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幼儿革命传统教育

开展幼儿革命传统教育

一、要对幼儿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陈丽萍[1](2020)在《利用红色资源对幼儿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文中研究说明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儿童教育不仅是国家教育的重要核心内容,也是民族发展的根基事业。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在教育中融入红色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幼儿爱国情感以及革命精神的重要举措,红色资源的渗透在幼儿思想、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分析在学前教育中如何对红色资源开展应用,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将红色资源的实际价值发挥到极致。

李晓君[2](2019)在《利用本地资源加强对幼儿的红色文化教育》文中指出在幼儿教育中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吸取革命精神财富,把红色教育和户外活动相结合,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幼儿园的教学课堂,让革命精神走进幼儿园,洗涤幼儿的心灵,让孩子们在接受素质教育的同时,学习和传承革命精神,让革命精神在孩子幼稚的心灵中生根发芽,伴随他们成长,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张瑜[3](2020)在《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集体化时代一个晋东南村庄的个体与群体》文中认为中共对于人的塑造和培养的重视程度是一以贯之的。本研究关注的是集体化时代中共对于社会主义新人的塑造和培养问题,通过考察乡村社会中的“问题人物”、各类模范、干部、妇女、儿童、民兵六类不同身份的人物群体或具体的人物代表,集中探讨了集体化时代国家在基层乡村社会中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实践方式和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培养机制和治理技术。从国家的角度来讲,通过政治学习、日常劳动、军事训练、树立典型等方式向“新人”们传输中共的价值观,将不同的人纳入到不同的组织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就成为国家为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在乡村具体的实践方法。从民众的角度来讲,他们主动或者被动地去适应社会主义新人的标准,通过具体的行动实践着国家在不同阶段对于新人的要求,体现了国家意志,使得国家不再是事不关己的遥远存在,而是化身为一个熟悉的邻人,他可能是一名干部、模范,又或是五类分子。在塑造新人的过程中,国家的权力不仅触及到乡村的每个角落,也触及到了生活在这里的人,将个人与国家紧密地联合在一起。不同群体和个人在中共的领导下,共同缔造了集体化时代。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乡村“问题人物”的思想改造与人生际遇。本章是对四个乡村社会中“问题人物”个人生活史的研究,主要运用个人档案,还原这些曾经生活在村庄五类分子的平凡人生,试图揭示出他们在那个政治挂帅的时代环境下,那些隐藏在不合时宜言行中的复杂内心世界与性情。第二章:“公”“私”之间:集体化时代的乡村干部。乡村干部作为村庄里的领导人,他们是沟通国家与基层社会的桥梁。因此,他们的自身素质、作风问题、与村民的关系问题则成为影响基层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教育、培养好各种类型的乡村干部,也成为国家控制、动员广大的农民的前提和基础。本章主要从组织架构、干部正面和负面的形象等方面,尽可能全面揭示集体化时代真实的干部面向,探讨国家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将乡村干部塑造成为符合中共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新人。第三章:榜样的力量:集体化时代对模范的塑造。集体化时代是模范辈出和“模范引领”的时代,国家重视模范的引领作用,不遗余力地评选模范。本章既关注模范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也关注模范作为具体个人的存在。将以村级档案为核心史料,尝试揭示集体化时代基层普通模范的形象和模范评比制度在基层的运作及不同时期对劳模标准的变化,以求尽可能真实、立体、动态地展示各类模范被塑造的过程。以此呈现新中国通过树立模范典型来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过程,进一步阐释中共在群众动员方面的成功之道。第四章:家庭·劳动·革命:妇女形象的嬗变。本章将依照集体化时代不同“表征”的顺序,探讨中共期望新妇女在新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通过分析集体化时代妇女参加劳动的基层实践,揭示国家对妇女角色和形象如何在劳动的过程中得以塑造,妇女劳力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如何被一步步开发以及开发的程度,又如何从家庭逐步走向社会的过程,进而考察妇女参加劳动生产的成绩和问题;同时,也尽量从妇女的角度出发,分析其自身体验,从而尽可能全面地、连续地呈现国家如何培养、塑造新时期女性的努力,进一步回答社会主义新妇女何以产生的问题。第五章:“新人”的启蒙:集体化时代的儿童教养。中共对儿童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式塑造和培养赋予了儿童新的角色、定位、属性和“儿童—国家”关系。通过梳理集体化时代儿童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发展与变化,可以追寻特殊历史背景下童年经历的蛛丝马迹,不失为理解集体化时代和集体化时代的人们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和途径。因此,本章以集体化时代幼儿教育的发展、变化以及国家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阶段如何去塑造社会主义新人为线索,尝试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探讨儿童观念在这一时期的变迁和国家在塑造“共产主义接班人”过程中与儿童的互动,试图为理解集体化时代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和途径。第六章:从拿镐到拿枪:建国以来山西乡村的民兵。民兵制度作为集体化时代的一项重要制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民兵是中共把老百姓组织起来的一种方式,是集体主义的重要表现形式。本章主要突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揭示民兵制度如何嵌入到农村并逐步完善起来;二是将农民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考察他们在民兵制度下的心态与行为以及与国家的互动,进一步探讨国家借助民兵形象为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努力。本研究将采用传统史学中重资料重描述的方式,注重村庄一手档案的整理与利用,并以此为主,结合地方文献、官方档案和口述资料,试图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来阐释集体化时代国家与个人互动的场景及其背后的微妙关系,再现权力与利益博弈的历史图像。力争把宏观的理论构想和微观的个案分析相结合,更全面系统地研究集体化时代和集体化时代的人们,试图诠释集体化时代社会与文化的深层内涵,思考集体化时代的留给后人的经验和教训。在具体研究中,既关注人物群体也关注具体个人,既关注历史进程也关注具体事件,既关注制度层面也关注执行效果,既关注成绩又考察问题与矛盾,希望以“社会主义新人”为线索,体现出集体化时代不同时期国家对社会主义新人要求的动态的变化过程,以揭示共产主义革命对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改造和重塑历程,进而去解读集体化时代在乡村的运行逻辑和历史进程。回答“集体化时代基层民众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国家与个人是怎样互动”、“国家如何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问题。研究表明,劳动是集体化时代塑造新人的重要途径,是理解集体化时代的一条重要线索。劳动成为了中共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主要方式和重要载体,在劳动的过程中,集体化时代的人们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身体上,都得到了塑造和锻炼。集体化时代所塑造的各类新人形象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时代的命运休戚相关,但是也夹杂着问题与矛盾,其中问题的根本还应回到对人的关照上来。因此,对待集体化时代的认识,也应当放到动态地、连续的情境中,将历史的解读更为人性化。集体化时代的乡村社会研究应当在重视档案史料的基础上,终究回归以人为中心,以历史学为本位的研究,这样才能实现整体史的研究。

