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更年期口眼综合征的防治

女性更年期口眼综合征的防治

一、妇女更年期口眼综合征的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卢美芳[1](2015)在《二仙汤加减治疗更年期高血压阴虚火旺证的理论及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二仙汤加减与福辛普利钠片对更年期女性高血压阴虚火旺证的降压效果,及其相关临床症状、血压、心率、性激素雌二醇(E2)、孕酮(P)、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激素(LH)的影响,探究其降压机理和临床疗效,为中西医结合防治更年期女性高血压病奠定基础。方法:观察更年期综合征120例女性患者,治疗组60例,用二仙汤加减治疗;对照组60例,以福辛普利钠片治疗。二仙汤加减日一剂,水煎服,分二次口服,福辛普利钠片l0mg/次,一天一次。观察疗程为2个月。结果:1.临床中医症状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P<0.05)表明两组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2.血压方面,治疗组总疗效指数为95.00%,对照组疗效指数为91.67%,(P<0.05)表明两组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治疗更年期高血压降压方面二仙汤加减优于福辛普利钠片。3.激素方面,性激素雌二醇(E2)、孕酮(P)、卵泡生长激素(FSH)、促黄体激素(LH)均有不同情况的改善。

蔡慧青[2](2010)在《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分布及健康状况评估研究》文中认为更年期(C1 imacterium)是每个妇女必经的特殊生理时期,据国内外有关资料统计报道,在45-55岁的年龄段,约有90%的妇女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更年期综合征(C1 imacteric Syndrome),就是围绕在绝经前后时间出现的以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的一组症候群。现代医学以激素替代疗法(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HRT)为主治疗该病,具有潜在的危险性和不良反应,而传统医学在整体观的指导下对更年期综合征辨证论治,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减少了不良副作用影响。但是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症状纷繁复杂,目前存在多种辨证分型,各证型间彼此交错覆盖,不利于开展针对性治疗,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更年期综合征的中医辨证体系。目的本课题主要通过横断面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分布及健康状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期望进一步规范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研究,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为中医药防治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及其新药开发建立必备的评估系统和提供严谨的科研资料。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遵循临床流行病学调研方法,设计统一的临床调研表,包括女性更年期综合征体质调查表、临床证候及证型调查表,逐一询问患者并填写流调表,中医辨证由高年资深的专科中医教授结合临床经验进行,按照中、西医诊断标准诊断,得出中医证候。以妇科经带方面的情况、实验室血清E2和血清FSH、生存质量为观察指标。观察对象以组成更年期综合征的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来分为两类,比较两类病人在各观察指标上的异同。结果本调查共收集病例208份,排除错漏、矛盾和缺损病例8份,有效病历200份,有效应答率96.15%。200例更年期患者中围绝经期患者和绝经后患者分别有100例。绝经年龄:200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年龄42-65岁,绝经年龄46~53岁,平均48.07岁。比以往文献报道的提前1岁。提示现代女性工作、精神压力较大。更年期综合征评分:绝经后期患者Kupperman症状总得分高于围绝经期患者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绝经后期患者更年期综合征症状较围绝经期严重,尤其表现在失眠、头晕、疲乏无力、心悸等症状上。妇科症状:月经紊乱、夹有血块、性欲减退、带下异常、阴部异常感是更年期综合征出现频率较高的妇科症状。绝经后期患者在阴部异常感和性欲减退方面明显多于围绝经期患者(P0.05),说明月经不调、性生活不和谐会导致更年期综合征的提前发生。中医临床症状:烘热汗出、口咽干燥、失眠、烦躁、健忘、腰酸、焦虑、乏力是更年期综合征出现频率较高的临床症状。以肝肾两经证候最为多见。提示女性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的病理因素以阴虚、血虚、气滞、气虚等有关,涉及肝(郁)、肾(虚)、脾(虚)、心(虚)等脏。中医证型:调查发现肝肾阴虚证出现频次最多(99例,约占49.5%);肝气郁结次之(84例,约42.0%)。心肾不交约占7.5%。单纯肾阴虚、肾阳虚证出现较少。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期的中医证候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50.05)。情志:本次调查还发现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200名患者精神抑郁101人,约50.7%;焦虑167人,约83.7%;烦躁170人,约85.2%。此外性欲减退(110人,55.0%)、阴部异常感(107人,53.5%)出现频次也较高。提示情绪异常与性生活不和谐可能是导致更年期综合征发生的关键因素。生存质量: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期在PF、RP、VT、RE、MH五个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从两类患者八个维度的得分可以看出,围绝经期患者躯体功能、躯体角色、精力评分高于绝经后期,而情感角色、心理健康评分低于绝经后期患者。结果表明绝经后期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的生存质量显着降低。而围绝经期的患者情感角色和心理健康两个维度却比绝经后期要低。这可能与刚步入更年期的妇女心理不适应的缘故。结论更年期综合征的病位主要累及肝、肾,证型以肝肾阴虚、肝气郁结较多。绝经后期患者更年期综合征症状较围绝经期严重。绝经后期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的生存质量显着降低,围绝经期的患者情感角色和心理健康两个维度降低。

邓振华[3](2006)在《女性更年期忧郁症流行病学、体质分析与内分泌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女性更年期忧郁症是女性更年期阶段困扰妇女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忧郁症是人类二十一世纪三大疾病之一。由于女性更年期因脑下垂体—下丘脑—卵巢生殖轴(HPO-axis)的变化,致使卵巢衰老退化,其功能亦随着退化,内分泌的荷尔蒙也随之降低,而常导致一系列生理症状与征候(symptoms and signs),同时,由于女性更年期因家庭、社会等因素,造成心理上冲击,联结身体系列生理变化,造成身体上的困扰,因而亦于产生精神上的病变。女性更年期忧郁症,更是属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由于其困扰着为数众多的更年期的女性,因此,深入对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变及临床意义。 本文以文献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研究等三部分。第一部分的文献研究部分,收集并分析近二十年(1985-2004)来,以中医药治疗女性更年期忧郁症的文献分析其证型,方药及其作用机理,再进一步整理分析更年期忧郁症相关理论与研究结果。第二部分流行病学调查部分则对台湾地区之更年期女性进行调查,以探讨女性更年期忧郁症流行病学相关因素的研究及分析。第三部分临床研究部分则以随机取样方法,收集女性更年期忧郁症60例,以自拟方“女性更年期抗忧郁方”及经方“半夏厚朴汤”进行临床中药处方的疗效评估,以对照分法进行本研究。 一、文献研究部分: (一)、目的:搜寻、整理及分析1985至2004年以中医药治疗女性更年期忧郁症的文献,藉以了解中医药对女性更年期忧郁症临床诊断及治疗的现有研究成果,为往后研究女性更年期忧郁症及临床论治之参考。 (二)、方法:以中国期刊网、台湾硕博士网、台湾地区相关医学杂志、期刊、Pub Med、Med line及Cochrane library等为搜寻资料库,搜寻1985年至2004年发表于以上医学杂志、期刊及网站资料库,有关于忧郁症及女性更年期忧郁症以中医药治疗的相关文献,以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严谨评选相关文献,并整理其研究之对象方法、目的及结果,分析研究之对象证型使用方药及其作用机理,并加以评论。 (三)、结果:中文以“女性更年期忧郁症”加“中药”、“女性更年期忧郁症”加”中医”。英文以“Perimenopausal depressive disorder”、“climacteric depression”and“herb”and/or Chinese medicine为关键词进行搜寻,依据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方法共计评选收集29篇文献,整理结果如表2.1。此搜寻资料库涵盖中文及英文之重要相关医学文献资料库,但有关以中医药治疗女性更年期忧郁症的相关文献,却相对的少,其中多数文献来自于国内学者。 依据循证医学方法评选研究方法较完整、证据评等较高的优质文献,以整理出研究文献之目的、研究对象、方法、结果及整理者之评论,搜集的文献涵盖范围很广,

