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炎痛散治疗炎性急腹症68例(论文文献综述)
陶晓莉[1](2021)在《清热化瘀法治疗肺胃热盛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清热化瘀法治疗肺胃热盛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观察,评价其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肺胃热盛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72例患儿,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试验方法,给予口服清热化瘀颗粒治疗2个疗程,1个疗程为7天。记录治疗前、治疗7天后、治疗14天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记录治疗前、治疗7天后、治疗14天后实验室血常规和治疗前、治疗14天后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淋巴结变化情况来评价有效性,观察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肝肾功能情况评价安全性。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本次研究共收集病例数72例,脱落病例数2例,剔除病例数3例,病例实际完成数共计67例。治疗14天后,临床控制12例(17.91%),显效36例(53.73%),有效13例(19.40%),无效6例(8.96%),总有效率为91.04%。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14天后,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2.54%。3.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治疗7天后、治疗14天后,中医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中医证候各项主症、次症评分方面的比较:治疗7天后、治疗14天后,主症、次症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腹痛程度分级比较:治疗前中度腹痛有37例(55.22%),轻度腹痛22例(32.84%),重度腹痛8例(11.94%),治疗前以中度腹痛为主。治疗7天后,轻度腹痛25例(37.31%),中度腹痛16例(23.88%),重度腹痛6例(8.96%),20例腹痛消失(29.85%),治疗7天后腹痛程度以轻度腹痛为主。治疗14天后,轻度腹痛19例(28.36%),中度腹痛3例(4.48%),重度腹痛0例,45例腹痛消失(67.16%),治疗14天后以无腹痛的为主。6.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治疗7天后,患儿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血淀粉样蛋白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7天后,中性粒细胞比值、淋巴细胞比值,P>0.05,其差异无统计学差异。治疗14天后血常规感染指标(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比值、超敏C反应蛋白、血淀粉样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辅助检查指标的比较:治疗14天后再行腹部彩超探查,12例患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消失(17.91%),49例减小(73.13%),6例无变化(8.96%)。共61例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发生改变的患儿,其淋巴结纵、横径均有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安全性方面:治疗期间,受试儿童无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肝肾功能等指标未见异常,治疗前与治疗后经配对t检验,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结论:清热化瘀颗粒对肺胃热盛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中医症状的改善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同时对血常规中异常指标和腹部彩超中肿大淋巴结的改善具有显着效果。试验期间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表明清热化瘀颗粒在治疗本病当中是安全有效的。
肖扬[2](2016)在《龙虎交战针刺邱氏穴治疗肾绞痛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急性肾绞痛是临床外科中常见的急症,主要原因是泌尿系结石移动或嵌顿于肾盂或输尿管处引起的一侧剧烈腰腹部疼痛,具有发病迅速、疼痛剧烈、反复发作等特点,并且伴有胃肠道等不适。中医传统针刺对急性痛症具有独特的优势。本课题旨在充分发挥中医针刺的优势,结合邱氏奇穴特性,评价龙虎交战针刺邱氏穴治疗结石性肾绞痛的临床作用,并通过观察针刺腧穴对肾绞痛大鼠行为学、病理学以及肾组织中炎症介质血栓素A2(Thromboxane A2,TXA2)、前列环素(Prostacyclin, PGI2)、5羟色胺(5-hydroxy tryptamin,5-HT)表达的影响,探寻龙虎交战针刺邱氏穴治疗肾绞痛的镇痛机制。方法:一、临床观察从2013年3月-2015年10月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外科就诊的患者,符合因泌尿系结石导致中到重度肾绞痛诊断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电针组及邱氏穴组3组,每组各20例。常规组中患者静滴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氟比洛芬酯(凯纷)50mg,电针组采用电针刺肾俞、三焦俞、三阴交和水泉,接入交流电,选用连续波型,频率为2Hz,电流强度1mA,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15min。邱氏穴组穴位挑选邱氏穴,行龙虎交战复式针刺手法,每相隔5分钟实施手法1次,留针15min。分别记录各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0、30、120min的VAS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镇痛起效时间以及24h内肾绞痛复发人数,以及如实记录不良反应情况。二、实验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2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邱氏穴组,模型组、邱氏穴组2组均采用1%乙二醇溶液和1%氯化铵溶液混合作为诱石剂,自由饮用10日建立肾草酸钙结石合并肾绞痛的大鼠模型,模型组在造模后不采用任何治疗,邱氏穴组采用龙虎交战复合针刺手法选用大鼠双侧邱氏穴,隔5分钟行龙虎交战手法1次,留针15min,共治疗3天。观察治疗前后大鼠行为学、痛阈值测定、自发性疼痛学评分、肾脏病理切片及检测肾组织中炎症介质TXA2、PGI2和5-HT表达。结果:一、临床观察1.一般资料的比较结果:共60例患者,试验过程中无脱落,60例患者完成临床观察。各组年龄、性别、尿液相关指标、疼痛部位、结石位置及治疗前VAS评分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临床疗效的比较:(1)电针肾俞、三焦俞、三阴交及水泉穴以及龙虎交战针刺邱氏穴在治疗急性结石性肾绞痛10min后VAS评分优于静滴氟比洛芬酯的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3组在治疗后30min和120min的VAS模拟疼痛评分中,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常规组的镇痛起效时间为14.05±7.09min,电针组镇痛起效时间为6.50±3.71min,邱氏穴组镇痛起效时间为6.74±4.83min,常规组分别与电针组、邱氏穴组镇痛起效时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4)3组间在24h内肾绞痛复发人数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不良反应记录:3组间均未出现不良反应事件。二、实验研究1.