曹雪梅[4](2019)在《以传承红色基因为抓手提升新时代幼教管理——北京市六一幼儿院70年的实践与创新》文中认为学前教育阶段的德育工作旨在帮助幼儿适应社会生活,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进而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幼儿教育是人生的启蒙教育,直接关系到"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习惯性格养成、思想品德熏陶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利用革命历史资源、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是学前教育阶段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北京市六一幼儿院70年的红色资源积淀和红色基因传承创新实践,阐述新时代开展幼儿园红色教育的意义及经验。

向秀萍[5](2020)在《幼儿园红色文化熏陶的必要性及途径研究》文中指出在幼儿园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坚持围绕幼儿发展核心素养进行课程建设,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来完成,让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素养建立在丰厚的中华优秀文化的沃土之上。为此,我们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对幼儿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等,以此传承革命精神、增强爱国意识、培养幼儿良好的品性。本文首先对幼儿园开发和利用红色资源的价值进行了分析,接下来对如何进行红色文化熏陶,促进幼儿和谐、健康成长进行了路径探讨,为相关活动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赵轩[6](2019)在《实践论思维方式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古往今来,世界各国均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培养国民爱国主义情感和观念的主要方式,并力求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使爱国主义精神成为本国的民族精神。一直以来,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对爱国主义教育始终高度重视,并结合世势国情不断丰富和完善爱国主义内涵,形成富有时代特色的爱国主义理论,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遵循法则和重要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继承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创新发展的爱国主义思想,对爱国主义理论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2015年12月30日)时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且着重强调了爱国主义教育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的重要地位,他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表明,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永恒意义的事情,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必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前,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党中央的政治要求,也是社会现实提出的实际需要。一方面,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迈进的过程中,需要以爱国主义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精神文明建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必然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基础;应对经济全球化潮流中多元价值冲突问题,与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国家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腐朽错误思潮的斗争仍然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另一方面,面对复杂境内外环境中的种种政治图谋,既需要国家层面的恰当应对,也需要以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广大中华儿女扞卫自身权益,形成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可以说,实现爱国主义精神的现实价值最主要的依靠途径仍然是爱国主义教育,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所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把爱国主义理论研究的相关成果落实到教育实践中;也可以从爱国主义教育本身入手,从实践的视角展开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研究,实现对教育实践的理论指导。本文就是运用马克思的实践论思维方式从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入手,对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展开的新探索。本文除引言和结语之外,分为五章。其中,第一章和第二章为理论前提部分,第三、四、五章为理论研究主体部分。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实践论思维方式”前提。“实践论思维方式”是马克思思想中蕴含的思维方式,是针对抽象化的“知识论思维方式”具有革命性变革意义的哲学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从其本身来说的核心观念主要有三个:从实践出发的问题意识;从“现实的人”出发的具体意识;从现实的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出发的整体意识。“实践论思维方式”对于解决实践问题的理论研究,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是本文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理论前提。第二章,立足实践重释爱国主义相关概念并从不同学科视角探讨相关前提性理论问题。本章首先从实践出发重释与爱国主义密切相关的概念,即“爱”“国”“主义”和“精神”,为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作出相应的理论铺垫;其次,对研究爱国主义理论的相关学科——伦理学、政治学、法学、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爱国主义理论中的侧重点及成因进行研究,明确这些学科从不同的实践关系出发反映出爱国主义理论研究的不同实践视角,为爱国主义教育理论汲取不同学科研究爱国主义的理论成果提供尽量丰富理论参考;最后,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比较不同学科研究爱国主义理论的特点,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爱国主义理论突出的实践性特征,以及从实践出发能够整合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学科地位,从而确立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应具有丰富的实践视野以及本文贯穿实践论思维方式,立足教育实践的理论体系。第三章,以实践论思维方式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的对象,强调贯彻“现实的人”观念。本章首先以实践的视角考察爱国主义的主体理论和爱国主义教育对象的相关理论,从而确定爱国主义教育对象在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中应有的核心地位。其次,以实践论思维方式中“现实的人”观念探讨爱国主义教育对象所具有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及精神属性不同维度的内在规定性,并以“现实的人”的自然成长历程对全部属性予以体现生成性的整合,为爱国主义教育阶段性和群体性的划分奠定基础。最后,进一步贯彻实践论思维方式,借鉴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中的相关理论对爱国主义教育对象作以更加深入的考察,以把握更加具体化的教育对象。由此从教育对象的角度看爱国主义教育,就应当以教育对象的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规定为主,划分不同的教育阶段和群体,开展相应的教育。第四章,以实践论思维方式研究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强调着眼“现实生活世界”的理论根基。“现实生活世界”是“现实的人”的生活世界,体现出自身整体性、具体性和规律性的统一。对于“现实的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其“现实生活世界”中确定教育内容。一是探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范畴和结构确立与爱国主义客体、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二是以“现实生活世界”观念研究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结合第二章的相关理论,提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与“现实生活世界”观念相结合。在对象性内容范畴上要体现爱国主义客体理论的整体性,即要包含自然、人民、文化和政治四个方面;在生活化内容范畴上要体现“现实生活世界”整体中的具体性,即要注重与“现实的人”在客观实践中的相关要素相结合;在教育内容结构化方面既要涵盖“现实生活世界”自身以“历史、现实、未来”为主的层次规律,也要满足社会关系需要的相应规律,还要体现以教育对象“情、知、意”为主的精神发展规律;三是在更加具体化的层面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在自然维度、人民维度、文化维度和政治维度着眼“现实生活世界”的展开,并探讨各维度教育内容逻辑的现实依据和要求。第五章,以实践论思维方式探讨爱国主义教育策略与方式的具体化理论。本章针对作为“现实的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对象,在理论上研究对于不同教育群体如何进行富有成效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策略和方式的具体化原则,体现合规律性。一是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策略的实施主体,即教育主体的具体化作以相应的讨论;二是针对学前教育、小学至大学教育、社会教育中所包含的主要教育群体,对其爱国主义教育策略的设定原则进行了论述;三是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探讨爱国主义教育策略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教育方式运用原则,以及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具体化的基本路向。这些实践原则的探讨,能够指导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针对不同教育群体运用相应的教育策略与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本文运用马克思的实践论思维方式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在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研究视角、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通过这种思维方式的运用,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中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策略以及教育方式都从具体化的方向进行了新的阐释,这些阐释为加强具有针对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研究成果。

