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制剂局部注射的抗癌作用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一涵[1](2021)在《石斛提取物毛兰素对人结直肠癌细胞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结直肠癌(CRC)是一类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近些年来,其发病率显着提升并已跃升为全球恶性肿瘤第三位。在我国,该病的发病率亦较为显着,同时,其较广泛的危害性严重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目前,对于本病的治疗仍以外科手术为主,并辅以化学治疗,此外亦有生物免疫以及分子靶向等治疗方法。然而,由于免疫、靶向疗法的不甚成熟以及外科手术、化学治疗较高的复发率和诸多的不良反应,使得新型辅助疗法的开发和使用较为必要。中医药疗法具有毒副作用较低、患者依从性与耐受性良好等综合优势。其在本病的应用具体体现在以联合结直肠癌切除/根治手术治疗、联合化学药物治疗以及针对并发症状,减轻患者不良反应等方面。在众多关于恶性肿瘤的治法中,养阴生津法具有悠远的应用历史以及较高的临床地位。因大肠与肺相表里,共同调节体内阴津的输布,故大肠癌发生发展对于阴津的影响更为显着,同时,肠道内阴津的输布失调亦可为肿瘤的发生发展提供重要条件。养阴生津法不但可对肿瘤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亦可改善手术、放化疗所造成的机体津亏以及疾病易进展的病理状态。石斛属中医学“养阴生津法”的常用药物之一,历代医家总结出其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养阴生津”,并列其为“养阴圣品”。对于大肠癌的治疗,无论是在养阴生津法、清热生津法还是益气养阴法中,石斛均可作为主要的中药配伍。毛兰素(Erianin)作为中药石斛发挥功效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血管生成、杀菌以及灭活病毒的多重生物学作用。近年来随着对于本单体实验研究的增加,发现了其在抗癌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以及前景。现有的资料表明,在抗癌方面,毛兰素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凋亡、防止转移和抑制血管生成等综合作用。本实验的主要目的为探究毛兰素对SW480、HCT116两种结直肠癌细胞生长增殖、周期、凋亡的调控作用及其相关机制,同时亦进行了免疫缺陷小鼠移植瘤实验以评估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主要研究意义是在中医学“养阴生津法”的指导之下,通过对中药石斛提取物单体抗肿瘤的机制研究,为结直肠癌的治疗开拓一种全新、疗效显着、无毒副作用且经济、便捷的中医药辅助疗法。方法与结果:为探究本药物对于肠癌细胞以及人正常结直肠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不同浓度的毛兰素处理SW480、HCT116、NCM460三种细胞,并在不同的时间节点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活性,应用集落形成实验评估肠癌细胞的长期生存能力。结果显示,高浓度、长时间的毛兰素的刺激作用可明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减弱其活性(P<0.05)。此外,NEM460细胞在药物刺激后的增殖活性未发生明显改变。为探究本药物对于肠癌细胞周期的调控作用,应用不同浓度的毛兰素处理肿瘤细胞48小时,在流式细胞仪上观测各组细胞的周期分布情况。结果显示,毛兰素组在经药物刺激后,G2/M期的细胞占比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P<0.05),相反,G0/G1以及S期细胞占比随药物浓度增高呈现下降趋势(P<0.05)。为探究本药物对于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我们应用荧光法测定Caspase3/7活性、免疫印迹法测定剪切PARP以及Bcl-2家族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应用Annexin V-FITC流式细胞术以及DAPI染色法直接观测毛兰素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浓度毛兰素显着提升了肿瘤细胞Caspase3/7的活性以及裂解PARP、Bak、Bax的蛋白含量,并减少了Bcl-2以及Bcl-xl的表达(P<0.05)。此外,染色实验显示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死亡细胞数占比逐渐提升,提示毛兰素显着提升了肠癌细胞凋亡率。为探究本药物对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作用影响及相关机制,我们进行了对β-catenin磷酸化、核浆易位、转录活性、热稳定性、靶基因表达情况以及与信号通路阻断剂WNT974的联合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毛兰素可在不改变β-catenin磷酸化水平的情况下显着增加细胞浆内、减少细胞核内的β-catenin表达,同时亦降低了β-catenin对其下游T细胞因子的转录活性,提升了β-catenin的热稳定性(P<0.05)。此外,毛兰素显着降低了两种靶基因C-myc、Cyclin D1的m RNA水平以及其蛋白表达(P<0.05),且在与WNT974联合应用后,该效应未发生显着变化。为探究本药物对于CD47的表达以及巨噬细胞吞噬效率的影响,我们应用QRT-PCR法、免疫印迹法以及流式细胞术观测CD47的表达情况,并采用离体巨噬细胞实验测定其对于两种肠癌细胞的吞噬效率。结果显示,高浓度的毛兰素减少了肿瘤细胞表面CD47的分布水平以及CD47的m RNA水平、蛋白含量(P<0.05)。同时,两种细胞被毛兰素处理后,巨噬细胞对其吞噬效率显着提升(P<0.05)。在体内实验中,我们予NOD/SCID免疫缺陷小鼠皮下接种SW480肿瘤细胞的方式构建免疫缺陷小鼠移植瘤模型,并予50mg/kg毛兰素进行腹腔内注射,同时测定相关指标。结果显示,毛兰素显着减小了移植瘤的肿瘤体积以及质量,降低了移植瘤组织Bcl-2并增加了Bax的表达,且对β-catenin具有明显的入核阻滞作用。此外,其亦降低了移植瘤组织内c-Myc、CD47的蛋白含量(P<0.05)。结论:毛兰素对于SW480、HCT116细胞具有抑制增殖,促进凋亡,阻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作用,减少CD47表达量的同时提升了巨噬细胞对肠癌细胞吞噬效率,展现出了显着的抗肿瘤疗效,为结直肠恶性肿瘤提供了全新的研究靶点与辅助治疗思路,亦提示我们中药石斛以及中医学养阴生津法在大肠癌治疗中的重要效用价值。
蔡彬[2](2021)在《BMSCs治疗犬皮肤烧伤的效果及可能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试验通过建立犬皮肤三度烧伤模型,初步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治疗犬皮肤三度烧伤的效果及可能机制,为治疗犬三度烧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犬皮肤三度烧伤模型建立采用热水间接烫伤法建立烧伤模型,用97℃热水间接烫伤时间为18s、23s、28s、33s,通过临床观察和组织病理学观察,确定97℃热水间接烫伤模型建立的最佳时间。2.BMSCs治疗烧伤的效果观察选取6只健康的犬做正常组,36只烧伤模型试验犬分模型组、磺胺组、BMSCs组。采用CM-Dil标记BMSCs,在烧伤部位四周皮下注射4×106个BMSCs,第7、14、21、28天取皮肤做冰冻切片,观察BMSCs的迁移分布情况;第7、14、21、28天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计算愈合率;第14、21、28天取材固定做HE染色观察的组织学变化,马松染色观察胶原纤维的分布排序,天狼星红染色观察Ⅰ、Ⅲ型胶原纤维分布。3.BMSCs治疗烧伤的可能机制6只健康的犬做正常组,选取36试验犬只制备烧伤造模分模型组、磺胺组、BMSCs组。第7、14、21、28天取正常组、模型组、磺胺组、BMSCs组的皮肤组织,ELISA法测定皮肤组织中TGF-β1、α-SMA、IL-6、TNF-α、b FGF、VEGF各个阶段的含量。第28天取正常组、模型组、磺胺组、BMSCs组的皮肤固定,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34,计算MVD值。结果:1.成功建立犬皮肤三度烧伤模型33s烧伤有硬痂皮,皮肤组织全层被破坏,但伤及皮下肌肉,烧伤程度较深;28s烧伤有硬痂皮,皮肤全层被破坏,表皮和真皮的凝固性坏死,皮下肌肉的损伤较轻微;18s、23s烧伤有水疱和血肿形成,表皮层和真皮层的部分受损伤。综上所述,根据皮肤三度烧伤模型建立标准,确定97℃热水间接烫伤28s为三度烧伤模型建立的最佳方法。2.BMSCs治疗烧伤的效果CM-Dil标记的BMSCs,移植到皮肤中,第7天BMSCs个数和荧光强度达到峰值,之后BMSCs个数逐渐减少,荧光强度减弱,第28天皮肤组织中仍有标记的BMSCs存在;7、14、21、28天BMSCs组愈合率与模型组相比显着升高(P<0.05);第7天BMSCs组与磺胺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磺胺组与模型组差异不显着(P>0.05);第14、21、28天BMSCs组与磺胺组相比显着升高(P<0.05);磺胺组与模型组相比显着升高(P<0.05);14天模型组少量血管,肉芽组织生成,大量炎性细胞;磺胺组肉芽组织和毛血管生成,炎性细胞较多;BMSCs组大量新生血管和肉芽组织,炎性细胞较少。