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超细颗粒

稀土超细颗粒

一、RE Ultrafine Particle(论文文献综述)

连悦辰,刘秀铭,何玲珊,周声芳,綦昕瑶[1](2022)在《伊朗西部Shooshtar黄土岩石磁学特征及增强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土由风积形成,黄土堆积的地层不仅记录了古气候冷暖变化,地表分布的黄土区常常是旱作农业高度发展地区,并可能发展为古文明起源地,如中国黄河流域。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古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伊朗西部地区是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丝绸之路重要的途径地;位于两河下游的波斯湾入海口附近,分布着大面积尚未被认识的风成黄土。文章通过对伊朗西部胡齐斯坦省Shooshtar(SH)地区所采集的疑似风成沉积物样品进行系统的环境磁学、粒度、稀土元素,以及漫反射光谱测量,探究该剖面的磁学性质及其磁性增强机制,以发掘其蕴含的环境信息。结果表明:SH剖面具有风成黄土粒度分布特征和风积物稀土元素分布特征;磁性矿物以软磁性矿物磁铁矿和磁赤铁矿为主,并含少量硬磁性矿物针铁矿和赤铁矿,磁性颗粒以粗SSD颗粒为特征。该剖面磁性的增强受微弱的成壤作用和外源输入的磁性矿物共同影响,而外源输入的磁性矿物贡献更显着,SH剖面与东北部黄土-古土壤磁化率增强机制相似,但又存在区别,主要源于外源输入磁性矿物的差异和区域降水差异所导致的成壤强度不同。

李梦闪,黄伟欣,张臻悦,张文才,唐鸿鹄,曹学锋,孙伟[2](2021)在《煤及其副产物中稀土元素的赋存特征与选矿富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煤及其副产物中稀土元素储量丰富,其中高价值稀土元素的浓度明显高于传统稀土矿石资源,这些稀土元素的综合利用和经济回收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煤及其副产物中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与高效富集方法是决定该类资源能否经济、有效回收的关键之一。总结了煤及其副产物中稀土元素赋存形态与特征以及选矿富集的研究进展,有望为从煤及其副产物中提取稀土元素提供参考。

林玉翠,张红润,刘立钧[3](2021)在《高纯氧化镝纳米材料晶粒尺寸测试现状及标准研制》文中认为氧化镝纳米材料因具备纳米结构材料特性和稀土材料特性,发挥出优异的性能,氧化镝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制备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氧化镝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形貌中晶粒尺寸的分析方法,并讨论了氧化镝纳米材料关键指标的测试评价相关标准的建立具有重大意义。

高国华[4](2020)在《碳酸钠沉淀制备超细氧化钇的机理及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超细氧化钇比普通氧化钇的光、耐热、化学等特性更加优良,并且价格更高,广泛应用于高新材料领域。目前多数超细氧化钇的制备工艺受制于产品质量差、环境污染、设备要求高等问题,难以实现大批量生产。然而碳酸钠沉淀工艺具有成本低、无污染、操作简单等优势,易实现工业化,但是碳酸钠沉淀稀土料液不易结晶,而且在不引入分散剂的情况下难以获得分散性良好的超细氧化钇粉体。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氯化钇料液为研究对象,采用碳酸钠为沉淀剂,详细研究了碳酸钇的沉淀结晶过程以及焙烧过程,获得了碳酸钇沉淀结晶机理和焙烧机制,开发了超细氧化钇碳酸钠沉淀制备技术,最终得到了分散性良好的超细氧化钇。其沉淀结晶机理可以为其他晶型碳酸稀土的制备提供理论参考,本技术的开发实施也具有减少大量积压的普通氧化钇、提高稀土功能材料性能和产品附加值以及促进我国稀土产业升级换代的重要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实时在线颗粒分析系统(FBRM-PVM)可实时原位在线追踪颗粒数目变化情况以及图像信息,能将结晶过程可视化。本文采用FBRM-PVM对碳酸钇沉淀结晶过程和机理进行了探讨,通过温度和pH的实验研究发现,在80 oC,pH为5.96.0条件下,碳酸钇的结晶过程是诱导成核→晶粒生长→奥斯瓦尔德(Ostwald)熟化的动态平衡过程,此时可获得具有一定结晶度的沉淀产物。为了进一步增加碳酸钇的结晶度,又对碳酸钇的陈化过程和晶种循环过程进行了研究,其中陈化过程对碳酸钇的结晶没有起到正面的作用,但其中存在的剪切成核和接触成核现象使得体系内颗粒平均粒径减小。而晶种循环过程中,晶种的核晶作用可以促进结晶转化并且加速Ostwald熟化,晶体生长过程为成核→针状和片状生长→针状与片状晶体聚集成类球形晶体,最终在1次晶种循环的条件下得到了粒径12.0μm且分散性均匀的晶型碳酸钇。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料液浓度等沉淀条件对碳酸钇粒径的影响,获得了沉淀最佳工艺。最终在并流加料、氯化钇浓度为1.0 mol·L-1、反应温度为40 oC、pH在5.5-6.5范围内、加料速度为10 mL·min-1、搅拌转速为600 r·min-1的较优条件下得到了结晶度较高、D50=14.8μm、(D90-D10)/2D50=0.64的Y2(CO3)3·2H2O。所得碳酸钇通过搅拌陈化,针状和片状聚集的类球形聚合晶体逐渐溶解分散,并转化为分散性均匀的小颗粒晶体,其在40oC条件下,搅拌陈化48 h后用1500 mL常温水自然过滤淋洗后获得了杂质含量低于100ppm、粒径D50=3.77μm、粒径分布(D90-D10)/2D50=0.70<1的超细碳酸钇。为实现超细碳酸钇焙烧过程中粒径等性质的遗传性,防止团聚,对上述获得的超细碳酸钇(Y2(CO3)3·2H2O)进行了热分解过程和动力学研究,发现其热分解过程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焙烧温度低于350 oC时,失去自由水和结晶水,生成Y2(CO3)3,热分解的表观活化能E在45.07、103.19 kJ·mol-1之间,指前因子A为3.68 s-1,反应级数在1.8左右;第二阶段:焙烧温度为350 oC546 oC时,Y2(CO3)3失去2个CO2,生成Y2O2CO3,受机理函数Avrami Erofeev(n=4)方程控制,对应的分解函数为g(α)=[-ln(1-α)]5,表观活化能E为385.44 kJ·mol-1,指前因子为A为7.71×1022 s-1,反应级数在1左右;第三阶段:焙烧温度大于546 oC时,Y2O2CO3继续失去一个CO2,生成Y2O3,受机理函数Avrami Erofeev(n=1/3)控制,对应的分解函数g(α)=[-7)9)(1-α)]1?3,表观活化能E为505.44 kJ·mol-1,指前因子为A为3.95×1028 s-1,反应级数在1左右。最后以上述热分解机理为指导,通过对焙烧条件的调控,发现超细碳酸钇在50 oC下干燥24 h,然后在200 oC保温3 h—350 oC保温1 h—550 oC保温2 h的三段式保温、升温速率9 oC·min-1的条件下得到了D50=3.00μm、(D90-D10)/2D50=0.89、晶体表面呈粒径40-50 nm的小颗粒聚集的超细氧化钇粉体,与二水碳酸钇的热分解机理具有一致性。

