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炼油装置用泵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顾永泉[1](1974)在《炼油装置用泵的特点和要求》文中指出 在炼油厂中,为了实现各种工艺过程,采用各种结构型式的泵来输送不同的介质(如原油、油品、化学介质和水等),以供各工艺装置之用。由于这些泵所输送的介质、用途和要求有所不同,故在结构和性能上具有某些特点和特殊要求。因此,要正确选择、使用和设计炼油装置用泵,应熟悉这些泵的特点和要求。
顾永泉[2](1974)在《炼油装置用泵的选用原则、方法和步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目前炼油厂建设中选泵的需要,本文简单扼要地介绍了泵的基本参数,炼油装置用泵的选用原则、方法及步骤,可供有关方面人员参考。由于篇幅所限,有关电动机、轴封等方面的选择、泵的具体型号和规格以及炼油装置用泵的特点可参阅有关泵选择的资料。由于时间局促,内容很不全面,希同志们提出批评指正。
粮食部科技局[3](1981)在《美国油脂工业考察报告》文中指出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供经费,粮食部油脂工业考察组于一九八○年九月三日至十月十五日,对美国的油脂工业进行了考察。 考察前,联合国技术合作发展部通过美国劳工部由法仑区油脂机械厂(考察中的主要接待单位)为考察组安排了具体考察日程。根据考察日程的安排,考察组先后到了八个州,考察了法仑区油脂机械厂和十一个油脂加工厂,并与美国棉花协会,美国棉籽产品协会和美国大豆协会进行了技术座谈。(考察组的行程及具体接待单位见附图和附表。) 在十一个油脂加工厂中,有八个是加工棉籽和大豆的浸出油厂,二个油脂精炼厂,一个大豆蛋白制品厂。在五个棉籽浸出油厂中,有四个工厂采用棉籽直接浸出,三个工厂采用混合油精炼。
张崇伟[4](1978)在《国外油脂工艺和设备的综述》文中提出从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六年我国先后和英国、西德、比利时、日本、瑞典等国在植物油料预处理,浸出法制油,油脂的精炼,大豆蛋白的制造及车间的仪表、自动控制等方面进行了技术座谈,为了便于大家了解这几年来技术座谈的情况,我们将座谈中讨论的问题及有关资料,综合成这份材料,供参考,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李树清[5](2008)在《百万吨乙烯主要装备国产化浅析之泵阀篇》文中研究表明一、石化用泵泵是石化生产装置中用量最大的转动设备,主要用于输送各种液体介质,如原油、成品油、化工原料、中间产品和成品等。据统计,一个1000万t/a的炼油厂需要各种泵1000多台;一个100万t/a的乙烯厂需要各种泵达3000多台(见表1)。预计"十一五"期间,国内新建炼油和石化项目对石化用泵的需求量达到30000~40000台。
周文娟[6](2005)在《催化裂化主分馏塔和吸收稳定系统工艺模拟与改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催化裂化是炼油厂中重要的二次加工过程,但其主分馏塔和吸收稳定系统面临生产扩能、产品质量改善和节省能耗几大问题的困扰。本文采用流程模拟软件PRO/Ⅱ对分馏和吸收稳定系统进行全流程模拟,针对流程特点开发新的、节能的工艺流程,以期解决上述问题,得到更好的经济效益。针对吸收稳定系统,改变常规热进料工艺和双股进料工艺“先冷却后加热”的不合理思路,考虑利用物料自身的热量,避免先冷后热过程,同时避免返混,提出了二级冷凝及其与中间再沸器的混合工艺,且采用PRO/Ⅱ软件对新工艺及常规工艺进行模拟计算。通过比较,考察出二级冷凝和混合方案具有双股进料的特点,能避免返混,且平衡罐前冷却负荷大幅度降低,比冷进料方案分别减少了57.8%和40.5%;同时具有减小冷热能量消耗、降低解吸气量及缓解解吸塔塔内负荷等优点。本文还从吸收稳定系统的稳定塔出发,开发了稳定塔侧线采出汽油新工艺。模拟结果表明:新工艺补充吸收剂质量提高,从而改善吸收效果;新工艺稳定汽油恩氏蒸馏数据与常规工艺十分吻合,满足质量要求;同时可减小吸收塔和解吸塔的负荷,节省能耗。利用PRO/Ⅱ对国内某石化公司吸收稳定系统解吸塔采用的中间再沸器技术进行模拟,得到的模拟结果与实际数据吻合良好。结果表明:中间再沸器工艺可降低解吸塔塔底再沸器热负荷,解吸气中C3以上组分含量低,无需吸收塔中段冷却。该工艺充分地结合了冷进料和热进料的优点,经初步评估,经济效益良好。催化裂化分馏和吸收稳定系统的关联性很强,针对此特点本文实现了全流程模拟技术,改变了以往将二系统独立研究的思想。对主分馏塔采用了不同侧线采出工艺,并利用I/O算法的特点,模拟时可同时解决侧线塔与主塔,效果很好。