一般资料的比较结果:(1)各组在造模前体重、痛阈值测定及自发性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造模后模型组及邱氏穴组体重、痛阈值测定及自发性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分别与2组体重、痛阈值测定和自发性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结果比较:(1)治疗后第1天,邱氏穴组中痛阈值测定较模型组上升,自发性疼痛评分相比模型组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第2天,邱氏穴组中痛阈值测定较模型组上升,自发性疼痛评分较模型组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邱氏穴组与正常组的痛阈值测定和自发性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第3天邱氏穴组中痛阈值测定较模型组上升,自发性疼痛评分较模型组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邱氏穴组与正常组痛阈值测定和自发性疼痛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正常组分别与模型组、邱氏穴组右肾重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邱氏穴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邱氏穴组分别和模型组TXA2、PGI2和5-HT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邱氏穴组与正常组TXA2/PGI2比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下各自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大鼠左侧肾脏病理切片显示正常组未见草酸钙结晶沉积,肾小球形态规则,肾小管无扩张,组织结构排列整齐。模型组见肾小球形态规则,肾小管见草酸钙结晶并扩张,组织结构排列紊乱,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坏死。邱氏穴组见肾小球形态规则,肾小管见草酸钙结晶并部分扩张,组织结构排列整齐,少许上皮细胞脱落坏死。结论:一、临床疗效观察电针组及邱氏穴组在治疗后1Omin的镇痛作用优于静滴凯纷,在治疗后30min及120min的止痛效果与凯纷效果相当。电针组、邱氏穴组中的止痛起效时间较常规组迅速。电针组、邱氏穴组与常规组的24h内镇痛持续时间效果相当。本研究中电针组及邱氏穴组在治疗肾绞痛中具有迅速镇痛、疗效持久以及不良反应少,而邱氏穴组中用穴精简,操作简单实用,快捷起效,值得临床急诊中推广应用。二、实验研究邱氏穴组中大鼠在治疗后痛阈值测定上升,自发性疼痛评分下降,与正常组中大鼠表现比较无明显差异。其疗效机制可能与抑制TXA2、PGI2及5-HT的释放,抑制炎症细胞浸润,减轻肾小管扩张,并减轻5-HT致痛作用的综合结果。
郭鑫[3](2014)在《腹针动气疗法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退行性膝骨关节病的腹针动气疗法的临床疗效,科学、客观地评估该疗法的临床应用价值,动静结合,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方法:通过广安门医院门诊招募符合退行性膝骨关节病诊断标准的患者。填写Lequene和Mery膝骨关节病严重性指数、改良JOA膝骨关节病治疗效果判定标准、生存质量等量表,评估膝骨关节病患者病情及改善情况。患者知情同意后,通过腹针疗法针刺相关腹穴,配合行针及留针期间活动患者膝关节的动气针法,动静结合,促使气血向膝关节输布,改善下肢循环。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12周。将全部患者的临床症状依照量表评分得出数据,利用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相关数据,并自身前后对照分析。结果:1.基本资料,本次课题研究,通过广安门医院针灸科门诊共招募35例(63膝)退行性膝骨关节病患者。男性9例,女性26例;年龄最小者44岁,最大者81岁;最长病程20年,最短6个月,平均约为7.8年。2.疗效,35例(63膝)患者中,治愈20膝(31.75%),显效21膝(33.33%),有效18膝(28.57%),无效4膝(6.35%),总有效率93.65%,总体疗效肯定。3.改良JOA评分,经统计分析,治疗前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经腹针动气疗法治疗后,患者膝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功能等主要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明显改善。4.患者生存质量评分,经统计分析,治疗前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经腹针动气疗法治疗后,患者的疼痛、功能活动、日常生活、情感、社交等生存质量方面得到了明显改善。5. Lequene和Mery膝关节病严重性指数评分,在治疗前、治疗中、治疗结束后随访评分比较,采用单组重复测量资料,进行方差分析,测出F=138.301,P<O.01,说明治疗前、治疗中、治疗结束后随访之间膝关节严重性指数具有显着差别,提示经腹针动气疗法治疗后,患者膝关节严重度逐渐下降,病情逐渐好转。6.按照Lequene和Mery膝关节病严重程度指数评分,计算其改善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X100%,分别测出治疗1周后、4周后、8周后的改善率。采用单组重复测量资料,进行方差分析,测出F=88.491,P<0.01。说明不同治疗时间之间改善率存在显着差别。提示经腹针动气疗法治疗后,患者膝关节严重性的改善情况也逐步提高。结论:退行性膝骨关节病的腹针动气疗法的临床疗效显着,尤其在改善关节功能和减少膝关节疼痛方面,疗效确切。腹针疗法,配合患者膝关节运动的动气针法,可有效调节全身气血运行向膝关节输布,改善下肢循环,减轻患者膝关节严重度,提高生存质量。该特色疗法安全、无痛,快速显效,患者易于接受,可操作性强,值得在临床上,尤其是基层临床普遍推广使用。
王江[4](2013)在《基于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治疗胃溃疡的实验研究探讨寒热并用配伍规律》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胃溃疡大鼠模型炎性因子、修复因子及Hsp27、Hsp70蛋白表达的影响,分析半夏泻心汤及拆方治疗胃溃疡的作用机制,探讨该方不同药群在治疗胃溃疡中的配伍意义,揭示寒热并用配伍方法的优势和作用靶点。方法:SD大鼠,雌雄各半,造模各组采用大承气汤结合辣椒/乙醇混合液灌胃及乙酸注射法建立胃溃疡寒热错杂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胃溃疡手术24h后给予半夏泻心汤及拆方各组药物灌胃,28d后处死大鼠,光镜观察胃组织病理学变化,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胃组织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胃组织MDA含量,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NO含量,ELISA法检测胃组织TNF-α、IL-8、GAS、MTL及血清PAF、ET含量;免疫组化检测胃粘膜EGF、VEGF、bFGF、PDGF表达;RT-PCR检测胃组织HSP27、HSP70mRNA的表达。结果:①一般状态和行为表现:全方组、寒热并用组大鼠的精神状态、毛色、饮食、体重等情况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且全方组、寒热并用组的一般状态要优于其它各组。②病理形态学观察:空白组、假手术组胃粘膜结构完整,无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呈单层柱状,排列整齐,基本未见缺损、脱落,固有层内未见炎性细胞浸润,腺体形状规则;模型组:可见胃粘膜变薄,病灶局部上皮细胞脱落,出现缺损,粘膜固有层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有淋巴滤泡形成,粘膜固有腺体数量明显减少、排列稀疏紊乱:给药治疗后,全方组及寒热并用组上述病理改变明显减轻,胃粘膜结构基本完整,上皮结构修复,粘膜固有腺体增生数量较多,排列整齐,呈囊状扩张,浆膜层完整,仅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其余各组仍可见炎性细胞浸润等炎症表现。③胃组织TNF-α、IL-8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组织TNF-α、IL-8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全方组、寒热并用组、寒凉组及阳性组TNF-α、IL-8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全方组比较,寒热并用组和寒凉组TNF-α、IL-8含量无差异(P>0.05);④胃组织SOD、 MDA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组织SOD含量显着降低(P<0.01),胃组织MDA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全方组、寒热并用组、温热组、补益组、温补组及寒补组大鼠胃组织SOD含量显着升高(P<0.01),MDA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全方组比较,寒凉组SOD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1),补益组和寒补组有差异(P<0.05),寒凉组、寒补组和阳性组MDA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1),补益组有差异(P<0.05);⑤胃组织GAS、MTL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组织GAS、MTL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全方组、寒热并用组、寒补组及阳性组胃组织GAS、MTL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全方组比较,寒热并用组和阳性组GAS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寒热并用组、寒凉组和寒补组MTL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⑥血清PAF、ET、NO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PAF、ET含量显着升高(P<0.01),血清NO含量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全方组、寒热并用组、温热组及温补组PAF、ET含量显着降低(P<0.01),寒凉组和寒补组PAF含量降低(P<0.05),补益组和寒补组ET含量降低(P<0.05),全方组、寒热并用组、温热组、补益组、温补组、寒补组及阳性组NO含量显着升高(P<0.01);与全方组比较,寒热并用组PAF含量无差异(P>0.05),寒热并用组及温热组ET含量无差异(P>0.05),寒热并用组、温热组和温补组NO含量无差异(P>0.05)。