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方苏木煎剂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寰宇[1](2021)在《芪甲扶正方防治肺癌癌因性疲乏的有效性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癌因性疲乏是由肿瘤本身或者肿瘤相关治疗引起的令人不安的、持续的、不可缓解的主观疲乏感或疲惫感。癌因性疲乏的发生率高达60-90%,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能力,还可能增加患者对肿瘤转移和肿瘤复发的恐惧心理,甚者可能影响患者的生存期。目前,癌因性疲乏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致使针对癌因性疲乏的治疗药物开发严重滞后,尚无FDA批准的治疗药物。中医药治疗癌因性疲乏优势明显。芪甲扶正方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用于辅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尤其是肺腺癌的一个院内制剂,具有健脾益肾、固摄扶正的作用,由黄芪、鳖甲、乌梅、仙鹤草、瓦楞子、秦艽、半枝莲、莪术、鼠妇等药物组成,已在临床应用多年。既往临床研究表明,其能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尤其是肺腺癌患者的乏力、气短症状。但芪甲扶正方治疗肺癌癌因性疲乏的疗效尚未明确,其具体的分子作用机制亦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目的1通过临床试验明确芪甲扶正方治疗脾肾亏虚型肺癌癌因性疲乏的有效性。2通过体内实验从免疫、炎症角度探究芪甲扶正方抗肺癌癌因性疲乏的作用机制。方法1设计前后自身对照的观察性临床试验,通过Piper疲乏修订量表和卡氏评分表记录脾肾亏虚型肺癌癌因性疲乏患者服用芪甲扶正方治疗前和服用1个周期(28天)后的评分情况,并采用配对t检验的统计方法比较两次评分以明确芪甲扶正方治疗脾肾亏虚型肺癌癌因性疲乏的有效性。2 基于TCMSP、TCMID、Pubchem、Swiss Target Prediction等数据库收集芪甲扶正方所含9位中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等数据库获取“肺腺癌相关性疲乏”相关的靶基因;将药物作用靶点集合映射到疾病相关靶点集合上,获取交集基因;使用String构建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并筛选重要靶点;通过Cytoscape构建药物-成分-靶点调控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基因进行GO、KEGG富集分析;运用Genebank数据库分析交集基因的组织器官定位;最后利用AutoDock Vina1.1.2分析主要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的结合能力,并使用PYMOL软件将对接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3通过移植瘤诱导的小鼠疲乏模型观察芪甲扶正方治疗肺癌癌因性疲乏的作用及免疫炎症相关的作用机制:①构建移植瘤诱导的小鼠疲乏模型,设立对照组、荷瘤组、中药组。自植瘤第7日起对照组和荷瘤组均给予蒸馏水灌胃,中药组给予芪甲扶正方煎剂灌胃,药物浓度为3.905 g/mL,给药体积标准为每日0.1 mL/10g,各组均每日干预一次,连续干预14日;通过比较对照组和荷瘤组在植瘤第0天、第7天、第14天、第17天、第21天5个时间点小鼠一般情况、体重、平板跑台实验的电击次数、悬尾实验的悬尾不动时间、骨骼肌ATP含量、血液常规指标,以明确移植瘤小鼠是否存在疲乏样行为以及疲乏样行为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通过比较中药组和荷瘤组小鼠在植瘤第7天、第14天、第17天、第21天等4个时间点的平板跑台实验的电击次数、悬尾实验的悬尾不动时间、血液常规指标,以明确芪甲扶正方对移植瘤诱导的小鼠疲乏样行为的预防作用。②给药结束后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各组小鼠外周血T细胞亚群百分比。使用流式微球捕获芯片技术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中IL-1β、IL-6、IL-17、CD25的表达水平。③在给药第7天、第14天、第17天、第21天等不同时间点使用游标卡尺测量荷瘤组和中药组小鼠瘤体的长径、短径,计算瘤体积以绘制瘤体生长曲线;给药结束后剥离瘤体称取瘤体重量并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荷瘤组和中药组小鼠的瘤体形态、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比较荷瘤组和中药组小鼠瘤体组织中Ki67蛋白表达水平。④以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瘤体组织中Akt、P-Akt、c-Myc等Akt/c-Myc信号轴关键靶点蛋白表达水平,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荷瘤组和对照组瘤体组织中c-My c表达水平。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9例脾肾亏虚型肺癌癌因性疲乏患者,PFS-R评分结果显示:治疗前疲乏总评分为(7.07±1.36),治疗后总评分为(6.78±1.3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疲乏总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前行为维度评分为(7.05± 1.58)分,治疗后为(6.77±1.50)分,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前情感维度评分为(6.92±1.29)分,治疗后为(6.66±1.21)分,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前感觉维度评分为(7.18±1.47)分,治疗后为(6.83±1.49)分,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前认知维度评分为(7.10±1.54)分,治疗后为(6.85±1.55)分,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前KPS评分为(80.24±10.14),治疗后为(87.83±8.73)(P<0.05),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P<0.05)。2芪甲扶正方抗肺癌癌因性疲乏的调控网络共含9味中药、108种活性成分、87个药病交集靶点;度值较高的前5个成分和交集靶点分别为槲皮素、山奈酚、黄芩苷、鞣花酸、异鼠李素和CASP3、VEGFA、EGFR、MYC、IL-6;KEGG富集分析涉及PI3K-Akt、P53、TNF、MAPK、ErbB、Ras、FoxO等通路;关键基因主要分布在肺、红细胞、T细胞、B细胞;分子对接结果表明EGFR与木犀草素、IL-6、MAKP3与β-谷甾醇、MAKP8与鞣花酸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3通过移植瘤诱导的小鼠疲乏模型观察芪甲扶正方防治肺癌癌因性疲乏的作用及免疫炎症相关的作用机制结果①与对照比较,荷瘤组小鼠在实验过程中逐渐出现毛发干枯、神疲、抓取反抗减弱、活动度降低等情况、取材前1只死亡;与对照组比较荷瘤组第14天、17天、21天平板跑台电击次数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荷瘤组第7天、14天、17天、21天悬尾不动时间延长(P<0.05);与对照组比较,荷瘤组小鼠骨骼肌ATP含量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荷瘤组小鼠白细胞计数增加、红细胞计数降低、血红蛋白含量降低(P<0.05)。②与荷瘤组比较,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中药组小鼠毛发干枯、神疲、抓取反抗、活动度等方面优于荷瘤组;与荷瘤组比较,中药组小鼠第21天平板跑台电击次数低于荷瘤组(P<0.05)。与荷瘤组比较,中药组小鼠第14、17、21天悬尾不动时间低于荷瘤组(P<0.05);与荷瘤组比较,中药组小鼠骨骼肌ATP含量高于荷瘤组(P<0.05);与荷瘤组比较,中药组小鼠白细胞计数降低、红细胞计数增加、血红蛋白含量高于荷瘤组(P<0.05)。③与对照组比较,荷瘤组小鼠外周血中的CD3+、CD4+百分比降低、CD4+与CD8+比值降低(P<0.05);与荷瘤组比较,中药组小鼠外周血中的CD3+、CD4+百分比高于荷瘤组、CD4+与CD8+比值高于荷瘤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荷瘤组小鼠外周血中IL-1β、IL-6、IL-17、CD25的表达增加(P<0.05);与荷瘤组比较,中药组小鼠外周血中IL-1β、IL-6、IL-17、CD25的表达降低(P<0.05)。④与荷瘤组比较,干预第7天、10天、14天中药组小鼠瘤体积小于荷瘤组(P<0.05)。与荷瘤组比较,中药组瘤重量低于荷瘤组(P<0.05)。与荷瘤组比较,中药组HE染色肿瘤细胞分裂现象少于荷瘤组,Ki67阳性数量低于荷瘤组。⑤与荷瘤组比较,中药组瘤体P-Akt、Akt/P-Akt均低于荷瘤组(P<0.05)。与荷瘤组比较,中药组c-Myc阳性细胞数量低于荷瘤组。结论1芪甲扶正方是治疗脾肾亏虚型肺癌癌因性疲乏、提升患者生活能力的有效药物。2通过移植瘤诱导的方式可以成功构建小鼠肺癌癌因性疲乏模型;芪甲扶正方能减轻移植瘤诱导的肺癌癌因性疲乏小鼠模型的疲乏程度;芪甲扶正方可以改善小鼠肺癌癌因性疲乏模型的T淋巴细胞相关的免疫功能、降低CD4+T淋巴细胞各亚型释放的IL-1β、IL-6、IL-17、CD25的表达、抑制Akt活化介导的增殖从而发挥抗肺癌癌因性疲乏的作用。
孙文静[2](2021)在《地锦多糖的制备及对小鼠免疫增强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糖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增强免疫、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抗衰老、等生物活性。多糖作为免疫增强剂对动物疾病具有增强抵抗力的作用。地锦草在我国分布范围广且药理作用广泛,具有显着的抗氧化、抗肿瘤以及抗菌抗炎的功效,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和开发价值。本研究选择地锦多糖作为研究对象,从提取纯化、结构鉴定、对淋巴细胞免疫活性、对巨噬细胞功能及对小鼠巨噬细胞的抗氧化等方面初步筛选出3个效果较好的活性部位,进一步研究其体内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试验Ⅰ地锦多糖的提取纯化采用一步醇沉和分步醇沉法提取粗地锦总多糖(EHPS tc)和各分级多糖EHPS60c、EHPS70c和EHPS80c。然后以脱色率、多糖保留率为指标,采用L25(56)正交设计对双氧水加入量、反应温度、p H值、反应时间等脱色条件进行优选。脱色后EHPStc经DEAE-Sephadex A-25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得到纯化的地锦多糖1(EHPStp-1)和地锦多糖2(EHPStp-2),分别用苯酚-硫酸法和考马斯亮兰法测定多糖和蛋白含量。结果表明,EHPStc最优脱色条件为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4 h、p H值为2、双氧水加入量4%时,多糖脱色率达到71.10%,保留率为63.31%,多糖含量为74.52%。经柱层析纯化后EHPStp-1糖含量提高为95.36%,EHPStp-2糖含量提高为92.35%。因此可以看出,地锦多糖经过DEAE-Sephadex A-25葡聚糖凝胶柱的洗脱纯化可以显着提高多糖含量;经验证试验发现双氧水脱色工艺有效可行。试验Ⅱ地锦多糖的结构鉴定采用红外光谱法(IR)、紫外光谱法(UVS)、PMP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PMP-HPLC)、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PGPC)法、硫酸咔唑法、刚果红法和核磁共振波谱法(NMR)等方法分析各多糖结构。结果表明,EHPStc和EHPStp-2中可能含有少量蛋白。EHPStc、EHPStp-1和EHPStp-2均符合多糖类物质红外光谱基本特征。EHPStp-1主要包括Glc(83.1%)、Gal(6.1%)、Glc UA(1.6%);EHPStp-2主要包括Gal(25.6%)、Gal UA(22.2%)、Ara(16.6%);EHPStc主要包括Glc(53.5%)、Ara(16.8%)、Gal(14.3%)。EHPStc和EHPStp-1的重均分子量分别为26.2和26.0 k Da;EHPStp-2重均分子量分别为145.6 k Da和8.9 k Da。EHPStp-1和EHPStp-2的糖醛酸含量分别为15.9%和27.9%。EHPStc和EHPStp-1均具有明显的三螺旋结构。EHPStp-1存在α构型的单糖;EHPStc存在α和β构型的单糖。经结构鉴定,水提醇沉提取物均为多糖,但多糖结构复杂,要得到具体的结构成分还需进一步检测。