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止咳平喘药蝗

五、止咳平喘药蝗

一、五、止咳平喘药蝗虫(论文文献综述)

蔡佳丽[1](2021)在《基于《内经》理论的我国古代瘟疫发生的五运六气规律及其预警机制构建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基于“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观,对《内经》中的瘟疫与五运六气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继而,对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瘟疫发生的五运六气规律进行研究,在前两者研究基础之上,构建瘟疫发生的五运六气预警机制,以探索我国古代瘟疫发生的五运六气规律及其与其它灾害的相关性,以期为瘟疫的预防提供新思路。方法:1.理论研究:以文献分析法为主,对《内经》及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文献中的瘟疫研进行深入挖掘。1.1系统梳理基于《内经》理论的我国古代瘟疫发生的五运六气规律。1.2系统梳理我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文献中瘟疫病名和类别,病因,治则治法,预防和愈后的研究。2.数据分析:以统计学方法为主2.1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中关于我国古代瘟疫的记载,建立我国古代瘟疫资料数据库,收集《中国灾害通史》中关于我国古代自然灾害的记载,《中国古代战争年表》中关于我国历代战争信息,建立灾害数据库。2.2将瘟疫发生年同期、前一年、前两年、前三年发生的灾害包括:旱灾、水灾、风灾、雹灾、寒、霜灾、雪灾、雷电、沙尘、雾、地震,山崩、虫灾、饥荒,战争等,纳入建立的灾害数据库。2.3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瘟疫和灾害数据特征、分布规律及变量之间的关系。随机森林可以用来分析瘟疫的发生与其它相关因素的关系,量化瘟疫发生的风险,为预警瘟疫的发生提供指导与支持。3.瘟疫发生与五运六气关系的预警机制构建:以《内经》理论研究及数据分析结果为主。结果:1.基于“人与天地相参”对《内经》中瘟疫发生与五运六气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1《内经》中指出瘟疫病因病机与五运六气时段变化有关。1.2《内经》中指出瘟疫的治则与气味用药原则与五运六气时段变化有关。1.3《内经》中指出瘟疫的预防措施与五运六气变化有关。2.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文献中的瘟疫研究结果如下:2.1先秦两汉非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病因包括自然界气候变化,自然灾害,战争因素,动物的传播等。预防瘟疫的方法包括中药,健身功法,饮食起居,祭祀求神等。2.2先秦两汉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病因包括五运六气变化,外感六淫,正气不足,脏腑经络气血虚弱,饮食不洁等。瘟疫的治疗包括针刺治疗和药物治疗,选取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分析其治疗瘟疫的用药特色结果发现,应用补虚药最高,其次是解表药;应用温性的药物最多,其次是寒性的药物,应用甘味的药物最多,其次是辛未和苦味的药物,药物归经以肺胃经为主。瘟疫的预防包括中药,饮食起居,健身功法等。2.3晋唐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病因包括五运六气变化,自然气候变化,天行时行之气,人体虚弱感受外邪,地域性气候特点等。瘟疫的治疗包括针刺和中药治疗。选取葛洪《肘后备急方》,孙思邈《千金翼方》《备急千金要方》分析其治疗瘟疫的用药特色结果发现,《肘后备急方》对于瘟疫的治疗,应用温里药最高,其次是解表药。应用温性的药物最多,其次是寒性的药物,应用辛未的药物最多,其次是苦味和甘味的药物,归脾胃经比较高。《千金翼方》、《备急千金要方》对于瘟疫的治疗,应用补虚药最高,其次是温里药。应用温性药最高,其次是寒性药。应用甘味药最高,其次是苦味及辛未药,归脾胃经较多。瘟疫的预防包括中药,饮食起居等。2.4宋金元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病因包括五运六气变化,非其时有其气,感受外邪,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选取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分析其治疗瘟疫的用药特色结果发现,《伤寒总病论》对于瘟疫的治疗,应用温里药最高,其次是解表药。应用寒性药物最高,其次是温性药物。应用辛未药物最高,其实是苦味及甘味药物,归肺胃经较多。《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对于瘟疫的治疗,应用补虚药最高,其次是清热药。应用寒性药物最高,其次温性药物,应用辛未药物最高,其次是苦味及甘味,归脾肺经较高。瘟疫的预防包括中药,饮食起居,健身功法等。2.5明清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病因包括五运六气变化,非其时有其气,疠气杂气,疠气的强弱程度,时行疫疠间杂其它因素等。选取《瘟疫论》对于瘟疫的治疗,应用补虚药最高,其次是清热药。应用寒性药物最高,其实是温性药物。应用苦味药最高,其次是辛味及甘味药物,归脾肺经较高。瘟疫的预防包括中药,饮食起居等。3.