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打击乐教学方案设计实例(续2)

幼儿园打击乐教学方案设计实例(续2)

一、幼儿园打击乐教学程序设计举例(续二)(论文文献综述)

孙丹凤[1](2020)在《“体验式、情境化”幼儿园音乐教学模式的建构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幼儿园音乐教学是幼儿艺术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美育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情绪情感体验,是幼儿形成健康、美好、向上、崇善心灵和文明优雅气质风度的重要教学形式。而在幼儿园教学中传统以提升幼儿音乐知识、技能为教学目标的音乐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提升音乐素养的需要。因此,基于幼儿园欠缺对幼儿音乐素养提升的问题,结合音乐教学等相关理论建构起旨在提升幼儿音乐核心素养的“体验式、情境化”幼儿园音乐教学模式。并通过行动研究法,对该教学模式应用于幼儿园实际教学时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修正,在反复应用后进行归纳总结,最终,给教师有效应用该教学模式提出建议,创新教学理论。第一章通过分析国内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现状,结合对国内外幼儿园音乐模式化教学相关文献的梳理,从整体上把握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发展方向,确定本研究目标与任务。第二章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期望与联觉理论、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理论等为“体验式、情境化”幼儿园音乐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围绕幼儿园音乐教学领域,从教学模式五因素建构起以提升幼儿音乐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模式。第三章在该教学模式初步建构完成后,通过行动研究法,对其应用于幼儿园实际教学时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修正。并在反复应用后将操作程序逐步由“情境创设-具身体验-启发总结-个性表达”调整为“入‘境’准备-整体感知音乐情境-美感强化-创新体验”,并对其进行应用效果的分析,总结应用过程。第四章基于对该教学模式应用过程的总结与归纳,确保教师更为准确地应用该教学模式,研究者为教师提出“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基于幼儿音乐素养”、“教学方法的运用应依据幼儿音乐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音乐教学模式的新变式”、“定期组织研培活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等应用建议。

张秋彦[2](2019)在《基于生成性教育的儿童玩具设计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和家长对玩具的需求和要求也都在不断升级,我国儿童玩具市场规模也在飞速扩大。在这种背景下,玩具的各种价值开始被深入挖掘,其中教育价值受到了格外关注。教育理论引入儿童玩具设计不仅可以促进儿童玩具设计的体系化、理论化,帮助玩具产业升级转型,还可以确实地帮助儿童在玩具游戏中实现自我提升。本课题就是用生成性教育理论指导玩具设计的一次尝试,是要通过整理出一套设计策略与方法,让生成性儿童玩具成为生成教育在课堂外的补充,帮助儿童培养生成性思维、敢于主动探索、学会自我发展。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对比分析法、访谈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首先,本文分析了生成性教育及其应用,获得了生成性教育活动的典型特征。然后,本文对儿童玩具的设计原则和特征进行了梳理,通过与生成课堂的对比分析,证明了儿童玩具具备实现生成性教育的价值和能力,并总结出生成性玩具会有的典型表现,如可扩容性、高兼容性、儿童主导、实践性强、反馈激励、授之以渔等。之后,通过对玩具销售者进行访谈、观察玩具销售现场、观察儿童在游乐场的行为等,本文归纳出了我国城镇儿童中的一些玩具流行趋势,筛选出具有典型生成特征的儿童玩具案例进行研究。再通过对儿童和家长的调研验证之前的研究结论、了解他们对生成性儿童玩具的需求。最后,本文总结出了生成性儿童玩具的设计策略和设计方法,并据此设计了一款儿童玩具。希望本论文可以通过将生成性教育引入儿童玩具设计,为儿童玩具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也为更多教育思想被引入儿童玩具设计提供参考。

马丽敏[3](2018)在《建筑装饰装修形态视知觉感知中“度”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视知觉感知审美长期以来被界定为是一种意识层面的感知,可以定性,却难以定量。本文针对建筑装饰装修形态中由一般形式关系引起的审美情绪波动,提出了“和谐美”与“愉悦平和”情绪的对应关系,并通过大量行为实验和脑电实验对这种审美情绪的转折点进行可量化的测定与验证,从而为建筑装饰装修视知觉感知中的“度”寻求到一个比较明确的阈值,其量化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对视知觉感知审美的传统研究具有突破性的意义。第一章绪论,将论文的研究缘起、现有的研究概况、理论综述和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做了较为细致的阐述,为整篇论文理清了研究思路。总体而言,多个领域对形式美感的研究有所涉及,但切入的视角各不相同,每个领域各自为阵,相关理论都对美感体验的规律性有所表述,部分内容具有相似性和统一性,但跨专业相互结合的交叉研究较少,同时,对形态审美的视知觉感知进行深入的量化研究目前几乎是空白的。第二章对形态视知觉的机制和原理进行了梳理,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从人体视知觉感知的生理机制,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光的传播,还是脑内信息的传递,本质上都是通过粒子运动来实现的;虽然影响审美的变量因素很多,但都不会突破人类作为群体的审美共性。本章从客观世界在微观和宏观状态下的存在和运行视角,提出了视觉力和物理力,精神与物质异质同构的重要理论假设:1、世界在相互的引力和斥力中维系平衡,保持运动,这一基本状态不仅决定了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决定了精神的审美结果;2、宇宙运行轨迹呈现的斐波那契曲线影响了视自觉感知审美中的情绪变化,斐波那契曲线中的黄金分割关系能够反映出视知觉审美导致的情绪转折临界点(黄金比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并提出了视知觉感知审美的“平衡力控制区”模型理论;3、“平衡力控制区”模型理论对所有形态感知审美都具有适应性。第三章通过以尺度与比例、对比与统一、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四组形式关系为切入点,对建筑装饰装修一般形态的视知觉感知从它们在建筑形态中被感知的方式,在视觉中的同构转译机制,以及具体案例中的运用三个方面进行了解析。这些形式组合表现出一种共性的关系,如:尺度、对比、均衡、韵律是一种动态关系中的平衡,强调在有限的范围内变化,满足视知觉对多样性的需求;而比例、统一、对称、节奏是一种短暂的静止状态,是动态平衡中的极端情况,这些动态变化总是围绕着这一静止状态周边运动。而这一“周边”的界限决定了视知觉形态感知引起的审美情绪转折。第四章从心理学层面的视觉审美与情绪变化的关系出发,将建筑装饰装修中尺度与比例、对比与统一、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四大类形式组合关系抽离出建筑空间本身,通过简洁明了的几何图形之间的转换来验证视知觉对形式美感知的“度”。结果发现:在以视知觉审美带动的情绪波动中,以一组形式关系从一个极端渐变至另一个极端的全过程为线性考察对象,这一视觉感知线黄金分割点两端及中间的交叉阈值临界处具有审美情绪突然转变的明显特征,从而论证了视知觉感知审美“平衡力控制区”模型理论的可靠性。第五章是通过ERP技术对建筑装饰装修形态视知觉感知“度”的进一步验证,首先对ERP技术原理、实验方法进行了一些相应描述;为了取得理想的实验结果,前期分别展开了变量控制实验和行为验证实验。本章重点是对ERP实验的设计思路、操作过程和数据分析进行解析,最终脑波数据通过SPSS方差检验显示:原图与变形图之间图片任务主效应差异极其显着,而两个不同维度的变形图之间则差异不显着。这说明:视知觉感知审美“平衡力控制区”模型理论中更为敏感的M0区间两端确实存在“审美塌陷点”R+和R-,而更宽泛的M区间是一个在审美过程中情绪相对稳定的阶段,突破这一区间的临界点,审美情绪明显转折,当然,M区间之外的审美依然存在情绪反馈,但不再是一种“愉悦平和”的状态,也就不再是我们所说的“和谐美”了。第六章总结了建筑装饰装修形态视知觉感知“度”研究的基本结论,并分别从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两方面阐述了该研究的重要意义。