王珊珊[5](2020)在《厦门市大气PM2.5分布特征、来源解析及风险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气PM2.5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易于富集空气中污染物,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全球气候,危害人体健康。论文以我国东南沿海城市——厦门市为研究对象,研究大气PM2.5的化学组成及二次气溶胶形成机制,利用改进的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PMF)准确解析大气PM2.5来源,并评价特定来源重金属风险。论文分析了特殊社会事件(春节期间以及金砖会议期间)中大气PM2.5含量、组成,并研究灰霾天大气PM2.5二次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为准确辨析大气PM2.5来源提供思路,对进一步研究大气PM2.5二次形成及其中重金属风险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并为防治大气PM2.5污染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析了厦门市大气PM2.5含量及组成特征。大气PM2.5含量季节变化特征为春季>秋季>冬季>夏季;空间分布特征为郊区>城区。含碳物质及水溶性离子(WSIIs)是大气PM2.5的主要成分。WSIIs中SO42-、NO3-和NH4+(SNA)占比最大;有机碳(OC)含量远高于元素碳(EC);无机元素(TE)以Al、Fe、Cu、Zn、Si、Mn和Pb为主。春节期间大气PM2.5及其中WSIIs、OC、EC较春节前降低,而烟花燃放导致Al、Sr、Mg2+、K+含量升高。金砖会议期间,大气PM2.5及其中主要成分含量较金砖会议前均降低,表明会议期间管控措施对降低大气PM2.5污染有效。灰霾天大气PM2.5含量显着高于清洁天。与清洁天气相比,灰霾天气相对湿度高、风速小、风向不定向、地表温度高。(2)探讨了污染阶段及清洁阶段大气PM2.5二次形成机制。二次有机气溶胶(SOC)、二次无机气溶胶(SNA)共同贡献于春、冬两季污染阶段二次气溶胶形成,秋季为SNA的贡献。二次SO42-主要通过非均相氧化反应生成;二次NO3-在春、冬两季主要通过非均相反应生成,秋季主要通过均相反应生成。O3浓度升高有助于SOC生成,并导致金砖会议期间大气PM2.5二次转化作用增强。灰霾天气二次转化主要贡献于SNA,且通过非均相反应生成,酸度升高有助于灰霾天SNA形成。(3)分析了大气PM2.5来源。根据同位素、富集因子、稀土元素、后向气团轨迹以及单颗粒分析优化的PMF结果可知:厦门市大气PM2.5主要受土壤母质层、海盐离子、合金及电镀工业、二次形成、燃煤、交通、重油及生物质燃烧的影响,郊区同时受到钨钼工业的影响;除冬季外,其他三季郊区均受到农业排放源的影响;自然源对厦门市大气PM2.5的贡献率小于人为源。(4)对大气PM2.5中重金属进行风险评价。V、Pb、Zn生物可给性较强;Mn、Ni、Co生物可给性相对较弱,其中生物可给态铅主要来自人为源,而残渣态铅主要来自自然源。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大气PM2.5中重金属具有极强的生态风险,且人为污染源的贡献最大。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Cr、Cd存在致癌风险,其中工业源、燃烧源以及交通源贡献最大。

周汉宇[6](2020)在《circFAM117靶向miR-204-5p调控碳黑纳米颗粒和苯并(a)芘复合暴露下的气道炎症反应》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超细颗粒物是一种常见的工业物质、也是常见的空气污染物,其粒径小于1μm。由于其粒径较小,因而具有了更加剧烈的生物健康损伤效应。最常见的超细颗粒物就是碳相关的超细颗粒物,碳黑纳米颗粒由于其特殊物理化学性质是最传统且最被广泛运用的材料。多环芳烃中的苯并(a)芘是最典型的代表物质,多存在于煤焦油,通过汽车尾气和燃料燃烧等途径中产生。近年来,碳黑纳米颗粒和苯并(a)芘在流行病学和毒理学领域已被广泛研究,发现其与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以及生殖系统均有密切的联系。碳黑纳米颗粒和苯并(a)芘被吸入后的主要攻击目标是呼吸系统,环境中的外源化学物很少单独存在,都是以复合物的形式被人体摄入。多项研究表明单独的碳黑纳米颗粒和单独的苯并(a)芘被吸入后可以引起动物呼吸道以及肺部炎症,体外实验也表明,单独的碳黑纳米颗粒和单独的苯并(a)芘可以引起细胞的炎症反应。但是在碳黑纳米颗粒和苯并(a)芘复合暴露后的疾病结局尚未被研究,并且碳黑纳米颗粒和苯并(a)芘复合暴露后细胞或动物的机制也尚未被研究。在水生动物中的研究揭示了mRNA在碳黑纳米颗粒和苯并(a)芘复合暴露中的作用,但是非编码RNA在在碳黑纳米颗粒和苯并(a)芘复合暴露中的机制尚未开展。近年来对非编码RNA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从miRNA到lncRNA再到circRNA的研究逐渐丰富了表观遗传学的范畴。非编码RNA的功能也逐渐的被完善,其可以在转录调控、转录后调控、RNA修饰、甚至mRNA翻译等方面发挥作用。研究非编码RNA在碳黑纳米颗粒和苯并(a)芘复合暴露中的功能和机制研究,可以更加深入的解释碳黑纳米颗粒和苯并(a)芘复合暴露引起的气道炎症的机制,为更全面认识外源化学物以及非编码RNA调控机制提供新的证据。circRNA是非编码RNA的研究热点,是由反向剪接过程产生的共价闭合环状RNA,没有3’和5’端,也没有ployA尾巴,在转录和转录后水平均可能具有调控作用。在碳黑纳米颗粒和苯并(a)芘复合暴露过程中,circRNA的调控作用尚未被报道,我们挑选了具有调控功能的circRNA,检测了其在碳黑纳米颗粒和苯并(a)芘单独暴露以及复合暴露过程中的调控功能,并且研究了其作用的机制,为更深入的了解纳米颗粒物的致气道炎症作用及机制提供了新的观点。方法碳黑纳米颗粒和苯并(a)芘复合暴露引起炎症过程中,主要选择了16HBE细胞、BEAS-2B细胞和BALB/c小鼠为研究对象,通过浓度梯度和时间梯度进行染毒,运用CCK8试剂盒和LDH试剂盒检测细胞的活性,通过炎症因子芯片寻找差异表达的炎症发生因子;通过RT-qPCR、ELISA试剂盒和白细胞粘附实验,验证差异表达的炎症情况。运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实验,评估碳黑纳米颗粒和苯并(a)芘复合暴露小鼠肺部炎症发生情况。使用高通量测序挑选差异表达的circRNA,结合FISH实验,对circRNA进行胞浆胞核定位,又通过干扰/过表达实验,验证了circFAM117的抑炎功能。进而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确定了circFAM117和miR-204-5p、miR-204-5p和IL-11的互作关系;与此同时过表达了circFAM117和mi R-204-5p进一步阐明了circFAM117和miR-204-5p的互作作用。最后,通过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炎症通路相关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透射电镜下观察发现,CBNPs和BaP-CBNPs这两种纳米颗粒物可以进入16HBE细胞和小鼠的肺组织中;在24-72 h时间梯度上,CBNPs和BaP-CBNPs在2.5μg/ml-80μg/ml染毒浓度梯度上,BaP在2.5 ng/ml-80 ng/ml染毒浓度梯度上可以抑制细胞活力(p<0.05),并呈现剂量依赖关系,且BaP单独暴露组抑制效应更强(p<0.05)。炎症因子芯片结果通过聚类分析显示,CBNPs、BaP和BaP-CBNPs暴露组中的IL-6、IL-11和ICAM-1均分在了同一组(p<0.05)。并且BaP单独暴露组具有引起更广泛的炎症因子改变的能力(p<0.05);IL-6、IL-11和ICAM-1在CBNPs、BaP和BaP-CBNPs暴露组中表现出一定的共性。染毒72h后,IL-6、IL-11和ICAM-1在CBNPs、BaP和BaP-CBNPs暴露下,mRNA和蛋白水平呈剂量时间依赖升高现象(p<0.05),暴露72h后,BaP染毒组较其他两组粘附的U937细胞更多(p<0.05)。通过计算现实暴露剂量对小鼠进行染毒,CBNPs和BaP-CBNPs组采用8ng/d和80 ng/d的染毒剂量、BaP组采用0.008 ng/d和0.08 ng/d的染毒剂量,鼻滴注7 d和14 d。提取小鼠肺组织RNA后,检测IL-6、IL-11和ICAM-1在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显示在mRNA水平IL-6、IL-11和ICAM-1随着时间和剂量梯度升高(p<0.05)。对小鼠肺泡灌洗液进行ELISA检测后,结果显示在蛋白水平IL-6、IL-11和ICAM-1均升高(p<0.05)。我们对病理切片进行了评分,结果显示,BaP高暴露组得分高于其他组(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无论在低暴露组还是在高暴露组,BaP染毒组的IL-6、IL-11和ICAM-1的蛋白指标均较其他两组碳黑纳米颗粒组更高(p<0.05)。通过高通量测序,我们找到了在CBNPs、BaP和BaP-CBNPs染毒组呈现高表达的基因circFAM117,通过干扰circFAM117联合CBNPs、BaP和BaP-CBNPs暴露后,发现相比于Scrambled联合外源化学物暴露组,细胞活力升高(p<0.05);过表达circFAM117联合外源化学物暴露后,相比于Vec联合外源化学物暴露组,16HBE细胞活力降低(p<0.05)。干扰circFAM117联合CBNPs、BaP和BaP-CBNPs暴露后,相比于Scrambled联合外源化学物暴露组,IL-6、IL-8以及ICAM-1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降低(p<0.05);过表达circFAM117联合外源化学物暴露后,相比于Vec联合外源化学物暴露组,IL-6、IL-8以及ICAM-1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升高(p<0.05)。同时,在CBNPs、BaP和BaP-CBNPs暴露16HBE细胞后,IL-6、IL-11和ICAM-1在Scrambled+BaP/Vec+BaP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上的表达量明显高于Scrambled+CBNPs/Vec+CBNPs和Scrambled+BaP-CBNPs/Vec+BaP-CBNPs组(p<0.05)。结果显示circFAM117在CBNPs和BaP-CBNPs暴露后的促炎功能。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我们发现,circFAM117与miR-204-5p可以直接结合,并存在着反向调控关系;miR-204-5p可以与IL-11直接结合,并存在着反向调控关系。单独过表达circFAM117时,IL-11、IL-6和ICAM-1在蛋白和mRNA水平上表达升高(p<0.05);单独过表达miR-204-5p时,IL-11、IL-6和ICAM-1在蛋白和mRNA水平上表达降低(p<0.05);而同时过表达circFAM117和miR-204-5p时,在蛋白和mRNA水平的表达效应介于单独过表达这两个基因之间(p<0.05)。单独过表达circFAM117时,p-STAT3在各染毒组表达升高(p<0.05);单独过表达miR-204-5p时,p-STAT3在各染毒组表达降低(p<0.05);而同时过表达circFAM117和mi R-204-5p时,p-STAT3在各染毒组表达介于单独过表达这两个基因之间(p<0.05)。结论1.CBNPs、BaP和BaP-CBNPs暴露可引起16HBE细胞、BEAS-2B细胞和BALB/c小鼠炎症反应。2.相比与CBNPs和BaP-CBNPs暴露组,BaP暴露具有更强的致炎作用。3.在CBNPs、BaP和BaP-CBNPs致16HBE细胞炎症过程中,circFAM117具有促炎基因的功能。4.CBNPs、BaP和BaP-CBNPs暴露致16HBE细胞炎症过程中,circFAM117靶向miR-204-5p,通过IL-11/STAT3轴发挥促炎作用。

