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锅饭”是“超级妈妈”

“大锅饭”是“超级妈妈”

一、“大锅饭”是个“超生婆”(论文文献综述)

聂礼[1](2015)在《宗族与村委会的互动研究 ——基于江西某村的田野调查》文中研究指明宗族与村委会都是中国乡村场域中的治理组织,一个是具有“社会”属性的非正式组织,一个是获得国家合法性基础的正式组织。在传统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这两种组织的内部结构和相互关系都发生了变化。宗族经历了90年代复兴潮后的理性化变迁,在中国南方一些村庄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村委会在税费改革之后,由于职能弱化和财务困境,在村庄治理中常常显得力不从心。如何看待二者在转型乡村社会中的角色定位,成为新农村建设乃至和谐社会成败的关键。本文选取宗族和村委会作为研究对象,关注二者在现代村庄政治生活、村庄治理中的互动。调查地点选择的是江西赣西北部的一个宗族性村庄。在该村,我们发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复兴后的宗族有一些新的变化,在宗族组织、活动、关系上呈现工具化、理性化的特点;而村委会,在税费改革后逐渐陷入角色困境、人才困境以及财政困境,显现出国家经纪人的特征。然后,本文从村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公共文化生活的分析入手,在国家与社会关系框架内考察宗族与村委会的互动,分析各自在村庄生活中的态度和行为表现。本文认为,作为传统治理资源宗族被剥夺了合法性后,新建立的正式治理组织村委会的合法性基础并不牢固,这不仅表现在村庄政治生活中宗族对村庄选举和政策推行的强力干预,还体现为村庄治理中的宗族能够为村庄公共物品和文化生活提供的资源支持。由此,引出本文讨论:是否能在理论上赋予宗族合法性治理的基础,以发挥它在转型时期的衔接作用。本文的结构为:第一部分为导论,简要研究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简要评述;第二部分介绍调查村落和村内主要宗族的复兴背景情况;第三部分从宏观的角度,联合新村的实际情况对宗族与村委会的变化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从村庄选举和计划生育政策推行两方面探讨村庄政治生活中的宗族与村委会;第五部分从经济活动和公共物品供给两方面探讨村庄经济生活中的宗族与村委会关系;第六部分探讨村庄公共文化生活中的宗族与村委会互动;最后一部分是讨论和建议,就宗族与村委会的良性互动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孙仁谦[2](2014)在《土·地·人》文中研究说明1日头如烧老了的又被几槽老门牙撸咂漱啃过多遍的蛋黄时,我不着调的爷爷摇着一棵高粱秆出门了。爷爷是被奶奶激出去的。那时,爷爷一骗腚正挂在炕边上,侧歪着身子,一脚踮地,这一腿就架住了另一腿,另一脚就不住地摇着,摇出了一分闲致、几分自得。脚尖儿就凭空生出了几多圆圈,爷爷就在这一个个的圆圈里找乐子。爷爷说他太苦了,说他没乐子,也没人陪他找乐子。爷爷就很无奈,爷爷就一个人找乐子。

