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On the Convergence Acceleration of Composite Sequence Transformation(论文文献综述)
郝冰[1](2021)在《基于地理相似性的流域径流模型迁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董昊[2](2021)在《计及风速波动特性的风电功率短期不确定性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我国能源结构的改变,可再生能源逐渐被重视,风电在电力系统中的利用率也越来越高。由于风能的不确定性和波动特性,当系统中大规模风电机组出力出现剧烈波动时,会给电力系统的稳定带来巨大的隐患。因此,提高风电预测功率输出的准确性,对于实现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提高风电功率短期点预测的准确率,提出了一种计及风速分频特征和权值匹配的径向基(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短期风电功率预测方法,具体包括风速分频特征的提取、风速区间的划分、RBF神经网络的训练、分频最优权值决策等步骤。通过经验模态分解算法和层次聚类对风速时间序列进行分解和模态合并,从而得到高、中、低三种频率的风速分量,之后根据不同频率的风速分量对于功率的影响大小,采用Yalmip-Cplex优化算法对功率的权值进行优化,进而得到最后的短期预测结果,也为后续的不确定性分析提供数据基础。为改善模型的预测性能,在风电功率短期点预测的基础上,结合误差在不同风况下分布特点,采用经验分布估计方法建立各种风况条件下误差联合概率密度分布模型,从而为基于蒙特卡洛抽样法的风电功率短期不确定性预测奠定基础。此外,为了分析预测误差的来源及构成,探究了动态误差与预测模型建立之间的关联性,将预测总误差分为三类,从而根据模型对于不同类别误差的适应情况,对预测模型的输入、参数优化进行最优决策。为了提高预测模型对于不同风况下的适应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值天气预报(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NWP)风速和蒙特卡洛法的短期风电功率区间预测模型。按照NWP风速对历史时段的点预测误差进行层次聚类,结合不同风况条件下误差联合概率密度分布模型,对待预测时刻的NWP风速所对应的累计经验分布概率值进行蒙特卡洛抽样;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下求取短期内各个待预测时点可能发生的功率波动区间。以中国东北某风电场运行数据为例,与常用的概率预测方法相比,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靠性。
常辉[3](2019)在《几类非线性忆阻系统建模及其动力学分析》文中提出忆阻器在HP实验室的成功研制是忆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激发了科技界对忆阻的研究热情。忆阻器的超低能耗、非易失记忆及纳米尺度等特性使其在非线性电路与系统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因此,基于忆阻的非线性电路及系统的设计及研究是一项重要且有意义的工作。本文设计了四种不同的忆阻器,提出了相应的非线性电路及系统,利用忆阻理论、局部有源原理、分岔理论、非线性电路理论及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忆阻器的电信号特性及相应系统的复杂动力学行为,揭示了系统中共存吸引子、混沌及周期爆发的产生机理。主要发现和创新如下:设计了一种非光滑双稳双局部有源忆阻器,研究了它双稳态的影响因素、无信号干扰情况下的静态特征、微扰下的电路特性,获得了忆阻的孪生局部有源域和混沌的边缘域。提出了基于该忆阻的二维自治系统,利用复合导纳函数法和雅可比矩阵法,获得了系统的亚临界Hopf分岔域。提出了系统不稳定极限环的可行性方案,获得了系统的不稳定极限环。利用相图分析法,发现了系统周期轨道的变化规律、奇异准周期轨道及其共存吸引子,揭示了系统在局部有源域存在复杂的动力学行为。构建了一种广义光滑压控忆阻器及它的等效电路,获得了忆阻的双稳态、对称局部有源域及双稳态的存在条件。提出了基于该忆阻器的蔡氏电路及系统,发现了系统的对称混沌吸引子及其“爆破”行为、无参数状态切换。利用构建的复合共存分岔图,研究了系统轨道的演化,揭示了系统轨道的对称性。利用设计的特定分岔图及Lyapunov指数谱,研究了特定参数域内的瞬态混沌,发现了瞬态混沌生命长短的伪随机性。设计了一种广义非光滑流控忆阻器及其模拟器,研究了它在不同频率信号激发下的忆阻特性,发现了它的忆阻特征指纹。提出了一类准Hamilton混沌电路及系统。利用相图、庞加莱映射、功率谱及Lyapunov指数研究系统复杂动力学行为,发现了系统Lyapunov指数谱的变化规律。利用变量序列局部最大值法,获得了系统的共存分岔图、准对称分岔图,揭示了系统存在共存吸引子及极端多稳态。利用DSP技术,验证了系统存在混沌吸引子。构建了一种广义光滑流控忆阻器及其模拟器,通过数值仿真和Multisim电路实验,发现了忆阻器捏磁滞曲线随频率的变化规律。基于该忆阻器,提出了一类多翼混沌电路及系统。利用快慢子系统分析法、分岔分析、庞加莱映射探索系统的动力学行为,发现了系统的三种多翼吸引子及周期爆发,揭示了系统轨道的交替切换及周期爆发的产生机理。Lyapunov指数谱揭示了系统在大尺度范围内能够维持混沌状态。利用Multisim电路实验验证了系统的理论分析结果。本文通过研究四种新型忆阻器及其相应系统的动态静态特性,获得了一些新的成果,丰富了忆阻理论,并为它们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张华[4](2019)在《独幕剧文本的叙事研究》文中指出独幕剧文本的叙事研究,既需要戏剧学的视角,把独幕剧放置到宏观的戏剧史中加以观照,把握独幕剧的格局;也需要叙事学的视角,以细致、深入的文本分析为基础,总结叙事经验,把握其叙事创新中所提供的启示意义。本文试图从叙事学的学理层面完成对独幕剧这一体裁样式的研究。在中世纪以来的世俗小戏、宗教短剧、幕间剧和插曲剧、开场戏和尾戏等小型戏剧中已见独幕剧的雏形。镜框式舞台的普及和戏剧幕场结构的成熟,为独幕剧的自觉提供了前期准备;19世纪末,随着舞台技术的革新,在小剧场运动的推动下独幕剧成为一种独立的戏剧样式,在左翼思潮的推动下,独幕剧成为遍布欧、亚、非、拉美的戏剧样式。独幕剧并不是多幕剧中的一幕,是戏剧“场面”的二级构造,具有完全独立表现功能的戏剧样式。独幕剧是戏剧形态的有益探索,与多幕剧相比,优势在于构造小。就“故事”而言,在故事事件方面,独幕剧叙事功能主要是生活和讲述,大多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状态或动作。独幕剧的叙事序列是以复合序列为主,其中剧情类的独幕剧多用链式序列,嵌入式序列拓宽了独幕剧的叙述层次,左翼思潮影响下的独幕剧多用并列式序列。独幕剧的叙事事件是侧重于单一核心事件的讲述,对于从属序列进行淡化处理;在故事实存方面,独幕剧的人物多是功能性人物,这与独幕剧以情节为本有直接的关系。独幕剧中的环境突出社会背景要素和巧用物质产品要素,运用象征性环境类型和反讽性环境类型。就“话语”而言,在叙事结构方面,从叙述方式角度看,独幕剧结构多为锁闭式结构。从叙事线索上来看,独幕剧结构多是单线结构。从叙事人物角度看,独幕剧结构主要有一人一事、一人多事、多人一事;由于独幕剧只有一幕,时空的限制更为苛刻,因而对时空进行了拓展式的探索,出现了交错式时空、写意式时空和蒙太奇式时空;独幕剧在叙事视角的选择上多为限知性内聚焦型视角,这与独幕剧的故事多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状态和动作有密切的关系。独幕剧在戏剧领域具有其独特性与价值,常常扮演着“戏剧实验的实验”的角色,独幕剧对叙事形态的有益探索,主要是梅特林克“静止戏剧”和独白型戏剧,这两种戏剧形式主要以独幕剧的形态出现;有些叙事方法是先在独幕剧中进行尝试,然后再拓展到戏剧发展的大潮之中,比如当故事情节小于剧作家主体意识时,出现的明暗双重叙事和戏剧结构中的环形结构都是先在独幕剧这一戏剧体裁中进行“实验”,然后再进一步拓展的。
