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坡首个注水新油田

北坡首个注水新油田

一、北部斜坡第一个注水新油田(论文文献综述)

李胜欣[1](2021)在《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长8成藏地质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为剖析对象,结合前人成果,以石油地质学、储层地质学理论为依据,基于岩心观察、测井数据分析以及铸体薄片、物性资料和分析化验数据等,对马岭地区长8油层组成藏地质特征及主控因素开展研究。研究区整体为大型构造不发育的西倾单斜,局部发育鼻状隆起,具有良好继承性,主要受西南物源影响,全区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研究区优势相。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填隙物含量较高。主要成岩作用有压实、压溶、胶结、交代以及溶蚀作用等。孔隙类型以粒间孔隙和溶蚀孔隙为主。物性分析结果显示长8储层平均孔隙度中值为9.00%,平均渗透率中值为0.045m D,主要发育Ⅲ类孔隙结构。研究区油气富集成藏受到多种因素共同控制,长8油层组油气主要来自于生烃能力较强的长7烃源岩,以岩性油藏为主,砂体叠置结构复杂,油藏边界难以控制;构造对成藏影响较弱但是受沉积相控制明显,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控制河道砂体的发育;储层物性与储层含油饱和度呈现正相关性,并且还与储层的孔隙结构等因素有关,由于孔喉半径受到排驱压力与粘土含量等因素影响,从而改变渗透率导致储层含油饱和度发生改变;长8油藏无明显边底水,油藏排驱压力不足或油藏边部物性变差往往容易赋存滞留水,不利于油气成藏。

成应杰[2](2020)在《注水井储层损害评价及预防措施 ——以大港油田枣32断块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枣32断块位于枣园油田自来屯开发区,该断块地处大港油田北部地区,自投产以来,经历了自然能量开采、井网建立、低速低效以及扩边调整四个阶段。截止到目前该断块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储层伤害的主要表现为渗透率降低、注水阻力的增加,造成油田产量下降,进而影响了该区域的采收率。如何降低对注水井储层的损害,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是油田注水开发的主要研究方向。本文结合枣32断块的油田地质特征、储层物性特征以及流体特征,通过实验对注水井储层的损害情况进行评价与分析,并提出预防改善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枣32断块储层物性特征及孔隙结构研究;油藏分布特征以及流体性质研究;注水井储层的敏感性研究,通过速敏实验评价及分析确定注入水的临界流速和合理注水速度;通过水敏实验评价以及盐敏实验评价确定储层合理的注水盐度;通过酸敏实验、碱敏实验及返排实验确定酸敏及碱敏损害程度;通过应力敏感实验确定应力敏感损害程度。对枣32断块注入水水质进行评价和分析,从固体悬浮颗粒粒径中值、固体悬浮物浓度、注入水含油量、注入水腐蚀性能以及细菌等方面开展相关实验,分析各个因素对地层损害的影响,最终得到适合该储层的注入水水质指标。最后,针对枣32断块的储层特点提出防治措施,通过破碎率测定实验和膨胀率测定实验筛选出“2%NH4Cl+3%多聚醇胺”作为合适的黏土稳定剂配方;通过酸岩溶解率实验和岩心酸化实验筛选出“12%HCI+l%HF”为最佳土酸配方。通过提出合适的注入水水质指标,筛选出最佳的黏土稳定剂配方和土酸配方,有效减小储层敏感性损害,达到提高油田采收率的目的。

李鹭光,何海清,范土芝,刘合年,杨涛,万仑坤,黄福喜,李志[3](2020)在《中国石油油气勘探进展与上游业务发展战略》文中提出近年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立足国内、拓展海外,树立高效勘探理念,国内外油气勘探取得13项重大突破和战略新发现,形成10个超亿吨级规模储量区。在总结"十三五"以来国内外重要勘探进展的基础上,立足当前国内外新形势、新要求,对中国石油矿权区油气资源状况、剩余油气资源发展潜力和上游业务发展面临的挑战等进行综合分析,明确了未来中国石油上游业务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目标:坚持稳健发展方针和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实施资源战略,国内油气并重、常非并举,立足七大盆地,加大勘探开发力度,2019—2025年年均新增探明油气地质储量11×108t油当量以上,至2025年实现油气产量2.2×108t油当量;海外立足常规、油气并举,优化发展中亚—俄罗斯、中东、非洲、美洲、亚太五大合作区,扩大"一带一路"合作规模。提出打好国内勘探开发进攻战、做好海外优质高效发展大文章、推进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和管理创新、加强高素质勘探开发人才队伍建设5条保障措施确保战略目标实现。

