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讨住院医疗保险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朱斌,张宁,何荣鑫,宁伟,谢涛,鲁永博,柳锦楠,毛瑛[1](2022)在《重特大疾病保障政策的实践与效果——基于延安市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对重特大疾病的实际保障效果。方法:分地区、总费用水平和病种计算延安市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对重特大疾病的保障效果。结果:延安市重特大疾病医疗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个层次的报销后,平均保障水平为77.14%;住院医疗费用的补偿比例随总费用上升而下降;总费用超过20万元的患者,个人自付比例超过35%。结论:持续完善医保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在目录层面实现对基本诊疗需求的全覆盖,同时重视高额医疗费用的补偿,增强制度的兜底保障作用;各统筹地区应结合本地区实际,出台相适应的重特大疾病保障政策,做到精准施策。
钟港棚,徐伟,汪宁,曹婷,何仁鑫[2](2022)在《基于筹资精算模型的江苏省A市自费医疗补充保险制度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A市自费医疗补充保险制度进行优化研究,以期为我国自费医疗补充保险制度的发展完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法对A市自费医疗补充保险的运行现状进行分析,并运用筹资精算模型从报销比例、支付范围和个人负担封顶线三方面对自费医疗补充保险制度进行优化设计。[结果]A市自费医疗补充保险报销比例较高,最优报销比例为50%;支付范围扩大到门诊后,2021-2025年缴费率为0.4519%,小于现行0.5%的缴费率政策;保障住院自费费用时,个人负担封顶线为30?000元;同时保障门诊和住院自费费用时,个人负担封顶线为40?000元。[结论]A市自费医疗补充保险基金充足,可通过扩大支付范围、设置个人负担封顶线等措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待遇水平和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
王奕婷,王坚强,莫显昆[3](2021)在《长沙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病种分值付费改革对分级诊疗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长沙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资料来源于该市医疗保障局2015—2020年住院患者医保结算补偿数据库。以2020年CPI为基准,对费用数据贴现。采用描述性统计和中断时间序列,分析评估支付方式改革对分级诊疗的影响。研究表明:(1)2015—2020年长沙市城乡居民参保住院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二级医疗机构和三级医疗机构住院的构成比分别呈缓慢上升、上升后基本持平和缓慢下降趋势;(2)平均住院日在各级医疗机构均呈现下降趋势;(3)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二级医疗机构和三级医疗机构住院的次均费用呈缓慢下降、基本持平和波动上升趋势;(4)自付比例在基层医疗机构基本持平,在二、三级医疗机构较2015年略有下降。基于病种分值付费的分级诊疗能够减轻基层医疗机构患者的医疗负担,但尚未体现出对患者分流的明显效果。
贾洪波,刘玮玮[4](2021)在《探索个人账户改革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费用统筹》文中研究指明医保个人账户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组成部分,其运行取得了一定成效,也有进一步探索改革之必要。当前个体医疗服务在需求、供给和费用支出方面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特征。个体医疗服务消费的不确定性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设置的初衷难以实现、个人账户管理的过程困难、个人账户有效分散门诊医疗费用支出风险的目的达成受限。因此,本文展开深入研究,提出应该改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费用统筹等建议。
刘晓梅,王艺臻[5](2021)在《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的责任定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世界各国由于国情不同,其对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的责任定位也不相同。不同国家的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的责任定位对我国均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美国和英国三个国家的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不同的责任定位,结合国情,首先明确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的责任定位,其次从国家、保险机构和消费者三个方面提出如何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在充分发挥对医疗保障的补充作用的基础上带动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发展得更加全面和完善。
