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预防农药污染蔬菜问题的会议纪要(论文文献综述)
张连辉,李进纬[1](2017)在《20世纪70年代农药污染防治工作的转型及其历史意义》文中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国农药污染防治工作完成了一次转型。其间,农药污染防治重心从显性污染转向隐性污染;防治理念从生产安全和劳动卫生转向环境保护;对防治手段的认识,从忽视转为强调综合运用非化学植保手段防治农药污染。中国农药污染防治工作的转型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开辟了农药污染防治工作的新局面,确立了现代农药污染防治工作的基本格局,为世界环保事业做出了贡献。
王可山,苏昕[2](2018)在《我国食品安全政策演进轨迹与特征观察》文中认为我国食品安全政策演进可分为四个阶段,其变迁特征表现为从农民的实践总结向政府的推动升华转变,从侧重食品数量增加向高产优质并重、确保质量安全转变,从供给导向到需求导向进而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从高消耗、高污染掠夺式生产向优质、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变,从多部门传统监管向食品安全现代治理转变,从侧重粮食安全战略向全面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转变。解决好食品安全问题的中国经验可归纳为: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吃饭始终是第一位的大事,坚持把好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坚持人民政府保障食品安全的主体作用,坚持立足国情构建食品安全治理体系。
赵其波[3](2015)在《区域农业安全理论及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综合运用系统科学、历史科学、地理科学与全球化理论,初步完成了区域农业安全理论构建,并应用理论从省域层次、国家层次、国际合作三个层次实证研究了中国农业安全状况,提出了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建设基本战略,并以新疆为案例研究对象,进行了省域层次的农业安全体系建设的规划研究,提出建设目标及任务体系。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结构包括:(1)完整的区域农业系统包括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农村牧区安全、农业地理安全、国际农业安全五项功能;(2)区域农业系统的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农村牧区安全、农业地理安全、国际农业安全功能变化累计产生的量变到质变变化过程构成了区域农业发展原理,因而农业安全功能结构具有动态变化特征;(3)区域农业安全的发展范畴为农业生产系统建设、农业社区系统建设、农业社会系统建设,主要路径为生态农业,重点为有机农业;(4)区域农业安全建设既是区域性问题,也是国际问题,需要通过国际农业合作实现发展目标,合作层次包括区域周边层次、洲际层次和全球层次上,合作方式为农业贸易、农业投资和体系建设。2、当前我国立足于国内、具有初步全球影响力的农业系统安全格局已经成型。农业系统总体稳定,但面临着食品生产面临较高质量风险,粮食生产面临一定资源和环境压力,农村牧区处于社会转型的困难阶段,地理安全形势较为严峻,国际农业安全形势稳定性较差等系统风险。今后应加快实施国家农业安全体系建设。总体目标为以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农村牧区安全、农业地理安全、国际农业安全五项任务,整体推进建设。基本战略包括:(1)农业生产体系建设重点实施农业国土资源综合开发战略、适度集约战略和生态农业发展战略;(2)农业社区体系重点实施国家农业空间功能定位战略、农村牧区“山水”社区发展战略、生态社区功能定位及开发与保护协调战略;(3)农业社会体系重点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农村多元化治理发展战略与现代乡土文化发展战略,等等。3、中国需要实行国内分区域协同战略,夯实对外合作基础;优先展开亚洲农业合作;实行重点与全面拓展结合方式,推进全球农业合作。在合作方式上,农业贸易的战略重点为逐步建设稳定的全球供应链和出口市场,提高国内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建立国内产业保护机制、救济机制;农业对外投资的战略重点是加快形成全球优势地位。在农业引资方面的战略重点是促进引资由“量化引资”向“质化引资”的战略过度;在体系建设方面的战略重点是:完善中国在地理周边层次的合作制度,推动亚洲一体化制度建设,并逐步提升在全球层次各类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4、新疆研究表明,省域区域层次农业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为有机农业,从有机生产、有机社区、有机社会三方面同步开展建设。新疆推进有机工程建设要着力构建“三大战略格局”:构建“天北和天南两带”为主体的有机生产示范工程战略格局;构建“一核两轴多组团”为主体的农村城镇设施体系和“三屏两环”为地理生态环境体系为支撑的有机社区战略格局;构建“城乡、地区、民族”三元和谐发展的有机社会战略格局,实现地理系统生态、经济、社会功能协同发展。
马婉莹[4](2014)在《我国农药管理法制的绿色化变迁》文中研究指明农药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对提高我国农业生产能力、促进农产品持续稳定高产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农药对生态环境与人体健康也存在巨大威胁,农药管理法律制度绿色化发展的目的就是在最大限度的发挥农药积极作用的同时,有效减少农药对环境的破坏、保障人类身体健康。事实上,我国农药管理法律制度的绿色化有一段历史的发展过程,只有从历史的视角对我国农药管理法制绿色化发展的全过程进行考察,我们才能更客观的看待各项法律制度制定的背景与目的,才能更全面的掌握农药管理法制绿色化发展的规律与趋势,进而找到农药管理法制绿色化得以全面发展的最佳路径。本文按历史的发展脉络,将我国农药管理法制的绿色化变迁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绿色化萌芽阶段、绿色化起步阶段和绿色化初步发展阶段。文章以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经济等相关社会因素为分析背景,以农药登记制度、农药生产制度、农药经营制度与农药使用制度为研究主线,深刻探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药管理法律制度的变迁规律,总结成败得失,进而探寻农药管理法制绿色化全面发展的法律构想。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研究萌芽阶段的农药管理法律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至1978年,为我国农药管理法制绿色化萌芽阶段,受特定历史条件影响,此阶段,政策是农药管理的主要手段,农药生产是管理的主要内容。该部分对农药质量要求、高效低毒农药的发展、农药工业三废的治理以及农药残留限量等农药生产方面的政策规定作出了详细分析,勾勒出了萌芽阶段农药管理法律制度的发展概貌。第二部分主要研究1978至1997年间,绿色化起步阶段的农药管理法律制度。