刘娜[7](2018)在《溶剂脱沥青装置危险性分析及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原油重质化趋势不断加大,重质油轻质化加工工艺越来越受到各大炼厂的青睐。溶剂脱沥青是重油轻质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其所得脱沥青油产率高、残炭和重金属含量低,可提供良好的催化裂化原料或重质润滑油原料,当前我国近1/3的炼厂拥有溶剂脱沥青装置。近几年炼油行业发生的各种事故屡见不鲜,危害程度严重,而溶剂脱沥青装置涉及大量轻烃溶剂和自燃点较低的渣油。因此,针对溶剂脱沥青装置开展系统性的危险性分析及评价十分必要。本文针对溶剂脱沥青装置工艺特点进行了危险因素分析,应用危险度、HAZOP、道化学火灾爆炸指数等方法开展了危险性评价,并基于ALOHA软件对事故后果进行了模拟,考察了不同孔径、不同风速对模拟后果的影响。最后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并与过程安全管理要素相结合,聚焦了溶剂脱沥青装置应重视的过程安全管理要素。研究结果表明,溶剂脱沥青装置存在高度危险设备2台,中度危险设备7台。通过HAZOP分析,找出5个高风险,84个中风险,分别对高、中风险偏差和原因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了影响最大的偏差和原因。对装置进行道化学火灾爆炸指数评价,得出装置区的F&EI达到168,为很大危险。采用了补充措施后危险指数降为107.18,为中等危险,危险暴露半径为27.44m,暴露面积为2364m2。基于ALOHA软件,设置一定的场景,对丁烷泄漏进行毒气扩散事故后果模拟、喷射火事故后果模拟及BLEVE事故后果模拟,得出不同伤害程度的距离值,为应急救援提供参考。同时分析了不同孔径、不同风速对模拟后果的影响,随着孔径的增大,扩散和喷射火的危害区域都相应增大;随着风速的扩大,扩散的危害区域相应减小,喷射火和BLEVE的危害区域基本不变。设备完整性和系统培训为溶剂脱沥青装置应重视的过程安全管理要素。
徐朝阳[8](2012)在《炼油装置工艺防腐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论述了目前炼油装置工艺防腐受手工操作、原油性质变化等外界因素影响和在线检测仪容易损坏等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线和离线检测下工艺防腐实现连续自动控制的方法。该方法不但解决了手工操作难以控制、控制精度不高和不及时造成注剂浪费等问题,还大大提高了工艺防腐控制的快速性和准确性,使控制自动化水平大大提高。本文的详细工作和研究如下:1.针对目前手工操作和控制系统具有大时滞的特点,在单神经元PID智能控制的基础上,对其比例系数进行修改,通过Matlab仿真结果可知修改算法提高了工艺防腐自动控制系统的快速性。2.针对pH在线检测仪使用一段时间后会检测不准确的问题,采用在线控制、在线与离线判断及离线控制三部分解决这个问题,解决了在在线检测仪检测不准确时无法继续实现自动控制的问题。3.以常减压装置为例,对控制条件的划分进行了理论上的推导,得出了原油中硫值、酸值的划分范围,结合其他范围的划分最终得出了控制条件所有相关等级的划分,为离线检测下实现自动控制提供了控制依据。4.通过西门子S7-300PLC控制器实现了在线控制、在线与离线的判断及切换、离线下的自动控制等编程,并且利用Visual Basic开发工具开发了监控软件,确保了控制系统程序运行的稳定性和节约了监控软件投入成本。5.以常减压装置为研究重点设计出工艺防腐自动控制系统,简单讨论了该控制系统在其它炼油装置的适用性与否情况,提出了解决适用性所要采取的措施,提高了控制系统的适用性。6.针对炼油厂对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高问题,采用冗余设计及其他设计,大大提高了数据库管理的安全性、硬件的可靠性和数据的准确性。
