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书馆员要重视自学(论文文献综述)
王自洋[1](2021)在《专业化驱动城市图书馆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文中提出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高质量发展的目的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美好生活,就是高质量发展目标所在。作为城市图书馆来说,高质量发展最终是为了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品质的文化生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文化服务。这需要图书馆以更高水平的专业化建设来驱动。
尹怀琼,周良文[2](2021)在《“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多元素养教育现状及策略研究——基于文本数据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通过调查"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网站,收集与多元素养教育相关的信息,全面了解"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关于多元素养教学课程、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现状。基于文本数据分析"双一流"高校图书馆近两年多元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趋势,发现各高校图书馆多元素养教育方式发展不均,需构建多层次立体化教育模式;嵌入式教学方式还不够深入,需将多元素养教育融入学术实践;教育内容不够全面,还需进一步充实完善;跨学科协作实践的指导培训不足,需加强多元素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教育人才短缺,需重视多元素养教育人才建设。
陈晴晴[3](2021)在《黄钰生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钰生是天津近代着名教育家,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先后担任南开大学秘书长、西南联大师范学院院长、师范学院附属学校主任和天津图书馆馆长,在高等教育、师范教育、中小学教育、图书馆建设等方面均有独到见解。他的教育思想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具有宝贵的价值,对近代天津乃至近代中国的教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学术界对于黄钰生的教育思想的研究数量较少且缺乏深度,亟待丰富和扩充,因此,研究黄钰生的教育思想既能够丰富黄钰生的相关研究内容,也能够深入挖掘黄钰生教育思想的精髓,为当今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对黄钰生的教育思想进行研究。第一章主要介绍黄钰生的生平和教育活动。第二章深入分析了黄钰生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高等教育思想主要有大学的本质、大学教育的意义、人文学科建设及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师范教育思想包括师范教育的任务、课程、途径、师资建设以及师范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中小学教育思想包括道德教育、身心和谐发展、教师管理以及学习方法;图书馆建设思想主要有图书馆的文化价值、馆藏建设和图书馆界的交流合作。第三章总结了黄钰生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影响,特点是:以爱国主义精神为内核,严以治校贯穿始终,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图书馆青年馆员的培养;影响是:推动南开大学发展成为知名高校,推动云南中小学教育长足进步,推动天津图书馆发展成为一流图书馆。第四章论述了黄钰生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包括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贯彻教师教育一体化,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教师的信念感与责任感,以及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功能。通过对黄钰生的教育思想进行研究,能够发现其可贵之处。
李青[4](2021)在《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非正式科学教育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培育了具备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以教育的现代化彰显人的主体性和科学理性,最终指向人的现代性。但当前,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却面临制度、观念和方法等因素制约而无法对接社会转型需要。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良性发展,为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培育了具有自主意识和理性精神的科学公民,有力地推动科学与社会的融动互进。美国社会现代化诉求是如何借助非正式科学教育渗透到民众心智中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在此过程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研究以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出美国社会现代性是如何体现并作用于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过程。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化梳理。依托社会文化情境理论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的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情境进行剖析,揭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与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互动关系,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具有主体意识、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思维的科学公民来顺应社会现代化转型的。