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合校情大胆改革办出特色(论文文献综述)
郑志生[1](2018)在《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行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办出各自的特色”以来,全国各地探索中小学特色发展热情高涨,一度成为热点话题之一。尽管学术界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也存在着理论认识偏颇化、思维方式简单化、目标追求功利化等问题,如何在区域层面整体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目前依然是一个前沿性的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本研究以厦门市思明区为个案,运用行动研究方法,探索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实践历程及理论认识。作者以行动者和指导者的双重身份置身于研究现场,在研究中与实验学校双向互动,根据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不断调整研究思路和行动方向,充分激发实验学校的“内生动力”,生成了扎根于中小学教育大地的学校特色发展理论认识。基于基线测试标准,在行动研究前和行动研究中进行了前测和后测,收集了研究行动给实验学校带来的变化,并通过量化和质化数据分析研究成果和行动效果。本研究共遴选12所层次和特点各不相同的学校开展行动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大学、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中小学校“四方合作推进创建共同体”,实现了学校特色发展参与各方的共同成长;构建了由教师进修学校(区域教研机构)为主导、专家为引领、校长为主体、学校核心成员参与的“学习思考力提升共同体”,整体提升了区域学校特色创建的设计力;打造了由“种子教师”为主力、骨干教师参与的“教师行动研究共同体”,联动提升了教师创建特色课程的执行力。通过行动研究,形成了对学校特色发展的整体认识,建构了学校特色发展“五要素”结构模型,并认识到学校特色发展本质上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过程,区域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是一个持续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探索构建了学校特色发展三级共同体;发现了情感和理性对共同体建设的动力作用,形成了情感与理性交融的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发展动力模型;在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过程中要抓住关键人物和关键内容,校长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关键人物、起关键作用,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重点内容和重要抓手。为了科学评价学校特色发展的阶段成效,本研究构建了学校特色办学理念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教育规律以及学校发展实际的适切度;学校特色办学理念对学校特色发展规划和学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度;学校特色办学理念对教师文化认同、学生对学校的态度和家长对学校的评价的正向发展度的三维评价模型。
袁先潋[2](2016)在《论普通高中办学特色》文中研究说明全面推进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是我国高中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特别是在2010年国家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后,全国各地都在为加快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如何深化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需要深度探索,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存在一些困惑,迫切需要进行基于实践取向的专题研究,从而引领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的方向,切实解决办学特色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全面提升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的科学性、可能性和实效性。本论文在甄别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办学特色的理论探索入手,梳理了古今中外办学特色的历史经验,探讨了可能的启示,并针对当前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的现状特别是所存在的问题,较全面分析了妨碍办学特色形成的因素,提出了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的基本策略和实践路径。全文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从我国教育政策走向和普通高中发展的需求分析中提出了选择该论题的缘由。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述了论题研究的意义,同时,通过文献综述研究了国内外学者在办学特色建设方面的成果,了解了当前普通高中办学特色研究的进展及后续研究的余地,提出了笔者将在论题研究中的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第二章、第三章)。主要研究普通高中办学特色的基本理论。该论题从办学特色的概念研究入手,对办学特色的内涵及特色高中和高中特色办学进行了辨析,论述了办学特色的独特性、整体性、价值性、稳定性、过程性等主要特征和价值取向,分析了普通高中办学特色的基本结构(要素),探索了当前普通高中办学特色的主要模式,并通过研究普通高中办学特色的历史变迁和经验启示,为探索普通高中办学特色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第三部分(第四章、第五章)。主要研究了当前我国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妨碍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形成的内外因素进行了深度分析。为解决特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探索办学特色建设的对策拓宽了思路。第四部分(第六章)。主要研究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的基本策略和实践路径。论题重点围绕顶层设计、教师队伍建设、校本课程开发、办学特色科研和办学特色评价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的基本策略。为切实提高办学特色建设的成效,笔者从自主创新,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三个方面探索了创建办学特色的实践路径,为普通高中特色建设指明了方向。
