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萃取剂N_(235)的合成(论文文献综述)
付春燕[1](2021)在《新型聚氨基磷酸螯合树脂的合成及其对稀土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传统稀土富集和分离用离子交换树脂存在的选择性差、饱和容量低、反萃困难以及产生废酸等问题,本课题采用胺甲基化反应,制备了四种新型聚氨基磷酸树脂及一种萃淋树脂,使用表征手段对几种树脂进行分析。研究了树脂吸附过程中,溶液p H、反应时间、树脂质量及洗脱液浓度的影响;从吸附动力学、热力学以及树脂表面的特殊官能团的变化,对树脂的吸附性能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乙酰化PS微球参与制备的聚氨基磷酸鳌合树脂(PAMR)在p H为2.5时,对La3+的吸附量达到133.32 mg/g(0.96 mmol/g),吸附平衡所需时间在12 h以上;在盐酸浓度为2 mol/L时,洗脱效果最好。PAMR对La3+的吸附过程可以通过Langmuir等温线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进行解释,表明此吸附过程是在树脂表面的单分子层吸附,速率控制受液膜扩散影响比较大,分析热力学参数表明此吸附过程为可自发进行的吸热反应。(2)哌嗪基聚叔氨基磷酸鳌合树脂(PAMR(Ⅰ)),在p H值为5.5、树脂质量为6.5 g的条件下,达到最高吸附率89.73%,在吸附时间5 h后,树脂对La3+的吸附量不再变化,其吸附量最大为1016 mg/g;并且此吸附过程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可以通过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线模型进行解释,表明该吸附过程属于单分子层吸附;该树脂对La3+具有较好的重复利用性,在3次重复使用后,仍具有较好的吸附率;乙二胺基聚叔氨基磷酸螯合树脂(PAMR(Ⅱ))在反应条件为p H 5.64、7g树脂量的条件下,吸附率最高达到90%,该树脂PAMR(Ⅱ)对Ce3+的吸附过程的动力学可以满足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其热力学可以通过Langmuir等温模型进行解释,表明吸附过程为单分子层吸附,热力学参数表明Ce3+的吸附过程为可自发进行的吸热反应;HCl浓度为5.0 mol/L时,洗脱效果最好。二乙烯三氨基聚叔氨基磷酸螯合树脂(PAMR(Ⅲ))对钕离子的吸附过程的最佳p H为5,吸附平衡时间为6 h,达到平衡吸附量1306 mg/g,PAMR(Ⅲ)树脂对钕离子的吸附过程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的描述与PAMR和PAMR(Ⅰ)相同,表明此吸附过程属于单分子层吸附;对其进行相关热力学参数的计算,得出此吸附过程属于可自主进行的吸热吸附过程;红外分析表明,PAMR(Ⅲ)吸附Nd3+过程主要由于磷酸羟基基团中的P=O与Nd3+之间的配位作用。(3)最后制备了一种磷酸酯低聚物萃取剂(PEMP)及萃淋树脂PEMP/AC,通过红外表征得出,PEMP、PEMP/AC对稀土的萃取过程都是通过萃取剂上的P=O的氧元素上与稀土离子形成配位来实现的,PEMP及PEMP/AC的萃取过程均是放热反应,在较低温度条件下进行萃取实验,萃取率更高;PEMP/AC对Ce(Ⅲ)的最佳饱和吸附容量为126.3 mg/g,液膜扩散为吸附主控步骤;低温、稀土料液的低酸性更有利于萃取的进行。
曾曼[2](2021)在《石油炼化加氢催化剂有价金属回收工艺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石油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石油冶炼加氢催化剂的产生量巨大,如何有效地处置废催化剂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废催化剂中含有大量的有色金属,成分相对简单,对废催化剂进行回收利用,可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又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探究废加氢催化剂高效清洁的回收工艺对于促进石油化工行业的良好有序发展、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等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采用钠化焙烧-水浸法、化学沉淀法和萃取的方法实现了废加氢催化剂中的Mo、Ni、Al的分离回收。考察了废加氢催化剂的钠化焙烧-水浸过程及焙烧机理,研究了N235溶剂萃取法和钙盐、钡盐沉淀法从浸出液中回收钼、铝的性能,探讨了浸出-萃取法对浸出渣中镍的回收利用。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废加氢催化剂钠化焙烧-水浸过程优化及焙烧机理研究。适宜的预处理温度为400~500℃,随着预处理温度的升高,钼与铝结合生成Al2(Mo O4)3,Al2(Mo O4)3可参与钠化反应;通过响应面法对钠化焙烧-水浸过程进行优化,钼的浸出率超过98%,铝的浸出率超过94%;当碳酸钠添加量小于催化剂质量的1.1倍时,未参与钠化反应的钼和铝会结合生成Al2(Mo O4)3;据TG-DSC结果分析,钼、铝发生钠化反应的温度在700~1000℃之间。(2)钙盐、钡盐沉淀法从浸出液中分离回收钼工艺研究。