒雄性不育材料的利用 |
1.5 试验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辣椒雄性不育败育特征的研究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2.1 辣椒雄性不育系HW200A~HW204A 和相应保持系HW200B~HW204B 的花器官形态学观察 |
2.2.2 花蕾的测量与分级 |
2.2.3 三组辣椒不育系和保持系(HW200A、HW201A、HW204A 和HW200B HW201B、HW204B)小孢子发育的光学显微观察 |
2.2.4 不育系HW204A 和保持系HW204B 小孢子发育的透射电镜观察 |
2.2.5 不育系HW204A 和保持系HW204B 的花粉生活力测定 |
2.2.6 不育系HW204A 和保持系HW204B 的花粉量测定 |
2.2.7 不育系HW204A 和保持系HW204B 的花粉粒形态扫描电镜观察 |
2.3 结果和分析 |
2.3.1 辣椒雄性不育系HW200A~HW204A 和相应保持系HW2008~HW204B 的花器官形态学测量 |
2.3.2 三组辣椒不育系和保持系(HW200A、HW201A、HW204A 和HW200B HW201B、HW204B)小孢子发育的光学显微观察 |
2.3.3 不育系HW204A 和保持系HW204B 小孢子发育的透射电镜观察 |
2.3.4 不育系HW204A 和保持系HW204B 花粉量、花粉生活力的测定 |
2.3.5 不育系HW204A 和保持系HW204B 花粉的扫描电镜观察 |
第三章 辣椒CaCP26 的cDNA 克隆和分析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2.1 RNA 提取和cDNA 合成 |
3.2.2 CaCP26 cDNA 的获得 |
3.2.3 CaCP26 在辣椒HW58 可育株中的验证 |
3.2.4 CaCP26 基因序列分析 |
3.2.5 CaCP26 基因在辣椒HW58 不育株和可育株花蕾的表达量分析 |
3.3 结果和分析 |
3.3.1 CaCP26 基因的cDNA 克隆 |
3.3.2 CaCP26 基因的cDNA 序列分析 |
3.3.3 CaCP26 基因在辣椒雄性不育两用系HW58 的可育株花蕾和不育株花蕾的表达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辣椒雄性不育败育特征的研究 |
4.2 辣椒CaCP26 基因的cDNA 克隆和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图版说明 |
(9)辣椒(Capsicum annuum L.)雄性不育材料败育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植物雄性不育的概念 |
1.3 植物雄性不育的分类与遗传机理 |
1.3.1 植物雄性不育的分类 |
1.3.2 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机理 |
1.4 植物雄性不育的来源 |
1.4.1 天然雄性不育 |
1.4.2 自交产生 |
1.4.3 杂交产生 |
1.4.4 理化诱变 |
1.4.5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
1.4.6 基因工程 |
1.5 辣椒雄性不育的研究概况 |
1.5.1 辣椒雄性不育的分类 |
1.5.2 辣椒雄性不育的植物学性状研究 |
1.5.3 辣椒雄性不育的细胞学观察 |
1.5.4 辣椒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特性 |
1.5.5 辣椒雄性不育的利用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2.1 试验材料种植 |
2.2.2 辣椒雄性不育材料花器官性状的测定 |
2.2.3 辣椒雄性不育材料花粉生活力的测定 |
2.2.4 辣椒雄性不育材料及保持系小孢子发育的光学显微观察 |
2.2.5 不育材料H9A 与可育材料H9B 小孢子发育的透射电镜观察 |
2.2.6 不育材料H9A 和保持系H9B 花蕾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辣椒雄性不育材料的花器官形态的聚类分析 |
3.2 不同辣椒雄性不育材料花粉生活力的测定 |
3.3 不同不育材料及其保持系小孢子发育的光学显微观察 |
3.3.1 对花蕾的测量与分级 |
3.3.2 不育材料及保持系小孢子发育过程观察 |
3.4 不育材料H9A 及保持系H9B 花器外部形态特征观察 |
3.5 不育材料H9A 与保持系H9B 小孢子发育的透射电镜观察 |
3.5.1 保持系H9B 小孢子的发育 |
3.5.2 不育材料H9A 小孢子的发育 |
3.6 不育材料H9A 与其保持系H9B 小孢子发育各时期生化指标变化的分析 |
3.6.1 小孢子发育各时期过氧化物酶活性 |
3.6.2 小孢子发育各时期丙二醛含量 |
3.6.3 小孢子发育各时期可溶性蛋白含量 |
3.6.4 小孢子发育各时期脯氨酸含量 |
第四章 讨论 |
4.1 关于石蜡切片法 |
4.2 关于雄性不育小孢子的败育时期与特点 |
4.3 关于雄性不育材料生化指标变化与不育的关系 |
4.3.1 POD 活性 |
4.3.2 丙二醛活性 |
4.3.3 可溶性蛋白含量 |
4.3.4 游离脯氨酸含量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说明 |
图版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二氯异丁酸钠(FW-450)诱导辣椒雄性不育的效果及对辣椒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辣椒杂种优势利用的类型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
1.1.1 品种间杂交品种 |
1.1.2 品种—自交系间杂交种 |