我国古代瘟疫发生的五运六气规律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结果如下:3.1我国古代瘟疫发生年频次与岁运时段变化关系统计结果是瘟疫发生年频次在岁木之年和岁金之年高于瘟疫发生岁运时段的平均值。3.2我国古代瘟疫发生年频次与岁运太过不及时段变化关系统计结果是瘟疫发生年频次在土运不及之岁,木运太过之岁,金运太过之岁,木运不及之岁,火运不及之岁瘟疫发生年频次大于十天干年中瘟疫发生年频次的平均值。3.3我国古代瘟疫发生年频次与司天性质变化关系统计结果是在阳明燥金司天、太阴湿土司天时段,瘟疫发生年频次高于司天瘟疫发生年频次的平均值。3.4我国古代瘟疫发生年频次与在泉性质变化关系统计结果是在少阴君火在泉、太阳寒水在泉时段,瘟疫发生年频次高于在泉瘟疫发生年频次的平均值。3.5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同年水灾,旱灾,虫灾,霜灾,风灾,饥荒,雪灾,地震,山崩,寒,雾,战争等灾害发生有相关性,且与这些灾害的发生均呈强相关。3.6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前一年发生水灾,旱灾,虫灾,雹灾,霜灾,沙尘,风灾,饥荒,雷,雪灾,地震,山崩,寒,雾,战争等灾害的发生有相关性,且与水灾,旱灾,虫灾,雹灾,霜灾,风灾,饥荒,雷,雪灾,地震,山崩,寒,雾,战争等灾害的发生呈强相关。3.7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前两年水灾,旱灾,虫灾,雹灾,霜灾,沙尘,风灾,饥荒,雷,雪,地震,山崩,寒,雾,战争等灾害的发生有相关性,且与这些灾害的发生均呈强相关。3.8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前三年发生水灾,旱灾,虫灾,雹灾,霜灾,沙尘,风灾,饥荒,雷,雪,地震,山崩,寒,雾,战争等旱灾的发生有相关性,且与这些灾害的发生均呈强相关。结论:1.基于“人与天地相参”对《内经》中瘟疫发生与五运六气关系研究结论如下:1.1瘟疫的发生与五运六气时段变化有关。1.2《内经》治疗瘟疫用四气五味制方选药。1.3预防瘟疫以药物,针刺,导引等措施为主。2.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文献中的瘟疫研究结论如下:2.1瘟疫发生的因素主要是五运六气异常气候变化及自然气候环境变化等。2.2瘟疫具有强烈流行性传染性,死亡率高的特点,种类繁多,症状不一,因而名称各异。随着医学的逐步发展医家经验积累总结,对于瘟疫症状表现的研究不断进步,逐步完善。2.3治疗瘟疫用药思路与医家所处大司天背景有关。2.4预防瘟疫以针刺,药物,保健功法,饮食起居等措施为主。3.我国古代瘟疫发生的五运六气规律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结论如下:3.1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五运六气时段变化有关。3.2我国古代瘟疫的发生与同年、前一年、前两年、前三年灾害均有相关性。要重视三年化疫。3.3基于我国古代瘟疫的发生建立的瘟疫发生的瘟疫预警模型对瘟疫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姚雯[2](2011)在《哮病的古代内科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文中提出哮病,又称为哮喘、齁喘、呷嗽等,是临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经常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中医学在哮病的治疗上具有较好的疗效,因此,系统地研究中医学对哮病的认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现存医籍中看,虽然哮病这一病名最早出现于南宋时期,但祖国医学对哮病的认识却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两千多年中,历代医家在其临床实践过程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创立了不少确有疗效的治疗方法与方药,为现代临床治疗哮病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本文在系统搜集民国以前有关哮病的文献资料基础上,以文献研究与学术发展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将历代医家对哮病的认识划分为五个阶段:先秦至三国时期、晋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明代、清代,即萌芽期、生长期、开花期、结果期、成熟期。全面阐述了这五个不同历史时期哮病的学术发展状况,并结合中医学理论进程,探讨其学术发展与中医学理论进步的联系,揭示哮病的学术发展源流与特点。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哮病病名的历史沿革及其含义考辨,为后续研究分析历代文献打下基础。第二部分以历史发展为主线,将哮病发展史划分为五个历史阶段,分别介绍不同时期医学发展的特点和哮病中医辨治理论的发展状况以及各时期医家及主要医学着作中对哮病的记载与认识,内容涉及哮病的病名、病因病机、鉴别诊断、辨证、治疗方法、用药特点、预防养生等方面的内容,全面系统总结了医家的临证经验与用药特点,理清了哮病的发展源流。第三部分也是本文的最后部分,是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对现代临床中哮病理论方面存在的疑点与难点进行辨析,以期能提供哮病治疗方面的一些新思路。