绪论部分主要交代选题的价值、相关学术动态、研究设计的依据以及研究对象的合理化界定,使研究对象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第一章聚焦宗教神性裹挟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虔诚信徒,培育神性社会所需的宗教价值观;第二章聚焦政治化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如何通过科学启蒙为新国家培育具有民族意识和政治素养的国家公民,践行为民主政治巩固民意的政治使命;第三章聚焦工业化时期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回应社会形态跃迁和生产力解放诉求,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塑造的技术理性及其极化对人性的异化;第四章转向对技术理性极化的利弊反思,以培育具备科学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的能动公民为目标,批判技术理性对整全人性的异化,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需要渗透知识背后的方法、态度和价值观元素,推动公众理解科学的价值及潜在的风险;第五章则根植于后现代实践哲学下的追求个体解放和意识独立的时代诉求,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逐渐从服务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意识的姿态回归到追求个体自主意识的理性精神的本真使命,强调教育的实践性、情境性和交互对话性,以主体间性思维审视传播主体和公众间的互动关系,倡导公众在交流对话中加深对科学的认知,塑造具有整全理性的科学公民。研究认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科学大众走化向大众科学化的历程,即逐渐从外在于人的工具的现代性形态转向回归人性本体的后现代性形态。教育目的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实施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体现出一种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的态势。研究指出,美国文化传统、资本主义精神和分权自治体制是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目标与内容明晰、实施模式多元、广受社会支持和重视成效评估是其实践经验。最终在把握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面临的理念、经费、人员、制度和评估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路径:根植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历史与现实,正确处理文化差异与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辩证关系;营造适切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提升其制度体系完善性和民主参与的文化生态;聚焦专业性人才培养,加强非正式科学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重视家庭情境中的科学知识传递,弥补家庭科学教育的缺失;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成效评价,健全其的成效测评体系。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需要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适切性,思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模式的互鉴可能;检视整体迈向“公众参与科学”阶段是否冒进;探索非正式科学教育“情境断裂”的缝合思路。
卢彭[5](2021)在《服务清远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广东省职教城(清远)高校图书馆联盟建设探讨》文中提出选择在清远建设广东省职教城是广东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积极探索,是清远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抓手之一。建设广东省职教城高校图书馆联盟对于清远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服务清远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广东省职教城高校图书馆联盟需要通过设计符合实际需要的图书馆联盟内部协作关系、图书馆联盟跟镇图书馆和村(社区)图书室的工作对接方式以及图书馆联盟综合服务网络平台的服务方式等来建设有效的运行机制,可以面向清远乡村读者开展纸质图书借阅服务、电子资源查阅服务、参考咨询服务、专题数据资源库建设、阅读推广服务、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建设等针对性强的服务工作,应当加强有关人力资源、经费、文献资源等保障和现代信息技术支持。
马秋月[6](2021)在《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相较纸质资源,数字资源节省空间、检索便捷等优点日益凸显,目前,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内容也日益丰富。然而高校学生对于图书馆数字资源的使用情况并不乐观,一些数字资源利用率较低,但是高校学生对于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实际需求却没有得到满足。为了能够促使高校学生对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充分利用,进一步完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调查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情况是十分重要的一步。本文首先通过网络调查法调查我国高校图书馆现有的数字资源并进行总结;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深入调查了我国的高校学生对于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综合利用情况,通过访谈了解我国高校学生对于图书馆数字资源布局的相关建议,由此分析总结了我国的高校学生对于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综合利用的现状,从中分析出当前我国的高校学生对于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综合利用存在的一些问题;再次,举例四所高等院校的图书馆在提升学生数字资源综合利用率方面采取的有效举措以供我们借鉴;最后,结合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来提高高校学生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率。