⑦胃粘膜EGF、VEGF、bFGF、PDGF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粘膜EGF、VEGF、bFGF、PDGF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1);模型组比较,全方组、寒热并用组、补益组、温补组、寒补组及阳性组EGF、 EGF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1),温热组升高(P<0.05),而寒凉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全方组、寒热并用组、补益组、温补组、寒补组及阳性组bFGF、PDGF平均光密度值显着升高(P<0.01),而寒凉组、温热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全方组比较,寒热并用组、补益组、温补组及寒补组EGF、VEGF、 bFGF、PDGF平均光密度值无差异(P>0.05),而寒凉组和温热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⑧胃组织HSP27、HSP70mRNA的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组织HSP27、HSP70mRNA表达显着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全方组、寒热并用组、温补组胃组织HSP27、HSP70mRNA表达显着增强(P<0.01),温热组、补益组、寒补组和阳性组大鼠胃组织HSP27、HSP70mRNA表达增强(P<0.05),血寒凉组则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全方组比较,寒热并用组无差异(P>0.05)。结论:①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可显着改善胃溃疡大鼠的一般行为表现及胃溃疡的炎症程度。②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胃溃疡大鼠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包括抑制炎性因子的释放;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并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减轻胃酸对胃粘膜的侵蚀;协调胃肠运动;改善微循环;提高胃粘膜的修复能力;上调内源性保护蛋白HSP27、HSP70mRNA的表达。③半夏泻心汤方中不同属性的药物从不同方面对胃溃疡发挥治疗作用。寒凉组药物在降低胃组织中TNF-α、IL-8含量等方面作用显着。温热组药物在升高血清中NO含量,降低血清中PAF、ET含量等方面作用显着。补益组药物在升高胃粘膜EGF、VEGF、 bFGF、PDGF阳性表达方面作用显着。温补组药物升高胃组织中SOD含量,并降低MDA含量,上调内源性保护蛋白HSP27、HSP70mRNA的表达方面作用显着。寒补组药物降低胃组织中GAS、MTL含量等方面作用显着。④寒热并用配伍能消除单用寒凉或温热药的局限和不足,通过不同的途径和作用靶点来发挥对胃溃疡的治疗作用,在很多方面产生了协同增效作用。
杨英杰[5](2012)在《双柏散浸剂对下肢骨折术后肿痛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下肢骨折术后早期肿痛是目前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祖国医学及现代医学都对下肢骨折术后肿胀有着全面系统的认识,并有着各自的治疗方法。本文从中、西医对骨折术后早期肿痛的认识出发,综述了目前中西医对骨折术后肿痛的病因及病机的认识及治疗现状。本研究根据中医理论,使用双柏散浸剂外敷治疗骨折术后肢体肿痛并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从自2011.07至2012.04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共60例,以简单随机化的分配方法按1:1:1的比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双柏散浸剂组)、对照组(酒精纱组)及空白组。治疗组给予双柏散浸剂外敷;对照组给予酒精纱外敷;空白组不予任何药物外敷,常规无菌纱块外敷术口治疗,记录比较三组患肢肿胀程度;肿胀周径的改善情况和疼痛程度及证侯评分变化。结果:1、在治疗后三组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2、在治疗第5天三组出现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组在治疗第5天开始患肢肿胀明显消退,且试验组消肿程度较对照组及空白组明显,3、治疗过程中试验组较对照组及空白组在疼痛方面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同时在降低患者证侯评分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及空白组。结论:双柏散浸剂治疗骨折术后肿痛有着良好的作用,且无不良反应。
张子龙[6](2012)在《大黄、关黄柏、泽兰、侧柏叶及双柏喷膜剂经皮渗透特征图谱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双柏散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经验方,该方由大黄、侧柏叶、关黄柏、泽兰、薄荷等五味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急性软组织损伤、疮疡、褥疮、骨折、静脉炎等疾病的治疗。课题组针对双柏散传统剂型的不足,研制出双柏喷膜剂,该剂型兼顾了喷雾剂和膜剂的双重优点。本研究在课题组前期对双柏散及组方药味进行了经皮渗透初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特征图谱分析方法及经皮渗透参数,研究大黄、关黄柏、泽兰、侧柏叶及双柏喷膜剂经皮渗透特征图谱,探讨中药不同类型成分群经皮渗透的特性。目的:1、建立大黄、关黄柏、泽兰及侧柏叶的HPLC特征图谱分析方法,为质量控制及经皮渗透试验提供分析手段;分析该四味中药及其提取物HPLC特征图谱的相关性。2、建立双柏喷膜剂HPLC特征图谱分析方法,拟定不同类成分群的特征图谱,为质量控制及经皮渗透试验提供分析手段。3、采用中药特征图谱技术与经皮渗透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建立大黄、关黄柏、泽兰及侧柏叶醇提物及水煎液的经皮渗透特征图谱,探讨中药不同类成分群的经皮渗透特性,比较薄荷脑对不同类成分群的促透影响。4、建立双柏喷膜剂不同类成分群的经皮渗透特征图谱,探讨双柏喷膜剂中不同类成分群的经皮渗透特性;通过双柏喷膜剂与单味药透过率常数的比较,阐明双柏喷膜剂经皮渗透优势及工艺合理性。方法:1、采用中药HPLC特征图谱技术,建立大黄、关黄柏、泽兰及侧柏叶HPLC特征图谱分析方法;采用国家药典委员会中药色谱特征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2004A版),分析该四味中药与其提取物特征图谱的相关性。2、采用两种检测波长建立双柏喷膜剂的HPLC特征图谱,430 nm波长分析蒽醌类成分,280 nnm波长分析酚酸类、生物碱类、黄酮类及其他类成分群。3、应用体外经皮渗透试验方法,研究大黄、关黄柏、泽兰、侧柏叶的醇提物与其水煎液及双柏喷膜剂的经皮渗透特性。采用Franze扩散池法,以离体裸鼠腹皮为透皮屏障,生理盐水为接收液,接收液收集时间段为2、4、6、8、10、12h;根据临床使用习惯,调整醇溶液、水煎液的试验温度分别为(32±0.5)℃、(37±0.5)℃。采用建立的HPLC特征图谱分析方法,分析各样品经皮渗透前后的特征图谱;采用SPSS软件的相关系数法分析样品经皮渗透前后特征图谱的相似度。4、结合中药特征图谱技术与经皮渗透试验方法,参考主成分经皮渗透参数的计算方法,根据各样品经皮渗透前后供试品溶液的特征峰面积,拟定经皮渗透特征图谱的参数:(1)特征峰累积透过折算峰面积(QA);(2)特征峰面积累积透过率(QA%);(3)特征峰累积透过率-时间零级方程(QA%-JA*t+B)、特征峰透过率常数(JA,h-1)及零级方程相关系数r,;(4)特征峰累积透过率-时间一级方程(OA%=JB*t1/2+C)及一级方程相关系数r2。成果:1、优化了大黄、关黄柏、泽兰及侧柏叶的HPLC特征图谱分析方法,分析了该四味中药及其提取物特征图谱的相关性。(1)优选430nm.280 nm两种检测波长,分别对大黄蒽醌类及其他类成分进行了HPLC特征图谱的分析研究。在430 nm波长下,标示出14个蒽醌类共有峰,鉴别了5个游离蒽醌类成分(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在280 nm波长下,标示出10个共有峰,鉴别了2个特征成分(没食子酸、儿茶素);同批次大黄及醇提液在430nm.280nm波长下的相似度分别为0.992-0.999、0.987~0.999,提示常规醇提工艺能保留大黄的主要特征成分。