张景安[9](2009)在《炼油装置用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简述了炼油装置用泵相关的国际标准的发展历程及最新版本,按照API 610对离心泵的分类方法,分析了各类泵在炼油装置的应用情况及其选用的一般原则。介绍了目前加氢进料泵、催化油浆泵、焦化装置除焦水泵的发展情况,初步分析比较了这几种泵结构的差异和特点。
王炜亮[10](2007)在《石化产业生态分析及水资源优化利用研究》文中认为世界石化产业正经历着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了产业集中化、科技化、生态化的特点。我国石化行业的资源利用和污染治理的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我国炼油行业的每吨原油加工耗水量平均2.37t/t,比国际先进水平的0.5t/t高5倍。目前某石化企业已经基本建成千万吨级炼油基地和石化产品出口基地,并形成较强的特色产品生产优势。但是,在产业结构方面,仍存在资源问题突出、环境污染严重、产业配置潜力巨大等问题。本文作为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上海石化行业产业生态试验与应用研究”(课题编号042312081)的主要组成部分,将产业生态理念运用于石化行业,进行石化产业生态分析,开展旨在提高资源生产率和污染排放最小化的生态链优化设计,研究开发石化行业生产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节能、节水、降低物料消耗和废物排放的共性关键技术。主要研究成果有:(1)对某大型石化企业产业现状及其环境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该企业内部已初步具有产业链的雏形,但存在产品物流简单粗放、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该企业废气方面应加强硫和有机物的回收利用以及低品味热能回收利用;废渣应加强资源化研究并进行优化管理;此外,企业内用水与废水网络系统优化的需求迫切,水资源节约和再利用潜力巨大。(2)建立了环境管理数据库。利用Microsoft Visual Basic.net与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建立了包含石化行业各类环境管理相关信息的数据库,操作界面由主界面、查询窗口、信息窗口和提示对话框组成。(3)对废气和废渣系统进行优化。典型石化企业废气可采用石灰石/石灰-石膏法、克劳斯工艺、吸附法和热力燃烧等工艺进行资源化处理,该企业高温废气采用间接换热方式回收余热,可回收热能8387.72 kw,产生效益折合人民币123,250元/天。该企业废渣可采用焚烧-热能回用的方法进行资源化处理,废碱可采用WAO+SBR组合工艺进行处理,催化剂宜采用化学方法再生。(4)进行新型水系统优化方法的建立和应用。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两点:1)提出了新型水系统优化方法的理论,并建立了一个或多个污染因子的水系统优化模型。新型水系统优化方法的基本假设为用水操作的传质动力模型,采用每个用水操作依次使用回用水源和新鲜水源配合的方式,水源采用顺序依次为浓度与用水操作入口极限浓度相等的回用水—其它回用水—新鲜水。水系统优化模型主要包括模型假设、目标函数、边界条件、模型函数、判断准则及其运算程序流程图。2)编写了单污染因子和双污染因子新型水系统优化的计算机程序,并将其运用于实际计算。对实例中含硫水系统优化后的节水减排效率达到单污染因子38.31%和19.98%,多污染因子17.81%,含油水系统优化后的节水减排效率达到单污染因子33.30%和24.29%。此外,新型水系统优化方法适应性强,可以兼容流量改变,浓度改变、再生回用和再生循环等实际情况。(5)运用新型水系统优化方法,对典型石化企业用水与废水网络系统进行优化并构建水系统产业链。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三点:1)提出水系统回用的方法与原则。