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教学实效(论文文献综述)
陈云[1](2021)在《选准站位,花开自来——浅谈语文课堂中的语言表达》文中指出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教育教学的迫切需求。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课堂是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扮演着观众的角色,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敞开心扉、表达自我,语文教师应做到舍得给予、合理优化、随机关联,让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游乐园",成为有语言品质的课堂。
李亚男[2](2021)在《基于IFIAS系统的一对一线上口语教学互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全球的汉语教学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线上教学也越来越重要。在此期间,笔者有幸参与了线上一对一的口语教学工作。在教学期间笔者感受到了口语学习对汉语学习者的重要性,同时也注意到营造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有助于学习者更好的掌握汉语,提升其口语能力,因此如何提升课堂互动效果成为了笔者的主要研究目标。为了促进口语教学的顺利开展,笔者查阅大量资料,发现了应用于互动教学研究的IFIAS系统。因此在本研究中笔者创新性地尝试将该系统应用于一对一的汉语口语教学的互动研究中,试图通过该系统来探究线上口语互动教学的影响因素、特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及给出相关建议。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两位母语为韩语的中级汉语学习者,在研究中主要采用IFIAS系统量化研究和访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基于IFIAS系统的量化研究中,笔者首先选取了两位研究对象各两个的上课视频,将其作为量化研究的主要研究材料。在研究中通过文本转写和视频分析得到基础数据,进而制定课堂观察记录表,之后利用该表整理序对编码,列出矩阵分析表,最后进行相关比率的计算和绘制动态曲线图来进行分析和研究。在访谈研究中,笔者设计了和口语互动教学相关的八个访谈问题,对两位研究者进行了采访记录和研究。研究发现,基于IFIAS系统的互动研究在一对一线上口语互动教学研究中呈现较高的课堂参与率、灵活性的特点。在研究中影响学习者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个体因素、学习动机、生活经历、兴趣爱好这几个方面,影响教师教学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教师素质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这两个方面。最后,笔者给出建议:针对韩国中级汉语学习者,应该多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树立自信心、养成好的习惯;针对线上教师,应该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课堂上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的沟通;针对教学形式,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是教师在互动教学中应该注意到的内容,同时确保稳定的网络环境。综上所述,本论文在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论文中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另外,本论文在IFIAS系统的理论基础研究和非言语部分的课堂互动行为研究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之后的线上汉语口语互动研究提供借鉴。
雷明川[3](2021)在《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初探》文中认为现代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力军。为了能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以现代我国新课标的要求作为依据,在教学中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尊重初中教材为主要前提,合理的优化初中课堂教学的内容;以灵活有效为教学目标,创设出丰富的教学形式;以培养学生素养为主旨,创新和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朱晨菲[4](2021)在《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文中提出磨课是为了课堂教学改进而进行的教师集体研究,是我国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为了优秀课评比(俗称“赛课”)中参赛教师评优课的形成而展开的磨课是其中一种,它通常会在优秀课评比前系列化地进行多次。“磨的是课,成的是人”是许多一线教师经历系列评优课磨课后的共同感受。本研究以实践现象学为方法论,从过程性视角关注了该活动中“课”的改进和“人”的发展,研究问题有两个:1.在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数学课怎样被改进?2.通过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参与教师有哪些专业发展?遵从方法论的引导,在充分论证了自身的研究条件、意向性和胜任力后,以研究者本人为工具实施了研究:首先,多来源地积累和感悟了他人(含文献)视域中的该活动。然后,兼有“局内人”和“局外人”角色,体验和洞见了两个系列的真实活动,整理并分析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进而,经由反思,完成了与他人的“视域融合”,再“本质直观”出该活动中“课”如何改进、“人”有何发展的主题及其结构,并将各类资料灵活地按需融入不同主题。