为全面掌握这一时期我国农药管理法制的绿色化发展状况,该部分首先详细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药管理法制发展的宏观法律环境,然后对农药登记制度、生产制度、经营制度、使用制度相关法律条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从而详细阐述了这一时期的农药管理法律制度是如何体现其绿色化特点的。第三部分主要研究1997年至今,绿色化初步发展阶段的农药管理法律制度。国际贸易消极的外部压力与国内农药管理法制的积极建设共同促进了我国农药管理法制的绿色化发展。该部分在分析《农药管理条例》及《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法律文件具体条文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这一时期的农药登记、生产、经营、使用等法律制度的绿色化是如何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得以初步发展的。第四部分剖析了农药管理法制绿色化变迁规律。该部分首先从外在变迁规律入手,揭示了我国农药管理法制形式上与内容上的变迁规律,然后在制度变迁理论的指导下,得出了我国农药管理法制经历了路径依赖式的演化性变迁,其过程还受到了行动者思想观念的影响的论断。第五部分阐述了农药管理法律制度绿色化进一步发展的初步构想。该部分以之前论述为基础,提出了农药管理法制绿色化进一步发展的法律设想,笔者认为监管力度的加大,农药经营许可制度、农药废弃物回收制度等绿色化新制度的建立,罚则条款的健全将是促进农药管理法制绿色化全面发展的最佳路径。
林丰全[5](2005)在《学校食堂HACCP体系建立与实施的研究》文中提出HACCP 体系是近年来在国际食品行业中兴起的一种确保食品安全的预防性质量保证体系,它通过对食品加工过程的关键环节实施有效地监控,从而将食品卫生安全危害消除或降低至安全的水平。学校食堂的食品安全对师生的健康和学校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也受到社会广泛关注。HACCP 体系是确保食品安全的有效方法。在学校食堂建立与实施HACCP 体系,我国尚未制定出具体方案。国家卫生部颁布的“食品安全行动计划”中提出2007 年将在餐饮业积极推行HACCP 管理,餐饮业HACCP 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已被列入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课题,目前正处于基础模式的研究。本文应用HACCP 体系基本原理与方法,确立了学校食堂建立与实施HACCP 体系方案和有效措施,研究结果可为卫生监督机构更好地适应学校餐饮监督工作的发展需要提供技术支持和建议,为学校食堂HACCP 体系的应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王茂起,刘秀梅,王竹天[6](2006)在《中国食品污染监测体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掌握我国食源性疾病流行及食品污染状况。方法在“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下,覆盖16个省(市)、自治区的食品污染监测网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连续对29类食品中的36种化学污染物、10种食品添加剂、6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进行监测分析,对食源性疾病报告个案信息进行病因和病原的综合分析。结果我国食品中砷、汞污染状况已基本得到控制,但铅、镉的污染突出,全国鲜奶和皮蛋铅含量平均值超过国家标准;水产品中软体类和猪肾的铅污染水平较高;我国成人,特别是2岁儿童膳食铅摄入量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耐受摄入量。7种添加剂存在过量添加问题,危险性评估结果表明我国的食品添加剂卫生使用标准规定的限量是安全的。我国出口的天然发酵酱油中氯丙醇含量符合我国行业标准和欧盟标准,但国内个别地区市场的酱油氯丙醇污染水平较高。部分食品存在高毒农药(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违规使用的现象,茶叶污染菊酯类农药和有机氯类农药严重。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个案报告的资料分析表明,微生物性病原占46·4%,其次为化学物(占24·1%)和有毒动植物(14·7%)。食源性疾病发生场所以公共餐饮单位、食堂为主。食源性致病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单增李斯特菌、大肠杆菌O157:H7、空肠弯曲菌及阪崎肠杆菌)的监测分析发现,生肉类、水产类食品的病原菌分离率最高。在数百个沙门菌分离株中,20%以上对至少3种以上的抗生素耐药,并发现了对8类15种抗生素耐药的鼠伤寒沙门菌株,其耐药谱与国外暴发流行的超级耐药鼠伤寒沙门菌DT104接近。结论该研究为控制我国食品中主要化学性和微生物性危害的污染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为制修订食品卫生法规和标准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肖长惜[7](2007)在《中国蔬菜产业:生产、贸易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且不可替代的副食品,中国蔬菜产业经过20多年的迅速发展和扩张,已经形成相当大的产业规模,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经超过了10%,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应对WTO挑战的新形势下,蔬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开始成为农业尤其是外向型农业的发展重点。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新形势下,蔬菜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下、国际市场依赖程度和科技含量低等发展过程中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严重制约了中国蔬菜产业的发展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本研究通过对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变动趋势、世界蔬菜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以及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条件下中国蔬菜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一个透视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理论视角。然后,综合考虑相关蔬菜产业发展的来自于制度、技术等方面的内生及外生因素。立足于农业家庭经营这一基础,从经济学的角度,探索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政策含义,初步形成中国蔬菜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为中国蔬菜产业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决策参考。