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泽东思想指引着我们前进(论文文献综述)
王炳林[1](2022)在《充分发挥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文中研究指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人自从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赢得历史主动、精神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主动精神得到大力弘扬,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获得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孟旭琼[2](2021)在《中国共产党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欧阳奇[3](2021)在《中国共产党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评价的历史进程及方法启示》文中研究指明毛泽东作为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推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并影响着后来社会的发展。基于人民的立场,完整、准确、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从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中汲取前进力量和思想智慧,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进程中始终需要予以重视的重大课题。纵观党的百年历史,聚焦于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发展、历史地位等核心内容,党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呈现出鲜明的阶级立场,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精神以及多维的方法论视野。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之际,考察党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王钰鑫[4](2021)在《“九个必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遵循》文中指出"九个必须"是"以史为鉴"的智慧结晶,是从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深刻总结中得出的宝贵经验;是"开创未来"的行动遵循,是从对中国共产党掌握未来发展主动的科学回答中提出的根本要求,为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明确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是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行动纲领。"九个必须"是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统一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和未来奋斗中,是对"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这一根本性问题作出的科学回答,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新发展。"九个必须"彰显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具有高度的规律自觉,从执政理念、执政目标、执政方式等方面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阐明伟大社会革命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走自己的路,必须坚持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等,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重大命题,阐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文明观,强调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主张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赵耀[5](2021)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学习教育的理与路》文中研究指明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峥嵘岁月,党史学习教育贯穿始终、继往开来。百年来党史学习教育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曲折前进、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全面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深层推进四大阶段,其蕴含着丰富的学理意蕴和重要的时代价值。全面检视和深度探索百年来党史学习教育的开展路径与历史经验,可以得出党史学习教育需坚持本与流交融、立与破共振、宏与微并举、知与行互济的基本要求,即要做到固本培元与创新发展相统一、正向引导与推进斗争相统一、宏观升维与微观叙事相统一、明理增信与崇德力行相统一。站位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立足于百年党史新起点,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需坚持政治为魂、以人为本、内容为王、方法为径的实践要求与前进路向,教育引导全党全国人民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历史智慧、汇聚逐梦之力。
朱鸿亮[6](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文中认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立足文化强国,围绕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思想、新表述、新论断,也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包含极为丰富的内容。在当前学者们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拓展的情况下,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概括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化、整体化研究,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从狭义上把文化界定为“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生成的,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物质产品中包含的精神因素,去除其中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从这一基本概念出发,首先介绍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产生背景与内容体系,接着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拓展性研究。就内涵的拓展性研究来说,包括文化源流论一章,讨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流关系,并辨析了三者之间传承转化的关系,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行了重点研究;包括意识形态主导论一章,详尽讨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中的主导性问题,本章的特色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整合进意识形态主导性和意识形态工作中,并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进行了重点研究。从外延的拓展性研究来说,主要包括文艺论宗教论网络文化分论一章,这是对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中涉及的文化各领域、各方面的专门而集中的考察,意在努力呈现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中关于文化的理论观点的丰富细节,也为下一步的分析研究提供扎实的理论和事实依据;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文化建设内涵与外延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文化自信论一章,研究了自信问题的由来、自信的必要性和依据、以及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等问题,无论意识形态工作抑或价值观践行、传承传统文化抑或弘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必须以坚定文化自信为前提,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主观条件;而文化建设论一章,从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论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实践基础;文化交往论一章,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他国他民族文化进行交流交往,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客观条件,也是提升中华文化话语权,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作为本文理论研究的重要结论,首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思想体系进行了总结概括。其次,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线索与总体特征有七:以人民为中心、明确的问题导向、鲜明的实践指向、强调创新引领文化发展、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工作、把人才建设放到首位、坚持党的领导。再次,从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内涵、习近平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深化和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念、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创造性论述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间的关系、话语创新和表述创新等六大方面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最后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结束全篇。
柯焱[7](2021)在《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时代价值研究》文中提出