调节浸出液p H至8.5得到无定型的氢氧化铝沉淀,经煅烧可得到质量分数大于98%的α-Al2O3;调节溶液p H=9.5,70℃下加入为理论量的1.8倍的饱和氯化镁溶液,反应15 min,可除去95%以上的杂质磷;向除杂后的浸出液中分别加入理论量的1.5倍的氯化钙、氯化钡,在70℃下反应30 min,得到粒径分布均匀,可达纳米级别的钼酸钙、钼酸钡;钼酸钙质量分数达97%,钼酸钡质量分数达98%。(3)采用N235从浸出液中萃取回收钼工艺研究。调节浸出液p H为1.5~2,使用N235萃取剂对浸出液进行3级萃取;氨水作为反萃取剂,钼反萃取率达98.62%;反萃取得到的钼酸铵溶液,加入Mg(NO3)2生成溶解度较小的磷酸镁盐、硅酸镁盐从而去除杂质;钼酸铵溶液再次除杂、蒸发结晶得到仲钼酸铵,仲钼酸铵制备三氧化钼适宜的条件为:400℃下1 h。(4)浸出-萃取法从浸出渣中分离回收镍研究。依稀硫酸为浸出剂,镍、铝浸出率大于98%;镍的酸浸出反应活化能为16.10 k J/mol,符合内扩散控制的收缩未反应核模型;P204与磺化煤油组成有机相对镍萃取率可达99.24%,稀硫酸对镍反萃取率达99.23%以上;反萃取得到的硫酸镍溶液蒸发结晶得到六水合硫酸镍,在850℃下煅烧1 h,得到氧化镍。本研究表明钠化焙烧-浸出法可以实现废催化剂中有价金属的高效浸出,结合化学沉淀法和萃取法可以得到钼酸钙、钼酸钡、氧化钼和氧化镍等产品。本文为废加氢催化剂的回收利用提供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刘丹阳[3](2021)在《冶炼烟气制酸废催化剂提钒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制酸废催化剂属于危险固废,处置不当会造成资源浪费和二次污染,随着冶炼烟气制酸产能的逐年提高,必须对冶炼烟气制酸废催化剂进行经济有效的综合利用。冶炼烟气制酸催化剂具有钒含量高、重金属杂质难分离的特点。本文在文献研究、冶炼烟气制酸废催化剂的基本性质及失效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综合回收V、K、Zn的原则,确定了“酸性浸出—结晶回收钾—氧化沉粗钒—萃取与反萃取提钒—沉钒煅烧—精钒(V2O5)”的废催化剂提钒方法。重点开展了废催化剂酸浸、沉粗钒和沉钒尾液净化部分的实验,研究了酸浸过程中,体系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机理,系统研究了工艺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确定了各工序的主要工艺参数,结果如下:(1)采用硫酸作为浸出剂,确定了酸浸最佳条件:硫酸质量分数:8%、液固比:2:1、浸出温度:70℃、浸出时间:1h。V、K、Zn的浸出率可分别达93.58%、85.43%、99.31%,浸出效果较好。(2)浸出液氧化后进而初步沉粗钒,氧化条件:控制沉钒原液的酸度为0.6mol/L,氧化还原电位控制在1050~1100 m V,60℃加入Na Cl O3溶液进行氧化,Na Cl O3加入量为270 kg/T V2O5。浸出液沉钒最佳条件:92℃下进行沉钒,p H=1.5,搅拌沉钒1 h。最后粗钒的沉淀率为71%,粗钒纯度达75%。(3)采用组成为30%N235+5%TBP+65%磺化煤油萃取体系对沉钒尾液进行净化,5%的Na2CO3作为反萃剂,进行了萃取—反萃实验。萃取最佳条件:相比(O/A)=2:1,萃取时间:5 min,V2O5单级萃取率为:78%,四级萃取后,V2O5的萃取率为:95.6%,Fe的去除率:96.8%,钒铁分离较好。反萃最佳条件:Na2CO3浓度:5%,相比(O/A)=4:1,反萃时间4min,V2O5单级反萃取率为:86%。三级反萃后,V2O5反萃取率为:98.2%。(4)在提钒的同时,进行了K、Zn的综合回收。对浸出液进行了结晶法回收K的探索实验。经搅拌18h,加入25 g/L的硫酸铝钾晶体,K2O的回收率为18.5%,明矾含量>99%。沉钒尾液萃取后,萃余液中含有13 g/L的锌,可直接开路返回湿法炼锌浸出工艺。(5)在实验的基础上确定了废催化剂的提钒工艺流程,对工艺过程中产生的“三废”进行分析,初步设计了环境保护措施。本研究确定的废催化剂综合利用工艺,钒回收率较高、可实现连续操作、三废排放少,为进一步开展扩大实验奠定了基础。
李艳阳,胡秋雨,李鸿阳,李静,刘艳珠,周雪珍,李东平,李永绣[4](2021)在《稀土与铝:从纠缠不清到相敬如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事离子型稀土开发必然会遇到稀土与铝的分离问题。铝在稀土萃取分离线中的弥散分布和纠缠不清致使稀土分离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为此,需要从环境保护、稀土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要求出发,提出经济实用且高效的分离体系或分离流程,让稀土与铝做到相敬如宾。本文针对离子型稀土矿山稀土提取流程和产品质量优化要求,重点讨论了以沉淀和萃取相结合的从稀土浸出液中富集稀土,生产极低铝含量稀土矿产品的新方法,并对后续与稀土分离流程的耦合和创新方案提出了建议。
蔡圆圆,马立文,席晓丽[5](2021)在《从含钼多元素体系中协同萃取钼的研究现状》文中认为从钼的多元素体系中协同萃取钼有更好效果。综述了协同萃取法在不同含钼多元素体系中萃取钼的研究状况,主要涉及钼-钨、钼-铁/铝/镍等体系及钼-钒体系,阐述了协萃机制及酸碱耦合作用和疏水效应对协同萃取的影响,以及离子液体萃取技术的应用状况,展望了协萃体系的发展前景。
