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连续迭代法求解刚架桥

使用连续迭代法求解刚架桥

一、用连续迭代法解刚架桥(论文文献综述)

邓复中[1](1981)在《用连续迭代法解刚架桥》文中研究表明某刚构地道桥的结构设计采用了卡尼的连续迭代法,认为卡尼用曲折角作变形曲线,然后把变形曲线换算为力矩影响线的方法是较巧妙的,有许多简便之处。但卡尼一书中没有介绍如何寻求变截面杆件φ和φ’这样两个函数值。我们结合运用蔡氏余图法可使这一问题简捷地获得解决。现将连续迭代法计算的主要部分扼要叙述如下。

晋智斌[2](2007)在《车—线—桥耦合系统及车—桥随机振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建立了车-线-桥动力分析理论,并编写了计算程序。通过理论分析与试验对比的方法,对车-线-桥理论进行了验证。围绕轨道不平顺随机激励下的车-桥随机振动问题,提出了一种时变系统随机振动的协方差分析法。最后,考虑桥梁结构参数的随机性,提出了一种考虑桥梁结构参数随机性的车-桥耦合振动的摄动求解方法。分别将车-桥随机振动的协方差分析法和随机摄动法与Monte-Carlo法对比,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了车、线、桥动力分析模型,推导了各分体系动力方程。车辆为多刚体系统,采用D’Alembert原理建立其动力方程;轨道结构采用考虑钢轨、轨枕、道碴自由度的三层点支承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建立桥梁动力分析模型。(2)研究车-线-桥动力分析中的轮轨接触几何、轮轨滚动接触理论。引入新型轮轨关系假设,利用迹线法求解轮轨空间几何,并考虑了左右轮轨不均匀压缩以及轮轨脱离情况。采用Hertz理论分析轮轨法向力。推导了轮轨接触蠕滑率的计算公式。对几种重要的蠕滑率/蠕滑力模型进行了总结和比较。(3)给出了车-线-桥系统动力分析的显式-隐式混合积分法,并编制了车-线-桥耦合振动计算程序。车辆、轨道系统与桥梁系统的动力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异,采用显式-隐式混合积分方法求解车-线-桥系统动力方程,可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提高计算效率。基于车辆、线路和桥梁各分体系的动力方程、轮轨关系和显式隐式混合积分法,在Visual C++平台上开发了车-线-桥耦合振动的分析程序。(4)通过空重混编列车作用下混凝土连续梁桥的车-线-桥动力响应分析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的比较、秦沈客运专线连续梁桥的车-线-桥动力分析与现场试验结果的比较,初步验证了车-线-桥动力分析理论和计算程序的正确性。(5)提出了车辆-桥梁随机振动的协方差分析法。由白噪声通过成型滤波器得到满足特定谱函数的轨道不平顺输入;成型滤波器系数由宽频带参数识别得出;给出了滤波器参数的速度变换公式。引入时滞系统频响函数的Pade逼近来反应各车轮下轨道不平顺输入间的时间滞后关系。推导了时变系统随机振动的协方差递推求解方法。将车辆-桥梁耦合随机振动的协方差分析法与Monte Carlo模拟法比较验证了协方差递推法的精度。(6)提出了列车-桥梁垂向随机振动的协方差分析法。针对列车前后轮对下轨道不平顺激励滞后时间过长的问题,提出了反映列车轮对下激励滞后的累次时滞滤波器。建立了列车-桥梁垂向随机振动状态方程模型。除系统位移方差响应外,还给出了加速度方差响应的递推求解格式,并通过与MC模拟法的比较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7)将对均值展开的随机摄动法推广到车-桥时变系统,给出了列车-桥梁随机参数结构瞬态随机响应的求解方法。导出了车-桥随机参数时变系统均值摄动法的数值计算格式。通过与Monte Carlo法的比较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最后,研究了桥梁结构参数的随机性对车-桥系统瞬态随机响应的影响。

文华[3](2008)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桥梁基础负摩阻力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以下简称闭合墙)是近三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桥梁基础。它以承载力高、刚度大、工程量小、造价低等优点,受到了桥梁工程界的广泛关注和青睐,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和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在我国西部辽阔的黄土地区,巨厚的黄土地层中没有良好的桩端持力层,如果采用闭合墙作为桥梁基础,充分利用其良好的工程特性,将会对桥梁的安全、经济和施工等带来明显的效益。然而,在黄土地区采用闭合墙作为桥梁基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便是湿陷性黄土地基引发的负摩阻力问题。本文采用了室内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三种方法对闭合墙基础的竖向承载特性、负摩阻力的作用机理、负摩阻力作用下闭合墙基础的承载性状以及负摩阻力的计算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成果为黄土地基中闭合墙基础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根据弹性力学原理,提出了模型闭合墙的简化力学模型,并采用半逆解法推导了闭合墙基础内、外侧表面处的轴向应变与单位侧摩阻力关系的解析解。该解析解的求出,为竖向载荷模型试验中闭合墙以及筒桩等同类型基础所量测的内、外侧应变进行数据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而为基础一土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真实、准确的试验结果。(2)采用自行研发的室内模型试验装置,进行了闭合墙竖向载荷模型试验和室内浸水模型试验。其中,竖向载荷模型试验对闭合墙基础的竖向承载特性、墙—土—承台相互作用和群墙效应作了系统的研究。研究发现:单片墙基础的竖向承载特性与灌注桩十分类似,而闭合型地连墙基础的承载机理较之单片墙基础要复杂得多。闭合墙基础内、外侧摩阻力并非同步发挥,内摩阻力沿埋深呈幂函数曲线分布,内摩阻力的最大值出现在墙端附近。(3)通过单片墙与闭合墙的室内浸水模型试验,研究了矩形闭合墙基础负摩阻力的作用机理以及浸水后闭合墙基础的竖向承载性状,试验结果表明:负摩阻力分布曲线大致呈抛物线型。闭合墙基础的中性点位置比单片墙的低,在相同的湿陷性黄土地层且浸水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闭合墙浸水后的附加沉降小于单片墙,表现出良好的抗沉降特性。(4)提出了一种模拟黄土湿陷变形的简便合理的新方法——模量折减法。模量折减法通过对发生湿陷区域土体变形模量的折减和容重的增加来进行自重湿陷变形的模拟,并在底部非湿陷性土层中采用减小容重法对底部土层的压缩变形进行控制。从蒲城现场浸水试验和阿塞拜疆现场浸水试验两个数值模拟算例的计算结果来看,模量折减法概念清楚、操作简便,计算结果合理,较好地实现了对黄土自重湿陷变形的数值模拟,其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与合理性明显优于以往的模拟方法。(5)基于模量折减法,采用数值分析软件FLAC3D,分别建立多层地基中不同截面尺寸的方形闭合墙和普通矩形闭合墙数值模型,研究了多层地基中墙周土层逐步发生湿陷的情况下,不同截面尺寸的方形闭合墙和普通矩形闭合墙的竖向承载性状和负摩阻力的发挥发展规律,探讨了方形闭合墙与普通矩形闭合墙竖向承载力发挥的异同。(6)提出了闭合墙负摩阻力与下拉荷载的计算方法(抛物线法)以及考虑负摩阻力的闭合墙基础容许承载力计算公式。(7)基于荷载传递法和剪切位移法,提出了负摩阻力作用下闭合墙基础沉降计算的一种迭代方法。此方法充分考虑了闭合墙基础的截面形状特点与荷载传递特性,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推导了闭合墙基础的剪切刚度系数,提出了计算内侧摩阻力的幂函数法。采用迭代方法对某一级公路上一座跨线桥的闭合墙基础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所反映的负摩阻力作用规律与桩基浸水试验实测结果相似,初步验证了迭代方法的合理性。

