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化自我的三大恶果(论文文献综述)
伊丽娜[1](2014)在《化陋邦为新国 ——梁启超文化革新思想研究》文中指出中国近代的民族危机实质上是一场文化危机。在近代,西方列强强行打开古老的封建帝制的中国大门,中国被迫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伴随着中国社会整个政治、经济的结构转型,中国文化的转型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近代的仁人志士们在强烈的民族危机的刺激下,先后掀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各种爱国运动。在这个过程中,维新派思想家们逐渐意识到中华民族的衰弱乃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造成的,他们认为中华民族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能够自立、自强,必须变革我们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使其能够顺应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的转型而转型。于是,历史的发展使得中国近代的文化革新运动在戊戌维新时期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中国历史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代的文化革新运动由戊戌维新时期发轫,到五四时期走向高潮。在这个过程中,梁启超是近代文化革新运动发轫时期的主帅,他对引导和推动这场文化革命运动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他先后首次提倡“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道德革命”的口号,并率先在这些领域开展了各种文化革新运动。同时,他分别是这些思想文化领域革新运动的主将。他在文学领域、道德领域、教育领域,史学等领域提出的一系列文化革新的目标、宗旨和施行方针,同时又及时将这些意见付诸实践,直接推动了这些领域的文化变革,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发展和中国文化的近代化发展。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者,也是中国文化未来走向的设计者。他以新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清理、批判,并适宜地、理性地提出新文化构建的原则。他的文化革新思想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源泉,是中国近代文化革新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起到了巨大的思想启蒙的作用,而且促进了人的近代化发展,对于化解民族危机,“化陋邦为新国”,使中华民族实现民族自强的理想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同时对当前的文化建设,对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文化的再现新机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赵洪武[2](2010)在《技与道—中国传统技术话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摘要本文认为,通过解读中国传统经典文本来梳理传统文化中技与道的关系非常重要而且有着时代紧迫性。现代技术已经成为如此庞大之物笼罩着整个世界,正影响着一切。我们当前的技术体系至少从表面上看是依照西方形而上学的人类中心主义技术观来构建的。但即使在西方,技术的过度发展也早就引起了警惕,中国在现代技术的巨大冲击下,一方面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另一方面我们正在付出比西方更多的代价。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技术思想资源,探究技术与各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有助于中国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不至于断裂和迷失,同时也为当代技术体系的完善作出贡献。中国浩如烟海的传统典籍中散布着众多的关于技术的只言片语,中国传统技与道的关系就隐含在这些技术词语的语用中。古代技术词语的语用与现代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古代技与道的关系相对于今天的技与道的关系的特殊意义与价值,恰恰就会从这存在差异之处生长出来。技术起源在古人那里被赋予了一种神圣性:圣人造物。古代技术话语中将技术元创者称为圣人甚乃上升为神,但中国历史上的话语权始终在王公和士人手中,对社会秩序的关注使得独立的技术话语难以出现,技术话语表现为道主技次。五行学说和周易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根源性的,且被各种文化流派奉为圭皋。本文通过对五行学说的技术性起源和《周易·系辞》中制器尚象的分析来揭示技与道在其起源处的关联。儒家在处理道技关系的态度在对中国传统的影响最大。坐而论道并非对技术的无视和排斥,君子不器乃是强调君子应该超越具体技术的操作者,经世致用,并通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来达成其修养。道技关系在老庄代表的道家那里有着近乎本体论的位置。“道以技显,技因道进”揭示了技与道的同一性,众妙之门也是通过技术才能得以开启。老庄同时对技术展开了严厉的批判,指出只有对技术的超越才能达到进乎技的道境。本文试图通过对先秦典籍、史书中的《方技传》以及历代的科技着作尽可能地阅读和思考并结合当代技术哲学文本来面对这样一些问题:在眼前看上去洪流滚滚高歌猛进的技术进步中,有无中国传统技术的身影?在貌似已经毫无关联的由西方引进的技术和中国传统的道之间是否真的就不会再有关联?在现代技术出现前的古代,那时的人们是否已经面临着技与道的两种价值而顾此失彼?技与道在古代是否真的相处和谐?如果技与道在古代是可以和谐相处的,那么我们能否从中得到某种借鉴?最后需要指出本论文是为一种有根基的中国传统文化批判性考察做的准备性工作。
马林照[3](1997)在《神化自我的三大恶果》文中指出
杨马林[4](1990)在《何策使江久安澜》文中研究指明 第一章:不堪回首,长江洪灾多而惨“你们最怕什么?”假若您能问中国远古时的列祖列宗。“最怕洪灾!”在天之灵众口一辞,声惊音颤。您不信?当初我也不信。不过,您若搞懂了甲骨文的“昔”字,即“”或者“”的象形含义,您或许会信,太阳的上边或下边是汹涌的