胡桂香[3](2014)在《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与农村妇女 ——湖南西村历史变迁(1950-1980)》文中研究表明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育问题就一直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19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开始在全国实施计划生育,以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在计划生育不断取得成绩的过程中,广大农村女性在这一生育政策当中不仅成为重要的节育动员对象,而且是这一政策主要的身体实践者和动力。本论文把农村妇女置于现代化发展和妇女自身解放这一历史语境中,通过口述资料、田野调查与档案、文献资料的交互运用,试图展示计划生育这一历史性事件对农村妇女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计划生育政策如何被女性纳入自身的生活轨迹。同时,论文还试图揭示中国的社会性别制度同计划生育政策是如何关联的,并将考察“公”“私”领域之间的交融与冲突。全文共分三个部分,即绪论、正文和结语,其中正文部分共分4章。首先概述西村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着重考察村落社会传统的性别分工体制、家庭结构形式、妇女的地位以及人口构成;同时通过分析西村村民对身体、生命观、以及对生产方式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到50年来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传统生育文化所发生的变化。第三章从“妇女的处境”、“计划生育的开端”、“节育知识的传播”以及“不尽人意的结果”四个方面描述了1950-1960年代的计划生育工作在西村的开展情况。第四章从“计划生育工作组入村”、“阻力与压力:计划生育任务的落实”、“对身体的控制:各种节育方法的使用”以及“两位结扎者(绝育者)背后的故事”四个方面阐述了1970年代“晚稀少”计划生育政策对西村的影响,起初,村民们(尤其是妇女们)因为养育的负担,晚稀少的计划生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欢迎,比起丈夫或婆婆等其它家庭成员,妇女本身对生育控制的态度更积极,她们不只是政策的被动接受者,在这场运动中,有时政策和妇女结为同盟,致抵抗传统父权制的多子观念,有效控制了生育,使该村计划生育取得显着成绩。第五章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西村妇女”、“风暴来临:独生子女政策的登场”、“沉重的肉身:妇女们的压力”、“弱者的‘武器’:妇女们的应对措施”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与新型生育观的形成”分析了1980年代独生子女政策在西村的实施。在这一过程中受独生子女政策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西村的家庭结构与规模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与80年代的婚姻形式变化有关,也与妇女地位的提高有关,而这最终导致了新的生育观念的形成。通过历史人类学、妇女史和社会生活史的交叉研究,以及与阎云翔的《《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的对话,论文认为计划生育政策在西村的实施对西村传统生育文化比如“多子多福”的改变并不大,为此我们就要重新评价计划生育的作用,以改变对妇女身体权和生命权的漠视;同时,由国家主导的计划生育政策所推广的节育避孕方法应该向男性倾斜,以改变传统的男优女劣的身体文化;当然考察妇女地位的变化我们不能只从从夫居、从父姓和父系继承的家庭制度考察,而要从私人生活领域来考察,这样我们就能发现妇女的地位不断在变化,在家庭决策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而妇女要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首先要积极参与村庄公共事务,增加女性在村委会中的比例,这样才能掌握话语权。

王妹英[4](2014)在《山川记》文中指出第一章那年初春,荞麦地里正下种,土地一片淡黄。东明的妈扶着下荞麦种的犁耙,嘴里一时想吃酸。看见崖边一棵干掉的酸枣树上,挂了几颗红酸枣,爬上土坡,够了一颗干酸枣,想填进嘴里。手还没有来得及靠近嘴边,滑了一足,蹬出一米开外,老粗布裤子扯开裤裆:肚子里一阵剧痛,泥地里挣扎半

刘荫[5](2013)在《从高胖雇凶杀亲看青少年综合素质缺失的原因与对策》文中指出2011年5月12日凌晨,河南省鹿邑县原法院院长在家中被害,同时被害的还有他28岁的女儿。案件很快被侦破,原来是被害人17岁儿子高胖雇凶所为,原因是其父对其管教太严。认真分析高胖从一个学生演变成雇凶杀人嫌疑犯的过程,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一、亲情满足失衡为家庭悲剧埋下伏笔高胖是个超生的孩子,为了避免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而导致的后果,其父母对外不敢承认高胖是他们的儿子,高胖从小就东躲西藏,今天寄养在这家,明天寄养在那家,很少在自己的家里和父母在一起。

胡雅琼[6](2011)在《计划生育:人口再生产的国家化》文中提出计划生育是20世纪中国进行的最伟大的社会改革实验之一,对中国社会,特别是乡村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计划生育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亦是我国立足国情,综合考虑粮食、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后所提出的一项基本国策,具有浓厚的国家意志。全文以“计划生育”为关键词,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框架下,旨在研究计划生育的由来、国家如何实行计划生育、农民的生育行为选择以及生育“计划”的社会后果。本文讨论的对象是作为宏观层面的国家行为、作为微观层面的家庭、个人行为以及国家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计划生育”一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传统社会的小农生育行为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受中国传统生育观和土地制度的影响,长期以来农民的生育行为都处于一种自然、无序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无计划地人口增长给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在意识到人口危机这一问题后,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再生产的决策权由家庭转移到国家。国家从制度控制和社会控制出发,计划农村家庭的生育时间和生育数量,借助宣传教育改变农民的传统生育观念,取得了一定成效。面对国家全能主义的行政体制,农民的生育行为走向两个极端:一是自觉遵守计划生育政策,服从计划生育;二是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进行计划外生育。从宏观层面来看,经过30多年的实践,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质的转变,由原来的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从微观层面来看,计划生育在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也给农村地区的家庭经济、人口结构和人口素质等方面带来影响。