陈曙光[8](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中国阔步前进的战略体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指导思想是党和国家首要的战略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党和国家首要的战略工程。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高度重视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始终从战略高度推进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是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战略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中国阔步前进的战略体系。这一战略体系回答了新时代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目标前进这个首要的战略问题,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主线、战略部署、战略保障、政治战略,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了战略指引,从战略高度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张伟伟[9](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决策实践活动中创造和运用的方法系统。探究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是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我们党执政能力和治国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从形成过程来看,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具有深厚的生成根基,在文化滋养、理论积淀、实践基础和个人条件的综合作用下逐渐生成,是一种复合式创新的产物。从构成要素来看,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是以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为子方法而构成的方法系统。从构成机理来看,子方法与子方法相互联系、子方法与方法系统相互依存、方法系统与系统环境相互作用,使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成为有机联系的系统整体。从实践运用来看,子方法的基本要求、方法系统的一般程序、综合运用的总体原则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要求体系,价值前提、价值内容、价值实现、价值评价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价值体系。
胡杨[10](2021)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育人主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育人载体,依托相应的媒介,通过有效的育人途径使大学生在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中认知红色文化资源并积极内化红色精神和红色优良传统,继而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外化成高尚行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育人实践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意义重大。从国家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维护党的执政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有利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弘扬,唤醒人民群众心中的“红色记忆”;从大学生层面来讲,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助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近年来,红色文化资源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高校间也积极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并及时总结经验进行推广,取得了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率不断提高,部分校园的红色文化氛围渐显浓郁,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话语空间也更为宽广等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敏锐地洞察到国外不良思潮、市场经济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思想、新媒体中的不良言论等环体层面的宏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冲击,以及育人主体过分强调理论灌输,缺乏体验、感悟式的实践教育,脱离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育人实践等方法技术和育人主客体的个人原因等微观因素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消解。宏观和微观因素合力造成了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过程中具实存在的利用主体、主题、方式、动力和评价层面的问题。它们都是高校进一步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实践的障碍。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要想取得成效,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怪圈,这就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可行的育人评价体系,学理性地探讨高校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评价原则、评价指标、具体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的现实设立依据、开展评价工作的现实困境等范畴。只有适时精准地开展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工作,才能够及时观察和搜集育人过程中凸现出来的问题,为问题的解决提供靶向,助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开展。行之有效的路径是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要有效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价值,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诉求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积极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建构起良性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话语,拓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传播媒介,倡导大学生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自我教育,打造起“六位一体”的新型育人格局,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提高。与此同时,建构和完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有助于避免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陷入低效、无效的境地,助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实现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建构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必须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设立起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加强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优化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宏观和微观环境。
二、毛泽东思想指引着我们前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毛泽东思想指引着我们前进(论文提纲范文)
(1)充分发挥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人学会马克思列宁主义后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主动 |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获得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
(一)“两个确立”对于提供“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具有决定性意义 |
(二)时代课题的新扩展彰显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内容的新概括体现出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
三、历史主动精神得到大力弘扬 |
(一)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加强 |
(二)敢于斗争的精神进一步增强 |
(三)主动求变的意识进一步强化 |
(四)掌握历史主动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
(3)中国共产党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评价的历史进程及方法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党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评价的历史进程 |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 |
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 |
3. 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 |
4. 新时代党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 |
二、党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评价的主要内容 |
1.标定毛泽东功绩的历史定位 |
2. 界定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构成 |
3. 阐明毛泽东时代的深远影响 |
4. 阐释毛泽东精神的重要价值 |
三、中国共产党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评价的基本方法 |
1.坚持实事求是的评价原则 |
2. 秉承人民至上的评价立场 |
3. 贯彻大历史观的评价理念 |
4. 重视与时俱进的评价方式 |
(4)“九个必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遵循(论文提纲范文)
一、“九个必须”是紧紧围绕“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提出来的,科学回答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根本要求 |
(一)“九个必须”是“以史为鉴”的智慧结晶,是从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深刻总结中得出的宝贵经验 |
(二)“九个必须”是“开创未来”的行动遵循,是从对中国共产党掌握未来发展主动的科学回答中提出的根本要求 |
二、“九个必须”是具有丰富思想内涵、严密内在逻辑的重要命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进展 |
(一)“第一个必须”即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明确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 |
(二)“第二个必须”即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明确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价值追求 |
