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酚和水解单宁含量与棉铃虫抗性的关系

棉酚和水解单宁含量与棉铃虫抗性的关系

一、棉酚和可水解丹宁含量与棉花抗棉铃虫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孙艺昕[1](2019)在《玉米抗虫内生真菌筛选及抗虫机理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内生真菌普遍存在于健康植物组织或器官内,可通过自身的代谢产物或信号传导作用促进植物生长、增强宿主植物抗病虫性、抗胁迫性等。近年来,植物内生菌作为一种新型的微生物资源,已经成为农业、林业领域的研究热点,并在生产中应用。玉米内生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病、抗胁迫、促生长等方面。本文筛选出了亚洲玉米螟、双委夜蛾和玉米蚜高毒力球孢白僵菌YB8、YB15和玉米内生真菌YC1、GX5,测定了其在玉米各组织内的定殖率,为揭示抗蚜机理,测定了YC1、GX5对玉米生长、营养物质、次生物质的影响及对玉米蚜生长发育和体内主要酶活力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筛选出对亚洲玉米螟和双委夜蛾高致病力的球孢白僵菌YB15和YB8,在26℃,1×109孢子/mL浓度下,第10天两种害虫的死亡率分别为96.67%和100%,僵死率分别为73.33%和86.67%,浸种处理后玉米出苗率在94%以上,在玉米组织中的定殖率在33.33%61.41%之间,对玉米蚜的防效均在50.00%以上。筛选出高抗玉米蚜的玉米内生真菌菌株YC1和GX5,浸种处理后对玉米蚜的防效均为74.80%,玉米出苗率分别为100%和93.85%,在玉米组织中的定殖率在33.23%63.44%之间,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2.菌株YB8、YB15、YC1、GX5浸种处理后均可促进玉米的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根、茎、叶鲜重增加了0.04%18.32%不等,干重增加了0.25%20.51%,其中YC1处理玉米叶片干重与对照相比增加显着,GX5处理玉米根长显着高于对照。菌株处理对玉米的营养物质,SA、JA信号传导,次生物质都有影响,玉米蚜危害后处理组与对照组玉米不同物质的变化不同,菌株间差异较大。菌株YC1处理后玉米根中蛋白质、AA、可溶性糖,茎中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对照,玉米蚜取食后处理组玉米茎中蛋白质、AA含量持续增加,蚜虫危害后8 h AA含量增加了21.98%,而对照组玉米茎中蛋白质的含量基本不变,AA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说明YC1增加了玉米营养物质的积累。玉米蚜取食8 h时YC1处理组玉米茎中JA含量显着高于对照,说明YC1提高了玉米JA信号传导途径应急防御。菌株GX5处理的玉米根中蛋白质和AA含量、茎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玉米蚜取食后处理组茎中蛋白质含量继续增加,说明GX5增加了玉米中营养物质的积累;处理组根、茎、叶中SA含量都显着高于对照,玉米蚜取食后玉米茎中的SA含量仍显着高于对照,说明GX5主要是加强了玉米的SA信号传导途径及应急防御。处理组玉米茎中单宁和TP含量的变化与对照相似,说明菌株对次生物质影响不大。3.菌株YC1、GX5、YB8、YB15浸种处理玉米后,玉米蚜产雌历期显着低于对照;产雌量、净增殖率、世代平均寿命、内禀增长力、周限增长率均低于对照,但差异不显着。取食选择试验结果表明选择YC1、GX5、YB8、YB15处理组玉米的玉米蚜比例分别为16.88%、19.31%、19.91%和18.21%,均显着低于对照组25.69%。YC1和GX5处理玉米后对玉米蚜体内主要酶系影响较大。YC1处理组1 h蔗糖酶、THL、CarE活力均高于对照,8 h THL、CarE活力仍高于对照;GX5处理组1 h和8 h蔗糖酶、THL、CarE、GST活力均高于对照。说明2株菌株均加快了蚜虫体内糖分的消耗。本研究筛选出的高抗虫玉米内生真菌菌株YC1、GX5、YB8、YB15在玉米内定殖率高,可促进玉米生长及干物质积累。YC1和GX5均增加了玉米中营养物质的积累及蚜虫体内2种可溶性糖酶的含量,YC1提高了JA信号传导途径应急防御,而GX5则主要作用于SA信号传导途径及应急防御。