洪雪[7](2014)在《孙敬修儿童故事教育研究》文中提出孙敬修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着名的儿童教育家、讲故事专家,也是儿童文学语言大师,他一生悉心钻研儿童心理、儿童语言及儿童教育,用讲故事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孩子们在获得人生与社会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养成良好的品德、丰富的情感,正确地认识这个世界。在今天,孙敬修这个名字已经不再被人们经常提起,但他讲的故事已经存入了今天成年人遥远的童年记忆中。本研究通过对孙敬修六十多年从事故事教育工作所留下的文字资料、声音资料,以及后人对其教育思想研究的深入细致分析,以期概括其故事教育思想的精髓,并对今天的儿童教育以启发和借鉴。论文共分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明本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价值、对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对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第二部分通过对孙敬修童年生活经历及其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经历的分析,阐述孙敬修儿童故事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过程。第三部分通过对孙敬修所讲故事的文本及声音资料论述其故事教育的类型,即:科学故事;民间故事与历史故事;革命传统故事;中外童话故事;神话故事与名着故事;儿童生活故事。第四部分论述孙敬修选编故事的原则,包括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统一的原则;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原则;结合实际场合环境需要的原则。第五部分从孙敬修的故事语言、讲故事前的准备和实际讲故事的要求三个方面系统并举例阐述孙敬修儿童故事教育的方法。第六部分论述孙敬修儿童故事教育思想对当今中国儿童教育的启示,即亲子共读去功利化、加强学校故事教育、重视故事教育的理论研究。

李彦琳[8](2012)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变革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旨在研究改革开放至今三十多年以来(1978-至今)我国大陆进行的幼儿(3-6岁)道德教育变革历程,揭示其经验教训,以资当今幼儿道德教育的历史借鉴。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目的:回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道德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从社会背景、国家政策、学术研究、幼教实践等几方面总体呈现这段历史的面貌,获得比较完整和系统的认识;挖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变革的动因,揭示变革的本质和特征;阐述幼儿道德教育,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在内的探索和变革,以及家庭和社会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合作与影响等,揭示幼儿道德教育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评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历史功过和正负社会效应,总结经验和教训,凸显中国幼儿道德教育的理论抱负和实践教训,展示幼儿道德教育本土化、理论化、科学化、民主化的努力;探寻我国幼儿道德教育的未来路向,尝试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历史镜鉴和自己的思考,以期服务与指导当前中国幼儿道德教育建设。本研究在简论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幼儿德育变革的总体面貌基础上,再分三个时期展开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历程,最后在梳理我国传统幼儿道德教育宝贵遗产基础上展望未来幼儿道德教育之路结束。既考虑总体印象和时空的贯通性,给人完整的感觉,易于把握历史脉络,又在每一时期中抓住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引起轰动效应的思想观点、理论思潮、历史史实、典型案例等,有点有面,力争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具体采用的方法有:文献法、访谈法、比较法、现象学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等。本文除文献综述和绪论外,正文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概略描述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幼儿道德教育的大致面貌,主要谈到以下几个历史时期的幼儿道德教育:1949-1956年间新中国幼儿德育以俄为师的基本格局;1956-1966年间中国幼儿德育出现的极左苗头;1966-1976十年浩劫中中国幼儿德育遭受的重创。这一部分是为后面本文的重点论述部分作历史的铺垫,明晓其中的前因后果,而不至于突兀和分裂之感。第二部分描述1978-1992年间我国幼儿道德教育的面貌。1978年意味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破冰之旅,国门洞开,西方先进理论纷至涌来,中国在大量翻译外国相关文献的同时,也开始探索我国幼儿德育相关理论。这一时期幼儿教育工作者重整旗鼓,各项工作开展顺利,幼儿德育有规范的全国性大纲,德育目的明确,德育内容比较切合幼儿,运用了多种途径和方法。但此期幼儿德育受政治影响颇深,原因一是来自于新中国成立后过于强调教育的政治功能所形成的教育=政治的片面化、简单化和绝对化思维定势尚不能一蹴而就的转变;另一个原因在于高度划一的计划经济是此期幼儿道德教育变革的经济基础,令出一门的集权思维也使得幼儿道德教育呈现政治化、成人化、单一化倾向。第三部分描述1992-1999年间我国幼儿道德教育的面貌。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掀起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二次浪潮,标志着我国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们的思想观念更为多样化,幼儿道德教育已经不能用政治的观念来解决一切了;加之中国此期面临的政治困境,也导致社会道德价值混乱。此期的幼儿教育事业一方面必须承受不规范的市场经济冲击带来的恶果,功利充斥,目光短浅,诚信回落,质量有所下滑,幼儿道德教育领域也深受影响,另一方面面对市场经济社会中出现的竞争协作、劳动报酬等观念的更新,能从道德的经济学角度更完整地认识道德的本质,认识更加多元。第四部分描述2000年至今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变革的面貌。新世纪是我国幼儿教育的又一次起步,经过二三十年的修炼和积淀,新世纪的幼儿道德教育更加关注幼儿自身的道德建构,倡导以人为本的幼儿德育观,提倡道德教育回归儿童、回归生活、回归道德教育本身,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厘清,认真对待了国学热中文化寻根对幼儿道德教育的意义。第五部分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功过进行总体评价,挖掘经验,总结教训。并在对我国儒家传统幼儿道德教育精髓和糟粕的认识上,前瞻中国幼儿道德教育未来之路,那就是:立足中国现代化的社会实践、融会中西优秀幼儿道德教育价值观,守先待后,兼收并蓄,推陈出新。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在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发展基础上,以升华儿童道德生命为重要使命,建设以儿童为本位的有中国特色的幼儿道德教育理论体系。总之,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幼儿道德教育在中国社会变革的浪潮中,在儿童道德哲学理论指导下,在借鉴儿童道德心理学相关成果基础上,最突出的转变乃是思维方式的转变。我国的幼教工作者变得日趋理性和善思,转变了过去单、片面、刻板、僵化的思维,正在学会整体、多元、辩证、开放的思考,对幼儿道德本质、幼儿道德心理结构特点、幼儿道德教育方式方法的合理运用等一系列幼儿道德教育的基本问题有了较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并通过国家干预等行政手段使幼儿道德教育趋于合理和完善。中国幼儿道德教育的美好未来必将:从泛政治走向人本化、从外铄走向内发、从片面走向多元、从灌输走向对话、从规范走向发展、从分离走向融合!