宣磊[4](2017)在《董振华学术经验总结及滋阴祛湿法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基本情况介绍:董振华教授,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着名中西医结合专家,为全国遴选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师从着名中医药专家祝谌予教授(1914一 1999)。祝谌予教授是我国着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及社会活动家,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首批认定国家级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祝老早年师从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先生学习中医,后又东渡日本学习西医,曾任北京中医学院第一任教务长兼《金匮要略》教研组组长,1975年调至北京协和医院任中医科主任。祝谌予教授一生治学严谨,学贯中西,他素禀施今墨先生之教导,一贯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方针,治病突出气血辨证,推崇活血化瘀,尤其擅长于消渴病、胃肠病、妇科病和风湿病的治疗,经验颇丰,在国内首创“活血化瘀”治疗糖尿病的新途径。董振华教授随祝老侍诊多年,深得其传;再经过自身多年的临床历练,在治疗内科杂病、妇科病、肝病、风湿病等方面疗效显着。自2003年董振华教授牵头在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创建了中医风湿免疫病专业组,长期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及人才建设工作,特别在中医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免疫病方面颇有建树。[研究目的]董振华教授行医近40年,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着,对他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进行总结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继承人要在继承和发掘老师经验基础上,将理论升华并创新实践,提高继承人自身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辨治水平;学习老师在风湿免疫疾病、内科杂病、妇科疾病等方面的诊疗经验;重点学习和体会老师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的临床诊疗思路、经验以及用药特点,为解决临床难治病证及复杂病证提出新的思路和证据。[研究方法]采用日常亲身跟师出诊抄方、撰写跟师笔记、月记,聆听授课、总结典型病案体会、研读中医经典、撰写心得体会、查阅文献、收集病例、建立数据库将患者资料进行存档管理的方法,继承、研究、梳理和总结老师诊治风湿病和其他常见病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发扬创新,完成临床立题和研究,在继承董振华教授治疗风湿病过程中,发掘老师临床诊治中医复杂难治证型的经验;以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阴虚夹湿燥毒这一复杂证型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滋阴祛湿为主兼顾解毒为治法,选用中药合方甘露饮合柴芩升降散加味方治疗本病,完成临床研究,对结果进行总结并分析临床疗效,力求为解决临床棘手问题提供新思路。临床研究按1:1随机分组方法,将纳入的pSS患者分为(中药)治疗组及(西药)对照组,分别给予中药汤剂甘露饮合柴芩升降散加味方、硫酸羟氯喹片(纷乐)口服,疗程分为3个月、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疾病活动指数ESSDAI评分、中医症状积分以及具体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资料加以分析,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总结董振华教授治疗本病的学术经验特色。继承人总结本病的证型特点并升华老师临床思路及用药经验,做到加深体会和给予创新发挥。[研究结果](一)第一部分介绍董振华老师学术思想的形成渊源及对古今各家学说的研究。其中包括了老师的成才道路、师承渊源等,总结了古今各家学者的学术思想及师承学习对老师学术思想形成的影响,特别是对风湿病研究方向确立的影响。(二)第二部分全面整理和总结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包括三部分:1.学术思想:“气血相依、气在血先”、“脾肾为正虚之本、重视调补二本”、“痹虚痹繁、正虚合邪。其中详细总结了老师对气血辨证的重要性、气血的密切关系,如气血不足、气血不畅、气血寒热异同;肾之先天及脾之后天为正虚之根本、补虚宜调补先后二本;痹证本虚、痹证多繁杂、治疗需扶正除痹。2.临床经验:老师临床掌握精准的辨证思路,病证结合、合方对药、专方专用、扶正固本等经验,其中分别总结了老师辨证辨病的双重模式、中西并重、善抓主证、巧用合方、妙用对药等方法;列举了治疗常见内科杂病、妇科病、风湿免疫病等的临床经验以及合方对药的应用心得。3.老师治疗风湿病临床经验的专述(1)风湿病诊治思路特色的概况:介绍老师精专把握中医治疗风湿病的切入点,发挥中医优势特色的思路;主张在风湿病西医疗效不确定或不满意、或疾病处于早期、患者存在焦虑心理、多脏器损害或大剂量激素冲击后等时候,配合中药治疗。介绍老师应用中医药治疗风湿病以“增效减毒”、减缓病情的经验,擅长分期论治,依据激素等不同用量应用滋阴清热解毒、补肾填精固本等治法针对患者严重痤疮、卵巢功能低下等。(2)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经验总结:包括老师对本病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和主要治疗经验。临床经验包括以下两大部分:①对pSS非系统受累的对症治疗:包括缓解口眼干燥、腮腺肿大、关节疼痛、皮肤粘膜病变、焦虑抑郁的治疗。②对本病多系统受累的综合治疗:包括针对pSS合并肺间质病变、肾小管酸中毒、免疫性肝损害、血液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几方面的治疗;介绍经验同时列举了部分经老师诊治的典型病案,用实例证实疗效。另外,补充了老师对pSS辨病治疗的经验。最后继承人对经验作以升华和发扬,叙述了自身跟师学习过程中对pSS阴虚夹湿证的深入理解和临床治疗体会。4.临床研究结果:(1)综合疗效分析:中药甘露饮合柴芩升降散加味方治疗组疗程3个月总有效率为51.1%,疗程6个月总有效率为75.6%;西药纷乐对照组疗程3个月总有效率为35.6%,疗程6个月总有效率为82.2%;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疗程两组ESSDAI和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比较:组内比较,两组ESSDAI评分随时间延长在3个月、6个月均逐渐下降,存在显着变化(P<0.05);两组中医症状积分也逐渐下降,并随时间延长存在显着变化(P<0.05)。组间比较,疗程3个月,ESSDAI评分下降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中医症状积分下降比对照组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6个月,ESSDAI评分和中医症状积分下降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西医病情和临床症状的改善:疗程3个月及6个月,组内比较,两组ESSDAI评分均比治疗前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3个月和6个月后治疗组患者淋巴结肿大、腮腺肿痛、高IgG的评分比治疗前均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中医症状积分和具体症状的改善:疗程3个月及6个月,治疗组组内比较,中医症状积分下降均显着下降,和治疗前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治疗组疗程3个月,患者口咽干燥、两目干涩、皮肤干燥、口眼粘腻和腮腺肿痛、关节疼痛、舌干燥裂、舌苔厚腻的中医症状积分比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延续到6个月,上述症状的积分进一步下降,并降低五心烦热的症状积分,治疗前后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3个月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下降比对照组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疗程3个月治疗组患者口眼粘腻、舌苔厚腻症状积分下降比对照组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6个月,治疗组患者皮肤干裂和舌苔厚腻症状积分下降比对照组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实验室血清炎症指标的改善:疗程3个月,治疗组组内比较,IgG水平显着下降(P<0.05);疗程6个月,血沉和IgG均显着下降(P<0.05),和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董振华教授师从名家,精研经典,扎根临床,坚持中西医结合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发挥中医中药的优势,治疗内科杂病、妇科疾病、风湿免疫疾病等具有丰富的经验,疗效显着,值得继承人学习和发扬。2.董振华教授治疗风湿免疫病独具特色,把握了中医治疗风湿病的切入点,发挥中医临床“增效减毒”的优势。特别是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诊疗独具特色,他对pSS的治疗层次分明、用药精准,对本病临床复杂难治证型疗效显着。3.继承人在发掘总结老师经验基础上,首次以pSS阴虚夹湿兼有燥毒证这一复杂难治证型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中药合方“甘露饮合柴芩升降散加味方”治疗,显着改善患者病情,明显减轻淋巴结肿大、腮腺肿痛、高IgG的病情和症状,作用持续,总有效率和西药硫酸羟氯喹(纷乐)具有等效性。本方可减轻pSS 口咽干燥、两目干涩、皮肤干燥、口眼粘腻、腮腺肿痛、关节疼痛、五心烦热、舌干燥裂和舌苔厚腻的中医症状,作用持续,疗程达半年时效果最佳,药性安全;改善pSS中医口眼粘腻、舌苔厚腻、皮肤干裂症状方面,起效快,优于西药纷乐。4.继承名老中医经验对提高继承人学术水平意义重大。继承人创新实践,应用中药合方首次对pSS阴虚夹湿燥毒证型患者完成临床疗效分析,为中医治疗复杂难治病证提供了临床证据。

