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某人做某事的分析

送某人做某事的分析

一、浅析send sb.doing sth.(论文文献综述)

于跃[1](2019)在《语块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的行动研究》文中指出阅读是英语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也为听,说,写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语块是一种多词结构,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存储和提取。语言学家发现:在自然语言中,语块存在的数量比单词的数量要多出许多,并且存在于语块内部的信息量以及它所具有的表述功能是单词无法超越的。语块教学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也涌现出来不少有关语块教学的研究成果,但大多数研究测重于将语块教学理论应用到写作教学、词汇教学及口语教学方面中。虽然也有一些应用于阅读教学中的研究,但是有关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证研究论文不多。本文根据磐石市某初中学校英语阅读教学现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把语块应用到了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目的在于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将语块应用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后学生对阅读的态度发生怎样的转变?(2)将语块应用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后学生的阅读理解成绩发生怎样的转变?本文通过为期一年的教学研究,对笔者所执教班级的英语阅读课进行行动研究,并尝试探索一种切实可行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供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同样困惑的同行借鉴参考。本文采用定量、定性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行动研究前后进行的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以及运用SPSS22.0软件对比分析行动研究的前测和后测数据,来检验将语块运用到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表明语块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积极的进行阅读,很多学生在行动研究前的态度是讨厌阅读,到行动研究后期变为不反感甚至喜欢阅读。同时对行动研究前后学生的阅读理解成绩数据的对比分析,行动研究前学生的阅读平均分为17.700分,行动研究后学生的阅读理解成绩平均分为24.125分,即在学生的为期一年的行动研究后笔者所执教的班级学生的的阅读理解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学生对语块了解太少,所以教师在整个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在今后的研究中,笔者会提高学生自主识别并运用语块并解决阅读理解问题的能力,同时将进一步测试语块教学法对写作等其它方面的影响。

江节明,詹怀京[2](2015)在《完形填空无需练 词汇阅读是关键——完形填空高效备考指南》文中研究说明一、考纲解读1.考试说明。完形填空安排在试卷第三部分语言知识运用里,本部分共两节。第一节为完形填空,第二节为语法填空。完形填空主要考查考生词汇在语篇里的综合运用能力,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在一篇约250词的短文中留出20个空白,要求考生从每题所给的4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使补全后的短文意思通顺、前后连贯、结构完整。整个第三部分所需时间约为30分钟,那么,根据答题的实际情况,完形填空的答题

杨发润[3](2009)在《2009年高考英语动词搭配纲要(英文)》文中指出abandon hope abolish tax absorb sth.into sth. abuse one’s power accept sb.as sth. accept that... accomplish a task accuse sb.of doing sth. achieve fame/one’s goal acknowledge one’s mistake