第21天模型组纤维排列不规则,新生血管减少,角化过度,表皮层增厚;磺胺组新生血管减少,纤维排列疏松,表皮层较厚;BMSCs组新生血管减少,纤维排列有序;第28天模型组棘层肥厚,不规则增生,角化过度;磺胺组皮肤结构完整,棘层厚薄不一;BMSCs组的各层结构完整;第14天至28天模型组胶原纤维由少量到胶原纤维含量增多,排列无序且胶原纤维排列致密,由瘢痕化的趋势,最终形成瘢痕;磺胺组胶原由含量少到多,排列逐渐有序,但是排列密集,有瘢痕化的趋势;BMSCs组胶原含量增多,排列较疏松有序,无瘢痕生成;BMSCs组Ⅰ胶原纤维含量最少,磺胺组次之,模型组Ⅰ型胶原纤维含量最多;BMSCs组Ⅲ型胶原纤维含量最多,磺胺组次之,模型组Ⅲ型胶原纤维含量最少。BMSCs组Ⅰ胶、Ⅲ型胶原纤维比例接近正常组织。3.BMSCs治疗烧伤的可能机制第7、14、21、28天,模型组TGF-β1的含量与正常组、磺胺组、BMSCs组相比极显着性升高(P<0.01);磺胺组与正常组、BMSCs组相比极显着性升高(P<0.01);BMSCs组与正常组相比极显着性升高(P<0.01)。第7、14、21、28天,模型组α-SMA的含量与正常组、BMSCs组相比极显着升高(P<0.01),第7、14、28天,模型组与磺胺组相比极显着升高(P<0.01),第21天相比则无差异(P>0.05);第7、14、21、28天,磺胺组与正常组、BMSCs组相比极显着升高(P<0.01);BMSCs组与正常组相比极显着升高(P<0.01)。第7、14、21、28天,模型组TNF-α的含量与正常组、BMSCs组相比极显着升高(P<0.01),第7天模型组与磺胺组相比显着升高(P<0.05),第14、21、28天模型组与磺胺组无差异(P>0.05);第7、14、21、28天,磺胺组与正常组、BMSCs组相比极显着升高(P<0.01);第7、14、21、28天,BMSCs组与正常组相比极显着升高(P<0.01)。第7、14、21、28天,模型组IL-6的含量与正常组、BMSCs组相比极显着升高(P<0.01),第14、21天模型组IL-6的含量与磺胺组相比显着升高(P<0.05),第7、28天模型组IL-6与磺胺组无差异(P>0.05);第7、14、21、28天,磺胺组与正常组、BMSCs组相比极显着升高(P<0.01);BMSCs组IL-6的含量与正常组相比极显着升高(P<0.01)。第7、14、21、28天,模型组VEGF的含量与磺胺组、BMSCs组相比极显着降低(P<0.01);第7、14、21天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极显着升高(P<0.01),第28天显着升高(P<0.05);BMSCs组与正常组、磺胺组相比极显着升高(P<0.01),磺胺组与正常组相比极显着升高(P<0.01)。第7、14、21、28天,模型组b FGF的含量与磺胺组、BMSCs组相比极显着降低(P<0.01),第7、14、21天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极显着升高(P<0.01),第28天无差异(P>0.05);第7、14、21、28天,BMSCs组与正常组、磺胺组相比极显着升高(P<0.01),磺胺组与正常组相比极显着升高(P<0.01)。模型组的积分光密度值(IOD)与正常组、BMSCs组相比极显着降低(P>0.01),模型组与磺胺组无差异(P>0.05);磺胺组与正常组、BMSCs组相比极显着降低(P>0.01);BMSCs与正常组无差异(P>0.05)。BMSCs组MVD值与模型组和磺胺组相比显着升高(P<0.05),与正常组无差异(P>0.05);模型组和磺胺组MVD值与正常组相比显着降低(P<0.05);模型组和磺胺组无差异(P>0.05)。结论:通过97℃热水间接烫伤皮肤28 s,可以建立皮肤三度烧伤模型。用CM-Dil标记BMSCs,在皮肤伤口中被检测到,表明BMSCs在愈合过程中一直存在于伤口中,可能直接地参与烧伤的愈合。BMSCs抑制皮肤组织分泌TGF-β1、α-SMA、IL-6、TNF-α,减少I型胶原纤维和瘢痕的生成,减少炎症的发生,可能通过旁分泌促进VEGF、b FGF的分泌,上调CD34的表达,提高MVD值,促进血管生成和创面愈合。
张忠绵[3](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田德禄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传承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y Gastritis)包括胃黏膜的萎缩及肠上皮化生,属于胃的癌前状态,根据Correa提出的“肠型胃癌”的演变过程,CAG属于胃癌演变过程中关键步骤,防控CAG进一步进展成为早期胃癌成为目前国内外专家研究的热点。目前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有限,尚无药物试验表明对胃癌前状态的抑制作用。田德禄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即开展了中医药治疗CAG的动物及临床试验研究,结合师承董建华院士治疗脾胃病的思想及50余年的临床经验,田德禄教授在治疗CAG方面具有独特的辨证理念及治疗思路,临床疗效显着。因此深入挖掘田德禄教授治疗CAG的学术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数据挖掘技术以数学算法为基础,提供了挖掘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新思路,对传承名老中医经验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田德禄教授治疗CAG的经验进行探索,系统挖掘并整理田德禄教授治疗CAG的学术经验及组方规律及用药特点,从而传承田德禄教授治疗CAG的学术思想,为临床防治CAG提供可供参考的临床经验。方法:1.文献研究,思想梳理根据已经出版的论着、已发表的论文检索溯源田德禄教授治疗脾胃病的思想,初步了解其治疗脾胃病提出的立论及治法思路。2.临床研究本研究收集了 2017年9月至2021年3月于东直门医院国际部脾胃病科就诊的,由田德禄教授诊治的CAG病案。将病例中的四诊信息、症状、中药、其他疗法、理化检查资料等信息收集后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应用Excel表格对信息进行归类统计,运用SPSS26.0、古今医案云平台对所收集的基线资料、症状、中药频次、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挖掘田德禄教授治疗CAG常用的中药及经验。结果:1.文献研究田德禄教授师承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建华教授,在董建华教授治疗脾胃病“通降论”、“胃热论”、“气机论”的基础上,传承并发展董建华教授的学术思想,提出了治疗脾胃病的“清降论”、“调肝论”、“内疡论”,结合时代特点丰富了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2.临床研究在此次对田德禄教授治疗CAG经验的数据挖掘中,共纳入患者86名,共计284诊次,处方284首。纳入患者全部属于临床确诊为CAG的有效病例。其中包含男性46名、女性40名。在统计CAG患者症状频次中发现,胃脘痞闷、嗳气酸馊、口苦、烧心、胃痛、大便干、失眠等邪实症状为多,以大便稀、夜尿多、乏力等本虚症状所占频次不高。在统计舌脉象时显示,舌质黯,苔薄、黄、腻,脉细、弦、滑等代表邪气盛表现的舌脉为多,以舌质淡胖、苔薄白等虚的舌象所占频次不多。在统计药物频次时发现,使用频率>10%的中药有39种,其中使用频率>50%的药物有紫苏梗、香附、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紫苏子、砂仁、枳实、丹参、清半夏、生薏苡仁、灵芝、三七、陈皮、百合。通过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田德禄教授治疗CAG的常用配伍药对为紫苏梗—紫苏子—香附、丹参—砂仁、黄连—吴茱萸、百合—乌药、川贝母—海螵蛸、焦三仙—焦槟榔等,在治疗CAG时依旧以“清降论”为大法,结合辨证,适当合以平补脾胃气阴之药物。结论:1.CAG的基本病机乃脾虚为本,邪实(气滞、血瘀、食积、痰湿、邪毒)抟结为患。2.病位在胃,与肝脾肾等脏腑密切相关3.CAG病情演化进展,当从三方面来看,一则乃由腑(胃)及脏(脾)的进展;二是由气入血的变化,初病在气,久病入络伤血;三则由中焦(脾胃)之气血到下焦(肝肾)之精血的耗伤。4.治疗上田德禄教授注重临床症状结合胃镜病理象辨证立法,处方遣药。邪实初犯,CAG初期,治法以清降论指导,以清降和胃为主,处方以自拟方实痞通颗粒加减;邪实日久,病情迁延,本虚已现,CAG中期,治法以清降和胃配合甘平养胃法泻实补虚,治疗虚实夹杂之CAG,此时处方以百合乌药汤加减,配合泻实之药物;CAG后期,气血大虚,此时当急以甘温健胃为法论治,不可再合泻实之品,防气阴再伤。5.田德禄教授在用药时强调辨证论治,治疗时强调通降、清降胃腑之气,兼顾脏腑之传变,统筹气血。