高楠[4](2019)在《榆树林油田树103区块葡萄花油层调剖研究》文中提出榆树林油田作为低渗透油藏,早期开发的区块含水已经达到60%以上,进入了中高含水阶段,目前存在明显的水驱优势通道、产液低,产油递减快、注水困难的问题,研究发现采用诸如层系细分、优化井网布局、注水方案调整等常规调整技术往往难以挖掘区块剩余油潜力,只有开展调剖剂在葡萄花油层的适应性研究及调剖剂的优选,提出合理注入方案,才能达到减缓产量递减、控制含水上升的目的,提高油田采收率。本文根据榆树林油田低渗透的特点,筛选出了聚/Cr3+调剖体系,并确定了分子量1200万的聚合物,适宜的浓度为500-1500mg/L。交联剂以氯化铬与乳酸摩尔比1:3配比,适宜浓度130160mg/L,硫脲适宜浓度为9001000mg/L,氯化钠适宜浓度为600-800mg/L,凝胶成胶前粘度较低,能够保证注入效果,成胶后,具有较好的地层水配伍性、稳定性、流变性,封堵率较高。通过对树103区块进行三维地质建模,完成历史拟合,从而完成对区块剩余油分布进行了分析,初步筛选调剖井,对RS调剖选井方法进行简化,建立调剖井筛选体系,最终确定调剖井,通过CMG数值模拟方法,对调剖剂用量,注入速度,注入时机,进行优化,得出用量为0.125PV,注入速度30m3/d,注入时机建议在含水60%70%调剖。

全洪慧[5](2019)在《渤海湾盆地近源陡坡带砂砾岩体储层地质特征研究 ——以渤海海域A油田东三段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随着渤海海域深层探井向陡坡带推进,近源陡坡带砂砾岩体复合油藏已成为渤海湾盆地最重要的勘探开发领域之一,但长期以来对以近源扇三角洲为沉积背景的砂砾岩体储层地质特征的研究一直较为薄弱,本次研究针对渤海海域石臼坨突起陡坡带A油田古近系东营组三段(以下简称东三段)砂砾岩储层发育规律复杂且储层非均质性强等特征,开展近源扇三角洲沉积模式研究、砂砾岩储层展布规律分析、巨厚砂体分期刻画与优势储层预测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并提出A油田砂砾岩油藏合理建议,以确保油田开发方案的可靠性,降低油田开发风险。本次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同时结合井震循环标定法、地层厚度法建立了古近系东三段的精细地层格架。将东三段划分为低位体系域(LST)、湖侵体系域(TST)两个体系域,低位体系域进一步划分为3个准层序组,6个准层序,湖侵体系域划分为3个准层序组和5个准层序,以退积式准层序为主,完成了东三段的精细地层格架的建立。2、根据沉积相标志和扇三角洲内部沉积单元的精细刻画,综合判断研究区东三段为典型的近源陡坡带退积式扇三角洲沉积,共识别出3种亚相、8种沉积微相:即扇三角洲平原亚相的主槽水道砂砾岩微相、水上泥石流砾岩微相、漫洪砂滩微相;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的辫状水道砂岩微相、水下泥石流砂砾岩微相、漫溢砂滩微相;前扇三角洲亚相的席状砂微相、泥岩微相。3、在“源-汇”时空耦合控砂理论指导下,提出“沟-坡-槽”控砂模式,通过地球物理方法配合下的陡坡带富砂区砂体精细刻画技术,明确了古地貌对砂体展布的控制作用。4、建立了四种不同岩相对应的不同孔渗关系,得出岩性是物性的主控因素,其次是成岩作用。基于波形分类的地震相属性与振幅类属性,对1井区东三段巨厚砂体进行了纵向分期,识别出两期砂体,并刻画了扇三角洲优势储层的平面展布范围,为后续开发方案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次研究是对陡坡带砂砾岩储层特征的精细研究,解决了困惑多年的砂砾岩储层预测难题,为多个油田的勘探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油田后续井位部署、实施调整、优化注水等开发项目奠定基础。此外,本次研究可为渤海海域相似地质条件和资料条件的巨厚砂砾岩储层精细描述及开发提供技术和方法的借鉴。