(三)“第三个必须”即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明确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理论指导 |
(四)“第四个必须”即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道路遵循 |
(五)“第五个必须”即必须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明确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支撑 |
(六)“第六个必须”即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外部条件 |
(七)“第七个必须”即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明确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精神力量 |
(八)“第八个必须”即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明确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力量来源 |
(九)“第九个必须”即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明确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法宝 |
三、“九个必须”表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三大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彰显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具有高度的规律自觉 |
(一)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 |
1.赋予执政理念新内涵。 |
2.阐明长期执政的目标追求。 |
3.阐释新时代党的执政方式。 |
(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 |
(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 |
1.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重大命题,深化现代化规律的认识。 |
2.阐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文明观,深化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 |
3.阐明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推动历史车轮向前光明的目标前进。 |
4.明确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根本目的的认识。 |
(5)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学习教育的理与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学习教育的理据 |
(一)历史之源:百年回望中的历史考察 |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史学习教育的初步探索 |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史学习教育的曲折前进 |
3.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史学习教育的拨乱反正与全面发展 |
4.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层推进 |
(二)理论之维:多重理论关照下的学理意蕴 |
1.党史学习教育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探寻 |
2.党史学习教育是对历史精神的时代传扬 |
3.党史学习教育是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
(三)价值之蕴:三个“必然要求”的整体关照 |
1.这是牢记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必然要求 |
2.这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
3.这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 |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学习教育的基本路径 |
(一)本与流交融:坚持固本培元与创新发展相统一 |
1.抓住主题主线,把握本流本质 |
2.结合时代需要,坚持创新发展 |
(二)立与破共振:坚持正向引导与推进斗争相统一 |
1.树立正确党史观 |
2.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
(三)宏与微并举:坚持宏观升维与微观叙事相统一 |
1.注重升维,使宏观论题有情有义 |
2.强调降维,使微观叙事有滋有味 |
(四)知与行互济:坚持明理增信与崇德力行相统一 |
1.以学习党史明理增信 |
2.以学习党史崇德力行 |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践展望 |
(一)政治为魂:坚持党的领导,把准党史学习教育的政治方向 |
1.坚持党对党史学习教育的政治领导 |
2.坚持党对党史学习教育的思想领导 |
3.坚持党对党史学习教育的组织领导 |
(二)以人为本:坚持人民至上,站稳党史学习教育的人民立场 |
1.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涵养为民情怀进行深度统一 |
2.将党史学习教育与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进行紧密结合 |
3.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进行有机串联 |
(三)内容为王:契合时代主题,拓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维度 |
1.抓准主纲,夯实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基础 |
2.立足现实,丰富党史学习教育的时代内容 |
(四)方法为径: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育人成效 |
1.善用分众教育,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精度 |
2.活用历史资源,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温度 |
3.巧用新兴媒体,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效度 |
(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难点 |
1.4.3 创新之处 |
2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概念、问题背景与内容框架 |
2.1 主要概念界定 |
2.1.1 文化的概念 |
2.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2.1.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
2.1.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 |
2.1.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 |
2.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问题背景 |
2.2.1 历史背景 |
2.2.2 经济社会背景 |
2.2.3 国际背景 |
2.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内容框架 |
2.3.1 文化源流论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理论的逻辑起点 |
2.3.2 意识形态主导论是文化强国建设的灵魂 |
2.3.3 文艺论、宗教论、网络文化论展现了文化强国建设的丰富内涵 |
2.3.4 文化自信论解决文化强国建设的精神前提问题 |
2.3.5 文化建设论解决文化强国的实践途径问题 |
2.3.6 文化交往论解决文化强国建设中与其他民族文化共处共荣的问题 |
3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流论 |
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源 |
3.1.1 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的论述 |
3.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 |
3.1.3 中华传统文化的流变 |
3.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
3.2 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直接根脉 |
3.2.1 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
3.2.2 革命文化的创新内容 |
3.2.3 革命文化的主要特征 |
3.2.4 继承弘扬好革命文化 |
3.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成形态 |
3.3.1 先进文化的概念 |
3.3.2 先进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关系 |
3.3.3 建设先进文化的要求 |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意识形态主导论 |
4.1 文化的意识形态主导性 |
4.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的演变 |
4.1.2 意识形态的一般功能 |
4.1.3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性意识形态 |
4.1.4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主导性的论述 |
4.2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和践行理想信念 |
4.2.1 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
4.2.2 在学习与实践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理想信念 |
4.3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4.3.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
4.3.2 习近平核心价值观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
4.3.3 习近平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论述的思想内容 |
4.4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
4.4.1 思想道德与新时代文化的关系 |
4.4.2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 |
4.4.3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性举措 |
4.5 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 |
4.5.1 切实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
4.5.2 切实加强宣传思想工作 |
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宗教、网络文化建设分论 |
5.1 文艺论 |
5.1.1 文艺的特性 |
5.1.2 习近平关于文艺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论述 |
5.1.3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职能的论述 |
5.1.4 崇德尚艺,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
5.1.5 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
5.2 宗教论 |
