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各国和中国啤酒花生产状况(论文文献综述)
李孟阳[1](2020)在《X啤酒公司精益成本管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精益成本管理是当今世界上制造类企业公认的、最有效的生产管理方式,着眼于帮助企业消除浪费、优化流程结构和不断完善产品质量,其思想精髓就在于如何控制产品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这是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所在。X啤酒公司是一家老牌啤酒企业,其啤酒销量长期位列国内啤酒行业前列。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以及企业内部决策失误的原因,企业的发展走了一段时间的下坡路。为重振主业,自2014年开始X啤酒公司尝试实施精益成本管理方法,将成本费用从2015年的257821千元下降至2019年的218424千元,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对照国内外先进水平,在水、电、煤的消耗等方面,还有一定的优化空间。基于以上原因,本文利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在对精益成本管理理论和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从灌装生产、质量管理、采购仓储及生产保障等方面,对X啤酒公司精益成本管理的现状、问题及成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在借鉴国内同行业精益成本管理标杆企业—金威啤酒集团精益成本管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按照精益成本管理优化的整体性、权责结合、及时性、适应性、效益性原则,结合X啤酒公司实施精益成本管理中现存问题及成因,提出了X啤酒公司精益成本管理的优化方案,并从灌装生产、质量管理、采购仓储以及生产保障等方面,对X啤酒公司精益成本管理模式进行了具体优化,提出可行性建议,并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人力资源保障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张凯[2](2020)在《新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水平、经济效应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对农业现代化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五位一体的乡村振兴总体布局具有重要意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的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社会矛盾在乡村尤为突出。因此,在新经济背景下,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构建新型的农业生产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产业融合发展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产业间通过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能重构生产关系和产业发展的空间。如果忽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关系构建所必须的法律制度需求,农业与工业、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客观要求,农业则难以实现代化发展,难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各地亮点纷呈,但总体处于初级阶段,各区存在差异,新疆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因地制宜;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迅速,但竞争力不足,与农民利益联结不紧密;农业剩余劳动力多,但转移能力较差;区域农业资源具有特色,但品牌建设尚不完善,农产品加工深度不高。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以为新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对策为出发点,以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理论为基础。运用比较优势方法分析了新疆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性,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与产值贡献度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评价了新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水平普遍北疆地区强于南疆地区;特色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种植方面北疆地区比较优势强于南疆地区;南疆、东疆地区的林果种植优势较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相对较好的是乌鲁木齐、昌吉、伊犁地区,相对一般的是哈密、吐鲁番、塔城、喀什、阿克苏、巴州地区,发展程度较低的是克州、阿勒泰、和田地区。运用理论分析结合案例论证与数据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促农增收、增进社会福利、推动经济增长的经济效应。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融合度,与农业和农业服务业的融合度存在着相互替代作用。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融合度对农业产值有正效应,农业与农业服务业融合度对农业产值具有负效应。农业产值对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融合度、农业与农业服务业融合度在短时期内存在正效应。根据对新疆农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分析结合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为新疆农村产业融和发展提出了几点措施建议。
张欣苗[3](2020)在《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乡土地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6年,教育部等十一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教学计划,开发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课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以地理实践力作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并建议加强地理实践,故研学旅行成为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丰富地理教学与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而研学旅行课程资源为其顺利实施提供内容,若要开发各个地区特色研学旅行课程,其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关键,因此,研究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问题是时代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内容研究,二为策略研究。主要研究问题:有哪些高中地理内容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研学旅行内容进行开发?呼和浩特市哪些地理资源可以作为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如何开发出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和行动研究,提出了培养地理实践力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及其开发策略。本文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第一,依据课程标准和高中地理教科书,提出了高中地理研学旅行主题40项,课题45项;第二,开发出呼和浩特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15处,其中自然地理类研学旅行课程资源5处,人文地理类研学旅行课程资源10处;第三,通过分析他人案例、设计自己案例、实施自己案例,提出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的5条策略,包括:(1)开发宗旨:以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为根本目的;(2)开发内容:以乡土地理资源为出发点;(3)开发方向:以课标和教材为依据,结合当地乡土地理实际;(4)开发形式:主题——课题——任务单;(5)开发方案: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师生交流,修改完善;第四,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方案组成,包括课程简介、课程目标、主题与课题、课程安排、课程准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总结反思、注意事项和研学任务单等10个组成部分;第五,设计了5个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呼和浩特市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方案,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两大类。