蒸汽凝结水回收、含硫含油污水串级回用、废水深度处理后回用等方法是水系统优化的有效途径。2)工艺水及水回用系统优化。在工艺水系统回用水的等级划分与水质标准确定的基础上,运用新型水系统优化的理论和方法,对该企业工艺水系统进行优化。工艺水系统优化后,该企业电脱盐注水、水封用水和冷却用水三种工艺用水可采用回用水188.03t/h,新鲜水使用量由原来的199.62t/h降至11.59t/h。3)通过对典型石化企业实际水系统的整体集成优化,构建水系统产业链。水系统整体优化后,该企业加工吨原油耗水量由原来的1.03t/t降至0.53t/t,加工吨原油排水量由原来的0.53t/t降至0.028t/t。(6)进行石化行业产业生态系统保障体系的分析和构建,主要包括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构建以及环境组织管理体系的构建。
二、炼油装置用泵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炼油装置用泵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5)百万吨乙烯主要装备国产化浅析之泵阀篇(论文提纲范文)
一、石化用泵 |
二、石化用阀门 |
(6)催化裂化主分馏塔和吸收稳定系统工艺模拟与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分馏系统工艺概述及进展 |
1.1.1 分馏系统工艺流程及其特点 |
1.1.1.1 工艺流程说明 |
1.1.1.2 工艺流程特点 |
1.1.2 主分馏塔余热及其利用 |
1.1.3 设备的改造 |
1.1.4 面临的问题 |
1.2 吸收稳定系统工艺概述及进展 |
1.2.1 工艺流程技术进展 |
1.2.1.1 单塔流程 |
1.2.1.2 双塔流程 |
1.2.2 操作条件的改进 |
1.2.3 设备的改造 |
1.2.4 吸收稳定系统存在的问题 |
1.3 主分馏塔与吸收稳定系统的相互影响 |
1.3.1 分馏对吸收稳定的影响 |
1.3.2 吸收稳定对分馏的影响 |
1.4 分馏和吸收稳定流程模拟技术进展 |
1.4.1 化工流程模拟技术简介 |
1.4.2 ASPEN PLUS 软件简介及其实际应用 |
1.4.2.1 ASPEN PLUS 化工模拟系统简介 |
1.4.2.2 ASPEN PLUS 软件实际应用 |
1.4.3 HYSIM 软件简介及其实际应用 |
1.4.3.1 HYSIM 化工模拟系统简介 |
1.4.3.2 HYSIM 实际应用 |
1.4.4 PRO/II 软件简介及其实际应用 |
1.4.4.1 PRO/II 化工模拟系统简介 |
1.4.4.2 PRO/II 软件实际应用 |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1.5.1 本课题研究意义 |
1.5.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主分馏塔和吸收稳定系统单元操作及热力学方法 |
2.1 主要单元操作 |
2.1.1 蒸馏塔 |
2.1.2 闪蒸 |
2.1.2.1 等温闪蒸 |
2.1.2.2 绝热闪蒸 |
2.1.3 换热器 |
2.2 热力学方法 |
2.2.1 气-液平衡计算 |
2.2.2 状态方程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吸收稳定系统工艺流程的改进 |
3.1 二级冷凝新工艺及其与中间再沸器的混合工艺 |
3.1.1 新工艺的提出 |
3.1.1.1 新工艺提出的总体思路 |
3.1.1.2 新工艺——二级冷凝流程 |
3.1.1.3 新工艺——二级冷凝与中间再沸器的混合流程 |
3.1.2 新工艺的流程优点 |
3.1.2.1 降低能耗 |
3.1.2.2 减小塔内负荷 |
3.1.3 二级冷凝工艺模拟研究 |
3.1.3.1 模拟过程分析 |
3.1.3.2 二级冷凝工艺重要操作参数分析 |
3.1.3.3 一级冷凝温度对工艺的影响 |
3.1.4 新工艺与常规工艺的模拟结果比较 |
3.1.4.1 工艺选取 |
3.1.4.2 基础数据和质量控制指标 |
3.1.4.3 各流程模拟结果比较 |
3.1.4.4 常规工艺与改进工艺综合评述 |
3.2 稳定塔侧线采出汽油工艺 |