李淑珍[3](2003)在《论特色学校的创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中小学呈现出“千校一貌”的特征;市场经济的推行,特色学校成为必然。学校要生存,必须办出特色。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中小学开始了“特色”的探索,涌现了一批办学有特色的学校。但是这些办学有特色的学校的数量与所有的学校做比较,比率太小了。要使我国的中小学大面积的办出特色,必须研究如何创建特色学校。本文力求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寻找出创建特色学校的机制。 全文包括引言和正文六个部分:引言简要说明了特色学校的创建是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正文第一部分通过对特色学校研究的背景、前人研究成果的综述等方面的论述,为后面的研究提供铺垫。第二部分通过对当前“学校特色”、“特色学校”概念的辨析,阐明了二者的内涵与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创建特色学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论文第三、四部分分别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分析了特色学校的形成要素、形成机制,为第五部分创建策略提供依据。最后一部分提出自己的建议并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
陈佳咪[4](2017)在《蔷薇花开——一所薄弱小学的变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变革薄弱学校,建设新优质学校,不仅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的重点,也是提升学校自身内涵建设的有效途径。目前,上海已经涌现出不少薄弱学校变革的成功案例。选择其中的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对上海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加快薄弱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升,建设新优质学校,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蔷薇小学为个案研究对象,对该校变革的过程和策略进行研究。研究问题是:第一,蔷薇小学如何由一所薄弱小学变革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的关键核心是什么?第二,蔷薇在变革的过程中采用了怎样的变革路径,有哪些经验?第三,蔷薇变革的成功经验对新优质学校创设有何启示?本研究运用了质的研究方法,研究者立足田野调查和文献档案收集,用叙事手法尽可能客观且全面地描述蔷薇小学的变革过程。自2014年9月至2016年12月,研究者每周至少2‐3天深入蔷薇小学进行实地研究。在此期间,通过参与观察、教师访谈、研究日志撰写以及系统收集档案文件等资料收集的手段,深入了解学校内涵建设情况,具体包括学校文化建设、体制建设、队伍建设和教学能力建设。研究发现,蔷薇小学的变革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变革以德育建设为切入点;第二阶段的变革以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建设及信息化建设为抓手;第三阶段则是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之上,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建设及信息化建设。在深入分析后发现,蔷薇小学的变革过程主要围绕六个主题展开:学校管理模式的完善、德育内容与形式的革新、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学校管理模式的完善方面,蔷薇小学以“易教、易学、易融”为核心价值,形成了“易校园”特色管理文化,并实行“一校两区,一体两翼”的学校管理模式;德育内容与形式的革新方面,学校以开展“手拉手”德育特色活动为基础,“以行养德,融合共生”为德育目标,坚持全纳教育,深入研究城市和流动儿童的和谐发展,建设特色“数字化德育管理系统”;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学校以“师徒带教”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力,“互助式研修”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强调教师自我成长的主动性、教师团队间的聚合力及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方面,学校立足学生,整合各学科教师的专业能力,逐步渗透信息技术,推动传统课堂的变革。在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方面,学校以教师专业和学生需求为依托,研发“探究+实践”的特色探究型德育校本课程及“微微本草”特色校本课程。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方面,学校将“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支撑点,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数字空间,实现学校环境、资源、活动整体的数字化。蔷薇小学由一所薄弱小学成功变革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其最为关键的核心是始终坚持常态化办学,其变革的成功经验对新优质学校创设的启示是:第一,明确学校办学理念;第二,找准可持续发展点;第三,提升校长领导力;第四,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第五,吸纳外部社会资源。研究期间,研究者的身份逐步由“局外人”向“局内人”进行转变,这种同化的现象对后期整个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受到学校内部同一文化的影响,研究者对学校部分常态化行为的观察和研究有所忽视。在义务教育均衡化过程中,薄弱学校之所以薄弱的原因不同,面临的困境迥异,如何将蔷薇小学独特的成功经验进一步转化为薄弱学校转化的原则、策略和路径,这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李情[5](2018)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目标与路径选择》文中指出职业教育在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可以极大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优化就业,是缓和劳动力供需结构矛盾的关键所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指云南8个民族自治州和29个民族自治县。发展目标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规范和导向作用,在目标的指导下,实施正确、有效的发展路径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意义重大。论文通过调研和查阅资料,梳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各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目标并对其进行分析,探讨了中等职业学校在发展目标中存在的问题。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的特殊情况和云南省的职业教育政策规划为依据,构建新时代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目标。最后从政府、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探讨实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目标的路径选择。论文采用文献法、访谈调查法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目标的文本表述类型,文本表述中的不足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相关职业教育政策,提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的总目标要求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学生充分就业为导向,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提升服务能力为目的,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发展目标,论文主要从政府、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提出其发展路径。首先,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保障条件建设;其次,发挥中等职业学校主体地位,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内涵建设;最后,发挥社会的参与角色,营造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良好环境。