王曼[4](2019)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在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国际分工不断细化,国际化生产日益扩张,加工贸易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方式。加工贸易作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融入世界经济最直接的贸易方式,是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在利用外资、稳定就业、促进产业优化和带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远离经济发展重心,加工贸易起步较晚,与沿海地区差距较大。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打通了我国向西全面开放的格局,加强了新疆与内陆地区和欧亚地区的联系,也为新疆加工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疆加工贸易发展应紧抓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机遇,整合资源与区位优势,深化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培育和承接加工贸易优势产业,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推进新疆加工贸易蓬勃发展。本文综合运用国际贸易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立足于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探究新疆应如何充分利用自身的产业优势,紧抓区位战略优势和沿线国家的资源优势,实现加工贸易持续稳定增长。首先,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状况。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互补性、产业结构互补性、贸易结合度和市场潜力五个方面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现实基础,然后从加工贸易规模、方式、产业结构、区域分布和地理方向深入探究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现状;其次,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综合评价。从规模、结构、效益、竞争力和潜力五个维度构建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综合水平和各维度的发展效果进行测度和分析,从中剖析新疆加工贸易发展存在问题;再次,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运用波特的“钻石理论”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识别制约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关键因素;第四,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路径设计。立足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现实特征,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的发展目标和具体的路径选择;最后,为保证路径的顺利运行提出了促进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具体建议及保障措施。通过以上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新疆加工贸易发展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且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资源和产业互补性强,贸易结合度高,市场潜力较大。(2)新疆加工贸易出口增长缓慢,以进料加工为主,主要涉及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石油化工业、甘草制品加工等初级产品加工业,且主要聚集于天山北坡经济带,进出口市场集中度高。(3)2000—2017年新疆加工贸易综合发展水平偏低且波动幅度较大,主要受制于规模提升缓慢和结构调整迟滞,同时发现新疆加工贸易发展存在整体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低、配套产业发展能力不足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低等突出问题。(4)新疆加工贸易发展主要受人力资本水平、外商直接投资、贸易开放度和带域国家购买力水平影响,由于新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创新对新疆加工贸易的促进作用未能有效发挥,此外,交通运输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新疆与内地其他地区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资源开发利用的竞争程度,导致其未能有效改善新疆加工贸易的发展。(5)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应以“培育本地加工贸易优势产业和延伸产业链、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和引导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为路径,实现新疆加工贸易整体规模稳步增长、结构不断升级和区域内外布局逐步优化的发展目标。
孙梅红[5](2018)在《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韩自1992建交以来,双方经贸关系的发展令人瞩目。在中韩FTA于2015年已签署的背景下,中韩农产品贸易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同时,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双边贸易及发展潜力也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要热点之一。梳理现有研究文献发现,对中韩农产品贸易的研究多集中于中韩农产品贸易现状与问题研究、中韩农产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中韩农产品贸易结构研究、中韩FTA影响研究等方面。中韩两国虽为重要的农产品贸易伙伴,但目前尚缺少结合中韩农产品贸易经济效应、中韩农产品贸易潜力等层面对两国农产品贸易进行的系统研究。然而在中韩FTA签署的背景下,随着其中各项贸易条款的逐步生效,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有望迎来新的转机,因而此项研究显得尤为必要。且现有为数不多的针对中韩农产品贸易潜力的研究,多以传统引力模型对贸易潜力进行测算,但此模型估算的是贴近实际贸易量的一个平均值,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表达的国家间最优贸易水平有着本质区别,因而容易导致“贸易过度”。有鉴于此,本文以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为主线,以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等相关理论为依据,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本研究的实际,首先从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历程及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与摩擦这三个层面揭示了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的轨迹。随后从三个层面对中韩农产品贸易结构进行全面剖析:以HS编码系统前24章的农产品为研究对象,对中韩农产品贸易结构进行比较分析;以HS编码系统4位编码农产品对中韩农产品比较优势与对韩国农产品出口结构的相关性进行测算,以弥补以往研究采用2位编码不能具体到产品类别的不足,并绘制坐标图描述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与对韩国农产品出口结构的整合度;运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析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与韩国农产品进口结构的匹配性,结合结构性收益变动指数与劳伦斯指数分析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结构的优化度与稳定度。运用协整分析方法从两个层面分析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中韩农产品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产品分类层次,分析HS编码系统四大类农产品与农民收入的关系,以弥补以往研究从总量层次分析未能细化到产品类别影响的不足。采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选取中国及包括韩国在内的38个贸易伙伴国,运用1992-2015年的面板数据,对中韩农产品贸易潜力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年限与对象都较以往拓展很多。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韩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弥补以往研究从定性角度分析影响因素而不能量化影响程度的缺陷。最后从中国层面和中韩双方合作层面对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农产品由初级原材料已渐进地向部分加工品转变。