毕铁居[5](2018)在《开发区与行政区融合发展模式及转换机制研究 ——一个从分立到融合的过程逻辑》文中提出开发区是由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在特定行政区域内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工业园区等,实行政府特定优惠政策和区域治理方式;也是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的重要载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发展的主要驱动空间。行政区是国家为便于行政管理而分级划分的有确定界线的区域,是国家权力在空间上的划分,是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主要载体。从空间上,各类开发区置于各级行政区内,并有自己特定的管理空间;从管理方式上,开发区注重驱动经济高速发展,服务企业。开发区的设立是中国改革进程中的核心政策之一,是制度创新的过程。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开发区进入发展成熟期,社会管理服务成为了转型创新的必要部分。开发区创新发展需要资源和权限支撑,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发挥综合城市功能。在渐进增量改革的驱动下,开发区与行政区在既有的激励约束条件开始探索多类型的融合发展。本论文主要集中研究开发区与行政区融合发展模式和转换机制研究。运用类型分析,政策文本分析和Dea-Malmqiust方法研究开发区与行政区发展的一体化融合。本论文试图将开发区的实践与制度主义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等相结合,集中研究开发区与行政区融合发展的三种模式,探讨中国开发区与所在行政区分立与融合过程的规律,制度变迁的内在因素及外在驱动力,解析开发区的发展趋势与政策走向。同时探讨开发区管委会向行政区、区政合一与行政托管模式的转换机制。开发区与行政融和发展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理清开发区这一特殊事物的特质,为更好地引导、管理和治理开发区提出恰当的意见和建议,推动开发区与行政区理论研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充实和完善。本研究所指开发区主要是指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高新术开发区。开发区发展来龙去脉是开发区融合发展研究的逻辑起点,分阶段梳理了开发区历史变迁中政策变换。开发区历经初始建构的放权阶段、政策的重整与优惠让利阶段、规范与普惠阶段、开发区创新转型与政策融合发展阶段。对1984至2017年间的开发区政策文本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开发区这一特殊经济政策区受政策驱动变换影响较大;开发区政策聚焦点从单一的招商引资,出口加工转向产业聚集,城市综合功能;治理方式从地方统合型向发挥市场决定作用转变,更加注重政府的有效作用。中央政府、省级政府、所属地政府、驻地政府、开发区与开发区的权力结构及利益关系影响着开发区发展,开发区治理碎片化与复杂结构变化迫切要求开发区与行政区融合发展。高效率是开发区特定优势,以湖北省省辖市开发区为例,运用Dea-Malmqiust指数管窥开发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历时性变化,把握开发区发展效率现实状况。开发区的目标、结构主体和外部制度性关系是开发区基本要素构成。开发区目标与结构主体利益关联产生了融合发展的主要内容。开发区融合发展的主要内容是基于产业的经济增长和基于城市功能的社会管理与服务。开发区目标与外部制度性关系适应互动确定了融合发展方向。开发区与行政区之间的融合发展方向是行政化方向,与准行政化方向。行政化方向意味着开发区将基于产业的经济增长和基于城市功能的社会管理与服务并列为同等重要发展价值诉求,准行政化表明开发区将产业增长作为主要目标。融合发展方向与内容的两维度互动组合,建构了开发区与行政区融合发展基本模式。开发区与行政区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上的基本模式有下列几种:开发区扩权加责,在管委会主导体制下,托管行政区;开发区与行政区合一,实现组团发展;开发区发展到后成熟期,直接设立行政区。本研究问题就是对三种基本模式进行抽象提炼建构,解读开发区融合发展模式的逻辑、现实绩效表现,并厘清不同融合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现实绩效表现与潜在的政策风险。正式设立行政区是一种干预式融合发展,体现了鲜明的战略倾向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策思路;行政托管是一种吸纳式融合发展,主要目标是通过开发区“增长点”的不均衡增量增长,实现地区经济发展,秉持一种“谁的孩子谁抱走”治理思维;区政合一是一种双向互嵌式融合发展,目的是建构一个利益共享,责任共担,资源共用的合作治理体制。正式行政区融合发展模式具有鲜明的顶层设计色彩。该模式具有下列特征:第一,开发区体量大,辐射外溢性强。正式行政区融合发展模式中开发区层级更高,如转换为正式行政区的浦东新区与滨海新区均高于一般的国家级开发区,新区面积与人口也是一般的国家级开发区所不可比的。二者对区域经济带动辐射效应明显。第二,开发区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的有机部分。如前所述,浦东新区与滨海新区都得到党和国家重视,在党和政府重要会议都曾明确提出支持其开发发展。第三,中央政府给予了有力支持。这些支持不仅仅包括更加优惠的经济政策,而且包括从政治行政上给予开发区法定行政区地位,用充分充足权限支持开发区加速发展。区政合一是地方调适规范性与效率的产物。双向互嵌式融合发展是区政合一模式的亮点所在。该模式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区政合一融合发展模式中开发区是地方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开发区所在地政府并不是一家开发区,而是有多家层级不一,类型不同的开发区。能够进入到区政合一模式的开发区通常是同级别中实力强,影响大的。第二,开发区地理临近或包含于行政区,二者处于长期均衡状态。采取区政合一模式的开发区边界通常不跨越两个以上行政区,否则,行政管辖难以协调。行政区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或较多的人口,行政托管会大大增加开发区社会管理服务压力。因此,开发区与行政区合一,彼此共享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分担责任,共同发展。第三,开发区资源与权限需求更加必要迫切。在为增长而竞争的驱动下,与对社会管理服务的“保底执行”策略选择截然不同,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长强激励,对开发区资源与权限需求十分敏感,会积极主动借助区政合一模式满足开发区经济发展所需。行政托管表现为开发区逆向吸纳行政区,是一种吸纳式融合发展模式。该模式具有下列特点:第一,开发区与行政区之间实力不对称性。行政托管模式是开发区为主导,吸纳行政区,实现一体化发展。其前提就是开发区相对于行政区具有压倒优势,开发区有实力和能力实现对行政区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和一体发展。