雒珺瑜,张帅,朱香镇,吕丽敏,王春义,崔金杰[2](2017)在《转Cry1Ac+Cry2Ab基因棉花主要生化物质含量变化及其对棉田昆虫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新型转基因棉花在进入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前,需对其生态环境安全性进行评价;同时,经基因改造的新型转基因抗虫棉花可能影响抗虫棉的次生代谢,进而导致一些综合的生态学效应,致使棉花生理上发生改变,这也是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研究的重要内容。【方法】比较了不同关键时期新型转Cry1Ac+Cry2Ab基因棉花与转Cry1Ac基因棉花和非转基因棉花叶片的鲜重、干重和干鲜比、主要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营养物质(蛋白质、氨态氮、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和次生代谢产物(棉酚和单宁)含量的差异及其对棉田不同昆虫营养层昆虫个体总数和物种数的影响。【结果】棉花生长的蕾期、花期和花铃期,转Cry1Ac+Cry2Ab基因棉花、转Cry1Ac基因棉花和非转基因棉花叶片的鲜重、干重和干鲜比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SOD和POD活性在花铃期明显升高,CAT、APX和GR活性无显着变化;蛋白质、氨态氮含量无明显变化,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棉酚含量在3个时期无显着变化,而单宁含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3种棉花叶片中干物质积累、主要酶活性、营养物质和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均无显着差异;单株大铃数表现为转Cry1Ac+Cry2Ab基因棉花>转Cry1Ac基因棉花>非转基因棉花,小铃数则表现为转Cry1Ac基因棉花<Cry1Ac+Cry2Ab基因棉花<非转基因棉花;昆虫群落和害虫亚群落的昆虫个体总数均表现为转Cry1Ac+Cry2Ab基因棉田<转Cry1Ac基因棉田<非转基因棉田,天敌亚群落昆虫个体总数无显着变化;3种棉田中昆虫群落、害虫亚群落和天敌亚群落的物种数均未发生显着变化。【结论】转Cry1Ac+Cry2Ab基因棉花叶片干物质积累、产量性状、生化物质含量、酶活性在不同生长期表现不同,但上述参数在3种棉花之间无显着差异;且转Cry1Ac+Cry2Ab基因棉花具有较好的抗虫性,能有效降低棉田害虫数量。

曹扬,吴敌,赵秋剑,张永军,郭予元[3](2012)在《不同棉花品种(系)抗盲蝽田间鉴定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目测法调查棉田盲蝽混合种群发生数量,并结合盲蝽对棉花植株的危害程度,对162个供试棉花品种(系)进行了抗盲蝽鉴定及评价。共计筛选获得包括亚洲棉、灵-29、07生试6号等16个对盲蝽具有抗性潜力的棉花品种(系),以及辽阳多毛棉、冀丰989、08生试6号、大铃668、石抗338、HB5 6个对盲蝽敏感的棉花品种(系)。初步建立了棉花品种(系)抗盲蝽田间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为棉花抗盲蝽育种提供了种质资源及技术参考。

周晓静[4](2012)在《转基因棉对棉蚜抗性的检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转Bt棉的广泛种植,棉田的主要害虫棉铃虫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造成了棉蚜等非靶标害虫的大爆发,所以研发抗刺吸式昆虫的转基因棉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而所研发的转基因棉是否抗棉蚜等刺吸式昆虫还缺乏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本研究以转Bt基因抗虫棉H2和其亲本中棉12,转Bt和CpTI基因抗虫棉中41和其亲本中23,转凝集素基因抗虫棉8008和其亲本苏006,转凝集素基因抗虫棉8009和其亲本苏011,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晋棉34和常规棉太8,转基因棉18和其亲本18亲作为棉蚜的取食寄主,分别对不同品种棉花上棉蚜的适生性、外源抗虫基因的导入对棉花凝集素的影响、蜜露检测法和外源抗虫基因的导入对棉花营养和次生代谢物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取得以下研究结果:不同棉花品种上棉蚜的适生性通过对不同棉花品种上棉蚜种群生命表、蚜口密度抑制率、蚜害指数的研究发现三种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并不统一。通过种群生命表发现除了转基因棉18,其余各转基因棉的内禀增长率均比其亲本大,蚜口密度抑制率发现转Bt基因抗虫棉H2和其亲本中棉12相比具有抗蚜性,转凝集素基因抗虫棉8008与其亲本苏006相比并不具备抗蚜性,而蚜害指数则显示H2和中棉12等级相似,8008和苏006的等级也相似。在蚜口密度抑制率的结果中转Bt和CpTI基因抗虫棉中41和其亲本中23相比不具有抗蚜性,但中41的蚜害指数却比中23低。这说明这3种方法虽都可研究棉花上棉蚜的适生性,但准确性不高,还需与其他的方法相辅才能够确定棉花的抗蚜性。二、外源杀虫基因的导入对棉花凝集素的影响棉花叶片中凝集素水平随棉花生长而发生变化。不同杀虫作用机理的Bt、CpTI和外源凝集素基因的导入,使棉花凝集活性升高或降低。采用经胰蛋白酶修饰后的鸡血红细胞检测棉花凝集素,其凝集活性是对照处理的64倍。棉花凝集素具有一定的抗热性,45℃以下时很稳定,但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活性下降。血凝反应和比色法均能直观、定量反映棉株中凝集素活泩,此法可以作为检测棉株中自身和外源凝集素基因表达后凝集活性的重要手段。三、转基因棉抗蚜性指标--蜜露检测法棉蚜取食后排泄的蜜露可以作为评价转基因棉抗蚜性或选育棉花抗蚜材料的重要指标。通过采用半定量法、称量法和比色法,分析取食不同转基因棉对棉蚜排泄蜜露的影响,建立了棉蚜排蜜量与蚜口密度的回归方程y--0.0135x--0.5323,相关系数为0.9988。比较3种检测方法发现蜜露比色法具有准确度高、稳定性好和简易的特点,可以作为评价棉花抗蚜性的重要检测方法。四、外源杀虫基因的导入对棉花营养和次生代谢物质的影响外源基因的导入会对棉花自身理化性状和基因序列产生影响,并可能会进一步影响棉花对其主要刺吸式昆虫棉蚜的抗蚜性。我们测定了6种棉花叶片中抗蚜相关物质如次生代谢物质单宁、游离棉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和蛋白这5种物质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转Bt基因抗虫棉H2和转凝集素基因抗虫棉8008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均比其亲本含量低;除了转凝集素基因抗虫棉8008与其亲本苏006外,不同转基因棉花与其受体亲本相比,单宁的含量均呈下降趋势;游离棉酚的含量却明显高于受体亲本;可溶性糖和蛋白含量二者间也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各供试材料间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有些差异达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水平。这表明外源基因的导入已经严重影响到了转基因棉花中单宁和游离棉酚、及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和蛋白等重要抗蚜物质的生物合成。由此推测,这些品种间的抗蚜性也必然存在差异。

