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致蛛网膜下腔出血一例

气功致蛛网膜下腔出血一例

一、气功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死1例(论文文献综述)

陈四方[1](2018)在《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瘤是由于颅内局部血管壁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动脉瘤破裂出血发生率位居脑血管意外的第三位,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及高血压脑出血。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常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死亡率可达20-30%,而幸存者仍可在短期内再次发生出血,再出血的死亡率高达70-90%。因此,有专家提出预防动脉瘤出血是降低其死亡率的最有效方式,建议在动脉瘤破裂出血之前,即对于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应给予积极的预防性干预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是指没有破裂出血史或与以前颅内出血没有关系的动脉瘤,可分为3类:1、真正偶发的无症状动脉瘤;2、引起占位效应、不适和梗死等症状的未破裂动脉瘤;3、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而被发现的多发动脉瘤中的非责任动脉瘤。目前大多数颅内动脉瘤病例是在破裂出血后才得以诊断和治疗,未破裂动脉瘤的检出率和治疗率仍较低。近20年来,随着放射影像设备、手术显微镜性能的不断改进以及显微手术技术的普遍提高,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检出率已显着提高,但目前国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比率仍较低,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仍以已经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破裂动脉瘤为主。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动脉瘤手术作为有创性的治疗手段,其手术风险仍然是无法避免的,术者与患者在面对未破裂动脉瘤,决定手术干预与否时,常常顾虑到手术风险而采取保守观察。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风险中,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是夹闭手术过程中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术中动脉瘤破裂时由于急剧的出血常迅速淹没出血点和术野,甚至出现脑组织的急剧膨出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其后果可以是“灾难性”的,可导致较高的致残和致死率,直接影响手术成功率及患者的生存质量。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术中动脉瘤破裂,以及破裂后的如何采取恰当的处理成为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通过总结前期工作的初步研究结果,筛选可能的影响因素,并将术者的手术经验纳入研究因素,评估颅内动脉瘤患者及术者因素与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发生率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回顾分析开颅夹闭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病例的相关资料,对两个医疗中心的数据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今后更好地开展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夹闭手术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出血的预防与处理(第一部分);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开颅显微夹闭手术治疗(第二部分)。第一部分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出血的预防与处理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应急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两个医疗中心33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开颅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第一组病例为术者年均动脉瘤夹闭手术例数大于100例/年,第二组术者年动脉瘤手术例数20-40例/年。结合文献对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预防、处理经验和技巧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第一组病例术中有6例动脉瘤发生术中破裂,其中1例为未破裂动脉瘤。第二组病例术中有13例动脉瘤发生术中破裂,其中1例为未破裂动脉瘤。统计学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术前Hunt-Hess分级为0~3级患者术中破裂出血的发生率为低于Hunt-Hess分级为4~5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34,P=0.014)。颈内动脉背侧壁血泡样动脉瘤和大脑后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率显着高于其它部位动脉瘤术中破裂发生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动脉瘤的术中破裂出血发生率高于未破裂动脉瘤的术中破裂出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00,P=0.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出血病史为影响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P<0.001),有出血病史的患者发生术中动脉瘤出血的风险是无出血病史患者的10.518倍。术中破裂出血的患者与未发生术中破裂出血的患者之间愈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手术经验组之间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检验,P>0.05)。第一组中无打开硬膜前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病例,但发生在动脉瘤分离过程中破裂比例高于第二组,第二组发生在夹闭过程中的破裂率高于第一组,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6(Fisher检验)。结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为动脉瘤的既往出血病史。术中破裂出血如能得到及时恰当的处理,并不影响患者的愈后。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仍难以完全避免,经验的积累无法完全避免其发生率,经验较少的术者通过严格的指征把握和合理地选择病例,亦可降低术中破裂出血的发生率。第二部分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开颅显微夹闭手术治疗目的分析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开颅显微夹闭手术治疗的风险,探讨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两个医疗中心162例177枚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夹闭手术临床资料,对患者年龄、动脉瘤部位、大小、术者经验与患者愈后进行统计学相关性分析,总结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夹闭手术的经验。结果第一组治疗150例患者夹闭165枚未破裂动脉瘤。