赵桂叶[7](2021)在《河北省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每个人都身处日新月异的信息环境中,面对着庞大的信息资源以及参差不齐的信息质量,信息素养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我们能否更高效地利用信息。当前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令人担忧,多数学生不懂得如何检索文献精准获得想要的信息,对信息的批判性反思能力还不够,信息认知、信息道德、信息能力等难以跟上数字社会发展步伐,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高校图书馆承担着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阵地,2015年修订通过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强调“图书馆应重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加强信息素质课程体系建设”。同时,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图书馆是信息资源的集合地,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可支持多种类型教育活动的开展。同时,教学手段非常丰富,教学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以图书馆为载体来加强对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更有可操作性和便利性,能够有效推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当前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方式和手段相对落后,教学模式需要进一步改革,为探索信息素养教育的最优实践道路,本文在教育学基础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研究成果,选取教学科研实力较强的河北省教育厅公布的13所重点骨干大学为调查范围,对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进行调查,通过研究与分析,发现在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探索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新方式,建构多层次立体化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为其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借鉴。
刘士轩[8](2021)在《用户需求驱动下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国家政策支持、教育理念转型、学界研究导向背景下,创新理念熠熠生辉,全球范围内各行各业掀起创新之风,图书馆事业亦不甘落后并积极探索新型服务模式,创新类学习空间服务就是其中之一。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是一种具备共享研讨、创新体验等功能的物理或虚拟场所,其致力于培育用户创新思维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创新素养。从用户需求角度出发构建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大学生创新素养与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空间服务品质。本研究从用户需求的视角出发构建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探讨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的方法与策略。本研究遵循分析现状、调研需求、构建模式、服务实践的思路开展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整理和分析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研究现状;运用网络调查法对42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官网进行访问,对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内容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服务中存在的问题;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分析高校大学生群体关于创新学习空间的服务需求,并对访谈资料进行三级编码处理分析,归纳出最主要的4类核心服务需求;在网络调研结果及需求访谈分析结果总结的“四大问题,四大需求”基础上,确定了创新学习空间虚实形态、创新学习空间用户群体、创新学习空间服务团队、创新学习空间支撑平台、创新学习空间泛在资源在内的5个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构建要素;以用户需求驱动理论为主导,借鉴已有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项目构建流程,构建了用户需求驱动下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总体框架,并在分别论述了侧重于创新资源服务需求、创新培训服务需求、创新管理服务需求、创新评价服务需求4个核心方面的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具体服务运行过程与策略基础上,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实施保障路径。选取Q大学学生为服务对象进行服务实践应用研究,验证本文理论研究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并反思了服务亮点与不足之处。最终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对论文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剖析,并对未来研究做出展望,以期为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建设的后续研究和实际工作提供参考。
沈洋洋[9](2021)在《吉林省公共图书馆信息无障碍服务研究 ——以视障读者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在当下,面临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视障人口占一定比例、且人们对信息极度渴求的情况,所以信息无障碍服务建设势在必行。本文以视障读者为视角,对吉林省公共图书馆的信息无障碍服务情况进行了研究。笔者对吉林省20余家视障阅览室负责人了解阅览室信息无障碍服务的真实情况,包括信息资源无障碍情况、物理环境无障碍(建筑和设备)情况、web无障碍(利用web achecker测试工具测试图书馆官网首页的无障碍程度、及视障阅览室提供的服务;并且找出了国内及省内较典型的案例。基于对视障读者问卷调查的分析及其访谈,笔者提出基于视障读者需求的视障阅览室运营新模式。基于对吉林省各公共图书馆的考察以及对视障读者的考察找出目前吉林省视障阅览室的问题所在并提出了改进意见。本文主要采用实地考察法、问卷调研法、访谈法和文献调研法。研究表明,各馆视障阅览室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实际到馆人数少、各种设施利用率极低、专业人才极其短缺以及人手严重不足、经费短缺,特别是流动资金、网页无障碍程度低、相应制度不完善,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改造盲文阅览室、引进相关人才、政府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重视无障碍网站的建设、完善相关图书馆法律体系,使其有法可依来改变现状。