林凤敏,吴敌,陆宴辉,张永军,王沫,吴孔明[5](2011)在《棉花主要抗虫次生物质与其对绿盲蝽抗性的关系》文中指出系统研究了不同供试棉花品种(系)对绿盲蝽的抗性水平,并在室内采用香草醛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了缩合单宁、黄酮类化合物和萜烯类化合物的含量,以明确棉花主要抗虫次生物质与其对绿盲蝽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棉花品种(系)在不同生长期及不同组织中次生代谢物质含量存在一定差异;苗期顶叶中缩合单宁、总萜烯类化合物和总杀实夜蛾素含量与棉花对绿盲蝽抗性存在显着正相关性,蕾期顶叶和棉蕾中芸香苷含量与棉花对绿盲蝽抗性具有显着正相关性,铃期棉铃中槲皮素、异槲皮苷含量与棉花对绿盲蝽抗性呈现显着负相关性。田间缩合单宁、芸香苷、总萜烯类化合物和总杀实夜蛾素含量高的棉花品种(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抑制绿盲蝽的危害,而另外两种黄酮类物质槲皮素和异槲皮苷则有利于绿盲蝽的发生危害。

林凤敏[6](2010)在《不同棉花品种(系)对绿盲蝽的抗生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Bt棉花在我国大面积的种植,有效控制了靶标昆虫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的发生为害,棉田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导致盲蝽蟓的种群数量上升、为害加重,已成为当前棉田的主要害虫。当前,我国盲蝽蟓研究基础比较薄弱,其防治体系也不太完善,盲蝽蟓的综合治理工作迫在眉睫。本文通过田间调查系统研究了20个不同棉花品种(系)对绿盲蝽的抗性水平,并室内测定了不同生长期棉花叶片形态特性(叶片茸毛性状、厚度、油点密度)和生化物质(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单宁、黄酮类物质、萜烯类物质)的含量,以期明确棉花对绿盲蝽的抗性与形态和生化指标的关系,为盲蝽蟓的综合治理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棉花品种(系)对绿盲蝽抗性水平不同,晋棉26、冀丰989、常D、亚洲棉对绿盲蝽表现为高抗,辽阳多毛棉、X033、科林08-14对绿盲蝽表现高感。建立了绿盲蝽抗性评价的方法,为抗性材料的筛选提供了一定的依据。2.不同棉花品种(系)苗期、蕾期和铃期顶叶的茸毛密度、长度及各类型茸毛密度均存在显着差异。经相关性分析,棉花对绿盲蝽抗性与茸毛密度存在显着负相关,与茸毛类型、长度没有显着关系。3.不同棉花品种(系)叶片厚度在苗期、蕾期和铃期存在显着差异,叶片表皮层厚度在苗期和铃期存在显着差异,蕾期不存在显着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棉花对绿盲蝽的抗性与铃期叶片表皮层厚度有显着正相关性,与叶片厚度、苗期和蕾期叶片表皮层厚度没有显着相关性。4.不同棉花品种(系)叶片油点密度在苗期、蕾期和铃期存在显着差异。相关性分析发现,棉花对绿盲蝽的抗性与铃期叶片油点密度有显着正相关性,与苗期和蕾期叶片油点密度无显着相关性。5.不同棉花品种(系)苗期、蕾期和铃期的顶叶、小蕾和小铃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存在显着差异。经相关性分析,棉花对绿盲蝽的抗性与可溶性蛋白不存在显着相关性。6.不同棉花品种(系)苗期顶叶、铃期小铃的可溶性糖含量差异不显着,蕾期顶叶和小蕾、铃期顶叶的可溶性糖含量差异显着。经相关性分析,棉花对绿盲蝽的抗性与蕾期小蕾可溶性糖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铃期顶叶可溶性糖含量存在显着负相关,与苗期顶叶、蕾期顶叶和铃期小铃不存在显着相关性。7.不同棉花品种(系)苗期、蕾期和铃期的顶叶、小蕾和小铃的单宁含量存在显着差异。经相关性分析,棉花对绿盲蝽的抗性与苗期顶叶单宁含量存在显着正相关,与蕾期顶叶和小蕾、铃期顶叶和小铃不存在显着相关性。8.不同棉花品种(系)苗期、蕾期和铃期的顶叶、小蕾和小铃中黄酮类化合物(芸香苷、槲皮素、异槲皮苷和儿茶素)含量有差异,部分差异显着。经相关性分析,棉花对绿盲蝽的抗性与蕾期顶叶和小蕾中芸香苷含量存在显着正相关,与铃期小铃中槲皮素、异槲皮苷和总黄酮类存在显着负相关,与其他测定指标无显着相关性。9.不同棉花品种(系)苗期、蕾期和铃期的顶叶、小蕾和小铃中萜烯类化合物含量差异较大,顶叶中杀实夜蛾素(包括H1、H2、H3、H4)含量较高,顶叶中棉酚含量随着生长增加,小蕾和小铃中棉酚含量高于顶叶,说明萜烯类化合物在不同品种、同一品种不同组织所起的抗虫作用不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棉花对绿盲蝽抗性与苗期顶叶总萜烯类(包括半棉酚酮、甲氧基半棉酚酮、棉酚和杀实夜蛾素H1、H2、H3、H4)和总杀实夜蛾素含量存在显着正相关性,与其他测定指标不存在显着关系。

