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名老中医杨新武治疗闭经2例

着名老中医杨新武治疗闭经2例

一、名老中医杨新五治疗闭经医案二则(论文文献综述)

宋晓晨[1](2021)在《基于古今医案的痴呆中医因机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于痴呆的治疗,始终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本课题拟从中医医籍及国内较为权威的学术数据库所记载的中医痴呆古今医案入手,梳理中医治疗痴呆的古今医案情况,呈现大历史观下医家临证诊治痴呆的演变与发展,挖掘整理古今医家对痴呆的病因病机等理论的认识及古今医家对痴呆的诊疗规律和经验,为痴呆的中医临床治疗与科学研究提供借鉴、拓展思路。同时,结合对痴呆古代文献的梳理与中医相关研究的概述,对痴呆的中医药治疗进行总体论述。方法:1.基于《中华医典》对痴呆的古代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应用理论归纳与分析法,按照病名溯源、病因病机、治疗沿革等进行分析。2.基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库存的中医学经典医籍以及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电子数据库对痴呆的古今医案进行搜集整理,应用数理统计、数据挖掘与网络药理学方法,按照医案年代分布情况、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病因分布情况、病性病位分布情况、症状分布情况、方药应用情况等进行分析。3.基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电子数据库对近10年来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研究进行搜集整理,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按照发文年份、发文地域、发文单位、文献类型、研究内容、项目支持、核心期刊、核心作者等进行分析。结果:1.痴呆首见于唐代的《华佗神医秘传》,又名“呆痴”“愚痴”“痴病”“神呆”“呆证”“呆病”等。明代以前多作为其他疾病的症状。可由药邪、先天因素、外伤、七情内伤、他病继发等诱发,病机以脏腑气血虚损为本,痰、瘀、火热为标。病位以心、脑为主,兼有肝、脾、肾。治疗兼见针灸与中药疗法。针灸选穴多为心经与肾经上的穴位。中药疗法包含藜芦、牵牛、石菖蒲、远志等化痰药及多个化痰补虚方的应用。2.共录入医案376则,分为少量的古代医案与近代医案,以及大量的现代医案。患者以60-79岁的男性居多。常见病因依次为他病继发、情志因素、毒邪、先天因素和外伤。常见病性依次为痰、血瘀、精髓亏虚、气虚、火热、气滞、阴虚等。常见病位依次为肾、心神(脑)、脾、心、肝、肺、胃、胆。常见症状依次为善忘、神情淡漠、反应迟钝、智能降低、性情改变等。常见方剂依次为补益剂、祛痰剂、活血剂、祛湿剂、行气剂、清热剂等。常见药物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解表药等。应用频率最高的方剂依次为地黄饮子、补阳还五汤、菖蒲郁金汤、六味地黄丸、通窍活血汤、温胆汤等。应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依次为石菖蒲、远志、川芎、茯苓、丹参、甘草等。常用药物可聚类为补虚类、活血类、化痰类。经关联规则分析,结合临床应用情况与疗效评估,得到常用药对及核心药物组成为石菖蒲-远志、熟地黄-山茱萸、桃仁-红花-川芎、郁金-陈皮-半夏-茯苓-石菖蒲。对支持度百分比最高的石菖蒲-远志药对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9个活性成分,73个潜在靶点,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c AMP信号通路、蛋白质去泛素化、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活性氧代谢过程、节律周期过程等多个生物学过程及通路。3.共纳入近10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研究文献1558篇。年发文数量呈波动增长。主要发文地域依次为北京、湖北、广东、黑龙江、山东等。主要发文单位依次为湖北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文献类型以期刊论文为主。研究内容包含临床观察,实验研究,理论分析,以及治未病、护理、康复等早期防护与病后调护的相关研究。治疗方法囊括中药、针灸、贴敷、推拿、砭法、导引等。研究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等多项资助与支持。载文量最多的中华中医药学刊、中国老年学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辽宁中医杂志等18种期刊为“核心区”期刊,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结论:1.历代医家对痴呆的认识由以虚、痰为主要病机演变为以虚及正虚夹痰夹瘀为主,并兼见火热、气滞、湿阻、寒凝、水停等,治法也由补虚、化痰发展为补虚、化痰、活血、开郁、清热、燥湿、驱寒、利水等。2.痴呆的病因有他病继发、七情内伤、外伤、毒邪、先天因素等,病性以痰、血瘀、精髓亏虚为主,病位以肾、脑、脾、心、肝为主,症状表现为善忘、神情淡漠、反应迟钝、智能低下等,证型以正气不足的虚证与虚中夹痰夹瘀的本虚标实证为主,治疗时多应用补虚药、化痰药、活血药、清热药等,依据具体证型进行辨证施治。3.常用方剂有地黄饮子、补阳还五汤、菖蒲郁金汤、通窍活血汤、温胆汤等,常用中药有石菖蒲、远志、川芎、茯苓、丹参、甘草、黄芪、半夏、郁金、当归等,常用药对及核心药物组成为石菖蒲-远志、熟地黄-山茱萸、桃仁-红花-川芎、郁金-陈皮-半夏-茯苓-石菖蒲。4.痴呆的中医研究处于稳步发展阶段,形成了中药、针灸、贴敷、推拿、砭法、导引等内服外治相结合、多靶点靶向治疗的日臻完善的治疗模式,研究趋势为痴呆的早期干预与病后调护。

彭潇婵[2](2021)在《针刺配合刺血法治疗血瘀型贝尔氏麻痹后遗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对比治疗组(常规针刺和刺血法)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的临床疗效,寻找一种治疗血瘀型贝尔氏麻痹后遗症的优势疗法,为进一步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7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刺血法(口腔黏膜+面部放血与背俞穴放血交替进行)、对照组:常规针刺法。两组均35例。按照面部损伤程度评分表和House-Brach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简称H-B分级),分别对治疗前期(收治当日)、治疗中期(治疗3周时、治疗7周时)、治疗后期(治疗11周时)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与评定,数据统计完成后用SPSS 24.0进行分析。结果(一)病例完成情况:将7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共35例,其中脱落3例,实际完成32例;对照组35例,其中脱落4例,实际完成31例。两组病例实际共完成63例。(二)基线资料比较: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脱落病例、性别、年龄分布、病程时间、收治当日的面部损伤程度评分及其H-B分级进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三)两组在治疗3周时比较1、组内比较(1)面部损伤程度评分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收治当日、治疗3周时的面部损伤程度评分结果均呈正态分布,通过t检验,治疗组t=8.810,P=0.000(P<0.01);对照组t=5.706,P=0.000(P<0.01)。两组组内数据的比较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3周时对面部损伤程度评分的改善均有效。(2)H-B分级比较:经秩和检验,治疗组:Z=-4.123,P=0.000(P<0.01);对照组:Z=-2.000,P=0.04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3周时,对H-B分级来说,两组均有改善。2、组间比较(1)两组间的面部损伤程度评分比较:通过t检验,t=-2.075,P=0.04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治疗3周时,对于降低面部损伤程度评分而言,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两组间H-B分级比较:通过秩和检验,Z=-2.001,P=0.04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治疗3周时,对于H-B分级来说,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3)两组之间的疗效分析:通过秩和检验,Z=-1.999,P=0.04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3周时,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四)两组在治疗7周时比较1、面部损伤程度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7周时的面部损伤程度评分均呈正态分布,通过t检验,t=-3.115,P=0.003(P<0.01),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治疗7周时,对于面部损伤程度评分的改善而言,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H-B分级:通过秩和检验,Z=-2.617,P=0.009(P<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治疗7周时,治疗组针对H-B分级方面的提高明显优于对照组。3、疗效:通过秩和检验,Z=-2.591,P=0.01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治疗7周时,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五)两组在治疗11周时比较1、面部损伤程度评分:治疗组、对照组在治疗11周时的面部损伤程度评分均为正态分布。通过T检验,t=-5.702,P=0.000(P<0.01),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治疗11周时,治疗组针对面部损伤程度评分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2、H-B分级:通过秩和检验,Z=-3.087,P=0.002(P<0.01),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治疗11周时,治疗组针对H-B分级方面的提高明显优于对照组。3、疗效:治疗组:治愈15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88%;对照组:治愈5例、显效9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87%。经秩和检验,Z=-3.087,P=0.002(P<0.01),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治疗11周时,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对于改善面部损伤和恢复面神经功能而言,采用常规针刺配合刺血疗法的方法(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疗法(对照组)治疗血瘀型贝尔麻痹后遗症均有改善。2.血瘀型贝尔麻痹后遗症期,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采用口腔黏膜+面部同时放血配合背俞穴放血的治疗方法,其临床疗效要明显优于常规针刺,并且可以缩短治疗时间,能更好地促进面部康复。