周冰[5](2007)在《耳尖刺血对去卵巢拟阴虚内热大鼠神经内分泌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耳尖刺血对去卵巢拟阴虚内热大鼠神经内分泌的影响,来探讨耳尖刺血对围绝经期潮热的疗效及部分机理,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雌性Wistar大鼠60只(180~250g),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雌激素对照组、耳尖刺血组。模型对照组、雌激素对照组、耳尖刺血组行双侧卵巢摘除术,假手术组行同样操作,只是不摘除卵巢。手术后第10天,模型组、雌激素对照组、耳尖刺血组采用50%的附子干姜液灌胃造模,正常组、假手术组则灌服等容积蒸馏水。用去卵巢加灌服热性中药的方法复制人工绝经的拟阴虚内热大鼠模型,以己烯雌酚为阳性对照药物,采取耳尖刺血为干预措施,其余组均采用灌服等容积蒸馏水进行对照。用电脑数字式体温计测定大鼠肛温;光镜下观察大鼠阴道脱落上皮细胞角化情况;摘取大鼠子宫,精密测量重量并计算子宫指数;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E2(雌二醇)、FSH(促卵泡生成激素)、LH(促黄体生成激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器测定下丘脑NE(去甲肾上腺素)、5-HT(五羟色胺)、5-HIAA(五羟吲哚乙酸)。比较分析各组观测指标差异性。结果1.大鼠肛温的变化模型组大鼠肛温有上升趋势,在治疗第6天相对正常组、假手术组、雌激素素大鼠肛温显着上升(p<0.05)。雌激素组大鼠肛温在前3次测量中均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耳尖刺血组肛温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2.大鼠阴道角化细胞情况正常组、假手术组、雌激素组大鼠涂片均可见大量上皮细胞、角化上皮细胞,模型组与耳尖刺血组则基本以大量白细胞、多核白细胞为主。模型组相对正常组、假手术组阴道上皮细胞角化程度明显下降。雌激素组阴道上皮细胞角化程度高。耳尖刺血组与模型组大鼠阴道上皮细胞角化程度无差异性。3.大鼠子宫重量指数的变化模型组大鼠子宫重量指数与正常组、假手术组相比下降极显着(p<0.001)。雌激素组与模型组相比升高极显着(p<0.001);耳尖刺血组与模型组相比有升高趋势。4.大鼠血清性激素的变化模型组较正常组、假手术组血清E2下降极显着(p<0.01),FSH上升极显着(p<0.01),LH有上升趋势。雌激素组与模型组相比E2有升高趋势,FSH显着下降(p<0.05),LH有下降趋势。耳尖刺血组与模型组相比E2有升高趋势,FSH显着下降(p<0.05),LH有下降趋势。5.大鼠下丘脑神经递质的变化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NE显着升高(p<0.05),5-HT、5-HIAA有下降趋势,5-HT/NE比值显着下降(p<0.05)。雌激素组与模型组相比,NE显着降低(p<0.05),5-HT下降极显着(p<0.01),5-HT/NE比值显着下降(p<0.05),5-HIAA/5-HT比值显着上升(p<0.05)。耳尖刺血组与模型组相比,NE显着降低(p<0.05),5-HT下降极显着(p<0.01),5-HIAA上升显着(p<0.05),5-HT/NE比值显着下降(p<0.05),5-HIAA/5-HT比值上升极显着(p<0.01)。结论耳尖刺血有降低肛温、LH的趋势,升高E2的趋势,降低FSH、NE、5-HT的含量,降低5-HT/NE的比值,提高5-HIAA/5-HT比值。耳尖刺血法能够调节去卵巢拟阴虚内热大鼠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对围绝经期潮热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翁慧[6](2016)在《不同年龄段围绝经期妇女证素特点及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关系研究》文中提出围绝经期是妇女从壮年向老年过度必经的特殊生理时期,由于物质生活的丰富和精神压力的增加,现代女性进入围绝经期的年龄较以往有提前的趋势,且由此产生的围绝经期综合征对女性的生活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目前研究表明,约有90%的妇女在45~55岁的这个年龄段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也有一些女性虽然没有达到围绝经期的诊断标准,但是已经出现了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因此我们根据内经的描述,对围绝经期妇女以及围绝经期前的妇女进行研究,希望能够明确到围绝经期妇女生理病理的特点,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据。目的: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根据中医“五七”、“六七”、“七七”的理论对不同年龄段女性进行划分,评估不同年龄段女性的中医病理特点,分析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易患因素,为临床中医药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遵循临床流行病学的调研原则,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设计三个统一的临床调研表,分别是一般情况调查表、改良KI表及四诊信息采集表。随机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8月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及社区医院的35-55岁的妇女450例,其中,35-41岁、42-48岁以及49-55岁各150例。由经过统一培训的中医师对这450例调查对象进行一般情况、四诊信息的采集,同时由450例调查对象对出现围绝经期症状进行自我评价。调查资料经整理归类、核实无误后,采用单人输入的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录入并校对,建立数据库,再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所录入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朱文锋教授的《证素辨证学》,根据证素辨证原理确定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结果:本次调查一共收集到450份调查问卷,排除错漏、矛盾以及缺损的调查问卷30份,有效问卷420份,有效应答率为93.33%。其中,35-41岁年龄段女性141例,42-48岁年龄段女性140例,49-55岁年龄段女性139例。1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易患因素本次研究发现,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与被调查者年龄、孕次、性格特点、家庭情况、是否有妇科病史、文化程度及饮食口味等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怀孕次数越多、性格内向、家庭情况越差、有妇科炎症病史、受教育程度越高以及有饮食口味偏好的女性,越容易患围绝经期综合征。2不同年龄段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中医证素分析本研究认为,围绝经期女性的病性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主要以阴虚、气虚、血虚为主,阴虚最为明显。标实主要以气滞、湿、血瘀、热为主,气滞最为明显。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形成与发展和肝、脾、肾有密切相关。3 围绝经期综合征易患因素与中医病理因素的关系怀孕次数越多、性格内向、家庭和睦情况越差、有妇科病史、文化程度高、饮食口味有所偏好等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有关,且直接影响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病理因素。结论:1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与被调查者年龄、孕次、性格特点、家庭情况、是否有妇科病史及文化程度等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2 围绝经期女性的病性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肝郁”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病理变化的重要环节。无论是病位证素积分还是病性证素积分,均是在49-55岁年龄段为最高。3怀孕次数、性格、家庭情况、妇科病史、文化程度等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有关,且直接影响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病理因素。