纪程[7](2006)在《话语视角下的乡村改造与回应 ——以山东临沭县为个案(1941-2005)》文中指出本论文以山东省临沭县为个案,以临沂市和临沭县档案馆的相关文件以及本人在临沭县进行的田野调查的录音及笔录为主体资料,以不同时期的乡村主流话语为切入点,深入地探讨中国共产党在取得全国政权过程中及取得全国政权之后对乡村社会进行的改造及乡村社会的回应。乡村主流话语的变迁轨迹是本论文的基本线索。 本论文借用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言学领域兴起的批判性话语分析方法,以话语分析为研究社会问题的工具,探讨乡村话语变迁背后的政治变迁逻辑。 除导论和结语外,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简要交代临沭县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以及中国共产党推行土地改革前的乡村社会的特点并简要梳理该时期主要的乡村话语。 第二章主要考察土改时期的乡村话语的特点,从三个主题词——“诉苦”、“翻身”、“动参”入手进行分析。认为通过土改,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将“阶级话语”嵌入到乡村社会中,实现了对乡村小农民众的政治动员。并通过阶级划分实现了对旧的乡村社会关系的重构,确立了新型的等级秩序。进而运用“阶级话语”动员农民参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夺取政权的战争。土改时期乡村话语的主要特点是“阶级话语”对乡村小农社会的嵌入,这一话语特点其背后的政治逻辑是中国共产党通过土改成功地获得了进入乡村小农社会攫取资源和整合农民的合法性。 第三章主要探讨了从“合作化”到“文革”时期的乡村话语的特点。认为这一时期乡村社会话语的特点是:“国家话语”的灌输、渗透和嬗变。这一话语特点所折射出的政治逻辑是,国家通过“集体化”的手段对乡村社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但乡村社会自身的弹性始终抵御着这一改造。这种抵御却招致了国家更强形式的全面控制(人身控制、意识形态控制)。但是国家的这种强力的控制的最大弱点是无法持久,随着文革的结束和人民公社的解体而消解。 第四章主要探讨“文革”结束后,“革命话语”在乡村社会的消解的过程。反映出国家放松对乡村社会的全面控制后,乡村社会对这一状况的适应需要有个过程。 第五章考察改革开放后,乡村社会的话语的新的特点,即“多元话语”的格局。主要选取了“经济”、“干部腐败”、“村民自治”、“计划生育”、“治安”、“关系”六个乡村社会较为流行的话题进行剖析。这种“多元话语”格局实际上体现出改革开放后,国家(中央政府)、基层政府(乡镇)、与农民(自主农民)之间的博弈与互动关系。 总之,通过“乡村话语”这个窗口,我们看到了20世纪后半期,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乡村社会进行的改造及乡村社会的回应的图景。这一图景以1978年推行的改革开放为分界点。改革开放前是中国共产党以政治运动的方式对乡村社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一改造过程中,国家处于强势,乡村社会处于弱势。尽管乡村社会始终在抵御着这种改造,但这种抵御是十分有限的。无法逃脱国家对乡村社会的全面控制。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是以推行政策的方式对乡村社会进行混合型现代化改造。在这一过程中,乡村社会的力量在生长,自主性也增强了,

唐祥来[8](2003)在《请善待“民工经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民工经济"的现实地位 "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以其对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大的影响而备受关注。民工从概念的外延上看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约定俗成的看法是指那些"离乡不离土",以提供劳务服务而获得劳动报酬的农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对土地的依附关系的解放,"民工经济"从无到有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1982年间的农村劳动力解放初期,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劳动力所有权关系明晰,