郑文洁[3](2019)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馆藏广东省中医献方普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6年我国首部中医药法强调“支持对民间中医药技术方法的整理、研究和利用。国家鼓励组织和个人捐献有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价值的中医药文献、秘方、验方、诊疗方法和技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医药献方具有民间中医药技术方法的特色,开展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整理挖掘运用名老中医的经验,也是贯彻中医药法的举措。笔者通过走访本校图书馆,利用校图书馆检索系统和读秀系统检索,对馆藏献方专着及中医期刊内广东省献方进行收集整理研究。目的:重整医学家底,填补当代医学史里献方运动广东板块的空缺,完善岭南医学史。同时对医学宝库进行挖掘,为现今临床运用提供借鉴与参考。献方运动中不少名老中医首次将秘方验方公开,对名老中医的经验传承的追本溯源也有一定帮助。方法:综合利用文献普查法、数据库检索法、历史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对九本广东省中医药献方与八种中医药杂志所载广东省献方进行综合研究,形成以下成果。成果:1.发现了九本献方专着:《广东省医药卫生技术革命经验交流展览会·中医药验方汇编上编》《广东省医药卫生技术革命经验交流展览会·中医药验方汇编下编》《广东省中医验方选集》《广东省各县市中医验方交流汇编第一集》《广州市中医验方选第一集》《中医验方汇集(五九年第一辑)》《中医验方汇编第一集》《广州市荔湾区中医工作展览会资料汇编·常用草药验方集解》《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特辑》和八种中医期刊所载广东省献方。2.整理了九本献方专着献方3254首,八种中医期刊中广东省献方7首。3.辑录体例6万余字(61957)。4.绘制献方统计图61幅,统计表70张。5.完成了九本献方专着的分类统计,其中内科分为11大类,包含疾病113种。内科献方总数1510方,所包含传染病514方,消化系统疾病348方,泌尿系统疾病200方,呼吸系统疾病143方,肢体经络病72方,其他内科疾病68方,神经系统疾病64方,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38方,血液系统疾病24方,循环系统疾病22方,泌尿男性疾病17方。外科分为7大类,包含疾病34种。外科献方总数453方,所包含外科感染212方,其他外科疾病151方,腹外疝31方,肛门直肠疾病27方,肿瘤21方,泌尿男性疾病9方,骨关节结核2方。妇产科分为7大类,包含疾病29种。妇产科献方总数317方,月经病96方,产后病77方,妇科杂病76方,妊娠病31方,带下病18方,前阴病10方,乳汁喂养类9方。儿科分为16大类,包含疾病39种。儿科献方总数292方,所包含消化系统疾病88方,传染病62方,神经系统疾病44方,皮肤病26方,发热24方,咽喉口腔病方12方,新生儿病9方,呼吸系统疾病6方,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4方,泌尿系统疾病4方,其他儿科疾病3方,腹外疝3方,耳疾2方,眼疾2方,鼻病1方。骨伤科分为6大类,包含疾病8种。骨伤科献方总数189方,所包含跌打伤96方,骨折38方,枪弹伤23方,外伤20方,刀伤10方,内伤2方。皮肤科分为8大类,包含疾病21种。皮肤科献方总数134方,所包含细菌性皮肤病40方,真菌性皮肤病36方,皮炎31方,其他皮肤病8方,荨麻疹类皮肤病7方,动物性皮肤病5方,病毒性皮肤病4方,性病3方。五官科分为4大类,包含疾病25种。五官科献方总数359方,所包含咽喉口腔病182方,眼疾95方,鼻病47方,耳疾35方。6.发现献方十则以上23人,共献方526方,占比16.16%。献方最多前十位者为关济民106、何中和34、赵思竞33、邬碧泉32、赵裕才30、邓鹤芝27、李庭芬25、覃振安20、赵芳伯20、陶葆荪18。十人献方达345方,占比10.6%。7.总结出献方人两大特点:(1)不乏着名医家、生草药家以单人献方为主(2)单位献方(不记名,以单位名义献方)其次,联合献方(多人献方或多单位献方联合)最少。8.发现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质量较高。9.中医献方运动产生的背景与领导人的号召,建国初期卫生条件差,医药资源不足有关。10.统计发现传染病献方占比15.8%,是所有病种中数量最多的。而其中痢疾、肺结核、麻疹最多。痢疾献方129则,占所有献方的3.96%。结论:献方以传染病方最多,原因有三:首先建国初期卫生条件差,医药资源分布不均;其次岭南地区向来因独特的气候环境温病疫症横生。献方人以临床名家为多,其中有41位广东省名老中医献方共计355则,关济民献方最多,达106方,涉及24个病种。广东省献方具有疗效好,善用岭南草药等特点。

高志蓉[4](2016)在《周翠英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经验》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名老中医周翠英教授从事风湿免疫性疾病的研究多年,在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方面具有自己独到的学术见解。本研究拟通过总结名医经验,对周翠英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的治法、方药及用药特点进行分析归纳。方法:整理既往临床病历资料,收集相关文献,探讨周翠英教授用药思路及特点。结论:干燥综合征主要病因病机是燥毒内蕴、阴虚津亏、瘀血阻络,因此以清燥解毒、滋阴润燥、活血化瘀为本病的基本治疗方法。