张鹤鹏,陈金清[6](2021)在《疏水低共熔溶剂萃取金属离子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疏水低共熔溶剂是一种新型的绿色溶剂,拥有与离子液体媲美的优良特性,如蒸气压低、可设计性等,且易于制备。疏水低共熔溶剂具有替代传统有机溶剂和萃取剂的潜力,在萃取分离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关注。文章综述了近年来疏水低共熔溶剂在金属离子萃取分离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近年来用于萃取金属离子的疏水低共熔溶剂结构设计现状,分析了疏水低共熔溶剂理化性质与其组成的关系,介绍了低共熔溶剂用于金属离子萃取分离现状。对疏水低共熔溶剂用于金属萃取分离过程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杨莉花[7](2021)在《基于溶剂萃取法制备钒电池用高纯硫酸氧钒与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因其存储容量大、效率高、寿命长等优点,在储能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钒电解液中活性物质硫酸氧钒是影响全钒液流电池综合电性能的关键材料,提高电解液中的钒离子浓度与纯度可有效提高钒电池的综合电性能。我国有丰富的钒钛磁铁矿资源,它是制备钒产品的主要矿产来源。硫酸浸出是钒钛磁铁矿炼钢钒渣经钙化焙烧,富集净化制备高纯钒产品最重要的工序,工业生产中常采用两段浸出的方式提高钒的直收率。二段浸出所得酸浸液钒浓度较低,杂质元素含量高、种类繁多,制约了直接应用前景,通常返回一段浸出工序回收钒,增加了一段浸出液除杂难度。溶剂萃取法除杂及纯化目标元素具有选择性强、处理能力大、产品纯度高的技术优势,针对二段浸出液低钒、高锰的特征,本文提出一种高效清洁、短流程、钒离子浓度高的钒电池用高纯硫酸氧钒溶液制备方法,即采用溶剂萃取法直接制备钒电池电解液用高纯硫酸氧钒溶液,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炼钢钒渣钙化焙烧所得低钒高杂酸浸液除杂制备五价富钒液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最佳萃取工艺参数为:萃取初始p H=1.8、萃取剂组成为25%N235(三辛癸烷基叔胺)+5%仲辛醇+70%磺化煤油、相比O/A=1:3、萃取时间5 min条件下,各金属离子单级萃取率分别为钒71.0%、锰1.0%、镁1.0%、钙2.0%;萃原液经三级逆流萃取后,各金属离子三级萃取率分别为:钒99.4%、锰3.2%、镁4.3%、钙6.2%,实现了钒与锰、镁、钙杂质离子的有效分离。负载有机相经水洗后,在最佳反萃工艺参数为:反萃剂Na2CO3浓度1.0 mol/L、相比O/A=3:1、反萃时间5 min条件下,各金属离子单级反萃率分别为钒95.2%、锰21%、镁2%、钙5%,五价富钒液中各金属离子浓度分别为:钒21.59 g/L、锰0.85 g/L、镁21.9 mg/L、钙6.99 mg/L。其中,钒浓度由3.4 g/L富集到21.59 g/L,实现了二段浸出液中钒与杂质离子的高效分离与浓缩。(2)五价富钒液进行富集净化制备四价富钒液的研究。结果表明,五价富钒液经Na2SO3还原,在最佳萃取工艺参数为:水相初始p H=2.0、有机相组成为30%P507(2-乙基己基磷酸单-2-乙基己酯)+70%磺化煤油、萃取相比O/A=2:1、萃取时间5 min条件下,钒萃取率85.0%、锰萃取率12.0%。负载有机相经水洗+酸洗后,在最佳反萃工艺参数为:反萃剂H2SO4浓度2.5 mol/L、反萃相比O/A=7:1、反萃时间10 min条件下,钒反萃率95.2%,锰反萃率15.0%,得到的四价富钒液中钒浓度达49.15 g/L,锰浓度仅为1.5 mg/L,杂质离子总含量为14.05 mg/L。其中,钒浓度由21.59 g/L富集到49.15 g/L,进一步实现了钒与杂质离子的高效分离与浓缩。(3)四价富钒液进行蒸发浓缩制备钒电解液用高纯硫酸氧钒溶液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恒温95℃加热2.5 h条件下,得到钒浓度为100 g/L、杂质离子含量总和为28.95 mg/L的钒电解液用高纯硫酸氧钒溶液,各单项测试项目均符合或优于全钒液流电池用电解液国家标准(GB/T 37204-2018)。(4)对P507萃取钒的机理、热力学、动力学初步分析。结果表明,P507萃取钒为阳离子交换机制,有机相循环性能良好;饱和容量法、等摩尔系列法、斜率法可验证P507萃取钒的反应方式为VO2++2(?)→(?)+2H+;热力学分析可知,P507萃取钒为吸热反应,焓变为ΔH=31.86 KJ/mol,萃取反应平衡常数K=10-1.3934;动力学分析可知,萃原液钒浓度、搅拌强度、分相时间对钒萃取具有一定影响,P507对钒具有良好的萃取选择性,萃取浓度范围可选择性广,萃取反应速率快。
彭科波,高利坤,饶兵,龚志辉,沈海榕,高广言,何飞,张明[8](2021)在《钒资源现状及有机磷类萃取剂萃钒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介绍了全球的钒资源的主要分布、储量情况及其市场供需与应用状况.从中心结构、有效基团与空间效应、离子交换协同萃取三个方面综述了机磷(膦)类萃取剂的萃钒机理及其近年来萃钒的新型磷(膦)类萃取剂的研发与应用进展,指出了新型磷(膦)类型萃取剂的研发、新工艺的应用以及协同萃取是目前磷(膦)类萃取剂萃钒的主要研究方向.分析了酸性磷(膦)类萃取剂萃钒、中性磷类萃取剂萃钒和其他新型磷(膦)类萃取剂萃钒的不同萃取体系的萃钒机制.分析认为有机相的损失,萃取和反萃钒的步骤,萃取和分离时间较长,出现乳化现象等是当前萃取钒体系普遍存在的难点.因此需要不断开发新型高效萃取剂,发展清洁绿色萃取技术,在原萃取剂的基础上利用协同效应,探索新的萃取剂组合方式,更好地推进中国钒工业的发展.
