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Cernet的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尹隽,李路路,齐新雷,葛世伦,钱萍[1](2022)在《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如何影响学习者学习效果机制不明的问题,文章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了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学习效果的影响机制模型。在此基础上,文章使用系统日志数据,从教学内容、虚拟仿真技术、学习者特征三个维度探讨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并提出7个研究假设。随后,文章以江苏科技大学企业管理虚拟实景实验教学系统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对7个研究假设进行了一一验证,结果发现:学习者的专业素养正向影响操作能力表现与学习效果;任务复杂性与操作能力表现之间呈倒U型关系;虚拟仿真技术分别调节了专业素养、任务复杂性与操作能力表现之间的关系。最后,文章针对虚拟仿真教学系统的具体应用提出建议,以期提升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在高校应用的教学效果。
王静,荣赛波,吴峰[2](2021)在《如何发展我国远程研究生教育?——来自美国四所远程教育院校的启示》文中认为我国目前尚未开展远程研究生教育。但随着社会需求越来越强烈,开展远程研究生教育从而构建完备的终身学习体系将成为未来的必然选择。美国远程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早,至今已经成为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择美国四所代表性的远程教育院校,即马里兰大学全球校区、凤凰城大学、西部州长大学和普渡大学全球校区,从办学主体、专业设置、质量保障体系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基于我国现有的远程教育实际情况提出了发展我国远程研究生教育的政策性建议:促进远程教育主体多元化;以职业导向型专业为主、以专业型硕士为试点开展远程研究生教育;建立针对办学主体的评估认证体系;完善合适的入学、管理和教学机制。
虢莉娟[3](2021)在《云计算在远程教学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云计算作为一项新型网络信息技术,凭借其一系列应用优势,而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云计算具有高效部署、成本低等特征,并可为企业级用户提供高性能、低成本的计算服务。云计算可依托网络以按需、扩展的方式获取对应需求的资源,并做到随时获取,按使用付费,极大水平地降低了成本。本文首先阐述了云计算的内涵特征,其次分析了云计算在远程教学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意义,最后探讨了基于云计算的远程教学信息系统设计,以期为相关人员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朱雨萌,李艳,翟雪松,陈文智[4](2021)在《基于文本大数据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政策(2000—2020年)分析及启示》文中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内生力量,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教育信息化政策,准确把握各类教育的战略需求,能为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启示。利用文本挖掘、词频分析和关键词提取法,对2000—2020年间我国教育部有关教育信息化政策文本分析发现:基础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助力学生减负;高等教育信息化融合思政教育,推动特色专业发展;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信息化关注特殊应用、保障社会服务。对比同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文本发现:"十五"期间全面推进"校校通"工程,开展大规模信息化基础建设;"十一五"期间初步建成"CERNET""CEBsat",普及信息化应用服务;"十二五"期间重点部署"三通两平台",保障大规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十三五"期间稳步推进"三全两高一大",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对"十四五"期间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启示:应优化治理模式,构建治理能力评价体系;回应上位政策,增强教育改革发展活力;完善普惠保障,均等化基本教育资源;开发优质资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
韩世梅,刘敏,周晖[5](2021)在《英、美、日三国典型开放大学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与启示》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发展目标和重大战略任务之一。秉持终身教育"人人、时时、处处"可学理念的开放教育伴随着国际上开放大学的建立而得以推广。而开放大学作为开放教育最主要的实施机构和办学主体正在走向多样化,以进一步扩大开放教育的有效供给,并受到多方关注。作为"教育信息化2.0时代推进开放教育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聚焦英、美、日3所国际典型开放大学在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方面的办学经验和实践探索,以期为我国开放教育的改革和推进提供国际经验与智慧。
赵国宏,罗宇晨,江汛,肖玲,叶永沛,陈梅芬,傅蕙君,徐扬蕾,李达[6](2021)在《“互联网+”背景下人才培养与育人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教育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育人模式的科学应用,具有非常典型的时代性以及现代性,必须充分结合社会环境的变革以及发展,积极主动地推动育人模式的实践与创新。在信息技术全面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业已步入"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入融合,在很大程度上反哺着育人模式。为此,在实践育人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利用互联网技术,应充分依托大数据技术来进行信息的分析以及搜集整合等工作,行之有效地进行育人教育服务和教育治理;积极创设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着力打造良好育人环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通过重构教学目标、建设优质资源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职业素养,实现信息技术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深度融合。