王江平,康新丽,时玲莉,张雪萍[7](2003)在《新疆阿瓦提县棉铃虫寄主植物种类及其适合度初析》文中认为通过对阿瓦提县农田中常见的45种植物调查,现已明确有28种植物为棉铃虫寄主,分属9科23属。运用选择系数和适合性指数法对15种植物进行了定性分析。建立了棉铃虫与寄主植物的资源数据库。依据棉铃虫对各类寄主的适应程度,划分了适宜寄主、较适宜寄主和次适宜寄主三大类。

李为争[8](2003)在《黑杨Populus nigra L.萎蔫叶片诱蛾机理分析与棉铃虫成虫引诱剂配方筛选》文中研究表明在河南农业大学昆虫学系对黑杨枝把诱蛾多年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室内试验和田间试验分析了杨树枝把的诱蛾机理,从黑杨萎蔫叶片挥发性成分中进行了诱蛾配方筛选,主要结果如下。 (1)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气体吸附法对不同季节的黑杨萎蔫叶片挥发性物质进行了提取、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水蒸气蒸馏法和气体吸附法相比损失了低级酯和杂醇油类组分,常温下难以挥发的固体组分也能够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检测出,但是芳香族类明显得到浓缩。随着季节推移,芳香族化合物含量增加,以8月份的芳香族化合物含量最大。萎蔫杨树叶片成分的典型特征是含有大量的水杨醛,而萜烯类种类和含量均少。 (2)测定了棉铃虫处女雌蛾、处女雄蛾、交配雌蛾对黑杨萎蔫叶片部分气味物质的触角电位反应。证明活性较强的物质是侧链为1~2个碳原子的芳香族化合物和绿叶气味,棉铃虫交配后的雌蛾对苯甲醛和水杨醛的反应明显增强,分子量较大的倍半萜、长脂肪链化合物基本上不能够引起反应。 (3)用自制的单刺激源分节式嗅觉仪测定了棉铃虫对黑杨叶片挥发性物质的选择性。结果表明,芳香族化合物对棉铃虫具有较强的引诱作用,水杨酸甲酯是重要的短距离引诱成分。单纯的绿叶气味在室内试验中也可以诱集蛾类,说明棉铃虫首先寻找的是“植物源”,然后才是“适合取食或者产卵的植物”。结合棉铃虫羽化观察发现杨树枝把对棉铃虫两性引诱不存在显着差异,而且没有雌蛾参与的情况下杨叶可以单独诱集雄蛾。 (4)通过大田试验证实绿叶气味本身没有任何引诱活性而且对配方成分并不增效,起作用的主要是芳香族化合物。这些有效成分来源于愈伤组织细胞壁形成层中木质素含有的糖苷化合物水解,这些成分在植物界普遍存在而且没有特异性。作用害虫主要类群是棉铃虫、银纹夜蛾、斜纹夜蛾,对于粘虫、小地老虎、甜菜夜峨效果甚差。采用新型的溶剂、载体、保水剂、吸水剂、防腐剂和抗氧化剂等作为辅助成分,筛选出了引诱效果较好的棉铃虫成虫两性引诱剂。 u)通过连续观察棉铃虫对杨树枝把的反应,发现杨树枝把诱蛾时间并不仅局限于黎明时分,其机理主要是引诱夜蛾类取食,该现象是化学物质诱导而非简单负趋光性的隐藏作用。夜蛾类蜜源寄主和产卵寄主相分离是杨树枝把在棉田诱蛾的基本原理。同时发现,有引诱作用的化合物同时也是夜蛾科味刷中的常见成分,因昆虫体内没有莽草酸代谢途径故推测这些化合物可能是在幼虫对寄主植物糖昔的选贮作用产生的,成虫期被用于外激素,显示了取食信号和雌蛾求偶信号的一致性。但在求偶中的生物学作用则不甚明确。 历)提出了昆虫对植物定向的分级信号识别过程,矫正了化学指纹图的说法,指出夜蛾类行为调控剂发展方向应尽可能将夜蛾科的蜜源寄主气昧用在其产卵寄主田。