第二组治疗12例患者夹闭12枚未破裂动脉瘤。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动脉瘤构成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6.409,P<0.001),第一组倾向于偶发动脉瘤,第二组倾向于症状性动脉瘤。年龄小于60岁的病例与大于等于60岁的愈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愈后良好率为98.1%,高于后循环动脉瘤患者的愈后良好率(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大型及巨大型动脉瘤愈后不良发生率高于小动脉瘤或一般动脉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组病例中136例患者半年随访时恢复良好132例(97.1%),第二组12例患者半年随访时恢复良好11例(91.7%)。第一组病例的随访恢复良好率高于第二组,但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6)。结论动脉瘤的大小、后循环动脉瘤是影响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开颅夹闭手术愈后的危险因素。大型及巨大型动脉瘤以及后循环动脉瘤是开颅夹闭手术愈后不良的高危因素。手术例数少的中心未破裂动脉瘤治疗愈后相对差,对未破裂动脉瘤进行外科夹闭手术干预时,应更谨慎地衡量外科干预的利弊。

何文菊,李岩琪,赵雪,陈泽林,李桂兰,王红,郭义[2](2011)在《国内有关针灸不良事件文献的总结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国内有关针灸不良事件文献进行总结分析。方法:在线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1949-2010年)、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VP,1989—2006年)、万方数据库(WF,1998—2006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2006)中有关针灸不良事件的文献。个案报道、病例系列、调查研究及其他观察性研究被纳入,而系统评价、翻译及临床试验予以排除。结果:检索到相关文献2668篇,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173篇,涉及针灸不良事件1065起。结论:针灸疗法相对安全,绝大多数的针灸不良事件通过规范针灸临床操作都是可以避免的。制定针灸安全标准体系已迫在眉睫。

孙许林[3](2018)在《后循环动脉瘤显微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对比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采用显微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手术的方法治疗后循环动脉瘤,并对两种诊疗方案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我们选择自1997年12月至2016年12月经开颅行颅内动脉瘤夹闭1720例,其中来源于后循环动脉的动脉瘤(Aneurysms of the Posterior circulation artery)病人38例占2.2%,因动脉瘤破裂而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的35例,未破裂3例,均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对这35例患者从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手术时机、手术入路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给予处理和分析。我们选择自2006年12月至2016年12月以介入血管内治疗为治疗方式的后循环动脉瘤患者45例,针对患者术前状况、住院时间、治疗时间、手术时机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采用显微手术治疗38例患者发现41个动脉瘤,成功夹闭40个,1个因瘤腔内完全形成血栓无法夹闭,术中分离时,10个发生破裂,31个未发生破裂。术后随访并利用GOS评级,38例患者中33例治愈,Ⅲ级自理3例,2例因脑水肿而死亡。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45例动脉瘤有38例患者均一次性栓塞治疗成功,栓塞后即刻行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腔填塞满意,手术效果满意。血管内治疗45例患者中,38例治愈,4例术后出现肢体活动障碍,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死亡2例,重残1例。结论: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因其部位深在,显露困难,手术空间有限,巨型和大型动脉瘤比率高,邻近脑干和颅神经等原因,仍是神经外科医生所面临的难题。治疗方案应遵循个体化治疗的原则。血管内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对于位置深在,显露困难,年龄大,身体差、Hunt-Hess分级高,手术耐受不佳的患者血管内治疗优选考虑的手术方式;对于位置表浅,较易显露,形态不规则或需要血管搭桥,脑内血肿有占位效应需要清除血肿等情况显微手术治疗有明显的优势。

邢晓锋[4](2019)在《血流重建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1、分析复杂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治疗复杂前循环动脉瘤血流重建方法的技术特点,评价血流重建治疗复杂前循环动脉瘤术后的疗效。2、分析复杂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治疗复杂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血流重建方法的技术特点,评价血流重建治疗复杂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术后的疗效。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7年4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4例复杂前循环动脉瘤患者(共29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的位置选择不同的血流重建方式,其中颈内动脉闭塞+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8例,颈内动脉缩窄+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2例,颈外动脉-桡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8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切除+桡动脉原位吻合术4例,颌内动脉-桡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动脉瘤孤立术2例。观察吻合血管通畅情况及术后并发症,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2、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8年1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0例复杂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患者(共10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的形态及侧支循环情况选择不同的血流重建方式,其中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吻合术+动脉瘤孤立术8例,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吻合术+椎动脉闭塞术1例,动脉瘤减压+小脑后下动脉原位吻合1例。术后观察吻合血管通畅情况及并发症,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1、24例复杂前循环动脉瘤患者均顺利完成血流重建,术中吻合血管通畅。6例术后出现脑梗死,其中1例死亡。23例患者术后随访368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动脉瘤复发或破裂出血。