康宁[4](2018)在《高中《音乐鉴赏》教科书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教科书质量包含动态质量与静态质量两方面。动态质量主要指教科书使用质量,是教学质量的保证。静态质量是指教科书文本质量,是动态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于此而言,教科书质量是课程质量的关键环节,同时也会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教科书质量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现有的教科书研究,尤其是数学教科书的研究,已在定量研究方面取得长足发展。但是,音乐教科书的定量研究才刚刚起步,十分鲜见。本研究主要采用定量刻画、定性诠释的研究方法。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法,从音乐鉴赏课的教学现状以及师生对《音乐鉴赏》教科书文本认同情况三个方面予以定量刻画其动态质量。其次,采用内容分析法,借助结构化思想,从文本内容、文本结构以及文本呈现三个维度,定量刻画《音乐鉴赏》教科书文本质量的具体表现。同时,试图归纳出音乐教科书质量分析的基本范式。研究分两个阶段:(1)问卷调查,诊断问题。编制、发放并统计、分析问卷,获取三版《音乐鉴赏》教科书的使用情况及师生的认同情况;(2)文本分析,探寻优劣。通过文献综述,教科书研读,确立音乐教科书文本研究思路,建构文本分析框架,并通过试测修正框架;利用已建构的工具,分析RY版、HY版和HC版教科书文本,在论证工具操作性与实用性的同时,获取现行教科书文本的相关结论并提出意见与建议。(一)研究获得的直接结论1.调查显示: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现状很不乐观,同时,师生对《音乐鉴赏》教科书文本的认同情况较差。可见,《音乐鉴赏》教科书的动态质量不理想(1)三版教科书使用校的音乐鉴赏课的教学现状很不乐观,均分集中在1.99—3.29之间;(2)学生对于三版教科书的认同情况均不理想,均分集中于2.2—3.02之间;(3)教师对三版教科书认同情况也不甚理想,均分集中于2.0—4.0之间。无论是教学现状,还是师生认同情况,《音乐鉴赏》教科书的动态质量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2.尝试设计研究音乐教科书文本质量的分析框架与工具(1)设计了“三要素六要点”的音乐教科书文本分析框架;(2)设计了分析文本内容及呈现质量的6个子分析工具;(3)形式结构的分析应从整体体例与单元体例着手。综上,若以结果教育衡量现行音乐教科书文本,其质量值得肯定,足以实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职能。若以素养教育的标准定位现行音乐教科书文本,其质量有待提升。需说明,本研究不主张用优劣来界定不同类别的知识、曲目、习题以及乐谱呈现形式。文本质量高低的关键在于合理与否,即内容要均衡,要适切。3.文本分析发现:三版《音乐鉴赏》文本内容的选择、编排及呈现有值得肯定的方面,但也存在不利于学生音乐素养培养的情况(1)文本内容保证了音乐教育应有的基本容量,但内容质量却缺乏适切地考虑:知识类别分布不均,整合率低(≤21%),价值观导向性差(≤11%),曲目的题材、国别比例均不均衡,缺乏民族性、世界性以及时代感,习题偏重于基础;(2)文本形式结构的编排存在共性,同时各具特色;(3)文本呈现在容量与质量或类别方面的设计存在不合理:高级别的插图采用率小(≤1);曲目量少,且乐谱类型单一。(二)研究获得的其他相关结论1.音乐教科书已开始关注知识的整合性与教育性。从知识内容的整合性来看,音乐教科书已经开始逐渐关注与艺术、历史、文学、地理、人文、社会的整合;从知识内容的价值观导向来看,音乐教科书已涉及国家层面与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可见,现行音乐教科书已经开始关注知识的整合性与教育性,关注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但渗透力度与效度仍有待加强。2.音乐鉴赏教科书有必要、而且可能承担“素养”落实任务。定量分析发现,音乐教科书的知识内容融合了文学、历史、美术等拓展性知识,渗透了富强、民主、友善等价值观;曲目内容关注到了不同体裁、题材、国别、民族,拓宽了音乐视野。同时,音乐课程具有审美价值、创造发展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传承价值等多重价值,其对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渗透与培养,既具有可能性,又具有先天优势。3.音乐教科书的编制应关注学生素养的提升,使学生具备终身发展的本领。数据表明:音乐教师对音乐教科书的认同度高于学生对音乐教科书的认同度。可见,教科书的设计与编排更符合教师的认知。教科书似乎是为了教师教,而非学生的学。文本量化分析可知:从知识内容来看,音乐本体知识数量较为可观;从习题内容来看,多为结果性评价。可见,教科书的编写理念还停留在知识为本,未能达到04版课标的要求,与核心素养要求更是相去甚远。音乐教科书编写基于核心素养,指向终身发展是当务之急。(三)对《音乐鉴赏》教科书文本设计的相关建议1.音乐教科书文本内容应在保证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彰显过程,落实素养(1)均衡不同类别的知识内容,尤其重视过程性内容的选择与编写;(2)拓宽知识内容整合范围,提高整合率;(3)强化知识内容的价值观导向;(4)曲目选择与编排既要广泛全面,又要均衡合理,注重曲目文化渗透;(5)习题设置应考虑实践性、创新性和研究性,注重音乐能力培养;(6)注重更新内容,确保其严谨准确。2.音乐教科书文本呈现应辅助文本内容,确保教科书“立德树人”(1)乐谱呈现应兼顾合理性与多样性;(2)插图呈现需提升质量,增强科学性。3.音乐教科书编制应实现文本内容与文本呈现的完美糅合,实现1+1大于2的效果。(四)对音乐教科书设计的相关启示音乐课程应澄清音乐本体,.坚持音乐本体的基础上,拓宽非本体外延,深入地专业性地挖掘其课程价值与教育价值,承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机能,切实促进学生终身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此外,给出了两个教科书设计案例:以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为例,尝试设计有过程、有审美的教科书。