历年来中国对韩国出口的主要农产品结构比较稳定,出口比重最大的是水产类;韩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农产品结构也比较稳定,出口额中水产类与糖类比重不相上下,水产类也是韩国对中国出口比重最大的种类。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与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结构的匹配性较高;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与韩国农产品进口需求结构匹配性在1992-2015年平均匹配系数为0.440,远小于相关性最高为“1”的临界值,但在韩国进口市场排名前十的国家中排名第三,这同时说明其他国家与韩国的匹配性也不高。协整分析表明,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与经济增长有长期的均衡关系;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是GDP的单向格兰杰原因;四大类农产品对韩国出口与中国农民收入有长期均衡关系,其中第一类(动物类产品)和第四类(食品烟草饮料类)农产品的出口可带动农民收入的增长。因子分析法表明,宏观经济因子(FDI、固定资产投资、GDP、储蓄、货币发行量、农产品进口额等)对出口的影响大于直接作用因子(韩国GDP增长率、外汇储备增长率与出口退税增长率)。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结果表明中韩两国在1992-2015年贸易效率始终在0.21-0.54间波动,中国与其他贸易伙伴国的平均效率在0.04-0.8之间,均在小于“0.8”即是“潜力巨大型”的区间,说明均属贸易潜力巨大型,农产品贸易潜力发展空间可观。随着中韩FTA的逐步推进,其中各项条款的落地生效,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潜力有望得到进一步的释放。
仇景万[6](2018)在《多哈回合农业补贴谈判与中国农业补贴政策选择》文中研究说明农业与粮食安全、国计民生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承担着为社会提供最基本消费品的功能。不仅如此,农业还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农业补贴成为一国政府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体系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政策工具,其主要目的是保护本国的粮食安全、维护农产品价格稳定和保障农民收入。正是由于农业的重要地位,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即便是一直倡导自由贸易的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WTO),也为农业制定了特殊的支持和保护规则。农业问题自1986年乌拉圭回合谈判起即被纳入多边贸易谈判的有效约束内,世界主要国家及地区已经签署了乌拉圭回合《农业协定》,这也是世界上首部关于农产品贸易方面的国际规则。但自《农业协定》签署以来,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进程一直较为缓慢,成员国在农业议题上的分歧较大,这也成为阻碍多哈回合谈判进程的一个主要因素。尽管农业谈判在WTO的进展较慢,但是农业谈判却一直处于WTO谈判的中心位置。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以及不发达国家在农业领域的补贴方式多样,而选择既能维护粮食安全、又不造成贸易扭曲、同时维护农业基本收益及发挥比较优势在农业领域的运用,仍有在理论上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多边贸易体制下农业规则的变化势必对我国农业的生产产生重要的影响,加强和完善中国的农业补贴制度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研究多哈回合农业谈判未来在农业领域的发展方向,对多哈回合农业谈判在国内农业进口关税削减方面进行模拟分析,提出中国在多哈回合农业谈判方面的谈判策略,同时结合中国农业发展的具体国情及生产现状,提出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改革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为:在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策略上,由于多哈回合农业谈判在农产品进口关税的削减上分歧严重,发展中国家寄希望于发达国家大幅度削减国内进口关税从而获得发达国家农业市场的目标很难实现。为了实证检验农业补贴的效果,本文使用WWZ增加值分解法,通过跨国投入产出表对43个国家(地区)的双边农业出口额进行分解,计算出一国参与全球农业生产的实际利得。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口补贴与农业增加值的计量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农业补贴增加了一国农业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并促进了出口额和国内增加值占比的提升。农业补贴可以分为生产者支持、一般服务支持和消费者支持三个部分。在对三种补贴类型的实证检验后发现,生产者支持对一国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要大于一般服务支持的促进作用,而消费者支持对国内增加值的影响并不显着。而现实情况中各国政府的政策选择与这一实证结果较为接近。在考虑国家异质性的情况下,我们在回归中引入是否发达国家交互项,对发达国家农业补贴的偏效应进行实证检验。计量结果显示发展中国家农业补贴对出口的促进作用更大。可以看出,农业补贴对于提升一国在全球农业生产分工中的实际利得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中国农业补贴的改革政策上,我国属于粮食净进口国,取消出口补贴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影响不大,但对于少数粮食出口企业有一定的影响。在后续的谈判中,中国应积极参与,争取在公共粮食储备、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贸易安排争取有利的谈判地位,维护我国农业的产业安全。开放发展本身是把双刃剑,必须有正确的开放战略和有效的措施,才能保证在开放中趋利避害。一方面既要加快对农业的开放水平,充分利用国外的土地资源来满足我们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又要坚决保证以粮食安全为目标的公共储备良好发展;所以对于中国来讲,我们在多哈回合谈判中既要坚持农产品市场的开放方向,又要坚持以粮食安全为目的公共储备的落实。既要坚持不降低现有农产品的补贴水平,又要坚持发达国家进一步开放本国农产品市场,降低巨额农业补贴的总量,减少对世界农产品贸易的扭曲作用。
阮如朋(Nguyen Nhu Bang)[7](2017)在《中越农产品贸易竞争性互补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越两国依山傍水,经贸和文化交往历史悠久,自1991年两国关系恢复正常化之后,两国致力于发展双边经贸合作关系,扩大经济、技术、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双边经贸活动取得了显着成绩。到2003年,中国越居越南最大贸易合作伙伴,位居第一大进口国和第三大出口国,并从2004年起成为越南对外贸易的主要合作对象,超过日本位居越南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新时期以来,越南农产品的主要跨境出口地就是中国,2010年-2015年,越南农产品对华出口额以每年约36%的增长率高速增长,年度对出口总额占据越南同类产品对外出口额的34%。大米、蔬菜水果、木薯等富有越南农产品是销往中国市场的主要品种。本文在已有的优秀研究基础上,对有关农产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的文献进行总结,提出中越农产品在贸易往来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利于找出关键因素给出具体的解决措施,有利于着眼于宏观角度的问题解析。目的在于推动中越双边经贸活动,尤其是农产品经贸合作的有序进行。文中分析了当前中越两国农产品跨境交易的现实情况,重点探究了双方在农产品贸易中各自的优势和资源的互补性,通过相似度指数分析了双方产品的竞争性,通过比较优势指数研究了各自的产品优势条件,比较了双方农产品在第三国以及国际市场的竞争实力,对双方贸易产品互补性的主要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了阐述。根据文中的分析比较笔者认为,尽管双方在农业领域存在竞争关系,然而更加具有互补性,尽管双方交易的产品具有同质性问题,然而彼此的优势产品类别不同,使相互的竞争性得到了弱化。从另个角度看,双方的主要交易品种具有很好的互补性,可以取长补短各取所需,因此扩大双方的农产品经贸市场份额意义非凡。文中针对中越双方农产品经贸合作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市场交易的基本特点和现况,制定了可操作性的改进措施,指明了双方避免竞争、增强互补的农产品经贸策略。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中越两国在出口产品结构方面较为相似。肉与鱼类水生动物制品、鱼类水生动物产品、蔬菜与水果制品、蔬菜类、谷物类等。(2)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结果表明,近年来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指数又很大幅度的变动,而越南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指数变化幅度小。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结果表明中国在农产品贸易过程中,在鱼、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杂项子仁及果实;活树以及其他活植物、根及块茎、食用蔬菜一直具有比较强的优势。越南在蔬菜、水果和谷物上有比较强的优势。(3)中越两国农产品贸易的相似指数呈现着不断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农产品种类比较相似,因此这两个国家的竞争较为激烈,但是如果保障出口市场的差异性,那么两者就能够尽量避免直面冲突以及直面的竞争。(4)通过分析G-L指数,我们可以发现,B值的水平在0.4-0.6之间,既没有趋近1,又没有趋近0,表明两国间同时存在产业内和产业间贸易。(5)中越两国的TII指数在整体上呈现出较高的态势,中国对于越南的TII指数为20.8,而越南对中国的TII指数则达到了 49.6,两国的TII指数相差越大,则表明两国之间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总体而言,中越两国在农业产品的合作上较为密切。