王珊珊[7](2014)在《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与肝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理论探讨和临床研究,探讨福州地区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病理、兼杂证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证素辨证方法,对福州地区15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进行证素特点研究。然后通过统计分析肝郁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结果:1.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证患者病位兼杂分布:主要病位在肾、脾。2.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证患者病性兼杂分布:实证以兼痰、湿、血瘀为主,虚证以兼阴虚、血虚为主。3.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证患者焦虑、抑郁分布:焦虑、抑郁在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患者中多见,占总人群的70.54%。4.肝郁证焦虑、抑郁各自证素关系:焦虑阳性组在心、阳虚方面积分均高于焦虑阴性组(P<0.05);抑郁阳性组在肝、阳虚方面积分均高于抑郁阴性组(P<0.05)。5.肝郁患者焦虑、抑郁与肝郁兼杂的关系:在病位方面焦虑与肝郁兼杂心、胆呈相关性(P<0.05),其中与心呈显着相关(P<0.01),抑郁与肝呈正相关性(P<0.05);在病性方面焦虑与肝郁兼杂阴虚、气虚呈正相关性(P<0.05),与阳虚呈显着相关(P<0.01),抑郁与病性无相关性。结论:1.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患者在病位兼杂上主要与肾、脾密切相关。2.肝郁证患者病性虚实兼杂,实证易兼杂痰、湿、血瘀;虚证易兼杂阴虚、血虚。3.焦虑、抑郁在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证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肝郁兼杂心、胆与焦虑呈正相关,可能与心、胆的生理特性有联系;肝郁兼杂阴虚、气虚、阳虚与焦虑密切相关,可能与肝郁久病,病性变化多端有关;抑郁只与肝有关,再次论证了肝的重要性。

王安民[8](1992)在《妇女更年期口眼综合征的防治》文中指出 更年期是妇女一生中最后一个生理时期。这个时期如出现唾液减少,口舌干燥,限干无泪,唾液腺肿大,咀嚼及吞咽困难等病症,叫做妇女更年期"口眼综合征"。由于这种病是瑞典医师舍格林于1933年首先发现和详细报道,故又称为"舍格林氏综合征"。妇女更年期"口眼综合征",一般是口、眼同时发病,并且以口、眼干燥为特征,常表现为:①由于患者的唾液腺受损,甚至纤维增生而肿大变硬,使唾液减少,口水粘稠,口腔干燥,严重者口唇干燥脱屑,舌背光滑,粘膜萎

苏提达[9](2017)在《泰国与中国主要葛根品种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中泰两国有关常用葛根的文献调研、整理、挖掘,了解葛根在两国不同品种的分布情况、炮制与贮藏、功能主治、临床应用、用法用量及现代研究情况。从多个方面比较中泰两国各自常用葛根情况,弥补此方面研究的缺失,并有利于中泰两国科学家仅临床学者相互交流借鉴彼此优势,提升葛根的整体研究及使用水平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中国方面,以《中华医典》、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为主要检索目标及手段检索中国野葛相关资料。泰国方面,以Google Scholar、Pubmed、ScienceDirect、JSTOR、泰国传统学图书馆为主要检索目标及手段系统检索收集整理泰国白葛根相关资料。通过文献查阅、史料考证、实地考察、专家咨询、文献研究等方式在中泰两国葛根品种、基源、炮制、临床应用等方式进行总结整理归纳及对比研究。结果:品种方面,中国葛属品种为8个品种及2个变种,泰国葛属品种为10个品种。中国对葛根品种方面记载要早于泰国,其中古代由于没有提到任何关于葛根品种的划分与鉴别,因此当时普遍认为葛根仅有一个品种,并仅区分野生与家种、以及有关地域植物生长不同的相关记载。泰国古代将葛根分为4种,分别为白葛根、红葛根、黑葛根、么葛根。现如今中泰两国作为药用正品来源的葛属植物,都同样仅有一种,中国葛根为野葛 Pueraria loata,泰国白葛根为 Pueraria mirca。炮制方面,中国与泰国传统医学由于理论及概念上的不同,使得在炮制上存在差异,并特点明确。中国野葛的炮制方法分为生用与煨用,均作为汤剂使用。泰国白葛根的炮制方法为将白葛根达成粉状后与蜂蜜或其它泰药融合,再制成丸剂。贮藏方面,中国与泰国贮藏方法同为置于通风干燥处,预防虫蛀。功能主治方面,中国研究历史更为悠久,因此在功效方面中国比泰国拥有更为丰富的经验。中国与泰国功效有相似的记载,如具有退热、解表(治感冒)、止渴、治疗痘疹、解动物咬伤、解毒功效。但功效的不同部分在于,中国葛根具有解酒毒、升阳止泻、止血痢、堕胎等。泰国白葛根则具有返老还童、改善睡眠、促进食欲、抗衰老、抗皱纹、丰胸、强身健体等。临床方面中国古代临床应用主要为发表解肌、升阳透疹、解热生津、活血通络,中国现代主要作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泰国古代临床应用主要为返老还童、嫩肤作用、治疗失眠等,泰国现代主要作为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制剂应用方面,中国野葛与泰国白葛根相同点为均拥有传统剂型。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剂型发展的更快,至今已经研发出更具有稳定性、可控性、有效性、安全性的葛根新剂型,如经皮给药制剂、注射液等。泰国则在剂型方面主要为传统剂型的丸剂、胶囊剂,并没有新剂型的研发。用法用量方面,中国野葛所采用的是内服的汤剂与外用的捣敷,而泰国白葛根采用的是内服的丸剂与胶囊剂。安全用量方面,中国野葛药用用量规定在10~15g。泰国白葛药用用量规定在1~2mg/kg或50~100mg/day。按以上中国与泰国所规定的安全用量用药,则不会产生药物过敏症状。现代研究方面包含了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两个部分。其中国野葛与泰国白葛根主要有效成分均为异黄酮类化合物——葛根素、大豆苷、染料木素等。不同点为泰国白葛根还含有起到雌激素样作用的葛雌素。药理作用方面也大致相同,如雌激素样作用,改善学习记忆作用、降压作用等。不同之处为中国野葛药理作用方面更加突出葛根对心血管系统作用、中枢神经系统作用、降血糖及降血脂作用等,泰国白葛根则更突出雌激素样作用、丰胸作用、抗骨质疏松作用等。结论:中泰两国在文化、地域以及使用葛根上面,存在许许多多的不同。甚至品种也不同,这使得在用药时也难以相同,也导致在主治病症方面各自不同。泰国白葛根传统药用主要作为返老还童药、长寿药,泰国现代药用则主要作为缓解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药物。中国野葛传统药用主要用于解肌退热、生津止渴、疗金疮、解酒毒、发表透疹、升阳止泻,中国现代药用则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眼科疾病。两国值得相互学习与探讨的部分为,中国是否可以把野葛作为药用保健品,从而提高更年期妇女雌激素作用,以此缓解妇女更年期综合征?是否可以把野葛作为更便于每日服用的制剂?泰国是否可以把白葛根作为治疗外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眼科疾病等?是否可以学习中国野葛的具有稳定性、可控制、有效性和安全性新制剂?众多方面,双方科学家都可以突破,交流,学习,未来在更多有关课题的研究上,进行更多的交流,使得两个葛根大国可以互帮互助,同发展同进步。

林秀梅[10](2019)在《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加坡人口的迅速老龄化,慢性病如脑卒中、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的案例正迅速增加。根据流行病学统计,在40岁以上的国人当中,每四个人中有一人将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疾病。不少慢性病只能控制不能根治。因此,新加坡政府正积极寻找符合成本效益的疗法以舒缓医疗体系所承受的压力,而中医的发展有助于满足老龄化社会对慢性病治疗的需求。新加坡政府的保健政策强调“预防胜于治疗”,以控制不断上涨的医疗需求。在生活步伐不断加快、饮食结构改变的新加坡,中医的治未病的养生思想与新加坡政府促进预防性的保健政策相辅相成。新加坡中医逐渐进入西方社会的医疗体系,因此在本地有越来越多的西医对中医持开放的态度,有助于促进中医在新加坡的发展。另一方面,非华族的国人(马来族、印度族、欧美等)9也接受低收费的中医治疗或义诊,使中医成为本地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脑卒中是新加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复发率、病死率和病残率很高,已成为新加坡第四大死亡因素,其总死亡率为40.4/10万,发病率为3.65%,发生率则为1.8/1000[304],其中近四分之三是缺血性卒中,而肢体功能障碍对卒中患者的生活影响最大。近年来脑卒中发病人群呈年轻化趋势,因此脑卒中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在新加坡无论是华族、马来族或印度族,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肥胖等是脑卒中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新治疗技术的发展,脑卒中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致残率却明显上升,约有75%以上的幸存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障碍、吞咽困难、感觉障碍、认知障碍、语言障碍、视觉障碍、二便障碍、焦虑和抑郁等,其中以肢体偏瘫最为常见。