5.2.1 宗教与宗教文化 |
5.2.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
5.2.3 社会主义中国的宗教政策 |
5.2.4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的重要论述 |
5.3 网络文化论 |
5.3.1 国际互联网、网络技术与网络空间 |
5.3.2 网络文化及其特征 |
5.3.3 习近平关于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 |
5.3.4 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 |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
6.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想文化背景 |
6.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提出 |
6.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含义 |
6.1.4 习近平关于“四个自信”之间关系的论述 |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必要性与根本依据 |
6.2.1 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
6.2.2 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据 |
6.3 坚定中国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本途径 |
6.3.1 从理论上坚定文化自信 |
6.3.2 从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 |
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 |
7.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
7.1.1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分 |
7.1.2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
7.1.3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
7.2 改革文化管理和运行体制机制,构建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7.2.1 深化文化机构体制改革 |
7.2.2 完善文化事业、产业管理体制机制 |
7.2.3 加快构建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7.3 以重大举措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
7.3.1 加强思想理论工作实践举措 |
7.3.2 加强思想道德养成和精神文明实践 |
7.3.3 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传承弘扬和遗产保护工作 |
7.4 以有力举措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
7.4.1 以系统性举措繁荣文艺作品创作生产 |
7.4.2 多措并举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 |
7.5 坚守共同原则,创新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
7.5.1 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
7.5.2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
7.5.3 坚持全民动员、走万众创新之路 |
7.5.4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
7.5.5 加强党管人才是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根本原则 |
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交往论 |
8.1 .文化交往及其逻辑前提 |
8.1.1 文化交往 |
8.1.2 文化交往的逻辑前提: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
8.2 尊重包容、交流互鉴是不同文化交往应秉持的基本态度 |
8.2.1 尊重、包容各民族文化自主、文化自由 |
8.2.2 各民族文化应该交流互鉴、相互学习 |
8.3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积极“吸收外来” |
8.3.1 “吸收外来”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原则 |
8.3.2 “走出去”以“吸收外来” |
8.3.3 “引进来”以“吸收外来” |
8.4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争取话语权、提升软实力 |
8.4.1 话语权与话语权问题 |
8.4.2 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的主要措施 |
8.4.3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 |
8.5 中国文化应该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 |
8.5.1 中国文化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的两类资源 |
8.5.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动世界发展的中国方案 |
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与价值 |
9.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线索与总体特征 |
9.1.1 坚定坚持党的领导 |
9.1.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9.1.3 强烈的问题意识 |
9.1.4 鲜明的实践指向 |
9.1.5 坚持以创新驱动和引领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 |
9.1.6 强调文化工作网上网下协同发力 |
9.1.7 坚持把人才保证放到重要地位 |
9.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 |
9.2.1 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内涵 |
9.2.2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 |
9.2.3 习近平创造性论述了四个自信之间的关系 |
9.2.4 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 |
9.2.5 深化和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的重大文化创新 |
9.2.6 一系列话语创新和表述创新。 |
9.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意义 |
9.3.1 理论意义 |
9.3.2 实践价值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校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
(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中国阔步前进的战略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指导思想是党和国家首要的战略问题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主线 |
(一)新时代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方向 |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 |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部署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战略方位 |
(二)坚持新发展理念的战略导向 |
(三)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
(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
(五)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保障 |
(一)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安全战略 |
(二)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强军战略 |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统一战略 |
(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方略 |
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战略 |
(一)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领导战略 |
(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党建战略 |
(三)建设世界上最强大政党的政党战略 |
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战略工程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战略家 |
(9)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相关研究 |
1.2.2 国外相关研究 |
1.2.3 有待拓展之处 |
1.3 理论基础 |
1.3.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
1.3.2 现代决策理论 |
1.3.3 现代思维科学和现代系统论 |
1.3.4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2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概念缘起和生成根基 |
2.1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概念缘起 |
2.1.1 方法、思维和决策 |
2.1.2 决策思维方法 |
2.1.3 新时代 |
2.1.4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 |
2.2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生成根基 |
2.2.1 文化滋养 |
2.2.2 理论积淀 |
2.2.3 实践基础 |
2.2.4 个人条件 |
3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构成要素 |
3.1 战略思维方法 |
3.1.1 战略思维方法是战略决策的必然要求 |
3.1.2 何谓战略思维方法 |
3.1.3 战略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
3.2 创新思维方法 |
3.2.1 创新思维方法是非常规决策的必然要求 |
3.2.2 何谓创新思维方法 |
3.2.3 创新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
3.3 辩证思维方法 |
3.3.1 辩证思维方法是科学决策的必然要求 |
3.3.2 何谓辩证思维方法 |
3.3.3 辩证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
3.4 法治思维方法 |
3.4.1 法治思维是依法决策的必然要求 |
3.4.2 何谓法治思维方法 |
3.4.3 法治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
3.5 底线思维方法 |
3.5.1 底线思维方法是风险决策的必然要求 |
3.5.2 何谓底线思维方法 |
3.5.3 底线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
4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构成机理 |
