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起点

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起点

一、对邓小平理论历史起点的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罗雨雨[1](2020)在《《论十大关系》对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作了多重探索,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民主政治建设思想和文化建设思想,由此提出中国要走适合自己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论十大关系》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贡献和理论价值,它对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论十大关系》对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整顿前后,《论十大关系》就对邓小平的工作和思想活动产生影响。在五十年代后期,邓小平在党内外积极宣传《论十大关系》讲话精神。在全面整顿时期,邓小平从《论十大关系》中汲取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和文化建设思想来指导经济整顿、国防工业整顿、农业整顿和文艺工作整顿。在邓小平理论的萌芽阶段,邓小平紧密结合《论十大关系》讲话基本思想和工作思路,首先针对“两个凡是”和全盘否定毛泽东的“左”的思想领导全党在党的指导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并作出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党的十二大至党的十三大时期,邓小平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主题,参照《论十大关系》体系化的思想来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我们党在实践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实现了邓小平理论由萌芽到初步形成的发展。新时代研究《论十大关系》对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影响,一方面可以深化党的指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认识,同时可以使我们对邓小平领导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避免中国发生苏联式历史悲剧的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另一方面,这将深化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理解,通过完善社会制度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增强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冷溶[2](2000)在《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基本问题》文中研究说明

张俊[3](2014)在《龚育之关于邓小平理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龚育之是我国着名的党史专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教育家,是继胡乔木、胡绳去世后在理论研究领域着名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对马列主义及其在中国发展的研究,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研究有着特殊的优势:一方面,作为国家理论宣传部门的领导,长期直接参与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和党的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稿的起草,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他都或多或少参与到党的历次会议的重要文献和决议的形成中去,将邓小平理论和国家一些列重大政策的研究结合起来,从理论的高度对国家的政策策进行有条理地分析、阐释和评述,做到了既准确又有深度,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形成一个科学的体系;另一方面,他有着坚实的学术功底和强大的理论分析能力,将一个领导者与学者的双重身份对邓小平理论进行研究。他始终坚持尊重历史、把握现实的研究特点和风格,并对学术界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从理性和科学性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使他的许多关于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文章和专着具有非常强的理论性和可读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龚育之关于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具有学术和现实双重价值。本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为绪论。首先是论述了选题缘由和研究的重大意义,其次对国内外学术界有关龚育之个人、生平、主要成就和研究风格的研究情况进行阐述,再次简要介绍了本文关于龚育之对邓小平理论研究的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第二章简要分析了龚育之对于邓小平理论研究的完成条件和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青少年时期革命家庭对他的影响,这是形成基础;二是龚育之工作后参与中共《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这是其研究的转折点;三是龚育之正式到中央工作后,由于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使他有更多的条件和时间去接触邓小平理论,这是其研究的关键。第三章归纳与整理了龚育之关于邓小平理论研究的创新观点。这些观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关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问题;二是关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来源和依据;三是关于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四是关于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五是有关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的认识。第四章总结和概括了龚育之对邓小平理论独特的研究特点和方式,这些特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从对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分析中来研究邓小平理论;二是从对中共历次会议和文件的历史追踪中来看待邓小平理论;三是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中来看待邓小平理论。但最显着的特点就是对龚育之关于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和其他学者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进行比较。第五章分析和归纳了对学术界研究邓小平理论的启示。这些启示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要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地推进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正确方向;二是要始终坚持以开阔的视野和站在时代的高度,全面深入探索邓小平理论的多元化多视角研究;三是要始终坚持以严谨细致的科研态度和“生命不止,思考不息”的科研精神,推进邓小平理论研究新的征程。龚育之对党的事业和理论工作兢兢业业的精神,不管对党的领导还是理论工作者,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凌宏彬[4](2003)在《邓小平理论研究:一种权变的方法》文中研究指明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并不满足于对个体生命的人生体验与生存价值的孜孜以求,而是着眼于社会的整体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关注时代变革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邓小平理论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整个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本文在对已有的邓小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存在的研究方法仍需丰富、理论视野仍需扩展的问题,提出运用“权变”的方法研究邓小平理论,以期为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深入提供新的视角,拓展新的研究方法。 “权变”理论是建立在西方管理理论“丛林”基础上的理论,其强调的理论决策和实践情境的匹配性、变通性等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精神和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具有相通性,本研究将邓小平理论整体上视为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进而运用权变理论和决策权变理论对邓小平理论进行权变分析,展现邓小平理论的权变特性,揭示邓小平理论在萌芽、形成、成熟过程中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情境的一致性、互动性,邓小平理论实践绩效必然性和进一步发展创新的权变原则。 