朱田林[10](2020)在《法制环境下图书馆员职业能力建设研究》文中认为社会法制化程度的不断提升,要求社会各行各业必须全面加强人员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建设。法制大环境下,图书馆服务对象改变、服务内容复合化、服务方式大转变,这对图书馆员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为了有效保证图书馆各项工作能够得到有序开展,有必要加强法制环境下图书馆员的服务能力与水平提升。本文从图书馆人员的职业道德、信息素质、人才培养等方面,探讨如何加强图书馆员的职业能力建设与提升。
二、图书馆员要重视自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图书馆员要重视自学(论文提纲范文)
(1)专业化驱动城市图书馆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论文提纲范文)
1 图书馆专业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
2 图书馆员专业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支撑 |
3 图书馆发展:重塑图书馆的专业化形象 |
(2)“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多元素养教育现状及策略研究——基于文本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2 结果分析 |
2.1 多元素养教育方式分析 |
2.2 多元素养教育内容分析 |
2.2.1 教学课程内容分析 |
2.2.2 讲座培训内容分析 |
2.2.3 馆员承担讲座培训内容比较 |
3 问题及策略 |
3.1 多元素养教育方式发展不均,需构建多层次立体化教育模式 |
3.2 嵌入式教学方式不够深入,需将多元素养教育融入学术实践 |
3.3 教育内容不够全面,还需进一步充实完善 |
3.4 跨学科协作实践的指导培训还存在不足,需加强多元素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
3.5 教育人才短缺,需重视多元素养教育人才建设 |
4 结语 |
(3)黄钰生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黄钰生 |
(二)教育思想 |
四、文献综述 |
(一)关于黄钰生生平的研究 |
(二)关于黄钰生教育思想的研究 |
(三)关于黄钰生教育实践的研究 |
(四)文献评述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历史研究法 |
六、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黄钰生生平与教育活动 |
一、黄钰生生平 |
(一)少年潜心求学 |
(二)青年从教办学 |
(三)晚年躬耕不辍 |
二、教育活动 |
(一)在南开大学的教育活动(1925-1937,1946-1952) |
(二)在西南联大的教育活动(1938-1945) |
(三)在天津图书馆的教育活动(1952-1990) |
第二章 黄钰生教育思想 |
一、论高等教育 |
(一)大学的本质 |
(二)大学教育的意义 |
(三)人文学科建设 |
(四)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
二、论师范教育 |
(一)师范教育的任务 |
(二)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 |
(三)师范教育的多种途径 |
(四)师范教育的师资建设 |
(五)师范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
三、论中小学教育 |
(一)道德教育 |
(二)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
(三)教师管理制度 |
(四)学习方法 |
四、论图书馆建设 |
(一)图书馆的文化价值 |
(二)图书馆的馆藏建设 |
(三)图书馆界的交流合作 |
第三章 黄钰生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影响 |
一、黄钰生教育思想的特点 |
(一)以爱国主义精神为内核 |
(二)严以治校贯穿始终 |
(三)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
(四)注重图书馆青年馆员的培养 |
二、黄钰生教育思想的影响 |
(一)推动南开大学发展成为知名高校 |
(二)推动云南中小学教育长足进步 |
(三)推动天津图书馆发展成为一流图书馆 |
第四章 黄钰生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
一、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
二、贯彻教师教育一体化 |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教师的信念感与责任感 |
四、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功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史料 |
二、着作 |
三、期刊论文 |
四、学位论文 |
五、民国报刊 |
六、电子文献 |
致谢 |
(4)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相关研究 |
(二)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研究概况 |
(三)现代性相关研究 |
(四)文献述评 |
三、研究设计 |
(一)现代性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关系 |
(二)理论基础 |
(三)具体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内容 |
四、核心概念 |
(一)现代性 |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 |
第一章 “侍奉上帝”与宗教信徒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
一、前殖民时期的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 |
(一)前殖民阶段的美国社会发展样态 |
(二)前殖民阶段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概况 |
二、“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
(一)清教政治模式在殖民地初步践行 |
(二)殖民地经济贸易水平逐渐增强 |
(三)欧洲文化教育传统在北美的沿袭 |
(四)宗教性教育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 |
三、“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
(一)“教义问答”模式中的家庭教育 |
(二)“社区布道”中的科学知识推广 |
(三)本杰明·富兰克林等人的科学实践 |
(四)“报刊出版”中的科学知识扩散 |