陈婕[5](2016)在《高雄激素诱发卵巢颗粒细胞SCF/c-kit表达异常及滋阴方干预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SCF与其受体c-kit结合可调控卵巢细胞增殖与凋亡,参与卵泡的募集与发育,在PCOS患者血液、卵泡液中发现有异常,但报导结果并不一致,争议较多,可能与PCOS表型高度异质性相关。中药滋阴方为临床治疗PCOS的验方,本项研究以卵巢局部调控因子SCF/c-kit为切入点,旨在明确高雄激素诱导的类PCOS窦状卵泡颗粒细胞中SCF/c-kit的异常表达,探讨滋阴方(ZYD)含药血清通过PI3K/AKT信号途径对颗粒细胞SCF/c-kit表达的影响,进一步阐述滋阴方改善高雄激素诱发卵巢功能障碍的机制。方法:实验1:以DHEA注射诱导雌鼠类PCOS疾病模型,23d雌鼠25只随机分为油剂对照组、DHEA注射2、4、6、8周5组,80日龄交配,ELISA检测血清性激素FSH、LH、T、E2浓度,观察阴门开启时间及动情周期改变,统计交配率、受孕率、产子数与离乳存活数,构建并优化高雄亚型类PCOS大鼠模型,阐述肾上腺功能初现异常对性腺功能初现的影响。实验2:以上法构建类PCOS模型,IHC观察SCF在PCOS卵巢细胞及亚细胞中的定位,分别以10%ZYD、20%ZYD、FSH、FSH+10%ZYD干预颗粒细胞体外培养24、48、72h,ELISA检测颗粒细胞上清液SCF、E2浓度,Western Blot、real time RT-PCR检测各组SCF 蛋白及 mRNA 表达差异;再以 LY294002 阻断PI3K,Western Blot、real time RT-PCR检测SCF、c-kit、p-AKT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实验1:(1)DHEA注射2周T浓度升高,停止注射后DHEA2、4周组T随时间下降至正常,DHEA6周组仍维持在高水平。(2)DHEA注射2周、4周E2浓度显着升高,延长注射至6周、8周E2呈下降趋势。(3)DHEA注射2周阴门开启时间提前[(26.60±0.89)天vs(35.20±2.49)天,P<0.01]。(4)DHEA注射4周动情周期紊乱比例明显增加[(86.67%vs 20.00%),P<0.05],停止注射后DHEA2、4周组动情周期逐渐复常,DHEA6、8周组持续紊乱。(5)DHEA6、8 周组产仔数[(6.40±1.14)只、(6.60±1.52)只 vs(10.2±1.48)只,P<0.01]、离乳存活数[(5.60±0.55)只、(5.40±1.67)只vs(9.40±1.67)只,P<0.01]较油剂对照组显着减少,但各组交配率、受孕率、离乳存活率无显着差异。实验2:(1)DHEA诱发类PCOS窦状卵泡颗粒细胞SCF、E2分泌减少(P<0.05),SCF、c-kit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2)10%、20%ZYD、FSH干预均可显着增加24~72h 上清液 SCF、E2 浓度(P<0.05),提高 SCF、c-kit 蛋白及 mRNA 表达(P<0.05)。(3)FSH+10%ZYD促进SCF mRNA表达优于单纯FSH刺激(P<0.05),但不增加SCF蛋白表达。(4)ZYD可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途径促进颗粒细胞SCF/c-kit表达。结论:(1)延长DHEA注射时间至6周,可优化构建高雄亚型类PCOS大鼠模型,青春期前持续高雄激素暴露可促使肾上腺功能早现,并引起性腺功能障碍。(2)高雄激素可诱发窦状卵泡颗粒细胞SCF分泌下降,滋阴方可通过PI3K/AKT信号途径调控SCF/c-kit的表达,从而改善高雄激素对颗粒细胞产生的不良影响,促进PCOS窦状卵泡发育。

苏恒香[6](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探讨肖承悰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用药规律》文中研究说明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发病多因性,临床表现多态性的内分泌紊乱综合征,现代医学对其很棘手。肖承惊教授秉持整体观理念,对本病施以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能显着改善临床症状并提高妊娠率。因而,在大数据时代的映衬下,有必要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肖承惊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所积累的大量临床资料,对肖承惊教授治疗该病的用药规律(包括单味药物、药物组合、核心组合、备选新方等)进行初步探讨,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处方用药,提高临床疗效,并对该病的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进行探析,以期为该病在中医药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目的: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肖承惊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用药规律,并探析其思辨特色。方法:收集并筛选肖承惊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有效病例,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1.1)”,采用该软件集成的规则分析、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及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进行挖掘分析。将所有病例资料按月经表现不同分为三组,分别进行总体挖掘和层次挖掘,从而探讨肖承惊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用药规律,探析其对该病的思辨特色。结果:对筛选出的551个处方分别进行总体挖掘分析和层次挖掘分析,确定总体和各组处方中各药物的出现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演化得出总体及各组的核心药物组合,以及备选新处方。总体药物出现频次前十位分别是续断、桑寄生、茯苓、白术、女贞子、泽兰、巴戟天、制香附、生地、当归;功血组药物出现频次前十位分别是女贞子、续断、桑寄生、茯苓、白术、巴戟天、白芍、党参、泽兰、生地;月经稀发组药物出现频次前十位分别是续断、桑寄生、茯芩、泽兰、白术、制香附、当归、巴戟天、生地、鸡血藤;闭经组药物出现频次前十位分别是茯苓、续断、桑寄生、巴戟天、川牛膝、泽兰、女贞子、赤芍、丹参、生甘草。在层次挖掘中,三组归经用药排在前五味的均是肝、肾、脾、肺、胃,其中功血组与月经稀发组相比,肝经用药比例相对升高,而肾经用药比例则相对降低;三组用药在四气上的排序均一致,分别为温、平、凉、寒、热,集中体现在温平二性;三组用药在五味上排在前四位的均一致,分别为甘、苦、辛,酸,集中表现在甘苦二味,其中功血组与月经稀发组和闭经组相比,其差异不在于甘苦二味,而在于比例下降的辛温药和比例上升的酸涩药、寒凉药;分别调整三组的关联规则支持度,可以动态显示各组组方规律,闭经组核心药物以巴戟天易白术,而随着支持度的调低,功血组的核心药物周围逐渐出现一些益气养阴药,月经稀发组周围则渐渐出现一些理气调经药,闭经组则以更为强劲的活血化瘀药为主。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得出的常用药物组合有续断-桑寄生(-女贞子、制香附、茯苓、川牛膝、泽兰),女贞子-旱莲草,覆盆子-菟丝子,女贞子-白芍,赤芍-丹参,川牛膝-赤芍。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演化得出功血组的新方为续断-桑寄生-党参-太子参-南沙参-旱莲草-仙鹤草;月经稀发组新方为生黄芪-鹿角胶(霜)-鸡血藤-骨碎补-紫石英-巴戟天和丹参-赤芍-川牛膝-菟丝子;闭经组新方组合为骨碎补-茵陈-生甘草-沙苑子和泽兰-半夏-枳实-制首乌-女贞子-决明子。结论:通过对肖承惊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用药规律进行挖掘分析,得出肖承惊教授治疗不同月经表现的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用药存在诸多异同点(包括单味药物、药物组合、核心组合、备选新方等),上述数据挖掘结果为临床或基础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治疗提供了有益的线索,但尚需要经过溯源、专家判读、临床实验研究等进一步评判。