1例术后大面积脑梗死死亡,5例出现脑梗死导致言语不利、偏瘫,1例2年后死亡,其余4例经康复治疗后好转。mRS评分为0分18例(78.3%),1分3例(13.1%),3分1例(4.3%),6分1例(4.3%)。2、10例复杂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患者均顺利完成血流重建,术中吻合血管通畅。2例术后出现声音嘶哑,经治疗后恢复正常,1例术后3天出现呼吸困难,肺部感染,经治疗后恢复正常。10例患者术后随访3-118个月,随访期间未见动脉瘤复发或破裂出血,1例12个月后因高血压脑出血死亡,2例因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引流术。9例血管吻合患者吻合血管通畅,1例吻合血管闭塞,10例患者动脉瘤均消失。mRS评分为0分8例,1分2例,6分1例。结论1、根据复杂前循环动脉瘤的位置和侧枝循环代偿情况选择不同的血流重建方法,合适的血流重建手术是治疗复杂前循环动脉瘤的有效方法。2、对于复杂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根据动脉瘤的形态和侧支循环代偿情况,选择合适的血流重建方式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张斌太[5](2019)在《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手术时机、手术入路、围手术期并发症及临床预后,分析比较不同Hunt-Hess分级患者在临床资料方面的差异,探讨手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7年6月至2018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9例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包括: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位置、大小、手术时机、手术入路、手术技巧、围手术期并发症及临床预后。根据Hunt-Hess分级量表,评估患者术前病情程度,分为Hunt-Hess分级0-Ⅲ级组50例(84.7%)和Ⅳ-Ⅴ级组9例(15.3%);采用GOS评分评价预后;并且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1.性别与年龄分布:本组资料59例患者,男性30例(50.8%),女性29例(49.2%),男女比例1.03:1;患病年龄最小35岁,最大71岁,平均年龄(53.37±8.99)岁,40-60岁是发病高峰年龄。2.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本组资料59例患者中出现突发头痛47例(79.7%),伴有恶心呕吐42例(71.2%),运动障碍7例(11.9%),癫痫发作3例(5.1%),神志清36例(61.0%),浅昏迷14例(23.7%),中度昏迷9例(15.3%)。所有患者均行颅脑CT检查,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56例(94.9%),未破裂动脉瘤3例(5.1%);合并额叶血肿17例(28.8%),脑室出血13例(22.0%)。3.动脉瘤特点: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位于A3段46例(78.0%),最常见部位是胼周-胼缘动脉结合处;A2段9例(15.3%),A4、A5段4例(6.8%)。主要为小型动脉瘤(<5mm)37例(62.7%),一般动脉瘤(≥5mm-<15mm)16例(27.1%),大型动脉瘤(≥15mm-<25mm)4例(6.8%),巨型动脉瘤(≥25mm)2例(3.4%),多发动脉瘤10例(16.9%)。4.手术治疗情况:手术时机:早期手术组30例(50.8%),中期手术组21例(35.6%),延期手术组8例(13.6%)。手术入路:46例(78.0%)采用纵裂入路,13例(22.0%)采用翼点入路。5.围手术期并发症:本组资料59例患者中共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13例(22.0%),其中动脉瘤术中破裂共6例(10.2%);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7例(11.9%),分别是术后再出血1例(1.7%),大面积脑梗死1例(1.7%),脑梗死1例(1.7%),脑积水3例(5.1%),脑水肿1例(1.7%)。术后死亡3例(5.1%)。6.预后评估:术后3月时对本组资料59例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患者均行GOS评分,预后良好52例(88.1%),预后不良7例(11.9%)。7.两组临床资料比较:结果显示:与Hunt-Hess分级0-Ⅲ级组相比,Ⅳ-Ⅴ级组患者合并额叶血肿(18.0%vs88.9%,P<0.001)和脑室出血(16.0%vs55.6%,P=0.019)更常见、围手术期并发症(10.0%vs88.9%,P<0.001)更多、术后3月时预后更差(4.0%vs55.6%,P<0.001)。结论:1.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常合并额叶血肿和脑室出血;多位于A3段,最常见部位是胼周-胼缘动脉结合处,主要为小型动脉瘤;多在早期行手术治疗,通常采用纵裂入路。2.与Hunt-Hess分级0-Ⅲ级组相比,Ⅳ-Ⅴ级组患者合并额叶血肿和脑室出血更常见、围手术期并发症更多、术后3月时预后更差;开颅手术治疗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围手术期并发症少、死亡率低、预后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贺迎坤[6](2019)在《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估介入治疗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2012年10月到2018年10月共有69例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患者(直径大于1Omm)纳入该研究,51例接受血管重构介入治疗、血管解构介入治疗或二者联合介入治疗的患者纳入手术组,18例接受了抗血小板或单纯危险因素控制治疗的患者进入保守组。同时在中文万方数据库和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数据库进行检索提取发表的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患者430例。主要观察指标是手术组和保守组与方案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手术组和保守组死亡事件、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及非卒中相关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及动脉瘤治愈情况等。结果:手术组和保守组所有与方案相关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5.7%和44.4%,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值为 0.353(95%CI,0.156-0.801);方案相关死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0%和38.9%,RR值为0.050(95%CI,0.007-0.382);方案相关出血性卒中发生率分别为2.0%和22.2%,RR值为0.088(95%CI,0.011-0.738)。44例手术组病人影像学随访动脉瘤治愈率为56.8%(25/44)。生存分析显示手术组和保守组1年、3年和5年的无死亡事件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8.0%vs 83.3%(P=0.020)、98.0%vs 61.5%(p=0.002)和 98.0%vs 32.8%(P<0.001),5年无严重不良事件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5.5%vs 32.8%(P=0.007),无卒中事件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5.5%vs 32.8%(P=0.02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血管解构介入治疗治愈率(100%,10/10)高于血管重构介入治疗(40.6%,13/32)(P<0.001),血管重构介入治疗中支架联合弹簧圈治愈率(54.2%,13/24)较高(P=0.040);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治疗发生方案相关严重不良事件的风险是保守治疗的0.344倍(95%CI,0.119-0.995),缺血起病发生方案相关卒中事件的风险是其他起病方式的4.447倍(95%CI,1.444-13.700),手术治疗发生方案相关死亡的风险是保守治疗的0.040倍(95%CI,0.004-0.373),大型动脉瘤发生方案相关死亡的风险是巨大动脉瘤的 0.126 倍(95%CI,0.021-0.772)。试验数据两组结果与文献分析数据结果对比发现试验数据手术组方案死亡事件发生率(2.0%)低于文献中手术组结果(13.0%)(P=0.030)。结论:与保守治疗相比,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有较低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死亡事件发生率和出血性卒中事件发生率;能有效预防颅内椎基底大动脉瘤远期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卒中事件发生,同时能有效预防短期和长期的死亡事件发生;血管解构治疗闭塞治愈率高,支架联合弹簧圈治疗在血管重构介入治疗中闭塞治愈率较高;发病类型是影响卒中事件发生的预测因素,治疗方案选择是预测严重不良事件的预测因素,动脉瘤的大小和治疗方案选择是预测死亡的预测因素。