试验Ⅲ地锦多糖对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将EHPS60c、EHPS70c、EHPS80c、EHPStc、EHPStp-1和EHPStp-2加入到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体系中,用MTT法测定其安全浓度;然后取安全浓度范围内6个多糖,分别单独或协同PHA加入到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培养48 h后,测定淋巴细胞增殖(细胞A570值和最高淋巴细胞增殖率)的变化,筛选增强免疫活性的较好部位;将筛选出的3个多糖在31.25μg/m L时刺激淋巴细胞,分别在24 h、48 h和72 h收集细胞处理后,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各个时间点的周期分布情况和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ELISA法测定免疫球蛋白IgA、IgG和细胞因子IL-2、IL-4、IL-6、IFN-r的含量。结果表明,多糖单独刺激时EHPStp-1在15.625μg/m L时的细胞增殖率最高,为15.099%,其次为EHPStp-2在相同浓度时,达到12.129%;多糖与PHA共同刺激时,EHPStc在15.625μg/m L时的细胞增殖率最高,为23.820%;其次为EHPStp-1在31.25μg/m L时,为20.499%。综合评价,筛选出EHPStc、EHPStp-1和EHPStp-2可能是增强免疫活性的较好部位。细胞周期分布结果表明,与EHPStc相比较,EHPStp-1和EHPStp-2处理细胞48 h和72 h后,SPF值和PI值显着升高。EHPStp-1和EHPStp-2处理细胞48 h后,CD4+、CD8+淋巴细胞百分率显着高于EHPStc对照组。EHPStp-1、EHPStp-2和EHPStc均能显着促进IgA、IgG和IL-2、IL-4、IL-6、IFN-γ的分泌。说明,地锦多糖能够有效提高小鼠淋巴细胞免疫活性,其中EHPStc、EHPStp-1和EHPStp-2免疫增强活性最强。试验Ⅳ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取安全浓度范围内5个浓度的6个多糖,分别单独或协同LPS加入到培养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培养48 h后,测定巨噬细胞增殖的变化;检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NO和iNOS分泌;ELISA法测定细胞因子IL-2、IL-6、IFN-γ、MCP-1、MIP-1?的含量;流式细胞术分析CD14和MHC-II表达。结果表明,多糖单独刺激时EHPStp-1在31.25μg/m L时的细胞增殖率最高,为23.17%;其次为EHPStc,在31.25μg/m L时的细胞增殖率为16.42%;协同LPS刺激巨噬细胞时,EHPStp-1在31.25μg/m L时的细胞增殖率最高,为20.29%;其次为EHPS60c,在31.25μg/m L时的细胞增殖率为17.41%。在31.25~1.953μg/m L时,EHPStc和EHPStp-1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作用最强,且在31.25~15.625μg/m L时,EHPStc促进噬细胞吞噬作用显着强于EHPStp-1。EHPStc、EHPStp-1和EHPStp-2分别在31.25~1.953μg/m L和31.25~3.907μg/m L时,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NO和iNOS分泌功能显着强于其余多糖组。EHPStp-1、EHPStp-2和EHPStc均能显着促进细胞因子的分泌。在31.25~7.813μg/m L时,EHPStp-1组对CD14和MHC-II的表达显着高于EHPStp-2组和BL组。说明,地锦多糖能够有效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其中EHPStc、EHPStp-1和EHPStp-2免疫增强活性最强。试验Ⅴ地锦多糖对小鼠巨噬细胞的抗氧化作用取安全浓度范围内5个浓度的EHPStc、EHPStp-1和EHPStp-2,加入到培养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培养48 h后,ELSIA法测定EHPStc、EHPStp-1和EHPStp-2对小鼠巨噬细胞的SOD、GSH-PX、MDA及MPO含量。结果表明,EHPStc、EHPStp-1和EHPStp-2均可显着提高小鼠SOD酶、GSH-PX酶活性,其中EHPStp-1组地锦多糖SOD酶、GSH-PX酶活力显着高于其他多糖组。EHPStc、EHPStp-1和EHPStp-2在7.813~31.25μg/m L均能显着降低MDA含量,减少体内脂质过氧化程度。EHPStc、EHPStp-1和EHPStp-2作用小鼠巨噬细胞后MPO酶活力均有显着降低。其中31.25μg/m L组MPO酶活力显着低于其他多糖组。说明,EHPStc、EHPStp-1和EHPStp-2具有显着的抗氧化作用,以减轻动物机体自由基损伤,保护动物机体,增强免疫功能。试验Ⅵ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建立环磷酰胺(CTX)小鼠免疫抑制模型,测定EHPStc和EHPStp-1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小鼠随机分为5组(n=10)。分别为正常对照组(NC)、模型对照组(MC)、EHPStc组、EHPStp-1组、阳性对照组(PC组)。NC组小鼠,每天灌胃给予生理盐水,2个多糖组小鼠每天灌胃150 mg/kg EHPStc和EHPStp-1,PC组小鼠给予左旋咪唑(100 mg/kg)。实验持续24 d。第15、16、17 d腹腔注射100 mg Cy/kg bw,对小鼠进行免疫抑制造模。NC组和MC组灌胃0.1 m L/10g生理盐水。结果显示,EHPStc和EHPStp-1在大多时间点能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促进淋巴细胞进入S期和G2/M期,提高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率,提高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和细胞因子水平,提高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及脾脏抗氧化指标。说明,EHPStc和EHPStp-1能够有效提高免疫抑制小鼠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能力。综合评价EHPStp-1免疫增强活性最强。本研究首先通过对地锦多糖提取脱色纯化后,获得总多糖和各分级多糖,利用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免疫抑制小鼠检测了多糖的淋巴细胞免疫活性、巨噬细胞功能和抗氧化能力及其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发现地锦多糖具有显着的免疫增强作用。本研究为地锦草等中药多糖在防治动物疾病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刘影哲,曹钰昉,张洋,宋路遥,潘祥宾[3](2021)在《苏木临床应用现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苏木所含主要化学成分具有很强的抗炎、抗菌、抗肿瘤、抗氧化、免疫抑制以及改善血糖的药理作用。通过临床实践及文献查阅也发现,苏木的临床应用较广,可用于治疗以下疾病:(1)内科慢性病,如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肿瘤等;(2)妇科经、带、胎、产病;(3)伤科疾病。因此该文将苏木在上述疾病中的临床应用进行归纳总结,为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张振[4](2020)在《SH20中药汤剂抑制小鼠GL261胶质瘤生长的体内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建立GL261小鼠脑胶质瘤原位荷瘤模型,观察SH20中药汤剂在体内对胶质瘤生长的抑制作用,为胶质瘤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及临床治疗方案。方法 1.SH20中药汤剂治疗胶质瘤的临床疗效观察:SH20中药汤剂是一种由白花蛇舌草、黄芪等20种中草药组成的复方制剂,源于临床收治的一例WHO Ⅳ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我们回顾并收集了该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定期临床随访、影像学复查,完善分子病理基因检测,进一步分析和探讨SH20中药汤剂的有效性及研究价值。2.GL261小鼠脑胶质瘤原位荷瘤模型的建立:所有小鼠采用10%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随后将小鼠以颅骨水平位固定于立体定向头架上,取小鼠前囟向前1.5mm,向侧方1.5mm处为肿瘤接种部位,用颅骨钻打孔,然后用钝头的10 μl注射器将原代培养的GL261胶质母细胞瘤细胞(10万/ul)沿骨孔垂直缓慢插入小鼠脑内,接种完毕后采用外科缝线缝合小鼠头部皮肤切口,密切观察小鼠接种后表现。小鼠在接种胶质瘤细胞10天后,随机选择三只解剖取脑肉眼观察、冰冻切片、HE染色,以确定脑胶质瘤模型构建成功。3.SH20中药汤剂治疗GL261恶性胶质瘤:将小鼠分为五组:a空白对照组、b模型对照组、c SH20中药汤剂低剂量治疗组、d SH20中药汤剂高剂量治疗组、e替莫唑胺治疗组。接种后标记小鼠,a组和b组小鼠在接种7天后的第8-21天,灌胃蒸馏水0.3ml/只/日;c组小鼠在肿瘤细胞接种后的第8-21天,通过灌胃给予SH20单倍药液(0.3ml/只/日)治疗;d组小鼠在肿瘤细胞接种后的第8-21天,通过灌胃给予SH20三倍药液(0.3ml/只/日)治疗;e组小鼠在接种胶质瘤细胞后的第8-21天,通过灌胃给予新鲜配制的替莫唑胺(25mg/kg/d)进行治疗。每天定时定量给药,观察小鼠一般情况,记录进食量、体重,接种21天后将每组半数小鼠眼球取血,检测血细胞及肝肾功能变化,然后断头处死。4.将处死小鼠取脑行肉眼观察、HE染色,计算肿瘤大小、抑瘤率,未处死的剩余小鼠继续饲养统计中位生存期。结果 1.SH2O中药汤剂抑制了患者脑肿瘤生长,并有效延长了其无进展生存期。2.成功构建GL261小鼠脑胶质瘤原位荷瘤模型。3.各组小鼠在接种术后早期均出现进食量及体重下降,经给药治疗一周后,空白对照组、SH2O中药低剂组、替莫唑胺组小鼠进食量和体重均开始增加,但SH2O组中药高剂量及、模型对照组小鼠进食量和体重增长缓慢。替莫唑胺组小鼠与其他各组比较白细胞数量下降明显(P<0.05),血小板计数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着,而与其他组比较下降明显(P<0.05)。SH20中药组与空白对照和模型对照组比较,ALT明显降低(P<0.05),其余各组间无显着差异。SH2O中药低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AST明显降低(P<0.05)。SH20中药高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AST降低明显(P<0.05),其余组间AST无明显差异。各组之间BUN、Cr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结果无统计学意义。4.脑组织切片HE染色可见模型对照组小鼠肿瘤细胞核大深染,细胞排列紧密,呈梭形或不规则样;治疗组细胞核染浅,细胞排列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较稀疏。SH20中药汤剂组、替莫唑胺组脑肿瘤体积明显小于模型对照组(P<0.05),治疗组之间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间肿瘤抑制率比较,TMZ组最高,SH2O高剂量组高于低剂量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SH2O中药汤剂低剂量组及替莫唑胺组小鼠生存期较模型对照组均显着延长(P<0.05),而SH2P中药汤剂高剂量组小鼠较模型对照组生存时间未见明显延长(P>0.05)。结论 1.通过临床病例观察提出本课题假说:SH2O中药汤剂用于治疗胶质母细胞瘤安全有效,能够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2.SH2O中药汤剂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荷瘤小鼠肿瘤体积明显缩小,表明SH2O中药汤剂具备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3.SH2O中药汤剂相比传统TMZ安全性较高,但过高剂量可导致小鼠进食量减少及体重下降。4.SH20中药汤剂能够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但高剂量SH20中药汤剂不利于生存期延长。