赵晨[4](2021)在《痛痹散治疗风寒湿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痛痹散治疗风寒湿阻型膝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KOA)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中西医辨证及诊断标准的风寒湿阻型KOA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塞来昔布胶囊200mg口服qd,饭后服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痛痹散外敷,组方:制川乌、制草乌、山柰、甘松按3:3:2:2混合后打粉,然后用新鲜捣碎葱白加适量黄酒调成糊状备用;穴位选取:内膝眼、外膝眼、鹤顶、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阿是穴。一日一次,6天为一疗程,间隔1天,继续下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量表、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 Master Universities Arthritis Index,WOMAC)量表、SF-36生活质量量表(MOS 36 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膝围、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中医症状积分等指标的变化,比较两组的疗效,并比较作为安全性观察指标的一般常规检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1.临床疗效评价: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分别为,治疗组:痊愈4例,显效13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痊愈1例,显效6例,有效10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56.7%;两组结果经χ2检验比较后,得出P=0.02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痛痹散联合西药治疗风寒湿阻型KOA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2.临床症状指标比较: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WOMAC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SF-36量表生理健康积分、心理健康积分及总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膝围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膝围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VAS评分、WOMAC评分、膝围均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SF-36量表生理健康积分、心理健康积分及总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实验室指标比较: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炎性指标IL-1β、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比较: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IL-1β、TNF-α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中医症候积分比较: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组间比较: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中医症候积分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痛痹散联合西药治疗风寒湿阻型KOA,对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说明痛痹散联合西药治疗风寒湿阻型KOA临床疗效可靠,值得推广与应用。
周洁,李国浩,侯菁,王祖梅,王浩明,高文喜[5](2020)在《消痔灵注射液对膀胱癌EJ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消痔灵注射液对膀胱癌EJ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膀胱癌EJ细胞用不同浓度消痔灵溶液(1、2、3、4、6、8、10 g/L)处理,另设对照组。采用CCK-8法检测消痔灵溶液作用不同时间(12、24、48 h)对EJ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观察EJ细胞生长抑制情况;吖啶橙/溴化乙锭(AO/EB)荧光染色进一步观察其凋亡诱导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检测Caspase-3、Bax及Bcl-2蛋白表达。结果消痔灵对EJ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在消痔灵浓度低于6 g/L时随作用浓度增高抑制率显着增加(P<0.01),作用时间延长对增殖抑制率也有一定影响(P<0.05)。流式细胞分析显示细胞在消痔灵作用后被阻滞在G0/G1期,且随给药浓度增高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P<0.01)。AO/EB染色显示EJ细胞凋亡形态学特征与药物作用时间和浓度有明显的相关性。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消痔灵组Caspase-3及Bax蛋白的表达水平增高(P<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消痔灵注射液对膀胱癌细胞生长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其阻断细胞增殖周期及诱导癌细胞凋亡有关。
奇敏[6](2020)在《痛瘿方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热毒壅盛型)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根据导师高靖主任多年临床经验,结合具体临床病例,在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通过临床研究观察运用痛瘿方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热毒壅盛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属热毒壅盛证提供理论依据及有效的治疗用药评价中药对该疾病的临床疗效,为该病的中药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选取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62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1人,在患者治疗期间嘱其在舒适的环境、保持乐观、轻松的心情。对照组予醋酸泼尼松片饭后服用,初始剂量10mg口服,3次/d,后可根据患者症状变化情况调整剂量。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予口服痛瘿方汤药,每次150ml,每日2次,连续观察8周。治疗前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着重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甲状腺功能(FT3、FT4、TSH)、血红细胞沉降率(ESR)、中医症状体征积分、安全性指标等数据情况,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价痛瘿方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热毒壅盛型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治疗前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基线基本一致,治疗组与对照组具有可比性。2甲状腺激素情况治疗前两组的血清FT3、FT4、TS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8周后,将两组的血清FT3、FT4、TSH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甲状腺激素水平均有改善。治疗8周后,将两组的血清FT3、FT4、TSH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患者血清FT3、FT4、TSH方面均优于对照组。3血红细胞沉降率情况治疗前两组的血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8周后,将两组的血沉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沉均有改善。治疗8周后,将两组的血沉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患者血沉方面优于对照组。