马朝晖[7](2010)在《中西结合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颅内动脉瘤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综合征,以其高致死率和致残率而严重威胁人们健康。随着颅内动脉瘤微创手术设备及理念的进展,血管内栓塞技术和材料的进步,手术的损伤越来越小,术中并发症也逐渐有所减低,但手术并不能解决出血对于机体的打击,蛛网膜下腔出血存在诸多的并发症,特别是急性或者迟发性的脑血管痉挛可以引起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甚至死亡。近年来,国内一些医家采用中西医治疗aSAH,收到了一定疗效,但多为小样本研究,没有得到系统评价,疗效难以肯定,发病特点及病机难以明确,难有说服力。本院自2005年3月~2009年12月这5年之间,采取中西内外结合治疗此类病人逾30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目的了解中医药在aSAH治疗中的作用和效应点,从中医药理论阐述其发病特点及机理,以规范及促进推广中医药的使用,使患者获益。方法1通过对入选病例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发病特点、入院时CT-Fisher及HUNT-HESS分级以及合并病症、动脉瘤影像特征、术式、术中术后并发症、中医诊断及治疗情况、出院时GOS评分、随访情况等进行统计,并进行频数分布描述。2对入选病人进行系统分层研究和分组对比,具体分层及分组方法见影响aSAH预后的因素赋值表及研究路线图。3对以上所有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统计方法分析诸因素对预后有无影响,并进一步分析诸影响因素之权重以及各因素之间关系。结果1一般资料统计结果纳入病人总计288例,其中男性113例(39.2%),女性175例(60.8%)。平均年龄52.86±13.41岁。病人籍贯来自广州117例(40.8%),佛山35例(12.2%),东莞11例(3.8%),深圳9例(3.1%),珠海9例(3.1%),江门5例(1.7%),潮汕10例(3.5%),清远10例(3.5%),广东其他地区及外省81例(28.2%)。其中年龄对预后有显着影响,出院时GOS评分1~5级年龄均数分别为60.59、63.80、57.31、54.44、50.25岁,GOS5级与1、2、3级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性别在阴阳类证中诊断阴类证中存在统计学差异,男性23例(8.68%),女性56例(21.13%), P<0.05。2既往病史患有高血压110例(38.2%),高血脂27例(9.4%),心脏病15例(5.2%),脑梗塞20例(6.9%),糖尿病11例(3.8%),贫血6例(2.1%),脑动静脉畸形4例(1.4%),烟雾病4例(1.4%),颅内外血管狭窄12例(4.2%),颈椎病10例(3.5%)。3发病情况统计结果首发症状以单纯头痛起病181例(62.8%),意识障碍63例(21.9%),肢体偏瘫13例(4.5%),头晕8例(2.8%),眼部症状8例(2.8%),癫痫3例(1%),其他12例(4.2%)。入院时CT-Fisher分级0级6例(2.6%),1级130例(45.1%),2级74例(25.7%),3级56例(19.4%),4级22例(7.6%).入院时HUNT-HESS分级1级96例(33.3%),2级99例(34.4%),3级55例(19.1%),4级34例(11.8%)5级4例(1.4%)。HUNT-HESS分级在阴阳类证中诊断差异显着,阳类证HUNT-HESS分级均数2.31±1.05,阴类证HUNT-HESS分级均数1.79±1.02,P<0.01。CT-Fisher分级均数2.01±0.99,阴类证CT-Fisher分级均数1.63±0.98,P=0.06。4发病时间特征24节气:以秋分最多,20例(7%),寒露次之,19例(6.6%),立冬16例(5.6%),大雪15例(5.2%),大寒13例(4.5%),从立秋至大寒之间与立春至处暑比较,前者发病率要高于后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十二天干统计发现,巳时发病率最高33例,占14.2%,其次为申时,29例,占12.4%,辰时26例,占11.2%,酉时24例,占10.3%,最低为寅时5,占2.1%,其次是丑时6例,占2.6%,与12经脉子午流注图对应发现发病率最高的两个时辰分别对应足太阴脾经及足太阳膀胱经。5颅内动脉瘤特征及对诊治影响前交通动脉瘤78例(27.1%),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39例(13.5%),右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30例(10.4%),左侧大脑前动脉瘤5例(1.7%),右侧大脑前动脉瘤6例(2.1%),左侧大脑中动脉瘤21例(7.3%),右侧大脑中动脉瘤24例(8.3%),左侧大脑后动脉瘤1例(0.3%),右侧大脑后动脉瘤2例(0.7%)基底动脉瘤18例(6.3%),左侧椎动脉瘤10例(3.5%),右侧椎动脉瘤7例(2.4%),左侧颈内动脉瘤20例(6.9%),右侧颈内动脉瘤27例(9.4%).动脉瘤的分布对中医的辨证存在统计学差异,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双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双侧大脑中动脉以及基底动脉的中医辨证基本上以风火痰瘀、闭阻脉络证型为主,P<0.05。在双侧椎动脉及双侧颈内动脉差异不明显,P>0.05。颅内动脉瘤在大脑半球的哪一侧与证型的分布无统计差异,P>0.05。颅内动脉瘤的直径对预后存在显着影响,P<0.01。瘤颈宽度预对后存在影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GOS评分为1级的病人的动脉瘤直径平均为8.49mm,瘤颈宽度为4.41mm,均要大于出院GOS评分4-5级的病人,P<0.05。破裂动脉瘤以3.9~4.2mm之间为最多,达13.5%,瘤颈宽度绝大部分在5.2mm以下,以2.8~3.2mm之间为最。其中符合宽颈动脉瘤诊断的有113例,达39.2%。本组中83.3%为单发动脉瘤,13.5%为2个动脉瘤,有6例存在3个动脉瘤,有1例6个动脉瘤的患者。动脉瘤数目对预后没有明显影响,P>0.05。但对随访结果影响存在统计差异,P<0.05。6诊治措施对疗效的差异采用单纯弹簧圈填塞术106例(38.5%),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术49例(17.8%),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16例(5.8%),翼点入路开颅夹闭术66例(24%),载瘤动脉闭塞术4例(1.5%),液体栓塞剂动脉瘤栓塞术3例(1.1%),球囊结合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2例,双导管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及带膜支架动脉瘤栓塞术各1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未行手术者27例(9.8%),未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及手术者13例(4.5%)。获得完全栓塞203例(82.2%),近全栓塞44例(17.8%)。术中发生脑血管痉挛15例(6%),动脉瘤破裂19例(7.6%),弹簧圈移位对血流无影响18例(7.2%),弹簧圈移位造成缺血6例(1.6%),血栓形成3例(1.2%),CCF1例(0.4%)。术式的选择对预后没有明显差异性影响,P>0.05。