余国志[5](2016)在《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论纲》文中研究说明中小学艺术教育是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下基础教育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生活的存在,既是物理事实的经验世界,同时,也是情感意义的价值世界。然而,在工具理性、实用主义、主智主义(1)、升学主义(2)、西式艺术教育架构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错误导向下,本应有血有肉、有情有意、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的艺术世界,变得“面目可憎”,“本色”容貌遭到了多重遮蔽:人的主体性消失,美的指向性无存。“人”消失在艺术教育的迷茫世界中,“美”隐遁在艺术教育的意义世界里。本应是人和美共有、共生、共存的意义世界,本应作为“教育之眼”(3)的艺术教育,本应作为社会“美的尺度”的艺术教育,本应有着深刻教育意涵的艺术教育,却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应有的方向。主要表现为:知识堆砌,技能泛滥,工具充斥,过程虚无,情感缺失,美被肢解,主体失位。作为学习者的完整的丰富的“人”,被当作艺术知识的被动吸收者、艺术技能的被动训练者、艺术审美的被动参与者、艺术课堂教学的主动脱域者。学习者的身心规律没有得到尊重,学习者的艺术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的联结没有被重视,学习者的艺术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致使艺术教育的世界呈现这样一幅“景观”:有明亮的眼睛却发现不了美,有聪敏的耳朵却不会欣赏音乐,有健全的身体而不会舞蹈,有灵性的心魂却无法理解真理。本应以人为本的艺术教育,被异化成了以物为本、以器为本、以象为本、以技为本。本应是化人和人化双向过程的艺术教育,却变成了物化和技化的单向过程。本应让学习者“诗意栖居”开智、怡情、完人的艺术课堂,变成了冰冷的、僵硬的、被蒙蔽的场所。从此,艺术教育的生活世界变得黯然失色,黯淡无光:重知识技能,轻感性直观;重智识课程,轻艺术课程;重理性逻辑,轻审美情感,音“多”乐“少”,美“少”术“多”。艺术教育的功利化、艺术学科的边缘化,艺术课程的形式化,艺术实施的专业化、艺术教学的同质化、艺术评量的标准化,都给艺术教育带来了深深的“病痛”,以致于艺术教育被割裂为三种不同的“病态”:第一种是有艺术,无教育。主要指注重艺术本位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教育的正向意义得到消解的一种现象;第二种是有教育,无艺术。主要指艺术课程流于形式,虚浮,教育意义只是体现在教师、学生和教室的物理存在的一种现象。第三种是无教育,无艺术。主要指既无艺术的意涵,亦无教育的意义的现象。对此,一种忧思和追问不禁产生:艺术教育,如果失去了真、善、美的深刻意涵,而变成了机械的技能、逻辑的推理和无意义的符号,还能称之为艺术教育吗?事实上,完整的人最需要的是既有教育,又有艺术的教育。即第四种形态的教育:既有教育的艺术,又有艺术的教育。既有教育的意义,又有艺术的意涵。这,应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和最高指向。有危机,就有救赎。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就是生发于这样一种时代的教育背景中。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是指以人为逻辑起点,以美为辐射半径,以感受和直观为基本手段,以幸福完整为目的,以文化和生活为指向,通过全息艺术课程的阶梯构建,培养学习者必要的艺术素养和人文精神,提升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帮助其构建审美系统,成为审美新人,进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它具有本体性、感受性、人文性、大众性和主体间性等特征。具体来说,它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开放的、生成的系统,也是一种人为的、为人的、求美的、向美的艺术教育,具有唤醒学习者最原始的艺术本能,构建学习者最本质的艺术经验,服务学习者最纯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习者最深处的艺术思维等价值功能。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是对当下中小学普通艺术教育弊病的一种反拨,一种纠偏,一种矫正,一种疗治,一种去蔽,也是刮垢、除锈、抛光、澄明的过程。其更深层的意蕴在于通过艺术教育的生活世界,实现人和美的统一,人和美的归位,人和美的融合。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的核心要义在于,它把艺术教育生活世界两个极为重要的维度(人和美),作为其理论主张的基点。首先,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让人回归主体。人是艺术教育的主体。人是艺术教育的目的。艺术教育应服务人的发展。这本应该是极为澄明的教育常识。然而,在当下以“物”和“技”为中心的艺术教育中,强调的是“看得见”的形下,过于偏重表演和实践以及技能,以致于忘了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人。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强调的是“看不见”的形上,实现由“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手”的操作转向“心”的感受,由“真”的确认转向“美”的体认,由单一的能力外展转向与精神内求的统一,由感性转向与理性的统一,由偏向技能转向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其次,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以美为根本指向。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情动人和以技悦人的多向过程。美既是根本指向,也是本质。文化是母体。情意是主轴。然而,不难发现,当下的艺术教育生活世界里却“无美”、“非美”、“去美”。在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理论谱系中,“美”不是一个单数概念,而是一个复数范畴;不是一个推理规则,而是一个多重意蕴的集合:如幸福完整、自我实现、全面发展、大写的人。美,就是让他成为他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因此,“美”是一种价值,一种思想,一种本体,一种谱系,一种教育的尺度。最后,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观,恰当地把艺术教育领域最重要的“人”和“美”连缀在了一起,构成了艺术教育领域所必须重视的两个要件:人和美。人通过艺术走向审美,艺术是以美育人的桥梁和通途,美是人与艺术的结合。质言之,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构成了“人─艺术─美”和“内(艺术本能)─外(艺术实践)─内(艺术审美)”两条线路的回环系统。要之,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既是一种艺术教育的美学,也是一种艺术教育的哲学。它是在教育学、哲学以及教育哲学的多维视野观照下,以孔子的美育思想、席勒的美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支撑,以艺术和人、人与美的关系为逻辑起点,从艺术教育的历史背景、学科背景和教育哲学背景出发,采用教育现象学和质性研究等方法,提出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的界说,构建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的理论谱系。并基于人的精神内求和能力外求两个进路,研究艺术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多维价值和意义,提出艺术学习的四个心理机制(艺术本能的唤醒机制、艺术经验的同构机制、艺术审美的应答机制、艺术思维的形塑机制)。并通过新教育实验学校的艺术教育案例,实践论证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师资观、评量观,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展望未来趋势。概言之,本研究的研究逻辑线路是:绪论—场域论(哪里来)—本体论(是什么)—价值论(为什么)—实践论(怎么做)—余论(哪里去)。本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场域论——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之出场语境;第三章本体论——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之理论谱系;第四章价值论——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之价值意义;第五章实践论——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之行动探索;第六章余论。第一章:绪论。从艺术与人、艺术与文化、艺术与教育三个角度,提出研究的背景、目的、动机、意义和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方法、线路等,为本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场域论。从艺术教育的历史背景、学科背景、教育哲学背景三个维度出发,为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之出场语境做铺垫。第三章:本体论。主要围绕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之理论界说,对人、美、艺术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对“成人之美”进行了哲学、心理学、人学和教育学的多维解读,在此基础上,提出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之目标、定义、体系等。第四章:价值论。从人的能力外展和精神内求两个进路,研究了其之于人的价值。主要论证了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之价值意义。第五章:实践论。主要从新教育实验的教学实践和案例出发,提出并研究论证了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之教学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师观、评量观。第六章:余论。主要总结归纳了本论文的研究发现和成果,就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进行省察、审视和展望,指出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揭示出艺术教育的呈人之美、成人之美、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美的形上意蕴。