章文[4](2012)在《斜交简支梁桥在车辆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反应》文中提出在桥梁建设中,往往因为桥位处地形的特点,或者因为公路路线设计中标准对线型要求,或者因为满足高速公路、城市道路的空间立体交叉而采用斜交桥梁的方式。实际上,正桥即为当斜桥斜度等于0度时的一个特例,斜桥与正桥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和区别。尽管斜交桥能比较好的适用于路线要求,但由于受到斜交桥各片梁上产生的剪力的反对称性的影响,主梁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发生弯曲效应时会同时产生扭矩,在扭转作用时会同时产生弯曲效应,受力比正桥复杂。到目前为止,各类斜交桥梁的静力行为已经被研究得比较多,并形成了固定的理论及有效的计算方法,但对于斜桥的动力行为,国内外的研究暂未达到比较满意的程度。因此研究公路斜桥在车辆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反应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以某单跨跨径为50m的简支T梁桥为工程背景,考虑了在不同斜度下,车辆荷载横向布置位置之间的变化,利用时程分析中的节点动力荷载,准确的模拟了车辆过桥的全过程中桥梁的受力情况。考虑到横向不同梁达到最大动挠度时刻,车辆所处的实际位置也不尽相同,提取各梁动挠度达到时间来布置静力荷载,从而求得斜度对简支T梁动态增量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对移动荷载作用下简支梁动力反应的解析法和有限元法进行分析,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模拟匀速移动常量力通过简支梁的过程,利用MIDAS自带的模态分析功能求得简支梁的前5阶自振频率,并与解析解进行对比。求得各控制截面的动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并与解析解进行对比,验证MIDAS解的可行性。(2)基于以上分析,运用实体单元,分别建立不同斜度简支斜梁桥的空间三维模型,求出不用斜度下的结构自振特性。考虑横向布载,得出不同斜度梁桥各梁跨中截面挠度的变化规律。(3)与静力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得出斜度对最大动挠度增量的影响规律。(4)对本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提出了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黄燕[5](2008)在《基于模态参数小波变换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工程结构中往往存在各种损伤,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引起灾难性的事故,不仅危害人民的生命安全,而且会带来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小波分析方法在特征提取、信号奇异性检测、信号去噪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采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结构损伤识别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工程应用价值。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基于模态参数小波变换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以有损伤的简支梁和一层平面框架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它们的动力性能进行有限元模态分析,将其形成的损伤信息特征量进行小波变换,根据小波奇异性检测理论,建立了带裂缝结构的损伤识别原理,给出了在裂缝截面处结构的变形协调条件和内力平衡条件,探讨了带裂缝结构的模态参数损伤识别方法。建立了振型小波变换识别简支梁的损伤位置和损伤程度的方法。通过小波系数模极大值位置识别梁内的裂缝位置,探讨了在多个尺度、不同小波基和不同振型情况下对识别简支梁损伤位置的影响。并利用小波系数模极大值点处对应的Lipschitz指数判断结构损伤的程度,探讨了Lipschitz指数随裂缝深度、裂缝位置、其他裂缝的存在、不同振型和不同材料的变化规律。通过小波变换系数模极大值和变换尺度的关系得到的Lipschitz指数,分别建立了不同影响因素下的损伤程度和Lipschitz指数之间的计算公式,为进一步研究结构损伤程度奠定了基础。基于转角模态小波变换方法研究了带裂缝的简支梁和平面框架的损伤识别问题,利用小波系数模极大值判断简支梁和平面框架的裂缝位置。数值算例表明基于转角模态小波变换方法可以避免由于几何形状突变导致的奇异性干扰,且对于裂缝的识别比较敏感,其奇异性特征也十分明显。首次对结构的应变模态进行连续小波变换,建立了应变模态小波变换对带裂缝结构的损伤识别方法,并首次运用小波去噪方法对应变模态小波系数进行去噪处理,通过比较去噪前后的识别结果,发现去噪处理后的小波系数图中只有裂缝位置才会出现小波系数的极大值。利用曲率模态的特性,提出了曲率模态小波变换识别结构损伤的方法,探讨了不同小波基对带裂缝的简支梁和平面框架曲率模态进行结构损伤识别的影响。并与应变模态小波变换方法的结构损伤识别结果比较,发现曲率模态小波变换与应变模态小波变换在结构损伤识别中对结构局部损伤敏感度基本相同。