3.2.1 改进工艺流程特点描述 |
3.2.1.1 补充吸收剂质量组成对吸收效果的影响 |
3.2.1.2 稳定塔对补充吸收剂质量的影响 |
3.2.1.3 改进前后流程比较 |
3.2.2 工艺流程模拟 |
3.2.2.1 模拟基础数据和质量控制指标 |
3.2.2.2 模拟参数的确定 |
3.2.2.3 模拟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0.8Mt/a DCC 装置吸收稳定系统解吸塔节能改造 |
4.1 DCC 装置原流程简介 |
4.2 DCC 装置的解吸塔中间再沸器工艺改造 |
4.3 运行情况与模拟结果比较 |
4.3.1 系统操作参数 |
4.3.2 改造前后系统运行结果比较 |
4.3.2.1 解吸塔温度分布情况 |
4.3.2.2 气体组成情况 |
4.3.2.3 冷热负荷情况 |
4.3.2.4 稳定汽油分析 |
4.3.2.5 经济效益初步评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主分馏塔和吸收稳定系统全流程模拟 |
5.1 主分馏塔和吸收稳定系统全流程分析 |
5.1.1 分馏系统特征及任务 |
5.1.2 主分馏塔和吸收稳定系统关联性 |
5.1.2.1 分馏塔与吸收稳定系统间的关联性 |
5.1.2.2 吸收稳定系统内部的关联性 |
5.1.3 全流程模拟技术方案确定 |
5.2 流程模拟 |
5.2.1 流程模拟图建立 |
5.2.2 模拟计算结果与讨论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溶剂脱沥青装置危险性分析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的安全评价现状 |
1.2.2 国内的安全评价现状 |
1.3 危险性分析评价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溶剂脱沥青装置工艺介绍及危险因素分析 |
2.1 生产工艺概述 |
2.1.1 装置简介 |
2.1.2 工艺原理 |
2.1.3 工艺流程说明 |
2.2 危险因素分析 |
2.2.1 主要危险物质 |
2.2.2 装置危险因素 |
2.3 溶剂脱沥青装置重大危险源辨识 |
2.3.1 重大危险源辨识 |
2.3.2 重大危险源分级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溶剂脱沥青装置危险性评价 |
3.1 危险度评价 |
3.1.1 危险度评价取值表和分级表 |
3.1.2 溶剂脱沥青装置危险度计算 |
3.1.3 评价结果 |
3.2 HAZOP方法评价 |
3.2.1 溶剂脱沥青装置HAZOP分析 |
3.2.2 HAZOP分析结果的排序总结 |
3.3 道化学火灾爆炸指数评价 |
3.3.1 火灾、爆炸系数的确定 |
3.3.2 安全措施补偿系数的确定 |
3.3.3 评价结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溶剂脱沥青装置的事故后果模拟分析 |
4.1 ALOHA软件介绍 |
4.1.1 概述 |
4.1.2 泄漏扩散模型 |
4.1.3 危害区域的表示 |
4.2 丁烷泄漏事故模拟分析 |
4.2.1 不同泄漏扩散事故类型分析 |
4.2.2 丁烷泄漏导致毒气扩散后果模拟 |
4.2.3 丁烷泄漏导致喷射火后果模拟 |
4.2.4 丁烷泄漏导致BLEVE后果模拟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溶剂脱沥青装置安全控制措施 |
5.1 针对评估风险的安全控制措施 |
5.1.1 控制点火源措施 |
5.1.2 控制丁烷泄漏措施 |
5.2 关键过程安全管理(PSM)要素 |
5.2.1 过程安全管理要素分类 |
5.2.2 关键过程安全管理要素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炼油装置工艺防腐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现状 |
1.2.2 国外现状 |
1.3 现状评述与问题提出 |
1.3.1 现状评述 |
1.3.2 问题提出 |
1.3.3 研究的意义 |