为了充分揭示邓小平理论作为战略决策的权变性和实践绩效,本文首先在廓清权变理论和管理决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邓小平理论本身特点,对邓小平理论的权变特性进行结构分析和模型综合,同时提出影响邓小平理论权变特性和规律的根本情境因素,以保证研究正确的宏观方向和整体观照。围绕研究目标,本文具体从四个方面进行挖掘,一是将邓小平理论回归历史初始状态,从“点”的角度,对邓小平关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种重要问题论述进行决策权变分析;二是纵览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和创新的历史脉络,从“线”的角度,揭示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前提和渐进性、系统性、信息反馈性以及“时间最优解”等权变特点,并对影响邓小平理论实践绩效强度和持久性的变量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三是从战略决策角度对邓小平理论的体系结构进行新的概括,从“面”的角度,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论目标、实现目标的方式和手段、理论风格等进行分析,揭示邓小平理论对影响逻辑结构和理论风貌的情境变量因素的认识和有效控制;四是从实践绩效角度对邓小平理论进行分析,揭示邓小平理论显着成效和“风险”效应的权变规律。 总之,本文意图在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方法上有所突破,在展现邓小平理论权变特性的基础上,揭示出邓小平理论的产生是情景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历史必然性;邓小平理论的逐步完善和发展是新的变量因素作用的结果,具有时代必然性;与时俱进,探索邓小平理论与情境规律的一致性、匹配性,是深化邓小平理论研究和推进各种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的前提和要求。因此,将“权变”方法引入邓小平理论研究,不仅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而且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手段的丰富创新发挥借鉴和启迪作用。

姚驰[5](2017)在《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统一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难过程中,邓小平带领全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邓小平理论,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可以说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这一思想具有其主客观条件、逻辑演进和现实启示。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依托于一定条件: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出现了重大挫折;和平与发展取代了战争与和平,上升为国际范围内的时代主题;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文革动乱转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社会主义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渊源;邓小平在经历动荡起伏的人生过程中培养了卓越的个人品质,这些都有利于我们厘清邓小平为什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解邓小平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利于我们对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思想的逻辑演进过程进行追本溯源,清晰还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的历史性创举,是实践、理论和制度的三重探索。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具备一定的逻辑演进过程,即以“什么是社会主义”作为逻辑起点,以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初步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初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逻辑展开,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逻辑归宿,清晰还原了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的逻辑演进过程。廓清邓小平如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过程,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本文通过对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探究,最终可以得出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价值,有利于我们认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途径、行动指南和根本保障,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最终彰显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的现实启示。

张曙[6](2002)在《“南方谈话”以来国内邓小平理论研究述评》文中指出

吕书正[7](1998)在《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起点》文中认为

谭晓玲[8](2017)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工程”)是站在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实施的一项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实施工程十多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各方力量的坚持和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普遍的认可,巩固了马克思主义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进一步繁荣发展了哲学社会科学,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可靠的保障。本论文以工程实施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工程实施的历史过程,详细阐述工程实施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整体客观评价工程实施状况,从中总结经验与不足,以期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工程实施有所启示。论文共分10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本选题的研究述评,论文的相关概念界定、研究思路、方法及基本框架,并对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做了说明。第一章主要分析工程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分析工程实施的社会历史背景基础上,重点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巩固,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等方面阐述工程实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章主要是整体介绍实施工程建立的组织机构和形成的运行机制情况。具体从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工程咨询委员会的设立及成员的确定、课题组等四个层面阐述组织机构的建立,并从项目、基地、团队这三方面的建设揭示工程所形成的运行机制。第三章主要考察工程实施的历史进程。根据工程实施过程中党中央召开的具有标志性的相关会议,着重从实施工程的提出部署、全面展开、全面推进及深入推进四个阶段对其历程进行系统梳理。第四章至第八章全面系统具体阐述实施工程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其中,第四章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编译、研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及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两方面,阐述了实施工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第五章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学科建设依托机构、学科建设情况调研、学科高端学术平台、学科领航与支撑等五个方面,全面阐述具有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第六章从总体部署、编写成果、出版及使用、编写特点四个方面阐述工程立体化教材体系的形成;第七章从举办高层次报告会、开展学术研讨会、开展国情调研、进行国外考察、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开办、“四个一批”理论人才的纳入、“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教育部工程重点教材专业师资队伍培训等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交流和人才队伍培养;第八章从理论读物和主流媒体平台两方面阐述工程实施的宣传。第九章论述了十多年来工程实施的整体评价。本章主要通过调查问卷中所体现出来的信息,在总结实施工程的成效及经验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工程实施中存在的转化运用、宣传普及不够等不足及原因,为下一步深入推进工程工作提供借鉴。结束语部分主要是对进一步推进工程应当探讨的若干问题进行探索性思考,即从保持工程的常态化、大力开展工程的宣传推介、引领“四大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人才体系等四个方面提出建设性思考。