蒋平[7](2016)在《知识转型视域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中美高校网络课程自20世纪末发展至今,已经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当时是受到了网络市场利润的驱使,还是信息技术力量的推动,又或是面临传统课程发展的制度瓶颈,但一路走来可谓是历经艰辛。直到最近几年,MOOC的兴起将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推向一个全新的高潮期。学术界和舆论媒体同时以铺天盖地广告营销的方式,对网络课程引发的高等教育数字化革命进行广泛宣传,重点介绍网络课程如何激发了在线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赢得了怎样的良好社会声誉,甚至提出网络课程构筑的虚拟大学将会主宰未来大学的发展方向,传统实体大学正在走向衰亡。中美两国政府积极响应MOOC带来的影响力,不仅大规模地发展网络课程,为网络课程开发搭建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合作平台,而且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将高等教育信息化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地位。如果继续按照惯常的技术逻辑去考察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那么注定在研究思路上很难有所突破和创新。因为技术已经成熟到网络课程的在线教学与在线学习可以无限时空,“随心所欲”。从麻省理工学院倡导“知识共享”的理念,提出“公开线上课程”计划,到M0OC平台仍然继续坚守“免费”、“开放”与“共享”原则,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主流价值取向好像不曾改变,但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却越发复杂而多元。其中,“知识转型”理论无可厚非地成为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深刻动力。以知识转型为研究视角来分析比较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既源自于教育改革本身与知识转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内在逻辑关系,又是由于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植根于知识转型的社会背景,发展过程中的很多基本特征反映了知识转型的内在要求。但是,要为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比较研究寻求知识转型理论支撑的有力证据并不是轻而易举之事。不仅要从已有研究的文献资料中系统性、分类化的概括归纳,找寻出知识转型与网络课程相互作用的初步证据,而且还要辩证地分析技术力量与知识转型哪个要素对考察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更大。按照“研究基础→事实呈现→理论探索”的研究思路,利用历史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既对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及技术影响进行了历史阶段划分,又对知识转型相关理论进行了整合和提升,建构出新的知识转型理论分析框架。从中分析得出技术逻辑用于解释和指导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具有不适合性,经过一番“理论探索”,最终寻求到知识转型理论支撑的充分证据。以“事实呈现”的方式描述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演变历程及概况不仅是要说明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如何走向融合,成为“竞相争艳”的对手和伙伴,而且更是为后续知识转型理论的实践推进提供事实依据。那么,如何对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进行具体化比较研究呢?依据“实践考察→问题反思→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从知识转型衍生的制度逻辑中考察了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趋同性和差异性。趋同性特征中出现了由计算机网络构筑的虚拟世界,知识生产数字化明显:推行“项目驱动”式发展路径,以知识协议为重要原则;发生着“现代知识”向“后现代知识”性质的转变,“无形学院”的团队合作十分普遍。这种趋同性特征符合知识转型内在制度的要求。差异性特征中受到知识转型外在制度的影响,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在政策导向、基本路径、运行机制和价值立场上存在显着区别。这种宏观意义上的“趋同存异”现象及其制度逻辑也同样发生在中美两国较为典型和颇具代表性的在线学习平台发展过程中。以美国高校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平台Coursera、edX和中国高校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平台“爱课程”和“学堂在线”为个案,进行对比考察分析发现: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平台在知识权力控制、知识形态转变、知识协议制定以及组织合作形态等方面存在“趋同性”,而在发展路径、运行机制、权力地位和角色功能上具有显着“差异性”。知识转型理论在实践推进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无论是新旧“知识生产模式”的交替,还是“现代知识型”向“后现代知识型”的转变,都一致地表明两种不同的“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的“共存现象”和“相互作用”关系。一方面,新旧“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在转型过渡时期,同时共存于同一社会,到底选择以哪种科学规范或知识规范为标准可能难以抉择,必然引起知识世界的混乱状态。另一方面,原有“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建构的社会不可能对新的“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逐渐确立的科学规范或知识规范表示接受和改变,更有可能遭到原有“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的抵制和反抗,从而试图夺回知识控制的主导权,由此导致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过程中诸多矛盾和冲突的出现。