脑卒中后遗症所产生后续问题甚多,例如行动不便导致跌倒、易呛导致而吸入性肺炎等,都会影响到脑卒中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预后。脑卒中不论是对患者、家属或社会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调查发现只有27%的卒中患者在出院后一年内有进行持续的康复,出院一个月后又坚持康复的病人只有约33%[163]。研究显示,新加坡脑卒中复发率占总发病率人数的30%,其中1年内复发者占16.5%,2年内复发者占56.3%,5年以上复发者占15.6%。基于脑卒中的重要性,如何提高疗效,降低致残率,已经成为新加坡脑卒中康复治疗热点问题。目前大量研究提倡脑卒中后治疗及康复护理进行得越早,康复功能恢复得越好。脑卒中后3个月内是治疗恢复的黄金期。然而有很多卒中患者由于缺乏基本的康复知识或经济条件的限制,往往错过最有利的康复时机而进入后遗症期(病程>6个月)。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中风病的预防诊治、康复调养以及提高生存质量中均具有一定的特点及优势,目前中医已经是中风患者经西医治疗后长期防治康复的主要方法之一,前景广阔。具体思路效仿西医的脑卒中二级预防模式,中医治未病也应该有预防脑卒中复发的方案。由于脑卒中后遗症的症状众多,机理复杂,临床治疗手段十分广泛。治疗方法的靶向性主要是从病变部位角度以及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的临床症状来思考。因而治疗本病必须先根据其运动系统障碍的主症及所涉及的病变部位为目标来治疗,同时根据不同的体质所出现的不同证候类型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此外,还要针对患者的非运动症状所涉及的病变部位来做相应的治疗。非运动症状包括肌肉痉挛、假性球麻痹、肩手综合症、肩关节半脱位、坠积性肺炎、褥疮、汗出异常、共济失调、骨质疏松、肌肉废用性萎缩、误用综合症、忧郁症或焦虑症等。运动障碍的改善并不能使病人的非运动症状随之改善,而非运动症状的严重程度往往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具体思路包括:医师和患者的被动和主动性治疗。针对病位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应用综合手段加强被动和主动功能锻炼;针对体质辨证施治、扶正祛邪;针对主症以及非运动症状提高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质量。由于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病程一般较长,病变累及脏器较广,因此需要整体的系统调节。本研究重点是对缺血性卒中后遗症期肢体偏瘫的患者做相应的研究。目的本课题以新加坡为研究背景,从中医整体观、中医养生学的视角,通过系统的临床研究,针对个体的危险因素、不同的疾病证型,制定出个性化的中医康养方法,并观察与分析脑卒中后遗症期缺血性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探讨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同时为本病患者康复与调养的临床研究提供客观评价指标和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设计了一个随机对照性研究来进行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康养方法疗效评估,在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收集年龄50~90岁,卒中6个月以上的脑梗塞偏瘫患者,排除合并有重大器官疾病的病患。对卒中登记的病人进行临床信息采集(包括一般资料、入院诊断、既往史、家族史、发病情况、影像学检查等的内容)。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0病例,采用随机对照法进行分组:试验组30人和对照组30人。两组均同时接受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为接受针剌疗法,包括“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试验组为中医康养方法,包括辨证论治针刺疗法(同对照组)、中药调养(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饮食调养、起居调节、精神调养、运动调养、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两组病人每周治疗5天,周六和周日休息,前后治疗4周,共20次,分别在干预开始前、干预14天后和干预28天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并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统计方法: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5.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用(Mean±SD)表示,同时满足方差齐性的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正态部分用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基线资料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平均年龄和病程、性别、种族差异以及证型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基线资料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两组患者均完成观察,未有脱落、剔除情况,未见不良反应发生。2.两组治疗前、治疗14天后、治疗28天后各量表评分及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NDS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治疗14天和28天后,两组NDS、FMA、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存在组间差别,两种治疗方法对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促进肢体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都具有临床意义,其中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两组治疗14天、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天后NDS、FMA、Barthel指数与治疗14天后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4天后评分优于治疗前,治疗后28天优于治疗后14天,提示NDS、FMA、Barthel指数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治疗后28天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14天后有显着改善,治疗14天后比治疗前有显着改善。3.两组治疗后总疗效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4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治疗28天后,基本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两组总疗效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试验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4.安全性评价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针灸之后也未出现晕针、心慌、断针等不良反应,提示两种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偏瘫是安全的。结论中医康养方法优于单纯针刺疗法。研究特点一、充分发挥中医优势对中风后遗症治疗是中医的优势。本研究从治疗、预防、保健以及养生等多领域多角度拓展传统中医学价值,重视传统中医多种康复治疗措施的综合性应用,强调“整体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体现了多样性和突显了中医特色。二、汇中西医之长新加坡是东方与西方文化的汇合中心,有条件推动西方医学与传统中医的交流与结合。虽然西方医学与中医学的理论不同,但是在了解两者的差异后可能为两者的结合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中西医的有机结合将能提高整体的医疗水平,并提供更有成本效益的医疗服务。中医师已经进驻本地的公共与私人医院,与西医一起并肩合作为病人提供无缝接轨的医疗。中医介入在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证实中医能在西医的治疗基础上扮演了中西医结合的积极性角色,并吸收了西医康复医学的评价方法,对本方案进行系统研究9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研究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是在传统针灸学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和吸收西医学中神经生理学的内容,使针灸处方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三、前瞻性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分别采用现代针刺疗法(“加减醒脑开窍法”和“靳三针”针刺法)以及中医康养方法,评定和比较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治疗14天、28天的综合能力,证明了中医康养方法对综合功能的改善作用。四、科学性研究的对象来源于新加坡中华医院门诊患者真实的病例、案例,每一个论点都有科学的数据和理论支撑。五、有效性本研究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是一种切实可行、安全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康复和防治方法(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不仅疗效肯定,依据充分,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六、实用性本研究采取预防与治疗相结合,做到在了解疾病危险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病人进行预防治疗,在预知病人疾病演变的前提下采取主动调理和干预,体现了传统医学中“防重于治”的养生保健思想,凸显了预防为主的重要性。激发了国人对养生保健的兴趣,对中医的重新认识。