特别是在加入WTO后,中国蔬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问题变得日益重要起来,本研究在探索中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借鉴国外蔬菜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对提升中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进行规划。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导论部分,总括性介绍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二章为课题的逻辑起点,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进行评估,并对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历史定位和产业障碍作出明确判断。第三章是对中国蔬菜市场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特别是农户的蔬菜消费行为进行一个整体性评估,他们是整个课题研究的基础。第四章运用数理和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中国蔬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并对中国蔬菜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所面临的国际政策和市场环境进行分析。第五章运用抽象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蔬菜主要生产国的产业发展模式进行比较研究,试图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蔬菜产业化模式提供借鉴。第六章是在前几章分析的基础上,综合系统探讨中国蔬菜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他们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蔬菜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基石,能为中国的蔬菜产业化发展提供组织、制度、科技和管理上的保障。研究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意义,即第七章是在结论性述评的基础上,对中国蔬菜产业产业化和政策实施的良性耦合。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1)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对中国蔬菜产业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的经济分析和政策研究,属于经济学和园艺学(蔬菜)的交叉学科领域,这一选题具有一定创新意义,领域具有开拓性。(2)从中国蔬菜产业的资源优势和自然条件特色出发,对蔬菜产业进行经济研究,即对中国蔬菜的供给与需求、成本与效益、流通与贸易、比较优势与出口竞争力等重要经济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在研究内容上具有系统性;通过本项研究渴望初步形成“中国蔬菜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框架,力求开辟新学科生长点。(3)综合运用经济学、国际贸易学以及园艺学等的基本理论综合分析问题,结合计量经济模型、数理经济方法、统计工具、比较分析等多种方法,揭示有关蔬菜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分析其内在的政策含义,例如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中国蔬菜产业的供给特点进行分析,采用协整理论及单位根检验模型研究农户蔬菜的消费特点,以及对国际竞争力及比较优势的测算模型等。这在研究方法上具有特色和创新。(4)本研究的最终落脚点是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在把握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与未来走向的基础上,剖析WTO的制度框架对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未来走向为我们提供了蔬菜产业发展的制度与技术选择,转轨经济的制度背景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分析为中国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框架与思路对策。
丁晓蕾[8](2008)在《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代,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陆续得到阐明和运用,实验科学逐步取代经验科学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流,农业科技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近代蔬菜科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萌芽,并随着科技革命的浪潮或快或缓地向前发展。在20世纪的百年中,中国蔬菜科技经历了清末民初的萌芽,民国时期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与发展,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快速发展历程。在以育种和农业化学为主体的第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以及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第二次农业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中国蔬菜科技取得了重要进步,并获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生产中的转化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蔬菜的综合生产供应能力。到20世纪末,我国的蔬菜科技赶上并在部分领域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本文除绪论、结语外,共分为五章。首先在回顾中国传统蔬菜科技历史传承的基础上,认真梳理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历程,并依据其发展的阶段特征将发展进程分为萌芽(晚清-1911)、初创(1911-1949)、繁荣发展(1949-1966)、曲折发展(1966-1977)、快速发展(1978-2000)五个阶段;然后对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科研推广体系的建立与发展、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以及百年中我国在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蔬菜作物遗传育种、蔬菜作物栽培、蔬菜作物保护、蔬菜贮藏加工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最后在此基础上,重点从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国家政策、制度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资源与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影响我国蔬菜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结语部分对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总结,对21世纪的蔬菜科技发展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20世纪我国的蔬菜科技完成了由传统经验科学向现代实验科学的历史转型。