只有当新的“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完全取代原有的“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并为人们所接受时,这种知识王国的混乱状态和矛盾冲突才会自然消失。为此,知识转型的“共存现象”与“相互作用”造成的混乱状态和矛盾冲突必然渗入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开发、建设和运营过程,以连锁反应的形式导致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面临共同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学习效果不佳,知识市场化引发学术危机,教师难以做出选择以及学分互认和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那么,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如何应对知识转型的变革引发的挑战呢?注重课程平台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实现大学与政府、市场三方利益共赢,培养知识、能力与技术相融合的数字化教师和试点推行SPOC课程平台及教学模式将是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未来方向。
杨宗凯,吴砥[8](2014)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创新发展》文中提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社会各个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信息化对教育的促进作用,并从国家层面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经过前期建设,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初步成效,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战略机遇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将"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着提升"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发展目标。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创新发展,实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必须坚持以应用为驱动改革现有的体制机制,以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教师能力和角色的深刻转变,逐步达成教学装备、学习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全面变革,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
王珠珠,刘雍潜,李龙,赵国栋,缪蓉,黄荣怀,曾海军,江新,冯秀琪,潘克明,赵保和,胡浦清[9](2007)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专题研究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宏观决策方面提供理论观点和战略性对策。本课题以调查研究为基础,以数据、事实、研究成果为依据,主要从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对教育的影响,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两个方面开展研究。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经验总结法和头脑风暴法等多种方法收集信息,调查、梳理问题,进行研究。本课题讨论并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评价基本指标体系",并根据该体系所列的5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的内容拟定了调查问卷,向全国有关中小学、高等学校进行了抽样调查;进行了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比较研究;分别就中小学校和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对教育的影响进行了归纳阐述;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本课题研究的核心成果是:一、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是在广泛参考现有各种资源数据基础上,针对本课题需要独立研发的;二、对中外教育信息化现状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了新观点;三、针对我国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提出了应采取的三项对策: 1.加强法规建设,制定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方针政策:制定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制定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规范;制定硬件、平台、资源、应用等教育信息化相关标准;继续施行经费倾斜政策,合理规划投资比例,硬件、软件、培训经费要达到5:3:2的合理比例。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教育信息化全面、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用机比例("十一五"末大中城市学生用机比达到"十五"末国际先进水平,县镇、农村学校生机比例也要做到相应提高),扩大学校联网率;加强优质资源建设,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改革教师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应用水平,扩大应用范围;重视管理工作,成立国家教育信息技术管理部门,整合学校信息化管理部门;开展数据监控;加强科学研究,指导教育信息化实践。3.建议实施"明天远程学校"工程,解决我国广大农村贫困地区八万个教学点实时接收优质教育资源问题,提高最基层教育单位的教学质量。