席艳华[3](2011)在《一些节肢动物在蒙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蒙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得天独厚的药物资源、自成一体的用药方法、科学合理的炮制工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蒙药材约有2230余种,由药用植物、药用动物和药用矿物质构成,其中经调查考证的蒙药材属于植物种子、果实类的有203种,根及根茎类231种,全草类256种,枝叶类54种,花类83种,皮类35种,藤木类36种,菌藻类14种,树脂类14种,其它类28种;动物类290种,矿石类98种。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走访蒙医药专家、生产蒙药厂家,统计出蒙药用节肢动物4纲、12目、20科、26种,介绍了它们在蒙药中的药用部位、药用方法、药性药理和药用价值,整理了26种药用节肢动物在种类分布、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人工养殖技术、野外捕捉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蒙药的开发利用提供有价值的资料。一些节肢动物在中药和蒙药中均被应用,药性功能与主治有同有异,这些差异给中药和蒙药挖掘新的药物提供了临床依据。本文还对比了中蒙药中药用节肢动物的药用部位和临床应用,统计了26种节肢动物在蒙药附方中的使用率,对一些节肢动物的同物异名情况也作了整理。

滕崇德,李继瓒,杨懋琛,钱玉华[4](1976)在《五、止咳平喘药蝗虫》文中认为我省中草药自然资源比较丰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广大工农兵和医药卫生工作者,狠批了刘少奇、林彪邓小平的反革命修正主义卫生路线。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一个大搞中草药的群众运动正在深入展开。遵照毛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伟大教导,山西大学生物系的同志们,在广大工农兵、基层医务人员协助下,在开门办学的过程中,通过调查访问,开座谈会及举办中草药短期训练班等多种形式,收集了我省所产部分中草药及其单验方,参考有关文献资料,撰写成文。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山西省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山西省药品检验所、山西医学院的同志们协助审稿。这里共选编的165种中草药(其中植物药150种,动物药15种,并附土单验方500余个。)在《山西中草药》中没有选编。供"赤脚医生"及广大基层医药卫生人员在自种、自采、自制、自用中草药工作中参考。

二、五、止咳平喘药蝗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五、止咳平喘药蝗虫(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内经》理论的我国古代瘟疫发生的五运六气规律及其预警机制构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近二十年我国古代瘟疫发生的五运六气规律研究综述
    1 我国古代瘟疫概念及类别研究概述
        1.1 我国古代瘟疫概念研究概述
        1.2 我国古代瘟疫类别研究概述
    2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的五运六气规律及传播途径研究概述
        2.1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五运六气变化关系研究概述
        2.2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疠气关系研究概述
        2.3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其它因素关系研究概述
        2.4 我国古代瘟疫传播途径研究概述
    3 我国古代瘟疫治疗方药及预防研究概述
        3.1 治则治法研究概述
        3.2 治疗方药研究概述
        3.3 中药预防研究概述
        3.4 人群隔离预防研究概述
        3.5 环境卫生预防研究概述
    4 小结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第一章 《内经》瘟疫因机治防与五运六气关系的研究
        1 《内经》瘟疫因机与五运六气关系研究
        1.1 《内经》瘟疫因机与岁运不及关系研究
        1.2 《内经》瘟疫因机与六气关系研究
        1.3 《内经》瘟疫因机与三虚相合致疫关系研究
        1.4 《内经》瘟疫因机与三年化疫关系研究
        1.5 《内经》瘟疫因机与运气同化关系研究
        2 《内经》瘟疫治则与五运六气关系的研究
        2.1 五运郁发治则指导瘟疫的治疗
        2.3 地域方位治则指导瘟疫的治疗
        2.4 正反逆从治则指导瘟疫的治疗
        2.5 寒热季节治则指导瘟疫的治疗
        2.6 标本中气治则指导瘟疫的治疗
        3 《内经》瘟疫气味用药原则与五运六气关系的研究
        3.1 岁运气味用药原则指导瘟疫的治疗
        3.2 六气气味用药原则指导瘟疫的治疗
        4 《内经》瘟疫预防措施与五运六气关系的研究