中国蔬菜科技教育、科研与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曾受到多个国家的影响,如20世纪前20年的日本、1920至1940年代的美国及西欧、1950年代的苏联等,1970年代后,基本形成了我国自己的蔬菜科技教育、科研、推广体系。在中国蔬菜科技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相关学科的发展,国家政策、科研投入的大力扶持,科研组织机构的进一步完善,协作研究的广泛开展,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等因素共同成就了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快速发展;资源与环境压力决定了蔬菜科技在20世纪后20年及21世纪的发展方向。
张兴川[9](2013)在《三种农药在蛋白核小球藻中的降解动力学研究》文中认为农药的大量使用,经过各种途径,最终汇聚到水环境中,造成水环境的污染。藻类由于其大部分处于水体中上层且个体小生长周期短,对农药等污染物的进入最为敏感。研究农药与藻类的相互作用为农药对其它水生动植物及其后面的食物链造成的危害有指示和规避的作用。有机农药是我国目前使用量最大的农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有机农药和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浮游植物,在纯培养条件下研究其相互作用关系,能够为有机农药和藻类的相互作用关系提供理论参考,为水环境中有机农药的安全性评估和其残留的治理提供数据支持。本文研究了马拉硫磷、杀螟丹、噻虫嗪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的急性毒性效应。用气候培养箱进行藻类的实验室纯培养,用显微镜和血球计数板测藻的生物量,辅以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冷冻离心机等测定蛋白核小球藻叶绿素含量和藻的光密度作为藻生物量的参考指标。结果显示马拉硫磷、杀螟丹、噻虫嗪对蛋白核小球藻的96h-ECso分别为12.0mg/L、2.51mg/L、3.27mg/L。三种农药对蛋白核小球藻均有明显的生长抑制现象,对蛋白核小球藻的影响与浓度有关,浓度越高,藻类受抑制程度越大。藻类对农药的降解性为去除水环境中农药污染残留的治理提供了一种新思维。本文也研究了蛋白核小球藻对三种农药的降解作用。对藻生物量进行测定的同时,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10天内培养瓶中农药含量的变化,分析其降解性,并且描述了三种农药降解的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蛋白核小球藻对三种农药具有一定的降解能力。噻虫嗪在BG-11培养基中随五个初始浓度的增大0.48、0.60、0.75、0.95、1.19mg/L,其半衰期分别为105.0,87.8,85.6,64.8,52.1h。马拉硫磷在BG11培养基中浓度为0.48、0.60、0.75、0.95、1.19mg/L的半衰期分别为141.5,78.8,55.9,38.7,24.3h,杀螟丹在BG11培养基中浓度为1.00、1.50、2.00、2.50、3.00mg/L的半衰期分别为45.0,34.8,34.5,34.1,33.3h。噻虫嗪在蛋白核小球藻液中随五个初始浓度的增大0.48、0.60、0.75、0.95、1.19mg/L,其半衰期分别为54.5,47.4,46.6,42.3,31.4h。马拉硫磷在蛋白核小球藻液中浓度为0.48、0.60、0.75、0.95、1.19mg/L的半衰期分别为31.4,30.3,26.0,24.1,22.3h,杀螟丹在蛋白核小球藻液中浓度为1.00、1.50、2.00、2.50、3.00mg/L的半衰期分别为27.0,21.7,21.3,21.9,18.4h。
王一洋[10](2015)在《云南省某县农业工人农药暴露和自我防护措施现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伴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的发展,农村地区农业种植基地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化为农业工人。本研究目的为调查种植型农业工人的来源与现况,研究规模化农业生产环境中种植型农业工人的农药暴露情况、农药相关知识水平和职业健康防护等现况,分析当前种植型农业工人的职业健康状况,找出存在的不足,为农业工人职业健康管理的建立和发展提供科学数据。方法以云南某县作为研究现场,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及现场观察等研究方法,于2013年7月至2014年1月,在该县的15个种植基地围绕农业工人来源及现况、农药暴露和农业工人健康防护情况等对295名农业工人开展问卷调查,同时对一些种植园管理者和部分农业工人进行了访谈。结果295位农业工人中,女性多于男性(59.66%/40.34%),年龄构成以35-60岁的中年人为主(76.27%),56.27%的农业工人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37.63%的农业工人为少数民族;农业工人中分工较为明确的是农药喷洒工人,调查对象中,176名为农药喷洒工人,占总数的59.6%。种植基地的农药喷洒工人使用农药的频率和时间高于个体农户。农业工人参加职业相关培训的机会较少,且不涉及农药与健康等职业卫生的内容。农业工人报告的使用农药时的不适症状频率高于个体农户;女性农业工人报告不适症状的频率高于男性。该县农业工人使用的个人防护措施频率较高的是佩戴口罩、橡胶手套和帽子。其中,兼业农业工人在种植基地使用防护措施的频率略高于在家庭;女性使用防护措施频率低于男性。采用逐步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家人陪工”、“使用农药频率”可以促进使用防护措施。同时调查结果也显示农业工人健康知识水平与行为存在“知行分离”现象。结论农业工人主体是文化程度较低的中年人,女性较多,接受职业健康相关培训有限,且农药与健康知识水平偏低。虽然个人防护水平略高于个体农户,但是其接触农药的频率和时间远高于个体农户,因此国家应该重视农业工人职业健康相关问题。在农业工人健康促进中,应该加强对种植基地的监督管理,建立和发展农业工人职业健康管理。
二、关于预防农药污染蔬菜问题的会议纪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预防农药污染蔬菜问题的会议纪要(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食品安全政策演进轨迹与特征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品安全政策演进 |
(一) 对食品数量和安全有着迫切需求的生产经营体制改革探索阶段 (1978~1986年) |
(二) 稳定食品数量安全、实现供需均衡的巩固提高阶段 (1987~1994年) |