(2)关黄柏标示出18个共有峰,关黄柏精制提取物能检出关黄柏中的15~17个共有峰,鉴别了4个特征峰(木兰碱、药根碱、巴马汀、小檗碱);同批次关黄柏及其精制提取物之间的相似度为0.926~0.999,提示醇提大孔树脂精制工艺能保留关黄柏的主要特征成分。(3)泽兰及其精制提取物均标示出20个共有峰,鉴别了1个特征峰(咖啡酸);同批次泽兰及其精制提取物之间的相似度为0.988~0.998,提示醇提大孔树脂精制工艺基本能保留泽兰的主要特征成分。(4)侧柏叶及其提取物均标示出18个共有峰,鉴别了2个特征峰(槲皮苷、槲皮素);同批次侧柏叶及其水煎液之间的相似度为0.779~0.985,提示水煎煮基本能保留侧柏叶的主要特征成分,但特征峰相对比值变化较大。2、建立了大黄、关黄柏、泽兰、侧柏叶等醇溶液、含0.1%薄荷脑醇溶液及水煎液的经皮渗透特征图谱,获得了四味中药主要成分群的经皮渗透特性。(1)430 nm波长下,大黄醇溶液及水煎液的蒽醌类成分群基本能经皮渗透,但经皮渗透前后特征图谱的特征峰相对比值差异均很大,相似度仅为0.394~0.568,而不同时间段接收液之间的相似度则大于0.84。大黄低、中、高三种浓度醇溶液的10个蒽醌类特征峰的透过率常数JA为0.003~0.183,相差约61倍;其中峰5、峰7(大黄酸)、峰6(芦荟大黄素)的JA较大,分别为0.069~0.183、0.036~0.118、0.021-0.034,其他峰的JA小于0.029;峰8(大黄素)、峰9(大黄酚)及峰10(大黄素甲醚)的JA仅为0.003~0.012,基本小于其他蒽醌类特征峰。加0.1%薄荷脑后,大黄醇溶液蒽醌类特征峰的JA增加0.02~0.90倍;大黄水煎液蒽醌类成分的经皮渗透性能明显优于醇溶液。280 nm波长下,大黄醇溶液及水煎液的酚酸类及其他成分群基本能经皮渗透,但经皮渗透前后特征图谱的特征峰相对比值差异均很大,相似度小于0.766,而不同时间段接收液之间的相似度则大于0.49。大黄低、中、高三种浓度醇溶液的10个酚酸类及其他类成分特征峰的透过率常数JA为0.023~1.199,相差约52倍;其中峰1~峰2的JA为0.036~0.238,峰9的JA较大,均大于0.36,明显大于其他9个特征峰;加0.1%薄荷脑后,大黄醇溶液酚酸及其他类成分特征峰的JA基本增加0.02~0.37倍;大黄水煎液中的经皮渗透性能类似醇溶液。(2)关黄柏醇溶液及水煎液的生物碱类及其他类成分群基本能经皮渗透,经皮渗透前后特征图谱的特征峰相对比值差异均较小,相似度为0.881~0.969,而不同时间段接收液之间的相似度则为0.841-0.999,相似度较高。关黄柏低、中、高三种浓度醇溶液的13个生物碱类特征峰的透过率常数JA为0.041~1.651,其中峰4(木兰碱)、峰10(药根碱)和峰11(巴马汀)及峰12(小檗碱)的JA分别大于0.06、0.05、0.06、0.07,而峰13的JA较大,均大于0.94;加0.1%薄荷脑后,关黄柏醇溶液生物碱类特征峰的JA增加0,01~1.08倍;关黄柏水煎液生物碱类成分的经皮渗透性能类似醇溶液,但与醇提液相比,其JA相对较小,经皮渗透性能相对较差。(3)泽兰醇溶液及水煎液的酚酸类及其他类成分群基本能经皮渗透,醇溶液经皮渗透前后特征图谱的特征峰相对比值差异均很大,相似度为0.465~0.915,而不同时间段接收液之间的相似度则为0.564-0.999。泽兰醇溶液、含0.1%薄荷脑醇溶液及水煎液的12个酚酸类及其他类成分特征峰的透过率常数JA为0.006~0.329,其中峰2(咖啡酸)的JA较大,为0.097~0.235;加0.1%薄荷脑后,除了峰1的JA促透倍数增加很大外,泽兰醇溶液酚酸类及其他类成分特征峰的JA增加0.07~1.82倍;泽兰水煎液酚酸类及其他类成分的经皮渗透性能类似醇溶液,但与醇提液相比,JA相对较大,其经皮渗透性能相对较好。(4)侧柏叶醇溶液及水煎液的黄酮类及其他类成分群基本能经皮渗透,经皮渗透前后特征图谱的特征峰相对比值差异均很大,相似度为0.158~0.918,而不同时间段接收液之间的相似度则为0.634~0.992。侧柏叶醇溶液、含0.1%薄荷脑醇溶液及水煎液的12个黄酮类及其他类成分特征峰的透过率常数JA为0.006~0.346,其中峰11(槲皮苷)的JA为0.006~0.053;加0.1%薄荷脑后,侧柏叶醇溶液黄酮类及其他类成分特征峰的JA增加0.26~6.06倍,其中,峰11(槲皮苷)、峰13(槲皮素)的JA分别增加3.55、2.37倍;侧柏叶水煎液黄酮类及其他类成分的经皮渗透性能类似醇溶液,但与醇提液相比,JA相对较大,其经皮渗透性能较好。3、建立了双柏喷膜剂的经皮渗透特征图谱,获得了双柏喷膜剂主要成分群的经皮渗透特性。(1)430 nm波长下,双柏喷膜剂蒽醌类成分群基本能经皮渗透,但经皮渗透前后特征图谱的特征峰相对比值差异较大,相似度为0.793,而不同时间段接收液之间的相似度则为0.988~0.998。双柏喷膜剂10个蒽醌类特征峰的透过率常数JA为0.012~0.696,峰1~峰7的JA为0.130-0.696,其中峰5、峰6(芦荟大黄素)和峰7(大黄酸)的JA较大,分别为0.366、0.391、0.696,明显大于其他蒽醌类特征峰;而峰8(大黄素)、峰9(大黄酚)及峰10(大黄素甲醚)的JA分别为0.028、0.048、0.012,明显小于其他蒽醌类特征峰。(2)280nm波长下,双柏喷膜剂酚酸类、生物碱类、黄酮类及其他类成分群基本能经皮渗透,但经皮渗透前后特征图谱的特征峰相对比值差异很大,相似度仅为0.409,而不同时间段接收液之间的相似度则为0.986~0.999,双柏喷膜剂18个酚酸类、生物碱类、黄酮类及其他类成分特征峰的透过率常数JA为0.050-1.939,其中峰1(没食子酸)、峰4(咖啡酸)、峰7(木兰碱)、峰17(小檗碱)和峰18(巴马汀)的JA较大,分别为0.212、0.354、0.163、0.184、0.157。4、开展了双柏喷膜剂与四味中药的经皮渗透特性分析,初步获得中药不同类成分群的经皮渗透特性。(1)不同样品特征峰累积透过率-时间零级方程的相关系数r1基本大于特征峰累积透过率-时间一级方程的相关系数r2,提示在试验皮肤活性较佳的情况下,中药经皮渗透呈现较匀速的状态。(2)双柏喷膜剂蒽醌类成分经皮渗透性能优于大黄醇溶液及含0.1%薄荷脑的大黄醇溶液,表明双柏喷膜剂含有的促透剂对其蒽醌类成分具有优异的促透作用;双柏喷膜剂酚酸类、生物碱类、黄酮类及其他类成分特征峰中,峰1(没食子酸)、峰4(咖啡酸)、峰7(木兰碱)、峰14(槲皮苷)、峰17(小檗碱)和峰18(巴马汀)的经皮渗透性能优于关黄柏、泽兰、侧柏叶醇溶液及含0.1%薄荷脑的相应醇溶液,表明双柏喷膜剂含有的促透剂对蒽醌类、酚酸类、生物碱类、黄酮类及其他类成分具有优异的促透作用,进一步阐明了双柏喷膜剂工艺合理,符合外用药的经皮渗透需要。(3)四味中药的醇溶液中,大黄酚酸类及其他类成分的JA为0.057~0.304,其中峰1(没食子酸)的为0.238,其经皮渗透性能基本优于大黄蒽醌类成分(JA为0.014~0.174)和其他三味中药;关黄柏生物碱类及其他类成分特征峰的JA为0.080~0.176,其中峰4(木兰碱)、峰11(巴马汀)及峰12(小檗碱)的JA分别为0.139、0.147、0.176,其经皮渗透性能优于侧柏叶和泽兰;侧柏叶峰1-7的JA为0.015~0.086,其经皮渗透性能稍优于泽兰,但泽兰的峰2(咖啡酸)的JA为0.137,经皮渗透性能与关黄柏相当。(4)四味中药的水煎液中,大黄酚酸类及其他类成分的经皮渗透性能基本优于蒽醌类成分;在侧柏叶水煎液中,黄酮类及其他类成分的经皮渗透性能与大黄酚酸类及其它类成分相当,其中峰1的JA为0.545,明显要大于其它类成分群的峰;泽兰水煎液的经皮渗透性能稍弱于于侧柏叶水煎液;在关黄柏水煎液中,主要特征峰的JA均JA小于0.080,经皮渗透性能基本弱于其它三味中药。结论:1、优化的大黄、关黄柏、泽兰、侧柏叶HPLC特征图谱分析方法可行,可用于药材质量控制及作为工艺研究的参考;建立的双柏喷膜剂HPLC特征图谱分析方法可行,可兼顾分析不同类型成分群,为制剂的质量标准完善提供了方法依据;双柏喷膜剂中不同类成分群的经皮渗透性能均优于单味药的经皮渗透性能,提示双柏喷膜剂工艺合理。2、中药不同类成分基本能经皮渗透,但经皮渗透性能差异很大,具有一定的经皮渗透特性;受分析条件的影响,中药复方中大多数的特征成分含量低、渗透量少,难以检测,可通过适宜浓度的的单味药经皮渗透试验,获得更多特征成分的经皮渗透信息。3、中药成分复杂,在无法获得足够对照品的情况下,建立特征峰累积透过率-时间零级方程,以特征峰透过率常数(JA,h-1)为主要指标,可有效地表征不同特征峰的经皮渗透性能,并解决只采用个别成分为指标经皮渗透研究的不足。4、基于中药特征图谱技术的经皮渗透研究方法可行,为外用中药的经皮渗透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5、本研究为外用药的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
秦欢[7](2012)在《外敷不同时间的双柏散辅助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双柏散外敷急性胆囊炎患者,对不同贴敷时间的临床疗效观察,确定不同贴敷时间对其临床疗效的影响,筛选双柏散外敷辅助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最佳贴敷时间。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20例,实验组60例,实验组根据不同贴敷时间分为4小时组、7小时组、10小时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西医基础治疗;试验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用双柏散外敷病变部位,7天为一疗程。之后分别按照不同的贴敷时间观察腹痛的缓解时间;第3天及第7天症状及体征的评分;治疗前后心率变化、白细胞计数变化、转氨酶的变化、肾功变化。每组治疗前后变化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类变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最终得出双柏散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最佳贴敷时间。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0例急性胆囊炎非手术治疗患者,分为对照组、4小时组、7小时组、10小时组。