        4.1 针刺穴位预防瘟疫与五运六气
        4.2 中药预防瘟疫与五运六气
        4.3 意念引导阳气预防瘟疫与五运六气
    第二章 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对瘟疫的认识
        1 先秦两汉非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研究
        1.1 先秦两汉非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病名研究
        1.2 先秦两汉非医学文献中的瘟疫基本特征研究
        1.3 先秦两汉非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病因研究
        1.4 先秦两汉非医学文献中的瘟疫预防研究
        1.5 小结
        2 先秦两汉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研究
        2.1 先秦两汉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类别及病名研究
        2.2 先秦两汉医学文献中的瘟疫基本特征研究
        2.3 先秦两汉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病因研究
        2.4 先秦两汉医学文献中的瘟疫治疗研究
        2.5 先秦两汉医学文献中的瘟疫预防研究
        2.6 小结
        3 晋唐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研究
        3.1 晋唐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类别及病名研究
        3.2 晋唐医学文献中的瘟疫基本特征研究
        3.3 晋唐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病因研究
        3.4 晋唐医学文献中的瘟疫治疗研究
        3.5 晋唐医学文献中的瘟疫预防研究
        3.6 小结
        4 宋金元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研究
        4.1 宋金元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类别及病名研究
        4.2 宋金元医学文献中的瘟疫基本特征研究
        4.3 宋金元朝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病因研究
        4.4 宋金元医学文献中的瘟疫治疗研究
        4.5 宋金元医学文献中的瘟疫预防研究
        4.6 小结
        5 明清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研究
        5.1 明清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类别及病名研究
        5.2 明清医学文献中的瘟疫基本特征研究
        5.3 明清医学文献中的瘟疫病因研究
        5.4 明清医学文献中的瘟疫治疗研究
        5.5 明清医学文献中的瘟疫预防研究
        5.6 小结
第三部分 数据分析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的五运六气规律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1 我国古代瘟疫数据库的建立
        1.1 资料收集
        1.2 资料整理
        1.3 纳入排除标准
        1.4 数据库的建立
    2 我国古代灾害数据库的建立
        2.1 我国古代自然灾害数据库的建立
        2.2 我国历代战争数据库的建立
    3 五运六气时段划分
        3.1 岁运
        3.2 司天在泉
        3.3 大司天
    4 统计学方法
        4.1 描述性统计
        4.2 Spearman相关分析法
        4.3 随机森林
    5 我国古代各时期瘟疫发生频次统计
        5.1 我国古代各时期瘟疫发生年频次统计
        5.2 我国古代各时期连年瘟疫发生年频次统计
        5.3 我国古代各时期连年瘟疫连续时长统计
    6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岁运时段变化关系
    7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岁运太过不及时段变化关系
    8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大司天性质变化关系
    9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司天性质变化关系
    10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在泉性质变化关系