(三) 实现高产优质并重、关注食品质量安全的深化改革阶段 (1995~2012年) |
(四) 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落实“四个最严”的全面质量提升阶段 (2012年至今) |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品安全政策变迁特征 |
(一) 从农民的实践总结向政府的推动升华转变 |
(二) 从侧重食品数量增加向高产优质并重、确保质量安全转变 |
(三) 从供给导向到需求导向进而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 |
(四) 从高消耗、高污染掠夺式生产向优质、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变 |
(五) 从多部门传统监管向食品安全现代治理转变 |
(六) 从侧重粮食安全战略向全面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转变 |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品安全政策发展经验 |
(一) 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二) 坚持吃饭始终是第一位的大事 |
(三) 坚持把好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 |
(四) 坚持人民政府保障食品安全的主体作用 |
(五) 坚持立足国情构建食品安全治理体系 |
(3)区域农业安全理论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在农业安全领域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在农业安全领域的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 |
1.4.1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研究 |
1.4.2 中国农业安全状况实证研究 |
1.4.3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发展战略研究 |
1.4.4 省域区域农业安全体系案例研究——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例 |
1.5 论文研究方法 |
1.5.1 系统研究 |
1.5.2 历史研究 |
1.5.3 实证研究 |
1.5.4 文献研究 |
1.6 论文研究思路 |
1.7 文章逻辑结构 |
第二章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研究 |
2.1 理论渊源 |
2.1.1 系统科学 |
2.1.2 地理科学 |
2.1.3 历史科学 |
2.1.4 全球化理论 |
2.2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的提出 |
2.2.1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概念及结构层次 |
2.2.2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的发展原理 |
2.2.3 区域内农业安全理论的发展范畴 |
2.2.4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发展路径 |
2.2.5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的农业国际合作的理论框架 |
2.3 小结 |
第三章 中国省域区域层次农业安全状况研究 |
3.1 新疆食品安全实证研究 |
3.1.1 新疆食品安全特征 |
3.1.2 新疆食品安全现状 |
3.1.3 新疆食品安全面临挑战 |
3.2 新疆粮食安全实证研究 |
3.2.1 新疆粮食安全特征 |
3.2.2 新疆粮食安全现状 |
3.2.3 新疆粮食安全面临挑战 |
3.3 新疆农村牧区安全实证研究 |
3.3.1 新疆农村牧区安全特征 |
3.3.2 新疆农村牧区安全现状 |
3.3.3 存在的主要挑战 |
3.4 新疆区农业地理安全实证研究 |
3.4.1 新疆农业地理安全特征 |
3.4.2 新疆农业地理安全现状 |
3.4.3 新疆农业地理安全面临主要挑战 |
3.5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农业安全状况实证研究 |
4.1 国内农业系统的发展历程分析 |
4.1.1 粮食安全 |
4.1.2 农村牧区安全 |
4.1.3 食品安全 |
4.1.4 农业地理安全 |
4.2 国内农业安全形势及面临的主要挑战 |
4.2.1 食品安全 |
4.2.2 粮食安全 |
4.2.3 农村牧区安全 |
4.2.4 农业地理安全 |
4.3 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实证研究 |
5.1 合作背景——国际农业系统安全状况 |
5.1.1 国际食品安全 |
5.1.2 国际粮食安全 |
5.1.3 国际农村牧区安全 |
5.1.4 国际农业地理安全 |
5.2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发展历程 |
5.2.1 1949-1978年,确立了对外贸易的国家统制政策 |
5.2.2 1979-2000年,农业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
5.2.3 2001年-至今,深度融入全球农业体系 |
5.3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发展形势 |
5.3.1 农业贸易 |
5.3.2 国际农业投资 |
5.3.3 体系建设 |
5.4 当前农业国际合作面临的挑战 |
5.4.1 农业内生动力不足 |
5.4.2 外部性问题 |
5.4.3 冲突增强 |
5.5 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建设发展战略 |
6.1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基础结构与层次 |
6.2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建设任务 |
6.2.1 食品安全 |
6.2.2 粮食安全 |
6.2.3 农村牧区安全 |
6.2.4 生物地理安全工程建设 |
6.2.5 国际农业安全建设 |
6.3 中国国内农业安全体系建设基础战略 |
6.3.1 农业生产体系建设战略 |
6.3.2 农业社区体系建设战略 |
6.3.3 农业社会系统工程 |
6.4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战略 |
6.4.1 农业国际合作层次 |
6.4.2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重点战略 |
6.5 中国农业安全工程体系的建设机制 |
6.5.1 明确将农村现代化确立为国家现代化的主要目标 |
6.5.2 制定科学的农业安全战略调整方案 |
6.5.3 运用系统科学理论指导国家农业安全工程建设 |
6.5.4 认真动员人民群众的参与 |
6.5.5 建立全球农业安全合作机制 |
6.6 小结 |
第七章 省域区域农业安全体系建设规划案例研究 |
7.1 规划背景 |
7.2 规划理念 |
7.3 总体设计 |
7.4 主要目标 |
7.4.1 食品安全 |
7.4.2 粮食安全 |
7.4.3 农村牧区安全 |
7.4.4 农业地理安全 |
7.5 重点示范工程及空间布局 |
7.5.1 有机生产重点示范工程及空间布局 |