黄珊[6](2020)在《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个案研究 ——以南昌市A学校“水文化”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每一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和精神风气的重要体现,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激发教师工作热情,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升学校品位。本文在原有学者对校园文化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南昌市A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展开调查研究,旨在发现A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最终提出具体建议,为其他学校建设校园文化提供相关借鉴。本文对A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围绕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四个方面展开,归纳出A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缘起、依据以及建设内容,同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物质文化建设滞后、文化特色不突出;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教师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刻、学生认知发展不均衡;行为文化建设方面,校园活动参与不足、学生知行割裂分离、家长参与程度不够;制度文化建设方面,管理制度有待完善、评价制度有待健全、课程制度有待优化等等。笔者将以上问题归因为教育主管部门支持不足、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交流欠缺、教师自身对水文化建设的制约、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制约等等。最后,笔者分别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自身两个方面提出优化A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主要措施有: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保障教育财政支持、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学校自身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则主要围绕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四个方面展开。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课题组,周远清,瞿振元,陈浩,刘献君,别敦荣,周光礼,宣勇[7](2017)在《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举要》文中提出面对风云际会、深刻变化着的时与势,我国高等教育正迎来由大向强的历史机缘。在这个非凡的重大转折过程中,高教理论工作应有更大作为,努力将中国特色高教改革发展实践成果,上升为中国特色高教理论成果,让理论研究和思想发展跟上时代节拍。通过集众智、汇主流和集成创新等方式,围绕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立德树人与素质教育、创新发展理念、释放改革动能、敬佑教学中心、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社会服务全面化、教师专业化发展、扩大和优化对外开放、现代大学制度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十大方面问题,进行全方位、宽视野、较全面梳理、概括提炼,并以高教思想要点60条形式呈现,以利于勾勒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的基础框架。
李丹[8](2011)在《学校发展规划视野中的校情分析研究》文中认为学校发展规划(SDP)作为一种新兴教育管理工具,能够有效提高学校管理效能与教育质量,是确立现代学校制度实施校本管理的有效途径,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难点也是热点之一。校情分析是SDP的基石,整个学校发展规划过程都建立在正确校情分析的基础之上,它通过系统、辨证的思想与方法客观地综合分析学校的现状,能使学校认清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并对自身进行正确定位,从而为学校未来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客观依据,其对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围绕学校发展规划视野中的校情分析这一中心论题展开论述,探讨了系统客观科学地进行校情分析对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意义与作用;校情分析的理论基础;校情分析应遵循怎样的科学原则;校情分析过程中信息搜集的途径;以及进行校情分析时有何具体实用的分析工具与方法等,本文重点对SWOT分析法、德尔菲法、标杆分析法等分析方法如何在学校校情分析中进行创新性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本研究具有较新的探索视角,在系统论、复杂理论以及有限理性理论的指导下,将目前普遍用于企业管理中的一般分析方法经过筛选、分析、加工、改造、创新后将其具体应用于学校校情分析的办学实践中,并结合现实中的真实学校案例深入探索相关分析方法在教育活动中的现实可操作性,力求使其为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实践服务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肖波[9](2003)在《论地方性非重点高校办学特色的战略选择》文中提出在当今激烈的办学竞争中 ,办学特色的有无、高下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实力和声誉 ,乃至于生存和发展。文章对地方性非重点高校办学特色的内容进行了探讨 ,并就建设这种办学特色的途径提出了若干意见