    11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同年灾害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12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前一年灾害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13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前两年灾害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14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前三年灾害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第四部分 预警机制构建的研究
    第一章 基于《内经》理论的瘟疫发生的五运六气规律预警机制构建的研究
        1 瘟疫发生五运时段的预警
        1.1 岁运时段
        1.2 岁运太过时段
        1.3 岁运不及时段
        2 瘟疫发生六气时段的预警
        2.1 客气刚柔失守时段预警
        2.2 客气司天不迁正预警
        2.3 客气司天不退位预警
        2.4 客气左间气升失常预警
        2.5 客气右间气降失常预警
        2.6 客主加临时段预警
        3 瘟疫发生与三虚相合关系的预警
        3.1 五脏本虚复感天之邪气加之正气不足预警
        3.2 情志失常复感天之邪气加之正气不足预警
        3.3 饮食劳倦复感天之邪气加之正气不足预警
        3.4 久居湿地复感天之邪气加之正气不足预警
        4 瘟疫发生与运气同化关系的预警
    第二章 基于我国古代瘟疫发生的五运六气规律预警机制的构建研究
        1 基于我国古代瘟疫发生岁运时段的预警
        2 基于我国古代瘟疫发生岁运太过不及时段的预警
        3 基于我国古代瘟疫发生司天时段的性质
        4 基于我国古代瘟疫发生在泉时段的性质
        5 基于我国古代瘟疫发生与灾害相关性的预警
        6 构建瘟疫发生风险的随机森林模型预警
        6.1 数据清洗
        6.2 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划分
        6.3 分析结果
讨论
    1 我国古代瘟疫病因病机分析
        1.1 瘟疫的发生与五运六气变化有关
        1.2 瘟疫的发生与气候环境异常变化有关
        1.3 瘟疫的发生与疠气有关
        1.4 瘟疫的发生与三虚相合有关
    2 我国古代瘟疫用药规律分析
    3 我国古代瘟疫发生的五运六气规律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3.1 我国古代瘟疫的发生与司天性质变化有关
        3.2 我国古代瘟疫的发生与灾害的发生有关
    4 基于我国古代瘟疫发生的瘟疫预警分析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哮病的古代内科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哮病
        1.2 喘病
        1.3 哮喘
    2 研究哮病古代内科文献与学术源流的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4 论文结构与内容梗概
文献综述 (一) 哮病古代文献的研究进展
    1 关于哮病病因病机的研究
        1.1 病因病机
        1.2 宿根
    2 关于哮病方剂的研究
    3 针灸
    4 医家医案
    5 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二) 张仲景辨治喘证研究概述
    1 喘证的病因病机
        1.1 外感淫邪
        1.2 痰饮内阻
        1.3 脏腑虚弱
        1.4 阳明实热
    2 喘证的分类
        2.1 依据六经辨证分类
        2.2 依据喘证兼次症分类
        2.3 依据喘证病机分类
    3 喘证的治疗
        3.1 治疗原则
        3.2 治法与方药
    4 总结
    参考文献
正文
    1 哮病的中医病名历史沿革与含义考辨
        1.1 哮病病名历史源流概述
        1.2 哮病病名含义考辨
        1.2.1 带有哮字的一类名称
        1.2.2 带有喘字的一类名称
        1.2.3 带有齁字的一类名称
        1.2.4 带呷或呴字的词语
    2 先秦至三国时期对哮病的认识
        2.1 概述
        2.1.1 对人体呼吸的认识
        2.1.2 哮病病名的记载
        2.1.3 哮病的病因病机
        2.1.4 哮病的治疗
        2.2 先秦至三国时期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
        2.2.1 甲骨文关于哮病的记载
        2.2.2 《周礼》
        2.2.3 马王堆汉墓医书
        2.2.3.1 对喘的记载
        2.2.3.2 喘息为"五音"之一
        2.2.3.3 喘息为房事不当时出现的一种症状
        2.2.3.4 以喝喝如喘为少阴脉是动病
        2.2.4 《黄帝内经》
        2.2.4.1 关于呼吸的认识
        2.2.4.2 关于喘与哮的记载