詹明瑛[9](2016)在《习近平对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思想是指导社会进步和推进国家发展的理论武器。邓小平带领我国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实践探索和深入思考中形成了系统的改革思想。这一改革思想内涵非常丰富,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引导作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习近平针对我国当前出现的许多复杂问题和艰巨任务,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点和许多相关会议上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改革的重要观点或论断,逐步形成了他的改革思想,实现了对邓小平改革思想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和习近平的改革思想都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本文概述了邓小平、习近平改革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历程,系统探讨了邓小平、习近平改革思想的基本内涵,并进一步说明了习近平对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最后揭示了习近平改革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和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梁庆周[10](2018)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主题研究》文中提出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重要范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时期,研究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主题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方面,研究共同主题有助于更好地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范畴体系,规范学科研究范式;实践方面,研究共同主题有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阶段的关系,正确对待和科学解决新时期新阶段遇到的困难危机和风险挑战。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主题,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部实践活动和理论创新活动始终围绕的共同内核。共同主题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它在马克思主义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过程中形成,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部领域的核心观点,表达了新时期各阶段的共同思想。另一方面,它通过对新时期时代背景、阶段特征、主要任务、理论成果等要素的概括抽象而被把握,是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化的基本认识和总体评价。共同主题是一个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构成的综合系统,主要由主体要素、客体要素、理论要素和实践要素等因素组合而成。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主题,具有深刻的哲学依据、理论渊源、历史和现实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关观点、原理是其根本的哲学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主题的有关论述是其重要的理论渊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主题、毛泽东时代关于中国建设主题的探索是其重要的历史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特色社会政治、文化发展道路和社会实践是其主要的现实基础。按照客观性、抽象性、相对性、整合性、发展性等原则,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以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为前提基础,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发展实践中逐步形成、确立并得到不断强化。始终坚持这个共同主题,是新时期近四十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的经验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通过实践和理论两条路径发挥共同主题的作用。实践路径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表现为阶段性主题,作用于民族复兴、国家治理、党的实践等活动,发挥其作为共同主题的统领作用。理论路径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表现为几种具体样态,作用于理论创新、理论整合、生成理论主题等理论创新活动,表达其作为共同主题的重要地位。这两条路径综合作用,使新时期的全部实践和理论活动始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主题,保持正确的方向和坚强的定力。当前,在国内外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挑战。一是在思想和理论认识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偏颇,侵蚀坚持共同主题的思想基础;二是在社会性质、特征、任务等实践认识上存在一定偏离,动摇坚持共同主题的实践基础;三是坚持共同主题的力量有所损耗,削弱坚持共同主题的群众力量和精神力量。以上问题和挑战如得不到有效应对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极易偏离共同主题,进而发生颠覆性错误,最终导致山河变色、江山易主等不可挽回的恶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毫不动摇地坚持共同主题,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一是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理论武装,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宣传思想工作保障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巩固新时期共同主题的思想理论基础;二是要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的时代特征、主体特征和任务特征,把握坚持新时期共同主题的实践基础;三是要坚持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坚持正确的研究方法和“共同主题+基本问题”的理论创新范式,推动共同主题与基本问题的互动,夯实坚持新时期共同主题的方法论基础;四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进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凝聚坚持新时期共同主题的群众力量;五是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凝聚坚持新时期共同主题的精神力量。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未来进程中,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主题,并根据中国改革发展实践的新情况,不断突出和强化共同主题,充分发挥共同主题的统领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开辟出宽阔的道路,创造出伟大的成就。

二、对邓小平理论历史起点的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邓小平理论历史起点的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论十大关系》对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思路、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
        一、调整产业结构
        二、调整工业布局
        三、变革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第二节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思想
        一、精简机构
        二、发展与多党派合作关系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
        一、向外国学习
        二、贯彻“双百”方针
    第四节 《论十大关系》的历史贡献和理论价值
