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今后几年最具发展前途的建材产品(论文文献综述)
李川[1](2020)在《A文具公司业务组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具市场也开始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文具企业的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每家文具企业无论大小,都想在文具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文具市场上的竞争也日趋激烈。A公司一开始以书写工具产品为主,经过20几年的不懈努力,发展成为拥有书写工具、美术画材、日常桌面、办公用品、学生学习用品和高档礼品笔等众多产品业务组合的多元化文具公司,但是实际运营中,出现了未有完善的业务组合产品评价体系与业务组合资源分配不合理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如何建立业务组合产品评价体系及调整并优化目前业务组合,继续保持市场竞争力,已然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首先对当前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进行分析。其次对A公司进行SWOT分析与波士顿矩阵分析,阐述了现有的业务组合所存在的问题。接着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构建了A公司的业务组合评价指标体系。接着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目前A公司的6大业务进行了二级评估分析,并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A公司业务组合评价体系的实施计划与具体对策,即巩固提升书写工具业务;做大做强精品文具业务,缩减文件管理产品业务;全力推进开发美术画材业务;稳步维护学习用品与桌面办公业务。最后再提出相应地业务组合评价体系的保障措施。通过本次对构建业务组合评价体系研究,不但可以对A公司今后发展提供依据,对其他文具相关企业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毛洁[2](2019)在《“互联网+”大理石画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强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出发点。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利用互联网平台走国家特色文化产业的现代化道路势在必行。“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互联网+”为载体,充分发挥现代市场的需求,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与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已成为互联网经济及现代化经济背景下民族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在互联网大发展时期,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大理石画文化产业发展迅速,逐渐从传统经营模式转化为“互联网+”创新产业模式。从业者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利好,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为大理白族自治州实现经济繁荣及跨越式发展带来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动力。本文通过分析大理石画的民族文化内涵、历史与现实价值、文化产业发展过程及网络模式发展现状,总结出其未来继续向“互联网+”转化的发展规律,通过对可预见性的问题提出,为“互联网+”大理石画文化产业提供发展新路径思考。本文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调研点选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浓厚,大理石画文化与白族文化历经历史性与现代化交融,具有典型的以“互联网+”为翼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示范意义;二是运用民族学的田野调查法,对大理白族自治州研究大理石画文化的专家学者及大理石画文化产业从业者进行深度调研与访谈,获取到丰富的第一手数据资料;三是对互联网平台中的电商网站与社交网站大理石画营销情况进行数据采集,在此基础上分析“互联网+”大理石画文化产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四是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要求,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指导下,对“互联网+”大理石画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径作出思考。
张丽伟[3](2019)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方略与制度建设》文中研究说明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现代化经济强国建设的根本要求,其发展方略与制度建设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论文研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围绕“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方略与制度建设”这个主题,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规范与比较相关照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指导、指标体系,深入研究微观经济、中观经济和宏观经济三个层面的高质量发展问题。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发展方针,处理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先富与共富、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短期增长与长期发展、国内与国际经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等若干重大关系。在高质量思想理论指导下,根据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积极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重点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评价体系、中观评价体系和宏观评价体系建设,其中,从产品、市场、企业、创新四个最重要方面探讨微观评价指标体系,从产业经济、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国际经济四个最重要方面探讨中观评价指标体系,从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国民分配、绿色发展、调控能力四个最重要方面探讨宏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微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方略与制度研究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工程。微观经济体系中,产品是微观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是所有经济活动的最终价值的标的物;市场是商品交换、价值实现的场所与机制系统,其质量高低直接决定着商品的生产、交换、分配、使用的价值实现过程;企业是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发展质量高低直接决定着全社会最终产品的产出、效率、效益与资源配置水平;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推动微观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高质量推进产品质量治理、市场体制机制、企业公平制度、创新发展方略与制度建设。中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方略与制度建设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战略议题。中观经济体系中,产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价值链系统,其体系分工、协调、升级的质量水平决定着整个经济的现代化发展质量水平。城乡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空间分布之一,其体系分布、融合、协同的质量水平影响着国民经济质量水平。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空间分布之一,其体系协同、相互作用的质量水平影响着国民经济质量水平。国际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空间分布之一,其体系分布、融合、交换的质量水平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全球化质量水平。推进中观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高质量推进产业经济、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国际经济发展方略与制度建设。宏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微观经济和中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表现,也是保障微观经济和中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宏观经济体系中,宏观均衡是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外部环境与条件,其均衡水平、程度、状况本身也是国民经济发展质量的整体表现。国民分配质量是实现宏观经济均衡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强国的重要议题,公平分配是经济善治的核心,是通往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代表着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绿色发展质量是所有微观经济活动与行为的最终外部结果,是最终决定人类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标的物。调控能力质量是政府全部经济管理活动的宏观效能总和,其制度体系、政策手段、管理能力等的建设水平直接决定着全部经济活动的质量水平效能。推进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高质量推进宏观经济均衡、国民分配、绿色发展、调控能力发展方略与制度建设。