4.1 子方法与子方法的相互联系 |
4.1.1 哲学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 |
4.1.2 现实依据: 决策活动类型的统一性 |
4.1.3 具体内容: 通过不同中介实现联系 |
4.1.4 模型呈现: 直观把握联系方式和内容 |
4.2 子方法与方法系统的相互依存 |
4.2.1 子方法制约着方法系统 |
4.2.2 方法系统主导着子方法 |
4.3 方法系统与系统环境的相互作用 |
4.3.1 方法系统的环境 |
4.3.2 相互作用的条件与中介 |
4.3.3 系统环境影响着方法系统 |
4.3.4 方法系统改变着系统环境 |
4.3.5 方法系统的演化 |
5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实践运用 |
5.1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
5.1.1 分析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依据 |
5.1.2 构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体系 |
5.1.3 谋划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具体措施 |
5.2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要求 |
5.2.1 运用子方法的基本要求 |
5.2.2 运用方法系统的一般程序 |
5.2.3 坚持综合运用的总体原则 |
5.3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价值 |
5.3.1 价值前提:具有价值的必要条件 |
5.3.2 价值内容:对不同主体的具体价值 |
5.3.3 价值实现:成为人民群众手中的有力武器 |
5.3.4 价值评价:方法系统不是万能的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意义 |
一、选题依据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
二、国外相关研究概述 |
三、对学术界已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校育人与红色文化资源 |
第一节 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特征与价值 |
三、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第二节 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概述 |
一、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内涵廓定 |
二、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构成要素 |
三、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特征阐释 |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性 |
第三节 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高校育人的时代价值 |
一、红色文化资源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宝贵资源 |
二、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素材 |
三、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培养时代新人的精神养分 |
四、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是实现资源传承的重要途径 |
第二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依据 |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依据 |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基础 |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理论借鉴 |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实依据 |
一、充实高校育人内容的现实需要 |
二、拓宽高校育人方式的客观要求 |
三、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重要依托 |
四、提升高校育人价值的优秀载体 |
第三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调查分析 |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 |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调查 |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现状分析与评介 |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成效 |
一、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认同感提升 |
二、部分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氛围渐显浓郁 |
三、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育人的空间得到拓展 |
第四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存在的问题 |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体问题 |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主题问题 |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方式问题 |
四、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动力问题 |
五、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评价问题 |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宏观原因阐释 |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问题的微观原因辨析 |
第五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原则和评价 |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基本原则 |
一、共建共享:形成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及育人的合力 |
二、实事求是:还原红色史实的同时注重因材施教 |
三、以生为本:关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诉求 |
四、知行合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适时衔接 |
五、灵活多样: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的同步开展 |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 |
一、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原则 |
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指标 |
三、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的评价方法 |
四、高校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成效评价的依据 |
第六章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及保障体系建构 |
第一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有效路径 |
一、理性升华:红色文化资源在理论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
二、情感激发:红色文化资源在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
三、氛围营造:红色文化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效运用 |
四、话语更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话语建构中的有效运用 |
五、新型平台:红色文化资源在育人传播媒介中的有效运用 |
六、自主探究:培育大学生自主学习红色文化资源的能力 |
第二节 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保障体系建构 |
一、促进基于有效实现育人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 |
二、设立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专业指导机构 |
三、加强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人才队伍建设 |
四、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制度保障 |
五、推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多项协助 |
六、优化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环境 |
结语 |
一、深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理论研究 |
二、形成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合力 |
三、建构红色文化资源与其他文化资源的“和合共生” |
四、推动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的有效利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毛泽东思想指引着我们前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充分发挥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J]. 王炳林.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22(01)
- [2]中国共产党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研究[D]. 孟旭琼.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3]中国共产党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评价的历史进程及方法启示[J]. 欧阳奇.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1(10)
- [4]“九个必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遵循[J]. 王钰鑫. 广西社会科学, 2021
- [5]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学习教育的理与路[J]. 赵耀.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4)
- [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D]. 朱鸿亮.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7]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时代价值研究[D]. 柯焱.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中国阔步前进的战略体系[J]. 陈曙光. 教学与研究, 2021(06)
- [9]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研究[D]. 张伟伟. 北京科技大学, 2021(11)
- [10]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D]. 胡杨.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