李大国[4](2016)在《英汉双语学习词典原型释义模式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释义是词典编纂和研究的核心,有关词典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释义而展开的。英汉双语学习词典作为词典家族的重要一员,其释义理论和实证研究相对薄弱。释义理论繁杂、解释力有限是过去词典释义研究的普遍现象。以认知语言学原型理论视角研究释义的成果不多,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下定义及多义词语义衍生等方面,原型理论与词典释义研究之间契合点不多。缺少以原型理论视角对词典释义进行一以贯之的解释和建构的研究成果。本文即在此方面所作的有益探索和尝试,力图以原型理论对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释义体系进行重构,并对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释义作出统一解释,以原型理论贯穿英汉双语学习词典释义的始终,从而为最终编纂出适合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汉双语学习词典提供指导。相关概念的界定成为本文研究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本文在分析、评判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释义的定义。释义不等同于对应词,释义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具有多角度、多层面的意义综合体,词典中的所有信息都是释义。笔者还对原型理论框架进行了重新界定,与多数学者对其的狭义理解不同,笔者对其持广义理解。狭义的理解认为,原型理论主要处理一个范畴内的成员关系,而广义的原型理论既涉及到范畴内的成员关系,也涉及到不同范畴所构成的范畴体系内的典型性(基本层级)问题,还涉及到其外部认知框架,因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框架理论。这一理论框架具有从多角度、多层面地分解和表述语义的潜力。系统化的结构模式使释义与原型理论具有了契合的可能性。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在理论构建的基础上、综合实证研究和使用者现状调查的结果建构原型释义模式。首先,在基于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建构了原型释义模式的理论框架。笔者在Rosch、Taylor、Ungere&Schmid所建构的具有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的原型理论结构框架外,加入了具有原型效应的事件域框架,使原型理论成为多维、立体的框架结构,笔者称其为广义的原型理论。把广义的原型理论用于词典释义,即形成了原型释义模式的基本框架。原型释义模式有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上,原型释义模式有内外之别、纵横之分,语词的释义构成一个多维度、相互联系的原型范畴体系,每一维度上都有原型与非原型的区分。原型释义模式宏观上的构建主要涉及英汉双语学习词典释义模块的完整性,这一模式与传统释义研究仅关注横向维度释义特征的倾向明显不同,它开始从纵向语义类聚层面以及语词与其环境相互交流信息的内外层面综合考察语词的意义,体现了原型释义的体系性和动态性特点。微观上,原型理论对每一释义模块进行建构,重视原型特征和非原型特征、原型样例与非原型样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原型理论不仅能较好地指导英汉双语学习词典如何下定义、解释多义语词的语义衍生机制,而且对词典其他释义模块具有普遍的建构力和解释力。原型释义模式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原型释义模式的基本框架仅提供了构建的基本原则和应该构建哪些释义模块,仅具有宏观指导意义。对于释义模块(尤其是横向的意义模块)内的具体内容安排还应该参照主流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释义实践,吸收其经验教训。同时原型释义模式的具体构建还需要可资对比的样本。因而对主流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释义现状开展实证研究就成为本文的必备内容之一。同时作为英汉双语学习词典原型释义模式的构建而言,不可能不了解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查阅状况。这些因素都将作为重要的变量参与到原型释义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对主流英汉双语学习词典释义现状的调查发现,尽管学习词典近年积极吸收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在语词的释义上有一系列的革新,也不乏一些闪光之处,但是由于缺乏连贯系统理论的指导和支撑,其释义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在释义模块缺失、处理不到位和顾此失彼。而且,以不同的理论支配释义的不同模块,使释义显得支离破碎,难以形成完整连贯的实体,会扰乱学习者对词典释义的完整认知,从而不利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调查中国英语学习者查阅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实际状况也是原型释义模式的内在要求。原型成员与非原型、原型特征与非原型特征、范畴基本层次等的提出和区分不仅强调词典释义过程中要善于抓重点,讲究有的放矢,而且重视使用者的实际状况,强调语言的习得是从已知走向未知的过程。通过对高阶学习者的问卷调查和回访发现符合原型释义要求的释义方法普遍受到学习者的欢迎。同时还发现,学习者对英汉双解学习词典的严重依赖和使用严重不足的悖论。一方面应该改变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释义方式、方法,加强其系统性,为学习者提供用户友好的认知语境,在满足其解码要求的同时不断增强英汉双语学习词典在编码方面的指引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对学生开设词典学课程的急迫性。最后,是原型释义模式的具体建构过程。以原型释义模式框架为指导,综合英汉双语学习词典释义现状和中国英语学习者的查阅状况的实证研究,构建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原型释义模式。构建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上区分出六大释义模块,分别为横向的形态意义模块、概念意义模块、语法意义模块、语用意义模块,纵向的语义场意义模块和外部结构框架事件域意义模块。从微观看,则涵盖各释义模块基于原型释义模式的建构。两者共同烘托,形成连贯、多维的释义体系,原型理论成为贯穿整个英汉双语学习词典释义体系的主线。其中概念意义模块处于释义范畴内纵横两个维度的原型成员地位,因此也成为构建的重点。在构建各释义模块的过程中,突出强调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编码功能,如表达时的形式化框架和内容框架的提出。通过本研究发现原型释义模式具有综合性和框架性特点,与英汉双语学习词典释义体系具有高度的同构性。由于原型释义模式直接来源于原型理论,因而同时具备解释性和建构性等特点。同时还发现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原型释义模式有利于为学习者建构积极的认知语境,更适合现代英语学习者的要求。本研究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表现在:建构了系统化的原型理论框架;对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释义作出一致性解释;批判性地审视了家族相似性原理;以原型释义视角重新审视“属”加“种差”的释义模式;建构了用户友好的认知语境;扩展了释义研究的范围;构建了语义场意义模块和事件域意义模块。在英汉双语学习词典原型释义模式的构建过程中笔者还提出了多项有创见性的意见和主张,如认为语词“属”的最高层级是其词性标示,语词的定义是“属”与“种差”的配合关系,而不是经典范畴理论的“充分必要条件”;多义词的语义衍生应该从基本层级(或本词层,即把语词看作是一个整体)开始,在“实体”框架中考察其语义变化等。总而言之,英汉双语学习词典原型释义模式的构建开创了以单一理论解释和建构词典释义体系的新尝试,完全符合认知语言学所提倡的以“统一的认知方式”解释语言各层面语言现象的主张。区别于传统静态、条块分割的词典研究模式,有效弥补了英汉双语学习词典释义研究的诸多不足。本文不仅对原型理论进行了解构、也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整合,因而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同时,本文在认知语言学和英汉双语学习词典释义研究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开启了学习词典释义研究的新视角,拓展了词典学的研究视野,对未来的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编纂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徐丹[5](2009)在《带out短语动词的认知语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短语动词是由动词和副词、介词或者动词和副词以及介词所构成的惯用组合。如今,认知理论,如隐喻、意象图式等作为认知工具来做研究的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近两年来,对短语动词的认知研究逐渐增多,尤其是其认知语义研究,但是,目前基于一定的语料基础而进行的带某一个小品词的短语动词(如,动词+out)认知研究还不多见。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在认知理论框架下,以“out”短语动词语料为基础,来研究分析“out”短语动词的认知语义,从而揭示出小品词out与前面动词之间的关系,以及小品词out对带out短语动词的影响。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带out短语动词的语义情况。文章在对认知语言学和短语动词作了简要介绍后,通过回顾短语动词的主要研究和发展,以及搭建认知理论框架,尤其是Langaeker的“射体—界标”概念和Lakoff的意象图式概念,为文章后部分的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本文提出了out的中心意义是“从……里面出来”或“在……的外面”,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out的空间意义,以及由此而引申开来的隐喻延伸意义。文章认为out的空间意义无非三种:静态非包含关系,由内到外的动态非包含关系,以及由内到外动态运动结果的非包含关系。并且在这三种关系的基础上归纳出了六种out的隐喻延伸意义,即范围、状态、结果、来源、趋向、和等级。本文的核心是对带out短语动词的语义的研究。文章对收集而来的588个带out的短语动词作了一些初步统计分析,揭示出了小品词out和前面的动词之间的一些关系,并且以小品词out的认知语义分析为基础,研究了小品词out对带out的短语动词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短语动词义项的个数随着其动词频率的变化而变化。动词频率越低,短语动词的义项越少;动词频率越高,短语动词义项则越多,动词的词汇化能力越强,相反,词汇化能力则越弱。(2)动词词频越高,所组成的短语动词越容易受到小品词out概念意义的影响。这也体现在了短语动词的义项数目上了。构成义项越多,意义的影响越多。(3)在out六个延伸意义之中,“结果”对带out短语动词的意义的影响最大,主要起说明某动作或行为的结果的作用。而这也是与“由内到外动态运动结果的非包容关系”占到总体的67.4%相一致的。(4)动词词频越高,小品词out的六个延伸概念意义对短语动词的影响则越分散,平均。词频越低,影响则越集中,而且主要集中在“结果”。(5)带out短语动词的意义大多数都是属于非空间意义,即抽象延伸意义,在588个短语动词中占到70.6%。(6)受小品词out概念意义的影响,“out”短语动词的意义主要按四个倾向形成:脱离、完成、分散、和拒绝。(7)四个意群都与小品词out的中心意义有关,说明out的基本图式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延展性。