许正[4](2017)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全世界在二战结束后出现了六十余年的“长期和平”。这种所谓的“和平”,是在美苏紧张对峙、核武器的发明及其技术的扩散以及全球军备水平大幅升级的背景下出现的。因此它不仅没有使得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变得重要性,相反却变的更为突出。表现在安全观念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没有整个人类的共同安全,单个国家的安全是较为脆弱和没有保证的。在实现安全的手段上,安全机制作为中观层次解决方案中最具影响的流派之一,得到了学界人士更多关注。根据相关理论,安全机制是指国家这一行为者在双边或多边军事关系上或在某个全球共同关注的特定安全问题领域上达成的相互遵守的协定与规则。安全机制的确立并不必然仰赖成员在制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一致,与之相反,它常常是在对立的政治世界中寻求对威胁和武力使用的约束与控制。而且安全机制中的大部分属于问题性质,目的是解决特定的安全议题,应对威胁整个人类安全的议题。自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结束以来,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安全机制“欧洲协调”应运而生,它所确立的谈判制度和协商精神,成为了之后各个安全机制所遵从的标准。无论是国际联盟、联合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欧洲安全合作会议还是上海合作组织这些安全机制,大体上都是在“欧洲协调”确立的原则上所构建的。尽管这些安全机制都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甚至其中某些安全机制早已解体,但是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对于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都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湄公河次区域位于中国和南亚次大陆之间,是连接中国与东南亚和南亚的枢纽,西靠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域,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大湄公河次区域是一个地理相连数目高达六个的国家板块群,而且由于该地区战略地位重要且蕴含丰富的自然资源,自然成为了大国博弈的一个重点区域,从英法殖民时期至今以来便战乱不断,各个大国在不同时期的介入成为了威胁该地区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衍生的大量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导致的地区的安全问题会不定期的爆发。尤其是在冷战时期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甚至被描述为“叛乱的地区”、“东方巴尔干”和“多米诺地区”。新建立的民族国家虚弱的社会和政治凝聚力,后殖民时期国家之间的领土纠纷,域内意识形态的一度两极化,跨国有组织犯罪、地区分离主义的猖獗以及抵御经济风险的薄弱,都表明了该地区地缘政治经济的特征。这些冲突不仅危及到某些国家政权的存亡,也对该地区的整体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在安全机制的构成上,根据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形势的历史和发展。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成包括次区域各国领导人及部门首长定期会晤机制;安全决策和信息交流机制,其中应设置秘书处、成员国常驻代表机构、观察员机制和对话伙伴机制,以加强六国间安全信息的交流;维和机制,其中应包含各国总参谋长会晤机制、安全理事会以及一支必要的维和部队,由各国总参谋长和安全理事会来统一指挥维和部队,应对域内各种安全威胁;核不扩散机制,包括负责常规武器和核武器的裁军事务部们,还有提供技术支持的裁军研究所;警务合作机制,包括警察首长定期会晤机制、联合武装执法巡逻机制、统一逮捕令制度、犯罪情报交流机制和警务培训制度等;联合演习机制,次区域各国定期举行联合演习,以增强次区各国应对地区安全问题的协同行动能力,增加政治互信。根据以上安全机制的构成,次区域的安全机制的构建已经迫在眉睫。首先,泰国和柬埔寨、柬埔寨与老挝、泰国和缅甸依旧中国和越南之间的领土争端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环境安全问题、跨国拐卖妇女儿童和毒品犯罪问题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冷战结束后又纷纷涌现出,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地区安全问题变得愈发的棘手。而且,次区域既有的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如东盟地区论坛和东盟领土争端解决机制已逐渐沦为摆设,无论是在结构上或是效果上都远不足以应对区域内日益严重的各类安全问题。由于冷战时期分属不同阵营,次区域各国在冷战时期曾多次兵戎相见。泰国在冷战初期,追随美国在次区域的反共政策,武装干预了越南和老挝的民族解放战争。越南在冷战时期为实现称霸东南亚的企图,在苏联的支持下,曾武装侵占了柬埔寨并与中国和泰国在边境上爆发了冲突。尽管战争已经结束多年,但意识形态的差异和战争留下的后遗症,次区域各国的政治互信依然不足。而且,由于长期遭受殖民掠夺和战争频发,再加上统一后的新政府采取了错误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次区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长期低下,需要依赖国际援助才能维持国家正常运转。老挝、柬埔寨和缅甸至今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最不发达国家”。泰国和越南则是因为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遭受金融危机的重创,越南在十年内连续遭遇两次经济危机;泰国军事政变频发,历届政府制定的经济发展计划经常夭折,缺乏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目前泰越两国的经济复苏仍未有明显起色。中国云南省作为与次区域各国对接的重要窗口,在中国国内各省的经济排名中常年处在倒数的位置,经济指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均严重滞后。尽管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但由于该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抑制中国在该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澳大利亚以及部分欧洲国家纷纷在该地区展开角逐,次区域部分国家被迫在各大国的竞争缝隙中,采取平衡外交的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利益。次区域各国政治互信的不足,经济的落后和域外大国的干预等因素对该地区安全机制的构建造成了严重的制约。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路径,应遵循以“先易后难”与“合作求安全”以及“以经济合作带动安全合作”的理念,循序渐进的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首先,要加强次区域各国间的互信,建立互信机制,强化安全合作。根据现阶段次区域的安全形势,建立互信机制是完成构建安全机制的首要条件,实践的可行性相对更大。在“循序渐进”和“先易后难”的构建原则下,互信机制的构建需要搁置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正确看待其它国家的发展道路。争取前期成功建立起沟通协商子机制、危机评估子机制与危机评判子机制,以加强在平时以及预防或处理潜在安全威胁的协调。在以上三个子机制的基础上,构建起次区域国家间的互信机制。其次,进一步深化次区域各国间的经贸合作,以经贸合作带动安全合作的进程。继续加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的建设,首先,明确现阶段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建设的不足。在政治、经济、人文方面继续推进经济走廊的建设。再次,拓宽融资渠道,吸纳更多的投资资金,为新阶段次区域的经济合作提供更加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此外,还有继续深化次区域国家的环境合作。在深入推进以上三个领域的基础上,将老挝作为中国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加以重点经营,推进“中老友好合作条约”的谈判与签署,以经贸合作带动安全合作,以此给次区域其它国家树立典范,在条件成熟时将相关模式向柬埔寨和泰国扩展,并最终覆盖到缅甸和越南。以“中路突破”带动两侧应该是中国与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在进行安全合作的一个较合适的选择。这些更为密切的经贸合作势必对地区安全提出更高要求,从而带动地区安全合作的开展和地区安全机制的建立。除此之外,还需要开展次区域功能性合作情报共享。其中包括推进湄公河流域安全执法合作、探索展开次区域金融合作、深化次区域国家间产能合作以及加强民间交流,发挥民间外交的特殊功能,为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提供建设性思路。