帅国胜[9](2021)在《自然氧化-离子液体回收钕铁硼废料中稀土与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全球稀土储量消耗巨大导致稀土供应出现严重不确定性。资源循环利用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案之一,同时相关废弃物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能得到妥善处理。NdFeB永磁材料中稀土元素含量较大(31%-32%),每年我国仅NdFeB永磁材料的稀土消耗量就占到稀土总消耗量的40%以上,因此NdFeB废料的回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发绿色环保回收工艺,实现循环经济,本文将传统的NdFeB废料回收中的氧化焙烧-盐酸浸出-溶剂萃取工艺优化为自然氧化-盐酸浸出-离子液体萃取的新工艺流程。研究工作包括以下五部分:(1)HCl-NH4Cl混合溶液自然氧化:该部分使用HCl-NH4Cl混合溶液对经破碎的NdFeB废料润湿后进行自然氧化,该过程无需消耗能源,不产生环境污染。正交实验结果显示在0.7MHCl-5%NH4Cl混合溶液润湿后补加去离子水继续氧化3天Fe氧化率可达94.08%,优于氧化焙烧效果。经XRD、XPS、FESEM、EDS等表征手段确定了自然氧化过程物相变化经历了吸氧腐蚀-氢原子渗透过程。(2)HCl浸出中和:最佳中和条件为pH=3.6、静置3h。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Nd浸出率为96.8%,Fe浸出率为39.4%。另外还对浸出渣进行了FESEM、EDS等表征,明确了B的迁移去向。(3)离子液体Aliquat336萃取分离Fe和Co:研究表明Aliquat336离子液体以离子络合的方式萃取Fe、Co,Fe在不添加NH4Cl时仍旧有较好的萃取效果,而Co在没有足量NH4Cl添加时不被萃取。利用这一差别实现了Fe、Co的萃取分离。并采用实际料液进行了Fe、Co的萃取实验。(4)萃取体系筛选及[A336][D2EHDGAA]-[P4446][NTf2]萃取分离Nd的研究:对合成的[A336][D2EHDGAA]进行了FTIR红外表征,经筛选并确定了采用[A336][D2EHDGAA]-[P4446][NTf2]体系萃取Nd,Nd的萃取率可达99.61%。该体系萃取Nd表现为离子络合机理,[A336][D2EHDGAA]与Nd的络合比例为1:3。(5)P204-[P4446][NTf2]萃取分离Nd:最佳条件下,Nd的萃取率可达99.99%。并对P204与[P4446][NTf2]的协同萃取效应进行了研究,发现在一定范围内,水相浓度降低萃取率升高。这在低浓度稀土废水的回收处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该萃取体系在HNO3介质中具有更高的萃取率。
包申旭,陈波,张一敏[10](2020)在《我国钒页岩提钒技术研究现状及前景》文中认为综述了近十年来我国在钒页岩提钒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包括选矿预富集、焙烧、浸出、净化富集及沉钒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重点探讨了典型难处理云母型钒页岩焙烧、浸出、净化富集和沉钒技术的研究工作及最新研究成果,同时介绍了一些新兴强化钒高效提取的方法在钒页岩提钒领域的应用及机理。空白焙烧工艺适用于钒赋存形式简单且多赋存于氧化物中的钒页岩,而对于钒赋存形式复杂的钒页岩,钒的转价率较低;添加剂焙烧工艺能够有效破坏含钒矿物晶体结构,强化低价态钒的释放和氧化。直接酸浸工艺能有效浸取以吸附形式存在的钒页岩中钒,而对于钒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于云母类矿物中的页岩适用性较差;助浸剂及新兴外场浸出工艺能进一步强化含钒矿物晶格破坏,显着提高钒的浸出率;新型净化富集技术能实现钒与杂质离子的高效分离富集,提高分离过程的适用性和环保性;新型无铵沉钒工艺可从源头消除传统铵盐沉钒工艺过程的氨氮及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并获得高附加值钒产品。后续应基于钒页岩工艺矿物学研究,进一步开发高效、低能耗的提钒技术;同时,探讨提钒技术基础理论,阐明提钒工艺过程控制因素,优化提钒工艺参数,降低生产成本,为我国钒页岩提钒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
二、萃取剂N_(235)的合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萃取剂N_(235)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聚氨基磷酸螯合树脂的合成及其对稀土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稀土 |
1.2 轻稀土分离方法研究进展 |
1.2.1 沉淀法 |
1.2.2 浮选沉淀法 |
1.2.3 化学法 |
1.2.4 溶剂萃取法 |
1.2.5 液膜分离法 |
1.2.6 离子交换法 |
1.2.7 萃取色层法 |
1.3 鳌合树脂 |
1.3.1 鳌合树脂的研究进展 |
1.3.2 鳌合树脂的分类 |
1.3.3 氨基磷酸鳌合树脂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及表征设备 |
2.2 实验过程 |
2.2.1 新型聚氨基磷酸鳌合树脂(PAMR)的制备 |
2.2.2 新型聚氨基磷酸鳌合树脂(PAMR(Ⅰ))的制备 |
2.2.3 新型聚氨基磷酸鳌合树脂(PAMR(Ⅱ))的制备 |