第二,开发区带动发展与行政区“责任转移”。开发区行政托管直接原因之一就是开发区扩容扩张。在这一过程中,行政托管一方面满足了开发区资源空间的需要,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借此契机,实现对被扩容行政区的带动发展,也实现了被托管行政区社会管理服务等责任转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在既定地方产权框架下治权的变换或转移。第三,准行政区的实体化。开发区是经济功能区,发展至今后多数成为综合型功能区。但地域规划权、土地产权及社会管理等权限仍归属行政区实体,开发区是经济实体,而非行政实体。通过行政托管,开发区逐渐趋向实体化,拥有了一定行政权限。开发区在未来中国区域发展中仍具有重要功能地位。在多种方案选择情况下,开发区与行政区融合根据不同发展差异实现了多模式并行,渐进试点,局部成熟突破。其背后是目标治理先导性驱动,制度成本关键性驱动和资源保障性驱动等互动整合的结果。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目标战略,成本风险与资源依赖性。开发区融合发展是国家空间重组的有机部分。目标战略体现了国家空间干预策略政策,成本风险展示了权力空间组织的理性选择,资源依赖则表明国家自有资源空间配置的自主空间。从目标层次、成本风险及资源依赖建构一个开发区融合发展的转换机制解释框架。基于西方实践和语境,未来开发区最终归宿是企业化和行政化,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正逐渐探索试点一种新的开发区组织形式:法定机构,这或许是开发区融合发展的第三条道路。
徐燕[6](2016)在《基于先进辨识算法的风机叶片间接自校正PID振动控制》文中认为随着风机容量的快速增长,风机叶片的设计逐渐偏向更轻的重量和更大的尺寸,以便提高风力发电的效率。然而,叶片尺寸的增加会导致叶片颤振加剧,这不仅大大降低了风力发电的效率,而且严重影响叶片的安全运行。智能叶片是现代风机叶片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基于智能驱动器的智能叶片设计对降低叶片相关部件的振动疲劳损耗、提高风能利用率、降低风力发电成本有着重要意义。叶片的振动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经典颤振和失速振动。前者主要是在叶片处于附着流的情况下,由流固耦合引起的叶片振动;后者主要是叶片在气动失速情况下所引起的振动。本文中主要研究叶片的经典颤振控制,通过将智能驱动器和控制算法相结合达到抑制叶片颤振的效果。在实际工程中,由于运行环境复杂,叶片系统的参数会受到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因此基于系统参数摄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建立了基于智能驱动器的风机叶片气弹伺服模型,首先在不考虑系统时变性的情况下,设计了基于极点配置的直接自校正PID振动控制器,其次考虑在实际负载运行环境中系统参数发生摄动的情况,设计了基于差分进化优化的遗忘因子递推最小二乘辨识的间接自校正PID振动控制器。性能优良的参数估计器可以提高智能叶片振动控制器的控制品质,本文采用遗忘因子递推最小二乘法对系统模型参数进行估计,而遗忘因子的不同取值将影响参数估计器的精准度。因此本文在传统的基于遗忘因子递推最小二乘算法基础上,利用差分进化算法对遗忘因子进行优化,而后进行参数估计,得到最佳辨识参数,进而施行间接自校正PID振动控制。仿真结果表明:基于遗忘因子递推最小二乘法的智能叶片间接自校正PID控制可以很好的对摄动的叶片系统参数进行在线辨识,使叶片振动控制具有一定的自适应性;基于差分进化优化辨识的叶片间接自校正PID控制效果则具有更强的鲁棒性和自适应性,可以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
朱坚[7](2016)在《男子1500米自由泳竞技能力时间序列特征数据挖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男子1500米自由泳属于竞技游泳比赛长距离项目,国内外对男子1500米自由泳项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征、划水技术特征、出发和转身等技术环节上,对游程时间分配模式的研究比较少。结合训练学界对竞技能力的研究中提出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包括子能力的增长都符合时间序列的特征。为此本文使用文献综述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与机器学习的方法,对所搜集的男子1500米自由泳国际国内比赛50米分段成绩进行分析,具体结果如下:第一、本文中男子1500米自由泳成绩数据实质上是由大量的截面数据组成的时间序列。在时间序列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竞技能力时间序列的概念、特点与分类:竞技能力时间序列是指在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过程中,由反应、描述、记录相关的体能、智能、技术、战术和心理等方面的数据按照时间排列成序。时间序列中数据的位置与时间有关;时间序列是对反映竞技能力相关指标变量在不同时间进行观察所得到的结果;时间序列中的数据可以是一个时期内的数据也可以是一个时点上的数据;时间序列通常存在前后时间上的相依性。时间序列可分为一元竞技能力和多元竞技能力时间序列。分为离散竞技能力时间序列和连续竞技能力时间序列;分为平稳竞技能力时间序列和非平稳性竞技能力时间序列。第二、对国际、国内四个级别的1500米自由泳运动员竞赛成绩进行统计性检验描述:国际、国内男子1500米四个级别运动成绩的均值、标准差、偏度和峰度的均存在差异。第三、通过运用机器学习中支持向量机和多重支持向量机的方法,对所搜集的国内男子1500米自由泳运动员比赛成绩作分类模型,对该项目运动员竞技状态监控、重点运动员选拔和对运动员周期成绩的预测等方面都有实际应用价值。第四、通过随机森林的方法对国际、国内比赛相邻两个等级运动员成绩游程各分段重要性(纵向)和国际国内同级别运动员游程重要性对比(横向)对比分析得出:国际、国内比赛四个级别运动员在整个1500米游程中的游段重要性均有异同。加强各个级别得出重点段的游进能力是提高最终成绩的关键之一。第五、用孙杨不同时期的比赛数据和随机抽取的两个级别比赛数据,分别对得出的模型(横向和纵向)进行验证,验证结果显示分析得出的重要性分段模型是有效的,研究得出的模型对该项目运动员竞技状态监控、重点运动员选拔和对运动员成绩的预测等方面都有实际应用价值。
许传云[8](2014)在《一维映射中的超收敛分岔与普适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混沌现象在数学、物理、化学、天体、生物甚至社会系统中被不断发现,混沌研究不断深入,现已成为现代科学对复杂系统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混沌现象表明,确定论的非线性系统中有内在随机性。但另一方面,在随机性背景中也存在着很强的规则性,例如Feigenbaum度量普适性。普适性的发现以及分岔控制、混沌控制的发展,在理论上把混沌研究从定性分析、指标刻画推进到普适规律的获得、重整化群方程的建立及计算,甚至是在实际系统中进行验证及应用。其中,对分岔过程规律的研究尤为关键。本文主要针对一维连续映射中展现出超收敛性、破坏Feigenbaum普适性的非结合性分岔过程进行研究。一方面,利用符号动力学作为有效工具,根据不同周期轨道的共存性,本文采用了参数改变时通过轨道的移动与交织而形成新轨道来分析分岔过程的新视角。这种视角在几何上非常直观,有助于形成乘周期分岔和加周期分岔的代数合成规则,并且普遍适用于一维连续映射。