介入栓塞和开颅夹闭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介入栓塞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开颅夹闭术,P<0.01。术式的选择对随访结果的影响存在统计学差异。采用球囊辅助和开颅夹闭术以及onyx液体胶、载瘤动脉闭塞术能获得较高的完全栓塞度,P<0.05。但是获得完全栓塞的同时,术后脑梗塞及DCVS发生率要高于近全栓塞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栓塞和开颅夹闭对术后并发症中DCVS的发生存在差异,介入栓塞组术后的DCVS发生率较开颅夹闭组低,P<0.05。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对术后再出血及癫痫的发生以及术中发生CVS对术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术中发生弹簧圈移位对术后尿路感染的发生有统计差异,均P<0.05。术中并发症对预后无显着影响,P>0.05。但术后并发症中肺部感染及继发脑梗塞对预后影响有显着差异,P<0.01。中医治疗对改善预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结合治疗组在术后的消化道出血及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纯西医组,P<0.05。结论1患者女性居多,性别在阴阳类证中诊断中有明显差异,阴类证中以女性为多。发病年龄平均在50岁左右,年龄对预后有显着影响,年龄愈大,预后越差。2入院时病情影响阴阳类证辨证,aSAH发病以阳类证占大多数。阳类证CT及HUNT-HESS评分明显较阴类证高。3风、寒、燥邪可以导致发病率的显着增加。劳累紧张是aSAH的重要诱发因素。同时与十二经脉子午流注图比较,发病最高峰分别对应足太阴脾经及足太阳膀胱经。巳时血气最旺,管壁薄弱之处可能易受冲击以致破裂出血。酉时易产生足太阳膀胱经病症,特征与aSAH症状相符,可从足太阳膀胱经论治,其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从“治未病”出发,可考虑从肾治之。“滋阴益肾柔肝”法则可贯穿未破裂动脉瘤保守观察过程始终。血压波动可能增加aSAH发病率,控制血压在上下午两个时间段对于未破裂动脉瘤患者可能具有积极意义。4颅内动脉瘤的分布部位影响阴阳辨证,前交通动脉、双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双侧大脑中动脉以及基底动脉基本上以风火痰瘀、闭阻脉络证型为主。颅内动脉瘤的直径及瘤颈宽度明显影响预后,直径越大,瘤颈越宽,预后越差。术式的选择、颅内动脉瘤的数目以及动脉瘤栓塞或者夹闭程度明显影响随访结果和预后,介入栓塞相对开颅夹闭动脉瘤能明显减少术中动脉瘤破裂,采用球囊辅助等手段和开颅夹闭能明显提高栓塞程度,但是增加了DCVS及继发脑梗塞的发生率。且术中并发症对能增加部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5采用中西结合治疗能明显改善预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产生,特别是对于肺部感染及消化道出血。

陈鑫璞[8](2010)在《血管内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经验,着重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总体疗效,动脉瘤影像随访复发率,手术并发症危险因素及防治;比较单纯弹簧圈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囊性破裂动脉瘤的复发率、手术并发症率;比较不同栓塞时机对并发症率、动脉瘤栓塞程度及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上海长海医院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对治疗时机、术前Hunt-hess分级、手术策略、手术并发症、术后栓塞程度、患者mRS评分、影像学及临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由SPSS 18.0统计软件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χ检验)、多因素回归分析(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1.破裂动脉瘤患者共908例,其中女性487例(53.6%),最小年龄13岁,最大年龄86岁,平均年龄52.1岁。治疗935枚颅内动脉瘤,前循环动脉瘤830枚(88.8%),后循环动脉瘤105枚(11.2%)。夹层或梭形动脉瘤104枚(11.1%),宽颈动脉瘤341枚。术后即刻动脉瘤致密469枚(50.1%),瘤颈残留252例(26.9%),大部栓塞214例(22.8%)。手术相关并发症89例,发生率为9.8%,致残率为1.1%,致死率0.6%,其中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30例(3.3%),发生血栓事件39例(4.3%),弹簧圈移位16例,其中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13例(1.4%),弹簧圈逃逸3例(0.33%),动脉壁夹层4例(0.44%)。术后早期再出血26例(2.9%)。出院时预后良好(MRS,0-2分)818例(90.1%),预后不良(MRS,3-6分)90例(9.9%),其中致残(MRS,3-5分)39例(4.3%),死亡(MRS,6分)51例,死亡率为5.6%,其中29例死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造影随访397例408个动脉瘤(43.6%),造影随访结果:275(67.4%)例显示栓塞情况稳定;82例(20.1%)显示再通,51例(12.5%)显示血栓形成。大部栓塞组再通率高(P=0.000),随访时间1个月到10年,平均16.23个月。临床随访603例,随访1个月-10年,平均36个月,出院时预后良好(MRS,0-2分)559例(92.7%),预后不良(MRS,3-6分)44例(7.3%),其中7例死亡,死亡率为1.2%,再出血3例(0.5%),死亡1例(0.2%)。性别(P=0.000)、治疗时机(P=0.000)、动脉瘤部位(P=0.022)及动脉瘤的栓塞程度(P=0.000)是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中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动脉瘤的部位(P=0.002)、动脉瘤是否宽颈(P=0.000)及动脉瘤的栓塞程度(P=0.000)是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中发生血栓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P=0.000)、术前临床状况(0.007)动脉瘤的部位(P=0.002)、动脉瘤性质(P=0.000)、瘤周血肿(P=0.012)及术后抗凝治疗(P=0.000)是颅内破裂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破裂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2.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647例674枚囊性动脉瘤,采用支架技术治疗147枚囊性动脉瘤,术后即刻造影单纯栓塞组:动脉瘤致密栓塞391枚(58.0%),瘤颈残留171枚(25.4%),大部栓塞112枚(16.6%);支架辅助栓塞组:动脉瘤致密栓塞63枚(42.4%),瘤颈残留37枚(25.3%),大部栓塞47枚(32.3%)。单纯栓塞组造影随访217枚(32.2%)动脉瘤,53例(24.4%)显示再通,进一步闭塞5例(2.3%);支架辅助栓塞组造影随访80枚(54.5%)动脉瘤,再通11例(13.8%),进一步闭塞35例(43.8%)。支架组再通率低(P=0.045),支架组闭塞率高(P=0.000)。单纯栓塞组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41人,发生率为6.3%,致残5例(0.8%),致死3例(0.5%)。支架辅助栓塞组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15人,发生率为10.2%,致残2例(1.4%),致死3例(2.0%)。两组并发症率比较(P=0.098),死亡率比较(P=0.227),无统计学差异。3.栓塞时机0-3天组371例(44.1%),4-10天组241例(28.6%),>10天组229例(27.2%),三组间hunt-hess分级4-5级分别为27例(7.3%)、18例(7.5%)、16例(7.0%),P=0.971。动脉瘤致密栓塞率1-3天组185例(49.9%),4-10天组132例(54.8%),>10天组116例(50.7%),三组间比较,P=0.474。发生并发症1-3天组44例(11.9%),4-10天组22例(9.1%),>10天组27例(11.8%),组间比较,P=0.539。