刘萍[6](2019)在《英、汉学习词典中外壳名词释义对比研究 ——局部语法路径》文中研究说明学习词典释义的简明性、准确性、以及充分性关乎学习者语言习得尤其是词汇习得的成效。相对于主流英语学习词典的释义更具简明性、充分性和准确性(于屏方、杜家利,2010),我国目前出版的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在释义环节体现出相当浓厚的‘内汉’痕迹,很多词项的释义基本上是在《现代汉语词典》释义的基础上替换个别词语,或换一种表述方式”(蔡永强,2018:60)。因此,对编纂水平相对较高的英语学习词典的释义进行深入探究,并将之与汉语学习词典释义进行对比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局部语法(local grammars)是一种对特定语言型式或用法的语言特征进行描述的语法(Cheng,2012:215),可以对某一特定意义/功能或现象进行更加系统、综合的描述,对语言的描述更加有效,在描述子语言(sublanguages)方面的价值已得到证实。从功能分析的角度来讲,释义中词语序列所实现的功能并非属于语言系统宏观层面的一般功能,而是与释义子语言紧密关联的局部功能。因此,以功能为导向的局部语法更适用于对释义语言进行功能分析,更加适用于对释义结构要素(structural elements)如何实现释义功能的过程进行细致描述,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揭示释义模式。由此可见,局部语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研究词典释义的路径。本研究依据Schmid(2000)的外壳名词(shell nouns)词表,基于义项抽取《牛津高阶英语学习词典》(第8版,2010)和《商务馆学汉语词典》(2006)中具有外壳功能的释义。依据Sinclair(1991)和Barnbrook(1995;2002)句子释义局部语法的功能标签,本研究设计了短语释义的功能标签,并据此对抽取的释义文本进行标注。在揭示英、汉释义局部语法实现型式的基础上,本研究从释义局部语法功能成分(functional components)的序列、语言实现方式及对应关系三个维度,对两种局部语法进行对比分析,藉此揭示英、汉外壳名词释义模式的异同。本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问题一:英、汉学习词典中外壳名词释义局部语法的实现型式有哪些?问题二:英、汉学习词典中外壳名词释义局部语法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1)实现型式中功能成分序列的差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2)实现型式中功能成分的语言实现方式的差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3)实现型式中功能成分的对应关系如何?研究结果表明,英、汉外壳名词释义局部语法均存在六类实现型式,两种局部语法既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性。(1)英、汉释义局部语法型式中功能成分之间存在横组合关系,构成线性结构。功能成分序列存在差异,英语型式以上义词成分为中心向右扩展,汉语型式以中心语成分为中心向左扩展。(2)每个功能成分的语言实现方式之间存在纵聚合关系,构成一个释义功能系统。功能成分与语言实现形式之间的一对多关系,导致各个系统成员之间存在交叉关系,这种交叉关系既存在于同一语言内部,也存在于两种语言之间。但英、汉功能成分的语言实现方式受语言类型的影响,具有各自的语言特色。(3)功能成分的释义功能存在差异。一方面,成分功能的强弱存在差异,相较而言,详述成分功能较强,出现频数较高,故释义成分的多寡不应作为评价释义充分性和准确性的标准。另一方面,功能成分在各类词语释义中侧重对不同语义特征进行阐述。例如,详述成分在英语言语类词语释义中侧重阐述指称对象的功用,而在汉语释义中则侧重阐述源起,在英语心理类和情态类释义中侧重阐述指称对象的具体内容,而在汉语释义中则侧重阐述功用。(4)不同类型外壳名词释义中局部语法型式的分布均存在异同。相同之处体现在两种局部语法中高频实现型式包含相同的功能成分。不同之处在于英语基本型式“算子+区别特征+上义词”属于低频型式,而汉语中对应的基本型式“区别特征+链接+中心语”则属于高频型式,这表明汉语学习词典中部分词语的释义信息偏于简单,不利于近义词的辨析与习得。英、汉释义局部语法存在共性与差异性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语言类型的差异,导致表达方式存在差异,从而影响英、汉释义局部语法型式中功能成分的序列,并使各个成分的语言实现方式具有各自语言的特色。(2)人类认知不同抽象事物的方式与视角存在差异,导致局部语法型式在不同类型外壳名词释义中分布存在差异。(3)英、汉两个民族的认知模式(投射式/统摄式)和思维方式(直线型/曲线型)的差异性,导致英语释义局部语法型式的线性结构为右向扩展,而汉语型式则为左向扩展结构。上述研究结果,深化了局部功能视角的释义研究,开辟了学习词典对比研究的新路径,为构建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的释义模式,尤其是抽象名词释义模式提供了一些借鉴和参考。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从微观层面揭示释义模式与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以及语言表达习惯的关系,而且有助于对普通语言语法进行有益补充。