黄家林,傅虹桥[6](2021)在《补充医疗保险对老年人死亡率的影响:以大病保险为例》文中指出医疗保险对健康的影响一直是卫生经济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中国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利用地级市层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时间差异,运用双重差分法估计大病医疗保险对老年人死亡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病保险使老年人月死亡率显着降低了0.22个百分点,相当于使得死亡人数下降15%左右。并且,这一效果在起付线较低的城市,在子女数少、未与配偶居住和年龄较大的老年人中更为明显。在大病保险可能影响死亡率的渠道中,我们发现大病保险能够改善参保者的心理状态,改善身体健康,并且增加医疗服务利用。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完善中国医保政策具有启示意义。
郑超,王新军,孙强[7](2022)在《城乡医保统筹政策、健康风险冲击与精准扶贫绩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医保制度是政府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大民生项目,该制度能够有效解决因病致(返)贫问题,更是巩固我国新时期全面脱贫成果的长效机制之一。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讨了城乡医保统筹政策的减贫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城乡医保统筹政策对农村居民具有明显的减贫效应,特别是城乡医保统筹政策对遭受大病健康冲击的居民具有显着的扶贫效果,能有效减少农村"因病致(返)贫"问题的发生,有助于精准扶贫。进一步机制检验表明,降低自付医疗支出比例和改善劳动供给水平是城乡医保统筹政策实现减贫效果的重要中介渠道。本研究给出的建议是推进新时期中国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统筹层次和对弱势群体进行政策倾斜,精准解决全面脱贫后健康风险冲击引起的返贫致贫问题,充分发挥社会医保制度解决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作用。
章蓉,李放[8](2021)在《医疗保险是否改善了老年人的慢性病医疗状况?——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利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二阶段最小二乘模型(2SLS)等方法,在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纳入医保门诊报销的背景下,实证检验了医疗保险对我国城乡老年人慢性病医疗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1)医疗保险显着增加了老年人慢性病的门诊和住院医疗费用,且城市和男性老年人的支出明显高于农村和女性老年人,但医疗保险对老年人慢性病住院医疗支出增长的影响呈减弱趋势;(2)医疗保险显着提高了老年人慢性病医疗服务利用率,增加了老年人及时就医的概率;(3)医疗保险显着降低了老年人慢性病的自付比例,减轻了老年人的医疗负担。
穆希琳[9](2021)在《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在我国各级工会组织实施的正式制度中,工会互助制度属于工会保障职能中兼具职工集体福利和困难职工帮扶双重主题的制度形式。该制度的生成是结构互构与个体需求的复合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内制度的表现样态呈现区别化,本文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阶段的划分将厘清制度的发展脉络,对各阶段制度内容和运行实际效果的分析是归纳制度阶段特征的依据。而在工会互助制度变迁的逻辑体系中,原有的制度生成结构发生变化,作为工会组织“自我赋能”的中层力量崛起发挥着创新工会互助制度组织形态的作用。对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将原本呈现为割裂状态的工会互助制度典型阶段融汇为一脉相承的制度发展过程,并且将静态的制度呈现以动态演进的方式开展研究。通过构建“结构—需求—制度”的分析框架,将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和变迁的动力要素划分为“宏观制度—单位组织”的多重制度逻辑结构,又将个体需求的满足程度使用“认同—行动”双重维度进行类型划分。通过分析强化了“中层组织”在制度变迁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力量,中层组织呈现单位组织“退场”、上级工会组织“入场”。工会组织通过市场化机制的尝试达到“自我赋能”,这一外在突生的力量为工会互助制度变迁提供了全新的组织形态。本研究选择东北地区国有大型企业YZ厂作为田野调查点开展实证研究。YZ厂建厂历史悠久,工会互助制度发展历程完善,并且当下YZ厂仍保留单位内外多种互助制度并行,在参与上级工会职工互助保障的主流互助制度之外,在单位内部按年度职工仍开展向厂内互助基金会捐款。本研究采用社会学定性分析方法中的实地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将该厂1955年建厂初期至1995年间在工会会员之间实行的以“互助储金会”为代表的经济互助制度,结合“生活服务小组”、“思想互助小组”等为代表的劳力互助制度和思想互助制度,统称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将1995年后参与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组织的以职工医疗互助为主要内容的“职工互助保障”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低位时期,收入分配制度遵循平均主义基础上的按劳分配,职工收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成为客观现实。