吴婷[10](2019)在《“双一流”背景下一流理工科大学文科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实施,对我国一流理工科大学的文科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亦对建设一流文科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因此,本论文综合采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SWOT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学界对一流理工科大学和文科的界定,对我国理工科大学文科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包括历史回顾、诉求和现状、问题与原因以及环境分析(即分析其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并利用SWOT矩阵进行剖析)。同时对具有典型意义的一流理工科高校文科发展路径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归纳出“小而精、交叉型”模式、“依托式、应用型”模式、“灵活式、精品化”模式、“大而全、突重点”模式等文科建设路径,立足于“双一流”建设背景,提出一流理工科大学文科发展的优化路径为“小而精、交叉型”模式和“依托式、应用型”模式,并对两种模式进行全面分析,以期能总结出能为其他院校文科发展提供借鉴的模式。最后,根据“双一流”背景下一流理工科大学文科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建设路径,结合SWOT分析方法,提出了实施SO、ST、WO、WT四大策略。SO策略即利用“品牌效应”和“后发优势”,建设“精、准、特色”型文科;依托理工学科优势,发展运用型文科;利用多学科交叉平台,有机融合文、理、工融合。ST策略即加强跨学科合作,实行学科帮扶;利用后发优势,扶优扶强;发挥“品牌效应”,加强就业创业指导。WO策略即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学科增长点;引育并举,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建立完善机制,实现文、理、工协调发展。WT策略即优化顶层设计,精准定位文科;建立优势特色,改变“木桶结构”;突出多学科交叉平台优势,拓展文、理、工交叉领域。
二、结合校情大胆改革办出特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结合校情大胆改革办出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一)行动研究 |
(二)个案研究 |
(三)混合方法研究 |
三、研究意义 |
(一)有助于梳理和丰富学校特色发展的理论认识 |
(二)有助于探索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新策略 |
四、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本研究的可能创新 |
(二)本研究的不足 |
第一章 文献回顾与评论 |
一、学校特色发展的理论内涵的相关研究 |
(一)学校特色发展研究文献统计分析 |
(二)“学校特色发展”的概念界说及发展变化 |
(三)国内关于学校特色发展的研究 |
(四)国外学校特色发展的开展情况 |
二、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相关研究 |
(一)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作用 |
(二)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机制 |
(三)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策略 |
三、学校特色发展与学校改进的关系研究 |
(一)关于学校效能的研究 |
(二)关于学校改进的研究 |
(三)学校改进与学校特色发展的关系 |
四、简要的评论 |
第二章 学校特色发展的理论认识 |
一、学校特色发展的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二)概念关系 |
(三)学校特色发展的不同发展形态及关系图 |
(四)学校特色发展的理论依据 |
1.个性发展理论 |
2.校本管理理论 |
3.教育选择权理论 |
二、学校特色发展的本质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 |
(一)学校特色发展影响学校的教育价值取向,会生成新的学校精神文化 |
(二)学校特色发展改变师生的教育行为,会重塑新的学校行为文化 |
(三)学校特色发展需要学校管理制度保障,会重构新的学校制度文化 |
(四)学校特色发展推动校园空间建设,会重建新的学校物质文化 |
三、学校特色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
(一)学校特色办学理念是一个持续完善和渗透的过程 |
(二)教师对学校特色发展文化的认同是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 |
(三)学校特色发展的推进是一个逐渐弥漫的过程 |
(四)学校特色发展的成效是一个从不明显到明显的转变过程 |
四、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
(一)学校特色发展本身就具有复杂性 |
(二)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复杂性 |
(三)区域学校特色发展的复杂性对推进工作的要求 |
第三章 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行动过程 |
一、行动研究的缘起 |
(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发展的期待 |
(二)思明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思路 |
二、行动研究的开展 |
(一)研究的对象和过程 |
(二)资料的收集和处理 |
三、行动研究的过程 |
(一)第一阶段:初步探索,寻求支持 |
(二)第二阶段:理念凝练,规划制订 |
(三)第三阶段:骨干培养,规划实施 |
(四)第四阶段:重点突破,聚焦课程 |
第四章 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阶段成效 |
一、学校特色发展阶段成效评价模型 |
(一)学校特色办学理念的适切度 |
(二)学校特色办学理念对学校特色发展各方面工作的影响度 |
(三)学校特色办学理念引领下的相关主体正向发展度 |
二、思明区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阶段成效 |
(一)各实验校明晰了办学方向,制定了各自的行动路径 |
(二)围绕特色办学理念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课题研究 |
(三)学校特色发展的正向发展度提高 |
三、思明区学校特色发展的典型个案 |
(一)学校背景 |
(二)厦门市DT小学特色发展的实践探索 |
(三)厦门市DT小学特色发展的成果 |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
一、结论 |
(一)学校特色发展是一个结构化的体系——学校特色发展内容结构模型 |
(二)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发展需要加强三级共同体建设——学校特色发展共同体机制 |
(三)理性与情感交融是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有效方式——学校特色创建共同体的动力模型 |
(四)抓好学校特色发展的关键人物和关键内容 |
二、反思 |
(一)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点”与“面”如何兼得? |
(二)怎样更好地提高研究成效?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后记 |
(2)论普通高中办学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1.1.1 选题的缘由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概述 |
1.2.2 国内研究概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二、普通高中办学特色的基本理论 |
2.1 概念界定及相关概念辨析 |
2.1.1 普通高中办学特色涵义 |
2.1.2 相关概念辨析 |
2.2 办学特色的价值取向 |
2.2.1 办学特色的主要特征 |
2.2.2 办学特色的教育价值 |
2.3 普通高中办学特色的要素与类型 |
2.3.1 普通高中办学特色的要素 |
2.3.2 普通高中办学特色的类型 |
三、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的历史变迁及经验启示 |
3.1 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的历史变迁 |
3.1.1 古代学校办学特色 |
3.1.2 近代学校办学特色的发展 |
3.1.3 现代普通高中办学特色的建设 |
3.2 当代国内外办学特色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
3.2.1 办学特色建设的基本经验 |
3.2.2 办学特色建设的主要启示 |