宋晓平[9](2021)在《浅谈幼儿园中的红色教育》文中认为红色教育承载了我们所需要的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她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需要。作为幼儿园教师应适时对幼儿进行红色教育,促进幼儿茁壮成长。幼儿时期是儿童成长的关键阶段。在幼儿园中开展红色教育,不仅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如何加强幼儿红色教育,是我们幼儿教师所要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刘小红[10](2013)在《中国现当代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流变与反思 ——基于课程文本的分析》文中提出任何一次教育改革都可以说是课程的改革,而每一次课程改革又都是一次课程价值的选择。我国幼儿教育课程领域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是诸多问题的关键所在。研究幼儿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问题,需要借鉴我国幼儿教育课程价值取向发展演变的历史经验与教训,而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我国幼儿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选取我国近百年来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演变的历史作为研究对象。从1903年湖北武昌幼稚园的开办至今,我国有专门机构的幼儿教育已经发展了百余年。在1922年进行的学制改革中,幼儿园教育制度正式成为学制系统的一部分,幼儿园课程改革也因此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1932年《幼稚园课程标准》的颁布,使中国拥有了第一个自己的专门的幼儿教育课程文件,这标志着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幼儿教育界所进行的第一次课程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此后,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我国幼儿教育史上陆续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在改革中,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也发生了相应的嬗变。本文以课程价值取向为历史主线,研究中国幼儿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幼儿园课程的变化,旨在明晰我国幼儿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不同时期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的流变,及造成如此流变的影响因素,以为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提供咨鉴。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采用文献分析、历史比较、内容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其中内容分析方法主要是用于对幼儿园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价值分析,以定量的内容分析法为主,辅以定性的内容分析方法。文章包括导论共有十个部分: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文献综述和研究设计等。正文第一部分论述了近百年来中国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流变的历史渊源。把中国传统蒙学思想作为中国现当代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流变的历史源头,把清末民初新式幼儿教育的出现及学前课程价值取向的位移作为中国现当代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历史转点。正文第二部分至第七部分分别论述了各个时期中国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背景、形成过程及价值表征。这六个时期分别是民国“单元中心制”课程时期,新中国建立初“仿苏分科”课程时期,“文革”期间的“革命文体”时期,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统编教材”时期,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领域课程”时期,2001年《幼儿教育指导纲要》颁布之后的“活动体验课程”时期。每个时期课程的价值背景基本从政治形态、文化生态、教育理论思潮、国家教育方针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价值形成过程大致从国内学术界关于幼儿园课程理论的研究成果、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实验等方面进行阐述;价值表征是基于每个时期课程文件和代表性幼儿园教科书的内容分析,包括课程目标的价值指向、课程目标的叙写方式所反映的价值取向、课程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教科书价值取向、课程组织形式及教学模式所体现的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分析。正文第八部分基于对这六个时期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结果,纵向比较了不同时期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以曲线图等形式展现其流变态势。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中国近百年来幼儿园课程目标取向的历史流变呈现出这样的趋势:第一,几种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关系从“单元中心制”时期的价值“和合”,历经多次摇摆,至今再次趋向“和合”;第二,在几种目标取向中,“价值灌输”呈现出最为剧烈的起伏变化;“基本知识和技能”取向呈现出最为平稳的流变态势;第三,“价值灌输”和“能力学习”在不同时代呈现出博弈状态,而“能力的学习”与“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流变态势则具有趋同性;第四,“自我实现”价值取向基本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文革这一特殊时期除外。(2)课程目标叙写方式越来越凸显表意目标、凸显儿童主体。(3)幼儿园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上,趋于价值和合,即强调内容来源的丰富性、兼容性。(4)教学模式的变化呈现出与课程组织形式的相关性,趋向灵活多样性。(5)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流变呈现出如下特点:第一,价值关涉类故事一直居于主导,但价值无涉类故事处于上升趋势;第二,教科书的“道德价值”基本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意识形态教育价值自改革开放之后呈现逐渐减弱趋势,自然生态教育价值取向、科学价值和人文精神所占比重一直较少,但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第三,自改革开放以后,道德价值取向趋向于侧重个性品质,意识形态取向从重“领袖”走向重“爱国家爱民族”意识;第四,教科书中文本人物的流变呈现出故事角色类型的丰富均衡、突出儿童形象、“男性为尊”意识的消减、“精英意识”的消减等特点。(6)在课程组织类型上,我国幼儿园课程的组织取向在实质上一直属于学科形式,区别只是在于单一学科还是学科融合,以及是学科统摄活动还是活动统摄学科。正文第九部分是基于历史分析和历史流变趋势的总结和反思。首先总结了中国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流变的整体特点:传统蒙学思想是影响着中国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一条文化暗流;教育理论思潮是中国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嬗变的风向标;课程实验的力度和广度决定着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科学性;时代精神总是较为明显地体现在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流变之中;中国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历经百年流变之后进一步呈现出“和合”之势。反思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是基于幼儿园课程影响因素的反思,在政治与幼儿课程价值取向的关系上,提出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应超脱于政治,保持政治与幼儿园课程价值间的张力的观点;在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上提出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及新文化对于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和意义,根据本土“情境”即当下的国情及幼儿园课程的本质属性,做出取舍,使“静水”与“浪潮”和谐交融,形成富有生命力的“活水”的观点;在外来教育理论与本土课程实验的关系上,提出立足本土幼儿园课程实验,构建本土幼儿教育理论,以保存课程价值取向稳定性持续性的观点。第二是基于“幼儿园应该教什么”的反思,包括对“传统知识”命运的反思,提出要正确对待传统知识,确立科学的幼儿园课程知识价值观;“教什么”的反思中还针对人文精神不足的问题,提出加强幼儿园人文精神涵育问题,以幼儿教育名着“窗边的小豆豆”为案例阐释了人文精神的“真、善、美”内涵。第三是对幼儿园课程价值体系中存在的几组对立取向进行反思,提出辩证看待不同取向,树立“和合”的课程价值观。第四是基于幼儿园课程价值存在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反思,提出打破二元论,构建基于儿童发展的幼儿园课程价值体系的观点。最后,提出幼儿园课程编制主体和实施主体应把价值慎思作为一种职业习惯,以确保课程价值取向从设计到实施的一致性。