社会管理领域国家以单位体制将个体纳入单位组织中便于管理及整合,单位组织也成为国家向个体提供福利待遇的中间组织。本论文所研究的国有企业在单位体制时期是典型的能够为单位成员提供近乎全覆盖福利、单位成员对单位组织依附黏性较强的单位组织。从自上而下的结构角度而言,国家经济社会的宏观制度要求单位组织承担国家意志的传达者、国家资源的提供者角色,纳入代表着“国家”的单位组织中的个体依靠单位解决自身的困境成为该历史阶段下理所当然的选择。这是国家制度对单位组织内部成员互助行为的社会建构。从自下而上的结构角度而言,在企业与国家“同构”之下的国有企业工会,听从党委领导并为行政部门分忧是其重要的政治任务,在国家总体资源供给量不足的局限下,动员群众力量展开互助互济活动成为工会的理性选择。把单位成员的问题在单位组织的场域内解决,这是单位组织“向上负责”的反馈表现。在国家宏观制度与中层单位组织的互构结构之外,大量职工存在临时性经济借贷需求这样微观个体的实际需求也是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要素。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发展过程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变迁是对原有互助制度中呈现正反馈递增的设置予以保留,在此基础上采取渐进式变迁的方式,符合职工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的预期惯性,也符合制度制定的主体工会组织的功能定位。由于工会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功能侧重有所区别,工会互助制度也随之呈现了从“解群众之困”到“筑风险补充保障”的功能偏重转向。在单位体制之下,工会是生产性行政单位的企业同盟者或建设伙伴。因此工会组织为单位行政减轻负担的同时还要为职工群体缓解压力,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工人的生活福利工作,将出现临时经济困难的职工“揽”到工会职责份内,采取广泛依靠群众力量、解决群众自身问题的方式设立“互助储金会”,这是工会对稳定单位体制的有效的助益方式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互助保障的群体边界相较单位体制时期工会互助制度范围扩大。职工互助保障将一事一时的工会“送温暖活动”转变为覆盖全年的帮扶救助长效机制,将工会单向“施惠”转变为职工双向多元互助参与。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当代价值不仅在于为职工提供风险补充保障,更在于“重塑”单位内部职工间相互关爱的凝聚力。“在内”有单位组织对“单位人”的关怀,“单位人”以尽心完成职业目标作为对单位组织的回馈;“在外”利用大数法则的职工互助保障,是低投入的非营利性的风险补充补充保障。笔者认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发展进路应在维护职工保障权益的原则上拓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互助保障体系,配合“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过程中的下岗职工、人数日渐增加的离退休职工、互联网平台灵活就业职工等群体设置有工会特色的互助保障制度,这也将是工会迎合职工民意需求增强持续创新能力持续“赋能”的表现。
郑超,王新军,孙强[10](2021)在《城乡医保统筹政策、居民健康及其健康不平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城乡医保统筹政策是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和促进居民享有公平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2015—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两期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系统考察了城乡医保统筹政策对居民健康及其健康不平等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城乡医保统筹政策具有显着的健康绩效,显着提升了居民的自评健康、心理健康和客观健康水平,同时显着降低了健康不平等程度。机制分析表明,居民医疗支出自付比例降低和居民健康风险意识增强是城乡医保统筹政策提高健康绩效的重要中介渠道。进一步研究显示,城乡医保统筹政策的健康绩效存在异质性,对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年龄较高、受教育水平较低、农村居民的健康影响更加显着,这有利于促进新时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议完善国民健康政策,提升城乡医保统筹层次,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政策倾斜力度,推进新时代社会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均等化建设,逐步解决医疗保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二、探讨住院医疗保险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探讨住院医疗保险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重特大疾病保障政策的实践与效果——基于延安市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延安市重特大疾病保障政策 |
2.1 第一层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
2.1.1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
