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罗琼[1](2019)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急诊护理与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于急性心肌梗塞的急诊护理与观察,总结进行急诊护理的要点,从而使得进行急性心肌梗塞的急诊护理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康复率。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到6月收录的150例心肌梗塞患者,对这150例患者进行观察,总结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过程当中关键点。结果选取的15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进行急诊护理之前,有110例心律失常,25例心力衰竭,15例心源性休克,在进行有效的急诊护理之后,绝大部分的病情得到了稳定,并且患者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也得到了缓解与治疗,成功抢救率高达96.8%。结论急诊护理的情况与患者和护理人员都有很大的关系,当患者的情绪平复,配合护理人员进行治疗时,取得的护理效果更好。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具备完善的急性心肌梗塞护理的知识与能力,同时在对患者进行急诊护理时,需要对患者的病情做好记录,便于患者以后的治疗。
李燊[2](2019)在《基于主题模型的急性心肌梗塞病症识别及变化趋势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基于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文本数据,利用数据分析挖掘技术构建急性心肌梗塞病症识别和病情变化治疗模式,发现目前电子病历临床文本数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产生的模式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决策支持,推动医疗卫生大数据的挖掘利用,同时也为临床文本数据挖掘分析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基于从湖北省宜昌市的某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中抽取的急性心肌梗塞电子病历数据,将所获数据按照不同病程节点进行分类,考虑其整体数据结构是否标准来有针对性的进行去重、排序、jieba分词等文本预处理,同时对预处理过程中发现目前临床文本数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然后利用主题模型LDA对电子病历中的临床文本进行主题生成,利用困惑度函数最小原则得到最佳主题产出结果。再将各病程节点的结果进行分析综合,按入院-住院-出院的时间脉络将结果整理形成急性心肌梗塞的病症识别与病情变化治疗模式,运用JS距离计算文本相似度来对病症进行识别预测。最后通过与标准诊断、临床路径、不同病种、分词工具调整结果与否与生成的模式对比,验证其准确性、合理性、可用性,用以对急性心肌梗塞进行病症识别诊断和病情发展变化及相关治疗措施预测建议。【结果】通过不断地实验,生成了较为有效的急性心肌梗塞病症识别与病情变化治疗模式。与标准病症诊断内容相比,研究生成的入院病症具有普适性与合理性,能较为有效地对实际病症文本进行匹配;与未进行添加外部词典的分词和未分病程节点的数据产出的结果相比,添加词典和分病程节点后产出的结果更具有可解释性,减少了歧义问题;利用急性心肌梗塞测试集数据对模式进行测试,准确率达89%,用陈旧性心肌梗塞和心肌梗塞恢复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两个病种数据测试模型的准确率分别为71%和68%,结果显示模式能对区分急性心肌梗塞和其他不同病种有较好性能;利用标准急性心肌梗塞临床路径与研究产生的病症识别与病情变化治疗模式相比,生成的模式具有合理性,且模式中包含了临床路径里未提及的主诉查体等方面内容,更为详尽。【结论】中文领域的临床文本数据挖掘分析仍处于起步阶段,非常迫切需求挖掘临床文本中高价值的数据信息。本研究利用主题模型生成对急性心肌梗塞进行病症识别与预测的模式在验证测试时有良好的表现,相较以往类似的研究来说,产出结果更为准确合理,但还有进步的空间,同时也为中文临床文本挖掘提供了新的思路。
林惠琴[3](2020)在《刍议急性心肌梗塞护理干预中应用健康教育的效果》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临床护理干预中实施健康教育的临床价值。方法方便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0月该院收治的9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护理模式差异为分组标准,设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设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健康教育。观察两组患者对急性心肌梗塞的认知程度、护理前后焦虑抑郁情绪、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对急性心肌梗塞的认知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明显较高,焦虑抑郁情绪评分较低;观察组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93.7%,对照组为7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0,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中,采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患者对急性心肌梗塞的认知程度、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升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