郭强[7](2012)在《1949年以前岭南中医喉科眼科文献整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研究目的岭南土地卑湿、气候炎热,湿热易熏蒸,人多易患喉疾眼病。历史上岭南地区有很多五官科名家,对喉病、眼病的治疗有丰富的经验。他们把这些经验形诸文字,有的写成专着,有的收录在岭南综合性医着、方书、本草、医案着作中,有的发表在中医期刊上。此外,一些喉科和眼科的名着也曾在岭南刊刻出版。对本地医家产生深刻影响。总之,岭南中医喉科眼科文献是相当丰富的,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但目前的情况是这些文献分布比较零散,不利于研究。本论文旨在对岭南现存的喉科眼科文献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整理,挖掘岭南中医喉科眼科医家的学术思想、学术源流,总结岭南医家喉科眼科方面的诊治经验,为临床提供借鉴,并在此基础上评价岭南中医喉科眼科在国内喉科眼科学术发展史中的地位及影响。二、研究方法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调研的方法全面搜集整理岭南中医喉科眼科专着,辑录出岭南综合医着、方书、医案、本草着作中的喉科眼科文献,收集民国广东中医期刊中的喉科眼科论文,进而运用版本学、目录学和比较研究等方法考证喉科眼科专着的作者、版本和学术源流,总结岭南中医喉科眼科医家的学术思想,整理岭南喉科眼科医家诊治疾病的经验,总结岭南喉科眼科发展的历史。三、研究内容和结果论文具体分为六个章节进行撰写:第一章分萌芽、发展、兴盛和嬗变四个时期,分别概述我国古代中医喉科学和眼科学的发展史,以此为背景,研究岭南喉科眼科学的发展及在国内的影响和地位。第二章主要研究现存岭南中医喉科专着和教材。专着有4种,为《喉舌备要》、《喉证指南》、《喉证图说》和《喉症全书》,分别介绍其主要内容,考证版本和学术源流,总结其学术思想。经研究发现:《喉舌备要》不同版本的内容差异较大,书中摘录了《景岳全书》和《喉科指掌》等书的部分内容,对喉病的命名参考了郑梅涧的《重楼玉钥》一书,该书重视喉痹辨证,善用甘桔汤、玉龙散。《喉证指南》的作者为余泽春,周兆璋将其与《时疫白喉证论》合刻出版,该书主张喉病慎用表药,总宜宣肺。《喉证图说》主张治喉宜降品以杀其势,忌疏散苦寒,勿食生冷慎用针火。《喉症全书》由中西医喉科书汇编而成,重视白喉病的治疗。喉科教材有古昭典、邬宝杰、钟锦涛、李藻云主编的4种,亦分别介绍其主要内容和学术思想。第三章主要研究现存岭南中医眼科专着和教材。专着有清代黄岩的《眼科纂要》、颜尔梧的《眼科约编》、邓雄勋的《眼科启明》、黄惠然的《黄乔岳眼科全集》、民国时期黄荔洲出版的《救目慈航》,教材有梁翰芬编写的《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眼科学讲义》。经研究发现:《眼科纂要》将主要内容撮为歌括,学术上首重经络辨证,治法上主张补水泻火,清热除湿,自创方剂较多,疗效显着。《眼科约编》提倡五轮定经,主张虚证从肾,实证从肝。《眼科启明》大部分内容源自《银海精微》。《黄乔岳眼科全集》认为新症多属火,对翳膜的诊断有独到见解。《救目慈航》将喉疾受病脏腑多归之心、肝、肾。梁翰芬的《眼科学讲义》“废五轮八廓,倡脏腑络病”,以“目之为体,应乎五脏”解释眼部的生理病理。第四章研究曾在岭南刊刻出版喉科和眼科的名着,包括《咽喉脉证通论》、《咽喉秘集》、《喉症全科紫珍集》、《白喉治法忌表抉微》、《时疫白喉捷要》、《审视瑶函》、《程松崖眼科》和《异授眼科》等,考证版本,探究他们对岭南中医喉科眼科学术发展的影响。第五章研究岭南历代综合性医着、妇科、儿科、本草、针灸、中西汇通等医着中的喉科眼科医论、病症治法、验方、治疗喉病眼病的药物等内容,研究民国时期广东的中医期刊上刊发的喉科眼科论文。基于以上内容,勾勒出岭南中医喉科眼科发展史的基本轮廓。第六章总结民国时期广州喉科名医古绍尧、钟锦涛、王俊民、李藻云、杨志仁等人的治喉经验。四、研究结论(一)岭南中医喉科眼科学术源远流长,后期发展多元。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是岭南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着作,该书总结了晋以前国内的医学成就,岭南喉科眼科学术也自此开始发展。唐代一些流寓岭南的医家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一些喉科眼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方药,如郑景岫的《南中四时摄生论》、刘禹锡的《传信方》。宋代南海陈昭遇参与主编的《太平圣惠方》,其中喉科眼科方剂达3卷之多;刘防的《幼幼新书》中喉科眼科的内容约有2卷,并且出现了“青盲”、“雀目”、“喉痹”、“缠喉风”等专业学术名词,说明此时岭南地区喉科眼科已独立分科,学术体系已经成形。清代是岭南喉科眼科学高速发展时期,其学术传承呈现多元化发展。随着地方刻书业的发展,历代着名医家的着作得以在广东广泛流传,对喉科眼科影响较大者为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后世甚至民国时期岭南的一些喉科眼科医家都宗其学说。此外,岭南医家还取法于《证治准绳》、《喉科指掌》、《时疫白喉捷要》、《白喉治法忌表抉微》、《银海精微》等着作。就整体而言,清代岭南喉科眼科着作在理论方面有所发挥的不多,而多注重临证实用。独创内容较多的为清代黄岩的《眼科纂要》,学术界普遍认为其学术价值较高。(二)岭南医家对喉科眼科的理论和治疗用药有独特的见解。在喉科眼科理论方面,何梦瑶、黄岩等认为任何一经得病均可以使喉部致病。任赞、何梦瑶、周兆璋等认为岭南气候炎热,咽喉之病皆属火证、热证,杨志仁认为南方人所患喉病,以热证与阴虚者较多。黄岩治喉虚实辨证,认为虚实二者,无地不有,无症不有,当分何脏何腑、在气在血。钟锦涛认为乳蛾、喉闭、缠喉等症皆为痹类。治疗喉痹,岭南医家大多尊张仲景之“甘桔汤”。郭元峰自创有一套“察目”诊断疾病病因、预后的方法,程康圃积累了一些小儿眼目看证经验。历代岭南医家创制了不少治疗喉病眼病的验方,如黄岩自制的除湿汤、新制柴连汤、消翳汤、泻肺饮等皆为眼科着名方剂,配伍严谨,疗效确凿,见收于《中医眼科学》各版教材。古绍尧的“指甲散”、王俊民的“喉科解毒汤”、杨志仁的“疏风清热汤”都是闻名于广东的秘方。用药方面,岭南医家善用本地药物。如《救目慈航》的作者常用岭南本土药物消山虎、刺仔花、龙眼叶、芙蓉叶等,古绍尧、王俊民治疗喉病常用咸竹蜂,陈定泰善于使用蜘蛛、酸梅、蠄螃、蜗牛等常见之物。(三)岭南中医喉科眼科教育专业化较早。岭南是西医传入中国的窗口,医学传教士在这里建立了现代医院、西医学校,开设解剖、西医眼科等课程。受西式教育以及近代文化思潮、时局政治的影响,岭南的一些中医界人士开始积极筹划建立中医院校,以获得中医生存空间及中医教育的话语地位,早期创办有医学求益社、医学卫生社、中医教员养成所、广东医学实习馆等机构,这在当时国内属于首创。然而这些机构所开设的课程较为零散,中医系统教育的真正建立,始自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和广东光汉中医学校。这两所学校开设有专门的喉科和眼科学课程,编写了专门的教材,据笔者所查,喉科讲义有3种共5个版本,而梁翰芬编的《眼科讲义》,两个学校均使用。这些讲义是国内同类讲义中编写较早的,足见岭南中医喉科眼科教育专业化较早。(四)岭南中医喉科眼科学在近代中国具有领先地位。近代,广东作为全国开风气之先的门户,中西医汇通最早发生在这里。陈定泰的《医谈传真》中所收录的解剖图谱,最早为我们展示了现代医学意义的咽喉、眼睛的解剖位置;陈珍阁不但吸取了西医的学术精华,而且还对中医进行了反思与批判,首次提出古传之五轮八廓学说为谬论的观点;朱沛文则通过引用《内经》、《难经》、《总录》、《类经》以及洋医对咽喉、眼部器官的解剖学解释,并结合解剖图谱的对照,去让世人自行判断孰是孰非。这些在中医近代史上都是相当有创见的举动。民国期间,广东较早建立了中医学校,开展中医喉科眼科学教育,在国内率先编写了中医喉科、眼科学教材,而且有多种版本,一举奠定了广东中医喉科眼科学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因此,建国后的全国第一版中医喉科、眼科学教材的编写花落广东也就顺理成章了。