余飞[6](2004)在《加筋边坡加筋机理及渗流作用下力学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提出土工格栅加筋边坡是土木工程中一种新型复合结构体系。由于其具有造价低廉、施工简便、节约土地及柔性结构的特点,在公路、水利、铁路、海港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峡工程是中国以及世界最大的水电工程之一,其库区岸坡防护体系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程。本文以此为工程背景,在对筋土相互作用机理、非稳定渗流场计算、边坡稳定性分析中考虑渗流作用三个方面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数值分析的方法,对库区加筋边坡试验工程进行了仿真模拟。通过分析水位聚降过程中加筋边坡的位移场、应力场、塑性破坏区域、稳定安全系数的演变过程,研究水位变化诱导边坡失稳的内在机制,并对加筋边坡的防护效果与岸坡的稳定性作出合理的评价。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加筋边坡加筋机理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本文在Lagrangian网格的控制方程中引入接触界面条件,并采用了经典的Coulomb摩擦模型作为界面切向面力的本构模型,继而发展了考虑接触约束条件的控制方程的弱形式;在求解方法上,综合了Lagrange乘子法与罚方法的优点,采用增广的Lagrangian方法处理接触界面约束,很好地解决了接触问题中的高度非线性和响应不平滑性。应用本文方法对加筋边坡试验工程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研究土工格栅和土相互作用的宏观表现。计算结果表明,土与加筋材料的介面摩擦力沿筋材表面的分布成抛物线变化;当滑动力较小时,摩擦阻力主要体现在筋材的前段,随着滑动力的增大,后段筋材上的摩擦效应才逐渐得到发挥。加筋边坡的整体稳定性相对于未加筋边坡有了很大的提高。筋材有效地阻止了坡后土体趋势滑移面的进一步发展,保证了岸坡的整体稳定。2.库岸边坡中渗流作用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本文对非稳定渗流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研究,并应用变分原理推导了非稳定渗流的有限元公式。对于非稳定渗流中最困难的问题——自由面边界,本文给出了单元“生死法”的模拟过程。基于前人研究的成果,指出了边坡稳定性分析中考虑渗透作用的传统方法的缺点,并提出了<WP=5>改进方法,以单元渗透体积力取代周边的水压力,正确考虑了土体容重、渗流方向的影响。3.三峡库区加筋边坡在渗流作用下的力学响应分析。应用上面的研究成果和分析方法,对三峡库区加筋边坡大型试验工程进行了数值建模,并对水位聚降过程中加筋边坡的位移场和应力场的演变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库水位快速消落过程中,加筋填土区域的水力坡降快速增长。水平位移的增长幅度明显小于总位移,土工格栅加筋材料对坡面土体提供了有效的水平约束。屈服破坏区域逐渐扩大,塑性区的扩展主要集中在杂填土层内,渗透压力和静水压力对加筋区土体的破坏作用不显著。在降水过程中,水位线附近的各层土工格栅与填土的相互作用力明显增强。边坡坡面的局部剪切破坏比较明显,设置土工格栅反包层是保持坡面稳定的有效措施。在水库正常运行过程中,加筋边坡的稳定安全系数在1.56~1.96之间变化。如遇到特殊情况而紧急泄洪,只要保持库水位下降速度小于,加筋岸坡的安全系数至少大于1.22,不至于出现整体失稳。4.加筋边坡设计与有限元分析模块的开发。本文基于ANSYS平台,运用UIDL、APDL语言开发了加筋土边坡分析模块。该模块采用双楔体机理进行设计计算,并自动调用ANSYS模块,自动进行网格划分、加载以及有限元分析。加筋陡坡分析模块可让从未学习过ANSYS软件工程设计人员也能很好地借助本系统进行加筋边坡的优化设计和有限元分析。本文的研究其成果不仅直接应用于三峡库区港口边坡的施工,而且对库区沿岸其它边坡防护工程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涛[7](2010)在《高速公路桥梁交通荷载调查分析及仿真模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路交通荷载调查是确定新桥设计荷载、桥梁时变可靠性分析、既有桥梁剩余寿命预测、极限承载能力计算以及随机车流仿真模拟等研究的重要基础之一。随着汽车工业和交通运输行业的迅速发展,车辆荷载较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交通运输的重心也由国、省道全面向高速公路转变。然而由于目前高速公路交通荷载调查方面基本处于初始研究阶段,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较少。因此,选择一条高速公路开展系统全面的交通荷载调查,确定交通荷载的各关键参数,合理地确定车辆荷载模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西宝高速虢镇桥梁现场交通量调查,全面系统的研究了高速公路交通荷载各参数的随机特性及统计规律,提出一种基于有限元模型修正的多梁式桥梁移动荷载识别方法,编制了随机车流仿真模拟程序,建立更符合实际的仿真车流模型。主要研究内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一种全面观测高速公路交通荷载各要素的调查方法,采用超声波测速仪、录像机及桥梁动态测试仪同人工记录相结合的方法对高速公路桥梁的交通荷载状况进行24小时连续观测调查,记录的数据包括车型、车辆数目、车速、行驶车道、车辆到达时间以及车辆通过时桥梁的动力响应。对得到的交通荷载样本进行详细分析,获得以上各参数随时段变化规律及分布特征,建立交通荷载参数数据库。2、以批量识别过桥车辆的车重参数为目的,对采集的交通荷载作用下桥梁动位移响应数据以车型为单位归类统计分析,获取全部交通荷载及各车型交通荷载作用下桥梁响应特征。3、介绍了多主梁车桥耦合振动分析思路,编制相应分析模块,在此基础上编制了程序界面、前后处理系统以及动力响应行为动画演示系统。最后通过工程实例对该模块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4、以有限元模型修正、低通滤波器设计以及多梁式车桥耦合振动程序为基础,提出了基于有限元模型修正的多梁式桥梁移动荷载识别方法。通过试验对该方法的可靠性和识别精度进行了验证。最后利用该识别方法按车型分类批量识别出本次调查中所有单车过桥车辆的横向位置及车重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5、通过Monte-Carlo方法建立交通流数学模型,借助Matlab软件的程序语言及界面,编写出可视化的高速公路随机车流仿真模拟程序,生成基于交通荷载实测数据的仿真车流。最后将模拟车流样本与调查样本的各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检验了本随机车流仿真程序的有效性及准确性。