王思雨,梁涛,田舒菡,崔昊天[7](2020)在《轻稀土矿城市路尘中重金属含量的粒径分布与空间分异》文中研究指明以典型轻稀土矿尾矿坝附近的工业区和居民区为研究区,首先通过分析不同粒径城市路尘中重金属元素的质量载荷,讨论了路尘中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粒径分布和空间分异;然后通过主成分分析及稀土特征参数计算,识别了路尘中金属元素的来源。研究结果表明,稀土尾矿坝路尘中重金属元素变异系数较大,空间差异显着,工业区路尘中的金属含量和质量载荷通常高于居民区;重金属元素Cr在8种不同粒径路尘中质量载荷均较大;粒径<0.075 mm的路尘中金属质量载荷最大,随路尘粒径增大金属质量载荷显着减小;尾矿坝路尘中重金属元素的主要人为来源是工业源、燃烧源和交通源,主要自然来源是成土母质;稀土元素主要来自于土壤扬尘、矿源以及工业源。

夏远[8](2019)在《稀土矿区大气颗粒物水溶性组分对肺癌细胞周期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白云鄂博稀土矿区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组分(Water Soluble Particulate Matters,WSPM)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增殖及蛋白表达谱的影响,探讨WSPM对A549细胞周期的影响,为日后研究寻找明确的方向,同时为干预防控方法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采集白云鄂博矿区春季大气颗粒物,ICP-AES和IC法测定WSPM中稀土、重金属元素和水溶性离子含量。选取人肺癌A549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MTT和CCK8法测定暴露前后细胞增殖变化,运用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周期和胞内活性氧。釆用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技术(iTRAQ)测定暴露前后细胞蛋白表达谱的变化情况。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层次聚类、Gene Ontology和KEGG 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并通过质谱多反应监测技术(MRM)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验证。通过siRNA干扰相关基因的表达,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细胞周期调控因子表达,酶联免疫法测定测定Caspase 3等调控蛋白的表达。同时利用上述方法对氯化镧(LaCl3)、氯化铈(CeCl3)、氯化钕(NdCl3)和氟化钠(NaF)对A549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细胞周期调控因子表达的影响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该矿区WSPM中主要化学成分包括10种金属元素和4种阴离子,其对A549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同时可诱导细胞G2/M期阻滞,此过程中胞内ROS水平随暴露剂量的升高而减少。与空白对照相比,经WSPM10和WSPM2.5暴露分别引起A549细胞中134和116种蛋白发生显着的差异表达。用MRM和WB进一步从以上2个暴露组中分别验证得到了33和31种与蛋白质组学结果一致的差异表达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核糖体相关蛋白是其中富集最显着的生物途径。按功能将其分为6类,其中核糖体相关蛋白共包含7种差异蛋白,且均表现为表达下调。抑制其中RPL6、RPL13或RPL18A基因表达,A549细胞均表现为G1期阻滞,该过程会影响Cyclin D1、p21、RB1、Cyclin A2、Cyclin B1、CDC25A、CDK2、CHEK2和E2F1等基因的表达。WSPM中所含的La、Ce、Nd和F-也能够抑制A549细胞增殖,LaCl3、CeCl3、NdCl3和NaF对A549细胞半致死剂量(IC50)分别为1.29、1.14、1.26和0.95 mM。经2mM NaF暴露24h,A549细胞也表现出G2/M期阻滞,而其他3种化合物则不会有这种效应。A549细胞经以上4种化合物处理,会引起多种细胞周期调控因子表达的变化,且变化趋势与WSPM暴露组具有良好的一致型,主要集中在对CDK2、CDK4、RB1、ATM、TP53和MDM2基因表达的影响。另外,A549在低高剂量(<100μg/ml)WSPM暴露下,胞内Caspase 3,6,8,9表达降低,而在高剂量(200μg/ml)条件下,会促使Caspase 3表达量增加,且在流式图中可以观察到sub-G1峰显着变大,在此过程中胞内NF-κB的表达几乎没有变化(p>0.05)。来自稀土矿区的WSPM能够抑制A549细胞增殖,同时还会诱导细胞G2/M期阻滞甚至细胞凋亡,细胞凋亡过程可能与NF-κB/MYD88途径无关,细胞可能通过TLR4受体感知WSPM。核糖体蛋白表达下调会导致A549细胞周期G1期阻滞,其不是WSPM引起A549细胞G2/M期阻滞的直接原因。F-很可能是WSPM中主要毒性物质之一,其与Ce、Nd和La等稀土元素一同通过影响MDM2、RB1、ATM、TP53、CDK2和CDK4等基因的表达,对A549细胞周期进行调控。以上数据能为进一步研究稀土矿区大气颗粒物和肺部癌症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关系提供有力证据。