赵雯迪[5](2016)在《国外土坯技术对我国西北地区生土建筑的启示与借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享受大规模工业化带来的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在向自然不断的攫取,直至上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的爆发,引发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新审视,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建筑范畴内的专家学者,也开始反思一百年前的现代主义运动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这些让本已经被人渐渐遗忘的传统生土建筑,以其可回归于自然的建造材料、优良的热工性能、蕴藏深厚的地域文化等优势,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为生土建筑的当代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西北地区是我国传统生土民居分布最广泛的区域,大量的传统生土建筑在经历了长期的四季更迭、风吹日晒,甚至是地震破坏后,现状亟待改善。但是,由于传统生土建筑在力学和耐久性能方面存在极大的缺陷,营建时又需要大量的人力,且当今乡村盲目追随城镇中的建筑浪潮,使得村民们很少再自发建造新的生土民居,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整齐并且缺失文化内涵的“新农村”民居,导致生土民居在如今的民居建设中逐渐被边缘化。因此,围绕唤起传统生土建筑在当代的新活力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论文的研究对象是生土建筑中的土坯建筑。研究内容包括土坯营建技术在我国西北地区及国外部分国家的产生背景、发展机制、生存现状、营建方式、构造方法。在研究西北土坯民居现状时,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详细记述和分析了西北地区传统土坯民居的营建流程、构造特征、现状问题,并通过原材料、技术本体、施工匠人、使用主体四个方面挖掘出制约西北地区土坯民居发展的要素。在此结论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国外文献资料的查阅,将德国的生土建筑产业化、印度的建材多样化、美国的原材料分类检测、埃及的土坯建筑营建思路特点,对应归纳剖析,分析国外土坯营建对制约西北土坯民居要素的回应方式。最终通过国外的经验借鉴结合西北地区现状,从建筑使用主体的意识形态、政府的政策引导、技术及施工层面,指导西北地区土坯建筑的提高及发展方向,从而让西北地区的土坯民居得以延续和再生。
郭树宾[6](2015)在《创新环保梦 胸怀秸秆情——记秸秆建材研发人刘培仁和他的传树集团》文中研究指明传树集团秸秆纤维产业是一个政府支持、政策扶持、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废物利用的好项目,是一个顺应时代科技潮流、符合国情民情、取代传统瓦与瓷砖涂料、性价比高、市场潜力具大的新型环保朝阳产业或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缘分。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记者认识了刘培仁。当时就被他的不凡谈吐和刚直坚毅所吸引,也许是因为强烈的环保意识和农村情结,更对他的秸秆建材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记者才知道刘
左亚[7](2015)在《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现状研究及建议》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建筑业的蓬勃发展。随着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及城镇化进程的日益推进,伴随的建筑垃圾产量也越来越多。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总量已位于世界高产前列,根据估算,近几年全国建筑垃圾每年产生量约在13亿吨,且呈逐年递增趋势。如此庞大的建筑垃圾产量对环境及经济效益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大力推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和主流趋势,也是解决建筑垃圾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建筑垃圾产生量估算的研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生产工艺,调研分析国内各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置与管理现状,在掌握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的基础上,分析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环境及经济效益,重点分析了国际、国内政策现状,国内建筑垃圾产业现状,同时,针对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法律法规、编制资源化处置标准体系、强化规划引导、规范处置管理程序、健全监督考核机制等政策建议及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发展、激励政策等管理建议,为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以及政府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政策提供建议,并希望企业、科研机构、社会大众等重视和发展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
王鑫阳[8](2014)在《基于SWOT分析的大庆油田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在国际国内市场一体化、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加剧的今天,我国石油工业面临的生存与发展挑战更加严峻。大庆石油管理局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排头兵,经过1998年和1999年石油行业两次大规模的重组,生产经营情况变化巨大。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适应新形势思考,本文针对当前大庆石油管理局竞争优势不突出以及业务结构不合理两个问题,结合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改革,对大庆石油管理局的内部因素以及外部经营环境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重点针对生产要素供应、行业性质、目标市场、竞争对手和对各项业务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战略管理理论的主要理论、当前国外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和前景,并简要回顾了战略管理理论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其次,简要分析了大庆石油管理局所处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的一般要素,对企业外部环境的机遇与威胁,并对企业现状和能力等内部条件作了介绍和分析,明确了企业发展的现实条件,为企业确定发展战略提供了基础。最后,分别从总体战略、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三个层次提出了战略选择建议。指出总体战略应选择发展战略,提出了发展战略的方针和目标。在对企业业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业务组合,各主要业务的竞争战略选择。同时,提出了保证总体战略和竞争战略的实施必须进行体制创新、技术研究、市场开发、人力资源开发、企业文化建设等职能战略和措施建议。
罗红希[9](2014)在《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国时期是近现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发展,不仅政治上复杂,而且经济上也是繁荣与困境并存,内忧与外患同在。从南京临时政府到北京政府的更替,再到国民党建立的国民政府,研究各个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与制度,探索每个时期的进出口贸易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政府的行为与贸易发展的历程。对外贸易政策是一个国家历史的缩影,本文通过考察民国历届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发展过程,揭示出了民国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困境与艰难。本文在研究各个时期对外贸易政策发展过程中,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的:首先,研究该时期政府制定的主要对外贸易政策;其次,结合该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基本情况,探索该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特征;再次,研究该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成效、地位和作用。本文分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包括对外贸易政策概念的界定、选题的意义、学术史回顾、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创新之处。正文部分按时间顺序包括七大章。第一章主要探讨了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形成的国内外环境。