胡玉儿,戎燕燕[4](2017)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应用及重要性》文中认为目的: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及重要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12月慈溪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80例,根据患者收治时间将其分为观察组(n=90)与对照组(n=90)。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措施,给予观察组患者预见性护理措施,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心理状态、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各项护理评分情况进行统计与比较。结果:护理后,在SDS与SAS评分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心脏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疾病知识、护理舒适度及护理满意度等评分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具有显着的护理效果,能够明显改善患者心理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能够使患者对治疗配合度明显提升,在急性心肌梗塞护理方面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刘江生[5](2006)在《冠心病患者的康复(2006年版)》文中研究说明此文系作者为陈在嘉,高润霖主编的《冠心病》(2002年出版)的"第五十一章心脏康复",卓大宏主编的《中国康复医学》(第二版)的"第七十八章冠心病患者康复"的2006年修改稿。
霍震[6](2019)在《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在急性心肌梗塞介入术后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在急性心肌梗塞介入术后功能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017年3月—2018年8月在该院就诊的106例急性心肌梗塞行介入术治疗患者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有53例患者;对照组常规护理,实验组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SF-36生活质量、心功能以及缺血性事件发生率。结果①治疗后实验组SF-36生活质量评分为(85.72±5.77)分显着的优于对照组(78.87±5.42)分(t=3.872,P<0.05);②实验组LVESD(42.08±5.09)mm、LVEDD(56.18±5.87)mm、LVEF(48.76±7.02)mm和CI(2.65±0.39)L/m2均显着的优于对照组(t=5.829、5.271、4.183、3.019,P<0.05);③实验组缺血性事件发生率为3.77%,显着的低于对照组(18.87%)(χ2=5.721,P<0.05)。结论对AMI患者实施PCI介入治疗后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可显着的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心功能预后改善效果好,缺血性风险较低,在临床中具有推广价值。
曹榕[7](2019)在《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分析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选择将这10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51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观察对比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51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的健康知识知晓率显着高于对照组51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观察组51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的生活质量显着优于对照组51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护理中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理想,能够有效提升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豆丽[8](2018)在《浅谈急性心肌梗塞的急诊护理与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深入研究和观察急性心肌梗塞的急诊护理,以能够对急诊护理的关键点进行及时掌握,对急诊护理的质量、效率进行提高。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136例患有急性心肌梗塞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抢救资料进行总结、分析、讨论。结果 13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住院之前,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有112例,发生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有20例,发生心力衰竭的患者有38例。在接受急诊护理措施以后,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均得到有效缓解和控制,同时有效缓和了患者的不良心理症状。结论急诊护理人员在平时工作过程中,一定要不断对和急救护理有关的技能和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同时要不断提高在急救过程中的应变能力、临场操作能力。另外,医院应对和急性心肌梗塞有关的医疗设备进行及时更新,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以对急性心肌梗塞的治愈率进行有效提高。