吕艳敏[5](2020)在《海藻玉壶汤特定剂量条件下的反药组合加减抗甲状腺肿的作用及机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海藻与甘草属于十八反反药组合之一,明代陈实功所着《外科正宗》中的海藻玉壶汤中就含有海藻与甘草这对反药,却是临床常用的经典名方,常用于治疗甲状腺肿大、胆囊息肉等。然而反药组合配伍使用涉及到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以及合理性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社会问题。到目前为止,关于反药组合能否配伍使用,虽然有着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的重视和参与,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依然颇具争议。课题组前期开展的国家973计划课题从方药结合的角度对含海藻甘草反药组合的海藻玉壶汤进行研究,分别从海藻甘草反药组合在复方中的不同配伍比例、甘草的不同炮制品种、海藻甘草同一配伍比例下的不同给药剂量等方面展开实验来研究反药组合在复方中应用的特点及规律。后续开展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研究者依据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中规定的甘草、海藻的使用剂量,分为《中国药典》底限、高限、高限的两倍三个剂量组,从量-毒-效的角度研究海藻不同品种以及海藻甘草不同配伍剂量是否是影响海藻与甘草配伍反与不反的因素,结果显示各配伍剂量组对纠正甲状腺肿大大鼠甲状腺功能各项指标及甲状腺组织形态的效果有差异,筛选出了“效”相对明显的条件:即海藻品种选用海蒿子,甘草使用生甘草,海藻、甘草的剂量选用《中国药典》高限剂量的两倍;在此条件下模型大鼠的心肝肾各项指标与空白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未发现明显毒性。但关于其起效的物质基础以及起效的作用机制方面,仍需进一步探讨。研究目的:本实验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在海藻、甘草剂量为《中国药典》高限剂量的两倍(即海藻24g、甘草20g)条件下,海藻与甘草在海藻玉壶汤中的加减应用,从物质基础,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调节作用,甲状腺细胞凋亡等方面进行研究,试图揭示其抗甲状腺肿大的机制,以期为完善海藻与甘草反药组合的配伍实质及指导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1物质基础:选择海藻玉壶汤所含中药材的共有成分以及结合文献报道中提到的反药组合对其溶出含量影响较大的成分:橙皮苷(醋青皮、陈皮共有成分);阿魏酸(川芎、当归、独活共有成分);连翘苷;甘草苷、甘草酸(文献报道中提到的反药组合对其溶出含量影响较大的成分)。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作为检测方法,对海藻玉壶汤全方组(以下简称HYD)、海藻玉壶汤减甘草组(以下简称HYD-G)、海藻玉壶汤减海藻组(以下简称HYD-H)、海藻玉壶汤减海藻甘草组(以下简称HYD-GH)、海藻甘草组(以下简称GH)、甘草组(以下简称GC)间相同活性成分溶出含量进行比较。2机制探究:选用健康成年Wistar大鼠,雌雄各半,体重200±20g,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优甲乐)、HYD组、HYD-H组、HYD-G组、HYD-GH组。通过甲状腺病理组织形态方面的变化及检测血液生化指标重点检测甲状腺功能、初步分析成模及药物的起效情况,再通过电镜下观察其微观结构的形态变化以及TUNEL检测凋亡指数后进一步通过蛋白、基因的检测来探究海藻玉壶汤中海藻甘草反药组合加减应用抗甲状腺肿大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海藻玉壶汤中海藻甘草反药组合加减对方中主要活性成分溶出含量的影响比较各组中活性成分溶出含量得出:甘草苷、甘草酸在各组中的溶出含量由高到低为HYD-H>HYD>GC>GH;连翘苷、橙皮苷、阿魏酸在各组中溶出含量由高到低为:HYD-H>HYD-GH>HYD-G>HYD。2海藻玉壶汤中反药组合加减对甲状腺肿大模型大鼠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影响比较各组大鼠甲状腺系数,光镜下观察大鼠甲状腺组织形态改变,并统计甲状腺组织切片的细胞核数、滤泡面积发现各拆方组间甲状腺组织病理形态改善情况:HYD>HYD-GH>HYD-H>HYD-G。检测甲状腺激素水平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发现海藻玉壶汤及其拆方组均表现出对甲状腺肿大模型大鼠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回调作用,其回调情况从高到低分别为:HYD、HYD-G、HYD-H、HYD-GH;检测甲状腺激素的合成指标并与模型组比较发现HYD组、HYD-G组甲状腺球蛋白(Tg)含量升高,HYD及其各拆方组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水平均降低;检测甲状腺激素的转运指标并与模型组比较发现HYD及其各拆方组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TBG)、白蛋白(ALB)水平均升高;检测甲状腺激素的调控指标并与模型组比较发现HYD组及其各拆方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均降低,有统计学差异。3海藻玉壶汤中反药组合加减对甲状腺肿大大鼠细胞凋亡及其凋亡通路的影响电镜观察各组细胞微观结构发现,与模型组相比HYD组表现出细胞全面皱缩,细胞核固缩或崩解而弥散在胞浆内,染色质浓缩并边缘化;胞质内粗面内质网减少,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减小,溶酶体数量增多,可见典型的自噬囊泡等凋亡特征,拆方组虽有典型的凋亡特征性变化但凋亡程度不及HYD组。通过TUNEL法检测甲状腺细胞凋亡情况计算凋亡指数发现,与模型组相比,HYD组甲状腺组织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加,HYD-G组、HYD-GH组未见明显变化,HYD-H组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检测甲状腺组织中Caspase-8、Caspase-9蛋白发现,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Caspase-8、Caspase-9水平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比较,给药各组Caspase-8、Caspase-9水平无明显差异。检测Fas、Bcl-2 mRNA发现,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Fas、Bcl-2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经HYD组及其拆方各组给药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Fas、Bcl-2 mRNA含量无明显变化。研究结论:1海藻与甘草这对反药组合单独配伍时,表现出引起甘草中甘草苷、甘草酸的溶出含量降低的结果。二者在复方中配伍应用时,甘草苷、甘草酸的溶出含量与甘草组基本持平。而与复方全方组相比,去掉海藻甘草反药组合的拆方组表现出引起甘草苷、甘草酸、连翘苷、橙皮苷、阿魏酸溶出含量升高的结果,可为海藻玉壶汤临床应用及反药组合能否配伍应用研究提供参考。2海藻玉壶汤对甲状腺肿大模型大鼠甲状腺激素水平和组织形态均有改善作用。复方各组比较甲状腺组织病理形态,其改善情况为HYD>HYD-GH>HYD-H>HYD-G;复方各组比较甲状腺激素相关指标水平,其恢复情况为HYD>HYD-G>HYD-H>HYD-GH。在改善甲状腺肿大方面,海藻玉壶汤中反药组合同用的效果优于去反药组合的效果。改善甲状腺肿大的机制与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转运,调控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有关。3通过电镜微观观察甲状腺细胞及TUNEL法检测甲状腺凋亡指数发现海藻玉壶汤能够促进甲状腺肿大模型大鼠甲状腺细胞的凋亡,全方组促进凋亡的水平强于拆方组。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研究发现,本实验中海藻玉壶汤及其拆方促进甲状腺肿大细胞凋亡与Caspase-8、Caspase-9蛋白以及Fas、Bcl-2基因表达无显着相关性,没有统计学差异。
王欢[6](2020)在《乌头煎剂抗肝癌及其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起病隐匿,恶性程度高,容易复发转移,是我国导致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因素。中医药在提高肝癌防治水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癌症中晚期,患者通常表现为阴阳两虚,用温阳散寒法治疗中晚期肝癌收获了不错的临床疗效,但其作用的机制仍不明确。乌头作为温阳散寒代表药物,已有实验研究发现其有很好的抗癌作用,但其作用靶点不明确。本研究课题主要借助动物和细胞实验,探究乌头对肝癌的防治作用,并从影响免疫功能的作用方面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基于中医辨证论治,以肝癌晚期多用到的温阳散寒药物乌头为研究对象,通过体内体外实验,探讨乌头对肝癌的干预作用,并从免疫调节方面初步探讨其抗肝癌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温阳散寒法治疗肝癌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研究方法:1.乌头煎剂对皮下瘤模型小鼠肝癌的防治作用:将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乌头煎剂低剂量组、乌头煎剂中剂量组和乌头煎剂高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于左下肢腹股沟处种植H22小鼠肝癌皮下瘤。然后连续灌胃生理盐水和乌头煎剂3周,观察各组小鼠一般生存状况,记录小鼠体重和肿瘤变化,计算小鼠体质量变化和抑瘤率,取肿瘤组织病理切片染色并拍照。再取50只BALB/c小鼠,分组和干预同前,直至小鼠自然死亡,绘制小鼠生存曲线。2.乌头煎剂对皮下瘤肝癌模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取30只BALB/c小鼠,分组和干预同前,3周后处死小鼠,计算各组小鼠脾指数和胸腺指数,ELISA检测血清中TNF-α、IL-1β、IFN-γ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数量。3.乌头煎剂对皮下瘤肝癌模型小鼠NK细胞的影响:取30只BALB/c小鼠,分组和干预同前,3周后处死小鼠,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和脾脏中NK细胞数量,检测脾脏中CD107a表达水平以评价NK细胞杀伤活性,检测小鼠外周血和脾脏中NK细胞受体(NKp46、NKG2D、TIGIT、TACTILE)表达情况。4.乌头对人肝癌细胞株的影响:MTT比色法检测乌头对人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Annexin V-FIFC/PI双染法检测乌头对人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乌头对人肝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乌头对人肝癌细胞中MARKs通路相关蛋白ERK、p-ERK、JNK、p-JNK、P38、p-P38等表达的影响。结果:1.乌头煎剂对皮下瘤模型小鼠肝癌的防治作用:乌头煎剂能够改善小鼠一般生存状况,抑制肿瘤生长,延长小鼠生存时间。2.乌头煎剂对皮下瘤肝癌模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乌头煎剂能够提高小鼠胸腺指数,降低小鼠脾脏指数,促进血清中TNF-α、IL-1β、IFN-γ等免疫因子表达水平,提高小鼠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数量。3.乌头煎剂对皮下瘤肝癌模型小鼠NK细胞的影响:乌头煎剂能够提高小鼠外周血和脾脏中NK细胞数量,乌头煎剂能够增强脾脏中NK细胞的杀伤活性,乌头煎剂能够降低肝癌小鼠外周血中NKp46、NKG2D和TIGIT受体的表达,升高肝癌小鼠脾脏中抑制性受体TIGIT和TACTILE的表达。4.乌头对人肝癌细胞株的影响:乌头能够抑制人肝癌细胞株的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促进肝癌细胞凋亡,乌头能够下调p-ERK的表达,上调p-JNK和p-P38的表达。结论:1.乌头煎剂对荷瘤小鼠肝癌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调节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是其防治作用的机制之一。2.乌头能够抑制人肝癌细胞株的增殖和迁移能力,促进肝癌细胞株的凋亡,其作用可能和ERK、JNK、P38 MARKs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谢骏[7](2020)在《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的髓鞘保护作用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从整体和分子水平探讨中药筋脉通(Jinmaitong,JMT)对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模型大鼠的髓鞘保护作用及对其肠道菌群的影响,探索中药筋脉通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潜在机制。[方法]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STZ 55 mg/kg的方法制备DM模型大鼠,将造模成功后的DM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糖尿病模型对照组(DM),筋脉通组(JMT),神经妥乐平(Neurotropin,NTP)组(NTP),同时配以同周龄的正常对照组(CON)大鼠。分组后分别按JMT 13.9g/(kg·d)、NTP 1.6单位/(kg·d)灌胃给药,CON组与DM组大鼠予以等量蒸馏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12 w。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4w、8w、12w检测各组大鼠随机血糖和体重。灌胃12w后检测各组大鼠机械痛阈值,并收集大鼠粪便样品,腹主动脉采血后取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与足底皮肤组织。