4治疗后退热时间、甲状腺疼痛消失时间情况治疗后发现治疗组的退热时间、甲状腺疼痛消失时间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候总积分情况治疗8周后,将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证候均较前有改善。治疗8周后,将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患者颈前肿大、疼痛、发热、心悸、烦躁、乏力方面优于对照组。6中医证候疗效情况治疗8周后,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率(96.67%)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率(7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临床总疗效情况治疗8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3.54%)优于对照组的总效率(7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安全性方面本研究治疗期间,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压等安全性指标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研究结论痛瘿方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热毒壅盛型的亚急性甲状腺炎,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如甲状腺肿大、甲状腺疼痛等方面)、改善甲状腺疼痛时间及退热时间、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甲状腺功能及红细胞沉降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面均有较好的效果;并且不良反应少,在指导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上,有临床使用价值的。
朱诗聪[7](2020)在《康艾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CLC的Meta分析及相关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价康艾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在临床中观察康艾注射液联合PP方案治疗肺脾气虚型晚期肺腺癌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以及对CEA和中医证候的影响,以期为康艾注射液在晚期NSCLC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给予循证学支持,同时通过临床研究加强对其应用价值的认识。方法:通过检索中文数据库WanFang Data、CNKI、VIP和Sinomed及英文数据库Embase、PubMed和Cochrane,搜集有关康艾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CLC的RCT。分别由两名研究者对检索文献独立进行筛选并提取相关资料及数据。评价所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采用RevMan 5.3软件及STATA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收集原解放军武汉总医院肺脾气虚型晚期肺腺癌患者91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使用康艾注射液联合化疗,对照组单用化疗。化疗采用PP方案(培美曲塞+顺铂/卡铂),21d为一个周期。患者共接受2-6个周期的治疗。评价近期疗效,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使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CEA水平,观察中医证候改善情况。结果:Meta分析中共纳入16个RCT,包括1525例患者。结果显示:与单纯化疗相比,康艾注射液联合化疗可提高晚期NSCLC患者的近期疗效,包括ORR[RR=1.32,95%CI(1.16,1.50),P<0.0001]及DCR[RR=1.19,95%CI(1.12,1.26),P<0.0001],并可减轻骨髓抑制[RR=0.66,95%CI(0.66,0.87),P<0.0001]、消化道反应[RR=0.62,95%CI(0.53,0.74),P<0.00001]和脱发情况[RR=0.63,95%CI(0.49,0.81),P=0.0003],改善功能状态[RR=1.50,95%CI(1.27,1.77),P<0.00001],但对化疗患者出现的肝功能异常[RR=0.56,95%CI(0.26,1.19),P=0.13]及肾功能异常[RR=0.60,95%CI(0.30,1.22),P=0.16]无明显改善;且康艾注射液联合化疗能提高患者的CD3+T细胞百分比[MD=17.64,95%CI(9.23,26.06),P<0.0001]、CD4+T细胞百分比[MD=8.67,95%CI(6.21,11.12),P<0.00001]及CD4+/CD8+T细胞百分比比例[MD=0.43,95%CI(0.13,0.72),P=0.004],降低CD8+T细胞百分比[MD=-5.88,95%CI(-10.04,-1.72),P=0.006]。临床研究显示:康艾注射液联合PP方案化疗治疗肺脾气虚型晚期肺腺癌者的疗效高于对照组,但ORR(42.86%Vs.30.95%,P>0.05)和DCR(85.71%Vs.83.33%,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相对于对照组,治疗组可明显降低患者骨髓抑制发生率(33.3%Vs.59.5%,P=0.006)及恶心、呕吐发生率(28.6%Vs.47.6%,P=0.046),且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CEA较治疗前均下降,但两组下降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97.62%Vs.73.80%,P=0.000),其中治疗组的气短、乏力和纳差等证候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而咳嗽、咳痰、痰血和胸闷等改善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康艾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CLC在不影响化疗患者近期疗效的情况下,能够显着减轻化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恶心呕吐及脱发情况,改善患者功能状态,增强患者免疫功能,并显着改善肺脾气虚型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中医证候。因此,在化疗中采取中西医结合的疗法优于单独采用西医治疗,康艾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CLC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张静芸[8](2020)在《艾迪注射液治疗肺鳞癌靶基因筛选及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肺癌是一种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与病死率都很高的癌症,为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疾病负担。其中,肺鳞癌(lung squamous cell cancer,LUSC)约占所有肺癌的30%-40%,患者预后较差且缺乏效果明确的靶向药物。目的了解中医药治疗肺癌的研究现状和热点;探索肺鳞癌患者预后相关和免疫相关的基因标志物;探究艾迪注射液治疗肺鳞癌的潜在靶点和机制并验证。方法1)文献计量学分析:根据检索策略,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等三个中文数据库,以及英文文献数据库PubMed,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9月23日;然后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利用EndNote 7软件进行文献筛选并手工标引和核对需要分析的词条;最后利用书目共现系统分析软件BICOMS 2.0和相关辅助软件如gCluto、Ucient和NetDraw,分析中药治疗肺癌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热点;2)生物信息学分析:首先从TCGA数据库得到LUSC患者相关的表达谱、表型和生存数据,并进行数据清洗;然后利用差异表达分析、单变量COX风险比例回归和LASSO方法,筛选出预后相关基因,得到预后预测模型(即预后指数);接下来在7个独立GEO数据集中验证其预测效果,并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合并验证结果,同时还对其预测能力与已有文献中的基因标志物做对比;最后通过肿瘤免疫细胞浸润在线分析工具CIBERSORT、免疫相关基因数据库ImmPort等,研究LUSC患者免疫相关的基因标志物和免疫细胞浸润情况;3)网络药理学研究:首先通过文献回顾,研究艾迪注射液的有效成分;然后通过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探索艾迪注射液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得到“药-靶”网络关系图;再次结合数据挖掘和生物信息学的手段,得到艾迪注射液与LUSC患者预后相关的潜在作用靶点,得到艾迪注射液与LUSC相关的“药-靶”子网络;最后通过GO和KEGG富集分析,以及对核心靶基因的功能的分析,研究艾迪注射液靶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并预测艾迪注射液治疗LUSC的潜在作用机制。