党红宇[7](2006)在《运用词汇组块法提高高三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有效性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主要探讨运用英语词汇组块法来提高高三学生英语阅读成绩的有效性问题。作者采用实证研究法,首先让实验班学生了解高中英语教材中涉及的词汇组块,然后训练学生尽量整体掌握这些词汇组块,最后结合英语阅读文章,通过分析和掌握词汇组块在谋篇布局方面的宏观功能以及词汇组块与相邻的句子、短语之间的微观功能,进行阅读理解训练。研究表明运用英语词汇组块法的理念,对学生进行司汇组块整体掌握的培训后,高三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成绩显着提高,同时也证实了本文的假设,即词汇组块法对高三学生英语阅读理解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还发现运用英语词汇组块法可有效地提高在前侧时阅读水平中等的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成绩,这说明具有一定的英语词汇组块意识,储存丰富的英语词汇组块,可有效地培养和提高高三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本论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论文研究的方向、目的、重要性和研究的主要问题。第二部分讨论了词汇组块的概念和主要分类,分析了阅读理解的过程和使用词汇组块的必要性,同时对国内外阅读和词汇组块方面的主要研究进行了综述。第三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理论背景,并提出了研究问题和假设。第四部分是本论文的实证研究,包括被试、研究工具和研究过程。第五部分是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并得出实验结果。第六部分是本论文的总结,及对阅读教学的启示,最后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性,并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提出建议。