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坐骨神经的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坐骨神经中接触蛋白相关蛋白(contactin-associated protein,Caspr)与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的表达,分析大鼠足底皮肤表皮神经纤维密度(intraepidermal nerve fiber density,IENFD),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神经调节蛋白 1(Neuregulin 1,NRG1)浓度。同时,提取大鼠粪便基因组并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正常组与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组成结构的差异,以及筋脉通干预对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并将组间差异性肠道微生物的丰度与大鼠随机血糖、体重、机械痛阈值、IENFD、NRG1水平等生理、病理观察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血糖、体重及机械痛阈检测: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各造模组大鼠随机血糖均较CON组升高(P<0.05);同一时间点各造模组大鼠之间的血糖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前各组大鼠体重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各时间点,各造模组大鼠体重较CON组均明显降低(P<0.001)。除灌胃第8 w NTP组较DM组体重增加外(P<0.05),其余时间点各造模组大鼠之间的体重无显着差异(P>0.05)。与CON组相比,除JMT组左侧机械痛阈值外,各造模组大鼠左、右两侧机械痛阈值及平均机械痛阈值较CON组均降低(P<0.01);与DM组相比,JMT组及NTP组左、右两侧机械痛阈及平均机械痛阈值均显着提高(P<0.001);JMT组与NTP组相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2.坐骨神经病理结构变化:HE染色显示,大鼠坐骨神经组织轴索与髓鞘呈深红色,雪旺细胞细胞核位于髓鞘边缘呈蓝紫色。CON组大鼠坐骨神经组织致密,轮廓规则,髓鞘完整,分布均匀,DM组大鼠坐骨神经组织松散,轮廓不规则,部分神经纤维髓鞘脱失,轴索萎缩,分布稀疏;透射电镜下可见CON组大鼠坐骨神经轴索饱满、均匀,形态规则,髓鞘致密、均一,结构完整,局部可见髓鞘板层轻微断裂;DM组大鼠坐骨神经轴索形态不规则,髓鞘结构紊乱,板层分离形成大量空泡,部分可见髓鞘向轴索及间质突出,形成“瘤状”结构。形态测量学统计分析显示,DM组大鼠每5000 μm2面积内的有髓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减少(P<0.001),结构形态异常的神经纤维比例增高(P<0.05);JMT组与NTP组大鼠坐骨神经病变与DM组相似,但程度均较DM组减轻,每5000 μm2面积内的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增加(P<0.05),结构形态异常的神经纤维比例明显减少(P<0.001);各组大鼠的gratio值(轴索直径与髓鞘外径比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3.免疫荧光法检测大鼠坐骨神经接触蛋白相关蛋白Caspr与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的表达:与CON组相比,DM组大鼠坐骨神经每mm2面积内对称性的郎飞氏结结侧区数量与比例均降低(P<0.01)、非对称性的郎飞氏结半结比例增高(P<0.01),DM组与NTP组大鼠坐骨神经中APP与βⅢ-tubulin蛋白共定位表达的区域比例升高(P<0.05);与DM组相比,JMT组大鼠坐骨神经每mm2面积内对称性的郎飞氏结结侧区数量与比例均升高(P<0.05)、非对称性的郎飞氏结半结比例降低(P<0.01),JMT组大鼠坐骨神中APP与βⅢ-tubulin蛋白共定位表达的区域比例降低(P<0.05);与NTP组相比,JMT组大鼠坐骨神经每mm2面积内对称性的郎飞氏结结侧区数量增多(P<0.05),其余指标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间非对称性的郎飞氏结半结数量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4.免疫荧光法检测分析大鼠足底皮肤表皮神经纤维密度IENFD:与CON组相比,DM组与NTP组IENFD降低(P<0.05),JMT组IENFD与CON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DM组相比,JMT组ⅢNFD升高(P<0.05),NTP组与DM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JMT组与NTP组之间IENFD无统计学差异(P>0.05)。5.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NRG1的表达:与CON组相比,DM组、JMT组及NTP组大鼠血清NRG1浓度均降低(P<0.001);与DM组相比,JMT组大鼠血清NRG1浓度升高(P<0.01),NTP组与DM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JMT组与NTP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基于以上实验结果可判定DPN模型成功,就此更名DM组为DPN组。相比CON组,DPN组和JMT组大鼠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指数明显降低(P<0.001),DPN组与JMT组之间的Alpha多样性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Beta多样性的 Weighted-UniFrac 与 Unweighted-UniFrac 分析结果均提示,CON、DPN、JMT 三组大鼠肠道菌群的Beta多样性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相比CON组大鼠,DPN组大鼠的肠道菌群中显着富集了以下10种差异性肠道微生物:pBacteroidetes,cBacteroidia,oBacteroidales,fPorphyromonadaceae,fPrevotellaceae,fOxalobacteraceae,gKlebsiella,gCoprococcus,gPrevotella,gOxalobacter。相比DPN组,JMT组大鼠的肠道菌群中显着富集了 17种差异性肠道微生物,且其中有 9 种与 CON 组一致:pActinobacteria,pProteobacteria,cBetaproteobacteria,cActinobacteria,cEpsilonproteobacteria,oBurkholderiales,oCampylobacterales,fHelicobacteraceae,gHelicobacter,说明筋脉通对上述9种肠道微生物的丰度具有回调作用。7.差异性肠道微生物丰度与DPN观察指标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在DPN组与CON组对比时富集到的10种差异性肠道微生物中,所有肠道微生物丰度均与大鼠第12 w随机血糖水平呈正相关(|r|>0.45,P<0.05),并且与大鼠第12w体重呈负相关(|r|>0.45,P<0.05);除fPrevotellaceae与大鼠血清NRG1水平无相关性外(|r|<0.40,P>0.05),其余9种的微生物丰度还同时与大鼠血清NRG1水平呈负相关(|r|>0.45,P<0.05)。在DPN组显着富集的10种差异性肠道微生物中,fPorphyromonadaceae和gPrevotella的丰度同时与大鼠的机械痛阈值和IENFD呈负相关(|r|>0.40,P<0.05)。筋脉通可显着回调的9种肠道微生物的丰度均与大鼠血清NRG1水平呈正相关(|r|>0.40,P<0.05)。除cBetaproteobacteria和oBurkholderiales外,其余7种肠道微生物的丰度均与大鼠机械痛阈值(|r|>0.5,P<0.05)和IENFD(|r|>0.45,P<0.05)呈正相关。其中,pActinobacteria,pProteobacteria 和 cActinobacteria的丰度同时与大鼠第 12 w体重呈正相关(|r|>0.5,P<0.01),与大鼠第12w随机血糖水平呈负相关(|r|>0.55,P<0.01)。[结论]1.DM大鼠12 w后出现痛觉过敏,坐骨神经病理形态学改变,及足底皮肤IENFD降低,表明DPN模型建立成功;DM大鼠血清NRG1分泌减少,坐骨神经Caspr表达抑制,APP表达增强,符合典型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理特征。2.筋脉通可通过升高DM大鼠血清NRG1水平,促进坐骨神经Caspr表达,抑制APP表达,增加足底皮肤IENFD,改善其痛觉过敏及坐骨神经病理形态异常,发挥其髓鞘保护作用。3.筋脉通在维持坐骨神经正常结构形态与对称性的郎飞氏结结侧区数量上优于阳性对照药物NTP。4.DPN组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较CON组发生了明显变化,肠道菌群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与均匀性显着降低,可能通过富集fPorphyromonadaceae和gPrevotella影响DPN的各观察指标。5.筋脉通改变了 DPN大鼠肠道微生物群落的整体组成,回调了 9种在CON组显着富集的差异性肠道微生物,并可能通过富集pActinobacteria、pProteobacteria和c Actinobacteria参与发挥髓鞘保护作用。[创新点]通过整体动物实验,从分子水平研究了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接触蛋白相关蛋白Caspr、淀粉样前体蛋白APP,以及血清神经调节蛋白1表达的影响,并尝试从肠道菌群的角度解释中药筋脉通防治DPN与发挥髓鞘保护作用的潜在机制,为中药筋脉通治疗DPN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张铁焕[8](2020)在《地锦草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文中指出[目 的]1.测定地锦草、三颗针、马尾黄连等19种中药材乙醇提取物的体外抗菌活性,筛选出具有较好抗菌活性的中药材。2.追踪分离地锦草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鉴定其化学结构。3.测定分离所得以及购买单体化合物的体外抗菌活性,进一步筛选出活性较好单体并评价活性成分与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体外抗菌作用。[方 法]1.将中药材粗粉用80%乙醇浸泡提取,提取液减压浓缩制备成浸膏,通过琼脂打孔法测定提取物抑菌圈,再通过微量倍比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MFC),根据活性测定结果确定进一步研究的目标中药材。2.采用生物活性导向分离技术,将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合硅胶、SephadexLH-20等色谱分离手段,从目标中药材提取物的活性部位分离纯化单体化合物。用波谱分析技术和理化方法鉴定其结构。3.用K-B纸片扩散法筛选与化合物有联合作用的抗菌剂,进一步采用微量棋盘稀释法测定联合使用后的抑菌活性、根据部分抑菌浓度指数评价联合抑菌效果,采用时间-杀菌曲线法考察联合使用后的动态杀菌效果。[结 果]1.通过体外活性测定,从马尾黄连、地锦草、三颗针等19种中药材中确定地锦草为进一步进行分离的目标中药材。2.从地锦草乙酸乙酯萃取层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为没食子酸、没食子酸甲酯、硬脂酸乙酯、棕榈酸。3.将单体化合物与临床常用抗菌剂联合作用于病原菌的实验结果显示:(1) K-B纸片扩散法筛选出与各单体化合物具有协同及相加作用的抗菌剂主要为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等。(2)微量棋盘法结果显示:没食子酸甲酯与头孢曲松联合使用抗10株MRSA时,有5株表现为协同作用,2株表现为相加作用;没食子酸甲酯与头孢他啶联合使用抗10株MRSA时,有2株表现为协同作用,3株表现为相加作用;没食子酸甲酯与亚胺培南西司他汀联合使用抗10株MRSA时,有5株表现为协同作用,3株表现为相加作用;没食子酸甲酯与氨苄西林联合使用抗10株MRSA时,有4株表现为协同作用,5株表现为相加作用;没食子酸甲酯与青霉素联合使用抗10株MRSA时,有7株表现为协同作用,1株表现为相加作用;没食子酸甲酯与阿米卡星联合使用抗10株MRSA时,有6株表现为协同作用,1株表现为相加作用。化合物与各抗菌药联合抗标准大肠埃希菌时,仅短叶苏木酚酸与青霉素联合作用时具有协同作用,短叶苏木酚酸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作用时具有相加作用;化合物与各抗菌药联合抗耐卡那霉素大肠埃希菌时,短叶苏木酚酸与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作用时具有协同作用,短叶苏木酚酸与头孢曲松和青霉素联合作用时具有相加作用;没食子酸甲酯与头孢他啶和阿米卡星联合作用时表现为协同作用,没食子酸甲酯与头孢曲松联合作用时表现为相加作用。(3)时间杀菌曲线结果显示:没食子酸甲酯与亚胺培南西司他汀联合抗MRSA166作用方式为相加;没食子酸甲酯与氨苄西林、青霉素联合抗MRSA166作用方式为协同;没食子酸甲酯与与头孢曲松联合抗MRSA70作用方式为协同。没食子酸甲酯、短叶苏木酚酸与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抗耐卡那霉素大肠埃希菌的作用方式均为协同。[结论]1.通过对19种中药材乙醇提取物的体外抗菌活性的研究发现,马尾黄连、孜然、地锦草、广西莪术、穿心莲、益母草、吴茱萸、土大黄、叶上花、土连翘、凤尾草和三棵针等中药材对所选病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地锦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均有较强的抑菌活性,进而确定其为目标中药材。2.通过对地锦草乙酸乙酯层的活性追踪分离,最终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与已知样品对照,分别鉴定为没食子酸、没食子酸甲酯、硬脂酸乙酯、棕榈酸。3.没食子酸甲酯、根皮苷、根皮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抗菌活性;没食子酸甲酯、短叶苏木酚酸与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抗耐卡那霉素大肠埃希菌的作用方式均为协同。