朱鹏[8](2012)在《积聚类疾病学术源流梳理及方药证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针对目前中医治疗肿瘤出现了不良的问题,如完全借用现代医学思维模式治疗肿瘤,抗肿瘤药的滥用等,尤其对古籍中的积聚类疾病整体研究不足的现状,全面地研究古代积聚类疾病的医论、方药、医案等内容,对1911年以前的古籍进行研究,初步总结不同时期积聚类疾病的发展特点,总结不同时期的高频药物,发掘医案的症状和药物,为下一步更深入地探讨积聚与肿瘤间的关系等内容打下基础。方法:本次研究主要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文献统计、中医学术研究等方法。结果:(一)历代医家关于积聚类疾病的理论概貌本研究是以朝代和医家为研究线索,分析了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医论内容,在收集现存医籍的基础上,直接记载积聚内容的医籍有100余部,年代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每个时期都对积聚类疾病进行了研究,并对每本医书的基本特点归纳成表18。(二)重点医家关于积聚类疾病的理论本研究重点讨论了15本医书有关积聚类疾病的医论,这些医论是通过本人全面阅读医籍后根据学说发表的最早性和独创性而定的。因此,除15本医书医论的医论外,其他医论只在“其他医家”部分予以综合性的讨论,借此呈现积聚类疾病理论的发展概貌。1.秦汉时期是积聚类疾病理论产生时期。《内经》、《难经》等构成了基本理论框架,是后世医家研究积聚、发展积聚理论的重要基石。《黄帝内经》:积聚二字在《内经》中已同时出现,据统计《内经》中积聚类疾病大约有20余种,但是《内经》中积聚的鉴别标准尚未建立。除了积聚类疾病会发生于脏腑,《内经》亦探讨了经络系统中的积聚疾病,只是后世医家没有发扬。初步总结出某些积聚类疾病的诊断经验,包括脉诊、切诊等。基本上形成了外感、内伤、饮食的病因理论,对后世积聚类疾病的病因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治疗方面,提出了“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坚者削之”、“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等学术观点。《难经》:首次提出“五脏积”的概念、部位、症状、病因病机、预后等内容,确立五积理论体系。明确提出积聚的鉴别标准,提出了寸口诊脉确定积聚。2.隋唐时期的积聚理论以继承为主,在方药、针刺等方面有较为突出的贡献。《诸病源候论》:继承了《难经》、《内经》积聚理论的基本认识,如概括性地提出“积聚者,腑脏之病也。”,外邪内伤互结产生积聚等。又认识到积聚的产生是由于脏腑受邪之后,久郁于体内未能排出而成。强调积聚的产生是病邪长年累月作用于人体的结果,而且兼症颇多。并对积聚症瘕予以细化,提出了十二症瘕的内容,妇人八瘕的具体内涵等。《千金方》:孙氏认为症瘕积聚与肝有密切的关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气机与积聚的关系。并提出了积聚治疗不分年龄的长幼,还出现了专方专病的学术思想萌芽。继承了《难经》、《脉经》等积聚四诊方面的内容。在针刺方面,共列举12个穴位治疗积聚,包括诸条经络的穴位。《外台秘要》:病因病机方面,王氏继承《内经》、《难经》等基本学术思想。应用灸法治疗积聚。3.宋元时期是积聚类疾病理论发展最全面、创新的时期,对后世医学的影响深远。《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重点论述了情志是产生五积的基本病因,对五积名称给予了必要的诠释,运用三阳的基本功能认识六聚。提出“症瘕属肝部,积聚属肺部”学术思想,强调不良的饮食习惯亦成为积聚产生的原因,提出未病先防理论。《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式》:提出脾胃为积聚之根,运用亢害承制解释病因,突出热邪致积的思想,体现了寒凉派的学术思想。在治疗方法上以攻、散、消、利、行为主。并认识到症瘕存在差别,即瘕为症之渐,症为瘕之极。《儒门事亲》:在病因方面,自身之气的异常、外邪、饮食、情志等都会对积聚的产生有影响,以及医生治疗失当也是造成积聚产生的不良因素,对五积予以重新认识。治疗上,提出了“五积六聚治同郁断”的学术观点,综合运用汗吐下三法治疗积聚。《丹溪心法》、《脉因证治》:提出病位病因病机相关说,即“痞块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积,在左为血块。”。结合具体积聚类型,提出了“补、行、攻、诱”四法,亦从多方面解释五积。4.明清时期是积聚类疾病理论的理论成熟期,构成了目前认识积聚的基本学术观点与思维。《景岳全书》:继承经典,对某些内容予以发挥。肯定积聚与正气、外邪、日常生活等有密切的关系,分别论述了饮食、风寒、血气所致积聚的不同特点。出现了从病人体质方面分析积聚成因的萌芽。提出八种治疗积聚的基本准则,并确定攻消散补四法为基本治法。提出了鉴别妇人症瘕的方法,以及血症、食症、气瘕的病因、治法等。《赤水玄珠》:认为积、聚均可归阴阳;脏腑均可生积、聚;积、聚均可分内外。质疑脾积、肾积等。提出石瘕与膀胱之气化功能的异常有直接的联系。治疗方面,提出了根据内外积的不同而制定不同的治法。《杂病源流犀烛》:提出气郁为本,痰瘀为标的思想,运用三焦知识划分聚类疾病,得出某些积聚症瘕的高发病人群。其认为积聚,宜丸不宜煎。《医学心悟》:继承《证治准绳》提出的“积聚、症瘕之症,有初、中、末之三法焉。”在治疗方法上,程氏将其列为消法,提出了随疾病加减用药。(三)历代积聚方药、医案统计分析1.积聚方药分析秦汉隋唐时期:共收录101个方剂,药物207种,从药物频数分析可知,在出现频数(≥22)的药物中,辛温药物约占50%,这与秦汉隋唐时期认为积聚的病因是寒邪所致有密切的关系,另外,在频数(≥5)的全部药物中,攻下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等也是使用频率较高的药品。根据频数分析的结果,对百分比≥10%的药物进行因子分析,用药特点分为3类,温阳健脾理气,养血活血、宣肺化痰,通腑泻热为主。宋元时期:共选录方剂为274首,药物种类为240个。从频数分析可知,辛温药物的比例明显下降,这与汉唐时期的用药风格有所不同,解表药的使用频率降低,理气药、活血化瘀药仍然是使用频率较高的品种。根据频数分析的结果,对百分比≥10%的药物进行因子分析,用药特点分为4类,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理气、健脾养胃、通阳散结活血为主。明清时期:共选录方剂为664首,药物种类为342个,从药物频数分析可知,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利水药、杀虫药等仍然是重要应用品种。根据药物频数分析的结果,对百分比≥10%的药物进行因子分析,用药特点分为3类,以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活血软坚散结,温阳健脾、养胃消食为主。药物针对的脏腑以脾胃、肝胆为主,理气药、活血药、补养脾胃药成为主要组合,气血、脏腑辨病、辨证思维已经成熟,基本确定了积聚病证的治疗方向与用药类型。2.五积方药分析秦汉隋唐时期,共选39首,用药特点分为3类:温阳理气、宣肺化痰;补气养血温阳;健脾疏肝、泻下软坚。宋元时期,共选51首,用药特点分为2类:活血化瘀行气、补气温经通脉。明清时期,共选135首,用药特点分为3类:温阳行气;活血化瘀、行气通腑;健脾化痰、理气通络。在药物的使用方面就明显受到其学术的影响,五积药物组合无明显变化。3.医案方药分析本次医案研究,共入选医案700个。药物数量(包含中成药)是453种。从药物频数分析可见,医案用药种类繁多,行气药、活血化瘀药、温里药、消食药为主,与明清医家从气滞、痰瘀、食积论治积聚病证有密切的关系。根据频数分析的结果,选取大于10%的药物进行因子分析,用药特点为2类,健脾养血补气,疏肝解郁、活血行气通腑。4.医案证候分析本次医案研究,共入选医案700个,症状数为238个。700医案中,仅有89例有年龄记载,约占13.7%;有性别记载的医案有211例,约占30.2%。从症状可见,积聚的症状多集中于痞积、腹胀、肿块、腹痛、脉弦等。另外,积聚的症状多而杂,除了极少数症状为高频症状外(≥100),其余症状多分散,尤其舌诊、面象并非是高频症状,是否与积聚本身的特点有关,需要结合临床实验深入研究。根据医案症状频数分析的结果,对频数≥40的症状进行因子分析,症状公因子可以分为6种:f1:腹胀、腹满;f2:腹部肿块;f3:胸闷、食欲不振、便秘;f4:脉数、脉弦;f5:腹痛、腹泻、呕吐;f6:脉细。本次医案中,明确记载证候名称的医案有253个,占医案总数36.1%。这些医案中有42种证候,其中以肝郁脾虚证、郁怒伤肝证、寒邪凝滞证、气滞血瘀证、脾胃虚弱证、气滞痰瘀证、气滞痰凝证为主,约占50%。结论:从积聚的病名、分类等发展过程可见,古代医家在认识疾病时并不是陷入五行思维模式中,而是通过临床观察,根据疾病各自特点对五行思维模式进行必要地修正,以满足具体疾病的变化要求。从诊断方法的梳理可见,积聚的诊断方法较为固定与单调,甚至出现了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减少的情况(除脉诊外)。积聚病因病机的认识是从简到繁,从笼统到细致的发展过程,是肯定、否定、再否定的过程。病因病机的确立是通过症状表现而决定的,而病因病机的确立是组成方药的必要条件。《内经》确立基本治则治法,《金匮要略》首次制定方药,张子和提出汗吐下三法,李东垣强调脾胃的重要性,朱丹溪加强了痰瘀学说在积聚治疗中的应用,王肯堂提出积聚“初中末”三期。针灸、导引、外敷药等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肠覃、石瘕最早载于《灵枢·水胀》,肠覃的病位在肠外,石瘕在胞中。隋唐、宋元医家的认识基本停留在《内经》时期。至明清,医家认为肠覃病机是“气病而血不病”,石瘕病机为“气先病而血亦后病”。以及石瘕从鼓论,肠覃从胀论的观点,在治法方面,行气血、除血积为常法。古代医家以积聚的临床症状为遣方用药的重要依据,反而对于五行的生克、证候的阴阳等仅作为用药的参考理论之一,对目前中医认识、治疗疾病有借鉴意义。从学术源流、方药、医案研究结果来看,积聚与肿瘤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别,除包括部分肿瘤外,积聚还含有其他疾病,故要从古人研究积聚的思路方面探讨肿瘤的防治。另外,症状类型以脾胃系统为主,也证明积聚与脾胃之间存在联系,值得深入研究。