7.5.2 有机社区重点示范工程及地理空间分布 |
7.5.3 有机社会重点工程布局 |
7.6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区域农业安全理论研究 |
8.2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发展研究 |
8.2.1 中国农业系统建设的经验教训及发展形势 |
8.2.2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结构及建设任务 |
8.2.3 中国农业安全体系发展战略 |
8.2.4 中国农业国际合作发展战略 |
8.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安全体系形势及建设规划 |
8.4.1 新疆农业安全形势 |
8.4.2 新疆有机农业安全示范工程建设认识 |
8.5 研究特色及创新说明 |
8.5.1 理论创新 |
8.5.2 主要贡献 |
8.6 研究的不足之处 |
8.7 今后设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我国农药管理法制的绿色化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我国农药管理法制绿色化变迁研究的理由与意义 |
1、选题的理由 |
2、选题的意义 |
(二)我国农药管理法制绿色化变迁研究的概念界定 |
1、研究范围的界定 |
2、绿色化概念的界定 |
(三)我国农药管理法制绿色化变迁概要 |
一、我国农药管理法制绿色化的萌芽阶段 |
(一)农药质量的要求 |
(二)高效、低毒农药的发展 |
(三)农药工业三废的治理 |
(四)农药残留的限制 |
二、我国农药管理法制绿色化的起步阶段 |
(一)农药管理法制初步产生的宏观法律环境 |
1、国际法律环境 |
2、国内法律环境 |
3、国内农药管理体制 |
(二)农药登记法律制度绿色化的初步产生 |
1、《农药登记规定》的主要内容及绿色化特点 |
2、《农药登记规定实施细则》的主要内容及绿色化特点 |
(三)农药生产法律制度绿色化的初步产生 |
1、《农药质量管理条例(试行)》的主要内容及绿色化特点 |
2、禁止生产六六六和 DDT 的新规 |
3、农药生产许可证(或准产证)制度的实行 |
(四)农药经营法律制度绿色化的初步产生 |
1、关于农药专营的法律确认 |
2、对销售假劣农药行为的法律规制 |
(五)农药使用法律制度绿色化的初步产生 |
1、《农药安全使用规定》的主要内容及绿色化特点 |
2、《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的主要内容及绿色化特点 |
三、我国农药管理法制绿色化的初步发展阶段 |
(一)农药管理法制绿色化初步发展的原因分析 |
1、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绿色化需求 |
2、我国农药管理法规体系的逐步建立 |
3、我国农药监管体系的逐步建立 |
(二)农药登记法律制度绿色化的初步发展 |
1、对农药临时登记的法律规制 |
2、对高毒农药的撤销登记 |
3、农药登记资料保护制度及绿色化特点 |
4、《农药登记资料规定》的主要内容及绿色化特点 |
(三)农药生产法律制度绿色化的初步发展 |
1、关于农药生产企业核准 |
2、关于农药生产许可制度 |
3、关于农药产品质量 |
4、关于农药工业废水排放 |
(四)农药经营法律制度绿色化的初步发展 |
1、农药经营主体的法律规制 |
2、农药经营单位对质量的保证义务 |
3、农药经营单位对使用的说明义务 |
(五)农药使用法律制度绿色化的初步发展 |
1、关于农药残留的法律规制 |
2、关于使用高毒、剧毒农药的法律规制 |
四、我国农药管理法制绿色化变迁的规律 |
(一)农药管理法制绿色化变迁的外在规律 |
1、农药管理法制形式上的变迁规律 |
2、农药管理法制内容上的变迁规律 |
(二)农药管理法制绿色化变迁的内在逻辑 |
1、农药管理法律制度的变迁方式 |
2、农药管理法律制度的变迁机制 |
3、思想观念对农药管理法制变迁的影响 |
五、推进我国农药管理法制绿色化发展的初步构想 |
(一)逐渐加大监管力度 |
(二)加快建立绿色化新制度 |
1、农药经营许可制度 |
2、农药废弃物回收制度 |
(三)不断健全罚则条款 |
1、补齐缺失罚则 |
2、强化原有罚则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
致谢 |
(5)学校食堂HACCP体系建立与实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学校食堂建立和实施HACCP体系的必要性和意义 |
1.2 HACCP概念和基本理论 |
1.3 HACCP的由来和发展 |
1.4 HACCP实施前提和基础 |
第二章 研究内容 |
第三章 学校食堂HACCP体系建立和实施方案 |
3.1 组建HACCP小组 |
3.2 对小组成员及员工进行培训 |
3.3 学校食堂餐饮加工分类 |
3.4 学校食堂餐饮食品描述 |
3.5 学校食堂餐饮加工工艺流程及其说明 |
3.6 危害分析 |
3.7 危害的控制措施 |
3.8 确定关键控制点及建立危害分析工作表 |
3.9 建立关键控制限值、监测程序、纠偏措施、验证程序、记录保存和档案管理程序 |
第四章 学校食堂建立和实施HACCP的有效措施 |
4.1 学校管理层的赞同 |
4.2 具备HACCP体系实施的前提和基础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6)中国食品污染监测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完善我国食品污染物监测体系 |
1.1 污染物监测的规模、项目和品种 |
1.2 我国食品中砷、汞污染状况已基本得到控制, 但铅、镉的污染突出 |
1.3 食品添加剂的监测与评估 |
1.4 酱油中氯丙醇污染问题依然严峻 |
1.5 农药残留问题有所改善, 但高毒农药的违规使用不容忽视 |
2 完善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 |
2.1 食物中毒病原、原因、季节和发病场所的特点明显 |
2.2 食品中主要致病菌的检出率以畜禽肉类最高 |
2.3 食品中沙门菌分离株耐药趋势严峻 |
2.4 生食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危险性评估 |
3 结论 |
(7)中国蔬菜产业:生产、贸易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中国蔬菜产业:一个蓄势待发的巨大产业 |
二、中国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的简要综述 |
一、中国蔬菜产业竞争力的研究 |
二、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研究 |
第三节 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一、基本概念与范围的界定 |
二、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生产、贸易及路径选择 |
第一节 中国蔬菜生产的现状、机遇与挑战 |
一、发展现状 |
二、经济社会地位评价 |
三、面临的机遇 |
四、问题与挑战 |
第二节 中国蔬菜贸易的现状及基本格局 |
一、出口格局 |
二、进口格局 |
三、对国际蔬菜市场依存度与国际蔬菜市场需求趋势 |
第三节 中国蔬菜产业发展:障碍与选择 |
一、中国蔬菜产业发展障碍的制度分析 |
二、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战略转变 |
第三章 中国蔬菜供需分析 |
第一节 中国蔬菜供给:生产特征与资源配置 |
一、前提假定 |
二、模型与推导 |
三、指标和样本数据 |
四、结果与简要分析 |
五、结论与启示 |
第二节 中国蔬菜市场需求分析 |
一、中国蔬菜消费需求现状分析 |