王琛柱[9](1997)在《棉酚和单宁酸对棉铃虫幼虫生长和消化生理的影响》文中指出作者利用昆虫人工饲料测试了棉酚和单宁酸对棉铃虫幼虫生长、营养指标以及中肠主要蛋白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棉酚和单宁酸均能显着地抑制幼虫的生长,但二者之间无交互作用,其中单宁酸的作用较棉酚强。含3%棉酚或单宁酸的人工饲料,饲喂4龄幼虫48h后,可引起幼虫近似消化率减小和食物转化率增大,但食物利用率无显着变化。棉酚在离体条件下对类胰蛋白酶和类胰凝乳蛋白酶活力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在活体条件下,上述酶活力无显着变化,仅有中肠总蛋白酶活力下降。单宁酸在离体条件下对类胰蛋白酶有抑制作用,而对类胰凝乳蛋白酶活力无作用:在活体条件下,仅总蛋白酶活力和弱碱性类胰蛋白酶活力显着下降。由此可知,棉酚和单宁酸对棉铃虫的生长抑制作用与幼虫中肠蛋白酶活力和食物消化率的降低有关。

王琛柱,张青文,杨奇华,周明群[10](1993)在《棉酚和可水解丹宁含量与棉花抗棉铃虫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经过大田多次抗虫鉴定的柿花品种为材料。分析并阐明了棉花品种的各虫食部位内棉酚和可水解丹宁的含量与棉铃虫幼虫营养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棉酚和可水解丹宁是影响幼虫生长的重要抗生物质,棉花对棉铃虫化学抗性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棉花虫食部位内二者含量的高低.苞叶、花萼和花瓣内富含抗虫物质,是重要的抗虫部位.棉酚和可水解丹宁含量在不同的品种内呈一定的负相关性.抗虫品种 HG-BR-8以高浓度的棉酚为主要扰性因子,而抗虫品种花苞棉则通过棉酚和可水解丹宁双因子起作用.

二、棉酚和可水解丹宁含量与棉花抗棉铃虫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棉酚和可水解丹宁含量与棉花抗棉铃虫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玉米抗虫内生真菌筛选及抗虫机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植物内生菌
        1.1.1 植物内生菌及其在害虫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1.1.2 白僵菌的植物内生性及在害虫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1.1.3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方法
        1.1.4 植物内生菌的抗虫机理
    1.2 玉米主要害虫
        1.2.1 玉米蚜的危害及研究现状
        1.2.2 亚洲玉米螟的危害及研究现状
        1.2.3 双委夜蛾的危害及研究现状
        1.2.4 玉米主要害虫的防治方法
    1.3 植物的主要营养物质、次生物质
    1.4 昆虫的主要酶系
    1.5 立题依据和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虫源
        2.1.2 供试菌株
        2.1.3 培养基、玉米种子和育苗基质
    2.2 试验方法
        2.2.1 亚洲玉米螟和双委夜蛾高致病力球孢白僵菌的筛选
        2.2.2 抗玉米蚜玉米内生真菌的筛选
        2.2.3 高抗虫菌株玉米内生性的测定
        2.2.4 高抗虫玉米内生真菌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2.2.5 高抗虫玉米内生真菌对玉米营养物质及次生物质的影响
        2.2.6 高抗虫玉米内生真菌对玉米蚜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2.2.7 高抗虫玉米内生真菌对玉米蚜取食选择行为的影响
        2.2.8 高抗虫玉米内生真菌对玉米蚜体内主要酶活力的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高抗虫玉米内生真菌的筛选
        3.1.1 亚洲玉米螟高致病力球孢白僵菌的筛选
        3.1.2 双委夜蛾高致病力球孢白僵菌的筛选
        3.1.3 抗玉米蚜玉米内生真菌的筛选
        3.1.4 高抗虫菌株在玉米内的定殖率
    3.2 高抗虫玉米内生真菌对玉米的影响
        3.2.1 高抗虫玉米内生真菌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3.2.2 高抗虫玉米内生真菌对玉米营养物质及次生物质的影响
    3.3 高抗虫玉米内生真菌对玉米蚜的影响
        3.3.1 高抗虫玉米内生真菌对玉米蚜生命表参数的影响
        3.3.2 高抗虫玉米内生真菌对玉米蚜取食选择行为的影响
        3.3.3 高抗虫玉米内生真菌对玉米蚜体内主要酶活力的影响
4 讨论
    4.1 玉米内生真菌在生产应用中的潜力
    4.2 高效玉米内生真菌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4.3 高效玉米内生真菌对玉米营养物质、次生物质的影响及抗虫机理
    4.4 高效玉米内生真菌对玉米蚜的影响
        4.4.1 高效玉米内生真菌对玉米蚜生活史和取食选择行为的影响
        4.4.2 高效玉米内生真菌对玉米蚜体内酶活力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转Cry1Ac+Cry2Ab基因棉花主要生化物质含量变化及其对棉田昆虫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棉花叶片干物质积累及单株铃数
        1.2.2生化物质含量测定
        1.2.3 昆虫结构调查
    1.3 数据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叶片干物质积累及单株铃数
    2.2 叶片酶活性和主要生化物质含量变化
        2.2.1 酶活性
        2.2.2 营养物质含量
        2.2.3 次生代谢物质含量
    2.3 棉田昆虫个体总数与物种数
3 讨论