四、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1 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的现状 |
4.1.1 对办学特色建设的认同感普遍提升 |
4.1.2 办学特色建设的内容不断拓展 |
4.1.3 办学特色建设的文化正在形成 |
4.2 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缺乏办学优势特色建设突破口难寻 |
4.2.2 缺乏科学定位使特色建设成效甚微 |
4.2.3 缺乏深度研究理论指导薄弱 |
五、当代妨碍办学特色形成的因素分析 |
5.1 影响办学特色形成的内在因素 |
5.1.1 校长的素养是影响办学特色形成的关键因素 |
5.1.2 教师队伍的质量是影响办学特色形成的重要因素 |
5.1.3 特色课程建设是影响办学特色形成的核心因素 |
5.2 影响办学特色形成的外部因素 |
5.2.1 高考制度 |
5.2.2 经济发展 |
5.2.3 行政干预 |
5.2.4. 社会偏见 |
六、普通高中办学特色建设的基本策略与实践路径 |
6.1. 办学特色建设的基本策略 |
6.1.1 认真做好办学特色顶层设计 |
6.1.2 高度重视办学特色队伍建设 |
6.1.3 深度开发体现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 |
6.1.4 注重加强办学特色的科学研究 |
6.1.5 科学构建办学特色的评价体系 |
6.2. 办学特色建设的实践路径 |
6.2.1 自主创新,优势入手 |
6.2.2 重点突破,形成特色 |
6.2.3 长期坚持,整体提升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论特色学校的创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思路 |
三、 研究方法 |
四、 文献综述 |
第二章 特色学校概述 |
一、 特色学校的含义 |
二、 创建特色学校迫切性分析 |
三、 创建特色学校可行性分析 |
第三章 特色学校的形成要素分析 |
一、 校长与特色学校 |
二、 教师与特色学校 |
三、 学生与特色学校 |
第四章 特色学校的形成机制 |
第五章 特色学校创建的策略分析 |
一、 目标定位策略 |
二、 目标实施策略 |
三、 CI策略 |
结语: |
参考资料 |
后记 |
(4)蔷薇花开——一所薄弱小学的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论文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薄弱学校 |
2.1.2 学校变革 |
2.2 国内薄弱学校变革的理论与实践 |
2.2.1 薄弱学校变革政府政策与措施 |
2.2.2 薄弱学校的内涵建设 |
2.2.3 薄弱学校变革的对策框架 |
2.3 发达国家薄弱学校变革的理论与实践 |
2.3.1 发达国家对薄弱学校的鉴定 |
2.3.2 英国薄弱学校变革政策及其实施 |
2.3.3 美国薄弱学校变革政策及其实施 |
2.4 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个案界定 |
3.2 研究思路 |
3.3 研究方法 |
3.4 资料整理 |
3.4.1 资料收集及整理阶段 |
3.4.2 具体的资料收集方法 |
3.4.3 编码设计 |
3.5 小结 |
第4章 蔷薇花开,芬芳四溢——蔷薇的变革 |
4.1 蔷薇花开的坚守——校长的回忆 |
4.2 蔷薇的全纳教育 |
4.3 蔷薇的师资配置 |
4.4 蔷薇的办学现状 |
4.5 小结 |
第5章 一校两区,和谐共进——学校管理文化及体制的变革 |
5.1 “易教、易学、易融”的管理文化 |
5.2 “一校两区,一体两翼”的管理模式 |
5.3 小结 |
第6章 以行养德,融合共生——德育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
6.1 蔷薇和弘梅的牵手 |
6.2 社会实践活动“我来决定” |
6.3 数字化德育管理系统 |
6.3.1 《数字化德育管理系统》的研发阶段 |
6.3.2 《数字化德育管理系统》的平台功能 |
6.3.3 《数字化德育管理系统》的操作流程 |
6.4 小结 |
第7章 凝心聚力,共同成长——教研活动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索 |
7.1 师徒带教——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力 |
7.1.1 校内推力 |
7.1.2 校外助力 |
7.2 互助式研修——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
7.3 教师团队建设——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 |
7.4 小结 |
第8章 立足学生,思变创新——课堂教学的革新 |
8.1 走出数学课堂——“世博路线”的启发 |
8.2 走进蔷薇食堂——“食之堂” |
8.3 玩转数字化课堂——信息技术的渗透 |
8.4 小结 |
第9章 追求特色,崇尚个性——校本课程的开发 |
9.1 “探究+实践”的特色探究型校本课程 |
9.2 “微微本草”创新实验室校本课程的开发 |
9.2.1 “绿色梦工厂”创新实验室建设 |
9.2.2 “微微本草”校本课程开发 |
9.3 小结 |
第10章 蔷薇E时代——数字化挑战下的教育创新 |
10.1 校园E站——数字化体验区建设 |
10.2 老师就在身边——数字化资源建设 |
10.3 小结 |
第11章 薄弱学校变革中的校长与教师 |
11.1 校长在薄弱学校变革中的角色 |
11.1.1 两个“孩子”的母亲 |
11.1.2 忙碌的决策者 |
11.2 教师在薄弱学校变革中的角色 |
11.2.1 “行政”“教学”两手抓——行政教师的访谈 |
11.2.2 背包里的粢饭团——普通教师的访谈 |
11.2.3 “拼命”的老师——普通教师的访谈 |
11.2.4 高要求下的“累”——普通教师的访谈 |
11.3 小结 |
第12章 结束语 |
12.1 研究总结 |
12.1.1 蔷薇小学的变革路径 |
12.1.2 新优质学校创设的启示 |
12.2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12.3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我的蔷薇日记 |
2015年3月18日小雨 |
2015年3月26日晴 |
2015年5月21日晴 |
2015年11月6日雨转晴 |
2015年11月9日雨 |
2015年11月13日小雨转阴 |
2016年11月11日阴 |
附录2 访谈提纲 |
致谢 |
附件 |
(5)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目标与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其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
(一)民族地区发展职业教育的意义研究 |
(二)民族地区发展职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策略的研究 |
(三)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区域性研究 |
(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专题研究 |
(五)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研究 |
(六)职业教育发展路径选择研究 |
(七)对以往研究的评述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难点与创新点 |
四、理论基础 |
(一)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理论 |
(二)问题导向理论 |
(三)人力资本理论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一)云南少数民族地区 |
(二)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 |
(三)发展目标 |
(四)发展路径 |
第二章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目标设定 |
一、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目标的意义 |
二、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目标的原则 |