王睿[9](2020)在《基于NF-κB/COX-2和Hedgehug信号通路研究通阳散结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与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1目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以幽门螺旋杆菌为主要病因,也存在饮食、环境、免疫、药物因素的影响。当前本病尚不能治愈,治疗手段在控制症状缓解及预防癌前病变中有众多不足。遵循个体化的原则,针对不同病因病证用药以缓解症状,是中医药在本病中的治疗优势。在中医的角度,上述病因均体现出胃阳受损的特征。前期研究揭示新安医学、新安王氏内科论治胃脘痛的病机、辨证及用药思路具有独特的思想:以通阳散结法为治则、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为主要组方特点,针对胃阳不振在胃病治疗中广泛应用,亦同样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本研究基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胃阳不振”的病机理论,结合前期的研究基础,在理论源流中发掘通阳散结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及理论基础,阐述胃阳不振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过程中的机制。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对新安王氏内科医案中有关胃阳不振胃病的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寻找通阳散结法的组方特点。进一步对此组方进行动物实验的机制研究及临床疗效观察的双方面验证。在动物实验机制研究中,通过NF-κB/COX-2通路表达水平验证本法本方对CAG炎症活动的干预机制,通过Hedgehog信号通路研究其对CAG癌变的干预机制;在临床疗效观察中,通过与温胃舒胶囊的临床对比研究判断本法本方对CAG临床症状、证候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水平。为本法本方的进一步临床及药理研究提供理论及实验基础。2方法第一部分:新安王氏内科治疗胃阳不振型胃痞/胃痛的组方用药特色从已出版的《王仲奇医案—新安医籍丛刊医案医话类》,《王任之医案》以及王乐匋先生现存医案手稿选取符合中医胃痞和胃痛病诊断标准,证候符合胃阳不振特点的,有较完整的病史,舌脉象及病机分析,有完整的组方,用药剂量的医案纳入研究。采用SPSS Clementine软件进行关联分析,分析至三阶关联,总结出新安王氏内科通阳散结法的基本用药和组方特点,供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使用。第二部分:通阳散结组方通过NF-κB/COX-2通路和Hedgehog通路对抗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健康Wistar大鼠7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成空白组,模型组,治疗组,对照组,NF-κB阻滞剂组,Hedgehog阻滞剂组,每组12只。治疗组,NF-κB阻滞剂组,Hedgehog阻滞剂组由通阳散结组方颗粒剂研末配置生药液1ml·100g-1灌胃4周,对照组以温胃舒胶囊粉末配置生药液7.5mg·kg-11ml·100g-1灌胃4周。空白组和模型组按等量生理盐水灌胃。NF-κB阻滞剂组给予EVP45930.2mg·100g-1每日腹腔注射,Hedgehog阻滞剂组给予GDC-0449 0.2mg·100g-1每日腹腔注射,共4周。采用N-亚硝基化合物: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MNNG)联合夹尾刺激模拟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阳不振动物模型。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Western Blot法检测胃组织NF-κB、COX-2表达,RT-PCR检测NF-κB、COX-2受体mRNA表达,判断NF-κB/COX-2通路变化水平。相同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胃组织Shh、Ptch、Gli-1的蛋白表达,RT-PCR检测胃组织Shh、Ptch、Gli-1 mRNA表达,判断Hedgehog通路变化水平。第三部分:通阳散结组方对胃阳不振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选取符合中医胃痛和胃痞病,证候表现为胃阳不振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0例,采取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各组患者一般情况五显着差异。观察组:予通阳散结组方颗粒剂水冲300ml早晚分2次服用。对照组给予温胃舒胶囊,一次1.2g,一日2次。给药前、给药1周、给药4周后对各组给药前后中医症状及症候积分评分,给药前、给药4周后进行胃肠病症状重叠与PRO量表评分进行对比,评价通阳散结组方对胃阳不振型慢性胃炎中医症状/证候及患者生活质量的疗效情况。3结果第一部分:新安王氏内科对于胃阳不振型胃痞/胃痛的组方用药特色对147例符合条件的医案组方进行数据挖掘,通过三阶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半夏、瓜蒌、枳壳;半夏、瓜蒌、薤白;枳壳、瓜蒌、薤白等三组存在最强关联度,与其他药物组合存在显着差异。以此推断枳壳、瓜蒌、薤白、半夏等四药为王氏内科通阳散结方的主药;综合其他核心药物和二阶关联规则,得出通阳散结组方由半夏、瓜蒌、薤白、枳壳、延胡索、川楝子、五灵脂、甘松、黄连等药物组成。依据本方的组成和功效的相似度,判断为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而成。第二部分:通阳散结组方通过NF-κB/COX-2通路和Hedgehog通路对抗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1)HE染色观察,空白组显示正常胃黏膜;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治疗组,NF-κB阻滞剂组,Hedgehog阻滞剂组均呈现腺体萎缩和肠化,符合萎缩性胃炎表现;除空白组和NF-κB阻滞剂组,其他各组大鼠黏膜固有层存在活动性炎症表现,模型组程度重于其他组。(2)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NF-κB、COX-2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对照组,NF-κB阻滞剂组NF-κB、COX-2蛋白及mRNA的表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通阳散结组NF-κB、COX-2蛋白及mRNA表达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与NF-κB阻滞剂组比较,治疗组组NF-κB、COX-2蛋白及mRNA较高(P<0.05)。(3)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Shh、Ptch、Gli-1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对照组Shh、Ptch、Gli-1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Hedgehog阻滞剂组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Shh、Ptch、Gli-1蛋白及mRNA表达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与Hedgehog阻滞剂组比较,治疗组Shh、Ptch、Gli-1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P<0.01)。第三部分:通阳散结组方对胃阳不振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1)组内比较,给药1周及给药4周以后治疗组和观察组的中医症状及证候评分均明显低于给药前(P<0.05);给药4周评分明显低于给药1周(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在给药前,给药1周及给药4周与对照组相比主症评分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4周后,观察组次症评分及证候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内比较,观察组和治疗组,给药4周后,反流、消化不良、排便异常、全身症状评分低于给药前(P<0.05);心理因素、社会因素评分两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反流、消化不良、排便异常、全身症状、心理因素、社会因素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给药4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消化不良和反流症状评分上,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排便异常、全身症状、心理因素、社会因素评分上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4结论(1)新安王氏内科通阳散结法针对胃阳不振的胃痞、胃痛组方由半夏、瓜蒌、薤白、枳壳、延胡索、川楝子、五灵脂、甘松、黄连组成,为经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而成。(2)通阳散结法(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能够通过抑制NF-κB、COX-2蛋白及mRNA的表达,抑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炎症活动水平。(3)通阳散结法(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能够提高Shh、Ptch、Gli-1蛋白及mRNA的表达,激活Hedgehog通路,抑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癌前状态及向胃癌的转变。(4)通阳散结法(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对胃阳不振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及证候缓解,消化不良、反流症状的缓解水平优于温胃舒胶囊,对全身症状、心理情绪的缓解二者无显着差异。
