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LAN与ISDN网间接口的信道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马光星[1](1995)在《LAN与ISDN网间接口的信道管理》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着重介绍用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作为数据传输媒介把LAN(局域网)连接起来,实现LAN之间不断增长的通信要求.在IAN与LSDN互连时必须用网间接口来协调它们之间的技术性能,为达到最好的性能和最低的通信成本,文章讨论了网间接口设计中的信道管理策略.
谭迎宾[2](1999)在《由ISDN实现LAN的远程互连》文中认为综合业务数字网具有容易访问公用电话交换网且传输容量大、可靠性高等特性。文中描述由ISDN实现LAN的远程互连技术,重点是互连用的网关,其中主要讨论了网关协议接口层以及流控制和拥塞,提出了网关的软件结构
陈明华[3](1993)在《LAN上实现ISDN应用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是未来一体化的通用网络。为使现有局域网(LAN)适配于ISDN,文中提出利用LAN的传输能力在LAN上实现ISDN功能,从而达到LAN工作站与ISDN间业务的完全互通。在LAN上实现ISDN功能的方案是:1)开发在工作站上与LAN应用软件并发运行的综合业务应用软件,这些软件应按ISDN的业务控制方式实现,以便能与ISDN直接互通;2)在LAN上增加综合业务传输接口,该接口不同于LAN软件提供的接口,具有实时性,而且该接口的设计应使LAN应用与综合业务应用间互相独立;3)设计至公用ISDN的网关,在网关支持下不但可使LAN工作站作为ISDN的用户终端,还可在ISDN承载业务支持下扩大LAN应用的通达范围。初步试验表明,这种方案是可行的。
袁金刚,屠善濂[4](1992)在《LAN与ISDN互连技术研讨》文中提出本文分析了 LAN 与 ISDN 互连的必要性,互连的结构与要求,以及互连的有关标准,着重探讨了 LAN 与 ISDN 互连技术方案,并提出了网关设计应考虑的问题。
都幸帆[5](1994)在《一个LAN-PRISDN网关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主速率ISDN(PrimaryRateISDN,简写为PRISDN)由于具有既高又灵活的带宽,被认为是实现局部网之间互连的一种较理想的媒介,而局部网与PRISDN之间的网关正是实现这种互连的关键设备。本文以笔者在国外的研究工作为基础,全面系统地介绍该种网关的总体结构,硬、软件设计以及通道管理等实现中所应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
陈明华,胡家骏[6](1994)在《适配于ISDN的综合业务局域网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现有LAN的传输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可满足传输综合业务的要求。现有LAN适配于ISDN的直接方法是在LAN上实现ISDN功能,从而达到LAN工作站与ISDN间业务的完全互通。在LAN上实现ISDN功能的方案是:(1)在LAN上增加综合业务传输接口,该接口不同于LAN软件提供的接口,具有实时性,而且该接口的设计应使LAN应用与综合业务应用间互相独立;(2)开发在工作站上与LAN应用软件并发运行的综合业务应用软件,这些软件应按ISDN的业务控制方式实现,以便能与ISDN直接互通。LAN与ISDN互通,不但可使LAN工作站作为ISDN的用户终端,还可在ISDN承载业务支持下扩大LAN应用的通达范围。初步试验表明,这种方案是可行的。
马占青[7](1999)在《ISDN用户访问INTERNET的方法》文中研究表明介绍ISDN用户访问Internet的几种方法,简要叙述ISDN用户访问Internet采用的信令及协议。
蒋勇[8](2002)在《工业以太网远程桥接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以太网(Ethernet)技术自从20世纪70年代出现以来,其传输率由10Mbps发展到100Mbps,1Gbps,甚至10Gbps。以太网在应用中表现出高性能(可靠性、扩展性)、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等特点,使其市场占有率高达85%以上,在局域网中居统治地位,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近年来,随着以太网的实时性、稳定性和抗干扰性问题的逐步解决,以太网技术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的研究再次兴起,许多着名的厂商和国际现场总线标准组织都投身于工业以太网的开发研制浪潮中。目前以太网在工业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控制为中心的结构,不久将会出现无论价格和性能都适合现场设备需要的以太网设备。本文作者在纵观了以太网技术在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发展状况,综合了国内外众多工业以太网设备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之后,认识到以太网技术必将以其自身的优势在工业生产中被广泛采用。基于以太网的控制系统的建设中也会遇到和计算机网络建设一样的问题——网络间相互交换信息,即网络互连的问题。虽然市场上网络互连的产品很多,但它们都是为办公自动化而开发的,不能满足工业控制领域的要求。