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兆以太网和 ATM

千兆以太网和 ATM

一、千兆以太网与ATM(论文文献综述)

周温庆,梁松[1](2008)在《ATM与以太网和IP技术的融合》文中研究表明ATM凭借其低时延、低抖动、超高的带宽和吞吐量,以及可以提供QoS保证和通信流量工程管理等特性,几乎成为构建所有网络的不二之选。但是,随着吉比特以太网和IP技术的冲击,ATM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胡华明[2](2004)在《混合式组网的实践与应用》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ATM网络的说明和以太网的发展历史和原因分析以及ATM网络和千兆以太网二者的优缺点的比较分析,并且分析了原有图书馆ATM网络随着数字图书馆的不断建设而不能适应实际需要原因,揭示了图书馆网络升级到千兆以太网的必要性。在分析原有ATM网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混合式组网的网络单核心的拓扑结构,这样既解决了保证原有网络设备投资进行升级的问题,又实现了向千兆以太网迁移的目的。文中对千兆以太网技术、VLAN技术、Trunk Protocols协议以及三层交换技术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其中主要介绍了千兆以太网技术的通信协议和模式、物理链路、工作参数并作了性能分析;对于VLAN技术,主要阐述的其划分和各个VLAN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其后又详细地分析了基于VLAN Trunk的技术;接着对三层交换技术,具体地分析三层交换技术两种基本类型和三层交换的实质,并对三层交换机的原理和特性进行了分析。在以上的论述和对相关设备的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单核心的混合式网络拓扑结构,并且对于混合式网络中ATM和千兆以太网融合问题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说明以及阐述了在新的网络中虚拟子网的划分和VLAN Trunk在其中的应用。最后对组成的单核心混合式网络特点和优势予以了小结,并提出了下一步网络再升级时应予以特别关注的网络安全问题。

李文芳[3](2003)在《异构网络的互联——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网络升级实施方案》文中认为在网络应用中 ,常常会遇到 ATM网络与千兆以太网的互联问题 ,本文主要介绍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网络升级中如何使 ATM、千兆以太网两类技术相融合 ,在保护原有投资的基础上保证管理简单、应用到位

林立春[4](2003)在《千兆以太网的技术分析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千兆位以太网速度快、带宽大且兼容性好,具有比传统标准以太网更强大的功能.本文分析了千兆以太网技术特点,并探讨千兆以太网技术应用和实施系统集成的有关问题.

姜宏伟,安建平,丛晶智,梁田,赵丰宇[5](2001)在《ATM和千兆以太网的比较》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ATM和千兆以太网的概念,详述了它们的优缺点,并针对这两种网络的特点指出了其适用范围。

申乃和,宋玮[6](2001)在《千兆以太网与ATM的集成》文中认为在组网过程中 ,经常会遇到千兆以太网与 ATM的集成问题 ,本文介绍了几种解决方案。

张俊,赵亦兵[7](2001)在《千兆以太网与ATM比较》文中认为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布线和传输距离、升级的可行性和可用性、服务质量、厂商的支持以及网络的可靠性等方面的分析 ,阐述了千兆以太网和ATM的优势和不足

周宗平,吕芙蓉,张弘[8](2001)在《高校校园网建设刍议》文中研究指明高校校园网络系统正在逐步建设 ,对整个工程的建设目标、原则 ,主干方案的选择 ,整体网络的拓扑结构 ,设备的选择等问题亟待探讨和研究

邹云康[9](2001)在《千兆位以太网技术及在校园网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千兆位以太网技术的特点及与其它网络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势 ,并提出用千兆以太网技术构建校园网的方案

石世忠,李礼[10](2001)在《千兆以太网的协议体系结构及优势分析》文中提出千兆位以太网采用传统以太网的媒体访问机制,但其带宽却比快速以太网高出10倍,本文讨论了千兆位以太网的网络协议体系结构、千兆位以太网相对于异步传输模式(ATM)的优势及千兆以太网的迁移策略等。

二、千兆以太网与ATM(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千兆以太网与ATM(论文提纲范文)

(2)混合式组网的实践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论文阐述的背景
    1.2 论文的主要内容
2 网络升级的必然性
    2.1 ATM网络的概述
    2.2 以太网的发展
    2.3 ATM与千兆以太网的比较
3 组网的主要设备和相关技术
    3.1 原有主要设备和新增设备
    3.2 相关的网络技术
4 新拓扑结构的设计和涉及的问题
    4.1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4.2 网络的逻辑控制
    4.3 子网划分和IP分布以及兼容性问题
5 最终结论和网络安全
    5.1 混合式组网方案的特点和优势
    5.2 网络的安全
结 束 语
致 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3)异构网络的互联——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网络升级实施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 技术背景
2 方案设计与实现

(5)ATM和千兆以太网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千兆位以太网简介
2 ATM技术简介
3 千兆以太网与ATM的区别
    3.1 工作方式
    3.2 传输介质、距离及布线系统
    3.3 带宽管理与服务质量
    3.4 网络升级的可行性及可用性
    3.5 对多层交换的支持
4结论

(9)千兆位以太网技术及在校园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千兆以太网技术发展及特点
2 选择千兆位以太网技术的原因
3 方案的选择与初步设想
    (1) 网络结构
    (2) 主干链路
    (3) 分支链路
    (4) 快速路由的实现
4 网络管理与安全
5 结束语

四、千兆以太网与ATM(论文参考文献)

  • [1]ATM与以太网和IP技术的融合[J]. 周温庆,梁松. 电子设计应用, 2008(05)
  • [2]混合式组网的实践与应用[D]. 胡华明. 华中科技大学, 2004(02)
  • [3]异构网络的互联——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网络升级实施方案[J]. 李文芳.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3(S1)
  • [4]千兆以太网的技术分析与应用[J]. 林立春. 淮北煤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1)
  • [5]ATM和千兆以太网的比较[J]. 姜宏伟,安建平,丛晶智,梁田,赵丰宇. 电脑学习, 2001(06)
  • [6]千兆以太网与ATM的集成[J]. 申乃和,宋玮.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1(05)
  • [7]千兆以太网与ATM比较[J]. 张俊,赵亦兵. 山东工业大学学报, 2001(03)
  • [8]高校校园网建设刍议[J]. 周宗平,吕芙蓉,张弘.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2)
  • [9]千兆位以太网技术及在校园网中的应用[J]. 邹云康.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2001(02)
  • [10]千兆以太网的协议体系结构及优势分析[J]. 石世忠,李礼.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2)

标签:;  ;  ;  ;  ;  

千兆以太网和 ATM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