(一)适度超前原则 |
(二)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原则 |
(三)可行性原则 |
三、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目标的特征 |
四、新时代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目标的主要内容 |
(一)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发展总目标要求 |
(二)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分目标要求 |
第三章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目标的文本分析 |
一、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各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目标的文本表述情况 |
(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的发展目标表述 |
(二)省级重点职业中学的发展目标文本表述 |
(三)云南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目标文本表述 |
(四)云南省合格职业高级中学的发展目标文本表述 |
二、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目标情况分析 |
(一)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目标的类型 |
(二)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目标文本表述中存在的问题 |
(三)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目标文本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目标中存在的问题 |
一、立德树人方面 |
(一)中等职业学校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度不够 |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较低 |
二、招生与就业方面 |
(一)招生难,生源质量降低 |
(二)就业难,就业稳定性不强 |
三、专业设置方面 |
(一)专业设置脱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
(二)专业设置的民族特色不突出 |
四、实训基地方面 |
(一)实训基地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
(二)实训基地配置结构不合理 |
五、师资队伍方面 |
(一)师资整体数量不足 |
(二)教师结构不合理 |
(三)教师专业素质不高 |
(四)教师专业培训不足,培训质量不高 |
六、教学基础设施方面 |
七、经费投入与保障方面 |
(一)经费投入不足 |
(二)经费来源渠道单一 |
第五章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目标实现的路径选择 |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保障条件建设 |
(一)加强制度设计,创新体制机制 |
(二)保障政策的落实,明确责任清单 |
(三)加大经费投入,拓展经费来源渠道 |
二、发挥中等职业学校主体地位,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内涵建设 |
(一)坚定目标定位,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
(二)紧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专业建设 |
(三)以能力为本位,加强课程建设 |
(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
(五)以学生为中心,做好招生与就业工作 |
(六)突出教师主体地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三、发挥社会的参与角色,营造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良好环境 |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 |
(二)加强开放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
(三)保障企业的利益,提高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 |
第六章 结语 |
附录 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个案研究 ——以南昌市A学校“水文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国家对校园文化的重视 |
1.1.2 校园文化对学校的意义 |
1.1.3 校园文化对师生的影响 |
1.1.4 笔者对校园文化的兴趣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校园文化相关研究 |
1.3.2 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研究 |
1.3.3 水文化相关研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假设 |
1.6 论文框架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校园文化 |
2.1.2 校园文化建设 |
2.2 理论基础 |
2.2.1 沙因“组织文化理论” |
2.2.2 第斯多惠“全人教育”思想 |
2.2.3 哈肯“协同理论” |
第3章 A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调研设计 |
3.1 调研整体设计 |
3.2 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的设计 |
3.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2.2 访谈提纲的设计 |
3.3 调查的实施 |
3.3.1 问卷调查的实施 |
3.3.2 教师访谈的实施 |
第4章 A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
4.1 学校概况 |
4.2 水文化建设的缘起 |
4.3 水文化提出的依据 |
4.3.1 学校的地域特点 |
4.3.2 学校的历史传统 |
4.3.3 学校的已有优势 |
4.4 水文化建设的内容 |
4.4.1 润物无声的物质文化 |
4.4.2 润泽生命的精神文化 |
4.4.3 细水长流的行为文化 |
4.4.4 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 |
第5章 A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5.1 物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5.1.1 物质文化建设滞后 |
5.1.2 文化特色不够突出 |
5.2 精神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5.2.1 教师对水文化认识不够深刻 |
5.2.2 学生认知发展不够均衡 |
5.3 行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5.3.1 校园活动参与不足 |
5.3.2 学生知行割裂分离 |
5.3.3 家长参与程度不够 |
5.4 制度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5.4.1 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
5.4.2 评价制度有待健全 |
5.4.3 课程制度有待优化 |
第6章 A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
6.1 教育主管部门支持不足 |