四、“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
(一)为开拓“新耶路撒冷”而教 |
(二)教育类型与方式分散多样 |
(三)以立法巩固教育的宗教性 |
(四)教育的实用性倾向日渐凸显 |
五、“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
(一)宗教神性对自然人性的无情宰治 |
(二)“杂乱拼凑”的教育师资队伍 |
(三)“潜匿于神学体系中的科学知识” |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层级化明显 |
第二章 “科学立国”与“国家公民”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
一、“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
(一)新生国家为自由民主而战 |
(二)“旧科学”的落寞与“新科学”的荣盛 |
(三)“大觉醒运动”与西进运动的发展 |
(四)以立法形式巩固民主政治观的实践 |
二、“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
(一)“培育民族情感”的场馆科学实践 |
(二)“宣扬理性”的公共讲座与科学博览会 |
(三)“知识福音”与教会性科学知识推广 |
(四)政治主导的科学知识推广实践 |
(五)职业科学人的热情参与 |
(六)“公民社会塑造”与科学新闻出版 |
三、“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
(一)“科学立国”成为核心价值诉求 |
(二)“宗教性的消退”与“世俗化的觉醒” |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具有国家化倾向 |
(四)注重借鉴西欧教育的优质经验 |
四、“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
(一)“立国之师”的质量参差不齐 |
(二)“科学立国”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 |
(三)“科学立国”的实利主义倾向显现 |
(四)“国家公民培育”面临“肤色歧视” |
第三章 “技术时代”与“科技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
一、“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
(一)内战对美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助推 |
(二)“手工训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
(三)进步主义运动与进步教育实践 |
二、“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
(一)教会推行的“科学肖陶扩之旅” |
(二)“政府推动”的技术知识推广 |
(三)“报刊科学”中的科技知识传递 |
(四)科学场馆的科学知识宣传 |
(五)技术行会的产业技能培训 |
(六)“新闻媒体人”的科技资讯传播 |
三、“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
(一)以培育具有技术理性的产业人为目标 |
(二)教育内容更注重生产实用性 |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遵循“新闻模式” |
(四)“新闻人的出场”与“科学人的隐退” |
四、“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
(一)唯技术理性的价值取向盛行 |
(二)科学新闻的“碎片化”与“主观化” |
(三)伪科学与迷信冲击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出现衰退迹象 |
第四章 “科学危机”与“批判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
一、“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
(一)“科学危机”激化了美国社会发展矛盾 |
(二)“莫斯科的威胁”与“华盛顿的警觉” |
(三)公众“科学万能论”价值观的消解 |
(四)“经济起落”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颠簸” |
二、“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
(一)“新闻科学”的“荧幕化”与内容“专精化” |
(二)增强公众科学鉴别力的“电视科学” |
(三)创设“科学原生态”的场馆科学模式 |
(四)“共筑科学理解力”的“科学共同体” |
(五)“从做中学”的社区化科学教育 |
三、“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
(一)“理解科学”的政治取向较为明显 |
(二)理性批判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
(三)“现代公众”概念的逐渐清晰化 |
(四)科学与消费的联姻:“科学广告”盛行 |
四、“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
(一)消费文化对公众理智精神的侵蚀 |
(二)科学在公众视野中的形象滑落 |
(三)迷信和虚假内容仍然充斥其中 |
(四)公众定位从“知识缺失”转向“理解缺失” |
第五章 “交往社会”与“实践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
一、“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
(一)科学哲学的“生活实践转向” |
(二)知识生产模式的后现代转型 |
(三)社会转型对非正式科学教育提出新要求 |
(四)美国社会持续关注科学教育事业 |
二、“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
(一)为公众参与科研创设“公共科学领域” |
(二)鼓励实践探索的科学场馆活动 |
(三)推行交互对话的科学传播模式 |
(四)“活动式”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开展 |
(五)“专业化”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 |
三、“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
(一)强调公众参与科学的机会平等 |
(二)注重科学参与的交互性对话 |
(三)凸显公众参与科学的情境化 |
(四)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的成效测评 |
四、“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
(一)“公众参与”面临过度商业化的侵蚀 |
(二)科学人与公众的科学理解错位 |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缺乏自我批判反思 |
(四)公众参与科学的活力受限 |
第六章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审思:历程审视、影响因素、经验与反思 |
一、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审视 |
(一)目标追求: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 |