马鹤[8](2020)在《认知语言学视域下GET的一词多义分析》文中指出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一词多义研究近年来已经成为词汇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献研究表明,前人对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研究多集中在名词heart,hand,head等词,而对于动词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本研究选取高频动词GET,采用概念隐喻,意象图式,射体界标以及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对GET的一词多义展开研究。本文采用个案研究以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作者搜集到GET作为动词的25个义项,数据主要来源于《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韦氏高阶英语词典》,《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柯林斯COBUILD高级英汉双解词典》,《英汉大词典》。依据认知语言学理论,将所有义项分为字面义和隐喻义,包括1个基本义,13个增添义和11个隐喻义,其中增添义又可分为5类。研究表明,基本义是GET的所有义项中最核心、最典型的词义;增添义是由基本义延伸而来的,词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隐喻义则是在基本义的基础上以隐喻的方式得来。相比之下,基本义和增添义更具体,而隐喻义则较抽象。然后,为研究其使用频率,笔者从BNC语料库随机抽取2500条语料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基本义和增添义使用频率较高,而隐喻义则使用频率较低。本研究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印证了 GET的意义延伸是以基本义为基础,通过意象图式及隐喻等认知方式获得,并进一步验证了认知语言学理论,一个词的各个义项是在语言的历时发展过程中,人类体验客观世界的结果,继而得出人类认识世界是以体验哲学为基础的,并利用已知的熟悉事物去认识未知事物。

李春梅[9](2010)在《八年级(上)Units 9—12重难点句子破译》文中提出Unit 9 1.When was he born?他是什么时候出生的?be born出生于(be的过去时态形式是was或were,因为人的出生多为发生在过去的事,所以用一般过去时)。eg:

鹿琦[10](2019)在《语义透明度及语境对初中生英语复合词猜测词义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初中生词汇量的多少及其掌握情况是影响评价其英语学习成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如何进行词汇学习是英语教学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词汇语义透明度的高低反映着构成语素义和整词语义的关系和紧密程度,对学生词汇的习得产生影响。把词汇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进行教学,不仅有助于初中生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够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使初中生在轻松的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与水平。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对于以英语为第二语言,探讨词汇学习中的句子语境效应的研究较少,对于语义透明度对学生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较为丰富,对二者结合并探讨不同年级差异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把语义透明度与语境结合起来,探究语境和语义透明度在初中生猜测复合词词义方面的作用以及在不同年级学生中的差异,进而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它们能够产生的作用和价值。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某汉族初中初一、初二、初三年级中等水平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深入了解语义透明度及语境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充分了解了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并对主要概念进行界定。第二,设计实验方案并且确定具体的研究步骤,在初中进行实验。第三,通过数据分析对研究进行分析和讨论。第四,依据分析结果做出结论并提出建议。通过实验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复合词语义透明度影响初中生复合词猜测词义,语义透明度高的复合词更利于词义猜测;(2)语境类型影响初中生复合词猜测词义,同义语境正确率>反义语境正确率>中性语境正确率,解释性语境正确率>推理性语境正确率>中性语境正确率;(3)年级影响初中生复合词词义猜测,初三正确率>初二正确率>初一正确率;(4)语义透明度与语境存在交互作用;(5)语义透明度、语境与年级交互作用显着;(6)在猜测词义过程中,语义透明度+语境并用比单独运用一种线索更能够促进英语复合词词义猜测。通过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在高语义透明度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利用语素进行教学,由高熟悉度语素拓展到低熟悉度语素,对构词语素的特性进行教学。(2)在低语义透明度词汇教学中教师应首先教授词汇的字面义,以此学习词汇的真正含义,教授学生反透明词策略。(3)在语境设置时教师应多用同义语境,慎用反义语境,多用解释性语境,慎用推理性语境。(4)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主动选择与运用推理策略的意识,并运用多种推理策略为学生讲解词汇。(5)鼓励学生运用语义透明度与语境共同学习词汇。

二、浅析send sb.doing sth.(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send sb.doing sth.(论文提纲范文)

(1)语块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内容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语块概念界定
    2.2 语块分类
    2.3 语块的认知特征
    2.4 阅读与语块的关系
    2.5 行动研究
    2.6 国内外关于语块的研究现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与工具
    3.4 研究方案
第四章 行动研究过程
    4.1 第一轮语块教学过程
    4.2 第二轮语块教学过程
第五章 行动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5.1 语块教学前后学生阅读态度的变化情况
    5.2 语块教学前后学生阅读理解成绩的变化情况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研究发现
    6.2 研究的启示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英语课程标准》初中英语阅读的目标
附录B 英语阅读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C 英语语块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D 语块学习后调查问卷
附录E 初中英语学科阅读课堂观察量表
附录F 三次初中英语学科阅读课堂观察量表结果汇总
附录G 三次访谈提纲
附录H 新目标九年级英语全册阅读材料语块汇总
附录I 第一轮语块教学过程案例
附录J 第二轮语块教学过程案例