        一、为新时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提供了理论框架
        二、为新时期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理论准备
    小结
第二章 《论十大关系》对邓小平整顿前后的思想影响
    第一节 整顿前的思想活动
        一、按中国情况写中国的文章
        二、主要任务是搞建设
    第二节 全面整顿
        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二、发展国防尖端科技
        三、农业是基础
        四、要百花齐放,不要一枝独放
    小结
第三章 《论十大关系》对邓小平理论萌芽的影响
    第一节 全面拨乱反正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认识原则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评价原则
    第二节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一、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
        二、对内改革
        三、对外开放
        四、坚持中国式现代化
        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小结
第四章 《论十大关系》对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的影响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一、一心一意搞建设
        二、共同富裕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要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
        一、对内搞活,对外开放
        二、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三、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四、“一国两制”
        五、旗帜鲜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研究《论十大关系》对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影响的意义
    第一节 深化党的指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认识
        一、《论十大关系》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来源之一
        二、《论十大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理论提供思想养料
    第二节 回答社会主义中国不会重复苏联错误的问题
        一、改革开放使中国经受住了九十年代国际风云的考验
        二、中国依然不会是苏联
    第三节 加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理解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体系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健全完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基本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两重任务和两个一百年
二、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1.国际社会主义实践出现严重曲折。
    2.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经济发展成为世界关注的主要问题。
    3.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对人类社会产生深刻影响。
三、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两个阶段
    (一) 第一阶段:“新道路”的开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
        1.1975年整顿是邓小平重新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开端。
        2.邓小平1978年东北之行讲话是开辟“新道路”的先声。
        3.对邓小平领导全党实现工作重点转移的新认识。
        4.完整理解“新道路”的涵义。
        5.邓小平对改革开放的初期思考和实践。
        6.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小康目标对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所起的作用。
        7.实现工作重点转移的重要条件。
        8.《历史决议》从理论层次上全面系统地概括了拨乱反正的成果, 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二) 第二阶段:“新体系”的形成——从十二大到南方谈话和十四大
        1.内容不断丰富。
        2.体系不断完善。
        3.理论不断突破。
四、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五、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两大特征

(3)龚育之关于邓小平理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原因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龚育之个人生平
        1.2.2 龚育之的主要学术研究和成就
        1.2.3 龚育之独特的理论风格和学术风骨
        1.2.4 国外学者对龚育之的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和研究方法
        1.3.1 创新之处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龚育之关于邓小平理论研究的过程
    2.1 基础:青少年时期革命和科学相交织的道路
    2.2 转折:参与起草中共《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历史决议》
    2.3 关键: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的影响
        2.3.1 1975—1988年,参与《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的编辑工作,初步了解邓小平的一些观点
        2.3.2 1988—1999年,担任中央理论部门领导后,重点对邓小平理论进行研究
        2.3.3 1999—2007年,作为“自由撰稿人”继续系统的研究和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3章 龚育之研究邓小平理论的创新观点
    3.1 关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过程问题
        3.1.1 1975年的全面整顿是邓小平理论诞生的直接酝酿
        3.1.2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起点
        3.1.3 1982年中共十二大后,邓小平理论在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中逐渐发展,形成主题
        3.1.4 从中共十二大到十三大,邓小平理论在全面改革的深入发展中逐步展开,形成轮廓
        3.1.5 以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体系
    3.2 关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来源和依据
        3.2.1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思想来源
        3.2.2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依据
        3.2.3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
        3.2.4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3.3 关于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3.3.1 判定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体系”的标准
        3.3.2 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
    3.4 关于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3.4.1 社会主义本质论
        3.4.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3.4.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3.4.4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3.4.5 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3.5 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3.5.1 邓小平理论:新中国五十年历史的总结和归宿
        3.5.2 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3.5.3 邓小平理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理论之旗
第4章 龚育之关于邓小平理论研究的特点