刘如斯[6](2019)在《X291-X81井区长6油藏开发效果评价及调整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许多油田都已经进入了中高含水开发阶段,都会出现油井含水上升、产量递减、注水效果变差等问题,为了使这些油田能高效、可持续的的开发,就必须对这些油田进行开发效果评价,进而优化开发技术对策、制定科学的油藏开发稳产技术措施。长6超低渗透油藏投入开发以来,在开发前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随着油田注水开发工作的进行,实际生产中遇到了新的挑战,目前油田开发也暴露了一些问题。长62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油藏中部发育NE35°裂缝,导致3口油井裂缝性水淹;东部呈现多方向性见水,油藏平面水驱不均。长61油藏水平井6口,由于区域地层能量不足,递减较大。本文结合长6油层组的的实际情况,综合水驱特征曲线法、Arps递减模型以及一些生产动态指标,评价油藏的实际开发情况。结合数值模拟结论,描述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规律。从注采调整及油水井措施两方面入手,制定合理的调整开发技术政策。综合研究成果可以得出,注采调整应对高压区控制注水,均衡地层压力;对低见效区强化注水、提高注采压差。油藏合理的压力保持水平应为100%-110%,流压5.0MPa,注采比2.2。油水井措施应从剖面改善,提高水驱效果;以堵裂缝为主,提高水驱波及面积;以调剖为主,治理指状注入剖面三方面进行。最终根据油藏调整治理技术政策论证和研究,制定出多套注采结构调整方案,经预测和对比,选出最优调整方案。

张抗,张立勤[7](2019)在《21世纪初中国原油储量、产量构成变化分析及启示》文中提出为了深入认识中国的石油生产形势,需要对其储量—产量系统的各构成单元及其变化进行分析,其着重点应是有效经济可采储量及其剩余储量、产量,特别是要关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大盆地大油田的状况。研究认为,中国已基本完成了第二轮油气勘探区域展开的目标,剩余经济可采储量和产量开始出现走低。因此不仅需要在老油区挖潜增储上产和降本增效,更重要的是开展新区新领域的战略接替,以确保其生产的持续发展。战略接替的现实指向为:各大盆地的深层、海上的前新生界海相地层、西藏高原、中国北部"中亚陆间区南带"的上古生界。目前除面临油气工作本身的难度外,投资不足和体制改革进展迟滞也带来重大影响。

胡永乐,郝明强,陈国利,孙锐艳,李实[8](2019)在《中国CO2驱油与埋存技术及实践》文中研究指明系统阐述近年来中国CO2驱油和埋存理论及技术的最新进展,并提出了下一步发展方向。基于陆相油藏地质特征,发展和形成了5个方面的理论和关键技术:①丰富了对陆相油藏CO2与原油间的组分传质特征、微观驱油和不同地质体埋存机理的认识;②形成了CO2驱油藏工程参数设计、注采调控、开发效果评价等油藏工程技术系列;③发展了CO2分层注气工艺、高效举升工艺、井筒腐蚀在线监测与防护等采油工程技术系列;④创新了CO2捕集、管道输送、地面注入、产出气循环注入等地面工程技术系列;⑤形成了CO2驱油藏监测、安全环保评价等配套技术系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下一步技术发展方向:①突破低成本CO2捕集技术,提供廉价的CO2气源;②改善CO2与原油之间混相的技术,提高驱油效率;③研发提高CO2波及体积技术;④研制更高效举升工具和技术;⑤加强CO2埋存监测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的攻关。吉林油田的实践表明CO2驱油与埋存技术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图4表5参36