4)基础实验:首先通过MTT法观察艾迪注射液对人LUSC细胞NCI-H226生长的抑制作用;然后通过Annexin V/PI双染色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艾迪注射液对H226细胞的凋亡和周期的影响;最后,对p53通路、凋亡通路和细胞周期通路相关基因和蛋白p53、BAX、Bcl-2、CASP3、CDK1和CyclinB1进行qRT-PCR和WB检测,以验证艾迪注射液治疗LUSC的作用机制。结果1)中药治疗肺癌的研究现状和热点:共687本中文期刊刊载的6308篇研究和128本英文期刊刊载的370篇研究被纳入分析,其中第一篇中、英文文献分别发表于1977年和1986年。共有21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了相关研究,但研究的中心仍然在中国大陆(占所有国家和的地区发文频次的67.69%),且国内的研究中心在江苏、上海等东部地区。虽然相关研究数量飞速增长,但质量普遍不高,中文主要刊载在非中文核心期刊上,而英文期刊的影响因子普遍不高。中药治疗肺癌的研究热点为临床疗效和基础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针对肺腺癌的研究居多。2)LUSC预后的基因标志物、免疫细胞和免疫相关基因:对TCGA中533个LUSC样本的表型、预后以及20530个mRNA和1046个miRNA的表达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18个RNA(SCRIB、PLIN2、COBL、TRIB3、RHOF、PAQR5、TGM2、STC2、RPH3AL、MYEOV、TREM1、TMEM99、S1PR5、STAR、GALNT14、AP3B2、DQX1和hsa-mir-101-2)组成的预后基因标志物,其风险比(Hazard ratio,HR)为3.40(2.33,4.96),且在7个独立的GEO数据集中进行验证,合并的HR仍然是统计学显着的。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与LUSC患者的总生存期相关,浆细胞、阳性自然杀伤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与无进展生存期相关,其中阳性自然杀伤细胞可能是疾病进展的保护性因素(HR=0.03<1,p=0.0472),其余均为预后危险因素。同时,由于A2M与单核细胞存在相关性(r=0.212,p<0.05),B2M与阳性自然杀伤细胞存在相关性(r=0.199,p<0.05),故A2M和B2M可能是与LUSC患者预后相关的免疫基因。3)艾迪注射液共有22种有效成分,其中13个有效成分和对应的102个靶基因构成了艾迪注射液的“药-靶”互作用网络。通过生物信息学和数据挖掘的手段,得到艾迪注射液与LUSC患者预后相关的8个有效成分(斑蝥素、松柏苷、异嗪皮啶、芒柄花素、紫丁香苷、人参皂苷Rd、人参皂苷Re和人参皂苷Rg3)和7个核心基因(CASP3、CHRM3、LTA4H、PDE3A、DPP4、STAR和HTR3A)的互作用网络。最后由于艾迪注射液的靶基因中包含TP53、BAX、BCL-2和CASP3等基因,且功能富集于大多数癌症相关通路如p53信号转导通路、凋亡通路和细胞周期通路,说明艾迪注射液治疗LUSC的可能机制之一是激活了这些通路。4)首先艾迪注射液对H226细胞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且与给药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关系,24h、48h和72h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101.29mg/ml、47.13mg/ml和26.09mg/ml。然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艾迪注射液能够诱导H226细胞凋亡并发生G2/M期阻滞,且呈现出与给药浓度和给药时间的正相关性。最后通过qRT-PCR和WB技术,得到给药48h后,高、低浓度的艾迪注射液都会使得p53表达上调、BAX表达上调、Bcl-2表达下调、Caspase3表达上调、CDK1和CyclinB1表达下调。结论1)目前中药治疗肺癌研究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核心作者间合作紧密,但现有中英文研究的质量普遍不高。2)本研究得到由18个RNA组成的LUSC预后基因标志物,对LUSC患者预后有良好的预测效果。其次LUSC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A2M和B2M可能是LUSC患者潜在的免疫相关预后标志物。3)艾迪注射液共有22个有效成分和102个靶基因,其中与LUSC患者预后相关包括8个有效成分和7个核心基因,艾迪注射液治疗LUSC潜在的作用机制之一是激活p53信号转导通路、凋亡通路和细胞周期通路,从而起到抑癌作用。4)实验证实艾迪注射液可以抑制人LUSC细胞NCI-H226的生长,能够诱导H226细胞凋亡并发生G2/M期阻滞,验证了艾迪注射液抑制H226细胞的机制之一是通过激活p53通路、凋亡通路和细胞周期通路,导致H226凋亡和G2/M期阻滞,从而起到抑癌作用。
程星[9](2020)在《复方参术健胃胶囊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脾胃虚寒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复方参术健胃胶囊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脾胃虚寒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疗效,客观的评价其安全性、有效性。方法:1.选择确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期(包括A1、A2期)、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方法:14C-尿素呼气试验)且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寒证的患者60例,将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西药组)和对照组(西药组),每组均为30例。2.对照组予以雷贝拉唑钠肠溶片10mg,每日两次;克拉霉素0.5g,每日两次;阿莫西林1.0g,每日两次;枸橼酸铋钾颗粒2.0g,每天两次。连续服用2周后停用铋剂及抗菌药物,PPI再续服2周,总共疗程为4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参术健胃胶囊1.0g,每日三次,连续服用4周。两组疗程均为四周。3.治疗前后进行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胃镜结果变化,停药4周复查幽门螺杆菌,观察H.pylori根除率。并对治疗组及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胃镜下溃疡分期情况、溃疡直径、溃疡发生部位、中医症状总积分、单个中医症状积分方面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两组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经4周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在治疗后两组经比较,治疗组在减轻中医症状总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单个中医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在胃脘隐痛、得食痛减、四肢倦怠、畏寒肢冷、口淡流涎、便溏、纳少症状积分上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单个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均具有显着疗效,且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4.胃镜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在胃镜表现上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胃镜疗效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165>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黏膜修复上均具有良好的疗效,且疗效相当。