2.2.4 新型聚氨基磷酸鳌合树脂(PAMR(Ⅲ))制备 |
2.2.5 萃淋树脂的制备 |
2.3 静态吸附及解吸实验 |
2.4 分析方法 |
2.4.1 稀土浓度分析 |
2.4.2 合成树脂的表征 |
2.4.3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新型聚氨基磷酸鳌合树脂(PAMR)的表征及吸附性能探究 |
3.1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1 PAMR吸附La~(3+)前后化学结构变化 |
3.1.2 PAMR的物理结构 |
3.2 PAMR对镧的静态吸附性能 |
3.2.1 吸附时间对树脂吸附量的影响 |
3.2.2 pH值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3.2.3 静态解吸性能 |
3.2.4 选择吸附性能 |
3.3 PEMR静态吸附La~(3+)的动力学与热力学机制 |
3.3.1 吸附动力学 |
3.3.2 吸附热力学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型有机胺基聚氨基磷酸鳌合树脂的表征及吸附性能探究 |
4.1 PAMR(Ⅰ)的表征及静态吸附性能 |
4.1.1 PAMR(Ⅰ)吸附La~(3+)前后化学结构变化 |
4.1.2 PAMR(Ⅰ)的物理结构 |
4.1.3 吸附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4.1.4 pH值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4.1.5 树脂质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4.1.6 吸附动力学 |
4.1.7 热力学参数的测定 |
4.1.8 吸附热力学 |
4.1.9 洗脱 |
4.1.10 再生与回收 |
4.2 PAMR(Ⅱ)的表征及吸附性能探究 |
4.2.1 PAMR(Ⅱ)吸附La~(3+)前后化学结构变化 |
4.2.2 PAMR(Ⅱ)的物理结构 |
4.2.4 吸附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4.2.5 pH值对吸附Ce(III)的影响 |
4.2.6 树脂质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4.2.7 吸附动力学 |
4.2.8 热力学参数的测定 |
4.2.9 吸附热力学 |
4.2.10 洗脱 |
4.3 PAMR(Ⅲ)的表征及吸附性能探究 |
4.3.1 红外光谱 |
4.3.2 扫描电镜分析 |
4.3.3 吸附时间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4.3.4 pH值对吸附Nd(III)的影响 |
4.3.5 树脂质量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4.3.6 热力学参数的测定 |
4.3.7 吸附动力学 |
4.3.8 吸附热力学 |
4.3.9 洗脱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EMP萃淋树脂合成及萃取性能研究 |
5.1 PEMP萃取性能研究 |
5.1.1 不同稀释剂对PEMP萃取La(Ⅲ)的影响 |
5.1.2 初始水溶液酸度的影响 |
5.1.3 萃取剂浓度对PEMP萃取La(Ⅲ)的影响 |
5.1.4 萃取温度的影响 |
5.1.5 PEMP对 La(Ⅲ)和Dy(Ⅲ)的选择性 |
5.1.6 聚甲基膦酸乙二醇酯(PEMP)的红外光谱分析 |
5.2 PEMP/AC萃取性能研究 |
5.2.1 初始水溶液酸度的影响 |
5.2.2 吸附速率 |
5.2.3 吸附等温线 |
5.2.4 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
5.2.5 洗脱性能 |
5.2.6 红外光谱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石油炼化加氢催化剂有价金属回收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炼化加氢催化剂的来源及特点 |
1.1.1 废加氢催化剂的来源 |
1.1.2 废加氢催化剂的组成 |
1.2 废催化剂的危害 |
1.3 废催化剂回收方法及存在问题 |
1.3.1 干法工艺 |
1.3.2 湿法工艺 |
1.3.3 干湿结合工艺 |
1.3.4 废催化剂回收过程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2 废加氢催化剂钠化焙烧-水浸过程优化及焙烧机理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样品来源及分析 |
2.2.2 实验试剂及设备 |
2.2.3 废催化剂的预处理 |
2.2.4 钠化焙烧-浸出试验方法 |
2.2.5 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预处理分析 |
2.3.2 响应面法实验设计及结果 |
2.3.3 响应面法结果分析 |
2.3.4 最佳条件的预测及验证 |
2.3.5 钠化焙烧机理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钙盐、钡盐沉淀法从浸出液中分离回收钼工艺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研究方法与原理 |
3.2.1 实验原理 |
3.2.2 实验原料及试剂 |
3.2.3 实验设备 |
3.2.4 实验步骤 |