(2)完形填空无需练 词汇阅读是关键——完形填空高效备考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一、考纲解读
    1.考试说明。
    2.样题分析。
    3.命题规律。
        (1) 选材规律 。
        (2) 选项规律 。
        (3) 设题规律 。
    4.命题趋势。
        (1) 考点趋势 。
        (2) 选材趋势 。
二、备考策略
    1.熟读课文,培养语感。
    2.复习词汇,注意运用。
    3.练习阅读,提升能力。
三、考点全解
四、解题方法
    1.速读全文,了解大意。
    2.整体思考,逐个答题。
    3.复查答案,解决难题。
五、标准测试
    Test 1
    Test 2
参考答案:
    Test 1:
    Test 2:

(4)英汉双语学习词典原型释义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语言学研究的认知转向
        1.1.2 传统释义理论的局限性
        1.1.3 英汉学习词典编纂和研究的滞后性
        1.1.4 中国词典用户研究的必要性
        1.1.5 词典编纂理念与视角的转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和方法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材料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原型释义研究述评
    2.1 相关概念
    2.2 国外语言学家原型释义理论研究
        2.2.1 Wittgenstein论家族相似性
        2.2.2 Rosch等对原型理论的论述
        2.2.3 Langacker等的双重结构理论
        2.2.4 Armstrong的原型理论与经典理论结合说
        2.2.5 Kleiber的原型语义学
    2.3 国外词典学家原型释义研究
        2.3.1 Wierzbicka等的自然语义元语言说
        2.3.2 Apresyan的过渡词元说
        2.3.3 Re-Debove的词典释义原型说
        2.3.4 Mel’cuk的词典释义综合论
    2.4 国内词典原型释义研究
        2.4.1 国内汉语界词典释义研究
        2.4.2 国内外语界词典释义研究
    2.5 小结
第三章 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3.1 原型理论框架概述
        3.1.1 原型理论框架的构建过程
        3.1.2 原型理论框架的基本结构
    3.2 原型释义模式
        3.2.1 原型释义模式的内外之别
        3.2.2 原型释义模式的纵横之分
    3.3 原型和非原型的含义
        3.3.1 原型的含义
        3.3.2 非原型的含义
    3.4 原型成员与非原型成员的相互关系
    3.5 原型释义的基本特征
        3.5.1 完型性
        3.5.2 整合性
        3.5.3 框架性
        3.5.4 动态性
        3.5.5 认知模糊性
        3.5.6 认知经济性
        3.5.7 认知优先性
    3.6 小结
第四章 主流英汉双语学习词典释义研究
    4.1 形态意义模块
        4.1.1 收词
        4.1.2 注音
    4.2 概念意义模块
        4.2.1 定义
        4.2.2 多义词义项排序
        4.2.3 对应词
        4.2.4 词源
        4.2.5 插图
    4.3 语法意义模块
        4.3.1 词法层面
        4.3.2 句法层面
        4.3.3 章法层面
    4.4 语用意义模块
        4.4.1 语词层面
        4.4.2 语句层面
        4.4.3 篇章层面
    4.5 小结
第五章 英汉双语学习词典使用现状调查
    5.1 研究目的和方法
        5.1.1 调查对象及问卷
        5.1.2 调查的过程和数据处理方法
    5.2 用户持有和使用词典现状分析
    5.3 用户对英汉学习型词典的查阅习惯
        5.3.1 词典用户的查阅目的
        5.3.2 词典用户的查阅内容及选择策略
    5.4 用户对改进英汉学习型词典的建议
        5.4.1 词典内容
        5.4.2 词典排版
    5.5 英汉双语学习词典使用现状的词典学意义
    5.6 小结
第六章 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原型释义模式
    6.1 形态意义模块
        6.1.1 收词
        6.1.2 注音
        6.1.3 构词法信息
    6.2 概念意义模块
        6.2.1 词目定义
        6.2.2 词目翻译
        6.2.3 多义词义项的衍生和呈现方式
        6.2.4 插图
        6.2.5 词源
    6.3 语法意义模块
        6.3.1 词缀、词层面的语法信息
        6.3.2 句子层面的语法信息
        6.3.3 章法层面的语法信息
    6.4 语用意义模块
        6.4.1 语词层面
        6.4.2 语句层面
        6.4.3 篇章层面
    6.5 语义场意义模块
        6.5.1 近义替换
        6.5.2 语义网络的构建
        6.5.3 辨义
    6.6 事件域意义模块
    6.7 小结
    6.8 余论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主要贡献
    7.3 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7.3.1 研究的局限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参考词典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持、参与的项目
致谢