5.H.pylori根除率比较:治疗组H.pylori根除率为96.67%,对照组H.pylori根除率为93.33%,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554>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根除H.pylori感染上均具有良好的疗效,且疗效相当。6.安全性比较: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复方参术健胃胶囊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DU患者,能明显改善中医症状、缓解患者不适、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减轻患者中医症状方面疗效显着,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曹利平,邓高丕,张旭宾[10](2003)在《中医药在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介入治疗具有微创、准确、疗效显着以及副作用少等特点。近十多年来 ,介入治疗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几年来 ,我国的中医药被引入介入治疗之中。本文从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方面对中医药在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将中药制剂应用于肿瘤的介入治疗之中 ,或把中医药作为肿瘤介入治疗的一种辅助手段 ,在提高肿瘤的临床疗效、控制或减少毒副作用以及并发症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中药制剂局部注射的抗癌作用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制剂局部注射的抗癌作用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石斛提取物毛兰素对人结直肠癌细胞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实验材料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1 毛兰素对于细胞活性及增殖的作用影响 |
2 毛兰素对于细胞周期以及凋亡的作用影响 |
3 毛兰素对于细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及其靶基因的作用影响 |
4 毛兰素对CD47的表达以及巨噬细胞吞噬效果影响 |
5 毛兰素对免疫缺陷小鼠及其体内移植瘤的作用研究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BMSCs治疗犬皮肤烧伤的效果及可能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犬皮肤的概述 |
1.2 皮肤烧伤 |
1.3 展望 |
第2章 前言 |
第3章 犬皮肤三度烧伤模型的建立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3 试验结果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BMSCs治疗烧伤的效果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BMSCs治疗烧伤的可能机制 |
5.1 试验材料 |
5.2 试验方法 |
5.3 试验结果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英文简写索引 |
致谢 |
(3)基于数据挖掘的田德禄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诊治进展 |
1. 中医病名认识 |
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综述二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 |
2. 发病因素的研究 |
3. 临床表现 |
4. 诊断 |
5. 治疗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田德禄教授治疗脾胃病思想源流 |
一、董建华教授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 |
1. 治胃大法—通降论 |
2. 深研病机—胃热论 |
3. 暗合脏腑—气机论 |
二、田德禄教授治疗脾胃病思想 |
1. 合纵连横—清降论 |
2. 脏腑相关—调肝论 |
3. 衷中参西—内疡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田德禄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案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资料来源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病案收集 |
3.2 数据规范化 |
3.3 数据挖掘软件 |
4. 研究结果 |
4.1 基线资料 |
4.2 疾病分期 |
4.3 症状频次频率分析 |
4.4 舌象频次频率分析 |
4.5 舌苔频次频率分析 |
4.6 脉象频次频率分析 |
4.7 中医证候分布 |
4.8 用药规律分析 |
5. 讨论 |
5.1 基线资料分析(性别、年龄) |
5.2 临床症状分析 |
5.3 舌、脉分析 |
5.4 中医证候分析 |
5.5 用药规律分析 |
6. 田德禄教授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
6.1 脾虚为本,邪实抟结为患 |
6.2 病位在胃,肝脾肾脏腑相关 |
6.3 病情演化,腑及脏,气入血,中焦及下焦 |
6.4 补虚泻实,甘平养胃、清降和胃分主次应用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小结 |
2. 不足与展望 |
2.1 不足 |
2.2 展望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痛痹散治疗风寒湿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KOA的认识 |
1.1 KOA的病因病机 |
1.2 中医对KOA的治疗 |
1.2.1 中药内服 |
1.2.2 中药外治 |
1.2.3 针灸治疗 |
1.2.4 推拿疗法 |
1.2.5 针刀治疗 |
1.2.6 其它疗法 |
2 现代医学对KOA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 |
2.2 KOA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2.3 KOA的治疗方法 |
2.3.1 非药物治疗 |
2.3.2 口服药物治疗 |
2.3.3 关节腔内药物注射 |
2.3.4 手术治疗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样本量计算 |
1.3 病例分组 |
2.诊疗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辨证标准 |
2.3 病情进展分期 |
2.4 纳入标准 |
2.5 排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2.7 脱落处理方法 |
2.8 质量控制措施 |
3.研究方法 |
3.1 治疗组及对照组用药 |
3.2 药物规格及用法 |
4.观察指标 |
4.1 一般临床资料 |
4.2 安全性指标 |
4.3 主观指标 |
4.4 客观指标 |
4.5 疗效评定标准 |
4.6 不良反应观察及处理 |
5.统计分析 |
结果与分析 |
1.一般资料比较 |
2.VAS评分 |
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WOMAC评分(包括疼痛、关节僵硬、日常生活难度、总评分四个方面)比较 |
4.两组患者生存质量测定比较 |
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变化 |
7.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围变化 |
8.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 |
9.不良反应 |
讨论 |
1.KOA的发生发展与风寒湿邪密切相关 |
2.痛痹散治疗风寒湿阻型KOA |
3.穴位选择 |
4.指标选择依据 |
5.结果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穴位贴敷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消痔灵注射液对膀胱癌EJ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1 细胞 |
2 药物、主要试剂及仪器 |
3 细胞培养 |
4 检测指标及方法 |
4.1 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 |
4.2 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 |
4.3 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 |