黎巧云[9](2010)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急诊护理与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总结急性心肌梗塞的抢救护理措施特点,掌握急诊护理及观察要点,以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总结分析2006年3月~2008年3月我科收治6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抢救资料。结果有10例心源性休克,19例心力衰竭,56例心律失常得到控制,患者大多数焦虑、恐惧、疼痛症状得到缓解,有64例患者安全送至病房进一步治疗,未发生意外,抢救成功率94.1%。结论熟练掌握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及观察要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反馈信息予医生,积极参与抢救,提供有效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蔡幼群[10](2020)在《人性化护理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急性期心理状态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分析针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的护理效果及对急性期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按急性胸痛流程预检分诊、抢救处理转运的不同将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259例分成两组,针对常规组129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实施基础性护理,针对实验组13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护理后的急性期心理状态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存在显着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的护理效果显着,能改善患者的急性期心理状态,利于患者预后,缓解及改善患者的急性期心理状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二、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心肌梗塞的急诊护理与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出诊 |
1.2.2 现场和急诊室救护 |
1.2.3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2)基于主题模型的急性心肌梗塞病症识别及变化趋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急性心肌梗塞临床文本分析 |
1.3.2 临床文本主题模型 |
1.3.3 研究现状小结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1.6 论文结构安排 |
2 相关概念与技术基础 |
2.1 主题模型 |
2.2 困惑度函数 |
2.3 JENSEN-SHANNON距离 |
2.4 中文分词 |
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3.1 研究方法 |
3.2 数据来源 |
4 数据描述与预处理 |
4.1 数据描述 |
4.2 数据预处理 |
4.2.1 去重排序 |
4.2.2 分词 |
4.3 数据情况总结 |
5 急性心肌梗塞病症识别与预测模式构建 |
5.1 主题模型构建 |
5.1.1 困惑度选取最优主题 |
5.1.2 各节点数据的主题内容 |
5.2 病情变化治疗模式构建 |
5.3 病症识别与病情预测 |
6 急性心肌梗塞病症识别与病情变化治疗模式测试 |
6.1 标准诊断症状与入院病症比较 |
6.2 外部词典与病程节点对模型结果的影响 |
6.3 病症识别准确率测试 |
6.4 生成的模式与临床路径对比 |
7 讨论与展望 |
7.1 讨论 |
7.1.1 主题模型在中文临床文本挖掘应用 |
7.1.2 基于中文临床文本的病症识别与病情预测 |
7.1.3 中文临床文本数据质量 |
7.1.4 本研究创新点 |
7.1.5 本研究局限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主题模型在临床文本挖掘及病症识别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3)刍议急性心肌梗塞护理干预中应用健康教育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对急性心肌梗塞的认知程度 |
2.2 两组焦虑抑郁情绪、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2.3 两组护理质量满意度 |
3 讨论 |
(4)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应用及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护理后两组患者SDS评分及SAS评分的比较 |
2.2 两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
2.3 两组患者护理后各项护理评分的比较 |
3 讨论 |
(5)冠心病患者的康复(2006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节概述 |
一、定义 |
二、发展简史 |
(一)欧美的心脏康复医学史[4] |
(二)我国的心脏康复医学史[4] |
第二节运动疗法 |
一、运动生理 |
(一)心血管系统 |
(二)呼吸系统 |
(三)肌肉系统 |
二、运动试验 |
(一)心脏负荷运动试验在心脏康复中的作用 |
(二)运动试验在心血管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
(三)气体代谢运动试验 |
三、运动处方[4] |
(一)热身期 |
(二)锻炼期 |
(三)恢复期 |
第三节饮食调节 |
一、饮食对血脂、冠心病的影响 |
(一)动物试验 |
(二)流行病学调查 |
(三)脂肪酸及其有关的研究 |
二、饮食调节(干预)的效果 |
三、饮食调节原则 |
(一)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开始治疗标准值及治疗目标值 |
(二)保健饮食营养素推荐标准 |
第四节心理康复[4] |
一、心理行为因素与冠心病的关系 |
(一)A型行为与冠心病 |
(二)心理因素与心血管事件 |
(三)心理因素与康复 |
二、心理调整 |
第五节戒烟 |
一、吸烟的流行病学研[21] |
二、吸烟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其致病的机理 |
(一)吸烟与冠心病的关系 |
(二)吸烟增加冠心病危险的可能机理 |
三、吸烟的评估 |
(一)病人吸烟上瘾的水平 |
(二)戒烟史 |
(三)家人对戒烟的支持 |
(四)心理社会状况 |
(五)饮酒史 |
四、戒烟的实施 |
(一)教育、咨询 |
(二)充分利用医院的环境动员戒烟 |
(三)帮助制定戒烟方法 |
(四)增加和戒烟者的接触 |
(五)尼古丁替代治疗 |
(六)运动 |
(七)防止复发措施 |
第六节冠心病康复疗法的实施 |
一、调脂治疗 |
(一)血脂评价 |
(二)开始饮食、药物治疗的血脂及其治疗目标水平 |
(三)调脂治疗步骤 |
二、高血压的干预 |
(一)高血压的评价 |
(二)高血压干预的实施 |
二、运动疗法[24] |
(一)运动疗法的效果 |
(二)运动疗法的安全性、监护和合并症的预防 |
(三)适应证 |