万其柏[8](2010)在《斜拉—刚构协作体系桥的静力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斜拉桥为协作主体形成的斜拉桥与其他桥型的协作体系桥梁,具有多样美观的造型、优良的力学性能、良好的使用功能和经济性能等,在现代桥梁工程中得到广泛采用。其形式可分为分载协作和共载协作。其中斜拉-刚构协作体系桥是一种高效的协作体系桥梁,广州的金马大桥就采用这种协作体系桥梁的分载协作形式,形成了目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混凝土独塔结构,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桥梁的良好运营以及桥梁体系中蕴含的高效力学性能也促进了对该体系的深入研究。本文即从下述几个方面研究斜拉-刚构协作体系桥的静力特性。通过区分恒载作用下协作体系各部分所承当荷载的位置差异,将协作体系分为分载协作和共载协作两种基本形式,并从力学特性方面考察体系差异,说明这种分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斜拉-刚构协作体系进行了等效简化,运用弹性地基梁法考察了体系的力学特性。将斜拉索支承的主梁主跨等效为弹性地基梁,按两种模型对结构进行了简化,一种模型将刚构等效为弹性约束,作用于拉索支承的主梁上;另一种将无索区包括进来,将无索区靠近边跨端的约束等效为弹簧约束,按能量法建立平衡方程,并用有限元计算上述两种模型,分析了体系的静力特性。最后参照等征长度的概念,给出了斜拉索支承结构同多跨连续结构的简单类比,由此探讨了无索区的合理取值范围。对于对称形式的分载协作体系桥,以金马大桥为典型桥例,考察了结构主要参数对斜拉-刚构协作体系桥静力特性的影响规律,证实了刚度较大的刚构对于密索斜拉结构的受力特性有较大改善作用;并对体系主要参数选取多个水平,利用均匀设计法安排了数值试验,采用统计回归分析结构特性。对不对称分载协作形式的斜拉-刚构桥,同对称布置形式作对比,指出了结构不对称所带来的优缺点。分别研究了分载协作中结构比例,共载协作中相对刚度对结构力学特性的重大影响,讨论了分载协作体系的连接部位设计和斜拉-刚构协作体系桥的应用。

苏武[9](2005)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施工中的结构分析及线型控制》文中提出本文以青海省尖扎黄河大桥为工程实例,针对连续刚构桥悬臂浇筑施工中的结构分析方法、施工中的线型控制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1、全面介绍目前桥梁结构常用分析方法,重点对连续刚构桥结构分析中的正算法和倒拆法进行了较详细的理论分析和对比;通过对这两种方法的讨论,提出了简单实用又满足精度要求的计算方法。 2、依据力学原理和有限元理论,对结构计算图式的选取、结构离散化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运用ANSYS?限元软件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施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计算结果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形成了一系列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分析该桥型的方法,包括建模、运用单元生死功能模拟施工过程、模型求解和计算结果分析。分析结果与实际测量值吻合较好,表明:ANSYS?分析软件能较好地模拟分析桥梁施工过程,本文所依据的分析理论和采用的计算方法能够较好地反映实际情况,对同类桥型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悬臂浇筑施工线型控制是桥梁悬臂施工中重要的任务;其施工过程中挠度控制水平将影响合拢精度,也是确保桥梁线型符合设计要求的决定性工作。在对立模标高的确定、梁体真实挠度的分离、本节段挠度分析和累积挠度分析等有关连续刚构桥线型控制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些比较实用的成果。

杨新刚[10](2009)在《索力变化对斜拉桥特性及承载能力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不论是分析桥梁的结构响应,还是长期监测桥梁的健康状态,一个准确和有效的“基准”有限元模型都是不可缺少的。但由于多年使用,一些斜拉桥的结构、材料等都已经发生变化,仅依靠设计资料不能建立完全反映实际结构状态的模型,所以要依照现场测试结果将初始有限元模型修正为符合现阶段实际情况的有限元模型。对于部分拉索已经偏离设计状态的斜拉桥,还要用数值模拟来研究索力调整的方法。同时,斜拉索由于锈蚀的影响寿命多在20年以下,在使用过程中,如果某一根斜拉索失效则很可能导致结构遭到灾难性的破坏,因而有必要对拉索失效或者在维持正常交通的情况下更换斜拉索的安全性进行研究。本文针对上述问题,主要做了以下内容:(1)介绍了国内外斜拉桥领域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以黄河胜利大桥为工程背景,简要介绍了桥梁检测的理论、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2)用ANSYS通用软件的二次开发功能开发了索力修正程序,并使用在黄河胜利大桥的模型修正上。根据胜利大桥设计资料建立了该桥初始有限元模型,在此过程中分析了斜拉桥各种结构体系的特点和模型简化方法。建模过程中发现,施工顺序对成桥状态也有着很大影响。本文通过ANSYS特有的单元生死功能模拟了施工顺序,研究了它对结构状态的影响。(3)初始模型修正以现场测试时各级加载工况下挠度、索力的变化情况作为控制目标,最终建立了能够反映挠度变化、索力变化的全三维基准有限元模型。以该基准模型为基础,分析了桥面挠度对索力变化的敏感性,进而对索力进行了优化,调整了斜拉桥的线形和索力,为今后斜拉桥的索力优化和改善整座桥的工作情况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本文在基准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还分析了拉索失效对斜拉桥承载能力和工作状态的影响。分别模拟了88根索各自失效的情况,并比较了失效前后桥梁的静、动力特性变化情况。本文的研究对于斜拉桥换索工程及特殊情况下拉索失效时桥的工作状态分析提供了参考资料。(4)介绍了胜利大桥自身动力特性情况,为今后整座桥梁的健康状态监测奠定基础。

二、用连续迭代法解刚架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连续迭代法解刚架桥(论文提纲范文)

(2)车—线—桥耦合系统及车—桥随机振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车线桥耦合振动的研究意义
    1.2 车桥随机振动的研究意义
    1.3 车(线)桥耦合研究历史和现状
    1.4 车—桥系统随机振动研究现状
    1.5 车—桥系统随机参数结构动力学研究概述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车、线、桥子系统动力方程
    2.1 列车振动方程
    2.2 轨道系统振动方程
    2.3 桥梁结构振动方程
    2.4 小结
第3章 轮轨接触几何与接触力学
    3.1 轮轨接触几何学
    3.2 法向接触的HERTZ理论
    3.3 轮轨滚动接触理论
    3.4 小结
第4章 车—线—桥系统数值积分方法和激励源
    4.1 显式—隐式混合积分法
    4.2 车—线—桥动力系统的程序实现
    4.3 系统激励源—轨道不平顺
    4.4 小结
第5章 车—线—桥耦合振动理论的试验验证
    5.1 空重混编货车作用下连续梁桥动力响应试验
    5.2 秦沈客运专线跨兴闫公路桥车桥动力试验
    5.3 小结
第6章 车辆—桥梁随机振动协方差分析法
    6.1 轨道不平顺成型滤波器
    6.2 轨道不平顺输入的时间滞后滤波器
    6.3 车辆—桥梁垂向振动简化模型
    6.4 车辆—桥梁垂向随机振动状态方程
    6.5 一致白噪声激励下时变系统方差响应的递推解法
    6.6 算例
    6.7 小结
第7章 列车—桥梁垂向随机振动
    7.1 列车轮对下不平顺激励的大时滞累次滤波器
    7.2 列车—桥梁垂向振动方程
    7.3 列车—桥梁时变系统方差响应的递推分析法
    7.4 算例
    7.5 小结
第8章 车—桥随机参数结构垂向振动分析
    8.1 随机参数结构的瞬态响应分析方法
    8.2 列车—桥梁均值随机摄动法
    8.3 算例
    8.4 桥梁参数变异对车—桥振动的影响
    8.5 小结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加的科研项目与工程实践