各组间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病程、治疗前症状及体征评分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通过配对T检验,四组在心率变化、白细胞总数变化、腹痛缓解时间、症状评分和体征评分方面治疗前后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治疗后第三天,在腹痛缓解时间、症状评分、体征评分、白细胞计数方面,对照组和4小时组无统计学差异,7小时组和10小时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三个试验组组间两两比较,4小时组分别与7小时组、10小时组有统计学差异,7小时组与10小时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第七天各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双柏散外敷结合单纯西医治疗急性胆囊炎优于西医基础治疗;双柏散联合抗生素较单纯使用抗生素降低炎症反应、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更加明显;双柏散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最佳贴敷时间为7小时;通过对安全指标评价三组双柏散组均与对照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说明双柏散外敷辅助治疗急性胆囊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安全性好且临床疗效明显。
卢蔚起[8](2010)在《中药外敷加灌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及对C-反应蛋白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中药双柏散外敷配合通腑泻热合剂灌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清中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简称CRP)含量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阑尾周围脓肿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予双柏散外敷及通腑泻热合剂保留灌肠,7天为一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密切观察两组患者腹痛及局部压痛、反跳痛、体温、血象、包块、B超检查及血清CRP等情况,比较其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腹痛压痛及反跳痛消失时间以及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包块消散情况、血清CRP含量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16.67%,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治愈率为6.67%,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65.03±21.20小时,腹痛消失时间为6.67±2.05天,对照组为95.03±30.87小时及9.85±2.23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用药一疗程后,两组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均有所降低(P<0.05),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结束时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一疗程后,两组包块大小均有所降低(P<0.05),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时治疗组包块完全消散5例,包块大小平均为18.03±12.20cm2,较前明显减小,而对照组包块完全消散2例,包块大小平均为44.27±13.31cm2,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用药一疗程后,两组血清中CRP含量均有所降低(P<0.05),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时血清中CRP含量明显下降(P<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双柏散外敷及通腑泻热合剂灌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阑尾周围脓肿患者体温、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降低和包块的消散,而且还能降低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CRP水平,避免手术的创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疗效肯定,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因本研究较局限,只对其初步机理进行研究,其更深层的作用机理,有待于以后加以探讨。
陈国留[9](2010)在《大黄、关黄柏部位精制及双柏散五种精制部位成膜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双柏散是广泛应用于外科、骨伤科的经验方,由大黄、侧柏叶、关黄柏、泽兰、薄荷五味药材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双柏散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存在工艺落后、浪费药材、使用不便、易弄脏衣服等缺点。本研究对双柏散方中大黄、关黄柏的有效成分进行了精制,对各种成膜材料进行筛选,为将其开发成为中药外用喷膜剂提供科学依据。目的:优化双柏散处方中大黄、关黄柏的精制工艺,以及成膜工艺的研究。为将其开发为疗效确切、使用方便的中药外用喷膜剂奠定基础。方法:(1)以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含量为指标,优选大黄最佳的提取工艺,采用D301型大孔树脂对其进行纯化,对上柱液不同pH值、上柱液浓度、上柱液泄漏率、洗脱液pH及其用量进行考察。(2)以盐酸小檗碱和盐酸巴马汀的含量为指标,优选关黄柏最佳的提取工艺,采用AB-8型大孔树脂对其生物碱进行纯化,对上柱液浓度、洗脱液用量进行考察。(3)采用聚乙烯醇(PVA),甲壳素,卡波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壳聚糖、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等进行成膜实验,以粘度、喷射实验、流失性、成膜时间等为评价指标,对成膜材料进行初筛。(4)采用生物显微镜对各供试品成膜后表面形态进行观察,探讨双柏散五种精制部位(大黄葸醌类、侧柏叶黄酮类、关黄柏生物碱类、泽兰黄酮剂酚酸类、薄荷挥发油)对各成膜材料成膜性的影响,筛选喷膜剂的最佳成膜材料。结果:(1)优化大黄最佳提取纯化工艺为:5倍量的95%乙醇提取3次,每次1小时,五种游离蒽醌的转移率达98.34%,大黄上柱液浓度以0. 1g·mL-1、pH值以11的转移率达到近90%,洗脱液以约20倍量的含0.25mol·L-1 HCL的75%乙醇为佳,最终五种游离蒽醌的转移率达到75%左右。(2)优化关黄柏最佳提取纯化工艺为:8倍量75%的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小时,生物碱的转移率可达83.75%;关黄柏上柱液(调pH8并离心)浓度为0.1g·mL-1的转移率达到80%左右;洗脱液中生物碱的转移率达到75.14%。(3)壳聚糖与甲壳素在常温或加热的情况下在水中或者乙醇中均较难溶解;卡波姆先用水浸泡过夜,溶解后呈凝胶状不易喷出,极易堵塞喷头;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溶解性较好,但不能成膜,因此均不适合作为喷膜剂的成膜材料。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系列具有较好的成膜性,且与其分子量呈正比的关系,PVP K15、K17、K25因分子量较PVP K30小,在达到相同的成膜效果情况下,PVP K15、K17、K25的用量较PVP K30多,而K90分子量过大,溶解后不易喷出,且喷出后流失性大,从节约成本考虑,选择PVP K30,且成膜实验表明,当浓度在6%-10%时,其均有较好的成膜性;聚乙烯醇(PVA)系列均有较好的成膜性,但浓度较高时喷射实验呈线状,因此选择它们喷射实验未成线状的临界浓度,PVA-124选择1.2%,PVA-1788为1.6%,(PVA)-1788低粘度型为2.4%。(4) PVA-124, PVA-1788, PVA-1788低粘度型和PVPK30成膜材料对侧柏叶精制部位、关黄柏精制部位、泽兰精制部位、薄荷挥发油成膜效果较好,但与大黄精制部位及五种精制部位混合物制成的喷膜剂溶液浑浊,成膜后均有较为明显的沉淀析出,PVP K30所成的膜透明,质地致密,膜的表面上未见任何颗粒状的沉淀析出,且PVP K30易溶于水和乙醇,溶解时无需加热,操作方便,是理想的成膜材料。结论:确定大黄、关黄柏的精制方法,初步研究各种成膜材料的成膜性能,首次对双柏散五种精制部位与成膜材料之间成膜性的共性技术进行研究,确定PVP K30作为喷膜剂的最佳成膜材料,为双柏散研究开发奠定基础。