接着,对每个主题,采用现象学写作的方式,逐一阐释了研究结果,并对所有具体结果进行了整体梳理。对第一个研究问题:优秀课评比的规则使得参赛教师提前准备关于参赛课题的教学具备可能,而面向未知学情实施优质教学则是参赛教师执教现场评优课时的主要挑战。教师集体为了支持参赛教师有效应对挑战而展开系列化评优课磨课活动。“以发现问题为目的观察试教”是每次磨课的开端,分为“依据学生表现发现关键事件”和“在分析关键事件中提出问题”。“理解数学知识的境脉与本质”总被审慎地对待,包括“探究教材的编写逻辑与意图”、“从其他版本教材里获得启发”、“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寻根究底”。“基于经验推理把握未知学情”是讨论的基础,先需“挖掘不同学情的特点与需求”,再“结合潜在难点制定教学目标”。“编排创意的课堂结构与任务”尤为重要,包括“建立简洁且深刻的课堂结构”、“设计合理创新的活动与问题”、“把握课堂容量与时间的平衡”。“设计灵活的启发时机与策略”时时发生,在“推测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进程”基础上,会“预设弹性化的适时启发策略”和“规划即时性教学决策的方向”。“‘因师施磨’迭代推进问题解决”是系列磨课的发展趋势,体现为“注重教师的特质和自我建构”、“试教不同学情调适教学实施”。在系列磨课中,教师们通过一以贯之的各显所长、合作交流、协商共建、观点融合,逐渐生成多角度渐进性理解和多样化演进性建议,支持参赛教师评优课教学设计的不断完善和面向未知学情优质教学的逐步实现。对第二个研究问题:无论是短期或常年参与,经历了该活动后,参赛教师、教研员、专家教师、研究者都会产生各自的专业发展。参赛教师的发展表现在:即时判断能力达至“看得到”、即时决策能力达至“接得住”、教研理解能力达至“听得懂”、教研表达能力达至“说得出”、教研反思能力达至“想得清”、教学再设计能力达至“改得了”、研究性思维的整体优化上。教研员的发展表现在:理解教师能力的精深、教学设计能力的精进、磨课组织能力的精湛、研究性思维的持续完善上。专家教师的发展表现在:教学创新能力的改良、指导教师方法的改进、教研合作意识的改善、研究性思维的不断突破上。研究者的发展表现在作为“局内人”时数学教学观念的变革、有效备课方法的积累、卓越教学意愿的激发、教研合作意识的改良,作为“局外人”时研究方法及其实施、研究结果及其呈现、理解教育实践研究、理解教师专业发展四方面的发展,以及研究性思维的融合发展上。整体地看,以上方面的发展表现和程度都具有相对性,它们的产生均与各类教师更加善于理解他人、善于理解自己以及研究性思维的成长有关,对各类教师长期的专业发展都会形成积极影响。最后,研究者基于四个理由,提出:在现阶段,对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是一项“尚在起点的探索”。
雷方圆[5](2021)在《教育游戏在农村小学第一学段识字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对信息技术的重视,各学科的教师都积极采用信息技术的手段进行教学。这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符合了教育信息化发展对学科的要求。教育游戏与课程的整合,已经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它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桎梏,是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这样的课堂中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指导学生的作用,课堂效果与传统课堂相比更有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第一学段的学生是学习汉字的关键期。传统识字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使课堂教学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激发。鉴于以上问题,选择兴平市某农村小学一年级一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ADDIE模型,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的分析,设计了基于教育游戏的识字课教学模式,开发了课程PPT,并进行了教学实施。在此基础上,从教师课堂行为变化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成绩变化等方面对教育游戏在农村小学第一学段中的应用成效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教育游戏引入农村小学第一学段识字教学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运用S-T分析法,发现两种识字课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传统识字课上,呈现出师生对话型的教学模式,游戏识字课上呈现出混合型的教学模式。说明游戏识字课上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FIAS分析法,发现课堂语言结构、情感氛围、课堂的利用效率等都发生了较好的转变。教育游戏的运用后,学生的课堂行为和学生成绩发生了改变。班上3名学困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以及参与质量都有了提升。通过对实施教育游戏前后两学期的期末成绩进行分析,学生的总分,平均分有了提升。对原始分数进行转化处理为Z分数后,发现游戏识字课后中等生的成绩提升较大。