刘志刚[10](2006)在《借鉴与反思 ——桂林高校信息化建设探析》文中研究说明高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和研究,才能更好地认识高校信息化的深刻内涵,解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并以此来指导高校信息化实践,提高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效益。本文综合国内外高校信息化的相关研究成果,运用系统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等,采用文献综述、比较研究、理论思辨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借鉴国外高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成果和经验,系统分析了桂林高校信息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初步构建了桂林高校信息化的应对策略框架,阐述了加强桂林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内在机理与运作机制。探索适合桂林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模式,以期达到推动桂林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的目的,使桂林高校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更多具备信息素养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全文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前言部分介绍了进行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社会背景,然后对相关研究做简要的理论综述。(2)本文正文第一章对高校信息化进行了概述。界定高校信息化的概念,探讨高校信息化的内容、目标、任务、阶段特征等,以期对高校信息化建设有明晰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第二章根据实地调查数据,借鉴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剖析我国及其桂林高校信息化现状,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力图分析这些问题产生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症结所在;第三章研究和分析了发达国家美国和日本高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为桂林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文章的第四部分根据前面三章的理论分析和对桂林高校的实际调研,提出对桂林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应对策略。其中强调要重视发挥政府、企业与高校合作在其中所应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要注意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处理好三对辨证关系。本文研究结论:桂林高校信息化建设与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地区相比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组织管理不到位,相关政策法律体系建设薄弱,高校软硬件建设不同步,校际间资源共享效益低,校内资源建设不能满足需求,师生信息素养亟待提高。为此,有必要借鉴国外高校信息化发展的经验,对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重视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加大政府强有力的财政支持,建立和完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法规、政策保障,建立统一的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和规范,加强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进行信息化投资建设的成本和效益核算,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提高其建设效益。高校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由政府、企业、高校等社会各方面来共同推动和完成,促使桂林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合作共赢的局面。
二、基于Cernet的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Cernet的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设计 |
1理论基础 |
2模型构建 |
3研究假设 |
(1)操作能力表现的直接影响 |
(2)专业素养的直接影响 |
(3)任务复杂性的直接影响 |
(4)操作能力表现的中介作用 |
(5)虚拟仿真技术的调节作用 |
4研究方法与测量 |
(1)数据获取与统计 |
(2)变量测量 |
三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1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
2假设检验 |
(1)直接影响的检验 |
(2)操作能力表现的中介作用检验 |
(3)虚拟仿真技术的调节作用检验 |
四研究结论与应用建议 |
1研究结论 |
2虚拟仿真教学系统的应用建议 |
五结语 |
(2)如何发展我国远程研究生教育?——来自美国四所远程教育院校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远程研究生教育介绍 |
(一)马里兰大学全球校区 |
(二)凤凰城大学 |
(三)西部州长大学 |
(四)普渡大学全球校区 |
二、美国远程研究生教育的专业设置 |
(一)硕士专业设置 |
(二)博士专业设置 |
三、美国远程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 |
(一)评估认证 |
(二)入学资格 |
(三)学习过程管理 |
1. 马里兰大学全球校区 |
2. 凤凰城大学 |
3. 西部州长大学 |
4. 普渡大学全球校区 |
(四)教师资质 |
四、对我国开展远程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
(一)办学主体:促进远程教育主体多元化 |
(二)专业设置:以职业导向型专业为主、以专业型硕士为试点 |
(三)外部质量保障:建立针对办学主体的评估认证体系 |
(四)内部质量保障:完善合适的入学、管理和教学机制 |
(3)云计算在远程教学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云计算概述 |
2.1 云计算 |
2.2 云计算的特征 |
3云计算在远程教学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意义 |
3.1 依托云服务平台,降低成本投入 |
3.2 基于云计算环境构建网络资源库 |
3.3 推进教学工作者协作学习 |
4基于云计算的远程教学信息系统设计 |
4.1 云计算下远程教学信息系统的逻辑结构设计 |
