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遥测和自动记录

地热遥测和自动记录

一、地温遥测与自动记录(论文文献综述)

胡玉峰[1](2004)在《自动与人工观测数据的差异》文中认为该文概述了造成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数据差异的各种原因 ,其中包括仪器的测量原理与观测方法不同 ,观测时间和空间不同 ,采样方式与算法不同 ,观测时次不同等等。通过对比分析基本气象要素 ,如气压、气温、地温、风向风速、降水、湿度等的两种观测数据 ,认为自动气象站的观测结果更接近大气中的实际情况。自动站对气压、气温和风向风速的观测有明显的优势 ,但在雨量累计量的测量和高温高湿下的湿度测量效果不理想

任芝花,郭锡钦[2](1996)在《浅层地温对比试验结果》文中认为在以往的遥测地温仪与现用玻璃地温表的对比试验中,浅层地温的对比结果存在着很大差异,致使地温的遥测化受阻。作者采用了新的对比试验方法,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为遥测地温仪的推广应用提供了试验依据

汤小兵[3](2007)在《自动气象站月报表中记录异常的处理方法》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新型自动气象站在地面测报中,由于受仪器故障等的影响,容易造成本站气压、降水、草温、分钟J文件等数据出现异常,提出相关处理方法,以及如何保证Z、A文件完整性,避免数据丢失。

李瑞芬,高伟[4](2009)在《《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年总目录(1980~2009年)》文中研究指明在《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周年之际,将30年论著文章总目录奉献给广大的作者,读者,审稿专家,及多年关心,支持期刊发展的各位同仁。30年来地震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观测技术的发展,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及防震减灾工作做出了贡献。30年来,本刊共发表各类文章2972篇,其中地震研究类860篇,地磁地电类367篇,观测技术类1189篇,计算机应用类293篇,专家讲座19篇,历史回顾23篇,其他221篇,本刊30年的文献就像燃烛,当你打开它,可以使你眼前一亮,照亮别人,燃烧自己。

陆小玉,陈德诚,丘平珠[5](2007)在《广西自动气象站平行观测资料质量评估》文中研究表明对广西2004年投入运行的39个自动气象站的自动观测资料与人工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形成了各个观测要素的质量评估,并对两种观测资料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穆振侠[6](2010)在《高寒山区降水垂直分布规律及融雪径流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高寒山区降水分布不清、融雪因子多变等阻碍了融雪降雨径流形成的研究与洪水预报的应用,并考虑到分布式水文模型在融雪径流模拟与洪水预报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以天山山区典型流域为实例,以三水源新安江模型为基础构建了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充分利用基本水文站、气象站、自动测报站和遥感数据以及挖掘基层水情技术人员的经验。基于TRMM/TMI卫星降水数据与实测站点降水数据探讨了TRMM/TMI卫星对天山山区降水的探测能力及其在受自然和地形条件限制而无法监测地区降水分析预测中的可用性,通过流域出流过程分解识别与流域总出流划分水源的合理性分析方法,研究天山山区降水的垂直分布、融雪因子的时空分布规律,提出分布规律的分析方法与表达方式,为观测资料缺乏流域水文预报模型中参数确定提供依据,提高融雪径流研究的科学水平,为降水资料观测缺乏地区水文预报模型中参数的确定提供一定依据。同时,为新疆防洪预警支持系统提供具体的预报模型与方法。主要结果如下:(1)天山西部山区降水的空间分布变异性很大,但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从降水的水平分布来看,流域内高山区比低山区降水量多,但是较低高程迎风坡上的降水量会大于更高山区迎风坡上的降水量,因此,在一个流域上年降水量的平面分布,是按流域山脊线高程从上到下存在一位于迎风坡上的高值区,中高山区年降水量分布与水汽来向和坡向的组合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从垂直分布来看:1)降水随高程的变化规律天山南北坡明显不同:在天山山区不同坡段,表现出不同的垂直变化特点,伊犁河流域和天山南坡中段,有一个降水高值带,伊犁河流域最大降水高度在3241m左右,天山南坡中部最大降水高度在3558m,天山北麓中段5000m以下区域降水量随高程的变化略呈“S”型,没有明显的变化拐点;天山北麓西段总的趋势是4000m以下降水量随高程变化而增加,但波动较多,呈现两个“S”型相接状。2)降水垂直变化率在天山山区南北坡有较大的差异:伊犁河流域4500m以下区域年降水量垂直变化率在-7.42~5.64mm/100m之间,天山南坡中部4500m以下区域年降水量垂直变化率在-13.39~37.78mm/100m之间,天山北麓中段5000m以下区域年降水量垂直变化率在1.14~8.95mm/100m之间;天山北麓西段年降水量垂直变化率在-9.98~17.80 mm/100m之间。(2)研究区积雪覆盖率和NDVI除自身的变化规律外,两者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自2001~2008年研究区积雪覆盖率有减少的趋势,而植被覆盖度普遍存在改善的趋势,但改善的幅度不大。(3)天山山区气温存在明显的升高趋势,但径流变化趋势不明显。基于80年代和2000年分辨率为1km的土地利用类型对比分析,耕地向草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转换构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过程,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变化率最大。山区土地利用未发生大的变化,融雪径流对LUCC的响应基本一致。(4)建立了天山西部山区分布式水文模型。为降低模型开发成本,基于GIS开源项目GDAL和MapWinGIS实现了GIS基本功能,并开发了流域信息提取模块。基于三水源新安江模型开发了一个耦合融雪、融冰和土壤冻融过程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并在喀什河流域应用,得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马强,马祖胜[7](2009)在《如何做好地面气象观测常规仪器的撤换》文中指出根据多年工作经验,针对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在撤换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方式和方法,分别从自动气象站仪器撤换及人工观测站仪器撤换两方面,探讨了具体的注意事项,提出了正确的做法。