郑良梅[6](2021)在《中职“9+3”学生语文阅读翻转课堂的行动研究》文中指出阅读能力是个体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技能,更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基础。语文阅读是中职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中职语文新课标》的出台也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基础教育领域,涉及中等职业教育以及特定的“9+3”学生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却较为滞后。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和课时安排上要求学生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学会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聚焦于文章的解析,这对于语文基础薄弱、学习效率较低、畏难情绪较强的“9+3”学生而言难度较大,因而教学效果不佳。作为新兴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以微课视频为载体,将教与学的过程进行颠覆,延长学生学习时间,增加学生实践机会,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因此,本研究立足于“9+3”学生的阅读能力情况,运用行动研究法,实施三轮翻转课堂模式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基于翻转课堂的“9+3”语文阅读教学对于“9+3”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首先运用问卷调查法对“9+3”学生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调查,了解“9+3”学生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再利用文献分析法掌握阅读教学以及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最后采用行动研究法,实施三轮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9+3”学生语文阅读教学,在三轮“设计、实施与观察、反思”中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并最终验证实施翻转课堂对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积极影响。研究表明:(1)基于翻转课堂的语文阅读教学可促进“9+3”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2)基于翻转课堂的语文阅读教学可有效地增加“9+3”学生的阅读机会,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3)基于翻转课堂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教学活动设计可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4)基于翻转课堂的阅读教学活动可以使“9+3”学生在阅读知识的学习与训练中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根据三轮行动研究的总结与反思,对“9+3”学生翻转课堂语文阅读教学提出实施建议:(1)明确任务要求,提高完成任务的有效性;(2)精炼课前学习内容,合理设置资源;(3)优化课前任务结构,丰富探究活动;(4)优化小组分工,制定自评互评标准。本研究在理论上与实践上都具有突破意义。理论上,丰富了“9+3”学生的语文教学研究,为中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实践操作上,通过实施翻转课堂的语文阅读教学,发展了“9+3”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同时,促进了民族的团结。
蔡双双[7](2021)在《高中化学必修部分课堂实验观察研究 ——以江苏省优质课为例》文中指出2017年新课标的颁布,标志着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的启动,近年来无论是化学理论教学还是化学实验教学都出现了可喜的变化,但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受制于应试教育的惯性和高考选拔机制的制约,现行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仍不乐观,实验教学的结果与新课标中以化学实验为抓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相差甚远,实验在化学学科中的地位尚未全面突显。本论文以新课标对高中化学课堂改革的要求为背景,聚集实验教学为改进的方向,通过文献研究和课堂观察的方法了解当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新课标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要求以及江苏省优质课评比中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案例特征,对实验教学应、实然状态进行差异性研究,寻找聚焦高中化学课堂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为一线教师提供可行的建议。本论文共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论证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明确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思路方法。第二部分是研究方法,对课堂观察、课堂实验观察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讨论了课堂观察的研究历程和本论文的理论基础,进一步剖析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分析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化学课堂实验教学的基本特征,确定了课堂观察的基本框架和工具。第三部分为实证,主要进行了课堂观察和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的实验教学的应、实然状态的差异性,进行数据比对。第四部分为总结与展望,基于上述具体案例得到的差异性进行总结,对一线教师提供了以下建议:精心设计适合实验探究问题情境、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探究过程、注重反思评价的探究结果、教师提高自身实验教学水平、开放化学实验室。