另一方面,为了研究非结合性分岔过程中的超收敛行为,本文引入了GMP任意精度运算库和MPI并行计算环境,通过改进和发展多峰映射的字提升技术,实现了分岔参数的高精度快速计算,计算精度达到十进制1700位以上,这为各种迭代系统的超精细结构和规律的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基础和技术支撑。本文的主要结果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乘周期分岔的矩阵分析方法:从相似的平行轨道相互交织产生新轨道的视角,给出了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符号序列星花积的分析乘周期分岔(任意p倍周期分岔)的方法,即点转移矩阵的直积方法。该方法直接对点转移矩阵进行分解、嵌入而生成复合矩阵。相比于传统的星花积方法,能更直观地体现乘周期分岔过程中轨道的自相似性以及轨道扰动的影响。2.非结合性乘周期分岔的超收敛普适律:对于三峰映射,通过对分岔参数进行高精度并行计算,研究了由非结合性引起(由右结合星花积描述)、破坏Feigenbaum普适性的乘周期分岔过程中的超收敛现象。获得了双指数形式的新的超收敛普适律,并在双峰映射的一类特殊的乘周期分岔过程和四峰映射的非结合性乘周期分岔过程中得到了验证。表明这是多峰映射中的一种新普适律。3.加周期分岔的代数合成新规则:对于单峰映射,给出了不同的周期轨道在极值点(临界点)附近移动与交织引起的(Ⅰ类)加周期分岔的条件和符号序列合成方法;讨论了周期按Fibonacci数列增长的逐级加周期分岔过程的构建;给出了不同单调支之间高度相近的轨道移动与交织而引起的(Ⅱ类)加周期分岔的条件和符号序列合成方法;并讨论了Ⅰ类、Ⅱ类加周期分岔在其它映射中的推广和施行方法。4. Fibonacci加周期分岔的超收敛普适律:对单峰映射的Fibonacci加周期分岔过程,得到了三种超收敛形式的普适律。
涂晓丽[9](2013)在《二维CAD工程图可逆数字水印算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及数字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二维CAD工程图在众多行业在广泛应用,二维CAD工程图形遭到非法使用和修改、编辑等盗版侵权问题也日益突出。二维CAD工程图的数字水印技术因为能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版权问题的方案而受到广泛的关注。近年来,可逆水印技术已在数字图像的版权保护中得到广泛运用,但是在二维CAD工程图形的版权保护中运用得还比较少。本文在深入研究国内外相关的二维矢量图形数字水印算法,重点研究面向二维CAD工程图的可逆数字水印算法。对现有的二维CAD工程图数字水印算法进行改进,以增强水印的鲁棒性或不可见性。本文所做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块的二维CAD工程图可逆水印算法。针对二维CAD工程图数字水印技术抵抗删除、修改等能力比较弱的特点,采用重复嵌入的思想在一幅工程图中嵌入多组水印信息。首先利用复合混沌序列对水印信息进行加密,提高水印的安全性。对工程图进行分块,提高了水印算法抵抗删除攻击的能力。分块提取工程图中所有直线实体的顶点信息,对相对的顶点坐标做LPM变换及形态小波变换,运用改进的量化索引调制的方法在其形态小波变换的细节系数中嵌入水印信息。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保持其所具有的鲁棒性的前提下,提高了水印的安全性和抵抗删除的能力,提高了水印的逆恢复性和水印嵌入及提取时间。(2)提出了基于DFT域插值扩展可逆水印算法。算法利用顶点坐标构造复数序列,对复数序列做DFT变换,利用改进的差值扩展方法在DFT变换后的幅值中嵌入水印信息,利用改进的差值扩展方法有效的恢复二维CAD工程图形的数据,实现了可逆水印的算法,达到了较好的不可见性。在水印预处理方面通过改变水印的嵌入强度来提高水印的嵌入容量。从实验结果分析可知,此算法具有较强的不可见性、可逆性和健壮性,能有效抵抗相应的平移、旋转等攻击。(3)设计了一个二维CAD工程图版权保护原型系统。对二维CAD工程图版权进行保护与认证。主要实现了工程图的编辑、水印信息、的加密、水印的嵌入,水印的提取、二维CAD工程图形数据的恢复、攻击测试等功能。
丁竞渊[10](2011)在《金融复杂系统建模及动力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缺乏在可控的实验条件下重现其结论的条件,传统的经济学、金融学理论往往难以被认同为科学。以概率统计理论为基础的现代资本市场理论(MCMT),为了满足概率统计学的适用条件,提出了理性投资者、有效市场和收益率的随机游动三大假说。然而,无论是对投资者心理和行为分析,还是真实资本市场的规则与现状,以及对真实金融时间序列的实证分析,都对这三大假说提出了质疑。可控金融实验条件的缺乏,也导致了金融领域的数量化分析仍然是一种经验主义的方法。科学计算经过长足发展已经成为继科学实验、科学理论之后的第三大科学研究方法。许多传统上难以进行理论推导或实验验证的问题可以借助计算机仿真的方法进行探索。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兴起的复杂性科学与复杂系统建模方法成为将实际问题转换为计算模型的强大工具。复杂性理论、复杂系统的建模方法被运用到经济学、金融学领域,为采用计算方法探索金融市场的内在动力学机制带来了曙光。特别是以圣塔菲研究院的圣塔菲人工股票市场(SFI-ASM)为代表的人工金融市场建模方法开辟了实验金融领域的全新方法。由于复杂系统建模方法的强大表达能力,行为金融学、金融心理学等新兴相关领域的假设、观念和结论可以在人工金融市场模型中得到表达和验证,从而与实验金融学相互促进。主流的圣塔菲人工股票市场类型的人工金融市场,是以多智能体(Multi-Agent)建模技术为基础的。多智能体模型适于描述投资者群体中异质的个体投资行为,但缺乏对于投资者个体相互作用关系的表达能力。然而,资本市场中的群体行为、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传播和相互影响是普遍存在的。由于元胞自动机对于复杂系统中个体间相互作用关系有着形式化的规范描述方法,弥补了多智能体技术的不足,因此也成为一些新兴的人工金融市场模型的基础。但已经出现的基于元胞自动机理论的人工金融市场,往往受限于经典元胞自动机的拓扑结构,在描述投资者个体间相互作用关系方面具有先验性。此外,这些模型在资本市场结构的表达方面尚不完备,其成熟度尚不能与圣塔菲人工股票市场类型的人工金融市场相提并论。由于人工金融市场在金融复杂系统探索方面的巨大前景,以及现有人工金融市场模型的不足,本文作者在元胞自动机的理论基础上,从金融复杂系统理论、建模方法、实验技术、实验数据分析方法等几个方面出发,通过对真实资本市场运作机制的抽象,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涌现”-人工金融市场建模框架(E-AFMF)。E-AFMF可以为金融复杂系统的理论验证提供工具和方法。首先,作者将经典元胞自动机扩展为具有网状拓扑结构和异质元胞个体的抽象元胞自动机,并给出其形式化定义。接着,在C++模板技术和微软并发运行时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一个通用的“元胞自动机并行模板库”(CAPTL)。在模型的描述能力方面,CAPTL采用了一系列技术为建立不同类型的元胞自动机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弹性。这包括通过C++模板技术将元胞状态类型参数化;实现了元胞对象的抽象基类,具体的模型中可以通过建立元胞对象的继承体系来实现异质的元胞个体;采用网状拓扑来描述元胞自动机的邻居关系结构,以获得对任意离散关系结构的描述能力。而在模型的仿真技术方面,CAPTL在微软并发运行时并行计算技术基础上,实现了元胞自动机模型的线程级并行模型,可以在共享内存体系结构的并行机上进行模型的并行仿真。E-AFMF是在CAPTL的基础上建立的。作者将人工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者群体作为一个具有网状邻居关系结构的异质元胞自动机加以实现。