(四)绝对禁忌证 |
(五)运动处方 |
四、减肥 |
(一)流行病学调查[26] |
(二)肥胖与冠心病的关系 |
(三)减肥前的评估 |
(四)减肥的实施 |
五、综合康复疗法[4] |
六、恢复工作 |
(一)影响恢复工作的因素 |
(二)复工时间 |
(三)复工率 |
第七节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康复 |
一、康复疗法的意义和作用机制 |
(一)急性心肌梗塞康复疗法的作用 |
(二)急性心肌梗塞康复疗法的作用机制 |
二、急性心肌梗塞后病人预后危险分级[29] |
1.冠心病人心脏康复危险性分层表 |
2.冠心病人心脏康复危险性分层表的补充说明 |
三、心脏康复程序和临床流程 |
(一)心脏康复程序 |
(二)临床流程 |
(三)急性心血管事件恢复期的划分 |
(四)康复程序分类 |
(五)心脏康复工作人员 |
(六)心脏康复设施和设备 |
四、住院和过渡性设施中的心脏康复 |
(一)住院康复 |
(二)过渡性康复程序 |
五、门诊康复程序 |
(一)冠心病危险因素的评价 |
(二)教育、咨询 |
(三)运动 |
第八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康复 |
一、概况 |
(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效果 |
(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康复医疗的作用 |
(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适应证 |
(五)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近期死亡率和合并症 |
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康复医疗 |
(一)住院心脏康复 |
(二)过渡性心脏康复及门诊心脏康复 |
第九节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的康复 |
一、概况 |
(一)定义 |
(二)简史 |
(三)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疗效 |
(四)合并症及冠状动脉再狭窄 |
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的康复疗法 |
第十节心血管病人性功能障碍的康复[48,49] |
一、性功能障碍 |
(一)男性性功能障碍 |
(二)女性性功能障碍 |
二、心血管病人性活动的机体反应 |
三、心血管病患者性活动危险性分层 |
四、心血管病人恢复性活动的指征 |
五、降低性生活危险性的治疗 |
(一)咨询 |
(二)运动疗法的效果 |
(三)药物 |
六、恢复性功能 |
(一)矫正危险因素 |
(二)心理及药物治疗(一线治疗) |
(6)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在急性心肌梗塞介入术后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评估指标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治疗前后SF-36生活质量对比分析 |
2.2 两组患者心功能对比分析 |
2.3 两组患者缺血性事件发生状况 |
3 讨论 |
(7)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健康知识知晓率 |
2.2 生活质量 |
3 讨论 |
(8)浅谈急性心肌梗塞的急诊护理与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2.1 出诊 |
1.2.2 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进行详细检测 |
1.2.3 具体急诊护理措施 |
1.2.4 对患者进行并发症护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9)急性心肌梗塞的急诊护理与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护理与观察 |
2.1 出诊 |
2.2 现场和急诊室救护 |
2.2.1 监测生命体征 |
2.2.2 治疗护理 |
2.2.3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
2.3 心理护理 |
3 结果 |
4 讨论 |
(10)人性化护理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急性期心理状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急性期心理状态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疼痛评分 |
2.2 并发症发生率 |
3 讨 论 |
四、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心肌梗塞的急诊护理与观察[J]. 罗琼.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9(19)
- [2]基于主题模型的急性心肌梗塞病症识别及变化趋势预测研究[D]. 李燊.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3]刍议急性心肌梗塞护理干预中应用健康教育的效果[J]. 林惠琴. 中外医疗, 2020(27)
- [4]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应用及重要性[J]. 胡玉儿,戎燕燕.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7(03)
- [5]冠心病患者的康复(2006年版)[J]. 刘江生.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6(S1)
- [6]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在急性心肌梗塞介入术后功能的影响[J]. 霍震. 中外医疗, 2019(18)
- [7]健康教育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曹榕.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28)
- [8]浅谈急性心肌梗塞的急诊护理与观察[J]. 豆丽.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32)
- [9]急性心肌梗塞的急诊护理与观察[J]. 黎巧云. 现代医院, 2010(01)
- [10]人性化护理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急性期心理状态的影响[J]. 蔡幼群.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