6.2 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交流欠缺 |
6.3 教师对水文化建设的影响 |
6.4 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 |
第7章 A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
7.1 教育主管部门支持,营造积极环境 |
7.1.1 制定实施相关政策 |
7.1.2 保障教育财政支持 |
7.1.3 深入推进简政放权 |
7.2 学校发挥主体作用,实现内涵发展 |
7.2.1 以物质文化巩固特色 |
7.2.2 以精神文化引领方向 |
7.2.3 以行为文化彰显品位 |
7.2.4 以制度文化保障落实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水文化建设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B 水文化建设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C 水文化建设访谈提纲 |
附录D 水文化建设实拍图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举要(论文提纲范文)
一、顺应时势发展重新认知高等教育的本质和属性 |
(1)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巨大而深刻变化的时与势。 |
(2)高等教育恒性不变的本质功能是培养人才。 |
(3)高等教育是国家和全社会的共同事业。 |
(4)高等教育兼具意识形态和生产力等多重社会属性。 |
(5)时代律动和内在逻辑呼唤高等教育更加彰显文化属性。 |
(6)高等教育使命功能的多重性需要整体运筹形成合力。 |
二、尊奉立德树人全面推进大学素质教育 |
(7)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 |
(8)实施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 |
(9)素质教育思想是中国特色鲜明的重大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 |
(10)广泛深入开展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切中时弊涉及根本。 |
(11)加强体育和美育是素质教育思想应有之义。 |
(12)继续探寻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理论与实践路径。 |
三、创新发展理念建立健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
(13)发展是解决我国高等教育主要矛盾的必由之路。 |
(14)建设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
(15)分类发展是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基本要求。 |
(16)重点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新的战略选择。 |
(17)高等教育发展应主动融入社会信息化潮流。 |
四、释放改革动能构建充满活力的高等教育体制机制 |
(18)改革创新是高等教育优质发展的强大动力。 |
(19)在改革办学体制中形成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 |
(20)在改革宏观管理体制中实现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 |
(21)在改革投资体制中开启政府投资为主、社会融资结合新格局。 |
(22)以保质量和促公平为重点深化招生就业体制改革。 |
(23)要更加关注高等教育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
五、敬佑教学中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24)教学工作始终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 |
(25)加快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 |
(26)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 |
(27)把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上重要日程。 |
(28)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是时代新要求。 |
(29)建立全面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六、矢志学术创新着力增强高校科学研究能力 |
(30)学术自由和学术责任是大学学术创新的生命线。 |
(31)知识创新是高等学校的重大使命。 |
(32)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和人才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力量。 |
(33)发挥好高校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主力军作用。 |
(34)协同创新是高校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组织方式。 |
(35)一流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 |
(36)学术评价要突显服务国家需求和注重实际贡献的价值导向。 |
七、衔命担责尽职做好高校社会服务大文章 |
(37)社会服务全面化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
(38)学术创业是高校服务社会的一种重要方式。 |
(39)发挥智库作用是高校服务国家和社会的新使命。 |
(40)发展终身教育以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
(41)社会实践是师生增长才干开拓服务面的重要举措。 |
(42)构建高效有力的社会服务保障支持体系。 |
八、尊师崇教亲学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 |
(43)教师是高校办学的第一资源和最宝贵财富。 |
(44)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是建设卓越高校的基础。 |
(45)把师德建设放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首位。 |
(46)树立全面的高校教师发展观。 |
(47)让高校教师在学术框架内专业化发展成长。 |
九、优化对外开放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
(48)中国已经成为国际高等教育的主要力量之一。 |
(49)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路径。 |
(50)高等教育要在改革开放中扩大和优化“引进来”。 |
(51)高等教育发展应当积极融入国际化潮流。 |
(52)发展国际教育有利于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 |
(53)国际学历学位互认是建立国际高等教育共同体的需要。 |
十、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 |
(54)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决定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成败。 |
(55)落实管办评分离是现代大学治理的必然趋势。 |
(56)在落实政府“放管服”中彰显大学办学主体性。 |
(57)加快改革和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 |
(58)推进大学章程建设是健全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石和标志。 |
(59)大学校长管理专业化是提升学校治理水平的重要途径。 |