谢玉洪[9](2018)在《南海西部低渗油气藏勘探开发探索与实践》文中提出海上低渗油气藏的有效勘探开发是制约中国海油油气能否稳产的重要要素。借助南海西部油田这个平台持续进行探索与实践,提出了一套适合海上低渗油气藏勘探开发的思路和策略:(1)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一体化勘探开发理念;(2)以"源-径-汇-岩-藏-产"为一个整体的研究思路;(3)以精细评价、加快产能建设为核心的滚动勘探开发策略。在这些思路指导下,莺歌海盆地东方区勘探发现了东方13-2整装气田,实现年产天然气25×108 m3;莺琼盆地中深层系领域,发现了陵水13-2、崖城27-2和乐东10-1等气田或含气构造;珠江口盆地西部文昌区发现了文昌10-8大埋深油田;同时低渗油气藏开发取得了显着的效果,文昌13区开发动用石油储量约1 000×104 m3,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一批投产的低渗油田预计将实现累产油2 223×104 m3。最后进一步指出了勘探开发的前景和未来的攻关方向。

李大川[10](2018)在《志丹油田X13井区长6沉积微相与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多学科的地质理论与方法技术为指导,充分利用钻井资料、录井资料、测井资料、实验分析资料、试油试采等资料,从地层、构造、沉积、储层等因素对志丹油田长6油层组进行综合研究。按照旋回对比方法把长6油层组划分为长61、长62、长63、长64四个小层,查明其顶面构造,确定其沉积微相,了解其沉积相带展布特征。研究单砂层层内非均质性,认识渗透率参数特征以及层内夹层的类型及分布情况;对比层间差异,分析砂层与隔层的分布特征与影响作用;明确砂体的几何形态、规模大小、连续性及连通性,以及砂体平面展布、内部孔隙度及渗透率的平面变化,认识储层平面非均质性的强弱。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油层组主要沉积相类型为三角洲前缘亚相,区内局部发育小型鼻状构造,主要发育走向呈北东—南西方向的河道,沉积微相类型主要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间湾和远砂坝等沉积微相。孔隙度平均为10.77%,渗透率为0.94×10-3μm2,孔渗性较差,为低孔超低渗储层;夹层密度在1.42.2之间,夹层频率范围为0.1660.224,整体厚度较薄,且分布不稳定。长62的平均砂岩密度最大,达到0.62,平均为0.6,隔层频率范围为0.380.42,平均为0.4,在研究区内广泛发育,基本为泥岩隔层;砂体厚度及宽度在各个时期皆有发育并不断扩大其规模,砂体的连续性及连通性较强。研究区发育的砂体呈北东—南西方向展布,其条带状分布较多;四个小层的孔渗在平面上都存在一定的变化,孔隙度与渗透率有着相关性,低值与高值的集中具有继承性。

二、北部斜坡第一个注水新油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部斜坡第一个注水新油田(论文提纲范文)