吴毅[9](2002)在《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 ——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文中提出本文以四川省东部地区的双村为个案,运用政治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和民族志的叙述架构,详细地考察了个案村在20世纪一百年中的村治历程。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形态的变化是这一考察的核心。 在文中,村庄场域中的权威既是指国家对于村庄的控制与影响能力,同时还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在作为一种资源时对人的行为可能产生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权威不仅是政治性的,它同时也包括了经济、社会和文化的面项,并且也包括诸如科技、传媒等现代性要素作为一种话语和意识形态,在渗入村庄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显型和隐型的诱导性影响。秩序则是指各种权威性影响因素运行与互动的结果,即构成双村社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要素之间的结构状态。本文认为,20世纪双村村治变迁的实质是附着于现代化过程中的各种权威性影响因素对原有村庄中的各种结构化关系(即秩序)的冲击和重塑,这种冲击和重塑既直接地表现在政治学意义的公共权威与秩序的方面,同时也更为广义地表现在社会人类学意义的村庄整体性形貌的方面。因此,本文对双村权威与秩序形态变迁的考察,不仅涉及村庄的公共权威与秩序,同时还包括由公共权威与秩序所影响和辐射的经济、社会、文化、风俗和信仰等各个层面,只不过中国现代化的后发外生型特征决定了前者的变迁往往是后者变迁的原因和前提,因而也是考察的一个元点。 本文认为,影响20世纪双村村庄权威与秩序形态的基本变量是现代性、国家和村庄地方性知识,而进一步决定这三种变量互动关系和结构的背景因素则是20世纪的中国革命。20世纪的中国革命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历经了发生、发展、鼎盛以及最终为改革所超越的变化,正是受这一变化的影响,现代性、国家和村庄地方性知识三者之间的互动表现出了不同的状态,并进而形塑出不同时期村庄权威与秩序形态的不同状貌。 国家的因素是连接和沟通现代性与村庄地方性知识的中介。现代化进程中国家对于双村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国家对村庄社会的“规划性变迁”,这种“规划性变迁”既表现在国家对村庄公共权威的重塑上,也表现在它对于现代性因素的引入上;现代性因素则内含着现代的物质、知识要素和意识形态权力话语两个层面,后发外生型的中国现代化特征决定了现代性的物质、知识要素对于村庄社会的进入往往以国家为搭载工具,而现代性的权力话语,则会赋予现代国家在乡村社会中以不同于传统国家的合法性特征;村庄的地方性知识源远流长,它是前现代社会中国家“大文化”与双村地方性知识的融合,在由“传统”到现代化的时空坐标上,它处于前者的一端。 现代性、国家和村庄地方性知识这三种影响双村村治历程的基本变量在20世纪历史进程中的交互演进,以20世纪初现代化国家的体制性权力和话语对双村的进入与浸润为开端。然而,在20世纪上半叶总体性社会危机的状态下,国家对于双村的“规划性变迁”实难完成。因此,无论是国家的体制性权力还是作为现代性的意识形态权力对于双村的进入都十分有限,并且极不成功,以至于现代化对双村的影响就既不是新政治结构及其权威的建立,也不是现代性因素借助于国家对乡村社会传统经济与文化的改造,而只是传统权威的瓦解以及乡村相对于中心城市社会的边缘化过程。直到20世纪中叶政治革命的成功,才给新国家在新的社会基础和理念上塑造双村的现代村庄权威与秩序提供了历史契机。 革命奠定了现代性和国家重新进人双村的基础,同时也决定了它们的进人方式。50至60年代双村权威与秩序的再造及社会转型不仅以革命为动力,而且以革命为表征。在此背景下,无论是国家对于双村公共权威体制性再造的努力,还是现代性对于传统村落经济与文化形态的改造,都被打上了革命化的甚至是泛政治化的时代烙印。尽管如此,村庄地方性知识也不是完全彼动地等待着被以革命为载具和表征的国家与现代性的消蚀与拆卸,相反,即使是最为激进的社会改造和最具国家意识形态威权地位的文化和思想形态上的革命,在双村,或者说在整个中国的村庄社会也辽遏到地方性知识或强或弱、或隐或显的反蚀与涵化,从而形成一种博奔。在这一博奕中,国家与现代性凭借泛政泊化的强力极大地挤压了村庄地方性知识存续与活动的空间,而后者则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以各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存在,直至泛政治化时代的结束。 当改革超越革命,成为支配中国宏观社会新的发展逻辑时,现代性、国家和村庄地方性知识这三种变量得以在20世纪余下的时间里重新安排它们之间的结构化关系。村庄的再造和村政的重建所凸现出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对村庄地方性知识的重新承认与尊重,国家借助于传统资源、现代治理理念和市场经济改变着自己在村庄场域中的存在方式:作为现代性重要构成的现代知识与技术在失去了泛政治化的强力推动后,也转而寻求对于乡村社会的一种非行政化的切入路径:而重新扩张的杆庄地方性知识则成为重新构造新时期双村权威与秩序的重要资源。总之,国家、现代性与村庄地方性知?