周小军[10](2009)在《改良双柏散外敷治疗膝关节急性创伤性滑膜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观察双柏胶贴的预试验情况(持粘性、皮肤刺激性、致敏性、异味性、污染衣物情况);2、观察改良双柏散治疗急性创伤性滑膜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改良双柏散治疗急性创伤性滑膜炎的机制。方法:1、预试验:选择健康临床实习医学生共55人,依据报名先后随机分组,左膝为治疗组,右膝为对照组并做自身对比观察,分别外敷改良双柏散及双柏油膏,观察两组的持粘性、皮肤刺激性、致敏性、异味性、污染衣物情况。2、临床应用:根据纳入标准选择的急性创伤性滑膜炎患者50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分组,治疗组给予改良双柏散外敷患处,对照组给予双柏油膏外敷,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预试验:入选55人,51例共102膝资料完整。在持粘性能观察中两组差异非常显着(P<0.01),治疗组、对照组的平均脱落时间分别为9.56±2.02小时、4.92±1.25小时;在皮肤刺激性观察中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对照组对皮肤刺激性分度中无刺激性-轻度-中度-重度刺激所占比例分别为64%-36%-0%-0%以及24%-44%-16%-0%;在致敏性比较中两组均未观察到过敏情况的出现;在污染衣物情况比较中两组经无显着性差异(>0.05),治疗组、对照组在污染衣物情况分度中无污染-轻度-中度-重度污染所占比例分别为72%-16%-8%-4%,以及12%-32%-28%-32%;在异味性比较中两组经无显着性差异(>0.05),治疗组、对照组在异味性分度中无异味-轻度-中度-重度异味所占比例分别为16%-44%-32%-8%,以及12%-28%-28%-36%。2、临床应用:治疗急性创伤性滑膜炎,双柏油膏组在以下四项指标具有显着性的差异(P<0.05),分别为疼痛、局部肿胀、皮下青紫瘀斑及总体评分;改良双柏散组在以下五项指标具有显着性的差异(P<0.05),分别为疼痛、压痛、局部肿胀、皮下青紫瘀斑及总体评分。并且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中三项指标具有显着性的差异(P<0.05),分别为疼痛、局部肿胀及总体评分。在治疗后的积分下降频数比较中,治疗组的积分下降频数最大的为20%~30%,对照组的为0~10%;在总体积分下降中治疗组的积分下降均值为23%±10%;对照组的积分下降均值为13%±8%。结论:预试验:在持粘性、皮肤刺激性、污染衣物情况三方面改良双柏组散优于双柏油膏组;在致敏性观察中两组均无过敏情况出现;临床应用:双柏散具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抗炎等功效,双柏油膏及改良双柏散治疗急性创伤性滑膜炎均疗效显着。改良双柏散组在疼痛、局部肿胀及总体评分三方面疗效优于双柏油膏组;在症状缓解情况方面优于双柏油膏组。因此,改良双柏散是治疗急性创伤性滑膜炎的安全并且有效的方药。
二、炎痛散治疗炎性急腹症6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炎痛散治疗炎性急腹症68例(论文提纲范文)
(1)清热化瘀法治疗肺胃热盛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病例选择标准 |
3.1 西医诊断标准 |
3.2 中医诊断标准 |
3.3 中医证候标准 |
3.4 病例选择 |
3.5 病例脱落和剔除 |
4 研究方法 |
4.1 药物制备 |
4.2 治疗方法 |
4.3 疗程 |
4.4 注意事项 |
5 观察指标 |
5.1 一般情况(见附表二) |
5.2 安全性指标(见附表七) |
5.3 疗效指标 |
6 疗效评定标准 |
6.1 症状体征分级量化标准 |
6.2 疾病疗效评价 |
6.3 疗效评价标准 |
7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二部分 结果 |
1 一般资料情况 |
2 研究结果 |
2.1 疾病疗效评价 |
2.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2.3 中医证候总积分、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情况 |
2.4 治疗前后腹痛程度分级比较 |
2.5 治疗前后肠系膜淋巴结纵、横径对比 |
2.6 治疗14 天后肠系膜淋巴结变化情况 |
2.7 治疗前后血常规异常数值对比 |
3 安全性分析 |
4 不良反应 |
5 脱落及剔除病例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清热化瘀法治疗肺胃热盛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立题依据 |
2 肺胃热盛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病因病机 |
3 清热化瘀法的方义及药理分析 |
3.1 单味中药的功效和现代药理研究 |
3.2 方义分析 |
4 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文献综述 |
一、中医学对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认识 |
二、西医对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认识 |
三、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课题情况 |
致谢 |
(2)龙虎交战针刺邱氏穴治疗肾绞痛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急性肾绞痛的研究概况 |
一、肾绞痛的定义 |
二、肾绞痛的流行病学 |
三、肾绞痛的病因病理学 |
四、肾绞痛与前列腺类激素(PGI2及TXA2)以及5羟色胺(5-HT)的关系 |
五、临床表现 |
六、诊断 |
七、鉴别诊断 |
八、治疗 |
第二节 中医学对急性肾绞痛的研究概况 |
一、中医学对肾绞痛的认识 |
二、中医对结石性肾绞痛病因病机分析 |
三、中医治疗肾绞痛的现状 |
第三节 针刺对肾绞痛的穴位、方法探讨 |
一、肾绞痛针刺穴位的探讨 |
二、肾绞痛针刺方法的探讨 |
第四节 结石性肾绞痛动物实验的研究进展 |
一、肾绞痛动物模型的建立 |
二、疗效及机理研究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案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资料 |
二、治疗后临床疗效评价 |
第三节 讨论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研究方案 |
一、实验动物 |
二、药物、试剂及仪器 |
三、实验场所 |
四、实验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入组时各组大鼠体重比较 |
二、各组大鼠造模后体重比较 |
三、各组大鼠治疗后体重比较 |
四、入组时各组大鼠痛阈值比较 |
五、各组大鼠造模后痛阈值比较 |
六、各组大鼠治疗后第1天痛阈值比较 |
七、各组大鼠治疗后第2天痛阈值比较 |
八、各组大鼠治疗后第3天痛阈值比较 |
九、入组时各组大鼠自发性疼痛评分比较 |
十、各组大鼠造模后自发性疼痛评分比较 |
十一、各组大鼠治疗后第1天自发性疼痛评分比较 |
十二、各组大鼠治疗后第2天自发性疼痛评分比较 |
十三、各组大鼠治疗后第3天自发性疼痛评分比较 |
十四、各组大鼠取材后右肾重量比较 |
十五、各组大鼠右肾组织TXA2、PGI2、TXA2/PGI2和5-HT的表达比较 |
十六、各组大鼠左肾组织HE染色镜下观察 |
第三节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及参与课题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3)腹针动气疗法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学对退行性膝骨关节病的认识和研究 |
1. 概述 |
2. 病因病机 |
3. 中医辨证治疗 |
4. 小结 |
综述二 西医学对退行性膝骨关节病的研究进展 |
1. 定义 |
2. 发病机制 |
3. 临床诊断要点 |
4. 治疗 |
5. 小结 |
综述三 腹针治疗膝骨关节病研究概况 |
1. 概述及特点 |
2. 治疗原理和机制 |
3. 针刺深浅是腹针治疗的关键 |
4. 主要取穴及操作 |
5. 膝骨关节病的腹针治疗文献报道 |
6.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前言 |
2. 临床资料 |
3. 治疗方法 |
4. 观察方法 |
5. 观察结果 |
6. 安全性评价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腹针选穴的依据 |
2. 腹针配合动气针法的重要意义 |
3. 疗效分析与总结 |
4. 典型病例分析 |
结语 |
1. 结论 |
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4)基于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治疗胃溃疡的实验研究探讨寒热并用配伍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实验研究 |
1. 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胃溃疡大鼠炎性因子及炎性介质的影响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药物组成与制备 |
1.1.3 实验试剂 |
1.1.4 主要实验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实验动物分组 |
1.2.2 动物模型的建立 |
1.2.3 动物给药 |
1.2.4 标本采集及制作 |
1.2.5 检测指标及方法 |
1.2.6 统计学处理 |
1.3 实验结果 |