3.2.5 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调节浸出液pH沉淀分离铝 |
3.3.2 添加镁盐去除浸出液中磷 |
3.3.3 钙盐沉钼 |
3.3.4 钡盐沉钼 |
3.4 本章小结 |
4 采用N235 从浸出液中萃取回收钼工艺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原理 |
4.2.2 实验原料及试剂 |
4.2.3 实验步骤 |
4.2.4 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N235 萃钼条件优化 |
4.3.2 氨水反萃取条件优化 |
4.3.3 有机相红外光谱分析 |
4.3.4 钼酸铵溶液净化除杂 |
4.3.5 钼酸铵溶液制备三氧化钼 |
4.3.6 萃余液中铝的回收 |
4.4 本章小结 |
5 浸出-萃取法从浸出渣中分离回收镍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原理 |
5.2.2 实验原料及试剂 |
5.2.3 实验步骤 |
5.2.4 分析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从浸出渣中浸出镍、铝 |
5.3.2 镍浸出动力学分析 |
5.3.3 镍的萃取与反萃取 |
5.3.4 硫酸镍溶液制备氧化镍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冶炼烟气制酸废催化剂提钒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钒资源概述 |
1.1.1 钒的基本性质 |
1.1.2 钒资源 |
1.1.3 钒的应用 |
1.2 制酸废催化剂 |
1.2.1 催化剂 |
1.2.2 制酸催化剂 |
1.2.3 制酸催化剂失效原因 |
1.3 含钒废催化剂回收利用 |
1.3.1 废催化剂直接再生利用 |
1.3.2 废催化剂回收金属 |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2.实验方案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试剂及设备 |
2.3 实验流程 |
2.4 分析方法 |
2.4.1 钒的测定方法 |
2.4.2 其他元素测定方法 |
2.4.3 实验指标及计算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废催化剂浸出实验研究 |
3.1 浸出剂的选择 |
3.2 酸浸出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
3.2.1 浸出过程的反应的ΔG |
3.2.2 V-H_2O系电位-pH图分析 |
3.3 实验方法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硫酸浓度对钒、钾、锌浸出率的影响 |
3.4.2 浸出液固比对钒、钾、锌浸出率的影响 |
3.4.3 浸出温度对钒、钾、锌浸出率的影响 |
3.4.4 浸出时间对钒、钾、锌浸出率的影响 |
3.5 浸出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
3.5.1 浸出反应模型 |
3.5.2 反应速率控制模型 |
3.5.3 反应活化能的计算 |
3.5.4 酸浸反应动力学模型的验证 |
3.6 浸出液提钾的回收实验 |
3.6.1 实验方法 |
3.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6.3 硫酸铝钾转型硫酸钾 |
3.7 本章小结 |
4.浸出液的净化与富集 |
4.1 浸出液的氧化处理 |
4.2 粗钒的沉淀 |
4.2.1 浸出液沉粗钒过程机理 |
4.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 粗钒的精制 |
4.4 本章小结 |
5.沉钒尾液萃取提钒 |
5.1 沉钒尾液萃取-反萃机理 |
5.2 实验方法 |
5.3 萃取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N235 体积分数对钒萃取率的影响 |
5.3.2 萃取相比对钒萃取率的影响 |
5.3.3 萃取时间对钒萃取率的影响 |
5.3.4 萃取级数对钒萃取率的影响 |
5.4 反萃取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1 反萃剂浓度对钒反萃取率的影响 |
5.4.2 反萃相比对钒反萃取率的影响 |
5.4.3 反萃时间对钒反萃取率的影响 |
5.4.4 反萃级数对钒反萃取率的影响 |
5.5 硫酸锌的回收 |
5.6 本章小结 |
6 提钒工艺设计及环境保护 |
6.1 工艺流程设计 |
6.2 环保措施 |
6.2.1 废气处理 |
6.2.2 废水处理 |
6.2.3 废渣处理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稀土与铝:从纠缠不清到相敬如宾(论文提纲范文)
1 铝对稀土纠缠不清之源 |
2 稀土与铝的相敬如宾之道 |
2.1 沉淀分离 |
2.2 萃取分离 |
2.2.1 酸性磷类萃取剂 |
2.2.2 环烷酸等羧酸类萃取剂 |
2.2.3 胺类萃取剂 |
2.3 吸附及多重平衡分离 |
3 稀土与铝的相敬如宾之策 |
3.1 选择性浸取: 如何在保证稀土浸取率的前提下降低杂质铝的浸出量 |
3.2 预处理除杂: 如何在保证除杂效果的前提下降低稀土共沉淀损失? |
3.3 萃取分离-如何选择萃取剂并减少有机相的损失及其导致的污染? |
3.4 方法组合及联动-如何提高分离效果和降低分离成本及环境污染? |
4 基于沉淀-萃取方法的低铝稀土矿产品及无放射性渣分离流程 |
5 结 语 |