贾兴安[10](1998)在《陋乡苍黄》文中提出 来到乡里以后,我有三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这么穷,二是没想到这么瘫,三是没想到这么乱。简直是狗咬刺猬,无从下嘴。夜皇翻看《墨子·所染》,见有这么一句话:"见染丝者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颇受启发。是的,这个乡就像一块丝布,我这个书记就是一个染匠,染成青色还是黄色全都由我了。因此,我一定

二、“大锅饭”是个“超生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锅饭”是个“超生婆”(论文提纲范文)

(1)宗族与村委会的互动研究 ——基于江西某村的田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研究成果回顾
        1.3.1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1.3.2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4 理论依据:“国家与社会”关系
    1.5 研究对象和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村落概况与宗族背景
    2.1 村落概况
    2.2 村庄宗族背景
        2.2.1 村落宗族分布状况
        2.2.2 新村的外来户
        2.2.3 90年代宗族复兴的主要形式
第三章 宗族变迁与村委会的角色困境
    3.1 宗族变迁
        3.1.1 宗族组织:工具性更明显
        3.1.2 宗族活动:利益导向显着
        3.1.3 宗族关系:呈现泛化趋势
    3.2 村委会:村民自治的困境
        3.2.1 角色困境:延续经纪人特征的村委会
        3.2.2 人才困境:人.流动带来的人才流失
        3.2.3 财政困境:失去自主权的村委会
第四章 村庄政治生活中的宗族与村委会
    4.1 新村政治变迁史
    4.2 村庄选举中的宗族身影
        4.2.1 第七届新村村庄选举概述
        4.2.2 选举众生相
    4.3 计生工作中的宗族与村委会
        4.3.1 宗族的“根本使命”
        4.3.2 计生工作中的村委会
        4.3.3 村民超生策略中的宗族身影
第五章 村庄经济生活中的宗族与村委会
    5.1 新村经济生活的变迁
        5.1.1 解放前的经济生活
        5.1.2 解放后至80年代初期的经济生活
        5.1.3 80年代以来的经济生活
    5.2 经济活动中的宗族与村委会
        5.2.1 农民的行动逻辑
        5.2.2 “嵌入”家庭伦理的经济活动
    5.3 公共物品供给中的宗族与村委会博弈
第六章 村庄文化生活中宗族与村委会
    6.1 新村公共文化生活的变迁
        6.1.1 建国前的新村公共文化生活
        6.1.2 集体化时期的村庄公共文化生活
        6.1.3 后集体化时代的村庄公共文化生活
    6.2 公共文化生活中的权力互动
        6.2.1 祠堂修建:话语权的争夺
        6.2.2 仪式进入:红白喜事中的村干部
        6.2.3 明确边界:舞龙狮的主导权
第七章 讨论和建议
    7.1 讨论
    7.2 建议:营造良性互动的村庄治理格局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土·地·人(论文提纲范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3)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与农村妇女 ——湖南西村历史变迁(1950-198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运用方法与写作思路
    第四节 村庄的选择与调查过程
    第五节 章节安排与内容
第二章 西村概况与村落传统生育文化
    第一节 西村建制与自然环境
    第二节 农作物生产与性别分工
    第三节 人口、姓氏与家庭结构
    第四节 村庄政治结构
    第五节 西村传统生育文化
    小结
第三章 新观念与旧思想的碰撞:计划生育的开端(1950-60年代)
    第一节 妇女的处境:两种生产的冲突
    第二节 计划生育的开端:妇女与国家
    第三节 节育知识的宣传:新观念的传播
    第四节 不尽人意的结果:旧思想的顽固
    小结
第四章 由犹豫到接受:晚、稀、少计划生育政策(1970年代)
    第一节 计划生育工作组入村
    第二节 阻力与压力:计划生育任务的落实
    第三节 对身体的控制:各种节育方法的使用
    第四节 两位结扎者(绝育者)背后的故事
    小结
第五章 冲突与妥协:独生子女政策与新型生育文化(1980年代)
    第一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西村妇女
    第二节 风暴来临:独生子女政策的登场
    第三节 沉重的肉身:妇女们的压力
    第四节 弱者的“武器”:妇女们的应对措施
    第五节 家庭结构的变化与新型生育观的形成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主要访谈人员相关信息
附录二: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从高胖雇凶杀亲看青少年综合素质缺失的原因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亲情满足失衡为家庭悲剧埋下伏笔
二、应试教育体制是悲剧的主要推手
三、虚拟网络世界是悲剧发生的重要诱因
    1. 家长要扭转“唯有读书高”的思想, 树立正确的“成功观”。
    2. 学校要改革教学方式,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3. 倡导社会平等, 解决分配不公。