(5)带out短语动词的认知语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英文部分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1.1.1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Semantics
        1.1.2 Introduction to Phrasal Verbs
        1.2 Aims and Significance
        1.3 Layout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Traditional Researches on Phrasal Verbs
        2.2 Cognitive Researches on Phrasal Verbs
        2.3 Summary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3.1 Prototype Theory
        3.2 Image Schema
        3.3 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
        3.4 Figure/Ground Segregation
        3.5 Summary
    Chapter Four Cognitive Semantic Analysis of the Particle out
        4.1 The Spatial Meanings of out
        4.1.1 The Primary Meaning of out
        4.1.2 Elaborations of out
        4.2 The Metaphorical Extensions of out
        4.2.1 Range
        4.2.2 State
        4.2.3 Result
        4.2.4 Source
        4.2.5 Tendency
        4.2.6 Degree
        4.3 Summary
    Chapter Five Cognitive Semantic Analysis of PhrasaIverbs with out
        5.1 Corpus Analysis of"~out"
        5.2 The Analysis of the Senses of"~out"
        5.2.1 Disengagement
        5.2.2 Completion
        5.2.3 Decentralization
        5.2.4 Rejection
        5.3 The Effect of the Particle out on the Senses of"~out"
        5.4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Chapter Six Conclusion
汉语版本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认知语义学简介
        1.1.2 短语动词简介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回顾
        2.1 短语动词的传统研究
        2.2 短语动词的认知研究
        2.3 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原型理论
        3.2 意象图式
        3.3 认知隐喻理论
        3.4 图像/背景分离理论
        3.5 小结
    第4章 小品词out的认知语义研究
        4.1 out的基本意义
        4.1.1 out的中心意义
        4.1.2 out的细化
        4.2 out的隐喻延伸意义
        4.2.1 范围
        4.2.2 状态
        4.2.3 结果
        4.2.4 来源
        4.2.5 趋向
        4.2.6 等级
        4.3 小结
    第5章 "~out"短语动词的认知语义研究
        5.1 "~out"的语料分析
        5.2 "~out"的语义分析
        5.2.1 脱离
        5.2.2 完成
        5.2.3 分散
        5.2.4 拒绝
        5.3 小品词out对"~out"的影响
        5.4 研究发现
    第6章 结论
Bibliography
Appendix
读硕期间学术成果
Acknowledgements

(6)英、汉学习词典中外壳名词释义对比研究 ——局部语法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学习词典释义研究概述
        2.1.1 学习词典简介
        2.1.2 学习词典释义理论
        2.1.3 学习词典释义研究
    2.2 外壳名词研究概述
        2.2.1 外壳名词简介
        2.2.2 外壳名词研究
    2.3 局部语法研究概述
        2.3.1 局部语法简介
        2.3.2 局部语法研究
    2.4 释义局部语法研究概述
    2.5 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先验研究
    3.2 研究问题
    3.3 语料选取
    3.4 语料加工
    3.5 小结
第四章 英语外壳名词的释义局部语法
    4.1 英语外壳名词释义局部语法的实现型式
        4.1.1 释义局部语法的实现型式
        4.1.2 实现型式中功能成分的语言实现方式
        4.1.3 实现型式中功能成分的具体表现
    4.2 英语外壳名词释义局部语法型式的分布
        4.2.1 不同类型外壳名词释义中局部语法型式的分布
        4.2.2 同一局部语法型式在不同类型外壳名词释义中的分布
    4.3 小结
第五章 汉语外壳名词的释义局部语法
    5.1 汉语外壳名词释义局部语法的实现型式
        5.1.1 释义局部语法的实现型式
        5.1.2 实现型式中功能成分的语言实现方式
        5.1.3 实现型式中功能成分的具体表现
    5.2 汉语外壳名词释义局部语法型式的分布
        5.2.1 不同类型外壳名词释义中局部语法型式的分布
        5.2.2 同一局部语法型式在不同类型外壳名词释义中的分布
    5.3 小结
第六章 英汉外壳名词释义局部语法对比
    6.1 实现型式中功能成分序列的差异性
    6.2 实现型式中功能成分的语言实现方式的差异性
    6.3 实现型式中功能成分的对应关系
        6.3.1 对等词的释义局部语法型式中功能成分的对应关系
        6.3.2 同一语义特征的释义局部语法型式中功能成分的对应关系
    6.4 英、汉外壳名词不对等现象分析
        6.4.1 词类不对等现象
        6.4.2 收词不对等现象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发现
    7.2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7.3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参考词典
附录