二、要对幼儿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要对幼儿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利用红色资源对幼儿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红色资源在学前教育中的实际价值分析
    (一)贯彻落实社会主义价值观
    (二)培养幼儿独立的人格和坚强品质
二、利用红色资源对幼儿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措施分析
    (一)以节日为轴心,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二)以主题活动为载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三)以社会资源为补充,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四)营造红色文化校园
    (五)推进社会、家庭、幼儿园的教学方式创新
三、结语

(2)利用本地资源加强对幼儿的红色文化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结合教育主题,创设红色文化环境课程
    (一)创设良好的红色文化环境,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将红色文化和区域活动有机结合
二.红色教育与五大领域课程融合,深化革命传统教育
三.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四.开展红色教育户外活动课程,促幼儿健康成长
    (一)创设良好的户外环境,激发幼儿活动欲望
    (二)把红色教育结合在户外活动中
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扩展革命传统教育

(3)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集体化时代一个晋东南村庄的个体与群体(论文提纲范文)

附图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理论反思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四.研究区域及史料特点
第一章 “问题人物”的思想改造与人生际遇
    一.精诚所至:董心诚的重归“群众”之路
        (一)学生时代
        (二)军旅生涯
        (三)成为“反革命”
        (四)接受改造
        (五)成为“群众”
    二.我行我素:石逢生难以被改造的本性
        (一)成长过程一波三折
        (二)青年时期因言获罪
        (三)政治渗透下的家庭关系
        (四)本性难改:回村后的表现
        (五)学会使用政治话语保护自己
        (六)人生悲剧的心理分析
    三.大起大落:一个皮革手工业者人生的“高潮”与“低谷”
        (一)坎坷波折的前半生
        (二)改造生活
        (三)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四.“学而优则仕”:宁家成士绅梦想的破灭
        (一)求学
        (二)工作
        (三)管制
        (四)改造
    五.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公”“私”之间:集体化时代的乡村干部
    一.集体化时代蔚村权力结构的变迁
    二.大队的核心干部
        (一)大队书记
        (二)大队长
        (三)其他干部
    三.小队干部
        (一)小队干部的基本设置
        (二)大队干部与小队干部之间的关系
    四.“三通四化”的干部形象
        (一)党课制度
        (二)干部参加劳动制度
    五.“人无完人”:干部的另一面
        (一)违反国家政策问题
        (二)“四清”与整风运动中的干部问题
        (三)作风问题
    六.本章小结
第三章 榜样的力量:集体化时期对模范的塑造
    一.制造模范
        (一)制造模范的标准及变化
        (二)制造模范的困难与问题
    二.解读模范
        (一)模范贴近生活
        (二)模范无处不在
        (三)模范的奖励
    三.典型模范
        (一)水利专业队队长赵世喜
        (二)第七生产队长卫胜利
        (三)“保险会计”杨家星
    四.事件中的模范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家庭·劳动·革命:妇女形象的嬗变
    一.互助组时期:妇女走向生产的准备
        (一)“互助”的早期理解
        (二)妇女参与生产的背景
        (三)效果和经验
        (四)理想的妇女形象
    二.初级社、高级社时期:从家庭妇女到劳动妇女
        (一)以妇女参加劳动生产为中心
        (二)妇女参加劳动生产的成绩
    三.人民公社时期:“劳动妇女”和“革命妇女”的双重身份
        (一)新的要求
        (二)新的举措
        (三)新的变化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人”的启蒙:集体化时代的儿童教养
    一.幼托事业的发展及幼儿教养
        (一)合作化时期“保育为主、教育为辅”的方针
        (二)人民公社化时期对“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培养
        (三)集体化时代后期:“儿童本位”的回归
    二.儿童的小学教养
        (一)集体化时代农村小学教育普及概况
        (二)“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三)“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从拿镐到拿枪:建国以来乡村社会中的民兵
    一.民兵制度的数据分析
        (一)人数统计
        (二)组织、干部结构
        (三)年龄分析
        (四)基本情况
    二.民兵的日常管理
        (一)军事训练制度
        (二)宣传、学习制度
        (三)武器管理制度
        (四)评优制度
        (五)问题及对策
    三.民兵的模范带头作用
        (一)改造种子山
        (二)抗旱蓄水
        (三)抗洪抢险
        (四)科学种田
    四.民兵营中的女民兵
    五.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以传承红色基因为抓手提升新时代幼教管理——北京市六一幼儿院70年的实践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代红色教育的内涵
    (一) 红色教育是新时代“以德为先”教育理念的体现
    (二) 红色教育的关键和目的是传承红色基因
二、六一幼儿院的红色“禀赋”
    (一) 以“马背摇篮”“驮行”延安精神
    (二) 在和平年代续写革命本色
    (三) 新时代再展红色信念
三、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与创新
    (一) 加强党建工作, 弘扬红色园本文化
    (二) 注重教师培育, 秉承立德树人传统
    (三) 创新管理制度, 传承科学育儿理念
        1. 不断挖掘幼儿“一日生活的26个环节”的科学价值
        2. 以爱育人, 构建“爱在四季”课程体系