        2.2.4.3 关于哮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2.2.4.4 关于哮病病性、病理因素的认识
        2.2.4.5 关于哮病治疗的认识
        2.2.4.6 关于如何预防哮病的认识
        2.2.4.7 关于哮病与脏腑的关系
        2.2.5 《难经》
        2.2.5.1 关于喘字的含义
        2.2.5.2 关于喘病的认识
        2.2.5.3 对"经主喘咳寒热"的认识
        2.2.6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
        2.2.7 《神农本草经》
    3 晋唐时期对哮病的认识
        3.1 概述
        3.1.1 病名
        3.1.2 病因病机
        3.1.3 治疗
        3.1.4 预防
        3.2 晋唐时期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
        3.2.1 晋·王叔和《脉经》
        3.2.2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3.2.3 晋·葛洪《肘后方》《抱朴子内篇》
        3.2.4 《中藏经》
        3.2.5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3.2.5.1 "呷嗽"首现
        3.2.5.2 列哮病三候
        3.2.5.3 详述致病之源
        3.2.5.4 预防以养生方导引法为主
        3.2.6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3.2.6.1 病名多样
        3.2.6.2 病因病机详实
        3.2.6.3 治方丰富
        3.2.6.4 针灸治疗
        3.2.7 唐·王焘《外台秘要》
        3.2.7.1 病名
        3.2.7.2 治疗
        3.2.7.3 方后食忌
        3.2.7.4 针灸取穴
    4 宋元时期对哮病的认识
        4.1 概述
        4.1.1 病名
        4.1.2 病因病机
        4.1.3 治疗
        4.2 宋元时期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
        4.2.1 《太平圣惠方》
        4.2.1.1 重视风冷之邪致哮
        4.2.1.2 治疗时表散兼化痰
        4.2.1.3 以煮散代汤之风的兴起
        4.2.1.4 康复重食治
        4.2.1.5 针法与灸法并施
        4.2.2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2.2.1 列治方于"痰饮"门下
        4.2.2.2 喜用香燥之品
        4.2.3 《圣济总录》
        4.2.3.1 病因病机
        4.2.3.2 治疗重化痰饮
        4.2.3.3 成药的流行
        4.2.3.4 针灸治疗
        4.2.4 《博济方》
        4.2.5 《苏沈良方》
        4.2.6 《鸡峰普济方》
        4.2.7 《普济本事方》
        4.2.8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4.2.9 《严氏济生方》
        4.2.10 《仁斋直指方论》
        4.2.10.1 首次提出肾主纳气
        4.2.10.2 肾虚型哮病
        4.2.11 《针灸资生经》
        4.2.11.1 哮病病名首次出现
        4.2.11.2 丰富哮病针灸取穴
        4.2.11.3 重视按压痛穴
        4.2.12 张杲《医说》
        4.2.13 刘完素及其着作
        4.2.13.1 火热致喘
        4.2.13.2 以"清养肺"为则
        4.2.14 张从正《儒门事亲》
        4.2.15 李杲及其着作
        4.2.15.1 以脾胃立论
        4.2.15.2 从脾胃治哮
        4.2.16 朱丹溪与《金匮钩玄》《丹溪心法》
        4.2.16.1 列哮喘证,开体例先河
        4.2.16.2 以痰论杂病,哮专主于痰
        4.2.16.3 丹溪治痰特色
        4.2.16.4 治哮必用薄滋味,宜大吐
        4.2.16.5 治哮之方
        4.2.16.6 重养生,预防哮病
    5 明代对哮病的认识
        5.1 概述
        5.1.1 病名
        5.1.2 病因病机
        5.1.3 治疗
        5.1.4 辨证分型
        5.2 明代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
        5.2.1 戴元礼与《证治要诀》
        5.2.1.1 首提哮有"宿根"说
        5.2.1.2 哮病证治
        5.2.2 《普济方》
        5.2.3 龚廷贤与《寿世保元》《古今医鉴》
        5.2.3.1 哮病证治概述
        5.2.3.2 冷痰说与遗传说
        5.2.3.3 内服、外敷共治哮病
        5.2.3.4 重饮食养生