4.4 细胞AO/EB染色 |
4.5 Caspase-3、Bax、Bcl-2蛋白表达检测 |
5 统计学方法 |
结 果 |
1 各组EJ细胞生长抑制率比较(图1) |
2 各组EJ细胞周期比较(图2) |
3 各组EJ细胞凋亡率比较(图3) |
4 各组EJ细胞凋亡情况比较(图4) |
5 各组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比较(图5) |
讨 论 |
(6)痛瘿方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热毒壅盛型)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 |
2 研究方案 |
2.1 病例分组 |
2.2 一般医嘱 |
2.3 对照组治疗方案 |
2.4 治疗组治疗方案 |
2.5 观察时间 |
3 临床观察指标 |
3.1 一般项目 |
3.2 安全性观察指标 |
3.3 疗效性观察指标 |
4 疗效判定标准 |
4.1 亚急性甲状腺炎治疗效果的判定标准 |
4.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4.3 安全性评价标准 |
5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完成情况 |
2 临床资料分析 |
2.1 一般情况 |
2.2 治疗前两组甲状腺激素(TSH、FT3、FT4)情况 |
2.3 治疗前两组血红细胞沉降率(ESR)情况 |
3 疗效比较 |
3.1 临床疗效比较 |
3.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3 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3.4 治疗后退热时间、甲状腺疼痛消失时间情况 |
3.5 血沉指标变化比较 |
3.6 甲状腺激素(FT3、FT4、TSH)变化比较 |
3.7 安全性比较 |
讨论 |
1 研究目的与背景 |
2 从毒邪学说论亚急性甲状腺炎 |
2.1 毒邪的含义 |
2.2 毒邪的分类 |
3 导师高靖主任立足毒邪以行辨治 |
3.1 毒邪致亚甲炎的病机特点 |
3.2 毒邪致亚甲炎的分期特点及治疗 |
3.3 痛瘿方的立方依据 |
3.4 方药分析及药物现代药理作用 |
3.5 临床疗效分析 |
4 本研究不足之处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中医学对亚急性甲状腺炎认识 |
1 病名的探讨 |
2 病因理论的探讨 |
2.1 饮食水土 |
2.2 情志内伤 |
2.3 个人体质 |
2.4 外感六淫 |
3 病机理论的探讨 |
4 中医治疗进展 |
4.1 辨证论治 |
4.2 中西医结合治疗亚甲炎 |
4.3 中医外治 |
文献综述二 西医学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认识 |
1 概念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1 病毒感染因素 |
2.2 自身免疫因素 |
2.3 遗传因素 |
3 临床表现 |
3.1 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
3.2 甲状腺疼痛 |
3.3 甲状腺肿 |
4 诊断标准 |
5 检验学特点 |
6 西医治疗进展 |
6.1 一般治疗 |
6.2 对症治疗 |
6.3 其他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康艾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CLC的Meta分析及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西医对肺癌及康艾注射液的认识 |
1 对肺癌的西医认识 |
2 对肺癌的中医认识 |
3 康艾注射液 |
第二部分 :康艾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CLC近期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策略 |
1.4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1.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
1.6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
2.4 Meta分析结果 |
2.5 结局指标的Grade评级 |
3 小结 |
第三部分 :康艾注射液联合PP方案治疗肺脾气虚型晚期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近期疗效 |
2.3 不良反应 |
2.4 CEA变化 |
2.5 中医证候评价 |
3 小结 |
讨论 |
1 结果分析 |
1.1 近期疗效及血清CEA |
1.2 不良反应及功能状态 |
1.3 免疫功能 |
1.4 中医证候 |
2 不足与展望 |
2.1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2.2 对未来的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艾迪注射液治疗肺鳞癌靶基因筛选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肺癌的流行病学特征 |
1.1.2 肺癌的病理分型 |
1.1.3 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现状 |
1.1.4 中药治疗肺鳞癌的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计量学与可视化方法 |
1.4.2 生物信息学方法 |
1.4.3 网络药理学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中药治疗肺癌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
2.1 研究背景 |
2.2 数据及方法 |
2.2.1 数据来源与检索策略 |
2.2.1.1 中文文献数据来源与检索策略 |
2.2.1.2 英文文献数据来源与检索策略 |
2.2.2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及文献筛选 |
2.2.2.1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
2.2.2.2 文献筛选 |
2.2.3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
2.3 结果 |
2.3.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2.3.1.1 中文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2.3.1.2 英文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2.3.2 历年文献发表数量 |
2.3.2.1 中文发文量分析 |
2.3.2.2 英文发文量分析 |
2.3.3 国家和地区分布 |
2.3.3.1 中文文献地区分布 |
2.3.3.2 英文文献国家及地区分布 |
2.3.4 机构分布 |
2.3.4.1 中文作者机构分布 |
2.3.4.2 英文作者机构分布 |
2.3.5 期刊来源 |
2.3.5.1 中文期刊来源分析 |
2.3.5.2 英文期刊来源分析 |
2.3.6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
2.3.6.1 中文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
2.3.6.2 英文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
2.3.7 关键词共现分析 |
2.3.7.1 中文关键词共现分析 |
2.3.7.2 英文关键词共现分析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肺鳞癌患者预后和免疫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1 研究背景 |
3.2 数据与方法 |
3.2.1 数据来源 |
3.2.1.1 肺鳞癌患者的训练集数据来源 |
3.2.1.2 预后相关基因的验证数据集 |
3.2.1.3 免疫相关基因数据来源 |
3.2.2 统计分析方法 |
3.2.2.1 差异表达分析 |
3.2.2.2 COX风险比例回归 |
3.2.2.3 LASSO方法 |
3.2.2.4 预后模型建立及评估 |
3.2.2.5 meta分析方法 |
3.2.2.6 GO与 KEGG富集分析 |
3.2.2.7 肿瘤免疫细胞浸润分析工具 |
3.3 结果 |
3.3.1 肺鳞癌患者预后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1.1 肺鳞癌患者预后相关基因的筛选结果 |
3.3.1.2 预后指数的建立及生存分析 |
3.3.1.3 模型评估 |
3.3.1.4 肺鳞癌患者临床相关指标分析 |
3.3.1.5 模型预测效果验证与比较 |
3.3.1.6 GO富集分析与KEGG富集分析 |
3.3.2 肺鳞癌患者免疫相关基因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2.1 肺鳞癌患者免疫相关基因的筛选和肺鳞癌患者免疫细胞润情况分析 |