2.1.2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
2.2 第二层次:大病保险制度 |
2.2.1 城镇职工大额医疗补助保险 |
2.2.2 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 |
2.3 第三层次:医疗救助制度 |
2.3.1 基本医疗住院救助 |
2.3.2 重特大疾病门诊救助 |
2.3.3 重特大疾病住院救助 |
2.3.4 定额医疗救助 |
2.3.5 兜底保障 |
3 延安市重特大疾病保障水平 |
3.1 总体保障水平 |
3.2 按总费用分段保障水平 |
3.3 按地区保障水平 |
3.4 分病种保障水平 |
4 讨论 |
4.1 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内部衔接机制不完善 |
4.2 高额医疗费用补偿水平不足,个人自付金额较高 |
4.3 部分病种的实际补偿比例低 |
5 政策建议 |
(2)基于筹资精算模型的江苏省A市自费医疗补充保险制度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指标选取 |
1.3 模型设定 |
2 自费医疗补充保险现状 |
2.1 自费医疗补充保险政策现状 |
2.2 自费医疗补充保险基金收支情况 |
2.3 门诊住院实际报销情况 |
2.4 自费费用个人负担情况 |
3 优化方案设计 |
3.1 报销比例 |
3.2 支付范围 |
3.3 个人负担封顶线 |
4 方案合理性评价 |
4.1 报销比例 |
4.2 支付范围 |
4.3 个人负担封顶线 |
5 讨论与建议 |
5.1 自费医疗补充保险制度优化设计结果 |
5.2 自费医疗补充保险制度评价对比分析 |
5.3 自费医疗补充保险制度优化建议 |
(3)长沙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病种分值付费改革对分级诊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改革实践案例 |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样本人群基本特征 |
2.3 研究方法 |
2.3.1费用贴现 |
2.3.2改革前后数据对比 |
2.3.3 ITS分析测度干预效果 |
3 医保付费改革前后效应对比 |
3.1 各级医疗机构服务效率 |
3.2 各级医疗机构住院患者负担情况 |
3.3 实施效果ITS分析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具体实践结果 |
4.3 推进分级诊疗的建议 |
4.3.1统筹推进形成合力 |
4.3.2结合实际深化改革 |
4.3.3完善医保监管体系 |
(4)探索个人账户改革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费用统筹(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
二、医保个人账户运行的主要成效 |
(一)个人账户培养了社会公众的医疗保险意识 |
(二)个人账户实质性分担了部分参保患者的门诊医疗费用 |
三、个体医疗服务消费的特点对医保个人账户运行的挑战 |
(一)个体医疗服务消费的主要特点 |
1. 个体医疗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 |
2. 个体医疗服务供给的不确定性。 |
3. 个体医疗服务费用支出的不确定性。 |
(二)个体医疗服务消费的特点对医保个人账户运行的挑战 |
1. 个人账户设置的初衷难以实现。 |
2. 个人账户管理的过程困难。 |
3. 个人账户有效分散门诊医疗费用支出风险的目的达成受限。 |
四、改革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原因和基本思路 |
(一)改革医保个人账户的原因 |
(二)改革医保个人账户的政策依据 |
(三)医保个人账户改革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取消个人账户 |
五、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费用统筹的建议 |
(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门诊费用统筹的建议 |
(二)实施分段的以共保率为中心逐级递减门诊医疗费用报销办法的建议 |
(5)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的责任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的比较分析 |
三、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的国际经验 |
(一)日本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的责任定位 |
(二)美国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的责任定位 |
(三)英国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的责任定位 |
(四)关于日本、美国和英国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的责任定位的启示 |
四、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的责任定位 |
(一)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速度缓慢 |
(二)社会医疗保险发展不完善 |
五、完善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的责任定位的建议 |
(一)明确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的责任定位 |
(二)大力发展多种类型的商业医疗保险 |
(6)补充医疗保险对老年人死亡率的影响:以大病保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
二 政策背景 |
三 数据与回归分析 |