张辰[6](2015)在《音乐期刊中民间音乐的传播现状分析及研究 ——以《广播歌选》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民间音乐是人们世代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优秀音乐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宝贵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音乐的体裁与形式,调性与风格都呈现着多彩的面貌;音乐创作、理论阐述、以及创作和表演的艺术经验等,具有浓厚文化底蕴。音乐期刊作为传统纸媒在传播民间音乐、推广音乐资讯、普及音乐知识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之一。《广播歌选》作为国内最早立足民间音乐、凸显民族原生态音乐文化的特色音乐期刊。通过借鉴民族音乐学田野工作方法进行实地调查,并根据搜集、采访到的第一手珍贵音乐资料编辑成稿,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不论从期刊的办刊风格还是刊物内容的立意,都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由以下内容:绪论部分旨在介绍本次研究选题缘由及意义、研究目的及方法、研究范围和概念界定、相关文献综述,并阐明本次研究的必要性。第一章主要对音乐期刊进行简要概述,界定音乐期刊概念及近代中国音乐期刊发展历程,并将国内现有音乐期刊依照各自特点归为学术性、大众性及科技类三类,加以举例说明阐释。结合现阶段文化传播环境对音乐期刊的传播影响,特别对以民间音乐为主要传播内容的音乐期刊其传播价值进行分析说明。第二章主要介绍《广播歌选》的内容定位及期刊的主要栏目设置,分析改版后期刊的版式及栏目变化。对“对话音乐人”、“原生态民歌”、“原创词曲”、“音乐博物馆”、“音乐论坛”五个品牌栏目进行了详细的栏目数据分析。通过足迹、视野、范围、近况、践行五大方向对已发行60期期刊内容进行梳理总结。第三章笔者基于在田野调查中的所见、所闻,结合期刊内容分别从民间音乐传承现状及媒体融合形势下音乐期刊的发展两方面阐述自身所感。提出民间音乐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民间音乐传承人传承中所面临压力等具有现实意义的议题,以及民间音乐期刊如何抓住自身传播内容优势,怎样坚持“内容为王”理念,顺应新媒体传播环境、站稳脚跟的建设性建议。使人们留住文化的记忆,让民间音乐可以更好的在传播中得以传承。

黄一灵[7](2014)在《侨乡文化背景下的美术教育资源研究 ——以福清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如何在传承本土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方面取得平衡的问题,已经提上世界各国课程改革5的日程。福清是着名的侨乡,有着丰厚的教育资源,挖掘具有侨乡特色的美术课程资源,并进行课堂试验,以期得到推广,2011年《美术课程标准》有关课程资源开发的相关规定给了本文最直接的理论指导。本文采用文献检索法、调查研究法、试验法等方式,基于实际研究工作的经验、提升笔者美术教育方向实践研究能力和理论修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引5导学生有意识的挖掘、保护身边美术资源;丰富学校校本课程,以期对福清美术教育研究工作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对美术学科自身的发展和丰富侨乡地方文献亦有积极意义。笔者站在侨乡福清的角度,以国内外已有的美术教育理论为依据,探究美术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和方法,并就现有建筑文化资源中课程开发和民俗文化资源中课程开发的研究成果做有选择的阐述,探究侨乡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教育资源的课程开发在课程改革中的意义。最后,从课程开发、学生与教师、评价三个方面对侨乡福清美术教育进行展望。

马秀麟[8](2010)在《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生评教元评价及控制模式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成为高等教育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听取学生对教学的看法、依据学生评教结论改善教学等策略逐步成为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然而学生评教的有效性如何?在教师群体内部、在学术界都有强烈的争论。本课题是一个基于海量数据、并借助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相关理论开展的实证研究。课题依托三所高校十多个学期的评教数据(近百万条记录),按照“以数据分析验证评教数据有效性→分析评教指标的合理性与影响因素→检验学生评教偏差→提出学生评教控制模型并进行验证”的思路对两所院校的学生评教模式实施了元评价,然后以“分析影响评教结果的非教学因素→对比各类教师的评教得分并寻求规律→最后利用评教数据中隐藏的规律为教师专业化发提供数据支持”的思路对学生评教数据的应用展开研究,所有结论都建立在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的基础上。本研究通过对评教指标的内部一致性分析、针对同质教学班多次评教结论的相关性分析、督导评教数据与学生评教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对学生评教数据的有效性进行了系统的论证;通过从教学和课程两个维度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探索了评教指标中各指标项的影响能力,并利用因子分析对评教指标的内涵进行降维处理,使评教指标以较为简单的形式阐述对评教结论产生影响的关键性因素。数据分析结论表明:导致学生评教产生偏差的原因很多,但比较关键的因素包括了学生对评教的态度、学生对课程的期望、学生内心中的给分标准、学生对大学学习模式的适应度。而影响学生评教态度的关键因素在于学生是否获得了及时的反馈,是否感受到了校方对学生评教的重视。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学生评教控制模型,利用离散度、偏差度、效标距等指标衡量每个学生评教的准确性,并根据学生评教的准确性程度赋予学生评教权重,实现了对学生评教的元评价。同时,此评教控制模型还面向教务管理人员开设了实时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功能,使教务管理者可以在集成化的环境中直接实现数据分析,为评教数据的及时处理与应用提供了支持。此评教控制模型已经开发完毕,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测试、试应用,并通过对比反馈评教结论前后学生对评教的态度,验证了这一控制模型的有效性。本研究在论证学生评教数据有效性的基础上,对评教数据内部隐藏的规律进行了探索,分析了影响学生评教结论的非教学质量因素,并通过对特定教师的得分进行分析、挖掘,结合教师自评数据、学生对教师的主观评价和对特定师生的访谈,获取了低评价教师获得低评价的原因和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律。从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师使用多种手段开展教学的能力)、教师情商和表达能力、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衔接、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学习风格的冲突四个维度对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发展进行了阐述。最后,本研究根据学生评教数据所揭示的问题,对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探索,引入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关于教师知识结构的理论,提出了在教师培养中应该加强对教师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培训的要求,强调了教师的知识观对其教学水平的重要影响,并提出了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具体建议。

许卓娅[9](1994)在《我国幼儿园音乐教育发展现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 自70年代末以来,与整个幼儿教育的发展相一致,我国幼儿园音乐教育在经历了照搬前人和模仿外国人的漫长阶段以后,已逐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中国化、现代化和多元化、一、教育目标我国普通音乐教育的传统目标中,一贯强调寓德育于美育之中,强调从情感入手进行个性陶冶,强调兴趣培养、思想教育与“双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并重。这种观点在目前各种幼儿园课程的音

许卓娅[10](1991)在《幼儿园打击乐教学程序设计举例(四)》文中提出 (一)准备活动。在常识课、美术课介绍蒙古民族的时候让幼儿欣赏这首音乐。在音乐课上介绍双响筒或木鱼等木制打击乐器,并引导幼儿注意这些乐器发出的声音,想象马跑的声音。在演唱欣赏有关马的歌曲或律动时,教师有意加入双响筒等乐器的伴奏。以上准备活动的目的是为了