1.1.3 自交系间杂交品种 |
1.1.4 核胞质互作型不育系和恢复系间杂交品种 |
1.1.5 核型雄性两用系利用 |
1.2 利用辣椒杂种优势的方法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
1.2.1 人工去雄生产杂交种子 |
1.2.2 利用标记性状生产杂交种子 |
1.2.3 利用雄性不育系生产杂交种子 |
1.2.4 利用化学杀雄生产杂交种子 |
1.3 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特性 |
1.3.1 物质运输和代谢 |
1.3.2 能量代谢 |
1.3.3 蛋白质 |
1.3.4 氨基酸含量 |
1.3.5 酶的活性 |
1.3.6 内源激素 |
1.4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FW-450 对辣椒雄性不育的诱导效果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试验方法 |
2.2 WF-450 的生理生化效应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设计 |
2.2.3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FW-450 诱导辣椒雄性不育的效果 |
3.1.1 不同剂量下FW-450 诱导辣椒雄性不育的效果 |
3.2 不同基因型对FW-450 的敏感反应 |
3.2.1 不育率 |
3.2.2 杂交率 |
3.2.3 产种量 |
3.3 FW-450 对辣椒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3.3.1 不同浓度FW—450 处理对辣椒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2 不同浓度FW—450 处理对辣椒叶片脯氨酸含量及影响 |
3.2.3 不同浓度FW—450 处理对辣椒叶片可溶性糖的影响 |
3.2.4 不同浓度FW—450 处理对辣椒叶片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3.2.5 不同浓度 FW—450 处理对辣椒花蕾中脯氨酸含量及影响 |
3.2.6 不同浓度FW—450 处理对辣椒花蕾中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2.7 不同浓度FW—450 处理对辣椒花蕾中片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品种对FW-450 的敏感性 |
4.2 FW-450 对雌蕊的影响 |
4.3 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与育性的关系 |
4.4 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与育性的关系 |
4.5 花蕾中游离脯氨酸含量与育性的关系 |
4.6 花蕾中可溶性糖含量与育性的关系 |
4.7 花蕾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与育性的关系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甜椒雄性不育系AB_(91)选育及研究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辣椒品种选育进展与展望[J]. 杨中周. 中国瓜菜, 2017(05)
- [2]辣椒不育系3198A雄性不育性状的遗传分析[J]. 邵元健,吴雯雯. 北方园艺, 2016(15)
- [3]甜椒CMS育性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筛选与应用[D]. 吴国平.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 [4]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研究[D]. 袁稳.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 [5]辣椒细胞核雄性不育育性相关基因分离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D]. 杨高强.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2(07)
- [6]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FS1030A小孢子发生细胞学观察和败育时期花药差异蛋白质组分析[D]. 张玲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3)
- [7]辣椒核雄性不育两用系创制及其不育机理研究[D]. 黄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6)
- [8]辣椒雄性不育花器官败育特征的研究及辣椒CaCP26的cDNA克隆和分析[D]. 李国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4)
- [9]辣椒(Capsicum annuum L.)雄性不育材料败育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研究[D]. 彭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10]二氯异丁酸钠(FW-450)诱导辣椒雄性不育的效果及对辣椒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D]. 蒋成钢.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