同时,作者针对真实资本市场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交易过程、价格形成机制,以及投资者群体间的信息传播方式和相互作用形式进行了合理的抽象,并实现了相应的组织框架。E-AFMF在CAPTL细粒度的并行模型基础上,增加了粗粒度并行模型来实现投资者群体之外的其他模块,最终形成了一个自我反馈迭代的复杂动力系统建模框架。在E-AFMF的支持下,只需要针对投资者行为、信息的形式和传播关系结构、交易规则和价格形成机制进行灵活定义,就可以定制出一个全新的人工金融市场模型。建立人工金融市场模型的目的是为了检验资本市场宏观运动特征与其内在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任何基于E-AFMF的人工金融市场模型都将产生一个与真实资本市场相似的价量时间序列,以及一系列关于人工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群体内在结构的指标时间序列。人工金融市场的价量时间序列可以采用与真实资本市场相同的分析方法,与真实金融时间序列相比较;同时也可以与人工金融市场中微观结构指标时间序列进行比较研究。这样,基于E-AFMF的人工金融市场就成了一个结合金融理论实验与金融市场实证研究的工具。E-AFMF是将复杂系统建模的理论、方法和并行仿真技术应用于实验金融领域的创造性尝试。E-AFMF的深入发展和应用将为资本市场理论带来新的研究方法;而来自基于E-AFMF的人工金融市场模型的研究成果,也将对真实金融市场的风险预警和管理带来有益的启示。
二、On the Convergence Acceleration of Composite Sequence Transformat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On the Convergence Acceleration of Composite Sequence Transformation(论文提纲范文)
(2)计及风速波动特性的风电功率短期不确定性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1.2.1 风电功率点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
1.2.2 风电功率区间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预测系统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风速波动特性分析及风速分频特征提取 |
2.1 经验模态分解 |
2.2 基于EMD和层次聚类的风速分频特征提取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短期风电功率确定性预测方法 |
3.1 径向基神经网络的输入输出 |
3.2 基于Yalmip-Cplex的最优权值决策 |
3.3 计及风速分频特征和最优权值匹配的RBF短期功率预测模型 |
3.4 评价指标 |
3.5 算例分析 |
3.5.1 各风速段不同频率分量的最优权值分配 |
3.5.2 预测效果对比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误差来源分析及概率分布拟合 |
4.1 基于非参数经验分布模型的误差分布拟合 |
4.2 误差来源分析 |
4.2.1 卡尔曼滤波 |
4.2.2 基于天牛须优化算法的模型参数优化 |
4.2.3 误差来源分析 |
4.3 算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短期风电功率不确定性预测方法 |
5.1 基于蒙特卡洛抽样的风电功率短期不确定性预测 |
5.2 评价指标 |
5.3 算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3)几类非线性忆阻系统建模及其动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非线性忆阻电路及系统的研究综述 |
1.3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安排 |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
2 双稳双局部有源忆阻及其关联振荡系统 |
2.1 引言 |
2.2 一类非光滑双稳双局部有源忆阻器及其特性分析 |
2.3 非光滑双稳双局部有源忆阻器的电路特性分析 |
2.4 忆阻振荡电路的特性分析 |
2.5 忆阻振荡电路的复杂动力学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双稳双局部有源忆阻的蔡氏混沌电路及系统 |
3.1 引言 |
3.2 一类光滑双稳双局部有源忆阻器及其关联混沌系统 |
3.3 忆阻混沌系统的对称动力学 |
3.4 极端多稳态和状态切换 |
3.5 瞬态混沌 |
3.6 对称混沌吸引子及其爆破的DSP实现 |
3.7 本章小结 |
4 基于广义流控忆阻的准Hamilton电路及系统 |
4.1 引言 |
4.2 广义非光滑流控忆阻器及其忆阻系统 |
4.3 基于忆阻准Hamilton混沌系统的复杂动力学 |
4.4 通往混沌的道路 |
4.5 忆阻混沌序列的DSP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广义流控忆阻的多翼混沌电路及系统 |
5.1 引言 |
5.2 广义光滑流控忆阻器和它的关联混沌系统 |
5.3 基于忆阻多翼混沌系统的动力学分析 |
5.4 基于忆阻多翼混沌系统的电路实验 |
5.5 周期爆发及形成机理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独幕剧文本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由 |
(一)独幕剧研究的价值 |
(二)独幕剧文本“叙事研究”价值 |
二、独幕剧的研究现状 |
三、理论基础 |
(一)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 |
(二)经典叙事学理论 |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 |
第一章 独幕剧体裁的自觉 |
第一节 独幕剧的历史溯源 |
一、世俗小戏 |
二、宗教短剧 |
三、幕间剧和插曲剧 |
四、开场戏和尾戏 |
第二节 独幕剧概述 |
一、独幕剧体裁自觉前的酝酿 |
二、独幕剧的体裁自觉的契机 |
三、“独幕”形式意义及独幕剧的构造 |
四、独幕剧的发展趋势 |
第三节 独幕剧与其他小型戏剧体裁辨析 |
一、独幕剧与折子戏 |
二、独幕剧与戏剧小品 |
第二章 独幕剧文本“故事”的叙事特征 |
第一节 故事事件 |
一、叙事功能 |
二、叙事序列 |
三、叙事事件 |
第二节 故事实存 |
一、人物 |
二、环境背景 |
第三章 独幕剧文本“话语”的叙事特征 |
第一节 叙述结构 |
一、从叙述方式看独幕剧的结构 |
二、从叙事线索看独幕剧的结构 |
三、从叙事人物看独幕剧的结构 |
第二节 叙述时空 |
一、交错式时空 |
二、写意式时空 |
三、“蒙太奇”式时空 |
第三节 叙述视角 |
一、戏剧中叙述视角的选择 |
二、独幕剧叙述视角的选择 |
三、同主题多幕剧与独幕剧叙事视角的选择 |
第四章 西方现代派独幕剧叙事转型的探索 |
第一节 梅特林克“静止戏剧”对叙事形态的探索 |
一、概述 |
二、实例分析——《盲人》 |
第二节 独白型戏剧对叙事形态的探索 |
一、概述 |
二、实例分析——《早餐之前》 |
第三节 明暗双重叙事对叙事范式的探索 |
一、概述 |
二、实例分析——《禁闭》 |
第四节 环形结构对叙事结构的探索 |
一、概述 |
二、实例分析——《秃头歌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开发区与行政区融合发展模式及转换机制研究 ——一个从分立到融合的过程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的价值 |