(1)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长8成藏地质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致密砂岩油研究现状
        1.2.2 致密砂岩储层研究现状
        1.2.3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及构造特征
    2.1 区域地质概括
        2.1.1 区域构造背景
        2.1.2 盆地沉积演化
        2.1.3 研究区概况及地层特征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
        2.2.1 地层划分的原则
        2.2.2 地层划分的方案
        2.2.3 标志层特征
        2.2.4 长8 油层组地层划分
        2.2.5 长8 油层组地层对比
    2.3 构造特征
第三章 沉积微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3.1 物源分析
    3.2 沉积相标志
        3.2.1 岩心相标志
        3.2.2 测井相标志
    3.3 沉积微相特征
        3.3.1 沉积微相划分
        3.3.2 单井相分析
        3.3.3 连井相分析
    3.4 沉积微相及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第四章 储层特征
    4.1 岩石岩性特征
    4.2 填隙物组分及特征
    4.3 结构特征
    4.4 储层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
        4.4.1 孔隙类型
        4.4.2 孔隙结构
    4.5 成岩作用与储层致密化
    4.6 储层物性特征
        4.6.1 物性特征
        4.6.2 储层物性平面分布特征
        4.6.3 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研究
    5.1 油气成藏特征研究
        5.1.1 油藏剖面研究
        5.1.2 烃源岩发育特征
        5.1.3 输导体系研究
    5.2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5.2.1 源储配置关系
        5.2.2 储油砂体分析
        5.2.3 油藏构造及沉积因素
        5.2.4 储层微观因素分析
        5.2.5 高含水区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注水井储层损害评价及预防措施 ——以大港油田枣32断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枣32 断块地质特征
    2.1 枣32 断块概况
        2.1.1 断块基本情况
        2.1.2 断块开发过程
    2.2 枣32 断块地质特征
        2.2.1 断层特征与划分
        2.2.2 储层岩性特征
        2.2.3 储层物性特征
        2.2.4 储层孔隙结构
    2.3 枣32 断块油层特征
        2.3.1 储层分布
        2.3.2 油层分布特征
        2.3.3 油藏类型
        2.3.4 流体性质
第3章 枣32 断块注水井吸水层敏感性评价
    3.1 敏感性评价的方法原理
    3.2 实验准备
        3.2.1 岩样制备
        3.2.2 岩样烘干
        3.2.3 岩样孔隙体积的测定
        3.2.4 流体配置与处理
    3.3 实验流程和仪器仪表
    3.4 速敏实验研究
        3.4.1 实验过程
        3.4.2 实验结果以及原因分析
        3.4.3 日注水量的确定
    3.5 水敏实验研究
        3.5.1 实验过程
        3.5.2 实验结果
        3.5.3 实验结论以及原因分析
    3.6 盐敏实验研究
        3.6.1 实验过程
        3.6.2 实验结果
        3.6.3 实验结论以及原因分析
    3.7 酸敏实验研究
        3.7.1 实验过程
        3.7.2 实验结果
        3.7.3 实验结论以及原因分析
    3.8 碱敏实验研究
        3.8.1 实验过程
        3.8.2 实验结果
        3.8.3 实验结论以及原因分析
    3.9 应力敏实验研究
        3.9.1 实验过程
        3.9.2 实验结果
        3.9.3 实验结论以及原因分析
    3.10 储层敏感性损害防治措施
        3.10.1 速敏损害防治措施
        3.10.2 水敏与盐敏损害防治措施
        3.10.3 酸敏与碱敏损害防治措施
        3.10.4 应力敏损害防治措施
第4章 注入水水质评价及分析
    4.1 注入水与地层水的配伍性分析
        4.1.1 静态配伍性实验
        4.1.2 动态配伍性实验
    4.2 悬浮固体颗粒粒径中值对地层的影响
    4.3 悬浮物颗粒的含量对地层的影响
    4.4 注入水中含油量对储层的影响
    4.5 腐蚀程度实验评价
    4.6 细菌含量实验评价
        4.6.1 铁氧化菌检测实验
        4.6.2 硫酸盐还原菌检测实验
        4.6.3 腐生菌检测实验
    4.7 注入水水质指标总结
第5章 枣32 断块注水井储层损害预防措施
    5.1 注水井的前期稳定性处理
        5.1.1 黏土稳定处理的概述
        5.1.2 黏土稳定剂的筛选
    5.2 酸液配方的选择
        5.2.1 溶解率对比实验
        5.2.2 岩样酸化实验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石油油气勘探进展与上游业务发展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近期油气勘探主要进展
    1.1油气勘探取得13项重大突破和新发现
        (1)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发现10亿吨级特大型砾岩油藏。
        (2)页岩油发现10亿吨级庆城大油田,勘探及攻关试验结果坚定了中国页岩油大发展的信心。
        (3)页岩气形成万亿立方米大气区,深层页岩气勘探取得重要突破,为持续上产提供后备领域。
        (4)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高探1井获战略突破。
        (5)塔里木盆地库车地区中秋段中秋1井获重大发现。
        (6)塔里木盆地库车博孜—大北地区获重大发现。
        (7)四川盆地永探1风险探井开辟了火山岩天然气勘探新领域。
        (8)松辽盆地北部古中央隆起带隆平1井风险勘探取得重要发现。
        (9)新区勘探发现新的含油气盆地——巴彦河套盆地发现超亿吨级油田。
        (10)巴西里贝拉项目快速发现与探明16×108t深水整装巨型油田。
        (11)阿姆河右岸西召拉麦尔根构造带和东部深洼带获重要突破。
        (12)乍得邦戈尔盆地基岩潜山复合体获重大突破。
        (13)苏丹6区Sufyan凹陷南部陡坡带开辟勘探新领域。
    1.2油气勘探形成10个超亿吨级规模储量区
2上游业务发展形势与挑战
    2.1国内油气勘探开发资源条件
        (1)剩余资源仍比较丰富,油气勘探总体处于勘探中期阶段,未来仍有较大勘探潜力。
        (2)大型盆地剩余油气资源丰富,“5油3气”六大盆地是持续增储上产主体。
        (3)四大领域始终是未来油气勘探和增储重点。
        (4)非常规油气是近期及未来增储上产的生力军。
    2.2中国石油上游业务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1)勘探开发对象日益复杂,规模增储与持续上产难度加大。
        (2)受生态环保区和地方政策影响,加快发展面临较大制约。
        (3)资源国局势动荡、经营环境恶化,如军事政变,经济制裁、货币贬值等因素,影响海外项目的正常运营。
3中国石油上游业务发展战略
    3.1发展思路
    3.2发展目标
        (1)国内:
        (2)海外:
    3.3保障措施
        (1)打好国内勘探开发进攻战,推动油气持续增储上产。
        (2)做好海外优质高效发展大文章,推动油气权益产量持续增长。
        (3)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支撑油气上游业务稳健发展。
        (4)深化改革和管理创新,推动上游业务高质量发展。
        (5)弘扬石油精神,建设高素质勘探开发队伍。
4结论