张晓峰[9](2019)在《基于β-NaREF4:Ln3+纳米粒-光敏剂耦合系统构建及其在X射线激发光动力学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上世纪八十年代,光动力学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方法的出现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一种新兴的癌症治疗手段,它包含三个关键因素,即激发光、氧气和光敏剂(photosensitizer,PS)。富集在肿瘤部位的光敏剂经过特定光源照射后,可与细胞内的氧气发生反应产生大量单态氧等活性氧物种(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与传统的癌症治疗方法相比,它具有可控的局部毒性、无创性、副作用小、成本较低等特点,且能够较好地保持组织器官的完整性,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由于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认证的光敏剂大多是被紫外—蓝色范围的光激发的,它们在生物组织中的穿透深度十分有限(<0.5 cm),因此光动力学治疗仅被用于治疗体表或通过光纤可达到的病变部位,如皮肤癌、胃肠道肿瘤、呼吸道肿瘤和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等,而对于深部或过厚、过大肿瘤的光动力学治疗,仍然是当前所面临的一大挑战。由于X射线具有较好的组织穿透性,利用其间接激发纳米粒(nanoparticles,NPs)上搭载的光敏剂产生大量活性氧物种,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这种新的光动力学治疗模式被称为“X射线激发光动力学治疗(X-ray excited photodynamic therapy,X-PDT)”。近年来,随着基于X射线激发发光纳米材料的发展为X-PDT带来了新纪元,X射线激发发光纳米粒—光敏剂耦合系统可提高活性氧物种的产生率,从而有效提升了肿瘤的治疗效果。目前,用于X-PDT的纳米材料主要有基于稀土金属闪烁发光纳米粒和基于金属硫/氧化物(金属)半导体发光纳米粒,由于应用于X-PDT的发光纳米粒仍存在着材料尺寸过大、粒径分布不均、形状不规则、性质不稳定等问题,导致出现纳米药物肿瘤富集率不高、极易受外界生物环境影响而分解、能量从X射线传递到光敏剂的效率较低以及X射线照射剂量过高等现象。所以,为了能够使低剂量X-PDT真正应用于临床治疗,必须解决以下三个关键问题:(1)如何制备出粒径尺寸适宜的(≤100 nm)X射线激发发光纳米粒(X-ray excited luminescence nanoparticles,XLNPs),使其能通过高通透性和滞留(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EPR)效应有效地富集在肿瘤部位?(2)如何制备出发光强度更高的X射线激发发光纳米粒?(3)如何设计并制备出荧光能量共振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效率高且生物安全性好的发光纳米粒—光敏剂耦合系统,从而有效降低X-PDT过程中X射线的照射剂量?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1)X射线激发发光纳米材料的研究。针对目前X射线激发发光纳米粒存在的尺寸过大、粒径不均匀、形状不规则、发光弱等问题,我们采用“共沉淀”法成功制备出了三大类型的下转换发光纳米材料,包括β-NaGdF4:X%Tb3+纳米粒(X=3,5,7,12,15,18,22 mol%),NaLuF4:X%Tb3+纳米粒(X=3,6,9,12,15,18,21 mol%)和NaLuF4:X%Gd3+15%Eu3+纳米粒(X=5,10,15,20,25,30 mol%),其具有良好的油溶特性。通过改变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发光中心掺杂比例以及氟源与钠源的摩尔比例等反应参数,我们对每个制备过程中的反应机理、粒径与形貌控制以及发光强度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综合利用TEM、HR-TEM、SEM、XRD、EDS和荧光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对制备出的纳米材料进行了形貌、晶格结构等表征分析及X射线激发发射光谱分析得出,β-NaGdF4:15%Tb3+纳米粒尺寸较小(9 nm左右),而β-NaLuF4:15%Tb3+纳米粒尺寸虽然稍大(28 nm),但是其发光强度更高,约是前者的7倍,这两种类型发光纳米粒中掺杂的Tb3+离子特征发射峰与二代成熟光敏剂玫瑰红(rose bengal,RB)的吸收光谱高度匹配。此外,NaLuF4:X%Gd3+15%Eu3+纳米粒(X=5,10,15,20,25,30 mol%)的发光强度较低,其中掺杂的Eu3+离子特征发射峰与玫瑰红的吸收光谱匹配程度较低。因此,我们从中优选出β-NaGdF4:15%Tb3+和β-NaLuF4:15%Tb3+纳米粒用于后续实验研究。(2)X射线激发发光纳米粒—光敏剂耦合系统制备及其单态氧产生率的研究。由于通过“共沉淀”法初步制备的发光纳米粒表面被油酸基团包覆,无法在水溶液中进行分散,不能直接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因此,首先通过配体交换的方式,将发光纳米粒表面的油酸基团置换为2—氨基乙基膦酸(2-aminoethylphosphonic acid,AEP),以使其具备良好的水溶性和生物安全性,为后续与光敏剂的耦合做好准备,并通过测量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ourier-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确定了AEP的成功置换。然后,为了使发光纳米粒—光敏剂耦合系统具备高效FRET效率以生成较多的单态氧用于X-PDT,我们分别采用“静电吸附”和“共价耦合”的方式,将经过AEP修饰后的β-NaREF4:15%Tb3+(RE=Gd,Lu)纳米粒与玫瑰红进行联接,通过研究两种方式的机理得出,“共价耦合”方式制备出的发光纳米粒—玫瑰红耦合系统可耦合较多的玫瑰红,且FRET效率更高。再者,通过改变发光纳米粒与玫瑰红的配比制得不同的β-NaREF4:15%Tb3+NPs@AEP-RB(RE=Gd,Lu)耦合系统,测算其FRET效率得出,当纳米粒与玫瑰红的质量比值为20:1和19.53125:1时,两种耦合系统的FRET效率可达最大值,分别为99.63%和94.29%。最后,利用1,3—二苯基异苯并呋喃(1,3-diphenylisobenzofuran,DPBF)对不同浓度耦合系统的单态氧生成情况进行测算得出,在X射线照射下,两种耦合系统均可产生大量的单态氧,且其在溶液中的单态氧产生率随着耦合光敏剂的量的增加而增加。(3)X射线激发发光纳米粒—光敏剂耦合系统的体外X-PDT评价研究。为了有效评价X射线激发发光纳米粒—光敏剂耦合系统的体外生物安全性、EPR效应引起的胞吞效率及体外X-PDT疗效,我们选取HepG2肝癌细胞对β-NaREF4:15%Tb3+(RE=Gd,Lu)纳米粒进行了胞吞实验,证明其可以顺利进至细胞内部,且随着时间增加,胞吞数量也随之增多。通过将不同浓度的β-NaREF4:15%Tb3+NPs@AEP-RB(RE=Gd,Lu)耦合系统与HepG2细胞共同孵育24 h之后测得,两种类型耦合系统均具备较好的生物安全性。此外,将两种类型耦合系统分别与HepG2肝癌细胞共同孵育10 h后,经X射线照射1.5 h,检测得到细胞存活率分别为20%(β-NaGdF4:15%Tb3+NPs@AEP-RB)和10%(β-NaLuF4:15%Tb3+NPs@AEP-RB)。同时,使用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2′,7′-dichlorofluorescin diacetate,DCFH-DA)可检测到细胞内部均有单态氧存在,证实了肿瘤细胞的凋亡是由单态氧所引起的。这些为后续的裸鼠体内荷瘤实验奠定了基础。(4)X射线激发发光纳米粒—光敏剂耦合系统的体内X-PDT评价研究。为了有效评价X射线激发发光纳米粒—光敏剂耦合系统的体内生物安全性及X-PDT疗效,我们依托在裸鼠大腿部位建立的HepG2肝癌细胞异位移植肿瘤模型,测算不同实验组的X射线照射剂量发现,β-NaGdF4:15%Tb3+NPs@AEP-RB耦合系统在低剂量(0.25 Gy/次,照射4次,总计1 Gy)X射线照射下,其平均抑瘤率为60%,而β-NaLuF4:15%Tb3+NPs@AEP-RB耦合系统在更低剂量(0.19 Gy/次,照射1次,总计0.19 Gy)X射线照射下,其抑瘤率可达到80%±12.3%。通过对比分析了不同分组的肿瘤重量、大小得出,实验组(耦合系统组)在不同X射线照射时间下均呈现出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对上述两种类型耦合系统实验组瘤体的石蜡切片通过TUNEL染色发现,经X射线照射后,实验组(耦合系统组)的肿瘤细胞凋亡最为严重,且出现大面积坏死区域。同时,使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裸鼠主要脏器发现,未经X射线照射的各组及单次照射20 min组(0.19 Gy)的裸鼠主要脏器情况良好,未出现明显异常;而其余X射线照射各组(对照组和照射剂量超过0.19 Gy的实验组)中,主要脏器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损伤。本文主要结论与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对现有的“共沉淀”法进行了改进,成功制备出了均匀球形、粒径分布均匀、具备单分散性的β-NaGdF4:15%Tb3+和β-NaLuF4:15%Tb3+发光纳米粒,其平均粒径分别约为9 nm和28 nm,可有效增强EPR效应从而提高细胞胞吞效率,使得发光纳米粒可以有效地富集在肿瘤部位,同时,这两种纳米粒的X射线激发发射光谱最高发射峰位于545 nm处,可与玫瑰红的吸收光谱高度吻合,且光产额较高,为X射线激发发光纳米粒—光敏剂耦合系统的研制提供了高效的发光核心。(2)通过配体交换方式,使用AEP分别对β-NaGdF4:15%Tb3+和β-NaLuF4:15%Tb3+纳米粒表面包裹的油酸基团进行了修饰,使其具备较好的生物安全性,并通过研究发光纳米粒与光敏剂的耦合机理,成功制备出了具备高FRET效率(99.63%和94.29%)的β-NaREF4:15%Tb3+NPs@AEP-RB(RE=Gd,Lu)耦合系统。(3)分别使用低剂量X射线照射(1.76 Gy,0.87 Gy)不同耦合系统治疗组,体外实验测得人体肝癌HepG2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20%(β-NaGdF4:15%Tb3+NPs@AEP-RB)和10%(β-NaLuF4:15%Tb3+NPs@AEP-RB)。(4)依托裸鼠异位移植肿瘤模型,体内实验得出β-NaGdF4:15%Tb3+NPs@AEP-RB耦合系统在低剂量(总计1 Gy)X射线照射下,平均抑瘤率为60%,而β-NaLuF4:15%Tb3+NPs@AEP-RB耦合系统在较低剂量(总计0.19 Gy)X射线照射下,抑瘤率可达到80%±12.3%。