四、基本概念界定 |
五、研究内容 |
六、研究方法 |
七、研究的创新点与限度 |
第一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总结 |
二、国内研究述评 |
第二节 开发区融合发展理论基础 |
一、行政分权理论 |
二、资源依赖理理论 |
三、制度变迁演化理论 |
四、公共价值管理理论 |
第三节 研究分析框架 |
一、开发区发展中的政府作用机制 |
二、开发区融合发展理论分析框架 |
第二章 开发区政策流变与政策文本分析 |
第一节 开发区发展与开发区政策阶段 |
一、开发区政策初始建构的放权阶段 |
二、开发区政策重整与优惠让利阶段 |
三、开发区政策规范与普惠阶段 |
四、开发区创新转型与政策融合发展阶段 |
第二节 开发区政策演变文本量化分析 |
一、政策文本选择 |
二、政策文本数量时间序列分析 |
三、开发区政策主体结构分析 |
四、政策主体联合发文与政策网络分析 |
五、讨论与结论 |
第三章 分立形态下开发区与行政区关系、结构和效率偏离 |
第一节 开发区融合发展中的政府间关系 |
一、开发区特殊空间中的中央政府部委与开发区 |
二、省级政府与开发区 |
三、所在地政府与开发区 |
四、驻地政府与开发区 |
五、开发区准政府间的逐底竞争 |
第二节 开发区治理碎片化与复杂结构变化 |
一、混合治理与多层代理并存 |
二、从经济类公共产品提供转向基本公共服务提供 |
三、开发区统合治理走向嵌入式自主治理 |
四、开发区结构主体多元复杂,发展整体趋于成熟 |
五、政策权限、资源优势转向权限资源约束 |
第三节 开发区发展效率偏离 |
一、数据包络分析(DEA)与曼奎斯特指数 |
二、样本与变量选择 |
三、湖北省开发区税收收入效率评估实证分析 |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四章 开发区转换为行政区的干预式融合发展模式 |
第一节 开发区发展与地方政府干预主导 |
一、初始建构的第一行动人 |
二、发展演变中的路径依赖 |
三、政府权力与经济发展繁荣密切关联 |
四、战略与管理结构的匹配 |
第二节 案例分析:新区转换正式行政区 |
一、案例概述 |
二、新区转换行政区:战略与结构匹配 |
三、新区转换行政区:城市经济需要行政权力保障 |
第三节 新区转换为行政区的绩效表现 |
一、经验的观察 |
二、绩效计量分析与讨论 |
第四节 新区建政后的现实问题与渐进调解 |
一、保持效率与规范的平衡 |
二、新区政府体制机制自主创新与依法行政的适度兼容 |
三、公共服务与经济增长的兼顾平衡 |
四、行政区权力强势,寻租腐败的预防与治理 |
第五章 开发区行政托管的吸纳式融合发展模式 |
第一节 经济增长强激励与制度供给分散化 |
一、开发区是地方经济增长“强激励”的主要平台 |
二、开发区资源制度供给碎片化 |
三、行政托管是开发区吸纳行政区的灵活性选择 |
第二节 结构性约束与能动性行为:行政托管的实施过程 |
一、土地空间:开发区发展中的核心资源依赖 |
二、经验参照:经验借鉴中的渐进决策 |
三、利益与竞争:行政托管的双重驱动 |
四、可行性:领导高配与高赋权以保障融合顺畅 |
五、调适创新:行政区划的刚性与行政托管的柔性 |
第三节 武汉开发区托管行政区典型分析 |
一、开发区治理结构与空间约束 |
二、利益互惠与开发区外部激烈竞争 |
三、开发区既定约束下的调适性选择 |
四、开发区经验复制与灵活选择 |
五、长期均衡协同的战略考量 |
第四节 行政托管模式的现实绩效、内在张力与外在调适 |
一、行政托管现实绩效表现 |
二、行政托管的内在张力与渐进调试 |
第六章 区政合一的互嵌式融合发展模式 |
第一节 文献回顾与互嵌式融合发展分析 |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
二、开发区脱嵌与互嵌式融合发展 |
第二节 融合发展制度性困境与双向互嵌理性选择 |
一、宏观政策的模糊、叠加、多元与开发区制度供给 |
二、发展型地方政府的经济增长取向与开发区经济增长极定位 |
三、开发区管理的工具理性、价值理性与双向互嵌式整合 |
四、开发区权力不完全内生关联与双向互嵌融合发展 |
第三节 区政合一模式案例比较分析 |
一、案例选择 |
二、案例描述 |
三、区政合一案例比较分析 |
第四节 区政合一模式现实问题 |
一、向传统行政区回归的风险增大 |
二、行政文化融合的渐进性 |
三、行政协调的三重困境 |
第五节 区政合一模式评价与未来走向 |
一、区政合一模式的经济逻辑 |
二、区政合一模式的政治逻辑 |
三、区政合一模式的社会逻辑 |
四、区政合一模式模式前景思考 |
第七章 开发区融合发展模式的转换机制 |
第一节 开发区融合发展模式基本特征 |
一、融合发展模式的共性 |
二、融合发展模式的差异 |
第二节 开发区融合发展转换的驱动力 |
一、开发区融合发展的目标治理先导驱动 |
二、开发区融合发展的制度性成本关键驱动 |
三、开发区融合发展的资源保障性驱动 |
第三节 开发区融合发展选择与模式转换解释框架 |
一、开发区融合发展的可能选择方案 |
二、既定约束下开发区融合发展模式转换 |
第四节 开发区与行政区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安排 |
一、融合发展多模式并行互补 |
二、开发区与行政区融合发展策略组合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企业化与行政化:开发区的最终归宿? |
三、法定机构型:融合发展的第三条路径 |
四、创新超越:开发区与行政区发展的变与不变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于先进辨识算法的风机叶片间接自校正PID振动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意义 |
1.1.1 风机叶片的发展趋势 |
1.1.2 风机叶片的振动问题 |
1.2 风机叶片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1 智能风机叶片 |
1.2.2 风机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风机叶片气弹伺服系统建模 |
2.1 风机叶片的经典颤振模型 |
2.2 风机叶片的气动模型 |
2.3 风机叶片的气动弹性模型 |
2.4 基于智能驱动器的风机叶片气弹伺服模型 |
第三章 风机叶片振动系统辨识 |
3.1 系统辨识概述 |
3.1.1 系统辨识的分类 |
3.1.2 系统辨识的基本原理 |
3.2 白噪声、M序列与逆M序列 |
3.2.1 白噪声与有色噪声 |
3.2.2 M序列与逆M序列 |
3.2.3 噪信比 |
3.3 最小二乘参数估计法 |
3.3.1 批处理最小二乘法 |
3.3.2 递推最小二乘法 |
3.3.3 遗忘因子递推最小二乘法 |
3.3.4 基于遗忘因子递推最小二乘的风机叶片高阶系统辨识 |
3.4 差分进化算法 |
3.4.1 标准差分进化算法 |
3.4.2 差分进化算法的基本流程 |
3.4.3 差分进化算法的参数设置 |
3.4.4 基于差分进化算法的风机叶片系统参数辨识 |
第四章 基于系统辨识的风机叶片振动控制 |
4.1 风机叶片极点配置自校正振动控制 |
4.1.1 风机叶片系统的离散化 |
4.1.2 增量式PID控制 |
4.1.3 极点配置控制律 |
4.1.4 Diophantine方程的求解 |
4.2 基于遗忘因子递推最小二乘的风机叶片间接自校正PID振动控制 |
4.3 基于差分进化优化的风机叶片间接自校正PID振动控制 |
第五章 风机叶片颤振控制的Matlab仿真及实验结果分析 |
5.1 风机叶片的Simulink模型 |
5.2 风机叶片振动系统的辨识结果 |
5.2.1 基于遗忘因子递推最小二乘的风机叶片系统辨识结果 |
5.2.2 基于差分进化优化的风机叶片系统辨识结果 |
5.3 风机叶片极点配置直接自校正振动控制结果 |
5.4 基于先进辨识算法的风机叶片间接自校正PID振动控制结果 |