(3)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桥梁基础负摩阻力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1.1 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桥梁基础的技术特点
        1.1.2 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在黄土地区中的应用前景
        1.1.3 黄土的工程特性
        1.1.4 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负摩阻力问题的提出
    1.2 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桥梁基础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1.2.1 地下连续墙的发展概述
        1.2.2 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基础在桥梁工程中应用和发展概况
    1.3 桩基础负摩阻力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桩基负摩阻力的定义及相关术语(Terminology)
        1.3.2 负摩阻力的发生机理和条件
        1.3.3 桩基负摩阻力现场试验研究概况
        1.3.4 桩基负摩阻力室内模型试验研究概况
        1.3.5 桩基负摩阻力理论研究概况
        1.3.6 桩基负摩阻力数值模拟研究概况
        1.3.7 当前负摩阻力问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内容
        1.4.1 闭合墙基础的竖向承载特性研究
        1.4.2 闭合墙基础的负摩阻力作用性状研究
        1.4.3 负摩阻力作用下闭合墙基础的荷载传递理论分析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1.5.2 数值模拟研究
        1.5.3 理论分析研究
        1.5.4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闭合墙基础竖向载荷模型试验概况
    2.1 模型试验目的与内容
        2.1.1 试验目的
        2.1.2 试验内容
    2.2 模型试验原理
        2.2.1 模型的相似要求和相似常数
        2.2.2 相似原理
        2.2.3 量纲分析
    2.3 试验设计
        2.3.1 模型相似常数的推导
        2.3.2 模拟参数及试验材料的确定
    2.4 模型设计与制作
        2.4.1 模型墙的制作
        2.4.2 有机玻璃表面的处理
        2.4.3 模型槽的设计
        2.4.4 边界效应的考虑
        2.4.5 模型墙的布置与模型重塑土的铺设
        2.4.6 杠杆加载系统
        2.4.7 有机玻璃弹性模量的测定
    2.5 试验实施及测试元件布设
        2.5.1 试验一: A组模型墙竖向载荷试验
        2.5.2 试验二: B组模型墙竖向载荷试验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模型试验数据采集与处理
    3.1 数据采集
        3.1.1 应变量测
        3.1.2 土压力量测
        3.1.3 沉降测量
    3.2 单片墙数据处理
        3.2.1 墙身轴力计算
        3.2.2 墙侧摩阻力计算
    3.3 土压力计算
    3.4 闭合墙数据处理的理论推导
        3.4.1 普通桩基侧摩阻力与轴向应变关系的理论推导
        3.4.2 筒桩(或闭合墙)侧摩阻力与轴向应变关系的理论推导
        3.4.3 侧摩阻力与轴向应变关系的理论解在模型试验中的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闭合墙基础竖向载荷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4.1 闭合墙基础竖向承载特性分析
        4.1.1 荷载—沉降关系曲线分析
        4.1.2 轴力与侧摩阻力的分布
        4.1.3 闭合墙承台土反力随荷载的发展
        4.1.4 闭合墙墙土荷载分担性状分析
        4.1.5 闭合墙基础竖向承载特性分析结论
    4.2 矩形闭合墙基础墙—土—承台相互作用研究
        4.2.1 承台土反力分布
        4.2.2 承台作用对侧摩阻的影响
        4.2.3 承台作用对端阻的影响
        4.2.4 墙土荷载分担
        4.2.5 闭合墙基础墙—土—承台相互作用研究结论
    4.3 矩形闭合型地连墙基础群墙效应研究
        4.3.1 相同沉降下的荷载比与群墙效率分析
        4.3.2 相同应力下的位移与沉降比分析
        4.3.3 闭合墙基础群墙效应研究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闭合墙基础负摩阻力模型试验及结果分析
    5.1 试验概况
        5.1.1 关于扰动重塑黄土的湿陷性
        5.1.2 试验过程与控制
        5.1.3 测试元件布设
    5.2 试验结果分析
        5.2.1 模型墙及各土层的浸水沉降
        5.2.2 中性点的确定
        5.2.3 模型墙轴力与负摩阻力分布
        5.2.4 负摩阻力作用下闭合墙的墙土荷载分担性状
        5.2.5 单片墙与闭合墙附加沉降分析
    5.3 闭合墙基础负摩阻力模型试验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黄土自重湿陷变形的数值模拟
    6.1 闭合墙基础负摩阻力数值分析的关键问题
    6.2 目前黄土自重湿陷变形数值模拟的几种方法及其不足
        6.2.1 本构模型法
        6.2.2 重力法
        6.2.3 叠加法
        6.2.4 力水等效法
    6.3 黄土湿陷的原因和机理
    6.4 黄土的湿陷变形特征
        6.4.1 自重湿陷的产生与特点
        6.4.2 湿陷变形的主要特征
    6.5 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6.5.1 孔隙比
        6.5.2 容重
        6.5.3 抗压强度
        6.5.4 抗剪强度
        6.5.5 湿陷性
    6.6 模量折减法
        6.6.1 模量折减法的提出
        6.6.2 增加容重的计算
        6.6.3 变形模量E_0的取值及其折减方法
    6.7 模量折减法与力水等效法之比较
    6.8 蒲城电厂现场大面积浸水试验数值模拟分析
        6.8.1 试验概况
        6.8.2 建立模量折减法计算模型
        6.8.3 计算结果分析
    6.9 阿塞拜疆现场大面积浸水试验数值模拟分析
        6.9.1 试验概况
        6.9.2 建立模量折减法计算模型