(60)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治理的核心体现。 |
结语:聚焦时代新命踏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新征程 |
(8)学校发展规划视野中的校情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校情分析的理论基础 |
一、系统论 |
二、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
三、有限理性理论 |
第三章 校情分析应遵循的原则 |
一、民主参与原则 |
二、整体性原则 |
三、轻重缓急原则 |
四、满意性原则 |
第四章 校情分析过程中信息搜集的途径 |
一、头脑风暴法 |
二、问题树分析法 |
三、习明纳研讨会 |
四、社区大会与社区图 |
第五章 校情分析的方法 |
一、SWOT 分析法 |
二、德尔菲法 |
三、标杆分析法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9)论地方性非重点高校办学特色的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特色与办学特色 |
二、地方性非重点高校办学特色的主要内容 |
1、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是办学特色的灵魂。 |
2、科学的办学定位是办学特色的立足点。 |
3、有重点的学科专业建设是办学特色的基础。 |
4、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是办学特色的核心。 |
三、地方性非重点高校办学特色形成的途径 |
1、以科研为先导。 |
2、选择重点进行突破。 |
3、由点到面, 逐步扩展, 分类推进。 |
(10)“双一流”背景下一流理工科大学文科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方法与思路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思路 |
1.3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创新之处和可行性论证 |
1.3.1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1.3.2 创新之处 |
1.3.3 可行性论证 |
2 文献综述、概念诠释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文献综述 |
2.1.2 文献评述 |
2.2 概念诠释 |
2.2.1 一流理工科大学 |
2.2.2 文科 |
2.3 理论基础 |
2.3.1 自组织理论 |
2.3.2 自然淘汰理论 |
2.3.3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3 “双一流”背景下我国理工科大学文科发展的综合分析 |
3.1 我国理工科大学文科建设与发展的历史回顾 |
3.2 “双一流”背景下一流理工科大学文科发展的诉求 |
3.2.1 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 |
3.2.2 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
3.2.3 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必然途径 |
3.2.4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
3.3 “双一流”背景下一流理工科大学文科发展的现状 |
3.3.1 文科专业及学院设置情况 |
3.3.2 学生及师资情况 |
3.3.3 科学研究情况 |
3.4 “双一流”背景下一流理工科大学文科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4.1 文科的定位和功能认识不足 |
3.4.2 文科教师面临新的困境 |
3.4.3 文科发展机制不健全 |
3.4.4 文科生存危机加剧 |
4 “双一流”背景下一流理工科大学文科发展的环境分析 |
4.1 内部环境分析(SW) |
4.1.1 优势分析 |
4.1.2 劣势分析 |
4.2 外部环境分析(OT) |
4.2.1 机会分析 |
4.2.2 威胁分析 |
4.3 “双一流”背景下一流理工大学文科建设SWOT相关矩阵分析 |
4.3.1 “双一流”背景下一流理工大学文科建设SWOT分析 |
4.3.2 “双一流”背景下一流理工大学文科建设的IFE矩阵 |
4.3.3 “双一流”背景下一流理工大学文科建设的EFE矩阵 |
4.4 本章小结 |
5 “双一流”背景下一流理工科大学文科发展的路径分析 |
5.1 一流理工科大学文科发展路径的综合分析 |
5.2 “小而精、交叉型”模式 |
5.2.1 “小而精、交叉型”模式的内涵 |
5.2.2 “小而精、交叉型”模式的优势 |
5.2.3 “小而精、交叉型”模式的案例分析 |
5.2.4 “小而精、交叉型”模式的成效 |
5.3 “依托式、应用型”模式 |
5.3.1 “依托式、应用型”模式的内涵 |
5.3.2 “依托式、应用型”模式的优势 |
5.3.3 “依托式、应用型”模式的案例分析 |
5.3.4 “依托式、应用型”模式的成效 |
5.4 结论 |
6 “双一流”背景下一流理工科大学文科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实施SO策略 |
6.1.1 利用“品牌效应”和“后发优势”,建设“精、准、特色”型文科 |
6.1.2 依托理工学科优势,发展运用型文科 |
6.1.3 利用多学科交叉平台,有机融合文、理、工 |
6.2 实施ST策略 |
6.2.1 加强跨学科合作,实行学科帮扶 |
6.2.2 利用后发优势,扶优扶强 |
6.2.3 发挥“品牌效应”,加强就业创业指导 |
6.3 实施WO策略 |
6.3.1 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学科增长点 |
6.3.2 引育并举,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
6.3.3 建立完善机制,实现文、理、工协调发展 |
6.4 实施WT策略 |
6.4.1 优化顶层设计,精准定位 |
6.4.2 建立优势特色,改变“木桶结构” |
6.4.3 利用多学科背景优势,拓展交叉学科,培植应用新文科 |
7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C.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四、结合校情大胆改革办出特色(论文参考文献)
- [1]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行动研究[D]. 郑志生.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2)
- [2]论普通高中办学特色[D]. 袁先潋.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3]论特色学校的创建[D]. 李淑珍. 华东师范大学, 2003(04)
- [4]蔷薇花开——一所薄弱小学的变革[D]. 陈佳咪.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5)
- [5]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目标与路径选择[D]. 李情. 云南大学, 2018(01)
- [6]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个案研究 ——以南昌市A学校“水文化”为例[D]. 黄珊.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举要[J].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课题组,周远清,瞿振元,陈浩,刘献君,别敦荣,周光礼,宣勇. 中国高教研究, 2017(04)
- [8]学校发展规划视野中的校情分析研究[D]. 李丹. 上海师范大学, 2011(11)
- [9]论地方性非重点高校办学特色的战略选择[J]. 肖波.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3(02)
- [10]“双一流”背景下一流理工科大学文科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D]. 吴婷. 重庆大学,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