4.2 云计算下远程教学信息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 |
4.3 云计算下远程教学信息系统的调度机制设计 |
4.4 云计算下远程教学信息系统的数据安全设计 |
5结语 |
(4)基于文本大数据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政策(2000—2020年)分析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一)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发展 |
(二)已有教育信息化政策文本分析存在的不足 |
(三)大数据助力教育信息化政策文本分析 |
二、研究方法 |
(一)数据来源 |
(二)数据分析方法 |
三、2000—2020年我国各类教育信息化政策文本特点分析 |
(一)基础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助力学生减负 |
(二)高等教育信息化:融合思政教育、推动特色专业发展 |
(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信息化:关注特殊应用、保障社会服务 |
四、不同时期我国教育信息化政策文本分析 |
(一)“十五”期间:全面推进“校校通”工程,开展大规模信息化基础建设 |
(二)“十一五”期间:初步建成“CERNET”“CEBsat”,普及信息化应用服务 |
(三)“十二五”期间:重点部署“三通两平台”,保障大规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
(四)“十三五”期间:稳步推进“三全两高一大”,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
五、2000—2020年中国教育信息化政策分析的启示 |
(一)优化治理模式,构建治理能力评价体系 |
(二)回应上位政策,增强教育改革发展活力 |
(三)完善普惠保障,均等化基本教育资源 |
(四)开发优质资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 |
(5)英、美、日三国典型开放大学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
二、开放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
三、英、美、日三国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经验 |
(一)英国开放大学的典型教学模式 |
1. 模块化课程设计与开发的媒体支持 |
2.“有支持的开放学习”教学模式 |
3. 从Open2.net到Future Learn的平台演化及教学方式变革 |
(二)美国凤凰城大学的典型教学模式 |
1. 适应在职成人特点和需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
2. 以学生为中心的便利性和灵活性教学模式 |
3. 作为网络教学模式支撑的信息化系统 |
(三)日本放送大学的典型教学模式 |
1. 采用完全学分制的高等学历教育 |
2. 灵活设置和不断扩充与职业资格相关联的科目 |
3.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统一化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 |
四、国外典型开放大学教学模式评析 |
(一)发展愿景的明确指引 |
(二)适应学习者需求 |
(三)完备的办学类型 |
(四)普遍采用学分制和学分互换制 |
五、反思与启示 |
(7)知识转型视域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
二、研究的实践价值 |
第三节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在知识转型中的演变 |
第一节 开放课件运动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
一、开放课件运动下美国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
二、开放课件运动下中国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
第二节 MOOC时代背景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
一、MOOC时代背景下美国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
二、MOOC时代背景下中国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
第三章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不可忽视的技术力量 |
第一节 开放课件运动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技术牵引 |
一、开放课件运动下技术对美国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影响 |
二、开放课件运动下技术对中国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影响 |
第二节 MOOC时代背景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技术牵引 |
一、MOOC时代背景下技术对美国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影响 |
二、MOOC时代背景下技术对中国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影响 |
第四章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知识转型理论支撑 |
第一节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 两种不同模式之间的变迁 |
一、“小科学”与“大科学”之间的知识生产模式转型 |
二、“学院科学”向“后学院科学”知识生产模式转型 |
三、“知识生产模式1”向“知识生产模式2”的转型 |
第二节 知识转型理论界说: 时代背景抑或是思想基础 |
一、“知识型”与“知识转型”内在逻辑理路分析 |
二、“现代知识型”向“后现代知识型”演变历程 |
三、第三次知识转型引发现代教育领域严重危机 |
四、后现代知识性质转变对教育改革的促进功能 |
第三节 知识转型与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相互关系 |
一、“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知识转型”理论关系之辩 |
二、“知识转型”时期的到来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 |
三、“知识转型”理论与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内在关系 |
第五章 知识转型视域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趋同存异 |
第一节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趋同性: 知识转型内在制度指引 |