吴耀峰[8](2017)在《甘肃省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创新 ——以天水市苹果低温冻害指数保险为例》文中提出新一轮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以来,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规模增长迅速。截止目前,“覆盖大宗种养殖、区域性优势品种、地方性特色产品”保障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开办玉米、马铃薯、冬小麦、牦牛、藏系羊和森林等11个中央补贴险种,中药材、苹果、设施蔬菜等6个省财政补贴险种,因地制宜开展设施蔬菜、肉牛、烤烟、樱桃、枸杞等特色保险试点,全省农险品种达到30余个;开办中药材产值保险及蔬菜、洋葱、百合等多个新型价格保险,开办茶叶、李广杏等两个天气指数保险,多层次的农险产品体系初步形成。但是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过程中,逆选择风险高、保障程度低、营业成本高、监管难等问题突出。国内外的实践表明,气象指数保险是转移农业风险,稳定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气象指数保险相比于传统农险,还具备逆选择风险小,道德风险低,核保理赔快捷并且能够进行再保险的优势。近年来,国内其他地区纷纷开始试点气象指数保险,甘肃省学术界也对气象指数保险开展了研究。为了突破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困境,通过以天水市低温冻害指数保险产品为例进行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的设计,以帮助甘肃省尽快进行科学的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定价。论文基于从甘肃农村年鉴,甘肃发展年鉴和甘肃省气象局收集到的关于天水市苹果种植和气象观测数据,借助Eviews8.0计量分析软件,围绕时间序列多元线性回归建立数学模型,并以此求得天水市苹果的气象产量,进一步计算出不同温度下,苹果在花期不同最低气温下的气象产量,再运用经验费率法厘定出保险纯费率。
方笑[9](2017)在《大卫·哈维后现代哲学核心术语研究》文中指出大卫·哈维是一位在当代具有深远影响的地理学家、哲学家。在地理哲学界,哈维一直以其思想的深刻批判性而闻名。哈维着述颇丰,自20世纪60年代起,其大量着作不断问世,例如《地理学的解释》(Explanation in Geography)、《后现代状况》(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社会正义和城市》(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等早期着作,还有新近的《资本之谜》、《世界之路》等着作。他的“时空压缩”、“新帝国主义”等哲学思想,为当代的社会政治运动提供了诸多启示性的指引。本论文主要研究哈维的后现代人文地理哲学思想。通过对哈维大量专着、译着和论文的阅读,本文从三个大方向着力:哈维的后现代城市观;哈维的社会正义观;哈维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并以解释与比较的方法来分析哈维的哲学思想。本文首先评述相关的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特别是考察哈维的最新着述,以及国内外学者对哈维哲学思想的评述。接下来分析哈维哲学思想的发展阶段:形成阶段、成熟阶段和发展阶段。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哈维哲学思想的九个核心术语进行分析。主要考察其新人文地理哲学思想中的自由地理学、差异地理学和“叛逆的城市”这三个概念。还有哈维时间、空间与资本理论框架下的时间修复、空间修复和时空压缩这三个概念。最后分析全球化与后现代性情境下的新帝国主义、剥夺性积累和后现代状况这三个学说。作为对之前分析的总结,本文对哈维思想的理论特质,及其建设性和局限性进行评述。哈维的思想长于把握后现代情境下的空间问题,丰富了对正义问题的讨论,但是其地理学思想当中所蕴含的无政府主义因素值得我们加以深思。最后,本文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即在全球治理的视野当中,运用哈维的人文地理哲学思想来考察全球化过程当中的正义问题,以推动向公正、公平的全球新秩序的发展。
徐鹏刚[10](2016)在《甘肃定西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发生、病原学研究及品种抗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是马铃薯贮藏期的一种重要病害,也是一种重要的全球检疫性有害生物,严重威胁马铃薯的生产。本研究对甘肃省定西地区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destructor)的发生危害、种类鉴定、培养条件、侵染规律和抗性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4年12月和2015年3月,采集甘肃省定西地区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样,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为害马铃薯的症状进行观察和描述,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该病在甘肃省定西地区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甘肃定西地区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的发病率为2-11%,病情指数为0.72-5.33;品种间的发病程度差异较大,其中青薯9号和荷兰15号的发病程度显着高于其它品种。2.采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甘肃定西马铃薯上的4个线虫群体进行了鉴定,利用UPGMA法构建线虫群体ITS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并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4个线虫群体在形态学上与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一致,但群体DX27与群体DX11、DX16、DX19存在差异。利用通用引物TW81/AB28扩增rDNA-ITS序列获得了长度均为915 bp的片段;序列比对分析表明,群体DX27与其它3个群体相比,在ITS1区的96-255 bp片段内有25个位点的差异;系统发育树显示,群体DX27与马铃薯腐烂茎线虫C型群体聚为1支,群体DX11、DX16、DX19与马铃薯腐烂茎线虫B型群体聚为1支。根据形态学特征及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将该病原线虫确定为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其中群体DX27属于C型,群体DX11、DX16、DX19属于B型。3.选用茄镰刀菌(Fusarium solani)、轮枝镰刀菌(F.verticillioides)、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交链孢(Alternaria alternate)和茄链格孢(A.solani)等8个真菌菌株,在15℃、20℃、25℃和30℃4个温度梯度下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最佳室内培养条件进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茄镰刀菌(F.solani)、轮枝镰刀菌(F.verticillioides)和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等3个菌种线虫的培养效果显着的高于其它3个属的菌种。其中,茄镰刀菌(F.solani)的培养效果最好,接种后45d线虫的最大繁殖量和最大繁殖倍数分别为112667条和113倍。温度梯度实验表明,灰葡萄孢(B.cinerrea)在20℃条件下的繁殖能力最强,其它菌种在25℃条件下的繁殖能力最高,其次为20℃和30℃,15℃下最低。4.利用土壤定量接种线虫的方法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侵染马铃薯植株的进程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可侵染马铃薯茎基部和地下部,但主要侵染母薯、匍匐茎和新生薯块。其中在马铃薯生长前期(75 d前),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主要侵染母薯;在马铃薯匍匐茎形成后(75-90 d时),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从母薯开始向匍匐茎蔓延,此时主要侵染母薯和匍匐茎;之后,随着马铃薯新生薯块的形成(90 d后),腐烂茎线虫从匍匐茎向新生薯块蔓延,并随着马铃薯块茎的膨大为害逐渐加重。对不同时期接种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侵染情况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侵染随接种时间的推迟逐渐减轻,接种越早,对马铃薯的危害越严重,其中种植后70天接种为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侵染马铃薯的最佳时期,此时为马铃薯匍匐茎和新生薯块的形成期,对马铃薯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5.通过室内人工接种薯块的方法对甘肃定西的14个马铃薯品种进行了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克星1号和陇薯6号表现为抗病,青薯9号、大西洋、新大坪、夏波蒂和荷兰15号均表现为感病。