        6.9.3 计算结果分析
    6.10 本章小结
第7章 闭合墙基础负摩阻力数值分析
    7.1 接触面单元(interface)参数选取
        7.1.1 接触面单元及本构模型简要回顾
        7.1.2 interface单元介绍
        7.1.3 interface参数选取
    7.2 基于模量折减法的桩基负摩阻力数值模拟
        7.2.1 基于模量折减法的桩基负摩阻力数值模拟计算过程
        7.2.2 模量折减法与力水等效法之比较
    7.3 多层地基中方形闭合墙基础负摩阻力作用性状
        7.3.1 计算区域的选取
        7.3.2 FLAC~(3D)计算模型的建立
        7.3.3 中性点深度
        7.3.4 闭合墙摩阻力分布
        7.3.5 墙土荷载分担
        7.3.6 墙身作用荷载与墙顶附加沉降分析
    7.4 多层地基中普通矩形闭合墙基础负摩阻力作用性状
        7.4.1 FLAC~(3D)计算模型的建立
        7.4.2 中性点深度
        7.4.3 普通矩形闭合墙摩阻力分布
        7.4.4 墙土荷载分担
        7.4.5 墙身作用荷载与墙顶附加沉降分析
        7.4.6 普通矩形与方形闭合墙基础计算结果比较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闭合墙基础负摩阻力计算初探
    8.1 闭合墙基础负摩阻力计算
        8.1.1 桩基负摩阻力主要计算方法回顾
        8.1.2 负摩阻力的简化计算模型
        8.1.3 中性点位置确定
        8.1.4 负摩阻力最大值及其出现深度确定
        8.1.5 算例分析
    8.2 考虑负摩阻力时的闭合墙基础竖向容许承载力计算
        8.2.1 考虑负摩阻力时的桩基容许承载力计算
        8.2.2 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的桩基容许承载力计算
        8.2.3 湿陷性黄土地基中闭合墙基础的容许承载力计算
    8.3 负摩阻力作用下闭合墙基础沉降计算
        8.3.1 负摩阻力作用下单桩沉降计算方法概述
        8.3.2 负摩阻力作用下闭合墙基础沉降计算
        8.3.3 墙周湿陷性黄土沉降计算
        8.3.4 墙周土体剪切刚度系数K_s
        8.3.5 内侧摩阻力计算
        8.3.6 闭合墙基础沉降计算的程序实现
    8.4 算例分析
        8.4.1 工程概况
        8.4.2 考虑负摩阻力作用时闭合墙基础容许承载力计算
        8.4.3 负摩阻力作用下闭合墙基础沉降计算
        8.4.4 讨论
    8.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斜交简支梁桥在车辆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斜桥发展概况
    1.2 斜桥受力特性
    1.3 斜桥建立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简支梁在移动单位集中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反应
    2.1 简支梁动力特性分析
        2.1.1 动力平衡方程
        2.1.2 子空间迭代法
    2.2 简支梁强迫振动分析
        2.2.1 解析法
        2.2.2 有限元法
    2.3 算例分析
        2.3.1 结构模型
        2.3.2 动力特性分析结果对比
        2.3.3 时程分析结果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斜交简支梁桥在移动车辆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反应
    3.1 工程概况
    3.2 桥梁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 桥梁动力特性分析
    3.4 桥梁动力反应分析
        3.4.1 移动荷载的模拟
        3.4.2 车辆横向布载
    3.5 最大动挠度
        3.5.1 计算结果
        3.5.2 结果分析
    3.6 最大动挠度的动态增量
        3.6.1 计算结果
        3.6.2 结果分析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基于模态参数小波变换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小波分析在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及发展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小波分析基本理论
    2.1 引言
    2.2 连续小波变换
        2.2.1 连续小波变换的性质
        2.2.2 连续小波变换的尺度特性
        2.2.3 连续小波变换的频率特性
    2.3 离散正交小波变换
    2.4 常用小波函数介绍
    2.5 多分辨分析(MRA)
        2.5.1 定义
        2.5.2 多分辨分析的空间剖分
        2.5.3 尺度函数和小波函数的性质
        2.5.4 小波分解与重构算法
第三章 基于小波分析的结构损伤识别原理
    3.1 引言
    3.2 小波奇异性理论
        3.2.1 信号奇异性的性质
        3.2.2 小波变换识别奇异点位置的方法
        3.2.3 奇异性程度与Lipschitz 指数的关系
        3.2.4 小波基和分析尺度的选择原则
    3.3 小波去噪原理及实现方法
    3.4 含裂缝梁式结构的动力分析及损伤识别
第四章 基于小波分析的简支梁损伤识别方法
    4.1 引言
    4.2 基于振型小波分析的简支梁损伤位置和程度的研究
        4.2.1 有损伤简支梁的计算模型
        4.2.2 损伤位置的识别
        4.2.3 损伤程度的识别
    4.3 基于转角模态小波分析的简支梁损伤识别
        4.3.1 转角模态参数的计算
        4.3.2 损伤识别的计算分析
    4.4 基于应变模态小波分析的简支梁损伤识别
        4.4.1 应变模态分析的原理
        4.4.2 损伤识别的仿真计算分析
        4.4.3 去噪处理后的损伤识别
    4.5 基于曲率模态小波分析的简支梁损伤识别
        4.5.1 曲率模态分析的原理
        4.5.2 仿真算例分析
    4.6 几种小波分析方法的比较
第五章 基于小波分析的平面框架损伤识别
    5.1 引言
    5.2 基于振型小波分析的平面框架损伤识别
    5.3 基于转角模态小波分析的平面框架损伤识别
    5.4 基于应变模态小波分析的平面框架损伤识别
        5.4.1 含噪声的平面框架损伤识别
        5.4.2 去噪处理后的平面框架损伤识别
    5.5 基于曲率模态小波分析的平面框架损伤识别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论文成果和参加的项目工作)