1.3.1 一般情况 |
1.3.2 大鼠体重的变化 |
1.3.3 溃疡面积的变化 |
1.3.4 胃组织病理学观察 |
1.3.5 胃组织匀浆TNF-α和IL-8含量的变化 |
1.3.6 胃组织匀浆SOD、MDA含量的变化 |
1.3.7 胃组织匀浆GAS、MTL含量的变化 |
1.4 实验结果分析 |
1.4.1 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体重的影响 |
1.4.2 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溃疡面积的影响 |
1.4.3 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胃组织匀浆TNF-α、IL-8含量的影响 |
1.4.4 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胃组织匀浆SOD、MDA含量的影响 |
1.4.5 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胃组织匀浆GAS、MTL含量的影响 |
1.4.6 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血清PAF、ET、NO含量的的影响 |
2. 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胃溃疡大鼠胃粘膜修复因子EGF、VEGF、bFGF、PDGF表达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药物组成与制备 |
2.1.3 实验试剂 |
2.1.4 主要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2 动物模型的建立 |
2.2.3 动物给药 |
2.2.4 标本采集及制作 |
2.2.5 指标的检测 |
2.2.6 统计学处理 |
2.3 实验结果 |
2.3.1 胃粘膜EGF、VEGF阳性表达的变化 |
2.3.2 胃粘膜bFGF、PDGF阳性表达的变化 |
2.4 实验结果分析 |
2.4.1 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胃粘膜EGF、VEGF阳性表达的影响 |
2.4.2 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胃粘膜bFGF、PDGF阳性表达的影响 |
3. 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胃溃疡大鼠胃组织Hsp27、Hsp70mRNA表达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动物 |
3.1.2 药物组成与制备 |
3.1.3 实验试剂 |
3.1.4 主要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实验动物分组 |
3.2.2 动物模型的建立 |
3.2.3 动物给药 |
3.2.4 标本采集及指标的检测 |
3.2.5 统计学处理 |
3.3 胃组织HSP27、HSP70mRNA表达的变化 |
3.4 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胃组织HSP27、HSP70mRNA表达的影响 |
讨论 |
1. 关于造模方式的讨论 |
1.1 胃溃疡动物模型 |
1.2 中医胃寒、胃热证候模型 |
1.3 胃溃疡寒热错杂证病证结合模型 |
2. 关于半夏泻心汤拆方研究的讨论 |
2.1 拆方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2 拆方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
2.3 本课题半夏泻心汤的拆方原则 |
3. 关于实验结果的讨论 |
3.1 关于半夏泻心汤治疗胃溃疡的作用机制探讨 |
3.2 关于半夏泻心汤各分组药群治疗胃溃疡的作用机制探讨 |
4. 关于寒热并用配伍规律的探讨 |
5. 结论 |
6. 问题与展望 |
6.1 关于胃溃疡动物模型的研究 |
6.2 关于胃溃疡修复机制的研究 |
6.3 关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文献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图 |
1 各组大鼠冒组织HE染色镜下观察 |
2 各组大鼠胃粘膜ECF、VEGF、bFGF、PDGF免疫组化阳性表达 |
3 各组大鼠胃组织HSP27、HSP70mRNA表达电泳图 |
致谢 |
附录 |
(5)双柏散浸剂对下肢骨折术后肿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1 骨折手术后中医辨证及病因病机研究 |
1.2 手术后伤口局部机体的生理及病理变化 |
1.3 手术后治疗的相关研究 |
1.4 中医外治法的相关研究 |
1.5 双柏散药物的应用研究进展 |
1.5.1 临床应用 |
1.5.2 双柏散成分及药理效果的作用 |
1.6 中药剂型的相关研究 |
1.7 双柏散在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资料与方法 |
2.1 病例选择 |
2.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终止临床试验标准 |
2.2 临床资料 |
2.3 研究方法 |
2.3.1 药品名称、剂型及规格 |
2.4 观察指标 |
2.4.1 患肢肿胀程度的测量 |
2.4.2 疼痛评分量表 |
2.4.3 临床症状体征的证候积分 |
2.5 数据处理统计 |
第三部分 结果 |
3.1 治疗前三组患者均衡性的比较和分析 |
3.2 治疗前及治疗后各组肿胀度的比较 |
3.3 治疗前后各组疼痛指数比较 |
3.4 治疗前后各组证侯评分比较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4.2 创伤及手术后肢体肿胀疼痛的机制 |
4.2.1 肢体创伤及手术后微循环的改变 |
4.2.2 肢体创伤及术后的病理改变 |
4.2.3 肢体创伤及手术后的生化改变 |
4.2.4 肢体术后疼痛的改变 |
4.2.5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4.3 创伤和术后肢体肿胀疼痛的治疗 |
4.3.1 中医治疗 |
4.3.2 西医治疗 |
4.4 中医外治法分析 |
4.4.1 整体作用 |
4.4.2 局部作用 |
4.4.3 综合作用 |
4.4.4 外治法的研究 |
4.5 经皮吸收与中药经皮给药 |
4.6 双柏散浸剂分析 |
4.7 研究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大黄、关黄柏、泽兰、侧柏叶及双柏喷膜剂经皮渗透特征图谱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双柏散及相关制剂的研究概况 |
1.2 大黄药材的研究概况 |
1.3 关黄柏药材的研究概况 |
1.4 泽兰药材的研究概况 |
1.5 侧柏叶药材的研究概况 |
1.6 中药经皮渗透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大黄、关黄柏、泽兰、侧柏叶的特征图谱研究 |
2.1 大黄及其醇提液HPLC特征图谱的相关性研究 |
2.2 关黄柏及其精制提取物HPLC特征图谱的相关性研究 |
2.3 泽兰及其精制提取物HPLC特征图谱的相关性研究 |
2.4 侧柏叶及其水煎液HPLC特征图谱的相关性研究 |
第三章 大黄、关黄柏、泽兰、侧柏叶及双柏喷膜剂经皮渗透特征图谱特性研究 |
3.1 大黄蒽醌类、酚酸类及其他类成分的经皮渗透特征图谱研究 |
3.2 关黄柏生物碱及其他类成分的经皮渗透特征图谱研究 |
3.3 泽兰酚酸类及其他类成分的经皮渗透特征图谱研究 |
3.4 侧柏叶黄酮类及其他类成分的经皮渗透特征图谱研究 |
3.5 双柏喷膜剂蒽醌类、酚酸类、生物碱类、黄酮类及其他类成分的经皮渗透特征图谱研究 |
第四章 结语 |
4.1 实验总结与讨论 |
4.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外敷不同时间的双柏散辅助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急性胆囊炎的认识 |
一、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二、急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 |
三、急性胆囊炎体征 |
四、急性胆囊炎的辅助检查 |
五、急性胆囊炎的诊断 |
六、急性胆囊炎的常见严重并发症 |
七、急性胆囊炎的治疗现状 |
第二节 中医对急性胆囊炎的认识 |
一、中医对胆囊解剖及生理的认识 |
二、中医对急性胆囊炎病因的认识 |
三、中医对急性胆囊炎病机的认识 |
四、中医对急性胆囊炎的治疗 |
第三节 双柏散的相关研究 |
一、双柏散的临床应用 |
二、双柏散的临床研究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病例纳入标准 |
四、病例排除标准 |
五、中途退出和脱落病例判定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试验设计 |
二、观察项目 |
三、统计学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一、治疗前的一般情况 |
二、实验结果 |
三、安全性指标评价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第二节 研究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一般资料 |
附录2:实验室检查 |
在校发表的论文情况 |
致谢 |