这个环境主要包括:对外贸易主权的丧失与洋行势力的垄断,中外贸易形势的新变化,晚清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经验和教训,对外贸易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等。第二章主要探讨了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形成。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制订了一系列对外贸易发展的法令法规,拓展对外进出口的外贸政策初步确立,争取关税自主的基本格调逐步形成。最后,总结了北洋政府对外贸易政策的特征与成效。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初步发展。主要包括:南京国民政府面临的国内外贸易环境,保护主义贸易政策体系初步构建,出口促进政策体系的逐渐形成,关税自主权的收回与关税自主政策的实施。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对外贸易政策逐渐成熟。主要包括:关税自主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商检贸易政策框架大体搭建,金融货币政策体系基本构建,海关缉私政策体系初步确立,最后总结了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对外贸易政策的成熟性。第五章主要探讨了抗日战争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艰难与困境。主要包括:抗日战争时期面临的国内外贸易环境,并以此为线索分析了以抗战为目标的三项对外贸易政策:外汇及商品管制政策的强化;以抗战为目标的铁路物流运输建设;海关缉私政策进一步加强。最后总结了战时对外贸易统制政策逐渐形成,分析了抗战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特征,并总结出抗战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作用与影响。第六章主要探讨了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对外贸易政策逐渐衰落。主要包括: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对外贸易的国内外环境,战后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消极因素逐渐增强的对外贸易政策,战后对外贸易畸形发展与对外贸易政策的反思。第七章主要总结了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经验与教训,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遗留的精神财富,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启示和借鉴等等。结语:在遵照民国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注定了难以有大作为的基本格调与态势的前提下,总结了民国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几个鲜明的特征,得出了一个不容忽略的历史事实——民国时期历届政府都为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陶汉文[10](2014)在《湖南三湘南湖大市场实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专业市场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解决生产企业的商品因品牌和知名度不高、销售量低、消费者购买渠道不畅而设置的集中交易市场。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国内专业市场无论是在经营模式还是发展方向上,都面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积极变革的现实需求。目前,大多数传统专业市场受制于企业体制不顺、市场功能单一、缺乏明确的战略规划等因素影响,竞争优势正在渐渐丧失。如何正视现状,通过及时有效的战略调整,明晰市场的发展方向;如何着眼未来,谋求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在专业市场的商战中获得竞争优势?这是传统专业市场必须进行前瞻思考的战略问题。本文首先通过对三湘南湖大市场实业公司(本文简称三湘南湖大市场)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运用PEST分析方法进行全面剖析,深入了解市场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其次,借助市场调研所采集的相关数据作为依据,针对三湘南湖大市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采用SWOT分析方法,以市场的优劣势为基础,归纳机遇,规避威胁,探索发展。再次,研究制定市场的总体发展战略,确定三湘南湖大市场的发展战略目标及战略定位,合理规划市场业态及功能布局,探索市场开发及运营新的模式。最后,为落实上述发展思路,根据三湘南湖大市场的现有情况,提出战略实施计划,并对计划实施的结果进行初步分析和预测,对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对策分析。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三湘南湖大市场未来的走向提供积极的参考和借鉴,对该市场下一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也希望能对其它类型专业市场的发展转型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启示作用。
二、今后几年最具发展前途的建材产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今后几年最具发展前途的建材产品(论文提纲范文)
(1)A文具公司业务组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评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业务组合概念 |
2.2 相关理论综述 |
2.2.1 多元化战略 |
2.2.2 波士顿矩阵 |
2.2.3 层次分析法与模糊评价理论 |
第三章 A文具企业经营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策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因素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文具行业环境分析 |
3.2.1 文具行业现状分析 |
3.2.2 五力模型分析 |
3.3 A公司SWOT分析 |
3.3.1 优势分析 |
3.3.2 劣势分析 |
3.3.3 机会分析 |
3.3.4 威胁分析 |
3.3.5 SWOT分析总结 |
第四章 A文具公司的业务组合现状和问题分析 |
4.1 A文具企业发展简介 |
4.2 基于波士顿矩阵的A公司业务组合现状分析 |
4.2.1 A公司文具业务的销售增长率分析 |
4.2.2 A公司文具业务的相对市场份额分析 |
4.2.3 A公司产品波士顿矩阵模型分析 |
4.3 A公司业务组合存在的问题 |
4.3.1 新产品开发没有方向性与系统性 |
4.3.2 产品线宽度深度不够 |
4.3.3 现有业务组合资源分配不合理 |
4.4 原因综述 |
第五章 A公司业务组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概述 |
5.1.1 层次分析法内涵 |
5.1.2 模糊综合评价内涵 |
5.1.3 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集成模型 |
5.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5.3 A公司业务组合评价指标的设计 |
5.3.1 战略匹配度 |
5.3.2 市场竞争度 |
5.3.3 经济效益度 |
5.3.4 发展前景度 |
5.3.5 实施风险度 |
5.4 A公司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与解释 |
5.4.1 战略匹配度指标 |
5.4.2 市场竞争指标 |
5.4.3 经济效益指标 |
5.4.4 发展前景指标 |
5.4.5 实施风险指标 |
5.5 基于AHP的业务组合评价指标体系模型 |
5.5.1 建立业务组合评价层次结构模型 |
5.5.2 通过两两比较构建判断矩阵 |
5.5.3 一致性检验及层次总排序 |
5.6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业务组合评价 |
5.7 评价结果分析 |
第六章 A公司业务组合评价体系的实施与保障 |
6.1 A公司业务组合评价体系的实施 |
6.1.1 业务组合优化的实施计划 |
6.1.2 A公司业务组合优化具体对策 |
6.2 A公司业务组合评价体系的保障 |
6.2.1 公司文化保障 |
6.2.2 人力资源保障 |
6.2.3 财务资源保障 |
第七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存在的不足 |
7.3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2)“互联网+”大理石画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价值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价值 |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点 |
四、大理石画文化产业发展及“互联网+”的研究 |
(一)关于大理石画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 |
(二)关于“互联网+”的研究 |
第一章 大理石画的民族文化内涵及其文化产业发展概述 |
一、大理石画的民族文化内涵 |
(一)大理石画的民族文化之源 |
(二)大理石画的民族文化价值 |
二、传统大理石画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
三、“互联网+”创新大理石画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
(一)大理石画生产模式在线化 |
(二)大理石画营销模式在线化 |
(三)大理石画管理方式数据化 |
(四)大理石画消费模式移动化 |
四、“互联网+”大理石画文化产业助推当地经济发展 |
(一)升级、优化大理石画文化产业结构 |
(二)带动当地其他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 |