二、幼儿园打击乐教学程序设计举例(续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幼儿园打击乐教学程序设计举例(续二)(论文提纲范文)

(1)“体验式、情境化”幼儿园音乐教学模式的建构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幼儿园音乐教学没有充分发挥提升幼儿音乐素养的效能
        (三)提升幼儿园音乐教学效能需要适宜的音乐教学模式作为支撑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二)文献综述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伦理与效度
    五、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体验式、情境化”幼儿园音乐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
    一、基础理论研究
        (一)联觉理论与期望理论
        (二)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理论
        (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二、教学目标的建构
        (一)幼儿能够在音乐情境中感受音乐形式之美
        (二)幼儿能够在音乐实践中理解并表现音乐
        (三)幼儿能够在多元的音乐体验中了解音乐文化
    三、操作程序的解构
        (一)情境创设
        (二)具身体验
        (三)启发总结
        (四)个性表达
    四、实现条件
        (一)幼儿园应为音乐教学提供充足的时间
        (二)幼儿园教学环境与资源应能够支持幼儿音乐素养发展
        (三)教师应该熟练掌握并应用教学模式
        (四)教学方法的选用应基于幼儿音乐素养发展的需要
    五、教学评价
        (一)以音乐素养水平为评价取向
        (二)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方法
        (三)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调整活动的依据
第三章 “体验式、情境化”幼儿园音乐教学模式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一、“体验式、情境化”幼儿园音乐教学模式的应用准备
        (一)深入实践,发现问题
        (二)确定研究对象
        (三)选择合作伙伴
        (四)制定行动计划
    二、“体验式、情境化”幼儿园音乐教学模式的应用与调整
        (一)在歌唱和演奏乐器型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二)在律动型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三)在音响探索型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四)在“听赏”型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三、“体验式、情境化”幼儿园音乐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分析
        (一)对幼儿音乐素养的提升效果
        (二)对教师音乐教学能力的作用
    四、“体验式、情境化”幼儿园音乐教学模式的修订
        (一)对操作程序的修订
        (二)对评价内容的修订
第四章 应用“体验式、情境化”幼儿园音乐教学模式的建议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应基于幼儿音乐素养
        (一)以审美为导向选取音乐
        (二)善于从幼儿生活中汲取音乐教学内容
        (三)依据幼儿音乐学习顺序编排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应依据幼儿音乐学习方式
        (一)在“听”中体验音响表现力的方法
        (二)在“律动”中体验平衡与创造的方法
        (三)在“重复”中体验成功的方法
    三、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音乐教学模式的新变式
        (一)依据音乐教学形式与内容对操作程序进行适宜的调整
        (二)依据幼儿音乐素养水平对操作程序进行适宜的调整
    四、幼儿园应开展以音乐教学为专题的研培活动提升教师音乐专业素养
        (一)严格而深入的听觉训练
        (二)专业音乐教师定期进行授课与指导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期刊论文类
        (三)学位论文类
    二、外文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基于生成性教育的儿童玩具设计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成性教育理论概述
        1.1.2 我国的生成性教育理论发展
        1.1.3 我国玩具的发展
        1.1.4 我国玩具产业现状
    1.2 课题的提出
    1.3 课题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5 小结
2 生成性教育理论与儿童玩具设计
    2.1 生成论
    2.2 生成性教育理论
        2.2.1 生成论应用于现代教育
        2.2.2 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2.3 生成性教育思想应用于儿童玩具设计
        2.3.1 儿童发展的分类
        2.3.2 儿童玩具的构成要素
        2.3.3 儿童玩具的教育职能
        2.3.4 生成教育应用于儿童玩具的优势
        2.3.5 生成性儿童玩具的特征描述
    2.4 小结
3 关于生成性儿童玩具的调研与分析
    3.1 调研目的
    3.2 调研对象
    3.3 玩具经营场所调研
        3.3.1 玩具销售者访谈
        3.3.2 卖场和游乐场的儿童游戏行为观察调研
        3.3.3 小结
    3.4 典型案例分析
        3.4.1 模块积木的代表——乐高积木
        3.4.2 玩具生成化再设计的代表——爆裂飞车、“飓风战魂”陀螺
        3.4.3 沟通电子与实体的生成性玩具——Nintendo LABO
        3.4.4 不成功的生成性儿童玩具——太空粘沙
        3.4.5 小结
    3.5 儿童及儿童家长调研
        3.5.1 以模块积木游戏为例的儿童调研
        3.5.2 以模块积木游戏为例的家长调研
        3.5.3 汇总分析
    3.6 小结
4 生成性儿童玩具设计
    4.1 生成性儿童玩具的设计理念
    4.2 生成性儿童玩具的设计策略与方法
    4.3 生成性儿童玩具的设计思路
    4.4 小结
5 生成性儿童玩具设计实践
    5.1 设计实践的目的与流程规划
    5.2 设计构思
    5.3 实物设计
    5.4 产品设计展示
    5.5 功能模型制作
    5.6 反思改良
    5.7 小结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3)建筑装饰装修形态视知觉感知中“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范围
        1.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概况
        1.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2 相关理论综述
    1.3 研究内容
        1.3.1 论文的研究方法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组织构架
        1.3.3 论文的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第2章 形态视知觉感知的机制和原理
    2.1 视知觉感知的生理机制
        2.1.1 人体视知觉感知系统对信息的摄入
        2.1.2 人体神经系统对信息的传递
        2.1.3 大脑对形态视觉信息的接收与加工
    2.2 视知觉感知审美中的变量因素
        2.2.1 时代变迁与地域特征
        2.2.2 文化背景与社会观念
        2.2.3 形态视知觉感知的个体差异
    2.3 视知觉感知审美的基本原理
        2.3.1 相关心理学理论基础
        2.3.2 形态视知觉感知审美的特征
        2.3.3 视知觉感知审美的物质环境
    2.4 视知觉感知审美的理论假设
        2.4.1 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发展
        2.4.2 视觉力与物理力的相互转换
        2.4.3 精神与物质异质同构的理论假设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建筑装饰装修一般形态的视知觉感知
    3.1 尺度与比例
        3.1.1 视知觉对尺度与比例在建筑形态中的感知研究
        3.1.2 尺度与比例在视知觉中的同构转译机制
        3.1.3 尺度与比例在建筑形态视知觉感知中的实际案例
    3.2 对比与统一
        3.2.1 视知觉对对比与统一在建筑形态中的感知研究
        3.2.2 对比与统一在视知觉感知中的同构转译机制
        3.2.3 对比与统一在建筑形态视知觉感知中的实际案例
    3.3 对称与均衡
        3.3.1 视知觉对对称与均衡在建筑形态中的感知研究
        3.3.2 对称与均衡在视知觉中的同构转译机制
        3.3.3 对称与均衡在建筑形态视知觉感知中的实际案例
    3.4 节奏与韵律
        3.4.1 视知觉对节奏与韵律在建筑形态中的感知研究
        3.4.2 节奏与韵律在视知觉中的同构转译机制
        3.4.3 节奏与韵律在建筑形态视知觉感知中的实际案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筑装饰装修形态视知觉感知中“度”的行为实验验证
    4.1 行为实验前期构想与实施
        4.1.1 实验依据和方法
        4.1.2 实验控制与步骤
        4.1.3 实验环境与对象
    4.2 行为实验具体设计与操作
        4.2.1 尺度与比例实验设计与操作
        4.2.2 对比与统一实验设计与操作
        4.2.3 对称与均衡实验设计与操作
        4.2.4 节奏与韵律实验设计与操作
    4.3 行为实验数据汇总和结论分析
        4.3.1 尺度与比例实验结果分析
        4.3.2 对比与统一实验结果分析
        4.3.3 对称与均衡实验结果分析
        4.3.4 节奏与韵律实验结果分析
        4.3.5 行为实验综合结论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建筑装饰装修形态视知觉感知中“度”的脑电实验验证
    5.1 脑电实验的基本原理与实验准备
        5.1.1 脑电实验的基本原理
        5.1.2 脑电实验前期的变量控制实验
    5.2 脑电实验的设计方案与前期行为实验验证
        5.2.1 脑电实验实施的具体方案
        5.2.2 脑电实验启动前的行为实验验证
    5.3基于图像基础的视知觉感知“度”脑电实验
        5.3.1 ERP实验的行为指标数据分析
        5.3.2 ERP实验的脑电波形合成及分析
        5.3.3 ERP实验的脑电数据汇总及结论
        5.3.4 ERP 实验的脑电数据汇总及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建筑装饰装修形态视知觉感知“度”的研究价值
    6.1 建筑装饰装修形态视知觉感知“度”研究的基本结论
    6.2 建筑装饰装修形态视知觉感知“度”研究的理论价值
        6.2.1 该研究理论的自身价值
        6.2.2 该研究理论的外延价值
    6.3 建筑装饰装修形态视知觉感知“度”研究的应用价值
        6.3.1 建筑形态审美的依据
        6.3.2 建筑设计实践的依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成果简介
后记