(5)从含钼多元素体系中协同萃取钼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从多元金属体系中协同萃取钼 |
1.1 钼-钨体系中的协同萃取 |
1.2 钼-钒体系中的协同萃取 |
1.3 钼-铁/铝/镍体系中的协同萃取 |
2 钼的协同萃取机制 |
2.1 酸碱耦合作用 |
2.2 疏水效应 |
3 钼的协萃体系影响因素 |
3.1 溶液酸碱度的影响 |
3.2 反应温度的影响 |
3.3 反应时间的影响 |
3.4 萃取剂类型及浓度的影响 |
4 离子液体中钼的协同萃取 |
5 结束语 |
(6)疏水低共熔溶剂萃取金属离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疏水DES分子结构 |
2 疏水DES理化性质 |
3 疏水DES用于金属离子的萃取 |
3.1 季胺(膦)盐型DES |
3.2 叔胺型DES用于金属离子萃取 |
3.3 羧酸型DES用于金属离子萃取 |
3.4 三辛基氧化膦型DES用于金属离子萃取 |
4 结论与展望 |
(7)基于溶剂萃取法制备钒电池用高纯硫酸氧钒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钒的性质及应用 |
1.1.1 钒的性质 |
1.1.2 钒化合物的性质 |
1.1.3 钒的应用 |
1.2 钒资源概述 |
1.2.1 钒资源种类 |
1.2.2 世界钒资源 |
1.2.3 中国钒资源 |
1.3 含钒溶液富集净化方法 |
1.3.1 化学沉淀法 |
1.3.2 离子交换法 |
1.3.3 溶剂萃取法 |
1.4 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 |
1.4.1 钒电池概述 |
1.4.2 钒电池工作原理 |
1.4.3 钒电解液制备方法研究现状 |
1.4.3.1 化学合成法 |
1.4.3.2 电解法 |
1.4.3.3 溶剂萃取法 |
1.5 研究意义、目的及主要内容 |
1.5.1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原料、仪器设备及研究方法 |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方案 |
2.2.2 实验方法 |
2.2.3 分析测试方法 |
2.2.4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第三章 N235 萃取V(Ⅴ)的工艺参数条件实验研究 |
3.1 萃取体系的选择 |
3.2 萃取条件实验 |
3.2.1 N235 浓度对V(Ⅴ)、Mn、Mg、Ca的萃取选择性 |
3.2.2 仲辛醇浓度对V(Ⅴ)、Mn、Mg、Ca的萃取选择性 |
3.2.3 萃取pH对 V(Ⅴ)、Mn、Mg、Ca的萃取选择性 |
3.2.4 萃取相比对V(Ⅴ)、Mn、Mg、Ca的萃取选择性 |
3.2.5 萃取时间对V(Ⅴ)、Mn、Mg、Ca的萃取选择性 |
3.2.6 多级逆流萃取实验 |
3.3 负载有机相水洗条件实验 |
3.3.1 水洗相比对V(Ⅴ)、Mn、Mg、Ca洗脱率的影响 |
3.3.2 水洗温度对V(Ⅴ)、Mn、Mg、Ca洗脱率的影响 |
3.3.3 水洗时间对V(Ⅴ)、Mn、Mg、Ca洗脱率的影响 |
3.4 反萃取剂的选择 |
3.5 负载有机相反萃条件实验 |
3.5.1 Na_2CO_3浓度对V(Ⅴ)、Mn、Mg、Ca反萃率的影响 |
3.5.2 反萃相比对V(Ⅴ)、Mn、Mg、Ca反萃率的影响 |
3.5.3 反萃时间对V(Ⅴ)、Mn、Mg、Ca反萃率的影响 |
3.6 综合验证实验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507 萃取V(Ⅳ)的工艺参数条件实验研究 |
4.1 萃取体系的选择 |
4.2 萃取条件实验 |
4.2.1 P507 浓度对V(Ⅳ)、Mn的萃取选择性 |
4.2.2 皂化度对V(Ⅳ)、Mn的萃取选择性 |
4.2.3 萃取p H对 V(Ⅳ)、Mn的萃取选择性 |
4.2.4 萃取相比对V(Ⅳ)、Mn的萃取选择性 |
4.2.5 萃取时间对V(Ⅳ)、Mn的萃取选择性 |
4.3 水洗条件实验 |
4.3.1 水洗相比对V(Ⅳ)、Mn洗脱率的影响 |
4.3.2 水洗温度对V(Ⅳ)、Mn洗脱率的影响 |
4.3.3 水洗时间对V(Ⅳ)、Mn洗脱率的影响 |
4.4 酸洗条件实验 |
4.4.1 酸洗H_2SO_4浓度对钒V(Ⅳ)、Na洗脱率的影响 |
4.4.2 酸洗温度对V(Ⅳ)、Na洗脱率的影响 |
4.5 负载有机相反萃条件实验 |
4.5.1 H_2SO_4浓度对V(Ⅳ)、Mn反萃率的影响 |
4.5.2 反萃相比对V(Ⅳ)、Mn反萃率的影响 |
4.5.3 反萃时间对V(Ⅳ)、Mn反萃率的影响 |
4.6 综合验证性实验 |
4.7 钒电解液用高纯硫酸氧钒溶液的制备 |
4.7.1 多段萃取反萃实验 |
4.7.2 加热蒸发浓缩法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萃取机理研究 |
5.1 萃取剂的再生研究 |
5.1.1 萃取剂的循环性能 |
5.1.2 萃取剂再生红外光谱分析 |
5.2 萃取机理的研究 |
5.2.1 饱和容量法 |
5.2.2 等摩尔系列法 |
5.2.3 斜率法 |
5.2.4 萃取红外光谱分析 |
5.3 萃取热力学研究 |
5.3.1 萃取表观平衡常数的测定 |
5.3.2 P507 萃取焓变的测定 |
5.4 萃取动力学初步分析 |
5.4.1 原液初始钒浓度对钒萃取的影响 |
5.4.2 搅拌强度对钒萃取的影响 |
5.4.3 两相分相时间对钒萃取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技成果 |
致谢 |
(9)自然氧化-离子液体回收钕铁硼废料中稀土与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钕铁硼永磁材料概论 |