因此,及时开发符合工业要求的网络互连产品,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开发的远程桥接系统设备能够满足工业以太网间远距离的互连需要,在该设备间可以采用电缆、光纤以及现有的通信网络作为连接媒体,从而实现了网络间的远程互连。本文研究了以太网的性能特点、以太网远程桥接系统的信息实时性及仿真模型,对影响系统性能的设计参数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仿真模型得出的结论,对桥接中间系统进行了改进设计,满足工业控制的要求。最后利用Motorola公司的MPC860通信处理芯片实现以太网远程桥接系统,采用该芯片提高了系统的集成度,增强了系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了成本,缩短了产品的开发周期,同时有利于产品的升级换代。更重要的是该工业级网络桥接系统的开发,使工业以太网的远程互连成为可能,进一步推动以太网在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应用,创造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刘朋[9](1999)在《视频工具中的数据传输与控制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主要工作是针对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的特点,通过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国家“八六三”项目“支持并行工程的电子会议系统”的实践,从多媒体通讯的角度,对视频工具中连续媒体流,特别是视频流的网络传输与控制机制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以现有的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实现群组的、低延时的视频工具。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1) 综合分析了当前国内外视频工具的数据传输结构,提出了一种混合式的数据传输结构。现有视频工具的传输结构主要分为:集中式结构和分散式结构。集中式结构存在着带宽利用率低、延迟时间较大的缺陷;而以multicast为基础的分散式结构虽然充分利用了网络传输带宽,但却存在着安全可靠性差、管理复杂的不足。我们提出的混合式的数据传输结构发挥集中式和分散式两者的优点,使视频工具在现有低带宽网络的条件下,既具有分散式结构的数据高效传输特性,又保证了系统管理的灵活可靠。 (2) 在以太网环境下,提出了一种局域网网络带宽资源分配预留管理机制,以解决对于共享传输介质和带宽资源的总线型结构网络无法为实时视频数据流分配固定网络带宽的问题。以达到在以太网环境下,充分利用网络带宽资源,满足视频数据无抖动的实时传输。 (3) 在Internet环境下,网络带宽不足仍然是视频工具的瓶颈问题。虽然基于IP multicast缓解了对网络带宽需求的压力,但是在自适应系统中,接收端的网络状态反馈信息会带来反馈信息爆炸问题。我们改进了反馈传输方法。通过分析,该方法能够减少和分散网络状态反馈信息。 (4) 以上目的是通过改进数据传输控制机制解决多媒体通信中网络带宽资源不足的问题。而通过一次群ISDN实现远程局域网互连提高网络传输带宽是对上述问题的又—解决途径。为了解决如何在面向连接的ISDN网络上实现基于IP multicast的群组通信,我们提出一种支持IP multicast的网关扩展方法,包括:1) 通过地址转换表方法实现IP多播地址向ISDN地址的转换;2)改进了基本ISDN的呼叫控制过程,使其保证多点传播
庚晋,白木,周艳琼[10](2000)在《有关ISDN网的技术知识》文中研究指明
二、LAN与ISDN网间接口的信道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AN与ISDN网间接口的信道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2)由ISDN实现LAN的远程互连(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ISDN互连网 |
3 互连接口技术 |
4 互连的实现 |
4.1 网关的软件设计 |
4.2 网关的软件结构 |
5 结论 |
(8)工业以太网远程桥接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概论 |
1.1 引言 |
1.2 以太网技术的发展 |
1.3 以太网用于工业自动化的优势和缺陷 |
1.3.1 以太网的优势 |
1.3.2 以太网的缺陷 |
1.4 以太网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发展状况 |
1.4.1 概况 |
1.4.2 以太网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协议 |
1.4.3 以太网应用于工业领域的产品状况 |
1.4.4 以太网在工业控制领域中的应用结构 |
1.4.5 以太网在我国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发展前景 |
1.4.6 以太网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中的发展前景 |
1.5 本文研究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
1.6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 |