于欢[10](2018)在《Ti弥散强化超细晶AZ61镁合金制备与组织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镁合金是目前已应用的最轻质的金属结构材料,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电子通讯等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目前镁合金高端结构材料领域的应用关键技术尚未突破,低成本的镁合金材料强度较低,一般仅用于非承载结构件,近年来航空航天、国防军工、轨道交通以及汽车领域高速发展,而降低能耗和物耗,绿色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主题,因此对于强度和轻量化要求不断提高,亟待开发超(高)强镁合金。镁合金具有较高的Hall-Petch系数,细化晶粒是显着提高镁合金强度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在温度超过393K时,镁合金的流变应力会随温度升高而大幅度降低,而且超细晶组织往往会加剧其高温强度的降低。因此,耐热性能差成为限制超细晶高强镁合金广泛应用的主要问题之一。本研究提出通过机械合金化与粉末体塑性变形致密技术,向AZ61镁合金引入超细Ti质点,制备出AZ61Mg-Ti复合材料,以期实现细晶强化、弥散强化、固溶强化的共同强化作用。而且,超细Ti颗粒的引入,可以抑制镁合金高温下的晶粒长大与晶界滑移,能够确保材料具有很好的高强耐热的特性。研究了机械球磨制备超细Ti弥散强化纳米晶AZ61镁合金粉末工艺,阐明了机械球磨参数对复合粉末镁基体晶粒的细化、Ti颗粒的破碎及弥散化的影响规律,确定了机械球磨制备超细Ti弥散强化纳米晶AZ61镁合金粉末的最佳工艺,机械球磨后镁基体平均晶粒尺寸为46nm,弥散分布的Ti相平均颗粒尺寸为274nm,Mg17Al12相完全分解,材料硬度为147HV。基于相同球磨工艺下AZ61镁合金粉末组织形貌的演变规律,阐明了Ti颗粒对Mg17Al12相分解、复合粉末形貌、镁基体晶粒细化以及粉末硬度演变的作用机理。通过纳米晶AZ61-10at.%Ti复合粉末以及AZ61镁合金粉末在573723K温度下等温退火处理实验,揭示了含Ti纳米晶镁合金退火处理过程中的组织演变规律,退火处理过程中固溶于镁基体中Ti和Al元素以Ti3Al相的形式的析出,其颗粒尺寸约为10nm,同时部分Al元素固溶于弥散分布的Ti相或者与其发生反应生成Ti3Al相;建立了纳米晶镁基体晶粒长大动力学方程,镁晶粒长大规律符合动力学方程:Dn-D0n=kt,纳米晶AZ61-10at.%Ti复合材料晶粒长大指数n和激活能Q分别为8和134kJ/mol高于纳米AZ61镁合金的6和118kJ/mol;阐述了退火处理后材料硬度演变规律,在723K等温退火600min后,AZ61-10at.%Ti复合材料的硬度从球磨态147HV降低为130HV。研究了纳米晶AZ61-10at.%Ti复合粉末真空热压致密化工艺,揭示了工艺参数对材料组织性能的影响规律,确定了最佳真空热压参数为723K保温保压1h,材料致密度为98.5%,镁晶粒尺寸82nm,材料的硬度和屈服强度分别为136HV和440Mpa。随后对真空热压材料进行退火处理工艺研究,623K退火处理40h后,材料屈服强度和抗压强度分别为493MPa和556MPa,压缩断裂应变为5.6%,增长了65%。研究了纳米晶AZ61-10at.%Ti复合材料高温变形行为,分析了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对流动应力应变的影响规律,揭示了纳米晶镁合金热变形过程中动态再结晶和晶粒长大行为的共存。对真空热压AZ61-10at.%Ti复合材料进行热挤压工艺研究。通过挤压过程中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确定了合适的挤压工艺挤压比和模具温度。研究了材料温度对挤压后AZ61-10at.%Ti复合材料组织性能的影响规律,当材料温度为523K时,挤压后材料晶粒尺寸均匀,平均晶粒尺寸约为180nm,经423k退火处理40h,材料硬度、屈服强度、抗压强度和压缩断裂应变分别为152HV、606MPa、698MPa和12.0%,材料的室温强化机制主要为细晶强化和弥散强化,所占比重分别为49%和48%,AZ61-10at.%Ti复合材料在423K、473K和523K时的压缩屈服强度分别为520MPa、380MPa和162MPa,材料高温强化机制可归因于高温变形过程中弥散分布的超细Ti颗粒可以抑制晶界滑移、晶粒的转动以及晶界的扩散。通过退火处理实验,揭示了超细晶AZ61-10at.%Ti复合材料优异的热稳定性。