    4.1 从与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横向比较中来研究邓小平理论
    4.2 从对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剖析中来研究邓小平理论
    4.3 从对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重要文件的历史跟踪中来研究邓小平理论
    4.4 从着眼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来研究邓小平理论
第5章 对学术界研究邓小平理论的启示
    5.1 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地推进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正确方向
    5.2 要始终坚持以开阔的视野和站在时代的高度,全面深入探索邓小平理论的多元化多视角研究
    5.3 要始终坚持以严谨细致的科研态度和“生命不止,思考不息”的科研精神,推进邓小平理论研究新的征程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邓小平理论研究:一种权变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前言
    一、 选题的提出和主要目标
        1. 选题的主要目标
        2. 选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 选题研究动态:邓小平理论研究的现状分析
        1. 一般性回顾:国内邓小平理论研究阶段和主要成果
        (1) 研究阶段
        (2) 研究成果的领域及形式
        2. 视野扩展:国外邓小平理论研究分析
        3. 反思与探索:邓小平理论研究方法分析
        (1) 主要研究方法
        (2)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看邓小平理论研究的不足
        4. 拓展邓小平理论研究领域,创新邓小平理论研究方法的意义
    三、 选题研究思路、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1. 研究思路及内容(章节)安排
        2. 主要研究方法
        3.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中的权变理念
    一、 关于权变思想
        1. 概念及特征
        2. 权变思想的理论渊源
        (1) 西方权变管理理论的萌芽
        (2) 西方权变思想发展历程中的主要流派
        (3)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的权变理论
        3. 以变求实:权变思想的实质
    二、 扬弃与超越:权变思想与实用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关联
        1. 权变思想对实用主义思想积极因素的汲取
        2. 权变思想对实用主义的扬弃和超越
        3. 权变思想与后现代主义比较
    三、 权变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精神的相通
        1. 权变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2. 内在特质:邓小平理论中蕴涵的权变理念分析
第二章 邓小平理论权变研究的基本模式
    一、 关于思想或决策理论分析的一般原则、视角和方法
    二、 经典权变模型在决策权变中的应用分析
        1. 决策权变分析中的自变量因素
        2. 决策权变函数关系的描述模型分析
        (1) 菲德勒权变理论模型
        (2) 情境领导理论权变模型
        (3) 途径——目标理论的权变关系模型
        (4) 领导——参与模式权变关系分析
        (5) 领导风格抉择模型和领导方式连续流模型中的权变关系
    三、 邓小平理论权变研究模式的构建和分析
        1. 邓小平理论决策权变模型的构建和诠释
        2. 邓小平理论根本变量因素的选取和适配规律分析
        (1) 邓小平理论根本变量因素的选取和论证
        (2) 邓小平理论根本变量因素的权变关系分析
第三章 邓小平关于重大问题科学决策的权变分析
    一、 构成邓小平理论主题内容的重大问题的科学决策
    二、 邓小平关于重大问题科学决策的权变分析
        1. 邓小平在重大问题科学决策中的变量因素研究
        (1) 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和发展走向的重大战略决策的变量研究
        (2) 关于某一重大个案问题决策的权变因素研究
        (3) 关于中国和世界之间存在的重大问题的战略决策的权变因素分析
        2. 邓小平关于重大问题科学决策的权变特性分析
        (1) 决策的满意标准特性
        (2) 决策的创造性特性
        (3) 决策的文化伦理特性
第四章 邓小平理论历史发展过程的权变分析
    一、 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过程研究的评析
        1. 理论起点
        2. 邓小平理论发展阶段
    二、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前控制变量因素分析
        1. 权力结构
        2. 理论前提的信息结构
        3. 决策辩论和人民成熟度的提升
        4. 邓小平的个人特性
        5. 环境结构变量
    三、 邓小平理论发展过程中的决策权变特性分析
        1. 渐进性和反馈性
        2. 时间最优解和按照试探性方式进行决策
        3. 决策权变性和科学性、系统性的结合
    四、 邓小平理论的后控制变量分析
        1. 机制保障
        2. “接力”者的作用
        3. 决策任务结构和基本目标的统一性
        4. 决策环境结构延续性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逻辑结构的权变分析
    一、 邓小平理论逻辑结构的再思考
        1. 关于邓小平理论逻辑结构
        2. 邓小平理论逻辑结构的基本模型
    二、 邓小平理论决策目标和决策主题的权变特性
        1. 观念变量及有效控制
        2. 实体变量及有效控制
        3. 活动变量及有效控制
        4. 关系变量及有效控制
    三、 邓小平理论决策实施方式的权变特性分析
        1. 观念变量及有效控制
        2. 实体变量及有效控制
        3. 活动变量及有效控制
        4. 关系变量及有效控制
    四、 邓小平理论的决策风格的权变特性
        1. 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决策风格
        2. 邓小平理论决策风格的权变分析
        (1) 观念变量及有效控制
        (2) 实体变量及有效控制
        (3) 活动变量及有效控制
        (4) 关系变量及有效控制
第六章 邓小平理论实践绩效的权变分析
    一、 正面绩效: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1. 富于成效的十年
        2. 成就辉煌的二十年
    二、 “风险”效应: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代价
        1. 人性的“异化”
        2. 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
        3. 社会不稳定因素
    三、 发展与代价:邓小平理论实践绩效的权变分析
        1. 邓小平理论决策质量的权变分析
        2.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代价的权变分析
        (1) 决策性质
        (2) 决策者
        (3) 任务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4) 决策实施者的素质问题
        (5) 决策环境变量
        (6) 成本和条件变量
主要参考文献

(5)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的条件
    一、历史依据: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一) 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
        (二) 从抓经济建设到“抓革命,促生产”
    二、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一) 何为时代主题
        (二) “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对时代的分析”
    三、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一) 实事求是地对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二)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四、思想前提: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懈求索
        (一) 邓小平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求索
        (二) 邓小平对“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求索
    五、个人素质:历史选择了邓小平
        (一) “三落三起”的独特人生经历
        (二)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考
第二章 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的演进
    一、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