二、妇女更年期口眼综合征的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妇女更年期口眼综合征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二仙汤加减治疗更年期高血压阴虚火旺证的理论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中医学对更年期的认识
        (一) 中医对更年期的认识
        (二) 病因病机
        (三) 治疗
    二、更年期高血压的理论研究
        (一) 高血压古代文献研究
        (二) 高血压的形成原因
        (三) 更年期高血压的关系
    三、西医对更年期的认识
        (一) 更年期的西医概念
        (二) 更年期病理症状
        (三) 更年期的内分泌的变化
        (四) 更年期机制
        (五) 西医治疗
    四、二仙汤的研究
        (一) 文献研究
        (二) 现代研究
        (三) 二仙汤加减方的组成与方羲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一) 更年期诊断标准
        (二) 高血压西医诊断标准
    三、中医辨证标准
    四、病情分级标准
    五、纳入病例标准
    六、排除病例标准
    七、剔除病例和脱落病例标准
    八、治疗与观察方法
        (一) 临床分组原则
        (二) 临床用药
        (三) 临床观测指标
        (四) 研究结果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2)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分布及健康状况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一、祖国医学对更年期综合征的研究
        (一) 四诊信息辨证分型
        (二) 按病因病机辨证分型
        (三) 针灸治疗
        (四) 中药治疗
        (五) 辨证治疗
    二、西医对更年期综合征的研究概况
        (一) 概念
        (二)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三) 临床表现
        (四) 临床治疗
    三、小结
第二章 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分布及健康状况评估研究
    第一节 对象和方法
        一、合格调查对象确定
        二、研究方法
        三、质量控制
        四、统计学处理与资料总结
    第二节 临床研究结果与统计分析
        一、一般情况
        二、Kupperman评分表情况
        三、妇科症状
        四、中医证候评分
        五、生存质量调查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一、更年期综合征的古代中医认识
    二、更年期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
    三、更年期综合征的证候学研究
    四、结果探讨
    五、存在问题与展望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女性更年期忧郁症流行病学、体质分析与内分泌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探讨
    第一节: 女性更年期忧郁症诊断,治疗现况及发病机制研究
        一、流行情况
        二、诊断
        三、发病机制
        四、治疗
    第二节: 女性更年期忧郁症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和治疗研究进展
        一、病因病机
        二、治则治法
        三、实验研究
        四. 经方治疗
        五、中西药结合治疗
        六、针灸治疗
        七、其它疗法
        八、评述与展望
    第三节、体质学说及其相关研究(63-74)
        1. 体质三级预防理论
        2. 《内经》有关体质学说的理论
        3.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有关体质分型的论述
        4. 中医体质与致病因素及抗病能力的相关理论
        5. 体质差异与正邪强弱
        6. 体质分型
        7. 《灵枢·通天》有关“五态之人”之论述
        8. 体质学说的临床运用
        9. 体质强化
        10. 目前中医体质分型主要分型种类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架构
        1. 本研究整体的研究目标
        2. 本研究整体的研究意义
        3. 本研究整体的研究内容
        4. 文献研究之研究方法与实验方案
        5. 技术线路
    第二节: 文献研究
        一、研究资料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流行病学研究
    一、研究资料
    二、研究方法
        (一)、女性更年期忧郁症研究问卷设计
        (二)、贝克忧郁量表
        (三) 研究对象
        (四) 问卷调查及回收情况
    三、结果
    四、讨论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
    一、数据与方法
        (一) 资料
        (二) 实验方法
        (三) 统计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 结果
        (二) 分析
    三、讨论
        (一) 女性更年期忧郁症诊断依据量表
        (二) 女性更年期忧郁症诊断标准
        (三) 女性更年期忧郁症诊断量表的比较
    四、临床研究选方的立论与依据
        1. 中医学对更年期忧郁症的认识
        2. ”女性更年期抗忧郁方”的立论及依据
        3. 半夏厚朴汤
        4. 对内分泌功能紊乱的改善
        5. 对BDI-Ⅱ忧郁症量表得分的影响
第五部分: 结论与建议
    一、工作归纳
        (一) 文献研究部分
        (二) 流行病学研究
        (三) 临床研究
    二、结论及推论
        1. 女性更年期忧郁症研究进展
        2. 台湾地区女性更年期忧郁症流行病学研究
        3. 分析女性更年期忧郁症体质关系探讨
        4. 中药方剂半夏厚朴汤及女性更年期抗忧郁方的临床研究
    三、展望
        (一) 深入探讨流行病学的相关研究
        (二) 深入探讨中药对女性更年期忧郁症作用机制的研究
附录Ⅰ: 女性更年期忧郁症流行病学问卷调查表
    1. 问卷说明与参与研究同意书
    2. 研究同意书
    3. 调查表
附录Ⅱ: 贝克忧郁量表
附录Ⅲ: 英文缩写词表
附录Ⅳ: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个人发表之着作
参考文献
致谢

(4)董振华学术经验总结及滋阴祛湿法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董振华教授的学术渊源及各家学说研究
    一 成才背景和学术渊源
        1 励志中医,勤奋好学
        2 熟谙经典,不拘一格
        3 师从名家,广求贤思
        4 中西合璧,独有建树
    二 各家学说研究(综述一)
        1 中医古籍及各家着作对学术思想形成的影响
        2 师承关系对风湿病研究方向形成的影响
第二部分 董振华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一 董振华教授学术思想经验概述
        (一) 学术思想
        1 气血相依、气在血先
        2 脾肾为正虚之本、重视调补二本
        3 痹“虚”痹“繁”、正虚合邪
        (二) 临床经验
        1 辨识精准,病证结合
        1.1 双重模式,证无局限
        1.2 中西并重,扬长抑短
        1.3 善抓主证,主次兼顾
        1.4 分期辨识,不泥一证
        2 合方对药,专方专用
        2.1 活用经方,法不失宗
        2.2 合方相助,功效灵妙
        2.2.1 古今合用,应对复杂顽证
        2.2.2 巧用合方,治疗多科杂病
        2.2.2.1 合方治疗内科杂病
        2.2.2.2 合方治疗妇科病
        2.3 对药相伍,相宜得彰