徐静汶[10](2020)在《补中益气汤中用红芪替换黄芪的免疫调节作用比较及红芪多糖的抗免疫老化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红芪是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的干燥根,有野生和栽培品种,主产于甘肃。在红芪所含的多种活性物质研究中,红芪多糖的抗衰老作用的深入研究为我们应对中国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打开了一扇窗。在中医众多延缓衰老方中,补中益气汤以黄芪为君药,重在补益中气,调节机体的后天之本,而红芪和黄芪都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等多方面功效。红芪主销广东、福建等地并出口,常被认为是黄芪的优质品种。本论文希望通过研究红芪/黄芪为君药的补中益气汤对免疫衰老的免疫调节作用差异;通过对红芪中具有抗衰老作用的红芪多糖对免疫衰老的影响研究,为合理开发甘肃道地药材红芪以及红芪的临床科学使用提供依据。目的:比较红芪/黄芪为君药的补中益气汤对SAMP8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寻找红芪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红芪提取物红芪多糖-3(Hedysari polysaccharide 3,HPS-3)对SAMP8小鼠免疫功能的调节机制,为红芪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以等量红芪替代补中益气汤中的君药黄芪,分别制备红芪补中益气汤和黄芪补中益气汤。取10只昆明小鼠做为青龄模型组,40只SAMP8小鼠随机分成衰老模型组、胸腺肽阳性对照组、红补组、黄补组。各组连续灌胃给药14d后,HE染色观察小鼠脾脏结构变化;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脾淋巴细胞中p38MAPK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脾淋巴细胞中p38MAPK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脾脏组织p38MAPK蛋白表达。2.制备昆明小鼠脾淋巴细胞悬液,经不同浓度HPS-3干预72h后,MTT法测定HPS-3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的最佳给药浓度。在此基础上,ELISA检测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脾淋巴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3.制备SAMP8小鼠脾淋巴细胞悬液,经HPS-3干预72h后,提取出淋巴细胞中的总蛋白,Label free无标记定量质谱方法采集蛋白质质谱数据,经DAVID生物信息数据库分析,GO注释,KEGG Pathway通路分析,STRING平台,Reactome Pathways通路分析,查找差异蛋白可能参与的生物信号通路,分析差异蛋白的相互作用网络。Western Blot验证质谱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结果:1.与青龄模型组相比,衰老模型组小鼠的脾脏白髓占比减少,红髓与白髓之间的界限模糊;血清中IL-2、IFN-γ、TNF-α的含量低于青龄模型组(P<0.05);脾脏T淋巴细胞中CD4+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升高,CD8+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降低,CD28+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降低,CD28+CD152+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升高(P<0.05);p38MAPK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下调(P<0.05)。与衰老模型组比较,红补组和黄补组的SAMP8小鼠脾脏结构改善,白髓占比增加;血清中IL-2、IFN-γ、TNF-α的含量均增高(P<0.05),且红补组血清中IL-2含量高于黄补组(P<0.05)。红补组和黄补组的脾脏T淋巴细胞中CD8+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均升高(P<0.05),CD4+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均降低,CD28+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均升高,CD28+CD152+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均降低(P<0.05);红补组与黄补组均能上调p38MAPK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且红补组脾脏的p38MAPK mRNA的表达高于黄补组(P<0.05)。2.不同浓度的HPS-3与小鼠脾淋巴细胞共培养72 h,计算RGR,确定了100μg/mL是HPS-3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最佳实验浓度。与空白对照组比较,HPS-3和ConA干预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IL-4降低(P<0.05);IL-2、IFN-γ、TNF-α都升高(P<0.05);CD3+T淋巴细胞亚群含量升高(P<0.05);CD3+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增加(P<0.05);经HPS-3和ConA干预的脾淋巴细胞内呈现有更多的细胞器,淋巴细胞结构更加清晰,线粒体数量增加,线粒体嵴结构清晰。HPS-3组与ConA组比较,HPS-3组中IFN-γ、TNF-α的含量升高(P<0.05);HPS-3组的CD3+CD8+T淋巴细胞亚群含量高于ConA组(P<0.05)。3.Label free无标记定量质谱检测结果显示,经HPS-3培养72h后,SAMP8小鼠的脾淋巴细胞中有194个蛋白丰度呈现显着变化(CON组和HPS组的表达量差异比率R值1.5倍以上:R值<0.7或>1.5,且P<0.05视为差异蛋白),其中有172个蛋白显着上调,22个蛋白显着下调。DAVID生物信息数据库分析,GO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结果显示,这些差异蛋白被富集到12条主要通路,主要与淋巴细胞的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代谢途径等相关。对差异蛋白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分析显示HPS-3能上调“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活性;能上调NF-kappa B信号通路活性。结论:1.红芪补中益气汤和黄芪补中益气汤都能够改善由衰老导致的免疫功能失衡问题,并且红芪补中益气汤升高SAMP8小鼠血清中IL-2、IFN-γ含量,上调p38MAPK mRNA表达量高黄芪补中益气汤。2.HPS-3能够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使Th1细胞因子IL-2、IFN-γ和TNF-α增加,Th2细胞因子IL-4减少,CD3+T和CD3+CD8+T淋巴细胞比例升高,淋巴细胞内细胞器增多。HPS-3能够促进细胞免疫应答。3.HPS-3能够上调SAMP8小鼠脾淋巴细胞中的“泛素-蛋白酶体”活性,上调NF-kappa B信号通路活性,促进细胞增殖与分化。
二、复方苏木煎剂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方苏木煎剂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芪甲扶正方防治肺癌癌因性疲乏的有效性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癌因性疲乏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癌因性疲乏的诊断 |
2 癌因性疲乏的程度评估 |
3 癌因性疲乏的治疗 |
4 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因素 |
5 癌因性疲乏的发病机制假说 |
6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癌因性疲乏的研究现状 |
1 古代医籍中关于癌因性疲乏的记载 |
2 现代各医家对于癌因性疲乏的认识 |
3 癌因性疲乏的中医药治疗现状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芪甲扶正方治疗脾肾亏虚型肺癌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试验方案 |
3 观察指标 |
4 研究工具及流程 |
5 统计分析 |
6 伦理原则 |
7 研究结果 |
8 讨论 |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芪甲扶正方治疗肺腺癌癌因性疲乏的作用机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芪甲扶正方防治肺癌癌因性疲乏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
实验一 芪甲扶正方对肺癌本身导致的疲乏的预防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实验二 芪甲扶正方对肺癌癌因性疲乏模型免疫炎症水平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实验三 芪甲扶正方对肺癌癌因性疲乏模型瘤体增殖能力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实验四 芪甲扶正方对肺癌癌因性疲乏模型瘤组织Akt/c-Myc信号轴的调节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地锦多糖的制备及对小鼠免疫增强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地锦草的研究进展 |
1.1.1 地锦草的化学成分 |
1.1.2 地锦草的药理作用 |
1.1.3 地锦草的临床应用 |
1.2 多糖的研究进展 |
1.2.1 多糖的生物活性 |
1.2.2 多糖结构的研究 |
1.2.3 多糖的提取及分离纯化 |
1.2.4 多糖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地锦多糖的提取与脱色纯化 |
2.1 材料 |
2.1.1 药材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方法 |
2.2.1 地锦样品的前处理 |
2.2.2 地锦多糖的提取 |
2.2.3 地锦多糖的含量测定 |
2.2.4 地锦多糖中蛋白含量测定 |
2.2.5 地锦多糖双氧水脱色的最佳条件的优化 |
2.2.6 地锦多糖的纯化 |
2.3 结果 |
2.3.1 地锦多糖的提取结果 |
2.3.2 地锦多糖的纯化结果 |
2.3.3 地锦多糖双氧水脱色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
2.3.4 地锦多糖双氧水脱色的正交试验结果 |
2.3.5 地锦多糖双氧水脱色的验证试验结果 |
2.4 讨论 |
2.4.1 地锦多糖的提取方法 |
2.4.2 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 |
2.4.3 地锦多糖的双氧水脱色 |
2.5 小结 |
第三章 地锦多糖的结构鉴定 |
3.1 材料 |
3.1.1 地锦多糖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2 方法 |
3.2.1 地锦多糖的紫外光谱分析 |
3.2.2 地锦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 |
3.2.3 地锦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 |
3.2.4 地锦多糖的分子量检测 |
3.2.5 地锦多糖的糖醛酸含量测定 |
3.2.6 地锦多糖的刚果红试验 |
3.2.7 地锦多糖的核磁共振波谱测定 |
3.3 结果 |
3.3.1 地锦多糖的紫外光谱分析结果 |
3.3.2 地锦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
3.3.3 地锦多糖的单糖组成结果 |
3.3.4 地锦多糖的分子量结果 |
3.3.5 地锦多糖的糖醛酸含量结果 |
3.3.6 地锦多糖的刚果红试验结果 |
3.3.7 地锦多糖的核磁试验结果 |
3.4 讨论 |
3.4.1 多糖的光谱分析 |
3.4.2 多糖的分子量及及糖醛酸分析 |
3.4.3 多糖的核磁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地锦多糖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的影响 |
4.1 材料 |
4.1.1 地锦多糖 |
4.1.2 试验动物 |
4.1.3 主要试剂 |
4.1.4 主要仪器 |
4.2 方法 |
4.2.1 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
4.2.2 地锦多糖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最大安全浓度的测定 |
4.2.3 地锦多糖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4.2.4 地锦多糖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周期的影响 |
4.2.5 地锦多糖对小鼠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
4.2.6 地锦多糖对小鼠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IgA、IgG的影响 |
4.2.7 地锦多糖对小鼠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
4.2.8 数据分析 |
4.3 结果 |
4.3.1 地锦多糖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最大安全浓度的测定 |
4.3.2 地锦多糖单独刺激时各组淋巴细胞增殖的结果 |
4.3.3 地锦多糖协同PHA刺激时淋巴细胞增殖的结果 |
4.3.4 地锦多糖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
4.3.5 地锦多糖对CD4~+、CD8~+T 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结果 |
4.3.6 地锦多糖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IgA、IgG的影响结果 |
4.3.7 地锦多糖对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结果 |
4.4 讨论 |
4.4.1 地锦多糖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
4.4.2 地锦多糖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4.4.3 地锦多糖对淋巴细胞周期的影响 |