(4)榆树林油田树103区块葡萄花油层调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调剖技术研究历史及现状
    1.3 弱凝胶类别及驱油机理
第2章 树103 区块概况
    2.1 地质特征
        2.1.1 岩性特征
        2.1.2 岩矿特征
        2.1.3 储层物性特征
        2.1.4 储层非均质性
        2.1.5 压力和温度
        2.1.6 流体性质
    2.2 开发简况
    2.3 存在的问题
        2.3.1 水驱优势通道突出
        2.3.2 产液低,产油递减快
        2.3.3 水井吸水能力逐年变差,注水困难
第3章 深度弱凝胶调剖剂筛选
    3.1 交联剂优选
    3.2 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优选
    3.3 聚合物浓度优选
    3.4 辅剂浓度优选
    3.5 稳定剂浓度优选
第4章 弱凝胶调剖体系性能评价
    4.1 地层水配伍性
        4.1.1 地层水稀释的调剖体系配伍性评价
        4.1.2 地层水配置的调剖体系配伍性评价
    4.2 热稳定性
    4.3 流变性
    4.4 可注入性
    4.5 封堵性
第5章 弱凝胶调剖剂驱油效果评价
    5.1 驱油效果评价
    5.2 段塞组合方式优选
第6章 剩余油分布特征及调剖井筛选
    6.1 树103 区块数值模拟
        6.1.1 地质建模建立
        6.1.2 拟合关键技术
        6.1.3 历史拟合结果
    6.2 树103 区块剩余油分布
        6.2.1 平面剩余油分布
        6.2.2 纵向剩余油分布
        6.2.3 调剖井初步筛选
    6.3 树103 区块调剖井层筛选
        6.3.1 调剖井层筛选体系的建立
        6.3.2 调剖选井指标体系建立
        6.3.3 各井层综合评价指数
        6.3.4 调剖井层的确定
第7章 树103 区块调剖方案优选
    7.1 化学驱模型
    7.2 调剖剂用量优选
    7.3 注入速度优选
    7.4 注入时机优选
    7.5 单井调剖方案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5)渤海湾盆地近源陡坡带砂砾岩体储层地质特征研究 ——以渤海海域A油田东三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扇三角洲沉积模式研究现状
        1.2.2 海上中深层储层预测研究现状
        1.2.3 砂砾岩储层研究现状
    1.3 资料基础、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资料基础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区地震资料解释
    2.3 研究区构造特征分析
    2.4 研究区储层基本特征
    2.5 油藏类型、温压系统、流体性质
第三章 渤海海域复杂砂砾岩储层沉积及成因模式
    3.1 渤海复杂砂砾岩沉积模式
        3.1.1 陡坡带沉积模式
        3.1.2 缓坡带沉积模式
        3.1.3 底砾岩沉积模式
    3.2 渤海砂砾岩储层成因模式
        3.2.1 不同砂砾岩体储集空间成因
        3.2.2 成分-流体-应力三因素控制的砂砾岩储层成因模式
第四章 研究区东三段沉积特征研究
    4.1 研究区沉积背景
    4.2 物源体系分析
    4.3 扇三角洲沉积相标志分析
        4.3.1 沉积物颜色
        4.3.2 岩性特征
        4.3.3 沉积构造
        4.3.4 地震相标志
    4.4 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分析
        4.4.1 单井沉积微相分析
        4.4.2 剖面相分析
        4.4.3 平面相分析
    4.5 扇三角洲沉积微相划分
        4.5.1 扇三角洲平原
        4.5.2 扇三角洲前缘
        4.5.3 前扇三角洲
        4.5.4 近源退积型扇三角洲沉积模式
    4.6 近源陡坡带控砂模式
        4.6.1 源-汇时空耦合控砂原理
        4.6.2 沟谷扇体体系分析
        4.6.3 坡折体系对沉积体系发育的控制
        4.6.4 盆内微古地貌对沉积体系发育的控制
        4.6.5 “沟-坡-槽”控砂模式
第五章 研究区东三段储层展布规律研究
    5.1 东三段储层特征
        5.1.1 储层厚度特征
        5.1.2 储层岩石学特征
        5.1.3 储层物性特征
        5.1.4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5.2 储层物性主控因素分析
        5.2.1 基于岩相分类的储层物性评价
        5.2.2 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
    5.3 井震结合主力目标区储层分布规律预测
        5.3.1 地震属性分析