5.4.1 基于最小二乘辨识的风机叶片间接自校正PID振动控制 |
5.4.2 基于差分进化优化的风机叶片间接自校正PID振动控制 |
5.5 实验结果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项目 |
(7)男子1500米自由泳竞技能力时间序列特征数据挖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选题依据 |
1.3.1 对我国运动训练学提出的竞技能力时间序列概念的验证需要 |
1.3.2 佐证男子1500米自由泳通过传统线性分析与非线性分析的差异 |
1.3.3 实证在男子1500米自由泳训练数据动态监测与分析的可操作性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4.2.1 理论意义 |
1.4.2.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任务 |
1.6 研究内容 |
1.7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1.7.1 研究难点 |
1.7.2 研究创新点 |
1.8 研究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周期性耐力项目和男子1500米自由泳项目竞技能力的研究 |
2.1.1 周期性耐力项目竞技能力的研究 |
2.1.2 1500米自由泳运动员专项竞技能力结构的研究 |
2.1.3 1500米自由泳项目比赛成绩游程分段特征的研究 |
2.2 竞技能力研究基本视角 |
2.2.1 竞技能力语意界定 |
2.2.2 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研究 |
2.2.3 竞技能力的理论模型研究 |
2.2.4 竞技能力结构演化研究 |
2.3 时间序列数据挖掘的研究 |
2.3.1 时间序列数据挖掘概念和内容特征的研究 |
2.3.2 时间序列数据挖掘方法和应用 |
2.3.2.1 生物领域和医药的时间序列数据挖掘研究 |
2.3.2.2 时间序列数据挖掘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与研究 |
2.3.2.3 时间序列数据挖掘在金融证券领域中的应用 |
2.3.2.4 时间序列数据挖掘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
2.3.2.5 时间序列数据挖掘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 |
3 时间序列数据挖掘的理论基础 |
3.1 时间序列基本定义和特点 |
3.2 数据挖掘定义和特点 |
3.3 时间序列数据挖掘方法 |
3.3.1 机器学习 |
3.3.2 支持向量机(SVM) |
3.3.3.1 支持向量机的分类标准的起源:Logistic回归 |
3.3.3.2 线性分类的案例分析 |
3.3.3.3 核函数Kernel和核函数的选择 |
3.3.3 多重支持向量机(MSVM) |
3.3.4 随机森林(RF) |
4 研究对象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方法 |
4.2.1 文献资料法 |
4.2.2 专家访谈法 |
4.2.3 数理统计和时间序列数据挖掘方法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竞技能力时间序列概念的界定 |
5.1.1 竞技能力时间序列释义 |
5.1.2 竞技能力时间序列特点与分类 |
5.1.3 时间序列数据挖掘与竞技能力训练的契合 |
5.2 男子1500米自由泳比赛数据统计学描述 |
5.2.2 男子1500米自由泳运动员国内比赛运动成绩统计学分析 |
5.2.2.1 国内比赛国际级健将运动员游程分段成绩数理统计分析 |
5.2.2.2 国内比赛运动健将级运动员游程分段成绩数理统计分析 |
5.2.2.3 国内比赛一级运动员游程分段成绩数理统计分析 |
5.2.2.4 国内比赛二级运动员游程分段成绩数理统计分析 |
5.2.2.5 小结 |
5.2.3 男子1500米自由泳国际比赛统计学分析 |
5.2.3.1 国际比赛国际级健将运动员游程分段成绩数理统计分析 |
5.2.3.2 国际比赛运动健将级运动员游程分段成绩数理统计分析 |
5.2.3.3 国际比赛一级运动员游程分段成绩数理统计分析 |
5.2.3.4 国际比赛二级运动员游程分段成绩数理统计分析 |
5.2.3.5 小结 |
5.3 国内比赛分段成绩的支持(多重)向量机模型的建立、应用和游程分段重要性分析 |
5.3.1 国内比赛支持向量机模型的建立 |
5.3.1.1 国内比赛国际级运动健将与运动健将的支持向量机模型的建立 |
5.3.1.2 国内比赛运动健将与一级运动员的支持向量机模型的建立 |
5.3.1.3 国内比赛一级运动员与二级运动员的支持向量机模型的建立 |
5.3.2 国内比赛运动员成绩的多重分类机(SVM)模型的建立 |
5.3.3 支持向量机和多重支持向量机在男子1500米自由泳项目的应用 |
5.3.4 小结 |
5.3.5 男子1500米自由泳国内比赛不同级别运动员游程分段重要性 |
5.3.5.1 国内比赛国际级健将与健将级运动员游程分段重要性分析 |
5.3.5.2 国内比赛运动健将与一级运动员游程分段成绩重要性分析 |
5.3.5.3 国内比赛一级运动员与二级运动员游程分段重要性分析 |
5.3.5.4 小结 |
5.4 国际比赛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支持向量机和游程分段重要性分析 |
5.4.1 国外运动员成绩的支持向量机分类模型 |
5.4.2 国际比赛运动健将与一级运动员支持向量机的建立 |
5.4.3 国际比赛一级运动员与二级运动员支持向量机的建立 |
5.4.4 国际比赛游程分段数据的重要性分析 |
5.4.4.1 国际比赛国际级运动健将与运动健将游程分段的重要性分析 |
5.4.4.2 国际比赛运动健将与一级运动员游程分段的重要性分析 |
5.4.4.3 国际比赛一级运动员与二级运动员游程分段的重要性分析 |
5.4.5 小结 |
5.5 国内外相同等级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分段重要性比较 |
5.5.1 国内外国际健将级运动员游程分段成绩的重要性比较分析 |
5.5.2 国内外国家健将级运动员游程分段成绩的重要性比较分析 |
5.5.3 国内外一级运动员游程分段成绩的重要性比较分析 |
5.5.4 国内外二级运动员游程分段重要性比较分析 |
5.5.5 小结 |
5.6 对所得出部分模型的数据验证 |
5.6.1 孙杨的比赛数据对所得出平行比较模型的验证 |
5.6.2 随机抽取数据对纵向游程重要段模型的验证 |
5.6.3 小结 |
6 结论、建议与研究展望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访谈记录 |
附录B 部分处理程序及处理结果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一维映射中的超收敛分岔与普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
§1.1.1 动力系统与混沌 |
§1.1.2 Feigenbaum度量普适性与符号动力学 |
§1.1.3 Feigenbaum度量普适性的破坏 |
§1.2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一维符号动力学基础 |
§2.1 多峰映射的符号动力学 |
§2.1.1 多峰映射的符号系统和可允条件 |
§2.1.2 多峰映射的字提升技术及其改进 |
§2.2 单峰映射的符号动力学与DGP星花积 |
§2.2.1 单峰映射的DGP星花积 |
§2.2.2 单峰映射的字提升技术 |
§2.2.3 单峰映射的度量普适性与重整化群分析 |
§2.2.4 单峰映射的一种特殊加周期分岔及其普适性 |