(二)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 |
(三)实践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 |
(四)“自我批判”: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 |
二、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
(一)美国文化传统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
(二)资本主义精神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
(三)分权自治政治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
(四)科学自身发展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
三、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实践经验 |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清晰 |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实施模式多元化 |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社会支持力度高 |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更强调成效评价 |
四、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与反思 |
(一)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
(二)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 |
(三)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本土化转译 |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改革年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5)服务清远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广东省职教城(清远)高校图书馆联盟建设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建设广东省职教城是广东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积极探索,是清远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抓手之一 |
2 清远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方面的需求和广东省职教城高校图书馆联盟建设对于清远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意义 |
2.1 清远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方面的需求 |
2.2 广东省职教城高校图书馆联盟建设对于清远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意义 |
2.2.1 为清远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
2.2.2 为清远农民成长为具备现代技术和现代思维的新型农民提供学习资源条件 |
2.2.3 为清远实施农村改革、实现农村现代化注入可持续的思想文化动力和提供可持续的智力支持 |
2.2.4 为清远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文献资源保障 |
3 广东省职教城各高校图书馆有关文献资源的状况 |
4 服务清远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广东省职教城高校图书馆联盟的运行机制 |
4.1 广东省职教城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内部协作关系 |
4.2 广东省职教城高校图书馆联盟跟镇图书馆和村(社区)图书室的工作对接方式 |
4.3 乡村读者跟广东省职教城高校图书馆联盟、镇图书馆、村(社区)图书室进行联系的方式 |
4.4 广东省职教城高校图书馆联盟的综合服务网络平台的服务方式 |
5 服务清远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广东省职教城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工作内容 |
5.1 面向清远乡村读者的纸质图书借阅服务和电子资源查阅服务 |
5.2 面向清远乡村读者的参考咨询服务 |
5.3 服务清远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专题数据资源库建设 |
5.4 阅读推广服务 |
5.5 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建设 |
6 服务清远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广东省职教城高校图书馆联盟的主要保障措施 |
6.1 广东省职教城高校图书馆联盟的人力资源保障和经费保障 |
6.2 广东省职教城高校图书馆联盟的有关文献资源保障和现代信息技术支持 |
7 结束语 |
(6)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数字资源概念 |
二、数字图书馆概念 |
三、高校及高校学生概念 |
第二节 数字图书馆资源分类及特征 |
一、数字资源的分类 |
二、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
第三节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内容及特点 |
一、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内容 |
二、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现状 |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方法 |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基本内容 |
一、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内容现状 |
二、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现状 |
三、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现状 |
四、我国高校学生对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的需求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高校学生数字资源意识淡薄 |
一、高校学生对图书馆数字资源重视度不够 |
二、高校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 |
第二节 高校学生的数字资源需求挖掘不够充分 |