(一)数据来源 |
(二)主要变量与描述统计 |
(三)回归分析 |
1.双重差分法。 |
2.事件分析法。 |
四 回归结果 |
(一) 基准回归结果 |
(二)异质性结果 |
(三)稳健性分析 |
1.事件分析法。 |
2.置换检验。 |
3.其他稳健性检验。 |
五 可能的影响渠道 |
(一)心理健康 |
(二)身体健康 |
(三)医疗服务利用 |
六 结论 |
(7)城乡医保统筹政策、健康风险冲击与精准扶贫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3 理论分析 |
4 识别策略、数据来源与变量设定 |
4.1 识别策略 |
4.2 数据来源 |
4.3 变量选取和设定 |
4.3.1 贫困指标 |
4.3.2 控制变量 |
5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1 城乡医保统筹政策对农村居民减贫效果的总体评估 |
5.2 城乡医保统筹政策减贫效应的异质性分析 |
5.3 稳健性检验 |
6 城乡医保统筹减贫效应作用机制的检验 |
7 结论与建议 |
(8)医疗保险是否改善了老年人的慢性病医疗状况?——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文献回顾 |
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3.1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
3.2 模型设定 |
(1) 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 |
(2)二阶段最小二乘模型(2SLS) |
4 实证结果分析 |
4.1 描述性分析 |
4.2 应用性分析 |
(1)医疗保险对医疗支出的Heckman模型分析 |
(2)医疗保险对医疗负担的二阶段最小二乘模型分析 |
4.3 医疗保险对老年人慢性病门诊费用影响的差异性分析 |
5 基本结论 |
(9)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与问题提出 |
1.1.1 选题缘起 |
1.1.2 问题提出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工会 |
1.2.2 工会会员与单位成员 |
1.2.3 互助互济 |
1.2.4 工会互助制度 |
1.3 理论基础与解释框架 |
1.3.1 理论基础:制度生成与变迁理论 |
1.3.2 解释框架:“结构—需求—制度”分析框架 |
1.3.3 论文篇章结构 |
1.4 研究对象情况介绍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意义 |
1.6.1 理论意义 |
1.6.2 现实意义 |
第2章 相关文献回顾与述评 |
2.1 国内文献回顾 |
2.1.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
2.1.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
2.1.3 互助价值传统与互助实践研究 |
2.1.4 工会互助保障研究 |
2.2 国外文献回顾 |
2.2.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
2.2.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
2.2.3 互助思想与互助组织研究 |
2.3 既有学术贡献与局限 |
2.3.1 学术贡献 |
2.3.2 研究局限 |
第3章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背景分析 |
3.1 制度下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催生互助“刚性需求” |
3.1.1 计划经济时期经济水平与收入分配制度的局限 |
3.1.2 单位制初期国有企业“纵横交错”管理体系下的工会组织 |
3.1.3 单位制初期的工会保障职能 |
3.2 组织反馈:单位成员团结模式的有机形塑 |
3.2.1 发挥工会“政治动员”组织者的作用 |
3.2.2 互助行为优化单位成员社会互动结构 |
3.2.3 集体主义思想成为单位体制时期价值取向 |
3.3 个体需求:满足计划经济时期单位成员基本生活保障需求 |
3.3.1 脱离剥削性质的旧时民间借贷组织的需求 |
3.3.2 大量单位成员存在应急借款的需求 |
3.3.3 缓解单位成员家属“后顾之忧”的需求 |
第4章 计划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 |
4.1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运行和功能 |
4.1.1 建国初期工人阶级互助实践 |
4.1.2 工会互助制度的运行过程 |
4.1.3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功能 |
4.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内容和特点 |
4.2.1 “互助储金会”——经济互助制度 |
4.2.2 “生活服务小组”——劳力互助制度 |
4.2.3 “思想互助小组”——思想互助制度 |
4.2.4 由“输血”到“造血”的互助基金会 |
4.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行动回应 |
4.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
4.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
4.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
4.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
第5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 |
5.1 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特点和功能 |