1.2.1 钕铁硼永磁材料性质及生产工艺 |
1.2.2 钕铁硼废料回收价值和意义 |
1.2.3 钕铁硼废料回收方法 |
1.3 离子液体简介 |
1.3.1 离子液体简述 |
1.3.2 离子液体的分类和性质 |
1.3.3 离子液体的合成方法 |
1.3.4 离子液体在稀土金属萃取分离中的应用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HCl-NH_4Cl体系自然氧化预处理钕铁硼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正交实验 |
2.3.2 样品的FESEM分析 |
2.3.3 样品的XRD分析 |
2.3.4 XPS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NdFeB废料的浸出及Aliquat336离子液体络合萃取Fe、Co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浸出实验 |
3.3.2 中和实验 |
3.3.3 Aliquat336离子液体络合萃取Fe、Co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3.4.1 HCl浸出实验小结 |
3.4.2 中和实验小结 |
3.4.3 Aliquat336离子液体络合萃取Fe、Co实验总结 |
第四章 [A336][D_2EHDGAA]-[P4446][NTf_2]离子液体体系萃取Nd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萃取剂-GV-18A体系的萃取 |
4.3.2 萃取剂-[P4446][NTf_2]体系的萃取筛选 |
4.3.3 [A336][D_2EHDGAA]-[P4446][NTf_2]离子液体体系萃取Nd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204-[P4446][NTf_2]离子液体体系非皂化协同萃取Nd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试剂 |
5.2.2 实验仪器 |
5.2.3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溶液pH对萃取率的影响 |
5.3.2 振荡时间的影响 |
5.3.3 温度的影响 |
5.3.4 有机相与水相摩尔比的影响 |
5.3.5 初始水相浓度的影响 |
5.3.6 相比对不同浓度水相实验结果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成果情况 |
(10)我国钒页岩提钒技术研究现状及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钒页岩选矿预富集技术 |
1.1 重选工艺 |
1.2 浮选工艺 |
1.3 擦洗工艺 |
1.4 磁选工艺 |
1.5 联合工艺 |
2 钒页岩焙烧技术 |
2.1 空白焙烧 |
2.2 添加剂焙烧 |
2.2.1 单一添加剂焙烧 |
2.2.2 复合添加剂焙烧 |
2.3 微波焙烧 |
3 钒页岩浸出技术 |
3.1 助浸剂浸出 |
3.2 加压浸出 |
3.3 微生物浸出 |
3.4 微波辅助浸出 |
3.5 超声波辅助浸出 |
4 含钒浸出液净化富集技术 |
4.1 溶剂萃取 |
4.2 离子交换 |
4.3 溶剂浸渍树脂 |
4.4 电吸附 |
5 富钒液沉钒技术 |
5.1 水解沉钒工艺 |
5.2 钙盐沉钒工艺 |
5.3 铁盐沉钒工艺 |
5.4 铵盐沉钒工艺 |
5.5 新型无铵沉钒工艺 |
5.5.1 高压氢还原沉钒工艺 |
5.5.2 水热合成沉钒工艺 |
6 结论及展望 |
四、萃取剂N_(235)的合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聚氨基磷酸螯合树脂的合成及其对稀土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D]. 付春燕.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2]石油炼化加氢催化剂有价金属回收工艺研究[D]. 曾曼. 常州大学, 2021(01)
- [3]冶炼烟气制酸废催化剂提钒实验研究[D]. 刘丹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稀土与铝:从纠缠不清到相敬如宾[J]. 李艳阳,胡秋雨,李鸿阳,李静,刘艳珠,周雪珍,李东平,李永绣. 中国稀土学报, 2021(03)
- [5]从含钼多元素体系中协同萃取钼的研究现状[J]. 蔡圆圆,马立文,席晓丽. 湿法冶金, 2021(03)
- [6]疏水低共熔溶剂萃取金属离子研究进展[J]. 张鹤鹏,陈金清.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2021(04)
- [7]基于溶剂萃取法制备钒电池用高纯硫酸氧钒与机理研究[D]. 杨莉花.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8]钒资源现状及有机磷类萃取剂萃钒的研究进展[J]. 彭科波,高利坤,饶兵,龚志辉,沈海榕,高广言,何飞,张明. 工程科学学报, 2021(05)
- [9]自然氧化-离子液体回收钕铁硼废料中稀土与钴研究[D]. 帅国胜.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10]我国钒页岩提钒技术研究现状及前景[J]. 包申旭,陈波,张一敏. 金属矿山,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