第2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课题特点分析 |
2.2 控制要求 |
2.2.1 控制目标 |
2.2.2 注剂控制量 |
2.3 方案设计 |
2.3.1 总体结构图 |
2.3.2 方案功能简述 |
2.3.3 控制原理及流程 |
2.4 控制系统组成部分 |
2.4.1 硬件组成 |
2.4.2 软件组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控制方案实现 |
3.1 在线检测及控制 |
3.1.1 控制算法仿真及PLC实现 |
3.1.2 执行机构 |
3.1.3 监控软件开发 |
3.1.4 通信实现 |
3.2 在线与离线的判断 |
3.2.1 在线、离线的判断依据 |
3.2.2 在线、离线何时判断 |
3.2.3 在线检测仪损坏时如何判断 |
3.3 离线检测及控制 |
3.3.1 数据库历史记录说明 |
3.3.2 数据库有无历史记录的判断 |
3.3.3 离线自动控制 |
3.3.4 离线人工调节控制 |
3.4 控制系统适用性 |
3.4.1 不同控制指标下的适用性 |
3.4.2 不同工况下的适用性 |
3.4.3 不同工艺流程下的适用性 |
3.4.4 数据库中数据的适用性 |
3.4.5 控制算法的适用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可靠性、安全性与准确性 |
4.1 可靠性 |
4.2 安全性 |
4.3 准确性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9)炼油装置用泵(论文提纲范文)
1 炼油厂用泵的有关国际标准 |
2 炼油厂用离心泵的类型 |
3 机械密封 |
4 炼油装置几种特殊类型的泵 |
4.1 加氢装置进料泵 |
4.2 催化裂化装置油浆泵 |
4.3 高压除焦水泵 |
(10)石化产业生态分析及水资源优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研究背景 |
1.1 国内外石油石化行业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
1.1.1 国际石化行业产业状况与发展趋势 |
1.1.2 我国石化行业产业状况与发展趋势 |
1.1.3 国内外石化行业的环境状况 |
1.2 产业生态理论在石化行业的体现 |
1.2.1 产业生态基础理论 |
1.2.2 生态理论在石化行业中的体现 |
1.3 课题来源、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1.3.3 研究思路 |
1.3.4 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2章 典型石化产业现状及其生态环境分析 |
2.1 产业现状 |
2.1.1 产业系统特点 |
2.1.2 产业发展趋势与需求 |
2.2 产业链现状 |
2.3 产业生态环境分析 |
2.3.1 热电事业部 |
2.3.2 化工事业部 |
2.3.3 精细化工事业部 |
2.3.4 聚氨酯事业部 |
2.3.5 炼油事业部 |
2.3.6 企业层面产业生态环境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典型石化企业环境管理数据库的建立 |
3.1 建库的意义 |
3.2 数据库构建方式与组成 |
3.2.1 数据库构建方式 |
3.2.2 数据库的组成 |
3.3 数据库结构与库函数 |
3.3.1 数据库结构 |
3.3.2 库函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典型石化企业废气和废渣系统优化 |
4.1 废气系统优化 |
4.1.1 废气现状分析 |
4.1.2 废气治理工艺 |
4.1.3 典型石化企业废气热能回收研究 |
4.1.4 有机物、硫及其它污染物回收途径分析 |
4.2 废渣系统优化 |
4.2.1 废渣现状分析 |
4.2.2 典型石化企业废渣资源化途径 |
4.3 本章小结 |
4.3.1 废气 |
4.3.2 废渣 |
第5章 水夹点技术探索与新型水系统优化方法的建立 |
5.1 水夹点技术 |
5.1.1 水夹点技术的基本概念 |
5.1.2 具有水回用集成系统的水夹点分析 |