        3 培补脾肾,扶正固本
    二 董振华教授治疗常见风湿病特色专述
        (一) 风湿病诊治思路特色概况
        1 精专注入,尽显优势,把握中医治疗风湿病的切入点
        2 “减毒增效”、缓解病情
        (二) 董振华教授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临床经验总结
        1 对“燥痹”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2 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经验总结专述
        2.1 非系统受累的治疗经验
        2.1.1 滋阴润燥为主、区分虚实病邪,缓解口眼干燥
        2.1.2 行气在先,解毒润燥散结,减轻腺体肿痛
        2.1.3 祛湿补虚、顾护中焦,治疗多关节疼痛
        2.1.4 润燥祛风、养血凉血治疗皮肤粘膜损害
        2.1.5 重视“情志致痹、郁而燥甚”,缓解pSS焦虑抑郁
        2.2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多系统损害的诊疗经验
        2.2.1 治疗pSS肺脏损害的经验
        2.2.2 治疗pSS肾脏损害的经验
        2.2.3 治疗pSS肝脏损害的经验
        2.2.4 治疗pSS血液系统损害的经验
        2.2.5 治疗pSS神经系统损害的经验
        2.3 无证可辨,辨病论治pSS
        3 继承与发扬
        3.1 提高对pSS阴虚夹湿证的认识
        3.2 心得与发扬
        3.2.1 一脉相承、研习痹证
        3.2.2 配伍新探、发扬师宗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董振华教授滋阴祛湿法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前言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概况(综述二)
        1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临床概况
        2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及分型
        3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研究
        4 “燥痹”诊疗的名医经验
        5 小结
        参考文献
    滋阴祛湿法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诊疗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脱落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疗效评定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用药方案
        3.3 观察指标
        3.4 统计学方法
        3.5 质量控制
        4 研究结果
        4.1 纳入资料及基线比较
        4.2 剔除病例
        4.3 综合疗效分析及病情改善评价
        4.4 实验室指标的改善
        4.5 安全性评价
        5 讨论
        6 创新点与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论文(第一作者)
附表1-4
附件

(5)耳尖刺血对去卵巢拟阴虚内热大鼠神经内分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一 围绝经期潮热的发病机制
    综述二 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综述三 耳尖穴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综述
    综述四 刺血疗法治疗虚证的历史沿革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1. 造模方法
        2. 分组
        3. 处理方法
        4. 观测指标
        5. 统计方法
    实验结果
        1. 一般情况
        2. 阴道角化细胞观察
        3. 体重
        4. 肛温
        5. 性激素
        6. 子宫指数
        7. 下丘脑神经递质水平
    讨论
        1. 模型的选择与评价
        2. 实验指标的选择与评价
        3.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与评价
        4. 病机分析
        5. 选择耳尖刺血疗法依据
        6.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不同年龄段围绝经期妇女证素特点及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背景
    1. 中医学对围绝经期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
        1.1 古代文献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论述
        1.2 围绝经期综合征辨证分型
    2. 西医学对围绝经期及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
        2.1 概念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围绝经期综合征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中止和退出临床实验标准
    3. 信息采集及质量控制
        3.1 信息采集
        3.2 质量控制
    4. 数据处理
        4.1 建立数据库
        4.2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易患因素
        1.1 对照组与研究组女性的年龄段分布情况
        1.2 对照组与研究组女性的婚龄、初潮龄及孕产分布情况
        1.3 对照组与研究组女性的性格特点分布情况
        1.4 对照组与研究组女性的家庭情况分布情况
        1.5 对照组与研究组女性的病史分布情况
        1.6 对照组与研究组女性的文化程度分布情况
    2. 不同年龄段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中医证素分析
        2.1 对照组与研究组女性的生理病理特点
        2.2 不同年龄段围绝经期综合征女性的中医证素分布情况
    3. 围绝经期综合征易患因素与中医病理因素的关系
        3.1 孕次对病位证素的影响
        3.2 性格特点对病性证素的影响
        3.3 家庭情况对病性证素的影响
        3.4 妇科病史对病位证素的影响
        3.5 文化程度对病性证素的影响
讨论
    1.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易患因素
    2. 不同年龄段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中医证素特点
        2.1 围绝经期综合征女性的生理病理特点
        2.2 不同年龄段围绝经期综合征生理病理特点
    3. 围绝经期综合征易患因素与中医病理因素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一般情况调查表
附录2: 改良KI量表
附录3:四诊信息采集表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7)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与肝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及肝郁的认识
        1.1 中医学对病名的认识
        1.2 围绝经期综合征与脏腑的关系
        1.3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证候
    2 现代医学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及肝郁的认识
        2.1 发病机制
        2.2 肝郁与情志的关系
        2.3 围绝经期综合征与精神神经症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样本量的确定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辨证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4 资料的采集
        4.1 四诊资料的采集
        4.2 焦虑抑郁量表
    5 统计学处理
    6 研究结果
        6.1 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证患者病位兼杂分布
        6.2 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证患者病性兼杂分布
        6.3 围绝经期综合征肝郁证患者焦虑、抑郁情况
        6.4 肝郁证焦虑、抑郁各自证素关系
第三章 讨论
    1 肝郁证病位兼杂证素特点
    2 肝郁证病性兼杂分布特点
    3 肝郁证患者焦虑、抑郁分布特点