2. 以太网和网络互连 |
2.1 引言 |
2.2 以太网技术 |
2.2.1 以太网的体系结构 |
2.2.2 CSMA/CD基本原理 |
2.2.3 以太网的种类 |
2.3 网络互连技术 |
2.3.1 标准网络体系结构模型 |
2.3.2 网络互连的技术体制 |
3. 远程以太网桥接系统的性能分析 |
3.1 引言 |
3.2 工业以太网的结构模型 |
3.3 工业以太网互连实时信息模型 |
3.3.1 网内数据帧的实时模型: |
3.3.2 网间数据帧的实时模型: |
3.4 远程以太网连接方案的选取 |
3.5 远程以太网桥接系统的性能分析 |
3.5.1 远程桥接系统信息实时分析 |
3.5.2 远程桥接系统MAC层协议的改进 |
3.6 结论总结 |
4. 远程以太网桥接系统的实现 |
4.1 引言 |
4.2 远程以太网桥接系统设计原理 |
4.3 系统硬件的实现 |
4.3.1 系统硬件电路组成 |
4.3.2 通信控制器 |
4.3.3 以太网接口 |
4.3.4 E1/ISDNPRA接口 |
4.3.5 存储器电路接口 |
4.3.6 远程桥接系统通信功能的实现 |
4.4 系统软件的实现 |
4.4.1 初始化模块 |
4.4.2 MAC地址库的维护与刷新模块 |
4.4.3 MAC帧处理模块及HDLC帧处理模块 |
4.4.5 中断和异常处理模块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视频工具中的数据传输与控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相关技术简介 |
1.2.1 视频编码技术 |
1.2.2 媒体伸缩技术 |
1.2.3 通信技术 |
1.3 视频工具的现状 |
1.3.1 基于专用信道的工具 |
1.3.2 基于预留控制的工具 |
1.3.3 基于最佳效应的工具 |
1.4 研究背景 |
1.4.1 CSCW与多媒体通信 |
1.4.2 视频工具存在的通信问题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1.6 本章小节 |
第二章 视频工具多点数据传输结构 |
2.1 引言 |
2.2 多点传输模型 |
2.3 集中式与分散式传输结构 |
2.4 混合式数据传输结构 |
2.5 性能分析 |
2.6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视频工具的数据传输控制机制 |
3.1 引言 |
3.2 多媒体流传输特点及以太网络局限 |
3.3 带宽分配管理 |
3.3.1 带宽分配管理结构 |
3.3.2 带宽分配管理策略 |
3.4 网络拥塞处理 |
3.4.1 重组RAT |
3.4.2 降低源数据流速率 |
3.5 性能测试 |
3.6 基于INTERNET的传输控制 |
3.6.1 视频编码器的输出速率控制 |
3.6.2.反馈控制机制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一次群ISDN多播网关扩展 |
4.1 引言 |
4.1.1 研究背景 |
4.1.2 一次群ISDN与IP多播网关 |
4.2 一次群ISDN多播网关扩展方法 |
4.2.1 IP多点传播地址转换 |
4.2.2 B-信道连接的建立和撤消 |
4.2.3.ISDN B信道管理 |
4.2.4.群组成员管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视频工具及网关的设计与实现 |
5.1 视频工具 |
5.1.1 工作平台 |
5.1.2 工具的功能 |
5.1.3 视频工具软件模块 |
5.2 视频工具在电子会议系统中的应用 |
5.2.1 电子会议系统的结构 |
5.2.2 视频工具的作用 |
5.3 基于一次群ISDN多播网关 |
5.3.1 总体结构 |
5.3.2 硬件设计 |
5.3.3 软件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结论 |
6.2 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已录用的文章 |
作者简历 |
四、LAN与ISDN网间接口的信道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LAN与ISDN网间接口的信道管理[J]. 马光星.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1995(01)
- [2]由ISDN实现LAN的远程互连[J]. 谭迎宾. 光通信技术, 1999(01)
- [3]LAN上实现ISDN应用的设计[J]. 陈明华.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1993(11)
- [4]LAN与ISDN互连技术研讨[J]. 袁金刚,屠善濂.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 1992(02)
- [5]一个LAN-PRISDN网关的设计与实现[J]. 都幸帆. 通信学报, 1994(03)
- [6]适配于ISDN的综合业务局域网设计[J]. 陈明华,胡家骏. 通信学报, 1994(03)
- [7]ISDN用户访问INTERNET的方法[J]. 马占青. 无线电通信技术, 1999(02)
- [8]工业以太网远程桥接系统的研究[D]. 蒋勇. 重庆大学, 2002(01)
- [9]视频工具中的数据传输与控制机制[D]. 刘朋.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1999(02)
- [10]有关ISDN网的技术知识[J]. 庚晋,白木,周艳琼. 现代通信, 2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