丘平珠,程爱珍,黄理[8](2004)在《广西南宁自动气象站与人工气象站观测资料质量对比评估》文中提出参照《对比观测期间监测资料评估技术方法》,对南宁吴圩地面站2003年1~12月份自动站与人工站的观测资料压、温、湿、地温、风、蒸发量等要素进行对比及质量评估。

欧阳彩虹,吴达鸿,欧阳细美,陈建文,陈雄,马丽云[9](2008)在《南雄自动气象站与人工站常规气象要素的差值》文中研究指明对南雄气象站自动观测资料和人工观测资料的差值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自动与人工2种观测技术体系所获取的气象要素数值存在一定差异,但这2个序列的常规气象要素之间存在的差异都在规定允许的范围之内,能够满足气象资料精确度的要求。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仪器的原理差异、观测的时空差异、采样方式差异等造成的。从理论与实践2个方面论证了自动观测的大多数数据优于人工观测,能提高气象要素观测的客观性、准确性,减轻测报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更能反映大气近地面层的真实状况,并对自动气象探测设备投入业务运行提供可靠依据。

薛鸣方[10](2001)在《ZQZ—CⅡ型地面有线综合遥测仪(4)——第四讲 调试及日常使用和维护》文中研究说明

二、地温遥测与自动记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温遥测与自动记录(论文提纲范文)

(1)自动与人工观测数据的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
    1.1 仪器原理差异
    1.2 时空差异
    1.3 样本差异
    1.4 时次差异
2 各气象要素出现差异的情况
    2.1 气 压
    2.2 气 温
    2.3 相对湿度
    2.4 风向风速
    2.5 雨 量
    2.6 地 温
        (1) 地温测量的复杂性
        (2) 土壤中水平温度场的不均匀性
        (3) 土壤中垂直温度分布
        (4) 遥测地温仪的不确定度
        (5) 自动测量地温的科学性
3 结 论

(3)自动气象站月报表中记录异常的处理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本站气压缺测的处理
2 自动站的定时降水与自记降水缺测的处理
3 草温异常的处理
4 如何保证Z、A文件的完整性
5 分钟J文件的预审
6 小结

(5)广西自动气象站平行观测资料质量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各观测要素分析评估
    2.1 气压
    2.2 相对湿度
    2.3 风向风速
    2.4 地温
    2.5 降水量
    2.6 蒸发量
3 评估结论及其成因分析