二、影响蔬菜消费需求的因素分析 |
三、结论与讨论 |
第三节 转型期中国农户蔬菜消费与收入的短期动态与长期均衡 |
一、前提界定 |
二、中国农户蔬菜消费与收入水平的长期均衡关系 |
三、中国农户蔬菜消费与收入水平的短期动态调整 |
四、中国农户蔬菜消费与收入水平的因果关系检验 |
五、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WTO框架下中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
第一节 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研究与测度方法 |
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
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
三、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
第二节 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一、国际蔬菜贸易动态格局 |
二、蔬菜产业竞争力构成因素分析 |
三、结论与讨论 |
第三节 中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
一、中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构建 |
二、中国蔬菜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
三、结论与讨论 |
第四节 WTO框架下国际蔬菜市场准入与贸易壁垒 |
一、WTO《农业协议》及其动态 |
二、技术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 to Trade,TBT) |
三、中国蔬菜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现实路径选择 |
第五章 国外蔬菜产业发展模式的比较与启示 |
第一节 美国蔬菜产业的产业化与现代化 |
一、生产过程的专业化 |
二、生产布局的优化、形成优势产业带 |
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 |
四、一体化的流通服务体系 |
五、讨论与启示 |
第二节 日本蔬菜产业化的发展与启示 |
一、日本蔬菜的生产特点 |
二、流通形式、费用及规格标准 |
三、蔬菜产销中的政府行为 |
四、小结与讨论 |
第三节 欧盟蔬菜产业的生产与流通 |
一、注重研发创新,强调规模,保证企业高水平高效益的强势竞争 |
二、高效、合理的蔬菜流通体制 |
三、有效的政府支持 |
四、讨论与启示 |
第六章 蔬菜产业化经营 |
第一节 蔬菜产业化体系制度创新平台 |
一、蔬菜产业化面临的制度约束 |
二、蔬菜产业化经营的制度创新平台 |
三、讨论与启示 |
第二节 蔬菜产业化的技术创新平台 |
一、技术创新及农业技术创新简要介绍 |
二、技术创新:蔬菜产业化的关键 |
三、蔬菜产业化中的技术创新实践 |
第三节 蔬菜产业高效运转的资本投入与信息支持 |
一、资本投入是蔬菜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生产要素 |
二、构建蔬菜产业化经营的多元投资体系 |
三、信息化与蔬菜产业化经营 |
四、蔬菜产业化经营中的信息支持 |
第四节 蔬菜产业良好运作的物流体系 |
一、农村物流与农业产业化 |
二、蔬菜产业化经营中农村物流的微观组织机制 |
三、以农村物流组织的发育来促进蔬菜产业化经营 |
第七章 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政策性建议与对策 |
第一节 中国蔬菜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路径 |
一、新世纪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 |
二、以蔬菜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推进蔬菜产业化向纵深发展 |
三、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
四、实施科技兴菜战略,建设蔬菜强国 |
第二节 WTO框架下的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与选择 |
一、WTO短期内对中国蔬菜产业发展所形成的冲击 |
二、WTO对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长期影响评估 |
三、充分利用WTO规则,同时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
第三节 中国蔬菜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与定位 |
一、绿色蔬菜产业 |
二、设施蔬菜产业 |
三、“外向型”蔬菜产业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
二、相关研究概述 |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重点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传承与发展分期 |
第一节 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与面临挑战 |
一、中国传统蔬菜科技的传承 |
二、中国传统蔬菜科技面临挑战 |
第二节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分期 |
一、萌芽(晚清-1911) |
二、初创(1911-1949) |
三、繁荣发展(1949-1966) |
四、曲折发展(1966-1977) |
五、快速发展(1978-2000) |
第二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 |
第一节 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园艺科技教育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专业设置与学科发展 |
第二节 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技人才状况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技人才培养 |
第三节 我国着名蔬菜园艺学家及其主要成就 |
第三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研、成果推广与科技传播 |
第一节 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一、1949年以前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二、1949年以后蔬菜科研、推广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第二节 蔬菜科研、推广活动的开展 |
一、1949年以前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
二、1949年以后的蔬菜科研、推广活动 |
第三节 蔬菜科技交流与传播 |
一、专业科技刊物的出版 |
二、专业学会的建立与发展 |
三、蔬菜科技的国际交流 |
第四章 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的主要成就 |
第一节 蔬菜作物的种质资源研究 |