一、高校学生所需的文献资源不能被满足 |
二、高校学生所需相关软件工具不能被提供 |
第三节 高校学生信息反馈渠道较少 |
一、高校学生获取图书馆数字资源信息渠道较少 |
二、高校学生意见反馈渠道较少 |
第四节 高校学生无法便捷使用检索系统 |
一、高校学生检索能力不足 |
二、高校学生无法便捷使用检索系统 |
第五节 高校学生获取数字资源渠道不够通畅 |
一、高校学生校外访问系统不稳定 |
二、高校学生无法获取完整文献资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提高高校学生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率的典型案例 |
第一节 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拓展服务 |
一、满足高校学生需要的多种检索方式 |
二、促使高校学生了解数字资源的一小时讲座 |
三、高校学生使用频率较高的工具与软件 |
第二节 复旦大学图书馆的学科服务 |
一、满足高校学生需要的学科服务 |
二、辅助高校学生学习的慕课课程 |
三、方便高校学生链接国内外大学图书馆的方式 |
第三节 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的教育服务 |
一、满足高校学生需求的多种数据库导航方式 |
二、满足高校学生学习需要的多媒体资源 |
三、提高高校学生检索能力的教学与培训 |
四、满足高校学生需要的多种校外访问方式 |
第四节 加州理工学院图书馆的咨询服务 |
一、方便高校学生访问的快速链接 |
二、满足学生需要的多种校外访问方式 |
三、满足学生需要的参考咨询服务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提高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的策略 |
第一节 学生要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
一、高校学生要重视图书馆数字资源 |
二、高校学生要提高学习主动性 |
第二节 完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 |
一、建设数据库等基础数字资源 |
二、提供网络课程资源 |
三、提供并及时更新工具软件资源 |
四、完善其他数字资源 |
第三节 加强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宣传 |
一、高校图书馆要拓宽数字资源宣传渠道 |
二、高校图书馆要加强对新生群体的数字资源宣传 |
第四节 开设检索课程或培训 |
一、高校图书馆要增强检索培训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
二、高校培养单位要增加检索相关课程 |
第五节 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服务能力 |
一、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解决问题的能力 |
二、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的宣传能力 |
第六节 利用教学活动促进数字资源利用 |
一、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使用图书馆数字资源 |
二、高校图书馆引进教学系统保存相关数字资源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问卷 |
致谢 |
(7)河北省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概述 |
2.1 信息素养 |
2.2 信息素养教育 |
2.3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 |
2.4 教育学理论基础 |
2.4.1 建构主义理论 |
2.4.2 布鲁纳认知发现理论 |
第三章 河北省骨干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调查分析 |
3.1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情况调查 |
3.1.1 调查范围 |
3.1.2 调查内容 |
3.1.3 调查方案 |
3.1.4 网站调查结果分析 |
3.1.5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1.6 访谈结果分析 |
3.2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
3.2.1 高校图书馆缺少信息素养教育相关规划 |
3.2.2 信息素养教育针对性不强、未分阶段进行 |
3.2.3 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欠缺、创新不足 |
3.2.4 嵌入式教学开展不足且不够深入 |
3.2.5 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不够完善 |
3.2.6 教学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升、图书馆硬件教学设备不充分 |
第四章 河北省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对策 |
4.1 加强政策引导、制定信息素养教育规划 |
4.2 探索多层次立体化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
4.3 深化实践探索,拓展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平台 |
4.4 协同合作、嵌入式发展学科信息素养教育 |
4.5 完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 |
4.6 提高教学人员专业化水平,加强图书馆教学资源保障 |
第五章 结语 |
5.1 总结与展望 |
5.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对高校图书馆管理者的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调查问卷 |
致谢 |
(8)用户需求驱动下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服务研究现状 |
1.2.2 国内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服务研究现状 |
1.2.3 小结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4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 |
2.1.2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 |
2.2 理论基础分析 |
2.2.1 需求驱动理论 |
2.2.2 创新学习理论 |
2.2.3 创新理论 |
2.2.4 创新扩散理论 |
第3章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现状与用户需求分析 |
3.1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现状网络调查分析 |
3.1.1 调查对象与方法 |
3.1.2 资料收集与整理 |
3.1.3 服务现状与分析 |
3.2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用户需求调查分析 |