治疗时机1-3天组预后良好236例(90.6%),预后不良(mRS评分3-5分)15例(4.0%);死亡20例(5.4%)。4-10天组预后良好214例(88.8%),预后不良12例(5.0%),死亡15例(6.2%)。>10天组预后良好202例(88.2%),预后不良11例(4.8%),死亡16例(7.0%)。组间致残率比较,P=0.849;死亡率比较,P=0.723,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仍存在着术后长期稳定性低、术后动脉瘤再通率高的问题,需要长期的影像学随访,动脉瘤大部栓塞的病人再通率最高。对再通的动脉瘤进行再治疗是安全的,并发症率较低;血管内栓塞破裂颅内动脉瘤不同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各异,但都与动脉瘤的形态或性质(宽颈、大型、梭形、夹层及假性动脉瘤)有关,根据动脉瘤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有利于降低并发症率。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囊性动脉瘤的再通率低,并发症率及致死率稍高于单纯弹簧圈栓塞组,但两者无统计学差异;不同的血管内栓塞时机,手术并发症率无统计学差异,对动脉瘤初次栓塞程度没有影响,为预防再次出血,对破裂动脉瘤应尽早治疗。

颜时超[9](2019)在《12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湖南省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近5年来住院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病例资料,与文献进行对照,找出其共性和差异性及其原因,旨在提高SAH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住院的原发性SAH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120例患者,男性36例,女性84例,平均年龄为56.54±12.78岁,其中4070岁为94例,占78.33%;其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男性26例,女性72例,男、女发病率无统计学意义(P=0.080>0.05)。本组患者中98例为颅内动脉瘤破裂,3例为凝血功能障碍疾病,1例为脑底异常血管网病,不明原因者18例,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诊断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erimesencephalic Nonaneurysmal SAH,PNSH)。只有19例患者发病时有明显诱因,多为用力排便、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等。发病时有头痛105例(87.50%),其中剧烈头痛83例(69.17%);恶心呕吐者74例(61.67%),意识障碍28例(23.33%),头晕12例(10%),一过性晕厥10例(8.33%),癫痫发作3例(2.5%),动眼神经麻痹2例(1.67%),脑膜刺激征98例。112例行CTA,阳性88例,阴性24例,敏感性89.58%,特异性87.5%;120例均行DSA检查,阳性99例,阴性21例。颅脑CT阳性患者111例,阴性9例;9例CT阴性患者均及时行腰椎穿刺检查,其中4例脑脊液压力升高,5例发病时间≥7天的压力正常。6例脑脊液呈均匀血性,3例颜色微混。发生再出血5例、脑血管痉挛28例、脑积水27例、肺部感染15例。破裂动脉瘤的位置以前交通动脉瘤和后交通动脉瘤为主,分别为30例(30.6%)和41例(41.8%),动脉瘤≤10mm96例。83例患者使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或支架辅助栓塞,9名患者外科夹闭,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0S)评分4-5分77例。本组120例病例中,出院时G0S评分5分91例,G0S评分4分12例,G0S评分2-3分者11例,死亡6例。18例PNSH中只有1例患者遗留有轻度残疾。Hunt-Hess的分级越高,患者预后越差,有统计学差异(P=0.000<0.05)。高龄导致预后不佳,年龄与预后不良有统计学意义,经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统计量r=0.195,P=0.038<0.05。并发症的出现影响预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结论:1.本组患者临床特征、主要病因、影像学检查、脑脊液检查等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2.本组患者次要病因不是动静脉畸形,而是PNSH,其预后及本组总体预后均良好,与相关文献报道有明显差异。

罗琨祥[10](2015)在《颅内动脉瘤治疗方式选择及疗效影响因素分析—单中心434例病例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不同手术方式,比较其预后、手术并发症、动脉瘤残留、复发率,并对影响疗效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神经外科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434例。据手术方式分为动脉瘤瘤颈夹闭组(178例)和血管内栓塞治疗组(256例)。分析其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动脉瘤的大小、部位、瘤颈特征、血管痉挛情况、手术并发症、动脉瘤闭塞程度、去骨瓣减压率、脑积水发生率、出院时临床评估、影像学和临床随访结果等。对可能影响动脉瘤夹闭及栓塞效果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研究中出院时开颅夹闭组预后良好124例(69.66%),预后不良54例(30.33%),死亡7例(3.93%);术后发生脑积水45例(25.28%)。动脉瘤残留10例(5.61%),术后再出血1例(0.74%),3例动脉瘤复发(2.22%)。介入栓塞组临床评估良好180例(70.31%),预后不良76例(29.69%),死亡8例(3.13%);非致密栓塞47例(18.35%),术后发生脑积水79例(30.85%);术后再出血10例(7.52%),动脉瘤复发42例(31.57%)。开颅夹闭组与介入栓塞组预后GOS无差别(P=0.884)。Hunt-Hess分级对患者GOS预后有显着影响(P=0.000)。手术夹闭组术后再出血、动脉瘤残留、动脉瘤复发及脑积水发生率均较介入栓塞组低。两组共行去骨瓣减压44例,GOS组间、Hunt-Hess分级组间、Fisher分级组间行去骨瓣减压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行开颅夹闭术后造影或CTA显示:达到完全夹闭程度的动脉瘤168枚(94.38%),手术夹闭组术后3-6个月共随访到135例,术后动脉瘤残留10例中有1例再出血(死亡),3例动脉瘤复发。单因素分析脑萎缩(P=0.899),动脉瘤的大小(P=0.156),动脉瘤部位(P=0.210),瘤颈特征(P=0.971),瘤颈穿支血管(P=0.232),颅内动脉粥样硬化(P=0.990),术中破裂(P=0.729),使用多枚永久动脉瘤夹(P=0.577)不是动脉瘤夹闭效果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Fisher分级(P=0.0091)、脑脊液引流(P=0.0103)、术中临时阻断技术(P<0.0001),术中荧光造影(P=0.0363)是颅内动脉瘤达到完全夹闭的独立影响因素。介入栓塞组术后即刻造影达致密栓塞的动脉瘤217枚(82.19%),非致密栓塞47枚(17.8%)。术后3-6个月随访到133例,其中致密栓塞86例中动脉瘤复发3例,无再出血病例。非致密栓塞47例全部获得随访,动脉瘤复发39例,8例进一步血栓形成,术后再出血10例(7.52%)。单因素分析动脉瘤部位(P=0.114),血管痉挛(P=0.283),术中动脉瘤破裂(P=0.664),瘤颈特征(P=0.835),Hunt-Hess分级(P=0.106)不是动脉瘤致密栓塞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小型动脉瘤(P<0.001)、囊性动脉瘤(P=0.0003)、支架辅助栓塞(P=0.0046)是颅内动脉瘤致密栓塞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两种治疗方式均有效的治疗颅内动脉瘤。两组间GOS预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别,对所有的临床和形态学因素均应考虑,针对患者个性化治疗。2.手术夹闭组术后再出血、瘤颈残留、动脉瘤再通及脑积水发生率均较介入栓塞组低。3.在Hunt-Hess I-III级患者中,GOS预后均较好,在Hunt-HessIV-V级患者中GOS预后均较差。Hunt-Hess高分级常合并Fisher高分级,合并脑内较大血肿(幕上血肿≧30ml,幕下血肿≧10m1)时,需行去骨瓣加压或结合脑脊液外引流。4.患者脑萎缩、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瘤大小、动脉瘤位置、瘤颈特征、瘤颈有无穿支、术中破裂与动脉瘤夹闭效果无直接影响;Fisher分级、脑脊液引流、术中临时阻断技术、术中荧光造影是颅内动脉瘤达到完全夹闭的独立影响因素。清除血肿、通畅脑脊液引流、术中临时阻断技术及荧光造影有利于动脉瘤完全夹闭。5.动脉瘤位置、瘤颈特征、血管痉挛、术中破裂、Hunt-Hess分级与动脉瘤栓塞程度无关;动脉瘤形态、动脉瘤大小以及栓塞治疗方式是动脉瘤致密栓塞的独立影响因素。囊性动脉瘤、小型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有助于达到动脉瘤的致密栓塞。