一、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进步 |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种质资源的调查、保存和利用 |
第二节 蔬菜作物的遗传育种 |
一、蔬菜作物育种研究的进步 |
二、几种主要蔬菜作物的良种选育 |
第三节 蔬菜作物栽培 |
一、蔬菜作物栽培生理研究的进步 |
二、蔬菜作物设施栽培科技 |
三、蔬菜作物育苗与施肥科技 |
第四节 蔬菜作物保护 |
一、蔬菜作物病虫害调查、鉴定与测报 |
二、蔬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
第五节 蔬菜贮藏与加工 |
一、蔬菜贮藏运输技术 |
二、蔬菜加工技术 |
第五章 百年蔬菜科技进步动因分析 |
第一节 相关学科发展对蔬菜科技进步的推动 |
一、植物生理学为优化蔬菜生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
二、植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把蔬菜育种引向分子水平 |
第二节 国家政策和社会组织制度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
一、国家农业政策部署、制度改革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影响 |
二、研究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和组织协作对蔬菜科技进步的作用 |
三、实施科技规划和加大科研投入对蔬菜科技进步的引导与支撑 |
第三节 社会需求与蔬菜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
一、蔬菜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
二、蔬菜科技进步对社会需求的刺激与促进 |
第四节 资源环境压力对蔬菜科技进步的要求 |
一、提高菜地产出率是缓解蔬菜生产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
二、社会对蔬菜产品安全提出新要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课题研究 |
致谢 |
(9)三种农药在蛋白核小球藻中的降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按文中出现顺序排列) |
第一章 绪论 |
1.1 农药与农药污染概述 |
1.1.1 农药概述 |
1.1.2 农药的残留与污染现状 |
1.2 三种农药的研究进展 |
1.2.1 马拉硫磷的研究进展 |
1.2.2 杀螟丹的研究进展 |
1.2.3 噻虫嗪的研究进展 |
1.3 农药对藻类的毒性、致毒机理及其评价方法 |
1.4 藻类对农药的富集与降解 |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三种农药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效应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藻的测定方法探究 |
2.3.2 不同浓度有机农药对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效应 |
2.3.3 三种农药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效应 |
2.3.4 三种农药对蛋白核小球藻的EC_(50)及抑制方程 |
2.3.5 三种农药对蛋白核小球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蛋白核小球藻降解三种农药的动力学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三种农药的标准曲线制作 |
3.3.2 马拉硫磷的降解动力学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云南省某县农业工人农药暴露和自我防护措施现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背景 |
1.1 农业政策与农业工人 |
1.2 种植型农业工人 |
1.3 农药与种植农业 |
1.4 种植型农业工人的农药职业暴露 |
2 研究目的 |
2.1 研究总目的 |
2.2 研究具体目标 |
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3.1 研究内容框架 |
3.2 技术路线 |
3.3 研究现场选择 |
3.4 研究对象数量估算 |
3.5 调查方法 |
3.6 数据管理与分析 |
3.7 质量控制 |
4 研究结果 |
4.1 农业工人的基本情况 |
4.2 农药喷洒员的基本情况 |
4.3 农业工人农药使用与暴露 |
4.4 农药使用自诉症状 |
4.5 农业工人参加培训情况及农药与健康知识水平 |
4.6 农业工人使用个人防护措施情况 |
4.7 农业工人使用防护措施的影响因素 |
5 讨论 |
5.1 农业工人产生的原因和农业工人的人口学特征 |
5.2 农业工人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加 |
5.3 农业工人农药暴露时间长、频率高 |
5.4 农药对农业工人的健康影响 |
5.5 农业工人接触农药时防护措施不足 |
5.6 影响农业工人采取防护措施的因素 |
6 建议 |
6.1 政府应加强对农业工人职业卫生权益的重视,鼓励农业工人职业卫生相关科学研究 |
6.2 将农业工人职业防护的内容纳入职业卫生管理政策法规 |
6.3 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农业种植基地职业卫生监督监管 |
6.4 提高农业工人职业卫生水平 |
6.5 培训与健康促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四、关于预防农药污染蔬菜问题的会议纪要(论文参考文献)
- [1]20世纪70年代农药污染防治工作的转型及其历史意义[J]. 张连辉,李进纬.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7(04)
- [2]我国食品安全政策演进轨迹与特征观察[J]. 王可山,苏昕. 改革, 2018(02)
- [3]区域农业安全理论及实证研究[D]. 赵其波.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4]我国农药管理法制的绿色化变迁[D]. 马婉莹.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 [5]学校食堂HACCP体系建立与实施的研究[D]. 林丰全. 吉林大学, 2005(03)
- [6]中国食品污染监测体系的研究[J]. 王茂起,刘秀梅,王竹天.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6(06)
- [7]中国蔬菜产业:生产、贸易与政策研究[D]. 肖长惜.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2)
- [8]20世纪中国蔬菜科技发展研究[D]. 丁晓蕾.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6)
- [9]三种农药在蛋白核小球藻中的降解动力学研究[D]. 张兴川.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2)
- [10]云南省某县农业工人农药暴露和自我防护措施现况研究[D]. 王一洋. 昆明医科大学,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