(7)运用词汇组块法提高高三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Orientation of the Research
    1.2 Aim of the Research
        1.2.1 Role of Reading in Senior English teaching
        1.2.2 Present Problems in English Reading Classroom
        1.2.3 Aim of the Research
    1.3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1.4 Key Questions of the Research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Lexical Chunks
        2.1.1 Definitions of lexical chunks
        2.1.2 A survey of lexical chunks classifications
        2.1.3 The organizing function of lexical chunks
    2.2.Reading Comprehension
        2.2.1 The definition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2.2.2 Available information for readers to understand the texts
        2.2.3 Models of reading process
    2.3 Lexical chunks in the accompanying questions of the texts
    2.4 Prior Studies on Lexical Chunk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2.4.1 Major studies outside China
        2.4.2 Major studies in China
Chapter 3 Conceptual Framework
    3.1 Theories of Lexical Chunks
        3.1.1 Theory of Learning Strategies
        3.1.2 Theory of Written discourse
    3.2 Application of Lexical Chunks in Senior English Reading
Chapter 4 The Experimental Study
    4.1 The hypotheses
    4.2 Subjects
    4.3 Instruments
    4.4 Experimental procedures
        4.4.1 Sample teaching plan for EC
        4.4.2 Sample teaching plan for CC
Chapter 5 Analyses and Results
    5.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the pre-test
    5.2 Outcomes of the questionnaire
    5.3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the Post-test
Chapter 6 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
    6.1 Discussion
    6.2 Conclusion
    6.3 Implications
    6.4 Limitations
References
Appendices
    Appendix 1 Task of the pre-test on reading
    Appendix 2 Task of the post-test on reading
    Appendix 3 Six Reading Tasks during the Course
    Appendix 4 Lexical chunks taught in the experiment
    Appendix 5 Questionnaire
    Appendix 6 Interview outline
Acknowledgements

(8)认知语言学视域下GET的一词多义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List of Abbreviation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to the Research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1.3 Research Questions
    1.4 Organization of the Dissertation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Polysemy
        2.1.1 Tradition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Polysemy
        2.1.2 The Cognitive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Polysemy
        2.1.3 Previous Studies of the Word GET
    2.2 Cognitive Theories Used in the Analysis of Polysemy
        2.2.1 Prototype Theory
        2.2.2 Metaphor
        2.2.3 Image Schema
        2.2.4 Trajector and Landmark Theory
        2.2.5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Chapter 3 Methodology
    3.1 Data Collection
        3.1.1 Meanings of the Word GET from the Dictionaries
        3.1.2 Sample Sentences from British National Corpus (BNC)
    3.2 Research Methodology
    3.3 Research Procedure
Chapter 4 Results and Analysis
    4.1 Classifications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meanings of GET
        4.1.1 Classifications of the Meanings of GET
        4.1.2 Distribution of Meanings of GET
    4.2 The Literal Meanings of GET
        4.2.1 The Basic Meaning of GET
        4.2.2 The Elaborations of GET
    4.3 Metaphorical Meanings of GET
        4.3.1 Distribution of Metaphorical Meanings of GET
        4.3.2 Frequency of the Metaphorical Meanings of GET
        4.3.3 Analysis of the Metaphorical Meanings of GET from Cognitive Perspective
    4.4 The ICM and CMs of GET
Chapter 5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5.2 Implications of the Research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Resume

(10)语义透明度及语境对初中生英语复合词猜测词义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5 相关概念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词汇教学法
    2.2 结构主义语言学
    2.3 认知学习理论
第三章 实验方案与实施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内容
    3.3 实验对象
    3.4 实验工具
    3.5 实验设计
    3.6 实施步骤
第四章 研究结果及成因分析
    4.1 研究结果
    4.2 成因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附录G
附录H
附录I
附录J
附录K
附录L

四、浅析send sb.doing sth.(论文参考文献)

  • [1]语块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的行动研究[D]. 于跃. 延边大学, 2019(01)
  • [2]完形填空无需练 词汇阅读是关键——完形填空高效备考指南[J]. 江节明,詹怀京. 广东教育(高中版), 2015(Z1)
  • [3]2009年高考英语动词搭配纲要(英文)[J]. 杨发润. 语数外学习(高考英语), 2009(05)
  • [4]英汉双语学习词典原型释义模式的构建[D]. 李大国. 苏州大学, 2016(11)
  • [5]带out短语动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 徐丹. 西华大学, 2009(02)
  • [6]英、汉学习词典中外壳名词释义对比研究 ——局部语法路径[D]. 刘萍.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7]运用词汇组块法提高高三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有效性研究[D]. 党红宇. 西北师范大学, 2006(05)
  • [8]认知语言学视域下GET的一词多义分析[D]. 马鹤.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9]八年级(上)Units 9—12重难点句子破译[J]. 李春梅. 中学英语之友(中旬), 2010(Z2)
  • [10]语义透明度及语境对初中生英语复合词猜测词义的影响研究[D]. 鹿琦. 延边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送某人做某事的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