5.1.1 从路径依赖视角解析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 |
5.1.2 职工互助保障区别于商业保险的独特价值 |
5.1.3 互助制度助力工会打造全方位保障“品牌” |
5.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表现形式 |
5.2.1 YZ厂参与职工互助保障的必要性 |
5.2.2 双轨互助制度并行的YZ厂特色 |
5.2.3 对制度目标和成效的认同激发参与动力 |
5.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行动回应 |
5.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
5.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
5.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
5.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
第6章 工会互助制度的变迁逻辑分析 |
6.1 宏观制度对中层赋能和个体需求的决定作用 |
6.1.1 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用 |
6.1.2 单位由行政性整合转向利益性整合 |
6.1.3 “国家—单位保障”进阶“国家—社会保障” |
6.2 中层赋能的“强化”促生互助组织新形态 |
6.2.1 向上贯彻:上级工会“在场”重塑互助边界 |
6.2.2 向下回应:发挥工会组织联系职工的“桥梁纽带” |
6.2.3 自我赋能:工会组织市场化“跨界” |
6.3 微观个体为宏观结构和中层赋能提供经验建构 |
6.3.1 “搭便车”的群体惰性助推互助行为制度化 |
6.3.2 “由借到挣”的行为逻辑嵌入互助基金会的运营理念 |
6.3.3 “风险自担”的制度常态激发工会互助保障的转型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结论 |
7.1.1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复合因素 |
7.1.2 工会互助制度变迁不可忽视的“中层力量” |
7.1.3 工会互助制度的现实意义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访谈提纲 |
附录2:受访者基本信息表(以访谈时间先后排序) |
附录3:《互助储金会组织通则》 |
附录4:《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章程》 |
附录5: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开展的职工互助保障类型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10)城乡医保统筹政策、居民健康及其健康不平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三、理论框架和实证策略 |
(一)理论框架 |
(二)实证策略 |
四、数据来源、变量选取及变量描述性统计 |
(一)数据来源 |
(二)变量选取 |
1. 健康测量 |
2. 控制变量 |
(三)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 |
五、实证结果及分析 |
(一)城乡医保统筹政策健康绩效的总体评估 |
(二)城乡医保统筹政策健康绩效的异质性分析 |
(三)城乡医保统筹政策健康绩效的稳健性检验 |
1. 使用DID-PSM研究城乡医保统筹政策的健康绩效 |
2. 使用安慰剂检验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 |
3. 变换健康指标分类进行稳健性检验 |
六、城乡医保统筹政策健康绩效的作用机制 |
七、结论和建议 |
四、探讨住院医疗保险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重特大疾病保障政策的实践与效果——基于延安市的实证研究[J]. 朱斌,张宁,何荣鑫,宁伟,谢涛,鲁永博,柳锦楠,毛瑛. 卫生经济研究, 2022(02)
- [2]基于筹资精算模型的江苏省A市自费医疗补充保险制度优化研究[J]. 钟港棚,徐伟,汪宁,曹婷,何仁鑫. 卫生软科学, 2022(01)
- [3]长沙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病种分值付费改革对分级诊疗的影响[J]. 王奕婷,王坚强,莫显昆. 经济地理, 2021(12)
- [4]探索个人账户改革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费用统筹[J]. 贾洪波,刘玮玮.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21(05)
- [5]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的责任定位研究[J]. 刘晓梅,王艺臻.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21(06)
- [6]补充医疗保险对老年人死亡率的影响:以大病保险为例[J]. 黄家林,傅虹桥. 世界经济, 2021(10)
- [7]城乡医保统筹政策、健康风险冲击与精准扶贫绩效研究[J]. 郑超,王新军,孙强. 公共管理学报, 2022(01)
- [8]医疗保险是否改善了老年人的慢性病医疗状况?——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J]. 章蓉,李放. 科学决策, 2021(09)
- [9]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D]. 穆希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10]城乡医保统筹政策、居民健康及其健康不平等研究[J]. 郑超,王新军,孙强. 南开经济研究, 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