(5)幼儿园红色文化熏陶的必要性及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幼儿园开发和利用红色资源的价值分析
    (一)贯彻落实国家法规政策
    (二)进行红色教育
    (三)促进家、园、社区共育
二、幼儿园红色文化熏陶的途径探讨
    (一)以主题教育为载体,构建红色文化环境课程
    (二)与五大领域课程融合,深化红色文化教育
    (三)以特定的节日为契机,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结语

(6)实践论思维方式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相关研究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文件
        (三)国外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研究
        (四)爱国主义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
    三、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思维方式的实践论路向
    一、反思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的思维方式问题
        (一)思维方式及其对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的影响
        (二)“知识论思维方式”的体现及其超越
    二、马克思的实践论思维方式及其理论意义
        (一)马克思实践论思维方式的提出
        (二)实践论思维方式的基本内容
        (三)实践论思维方式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三、实践论思维方式与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新理路
        (一)实践论思维方式中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的基本方向
        (二)以实践论思维方式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思路
第二章 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前提的实践论整合
    一、实践论维度的爱国主义相关概念
        (一)爱: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二)国:祖国与国家的统一
        (三)主义: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四)精神:情、知、意的统一
    二、实践论视域中的多学科爱国主义理论研究
        (一)伦理学中的爱国主义
        (二)政治学中的爱国主义
        (三)法学中的爱国主义
        (四)哲学中的爱国主义
        (五)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爱国主义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实践论追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爱国主义理论研究中的地位
        (二)以实践论思维方式重构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第三章 爱国主义教育对象的实践论解析
    一、爱国主义教育对象及其在理论建构中的地位
        (一)从爱国主义主体看爱国主义教育对象
        (二)爱国主义教育对象在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中的核心地位
    二、作为“现实的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对象
        (一)爱国主义教育对象研究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从“现实的人”的属性维度看爱国主义教育对象的基本结构
        (三)从人的成长历程整合爱国主义教育对象的不同属性
    三、把握具体化爱国主义教育对象的理论借鉴
        (一)自然属性维度的“动机理论”
        (二)社会属性维度的几种社会理论
        (三)精神属性维度的“认知发展理论”
        (四)从整体把握“现实的人”属性结构的“人格动力学理论”
第四章 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实践论阐释
    一、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实践论架构
        (一)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爱国主义客体
        (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目标
        (三)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对象
    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实践论根基
        (一)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二)“现实生活世界”的哲学阐释
        (三)“现实生活世界”观念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三、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实践论梳理
        (一)自然维度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二)人民维度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三)文化维度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四)政治维度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五)“现实生活世界”观念中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具体逻辑
第五章 爱国主义教育策略与方式的实践论探析
    一、爱国主义教育策略与教育方式的实践论反思
        (一)爱国主义的教育策略与教育方式
        (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在教育策略与教育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策略的具体化逻辑
        (一)爱国主义教育主体的具体化
        (二)爱国主义教育策略的具体化
    三、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的实践论原则
        (一)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及其指导意义
        (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的基本原则
        (三)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的具体化方向
结语走向新实践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理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7)孙敬修儿童故事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相关概念界定
    (三) 研究综述
    (四) 研究价值
    (五) 研究方法
一、 孙敬修儿童故事教育思想的形成
    (一) 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中萌发
    (二) 在师范学校和小学老师的实践中产生
    (三) 在广播电台讲故事的实践中提高和完善
    (四) 在晚年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升华
二、 孙敬修儿童故事教育的类型
    (一) 科学故事
    (二) 民间故事与历史故事
    (三) 革命传统故事
    (四) 中外童话故事
    (五) 神话故事与名着故事
    (六) 儿童生活故事
三、 孙敬修选编故事的原则
    (一) 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相统一原则
    (二) 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原则
    (三) 结合实际场合环境需要的原则
四、 孙敬修儿童故事教育的方法
    (一) 孙敬修的故事语言
        1. 故事语言的口语化
        2. 故事语言的合理化
        3. 故事语言的儿童化
        4. 故事语言的形象化
        5. 故事语言的启发性
        6. 故事语言的民族化
    (二) 讲故事前的准备
        1. 分析故事的主题、层次、情节
        2. 设计故事的基调、高潮和低潮
        3. 熟记
        4. 试讲
    (三) 实际讲故事的要求
        1. 亲切自然的神态
        2. 爱憎分明的情感
        3. 讲故事的发音、语速、声调和重音
        4. 要有对象感
        5. 掌握会场环境,处理突发情况
        6. 要有好的结尾
五、 孙敬修儿童故事教育的现实启示
    (一) 亲子共读去功利化
    (二) 加强学校故事教育
    (三) 重视故事教育的理论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幼儿道德教育简论(1949-1978)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幼儿道德教育演进
        一、 以俄为师奠定新中国幼儿德育基本格局(1949-1956)
        二、 新中国幼儿德育出现左倾苗头(1956-1966)
        三、 新中国幼儿德育在文革中遭受重创(1966-1976)
    第二节 对此阶段中国幼儿道德教育的总体评价
第二章 政治性导向较强的幼儿道德教育(1978-1992)
    第一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四有”新人
        一、 此期国家道德教育价值导向
        二、 义利之辩为承认道德主体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第二节 此期幼儿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一、 此期幼儿道德教育之教育目的:“五爱”教育
        二、 此期幼儿道德教育之主要内容
        三、 此期幼儿道德教育主要采用的途径和方法
        四、 此期儿童道德心理研究状况
    第三节 对此期幼儿道德教育的评价
        一、 此期幼儿道德教育取得的主要成绩及其原因
        二、 此期幼儿道德教育的不足及其原因
第三章 受市场经济冲击的幼儿道德教育(1992-1999)
    第一节 爱国主义成为时代主旋律
        一、 此期国家道德教育价值导向
        二、 对此期国家道德教育价值导向的评价
        三、 市场经济和道德关系大讨论:道德相对独立性解放出来
    第二节 市场化冲击下的幼儿道德教育实践
        一、 此期幼儿道德教育目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二、 此期幼儿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 此期幼儿道德教育探索的新途径和方法
        四、 此期儿童道德心理研究进展
    第三节 对此期幼儿道德教育的评价
        一、 此期幼儿道德教育取得的主要成绩及其原因
        二、 此期幼儿道德教育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第四章 以人为本的幼儿道德教育(2000-)
    第一节 公民道德:新世纪伦理语境的转换
        一、 此期国家道德教育价值导向
        二、 新世纪伦理话语转换:从革命道德到公民道德
    第二节 新世纪幼儿道德教育实践
        一、 此期幼儿道德教育目的:强调幼儿社会性发展
        二、 新世纪幼儿德育内容的时代特色
        三、 此期幼儿道德教育途径与方法探新
        四、 此期儿童道德心理学研究进展
    第三节 对新世纪幼儿道德教育变革的评价
        一、 此期幼儿道德教育的主要成绩及其成因
        二、 此期幼儿道德教育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第五章 我国幼儿道德教育的未来之路
    第一节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幼儿道德教育的成就与不足
        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幼儿德育的主要成就
        二、 幼儿德育有待改进之处
    第二节 我国传统幼儿道德教育对当今的启示
        一、 传统幼儿道德教育中之德育原则
        二、 传统幼儿道德教育之美德条目
        三、 传统幼儿道德教育之优秀方法
        四、 对我国传统幼儿道德教育的评价
    第三节 我国幼儿道德教育的前瞻
        一、 批判继承,合理借鉴
        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三、 革故鼎新,开创未来
        四、 提升教师素养,完善道德教育观念
        五、 开展以家庭主导的家园共育
        六、 推动社会德教,全面育人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文章和参加课题一览表