(8)中药外敷加灌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及对C-反应蛋白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上篇 文献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阑尾周围脓肿的认识 |
1.1 病名及病因病机 |
1.2 治疗 |
1.2.1 内服法 |
1.2.2 外治法 |
2. 现代医学对阑尾周围脓肿的研究进展 |
2.1 发病机理 |
2.2 诊断 |
2.3 治疗方法 |
3. 现代医学对双柏散及通腑泻热合剂的研究 |
4. 阑尾周围脓肿与CRP的表达 |
下篇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
2. 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2.1 对照组 |
2.2.2 治疗组 |
2.2.3 观察时间 |
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3.1 疗效性指标 |
2.3.2 安全性指标 |
2.4 判定标准 |
2.4.1 疗效判定标准 |
2.4.2 安全性评价标准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分布情况 |
3.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3.3 两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腹痛消失时间比较 |
3.4 两组血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比较 |
3.5 两组包块消散情况比较 |
3.6 两组血清中CRP含量比较 |
3.7 安全性观察及不良反应 |
4. 讨论与分析 |
4.1 中医外治法治疗作用的古代文献记载 |
4.2 中医外治法的作用机理 |
4.3 双柏散及通腑泻热合剂外治作用机理 |
4.4 临床疗效与实验结果分析 |
4.5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大黄、关黄柏部位精制及双柏散五种精制部位成膜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一、中医对软组织损伤的认识 |
二、西医对软组织损伤的认识 |
三、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诊断标准与疗效判断标准 |
四、双柏散的研究进展 |
五、喷膜剂及成膜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双柏散方中大黄、关黄柏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
第一节 大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
第二节 关黄柏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
第二章 双柏散喷膜剂成膜工艺研究 |
第一节 成膜材料的筛选 |
第二节 PVP、PVA对精制部位成膜性的研究 |
第三部分 结语 |
一、结论与意义 |
二、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改良双柏散外敷治疗膝关节急性创伤性滑膜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急性软组织损伤 |
1.1 现代医学对急性软组织损伤的研究进展 |
1.2 实验研究 |
1.3 祖国传统医学对急性筋伤的研究近况 |
1.3.1 急性伤筋的病因病机 |
1.3.2 急性伤筋的外治与渊源: |
1.4 目前急性伤筋的外治情况 |
1.4.1 传统剂型: |
1.4.2 现代剂型 |
1.5 对柏散系列剂型的应用及改进 |
1.5.1 组成与制法 |
1.5.2 应用范围 |
1.5.3 现有剂型的不足 |
1.5.4 改进方法 |
1.6 总结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急性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 |
2.1 对本病的认识 |
2.1.1 本病的病因病机 |
2.1.2 发病机理 |
2.2 中医药外治: |
2.2.1 中药膏散外敷 |
2.2.2 中药薰洗 |
2.2.3 物理疗法 |
2.2.4 手法及其他 |
2.3 问题与展望 |
第三部分 预试验 |
4.1 双柏散的改进 |
4.1.1 双柏散改进原理 |
4.1.2 双柏胶贴的配制与制作 |
4.2 研究方祛 |
4.2.1 背景 |
4.2.2 分组情况 |
4.2.3 给药方法 |
4.3 研究内容 |
4.4 观察指标 |
4.5 统计方法 |
4.6 预试验结果 |
4.6.1 病例脱落情况 |
4.6.2 持粘性能观察 |
4.6.3 皮肤刺激情况 |
4.6.4 致敏情况 |
4.6.5 污染衣物情况 |
4.6.6 异味情况 |
4.7 预试验讨论 |
4.7.1 持粘性能观察 |
4.7.2 皮肤刺激情况观察 |
4.7.3 致敏情况观察 |
4.7.4 污染衣物情况观察 |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 |
4.1 一般资料 |
4.1.1 研究目的 |
4.1.2 研究方法 |
4.2 诊断标准 |
4.2.1 |
4.2.1.1 西医诊断标准 |
4.2.1.2 辨病辨证标准 |
4.3 病例选择标准 |
4.3.1 纳入标准 |
4.3.2 排除标准 |
4.3.3 剔除标准 |
4.3.4 脱落病例 |
4.4 治疗方法 |
4.4.1 基础治疗 |
4.4.2 外敷药物治疗 |
4.5 研究内容 |
4.6 疗效评价 |
4.7 安全性评价 |
4.7.1 不良事件 |
4.7.2 不良事件严重程度的标准 |
4.7.3 不良事件与试验用药的关系 |
4.7.4 不良事件的记录与处理 |
4.8 统计方法 |
4.9 伦理原则 |
4.10 技术路线 |
4.10.1 双柏胶贴配制技术路线 |
4.10.2 持粘性观察技术路线 |
4.10.3 皮肤刺激、致敏、污染衣物观察情况技术路线 |
4.11 临床应用结果 |
4.11.1 病例脱落情况 |
4.11.2 年龄分布 |
4.11.3 性别分布(见表) |
4.11.4 均衡性分析(ITT):两组治疗前比较 |
4.11.5 双柏油膏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 |
4.11.6 改良双柏散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 |
4.11.7 两组治疗后比较 |
4.11.8 治疗满三天后的疗效评价比较 |
4.12 临床应用讨论 |
4.12.1 病例的选择及观察时间的制定 |
4.12.2 关于病例类型的选择 |
4.12.3 双柏散组方分析 |
4.12.4 双柏散作用机制分析 |
4.12.5 改良双柏散、双柏油膏的疗效分析 |
4.12.6 两组治疗后比较 |
4.12.7 疗效分析 |
4.12.8 毒副作用 |
结语 |
4.1 在预试验方面 |
4.1.1 持粘性能观察 |
4.1.2 皮肤刺激情况观察 |
4.1.3 致敏情况观察 |
4.1.4 污染衣物情况观察 |
4.2 在临床应用方面 |
4.2.1 改良双柏散、双柏油膏的疗效分析 |
4.2.2 两组治疗后比较 |
4.2.3 疗效分析 |
4.2.4 毒副作用 |
4.3 本课题尚存在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四、炎痛散治疗炎性急腹症6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清热化瘀法治疗肺胃热盛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观察[D]. 陶晓莉.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2]龙虎交战针刺邱氏穴治疗肾绞痛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D]. 肖扬.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3]腹针动气疗法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病的临床观察[D]. 郭鑫.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4]基于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治疗胃溃疡的实验研究探讨寒热并用配伍规律[D]. 王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6)
- [5]双柏散浸剂对下肢骨折术后肿痛的疗效观察[D]. 杨英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6]大黄、关黄柏、泽兰、侧柏叶及双柏喷膜剂经皮渗透特征图谱特性研究[D]. 张子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4)
- [7]外敷不同时间的双柏散辅助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研究[D]. 秦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8]中药外敷加灌肠治疗阑尾周围脓肿及对C-反应蛋白影响的临床研究[D]. 卢蔚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9]大黄、关黄柏部位精制及双柏散五种精制部位成膜性的研究[D]. 陈国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0)
- [10]改良双柏散外敷治疗膝关节急性创伤性滑膜炎的临床研究[D]. 周小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