五、“互联网+”促进大理石画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
(一)“互联网+”对大理石画文化的传播作用 |
(二)“互联网+”对大理石画文化的传承作用 |
第二章 “互联网+”大理石画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
一、大理白族自治州实地情况调研 |
(一)大理石画企业走访调研 |
(二)大理白族自治州古城区域 |
(三)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文笔村走访调研 |
二、大理石画网络化营销渠道 |
(一)电商网站营销情况调查 |
(二)社交网站营销情况调查 |
(三)其他网络宣传渠道 |
三、大理石画网络消费者线上调查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范围 |
(三)调查目的 |
(四)调查结果 |
四、“互联网+”创新大理石文化产业案例 |
第三章 “互联网+”大理石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 |
一、政府政策、资金、技术等支持力度不够 |
二、大理石矿产资源紧缺问题有待解决 |
三、企业专业性低、规模小、分布零散 |
四、网络平台未形成民族特色文化产品专栏 |
五、行业内竞争激烈与行业底线自守问题 |
六、政府、企业、个人与消费者互联问题 |
七、网络营销环节产生的物流运输问题 |
八、大理石画从业者的思维转变问题 |
九、大理石画从业者的市场拓展不够 |
第四章 “互联网+”大理石画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思考 |
一、政府方面 |
(一)构建规范的网络市场秩序 |
(二)加强对网络技术与人才引进机制 |
(三)加强环保,拓宽石源 |
二、行业方面 |
(一)大理石画协会“互联共通”平台建设 |
(二)加强“大理石画特色旅游小镇”建设 |
三、企业方面 |
(一)吃透中央精神,用足民企政策 |
(二)打造大理石画元素创意产品 |
(三)抱团取暖,共渡难关 |
四、个人方面 |
(一)发扬工匠精神,做艺术品收藏之路 |
(二)转变思维方式,学习新文化新技术 |
(三)办好网络杂志,拓宽市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方略与制度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基本概念的词义与内涵界定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分析框架与研究内容 |
五、论文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词义辨析与研究综述 |
第一节 关于经济发展的词义辨析 |
一、经济:定义、内涵、特征 |
二、发展:定义、内涵、特征 |
三、经济发展的词义辨析 |
第二节 关于经济发展质量的词义辨析 |
一、质量:定义、内涵、特征 |
二、经济质量:定义、分类、关联 |
三、经济发展质量的词义辨析 |
第三节 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综述 |
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意义 |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词义内涵 |
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
第二章 经济高质量发展思想理论指导建设 |
第一节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想理论指导 |
一、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
二、坚持党对经济工作集中统一领导 |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共建共享发展 |
四、坚持用发展新理念统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
第二节 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 |
一、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经济发展方针 |
二、构建创新驱动的发展动力模式 |
三、推动城乡区域国际经济协调发展 |
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质量发展 |
第三节 处理好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重大关系 |
一、处理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
二、处理好部分先富与共同富裕的相互关系 |
三、处理好政府作用与市场决定的相互关系 |
四、处理好经济公平与经济效率的相互关系 |
五、处理好经济数量与经济质量的相互关系 |
六、处理好短期增长与长期发展的相互关系 |
七、处理好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相互关系 |
八、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 |
第三章 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
第一节 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 |
一、国内相关研究思想观点借鉴 |
二、国外相关研究思想观点借鉴 |
三、评价体系的框架选择与基本遵循 |
四、加速构建三层多维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第二节 微观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
一、微观经济理论研究要义 |
二、微观质量评价四大问题探析 |
三、微观评价指标体系构成研究 |
第三节 中观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
一、产业经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二、城乡经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三、区域经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四、国际经济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四节 宏观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
一、宏观均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二、国民分配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三、绿色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四、调控能力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四章 微观经济高质量发展方略与制度建设 |
第一节 产品质量治理建设 |
一、我国产品质量治理建设历程 |
二、我国产品质量治理面临挑战 |
三、产品质量治理建设对策建议 |
第二节 市场体制机制建设 |
一、现代市场结构体系建设 |
二、现代市场机制体系建设 |
三、市场价格机制建设 |
四、市场竞争机制建设 |
第三节 企业公平制度建设 |
一、坚持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
二、推进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建设 |
三、推进国有企业现代制度建设 |
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制度建设 |
第四节 创新发展方略与制度建设 |
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思想 |
二、正确把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心 |
三、高质量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
第五章 中观经济高质量发展方略与制度建设 |
第一节 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方略与制度建设 |
一、产业经济高质量面临的主要问题 |
二、加快工业化高质量发展建设 |
三、加快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
四、加快服务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
第二节 城乡经济高质量发展方略与制度建设 |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
二、推进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
三、推进新城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
第三节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方略与制度建设 |
一、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
二、重点构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机制 |
第四节 国际经济高质量发展方略与制度建设 |
一、牢固树立经济全球化发展战略思想 |
二、推进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 |
三、推进国际投资高质量发展 |
四、重点推进“一带一路”国际经济建设 |
五、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建设 |
第六章 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方略与制度建设 |
第一节 推进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 |
一、坚持宏观均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
二、构建供需均衡型经济发展格局 |
三、高质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第二节 构建高质量国民收入分配体系 |