(6)计划生育:人口再生产的国家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的源起及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二、研究综述与方法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二) 研究方法
    三、关键词的释义
        (一) 计划:一种国家行为
        (二) 生育:一种社会行为
第二章 计划生育的由来
    一、小农传统生育行为
        (一) 内生动力:传统生育观
        (二) 外生动力:土地制度变革
    二、生存危机:人口大国的困境
        (一) 粮食紧缺:特殊的历史记忆
        (二) 资源短缺:人口压迫生产力
        (三) 环境残缺:可持续发展受阻
    三、计划生育政策的形成
第三章 国家主导下的人口再生产
    一、权利与义务:生育决策权的转移
        (一) 控制初婚年龄
        (二) 计划人口数量
    二、宣传与整合:生育观念的革命
        (一) 计划生育标语
        (二) 计划生育宣传月
        (三) 计划生育协会
    三、"计划"的实施
        (一) 民族差异
        (二) 城乡差异
        (三) 地区差异
第四章 农民生育行为选择
    一、计划内生育
        (一) 树立新型生育观
        (二) 计划生育奖罚机制
        (三) 个案村农民生育行为观察
    二、计划外生育
        (一) 躲避:"超生游击队"
        (二) 交钱:生育权成为商品
        (三) 耍赖:农民的"强武器"
    三、农民生育行为分析
        (一) 影响农民生育行为的制度因素
        (二) 影响农民生育行为的社会因素
第五章 生育"计划"的社会后果
    一、农民生活状况改善
    二、农村人口自然结构变动
        (一) 老龄化带来养老问题
        (二) 农村性别比居高不下
    三、农村人口素质提高
第六章 结语
    一、中国奇迹:人口大国的转身
    二、计划生育:是去是留?
参考文献
致谢

(7)话语视角下的乡村改造与回应 ——以山东临沭县为个案(1941-200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中国乡村政治与社会的研究综述
    三、基本概念说明
    四、研究方法、思路和资料说明
第一章 个案县的背景
    一、自然环境及经济概况
    二、历史沿革
    三、“传统时期”乡村状况及乡村话语
第二章 “阶级话语”对乡村社会的嵌入
    一、“诉苦”——被规训的农民私愤倾诉
    二、“翻身”——“阶级话语”嵌入乡村社会的标志
    三、“动参、支前”——运用“阶级话语”动员农民参与战争
第三章 “国家话语”的灌输、渗透与嬗变
    一、“合作化话语”
    二、“表述性阶级话语”
    三、“革命话语”的泛滥
第四章 “革命话语”在乡村社会的消解
    一、“革命话语”的惯性
    二、“革命话语”的消解
第五章 “多元话语”解读“混合型乡村现代化改造”
    一、“经济话语”——主位的乡村话语
    二、乡村干部腐败——人性、风气、体制合力打造的怪胎
    三、从“糊弄人”到“能人拉票”——村民自治在乡村社会的嬗变
    四、计划生育——国家意志、基层政府利益与农民传统生育文化的博弈
    五、乡村治安状况“恶化”——体制转型的伴生现象
    六、“关系话语”——“圈子社会”的标志性话语
结语
    一、“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框架的兴起及在中国研究中的应用
    二、“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研究概述
    三、本文的结论
参考文献
附一:访谈录音资料目录
附二:临沭县常用方言词语
后记