4.4.4 地锦多糖对CD4~+、CD8~+T 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
4.4.5 地锦多糖对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五章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 |
5.1 材料 |
5.1.1 地锦多糖 |
5.1.2 试验动物 |
5.1.3 主要试剂 |
5.1.4 主要仪器 |
5.2 方法 |
5.2.1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
5.2.2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最大安全浓度的测定 |
5.2.3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 |
5.2.4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 |
5.2.5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NO和iNOS生成的影响 |
5.2.6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细胞因子的影响 |
5.2.7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CD14和MHC-II表达 |
5.2.8 数据分析 |
5.3 结果 |
5.3.1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最大安全浓度的测定 |
5.3.2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
5.3.3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结果 |
5.3.4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NO和iNOS生成的影响结果 |
5.3.5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 |
5.3.6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CD14和MHC-II表达的影响结果 |
5.4 讨论 |
5.4.1 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 |
5.4.2 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 |
5.4.3 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分泌NO和iNOS生成的影响 |
5.4.4 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细胞因子的影响 |
5.4.5 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CD14和MHC-II表达的影响 |
5.5 小结 |
第六章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抗氧化作用研究 |
6.1 材料 |
6.1.1 地锦多糖 |
6.1.2 试验动物 |
6.1.3 主要仪器 |
6.1.4 主要试剂 |
6.2 方法 |
6.2.1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
6.2.2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形态学观察 |
6.2.3 地锦多糖对H_2O_2诱导的巨噬细胞氧化损伤细胞存活率影响 |
6.2.4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抗氧化作用的测定 |
6.2.5 数据分析 |
6.3 结果 |
6.3.1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形态的影响 |
6.3.2 地锦多糖对H_2O_2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氧化损伤细胞存活率影响 |
6.3.3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SOD酶活力的影响 |
6.3.4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GSH-PX酶活力的影响 |
6.3.5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DA含量的影响 |
6.3.6 地锦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PO酶活力的影响 |
6.4 讨论 |
6.4.1 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SOD酶活力的影响 |
6.4.2 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GSH-PX酶活力的影响 |
6.4.3 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MDA含量的影响 |
6.4.4 地锦多糖对巨噬细胞MPO酶活力的影响 |
6.5 小结 |
第七章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
7.1 材料 |
7.1.1 地锦多糖 |
7.1.2 试验动物 |
7.1.3 主要仪器 |
7.1.4 主要试剂 |
7.2 方法 |
7.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
7.2.2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分析 |
7.2.3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细胞增殖和腹腔巨噬细胞增殖的影响 |
7.2.4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周期的影响 |
7.2.5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CD4~+、CD8~+T亚群的影响 |
7.2.6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7.2.7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
7.2.8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抗氧化作用指标的测定 |
7.2.9 数据分析 |
7.3 结果 |
7.3.1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器官指数分析 |
7.3.2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细胞增殖和腹腔巨噬细胞增殖的结果 |
7.3.3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
7.3.4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CD4~+、CD8~+T亚群的影响结果 |
7.3.5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IgA、IgG的影响结果 |
7.3.6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结果 |
7.3.7 地锦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 |
7.4 讨论 |
7.4.1 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周期和CD4+、CD8+的影响 |
7.4.2 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7.5 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苏木临床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古代临床应用 |
1.1 苏木索源 |
1.2 苏木复方 |
2 现代临床应用 |
2.1 内科疾病 |
2.1.1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
2.1.2 肿瘤 |
2.1.3 心脑血管疾病 |
2.1.4 风湿及免疫疾病 |
2.2 妇科疾病 |
2.3 伤科疾病 |
2.3.1 膝关节疾病 |
2.3.2 跟痛症 |
2.3.3 其他伤科疾病 |
2.4 其他疾病 |
3 总结与展望 |
(4)SH20中药汤剂抑制小鼠GL261胶质瘤生长的体内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SH20中药汤剂治疗胶质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
背景介绍 |
立项依据 |
第二章 SH20中药汤剂抑制胶质瘤生长的体内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及试剂准备 |
1 实验动物及细胞株 |
2 实验设备 |
3 试剂试剂及耗材 |
4 试剂配制 |
方法 |
1 GL261胶质瘤细胞复苏、培养、传代 |
2 构建荷瘤小鼠模型 |
3 鼠脑肉眼观察及切片HE染色观察 |
4 动物分组及给药 |
5 毒性比较 |
5.1 一般情况观察 |
5.2 各组小鼠进食量比较 |
5.3 各组小鼠体重变化 |
5.4 各组小鼠血细胞及肝肾功能比较 |
6 鼠脑肉眼观察及HE染色病理学比较 |
7 荷瘤小鼠肿瘤体积比较 |
8 各组小鼠生存时间比较 |
9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实验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筛选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中药有效成分治疗胶质瘤的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海藻玉壶汤特定剂量条件下的反药组合加减抗甲状腺肿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海藻反甘草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海藻玉壶汤中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海藻玉壶汤治疗甲状腺肿大的实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海藻甘草反药组合加减应用对海藻玉壶汤中5种活性成分溶出含量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节 海藻玉壶汤中海藻甘草反药组合加减对甲状腺肿大大鼠甲状腺形态的影响 |
实验一 甲状腺肿大大鼠模型的复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二 海藻玉壶汤中海藻甘草反药组合加减对甲状腺肿大大鼠体征、甲状腺系数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三 海藻玉壶汤中海藻甘草反药组合加减对甲状腺肿大大鼠甲状腺组织病理形态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节 基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探讨海藻玉壶汤中海藻甘草反药组合加减对甲状腺肿大模型大鼠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四节 基于凋亡信号通路探讨海藻玉壶汤中海藻甘草反药组合加减对甲状腺肿大模型大鼠细胞凋亡的影响 |
实验一 电镜下观察甲状腺肿大模型大鼠细胞凋亡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二 TUNEL染色法计算凋亡指数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三 海藻玉壶汤中海藻甘草反药组合加减对大鼠甲状腺Caspase8、Caspase9蛋白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四 海藻玉壶汤中海藻甘草反药组合加减对大鼠甲状腺Fas、Bc1-2 mRNA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6)乌头煎剂抗肝癌及其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乌头煎剂对皮下瘤模型小鼠肝癌的防治作用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部分 乌头煎剂对皮下瘤肝癌模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部分 乌头煎剂对皮下瘤肝癌模型小鼠NK细胞的影响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四部分 乌头体外抗肝癌作用 |
一、实验材料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乌头属药物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及专利申请情况 |
致谢 |