二、世界各国和中国啤酒花生产状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各国和中国啤酒花生产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1)X啤酒公司精益成本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精益成本管理的概念 |
2.1.2 精益成本管理的特点 |
2.1.3 精益成本管理的优缺点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战略成本管理理论 |
2.2.2 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理论 |
3 X啤酒公司精益成本管理的现状 |
3.1 公司概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公司组织结构 |
3.1.3 公司产品结构 |
3.2 公司成本构成 |
3.3 公司精益成本管理现状 |
3.3.1 公司精益成本管理措施 |
3.3.2 公司精益成本管理成效 |
4 X啤酒公司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灌装生产方面 |
4.1.2 质量管理方面 |
4.1.3 采购仓储方面 |
4.1.4 生产保障方面 |
4.2 存在问题的成因 |
4.2.1 灌装生产方面 |
4.2.2 质量管理方面 |
4.2.3 采购仓储方面 |
4.2.4 生产保障方面 |
5 金威啤酒集团精益成本管理的经验借鉴 |
5.1 灌装生产方面 |
5.2 质量管理方面 |
5.3 采购仓储方面 |
5.4 生产保障方面 |
6 X啤酒公司精益成本管理优化的对策建议 |
6.1 精益成本管理优化的原则 |
6.1.1 整体性原则 |
6.1.2 权责结合原则 |
6.1.3 及时性原则 |
6.1.4 适应性原则 |
6.1.5 效益性原则 |
6.2 精益成本管理优化的基本思路 |
6.2.1 灌装生产方面 |
6.2.2 质量管理方面 |
6.2.3 采购仓储方面 |
6.2.4 生产保障方面 |
6.3 精益成本管理优化的内容 |
6.3.1 灌装生产优化 |
6.3.2 质量管理优化 |
6.3.3 采购仓储优化 |
6.3.4 生产保障优化 |
6.4 精益成本管理优化的保障措施 |
6.4.1 组织保障 |
6.4.2 制度保障 |
6.4.3 人力资源保障 |
7 结论和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附录 B 访谈提纲 |
致谢 |
(2)新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水平、经济效应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产业融合发展理论的研究 |
1.2.2 农村产业融合理论研究 |
1.2.3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测度研究 |
1.2.4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效应研究 |
1.2.5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应用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可能的创新点 |
1.5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村一二三产业 |
2.1.2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结构理论 |
2.2.2 交易成本理论 |
2.2.3 产业链理论 |
2.2.4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
2.2.5 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理论 |
3 新疆农业发展的区域特征与比较优势分析 |
3.1 新疆总体农业发展概况 |
3.1.1 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稳中有升 |
3.1.2 农业生产特色突出 |
3.1.3 农业综合生产效率有待提升 |
3.2 新疆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性 |
3.2.1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
3.2.2 新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区域差异 |
3.2.3 新疆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区域差异 |
3.3 新疆种植业、养殖业结构状况 |
3.3.1 新疆主要作物种植结构 |
3.3.2 新疆林果特色种植结构 |
3.3.3 新疆畜产品结构 |
3.4 新疆农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 |
3.4.1 新疆农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方法 |
3.4.2 粮食作物的比较优势分析 |
3.4.3 特色经济作物的比较优势分析 |
3.4.4 林果作物的比较优势分析 |
3.4.5 畜产品的比较优势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新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与水平测度 |
4.1 新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
4.1.1 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较快 |
4.1.2 农产品加工深度不断深化 |
4.1.3 农业社会化发展滞后于农业发展 |
4.1.4 乡村非农从业比逐渐上升 |
4.2 新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 |
4.2.1 种养加循环型融合发展模式 |
4.2.2 产业链延伸型融合发展模式 |
4.2.3 农业功能拓展型融合发展模式 |
4.3 新疆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测度 |
4.3.1 回归计量模型 |
4.3.2 变量说明 |
4.3.3 模型检验 |
4.3.4 模型确定 |
4.4 结果分析 |
4.4.1 新疆总体农村产业融合度 |
4.4.2 新疆县、市农村产业融合度 |
4.5 本章小结 |
5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效应分析 |
5.1 融合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 |
5.1.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联结模式 |
5.1.2 融合主体的风险-成本-收益分析 |
5.2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农增收、增进社会福利的效应分析 |
5.2.1 促农增收 |
5.2.2 增进社会福利 |
5.2.3 案例论证 |
5.2.4 案例启示 |
5.3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经济效应分析 |
5.3.1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互动机制分析 |
5.3.2 实证方法 |
5.3.3 模型检验 |
5.3.4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新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借鉴与措施建议 |
6.1 国内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借鉴 |
6.1.1 新疆兵团“土地流转+社会保障” |
6.1.2 金秋农业的葡萄三产融合之路 |
6.1.3 南湖杏花村乡村旅游发展 |
6.2 国际经验借鉴 |
6.2.1 荷兰现代农业的做法 |
6.2.2 美国农工商一体化做法 |
6.2.3 日本“六次产业”的做法 |
6.3 措施建议 |
6.3.1 加快特色产业布局,推进农业产业专业化 |
6.3.2 完善法律服务体系,保障发展可持续 |
6.3.3 发展农业教育,为三产融合添动力 |
6.3.4 把握发展机遇,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
6.3.5 培育融合主体,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3)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乡土地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现状 |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
1.研究方法 |
2.研究路线 |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二、高中地理研学旅行内容与呼和浩特市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分析 |
(一)高中地理研学旅行内容分析 |
(二)呼和浩特市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分析 |
三、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案例分析 |
(一)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案例分析说明 |
(二)案例分析 |
(三)案例分析的几点启示 |
四、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 |
(一)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案例组成 |
(二)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案例开发 |
(三)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 |
五、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实施 |
(一)案例实施 |