(4)高中《音乐鉴赏》教科书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问题与研究的整体设计
    一、研究缘起与背景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背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问题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重难点
    四、研究意义
        (一)丰富和发展音乐教科书研究的相关理论
        (二)试图为音乐教科书质量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三)尝试建构了音乐教科书文本分析方法
        (四)有利于深化教科书改革,促进学生素养发展
    五、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二)内容分析法
    六、研究思路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文献综述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教科书
        (二)音乐教科书
    二、教科书研究的相关述评
        (一)教科书评价研究的相关述评
        (二)国内音乐教科书研究的述评
第三章 音乐教科书文本动态质量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基本情况简述
        (一)调查工具的设计
        (二)调查对象及过程
        (三)调查问卷的信、效度报告
        (四)调查结果的处理方法
    二、学生对音乐鉴赏课及《音乐鉴赏》教科书文本认同情况的统计分析
        (一)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情况
        (二)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现状分析
        (三)学生对《音乐鉴赏》教科书文本认同情况的分析
        (四)学生对《音乐鉴赏》教科书文本的改进建议
    三、学生对三版教科书认同情况的比较分析
        (一)三版教科书使用校的音乐鉴赏课教学现状比较分析
        (二)学生对三版《音乐鉴赏》教科书文本认同情况的比较分析
        (三)教科书的改进建议
    四、教师对《音乐鉴赏》教科书文本认同情况的统计分析
        (一)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情况
        (二)教师对HY版教科书的认同情况分析
        (三)教师对RY版教科书的认同情况分析
        (四)教师对HC版教科书的认同情况分析
    五、教师对三版教科书认同情况的比较分析
        (一)教师三版教科书整体认同情况的比较分析
        (二)教师对三版教科书体例、内容和文本形式认同情况的比较分析
        (三)教师对三版教科书中音乐作品整体认同情况的比较分析
    六、章节结论
        (一)三版教科书使用校的音乐鉴赏课的教学现状很不乐观
        (二)学生对于三版教科书的认同情况均不理想
        (三)教师对三版教科书认同度的情况也不甚理想
第四章 音乐教科书文本静态质量分析体系设计
    一、概念界定
    二、教科书文本质量相关因素探析
    三、教科书文本质量分析框架的初步设计
        (一)国内外学者关于教科书文本分析框架的研究
        (二)音乐教科书文本分析框架的设计
第五章 音乐教科书文本内容及内容结构分析
    一、“音乐教科书内容分析工具”的设计
        (一)“知识内容分析工具”的设计
        (二)“曲目内容分析工具”的设计
        (三)“习题内容分析工具”的设计
        (四)计量方法介绍
    二、《音乐鉴赏》教科书中知识内容的分析
        (一)音乐本体知识分析
        (二)音乐整合性知识分析
        (三)音乐教育性知识分析
    三、《音乐鉴赏》教科书中曲目内容的分析
        (一)曲目数量分析
        (二)曲目内容分析
    四、《音乐鉴赏》教科书中习题内容的分析
        (一)习题数量分析
        (二)习题类型的分析
    五、章节结论
        (一)尝试设计音乐教科书内容及内容结构的分析工具
        (二)三版教科书中知识内容呈现情况
        (三)三版教科书中作品曲目呈现情况
        (四)三版教科书中习题呈现情况
第六章 音乐教科书文本形式结构分析
    一、《音乐鉴赏》教科书整体体例结构的分析
        (一)三版教科书体例特征的比较
        (二)三版教科书体例结构分析
    二、《音乐鉴赏》教科书单元体例结构的分析
        (一)单元体例整体结构分析
        (二)教学体系分析
    三、章节结论
        (一)尝试设计音乐教科书形式结构的分析方法
        (二)音乐教科书形式结构的特点及各版教科书的特色
第七章 音乐教科书文本呈现方式分析
    一、插图呈现的分析
        (一)音乐教科书中插图的必要性与作用
        (二)《音乐鉴赏》教科书中插图的呈现分析——量的分析
        (三)“音乐教科书插图呈现有效性测评工具”的设计
        (四)“音乐教科书插图呈现有效性测评工具”的应用
        (五)音乐教科书插图有效性等级工具的设计
        (六)《音乐鉴赏》教科书中插图等级分析
        (七)基本结论
    二、乐谱呈现的分析
        (一)音乐教科书中乐谱的必要性和作用
        (二)《音乐鉴赏》教科书中乐谱的呈现分析——量的分析
        (三)“音乐教科书乐谱类别分析指标”的设计
        (四)“音乐教科书乐谱类别分析指标”的应用
        (五)基本结论
    三、章节结论
        (一)音乐教科书文本呈现研究的基本范式
        (二)三版教科书的文本呈现情况
第八章 研究的基本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的基本结论
        (一)研究的直接结论
        (二)研究的进一步讨论
    二、相关建议与启示
        (一)建议
        (二)启示
        (三)案例
    三、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局限性
        (三)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论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目的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动机
        三、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境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四节 近似范畴的疑义消解
        一、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
        二、艺术教育与教育艺术
        三、艺术教育和才艺训练
        四、研究对象
第二章 场域论: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之出场语境
    第一节 历史背景
        一、中国艺术教育的历史演绎
        二、西方艺术教育的历史流变
    第二节 学科背景
        一、艺术教育的功利化
        二、艺术学科的边缘化
        三、艺术教学的同质化
        四、艺术实施的专业化
        五、艺术课程的形式化
        六、艺术评量的标准化
    第三节 教育哲学背景
        一、作为主体的人被遮蔽
        二、作为指向的美被消解
        三、“病症”的归因分析
第三章 本体论: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之理论谱系
    第一节 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之理论基础
        一、人文教化:孔子的儒家美育思想
        二、美与自由:席勒的美育思想
        三、审美王国:马克思的美育思想
    第二节 成人之美的基本阐释
        一、寻找失去的“人”
        二、审思“美”的意涵
        三、“美的混乱”在艺术教育领域的澄清
    第三节 成人之美的多维意涵
        一、成人之美的哲学意涵
        二、成人之美的心理学意涵
        三、成人之美的教育学意涵
        四、成人之美的社会学意涵
    第四节 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之界说
        一、“轮廓样貌”
        二、目标和取向
        三、定义与特征
        四、体系架构
第四章 价值论: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之价值意义