(7)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的髓鞘保护作用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的髓鞘保护作用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1 中药筋脉通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理论基础与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2 基于肠道菌群调节作用的糖尿病中医药干丽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8)地锦草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19种常见中药材醇提物的体外抗菌活性筛选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3.1 耐药谱测试结果 |
3.2 中药材醇提物抑菌圈测定结果 |
3.3 MIC和MB(F)C测定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地锦草醇提物抗菌活性成分的追踪分离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 方法 |
3. 结果 |
3.1 地锦草各萃取层的抗菌活性测定 |
3.2 地锦草乙酸乙酯层各分段物的抗菌活性测定 |
3.3 活性追踪的分离结果 |
3.4 化合物波谱数据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地锦草单体化合物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
第一节 体外抗菌活性测定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单体化合物联合抗生素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 方法 |
3. 结果 |
3.1 K-B纸片扩散法筛选结果 |
3.2 微量棋盘法测定结果 |
3.3 时间-杀菌曲线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地锦草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基于NF-κB/COX-2和Hedgehug信号通路研究通阳散结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新安王氏内科胃阳不振型胃痞/胃痛的组方用药特色 |
1 新安王氏内科胃痞/胃痛病的辨治特色—胃脘痛 |
1.1 辨证重视胃的阴阳 |
1.2 重视肝在胃病发生中的作用 |
2 新安王氏内科通阳散结法治疗胃阳不振型胃病的数据挖掘 |
2.1 数据来源 |
2.2 数据处理方法 |
2.3 结果 |
第二部分 通阳散结组方通过NF-ΚB/COX-2通路和Hedgehong通路对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研究 |
1 材料 |
1.1 动物及分组 |
1.2 药物 |
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 方法 |
2.1 模型制备 |
2.2 给药 |
2.3 取材 |
2.4 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病理形态学变化 |
2.5 Western Blot 法检测大鼠胃组织 NF-κB、COX-2蛋白表达,以及Shh、Ptch、Gli-1蛋白表达 |
3 结果 |
3.1 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病理形态学变化 |
3.2 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B、COX-2蛋白表达 |
3.3 Western Blot法检测Shh、Ptch、Gli-1蛋白表达 |
3.4 RT-PCR法检测NF-κB、COX-2受体mRNA相对表达量 |
3.5 RT-PCR法检测Shh、Ptch、Gli-1受体mRNA相对表达量 |
第三部分 通阳散结组方治疗胃阳不振型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
1 临床资料 |
2 给药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中医症状及证候积分 |
3.2 消化道重叠症状及临床疗效评价 |
4 统计学分析 |
5 结果 |
5.1 各组患者一般情况 |
5.2 中医症状积分对比 |
5.3 中医证候评价 |
5.4 治疗前后基于慢性胃肠疾病患者报告临床结局评价量表评分对比 |
讨论 |
1 CAG胃阳虚理论的确立 |
1.1 胃阳与脾阳理论的历史源流 |
1.2 胃阳虚与脾阳虚的鉴别 |
1.3 胃阳虚是CAG的主要证候特征 |
2 通阳散结法-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的确立 |
2.1 通阳散结法用治胃病的起源 |
2.2 病机分析,从脏腑阴阳辨析通阳散结法 |
2.3 创新发挥和药物的选取 |
3 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对抗慢性萎缩性胃炎活动期的机制 |
3.1 HE染色表现 |
3.2 NF-κB/COX-2通路与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在CAG中的抗炎机制 |
3.3 Hedghog通路与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在CAG中的抑癌机制 |
4 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的临床疗效评价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机制与中医药实验研究进展 |
1.发病机制认识 |
2.中医药实验研究进展 |
3.对中医药治疗CAG实验研究现状的思考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论着及参与课题情况 |
(10)补中益气汤中用红芪替换黄芪的免疫调节作用比较及红芪多糖的抗免疫老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补中益气汤应用概况 |
1.3 红芪与黄芪在种植(种质)、成分、功效方面的比较研究 |
1.4 红芪现代研究 |
1.4.1 红芪种植研究 |
1.4.2 红芪成分研究 |
1.4.3 红芪功效研究 |
1.5 红芪多糖研究 |
1.5.1 红芪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
1.5.2 红芪多糖含量测定及多糖组分研究 |
1.5.3 红芪多糖功效及相关机制研究 |
1.6 Label free技术在中药作用机制研究中的作用 |
1.7 立题依据 |
1.8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用红芪替代补中益气汤中的君药黄芪对SAMP8小鼠抗免疫老化作用比较研究 |
2.1 材料 |
2.1.1 动物 |
2.1.2 试剂和仪器 |
2.1.3 药物 |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2.2.1 分组及给药 |
2.2.2 小鼠脾淋巴细胞悬液制备 |
2.2.3 HE染色观察小鼠脾脏病理组织学变化 |
2.2.4 ELISA检测血清中IL-2、IFN-γ、TNF-α的含量 |
2.2.5 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 |
2.2.6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脾淋巴细胞中p38MAPK mRNA表达量 |
2.2.7 Western Blot检测脾淋巴细胞中p38MAPK蛋白的表达 |
2.2.8 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脾脏p38MAPK蛋白 |
2.2.9 统计学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3.1 补中益气汤对SAMP8小鼠生命状态的影响 |
2.3.2 补中益气汤对SAMP8小鼠脾脏病理组织学变化的影响 |
2.3.3 补中益气汤对SAMP8小鼠血清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
2.3.4 补中益气汤对SAMP8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
2.3.5 补中益气汤对SAMP8 小鼠脾淋巴细胞中的p38MAPK mRNA的影响 |
2.3.6 补中益气汤对SAMP8 小鼠淋巴细胞中的p38MAPK蛋白表达的影响 |
2.3.7 补中益气汤对SAMP8 小鼠脾脏p38MAPK蛋白表达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红芪多糖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
3.1 实验动物 |
3.2 试剂与仪器 |
3.2.1 试剂 |
3.2.2 仪器 |
3.3 实验过程 |
3.3.1 红芪多糖制备 |
3.3.2 小鼠脾淋巴细胞悬液的制备 |
3.3.3 MTT法测定HPS-3 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3.3.4 ELISA测定HPS-3 对淋巴细胞培养上清细胞因子IL-2、IFN-γ、TNF-α和 IL-4 的影响 |
3.3.5 FCM测定HPS-3 对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
3.3.6 透射电镜观察HPS-3对脾淋巴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 |
3.4 统计学方法 |
3.5 实验结果 |
3.5.1 HPS-3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3.5.2 HPS-3 对小鼠脾淋巴细胞产生Th1/Th2 细胞因子的影响 |
3.5.3 HPS-3对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
3.5.4 HPS-3对脾淋巴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 |
3.6 讨论 |
3.7 结论 |
第四章 Label Free蛋白质组学研究红芪多糖对衰老小鼠脾淋巴细胞作用的机制 |
4.1 实验材料 |
4.1.1 动物 |
4.1.2 试剂 |
4.1.3 仪器 |
4.1.4 软件工具和相关数据库 |
4.2 实验方法 |
4.2.1 样本制备 |
4.2.2 质谱数据采集 |
4.2.3 数据分析 |
4.2.4 生物信息分析 |
4.2.5 Western Blot验证差异蛋白的表达 |
4.3 结果 |
4.3.1 质谱分析数据总体情况 |
4.3.2 组间显着差异表达蛋白解析 |
4.3.3 差异蛋白GO分析 |
4.3.4 差异蛋白聚类分析 |
4.3.5 差异蛋白KEGG通路分析 |
4.3.6 STRING分析 |
4.3.7 上调差异蛋白Reactome Pathways通路分析 |
4.3.8 Western Blot验证上调的免疫调节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 |
4.4 讨论 |
4.5 结论 |
第五章 结论 |
附 质谱信息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复方苏木煎剂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芪甲扶正方防治肺癌癌因性疲乏的有效性及作用机制研究[D]. 刘寰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地锦多糖的制备及对小鼠免疫增强活性研究[D]. 孙文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苏木临床应用现状[J]. 刘影哲,曹钰昉,张洋,宋路遥,潘祥宾.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10)
- [4]SH20中药汤剂抑制小鼠GL261胶质瘤生长的体内实验研究[D]. 张振. 扬州大学, 2020
- [5]海藻玉壶汤特定剂量条件下的反药组合加减抗甲状腺肿的作用及机制[D]. 吕艳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
- [6]乌头煎剂抗肝癌及其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D]. 王欢.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7]中药筋脉通对糖尿病大鼠的髓鞘保护作用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D]. 谢骏.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8]地锦草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D]. 张铁焕.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9]基于NF-κB/COX-2和Hedgehug信号通路研究通阳散结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与临床疗效观察[D]. 王睿.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
- [10]补中益气汤中用红芪替换黄芪的免疫调节作用比较及红芪多糖的抗免疫老化机制研究[D]. 徐静汶. 兰州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