        (一) 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原则
        (二) 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
        (三)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察视角
    二、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
        (一) 逻辑起点的一般规定性
        (二) “什么是社会主义”成为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
    三、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展开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
    四、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归宿
        (一) 逻辑归宿的一般规定性
        (二) 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归宿
第三章 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的启示
    一、根据“三情”及时调整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一) 找准时代脉搏,迎接国际挑战与机遇
        (二) 把握基本国情,调整国家的工作重心
        (三) 科学判断党情,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二、认清实现途径,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
        (二) 倍加珍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遵循行动指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
        (二) 始终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依靠根本保障,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
        (二) 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6)“南方谈话”以来国内邓小平理论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 究 概 况
二、若干问题的研究进展及争鸣
    (一)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二)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三)关于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和核心
    (四)关于邓小平理论的体系
    (五)关于社会主义本质
    (六)关于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三、深化研究的重要着力点

(8)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拟创新之处
    六、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第一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大举措
        (一) 抵御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渗透
        (二)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二、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中之重
        (一) 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
        (二) 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 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
    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石
        (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
        (二) 实施工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
        (一) 实践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二) 最新理论成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五、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
        (一) 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根本所在
        (二) 实施工程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必然
第二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
    一、组织机构
        (一) 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
        (二) 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
        (三) 工程咨询委员会的设立及成员的确定
        (四) 课题组
    二、运行机制
        (一) 项目建设
        (二) 基地建设
        (三) 团队建设
第三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历史考察
    一、工程的提出和部署
        (一) 实施工程的提出
        (二) 实施工程的全面部署
    二、工程的全面展开
        (一) 工程多项具体工作先后启动
        (二) 深化对工程的认识
        (三) 工程实施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工程的全面推进
        (一) 工程实施四年的工作总结和随后五年工作设想
        (二) 工程成果丰硕
        (三) 工程实施八年的工作总结和继续推进
    四、十八大以来工程深入推进
        (一) 深入实施工程的战略部署
        (二) 深入实施工程的重要举措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的编译和研究
        (一) 经典着作编译
        (二) 经典着作基本观点研究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研究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现实问题研究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初步设立和逐步完善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简介
        (三)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二级学科点布局
        (四) 国家重点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建设
    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一) 建设概况
        (二) 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情况调研
        (一)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调研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发展年度报告
    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端学术平台
        (一)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论坛
        (二)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
        (三)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论坛
        (四) 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
        (五)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同创新中心
        (六)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刊
    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和支撑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发展
        (二)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支撑作用
第六章 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
    一、总体部署
        (一) 工程教材编写总要求
        (二) 成立教材编写课题组
        (三) 工程教材编写规划
    二、工程教材编写成果
        (一) 基础理论教材
        (二) 重点学科教材
        (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四) 其他重点教材
    三、工程教材出版及使用
        (一) 统一规范工程教材编辑出版