谢金土[8](2021)在《区域推进“品质课堂”深化行动的路径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课堂变革是深化课改的关键因素,也是全面促进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自2014年开始,绍兴市开展"品质课堂"深化行动,全市中小学校遵循"质量导向、问题聚焦、立足素养、优化过程"的原则,通过"课堂样态"迭代行动、"校本作业"优化行动、"学习评价"改进行动和"教学常规"重构行动这四大行动路径区域推进课堂教学变革,形成了"问题导向,厘清变革起点;项目推进,聚焦变革触点;评研结合,把准行动落点;多方联动,锚定行动基点"的实践策略。
王莹[9](2020)在《“四个精准”提升疫情防控时期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实效》文中提出面对突发疫情,化疫情危机为思政课教学契机,提升思政课线上教学质量和实效,既是机遇,亦是挑战。疫情防控期间创新思政课"精准化"线上教学模式,保障线上教学质量和水平,应重点从基本要求、基本条件、基本保障和基本依据四个层面切入,着力从备课、授课、管理和评价四个环节上下功夫,做到"精准备课、精准授课、精准管理、精准评价"。文章通过精准施策,识别个性学生、网罗战疫资源、明确目标流程、满足学生差异,实施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管理,获取授课过程和学生情感的精准评价。
冯兴娟[10](2020)在《用问题优化小学数学课堂互动的有效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大纲明确提出了要创建一个多元动态、互动性较强的课堂,这样一个多元化的课堂则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简而言之,就是让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转化为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增加小学课堂的互动。文章基于此点,探究和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互动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用问题优化数学课堂互动的观点,且指出了有效策略,希望对优化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二、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教学实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教学实效(论文提纲范文)
(1)选准站位,花开自来——浅谈语文课堂中的语言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一、舍得给予 |
(一)给予关注 |
(二)给予时间 |
二、合理优化 |
(一)优化课堂结构 |
(二)优化教学方式 |
三、随机关联 |
(一)关联呼应的知识联系 |
(二)关联个体的不同视野 |
(三)关联另类的思维方式 |
(2)基于IFIAS系统的一对一线上口语教学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选题意义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IFIAS"系统内涵 |
2.1.2 互动教学理论 |
2.1.3 口语教学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IFIAS"系统研究现状与创新 |
2.2.2 线上教学特点与研究现状 |
2.2.3 互动教学研究现状 |
2.2.4 中级口语教学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应用过程 |
3.1 研究概述 |
3.1.1 研究目的 |
3.1.2 研究对象 |
3.1.3 研究方法 |
3.2 研究设计 |
3.2.1 视频文本的转写 |
3.2.2 "IFIAS"编码系统 |
3.2.3 课堂观察记录表制定 |
3.2.4 访谈设计 |
3.3 研究过程 |
3.3.1 整理编码序对 |
3.3.2 列出矩阵分析表 |
3.3.3 计算比率数据 |
3.3.4 绘制动态曲线图 |
3.3.5 访谈实施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基于“IFIAS”系统的线上口语课堂互动过程分析 |
4.1.1 线上口语课堂互动基础数据分析 |
4.1.2 线上口语课堂互动矩阵分析 |
4.1.3 线上口语课堂互动比率分析 |
4.1.4 线上口语课堂互动动态曲线分析 |
4.2 访谈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线上口语互动教学的研究结论 |
5.1 一对一线上口语互动教学的影响因素 |
5.1.1 学习者的影响因素 |
5.1.2 教师教学的影响因素 |
5.2 对一线上口语互动教学的特点 |
5.3 对一线上口语互动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5.4 优化一对一线上口语互动教学的对策建议 |
5.4.1 对韩国中级汉语学习者的建议 |
5.4.2 对线上教师的建议 |
5.4.3 对教学形式的建议 |
第六章 结语 |
6.1 总结与意义 |
6.2 困难及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视频文本转写 |
附录2 课堂观察记录表统计 |
附录3 编码序对整理汇总 |
附录4 访谈提纲 |
附录5 访谈结果整理 |
(3)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1教学内容还需进一步规划设计 |
1.2教学中心尚需明确 |
1.3教学方法还需完善 |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改进措施探析 |
2.1以新课标要求为依据,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
2.2教师要优化课堂结构,提升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
2.3以培育素养为主旨,创新开放的课堂模式 |
结论 |