3.2.1 研究方法与步骤 |
3.2.2 资料收集与整理 |
3.2.3 数据编码与分析 |
3.2.4 用户对创新学习空间服务的需求分析 |
第4章 用户需求驱动下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构建 |
4.1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构建原则及目标 |
4.1.1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构建原则 |
4.1.2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目标 |
4.2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构建要素 |
4.2.1 创新学习空间的虚实形态 |
4.2.2 创新学习空间的用户群体 |
4.2.3 创新学习空间的服务团队 |
4.2.4 创新学习空间的支撑平台 |
4.2.5 创新学习空间的泛在资源 |
4.3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总体框架设计 |
4.4 基于用户分类需求的创新学习空间服务过程与策略 |
4.4.1 侧重创新资源需求的服务过程与策略 |
4.4.2 侧重创新培训需求的服务过程与策略 |
4.4.3 侧重创新管理需求的服务过程与策略 |
4.4.4 侧重创新评价需求的服务过程与策略 |
4.5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实施保障路径 |
4.5.1 盘点本馆实际条件,明确高校用户需求 |
4.5.2 规划创新学习空间,优化资源设施建设 |
4.5.3 完善创新服务团队,增强创新服务质量 |
4.5.4 健全创新服务机制,激活服务管理力量 |
第5章 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实践应用分析 |
5.1 服务对象选择与用户需求分析 |
5.2 服务方案设计 |
5.2.1 确定创新服务目标 |
5.2.2 搭建创新学习空间 |
5.2.3 组建创新培训团队 |
5.2.4 制定创新培训内容 |
5.2.5 联合支撑服务平台 |
5.3 创新培训服务实施与反思 |
5.3.1 创新培训服务实施过程 |
5.3.2 服务反思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9)吉林省公共图书馆信息无障碍服务研究 ——以视障读者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相关概念 |
1.1.3 研究意义 |
1.1.4 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思路图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之处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 |
2.1 国内外文献研究现状 |
2.1.1 国外文献研究现状 |
2.1.2 国内文献研究现状 |
2.1.3 国内外文献综述小结 |
2.2 国内外法律政策研究 |
2.2.1 国外法律政策研究 |
2.2.2 国内法律政策研究 |
2.3 国内外典型案例 |
2.3.1 国外典型案例 |
2.3.2 国内典型案例 |
2.3.3 省内典型案例 |
第3章 吉林省公共图书馆信息无障碍服务研究 |
3.1 调查研究设计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方式 |
3.1.3 调查对象与调查时间 |
3.1.4 调查内容 |
3.2 调查结果分析 |
3.2.1 视障阅览室管理情况 |
3.2.2 馆舍建设方面 |
3.2.3 馆藏资源方面 |
3.2.4 服务能力方面 |
3.2.5 经费方面 |
3.3 吉林省数字图书馆网页无障碍现状调查 |
3.3.1 调查对象与标准 |
3.3.2 调查结果分析 |
3.3.3 .数字图书馆无障碍网站设计对策 |
3.3.4 对图书馆员的访谈 |
3.3.5 小结 |
第4章 基于视障读者需求的视障阅览室新模式 |
4.1 视障读者问卷分析 |
4.1.1 调查的方法及对象 |
4.1.2 调查结果 |
4.2 对视障读者的访谈 |
4.3 基于视障读者需求的视障阅览室运营新模式 |
第5章 存在问题及对策 |
5.1 存在问题 |
5.1.1 硬件方面 |
5.1.2 服务方面 |
5.1.3 宣传方面 |
5.1.4 规章制度方面 |
5.2 解决措施 |
5.2.1 硬件方面 |
5.2.2 服务方面 |
5.2.3 宣传方面 |
5.2.4 法律规章制度方面 |
第6章 总结、不足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不足 |
6.3 展望 |
附录 |
附录 1:调查问卷 吉林省公共图书馆视障读者满意度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10)法制环境下图书馆员职业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图书馆员服务效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
二、提升图书馆员职业能力建设的策略 |
(一)注重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
(二)加强信息化素养 |
(三)加强馆员团队合作 |
(四)转变传统服务观念 |
(五)打造复合型的馆员人才 |
三、结束语 |
四、图书馆员要重视自学(论文参考文献)
- [1]专业化驱动城市图书馆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J]. 王自洋. 图书馆建设, 2021(06)
- [2]“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多元素养教育现状及策略研究——基于文本数据分析[J]. 尹怀琼,周良文. 图书馆学研究, 2021(12)
- [3]黄钰生教育思想研究[D]. 陈晴晴.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4]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D]. 李青.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0)
- [5]服务清远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广东省职教城(清远)高校图书馆联盟建设探讨[J]. 卢彭.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3)
- [6]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D]. 马秋月. 黑龙江大学, 2021(10)
- [7]河北省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D]. 赵桂叶. 河北大学, 2021
- [8]用户需求驱动下高校图书馆创新学习空间服务模式研究[D]. 刘士轩.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9]吉林省公共图书馆信息无障碍服务研究 ——以视障读者为视角[D]. 沈洋洋.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10]法制环境下图书馆员职业能力建设研究[A]. 朱田林. 劳动保障研究会议论文集(七),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