        5.3.2 巨厚砂体纵向分期解释
        5.3.3 优质及风险储层预测
    5.4 近源陡坡带砂砾岩储层地质建模
        5.4.1 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构造模型建立
        5.4.2 基于沉积演化及地震沉积学方法的属性模型建立
    5.5 开发方案建议
        5.5.1 基于优势储层预测的动用策略研究
        5.5.2 优势储层开发策略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6)X291-X81井区长6油藏开发效果评价及调整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油藏地质概况
    2.1 研究工区概况
        2.1.1 研究区域地理位置
        2.1.2 区域地质简况
        2.1.3 勘探开发现状
    2.2 构造特征
    2.3 沉积微相特征
        2.3.1 沉积环境
        2.3.2 沉积微相纵向面分布特征
        2.3.3 沉积微相剖面分布特征
    2.4 储层特征
        2.4.1 储层岩性
        2.4.2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2.4.3 物性特征
    2.5 油藏特征
        2.5.1 区域成藏条件
        2.5.2 油藏类型
        2.5.3 油藏分布特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油藏开发动态分析
    3.1 研究区开发现状
    3.2 开发特征分析
    3.3 水驱效果分析
        3.3.1 水驱特征
        3.3.2 含水与采收程度关系
        3.3.3 水驱储量控制、动用程度
        3.3.4 水驱指数和存水率
    3.4 地层压力系统评价
    3.5 油井见水规律分析
    3.6 井网适应性评价
    3.7 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3.7.1 地质影响因素
        3.7.2 油藏工程因素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油藏数值模拟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4.1 油藏地质模型建立
        4.1.1 地质建模的方法
        4.1.2 建模思路与数据准备
    4.2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4.2.1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的方法
        4.2.2 研究区油藏开发生产历史拟合
        4.2.3 生产动态指标拟合
    4.3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4.3.1 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
        4.3.2 剖面剩余油分布规律
        4.3.3 各层剩余油分布差异
        4.3.4 控制剩余油分布的因素
        4.3.5 剩余油量化描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开发技术对策优化及综合调整措施
    5.1 合理注水开发技术对策
    5.2 剩余油挖潜
        5.2.1 长6_1~2层剩余油挖潜措施
        5.2.2 长6_2~1层剩余油挖潜措施
    5.3 开发指标预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7)21世纪初中国原油储量、产量构成变化分析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累计储量构成及变化
    1.1 第一轮油气战略展开, 建成东部石油工业基地
    1.2 第二轮油气战略展开的完成
2 原油新增地质储量构成及变化
    2.1 新增地质储量值的阶段性
    2.2 新增地质储量构成变化
3 未开发原油储量构成及变化
    3.1 中国油气《储量表》中的特殊现象
    3.2 未开发储量
    3.3 经济可采储量的未开发率
    3.4 大盆地的原油未开发储量
4 原油剩余经济可采储量构成的近期变化
    4.1 近年来全国原油剩余经济可采储量的变化趋势
    4.2 2017年原油剩余经济可采储量的盆地分布
    4.3 不同类型大油田间的差异
5 原油产量构成的近期变化
    5.1 近期全国原油产量变化
        5.1.1 主产区的东部21世纪以来总体处于降势
        5.1.2 西北2015年以来也呈降势
        5.1.3 海域两大油区交替上升和2015年后的总体下降
    5.2 原油的储产比
    5.3 储量增长是目前中国原油产量稳定/增长的前提
6 启示和建议
    6.1 油气生产的战术和战略接替
    6.2 新区新领域的战略性开拓
        6.2.1 原油生产战略接替的指向
        6.2.2 新区开拓的困难