(8)请善待“民工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工经济”的现实地位
二、“民工经济”的经济学分析
三、几点认识与建议

(9)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 ——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中文关键词
英文摘要
英文关键词
导 论
第一章 双村的社区背景
    一、地理环境
    二、历史沿革
    三、经济概貌
第二章 宗族权威的变异与经纪模式的解构
    一、变异中的伦理性权威
    二、保甲的官治化与边缘性
    三、族权的实利性与经纪模式的解构
第三章 导向革命和全能的村庄秩序
    一、翻身与精英的整体更替
    二、从村政到政社合一的权力重塑
    三、国家遮蔽的社区权力
第四章 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一、初期的渗透
    二、政治的土改
    三、家户经济的国家化
    四、从自然村落到集体共同体社会
第五章 教育、科技的进入与民间信仰的隐伏
    一、“文字下乡”和新式教育的勃兴
    二、科技的进入与传统农业的改造
    三、民间信仰的消解与隐伏
第六章 后革命氛围中的村庄政治
    一、“牛鬼蛇神”:村庄里的阶级敌人
    二、“社教运动”:对当权者的清查
    三、“奉旨造反”:后革命的颠峰与疲态
第七章 村庄的再造
    一、改革:重建以家户为基质的村落经济
    二、村民的原子化:村庄社会关联的重建
    三、场街:地方社会的公的空间
第八章 村政的重建与村治的接续
    一、乡-村体制的重建
    二、村民自治的进入与张力
    三、新村治精英的角色与行为
第九章 资源汲取与人口控制:村政的行政化
    一、催收与拖欠的博弈
    二、人口控制:代行政务
第十章 外力启动的村庄公益
    一、“办点”:行政资源的输入
    二、借鸡下蛋:公益的输出
    三、机制性脱序:外力退出后的公益困境
第十一章 情理之间:村庄秩序的调节与维系
    一、双村秩序的基本结构
    二、调解与仲裁的理路
    三、社会治安的组织化机制
第十二章 现代性的民间化与传统的反照
    一、“私塾”的“复兴”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民间化
    三、科技进入的自发状态
    四、民间信仰的反照
第十三章 去政治化的村庄政治
    一、从政治分层到三元分层
    二、去政治化的社会时空
    三、新村庄政治人的谱系分析
第十四章 结语:村庄的政治与政治学中的村庄研究
    一、现代性、国家和地方性:三种逻辑的演进与互融
    二、从叙事到理论:关于20世纪村治变迁的反思政治学
    三、微观的村庄与宏观的学术:我从事田野研究的学术指向
参考文献
后 记

四、“大锅饭”是个“超生婆”(论文参考文献)

  • [1]宗族与村委会的互动研究 ——基于江西某村的田野调查[D]. 聂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6)
  • [2]土·地·人[J]. 孙仁谦.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4(09)
  • [3]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与农村妇女 ——湖南西村历史变迁(1950-1980)[D]. 胡桂香.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2)
  • [4]山川记[J]. 王妹英. 中国作家, 2014(07)
  • [5]从高胖雇凶杀亲看青少年综合素质缺失的原因与对策[J]. 刘荫. 中学时代, 2013(10)
  • [6]计划生育:人口再生产的国家化[D]. 胡雅琼. 华中师范大学, 2011(08)
  • [7]话语视角下的乡村改造与回应 ——以山东临沭县为个案(1941-2005)[D]. 纪程. 华中师范大学, 2006(02)
  • [8]请善待“民工经济”[J]. 唐祥来. 中国国情国力, 2003(09)
  • [9]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 ——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D]. 吴毅. 华中师范大学, 2002(02)
  • [10]陋乡苍黄[J]. 贾兴安. 长城, 1998(01)

标签:;  ;  ;  ;  ;  

“大锅饭”是“超级妈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