3.3.2.2 肺鳞癌患者免疫相关基因与免疫微环境的相关性分析 |
3.3.2.3 肺鳞癌患者免疫基因与生存相关免疫细胞的相关性分析 |
3.4 讨论 |
3.5 结论 |
第四章 艾迪注射液治疗肺鳞癌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4.1 研究背景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回顾 |
4.2.2 艾迪注射液有效化学成分的靶蛋白检索 |
4.2.3 药-靶互作用网络分析 |
4.2.4 数据挖掘与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
4.3 结果 |
4.3.1 艾迪注射液的有效成分 |
4.3.2 艾迪注射液的药-靶互作用网络 |
4.3.3 艾迪注射液靶基因的GO和 KEGG富集分析 |
4.3.4 艾迪注射液与肺鳞癌患者生存相关的药-靶蛋白子网络分析 |
4.3.5 艾迪注射液治疗肺癌的靶基因的GO及 KEGG富集分析 |
4.4 讨论 |
4.5 结论 |
第五章 艾迪注射液对人肺鳞癌细胞NCI-H226生长、周期及凋亡的机制研究 |
5.1 研究背景 |
5.2 实验方法 |
5.2.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
5.2.1.1 实验试剂 |
5.2.1.2 实验仪器 |
5.2.2 艾迪注射液对H226细胞生长的影响 |
5.2.2.1 细胞培养 |
5.2.2.2 浓度梯度培养基配制 |
5.2.2.3 噻唑蓝还原法(MTT)检测艾迪注射液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5.2.2.4 数据处理 |
5.2.3 艾迪注射液对H226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
5.2.3.1 Annexin V/PI法检测细胞凋亡 |
5.2.3.2 数据处理 |
5.2.4 艾迪注射液对H226细胞周期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5.2.4.1 实验器具的处理和准备 |
5.2.4.2 实验过程 |
5.2.4.3 数据处理及实验结果统计学分析 |
5.2.5 Western Blot检测预后相关蛋白的表达 |
5.2.5.1 主要工作液的配置 |
5.2.5.2 实验步骤 |
5.2.5.3 数据处理及实验结果统计学分析 |
5.3 结果 |
5.3.1 MTT法检测艾迪注射液对H226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
5.3.2 艾迪注射液对H226细胞周期的影响 |
5.3.3 艾迪注射液对H226细胞凋亡的影响 |
5.3.4 PCR结果 |
5.3.5 WB结果 |
5.4 讨论 |
5.5 结论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缩略语表 |
附录二 世界卫生组织2015年肺癌组织学分型标准 |
附录三 体力状况ECOG评分标准(ZUBROD-ECOG-WHO标准) |
附录四 文献计量学分析的文献检索策略 |
附录五 参考文献中提取的肺鳞癌预后基因标志物 |
附录六 肺鳞癌患者免疫相关基因与免疫细胞的相关性分析 |
附录七 肺鳞癌预后基因标志物对其他癌症的预测效果 |
附录八 艾迪注射液的有效成分及其靶蛋白信息 |
附录九 艾迪注射液的七个关键靶基因在所有癌症中的差异表达分析 |
附录十 NCI-H226细胞证书 |
附录十一 流式细胞仪检测NCI-H226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凋亡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参与项目与会议 |
致谢 |
(9)复方参术健胃胶囊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脾胃虚寒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文献研究 |
1.现代医学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认识 |
1.1 定义 |
1.2 流行病学 |
1.3 发病机制 |
1.4 现代医学治疗现状及进展 |
2.中医学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认识 |
2.1 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药治疗现状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与分组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脱落及终止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临床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评定标准 |
2.6 统计学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中医症候疗效评定 |
3.3 胃镜疗效比较 |
3.4 H.pylori根除率比较 |
3.5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脾胃虚弱为DU的主要病因 |
2.脾胃升降失调,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是DU的基本病机 |
3.健脾温中、和胃止痛是脾胃虚寒型DU的主要治法 |
4.复方参术健胃胶囊的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4.1 组方分析 |
4.2 现代药理研究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1.不足之处 |
2.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10)中医药在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研究 |
1.1 动物实验研究 |
1.2 中药动脉栓塞剂的种类及其实验研究 |
1.2.1 油性中药制剂 |
1.2.2 中药粉粒和胶质制剂 |
1.2.3 中药微囊微球制剂 |
2 临床研究 |
2.1 中药制剂直接注入瘤体内治疗 |
2.2 中药制剂动脉灌注治疗 |
2.3 中药制剂动脉栓塞治疗 |
2.4 中医药在介入治疗中的增效及协同作用 |
2.5 中医药防治介入治疗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
3 中医药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展望 |
四、中药制剂局部注射的抗癌作用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石斛提取物毛兰素对人结直肠癌细胞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孙一涵.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BMSCs治疗犬皮肤烧伤的效果及可能机制[D]. 蔡彬. 西南大学, 2021(01)
- [3]基于数据挖掘的田德禄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传承研究[D]. 张忠绵.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痛痹散治疗风寒湿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观察[D]. 赵晨.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消痔灵注射液对膀胱癌EJ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研究[J]. 周洁,李国浩,侯菁,王祖梅,王浩明,高文喜.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11)
- [6]痛瘿方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热毒壅盛型)临床研究[D]. 奇敏.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康艾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CLC的Meta分析及相关临床研究[D]. 朱诗聪.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8]艾迪注射液治疗肺鳞癌靶基因筛选及机制的研究[D]. 张静芸. 兰州大学, 2020(01)
- [9]复方参术健胃胶囊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脾胃虚寒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程星.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10]中医药在肿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 曹利平,邓高丕,张旭宾.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