(9)南海西部低渗油气藏勘探开发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海上低渗油气藏勘探开发思路和策略
    1.1 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一体化勘探开发理念
    1.2 以“源-径-汇-岩-藏-产”为一体的研究思路
    1.3 以精细评价、加快产能建设为核心的滚动勘探开发策略
        1.3.1 立体滚动勘探思路
        1.3.2 以降成本与控风险为核心的开发模式
2 南海西部低渗油气藏勘探开发实践
    2.1 勘探实践
    2.2 开发实践
3 南海西部低渗油气领域前景与未来攻关方向
    3.1 低渗油气领域前景
    3.2 未来攻关方向
4 结束语

(10)志丹油田X13井区长6沉积微相与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研究区块及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技术路线
    1.4 主要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地层特征及划分对比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沉积演化特征
        2.1.2 地层特征
    2.2 地层及小层精细划分对比
        2.2.1 地层划分的思路与方法
        2.2.2 小层精细划分对比依据
        2.2.3 长6地层对比划分成果
    2.3 构造特征及演化
第三章 沉积相与沉积微相
    3.1 沉积背景
    3.2 单井相分析
    3.3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3.4 沉积相带展布
第四章 层内非均质性
    4.1 韵律特征
        4.1.1 粒度韵律
        4.1.2 渗透率韵律
    4.2 渗透率非均质性
    4.3 层内夹层特征
        4.3.1 夹层类型
        4.3.2 夹层分布
第五章 层间非均质性
    5.1 分层系数与垂向砂岩密度
        5.1.1 分层系数
        5.1.2 垂向砂岩密度
    5.2 层间渗透率非均质性
    5.3 隔层分布特征
    5.4 裂缝分布特征
    5.5 砂体的连续性和连通性
        5.5.1 砂体的连续性
        5.5.2 砂体的连通性
第六章 平面非均质性
    6.1 砂体的平面展布特征
    6.2 砂体的物性平面分布特征
第七章 沉积特征对非均质性的控制及影响
    7.1 沉积特征与层内非均质性
    7.2 沉积特征与层间非均质性
    7.3 沉积特征与平面非均质性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北部斜坡第一个注水新油田(论文参考文献)

  • [1]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长8成藏地质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D]. 李胜欣.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注水井储层损害评价及预防措施 ——以大港油田枣32断块为例[D]. 成应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3]中国石油油气勘探进展与上游业务发展战略[J]. 李鹭光,何海清,范土芝,刘合年,杨涛,万仑坤,黄福喜,李志. 中国石油勘探, 2020(01)
  • [4]榆树林油田树103区块葡萄花油层调剖研究[D]. 高楠.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5]渤海湾盆地近源陡坡带砂砾岩体储层地质特征研究 ——以渤海海域A油田东三段为例[D]. 全洪慧. 西北大学, 2019(01)
  • [6]X291-X81井区长6油藏开发效果评价及调整对策研究[D]. 刘如斯. 西安石油大学, 2019(08)
  • [7]21世纪初中国原油储量、产量构成变化分析及启示[J]. 张抗,张立勤. 中国石油勘探, 2019(03)
  • [8]中国CO2驱油与埋存技术及实践[J]. 胡永乐,郝明强,陈国利,孙锐艳,李实.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9(04)
  • [9]南海西部低渗油气藏勘探开发探索与实践[J]. 谢玉洪. 中国海上油气, 2018(06)
  • [10]志丹油田X13井区长6沉积微相与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D]. 李大川. 西安石油大学, 2018(09)

标签:;  ;  ;  ;  ;  

北坡首个注水新油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