        5.2.4 楼英《医学纲目》
        5.2.4.1 中外皆寒证与寒包热证
        5.2.4.2 哮病诱因多样
        5.2.4.3 治方丰富
        5.2.4.4 针灸治疗,汇众家之长
        5.2.5 虞抟《医学正传》
        5.2.5.1 哮、喘之辨
        5.2.5.2 治疗验方
        5.2.6 李梴《医学入门》
        5.2.6.1 哮、喘鉴别
        5.2.6.2 哮病辨证
        5.2.6.3 治疗宜忌
        5.2.7 孙一奎《赤水玄珠全集》
        5.2.7.1 倡三因致哮
        5.2.7.2 详述哮病症状
        5.2.7.3 治哮六字诀
        5.2.7.4 哮与喘之辨
        5.2.8 王肯堂《证治准绳》
        5.2.8.1 总结历代之观点
        5.2.8.2 论述喘、短气、逆气、哮异同之处
        5.2.8.3 哮与喘的关系
        5.2.9 朝鲜·许浚《东医宝鉴》
        5.2.10 陈文治《诸证提纲》
        5.2.11 赵献可《医贯》
        5.2.12 孙志宏与《简明医彀》
        5.2.13 张景岳《景岳全书》
        5.2.13.1 内外合邪,共同为病
        5.2.13.2 治疗分已发未发
        5.2.13.3 治疗重视人体阳气、元气
        5.2.14 李中梓《医宗必读》
        5.2.14.1 喘、短气、哮的鉴别
        5.2.14.2 列哮病病因
        5.2.14.3 治哮宜忌
        5.2.15 秦昌遇《症因脉治》
        5.2.15.1 首辨哮与喘
        5.2.15.2 详述哮病症、因、脉、治
    6 清代对哮病的认识
        6.1 概述
        6.1.1 病因病机
        6.1.2 治疗
        6.1.3 辨证分型
        6.1.3.1 据诱因分型
        6.1.3.2 据虚实分型
        6.2 清代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
        6.2.1 陈士铎及其着作
        6.2.1.1 将哮列于实喘之内
        6.2.1.2 陈士铎治疗哮病特色
        6.2.1.3 哮属喘之阳证、实证
        6.2.2 李用粹《证治汇补》
        6.2.2.1 哮病定义
        6.2.2.2 哮病病因
        6.2.2.3 哮病症状
        6.2.2.4 哮与喘之辨
        6.2.2.5 哮病治疗
        6.2.3 张璐《张氏医通》
        6.2.3.1 哮病证治概述
        6.2.3.2 哮病冬病夏治法
        6.2.4 陈德求《医学传灯》
        6.2.4.1 哮病因机
        6.2.4.2 治疗分外感与内伤
        6.2.4.3 药后食忌
        6.2.5 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
        6.2.6 高士宗《医学真传》
        6.2.7 顾靖远《顾松园医镜》
        6.2.8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6.2.8.1 内因为本,外因为表,内外合邪致哮
        6.2.8.2 丰富哮病证型分类
        6.2.8.3 哮病治疗
        6.2.8.4 叶天士治哮验案分析
        6.2.9 何梦瑶《医碥》
        6.2.9.1 哮病证治概述
        6.2.9.2 治痰特色
        6.2.10 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
        6.2.10.1 哮病病因
        6.2.10.2 哮病治疗
        6.2.11 罗国纲《罗氏会约医镜》
        6.2.11.1 对喘、促、哮三者进行辨析
        6.2.11.2 哮病治疗特色
        6.2.12 陈修园及其着作
        6.2.12.1 哮病病因
        6.2.12.2 治方重药物炮制法
        6.2.12.3 哮病治疗重视外治法
        6.2.13 王清任《医林改错》
        6.2.13.1 提出哮病病位在气管
        6.2.13.2 治疗重气血
        6.2.14 林佩琴《类证治裁》
        6.2.14.1 哮病发病重宿根
        6.2.14.2 哮病辨证重诱因与虚实
        6.2.14.3 哮病治疗
        6.2.15 唐宗海与《血证论》
        6.2.16 方仁渊《哮喘论治》
        6.2.16.1 辨证分虚实两途
        6.2.16.2 强调"实喘治肺须兼治胃,虚喘治肾兼宜治肺"
    7 有关哮病若干问题的思考
        7.1 哮、喘、短气、上气、少气、气促之辨
        7.2 从紫金丹看"砒石除哮"
        7.3 浅论"哮专主于痰"
        7.4 哮之宿根辨析
        7.5 关于哮病辨证的思考
        7.6 从饮食角度看"治哮必用薄滋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一些节肢动物在蒙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概况