(4)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缘起 |
1.1.1 几个机缘 |
1.1.2 初步推断 |
1.2 研究问题 |
1.2.1 研究问题的孕育 |
1.2.2 研究问题的确立 |
1.3 概念界定 |
1.3.1 数学评优课 |
1.3.2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 |
1.4 研究背景 |
1.4.1 通过优秀课评比推动教师发展:中国特色待阐扬 |
1.4.2 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教育发展新征程 |
1.4.3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导向:相关研究正蓬勃 |
1.5 研究意义 |
1.5.1 增益中国数学教育教研的特色 |
1.5.2 丰富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
1.5.3 引导数学教师备好课、上好课 |
1.5.4 支持教研员有效组织教研指导 |
第2章 文献述评 |
2.1 文献主题的设计与组织 |
2.2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 |
2.2.1 优质数学课堂特征维度 |
2.2.2 已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2.3 关于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
2.3.1 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
2.3.2 数学教师的专业学习 |
2.4 关于数学课例研究 |
2.4.1 数学课例研究的过程与特点 |
2.4.2 数学课例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方法论:实践现象学 |
3.1.1 本研究的基本定位和范式取向 |
3.1.2 研究者的人际关系和自身特点 |
3.1.3 方法论的规划选取和基本含义 |
3.1.4 来自实践现象学的多层次启发 |
3.2 研究思路与过程 |
3.2.1 积累与感悟已有认识 |
3.2.2 体验与洞见真实活动 |
3.2.3 反思与直观活动本质 |
3.3 研究方法与对象 |
3.3.1 观察法 |
3.3.2 访谈法 |
3.3.3 出声思维 |
3.3.4 自我反思 |
3.4 资料整理与分析 |
3.4.1 资料的汇总与归类 |
3.4.2 资料的理解与反思 |
3.4.3 资料的提炼与呈现 |
3.5 研究效度与伦理 |
3.5.1 研究的效度 |
3.5.2 研究的伦理 |
3.6 论文结构与写法 |
3.6.1 论文的结构 |
3.6.2 论文的写法 |
第4章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课”的改进 |
4.1 以发现问题为目的观察试教 |
4.1.1 依据学生表现发现关键事件 |
4.1.2 在分析关键事件中提出问题 |
4.1.3 小结:“烤” |
4.2 理解数学知识的境脉与本质 |
4.2.1 探究教材的编写逻辑与意图 |
4.2.2 从其他版本教材里获得启发 |
4.2.3 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寻根究底 |
4.2.4 小结:“吃橘子” |
4.3 基于经验推理把握未知学情 |
4.3.1 挖掘不同学情的特点与需求 |
4.3.2 结合潜在难点制定教学目标 |
4.3.3 小结:“境与径” |
4.4 编排创意的课堂结构与任务 |
4.4.1 建立简洁且深刻的课堂结构 |
4.4.2 设计合理创新的活动与问题 |
4.4.3 把握课堂容量与时间的平衡 |
4.4.4 小结:“神来之笔” |
4.5 设计灵活的启发时机与策略 |
4.5.1 推测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进程 |
4.5.2 预设弹性化的适时启发策略 |
4.5.3 规划即时性教学决策的方向 |
4.5.4 小结:“出彩” |
4.6 “因师施磨”迭代推进问题解决 |
4.6.1 注重教师的特质和自我建构 |
4.6.2 试教不同学情调适教学实施 |
4.6.3 小结:“陪伴” |
4.7 本章总结 |
第5章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人”的发展 |
5.1 参赛教师的主要发展 |
5.1.1 课堂教学中的能力发展 |
5.1.2 磨课活动中的能力发展 |
5.1.3 磨后反思中的能力发展 |
5.1.4 研究性思维的整体优化 |
5.1.5 小结:“名师之智” |
5.2 教研员的主要发展 |
5.2.1 理解教师能力的精深 |
5.2.2 教学设计能力的精进 |
5.2.3 磨课组织能力的精湛 |
5.2.4 研究性思维的持续完善 |
5.2.5 小结:“教研之慧” |
5.3 专家教师的主要发展 |
5.3.1 教学创新能力的改良 |
5.3.2 指导教师方法的改进 |
5.3.3 教研合作意识的改善 |
5.3.4 研究性思维的不断突破 |
5.3.5 小结:“专家之谋” |
5.4 研究者的主要发展 |
5.4.1 作为“局内人”的诸多发展 |
5.4.2 作为“局外人”的诸多发展 |
5.4.3 研究性思维的融合发展 |
5.4.4 小结:“科研之思” |
5.5 本章总结 |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
6.1 结论 |
6.1.1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课”的改进 |
6.1.2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人”的发展 |
6.2 启示:“尚在起点的探索” |
参考文献 |
中文文献 |
英文文献 |
附录1 《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整体建构)》现场评优课教学设计 |
附录2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第一课时)》现场评优课教学设计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行的是路,知的是情 |
(5)教育游戏在农村小学第一学段识字教学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改善农村识字课堂 |