二、RE Ultrafine Particl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E Ultrafine Particle(论文提纲范文)

(1)伊朗西部Shooshtar黄土岩石磁学特征及增强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域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括及采样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常温磁学参数
        2.1.1 磁化率(χ)和百分频率磁化率(χfd%)
        2.1.2 等温剩磁(IRM)和S-ratio
        2.1.3 非磁滞剩磁磁化率(χARM)与剩磁矫顽力(Bcr)
    2.2 高温磁学性质
    2.3 漫反射光谱(DRS)
    2.4 粒度结果
        2.4.1 粒度参数
        2.4.2 粒度曲线和粒度相
    2.5 稀土元素(REE)
3 讨论
    3.1 Shooshtar剖面的沉积成因
    3.2 伊朗西部Shooshtar剖面黄土的磁性矿物特征
    3.3 SH剖面磁性增强机制
        3.3.1 SH剖面的外源输入
        3.3.2 SH剖面与伊朗东北部黄土-古土壤的磁化率差异
        3.3.3 SH剖面磁化率的增强机制
4 结论

(2)煤及其副产物中稀土元素的赋存特征与选矿富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煤中稀土的赋存特征
    1.1 稀土含量特点
        1.1.1 世界主要产煤国
        1.1.2 中国东北赋煤区
        1.1.3 中国华北赋煤区
        1.1.4 中国西北赋煤区
        1.1.5 中国华南赋煤区
        1.1.6 中国滇藏赋煤区
    1.2 稀土元素分布特征
        1.2.1 不同成因类型煤
        1.2.2 不同成煤时期煤
        1.2.3 不同变质程度煤
    1.3 稀土赋存状态
2 煤副产物中稀土的赋存特征
    2.1 稀土含量特征
    2.2 稀土元素分布特征
    2.3 稀土赋存状态
3 煤及其副产物中稀土的选矿富集
    3.1 重选富集
    3.2 磁选富集
    3.3 浮选富集
    3.4 X射线拣选富集
    3.5 其他富集方法
4 结论与展望

(3)高纯氧化镝纳米材料晶粒尺寸测试现状及标准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氧化镝纳米材料的制备及晶粒尺寸测试现状
3 不同的粒度测量方式的对比分析
4 形成统一规范的测试技术标准的重要意义
5 结果讨论