(6)加筋边坡加筋机理及渗流作用下力学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1 绪 论
    1.1 本文研究的工程背景
    1.2 加筋边坡的研究现状
    1.3 库岸边坡渗流计算的研究现状
    1.4 加筋边坡考虑渗流作用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的意义和主要工作
2 加筋边坡的力学机理分析和计算方法研究
    2.1 加筋边坡及其工程应用概述
    2.2 加筋土边坡系统组成与优点
    2.3 加筋土的加筋机理分析
    2.4 加筋边坡有限元分析方法
    2.5 土工格栅与土接触界面性状的模拟研究
    2.6 三峡库区加筋边坡试验工程有限元分析结果
3 非稳定渗流场的有限元分析
    3.1 渗流场分析的数学模型
    3.2 有限元法分析渗流场的基本原理
    3.3 有限元法分析渗流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3.4 非稳定渗流自由面的定位方法
    3.5 分析方法的实例验证
4 渗流作用下加筋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4.1 渗透作用力
    4.2 边坡稳定性分析中考虑渗透力作用的方法
5 三峡库区加筋边坡在渗流作用下的有限元分析
    5.1 三峡库区试验工程概况
    5.2 蓄水前加筋边坡防护工程的有限元分析结果
    5.3 蓄水后加筋边坡渗流场的有限元结果分析
    5.4 渗流作用下加筋边坡力学响应分析与稳定性评价
6 加筋边坡设计与有限元分析模块的开发
    6.1 软件平台ANSYS简介
    6.2 分析模块开发背景与需求
    6.3 分析模块开发过程与使用方法
    6.4 程序系统结构流程图
    6.5 开发技巧与经验
    6.6 加筋陡坡分析模块的工程应用
7 全文结论与后续研究计划
    7.1 本文结论
    7.2 后续研究计划
致 谢
参 考 文 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7)高速公路桥梁交通荷载调查分析及仿真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公路桥梁交通荷载研究现状
    1.3 车桥耦合振动研究概况
    1.4 公路桥梁车辆荷载识别研究概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速公路桥梁交通荷载调查分析
    2.1 概述
    2.2 交通荷载现场调查
        2.2.1 交通荷载调查方法
        2.2.2 实桥交通荷载调查介绍
        2.2.3 交通荷载调查分析流程
    2.3 交通荷载样本数据分析
        2.3.1 车型分类
        2.3.2 车型参数分析
        2.3.3 车道参数分析
        2.3.4 车速参数分析
        2.3.5 车时距参数分析
        2.3.6 车重参数分析
    2.4 交通荷载各参数优度拟合检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速公路交通荷载作用下梁体响应统计与特征分析
    3.1 概述
    3.2 响应数据样本按车型分类统计分析
    3.3 响应数据样本按梁体分类统计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梁式车桥耦合振动分析程序
    4.1 概述
    4.2 BDANS程序简介
        4.2.1 BDANS程序计算原理及流程
        4.2.2 BDANS程序功能介绍
    4.3 多梁式车桥耦合振动分析模块编制
        4.3.1 多梁式车桥耦合振动几何耦合关系
        4.3.2 多梁式车桥耦合振动力学耦合关系
        4.3.3 多梁式车桥耦合振动分析模块分析流程
        4.3.4 多梁式车桥耦合振动分析程序输入模块
    4.4 多梁式车桥耦合振动分析程序试验验证
        4.4.1 实桥模型介绍
        4.4.2 静力分析验证
        4.4.3 动力分析验证
        4.4.4 车桥动画显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梁式桥梁移动荷载识别方法
    5.1 概述
    5.2 多梁式桥梁移动荷载识别方法
        5.2.1 荷载识别思路与流程
        5.2.2 荷载识别中其他关键技术
    5.3 移动荷载识别试验验证
        5.3.1 横向位置识别验证
        5.3.2 车重识别验证
    5.4 交通荷载调查样本车重识别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速公路桥梁随机车流仿真模拟
    6.1 概述
    6.2 随机车流仿真模拟理论与方法
        6.2.1 常用的几种概率分布
        6.2.2 K-S检验方法
        6.2.3 Monte-Carlo数值模拟方法
        6.2.4 MATLAB软件介绍
    6.3 车流运行仿真模型的建立
        6.3.1 车辆到达模型
        6.3.2 车型分布模型
        6.3.3 车道比例分布模型
        6.3.4 车速分布模型
        6.3.5 车重分布模型
    6.4 随机车流仿真模拟程序
        6.4.1 程序概述
        6.4.2 程序构成与流程
    6.5 程序生成的随机车流样本检验
        6.5.1 车型及车道分布样本
        6.5.2 车速分布样本
        6.5.3 车时距分布样本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致谢