        (二) 重点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出版和使用
    四、工程教材编写特点
        (一) 教材编写按照意识形态强弱先后顺序进行
        (二) 工程教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交流和人才队伍培养
    一、学术交流
        (一) 举办高层次报告会
        (二) 开展学术研讨会
    二、人才培养
        (一) 开展国情调研
        (二) 进行国外考察
        (三) 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的开办
        (四) “四个一批”理论人才的纳入
        (五) “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
        (七) 教育部工程重点教材专业师资队伍培训
第八章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宣传普及
    一、理论读物
        (一) 学习读本
        (二) 编写通俗理论读物
    二、主流媒体平台宣传
        (一) 报刊
        (二) 电视
        (三) 网络
        (四) 微式宣传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的整体评价
    一、实施工程的成效及经验
        (一) 工程实施取得突出成绩,达到预期效果
        (二) 工程实施十多年的基本经验
    二、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一) 工程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二) 工程实施中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结束语 进一步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应当探讨的若干问题
    一、保持工程的常态化,重点推进工程成果的学习转化运用
        (一) 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大众化
        (二)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
        (三) 加快教材优势向教学优势发展
        (四) 加强高端人才与教学一线教师深度培养
    二、大力开展工程的宣传推介,进一步扩大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
        (一) 扩大宣传范围
        (二) 丰富宣传形式
        (三) 加强理论宣传力度
    三、引领“四大平台”建设,形成工程工作合力
        (一) “四大平台”建设
        (二) 充分发挥工程在思想理论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四、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人才体系
        (一) 健全学科体系
        (二) 完善教材体系
        (三) 构建人才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一 2012年——2015年“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入选教师名单及课题立项表
附录二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情况认识》调查问卷(教师卷)(学生卷)(宣传部门卷)(共同卷)
附录三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情况认识》调查问卷分析表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9)习近平对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的目的
        (二) 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 关于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研究
        (二) 关于习近平改革思想的研究
        (三) 关于习近平对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研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邓小平与习近平改革思想概述
    一、邓小平改革思想的概述
        (一) 邓小平改革思想的形成背景
        (二) 邓小平改革思想的发展过程
    二、习近平改革思想的概述
        (一) 习近平改革思想的形成背景
        (二) 习近平改革思想的丰富发展
第二章 习近平与邓小平改革思想一脉相承
    一、都面对共同的基本国情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内涵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意义
    二、都源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相结合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改革思想
        (二) 列宁的改革实践与毛泽东的改革探索
    三、都遵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一) 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
        (二) 坚持实践观和群众观相统一的认识论
        (三) 遵循统筹兼顾的辩证法
    四、都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使命
        (一) 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
        (二) 坚持党的领导
        (三) 坚持为群众谋利益
第三章 习近平对邓小平改革思想的丰富发展
    一、关于改革含义的新界定
        (一) 邓小平:改革是一场革命,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二) 习近平:改革开放是两个“关键一招”
    二、关于改革目标的新认识
        (一) 邓小平的改革目标
        (二) 习近平的改革目标
    三、关于改革领域的新拓展
        (一) 对改革总布局的新谋划
        (二) 对具体领域改革的新规划
    四、关于改革评价标准的新规定
        (一) 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
        (二) 习近平:“两个是否”标准
    五、关于改革方法的新探索
        (一) 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
        (二) 习近平:“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第四章 习近平改革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习近平改革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 习近平改革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二) 习近平改革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新发展
    二、习近平改革思想的实践价值
        (一) 改革要坚持正确方向,保持政治定力
        (二) 改革要把握正确方法,统筹协调推进
        (三) 改革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群众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主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主题的学理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主题的哲学依据和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主题的哲学依据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主题的理论渊源
    二、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主题的历史和现实基础
        (一)历史基础
        (二)现实基础
    三、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主题的概念界定
        (一)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主题与共同主题
        (三)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主题
    四、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主题的结构和要素分析
        (一)构成结构分析
        (二)构成要素分析
    五、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主题的概括表述
        (一)确立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同主题的原则
        (二)关于新时期共同主题的几种观点辨析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主题
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历史考察
    一、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转换的准备
        (一)历史准备