(3)不同棉花品种(系)抗盲蝽田间鉴定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棉花
    1.2 田间设计及管理
    1.3 田间盲蝽复合种群数量调查
    1.4 棉田盲蝽危害级别评价
    1.5 数据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2008—2011年供试棉花品种盲蝽混合种群动态
    2.2 候选棉花各品种(系)盲蝽混合种群发生情况
    2.3 候选棉花各品种(系)盲蝽危害程度评价
3 讨论

(4)转基因棉对棉蚜抗性的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转基因抗虫作物的研究现状
        1.1.1 转基因抗虫作物
        1.1.2 抗咀嚼式口器昆虫转基因作物
        1.1.3 抗刺吸式口器昆虫转基因作物
    1.2 植物凝集素的种类和杀虫作用机理
        1.2.1 种类
        1.2.2 杀虫作用机理
    1.3 转基因抗虫作物对刺吸式昆虫作用效果评价
        1.3.1 人工饲喂
        1.3.2 建立昆虫种群生命表
        1.3.3 蜜露检测
        1.3.4 刺吸电位技术
        1.3.5 代谢的影响
        1.3.6 对天敌的作用
    1.4 存在问题与对策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棉花
    3.2 供试昆虫
    3.3 昆虫饲养设备
        3.3.1 人工气候培养箱
        3.3.2 养虫笼
    3.4 实验仪器
    3.5 试验方法
        3.5.1 不同品种棉花上棉蚜的适生性研究
        3.5.1.1 不同棉花品种上棉蚜发育历期的观察
        3.5.1.2 种群生命表
        3.5.1.3 蚜口密度抑制率
        3.5.1.4 蚜害指数
        3.5.2 外源杀虫基因的导入对棉花凝集素的影响
        3.5.2.1 棉花凝集素的提取
        3.5.2.2 血凝反应
        3.5.2.3 胰蛋白酶处理鸡血红细胞
        3.5.2.4 不同温度和时间处理对棉花凝集素的影响
        3.5.2.5 比色法测定血凝活性
        3.5.3 蜜露的检测
        3.5.3.1 半定量法--蜜露色斑面积法
        3.5.3.2 定量法--称量法
        3.5.3.3 比色法
        3.5.3.3.1 氨基酸最大吸收峰的确定
        3.5.3.3.2 棉蚜不同种群密度的排蜜量
        3.5.3.3.3 棉蚜取食不同棉花材料后排蜜量的检测
        3.5.3.3.4 数据分析
        3.5.4 棉叶营养和次生代谢物质检测
        3.5.4.1 比色法测定单宁
        3.5.4.2 比色法测定游离棉酚
        3.5.4.3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3.5.4.4 糖含量测定
        3.5.4.5 棉叶中蛋白含量测定
    3.6 常用试剂及其配制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品种棉花上棉蚜的适生性研究
        4.1.1 不同棉花品种上棉蚜发育历期的观察
        4.1.2 种群生命表
        4.1.3 蚜口密度抑制率
        4.1.4 蚜害指数
    4.2 外源杀虫基因的导入对棉花凝集素的影响
        4.2.1 棉花生长期叶片中凝集素的变化
        4.2.2 经胰蛋白酶修饰后,凝集活性变化
        4.2.3 温度对棉花凝集素的影响
        4.2.4 比色法测定棉花凝集素
    4.3 转基因棉抗蚜性指标—蜜露检测法
        4.3.1 半定量法反映棉蚜取食不同转基因棉后排蜜量的变化
        4.3.2 称量法反映棉蚜取食不同转基因棉后排蜜量的变化
        4.3.3 比色法反映取食不同转基因棉后对棉蚜排蜜量的影响
        4.3.3.1 氨基酸最大吸收峰波长的确定
        4.3.3.2 蚜口密度与棉蚜排蜜量的相关性
        4.3.3.3 棉蚜取食不同转基因棉后排蜜量的变化
    4.4 外源杀虫基因的导入对棉花营养和次生代谢物质的影响
        4.4.1 转基因棉与其亲本棉株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差异
        4.4.2 转基因棉与其亲本棉株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差异
        4.4.3 转基因棉与其亲本棉株中可溶性糖总量的变化
        4.4.4 转基因棉与其亲本棉株中单宁含量的变化
        4.4.5 不同棉花品种棉酚的含量
5 结论与讨论
    5.1 不同品种棉花上棉蚜的适生性研究
    5.2 外源杀虫基因的导入对棉花凝集素的影响
    5.3 转基因棉抗蚜性指标—蜜露检测法
    5.4 外源杀虫基因的导入对棉花营养和次生代谢物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ABSTRACT
附录一:硕士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5)棉花主要抗虫次生物质与其对绿盲蝽抗性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棉花样品前处理
        1.2.2 缩合单宁含量测定
        1.2.3 黄酮类物质含量测定
        1.2.4 萜烯类物质含量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棉花品种 (系) 缩合单宁的含量
    2.2 不同棉花品种 (系) 主要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
    2.3 不同棉花品种 (系) 主要萜烯类化合物的含量
    2.4 棉花主要抗虫次生物质与其对绿盲蝽抗性的关系
3 讨论