    4 肝郁证焦虑、抑郁各自证素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泰国与中国主要葛根品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概述葛属药用植物的品种来源及世界分布概况
    1. 葛属种类及地区分布情况
    2. 药用植物
    3. 总结
前言
第二部分 泰国与中国药用正品葛根的本草考证及现代研究对比
    1. 本草考证
        1.1. 中国野葛Pueraria lobata
        1.1.1. 释名
        1.1.2. 性味
        1.1.3. 归经
        1.1.4. 性状
        1.1.5. 地道产区
        1.2. 泰国白葛根Pueraria mirifica
        1.2.1. 释名
        1.2.2. 性味
        1.2.3. 性状
        1.2.4. 地道产区
        1.3. 小结
    2. 植物来源
        2.1. 中国野葛Pueraria lobata
        2.1.1. 品种考证
        2.1.2. 植物形态及生长环境
        2.2. 泰国葛根Pueraria mirifica
        2.2.1. 品种考证
        2.2.2. 植物形态及生长环境
        2.3. 小结
    3. 采收加工、炮制、贮藏
        3.1. 中国野葛Pueraria lobata
        3.1.1. 采收
        3.1.2. 产地加工
        3.1.3. 炮制
        3.1.4 贮藏
        3.2. 泰国白葛根Pueraria mirifica
        3.2.1. 产地加工
        3.2.2. 炮制
        3.2.3. 贮藏
        3.3. 小结
    4. 化学成分
        4.1. 中国野葛Pueraria lobate
        4.2. 泰国白野葛Pueraria mirifica
        4.3. 小结
    5. 药理作用
        5.1. 中国野葛Pueraria lobata
        5.2. 泰国白葛根Pueraria mirifica
        5.3. 小结
    6. 功能主治
        6.1. 中国野葛Pueraria lobata
        6.2. 泰国白葛根Pueraria mirifica
        6.3 小结
    7. 临床应用
        7.1. 中国野葛Pueraria lobata
        7.2. 泰国白葛根Pueraria mirifica
        7.3. 小结
    8. 用法用量
        8.1. 中国野葛Pueraria lobata
        8.2. 泰国白葛根Pueraria mirifica
        8.3. 小结
第三部分 总结与讨论
    1. 总结
        1.1. 发展历史
        1.2. 对比研究的异同点整理
        1.2.1. 共同点
        1.2.2. 不同点
    2.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古代医家的相关论述
        一、对相关疾病的概述
        二、对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三、病因病机的记载
        四、对中风后遗症偏瘫的论述
        五、中风病分期标准
        六、类证鉴别
    第二节 中医对于中风后遗症治疗的文献综述
        一、对相关疾病的防治方法
        二、相关的方药记载
        三、相关的针灸治疗记载
    第三节 中医学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进展
        一、针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二、中药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研究
        三、中医综合疗法
        四、中西医结合疗法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一、脑卒中的定义
        二、脑卒中的病名起源
        三、脑卒中的病理分型
        四、西医鉴别诊断
        五、脑卒中后遗症的危险因素
        六、脑卒中后遗症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影响
        七、脑卒中后偏瘫与脑解剖关系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偏瘫的治疗进展
        一、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机制的认识
        二、脑卒中偏瘫的现代医学治疗手段
        三、近代医学康复技术
        四、现代仪器服辅助康复治疗技术
        五、脑卒中的预防
    第三节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
        一、脑卒中世界流行概况
        二、脑卒中新加坡流行概况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
        三、诊断标准
        四、纳入标准
        五、排除标准
        六、剔除标准
        七、退出(脱落)、中止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技术路线图
        二、器具选择
        三、样本含量及分组
        四、治疗方案
    第三节 观察指标
        一、基本资料
        二、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
        三、统计方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一般资料分析
        一、两组性别比较
        二、两组年龄和病程比较
        三、两组种族比较
        四、两组证型比较
    第二节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
        一、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评分比较
        二、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比较
        三、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比较
    第四节 研究结论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第一节 本次综合康养防治的必要性
        一、整体康复
        二、辨证康复
        三、形神合一
        四、被动康复
        五、自我管理
    第二节 本次康养方案的理论依据
        一、针刺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理论依据
        二、中药调养--辨证施药,审慎施治
        三、饮食调养--辨证施食,三因制膳
        四、起居调养--规律生活,劳逸结合
        五、精神调养--调摄情志,内守精神
        六、运动调养--功能锻炼,持之以恒
        七、穴位刺激调养(融合拔罐、艾灸、推拿)
    第三节 病案举例
    第四节 小结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第六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妇女更年期口眼综合征的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二仙汤加减治疗更年期高血压阴虚火旺证的理论及临床研究[D]. 卢美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5(03)
  • [2]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分布及健康状况评估研究[D]. 蔡慧青.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3]女性更年期忧郁症流行病学、体质分析与内分泌关系研究[D]. 邓振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10)
  • [4]董振华学术经验总结及滋阴祛湿法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宣磊.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1)
  • [5]耳尖刺血对去卵巢拟阴虚内热大鼠神经内分泌的影响[D]. 周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1)
  • [6]不同年龄段围绝经期妇女证素特点及与围绝经期综合征关系研究[D]. 翁慧.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6(03)
  • [7]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与肝郁的相关性研究[D]. 王珊珊.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4(09)
  • [8]妇女更年期口眼综合征的防治[J]. 王安民. 家庭医学, 1992(01)
  • [9]泰国与中国主要葛根品种的对比研究[D]. 苏提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10]脑卒中后遗症中医康养方法研究[D]. 林秀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女性更年期口眼综合征的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