        (二)现实准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的形成与确立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形成与确立的标志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的阶段性回答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的检验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承接与推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跨世纪承接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新阶段推进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新时代推进
        (一)彰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态度、决心和信心
        (二)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开展新时代的实践变革
        (三)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形成与推进的经验启示
        (一)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必须紧密围绕共同主题
        (二)坚持和深化新时期共同主题必须妥善处理多种困难
        (三)坚持和深化共同主题必须努力回答好一系列基本问题
        (四)坚持和深化共同主题必须不断增强四个自信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实践路径
    一、贯穿于新时期不同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性主题
        (一)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二)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贯穿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一)统一于新时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
        (二)确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三)具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路径
    三、贯穿于中国国家治理和改革的实践——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例
        (一)统一于治国理政五年规划(计划)实践
        (二)上升为指导思想和指导方针
        (三)融入国民经济与社会―三步走‖发展战略
        (四)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
        (五)作用于五年规划(计划)的调控
    四、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实践——以重大会议和报告视角
        (一)通过党代会报告的题目显示出来
        (二)借助党代会的主题展现作用
        (三)通过大会发出的号召发挥力量
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理论表达
    一、表现为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具体形态
        (一)道路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理论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制度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四)文化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发展与创新
        (一)推动对社会主义建设时代特征认识的新发展
        (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全面拓展
        (三)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实现理论飞跃
    三、促进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生成和整合
        (一)贯穿于新时期理论成果的生成过程
        (二)促进新时期理论成果的整合
        (三)促进党的指导思想的创新
    四、促使新时期理论成果形成共同的理论主题
        (一)使创新成果保持相同的理论本质
        (二)使新时期理论成果围绕着相同的脉络
        (三)使新时期理论成果保持共同的方向
        (四)使新时期理论成果保持一致的历史地位
第五章 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面临的困难挑战和原因分析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面临的困难挑战
        (一)对共同主题的理论认识容易发生偏颇
        (二)对共同主题的实践认识容易发生偏离
        (三)共同主题的坚持力量容易发生损耗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面临挑战的原因分析
        (一)国内方面的原因
        (二)国际方面的原因
第六章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对策思考
    一、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思想基础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理论武装
        (三)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宣传思想工作保障体系
        (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二、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实践基础
        (一)准确判断时代特征
        (二)深刻把握主体特征
        (三)准确把握任务特征
    三、夯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方法论基础
        (一)问题导向是破解实践课题的科学方法
        (二)坚持―共同主题+基本问题‖的范式开展理论创新
        (三)在共同主题与基本问题的互动中推动实践创新
    四、凝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群众力量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二)增进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和手段创新
    五、凝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主题的精神力量
        (一)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协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有之义
        (二)改革创新精神是坚持共同主题的重要力量
        (三)大力弘扬改革创新时代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对邓小平理论历史起点的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十大关系》对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的影响研究[D]. 罗雨雨. 闽南师范大学, 2020(12)
  • [2]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基本问题[J]. 冷溶.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0(02)
  • [3]龚育之关于邓小平理论的研究[D]. 张俊.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3)
  • [4]邓小平理论研究:一种权变的方法[D]. 凌宏彬. 南京师范大学, 2003(02)
  • [5]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研究[D]. 姚驰.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6]“南方谈话”以来国内邓小平理论研究述评[J]. 张曙.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2(02)
  • [7]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起点[J]. 吕书正. 探索, 1998(06)
  • [8]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研究[D]. 谭晓玲. 武汉大学, 2017(06)
  • [9]习近平对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D]. 詹明瑛.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5)
  • [10]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主题研究[D]. 梁庆周.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标签:;  ;  ;  ;  ;  

认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起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