(二)案例实施启示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呼和浩特市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 |
附录2 呼和浩特市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理由 |
附录4 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案例分析汇总表 |
附录5 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案例开发策略汇总表 |
附录6 呼和浩特市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案例 |
附录7 蒙草草博园研学旅行学生设计调查问卷 |
致谢 |
(4)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丝绸之路经济带 |
2.1.2 加工贸易 |
2.1.3 来料加工 |
2.1.4 进料加工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要素禀赋理论 |
2.2.3 产业内贸易理论 |
2.2.4 产品内分工理论 |
2.2.5 跨国公司理论 |
2.2.6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2.3 研究范围界定 |
第三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状况 |
3.1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现实基础 |
3.1.1 区位优势显着 |
3.1.2 资源禀赋互补 |
3.1.3 产业结构互补 |
3.1.4 贸易结合度高 |
3.1.5 市场潜力较大 |
3.2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
3.2.1 新疆加工贸易规模现状 |
3.2.2 新疆加工贸易方式现状 |
3.2.3 新疆加工贸易产业结构现状 |
3.2.4 新疆加工贸易企业区域分布现状 |
3.2.5 新疆加工贸易的地理方向现状 |
第四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综合评价 |
4.1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1 指标体系设计的依据 |
4.1.2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4.1.3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2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水平评价方法的选择与数据处理 |
4.3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水平测度与分析 |
4.3.1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水平的综合分析 |
4.3.2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水平的分项指标分析 |
4.4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
4.4.1 新疆加工贸易增长缓慢,整体规模小 |
4.4.2 新疆加工贸易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 |
4.4.3 新疆加工贸易产品附加值低,处于价值链低端 |
4.4.4 新疆加工贸易配套产业的发展能力不足 |
4.4.5 新疆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较低 |
第五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 |
5.1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5.1.1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影响因素的甄选 |
5.1.2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 |
5.2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影响因素的指标选取与模型设定 |
5.2.1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
5.2.2 模型设定 |
5.3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3.1 平稳性检验 |
5.3.2 协整检验 |
5.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六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路径设计 |
6.1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指导思想 |
6.2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的发展目标 |
6.2.1 新疆加工贸易整体规模稳步增长 |
6.2.2 新疆加工贸易结构不断升级 |
6.2.3 新疆加工贸易区域内外布局逐步优化 |
6.3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路径选择 |
6.3.1 以培育本地加工贸易优势产业和延伸产业链,带动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路径 |
6.3.2 以承接国内外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推动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路径 |
6.3.3 以引导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促进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路径 |
第七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促进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对策与保障措施 |
7.1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促进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对策 |
7.1.1 把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契机,改善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环境 |
7.1.2 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加强自主研发,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
7.1.3 合理引导和利用外资,增强外资对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 |
7.1.4 提升配套产业关联度,推动加工贸易产业集群发展 |
7.2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促进新疆加工贸易发展的保障措施 |
7.2.1 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提供加工贸易的人才支持 |
7.2.2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加工贸易交易成本 |
7.2.3 加强各类工业园区建设,构建加工贸易发展载体 |
7.2.4 强化加工贸易服务与管理,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5)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理论基础 |
1.4 相关概念 |
1.5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数据来源 |
1.7 创新点 |
第二章 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轨迹 |
2.1 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历程 |
2.2 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 |
2.3 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中的摩擦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韩农产品贸易结构分析 |
3.1 中韩农产品结构比较 |
3.2 中国农产品比较优势与对韩国农产品出口结构相关性分析 |
3.3 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与韩国农产品进口匹配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对韩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经济效应分析 |
4.1 中国农产品出口韩国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4.2 中国农产品出口韩国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中韩农产品贸易潜力分析 |
5.1 传统引力模型的缺陷 |
5.2 中韩农产品贸易潜力实证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韩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
6.1 中韩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 |
6.2 中韩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因子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促进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中方应对韩方贸易壁垒的措施 |