杨晓生[9](1983)在《名老中医杨新五治疗闭经医案二则》文中研究表明 例1 金××,34岁,已婚,农民,1973年6月2日初诊。闭经二年余,初起月经稀发,经量少,色淡红,质清稀,继则经闭。贫血容貌,面目虚浮,畏寒,四肢欠温,腰痛重着,带下清冷,伴头昏耳鸣,记忆力减退,纳谷不振,胃脘时痛.脉沉弱,舌淡少华,苔白。证属脾肾亏虚,寒湿阻络。治以温中醒脾,分利化湿:芡实,山药、炒苡仁、茯苓,车前子各12克,陈皮,泽泻、木通、焦白术、制半夏,香附各6克,小茴香4.5克。五剂。

李作强[10](2013)在《张鸣鹤教授治疗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临床经验》文中指出目的:名老中医张鸣鹤教授从事风湿免疫性疾病研究多年,在治疗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方面形成了自己学术的思路。本研究拟对张教授治疗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理论及治法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方法:整理既往临床观察资料,阅读相关文献。结论:张教授认为素体亏虚,腠理空虚是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发病的必要条件,热毒、湿热在本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治疗本病应以清热解毒法为主,兼以健脾益气、活血化瘀,验之于临床,功效显着。

二、名老中医杨新五治疗闭经医案二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名老中医杨新五治疗闭经医案二则(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古今医案的痴呆中医因机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痴呆古代文献梳理
    一、病名溯源
        (一)痴呆释义
        (二)痴呆别名
        (三)痴呆内涵
    二、病因病机
        (一)痴呆病因
        (二)痴呆病机
        (三)痴呆病位
    三、治疗沿革
        (一)针灸疗法
        (二)中药疗法
    四、小结
第二部分 痴呆古今医案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选案标准
    三、研究方法
        (一)规范化处理
        (二)建立数据库
        (三)统计分析方法
    四、研究结果
        (一)医案梳理
        (二)数据结果
    五、结果分析
        (一)医案一般情况分析
        (二)因机证治规律分析
    六、小结
第三部分 近10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中医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小结
第四部分 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一、阿尔茨海默病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一)流行病学调查
        (二)发病机制
        (三)风险因素
        (四)临床表现及诊断
        (五)治疗现状
    二、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一)文献记载
        (二)病因病机
        (三)症状证型
        (四)治疗现状
    三、小结
第五部分 讨论
    一、病因病机
    二、症状证型
    三、类证鉴别
    四、治则治法
    五、治疗方法
    六、各时期杰出医家思想
    七、中医药治疗痴呆的现状
不足与展望
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1 医案来源
附录2 证素表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个人简历