(4)碳酸钠沉淀制备超细氧化钇的机理及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氧化钇的性质及资源现状
        1.1.2 超细氧化钇的优势及应用
    1.2 超细氧化钇的制备方法
        1.2.1 固相法
        1.2.2 传统沉淀法
        1.2.3 新型合成方法
    1.3 晶体的成核生长过程
        1.3.1 沉淀过程
        1.3.2 陈化过程
        1.3.3 焙烧过程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课题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试剂、仪器及实验方法
    2.1 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过程
        2.2.1 碳酸钇沉淀结晶过程研究
        2.2.2 超细碳酸钇制备工艺研究
        2.2.3 超细碳酸钇热分解行为研究
    2.3 测试方法
第三章 碳酸钇沉淀结晶过程研究
    3.1 温度-pH对碳酸钇沉淀结晶过程的影响
        3.1.1 沉淀结晶过程最佳温度-pH的确定
        3.1.2 沉淀结晶过程的原位粒径及实时图像分析
        3.1.3 沉淀结晶过程产物的XRD、SEM和粒径变化分析
    3.2 陈化过程对碳酸钇结晶过程的影响
        3.2.1 沉淀产物陈化过程探索
        3.2.2 陈化过程的原位粒径及实时图像分析
        3.2.3 陈化过程产物的XRD、SEM和粒径变化分析
    3.3 晶种循环对碳酸钇结晶过程的影响
        3.3.1 晶种循环过程探索
        3.3.2 晶种循环过程的原位粒径及实时图像分析
        3.3.3 晶种1 次循环过程所得碳酸钇的XRD、SEM和粒径变化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细碳酸钇制备工艺研究
    4.1 沉淀工艺的选择
        4.1.1 氯化钇浓度对碳酸钇粒径和形貌的影响
        4.1.2 氯化钇加料速度对碳酸钇粒径和形貌的影响
        4.1.3 搅拌转速对碳酸钇粒径和形貌的影响
        4.1.4 沉淀温度对碳酸钇粒径和形貌的影响
    4.2 陈化过程对碳酸钇粒径和形貌的影响
        4.2.1 陈化温度和陈化时间的确定
        4.2.2 陈化搅拌器的选择
    4.3 不同洗涤方式对杂质含量的影响
        4.3.1 抽滤淋洗的影响
        4.3.2 自然过滤淋洗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细碳酸钇热分解机理及焙烧制度研究
    5.1 超细碳酸钇热分解过程研究
    5.2 超细碳酸钇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5.2.1 Kissinger法求解活化能与指前因子
        5.2.2 Ozawa-Flynm-Wall法求解热分解活化能
        5.2.3 Crane法计算热分解反应级数
        5.2.4 Coats-Redfem法研究热分解反应机理
    5.3 焙烧制度研究
        5.3.1 焙烧温度对氧化钇晶型、粒径和形貌的影响
        5.3.2 升温速率对氧化钇粒径和形貌的影响
        5.3.3 保温时间对氧化钇晶型、粒径和形貌的影响
        5.3.4 分段焙烧对氧化钇粒径和形貌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厦门市大气PM2.5分布特征、来源解析及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大气PM_(2.5)组成特征及危害
        1.2.2 大气PM_(2.5)来源解析
        1.2.3 二次气溶胶形成
        1.2.4 大气PM_(2.5)风险评价
        1.2.5 大气PM_(2.5)中重金属生物可给性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研究特色及创新
        1.4.1 研究特色
        1.4.2 论文创新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样品采集与分析
    2.1 研究区域及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2.1.1 大气PM_(2.5)样品的采集和预处理
        2.1.2 潜在污染源样品采集和预处理
    2.2 样品分析测定
        2.2.1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2.2.2 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测定
        2.2.3 水溶性离子的测定
        2.2.4 无机元素的测定
        2.2.5 重金属生物有效性测定
        2.2.6 铅、锶、钕同位素的测定
        2.2.7 电镜观测
    2.3 实验分析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第3章 厦门市大气PM_(2.5)时空分布特征
    3.1 厦门市四季大气PM_(2.5)分布特征
    3.2 特殊社会事件中厦门市大气PM_(2.5)分布特征
    3.3 灰霾天气厦门市大气PM_(2.5)分布特征
    3.4 大气PM_(2.5)质量浓度受气象要素影响分析
        3.4.1 大气PM_(2.5)质量浓度与气象要素关系
        3.4.2 大气PM_(2.5)与气象要素相关性分析
    3.5 厦门市大气PM_(2.5)组成特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厦门市大气PM_(2.5)中水溶性离子、碳组分组成特征及其二次形成机制初探
    4.1 厦门市水溶性离子组成特征及来源初断
        4.1.1 水溶性离子含量分布特征
        4.1.2 气溶胶酸度
        4.1.3 水溶性离子来源初断
        4.1.4 PMF模型解析厦门市大气PM_(2.5)中水溶性离子来源
    4.2 厦门市大气PM_(2.5)中碳组分分布特征及来源
        4.2.1 碳组分分布特征
        4.2.2 碳组分来源初断
    4.3 厦门市大气PM_(2.5)二次形成机制初探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厦门大气PM_(2.5)中无机元素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
    5.1 厦门市大气PM_(2.5)中无机元素分布特征
    5.2 厦门市大气PM_(2.5)中无机元素来源解析
        5.2.1 富集因子
        5.2.2 Pb同位素示踪来源
        5.2.3 Sr同位素示踪来源
    5.3 厦门市大气PM_(2.5)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解析
        5.3.1 稀土元素浓度特征
        5.3.2 稀土元素与大气PM_(2.5)相关性分析
        5.3.3 稀土元素配分模式
        5.3.4 三角图示踪稀土元素来源
        5.3.5 稀土元素特征参数结合Nd同位素示踪大气PM_(2.5)中稀土元素来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厦门市大气PM_(2.5)来源解析
    6.1 后向气团轨迹分析
    6.2 单颗粒分析
    6.3 正定矩阵因子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厦门市大气PM_(2.5)中重金属风险评价
    7.1 厦门市大气PM_(2.5)中重金属生物可给性
        7.1.1 总量重金属生物可给性
        7.1.2 生物可给态及残渣态重金属来源解析
    7.2 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7.2.1 总量重金属潜在风险评价
        7.2.2 各来源重金属潜在风险评价
    7.3 厦门市大气PM_(2.5)中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7.3.1 总量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7.3.2 各潜在源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circFAM117靶向miR-204-5p调控碳黑纳米颗粒和苯并(a)芘复合暴露下的气道炎症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碳黑纳米颗粒和苯并(A)芘复合暴露的引起炎症反应
    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
        2.实验试剂
        3.主要仪器
        4.实验方法
    结果
        1.碳黑纳米颗粒和苯并(a)芘复合暴露模型构建
        2.Ba P-CBNPs复合暴露的细胞毒性作用
        3 细胞炎症因子检测
        4 动物体内实验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circ FAM117在CBNPs和 Ba P复合暴露致16HBE细胞炎症中的功能
    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
        2.实验试剂
        3.主要仪器
        4.实验方法
    结果
        1 circ RNA003256在Ba P-CBNPs复合暴露致16HBE细胞炎症过程中高表达
        2 circ FAM117在Ba P-CBNPs暴露致16HBE炎症过程中发挥促炎基因功能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CIRCFAM117在CBNPS和 BAP复合暴露16HBE细胞炎症中的机制
    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
        2.实验试剂
        3.主要仪器
        4.实验方法
    结果
        1 circ FAM117 的作用机制
        2 circ FAM117 靶向mi R-204-5p的作用机制
    讨论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完成和发表论文
在校期间获奖情况
致谢

(7)轻稀土矿城市路尘中重金属含量的粒径分布与空间分异(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1.2 样品测定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路尘中重金属的含量特征及空间分布
    2.2 路尘中金属元素含量的粒径分布与来源解析
        2.2.1 路尘中金属元素含量的粒径分布特征
        2.2.2 路尘中金属元素的来源解析
3 结论