二、气功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死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功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死1例(论文提纲范文)

(1)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出血的预防与处理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分组
        1.2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1.3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采集
        2.2 数据内容
        2.3 数据指标
        2.4 治疗方法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2 动脉瘤特征
        3.3 手术时机
        3.4 术中动脉瘤破裂情况及应对措施
        3.5 术中动脉瘤夹闭结果及影像随访结果
        3.6 出院时临床评估结果
        3.7 统计学分析
        3.8 特殊病例
    4 讨论
        4.1 动脉瘤术中破裂的定义
        4.2 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4.3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出血的预防
        4.4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出血的处理
        4.5 术者经验与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关系
        4.6 不足之处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夹闭手术治疗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分组
        1.2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1.3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采集
        2.2 数据内容
        2.3 治疗方法
        2.4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2 动脉瘤特征
        3.3 动脉瘤夹闭情况
        3.4 术后并发症
        3.5 随访结果
    4 统计分析
        4.1 两组动脉瘤的组成差异分析
        4.2 患者的年龄与愈后的关系
        4.3 动脉瘤部位与愈后的相关性分析
        4.4 动脉瘤大小与随访愈后的相关性分析
        4.5 术者经验与愈后的关系
    5 特殊病例
        5.1 逆向抽吸减压法辅助夹闭左侧颈内动脉大型动脉瘤(第一组病例)
        5.2 直接穿刺抽吸减压法辅助夹闭左侧颈内动脉大型动脉瘤(第二组病例)
    6 讨论
        6.1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
        6.2 未破裂动脉瘤的自然病史
        6.3 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
        6.3.1 动脉瘤的大小
        6.4 未破裂动脉瘤外科治疗的风险
        6.5 未破裂动脉瘤外科治疗的策略
        6.6 随访
    7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3)后循环动脉瘤显微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结果
    1 格拉斯哥预后分级评分
    2 影像学随访复查结果
    3 术后并发症
    4 两组患者的对比分析
显微手术治疗后循环动脉瘤病例分享
    1.基底动脉分叉处动脉瘤
    2.大脑后动脉(PCA)动脉瘤(P1、2 交界处)
    3.大脑后动脉(PCA)动脉瘤(P2、3 交界处)
    4.左侧小脑后下动脉瘤(起始处)
    5.左侧前下动脉瘤(中段)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后循环动脉瘤病例分享
    病例1:右侧大脑后动脉动脉瘤栓塞治疗
    病例2:右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动脉瘤栓塞治疗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血流重建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血流重建治疗复杂前循环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术后处理及随访
    2 结果
        2.1 患者的一般资料
        2.2 手术结果
        2.3 术后并发症
        2.4 随访结果
    3 讨论
        3.1 复杂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表现
        3.2 血流重建手术的术前评估
        3.3 血流重建方法的选择
        3.4 手术并发症
        3.5 血管吻合技术
        3.6 复合手术室在血流重建手术中的应用
    4 小结
二、血流重建治疗复杂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术后处理及随访
    2 结果
        2.1 患者的一般资料
        2.2 手术结果
        2.3 手术并发症
        2.4 随访结果
    3 讨论
        3.1 复杂小脑后下动脉近端动脉瘤的临床表现
        3.2 血流重建手术的术前评估
        3.3 血流重建手术的注意事项
        3.4 手术并发症
    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收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
        2.2 临床评估
        2.3 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诊断、位置和分类
        2.4 手术治疗情况
        2.5 围手术期并发症
        2.6 预后评估
        2.7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性别与年龄分布
    2.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
    3.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特点
    4.手术治疗情况
    5.围手术期并发症
    6.预后
    7.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8.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破裂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围手术期并发症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6)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