5.1.3 用水网络设计和调优 |
5.1.4 废水量的最小化方法 |
5.1.5 水夹点方法的局限性 |
5.2 基于水夹点理论的新型水系统优化方法初探 |
5.2.1 新型水系统优化方法的理论 |
5.2.2 新型水系统优化方法数学模型 |
5.2.3 新型水系统优化方法与水夹点方法的比较 |
5.3 新型水系统优化方法的应用 |
5.3.1 单污染因子水系统优化 |
5.3.2 多污染因子水系统优化 |
5.3.3 含有流量改变的水系统优化 |
5.3.4 再生回用与再生循环水网络系统的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典型石化企业水系统优化 |
6.1 典型石化行业水系统现状与分析 |
6.1.1 给排水系统 |
6.1.2 供水系统现状 |
6.1.3 污水系统现状 |
6.2 水系统回用方法与原则 |
6.2.1 冷焦水密闭处理 |
6.2.2 蒸汽凝结水回收 |
6.2.3 含硫含油废水串级使用 |
6.2.4 含硫污水汽提的除氨技术和回用 |
6.2.5 增设油水分离器 |
6.2.6 罐区清污分流改造 |
6.2.7 汽提净化污水回用 |
6.2.8 废水的深度处理 |
6.2.9 污水回用方式的选择原则 |
6.3 工艺用水系统回用水的等级划分与水质标准确定 |
6.4 工艺水及水回用系统的优化 |
6.4.1 优化模型的建立 |
6.4.2 实际水系统网络优化结果与分析 |
6.5 典型石化企业实际水系统的整体优化与产业链构建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典型石化企业产业生态系统保障体系的构建 |
7.1 事故应急预案的构建 |
7.1.1 事故应急预案建立和完善的必要性 |
7.1.2 事故应急预案的建立原则与内容 |
7.1.3 事故应急预案的演练与实施 |
7.1.4 事故应急预案的实效 |
7.1.5 事故应急预案实例 |
7.1.6 典型石化企业事故应急预案的建立 |
7.2 先进组织管理体系的构建 |
7.2.1 组织管理理念 |
7.2.2 人力资源 |
7.2.3 激励机制 |
7.2.4 典型石化企业环境组织管理体系的构建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数据库程序 |
附录B 水夹点法最小新鲜水流量单污染因子计算程序 |
附录C 单污染因子新型水网络优化方法matlab程序 |
附录D 双污染因子新型水网络优化方法matlab程序 |
附录E 带有再生回用的新型水网络优化方法matlab程序 |
附录F 带有再生循环的新型水网络优化方法matlab程序 |
附录G 实际水系统优化matlab程序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炼油装置用泵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炼油装置用泵的特点和要求[J]. 顾永泉. 化工炼油机械通讯, 1974(02)
- [2]炼油装置用泵的选用原则、方法和步聚[J]. 顾永泉. 化工炼油机械通讯, 1974(06)
- [3]美国油脂工业考察报告[J]. 粮食部科技局. 油脂科技, 1981(Z1)
- [4]国外油脂工艺和设备的综述[J]. 张崇伟. 油脂工业, 1978(Z1)
- [5]百万吨乙烯主要装备国产化浅析之泵阀篇[J]. 李树清. 通用机械, 2008(04)
- [6]催化裂化主分馏塔和吸收稳定系统工艺模拟与改进研究[D]. 周文娟. 天津大学, 2005(06)
- [7]溶剂脱沥青装置危险性分析及评价[D]. 刘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9)
- [8]炼油装置工艺防腐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D]. 徐朝阳.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6)
- [9]炼油装置用泵[J]. 张景安. 化工设备与管道, 2009(06)
- [10]石化产业生态分析及水资源优化利用研究[D]. 王炜亮. 同济大学, 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