一、推进国民收入分配高质量建设 |
二、推进初次分配公平效率建设 |
三、推进二次分配公平效率建设 |
四、推进三次分配公平效率建设 |
第三节 推进资源生态环境高质量建设 |
一、充分重视资源生态环境建设的深刻重要性 |
二、推进资源节约治理高质量建设 |
三、推进能源发展与治理高质量建设 |
四、推进环境保护与治理高质量建设 |
五、推进生态多样性高质量建设 |
第四节 构建高质量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
一、全面提升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
二、推进政府调控思想与体制机制创新建设 |
三、推进宏观调控政策体系高质量建设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论文选题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一)研究理论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一章 国际安全机制的形成与发展 |
一、“欧洲协调”的形成与发展 |
(一)“欧洲协调”的形成背景 |
(二)“欧洲协调”的形成 |
(三)大国对“欧洲协调”的基本认同 |
(四)“欧洲协调”遭遇的挑战及其解体 |
二、国际联盟的成立与发展 |
(一)国际联盟成立的背景 |
(二)国际联盟的发展 |
(三)国际联盟安全机制解体的原因 |
三、联合国安全机制的成立与发展 |
(一)联合国的建立 |
(二)联合国的作用和缺陷 |
四、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
(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
(二)冷战时期北约军事战略的调整 |
(三)北约在后冷战时期的转型 |
五、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
(一)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
(二)华沙条约组织的发展 |
(三)华沙条约组织的解体 |
六、“欧洲安全合作会议”安全机制的成立与发展 |
(一)欧安会安全机制的形成及特征 |
(二)欧安会安全机制的作用 |
七、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与发展 |
(一)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
(二)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 |
第二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形势的历史与现状 |
一、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
(一)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侵略和反侵略斗争 |
(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侵略和反侵略斗争 |
二、二战时期远东重要战场 |
(一)二战时期日本南进政策的形成 |
(二)日本对缅甸的入侵 |
(三)中美英盟军反攻缅甸 |
三、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的重要地区 |
(一)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
(二)越南战争 |
四、冷战结束后次区域安全问题凸显 |
(一)泰国南部地区分离主义运动 |
(二)毒品犯罪问题 |
(三)武器走私问题 |
(四)非法移民问题 |
(五)湄公河航运安全问题 |
(六)经济安全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
第三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成与构建的必要性 |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成 |
(一)各国领导人和部门首长会晤机制 |
(二)安全信息和决策交流机制 |
(三)维和机制 |
(四)警务合作机制 |
(五)裁军与军控机制 |
(六)联合演习机制 |
二、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间的领土争端问题长期无法解决 |
(二)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面临非传统安全的威胁加剧 |
(三)大湄公河次区域既有的国际机制无力解决安全问题 |
第四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的制约因素 |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间政治互信不足 |
(一)越南与柬埔寨 |
(二)泰国与越南 |
(三)老挝与泰国 |
(四)中国与越南 |
二、大湄公河次区域各国经济落后,财政困难 |
(一)柬埔寨 |
(二)缅甸 |
(三)老挝 |
(四)泰国 |
(五)越南 |
(六)中国云南省 |
三、域外大国的影响 |
(一)美国 |
(二)日本 |
(三)俄罗斯 |
(四)欧盟 |
(五)澳大利亚 |
(六)印度 |
第五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的构建路径 |
一、明确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的原则 |
(一)倡导“以合作求安全”的理念 |
(二)逐步稳妥的推进安全机制构建 |
(三)秉持“积极推动”的政策取向 |
二、加强次区域国家互信,强化安全合作 |
(一)构建次区域国家互信机制的可行性 |
(二)构建次区域互信机制的前提 |
(三)构建次区域互信机制的方法 |
(四)构建次区域互信机制的阶段目标 |
三、深化经贸合作,发展经济,加大安全投入 |
(一)进一步加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建设的力度 |
(二)拓宽融资渠道,为新阶段经济合作提供拥更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
(三)继续深化次区域环境安全合作 |
(四)重点经营中国与老挝的关系,借此加强与次区域其它国家的合作 |
四、开展次区域功能性合作情报共享 |
(一)推进湄公河流域安全执法合作 |
(二)探索展开次区域金融合作 |
(三)深化次区域产能合作 |
(四)加强民间交流,为次区域安全机制建设提供建设性思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国外土坯技术对我国西北地区生土建筑的启示与借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代建造方式与全球生态危机 |
1.1.2 建材的环保性与生态环境 |
1.1.3 西北地区生土建筑面临的困境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 |
1.2.3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生土建筑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生土建筑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当代生土建筑实践 |
1.3.3 国外生土建筑研究现状 |
1.3.4 国外当代生土建筑实践 |
1.4 相关概念阐释 |
1.4.1 西北地区 |
1.4.2 技术 |
1.4.3 “生土建筑”与“西北地区生土建筑” |
1.5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
1.5.1 土坯技术 |
1.5.2 调研对象的选择 |
1.6 研究框架与方法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技术路线图 |
2. 西北地区传统土坯民居概况及营造特征 |
2.1 西北地区传统土坯民居的产生要素 |
2.1.1 自然要素 |
2.1.2 社会经济要素 |
2.1.3 人文历史要素 |
2.2 西北地区传统土坯民居的发展要素 |
2.2.1 材料要素 |
2.2.2 传统土坯民居的生态建构观 |
2.2.3 对自然改造力的不断延续与创新 |
2.3 西北地区传统土坯民居典型类型及建筑特征 |
2.3.1 阿以旺 |
2.3.2 “土堡式”民居 |
2.3.3 关中窄院 |
2.4 土坯民居营建技术的基本组成 |
2.5 土坯民居的构造特征 |
2.5.1 地基基础 |
2.5.2 梁、柱搭建 |
2.5.3 墙体砌筑 |
2.5.4 屋顶铺设 |
2.5.5 地面处理 |
2.5.6 墙面粉饰 |
2.6 小结 |
3. 西北地区传统土坯民居现状问题调研与分析 |
3.1 建筑布局基本特征 |
3.2 结构支撑构件现状问题 |
3.2.1 地基及基础 |
3.2.2 梁、柱 |
3.2.3 屋架 |
3.3 维护构件现状问题 |
3.3.1 墙体 |
3.3.2 门窗 |
3.3.3 屋面 |
3.4 传统土坯民居发展的制约要素 |
3.4.1 生土材料要素 |
3.4.2 技术本体要素 |
3.4.3 施工匠人要素 |
3.4.4 使用主体要素 |
3.5 小结 |
4. 国外土坯技术体系研究 |
4.1 概述 |
4.2 德国土坯技术体系 |
4.2.1 发展机制概述 |
4.2.2 针对生土材料要素的多样化、标准化预制体系 |
4.2.3 针对技术本体的土坯规范化营建工法 |
4.2.4 针对施工匠人要素的干式工法运用与建造质量保证体系建立 |
4.2.5 生土建筑营建新技术——节能复合式土坯墙 |
4.3 印度土坯技术体系——CSEB土坯砌体系统 |
4.3.1 发展机制概述 |
4.3.2 针对生土材料要素的材料改良和标准化 |
4.3.3 针对施工匠人及技术本体的土坯技术——Auram press 3000 |
4.3.4 Auram press 3000土坯砖体系 |
4.4 美国土坯技术体系 |
4.4.1 发展机制概述 |
4.4.2 针对生土材料要素的土质精细分类、检验与改良 |
4.4.3 针对技术本体的行业标准制定与理论研究 |
4.5 埃及土坯技术体系——以哈桑·法赛(Hassan Fathy)的土坯实践研究为例 |
4.5.0 哈桑˙法赛的生土实践背景与意义概述 |
4.5.1 针对技术本体的低技化改良 |
4.5.2 围绕建筑使用主体的土坯建筑设计与建造 |
4.5.3 哈桑˙法赛的土坯实践——新古纳尔村(New Gourna)规划 |
4.6 小结 |
5. 国外土坯技术体系对西北地区生土建筑的启示与借鉴 |
5.1 意识形态的转变 |
5.2 政策与法规层面的借鉴 |
5.2.1 建筑法规的导向机制 |
5.2.2 推广生土建筑创新成果的导向机制 |
5.2.3 生土建筑产业链发展的导向机制 |
5.3 技术层面的借鉴与实践——以青海省兔尔干村建设为例 |
5.3.1 兔尔干生土示范房屋建造 |
5.3.2 兔尔干幼儿园设计 |