    2.3 入组病人基本资料
    2.4 治疗方案
    2.5 随访管理
    2.6 评估指标
    2.7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诊疗方案
    3.2 主要观察指标和次要观察指标
    3.3 试验数据与文献数据对比
    3.4 典型病例
第4章 讨论
    4.1 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流行病学与病理生理特点
    4.2 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治疗
    4.3 不良事件及其预测指标
    4.4 研究局限性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语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中西结合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认识及研究
        1.1 对病名的认识
        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中医基础研究
        1.4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中医临床研究
    2 现代医学对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认识及研究
        2.1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2.2 颅内动脉瘤术中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2.3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主要并发症
        2.4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围术期的主要并发症脑血管痉挛的研究现状
研究内容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研究方法
    6 统计方法
    7 技术路线
    8 研究结果
        8.1 一般描述性统计
        8.2 分层比较研究
    9 讨论
        9.1 aSAH流行病学
        9.2 颅内动脉瘤特征对诊治的影响
        9.3 中医治疗对于aSAH的意义
        9.4 aSAH发病时间特征与十二经络子午流注对未破裂动脉瘤预防的指导意义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典型病例一:左椎动脉巨大夹层动脉瘤
    附录二 典型病例二: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
    附录三 典型病例三: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
    附录四 术中并发颈动脉海绵窦瘘
    附录五 术后并发非动脉瘤性出血
    附录六 Hunt-Hess分级、CT-Fisher分级及GOS分级
    附录七 英译二十四节气及英译十二时辰
    附录八 英文缩略词说明
    附录九 我院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路径之中西医治疗方案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血管内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血管内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疗效评价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血管内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并发症及早期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单纯弹簧圈栓塞与支架辅助栓塞囊性破裂动脉瘤的比较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不同栓塞时机对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综述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9)12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各项标准
    1.3 方法
2 结果
    2.1 性别、年龄分布
    2.2 病因及危险因素
    2.3 临床表现
    2.4 辅助检查
    2.5 主要并发症
    2.6 预后
3 讨论
    3.1 SAH性别与年龄
    3.2 病因
    3.3 可控危险因素
    3.4 临床表现
    3.5 辅助检查
    3.6 主要并发症
    3.7 预后
4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颅内动脉瘤治疗方式选择及疗效影响因素分析—单中心434例病例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病例收集
2.研究方法
3.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动脉瘤闭塞效果
    3.3 出院时的临床评估
    3.4 影像学随访结果
    3.5 统计分析
4.相关定义
5.讨论
    5.1 两种手术方式预后比较
    5.2 去骨瓣减压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性
    5.3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手术方式选择
    5.4 动脉瘤完全夹闭的意义
    5.5 影响烦内动脉瘤夹闭效果的因素
    5.6 动脉瘤夹闭效果的改善策略
    5.7 动脉瘤致密栓塞的意义
    5.8 影响烦内动脉瘤栓塞程度的因素
    5.9 动脉瘤即刻栓塞结果的改善策略
6.本研究的局限性
7.结论
8.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四、气功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死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治疗的临床研究[D]. 陈四方. 厦门大学, 2018(08)
  • [2]国内有关针灸不良事件文献的总结分析[A]. 何文菊,李岩琪,赵雪,陈泽林,李桂兰,王红,郭义. 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 2011
  • [3]后循环动脉瘤显微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对比分析[D]. 孙许林. 青岛大学, 2018(02)
  • [4]血流重建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D]. 邢晓锋.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5]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D]. 张斌太. 青岛大学, 2019(03)
  • [6]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D]. 贺迎坤. 苏州大学, 2019(04)
  • [7]中西结合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D]. 马朝晖.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8]血管内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临床研究[D]. 陈鑫璞. 第二军医大学, 2010(10)
  • [9]12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D]. 颜时超. 吉首大学, 2019(02)
  • [10]颅内动脉瘤治疗方式选择及疗效影响因素分析—单中心434例病例回顾性分析[D]. 罗琨祥. 广西医科大学, 2015(11)

标签:;  ;  ;  ;  ;  

气功致蛛网膜下腔出血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