(6)不同棉花品种(系)对绿盲蝽的抗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盲蝽蟓在我国的发生为害现状
    2 绿盲蝽的生物学特性
        2.1 寄主植物
        2.2 生活史
        2.3 生活习性
    3 棉花生化抗虫性
        3.1 萜烯类化合物
        3.2 黄酮类化合物
        3.3 单宁类化合物
        3.4 营养物质
    4 棉花形态抗虫性
        4.1 茸毛性状
        4.2 叶片厚度
        4.3 叶片油点密度
        4.4 其它形态特征
    5 棉花的诱导抗虫性
    6 研究意义和目的
        6.1 研究意义
        6.2 研究目的
第二章 不同棉花品种(系)对绿盲蝽的抗性鉴定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调查方法
        2.3 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绿盲蝽对不同棉花品种(系)为害情况的比较
    4 小结
    5 讨论
第三章 叶片形态特性与棉花对绿盲蝽抗性的关系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叶片茸毛长度及密度观察
        2.3 棉花叶片厚度观察
        2.4 棉花叶片油点密度观察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叶片茸毛性状
        3.1.1 不同生长期叶片茸毛密度和长度与棉花对绿盲蝽抗性的关系
        3.1.2 叶片茸毛分支型与棉花对绿盲蝽抗性的关系
        3.2 叶片厚度与棉花对绿盲蝽抗性的关系
        3.3 叶片油点密度与棉花对绿盲蝽抗性的关系
    4 小结
    5 讨论
第四章 生化物质与棉花对绿盲蝽抗性的关系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样品前处理
        2.3 可溶性总蛋白测定—Bradford法
        2.4 糖含量测定—蒽酮-硫酸法
        2.5 单宁物质含量测定—香草醛法
        2.6 黄酮类物质测定—UPLC-MS-MS方法
        2.7 萜烯类物质测定—HPLC法
        2.8 数据处理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可溶性总蛋白与棉花对绿盲蝽抗性的关系
        3.2 可溶性糖与棉花对绿盲蝽抗性的关系
        3.3 单宁与棉花绿盲蝽抗性的关系
        3.4 黄酮类化合物与棉花对绿盲蝽抗性的关系
        3.4.1 棉花组织中黄酮类化合物检测标准曲线的建立
        3.4.2 不同棉花品种(系)主要黄酮类化合物的时空含量
        3.4.3 黄酮类化合物与棉花对绿盲蝽抗性的关系
        3.5 萜烯类化合物与棉花对绿盲蝽抗性的关系
        3.5.1 棉花组织中抗虫萜烯类化合物的分离
        3.5.2 不同棉花品种(系)主要抗虫萜烯类化合物的时空含量
        3.5.3 萜烯类化合物与棉花对绿盲蝽抗性的关系
    4 小结
    5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黑杨Populus nigra L.萎蔫叶片诱蛾机理分析与棉铃虫成虫引诱剂配方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昆虫与植物的关系
        1.1.1 棉铃虫与黑杨
        1.1.2 杨树枝把诱蛾机理的假说
        1.1.3 杨树枝把的诱蛾作用
    1.2 植物挥发性气味物质及其代谢
        1.2.1 已经鉴定出的气味组份
        1.2.2 植物气味物质的代谢途径
        1.2.2.1 乙酰-丙二酸途径
        1.2.2.2 甲羟戊酸途径
        1.2.2.3 莽草酸途径
        1.2.3 植物气味物质与昆虫行为的关系
    1.3 不同条件下的气体扩散模型
        1.3.1 静息空气中的信息素扩散模型
        1.3.2 微气流吹送下的气体扩散模型
    1.4 昆虫对气味的感知原理
        1.4.1 昆虫触角气味结合蛋白