7.2 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合作的建议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多哈回合农业补贴谈判与中国农业补贴政策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主要内容与框架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方法 |
1.6.1 定性研究方法 |
1.6.2 定量研究方法 |
1.7 拟创新点 |
第2章 农业补贴的政治经济学及基本理论 |
2.1 农业补贴的内涵及历史由来 |
2.2 农业补贴的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 |
2.2.1 幼稚工业保护论 |
2.2.2 相对成本理论 |
2.2.3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
2.2.4 新国际贸易理论 |
2.2.5 农业的多功能理论 |
2.3 农业支持政策的分类及主要指标 |
2.3.1 OECD农业政策的划分 |
2.3.2 WTO农业政策的划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进程及典型国家农业补贴政策 |
3.1 多哈农业谈判进程 |
3.1.1 多哈回合概述 |
3.1.2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进程 |
3.2 美国农业支持现状与多哈回合农业谈判 |
3.2.1 基于WTO标准的美国农业支持保护现状 |
3.2.2 基于OECD标准的美国农业支持保护现状 |
3.2.3 美国在多哈回合的谈判立场 |
3.3 欧盟农业支持现状与多哈回合谈判 |
3.3.1 基于WTO标准的欧盟农业支持保护现状 |
3.3.2 基于OECD标准的欧盟农业支持保护现状 |
3.3.3 欧盟农业补贴变化及现状 |
3.4 日本农业支持现状与多哈回合谈判 |
3.4.1 基于WTO标准的日本农业支持政策现状 |
3.4.2 基于OECD标准的日本农业支持保护现状 |
3.4.3 日本在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立场及要求 |
3.5 印度农业支持现状与多哈回合谈判 |
3.5.1 基于WTO标准的印度农业支持政策的现状 |
3.5.2 基于OECD标准的印度农业支持保护现状 |
3.5.3 印度在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立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WTO主要成员农业补贴的实证研究 |
4.1 农业补贴对农产品出口的实证检验 |
4.1.1 计量模型的建立 |
4.1.2 指标构建 |
4.1.3 统计性描述 |
4.1.4 基准回归结果 |
4.1.5 稳健性检验 |
4.1.6 工具变量回归 |
4.1.7 拓展分析I——基于农业补贴类型的研究 |
4.1.8 拓展分析II——基于国家类型的研究 |
4.2 中国在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立场 |
4.3 小结 |
第5章 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及农业补贴政策的演变 |
5.1 中国农业生产与出口竞争力 |
5.1.1 中国农业生产现状 |
5.1.2 中国农业出口与国际竞争力 |
5.2 中国农业补贴发展进程 |
5.2.1 农业支持工业化阶段 |
5.2.2 工农业平衡政策阶段 |
5.2.3 农业政策全面调整阶段 |
5.2.4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现状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本文结论与中国农业补贴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选择 |
6.2.1 完善公共储备制度 |
6.2.2 加快城镇化建设 |
6.2.3 集约化土地经营 |
6.2.4 提高一般服务支持 |
6.2.5 合理控制生产者支持 |
6.2.6 提高补贴效率 |
6.2.7 提高基本作物规模化生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中越农产品贸易竞争性互补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数据来源及技术路线 |
1.4.4 创新点及不足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农产品的界定与分类 |
2.1.2 贸易竞争性的界定 |
2.1.3 贸易互补性的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竞争优势理论 |
2.2.3 产业内贸易理论 |
2.2.4 绝对优势理论 |
2.2.5 要素禀赋理论 |
2.2.6 需求相似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中越农业及农产品贸易现状分析 |
3.1 中越农业发展现状 |
3.1.1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 |
3.1.2 越南农业发展现状 |
3.2 中越农产品贸易现状 |
3.2.1 中越农产品出口及双边贸易现状 |
3.2.2 中越农产品贸易的市场结构分析 |
3.2.3 中越农产贸易商品结构 |
3.3 本章小结 |
4 中越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分析 |
4.1 贸易竞争力指数 |
4.1.1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说明 |
4.1.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计算 |
4.2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分析 |
4.2.1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说明 |
4.2.2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计算 |
4.3 中越农产品贸易竞争性相似度分析 |
4.3.1 中越农产品出口相似度分析 |
4.3.2 出口结构相似程度下降的原因 |
4.4 本章小结 |
5 中越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分析 |
5.1 中国与越南互补的农产品种类 |
5.1.1 互补农产品种类的确定 |
5.1.2 中国与越南双边农产品贸易互补的解释 |
5.2 贸易互补性指数 |
5.2.1 贸易强度指数(TII) |
5.2.2 贸易互补性指数(TCI) |
5.2.3 产业内贸易指数 |
5.3 本章小结 |
6 中越农产品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6.1 越方存在的问题 |
6.2 中方存在的问题 |
6.3 双方存在的问题 |
6.4 本章小结 |
7 中越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
7.1 政策因素 |
7.2 人民币升值 |
7.3 越南第二次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 |
7.4 文化及消费心里 |
7.5 本章小结 |
8 促进中越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建议 |
8.1 对越方的建议 |
8.1.1 建立安全控制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 |
8.1.2 加强基础建设,提高通关能力 |
8.1.3 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积极性 |
8.1.4 提高机器设备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 |
8.1.5 提高交通运输能力 |
8.2 对中方的建议 |
8.2.1 放宽对越农产品进口限制 |
8.2.2 提高通关效率 |
8.2.3 规范信息平台 |
8.3 中越双方共同改进之处 |
8.3.1 改善双边农产品贸易结构 |
8.3.2 统一完善双边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 |
8.3.3 加强中越双方市场深入了解状况 |
8.3.4 加强打击走私的工作 |
8.3.5 抓住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契机 |
8.3.6 进一步强化中越区域性经贸合作 |
8.3.7 提高中越农业产业规模化程度 |
8.3.8 发挥农产品贸易互补作用 |
8.4 利用“一带一路”战略促进中越农产品贸易合作 |
8.4.1 中越贸易要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统筹规划 |
8.4.2 利用“一带一路”战略不断扩展贸易合作领域 |
8.4.3 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切实解决中越贸易发展的具体问题 |
8.4.4 中越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开展贸易往来的战略构想 |
8.5 本章小结 |
9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甘肃省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创新 ——以天水市苹果低温冻害指数保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分析比较法 |
1.4.3 定量研究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研究的创新点 |
1.5.2 研究的不足 |
2 甘肃省农业气象灾害状况及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
2.1 农业气象灾害状况分析 |
2.1.1 旱灾 |
2.1.2 冻灾 |
2.1.3 风雹灾 |
2.1.4 涝灾 |
2.2 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