二、神化自我的三大恶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神化自我的三大恶果(论文提纲范文)
(1)化陋邦为新国 ——梁启超文化革新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绪论 |
一、中国近代文化革新的内涵和发展情况 |
二、中国近代文化革新运动的影响 |
三、研究梁启超文化革新思想的意义 |
四、国内外研究状况 |
五、论文的主要观点与基本框架 |
第一章 梁启超文化革新思想的历史背景 |
一、近代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的调整与转型 |
二、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的召唤 |
三、中西文化剧烈冲突 |
四、儒学开始衰微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梁启超文化革新思想的原则与方法 |
第一节 梁启超文化革新的原则 |
一、文化含义的界定 |
二、文化革新的必要性 |
三、文化“新与旧”的评判标准 |
四、文化革新方针 |
第二节 梁启超文化革新的方法 |
一、中西文化融合论 |
二、采用西方治学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
三、文化自觉与反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梁启超文化革新思想中的文学革命 |
第一节 诗界革命 |
一、梁启超诗界革命思想的主要内容 |
二、梁启超诗界革命思想的影响与贡献 |
第二节 小说界革命 |
一、小说界革命口号提出的历史背景 |
二、梁启超小说界革命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三、梁启超小说界革命思想的影响 |
第三节 文界革命 |
一、文界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
二、梁启超文界革命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三、梁启超在文界革命中的作用 |
第四节 白话文运动 |
一、中国近代白话文运动 |
二、梁启超白话文运动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三、白话文运动对近代文学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梁启超文化革新思想中的道德革命 |
第一节 梁启超的道德革命思想 |
一、道德革命口号的提出 |
二、对“道德”的考察 |
三、对传统旧道德的批判 |
四、构建新道德的指导性原则和意见 |
第二节 梁启超道德革命思想的影响与贡献 |
一、促进了道德的近代化发展 |
二、促进了人的近代化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梁启超文化革新思想中的教育改革 |
第一节 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
一、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
二、对封建旧式学校教育制度的批判 |
第二节 梁启超的教育改革思想 |
一、介绍西方近代先进教育 |
二、确定新式教育目的和宗旨 |
三、呼吁兴办新式学堂 |
四、确立新式教育原则和方法 |
五、重视师范、儿童和女子教育 |
第三节 梁启超教育改革思想的作用与影响 |
一、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
二、推动思想启蒙潮流 |
三、达到了开民智的目标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梁启超文化革新思想中的史界革命 |
第一节 对中国旧史学的批判 |
一、批判旧史学存在的弊端 |
二、批判旧史学写作上的通病 |
第二节 对新史学的建设 |
一、明确史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规范史学研究方向和方法 |
三、主张运用进化论与因果律研究历史 |
四、用地理环境解释历史现象 |
五、提高史家的修养与治史能力 |
第三节 对中国思想史和学术史的研究 |
一、进行史学创作的实践 |
二、进行中国思想史和学术史的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梁启超文化革新思想的意义与限度 |
第一节 梁启超文化革新思想的意义 |
一、是推动中国历史近代化进程的直接动力 |
二、是近代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引领 |
第二节 梁启超文化革新思想的限度及启示 |
一、梁启超文化革新思想的限度 |
二、给予我们当代文化建设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2)技与道—中国传统技术话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文献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
第二章 技术词语 |
2.1 技术概念 |
2.1.1 技术概述 |
2.1.2 座架 |
2.1.3 解蔽 |
2.2 古代技术词语 |
2.2.1 物质技术与精神技术 |
2.2.2 技与艺 |
2.2.3 技与巫 |
2.2.4 技与工 |
第三章 技术元创与述道 |
3.1 技术的神化 |
3.1.1 技术的圣化 |
3.1.2 技术原创主体的神化 |
3.1.3 技术主体的圣化 |
3.1.4 技术使用主体的圣化 |
3.1.5 技术的无语 |
3.2 道主技次 |
3.2.1 法家对于农战的强调 |
3.2.2 执技者和述道者的社会等级 |
3.2.3 道主技次的话语格局 |
第四章 五行与制器尚象 |
4.1 五行学说的技术性起源 |
4.1.1 金、木、水、火、土作为生产要素 |
4.1.2 五行相生相克 |
4.2 制器尚象 |
4.2.1 《系辞》中的制器尚象 |
4.2.2 《周易》中技术话语举例 |
第五章 经世致用 |
5.1 君子不器 |
5.2 经世致用 |
5.3 志于道,依于仁,游于艺 |
第六章 道以技显技因道进 |
6.1 儵忽与遗忘 |
6.2 众妙之门 |
6.3 道进乎技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神化自我的三大恶果(论文参考文献)
- [1]化陋邦为新国 ——梁启超文化革新思想研究[D]. 伊丽娜. 黑龙江大学, 2014(11)
- [2]技与道—中国传统技术话语研究[D]. 赵洪武. 复旦大学, 2010(01)
- [3]神化自我的三大恶果[J]. 马林照. 中国气功科学, 1997(01)
- [4]何策使江久安澜[J]. 杨马林. 清明, 19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