5.4 生土建筑的延续与再生 |
5.4.1 民众参与的功能 |
5.4.2 设计师与民众共同参与制度建立的意义 |
5.4.3 民众参与的层面与方式 |
5.5 小结 |
6.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附录 |
(7)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现状研究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建筑垃圾基本理论概述 |
2.1 建筑垃圾的定义 |
2.2 建筑垃圾的分类 |
2.3 建筑垃圾的组成 |
2.4 建筑垃圾的特性 |
2.5 建筑垃圾及对环境的影响 |
第3章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
3.1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认识 |
3.2 国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研究概述 |
3.3 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政策支持 |
3.4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再生产品 |
3.5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
3.6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效益 |
3.7 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工程应用 |
第4章 中国建筑垃圾产生量估算 |
4.1 建筑垃圾产生量计算方法 |
4.2 建筑垃圾量化方法研究综述 |
4.2.1 人均乘数法 |
4.2.2 现场调研法 |
4.2.3 单位产量法 |
4.2.4 材料流分析法 |
4.2.5 系统建模法 |
4.2.6 在我国实际应用的估算方法 |
4.3 建筑垃圾产生量估算模型 |
4.3.1 建筑拆除垃圾估算 |
4.3.2 建筑施工垃圾估算 |
4.3.3 建筑垃圾总量估算 |
4.4 本章总结 |
第5章 国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及研究 |
5.1 国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分析 |
5.2 欧盟国家 |
5.2.1 法律法规 |
5.2.2 优惠政策 |
5.2.3 监管机制 |
5.2.4 技术体系 |
5.2.5 建筑垃圾再生制品的推广方式 |
5.2.6 建筑垃圾管理信息平台建设 |
5.3 美国 |
5.3.1 现状 |
5.3.2 法律法规 |
5.3.3 优惠政策 |
5.3.4 监管机制 |
5.3.5 技术体系 |
5.3.6 建筑垃圾再生制品的推广方式 |
5.4 韩国 |
5.4.1 现状 |
5.4.2 法律法规 |
5.4.3 监管机制 |
5.4.4 技术体系 |
5.4.5 建筑垃圾再生制品推广方式 |
5.5 日本 |
5.5.1 现状 |
5.5.2 法律法规 |
5.5.3 标准体系 |
5.5.4 优惠政策 |
5.5.5 监管机制 |
5.5.6 技术体系 |
5.5.7 建筑垃圾再生制品的推广方式 |
5.6 国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对我国的启示 |
第6章 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政策分析 |
6.1 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政策现状分析 |
6.2 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有关法律法规 |
6.2.1 国家级有关法律法规 |
6.2.2 国内地方有关法规条例 |
6.3 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相关优惠政策 |
6.4 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管理程序 |
第7章 国内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
7.1 产业及产业化概念 |
7.2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分析 |
7.3 案例简析 |
7.4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
7.4.1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中管理体系 |
7.4.2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中运营及推广体系 |
第8章 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发展建议 |
8.1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管理及推广建议 |
8.1.1 提高认识 |
8.1.2 加强规划引导 |
8.1.3 加强法规标准建设 |
8.1.4 明确政府、企业各方责任 |
8.1.5 编制中长期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专项规划 |
8.1.6 加强能力建设 |
8.1.7 开展试点示范 |
8.1.8 创新政策机制 |
8.1.9 推动再生产品应用 |
8.2 经济支持政策建议 |
8.2.1 财政补贴政策 |
8.2.2 税收优惠政策 |
8.2.3 金融支持政策 |
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基于SWOT分析的大庆油田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方法及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战略管理的内涵 |
2.1.2 企业战略的特征 |
2.2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
2.2.1 公司战略 |
2.2.2 竞争战略 |
2.2.3 职能战略 |
2.3 经营战略分析和选择方法 |
2.3.1 SWOT 矩阵分析法 |
2.3.2 波士顿矩阵法 |
3 大庆石油管理局发展环境与发展条件分析 |
3.1 石油行业外部环境 PEST 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石油行业环境分析 |
3.2.1 国际石油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
3.2.2 国内石油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
3.2.3 大庆油田的现状与形势 |
3.3 大庆石油管理局发展条件分析 |
3.3.1 大庆石油管理局发展现状 |
3.3.2 资产和经营情况 |
3.3.3 生产和技术状况 |
3.3.4 管理体制 |
3.3.5 经营机制 |
3.3.6 业务结构 |
3.4 大庆石油管理局主营业务分析 |
3.4.1 经营业务结构现状 |
3.4.2 经营业务规模分析 |
3.4.3 主要业务发展趋势分析 |
3.4.4 主要业务波士顿矩阵分析 |
3.4.5 现有业务组合及选择 |
3.5 主营业务 SWOT 分析 |
4 大庆石油管理局发展经营战略选择 |
4.1 总体战略选择 |
4.2 竞争战略选择 |
4.4 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4.4.1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
4.4.2 实施人力资源开发 |
4.4.3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核心竞争力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形成的国内外环境 |
第一节 对外贸易主权的丧失与洋行势力的垄断 |
一、增开商埠,中国对外贸易市场门户进一步洞开 |
二、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进一步扩大 |
三、扩展租界、强占租借地,中国对外贸易再遭割裂 |
四、关税的支配、保管权的进一步丧失 |
五、洋行势力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垄断 |
第二节 中外贸易形势的新变化 |
一、对外贸易的环境条件进一步改善 |
二、“一战”期间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 |
第三节 晚清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经验和教训 |
一、晚清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时代性特征 |
二、晚清对外贸易政策与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关系 |
第四节 对外贸易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
一、晚清时期对外贸易思想逐渐形成 |
二、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
第二章 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初步形成(1912-1926) |
第一节 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外贸发展的法令法规 |
一、颁布有利于外贸发展的实业法令 |
二、颁布《商会法》和《商标法》,为对外贸易发展营造有利环境 |
第二节 拓展对外进出口的外贸政策初步确立 |
一、利用外资发展对外贸易 |
二、主动开放、增开商埠 |
三、鼓励进口替代,发展出口贸易 |
四、减免税厘,保护本国商品 |
五、举办国货展览会和积极参加外国博览会 |
六、初步构建交通运输物流网络 |
第三节 争取关税自主的基本格调逐步形成 |
一、根据实际情况,分门别类,依次征收 |
二、大大提高奢侈品和日用品的税率 |
三、向列强正式提出中国关税自主的原则 |
四、利用列强矛盾,加征临时附加税 |
第四节 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特征与成效 |
一、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特征 |