二、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
三、提升农村教师的信息素养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识字教学研究现状 |
二、农村小学识字教学研究现状 |
三、教育游戏研究现状 |
四、研究现状小结 |
第四节 研究思路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课堂观察法 |
三、实验研究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识字教学 |
二、小学第一学段 |
三、教育游戏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沉浸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三、学习动机理论 |
四、游戏教学相关理论 |
第三章 基于ADDIE的教育游戏识字课教学设计与实施 |
第一节 总体设计 |
第二节 ADDIE的教育游戏识字课教学的前端分析 |
一、教学内容分析 |
二、教学对象分析 |
三、教学环境分析 |
四、小学识字学习需求分析 |
第三节 教育游戏识字课教学的设计与开发 |
一、教育游戏的选择 |
二、基于ARCS的教育游戏识字课的课堂教学实施 |
三、基于教育游戏的识字课教学模式 |
四、教育游戏识字课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比较 |
五、开发课程ppt |
第四节 基于ADDIE的教育游戏识字课教学的实施 |
一、实验准备 |
二、教学实施 |
三、案例比较分析 |
第五节 教育游戏识字课教学的评价 |
第四章 教育游戏在农村小学第一学段识字教学中的应用成效分析 |
第一节 基于S-T分析法的课堂教学行为分析 |
一、S-T分析法简介 |
二、基于S-T分析法的传统识字课分析 |
三、基于S-T分析法的教育游戏识字课分析 |
四、基于S-T分析法的传统识字课和游戏识字课的比较分析 |
第二节 基于FIAS分析法的课堂行为分析 |
一、FIAS简介 |
二、IFIAS对传统识字课的分析 |
三、IFIAS对游戏识字课的分析 |
四、IFIAS对传统识字课和游戏识字课的比较分析 |
第三节 课堂观察法 |
一、课堂观察法简介 |
二、课堂观察法在传统识字课和游戏识字课堂中的运用 |
第四节 成绩分析 |
一、学生成绩汇总 |
二、编制学生成绩次数分布表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一、研究对象较少 |
二、优质的教育游戏较少 |
第三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6)中职“9+3”学生语文阅读翻转课堂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标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语文阅读的研究现状 |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现状 |
三、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 |
四、中职“9+3”学生教育的研究现状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 |
二、掌握学习 |
三、叶圣陶的语文阅读理论 |
第三章 “9+3”学生语文阅读翻转课堂教学模型构建 |
第一节 翻转课堂经典教学模型分析 |
一、国外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
二、国内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
第二节 “9+3”学生语文阅读翻转课堂教学模型设计 |
一、模型结构设计 |
二、模型结构分析 |
第四章 “9+3”学生阅读翻转课堂教学的研究设计 |
第一节 “9+3”学生语文阅读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的和问卷设计 |
二、调查实施与结果分析 |
三、 “9+3”学生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前端分析 |
一、课程标准分析 |
二、学习者分析 |
三、教学目标与内容分析 |
第三节 研究的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主体 |
三、教学评价设计 |
四、研究条件分析 |
五、行动研究设计 |
第五章 “9+3”学生语文阅读翻转课堂的行动研究 |
第一节 第一轮行动研究 |
一、记叙文阅读能力前测 |
二、教学设计 |
三、教学实施与观察 |
四、反思 |
第二节 第二轮行动研究 |
一、教学改进目标 |
二、小说阅读能力前期测验 |
三、教学设计 |
四、教学实施与观察 |
五、反思 |
第三节 第三轮行动研究 |
一、教学改进目标 |
二、议论文阅读能力前期测验 |
三、教学设计 |
四、教学实施与观察 |
五、反思 |
第四节 实施效果分析 |
一、学生体验问卷设计 |
二、学生体验分析 |
三、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变化分析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研究总结 |
一、研究结论 |
二、教学活动实施建议 |
研究局限与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9+3”学生语文阅读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 B “9+3”学生翻转课堂模式的语文阅读课堂应用调查问卷 |
附录 C “9+3”学生自我评价表 |
附录 D “9+3”学生互评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高中化学必修部分课堂实验观察研究 ——以江苏省优质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1 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的新要求 |
1.1.2 高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学现状 |
1.1.3 课堂观察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和意义 |