    1.1 国内外蒙药利用状况
    1.2 中国动物药资源及研究进展
    1.3 我国蒙药用资源概况及研究现状
        1.3.1 我国蒙药用资源概况及分类
        1.3.2 我国蒙药用动物研究现状
2 研究目的
    2.1 蒙药用动物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2 推进蒙药用动物分类基础研究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研究法
    3.2 访谈法
4 蒙药用节肢动物种类、分布、药用价值及人工养殖
    4.1 东亚钳蝎
        4.1.1 分类特征
        4.1.2 分布与采集加工
        4.1.3 药用部位、功能主治及附方
        4.1.4 人工养殖
    4.2 蜘蛛
        4.2.1 分类特征
        4.2.2 分布与采集加工
        4.2.3 药用部位、功能主治及附方
        4.2.4 人工养殖
    4.3 中华绒螯蟹
        4.3.1 分类特征
        4.3.2 分布与采集加工
        4.3.3 药用部位、功能主治及附方
        4.3.4 人工养殖
    4.4 蜈蚣
        4.4.1 分类特征
        4.4.2 分布与采集加工
        4.4.3 药用部位、功能主治及附方
        4.4.4 人工养殖
    4.5 斑蝥
        4.5.1 分类特征
        4.5.2 分布与采集加工
        4.5.3 分药用部位、功能主治及附方
        4.5.4 人工养殖
    4.6 蜣螂
        4.6.1 分类特征
        4.6.2 分布与采集加工
        4.6.3 药用部位、功能主治及附方
        4.6.4 人工养殖
    4.7 步行虫
        4.7.1 分类特征
        4.7.2 分布与采集加工
        4.7.3 药用部位、功能主治及附方
    4.8 蝉
        4.8.1 分类特征
        4.8.2 分布与采集加工
        4.8.3 药用部位、功能主治及附方
        4.8.4 人工养殖
    4.9 家蚕
        4.9.1 分类特征
        4.9.2 分布与采集加工
        4.9.3 药用部位、功能主治及附方
        4.9.4 人工养殖
    4.10 螳螂
        4.10.1 分类特征
        4.10.2 分布与采集加工
        4.10.3 药用部位、功能主治及附方
    4.11 紫胶虫
        4.11.1 分类特征
        4.11.2 分布与采集加工
        4.11.3 药用部位、功能主治及附方
    4.12 地鳖虫
        4.12.1 分类特征
        4.12.2 分布与采集加工
        4.12.3 药用部位、功能主治及附方
        4.12.4 人工养殖
    4.13 蜜蜂
        4.13.1 分类特征
        4.13.2 分布与采集加工
        4.13.3 药用部位、功能主治及附方
        4.13.4 人工养殖
    4.14 九香虫
        4.14.1 分类特征
        4.14.2 分布与采集加工
        4.14.3 药用部位、功能主治及附方
        4.14.4 人工养殖
    4.15 黄蝴蝶
        4.15.1 分类特征
        4.15.2 分布与采集加工
        4.15.3 药用部位、功能主治及附方
        4.15.4 人工养殖
    4.16 蚂蚁
        4.16.1 分类特征及分布
        4.16.2 药用部位、功能主治及附方
    4.17 蝗虫
        4.17.1 中华蚱蜢
        4.17.2 亚洲飞蝗
        4.17.3 中华稻蝗
        4.17.4 长翅稻蝗
5 药用节肢动物在中药、蒙药中的应用
    5.1 在中药和蒙药中的临床比较
    5.2 蒙药中的使用率及现有资源状况分析
6 结果与讨论
    6.1 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传统蒙药来开发新药
    6.2 需要发掘传统蒙药材的新用途和新部位
    6.3 加强药用节肢动物的人工养殖
    6.4 本论文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五、止咳平喘药蝗虫(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内经》理论的我国古代瘟疫发生的五运六气规律及其预警机制构建的研究[D]. 蔡佳丽.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哮病的古代内科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D]. 姚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10)
  • [3]一些节肢动物在蒙药中的应用研究[D]. 席艳华.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11)
  • [4]五、止咳平喘药蝗虫[J]. 滕崇德,李继瓒,杨懋琛,钱玉华. 山西医药杂志, 1976(S1)

标签:;  

五、止咳平喘药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