        1.4.2 昆虫嗅觉的编码机制
        1.4.3 气味分子的“嗅感”与分子结构
    1.5 植物挥发性他感信息化合物对昆虫行为的影响
        1.5.1 对寄主选择的影响
        1.5.2 对取食行为的影响
        1.5.3 对求偶行为的影响
        1.5.4 对产卵行为的影响
        1.5.5 昆虫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选择性贮存行为
    1.6 昆虫分泌的种内行为调控物质
        1.6.1 性激素
        1.6.2 产卵调控物质
    1.7 气味物质的收集与活性测定
        1.7.1 气味的收集方法
        1.7.1.1 溶剂浸提法
        1.7.1.2 水蒸汽蒸馏法
        1.7.1.3 气体吸附法
        1.7.2 气味物质的生物活性测定
        1.7.2.1 室内生物测定
        1.7.2.2 田间生物测定
    1.8 植食性昆虫引诱剂的应用
        1.8.1 诱虫剂研究
        1.8.2 诱捕器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黑杨萎蔫叶片挥发物成分分析
    3.2 棉铃虫对黑杨主要挥发性气体的触角电位反应
        3.2.1 供试昆虫
        3.2.2 供试化合物
        3.2.3 刺激样品的制备
        3.2.4 分析仪器和条件
        3.2.5 数据处理
    3.3 棉铃虫对黑杨挥发性物质的行为反应
    3.4 试验种群羽化时间观察
    3.5 田间引诱剂的筛选
    3.6 自然条件下载体的凝固性能分析
    3.7 棉铃虫活动节律观察
4 结果与分析
    4.1 成分分析
    4.2 触角电位
    4.3 嗅觉仪筛选结果
    4.4 棉铃虫羽化观察
    4.5 大田试验
    4.6 载体的凝固性能分析
    4.7 行为观察结果
5 结论与讨论
    5.1 棉铃虫与黑杨的关系
        5.1.1 关于”杨素论”
        5.1.2 关于求偶论
        5.1.3 是否刺激或引诱产卵
        5.1.4 二者的真实关系
    5.2 昆虫对气味感知的一般原理
    5.3 夜蛾科引诱剂开发的一般模式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四、棉酚和可水解丹宁含量与棉花抗棉铃虫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玉米抗虫内生真菌筛选及抗虫机理初探[D]. 孙艺昕.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2]转Cry1Ac+Cry2Ab基因棉花主要生化物质含量变化及其对棉田昆虫的影响[J]. 雒珺瑜,张帅,朱香镇,吕丽敏,王春义,崔金杰. 生物安全学报, 2017(02)
  • [3]不同棉花品种(系)抗盲蝽田间鉴定与评价[J]. 曹扬,吴敌,赵秋剑,张永军,郭予元. 应用昆虫学报, 2012(04)
  • [4]转基因棉对棉蚜抗性的检测技术研究[D]. 周晓静. 河南农业大学, 2012(04)
  • [5]棉花主要抗虫次生物质与其对绿盲蝽抗性的关系[J]. 林凤敏,吴敌,陆宴辉,张永军,王沫,吴孔明. 植物保护学报, 2011(03)
  • [6]不同棉花品种(系)对绿盲蝽的抗生性研究[D]. 林凤敏.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4)
  • [7]新疆阿瓦提县棉铃虫寄主植物种类及其适合度初析[J]. 王江平,康新丽,时玲莉,张雪萍. 植物保护, 2003(06)
  • [8]黑杨Populus nigra L.萎蔫叶片诱蛾机理分析与棉铃虫成虫引诱剂配方筛选[D]. 李为争. 河南农业大学, 2003(03)
  • [9]棉酚和单宁酸对棉铃虫幼虫生长和消化生理的影响[J]. 王琛柱. 植物保护学报, 1997(01)
  • [10]棉酚和可水解丹宁含量与棉花抗棉铃虫的关系[J]. 王琛柱,张青文,杨奇华,周明群.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93(S1)

标签:;  ;  ;  ;  ;  

棉酚和水解单宁含量与棉铃虫抗性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