(6)高寒山区降水垂直分布规律及融雪径流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降水空间分布规律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分布式水文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融雪融冰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TRMM/TMI 卫星降水资料对天山山区降水的探测能力
    2.1 研究数据及方法
    2.2 TRMM 卫星降水数据对山区降水的探测能力
    2.3 不同数据源分析天山山区降水空间分布的对比
    2.4 小结
第3章 天山山区降水垂直分布规律的探讨
    3.1 研究数据与方法
    3.2 天山山区分区
    3.3 天山山区降水垂直分布规律的探讨
    3.4 小结
第4章 天山西部山区积雪覆盖度与 NDVI 时空变化特性
    4.1 研究方法
    4.2 典型区选取及数据来源
    4.3 数据介绍
    4.4 天山西部山区高程分带
    4.5 天山西部山区积雪覆盖度时空变化特性
    4.6 天山西部山区NDVI 时空变性特性
    4.7 积雪消融规律与NDVI 的关系
    4.8 小结
第5章 气候与 LUCC 变化对天山西部山区融雪径流的影响
    5.1 研究数据及方法
    5.2 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5.3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
    5.4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径流过程影响的模拟研究
    5.5 小结
第6章 基于 GDAL 和 DEM 的流域信息提取
    6.1 GDAL 简介
    6.2 MapWinGIS 简介
    6.3 基于GDAL 和DEM 的流域信息提取
    6.4 不同尺度DEM 流域信息提取的差异性
    6.5 小结
第7章 高寒山区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构建
    7.1 新安江三水源模型
    7.2 高寒山区分布式水文模型
    7.3 模型参数
    7.4 小结
第8章 基于高寒山区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流域水文过程模拟
    8.1 数据准备
    8.2 降水的空间展布
    8.3 气温的空间分布
    8.4 蒸发的空间分布
    8.5 模型主要参数的确定
    8.6 参数率定
    8.7 高寒山区融雪融冰径流模拟
    8.8 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广西南宁自动气象站与人工气象站观测资料质量对比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情况概述
    1.1 压、温、湿分析
        1.1.1 缺测率
        1.1.2 粗差率
        1.1.3 一致率
        1.1.4 对比差值
    1.2 分析评估
2 地温分析评估
3 降水分析评估
4 风分析评估
    (1) 风向:
    (2) 风速:
5 蒸发量分析评估

(9)南雄自动气象站与人工站常规气象要素的差值(论文提纲范文)

1 压、温、湿月平均差值
    1.1 气压差值
    1.2 温度差值
    1.3 湿度差值
2 降水、蒸发月平均差值
    2.1 降水量差值
    2.2 原因分析
    2.3 蒸发差值
3 风速差值、最多风向频率
    3.1 风速差值
    3.2 原因分析
4 0~320 cm地温月平均差值
    4.1 地温差值
    4.2 原因分析
5 结论

四、地温遥测与自动记录(论文参考文献)

  • [1]自动与人工观测数据的差异[J]. 胡玉峰. 应用气象学报, 2004(06)
  • [2]浅层地温对比试验结果[J]. 任芝花,郭锡钦. 气象, 1996(11)
  • [3]自动气象站月报表中记录异常的处理方法[J]. 汤小兵. 广东气象, 2007(01)
  • [4]《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年总目录(1980~2009年)[J]. 李瑞芬,高伟.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9(05)
  • [5]广西自动气象站平行观测资料质量评估[J]. 陆小玉,陈德诚,丘平珠.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07(04)
  • [6]高寒山区降水垂直分布规律及融雪径流模拟研究[D]. 穆振侠. 新疆农业大学, 2010(06)
  • [7]如何做好地面气象观测常规仪器的撤换[J]. 马强,马祖胜. 广东气象, 2009(02)
  • [8]广西南宁自动气象站与人工气象站观测资料质量对比评估[J]. 丘平珠,程爱珍,黄理. 广西气象, 2004(02)
  • [9]南雄自动气象站与人工站常规气象要素的差值[J]. 欧阳彩虹,吴达鸿,欧阳细美,陈建文,陈雄,马丽云. 广东气象, 2008(S2)
  • [10]ZQZ—CⅡ型地面有线综合遥测仪(4)——第四讲 调试及日常使用和维护[J]. 薛鸣方.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01(01)

标签:;  ;  ;  ;  

地热遥测和自动记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