§2.3 双峰映射的符号动力学与对偶星花积 |
§2.3.1 双峰映射的对偶星花积 |
§2.3.2 双峰映射的度量普适性与重整化群分析 |
§2.3.3 双峰映射的一类特殊对偶星花积 |
§2.4 三峰和四峰映射的循环星花积 |
第三章 轨道的移动、交织与分岔 |
§3.1 轨道的共存性 |
§3.2 符号序列的共存性 |
§3.3 轨道的移动、交织与分岔 |
第四章 乘周期分岔的矩阵分析 |
§4.1 点转移矩阵 |
§4.2 单角阵的分解 |
§4.3 矩阵直积 |
§4.3.1 矩阵直积与块代换 |
§4.3.2 矩阵直积的实例 |
§4.4 矩阵直积的非结合性 |
§4.4.1 左结合性与右结合性的差异 |
§4.4.2 非结合性的实例 |
§4.5 矩阵直积的多样性 |
第五章 非结合性乘周期分岔的超收敛普适性研究 |
§5.1 广义Feigenbaum相继比的发散 |
§5.2 超收敛普适律的形式 |
§5.3 其它双指数收敛的例子 |
§5.4 关于超收敛性的讨论 |
第六章 加周期分岔与超收敛普适性研究 |
§6.1 Ⅰ类加周期分岔 |
§6.1.1 一般序列与超稳揉序列的加周期分岔 |
§6.1.2 两个超稳揉序列的加周期分岔 |
§6.2 Ⅰ类加周期分岔可允性的证明 |
§6.3 Fibonacci加周期分岔 |
§6.4 Ⅱ类加周期分岔 |
§6.5 其它映射的加周期分岔 |
§6.6 加周期分岔过程的超收敛普适性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附录A MPI并行计算环境下GMP高精度运算库的使用 |
附录B 乘周期分岔的超收敛参数和相继比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和研究工作 |
致谢 |
(9)二维CAD工程图可逆数字水印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3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组织结构 |
第2章 基于分块的二维CAD工程图可逆水印算法研究 |
2.1 相关理论研究 |
2.1.1 混沌理论 |
2.1.2 量化索引调制 |
2.1.3 形态小波变换 |
2.2 算法设计 |
2.2.1 基于复合混沌序列的水印预处理 |
2.2.2 二维CAD工程图预处理 |
2.2.3 水印嵌入算法 |
2.2.4 水印提取 |
2.3 算法的实现与分析 |
2.3.1 算法仿真与讨论 |
2.3.2 密钥安全性分析 |
2.3.3 水印可逆性及不可见性分析 |
2.3.4 嵌入水印容量分析 |
2.3.5 鲁棒性分析 |
2.3.6 时间复杂度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DFT域差值扩展的可逆水印算法研究 |
3.1 相关理论研究 |
3.1.1 传统插值扩展算法 |
3.1.2 改进插值扩展算法 |
3.2 算法设计 |
3.2.1 基于Arnold变换的水印预处理 |
3.2.2 水印嵌入算法 |
3.2.3 水印提取算法 |
3.3 算法实现与分析 |
3.3.1 算法仿真实验 |
3.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二维CAD工程图版权保护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二维CAD工程图版权保护系统的构架 |
4.2 水印相关模块设计与实现 |
4.2.1 水印信号的生成 |
4.2.2 二维CAD工程图数据提取模块 |
4.2.3 水印信号嵌入和提取功能模块 |
4.2.4 版权认证模块 |
4.2.5 系统的使用示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本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5.2 下一步的主要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项目 |
(10)金融复杂系统建模及动力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点 |
1.4 论文中主要章节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复杂性科学及复杂系统建模与度量方法 |
2.1 复杂性科学的兴起以及复杂系统的本质特征 |
2.1.1 复杂科学发展的学派 |
2.1.2 复杂系统的基本特征 |
2.2 复杂系统的建模与复杂性度量方法 |
2.2.1 元胞自动机 |
2.2.2 复杂网络 |
2.2.3 时间序列的复杂性度量 |
第三章 资本市场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
3.1 有效市场假说和现代资本市场理论 |
3.2 金融时间序列的动力学分析 |
3.3 投资者行为分析 |
3.4 非有效市场假说 |
第四章 网状元胞自动机的并行仿真技术 |
4.1 CAPTL 的总体设计思想 |
4.2 异质元胞的表达 |
4.3 元胞自动机的同步 |
4.4 网状邻居关系 |
4.5 元胞容器类 |
4.6 元胞自动机的创建与演化 |
4.7 并行演化的实现 |
第五章 人工金融市场建模方法 |
5.1 人工金融市场建模思想 |
5.1.1 圣塔菲人工股票市场 |
5.1.2 基于经典元胞自动机的资本市场模型 |
5.1.3 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传播与价格波动 |
5.1.4 人工金融市场建模的目的和要素 |
5.2 “涌现”-人工金融市场建模框架 |
5.2.1 E-AFMF 的整体结构 |
5.2.2 投资者个体 |
5.2.3 市场信息及其传播网络 |
5.2.4 交易所与价格形成机制 |
5.2.5 人工金融市场动力学特征的检验工具 |
第六章 人工金融市场模型实例 |
6.1 圣塔菲人工股票市场模拟 |
6.2 信息传播网络与资本市场稳定性模型 |
6.3 人工金融市场与真实金融市场统计特征比较 |
第七章 结论与未来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致谢 |
四、On the Convergence Acceleration of Composite Sequence Transformation(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地理相似性的流域径流模型迁移性研究[D]. 郝冰.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计及风速波动特性的风电功率短期不确定性预测研究[D]. 董昊. 东北电力大学, 2021
- [3]几类非线性忆阻系统建模及其动力学分析[D]. 常辉.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6)
- [4]独幕剧文本的叙事研究[D]. 张华.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5]开发区与行政区融合发展模式及转换机制研究 ——一个从分立到融合的过程逻辑[D]. 毕铁居.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
- [6]基于先进辨识算法的风机叶片间接自校正PID振动控制[D]. 徐燕. 扬州大学, 2016(01)
- [7]男子1500米自由泳竞技能力时间序列特征数据挖掘研究[D]. 朱坚. 北京体育大学, 2016(06)
- [8]一维映射中的超收敛分岔与普适性研究[D]. 许传云. 云南大学, 2014(07)
- [9]二维CAD工程图可逆数字水印算法研究[D]. 涂晓丽. 武汉理工大学, 2013(06)
- [10]金融复杂系统建模及动力学机制研究[D]. 丁竞渊. 上海大学, 2011(07)
标签:时间序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