二、北洋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成效与局限性 |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初步发展(1927-1933) |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面临的国内外贸易环境 |
一、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与对外贸易的艰难 |
二、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经济建设与对外贸易 |
三、对外贸易思想理论更趋成熟 |
第二节 保护主义贸易政策体系初步构建 |
一、限制外国商品倾销,积极推动出口贸易的发展 |
二、实行易货偿债贸易和出口贸易管制,加强对外贸易国家垄断 |
三、对进口商不履行条约的合理处置 |
四、充分利用外国资本技术,发展对外贸易 |
第三节 出口促进政策体系的初步形成 |
一、注重上海等港口的建设 |
二、正确处理外商的定货单 |
三、增强票据意识、科学开具出口发票 |
四、注重出口货物的包装 |
五、重视货物安全,推行海上保险 |
六、注重了解各国通关手续,努力发展对外贸易 |
七、严格按出口标准和程序发货 |
第四节 关税自主权的收回与关税自主政策的实施 |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对外贸易政策逐渐成熟(1933-1936) |
第一节 关税自主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 |
一、重构关税政策的新体系 |
二、关税政策的特征 |
三、关税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
第二节 商检贸易政策体系大体搭建 |
一、商检贸易政策的具体措施 |
二、南京国民政府检验政策的得失 |
第三节 金融货币政策体系基本构建 |
一、力控金涨银落 |
二、废两改元的成功 |
三、1935年币制改革及其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
四、建立健全现代银行制度 |
五、注重出口商与银行的关系 |
第四节 海关缉私政策体系的初步确立 |
第五节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对外贸易政策的成熟性 |
一、收回关税自主权是独立自主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前提和基础 |
二、健全了对外贸易管理机构,确立了较为完善的组织领导体系 |
三、对外贸易商品宣传、商品展示体系逐步构建 |
四、对外贸易政策体系逐渐完善 |
五、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对外贸易政策的成效与局限性 |
第五章 抗日战争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艰难与困境(1937-1945) |
第一节 抗战初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国内外环境 |
一、突破封锁、寻求对外通商成为时代的主流 |
二、民生主义对外贸易思想的发展与成熟 |
第二节 对外贸易政策纳入抗战的轨道 |
一、外汇及商品管制政策的强化 |
二、加强以抗战为目标的铁路物流运输建设 |
三、海关缉私政策遭到破坏后有所完善 |
四、战时对外贸易统制政策逐渐形成 |
第三节 抗战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特征 |
一、变被动为主动,独立自主性增强,半殖民地色彩弱化 |
二、抗战时期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性空前加强 |
三、太平洋战争对抗战时期对外贸易政策产生重大的影响 |
第四节 抗战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作用与影响 |
一、抗战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作用 |
二、国民政府抗战时期对外贸易政策产生的弊端 |
第六章 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对外贸易政策逐渐衰落(1945-1949) |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对外贸易的国内外环境 |
一、战后美国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 |
二、国家垄断资本空前膨胀及国民经济逐渐崩溃 |
三、战前正常的对外贸易关系逐渐恢复 |
第二节 战后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
一、战后对外贸易管理机构的调整 |
二、构建了以限额进出口为目标的对外贸易政策体系 |
第三节 消极因素逐渐增强的对外贸易政策 |
一、贸易管制政策空前加强 |
二、金融币制政策的崩溃 |
三、海关缉私政策的恢复与终结 |
第四节 战后对外贸易畸形发展与对外贸易政策的反思 |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畸形发展 |
二、战后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反思 |
第七章 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启示与借鉴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经验和教训 |
一、要始终扞卫国家的主权 |
二、总体外贸易发展目标要非常明确 |
三、正确认识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对外贸易政策 |
四、要重视对外贸易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 |
五、要以大无畏的勇气迎接世界经济的挑战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的启示和借鉴 |
一、要正确处理对外贸易的入超问题 |
二、要注重汇率与对外贸易的关系 |
三、要注重对外贸易人才的培养 |
四、积极发展现代交通运输物流,促进国际贸易顺利开展 |
五、要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的输出 |
六、要加强港口建设、注重海上运输 |
七、要特别注重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湖南三湘南湖大市场实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依据与文献综述 |
1.2.1 理论依据 |
1.2.2 文献综述 |
1.2.3 企业发展战略分析方法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三湘南湖大市场实业公司发展环境分析 |
2.1 三湘南湖大市场实业公司概况 |
2.1.1 市场位置及周边状况 |
2.1.2 市场经营现状调研 |
2.2 三湘南湖大市场实业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2.2.1 PEST 分析 |
2.2.2 专业市场现状分析 |
2.2.3 产业分析 |
2.2.4 竞争分析 |
2.3 三湘南湖大市场实业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2.3.1 内部价值分析 |
2.3.2 局限因素分析 |
2.4 三湘南湖大市场实业公司的 SWOT 分析 |
2.4.1 优势分析(Strength) |
2.4.2 劣势分析(Weakness) |
2.4.3 机会分析(Opportunity) |
2.4.4 威胁分析(Threat) |
第3章 三湘南湖大市场实业公司发展战略设计 |
3.1 三湘南湖大市场实业公司战略规划 |
3.1.1 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 |
3.1.2 战略定位 |
3.2 三湘南湖大市场实业公司竞争战略制定 |
3.2.1 差异化战略 |
3.2.2 专一化战略 |
3.3 三湘南湖大市场实业公司战略构建 |
3.3.1 湖南装备制造业助推器 |
3.3.2 3+5 城市群“家天下”主题消费中心 |
第4章 三湘南湖大市场实业公司发展战略实施 |
4.1 三湘南湖大市场实业公司发展战略实施计划 |
4.1.1 基本规划与布局 |
4.1.2 业态与功能分区 |
4.2 三湘南湖大市场实业公司发展战略实施步骤及时序 |
4.2.1 实施时序 |
4.2.2 实施要点 |
4.3 三湘南湖大市场实业公司发展战略效果预测 |
4.3.1 经济效益预测 |
4.3.2 发展战略实施保障 |
4.3.3 发展战略实施的效果预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今后几年最具发展前途的建材产品(论文参考文献)
- [1]A文具公司业务组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 李川.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2)
- [2]“互联网+”大理石画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 毛洁. 大理大学, 2019(02)
- [3]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方略与制度建设[D]. 张丽伟.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4]大湄公河次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研究[D]. 许正. 苏州大学, 2017(04)
- [5]国外土坯技术对我国西北地区生土建筑的启示与借鉴研究[D]. 赵雯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2)
- [6]创新环保梦 胸怀秸秆情——记秸秆建材研发人刘培仁和他的传树集团[J]. 郭树宾. 新商务周刊, 2015(11)
- [7]中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现状研究及建议[D]. 左亚. 北京建筑大学, 2015(11)
- [8]基于SWOT分析的大庆油田发展战略研究[D]. 王鑫阳. 重庆师范大学, 2014(02)
- [9]民国时期对外贸易政策研究[D]. 罗红希.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10]湖南三湘南湖大市场实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陶汉文. 湖南大学,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