    第一节 艺术教育价值概论
        一、艺术教育价值论述
        二、工具价值论
        三、本质价值论
    第二节 物质生存:人的能力外求发展
        一、艺术教育与人的认知能力发展
        二、艺术教育与人的创造能力发展
        三、艺术教育与人的想象能力发展
        四、艺术教育与人的交往能力发展
    第三节 精神需要:人的灵魂内求发展
        一、艺术教育与人的心灵疗育
        二、艺术教育与审美素养的发展
        三、艺术教育与健全人性的建构
        四、艺术教育与人的诗意栖居
第五章 实践论: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之行动探索
    第一节 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之学习观
        一、艺术学习的一般理论
        二、成人之美的艺术学习观
    第二节 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之课程观
        一、新教育实验概述
        二、新教育实验的课程理论
        三、新教育实验体系下的新艺术课程
        四、艺术课程理论和艺术课程现状分析
        五、成人之美的艺术课程观
    第三节 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之师资观
        一、新教育实验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二、艺术师资队伍的现状
        三、成人之美的艺术师资观
    第四节 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之教学观
        一、一般艺术教学理论概述
        二、普通艺术教学现状和问题分析
        三、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之教学观
    第五节 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之评量观
        一、艺术教育评量的现状
        二、成人之美的艺术评量观
第六章 余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
    第三节 省思与展望
附录:台湾地区中小学普通艺术教育研究报告-从台湾艺术教育现状透视艺术教育的未来趋势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6)音乐期刊中民间音乐的传播现状分析及研究 ——以《广播歌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选题意义
        一、民间音乐在音乐期刊中传播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民间音乐在传播中传承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概念界定
        一、民间音乐
        二、音乐期刊
        三、广播歌选
        四、音乐传播与传承
    第五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关于民间音乐概念及学术探讨研究
        二、关于中国民间音乐在传播方面的研究探讨
        三、关于音乐期刊在传播方面的研究探讨
第一章 音乐期刊概述
    第一节 音乐期刊的界定与分类
        一、音乐期刊的概念界定及近代中国音乐期刊发展
        二、音乐期刊的分类
        (一) 学术性音乐期刊
        (二) 大众性音乐期刊
        (三) 科技类音乐期刊
    第二节 音乐期刊的传播特点及现状分析
        一、音乐期刊传播特点
        (一) 拒绝“粗枝烂叶”的制作
        (二) “私人化”独特定位
        (三) 做读者的“信息管家”
        (四) 除了深度,还是深度
        (五) 有人情味和故事性的音乐期刊
        (六) 面向受众,彰显专业视野
        二、以民间音乐为传播内容的音乐期刊价值体现及传播现状分析
        (一) 以民间音乐为内容的音乐期刊传播价值体现
        (二) 以民间音乐为内容的音乐期刊传播现状分析
第二章 《广播歌选》发展沿革及栏目、内容、版式变化分析
    第一节 《广播歌选》发展沿革
        一、孕育诞生与早期成长
        二、成长路上的艰辛摸索
        三、而立之年的坚守不渝
    第二节 《广播歌选》定位及期刊主要栏目设置介绍分析
        一、《广播歌选》定位
        (一) 广纳民族音乐精粹
        (二) 播传华夏经典神韵
        (三) 歌聚四海流行之声
        (四) 选载时代人文强音
        二、《广播歌选》版式及栏目变化
        (一) 《广播歌选》版式变化
        (二) 《广播歌选》栏目设置变化
        三、《广播歌选》具体栏目分析
        (一) “对话音乐人”栏目分析
        (二) “原生态民歌”栏目分析
        (三) “音乐博物馆”栏目分析
        (四) “音乐论坛”栏目分析
        (五) “原创词曲”栏目分析
        四、《广播歌选》刊登内容分析
第三章 民间音乐在传播中传承的思考与探索
    第一节 从《广播歌选》采访个案谈民间音乐传承现状
        一、当民间音乐戴上“非遗”的帽子
        二、民间音乐传承人肩上的“担子”
        三、让民间音乐有“温度”
        四、民间音乐地区的文化“空心化”现象
    第二节 媒体融合形势下音乐期刊的发展探索
        一、“微时代”下音乐期刊的传播策略
        二、坚持“内容为王”理念,提升音乐期刊编辑水平
        三、明确自身定位,搭建数字传播平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侨乡文化背景下的美术教育资源研究 ——以福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侨乡文化
    第一节 华侨和侨乡相关概念
    第二节 华侨对祖居地的贡献
    第三节 华侨对福清教育资源的影响
第二章 侨乡福清美术教育资源现状研究
    第一节 侨乡福清美术教育资源调查研究
    第二节 侨乡福清素材性美术教育资源
    第三节 侨乡福清条件性美术教育资源
第三章 侨乡福清美术教育课程资源开发
    第一节 侨乡福清美术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第二节 侨乡福清建筑资源美术课程开发
    第三节 侨乡福清民俗资源美术课程开发
第四章 侨乡福清美术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展望
    第一节 侨乡福清美术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展望
    第二节 侨乡福清美术教师和学生展望
    第三节 侨乡福清美术教育评价展望
第五章 结论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8)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生评教元评价及控制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等教育大众化面临教育质量的挑战
        1.1.2 教学质量监控模式与学生评教
        1.1.3 针对学生评教的争议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对教师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
        1.3.2 针对学生评教的理论研究
        1.3.3 国内关于学生评教的实践
        1.3.4 各国在学生评教方面的实践状况
    1.4 研究的创新点和理论依据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理论依据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主要研究内容
        1.6.1 研究点1:对学生评教数据是否有效、或者有效性程度的检验
        1.6.2 研究点2:对评教指标项的合理性、效用的检验
        1.6.3 研究点3:学生评教偏差分析及其校正模型研究
        1.6.4 研究点4:探索集成化的学生评教数据分析系统和学生评教控制模型
        1.6.5 研究点5:探索学生评教数据隐藏的规律
        1.6.6 研究点6:跟踪评教的定性数据,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指导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与教学班相关的概念
        2.1.2 教学评价的有关概念
    2.2 建构主义的理论