(9)浅谈幼儿园中的红色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红色教育的内涵
二、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性
    (一)开展红色教育是依法治教的要求
    (二)开展红色教育是加强德育工作的需要
    (三)开展红色教育影响着幼儿“三观”的形成
三、实施幼儿园红色教育的途径
    (一)在环境创设中渗透红色教育
    (二)在五大领域中渗透红色教育
    (三)在升旗仪式中渗透红色教育
    (四)在游戏活动中加强红色教育
    (五)在红色旅游中渗透红色教育
    (六)在庆祝重大节日中渗透红色教育
    (七)搭建平台,实施红色教育
        1. 搭建红色资源平台
        2. 搭建直面交流平台

(10)中国现当代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流变与反思 ——基于课程文本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1. “钟摆”现象:中国幼儿园课程发展进程中需要反思的价值取向问题
        2. “二元对立”与“单向度”取向:幼儿园课程价值理论存在的对立思维
        3. “学前教育的春天”: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机遇与隐患
        4. 学术研究的需要:对中国近百年来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流变系统研究的缺失
    (二) 核心概念界定
        1. 幼儿园
        2. 幼儿园课程及课程文本
        3. 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
    (三)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四) 研究的意义与创新之处
        1. 研究的意义
        2. 论文的创新之处
    (五) 文献综述
        1. 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2.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六) 研究设计
        1. 历史分期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3. 主要研究方法
        4. 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
一、中国现当代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历史渊源
    (一) 中国传统蒙学思想—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历史源头
        1. 蒙以养正:中国传统蒙养教育的目的观
        2. 正之以礼:教育目的中以伦理道德的养成为第一位
        3. 重视读书识字:传统蒙养教育的一大特点
        4. 在教育方式上重视正面教育
        5. 注重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二) 清末民初的幼儿教育——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转折点
        1. 清末“中体西用”的学前课程价值取向
        2. 民初(1912-1918)更倾向于“共和精神”的学前课程价值追求
        3. 清末民初学前课程价值取向的共性
    小结
二、价值和合:“单元中心制”时期的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
    (一) “单元中心制”时期幼儿园课程的价值背景
        1. 政权更迭的政治形态
        2. 弃旧纳新、百花齐放的文化生态
        3. 此起彼伏的教育思潮
        4. 民国时期教育方针与幼儿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二) “单元中心制”时期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形成
        1. 学界关于幼稚园课程的理论探讨
        2. 幼稚园课程的本土实验
        3. 官方对幼稚园课程改革的支持和推动
    (三) “单元中心制”时期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表征
        1. 幼稚园课程的价值定位
        2. 幼稚园课程的价值体现
        3. 文本分析:幼稚园课程价值取向的表征
    小结
三、学术理性主义与社会适应:“仿苏分科”时期中国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
    (一) “仿苏分科”时期幼儿园课程的价值背景
        1. 现代化的歧路:新中国政治形态的困境与危机
        2. “服从于政治”“为政党服务”: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的政治取向
        3. 全面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转向
        4. 新中国教育方针与相关幼儿教育政策
    (二) “仿苏分科”时期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形成
        1. 拒西学苏:我国幼儿课程理论价值选择的官方导向
        2. 弃西从苏:新中国时期幼儿教育学术界关于课程理论的选择
        3. 从照搬到自主探索:我国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调适
    (三) “仿苏分科”时期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表征
        1. 课程价值定位
        2. 课程价值体现
        3. 文本分析:建国初十余年我国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价值表征
    小结
四、社会重建主义:“革命文体”时期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
    (一) “革命文体”时期幼儿园课程的价值背景
        1. 无序的高度集权——中国政治形态的病变
        2. 政治的附庸:文化大革命时期彻底畸变的文化生态
        3. 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要革命”的指导方针
    (二) “革命文体”时期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形成
        1. 全盘否定“文革”前党和政府的幼儿教育方针
        2. 幼儿教育的政治化和阶级斗争化
        3. 对幼儿园教育目标及内容的批判与重定
        4. 新的课程与教材改革方针的出台
    (三) “革命文体”时期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表征
        1. 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定位
        2. 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在教材中的体现
        3. 文本分析: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表征
    小结
五、学术理性主义:“统编教材”时期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
    (一) “统编教材”时期幼儿园课程的价值背景
        1. “恢复旧体制”下“向民主迈步”:“后文革时代”政治形态
        2. 解放思想:“后文革时代”的文化苏醒
        3. 碰撞中的价值坚守:“后文革时代”教育理论的保守取向
        4. “后文革时代”的教育政策与基本方针
    (二) “统编教材”时期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形成
        1. 对“文革”时期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批判
        2. 幼儿教育界的实验探索与学术研究
    (三) “统编教材”时期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表征
        1. 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定位
        2. 幼儿园课程的价值体现
        3. 文本分析: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表征
    小结