(8)斜拉—刚构协作体系桥的静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协作体系概述
    1.2 斜拉-刚构协作体系的发展
        1.2.1 斜拉桥的发展
        1.2.2 刚构桥的发展
        1.2.3 斜拉-刚构协作体系的发展
    1.3 斜拉-刚构协作体系的研究概述
        1.3.1 静力特性研究情况
        1.3.2 简易分析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
    1.4 本文工作
2 斜拉-刚构协作体系桥的简化分析
    2.1 斜拉桥协作体系桥与斜拉桥计算的异同
        2.1.1 斜拉桥计算
        2.1.2 刚构的计算
        2.1.3 斜拉桥协作体系桥计算的特别点
    2.2 弹性地基梁法
        2.2.1 弹性地基梁法概述
        2.2.2 能量法列微分方程
        2.2.3 弹性系数的特征和求解方法
    2.3 结构特性同参数的关系
    2.4 无索区的长度范围确定
    2.5 小结
3 对称分载协作形式的斜拉-刚构桥研究
    3.1 在金马大桥中的成功应用
        3.1.1 工程概况
        3.1.2 增大主跨刚度的结构措施对比
        3.1.3 抗船撞性能的设计考虑
    3.2 对称分载协作体系的结构特性研究
        3.2.1 计算模型
        3.2.2 结构参数变化对桥梁特性的影响
        3.2.3 规律总结及体系比较
    3.3 基于统计方法的体系特性考察
        3.3.1 统计回归和均匀设计
        3.3.2 体系特性的统计推断
    3.4 对称分载协作体系小结
4 不对称分载协作形式的斜拉-刚构桥研究
    4.1 不对称分载协作结构形式
    4.2 边跨布置对弹性系数的影响
    4.3 静力特性研究
    4.4 小结
5 分载和共载协作体系桥的对比研究
    5.1 共载协作体系概述
    5.2 相对刚度
        5.2.1 荷载分配和特征参数
        5.2.2 与拉索竖直荷载分担比例的关系
    5.3 分载协作的连接部位设计
    5.4 应用与发展
        5.4.1 设计资料与应用
        5.4.2 协作体系的演化和评价
        5.4.3 可能发展趋势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创新点摘要
附录A 国外部分独塔斜拉桥一览表
附录B 中国主跨跨径100m以上的对称独塔斜拉桥(部分)
附录C 均匀设计表U_(35)~*(5~(11))对应试验安排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施工中的结构分析及线型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连续刚构桥概述
        1.1.1 连续刚构桥的发展
        1.1.2 连续刚构桥独特的优点及其适用前景
    1.2 连续刚构桥的构造特点和施工过程
        1.2.1 连续刚构桥的构造特点
        1.2.2 连续刚构桥的施工过程
    1.3 课题的提出
        1.3.1 桥梁施工控制的发展
        1.3.2 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的特点
        1.3.3 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的必要性及其重点
        1.3.4 结构分析和线型控制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意义
    1.5 本文研究内容
2 桥梁施工控制的结构分析方法
    2.1 桥梁施工控制结构分析简述
        2.1.1 前进分析法
        2.1.2 倒退分析法
        2.1.3 无应力状态法
    2.2 倒拆法与正算法的本质及各自特点
        2.2.1 倒拆法的本质及其特点
        2.2.2 正算法的本质及其特点
        2.2.3 倒拆法与正算法的比较
        2.2.4 关于倒拆法和正算法联合应用的问题
    2.3 桥梁结构分析常用数值方法
        2.3.1 有限单元法
        2.3.2 有限条法及折板理论
        2.3.3 有限段法
        2.3.4 格子梁理论
    2.4 桥梁结构分析常用有限元计算程序
    2.5 钢筋混凝土有限单元
        2.5.1 钢筋混凝土有限单元模型
        2.5.2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2.5.3 钢筋的本构关系
3 ANSYS~(?)中混凝土有限元分析方法
    3.1 ANSYS~(?)分析程序简介
    3.2 ANSYS~(?)中混凝土有限元分析方法
        3.2.1 单元类型
        3.2.2 ANSYS~(?)中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3.2.3 钢材材料性质
        3.2.4 ANSYS~(?)中进行土木工程分析的相关高级技术
4 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有限元分析
    4.1 工程实例——青海省尖扎黄河大桥工程简介
        4.1.1 工程设计概况
        4.1.2 大桥一般构造
        4.1.3 大桥主要建筑材料
        4.1.4 大桥预应力体系
        4.1.5 大桥施工方案、施工方法
    4.2 施工控制分析计算的一般原则
    4.3 三维实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3.1 总体构思
        4.3.2 建模原则
        4.3.3 结构计算图式
        4.3.4 单元类型选择
        4.3.5 材料特性参数
        4.3.6 模拟普通钢筋的实常数表
        4.3.7 网格划分
    4.4 加载
        4.4.1 边界条件的处理
        4.4.2 ANSYS~(?)中预应力的模拟方式
        4.4.3 施工阶段的划分及其在程序中的处理
        4.4.4 各阶段的施工荷载计算
    4.5 模型求解
        4.5.1 荷载步选项设置
        4.5.2 收敛准则
        4.5.3 求解过程
    4.6 程序计算结果及分析
        4.6.1 应力结果
        4.6.2 变形结果
    4.7 ANSYS~(?)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
5 连续刚构桥施工线型控制
    5.1 立模标高的确定
        5.1.1 立模标高的绝对高程形式
        5.1.2 立模标高的相对高差形式
    5.2 控制标高的测量及复核
    5.3 挠度分析及模型参数的调整
        5.3.1 梁体的真实挠度
        5.3.2 本阶段挠度分析
        5.3.3 累积挠度分析
        5.3.4 理论模型中各参数调整步骤
        5.3.5 模型参数调整的原则
6 结论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成果
    6.2 本文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10)索力变化对斜拉桥特性及承载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1.1 斜拉桥发展概述
        1.1.2 斜拉桥主要特点
        1.1.3 斜拉桥基本承载构件
        1.1.4 斜拉桥研究内容及方法
        1.1.5 斜拉桥稳定性研究
        1.1.6 斜拉桥健康监测
        1.1.7 斜拉桥安全性评价
    1.2 斜拉索的研究现状
        1.2.1 索力的动测理论
        1.2.2 索力计算公式
        1.2.3 影响索力的因素
        1.2.4 斜拉索对桥梁影响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斜拉桥初始模型建立
    2.1 钢斜拉桥材料特点
    2.2 ANSYS二次开发功能简介
    2.3 有限元计算模型
        2.3.1 斜拉桥结构体系
        2.3.2 斜拉桥计算模式
        2.3.3 全三维有限元模型
        2.3.4 荷载处理方法
        2.3.5 模型调整方法
    2.4 胜利大桥主要部件的现场检测
        2.4.1 山东东营黄河胜利大桥工程概况
        2.4.2 拉索动力特性测试
        2.4.3 静力加载时全桥测试
    2.5 有限元模型静力分析
        2.5.1 初始模型检验
        2.5.2 施工顺序对成桥状态影响
    2.6 本章小结
3 有限元模型修正及其应用
    3.1 以挠度差为指标的模型修正
    3.2 加载时索力的变化情况
    3.3 模拟拉索受损(失效)时斜拉桥性能分析
        3.3.1 斜拉索损伤变量选取
        3.3.2 模拟方法
        3.3.3 拉索失效情况下斜拉桥结构性能分析
    3.4 模拟索力调整
        3.4.1 各根索索力变化与桥面挠度的敏感性变化关系
        3.4.2 调索方案
    3.5 本章小结
4 桥梁自身动力特性分析
    4.1 斜拉桥动力分析的理论基础
        4.1.1 计算结构振动的有限元数值分析法
        4.1.2 大型特征值问题的Lanczos解法
    4.2 斜拉桥自振特性
    4.3 斜拉桥动力计算结果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用连续迭代法解刚架桥(论文参考文献)

  • [1]用连续迭代法解刚架桥[J]. 邓复中.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 1981(12)
  • [2]车—线—桥耦合系统及车—桥随机振动[D]. 晋智斌. 西南交通大学, 2007(04)
  • [3]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矩形闭合型地下连续墙桥梁基础负摩阻力作用机理研究[D]. 文华. 西南交通大学, 2008(06)
  • [4]斜交简支梁桥在车辆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反应[D]. 章文. 武汉理工大学, 2012(10)
  • [5]基于模态参数小波变换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 黄燕. 长沙理工大学, 2008(12)
  • [6]加筋边坡加筋机理及渗流作用下力学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D]. 余飞. 华中科技大学, 2004(02)
  • [7]高速公路桥梁交通荷载调查分析及仿真模拟[D]. 王涛. 长安大学, 2010(11)
  • [8]斜拉—刚构协作体系桥的静力特性研究[D]. 万其柏. 大连理工大学, 2010(06)
  • [9]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施工中的结构分析及线型控制[D]. 苏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5(05)
  • [10]索力变化对斜拉桥特性及承载能力的影响[D]. 杨新刚. 大连理工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使用连续迭代法求解刚架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