一、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以虚拟的知识形态存在 |
二、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以知识协议为重要原则 |
三、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以后现代知识观为基础 |
四、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以无形学院为合作平台 |
第二节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差异性: 知识转型外在制度设计 |
一、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政策导向: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 |
二、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基本路径: 局部探索与全面实施 |
三、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运行机制: 市场调节与政府主导 |
四、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价值立场: 知识霸权与本土开发 |
第三节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案例比较: 知识转型的制度化存在 |
一、美国高校网络课程两大在线学习平台分析 |
二、中国高校网络课程两大在线学习平台考察 |
三、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平台比较研究 |
第六章 知识转型视域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未来方向 |
第一节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面临的挑战: 知识转型引发的冲突 |
一、令人堪忧的通过率: 学习效果不佳背后的“证据” |
二、当课程成为一种商品: 知识市场化引发的学术危机 |
三、积极的参与者或懈怠的旁观者: 教师如何选择 |
四、学分互认与质量评价: 一个漫长的完善过程 |
第二节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未来方向: 迎接知识转型的变革 |
一、知识共享的新型组织化图景: 课程平台的多元化与包容性 |
二、知识市场化的矛盾化解: 三重螺旋模式中的利益共谋 |
三、数字化大学教师: 知识、能力与技术的合成者 |
四、MOOC发展中对SPOC的探索: 为提升质量的一种尝试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演变在知识转型中走向融合 |
二、知识转型衍生的制度逻辑构成趋同性与差异性的存在 |
三、知识转型引发的冲突制约着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借鉴与反思 ——桂林高校信息化建设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高校信息化概论 |
1.1 高校信息化的涵义 |
1.2 高校信息化的目标和任务 |
1.3 主要范围和内容 |
1.4 高校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及特征 |
2 桂林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2.1 高校信息化的现状 |
2.1.1 全国高校信息化现状 |
2.1.2 桂林高校信息化现状 |
2.2 存在问题 |
2.2.1 经费问题 |
2.2.2 重建设、轻应用 |
2.2.3 互联不互通 |
2.2.4 教育资源不足 |
2.2.5 标准和评估问题 |
2.2.6 管理机制不明确 |
2.2.7 缺乏系统规划 |
2.2.8 人员素质问题 |
2.3 产生原因 |
2.3.1 观念因素 |
2.3.2 管理体系因素 |
2.3.3 人员素质因素 |
3 发达国家高校信息化的现状、启示与借鉴 |
3.1 发达国家高校信息化现状 |
3.1.1 美国高校信息化 |
3.1.2 日本的高校信息化 |
3.2 启示与借鉴 |
3.2.1 政府推进 |
3.2.2 校企合作 |
3.2.3 重视战略性管理 |
3.2.4 强化创新 |
3.2.5 重视资源建设 |
3.2.6 重视师生培训 |
4 桂林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策略 |
4.1 树立正确观念 |
4.2 完善组织体系建设 |
4.3 提高设施建设效益 |
4.4 制定法律和规范体系 |
4.5 加强资源和支持服务体系建设 |
4.6 重视培训体系建设 |
4.7 政府推动,校企合作 |
4.8 辨证处理好三对关系 |
5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基于Cernet的远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J]. 尹隽,李路路,齐新雷,葛世伦,钱萍. 现代教育技术, 2022(01)
- [2]如何发展我国远程研究生教育?——来自美国四所远程教育院校的启示[J]. 王静,荣赛波,吴峰. 中国远程教育, 2021(11)
- [3]云计算在远程教学信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 虢莉娟. 信息记录材料, 2021(11)
- [4]基于文本大数据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政策(2000—2020年)分析及启示[J]. 朱雨萌,李艳,翟雪松,陈文智.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21(05)
- [5]英、美、日三国典型开放大学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与启示[J]. 韩世梅,刘敏,周晖. 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 2021(04)
- [6]“互联网+”背景下人才培养与育人策略研究[J]. 赵国宏,罗宇晨,江汛,肖玲,叶永沛,陈梅芬,傅蕙君,徐扬蕾,李达. 中国电化教育, 2021(08)
- [7]知识转型视域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比较研究[D]. 蒋平.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5)
- [8]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创新发展[J]. 杨宗凯,吴砥. 中国教育科学, 2014(02)
- [9]《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专题研究报告[A]. 王珠珠,刘雍潜,李龙,赵国栋,缪蓉,黄荣怀,曾海军,江新,冯秀琪,潘克明,赵保和,胡浦清. 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 2007
- [10]借鉴与反思 ——桂林高校信息化建设探析[D]. 刘志刚. 广西师范大学, 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