(2)针刺配合刺血法治疗血瘀型贝尔氏麻痹后遗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病例描述及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病例脱落标准
    六、病例分组
    七、治疗方法
    八、不良事件及处理方法
    九、观察内容
    十、安全性评价标准
    十一、研究结果分析
结果
    一、基线资料比较
    二、两组在治疗3 周时比较
    三、两组在治疗7 周时比较
    四、两组在治疗11 周时比较
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近十年来中医治疗贝尔氏麻痹后遗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广州中医药大学馆藏广东省中医献方普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当代献方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1.1 研究现状
        1.1.1 岭南地区单方、验方研究
        1.1.2 献方运动及献方研究
        1.1.3 民族医学的验方、单方、秘方研究
        1.1.4 名医经验方收集整理
        1.1.5 验方、单方、秘方的应用价值与现阶段问题
    1.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献方收集与整理
    2.1 研究方法
    2.2 献方收集
        2.2.1 广东省中医献方专辑
        2.2.2 中医期刊所载广东省中医献方收集
    2.3 献方整理
        2.3.1 献方纳入标准
        2.3.2 献方排除标准
        2.3.3 数据校订校勘
第三章 献方体例
    3.1 《中医药验方汇编上编》编撰体例
    3.2 《中医药验方汇编下编》编撰体例
    3.3 《广东省中医验方选集》编撰体例
    3.4 《广东省各县市中医验方交流汇编第一集》编撰体例
    3.5 《广州市中医验方选第一集》编撰体例
    3.6 《中医验方汇集(五九年第一辑)》编撰体例
    3.7 《中医验方汇编(第一集)》编撰体例
    3.8 《常用草药验方集解》编撰体例
    3.9 《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特辑》编撰体例
第四章 献方统计
    4.1 九种献方专辑统计
        4.1.1 《上编》统计
        4.1.2 《下编》统计
        4.1.3 《广东省献方集》统计
        4.1.4 《各县市献方集》统计
        4.1.5 《广州市献方集》统计
        4.1.6 《兴宁县献方集》统计
        4.1.7 《高要县献方集》统计
        4.1.8 《荔湾区献方集》统计
        4.1.9 《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特辑》统计
    4.2 九种献方分类统计
        4.2.1 内科
        4.2.2 外科
        4.2.3 妇产科
        4.2.4 儿科
        4.2.5 骨伤科
        4.2.6 皮肤科
        4.2.7 五官科
    4.3 九本着述献方人统计
        4.3.1 献方人特点
        4.3.2 献方人介绍(献方数最多前十位)
        关济民
        何中和
        赵思兢
        邬碧泉
        赵裕才
        邓鹤芝
        李庭芬
        赵芳伯
        覃振安
        陶葆荪
第五章 中医献方专题讨论
    5.1 献方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5.1.1 献方运动的产生
        5.1.2 广东省献方运动启动与发展
        5.1.3 广东省献方在全国献方运动中的地位
        5.1.4 为什么要献方
        5.1.5 存在问题
    5.2 传染病献方数量居首
    5.3 广州中医学院教职工献方质量较高
        5.3.1 名医所献,疗效当佳
        5.3.2 经验传承,实属宝贵
        5.3.3 用方心得,佐证佳效
        5.3.4 疫病献方,应时之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周翠英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古今文献研究
    一、中医学对干燥综合征的认识
    二、现代医学对干燥综合征的认识
        (一)发病原因
        (二)发病机制
        (三)基本治疗
第二部分 周翠英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研究
    一、病因病机
        (一)燥毒
        (二)阴虚
        (三)血瘀
    二、治疗方法
        (一)基本治法
        (二)分型论治
        (三)经验方治疗
    三、临证体会
        (一)清燥毒以除病因
        (二)养阴津以滋五脏
        (三)化瘀血以布津液
        (四)扶正祛邪,消补结合
        (五)辨证施治,病症结合
    四、常用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
第三部分 临床疗效观察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三、研究方法
        (一)治疗方案
        (二)观察指标
        (三)不良反应记录
    四、疗效评价
    五、研究结果
        (一)总疗效分析
        (二)治疗前后SS疾病活动度指数比较
        (三)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比较
        (四)治疗前后ESR、CRP、RF、IgG比较
        (五)治疗前后抗体比较
        (六)不良反应
    六、典型病例
    七、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5)高雄激素诱发卵巢颗粒细胞SCF/c-kit表达异常及滋阴方干预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雄激素过多与女性生殖功能障碍的联系
        1.1 雄激素的性腺与性腺外作用
        1.1.1 雄激素的来源与分类
        1.1.2 雄激素生化合成途径
        1.1.3 雄激素合成的调控机制
        1.2 高雄激素与生殖障碍性疾病
        1.2.1 PA
        1.2.2 PCOS
    2. SCF与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2.1 SCF与PCOS
        2.2 SCF与EMS
        2.3 SCF与卵巢上皮性肿瘤
        2.4 SCF与辅助生殖技术
        2.5 重组人SCF应用现状
    3. 中医药辨治高雄型PCOS的研究进展
        3.1 肾虚痰瘀致病
        3.1.1 肾虚
        3.1.2 肾虚痰湿
        3.1.3 肾虚血瘀
        3.1.4 合而为病
        3.2 心肺肝脾分治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研究背景与依据
    2. DHEA构建类PCOS大鼠模型及性腺功能评估
        2.1 目的与意义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动物、试剂与器材
        2.2.2 实施方案
        2.3 统计学方法
        2.4 结果
        2.4.1 DHEA诱导类PCOS的表型特征
        2.4.2 DHEA诱导类PCOS的血清学表现
        2.4.3 DHEA诱导类PCOS的生殖能力
        2.5 讨论
        2.5.1 PCOS模型的研究现状
        2.5.2 肾上腺功能初现对性腺功能初现的影响
    3. 滋阴方调控SCF/c-kit表达的机制探讨
        3.1 目的与意义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动物、试剂与器材
        3.2.2 实施方案
        3.3 统计学方法
        3.4 结果
        3.4.1 DHEA诱导类PCOS病理改变
        3.4.2 DHEA诱发卵泡SCF表达异常
        3.4.3 滋阴方改善颗粒细胞SCF/c-kit表达
        3.4.4 PI3K/AKT介导滋阴方对SCF/c-kit表达的调控
        3.5 讨论
        3.5.1 SCF/c-kit与PCOS卵泡发育
        3.5.2 滋阴方治疗PCOS进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致谢
个人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与参加课题