(8)稀土矿区大气颗粒物水溶性组分对肺癌细胞周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大气颗粒物污染研究进展
    1.1 APM的理化特征
        1.1.1 物理性质
        1.1.2 化学组成
        1.1.3 生物气溶胶
    1.2 APM的污染来源
        1.2.1 生物质燃料燃烧
        1.2.2 扬尘
    1.3 APM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3.1 APM的暴露途径
        1.3.2 APM在肺部的沉积过程
        1.3.3 APM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4 APM对人肺部细胞毒性的研究进展
        1.4.1 肺部细胞对颗粒物的识别机制
        1.4.2 APM对相关信号通路的活化机制
第二章 稀土矿区大气颗粒物水溶性组分对肺癌细胞周期的影响
    2.1 引言
        2.1.1 包头市白云鄂博矿区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
        2.1.2 APM细胞毒性以及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2.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实验材料
        2.2.1 主要试剂和耗材
        2.2.2 引物
        2.2.3 主要仪器
        2.2.4 培养液及各试剂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大气颗粒物的采集
        2.3.2 大气颗粒物水溶性样品的制备
        2.3.3 ICP-AES法测定金属元素
        2.3.4 离子色谱法测定水溶性离子
        2.3.5 细胞培养、传代与保存
        2.3.6 细胞增殖检测
        2.3.7 细胞周期检测
        2.3.8 ROS检测
        2.3.9 iTRAQ样品的制备
        2.3.10 LC-MS/MS测定蛋白质相对表达量
        2.3.11 肽段鉴定以及差异蛋白的筛选
        2.3.12 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2.3.13 差异蛋白鉴定方法
        2.3.14 siRNA干扰实验
        2.3.15 实时定量PCR检测
        2.3.16 Western blot测定蛋白表达量
        2.3.17 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caspase3,6,8,9和NF-κB表达
        2.3.18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WSPM中水溶性化学组分分析
        2.4.2 WSPM对 A549 细胞增殖的影响
        2.4.3 WSPM暴露24h对 A549 细胞内ROS水平的影响
        2.4.4 WSPM暴露24h对 A549 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
        2.4.5 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
        2.4.6 差异表达蛋白聚类分析
        2.4.7 差异表达蛋白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2.4.8 差异表达蛋白的验证
        2.4.9 RPL6、RPL18A、RPL13和HIS1H4A干扰对A549 细胞周期的影响
        2.4.10 RPL18A和 RPL13 干扰对A549 细胞周期调控因子表达的影响
        2.4.11 LaCl3,CeCl3,NdCl3和NaF对 A549 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2.4.12 WSPM暴露对A549 细胞周期调控因子表达的影响
        2.4.13 WSPM暴露对A549 细胞Caspase3,6,8,9和NF-κB表达的影响
    2.5 讨论
        2.5.1 包头白云鄂博矿区大气颗粒物水溶性组分和来源
        2.5.2 WSPM暴露对A549 细胞周期的影响
        2.5.3 WSPM暴露对A549 差异蛋白表达谱的影响
        2.5.4 核糖体蛋白表达下调对在A549 细胞周期的影响
        2.5.5 LaCl3,CeCl3,NdCl3和NaF暴露对A549 细胞周期的影响
        2.5.6 WSPM暴露影响A549 细胞Caspase3/6/8/9 的表达
    2.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9)基于β-NaREF4:Ln3+纳米粒-光敏剂耦合系统构建及其在X射线激发光动力学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背景及意义
    2.总体研究思路
文献回顾
    1.X射线激发光动力学治疗的研究
        1.1 光动力学治疗发展历程
        1.2 X射线激发光动力学治疗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X射线激发光动力学治疗的作用过程与机制
        1.2.2 X射线激发光动力学治疗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X射线激发发光纳米粒—光敏剂耦合系统的研究
        2.1 基于稀土金属闪烁发光纳米粒—光敏剂耦合系统的研究
        2.2 基于金属硫/氧化物(金属)半导体发光纳米粒—光敏剂耦合系统的研究
    3.论文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总纲
第一部分 X射线激发发光纳米材料的研究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与讨论
    1.4 小结
第二部分 X射线激发发光纳米粒—光敏剂耦合系统制备及其单态氧产生率的研究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4 小结
第三部分 X射线激发发光纳米粒—光敏剂耦合系统的体外X-PDT评价研究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4 小结
第四部分 X射线激发发光纳米粒—光敏剂耦合系统的体内X-PDT评价研究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4 小结
总结与展望
    1.主要结论
    2.主要创新点
    3.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Ti弥散强化超细晶AZ61镁合金制备与组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镁及镁合金的性质
        1.2.1 镁的物理特性
        1.2.2 镁的滑移系
        1.2.3 镁合金的特点
        1.2.4 镁合金的应用及前景
    1.3 镁及镁合金的晶粒细化及细晶强化
        1.3.1 镁及镁合金晶粒细化的方法
        1.3.2 镁及镁合金的细晶强化
    1.4 耐热镁合金
        1.4.1 Mg-Al系耐热镁合金
        1.4.2 Mg-Zn系耐热镁合金
        1.4.3 Mg-RE系耐热镁合金
        1.4.4 颗粒增强耐热镁合金
    1.5 课题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目的和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3.1 机械球磨制备超细Ti弥散强化纳米晶镁合金粉末实验
        2.3.2 纳米晶镁合金粉末组织热稳定性实验
        2.3.3 纳米晶AZ61Mg-Ti粉末真空热压实验
        2.3.4 纳米晶AZ61Mg-Ti热挤压实验
    2.4 组织与性能分析
        2.4.1 致密度测定
        2.4.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4.3 X射线荧光光谱(XRF)分析
        2.4.4 光学显微镜(OM)分析
        2.4.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2.4.6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2.4.7 力学性能测试
第3章 AZ61Mg-Ti粉末机械球磨制备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球磨工艺参数对AZ61Mg-Ti粉末组织演变影响
        3.2.1 不同球磨参数复合粉末XRD图谱分析
        3.2.2 不同球磨参数复合粉末中Ti相演变
        3.2.3 不同球磨参数复合粉末镁基体微观组织
        3.2.4 AZ61Mg-Ti粉末球磨制备工艺分析
    3.3 球磨过程中Ti相对AZ61 粉末组织形貌的影响
        3.3.1 球磨态AZ61及AZ61Mg-Ti粉末XRD图谱分析
        3.3.2 Ti相对粉末形貌演变的影响规律
        3.3.3 Ti相对粉末显微组织演变的影响规律
        3.3.4 Ti相对球磨粉末硬度的作用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AZ61Mg-Ti粉末组织热稳定性研究
    4.1 引言
    4.2 退火处理过程中粉末组织演变
        4.2.1 退火处理后粉末XRD图谱分析
        4.2.2 退火处理后粉末显微组织
        4.2.3 退火处理过程中复合粉末相演变规律
    4.3 退火处理过程中镁基体晶粒长大规律
        4.3.1 镁基体晶粒长大行为
        4.3.2 镁基体组织热稳定性分析
        4.3.3 镁基体晶粒长大动力学
    4.4 退火处理对粉末硬度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AZ61Mg-Ti粉末真空热压工艺研究
    5.1 引言
    5.2 真空热压工艺对材料组织性能的影响
        5.2.1 真空热压参数对材料致密度的影响
        5.2.2 真空热压材料XRD图谱分析
        5.2.3 真空热压材料的显微组织
        5.2.4 真空热压温度对材料力学性能的作用机理
    5.3 退火处理对真空热压材料组织性能的影响
        5.3.1 退火处理态真空热压材料的XRD图谱分析
        5.3.2 退火处理态真空热压材料的显微组织
        5.3.3 退火处理对真空热压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5.4 真空热压材料高温压缩应力应变曲线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AZ61Mg-Ti挤压工艺及组织性能
    6.1 引言
    6.2 真空热压材料挤压过程数值模拟
    6.3 挤压温度对材料组织性能的影响
        6.3.1 挤压态AZ61Mg-Ti的致密度
        6.3.2 挤压温度对AZ61Mg-Ti组织的影响
        6.3.3 挤压态AZ61Mg-Ti室温强化机制
        6.3.4 挤压态AZ61Mg-Ti高温强化机制
    6.4 超细晶AZ61Mg-Ti热稳定性分析
        6.4.1 退火处理对超细晶AZ61Mg-Ti力学性能的影响
        6.4.2 退火处理后超细晶AZ61Mg-Ti显微组织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RE Ultrafine Particle(论文参考文献)

  • [1]伊朗西部Shooshtar黄土岩石磁学特征及增强机制研究[J]. 连悦辰,刘秀铭,何玲珊,周声芳,綦昕瑶. 第四纪研究, 2022(01)
  • [2]煤及其副产物中稀土元素的赋存特征与选矿富集研究进展[J]. 李梦闪,黄伟欣,张臻悦,张文才,唐鸿鹄,曹学锋,孙伟. 有色金属(选矿部分), 2021
  • [3]高纯氧化镝纳米材料晶粒尺寸测试现状及标准研制[J]. 林玉翠,张红润,刘立钧. 中国标准化, 2021(S1)
  • [4]碳酸钠沉淀制备超细氧化钇的机理及工艺研究[D]. 高国华.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5]厦门市大气PM2.5分布特征、来源解析及风险评价[D]. 王珊珊. 华侨大学, 2020
  • [6]circFAM117靶向miR-204-5p调控碳黑纳米颗粒和苯并(a)芘复合暴露下的气道炎症反应[D]. 周汉宇. 广州医科大学, 2020
  • [7]轻稀土矿城市路尘中重金属含量的粒径分布与空间分异[J]. 王思雨,梁涛,田舒菡,崔昊天. 稀土, 2020(03)
  • [8]稀土矿区大气颗粒物水溶性组分对肺癌细胞周期的影响[D]. 夏远.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9]基于β-NaREF4:Ln3+纳米粒-光敏剂耦合系统构建及其在X射线激发光动力学治疗中的应用[D]. 张晓峰.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10]Ti弥散强化超细晶AZ61镁合金制备与组织性能研究[D]. 于欢.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标签:;  ;  ;  ;  

稀土超细颗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