六、自我实现:“领域课程”时期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
    (一) “领域课程”时期幼儿园课程的价值背景
        1. 政治民主化——改革开放后我国政治形态的价值取向
        2. 崇尚人文精神:“文化热”浪潮中的生机盎然的文化转向
        3. 教育思潮与教育理论的强劲推动
        4. 国家教育政策方针的演变
    (二) “领域课程”时期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生成
        1. 幼儿园教育理论的转变
        2.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期的幼教改革
    (三) “领域课程”时期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表征
        1. 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定位
        2. 幼儿园课程的价值体现
        3. 文本分析: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表征
    小结
七、重返和合:“活动体验课程”时期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
    (一) “活动体验课程”时期幼儿园课程的价值背景
        1. 以人为本: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治形态的价值立场
        2. 和合共融:21世纪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立场
        3. 西方新教育理论思潮的深入影响
        4. 教育政策导向
    (二) “活动体验课程”时期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生成
        1. 幼儿园课程改革学界关于“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讨论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的深度推进
        3. 几种国外经典幼儿园课程方案的引入与践行
    (三) “活动体验课程”时期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表征
        1. 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定位
        2. 幼儿园课程的价值体现
        3. 文本分析:幼儿园课程的价值表征
    小结
八、流变态势
    (一) 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历史流变
        1. 从学科到领域:课程设置的变化
        2. 趋向“和合”: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总体发展变化
        3. “道德观念”在“价值灌输”取向中基本居于首位
        4. 课程目标叙写方式逐渐凸显表意目标和儿童主体
    (二) 课程组织形式、内容来源及教学模式的变化
        1. 我国幼儿园课程组织形式在实质上一直是学科形式
        2. 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取向趋于价值和合
        3. 我国幼儿园教学模式的变化与课程组织形式相关,呈现出灵活多样性
    (三) 教科书价值取向的分析
        1. 价值关涉类故事一直居于主导,但价值无涉类故事呈上升起伏趋势
        2. 教科书价值取向发展变化的总体态势
        3. 道德价值更侧重个性品质发展取向
        4. 意识形态取向从重“领袖”到重“爱国家爱民族”转变
        5. 教科书中文本人物的流变特点
九、历史反思
    (一) 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百年流变的整体特点
        1. 传统蒙学思想是影响着中国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一条文化暗流
        2. 教育理论思潮是中国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嬗变的风向标
        3. 课程实验的力度和广度决定着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科学性
        4. 时代精神总是较为明显地体现在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流变之中
        5. 中国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历经百年流变之后再呈“和合”之势
        6. 幼儿园课程价值中人文精神的不足
    (二) 处理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的反思
        1. 规约与超越:如何处理政治与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关系?
        2. 静水与风浪: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新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价值中的向度?
        3. 为何而变:基于外来教育理论还是本土课程实验?
    (三) “传统知识”在我国幼儿园课程中的命运的反思
        1. 知识教学并非是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根源
        2. 知识学习与“童年快乐被削弱”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3. 适宜的知识学习能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发展
        4. 确立科学的幼儿教育课程知识观
    (四) 幼儿园课程中人文精神的反思
        1. 从“畏天”到“爱人”:幼儿园课程中人文精神的内涵的嬗变
        2. 涵育“真善美”:幼儿教育视域中人文精神的终极诉求
        3. “窗边的小豆豆”:什么是充满人文意味的幼儿园课程
    (五) 打破二元论:确立基于儿童发展的价值“和合”取向
        1. 二元对立: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幼儿园课程价值思维
        2. 儿童:幼儿园课程的价值主体与价值起点
        3. 儿童发展的内涵: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体系构成
    (六) 价值慎思:幼儿园课程编制与实施主体应养成的习惯
        1. 价值慎思之“为了谁”
        2. 价值慎思之“为了什么”
        3. 价值慎思之“输出内容的价值适切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四、要对幼儿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用红色资源对幼儿进行革命传统教育[J]. 陈丽萍. 天津教育, 2020(22)
  • [2]利用本地资源加强对幼儿的红色文化教育[J]. 李晓君. 文学教育(下), 2019(08)
  • [3]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集体化时代一个晋东南村庄的个体与群体[D]. 张瑜. 山西大学, 2020(01)
  • [4]以传承红色基因为抓手提升新时代幼教管理——北京市六一幼儿院70年的实践与创新[J]. 曹雪梅. 行政管理改革, 2019(06)
  • [5]幼儿园红色文化熏陶的必要性及途径研究[J]. 向秀萍. 名师在线, 2020(25)
  • [6]实践论思维方式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研究[D]. 赵轩.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7]孙敬修儿童故事教育研究[D]. 洪雪. 东北师范大学, 2014(01)
  •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变革研究[D]. 李彦琳. 西南大学, 2012(03)
  • [9]浅谈幼儿园中的红色教育[J]. 宋晓平. 家教世界, 2021(03)
  • [10]中国现当代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流变与反思 ——基于课程文本的分析[D]. 刘小红. 西南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开展幼儿革命传统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