(6)基于数据挖掘探讨肖承悰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 中医对多囊卵巢综合征认识
        参考文献
    二. 现代医学对多囊卵巢综合征认识
        参考文献
    三.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名老中医用药规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 前言
    二. 诊疗标准
    三. 临床资料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结果
        总体挖掘结果
        层次挖掘结果
        (一) 月经分类——功血组
        (二) 月经分类——月经稀发组
        (三) 月经分类——闭经组
        (四)三组对比统计
    六. 讨论
        (一) 频次统计结果分析
        (二) 动态呈现用药规律
        (三) 基于关联规则的药物组合分析
        (四) 基于熵聚类的新方探讨
    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1949年以前岭南中医喉科眼科文献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我国中医喉科眼科学发展概况
    第一节 我国中医喉科学发展概况
        一、萌芽时期
        二、发展时期
        三、兴盛与嬗变时期
    第二节 我国中医眼科学发展概况
        一、萌芽时期
        二、发展时期
        三、兴盛时期
        四、嬗变时期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岭南中医喉科专着研究
    第一节 《喉舌备要》
        一、《喉舌备要》的主要内容
        二、《喉舌备要》的主要版本
        三、《喉舌备要》的学术源流
        四、《喉舌备要》的学术思想
    第二节 《喉证指南》
        一、《喉证指南》作者及版本考辨
        二、《喉证指南》的学术思想
    第三节 《喉证图说》
        一、《喉证图说》的主要内容和版本
        二、《喉证图说》的学术思想
    第四节 《喉症全书》
        一、《喉症全书》的主要内容和版本
        二、《喉症全书》的学术思想
    第五节 散佚的岭南中医喉科专着
        一、《南北喉证辨异》和《喉科大全订正》
        二、《喉科施治图》
    第六节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喉科讲义》
        一、《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喉科学讲义》的主要内容和版本
        二、《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喉科学讲义》的学术思想
    第七节 《广东光汉中医学校喉科讲义》(邬宝杰)
        一、《广东光汉中医学校喉科讲义》(邬宝杰)的主要内容和版本
        二、《广东光汉中医学校喉科讲义》(邬宝杰)的学术思想
    第八节 《广东光汉中医学校喉科讲义》(钟锦涛)
        一、《广东光汉中医学校喉科讲义》(钟锦涛)的主要内容和版本
        二、《广东光汉中医学校喉科讲义》(钟锦涛)的学术思想
    第九节 《私立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耳鼻喉科学》
        一、《私立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耳鼻喉科学》的主要内容和版本
        二、《私立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耳鼻喉科学》的学术思想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岭南中医眼科专着研究
    第一节 《眼科纂要》
        一、《眼科纂要》的主要内容和版本
        二、《眼科纂要》的学术思想
    第二节 《眼科约编》
        一、《眼科约编》的主要内容和版本
        二、《眼科约编》的学术思想
    第三节 《眼科启明》
        一、《眼科启明》的主要内容和版本
        二、《眼科启明》的学术源流
        三、《眼科启明》的学术思想
    第四节 《黄乔岳眼科全集》
        一、《黄乔岳眼科全集》的主要内容和版本
        二、《黄乔岳眼科全集》的学术思想
    第五节 《救目慈航》
        一、《救目慈航》的主要内容和版本
        二、《救目慈航》的学术思想
    第六节 散佚的岭南中医眼科专着
        一、《眼科备览》
        二、《眼科摘要》
    第七节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眼科讲义》
        一、《眼科讲义》的主要内容和版本
        二、《眼科讲义》的学术思想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岭南出版的外地喉科眼科专着研究
    第一节 岭南出版的外地喉科专着研究
        一、《咽喉脉证通论》
        二、《咽喉秘集》
        三、《喉症全科紫珍集》
        四、《白喉治法忌表抉微》
        五、《时疫白喉捷要》
    第二节 岭南出版的外地眼科专着研究
        一、《审视瑶函》
        二、《(古歙槐塘)程松崖眼科》
        三、《异授眼科》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岭南医着和中医期刊中的喉科眼科文献研究
    第一节 晋唐时期岭南医着中的喉科眼科文献研究
    第二节 宋金元时期岭南医着中的喉科眼科文献研究
    第三节 明清时期岭南医着中的喉科眼科文献研究
    第四节 民国时期广东中医期刊中的喉科眼科文献研究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民国时期广州喉科名医治喉经验研究
    第一节 古绍尧治喉经验
        一、喉证总方清咽散
        二、喉风症多用清咽利膈汤
        三、外用吹药冰硼散、珍珠捷妙散、辛乌散
        四、方多出名家,但不泥古
    第二节 钟锦涛治喉经验
    第三节 王俊民治喉经验
        一、外感喉肿痛
        二、治热毒喉痈
        三、乳蛾
        四、重舌
        五、虚寒喉痹
        六、梅核气
        七、喉癣、喉痧、喉风
        八、声嘶
    第四节 李藻云治喉经验
        一、各种喉病辨证治法精详
        二、自制多种秘方
        三、采用民间验方
        四、方药多出自名着
    第五节 杨志仁治喉经验
        一、外感风热
        二、外感风寒
        三、燥邪犯肺
        四、肺火
        五、气滞痰瘀
        六、阴虚
        七、气虚
    附录:部分喉科医家简介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1:《眼科启明》整理本
附录2:岭南中医喉科眼科专着序跋汇编
附录3:岭南中医喉科眼科文献图片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积聚类疾病学术源流梳理及方药证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古代积聚类疾病的研究概况
    第一节 学术源流研究现状
        一、秦汉时期
        二、隋唐时期
        三、金元时期
        四、明清时期
    第二节 文献方药证候研究现状
第二章 积聚类疾病学术源流研究
    第一节 秦汉时期
        一、《黄帝内经》
        二、《难经》
        三、其他秦汉医家
        四、小结
    第二节 隋唐时期
        一、《诸病源侯论》
        二、《千金方》
        三、《外台秘要》
        四、小结
    第三节 宋元时期
        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二、《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式》
        三、《儒门事亲》
        四、《丹溪心法》、《脉因证治》
        五、其他宋元医家
        六、小结
    第四节 明清时期
        一、《景岳全书》
        二、《赤水玄珠》
        三、《杂病源流犀烛》
        四、《医学心悟》
        五、其他明清医家
        六、小结
第三章 积聚类疾病方药证候研究
    第一节 古代积聚方药研究
        一、研究内容及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小结
    第二节 古代五积方药研究
        一、研究内容及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小结
    第三节 古代医案方药研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小结
    第四节 古代医案证候研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五、小结
第四章 讨论
    一、积聚类疾病与脏腑的关系
    二、积聚类疾病对当今肿瘤研究的指导意义
    三、积聚病因病机发展对肿瘤研究的借鉴意义
    四、从积聚类疾病方药、证候特点谈肿瘤辨证
结语
古籍参考书目一览表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张鸣鹤教授治疗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临床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二部分 张鸣鹤教授治疗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经验研究
    一、 关于皮肌炎的论述
        (一) 皮肌炎的病因病机
        (二) 皮肌炎的辨证施治
    二、 关于多发性肌炎的论述
        (一) 多发性肌炎的病因病机
        (二) 多发性肌炎的辨证施治
    三、 用药分析
        (一) 中药常见的副作用和副作用的避免
        (二) 方药现代研究作用机理探讨
    四、 临证体会
        (一) 正确认识和应用“治痿独取阳明”
        (二) 注重中西医结合,治疗各取其长
        (三) 治疗宜早,疗程宜长
第三部分 临床疗效观察
    一、 一般资料
    二、 诊断标准
    三、 疗效标准
    四、 主要症状、体征记分及评估标准
    五、 治疗方法
    六、 治疗结果
    七、 典型病例
    八、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四、名老中医杨新五治疗闭经医案二则(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古今医案的痴呆中医因机证治规律研究[D]. 宋晓晨.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针刺配合刺血法治疗血瘀型贝尔氏麻痹后遗症的临床研究[D]. 彭潇婵.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3]广州中医药大学馆藏广东省中医献方普查研究[D]. 郑文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4]周翠英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经验[D]. 高志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03)
  • [5]高雄激素诱发卵巢颗粒细胞SCF/c-kit表达异常及滋阴方干预的机制研究[D]. 陈婕.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6)
  • [6]基于数据挖掘探讨肖承悰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用药规律[D]. 苏恒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7]1949年以前岭南中医喉科眼科文献整理研究[D]. 郭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 [8]积聚类疾病学术源流梳理及方药证候研究[D]. 朱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 [9]名老中医杨新五治疗闭经医案二则[J]. 杨晓生.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83(04)
  • [10]张鸣鹤教授治疗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临床经验[D]. 李作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标签:;  ;  ;  ;  

着名老中医杨新武治疗闭经2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