2.2.1 农业保险的产品结构分析 |
2.2.2 农业保险的产品规模分析 |
2.3 甘肃省农险现存困境分析 |
2.3.1 农户农险需求冷淡 |
2.3.2 保险公司积极性缺乏 |
2.3.3 监管机构的监管手段有限 |
2.3.4 政府财力不足 |
3 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相关理论 |
3.1 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概念 |
3.2 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产生与发展 |
3.3 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优劣势分析 |
3.3.1 基础数据权威、逆选择风险及道德风险低 |
3.3.2 承保理赔过程简便、经营成本低 |
3.3.3 合同标准程度高、流通性强 |
3.4 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费率厘定 |
3.4.1 利益外溢理论 |
3.4.2 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费率厘定方法 |
3.4.3 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产品设计步骤 |
4 农业气象指数保险的实践 |
4.1 国外气象指数保险的实践 |
4.1.1 印度天气指数保险试点 |
4.1.2 马拉维花生干旱指数保险 |
4.1.3 埃塞俄比亚气象指数保险 |
4.1.4 国外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的借鉴意义 |
4.2 国内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案例与借鉴 |
4.2.1 安徽水稻干旱指数保险 |
4.2.2 浙江省柑橘天气指数保险 |
4.2.3 国内气象指数保险产品的借鉴意义 |
5 费率厘定:以天水市苹果冻灾害为例 |
5.1 研究区域概况 |
5.2 数据来源 |
5.3 天水市苹果趋势产量回归分析 |
5.3.1 趋势产量估计 |
5.3.2 趋势产量模型的构建 |
5.4 冻害理赔指数测算 |
5.4.1 营养产量和相对气象产量 |
5.4.2 相对气象产量与最低温度回归分析 |
5.4.3 苹果冻害理赔指数的确定 |
5.5 苹果低温冻害指数保险产品定价 |
5.5.1 JB正态性检验方法 |
5.5.2 JB正态性检验结果 |
5.5.3 费率厘定 |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增设气象观察站点提高观察精度 |
6.2.2 加强推广力度、提高服务效率 |
6.2.3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降低农户保费负担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大卫·哈维后现代哲学核心术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
(一)国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
(二)国内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
二、本论文的基本内容、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
(一)本论文的基本内容 |
(二)本论文的创新点 |
(三)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三、本论文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第一章 哈维后现代核心术语产生的背景 |
一、生平及着作 |
二、社会背景 |
三、理论背景 |
第二章 哈维后现代哲学核心术语的基本内容 |
一、新人文地理哲学 |
1.自由地理学(the Geographies of Freedom) |
2.差异地理学(the Geography of Difference) |
3.城市的权利(The Right to the City) |
二、时间、空间与资本 |
1.时间修复(Time Fix) |
2.空间修复(Spatial Fix) |
3.时空压缩(time-space compression) |
三、全球化和后现代性 |
1.新帝国主义(New Imperialism) |
2.剥夺性积累(accumulation by dispossession) |
3.后现代状况(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 |
第三章 哈维后现代哲学核心术语的理论特征 |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后现代主义 |
二、空间理论的批判性 |
三、“后学科”的研究范式 |
第四章 关于哈维后现代核心术语的简要评价 |
一、建设性 |
二、局限性 |
三、启示 |
(一)对空间观念的启示 |
(二)对城市治理的启示 |
(三)对理论创新与发展的解释 |
注释 |
参考文献 |
(10)甘肃定西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发生、病原学研究及品种抗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国内外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
2 马铃薯线虫病的研究进展 |
3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研究现状 |
3.1 分类地位 |
3.2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发生、危害及其重要性 |
3.3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生物学特性 |
3.4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侵染规律的研究进展 |
3.5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鉴定的研究进展 |
3.6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害防治 |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甘肃定西地区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的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症状描述 |
2.2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的危害调查 |
3 讨论 |
第三章 甘肃定西地区马铃薯病原线虫的分离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线虫形态学鉴定 |
2.2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rDNA-ITS序列分析 |
2.3 致病性测定 |
3 讨论 |
第四章 几种真菌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培养的条件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在不同真菌上的繁殖情况 |
2.2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在不同温度下的繁殖情况 |
3 讨论 |
第五章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侵染规律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侵染部位与侵染动态研究 |
2.2 不同接种时期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侵染情况 |
3 讨论 |
第六章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的抗性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抗性评价 |
3 讨论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四、世界各国和中国啤酒花生产状况(论文参考文献)
- [1]X啤酒公司精益成本管理优化研究[D]. 李孟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2]新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水平、经济效应及对策研究[D]. 张凯.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3]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以呼和浩特市乡土地理为例[D]. 张欣苗.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4]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加工贸易发展问题研究[D]. 王曼.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5]中韩农产品贸易发展研究[D]. 孙梅红. 吉林农业大学, 2018(02)
- [6]多哈回合农业补贴谈判与中国农业补贴政策选择[D]. 仇景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8(05)
- [7]中越农产品贸易竞争性互补性研究[D]. 阮如朋(Nguyen Nhu Bang). 东北农业大学, 2017(12)
- [8]甘肃省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创新 ——以天水市苹果低温冻害指数保险为例[D]. 吴耀峰. 兰州财经大学, 2017(02)
- [9]大卫·哈维后现代哲学核心术语研究[D]. 方笑.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17(02)
- [10]甘肃定西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发生、病原学研究及品种抗性评价[D]. 徐鹏刚. 甘肃农业大学,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