        2.2.1 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
        2.2.2 “学生主体论”为学生评教合理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2.2.3 建构主义理论支持下的学生评教
    2.3 教学评价的理论
        2.3.1 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
        2.3.2 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
        2.3.3 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
        2.3.4 课堂教学评价发展的趋势
        2.3.5 元评价的概念
    2.4 信度与效度理论
        2.4.1 关于信度的理论
        2.4.2 关于效度的理论
    2.5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论
        2.5.1 数据的差异性分析理论
        2.5.2 数据的相关性分析
        2.5.3 回归分析理论
        2.5.4 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
        2.5.5 层次分析模型
        2.5.6 数据聚类分析
    2.6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的理论
        2.6.1 数据仓库与关系数据库的概念
        2.6.2 数据挖掘的基本理论
        2.6.3 SQL Server2005的BIDS对数据挖掘的支持
3 学生评教质量元评价的设计
    3.1 学生评教质量元评价设计的主导思想
        3.1.1 对元评价方法的设计
        3.1.2 元评价的基本流程设计
        3.1.3 对评教数据处理模式的设计
        3.1.4 对学生评教活动控制模式的设计
    3.2 数据转换与整理
        3.2.1 原始评教系统的数据结构分析
        3.2.2 面向数据分析的数据结构设计
        3.2.3 数据转换与数据清理设计
4 学生评教数据分析的实证研究
    4.1 分析样本的选取及其评教指标
        4.1.1 评教数据样本的组成
        4.1.2 评教指标体系构成简介
    4.2 研究1:学生评教数据的有效性分析
        4.2.1 教师得分的分布状况与整体趋势
        4.2.2 学生评教数据的内部一致性分析
        4.2.3 重复测量的一致性分析
        4.2.4 专家评价与学生评教的一致性分析
        4.2.5 研究结论
    4.3 研究2:评教指标项及其关系的分析
        4.3.1 学生评教指标的有效性分析
        4.3.2 针对教学与课程关系的多因素方差分析
        4.3.3 基于回归分析的指标项关系分析
        4.3.4 面向指标项的因子分析
        4.3.5 研究结论
    4.4 研究3:学生评教的影响因素分析
        4.4.1 影响A校评教分的各种非教学因素分析
        4.4.2 影响B校和C校评教分的各种非教学因素分析
        4.4.3 研究结论
    4.5 研究4:学生评教数据的偏差分析
        4.5.1 学生评教数据的偏差及原因分析
        4.5.2 学生评教数据的协同性分析
        4.5.3 对学生评教数据实施校正的基本思路
        4.5.4 对学生评教数据实施校正的实证分析
        4.5.5 对学生评教数据实施校正的效果分析
        4.5.6 研究结论
    4.6 研究5:面向评教数据基本特性的分析
        4.6.1 针对教师类别的评教结果分析
        4.6.2 针对课程类别的评教结果分析
        4.6.3 青年教师评教得分的趋势分析
        4.6.4 高分教师与低分教师得分状况及原因分析
        4.6.5 研究结论
5 学生评教控制模式的设计与实现
    5.1 学生评教控制模式的系统分析
        5.1.1 需求与设计目标
        5.1.2 系统分析
        5.1.3 用户类别及其职能的分析
    5.2 学生评教控制模型的系统设计
        5.2.1 数据结构设计
        5.2.2 系统功能设计
        5.2.3 系统技术方案
    5.3 学生评教控制系统的功能实施
        5.3.1 分析员的职责与功能
        5.3.2 面向督导人员的模块
        5.3.3 面向任课教师的模块
        5.3.4 面向学生的模块
        5.3.5 面向教务管理者的模块
    5.4 学生评教数据控制的管理模式研究
        5.4.1 加强对学生评教的组织机构建设
        5.4.2 加强对学生评教控制的制度建设
        5.4.3 加强对学生评教的组织与管理
    5.5 学生评教控制模式的实践与评价
        5.5.1 A校对学生评教控制模式的探索
        5.5.2 学生评教控制系统的应用与效果分析
6 学生评教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6.1 关于教师专业化的研究
        6.1.1 教师的“专业性"思想
        6.1.2 基于专业性的教师伦理塑造论
        6.1.3 基于专业性的教师教育体系重建理论
        6.1.4 教师的基本知识结构
        6.1.5 容错性知识观的建构
        6.1.6 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小结
    6.2 学生评教所反应的教师层面的问题
        6.2.1 教师自评数据与学生定性评价的对照分析
        6.2.2 面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开展访谈
        6.2.3 学生评教数据对教师专业化的启示
    6.3 学生评教反应出的学生层面的问题
        6.3.1 学生对大学学习方法的适应
        6.3.2 创新人才培养与学生思维惯性的冲突
        6.3.3 学生对评教活动的态度
7 总结
    7.1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7.1.1 通过学校个案数据论证了学生评教的有效性
        7.1.2 检验了A校评教指标的有效性并对评教指标进行了归纳
        7.1.3 基于学生评教偏差分析,提出有效的校正模型
        7.1.4 设计开发了学生评教控制系统,并经过了实践检验
        7.1.5 研究了影响学生评教值的关键因素,针对特定类型的教师开展研究
        7.1.6 以跟踪分析定性数据为起点,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指导
    7.2 研究的局限性
    7.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教师对学生评教活动看法的调查问卷
    附录2 :学生对学生评教活动看法的调查问卷
    附录3 :常见的几个学生评教指标体系
    附录4 :主要数据表的数据结构
    附录5 :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幼儿园打击乐教学程序设计举例(续二)(论文参考文献)

  • [1]“体验式、情境化”幼儿园音乐教学模式的建构及应用研究[D]. 孙丹凤.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2]基于生成性教育的儿童玩具设计应用研究[D]. 张秋彦.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3]建筑装饰装修形态视知觉感知中“度”的研究[D]. 马丽敏. 东南大学, 2018(01)
  • [4]高中《音乐鉴赏》教科书的实证研究[D]. 康宁.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1)
  • [5]成人之美的艺术教育论纲[D]. 余国志. 苏州大学, 2016(09)
  • [6]音乐期刊中民间音乐的传播现状分析及研究 ——以《广播歌选》为例[D]. 张辰. 中央民族大学, 2015(02)
  • [7]侨乡文化背景下的美术教育资源研究 ——以福清为例[D]. 黄一灵.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4)
  • [8]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生评教元评价及控制模式的研究[D]. 马秀麟. 北京师范大学, 2010(11)
  • [9]我国幼儿园音乐教育发展现状述评[J]. 许卓娅. 幼儿教育, 1994(Z1)
  • [10]幼儿园打击乐教学程序设计举例(四)[J]. 许卓娅. 早期教育, 1991(01)

标签:;  ;  ;  ;  ;  

幼儿园打击乐教学方案设计实例(续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