1.3.1 内容与目标 |
1.3.2 思路与方法 |
1.3.3 研究意义 |
第2章 研究方法 |
2.1 课堂观察研究现状 |
2.1.1 关于课堂观察的国内研究现状 |
2.1.2 关于课堂观察的国外研究现状 |
2.2 实验教学观察的研究现状 |
2.3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2.3.1 施瓦布的探究性课程思想 |
2.3.2 弗兰德斯课堂语言互动分析系统理论 |
2.4 概念界定 |
2.4.1 课堂观察 |
2.4.2 课堂实验观察 |
2.5 新课标背景下实验教学的特征要素 |
2.6 基于实验的课堂观察的设计与实施 |
2.6.1 观察内容体系的设计 |
2.6.2 实施方法 |
第3章 实证部分 |
3.1 观察的结果分析 |
3.2 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
3.2.1 课程分析 |
3.2.2 具体案例分析 |
3.2.3 差异性分析 |
3.3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 |
3.3.1 课程分析 |
3.3.2 具体案例分析 |
3.3.3 差异性分析 |
3.4 化学反应限度 |
3.4.1 课程分析 |
3.4.2 案例分析 |
3.4.3 差异性分析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应、实然状态比较分析 |
4.1.1 教学情境阶段 |
4.1.2 实验课堂模式阶段 |
4.1.3 课堂总结阶段 |
4.2 优化课堂实验教学的建议 |
4.2.1 精心设计适合实验探究问题情境 |
4.2.2 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探究过程 |
4.2.3 注重反思评价的探究结果 |
4.2.4 教师提高自身实验教学水平 |
4.2.5 开放化学实验室 |
4.3 总结与反思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区域推进“品质课堂”深化行动的路径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路径:迭代、优化、改进、重构 |
1.“课堂样态”迭代行动 |
(1)核心任务。 |
(2)行动路径。 |
2.“校本作业”优化行动 |
(1)提升品质。 |
(2)关注多元。 |
3.“学习评价”改进行动 |
(1)标准内化。 |
(2)机制探索。 |
(3)命题研究。 |
4.“教学常规”重构行动 |
(1)框架设计。 |
(2)督查跟进。 |
二、对策:行动推进的四大实践策略 |
1.问题导向,厘清变革起点 |
2.项目推进,聚焦变革触点 |
(1)聚焦触点。 |
(2)注重品质。 |
(3)机制推动。 |
3.评研结合,把准行动落点 |
(1)教研拉动。 |
(2)评比驱动。 |
(3)培训推动。 |
4.多方联动,锚定行动基点 |
(1)行政之力。 |
(2)教研之力。 |
(3)师训之力。 |
(4)技术之力。 |
(9)“四个精准”提升疫情防控时期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实效(论文提纲范文)
一、精准备课:提升思政课线上教学实效性的基本要求 |
(一)精准备课之备学生 |
(二)精准备课之备教材 |
(三)精准备课之备资源 |
二、精准授课:提升思政课线上教学实效性的基本条件 |
(一)精准授课之目标明确 |
(二)精准授课之流程清晰 |
(三)精准授课之因材施教 |
三、精准管理:提升思政课线上教学实效性的基本保障 |
(一)精准管理之时间管理 |
(二)精准管理之空间管理 |
四、精准评价:提升思政课线上教学实效性的基本依据 |
(一)精准评价之过程评价 |
(二)精准评价之情感评价 |
(10)用问题优化小学数学课堂互动的有效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课堂互动的意义 |
(一)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模式 |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 |
(三)有利于课堂教育实现最大优化 |
二、数学课堂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
三、用问题优化小学数学课堂互动的有效策略 |
(一)科学地设计数学问题,充分展现师生互动 |
(二)鼓励学生一问一答,激发学生思考 |
(三)充分利用举一反三,扩大互动范围 |
结语 |
四、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教学实效(论文参考文献)
- [1]选准站位,花开自来——浅谈语文课堂中的语言表达[J]. 陈云. 小学教学参考, 2021(31)
- [2]基于IFIAS系统的一对一线上口语教学互动研究[D]. 李亚男.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1)
- [3]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初探[A]. 雷明川. 2021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 2021
- [4]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D]. 朱晨菲.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5]教育游戏在农村小学第一学段识字教学中应用的研究[D]. 雷方圆.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中职“9+3”学生语文阅读翻转课堂的行动研究[D]. 郑良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7]高中化学必修部分课堂实验观察研究 ——以江苏省优质课为例[D]. 蔡双双. 扬州大学, 2021(08)
- [8]区域推进“品质课堂”深化行动的路径与对策[J]. 谢金土. 中国教师, 2021(01)
- [9]“四个精准”提升疫情防控时期高校思政课线上教学实效[J]. 王莹.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11)
- [10]用问题优化小学数学课堂互动的有效策略[J]. 冯兴娟. 科幻画报,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